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上知识点总结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数学七上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实践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面临着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绩会大幅度下降,许多小学数学成绩很不错的学生有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因此我对新生入学后的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搞好六、七年级课程的衔接。

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七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教材、同学、教师、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进入初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听说初中数学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负数、绝对值、数轴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

(二)教材的变化

首选,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量少而简单;而初中数学内容开始抽象,研究变量、字母的内容增多,不仅注重主要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小学相比,增加了难度。

(三)课时的变化

在小学,由于量少简单,课时较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老师对重难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科目增多,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七年级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四)学法的变化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到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小学初中衔接所采取的一些实践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和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小学初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小学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学生讲明小学初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四是可以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

2.摸清底细,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衔接,教师首选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另一方面,比较小学、初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小学初中知识的链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衔接工作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绝对值、数轴,对七年级新生来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小学初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数学较小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死记硬套,这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学法指导

初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具体措施有二: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小学初中良好衔接

重视运用情感,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我在初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更是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讲爱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数学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科学家;华罗庚在学生时代奋发图强,终于在数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高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完善,证明实施这些措施后成效明显。我知道这些不足挂齿,只想抛砖引玉,赐教于大方!

数学七上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一、充分把握好七年级初始阶段的数学教学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进入初中后,第一次翻开中学的数学课本,大部分学生们还是感到新鲜和好奇的,从心底里想着要学好初中的数学,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所以,教师要在刚入学的阶段做好数学教学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害怕面对困难的消极心理,注重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始终围绕着数学的学习。如在第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我并不急于讲解和练习,而是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进行敞开心扉的自由讨论,讨论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一些看法:你觉得数学难学吗?小学数学没有学好,进入初中你能补上来吗?数学是不是很有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放松自己对于数学学习的紧张感,进而产生数学学习兴趣。

二、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

七年级的数学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大部分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新的数学教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了一些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我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要学生学好,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刚开始上课时我会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在学习“七巧板”一节时,我首先把课前就准备好的一些由七巧板组合出来的一些颜色、形状各异的优美图案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并且回答: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在班内讨论回答并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自己的创作,拼出他们所喜欢的优美图形。这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数学知识放在了适当的情境当中,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根据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喜欢观察和模仿的心理特点,新教材还安排了很多动手实践性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就要求每位数学教师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教学资源来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把班内的同学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请其中的一个组来帮助我准备教具或者进行演示和操作。这样的体验会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自我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上课时语言要精炼,语调要得当,板书设计要合理优美,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教法,渗透学法。在每一章节的内容中都有一些“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从兴趣教学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的良好习惯

很多学生习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一看到计算题,低下头就开始算,而不注意题目要求,这是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容易犯的错误。到了初中,教师要在一开始就注意纠正学生的这一不良习惯,要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节时,让学生阅读书上的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讨阅读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学到相关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适时表扬在阅读过程别认真或者进步很大的学生,使其有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认真阅读题目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积极讨论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有难度的问题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能够理完全解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或者需要分类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积极探讨,使他们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学生对于图形和实践操作的观察特别感兴趣,但是他们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观察也能够学到数学知识,从而养成自觉主动认真观察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及时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数学七上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灵动,积极有效地构筑愉悦教学的境况,使其教学内容于事半功倍中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灵的深处,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把学习新知的诱惑巧变为探究新知的驱使动力,更好地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如能在对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在新旧知识更为有效地衔接之后,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出知识的花朵,结出知识的硕果,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巧妙设计,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教学的快乐情境

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趣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对学生的知识吸引和兴趣热爱,它是有效调动学生智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的交融达到了最佳的有效状态。

二、充分利用旧知,做好对新知的铺垫,为学生修一座通向知识殿堂的桥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本生就是逻辑性、连贯性特强,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牢固掌握基础之上,它更是旧知识的递进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一些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三、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对新知的学习要在老师事先设定的情景诱感中进行,为新授知识顺理理成章地铺平道路,从而收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讲授新课前,教师要能很快地营造出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被一种愉快而和谐的气氛所感染。用步步为营深入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已熟悉的人或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于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七巧板”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撕下一张纸(长方形的纸页),先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去掉正方形以外部分,跟老师一步步学习折出七巧板图形,分别按折痕画出七个图形(三种图形),跟着老师按先后顺序沿线剪裁开来,分别涂上要求的颜色,循着一定的顺序编写七个阿拉伯数字后,用这些图形比一比、拼一拼、想一想、看一看,完成后分别汇报自己的发现。在学生的汇报中老师归纳揭示出:七巧板有七个图形,这七个图形里只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是1、2、4、6、7号,平行四边形是3号,正方形是5号);1号和2号能拼成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4号和6号可以拼成3号、5号和7号;4、5、6号还可以拼成1号或2号,这些关于七巧板的知识。从对七巧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在学生高涨的积极性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采松果”时,老师在白板上进行动画演示:小松树一天一天地长大了,结出了16个松果,小松鼠背着口袋唱着歌,来采摘松果。一会儿,小松鼠背着采到的果子回家了,这是松树上还有9个松果。请同学们猜一猜,小松鼠采了多少个松果?让学生巧妙地在情感体验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捋顺知识脉络,于画龙点睛中事半功倍

学习数学知识总是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先易后难,用已学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沿着老师事先捋顺的知识脉络,走进知识的殿堂,使他们在知识的积累中,左右逢源,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老师也能在捋顺知识的脉络中,通过画龙点睛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在教学“退位减法(二)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计算8-5和13-5(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快举手发言说,8-5和13-5都是减法题,8-5是直接从8里去掉5还剩3,而13-5则要用“破十法”来计算,计算时先用10-5等于5,再用5+3等于8;紧接着我有意识地又给学生出示了两道题:18-5和23-5,让学生再次观察计算,学生又很快举手发言说还是两道减法计算题,不过18-5要先用8减5等于3,再用10加上3等于13;而23减5跟前面学过的退位减法却不一样,是新知识我们还不会,老师你教会我们吧!“好”!我不失时机地说:“下面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探讨学习23-5的计算方法。”我在捋顺知识,夯实基础的教学中,展开了对退位减法(二)顺理成章的教学,最终在老师的预期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归纳知识重点,反复强化围绕难点训练

在学生学习了一个单元或一册书的知识以后,如何用一根贯穿始终的线,把这些知识的珠玑很好地串联起来,归纳出所学知识中的重点,这将显得尤为关键。老师要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学生容易明了的浅显易懂的话语(譬如儿歌、顺口溜等),概括出不同知识章节的要点,反复强化训练,促使掌握,最终变成他们所学知识的血肉。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