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篇1

【关键词】光纤通信通信系统光正交频分复用

一、光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光复用技术的运用。普通光纤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很难满足,光复用技术在建设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研究发展起来,例如WDM技术、OFDM技术和OTDM技术等,其中OFDM调制技术因为其在频谱效率、运算效率、设计的灵活程度上以及信道和相位估计的容易度上特有的优势,而迅速被科研人员开发出来。

(2)OFDM技术的潜力巨大。光正交频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采用了高效的FFT(傅里叶变化)算法、利用子载波和子带信号进行调制、利用训练子载波或训练符号来进行相位和信道估计,因此技术有系列的独特优点,目前OFDM技术虽然是热点领域但是还没有完全体现出其巨大优势,需要科研人员进一步研发努力。

二、OFDM光纤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1)光纤通信系统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一般指的是以光纤为传播途径,光信号作为数据载体的信息通信系统。与一般的通信系统一样主要由信号发射端、数据传输信道以及信号接收端三部分组成。光纤通信系统一般有传输数据量大、传输距离远、信号损耗小且才建设成本相对低等优点。但也有拉抗强度低、光纤连接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怕水并且分路和耦合不太方便等缺点。但是仍然比以前的电信号通信系统亚有质的优势。一般的判断光纤通信系统性能主要有三个指标“误码性能、抖动性能和漂移性能,只有平衡考虑三大主要指标才能设计出性能完备的光纤通信系统。

(2)OFDM通信系统原理。基本原理和通信系统原理基本相同,但是OFDM系统提升了数据传输质量。OFDM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将需要发送的单信道高速信号数据转换成多径传输的低速信号,并调制为一组正交子载波,然后进行数据传输,该调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无线信道数据传输的损耗,且提高了全网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例如,数据信号d经过串行并换以后化为不同的d1到dn多径传输低速信号流,随后低速信号流经过专门处理的子载波信道进行传输,信号再次逆多径并串转换重新恢复为D数据信号流。信号数据在处理过程中会用到类似数字信号的IDFT变换的FFT变换(快速离散傅里叶变换)。S(t)=dn・exp(j・2π・fn・t),S(t)为模拟信号,N为抽样的分路信号,t为时间间隔。

在经过转换后的信号数据D只与原来的d信号数据相差一个常数因子倍数,因此在OFDM系统可以向将数据进行编码,利用数字调制将数据进行串并转换为多径信号,经过IFFT转换后加CP完成数模转换,信号在模数转换后去CP和FFT转换,通过逆多径信号传输,经过数字解调完成解码,最终实现数据传输。

(3)制约OFDM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因素。第一,电信号处理器元件的制约,在电信号处理上因为电子迁移有迁移速率限制,因此电信号处理元器件理论上达不到光信号传输要求的处理速率。因此涉及到数模转换环节时,电信号处理的限制会制约OFDM系统的实现。第二,数字信号处理的制约。在IFFT―FFT并串相互转换运算相对复杂,要求有相应的FPGA硬件资源的配置,尤其是D/A转换器和接口处理器的配置要求较高。如果要达到数字信号的高速处理需求,必须采用流水线的并行处理方案,因此整个转换运算必须集中在同一块FPGA芯片上,然而目前的FPGA配置智能实现256点以内的IFFT运算。除此之外,FPGA的运算接口也有限制因素,例如完成每秒传输10G比特的运算,利用64子载波数据传输和16-QAM数据调制,需要64点的IFFT到FFT的运算,如果进一步将64路信号重复上述IFFT运算则会成倍扩大运算负担,因此要想实现更高速的传输速率,FPGA信号输出输入环节需要打破存在的运算限制。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一、引言

随着ICT(信息通讯技术)在市场决策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和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和财富越来越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数据和信息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数据往往不能直接为管理决策工作提供依据,因为数据的确切含义往往不明显。而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形成的信息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对管理决策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整合、去伪存真,再加以分类、汇总、分析后形成报表和资料,可以实现为市场决策以及公共决策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实现市场资源、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认识到数据的这种重要性,国内外政府部门在推行了超过一个世纪的电子政务之后提出了电子治理理念,其目的就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公共管理,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便捷的互动渠道。本文以电子政务实施的成功案例――昆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用的《基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其在具体应用中产生的大量企业信息为数据基础,分析系统中的原始数据为什么不能直接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评价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所用,而造成数据资源浪费的原因,以及如何筛选小范围的可用的企业质量信用数据,形成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最小数据集,并对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的评级指标做相关性分析。本文采用最小数据集与质量信用信息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提出以最小数据集为切入点进行企业的质量信用管理,并用现有数据库中备案的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验证其可行性。

二、相关概念阐述

“最小数据集”(MDS)是指通过收集最少的数据,较好地掌握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点或一件事情、一份工作所处的状态,其核心是针对被观察的对象建立起一套精简实用的数据指标。1最小数据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的医疗领域。最小数据集的产生源于信息交换的需要,就好比上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之间、企业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之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交换的需求。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类似于适用“端口”的数据库以实现信息交换、共享。1973年,在美国国家生命健康统计委员会(NCVHS)的主导下,为了规范出院病人的信息收集工作,美国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出院病人最小数据集。由于实用性较强,最小数据集的概念在医疗领域被迅速推广。近几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最小数据集被定义、开发和推广,一时间衍生出各种各样特定的最小数据集。随时时间的推移,最小数据集在美国已经演变成一个一般概念,它指代国家管理层面针对某个业务管理领域强制收集的数据指标。当然,对于“最小”的看法不同的管理者、决策者、公共服务提供方及接收方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看法,一个指标是否纳入最小数据集的范围,所处立场、视角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皆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最小数据集在中国的应用是始于2003年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开始最小数据集的应用研究,到2006年中国卫生部出台了第一版中国医院最小数据集的标准。

“质量信用”的概念始于1915年芝加哥大学MaxFMeyer等人“CreditforQuality”中的论述,并以教育为对象提出了质量信用的一般原则。目前,国外将企业的质量信用作为企业信用的组成部分和要素,被包含在“企业品格”(Character)和“企业能力”(Capacity)评价范围内,与“资本状况”(Capital)一起,组成企业信用评价“3C”模型的基础。我国的质量信用管理研究始于1987年,它与企业发行债券同步产生。从广义上来看企业质量信用应该包括企业产品质量、企业内部管理质量以及企业资本状况及其抗风险能力三个关键要素。2006年10月24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发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质检质[2006]464号)中第一次对质量信用做出了官方叙述,即“企业质量信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质量法律法规、兑现质量承诺的能力和程度”2。《企业质量信用划分通则》(GB/T23791―2009)中表述为“取得并保持对其质量信任的能力,这种能力由企业在遵守质量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标准以及兑现质量承诺的基础上,提品在生命周期内满足顾客的需求或期望来实现”。从本文的实际研究角度来看,本文将沿用《企业质量信用划分通则》(GB/T23791―2009)中对于“企业质量信用”的定义。

尽管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风波、地沟油恐慌等企业质量失信事件给我国企业的质量诚信敲响了紧钟,但假冒伪劣、缺斤短两等企业失信行为仍然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败坏了国家声誉,这就表明单靠品牌、传播积累起来的产品诚信过于流于形式,很容易在突发危机时土崩瓦解,只有通过一套客观、真实、有效、科学的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方法,才可能真正让消费者吃下一颗定心丸。2013年6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组织企业试点《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的通知,文件中表述“推动企业质量信用报告,是引导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建立质量诚信自律机制的重要措施,也是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对企业履行质量责任情况进行监督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质量诚信意识和质量法制意识,有利于企业主动向社会、消费者公开产品质量状况和质量承诺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文件中要求各级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企业《企业质量信用报告》,以及推动《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的使用。由此,加强对企业质量信用的管理对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最小数据集研究的必要性

美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赫伯特・西蒙曾敏锐的指出:“信息消费了什么是很明显的:它消费的是信息接受者的能力。信息越丰富,就会导致注意力越匮乏。信息并不匮乏,匮乏的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是组织活动的主要瓶颈。”作为企业质量信用的主要监管部门,昆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用的《基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自2004年在全省推广运行以来,配合《获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用)形成了一个企业提交数据、质监局审核数据并录入监督执法数据的动态监管模式。企业通过提交企业基本信息和企业质量数据来充实数据库,质监局对企业提交的信息进行审核从而进行行政许可和业务监管,长此以往,该公共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有关企业质量信用的数据。至2014年6月为止,该数据库中备案了超过150万条企业质量技术数据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动态监管数据库。这一宝贵的质量信用数据资源,无论是对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是企业、公众,都是一笔具有巨大潜能的数据财富。数据本身可能是没有价值的,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与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程度。由于这些原始数据庞大而繁杂,并充斥了相当数量的重复数据和无用数据,大量的数据冗余并不能直接为行政管理提供直接高效的依据,必须使其本身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化。由此,为了强化和提高对于企业质量信用的监督管理水平,对企业质量信用公共数据库进行最小数据集挖掘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对企业质量信用管理进行最小数据集研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公共产品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属性上看,企业质量信用的原始公共数据库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在其产生过程上与其他公共产品相类似,但是由于其数据运行模式与商业web数据又有其共通之处,所以单纯使用一般公共产品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并不适用于对公共数据库的控制,而单纯使用商业web数据的分析管理模式,一是难以满足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性,二是出于公共数据库的保密原则也不适合将企业的商业机密提交给第三方。因此,针对企业质量信用公共数据库这一特殊的公共产品,应采用特殊的分析管理方式。

第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需要支付成本,当然形成的信息也会带来收益。出于公共事务处理和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企业质量信用的部分数据来源具有强制收集的特点。这就使在原始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社会成本,包括企业采集和录入被强制收集数据的成本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数据、录入监督执法数据以及管理数据的成本。因此,面向数据提供者强制收集的数据种类和范围应该应可能小,对不同数据强制收集的指标之间也应该尽量不重合,以达到节约社会成本,提高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目的。

第三,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企业的质量信用数据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且其数据库中存在的数据大多是难以直接进行数据分析的文本数据。这些数据与企业的质量信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加之文本数据容易混淆,不易形成明确的概念,这就给数据分析带来十分巨大的困难。此外,与企业质量信用相关的数据种类繁多,对象复杂且涉及面广,其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所以直接判断不同种类的数据指标与企业质量信用的相关程度显得十分困难。

第四,基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由企业或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录入的一手数据,并不能直接加以分析,需经过调研和实证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转换,这就要求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而这个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确实存在相当的重复数据和无用数据,过量的数据冗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有必要在数据分析之前预先进行数据清理、数据转换、数据加载等过程,剔除对企业质量信用最终评价结果没有用的冗余属性。

四、昆明市获证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最小数据集候选因子的确定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464号文件中的描述,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指标主要由质量、标准、计量、认证、出口检验方面的指标构成。根据企业质量信用指标反映的不同情况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分为A、B、C、D四级,分别代表守信、基本守信、失信、严重失信四级信用程度3。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的具体标准参见国质检质[2006]464号文件中的细则。根据该文件中关于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的具体规定,笔者选取了昆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GX分局的领导及业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昆明市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的具体情况,用于与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最小数据集候选因子做相关性分析。为了更加直观的进行数据观测,设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结果R为:

昆明市获证企业质量信用管理MDS的建立基于基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原始数据。该系统对企业的监管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主导产品、认证产品、综合评价、人员资质信息等子模块);二是企业监督检查信息(包括监督检查、违法记录、执法案卷、安全监管、图片管理等子模块);三是企业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管理、计量管理、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四是企业产品信息(包括产品质量、产品检验报告、检验报告附页等子模块)。因为原始系统数据多为文本数据且与企业质量信用不相关,譬如企业基本信息中公司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地址、联系方式等数据,所以本文在数据采集时候予以剔除。通过实际操作系统以及与质监部门业务人员的反复沟通,从第一模块中抽取了认证产品、综合评价和人员资质信息作为企业基本信息的代表性指标,依此选取了监督检查、违法记录、安全监管、设备管理、计量管理、产品质量分别作为企业监督检查信息、企业设备信息和企业产品信息的代表性指标。

根据国质检质[2006]464号中对企业评级要求的规定,从数据库中统一筛选出企业依法设立年满5年且各项数据齐全的已评级获证企业1953家,通过重复采样反复校对,选出信息包含量高的特征数据作为最小数据集的候选因子项,经过多次与昆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分局领导及业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根据访谈调查结果与实际数据信息量的充分程度对原始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重复数据及无用数据,最终,共采集到数据信息较齐全的GX、P、W、X、J、GD六个主城区分局的认证产品、综合评价、监督检查、违法记录、安全监察、设备管理、计量管理、产品质量、人员资质九个类别的企业质量信用数据17577条,设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候选因子V为(如表1所示)。

五、昆明市获证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最小数据集的建立

随机森林4是一个包含多个决策树的分类器,其输出的类别是由个别树输出的类别的众数而定,它能够在决定类别时,评估影响因子的重要性。随机森林算法适合分析离散型数据,能够与本文想达到的数据挖掘目的一致。

因为考虑到从原始数据库中导出的9类数据并不一定齐全,因此在进行数据筛选时会对存在数据缺失项的企业进行过滤。最终选取GX区392家企业、GD区403家企业,从实地调研中在已知GX和GD两个区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结果的情况下,从数据库中通过企业代码查询并导出已评级企业的上述9个因子的信息生成excel文档,并根据表1中每一候选因子的属性规范值对其赋值。通过R语言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最小数据集候选因子关于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结果重要性的选择,得出以下结果:

经过重复测算,得到9个候选因子对GX区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结果影响的重要系数分别是x1:0.02052695;x2:0.02099938;x3:0.13253261;x4:0.13318551;x5:0.10781621;x6:0.0000078;x7:0.02954396;x8:0.11117428;x9:0.00000052。对其ID进行降序排练如下:x4;x3;x8;x5;x7;x2;x1;x6;x9。

采用同样的算法与步骤,得到GD区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候选因子对企业质量信用评级重要性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9个候选因子对GD区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结果影响的重要系数分别是x1:0.02493162;x2:0.00896896;x3:0.12552268;x4:0.12337022;x5:0.06401767;x6:0.0000100;x7:0.04410699;x8:0.03029900;x9:0.00000092。对其ID进行降序排练如下:x3;x4;x5;x7;x8;x1;x2;x6;x9。

由于两个实验区企业存在差异,两个质量技术监督分局对企业的监管也存在人为因素的不同,所以存在候选因子对企业质量信用评级影响结果的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但从重要性的影响数值来看权重最高的五个因子是相同的,在两个表中都分别高于其他因子。说明该五个因子对企业质量信用的评级较其他四个因子重要,其结果如表2所示。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表2中对两个区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的比较,发现x3;x4;x5;x7;x8不管在两个区中各自的排序如何,皆处于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重要性影响因子排序的前五位,而x6;x9皆处于排序的后两位。由此考虑将x3;x4;x5;x7;x8所对应的监督检查、违法记录、安全监察、计量管理和产品质量作为评价企业质量信用登记的重要影响因子。即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M。

(二)不足之处与政策建议

1.不足之处

由于笔者直接搜集到的数据多为文字描述性数据,通过属性值规范得到可用于分析的数字型数据属于离散型数据,所以不能直接用SPSS软件或EVIEWS软件实现对最小数据集包含的因子进行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笔者担心得出的结果因子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情况,如果被证实,那么还需要对现有结果进行筛选,保留相关性程度较高的二者或三者其中之一即可。这一点笔者在继续努力,尝试对结论因子进行回归分析,验证结论中两两因子的相关性,对相关系数极高的数据予以过滤,以便找出更优更小的最小数据集。

此外,上文阐述了由于管理者视角、立场、所处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对某一特定指标是否纳入最小数据集范围的看法不同。而且,各个最小数据集本身可能是完整的、有效的、但当不同的业务的最小数据集越来越多后,从全局出发,它却不一定是最合理的,因为可能存在更好的划分方法,使各个最小数据集之间具有更明确的边界和更少的重叠。

2.政策建议

第一,继续推行电子政务,完善信息化工作。GX辖区企业有1152家,实际筛选出9项候选因子指标数据皆齐全的企业仅492家,其余660家企业由于或系统内无记录,或由于信息录入不全而无法进行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分析。在企业质量信用最小数据集评级办法的具体应用中,缺失数据过多可能会导致评级结果的公平公正难以保证,那些无数据或数据不全的企业多是小作坊或企业信息化工作不到位的企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对数据的更新程度同样也影响着评级结果。由此可见,企业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是进行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的基础。鉴于此,继续推行电子政务,充分利用《基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企业质量信用的信息化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更进一步来看,应实现各地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流查询,改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分割的情况,实现信息共享。

第二,实现对企业质量信用评级的有效利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参考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最小数据集对企业进行快速的质量信用评级,评级结果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其评级结果对四种类型的企业采取有差别的监管态度,以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一是对A级企业(守信企业)予以奖励和扶持,适当减少日常的监督检查频率。对于其生产加工的产品,在企业申请产品认证时优先推荐,以鼓励其诚信生产、诚信经营;二是对B级企业(基本守信企业)予以鼓励和帮助,并根据影响评级结果的不合格项有针对性的对该指标重点监管,鼓励企业提高诚信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争取成为A级企业;三是对C级企业(失信企业)予以警告,并对该类企业采取重点监管的态度,严格审查企业的质量信用指标,对引起企业失信的行为责令整改,对已获得的认证或奖励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暂停或撤销。帮助企业改进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信用水平;四是对D级企业(严重失信企业)予以惩罚,并强制纠正其质量信用中的不合格项。向公众披露和曝光企业质量失信行为,将情节严重者纳入企业黑名单,依法对其进行惩处。

第三,实现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现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在昆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暨诚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显示:昆明市的企信用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质检等政府部门和银行、法院等公共机构,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共享,造成信息割裂与封闭,对企业的质量信用管理造成一定阻碍。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最小数据集可以实现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质量信用进行评级,同时鼓励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参照银行、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反映的企业在不同领域的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企业的整体信用,建立企业社会信用信息综合数据库,并提供联网查询平台为社会公众服务,同时在不同的监管领域中按照帮扶守信企业,惩治失信企业的原则对企业采取差别对待、分类监管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2]MaxF.MerrittL.HoblitandFranklinW.Johnson.CreditforQuality.TheSchoolReview.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Vol.23.No.10.1915.

[3]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企业质量信用工作监管工作的意见[Z].2006.

[4]BreimanL.BaggingPredictors.MachineLaerning.2001,45(1).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TN919-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18-0114-04

OntologyMetadataModeofBusinessCreditBasedonDescriptiveLogic

LIGuang-ming,ZHOUHuan

(SchoolofInformationManagement,ShanghaiFinanceUniversity,Shanghai201209,China)

Abstract:Tosolvetheproblemthatmembersfromcommercialcreditbusinesscannoteffectivelyshareinformation,aimingatthedeficiencyofexistedmethodinsolvingconceptexpressionandsemanticextension,theinformationflowstructureandcontentbetweenparticipantstocommercialcreditbusinessbasedonthedetailedanalysisofcommercialcreditisdescribed.Thedescriptivelogicoriginallanguageisusedtoabstractconceptandrelationfromsomeproblemfieldtobuildontologymodel,andintegratedontologyrepresentationiscombinedwithmetadatatobuildexpandedandinferableontologymetadatamodelaccordingtobusinessrequirement.Thismethodisusedtodescribeheterogeneousinformation,andisexpectedtoprovideeffectivesolutiontoshareheterogeneousinformationfromheterogeneoussources.Keywords:businesscredit;descriptivelogic;ontology;metadata

0引言

商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是连接征信系统,贷款提供者,贷款需求者,第三方工具提供者等商业信贷参与方的信息链条。建立无歧义的,能够让系统成员都能够理解的数据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加强信息的表示,建立┮恢知能够映射系统参与方所使用的数据,并根据业务变化可扩展和推理的标准化的数据组织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本体是应用于信息管理领域中的重要方法,它将问题领域中的对象抽象成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使用形式化的方法表示这些概念,使得计算机能够接收并处理,加强异构系统用户对数据的共享[1]。描述逻辑利用概念和规则符号将问题领域中的原子概念和规则表示出来,定义良好的语义和表示能力,并具有基于逻辑的推理能力,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本体描述原语,成为OWL-S等标准本体描述语言的语义基础。本文将引入可以跨平台,并且可根据用户需求,扩展语义的基于本体的元数据表示模型,表示贷款业务参与方之间交互的异构信息。

1商业信贷管理系统结构

商业信贷系统包括核心业务功能和辅助业务。核心业务包括接收贷款申请,抵质押品管理,贷款合同的签订,贷款档案的管理,归还贷款本息等内容。辅助业务为核心业务提供支持,以规避贷款拖欠风险,提高贷款效率为目的。辅助业务包括信用审核,还款能力的审核,用款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测,抵质押品价值的评估,还贷催收,还贷风险评估,行业分析等内容。辅助业务的执行需要同信贷机构以外的相关单位发生数据的交换。比如,评估还贷意愿,需要查看银行等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还需要从工商,税务,电信,等部门获取贷款者的信用经历信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核心业务,信贷机构从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处获取服务,如信用等级评价,不同行业的贷款风险评估,抵质押品管理等。

2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表示

2.1本体的表述

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本文将本体表述为:

Ontology=Q{C,CP},{CE,CEP},{R,RP},{RE,REP},H,XR,

式中:C表示由问题领域中的名词概念抽象出来,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结构的概念类的集合;CP表示类的属性声明,属性为类的静态特征;CE是问题领域中概念类的实例的声明,实例的属性用CEP表示;R表示问题领域中的关系,类与类之间可以具有某种关系,关系也可以成为新的类,即关系类,关系是由问题领域中与名词概念在同一层次的动作概念抽象而来,关系也具有相应的属性,用于描述关系的特征;RP表示描述关系的属性;RE表示关系的实例;REP表示关系实例的属性;H表示问题领域中所使用的计算工具,公里,定理等内容;X表示属性的约束和限制。

2.2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元数据表示

(1)基本的逻辑符号。

在描述逻辑中提供了基本的逻辑原语用于表示复杂的概念和关系。如:“∧”逻辑与、“∨”逻辑或等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符号;“”逻辑蕴涵、“”逻辑等价、“≤”上限基数、“≥”下限基数、“M”包含于等扩展的逻辑关系符号;PartOf,InstanceOf,SubclassOf等表示组合等逻辑关系。

(2)原子类和复合类。

问题领域中,类可以分为原子类和复合类。原子类是指不可以再分的类,用符号{C}表示,复合类由原子通过逻辑连接符号连接而成。如,C,D表示原子类,复合类MC∧D,表示原子式C和D通过“∧”操作形成复合类M。

(3)类的属性。

在问题领域中,类的特征是通过属性表述出来的,一个类可能具有多个属性。类的属性之间通过“逻辑与”符号链接,表示属于同一个类。Q{C},{C.p1∧C.p2}R,式中C表示概念类,p1,p2表示类具有的属性。如果C是由多个原子类复合而成,则原子类的属性自动变成C的属性。

(4)类的实例及其属性。

为了更清楚的表示概念类的实例,可以使用C(E)表示概念类C的E实例,可将类的实例形式化为:Q{C},{C.p1∧C.p2},{C(E1),C(E2)},{C(E1).p1∧C(E1).p2,C(E1).p1∧C(E1).p2}R,其中,C(E1),C(E2)表示对象类C的E1,E2实例。实例同对象类一样,也可以通过逻辑联结符合进行扩展或组合。如C(E)=(M∧N)(E),其中,概念类C是由M和N复合而来。

(5)定义关系及其属性。

在问题领域中,类与类之间的使动行为用关系来表示。对象类之间的关系用小写的字符表示,如:Q{PMQ∧r1,QMZ∧r2.a}R,表示概念类P与Q之间的关系为r1,Q与Z之间的关系为r2,r2具有属性a。关系实例为对象类之间联系的具体实现。其定义方法同对象类实例的定义方法相同。关系的实例表示具体的关系。比如张强是张红的父亲。

(6)定义属性约束和限制。约束主要包括域约束和范围约束,域约束是指该属性仅对什么类有效,而范围约束则是指该属性的取值属于哪个类的实例、或哪种类型的数值等。

3本体元数据在商业信贷系统中的应用

3.1建立商业信贷系统数据模型

商业信贷系统数据模型的分析是建立本体元数据的第一步,可以明确指示出参与商业信贷活动的各个行为主体,以及主体间交换的数据。通过对数据模型的完全解析,对于问题领域中相关概念的提取和概念类的抽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商业信贷系统的数据模型可描述如图1所示。

图1商业贷款一级数据模型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所只列出的商业信贷系统一级数据模型。商业信贷管理可以分为贷款申请提交和审核,签订贷款合同,贷款档案管理,业务检查,还款等父霆阶段。在贷款申请审核中,需要审核贷款者基本信息,信用信息,还款能力评价,贷款申请提交和审核阶段,需要审核贷款者家庭信息,财务信息,工作信息,信用信息等内容;款审核通过后,将签订贷款合同,建立贷款档案;签订贷款后,将根据行业信息观察用款情况,催收余款。

3.2从问题领域的抽象出相关概念类

经过对商业信贷管理系统问题领域的分析,按照其所承担的业务角色,可以将其分为参与人,关系,信贷机构,规则,单据,抵质押品,信用,报表,工具,贷款产品等概念类,以及提供,处理等关系类。参与人是指除信贷机构以外的信贷活动参与者,如贷款个人,贷款企业等;关系是指贷款人之间,参与贷款活动的成员之间,或贷款人与贷款机构之间的关系;信贷机构是指贷款的提供方,信贷机构需要对参与人提供的信用信息,抵押制品,身份材料,报表等进行审核。规则是由信贷机构所制定的规范贷款人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拖欠还款的惩罚措施等。表单是指贷款人为取得贷款和保证按期返款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如贷款申请等。抵质押品是由贷款人或担保人所提供的房屋等有价担保品。信用是来源于银行,税务,信贷机构等单位的能够证明贷款人信用履历的材料。报表包括行业分析,业务分析,财务报表等用于预警贷款风险的数据分析材料。工具包括用于信用评价,抵质押品价值评估,风险控制,行业与业务分析等活动所使用的方法与工具。贷款产品是信贷机构根据贷款人特点所设计的各种贷款策略。处理关系类是参与人与信贷机构等概念类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贷款申请的审核,抵质押品评估,贷款能力评价,业务状况评价,贷款者分类等各项活动。提供关系类是参与人所提供的各种申请,材料,报表所进行的操作。商业信贷管理问题领域的概念抽象如图2所示。

图2商业信贷管理问题领域的概念抽象

3.3基于描述逻辑的信贷本体构建

根据问题领域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结合描述逻辑的逻辑原语,将商业信贷领域中的概念类和关系类,及其属性和关系分配集声明如下:

(1)概念类和关系类的声明。

参与人概念类可以声明为:Q参与人{(贷款人),(担保人)}R,贷款人,担保人为参与人的子类。贷款人和担保人还可以派生出贷款个人和贷款企业,担保个人和担保企业。如果A企业是贷款人,则可将其声明为概念类贷款企业的实例Q贷款企业(A)R。

关系概念类可声明为:Q关系{(担保),(家庭成员),(机构成员)}R。担保类可派生出担保人,担保机构;家庭成员可派生出妻子,父母,子女等亲属;机构成员可派生出股东,总经理,法人代表等机构职位。

信贷机构可声明为:Q信贷机构{(银行),(贷款公司)}R,因为在商业信贷系统中,信贷机构主要指提供贷款的银行,贷款公司等机构。

表单概念类是商业信贷管理系统中重要的本体元素之一。表单类可声明为:Q表单{(申请),(合同),(档案),(单据)}R,申请类可派生出Q{(贷款申请),(还款申请)Q{(全额还款申请,提前还款申请,部分还款申请)}RR等子类,合同类可派生出贷款合同子类,档案类可派生出贷款档案等子类,单据类可派生出Q{(抵质押品单据),(业务调查单据),(还款记录)}R等子类。

规则概念类声明为:Q规则{(信用等级评价规则),(贷款分类评价规则),(担保方式),(还款方式),(贷款检查规则),(档案管理规则)}R等。

报表概念类可声明为:Q报表{(行业分析报表),(业务分析报表),(还款能力分析报表)}R

工具概念类可声明为:Q{(信用评估工具),(风险控制工具),(行业分析工具),(业务分析工具)}R。

抵质押品类的声明,将最常见的抵质押品单独声明,而其他形式的抵质押品归为其他类。如:Q抵质押品{(房屋),(汽车),(其他)}R。

处理关系类是发生与概念类之间的关系。主要发生于信贷机构类和参与人类之间,处理关系类可声明为:Q处理{(审核),(评估),(检查),(预警)}R等处理。审核类可派生出贷款申请审核,信用审核,业务审核的子类;评估类可派生出抵质押品评估,还款能力评估,业务绩效评估等子类;检查类可派生出业务检查,还贷检查等子类,评估可派生出信用评估,还款能力评估,风险评估等子类,预警类可派生出拖欠还贷预警,风险预警等子类。

(2)属性的声明。

属性是描述对象特征的重要元素。每个概念类和关系类都具有相应的属性。子类除了继承了基类的属性之外,还会派生出新的属性。统计属性的工作量比较大,本文不可能一一举例,现仅以贷款个人为例说明,其属性可声明如下:

Q{贷款个人.个人信息∧贷款个人.家庭信息∧贷款个人.教育信息∧贷款个人.健康信息∧贷款个人点居住信息∧贷款个人.联系方式.贷款个人.经济信息}R

其中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健康信息等是描述贷款个人特征的属性集合。根据需要,也可声明为概念类。因此可知,类的某种概念类可声明为另一种概念的属性。

(3)公理与工具。

公理与工具的声明同概念类声明集中的工具概念类不同。工具概念了是商业信贷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和业务属性所定义的工具。而公理与工具声明是信贷系统所使用的,已经被广泛采纳的,具有一定标准的通用的公里和计算工具。

(4)概念类间的逻辑表示。

通过对信贷问题领域的分析,可以抽象出原子概念类,在实际应用中,原子类不可能表示出所有问题,有时需要与其他原子类逻辑连接,来表示更复杂的概念。我们以贷款流程的本体描述为例来说明概念类间的逻辑表示。已知原子概念类和关系类声明为:人员(Person)、表单(form)、报表(paper)、机构(unit),规则(rule),提供与审核(offerandaudit),处理(Handle)等关系类。其业务关系为:贷款人(persion(loanperson))向信贷机构(creditunit)提供(applyto)贷款申请(Form(apply)),被信贷机构(creditunit)使用面向相关业务的工具或方法(Method)审核(Handle(audit))申请,签订贷款合同(Form(Contract)),贷款人按照合同规定,向信贷机构(creditunit)支付(pay)利息(interest),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repay)贷款,信贷机构(creditunit)对业务进行审核(Handle(audit)),控制风险。

源元数据中的原子类总结为术语和关系的集合。{(Loanperson,Creditunit,Form(Contract),Method,Mortage),(Handle(applyto,credit),pay}

则术语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Person(Loanperson)M.applytoForm(apply),PersonM.applymortage,Creditunit.auditForm(apply)∧Method,Person(loanpersion)M.payinterest∧.repayMortage}}};

(5)本体间推理的描述。

本体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推理。通过逻辑符号,可以表示本体元素间的推理。在信贷本体中,概念类间可以通过关系类结合,形成新的类,来表示业务逻辑。如上文所述,商业信贷问题领域中包含关系类处理中包含有审核关系类。具有审核贷款申请,评价信用和还款能力等逻辑功能。将贷款申请审核关系声明为Doapply,信用评价关系声明为Docredit,评价还款能力声明为Dorepayability。贷款申请Doapply具有布尔类型的属性“是否通过”,声明为Ispass,如果没有通过则为SIspass;信用评价关系需要借助规则类中的信用评价等级规则,即ruleauditclass,信用评价关系可声明为Docredit∧RuleAuditClass.value(n),value表示信用评价等级的值,括号中的数值表示等级数。还款能力评价表示为Dorepayabilit∧RuleRepayAbityClass.value(n),RuleRepayAbilityClass表示还款能力评价等级。因此,对于某贷款人贷款申请的批复可声明为Loanpersion∧Doapply.IsPass{Docredit∧RuleAuditClass.value(≥3)∧Dorepayabilit∧RuleRepayAbityClass.value(≥2)},表示贷款人如果获得贷款申请通过,必须信用等级评价超过3级,还款能力评价在2级以上。

通过上式可以把概念类之间的逻辑关系转化成逻辑推理公式,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运算,完成商业信贷问题领域中的逻辑推理。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形式化描述,即将商业信贷系统资源元数据的概念术语,术语的属性,术语类间的关系描述出来,通过形式化元数据的交互,实现资源数据信息的共享。同理,可将其他数据资源形式化描述出来,在商业信贷成员间无歧义的共享供业务信息。

参考文献

[1]COYLKaren.Unerdstandmetadataanditspurpose[J].ManagementTechnology,2005.4:160-163.

[2]张宇,蒋东兴,刘启新.基于元数据的异构数据集整合方案[J].清华大学学报,2009(7):1037-1041.

[3]林小晶,杨立,左春.支持动态标准的政务元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3):109-112.

[4]GiuniperoLarryC.Purchasingsupplychainmanagementflexibility:movingtoanentrepreneurialskillset[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5(3):602-613.

[5]MOVVASunil,RAMACHANDRANRahul.Syntacticandsemanticmetadataintegrationforsciencedatause[J].Computers&Geosciences,2005(5):1126-1134.

[6]HUAZhong-sheng.Impactofdemanduncertaintyonsupplychaincooperationofsingle-periodprodu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6(10):268-284.

[7]WYYan-ni.Extendingmetadatawithscenariosinadaptivedistributedsystem[J].JournalofNetworkandComputerApplication,2007(5):1283-1294.

[8]史春景.基于本体的车间业务流程知识分析及表达[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22-427.

[9]温立.基于辅助决策的应急事件本体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0(2):132-136.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1篇4

Abstract:Tobaccobasicdatabaseconstructionisthebasisofinformationontobacco.Tobuildastandard,specifical,practical,advanced,scalabledatabaseoftobaccofoundation,thispaperanalyzedmainlythecurrentstatus,importanceandproblemsencounteredofthebasicdatabasebuildingoftobacco.Then,itexploredandresearchedmeasurestosolvetheseissues,methodsandstrategiestobuildbasicdatabase.

关键词:烟草;基础数据库;信息化

Keywords:tobacco;basicdatabase;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242-02

0引言

信息化建设是烟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烟草的各项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的水平也反映了烟草的发展水平。烟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烟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目前烟草而言,基础数据库是一个新生事物。可以说烟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在摸索和模仿中前进。

1烟草基数数据库建设管理现状

烟草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和很多行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样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层次应用,到高层次应用的过程,在建设中基本上都是采取由点到面的建设策略。数据库的建设采取的是分布式的多级存储结构,在国家局、省局、市局都建有数据库,且多个应用系统都是建立的专业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管理,相互之间有的数据是兼容的,有的却完全不兼容,没有一个大家都能利用的通用的基础数据库。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数据不统一、不准确、多头采集和难以共享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烟草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形成行业统一的烟草基础数据库就迫在眉睫了。

2建设烟草基础数据库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1能有效减少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建设统一、科学的基础数据库,能使各种基础数据相对统一,使开发的应用系统具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数据共享度大大提高,能适应各级烟草使用,各单位独立开发的应用系统也能比较容易的移植到其他单位使用,程序的通用性就会大大提高,能有效的避免信息建设的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2.2有利于数据的可持续应用建设基础数据库有利于数据的可持续性应用,有效发挥数据的价值。烟草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的积累量,信息系统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是随时可能被新的应用系统所代替的,只有经过了信息系统加工过的数据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数据积累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是很多数据库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常常是因为无法适应升级后的新系统而不得不舍弃,严重的浪费了数据资源。遵循统一的标准建立基础数据库后,新老系统的数据接口将变得很容易,各种数据能得到可持续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数据的潜在价值。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应用系统,但只要这些数据还有价值,它积累的价值就会越大。因此,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对数据的可持续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3高层次的系统建设和应用成为可能通过烟草基础数据库,建设各类应用信息系统就可以站在全行业发展的高度统一规划,形成上下一盘棋的信息化建设局面。各个应用系统,各个单位的信息不再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通过联合开发,可以发挥出强大的系统功能。以前很多难以实现的应用都将成为可能,能大大提高烟草的信息化水平。

3建设烟草基础数据库的设想

如何建设和管理好烟草基础数据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基数数据库的的特性及规划原则

3.1.1烟草基础数据库必须具备的特性进入烟草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项目应具有原始性、基准性和普适性的特点。

①烟草基础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必须是原始性数据,必须是直接采集而来,具有唯一和不变的特性,不是根据其他数据推导、归纳、处理而得到的。例如经营户的“出生日期”,就是原始性数据,而“年龄”就是依据“出生日期”推算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数值是不断变化的,“年龄”就不是原始性数据。②数据项目必须具有基准性,可以作为其他专业数据库中项目的参照坐标。例如要测算卷烟分类就必须建立卷烟分类的标准,以这个标准作为分类的参照依据;再例如要建立经营户守法诚信数据库,就需要建一些基准性的数据项目,才能将不同系统中的数据项目关联起来。③必须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只有当数据项目属于多个应用系统的共性信息需求是,该数据项目才进入烟草基础信息库中。比如员工信息,无论哪个业务应用系统都会用到员工信息,这样的数据才能进入基础数据库中。

3.1.2与专业数据库之间的关系烟草各种应用系统使用的数据库就是专业数据库,是各种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而烟草基础数据库则为专用业务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如图1)

烟草基础数据库是由员工基本信息、经营户基本信息、卷烟信息等烟草有关的基本信息,存储于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数据表中,这些数据被其他专用业务数据库引用,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数据。

3.1.3基础数据库设计原则在技术上,要科学的设计好基础数据库,各种基础数据的建设和管理都能够做到统筹兼顾,使烟草基础数据库建设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灵活性。

统一性是指建设烟草基础数据库使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遵循标准规范设计的原则。首先要严格采用国家标准,其次是行业标准,要在全行业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的规范,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设计。使每个基础信息在所有应用系统中都统一。第二,实用、先进、稳定、可靠并重的原则。基础数据库的设计要从烟草行业实际出发,尽量选用先进、实用、主流、成熟的数据库技术。要充分考虑数据库系统的稳定性,确保系统能不间断的运行、故障修复和系统升级都能在线完成。第三,开放性原则。采用大型的数据库平台,标准的数据模型,具有强大的数据交换能力,有利于数据的共享。第四,可扩展性原则。基础数据库和任何系统一样,建设是分步进行的,这就要求数据库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保持系统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第五,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原则。对数据库用户和基础数据信息的管理,必须做好数据库访问授权设计,不同的权限用户只能访问、编辑、管理授权范围内的数据,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访问。为了应对系统故障,保证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应采取在线冗余备份系统,以防止并及时恢复由各种因素导致的错误和灾难性故障,确保基础数据库的可靠性,通过完整的安全体系,保障数据安全。

灵活性,只指在统一性的基础上采取相对灵活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具体的基础数据信息编码可以由各单位自己指定,但是一定要遵循烟草基础数据建设的统一标准和统一规则。第二,在基础数据的数据结构方面,各单位可根据各个应用系统的具体特性,扩展需要的数据,而且采用哪种数据库来开发也可以由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既保证了实际的需求,又能够兼顾基础数据的相对统一。

3.2平台选型和系统架构

3.2.1平台选型DB2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最稳定的数据库平台之一。具有无限可伸缩性与高可用性,支持大数据库、多用户的高性能事务处理;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处理;具有可移植性、可兼容性和可连续性;并可在集群环境中运行商业软件的互联网数据库,具有上千个领先的数据库功能,在集群技术、高可用性、商业智能、安全性、系统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数据库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

3.2.2系统架构国家局、省局、市局三级系统采用网络模式,基础数据库采用集中管理,数据的维护、更新等后台管理采用Client/Server模式;应用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如图2)

3.3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具体措施

3.3.1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机构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基础数据的建设和管理是项费时、费力的基础性工作,不可能很快就见到成效,就必须有保证资金持续的投入和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做这件事。

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基础数据的产生,必须是在科研立项的时候就要及时的设计规划好,应用系统开发定型后,基础信息就应该是完善的,而且要将将基础数据作为项目的评审内容。基础数据的编制规范和编制原则都必须遵循行业规范,编制的程序必须要有制度的保证和约束。基础数据增加、删改、上报、分发等管理要有具体的规定。

3.3.2基础数据库建设进程安排由于烟草基础数据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一般而言需要持续很多年。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上,进程安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应用层面来考虑,不能等全面建设成功后再投入应用,合理的方式应该是边建设边应用,建设与应用相互促进。

烟草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需要分期进行,每期建设周期不能太长,每期建成后就应在预定的目标领域中发挥其作用,能促进一大批应用。

3.3.3各应用部门协作由于烟草基础数据库涉及的面很广,涉及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难以仅由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建设和维护,更不能只限于该建设单位和部门使用。因此,烟草基础数据库的建成必须依赖各个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4结束语

烟草基础数据库是烟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烟草各种应用系统的核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在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人员经费保障、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进行系统的体系建设。烟草基础数据库建设、管理的水平,各专业数据库使用基础数据库数据的程度,都直接决定了烟草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虽然目前基础数据建设的好坏对单位信息化的水平影响不一定特别大,但是从长远看,却一定能影响到整个烟草管理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水平,为了烟草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用超前、系统的思路,积极、科学的方法来建设烟草基础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张宇,张延松,薛永生.韩绍兵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服务研究.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严雁峰.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重要性.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

[3]陈庆贵,申屠祖斌.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探索与应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3).

[4]李胜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整合与集成建库模式与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2005,(03).

[5]赵宝林,夏斌,张俊岭,熊永柱.广州市电子政务四大基础数据库关键问题研究.情报杂志,2006,(03).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内部控制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一)理论基础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一系列对相关规律和相关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之后的管理实践管理活动提出的,其中我们对相关规律和相关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即我们所说的理论基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这样正确扎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应的标准进行构建和实施。

(二)方法学基础

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但却又相互独立的三个学科,简称“三论”。它们分别产生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通讯学和计算机学这三个领域。系统论是用宏观的目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对系统概念进行界定;控制论是对系统演变过程的规律进行研究;信息论则是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信息伦和控制论是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即信息论和控制论是研究的基础。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概念框架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概念框架分为四个层次:前导层、规范层、结果层和解析层,并在不同层次的内容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一)前导层

体系定位和构建目标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前导性的基础,均受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1.体系定位。体系定位是确定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在该国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与该体系内其他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关系。

2.构建目标。构建目标是以充分、合理和科学的对相关规律和相关经验的分析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学为基础,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制定科学的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可以作为今后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目标和依据;可以为选择最优会计信息化方案提供基础性指导;同时有序的推进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二)规范层

1.基本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2.构建原则。四项一般原则:目标明确原则、全面成套原则、层次适当原则和划分清楚原则。

五项特殊原则: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分类型原则。

(三)结果层

1.框架结构模型。框架结构模型用于体系的构建、分析和确认。它以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的形式,提供给标准体系的构建方,从而使标准体系简化、合理和科学,进而有利于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

2.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对会计信息化中重复性概念和事物做统一规定,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活动的最终结果。

(四)解析层

通过对对象和对象之间关系的解析,有助于会计标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模型

(一)XBRL标准(e.g:XBRL、GL标准等)

(二)财会数据接口标准(e,g: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等)

(三)安全控制标准(e.g:会计信息安全标准、会计软件合规性测评标准、会计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标准)

(四)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e.g:会计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财务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税务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审计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等)

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中各个关系分析

(一)XBRL标准

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基于XML开发的一种网络报告专用语言,是企业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表信息、交换财务报表数据和分析财务报表信息的一种工具。

1.XBRL标准对披露信息的影响。便于会计信息的快速搜索与转换;使会计信息的格式标准化;极大的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的情况发生;有效的解决多头报送的问题。

2.XBRL标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采用XBRL标准处理数据使其精确性提高,有助于会计监督;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有用性;有助于对会计信息及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助于满足监管部门及内部管理者对会计报告的互动反馈需求。

(二)财会数据接口标准

财会数据接口即用于不同电子计算机软件之间传递数据用的电子计算机数字化电子文件。本标准的意义在于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规范财务软件市场;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安全控制标准

1.提高从业人员的内在综合素质。即提高从业人员的集会计、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管理于一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2.建立预防病毒的措施。一方面不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上打开来历不明的文件,另一方面需要做到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处理。从而减少病毒对会计信息的侵害。

3.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控制度。一方面使监控和操作的职责分离,从而强化了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制约之能;另一方面明确数据的操作及管理权限,从而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

(四)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

元数据标准是为了满足将各个不同格式放置于不同信息系统中的数字化电子文档的会计数据和信息集中管理、充分共享而建立的数据中心。

其作用是:便于使用者更快、更精确地检索到他们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有利于财会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有利于通过日常业务信息衍推出分析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总的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传统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企业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在一方面最大限度上提高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其本身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为企业的规范化、科技化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会计研究,11:36-40.

[2]韩光强.现行会计准则下XBRL应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J].财会月刊,2010(6):84-86.

[3]胡仁昱,诸彦淑.2008.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探讨.上海会计,1:51-54.

[4]赵青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6-17.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篇6

【关键词】异常LACGIS描点轨迹预判预警推送

一、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一种新型高科技犯罪――“伪基站”实施电信诈骗活动十分猖獗,严重扰乱国家信息安全秩序,造成人民重大财产损失。

“伪基站”即仿真基站,由一个接收信号天线、一台发射信号的主机及一台笔记本电脑组成,多数采用车载等方式流动作案。其利用GSM系统单向鉴权的安全漏洞,在人流密集的商圈通过发射广播信息,吸引用户驻留,窃取用户的位置登记信息及相应的IMSI、IMEI等消息,使用户脱离正规的运营商网络形成“孤岛”,受到伪基站冒充的任意号码发起的电信业务攻击。

“伪基站”作案具有发现滞后性、地点流动性、路线随机性、设备隐蔽性、手法多样性和追踪盲目性等特点,导致现场抓捕“伪基站”作案实时性差,往往是群众报案再出警,被动响应的方式难以精确打击。

现在,我们根据伪基站的存在方式及其工作原理,利用其LAC值的设定与运营商网络运行的基站设置的LAC值有很大区别这一特点,通过运营商网络的信令交互实现位置更新数据实时采集,后台程序多维度对比匹配,网页平台、终端App智能呈现的方式,实现GIS轨迹描点预判伪基站行进路线,预警信息主动推送的功能,由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防御。

二、快速定位伪基站

伪基站定位原理:

现阶段的伪基站还无法智能的模拟运营商网络的真实LAC,且为减轻系统负荷,伪基站强迫用户驻留的时间很短,强制推送完诈骗信息后会迅速将用户踢出,导致位置更新数量异常。

被伪基站强制注册的手机在脱离伪基站,返回运营商网络时,会进行位置更新,而该位置更新信息中的源LAC参数,就是伪基站的LAC,且此位置更新后回到的运营商基站距伪基站最近。

利用用户携带的伪基站的异常LAC信息与现网LAC数据库做比对,识别伪基站,并进一步通过查看现网的CI信息,精确定位伪基站。

伪基站识别方式:

1、信息源提取:利用运营商的现有资源――话务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收集、存储和处理从核心网元送来的实时业务(RTT)报告,提取位置更新信息字段VLR_PREVIOUS_LAC、VLR_REPORT_TIME、VLR_LAC、VLR_CI。由于利用了原有的平台系统,信息源的提取无需增加信令监测平台与信令分析开发成本投入,大量节省信令数据存储空间,业务报告实时输出,延时小,平均时长控制在2分钟以内。

2、分布式大数据数据处理:面对高达上亿条VLR数据业务量,采用Hadoop大数据处理平台,高速运算和存储,通过LAC对比和CI匹配方法,过滤出PRE_LAC为非本地运营商基站LAC的记录,以“异常LAC统计”与“异常LAC详单”为数据基础,对“伪基站”进行初步判定及定位。

三、web平台、APP数据呈现

后台人员通过WEB平台――伪基站定位系统,查询LAC统计数据库,实时获得伪基站位置信息,平均定位时长为2分钟。从WEB平台能获取信息如下:

1、单个PRE_LAC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次数与增量。

2、根据所属地市、区县、PRE_LAC、LAC、时间等关键字段,查看满足条件的数据详单。

路测人员通过手机APP――伪基站猎手,内部调用手机网络参数,查看当前手机所占信号的LAC和CI,通过联网伪基站统计数据库,与本地运营商网络的LAC和CI进行匹配。通过LAC和CI的双重匹配,若为伪基站,就推送/弹窗提示“您可能已经受到伪基站影响,以下收到的信息可能为伪基站下发信息,请注意”。

四、轨迹识别判断行进路线

由于伪基站都是依附道路进行行驶,为了能够直观的显示伪基站的运行路线,缩短人工判断时间,利用GIS轨迹描点实现伪基站行进线路展现。

通过将CI小区经纬度信息与道路经纬度相关联,可根据发生异常LAC更新的小区CI,将基站经纬度信息呈现于地理信息化软件MapInfo上,从基站覆盖位置与方向上缩小伪基站可能存在位置,准确关联出伪基站行进的真实路线轨迹,并预判其行进方向。

1、以网络侧切换数据实现定位:根据话务统计管理信息平台搜集的切换数据,使用加权平均算法计算出伪基站的实时经纬度坐标,判断伪基站当前位置坐标。

2、GIS地图描点伪基站位置:根据基站CI的经纬度,通过地图坐标系,生成矢量数据,使用特定的图标,通过地图引擎在地图上做描点。

3、匹配道路位置,由点及线:由基站位置映射到实际道路,路测打点,记录道路上的点与基站的映射关系。通过测试,筛选出道路上的主服务小区,以及每段路对应的经纬度,将小区信息与道路经纬度关联起来。

4、描绘伪基站历史轨迹:利用发生异常LAC更新的小区CI与发生时间点,结合小区CI与道路经纬度对应关系,分析判断伪基站的历史位置,与地图配合直观显示出伪基站的历史行进线路。

5、预测伪基站行进方向:隐蔽性好,人流量大,使用手机人数较多的地方是伪基站驻留的首选。我们利用历史轨迹和切换参数两种数据,参考遗传算法,计算预测伪基站行进轨迹,结合公安交通部门的道路监控系统,迅速定位路上的可疑车辆,便于公安部门实施堵截。

判断步骤:

伪基站依附道路行驶,每到一个路口,只有4个选择方向,只需要4个权值,根据地域特点动态调整搜索半径R,提高搜索效率。如人口密集的城区设置搜索半径值为2km。

以每个十字路口为圆心,根据搜索半径R画圆,道路X、Y、Z、K为分界线把一个圆形搜索区域分成ABCD四个区间,通过话务管理信息平台实时采集搜索半径范围内的基站用户数分布数据,得出每个区间的实时用户数占比。

X=p(A)+p(B);Y=p(B)+p(D);Z=p(C)+p(D);K=p(A)+p(C)

MAX(X,Y,Z,K)即为伪基站最有可能前进的方向。

五、主动推送短信预警

监测到伪基站行进路线,通过小区广播投放伪基站预警信息,速度快,接收区域有针对性。

预警信息推送涉及推送时间、统计时长、统计区域范围及异常位置更新次数几个因素,我们运用正交实验法确定预警信息推送参数的最佳参数组合。最终确定达到预警短信推送条件为:10:00-20:00时间段内,每3分钟统计一次异常位置更新数量,在单一区县范围内,数量值达到50个,则系统自动下发预警。

六、应用效果

漳州地区作为试点应用,共协助公安机关打击伪基站犯罪42起,缴获设备43台,破获率达到91.3%。福建省漳州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运用我们的系统,在打击整治伪基站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被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授予“打击整治伪基站专项行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七、结语

本文从伪基站的工作原理及存在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运营商话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伪基站识别――定位――跟踪――轨迹预判方法,移植性强,可封装成行业应用,协助公安部门有力打击伪基站犯罪。

参考文献

[1]吴伟陵、牛凯.《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第1版.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1篇7

网络工程专业的通信类课程主要源自通信工程专业相应的课程,实验内容和手段丰富、成熟,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当取舍。目前较常用的课内通信实验工具有两类:一是“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二是通信仿真软件或系统。两者均可开展包括信号变换、编/解码、基带和频带传输、多路复用、无线信道衰落以及电信、移动等各类通信网络主要技术方面的实验,实验项目基本可涵盖理论教学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可与课堂教学同步展开;实验层次可囊括从基础验证实验到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以及从综合课程设计到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实验方法和技术都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和科研成果的浓缩。利用硬件实验箱或系统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熟悉实验工具的使用,提高动手能力。利用通信仿真软件,如MATLAB和SystemView等,界面直观明了,实验开展更加丰富灵活。例如,通过拖拽SystemView功能元件库中的图符块(Token)并配置好参数,就可构成各式各样的仿真系统,对相应信号频域和时域的波形进行动态观察及分析,概念、原理和现象显示清晰明了,分析窗口还可给出眼图、星座图及BER等曲线图,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实验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三个层次。课内实验项目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性实验为辅,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根据文献[2],由于专业定位、数理基础、学时限制等原因,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系列课程可设置在5门左右(见图1)。主要教学内容以基本的通信理论和电信、卫星、光纤、移动等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原理为主,对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信号变换、电磁传播等数学知识仅作介绍。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支撑网络类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实验项目的设置也应与之相适应。我们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点看法:1)实验内容除了开设一些重要且较抽象的通信原理或技术方面的实验外,建议尽量设置一些与计算机类或网络类课程关联较大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强和巩固计算机和网络类课程知识。例如,除了专门设置调制解调、码分扩频等实验外,可选择数字信号编码(如CRC、HDB3编码)、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系统测试(见图2)等实验。在图2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连接,实验内容涉及计算机通信软件的设置与使用、RS232接口、数据通信控制规程、不同速率下的系统性能测量、信道误码和调制解调方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等知识点。2)插图2具体实验项目安排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模块后系统。例如,在图2中,可先单独做BPSK/DBPSK实验和汉明编码实验,再做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测试实验。对于BPSK/DBPSK实验,如采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可先做BASK/BFSK的验证性实验,即给出完整的原理框图及所有图符模块和参数配置,实验目的是验证原理和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做BPSK/DBPSK实验时,则抽掉部分功能模块或仅给模块不给参数,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设计、配置和调试系统,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被抽掉的模块和参数最好是对应于学生容易忽视但又重要的知识点。3)不同的实验项目可采用不同的实验工具,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验手段,也为今后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甚至将来深造或科研打下一定基础。例如,“信号分析与处理”使用MATLAB工具,“数据通信”等其他课程就采用通信实验箱或SystemView仿真软件。在上述调制解调实验中采用SystemView,则在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实验中使用原理实验箱。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购置程控交换机、SDH设备、移动通信等实用设备,构建出真实的通信实训环境,通过开设演示验证、设备操作、配置、管理以及互通测试等各种类型的实验,使学生能尽快地建立真实、完整的通信和网络系统概念和掌握系统工作原理。验证性或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实验设备,为后续进阶型及自主设计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从实验中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实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实验不但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工程实践素质,激发创新意识。

2综合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设置

通过提供高水平的实验系统或仿真平台,开设综合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竞赛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接触科研前沿、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较广,口径较宽,需要开展和加强的实践项目也较多。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对应的是网络类系列课程,如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协议或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设计、网络管理课程设计、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学时内,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研究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思路:1)开展一些相对简单且与计算机或网络类知识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设计,便于学生上手,提高积极性。例如,将计算机编程、仿真及硬件相结合,利用集成的仿真工具,通过电路原理图及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出通信电路,编译仿真后下载到实验板芯片上,并完成从设计、仿真到制作、验证的整个实验过程。2)在网络工程等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一些与通信类知识单元有关的综合设计内容。通过购置一些程控交换设备、SDH光纤网设备、宽带接入网等设备,并集成入网络实训系统中,开设从底层通信到上层网络协议及应用,从语音到数据,从管理到传输,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等综合课程设计内容。3)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和创新研究竞赛,根据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如无线传感网、RF网、认知无线电等,开展一些有关通信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并将这些科研项目设备融入到实验室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平台中,由此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系统,开设更多的综合或创新实验项目,丰富整个实验体系。另外,也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定灵活的实验室开放和成绩评定等制度,提高学生课内学时实验效率,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和丰富实验内容。

3结语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篇8

关键词: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信息化

1概述

铁路建设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线路的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从而决定了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性。根据以往经验,沉降观测管理的发展方向在于防止人为因素对稻菡媸敌缘母稍ぃ建立及时的数据信息反馈机制,方便和简化管理者掌握结构物沉降数值,确定沉降观测的重点,为控制线下工程质量提供依据。

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采用.NET开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B/S(浏览器/服务器)与C/S(客户机/服务器)相结合的技术构架,具有数据回归分析与预测功能。根据不同监测项目,内嵌不同的监测公式,包括单曲线回归和双曲线回归。采用规范统一的报表生成技术、可复用软件构建技术、java技术、XML集成技术、协同技术、silverlight技术、WPF技术、工作流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是集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分析、超限提示和远程监控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平差、自动上传,自动计算分析、自动反馈和超限提示,终结内业资料人工处理模式。

在观测数据成果评估使用方面,评估单位可自系统选择下载成果数据或原始数据开展评估工作,通过对系统数据的拟合分析,预评估测点或断面的沉降曲线图,直观准确掌握结构物后续沉降变化。

2目标

系统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由数据采集端、远程数据处理服器端和客户端三个软件模块共同组成的、B/S与C/S架构混合应用于工程管理的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沉降观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自动处理、自动反馈和超限提示,观测数据及处理结果远程实时查询、溯源管理。

3系统思路

系统集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远程监控于一体,由数据采集端软件、服务器端软件平台、客户端数据处理(PC机和手机)软件三部分组成,包括现场数据采集端、远程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4系统特点

系统最大程度地解决了路基、桥梁、隧道等构建物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处理、反馈、超限提示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问题,实现了数据传输、处理、反馈及超限提示自动化。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运用,满足管理者对沉降观测实施过程及超限处理的适时管理需求。

4.1避免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真实

传统管理模式中,沉降观测数据采集通过水准仪获取,临时存储于仪器,或手工记录以保存数据,再通过手工导入或录入平差软件等可用于数据处理的软件中进行人工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处理全程处于人工干预状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来源不明的自动编写虚假沉降观测数据软件,导致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系统分级建立工程基础信息,内嵌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电子记录薄和计算公式,自动计算变化值、累计值,生成数据变化趋势图,通过内嵌的预警策略,及时自动超限提示,可做进一步回归分析及研究。数据的唯一入口来自手机采集端加密数据库,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来自水准仪测量,无法进行人工录入和修改操作。

系统的技术创新性集中表现在:实现了通过电子水准仪和蓝牙传输功能直接获取观测数据,自动平差处理后及时上传,并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处理数据、反馈处理结果,自动超限提示。数据采集模块及处理模块规避人为干预,保证数据真实。

4.2实现沉降观测标准化、信息化

传统管理模式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过程中,由于受观测水平、观测方法、观测行为等诸多因素影响,数据成果反馈不及时,不利于工程质量管理。

系统支持莱卡、天宝等多种型号规格的电子水准仪,利用外接蓝牙与专用手机配对,即可下载获取服务器工程基础资料。现场完成数据采集后,经过自动平差,可立即验证观测数据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是否需要重测。观测完成后,将对应观测桩的观测成果数据直接通过手机网络自动传输至服务器,客户端通过访问服务器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工作。

系统实现了网页、手机版本(安卓平台)的软件开发,使管理者可适时查询观测数据和处理结果,开展专业管理。

系统监测成果(数据及数据趋势图)支持不同的格式输出,便于用户存储、打印及共享。按工程项目管理需求输出日报、周报、月报。设置用户访问权限,满足观测人员和管理者工作需求。建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数据库,为同类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具备超限提示手机短信推送功能,有助于管理者及时掌握线下工程变形异常情况,制定工程措施加以控制。

系统的运用使沉降观测方法、观测行为和数据处理反馈更为规范和标准,实现了沉降观测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化。

4.3提高沉降观测工作效率

传统管理模式在完成数据采集后,人工导入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反馈,工作效率低下。

系统可实现数据采集完成即可获得成果数据,具有逐个测点校验功能,自动平差,适时查询测量成果是否满足要求。自动分析处理数据,自动打印纸质报表,降低内业处理时间,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4应用成本低廉

系统可与主流电子水准仪通讯,主要通讯设备采用普通安卓系统手机,利用现有设备即可完成,不需要重新投入设备,应用成本低廉。

4.5实现评估工作透明化

评估单位从系统服务器直接下载成果数据(可下载成果数据、也可下载满足平差条件的原始数据)进行评估工作,实现了评估工作透明化。

5系统组成与运行

5.1基础技术条件

网络支持(含有线、无线公共网络);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包括服务器、客户端PC机、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E人E本等);服务器端操作系统为Win2003以上版本;客户端PC机操作系统为32位及64位Windows版本;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Andriod4.0以上;服务器端数据处理应用程序、PC机和手机客户端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和便携设备端(如手机)数据采集应用程序。

5.2配套设备

(1)系统运行服务器及网络

单独配置主流服务器1台(独立运行),专人管理与维护;软、硬件防火墙;网络带宽10~20M(独享,远端支持internet或VPN连接);

(2)管理终端设备

智能手机、E人E本等(Android4.0以上操作系统,4.0以上屏显);PC机及网络(满足网页登录查询功能,基本配置CPU(Intel1.8GHz以上,内存2GB及以上,硬盘160GB以上,操作系统WindowsXP或Win7版本,浏览器IE8以上版本。网络2M以上独享带宽)。

(3)观测仪器及配套设备

用于观测的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数据线;一对一专用便携采集端设备(手机及SIM卡):Android4.0以上操作系统,4.0家陨掀料裕开通2G、3G或4G,具备WIFI功能。

(4)内业数据处理PC机及网络

CPU(Intel1.8GHz以上),内存2GB及以上,浏览器IE8以上版本,网络2M以上独享带宽。

5.3系统流程(如图2)

(1)设置工程基础信息

通过PC机客户端添加测段,设置测段示意图,添加观测桩,设置观测桩示意图等工程基础信息。(如图3、图4)

(2)上鞴こ袒础信息

通过PC机客户端将设置完成的工程基础信息上传至服务器平台。(如图5)

(3)下载工程基础信息

现场数据采集前,利用手机等便携式通讯设备自服务器平台下载拟测段的工程基础信息,作好数据采集准备。(如图6)

(4)采集观测数据

观测人员使用预装采集软件的便携设备(手机)控制测试电子水准仪进行数据采集,读取观测数据,自动完成平差计算,成果数据暂存于便携设备,并经便携设备在网络条件下上传至服务器平台。

完成本测段数据采集,经便携设备端(手机)自动计算后,便携设备端(手机)将生成原始数据和平差结果。其中,原始数据同时支持其他软件进行单独平差,支持共享平差结果和原始数据。

(5)上传观测数据

通过手机将成果数据和原始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平台。(如图11)

(6)数据管理与运用

管理者和评估单位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登陆查询数据、超限提示等信息。也可通过PC机网页或客户端软件登陆查询观测数据、超限提示等信息,利用系统数据处理成果开展沉降评估工作。

实现便携设备端(手机)数据成果查询、超限查询、超限统计等功能,使管理者适时了解工程情况。

实现PC机通过网页或客户端软件登陆查询标段线路走向、测段布设图、横纵断面图及各种超限情况的处理,使数据、信息查询更直观,更形象。

(7)数据内业处理

通过PC端软件下载数据成果,开展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系统支持根据评估工作需求定制输出其他格式成果资料。

6系统运用实例

本文以新建宝兰客专线下工程为例,通过系统的运用,及时沉降超限提示,适时掌握线下工程变形情况,查找原因、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实例一:宝兰客专IDK740+145~IDK742+881段路基沉降处理。

该段路基自2014年4月23日开始沉降观测,共计22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其中路基5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涵洞17个测点发生累计沉降值超限,如表1:

依据系统数据及超限提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原因,结论:该段路基属正常沉降,下沉趋于收敛,但仍继续发展。措施:延长堆载预压期和沉降观测期。如图22:

实例二:宝兰客专上庄隧道沉降处理。

该隧道自2014年11月30日起开始沉降观测,通过系统运用,发现仰供沉降变化异常,下沉(上浮)不稳定。其中,系统累计变化量>5mm超限提示点见表2:

依据系统数据及超限提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原因,结论:

(1)依据每期测量数据显示:在仰供混凝土施做后,前期呈现上浮现象。衬砌混凝土施做完成后,呈现下沉现象。

(2)上庄隧道为泥岩、沙层,富含水,泥岩极具膨胀性。因各阶段施工荷载变化,造成仰供下沉或上浮,稳定性差。如图23:

措施:

(1)由设计院委托地质勘察院,与施工单位测量组进行1次/1周的平行观测,每周(月)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2)设计院现场埋设应力监测设备,对围岩沉降变形进行监测,实时获取相关数据。

(3)设计院依据沉降观测数据及应力监测数据,设置专项处理方案指导后续施工。

7结束语

通过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的运用,更直观准确地反映结构物真实的沉降值,为后续的无砟轨道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在系统运用过程中,应考虑配套管理办法的合理使用,促使管理者充分利用系统成果数据和超限提示,分析沉降异常原因,制定工程处理措施及时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发挥好系统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预控作用。

参考文献

[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Z].工管技[2009]77.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篇9

【关键词】SOA;Web服务;教学管理系统

1.引言

采用基于面向服务的SOA架构的思想来开发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教学管理系统底层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将教学管理系统中需要共享的信息封装成web服务进行服务,来解决原有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采用基于SOA架构的最大优势就是尽最大可能重用已有应用程序中的服务来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适应能力。

2.SOA架构的概述

2.1SOA的含义

SOA是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的简称,它是一类分布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服务层是SOA的基础,可以直接被应用调用,从而有效控制系统中与软件交互的人为依赖性。

2.2SOA的实现

SOA架构是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通过任何的程序设计语言都可以实现。目前随着WebService技术的流行,它成为实现SOA的一种主要手段。WebService使应用功能通过标准化接口(WSDL)提供,使用标准化语言(XML)进行描述,并可基于标准化传输方式(HTTP和JMS)、采用标准化协议(SOAP)进行调用,并使用XMLSCHEMA方式对数据进行描述。

3.基于SOA架构的教学管理系统的Web服务的设计

如图1所示,使用SOA架构的思想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系统的集成,将原有教学管理系统中需要共享功能模块封装成Web服务。将每个Web服务内部分为四层——表示层、业务服务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服务层。通过Web服务的和调用,使原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也实现了和外部的信息交换。对内,各个系部业务系统之间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专业信息的共享,实现内部信息的双向传送。对外,通过该平台,实现与外系统、外单位(如教育厅,其他兄弟院校)的信息交互。图1描述了基于SOA架构的教学管理系统的Web服务的设计方案。

4.基于SOA架构的教学管理系统的Web服务的实现

采用基于SOA的架构体系来开发教学管理系统,我们只需要将需要共享的功能模块封装成Web服务即可。进而实现原有教学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高内聚,低耦合”。下面分析一下Web服务各层次的实现。

(1)表示层设计

表示层的职责主要是接受用户的输入和向用户呈现信息。表示层实际就是一个方便用户使用系统的界面。

(2)服务层

服务层主要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接口,从而使得该服务可以提供给在任何异构平台和任何本地或者远程用户使用。通过WebService各种业务,接受表示层的调用,该层是面向服务的一层,通过该层实现SOA架构的服务。本层的实现我们只将Web服务到了Windows2003Server自带的UDDI服务器上,简单易用。只需在Windows2003Server系统中以管理员的身份登陆UDDI组件点击“”即可。

(3)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简称BLL(BusinessLogicLayer),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业务逻辑层为系统提供服务接口和逻辑控制,对数据交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业务逻辑设计分为三种主要的模式:TransactionScript、DomainModel和TableModule。本系统采用TransactionScript模式来实现。

A.配置数据依赖

业务逻辑层要加载数据,只需要在Web.config中配置需要使用的数据访问层。打开Web.config,找到appSettings节点下的“DAL”项,将其中的value赋予我们要使用的数据访问层工程名称,例如:要使用student,则这一项写成:

B.编写散列加密工具类

因为在业务逻辑层的多处需要用到散列加密,所以在Utility工程下写一个辅助类Encryptor即可。

(4)数据层

数据层主要提供数据信息和数据逻辑,提供本系统数据访问;借助于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和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数据层的数据库存储我们选用SqlServer2005平台来完成。

5.结束语

基于SOA的架构思想,通过服务的封装,以松散耦合的方式解决了教学管理系统的代码重用的问题。本文成功的将SOA的架构思想用于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从而证明了用SOA架构思想对原有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资源整合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柴晓路,梁宇奇.Web?Services技术、构架和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郭晋伟.SOA架构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

[3]蒋杰,刘友华,曹天瑜.基于SOA的网络教学资源系统集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8.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篇10

在基于GIS构架为主体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系统的构建分析中,应该重视通信系统、收费系统、供配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维护要求[2],再结合实际的技术条件,优化系统维护方法。

1.1基于GIS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系统的基本框架

1.1.1机电维护系统软件平台技术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体系中,主要通过柜多层体系C/S模式下,由服务器端为Ora-cle9i提供必要的GIS信息与外场设备台账数据。在GIS数据接收端,数据库会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实现数据管理;当用户想要访问属性数据库时,便可以直接登录客户端进行访问。在整个流程下,应用服务器是实现数据库服务器与客户端通信的枢纽,其主要功能是存储COM、COM+标准实现的企业逻辑,并依靠微软MTS技术,实现对企业逻辑的动态管理、负载平衡控制等[3]。

1.1.2空间数据处理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中,空间数据处理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从整个电子地图来看,空间数据的总量十分巨大,为减少系统维护过程中的工作量,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对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确认。应充分利用AutoCAD与MapInfo之间的数据可转化原则,在原有的高速公路网的基础上叠加与本路段高速公路管理内容相关的电子地图档案,保证两者数据衔接的有效性。两者之间的互换流程为:将本路段的高速公路路网图转化为AutoCAD,并依靠AutoCAD结合再修(或刚竣工)的工图修改原有的电子地图;再将AutoCAD的DWG格式文件转化为DXF文件,并将其导入到MapInfo格式文件中,通过MapInfoGSM装配原有的电子地图工程信息。电子地图所基于的表,可以由ODBC支持的外部数据库中提取,在确定地图信息来源时,可以从Field集合中查找。在创建地图信息时,应该确定地图想要显示信息的数形,并确定信息存储的位置。

1.2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系统本文结合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的一般内容,简单统计不同情况下的系统维护框架,具体资料见表1。

1.3系统目标原则与系统软件设计在基于GIS的高速公路机电维修系统框架下,三种应用系统的目标、功能内容存在明显差异[4],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3.1决策系统建立标准的机电设备管理机制与维修章程,通过建立路网几点设备维修管理数据库模型,实现机电设备维护的宏观管理。在决策系统功能选择上,要保证系统能够统筹管理几点设备的管理计划,并审核、审批管理方面的资金使用计划;汇总所有路段的几点设备使用情况,对其中的故障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其业务功能主要体现在综合评价管理、维护计划管理、报表管理等。

1.3.2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不同路段的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数据库,并统计不同路段的GIS空间数据信息,向管理单位发送设备维护数据,生成管理报表。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各路段机电设备管理内容;制定相应的机电设备维修信息;加工设备基础数据。

1.3.3执行系统执行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维护管理数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指导技术人员完成维修。执行系统的功能主要为:根据既定的管理系统,对所有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包括定期检查、定期维护等。

1.3.4GIS应用为准确表达机电设备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方便技术人员快速掌握不同管理内容,本文简单统计了空间数据的基本流程。在该流程下,GIS系统功能主要表现为:①高级管理。统计各路段的总体情况,通过专题图的形式显示不同路段的机电设备信息,全方面浏览系统的整体功能。②中级管理。包括设备管理信息,属性查询信息等。③基层管理信息。显示各个路段的基本情况,包括维护管理情况、区域查询数据统计等。

2结束语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估;信息化;数据管理

1背景与意义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等多个方面,在无系统支撑下,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准备教学评估工作模式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如管理过程繁琐,整理材料难度大,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科学高校的评估工作,设计一个性能优良的在线高校评估信息管理系统,规范、高效、准确的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是必然趋势。

2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的设计采用基于B/S的结构模式,采用多层架构,由客户端、服务器端、数据库组成。客户端使用浏览器直接登录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录入、查询、分析等。服务器端由控制器、业务逻辑组成,控制器主要响应客户的请求,读取配置文件,跳转至相应的处理类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业务逻辑主要是对系统过程中操作流程的处理和数据库的操作。数据库主要是对数据进行保存,防止数据丢失。多层次的结构模式,系统界面与功能的分离,对于业务需求的变化可以快速的升级处理,降低系统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

3系统的设计原则及目标

3.1设计原则

系统的设计应根据教育部的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要求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和观测点要求,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和发展需要进行设计。按照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将学校与本科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以数字化反映学校的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系统。

3.2设计目标

系统应该达到以下的设计目标:

(1)统一的操作平台:能够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平台,所有用户通过该平台进行数据的采集、检索、统计。

(2)统一权限认证:所有用户登录时,需进行权限认证,确保系统的安全。

4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需求主要依据教育部基本状态数据库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在考虑学校的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基础上,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功能。

4.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负责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参数设置,数据库备份及日志管理等。角色管理主要是对不同的人员定义不同的角色,权限管理主要是赋值权限,为不同的人员定制不同的使用权限,是系统安全保障的前提。

4.2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功能是负责对教学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不同的工作人员根据下发的任务,直接在系统进行填报或者使用数据模板导入数据。

根据数据结构的内容划分,数据采集模块具体分为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师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公共信息代码。每个模块下面都具有数据模板下载、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录入、数据编辑、数据删除、数据审核功能。

学校基本信息中包括学校概况、校区地址、学校相关行政单位、学校教学科研单位、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办学指导思想等。

学校基本条件中包括占地与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室、图书馆、本科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固定资产、教学经费概况等。

教师信息包括专任教师基本信息、外聘教师基本信息、其他师资信息、校领导基本信息、相关管理人员基本信息、高层次人才、高层次研究团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等

学科专业包括学科建设、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大类培养基本情况、专业基本情况、优势专业情况等。

人才培养包括开课情况、专业教学实施情况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课程建设情况、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分专业实验情况、分专业综合训练情况等。

学生信息包括学生数量基本情况、普通本科生分专业学生数、国外及港澳台学生情况、本科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交流学生、学生社团等。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成果、本科教学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等。

公共信息代码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提高数据的共享使用,数据要有统一的标准,公共代码应提供系统的公共代码集,保证系统正常运转时所需的基础数据集统一规范。依据系统的业务结构,对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编目和分类,包括公用代码表、普通本科专业目录、省市代码、表单状态等。

4.3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功能是根据选择的查询条件,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并显示在界面上。因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于各项指标要求都非常明确,信息的查询可分为普通查询和定制查询。普通查询为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项目进行选择后查询,定制查询用户可根据需求灵活的设置查询条件。两种查询既考虑到评估的需要,又兼顾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

4.4数据统计

数据库收集的都是原始的数据,要让数据产生价值,需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即按照一定的标准体系,对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规律和问题。数据统计为使用者提供详细的数据比例,按照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展现给教学工作、管理人员。

5系统的性能要求

(1)完善的安全机制。提供口令验证、加密、权限控制等安全机制,可以将数据访问及读写权限控制到每一个操作对象,给每一个用户分配相应的工作权限,记录操作轨迹。(2)可扩展性。系统组成的各部分为独立运行的组件化子系统,相互之间通过标准的接口,充分体现系统的松散耦合性,极易扩展;应用系统的开发采用统一的开发平台,可以快速构建原型系统,并利于快速适应需求的变更;集成接口均开放开发语言包,支持定制开发,支持第三方的集成接入;标准化的接口支持多种信息资源的接入,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文档,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3)数据导入规范性。在做数据批量导入时,增加关键字段的核实、校验功能,只要数据不规范,就限制导入。(4)系统软件应该具有足够的可塑性,以便于维护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如查询的定制和统计自定义等。(5)提供可靠的服务器架构方案,可实现服务器系统、数据库的优化、安全冗余、备份。

通过建立在线的高校教学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数据信息积累,不必再为接受评估准备大量的纸质材料,而且作为一种可持续扩展的系统,可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同时形成的各种统计数据,为学校的自身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数据的保障,为加强宏观调控,做出决策,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晓东.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2]谭琳,等.基于MVC模式的高校教学评估信息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7).

[3]王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网络化管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6).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范文篇12

这类数据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众多原始资料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原有的组织和形态出现。在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纳入资料数据的主要目的在于对长期以来积累的环境、矿产等资料数据进行保护,从而促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从整体上对分散在不同部门中的数据进行掌控。这些资料数据主要包括基础测绘部门中得到的原始地理数据等,这些数据既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形式的。

2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质数据等多种数据,这些数据类型对国土资源空间的基础框架进行了定义。在这些类型的数据中,相对重要的是各空间比例尺基础数据。基础数据主要通过原始地理数据促进国土资源业务管理数据共享的形成。元数据是数据的实体信息,主要包括元素类型和编码、实体之间关系等,元数据是一种与数据存储管理相关的信息,同时也是与数据应用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使用限制、方法以及历史记录等。与描述数据对象相结合,可以将元数据分为技术数据元数据、管理数据元数据、业务数据元数据等。

3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组织现状

国土资源数据库存储组织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开放性需求,与GIS行业标准相符合,空间数据组织为主流GIS平台提供有效支持;其次,数据量需求,对含量数据的存储进行支持,进而使数据量实体的可管理性得到有效提高,最终对大数据量数据的存储效率进行保证;第三,应用透明支持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事务业务要求相结合,对各数据库土层和业务处理过程空间数据的套合进行灵活的选择,可以同时支撑各种应用;第四,管理需求,对各类应用的业务连续性要求进行满足,可以同时支持多种空间比例尺和多个投影带的空间数据应用。

3.1资料数据组织及技术方法

目的在于保护本单位全部国土资源的原始资料,并对本单位的国土资源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的规划与设计,建立起以此为基础的分类目录体系和数据管理资料库,促进未来资料管理工作朝着有序、全面的方向发展。

3.2基础数据等数据的组织与技术方法

这些数据的目的是为国土资源监管而服务,同时针对基础数据等数据资料建立起存在有机关联的基础数据库等各种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的采集是按照主题分层和空间分幅等原则进行的,在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应对数据产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通过一种与业务部门需求相符合的方式促进这些数据库建设的实现。

3.3元数据组织及技术方法

元数据中记录的是国土资源数据等相关信息,在资料数据和技术数据等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元数据进行发现与收集。根据元数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核心元数据和详细元数据2级。从元数据的内涵与目的来看,可以通过XML语言对元数据按照层状结构进行组织,还可以对XML的自描述等特性进行充分利用,为元数据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4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