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高中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中生缺乏对正确价值观的辨别能力,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时期,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负面思想和行为,常常会不知所措。加强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迫切要求。因此应加大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加强培育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需切实地将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培养的全过程,拓展培育的有效途径、把培育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提高教学实效。

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中应试为主、对价值观教育不重视

虽然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但其在整个教学计划当中占据的地位还没能够引起反响。新课程改革中指出,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最大的因素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造成的。

2.教师缺乏价值观教育的规划和准备

我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提出不久,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理论支持,没有成功的语文教学案例可以借鉴,这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遇到的难题,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价值观教育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从属地位,大部分教师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和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文知识点的教学上。

3.语文教科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新滞后

语文教科书的更新时间较为缓慢,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使得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有出入;虽然都有过教材的更新,但还是不够及时,阻碍了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不能因为价值观教育的兴起而发生改变,教师只能根据目前原有的教学内容从中寻找可以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突破点,这样会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的同时,也违反了教学规律,使得语文教学效率降低。

二、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师的引领

“传道者要自己明道、信道。”强调:“加强学校师德建设是学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发挥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教育感染学生,是学生的榜样。要想让学生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必须自己真正理解、掌握和相信它;要想引领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然而高中生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时期,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四个自信,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不断加强个人自我修养,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家庭的传承

同志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青年一代价值观养成的最直接的途径。家庭的结构组成,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与学校教育沟通起来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灵活的互动机制,让众多家庭和社会各层次主动来配合学校教育,用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增强教学效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育人的超强合力。家风建设中也需要父母做一个表率作用,自觉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孩子做榜样效应,在良好的家风下使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校园的熏陶

校园的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尤其是个人品德的塑造。在校园的生活中,如果教师都能够坚持以德育人、持守个人品德操守,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播知识,也进行思想道德的传递和宣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到教学的点滴中,就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長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在学校的精神文明活动中,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并且充分利用演讲比赛、优秀学生拼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进而推动学生精神文明层面的成长与进步。这样的潜移默化,学生们不仅在知识层面充分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且在内心中也对其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进而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从而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践行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通过价值判断的方式引导价值观念的形成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高中生进行语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价值倾向的能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是进行死板的灌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激烈的讨论,促使学生的想法发生碰撞,从中判断出正确的价值倾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在理论讲授中明晰概念

教师传授知识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授。当今新课改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只有通过教师讲解才能让学生对它的概念有所了解,进而才能对此展开互动和讨论。学生首先需要明确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清其中24个字,每个词所提出的背景以及这个词的提出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这需要教师极其熟练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把控能力,教师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将理论课讲得很有趣,让学生拜托枯燥乏味的课堂,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2.针对不同课堂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对语文课堂知识的结合,从而针对不同的课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语文知识教育,在此种背景下更有效的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课中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和生动的故事讲解环节中,学生很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爱国情感,同时更是大大提升自身学习的动力,想要更好的发挥奋斗的热情和动力。展开师生互动性讨论。在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突出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创设实践性活动,从而引导或者组织学生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探究,最终保证对学生的认识起到更有效的提升作用。

3.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体验社会的实践活动,对社会有更多层面的认识,从实践活动中领悟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的意义。另外,教师通过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丰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和时代感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兴趣,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水平。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篇2

作为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学校承担着历史重任。学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是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是关系学校教育兴衰成败的关键。

一、在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的学生,就要从培树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起。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永远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目前,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身上仍存在着新时期享乐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两方面素质发展不平衡。他们有着足以胜任本职工作的甚至是较高的业务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愿担当,不甘奉献,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怕脏怕苦怕累,缺乏责任心、纪律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缺乏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工作热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方面,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偏斜的倾向,偏向个人,偏向功利。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明显的差距,这些问题都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在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首先要组织和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不论他学有多高,如果缺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没能身为世范,也不能称之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对中青年教师或新招聘教师,学校要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重要思想,尤其是思想中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等核心理论。通过学习,教师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明确有意义的人生的走向,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明确拒绝诱惑、力排干扰的方法。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也是他们继承并发扬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优良传统的开始。学校教务处要制定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必读书目、推荐阅读书目,拟定分期分批的学习计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完成对教师的培训。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要引导教师学习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好书,育好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先学习好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要定时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传达好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做到分步骤分责任逐级落实,通过检查通报实现全覆盖、全落实,不留死角,不做“短板”。为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学校要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年轻教师业务上迅速成长、成熟;同时,年轻教师还要把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传统作风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教师要努力学习和钻研业务,大胆探索教学艺术,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体现。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必须建设一支敬业爱生的班主任队伍。任何一名教师只有当上班主任,才能领悟到身为教师“教书育人”的真谛,才能进一步锤炼好自己的师德;这也是学校培树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的学生的开始。学校一方面要培养锻炼好在职班主任,同时更应该培养好后备班主任,通过让更多的教师接受班主任培训,能够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打造一支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必须要优先招聘有能力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会教给学生知识,还会组织管理好学生,把控好课堂。如果不愿当班主任或当班主任不过关的教师,一般不宜担任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这既是从严治校的一条原则,也是强化师德培养的重要举措。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必须率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观地存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根据实施方式和对教育对象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类。

所谓显性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要求,通过明确的教育内容直接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活动的手段和方式。显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课”教学活动、专题理论讲座、形势报告会、日常行为管理等;所谓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进行影响和渗透的手段和方式。

增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直接面对且无法回避的课题。显性教育重在理论和政策的宣传和解说,直接的说教使教育显得枯燥乏味。隐性教育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创设的教育情境愉悦而轻松,大大提高了吸引力和教育效果。隐性教育的愉悦性弥补了显性教育直白说教的不足。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总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隐性教育来补充,使之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现在,隐性教育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认可和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在开展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人思想中没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概念,看不到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功能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式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认识阶段。其二,工作措施不得力。虽然有些人注意到了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问题,但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感到茫然,缺乏具体的对策,有些人把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仅理解为寓教于乐。

三、完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教育主体,增强育人意识

基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应仅仅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应当承担的教育任务。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除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大学生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两类主体: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

1.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专业教育不能只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必须寓核心价值观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功能和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能力,不断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内化为心理常态和外在的理,这种师生间的相互感应而形成的共鸣能产生积极地教育效果。

2.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长期战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力军。辅导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扎实实的打好理论功底,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此外,其他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同样起着榜样和示范作用,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强化所有员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校各项工作都起到育人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二)研究教育客体,注重因材施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为的逻辑起点为教育客体――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分析、跟踪、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防止盲目性。教育者要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增强亲和力,增进师生交流,这有利于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师生双方产生情感互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打造优质教育载体,拓展教育平台

相对于显性教育的“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更加强调“无意识渗透”,强调借助于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要重点打造三个载体。

1.重点打造发挥课堂教学第一教育载体的功能。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自始至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2.精心打造发挥校园活动这一重要载体的教育功能。学校要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弘扬主旋律的、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准备。

3.积极打造发挥移动网络、微信等新兴教育载体的教育功能。利用微信APP、专门教育网站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课堂教育的弊端,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真正做到教育的入脑、入心,充分发挥新兴教育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意义巨大。

(四)精选教育内容,强化教育实效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主体必须有意识地精选教育内容,强化教育实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应坚持三个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达到三个教育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判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促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修养。

(五)创新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主体要认真研究,精心安排,根据教育客体的特点、选择并创新适当的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过程。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戒空谈说教,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创新要坚持“四个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六)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夯实教育效果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估反馈,是对教育过程各要素、各环节和教育效果各方面的评估反馈。因此,评估反馈机制的建立包含多要素、多层次、多方面,确保评估反馈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评估反馈,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效果的监控,适时进行调整完善,夯实教育效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的综合作用。积极探索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开发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资源,以教育载体建设为切入点,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2008,(4):151.

[2]陈必华,王鹏华.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156.

[3]任春平,邓建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J].鸡西大学学报,2008,(6):5.

[4]姚志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优化教育研究[J].江南论坛,2008,(10).

[5]齐卫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浅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3):21-22.

[6]徐群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3):117.

[7]戴艳军.高校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14).

[8]王亭论.高校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开展的可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

[9]余国林.发达国家高校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1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师德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起着统率、引领社会价值理念的核心作用。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知识的生产区和思想观念的辐射源,对于在全社会不同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典型示范的标杆作用[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时展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的神圣使命。

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定不移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环节,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即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与追求。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是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它是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反映[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德建设的本质要求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主阵地,而高校教师则肩负着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责任。高校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引导一代代青年学子增知益智、修身养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修养、外化为具体行动。当青年学生步入社会,就会产生辐射效应,带动更广大的社会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这一责任可谓愈加重大。

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好“火车头”作用,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又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只有做好高校师德建设,才能使高校教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下,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在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愈发多样化。甚至,有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不健康因素,困扰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大事。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勉励青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摄、整合大学生群体日趋多样化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将知识讲授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高校的教学中。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全过程

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高校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表率。要着力激发高校教师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其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探索和推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的要求对接到评师、评教程序中的标准和方法,为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证。

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师德建设并砥砺前行,严于律己,认真履行教师的职业标准,自觉遵守教师职业伦理,做一名有“德行”的教师;其次,师德水平要与业务能力并重,教师要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一生受益的道德品质。

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培育的,包括教育目标、校园精神、优良作风等方面内容的文化形态。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大学生的心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丰富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4.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力是与人生阶段及生存价值相关联的。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使大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光靠理论灌输所能提升的,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树立[4]。因此,要不断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例如:通过社区服务、支教扶贫、红色旅游、生产调研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在广大群众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体会传统道德。通过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通过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只有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对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判断力,才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2]段永清.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60-62.

[3]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N].北京日报,2014-01-13.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24-02

2016年12月7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方向,是兴国之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内容的扩充,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述

1.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大学是孕育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承载着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责任。对此,在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严格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还包括思想及信仰等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加强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健康的身心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价值目标、取向及价值标准的判断,是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态度,它引导着这个时代中国公民核心价值的取向。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全面提出了国家发展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需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需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需求。三个层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定具有深远影响。

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首先。必须清楚高校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升国民素质、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综合国力,这些都将是高校青年迈出学校大门后肩负的社会责任。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以当今时展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基础,它更全面地概括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最后,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向广大优秀青年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青年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质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针对全体公民而言的。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最特殊的一群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前进方向。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国家需要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取精华使之吸收。换句话说,国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为了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质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扩充指导思想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00后的一代热血青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熏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情况较为明显。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对现代高校大学生精神思想的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理论基础,必须贯彻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它能够有效地扩充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指导思想。

3.有利于促进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课程的基础课或辅修课,很少引起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重视。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全校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技术提升与就业两方面,其他任何教育工作皆为此服务。2016年12月7日同志再次强调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党和中央对此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在高校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1.高校领导认识不足

高校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属于精神领域范畴。它是看不清、嗅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也很难用数据检测学生思想觉悟能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高。他们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学生动手能力操作和就业方面。但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评判个人道德标准、职业操守、工作成绩非常重要的指标。

2.师资队伍相对欠缺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学校所聘用的教师多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以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理论基础传递给学生最实用的知识。但是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的数量相对缺乏。相关专业的课程只有一个教师担任: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类课程,学校一般不重视。由几个班组成“大班”一次性教学,或由辅导员代为授课,教学质量不高。

3.未形成相应的机制

意识对行动具有指引性作用,在校领导、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不重视的情况下,很难让高职院校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或机制。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是对高校敲了一次警钟,希望高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的制度或机制,将“大口号”先放一边,一步一个脚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

4.缺乏高校保障环境

受教育经费限制,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人、财、物数量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在高职院校也很难看到专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剩看似与大学生距离甚远,不少学生干部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中也很少强调其具体意义,这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在经费、教师、资源都相当匮乏的状态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向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入颇有难度。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措施

1.提升高校领导思想认识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以素质教育为背景,从小学阶段就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且德育教育被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则是以社会普遍价值观为基础,对学生思想、理念、信仰、价值观进行疏导和引导。使学生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如今党和中央已开始全面重视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校领导必须响应国家号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与深远意义。

2.聘用综合素养高的教师

物欲横流的时代,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誉感不再那么显著,有些教师授课形式化,一节备课内容在几个班级反复使用;有些教师在多个院校兼职授课,只为谋取更多财富;有些教师照本阅读,忽略教学质量。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常见的情况,认认真真做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教书育人本是阳光底下最值得敬重的工作。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够认清自己的使命,认真、努力做研究,用心血和精力为国家培养一批有志之士。

3.建立融入管理制度机制

从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看出。党和国家对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但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致,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爱国是中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其次,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必须在学校期间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精神,唯有此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多做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时展的要求。

4.加强高校物质条件保障

首先。必须承认国家领导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为响应国家号召,高校必须从人、财、物三方面增加投入;最后,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渲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气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高校课程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但前提是从经费、教师、资源方面加大投入,使广大师生对思政教育重视起来。由上而下.才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落到实处。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篇6

1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一是国家价值的目标,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价值的取向,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公民价值的准则,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强调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对广大教师的这一殷切希望,为广大教师投身伟大的教育事业,传承社会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师德价值观,而教师的师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精神塑造、心灵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被学生及社会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职业院校教师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学校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久治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面对国内外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在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加强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在教育一线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培育文明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断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职业院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师德楷模

职业院校教师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努力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职业院校教师在落实师德方面,要求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思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加强师德建设,以身作则,做师德楷模,不仅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自觉服从院校的中心工作,在院校的中心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更主要的成效体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强化了职业院校教师“育人”的职责。职业院校教师确切肩负起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树立大德育的工作理念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扬优良教风,以高尚师德影响学生,以风范学识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4职业院校教师不断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式

面对当代职业院校学生这一思想较敏锐的群体,职业院校教师在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41更新观念,理念创新

评价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院校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树立了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开放、灵活、多样的学生培养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职业院校教师在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不断创新教育形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教学环节、行政管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有机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案编写、考试评价之中。

42结合实际,手段创新

职业院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必须手段创新,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要大胆解放思想,不为条条框框所限,不因“没有先例”所困,勇于探索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做好宣传立德树人特别是舆论引导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要由传统的宣讲灌输向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转变,实施宣传进班级、进社团、进网络的“新三进”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努力扩大其覆盖面,增强其渗透力,提高其及时性。要由单一的宣传方式向综合运用多媒体和新型手段转变,善于运用以网络媒体为主要代表的各种新兴媒体,加强对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新文化形态的研究,将宣传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职业院校教师围绕院校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中国梦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努力形成“三爱”教育和“三节”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水、节电、节粮”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职业院校教师应大力宣传我国悠久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进了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习惯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入耳、入脑、入心。

职业院校教师应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远离黄色信息。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学生学习、通信、娱乐、交友的重要工具,但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职业院校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不浏览、不制作、不转发不良信息,不点击黄色网页,不交或慎交网友。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篇7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干部,正教育行风

在教育行业,行风是指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加强教育行风建设,是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理论进展,同时也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量、教育力量、引领力量,对于推进教育行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断规范领导干部行为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加强领导者的行为规范是首要问题。干部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这四个方面的主导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制度层面,江北区教育局推出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

2010年,江北区教育局党委开始实施一把手“不分管”制度,并专门发文予以明确。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的主要职责是主持教育局的全面工作,而人事、财务、基建、采购、招生等具体工作则交由副局长负责,建立“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工作机制,使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对分离,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事实上,为规范学校领导的行为,早在几年前区教育局就开始实施学校经费独立核算制度,并成立了区中小学会计中心和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两个专门的机构,统筹学校资金运作。也就是说,校长只要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就可以了,将校领导的财务管理职责独立出来,以从财经制度上确保干部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二)有效监督教育收费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作为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区教育局每年都将教育收费列入年度中心工作,坚决抵制教育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明确规定校长为规范教育收费的“第一责任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为加强规范教育收费的效果,教育局联合纪检、人大、物检、街道(镇)等各部门,建立行风监督员队伍,把规范教育收费纳入社会公众的监管视野。行风监督员定期搜集、上报学校教育收费信息,监督学校教育收费行为。特别是在每年春秋开学之际,专门联络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学校收费情况实施检查。

在加强教育收费工作行业外监管的同时,教育局还特别注重强化教育收费工作行业内的整治力度,在学校财务管理体制中,建立教育收费和教育经费使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为此,教育局特别制定八个“严禁”:严禁设立“小金库”或设置账外账;严禁用公款滥发福利、补贴;严禁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严禁搭车收费;严禁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赞助费;严禁组织有偿办班补课;严禁擅自印制和征订教辅材料;严禁以代办为名牟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

(三)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和使用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经费管理体制上的一个很小的疏漏,都会给有错误价值取向的干部留下可乘之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建立一个规范、健全的资金管理系统,并有效地运作这个系统,无疑是避免腐败行为的最优方式。为此,江北区教育局建立资金运作专款专用制度,专门成立中小学会计中心和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会计中心聘请专职会计负责学校日常财务的核算工作,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则专门负责教育装备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重要财务工作。

为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目前,区教育局正在研究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与办学绩效相挂钩的评价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以进一步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实施公开招投标制度,是抵制腐败行为,杜绝人情交易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励干部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力手段。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教育局制定了《小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10万元以上由区级部门负责项目招投标工作,将10万以下的小型项目划分为2万、5万、10万三个区段,对每个区段内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严格规范项目的操作流程。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认真审核相关单位资质,“黑名单”企业杜绝招标。在各项工程合同签订过程中,教育局将同时与相关企业一并签订廉政协议,从制度上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在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教育局派出专人,对工程建设的进展进行审核,有效杜绝偷工减料、质量不达标等现象的发生。

(四)教育招生透明公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是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江北区教育局毫不松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干部,力求让教育成为公开的教育,透明的教育。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坚持公办学校按户籍和居住地就近免试入学。对于学校违规招收的学生,坚决做到不予办理学生学籍,不予划拨生均公用经费。同时,多年来一直坚持“阳光招生”政策,即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程序、咨询服务、录取信息、查处结果“六公开”。要求各学校在校门口、车站、菜场、社区等公共场所张贴招生通告,明确学生入学的条件、要求和方法,力争达到新入学儿童家长百分之百的知晓率。同时,教育局在教育网站,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现代金报》、《新江北》等当地媒体上公布招生方案,尽可能地做到让市民了解招生政策,让家长真正熟悉招生政策。同时还落实专人负责接待学龄儿童家长的教育咨询。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共接听并回复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咨询一千余次,接待家长和市民来访一百多人次,回复局长热线和区政府、市教育局的件五十余件,做到咨询有回复,投诉有反馈,并努力取得者的认可,有效缓解了学龄儿童、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矛盾。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武装教师,正教育师风

所谓师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内容。“德为师之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其核心还是要归结到我们的教师群体。真正能打动学生内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教师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一生的价值观念,成为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2011年,我区教育局特别制定了《江北区师德准则》,并将此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规范性的参照准则。教育局要求每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师德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江北区师德准则》的推行,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到了实处。

(一)师德建设纳入教师培训的系统工程

在对比、分析周边兄弟单位和本单位过去几年师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区教育局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师德学习周”、“师德教育月”两项师德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和升华。

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特点,区教育局将“师德学习周”安排在暑假结束前一周,将“师德教育月”安排在春季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并将“师德学习周”和“师德教育月”的主题进行适当区分。“师德学习周”主要是以教师师德学习为主,“师德教育月”主要以活动为主。利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组织开展师德优秀影片观摩,先进人物事迹学习,先进学校采风等,以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在今年的师德教育月活动中,各学校按照教育局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

三江中学邀请浙江省师德楷模――奉化锦屏中学孙红飞老师来校进行师德专题报告;育才小学、修人学校组织班主任观看《全国十佳班主任》、《班主任,以心灵赢得心灵》等录像;第二实验小学组织收看全国优秀教师孙维刚老师事迹报告会;泗洲路小学组织观看《光荣的人民教师――全国师德论坛实录》;红梅小学组织观看了影片《美丽的大脚》;倡棋幼儿园组织教师对歌曲《日不落》进行改编,唱响师德教育的新风尚……

另外,每逢教师节、春节临近之际,区教育局都会向每一位老师发送廉洁自律温馨提醒短信,每年暑假开始之前,区教育局都会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有偿家教专项治理活动。

(二)教师们有了身边的学习标杆

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取向。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而言,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师德教育活动形式很多,我区教育局实施的“寻找和推选身边的教师标杆”活动,贴近教师的日常生活,打动教师的内心,使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

每年9月份,教育局举行“师德标兵”、“师德楷模”、“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并组织成立师德宣讲团,在各校宣讲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2011年3月,区教育局牵头组织了一批师德宣讲团,在各校巡回开展了师德宣讲活动。

在庄桥中心小学的报告厅里,江北区“十佳师德标兵”、宁波市品德学科名师屠亚萍老师现身说法,为全体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师德教育课。在讲座中,屠老师把自己多年来的从教经验、教训体会、人生感悟都毫无保留地传达给了在场的老师。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第一资源,只有教师有源头活水,才有学生的小溪欢流。”屠老师的讲座引起在座教师的共鸣和反省,对切实提升全体教师的师德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师,最终体现在教师自己的人生态度上。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区教育局特别开展了党员“教师闪光言行”评比活动,推出了一个个优秀教师典型。

蒉跃飞是一位很普通的小学教师,可是她将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的生命,就像一位家长说的,“蒉跃飞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她让我懂得了如何合理地教育孩子。”怀孕后,她仍然怀着一颗平常心,坚持把孕期检查安排在周六,不影响自己的教学。2010年市教师节演讲赛中,已怀孕五个月的蒉老师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演讲任务,仅用短短五天的时间,通过一次次改稿、做PPT,一次次演练、改进,终于代表江北区获得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蒉跃飞老师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她的事迹作为江北区建党90周年“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的典型事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教师。

(三)向社会拓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为进一步体现师德教育的效果,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逐步尝试将师德建设活动置于社会公众视野,接受社会公众的评判,让社会、让家长、让学生来评判师德建设。

从2008年起,教育局实施了校长德育述职制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区教育局将校长德育述职纳入学校发展绩效考核,并特别邀请学校师生、学生家长、辖区群众现场旁听。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校长德育述职”这一举措,构建了新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教师师德风貌。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进行德育专项述职,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德育的重视,对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视,切实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管理;意义

职业院校中的班级不仅是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基石,更是学生迈向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发展的驿站,对职业院校学生提高知识技能和水平作用重大。因此,职业院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业院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引领班级的共同理想建设。托克维尔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集体,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集体没有共同信念,就没有一致的行动,就会是一盘散沙,构不成集体。尤其是要建立一个欣欣向荣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必须用某种先进的思想把全班的精神武装起来。因此,在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倡导全班同学集体参与,共同制订和修订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班级共同理想,并进一步将这种共同理想渗透于班级管理过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三个价值方面为职业院校班级共同理想的建设指引了方向:第一,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有共同理想信念、共同价值目标、共同奋斗拼搏的班集体。第二,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方向出发,正确引导班级发展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建立自由、公正的班风,实现同学之间的和谐相处。第三,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出发,明确学校、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2.指导班级的核心文化建设。班级核心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和血脉。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班级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认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创造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精心组织一系列诸如“传统文化进班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向青春致敬——我们的核心价值”班级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同时开发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校园网等网络文化新阵地,积极搭建核心价值观培育平台,精心培育班级核心优秀文化,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创建优秀班级核心文化。3.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职业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知识丰富、理想信念坚定的优势,在学生中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及时疏导网络舆论,引领社会主流思潮,营造良好社会风气[1]。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教书育人中,学习和聆听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选、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张莉的先进事迹,强化价值观的榜样示范,为教师指明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向。4.凝聚班级的管理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班级力量,引领班级健康发展。要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就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熟悉学生生活,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解他们所需,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班级活动,逐渐形成团结向上、生机勃勃、勇于拼搏的班级精神。此外,班主任还要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目标,明确班级发展方向,精心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诚信、友善等各种优秀品质。在组织各类活动中,班主任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平等、公正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进而形成班内良好氛围,促进班内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也要注重以身作则,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自己的文化知识,时时刻刻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信任你、尊重你、支持你,凝聚班级核心力量,班集体才能和谐、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意义

1.指导班级的德育课堂建设。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德育建设对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在班级管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要注重内化于道德教化、外化于制度规范。在道德教化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建设作用,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逐步增强班级管理的德育效能。在制度规范方面,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的学风建设中,使本身相对抽象的价值观念能够转化成具体的班级管理制度,逐渐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班级管理的道德重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强化德育的个体功能,加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友善互助的道德情操。此外,还应该完善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内容体系,加大德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有步骤、有计划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最终实现价值观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德育课堂效果。2.培育深厚的师德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是培育师德最深厚的土壤。职业院校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帮助学生追梦、圆梦,指导学生成长成材,进而在校园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土壤。加强师德建设,坚定教师信念,规范师德品行,这是由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技术创新的使命,对教师的思想水平、道德境界、价值立场有着较高的要求。正如同志所说,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塑造良好师德师风,才能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作者:杨华枝单位: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篇9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融入校园生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信心决心。笔者认为认真贯彻《意见》,应当把握以下几条重要原则。

一是要将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就是要求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唱好正气歌,对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充分相信、积极践行,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奋斗,指导学生为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努力,激励学生为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格而修身,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见》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强调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练中国力量,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政治素质,引领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意见》认真贯彻“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宗旨,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落实到教职员工每一个岗位。首先,拓宽培育平台。《意见》体现育人为本理念,倡导搭建课程、实践、管理和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主张学科德育统筹,推动实践体验感悟,明确全员育人职责,实现以文化人目标。应该说,《意见》对“平台”的设计贴近学生身心、符合学校实际、紧跟时代要求,很接地气,针对性、操作性、渗透性都很强。其次,创新方式方法。《意见》注重培育实效,突出知行统一。提出要加强载体创新、方法创新,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不能靠“强制性”、“填鸭式”灌输,要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相结合,与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接受熏陶、崇德向善。提出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立德树人工作,面对微视频、微信、微博等“微时代”的到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健康用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再次,形成推进合力。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取得明显实效,就要凝魂聚气、综合施策、集聚合力,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融入校园生活。要坚持示范引领,力求全员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先育己,育生先育师,各中小学应结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试行,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使广大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自觉承担立德树人责任,形成教师全员推进的引擎。要坚持系统实施,谋求合力驱动,学校要主动联系家庭、社区,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教育合力,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不留死角,惠及所有学生、覆盖校园生活,形成协同推进力量。

三是要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推进机制。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搞运动”、“一阵风”,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期,面临着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国际环境以及来自西方敌对势力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筑牢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防线,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坚定青少年一代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要整合主流意识、丰富课程资源、形成教材研发机制,将核心价值观目标细化分解进教材,让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看得懂、听得明,让广大师生有教材可用、用好教材。其次,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在立德树人、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中小学、教职员工和学生予以表彰奖励,对师德失范者和工作不力者实行“一票否优”。再次,要完善评价机制,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育督导评估结合起来,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督导推动、舆论引导、实践养成,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总之,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校园处处洋溢着核心价值观的气息,引领青少年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必须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出实招,真正让核心价值观入心入髓入行,激发起广大青少年学生共筑美好中国梦的巨大热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人才支撑。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1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

为了更好地掌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为构建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提供参考,本课题组从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内部管理体制、学生质量、师资队伍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论文主要以黑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广厦学院、黑龙江工商学院五所民办高校的部分师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问卷与访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对于公办高校要更加严格管理、更加扎实推进,更加切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实际,更加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具有针对性。

2调查设计与结果

2.1影响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调查

在问卷设计上,我们从民办高校的美誉度和国家对民办高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两个角度考虑进行了设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按照年级比例均衡选取调查样本,每所走访院校调查约100名学生,总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87份。31、的学生表示自己或者一家人对民办高校颁发文凭的社会认可度有过质疑;37、的学生表示国家教育政策存在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区别对待的情况;43、的学生担心就业时民办高校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

2.2影响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调查

围绕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管理文化与理念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课题组访谈了五所民办高校的办公室、学生处、人事处、思政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的负责人。访谈结果显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多样,运用灵活;管理效率高,办事速度快;管理文化鲜明,有特色。但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办学经费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招生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董事长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党委的角色在民办高校定位比较尴尬,作用发挥不够突出;民办高校的管理文化与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冲突。

2.3影响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师队伍状况调查

在问卷与访谈设计上,我们从师资结构、教师流动情况、教师业务能力、教师师德水平四个方面对民办高校师生作了调查。调查显示,91%的学生表示接触的青年教师的比例最高,86%的学生表示曾经换过班主任,76%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提高。多数受访教师表示学校主要的教学力量是青年教师和公办高校退职教师,周围同事离职较多,在入职前后没有受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结论与建议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学生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是十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健全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抓好养成教育,重视日常生活的点滴,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严格根据规章制度,定期评选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使他们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遵循基本规范。

参考文献:

[1]康宇.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7)

[2]彭佐扬.乡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

[3]李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策略及路径

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

[4]于佳,王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态学审

视与构建[J].大理大学学报.2016(07)

[5]王羽,王立荣.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探究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

一、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炼。

有学者认为,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价值观念,不是这样的价值观念,就是那样的价值观念,总会有一种价值观念为人所把握,总会有价值观念为他解释生活的意义。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职业生活都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价值观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对人的意义、作用、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教师价值观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总有一些教师价值观的内容是恒久的、普遍的、基本的、共同的。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今天,需要总结提炼指向明确、持久有效、语言简洁的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

根据教师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处理的主客体关系,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二、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依据分析。

教师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志存高远、奋发进取、终身学习、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但有的是属于公民道德的价值范畴,有的是各行各业都应当具有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教师职业所特有的,是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得到体认的。

(一)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1.价值观理论。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具有积极意义,它能够满足人、阶级和社会的某种需要,成为他们的兴趣、意向和目的。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价值观念体系能够成为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两个品格:一是必须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二是必须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

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来看,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教师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是教师这一职业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整个教师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2.教师职业属性。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事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也是由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决定的。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的职业。专业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专业化表达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要把教育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作为专业人员,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有较高的学历要求;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教师不仅要有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要有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需要把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通过行动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需要有专门的从业资格要求和专门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职业投入感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教师是一个特殊性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师的劳动任务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上去造就完美的个性,塑造高尚的灵魂;教师的劳动“产品”,具有全面性和高质量,既要求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更好地发展各种类型学生的个性;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以自己的学识、才能、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教师的劳动过程,是直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师是一个教育性的职业。教师是一种以育人为中心的职业。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他的专业性首先体现在教育性上,因为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同所教学科知识的相对稳定不同,教育对象是变化的、动态的、个性化的,一名合格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上。因此,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师,他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一位学科教师。教师职业的首要特点在于其本质是“育人”,以教育他人、培养他人为神圣职责,所教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要服务于、服从于育人这个总要求。所以,教师是一种有别于学科研究人员的专门人才。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殊性、教育性等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师核心价值观与其他职业不同,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是教师这一职业内在的本质规定,是当代教师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二)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依据。

1.我国教师价值观的优良传统。

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的,具有民族性。我国自商周以后,教育逐渐成为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职业随之产生。孔子是最早较为全面地总结和概括教师人格思想的,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教育平等的主张,认为教育应为大多数人服务,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受到贫富、贵贱、年龄和地区的限制。孔子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教育原则和强调教师人格作用的人。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强调教师以身作则,认为“教者必以正”,他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主张

“反求诸己”,鼓励多做“内省”工夫,而“知耻”则是修养的先决条件。

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要求教师应当忠于职守,勤于执教,对待知识学而不厌,甚至废寝忘食,乐以忘忧;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待国家和人民要克己奉公、甘为“孺子牛”。此外,还强调“经师”与“人师”的有机统一等。这些思想对千百年来教师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构建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师的无私和伟大。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对教师价值观的一种经典表述。

因此,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对我国教师价值观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当代教师价值观的实践取向。

教师核心价值观不会从天而降,它来源于且只能来源于实践。作为一定社会意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人的价值观都是建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实践、生活经历的产物和表现。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倡导和努力践行着教师的核心价值观。2011年9月10日,教育部在公布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指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因此,从当代优秀教师的基本经验和价值追求以及人们对教师价值观的实践取向来看,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是其集中体现。

三、正确理解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

正确理解和把握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需要厘清教师核心价值观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教师核心价值观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同起来,以为构建教师核心价值观就是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其实,价值观属于观念形态,教师职业道德属于规范层次,两者是有区别的。规范是指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自己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情境中应当怎样行动。

教师核心价值观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调节体系。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教师核心价值观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实现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规则体系,是获得教师价值目标的手段。教师核心价值观要通过规范“引申”为教师在某种情境中如何行动的规则,才能具体指导教师的行动,实现价值指导活动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指道德,也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内容。

从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教师人格的期望评价以及众多优秀教师的素质表现看,教师职业道德已远远超出了教师职业和一般道德的范围,而是作为社会的公民和先进分子所应具备的素质。因而有学者将教师职业道德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理想层次、原则层次、规则层次,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应当是规则层面的内容,而理想和信念等是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因此,需要修改和完善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理想和信念方面的内容上升到教师核心价值观层面,使其更为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最近公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将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人们通常所指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中的专业道德(或职业道德)表述为“专业理念与师德”,将专业理念(价值观念)与师德加以区分,想必是经过深入思考的。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核心价值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和延伸,是践行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认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党的十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导向,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德育工作的始终。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少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少年,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少年,激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青少年,塑造青少年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找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要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青少年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编写特色教材,设置特色课程,增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与感染力,深入浅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要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鼓励广大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公益行动,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要发挥良好社会氛围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载体,大力宣传“三个倡导”,营造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形成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宣传部门要发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利用新闻舆论、文明创建、文艺作品、议事协调等手段整体推进。教育部门要不断健全家访、家长会等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努力纠正学生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上的不良倾向。文化部门要坚决取缔干扰教学的文化场所,严厉打击有害学生的文化产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条件。司法部门要积极做好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学法遵纪守法意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以道德讲堂、社区帮扶、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特殊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着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的问题,有些教师存在责任、自律、法制意识不强的问题,等等。对此,要构建长效机制,严格管理。一是完善激励引导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优秀校长”、“模范教师”等评选的重要条件;开展“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师德师风标兵”等表彰活动,组织巡回演讲、现场会等学习活动;把师德师风考核情况作为职称评聘、晋级晋职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学习教育机制。开展好“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实现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必修课程。三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坚决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同时,广大教师要修身立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楷模。(责任编辑:翁淮南)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