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发展(6篇)

来源:其他

地方科技发展篇1

以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地处湖南省岳阳市的湖南理工学院恪守“立足岳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注重科研特色培育和科研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结合,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已成为学院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发掘地方经济文化资源培育地方高校科研特色

毋庸讳言,地方高校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科研特色与强项。

洞庭湖区有着丰富的经济资源。据此,学院成立了“洞庭湖旅游经济研究所”和“洞庭湖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组织力量对洞庭湖区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进行专题研究。如钟兴永教授主持的“宋元以来洞庭湖区的堤垸与堤垸经济研究”、钟华教授主持的“东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应用整治机制研究”、杨新荣教授主持的“洞庭湖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谭解文教授主持的“东洞庭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江立中教授主持的“中西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底蕴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岳阳为示例”、高加成教授主持的“岳阳市软质岩石地基承载力折减系数的综合研究”、张秀娟副教授主持的“洞庭湖湿地土壤生物学指标的研究与应用”、朱上准副教授主持的“旅游作为岳阳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等等,一批以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研究项目得到了各级立项资助。2005年,“洞庭湖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国家与湖南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资助。此外,针对洞庭湖区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区域的特点,学院与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攻关协议,进行了“壳聚糖基有机锡灭螺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岳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日趋兴旺的新形势下,湖南理工学院以《云梦学刊》为平台,开办《屈原研究》栏目,数十年不变,使之以全国屈学研究重要平台的地位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一批教师充分依托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贴近地方、贴近实际、深入调研,推出了一批地域文化精品。如余三定教授针对岳阳文艺创作繁荣特点,系统研究地方作家群的代表作品,出版了专著《文坛岳家军》,产生了巨大影响;江立中教授潜心研究岳阳传统文化,出版了专著《迁谪文学与岳阳精神》,戴锡琦、钟兴永等教授开展的“屈学研究”被确定为湖南省2005年重点社科规划项目。

适应地方企业科技需求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高校在人才、智力等方面得天独厚,企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优势明显。校企联姻,优势互补,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构筑设备精良的研究基地,组建开拓创新的学科团队,拓宽科研项目的立项渠道,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打造具有科研竞争力的地方高校品牌。

湖南理工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促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提高成果转化率。如学校教师研制的高科技产品“饲料生产线自动监测系统”、“CMAS移动机车自动化系统”、“微电脑金库门”等项目都实现了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微电脑金库门”科技成果曾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国家专利,该技术已转让给湖南保安工具设备厂,年产值达千万元。2003年,CMAS移动机车自动化控制系统获省教育厅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项目,目前已申请3项国家专利;2005年6月,该成果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重点资助,同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目前,该产品已应用于一批国内企业。2005年10月,廖仲德教授与岳阳昌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环乙烯催化氧化制备环氧环己烷工艺研究”,该项目被列为岳阳化工行业重点攻关课题,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学院先后与湖南景达公司开展了“血吸虫病防治疫苗”研制、生物医药攻关联合开发,与泰格林纸集团开展了“造纸墨液处理及回收”项目开发等等,平江县化工厂联合开展“DMF食品添加防腐剂的研制与开发”项目,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5年,唐课文博士开发研制的“姜黄中有效成份综合提取新技术”经省级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成本低,产品纯度高,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产品安全性好、可靠性高,符合出口标准,达到了国际市场需求。”湖南福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学院签订了合作研究开发“姜黄素系列产品”的协议,初步投入2000万元,进行规模化生产。

稳步发展校办产业提升地方高校办学实力

遵循市场规律,稳步发展校办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与经济的脱节问题,又可以将学校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199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发展中心高校科技产业处统计,湖南理工学院(时为岳阳师专)校办企业岳泰集团位列全国高校校办产业第18位。至2004年,学院校办产业收入总额连续7年位列全国高校百强。

岳泰集团是湖南理工学院以人才技术入股、发起创办的股份制集团公司,也是地方高校发挥知识、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典型。该企业于1993年以120万元起家,目前已发展到以饲料生产为主、科工贸并举,在全国各地拥有9家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个由湖南理工学院带人才、带专利、带技术、带试制产品起家的企业迅速实现了技术和开发研究成果“连土带苗式”的移植,并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岳泰集团每年上缴地方财政数千万元利税,并支持回报学校发展。

地方科技发展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地方经济

1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1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吸纳力不强的矛盾突出;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度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社会公益类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并存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1.2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

温家宝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3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

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营造科技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弘扬创新文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便科学技术植根于群众,造福于人民。

2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

2.1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2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职业教育该如何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呢?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

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板块经济;建设工业区,构筑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重要成果。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性,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最终目标是能够服务产业、提升产业。

3实施“科技进步工程”,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1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看到,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当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观念上创新。科技部门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一改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企业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为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主导产品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促进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服务方式上创新。科技部门应主动服务,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围绕实施科技素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管理上创新。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的最大综合效益,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

(4)项目上创新。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对当地经济的牵引作用,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3.2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实施科技进步领导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地方科技发展篇3

【Abstract】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ollegesisoneoftheimportantforcestoservelocalinnovationand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collegesinNantong.Andexploresthecouplingrelationshipbetweenthe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ollegesandthe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inNantong.Finally,thepaperputsforwardthecouplingpathofthetwosystemsfromthreeaspects:theconstructionofthenewthinktankofYangtzerivereconomicbelt,theimprovementofthesystem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talents,andtheconstructionofthe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

【P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耦合

【Keyword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innovation-driven;coupling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68-02

1引言

南通作为江苏省中部的地级市,凭借其凭江临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经济发展,面临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挑战。南通地区的高校承担着知识生产与传播、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是南通创新系统的知识源和技术源,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作用。探究与南通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南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南通高校科技创新和南通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南通地区共有9所高等学校,分别是南通大学、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南通理工学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中2所本科院校、6所专科院校、1所独立学院。南通高校办学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学科门类齐全,为南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各高校同南通市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在医药、交通运输、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南通高校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总体上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教师队伍规模占44%,但院士、国家杰青、等引进较少,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科研带头人。二是科技创新管理机制落后。南通各高校师生比普遍在1:17以上,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繁重,一般在任务导向下从事科研工作,导致创新成果较少。三是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南通本科院校少,科研活动以个人或小规模科研团队为主,经费不足,难以申请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发表高层次论文数、专利授权数和部级科技成果数均较少。

3南通高校科技创新与南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

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各子系统在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南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南通创新驱动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其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3.1高校学科建设和南通产业发展存在耦合关系

南通借助沿江开发与沿海开发战略,构建了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2016年,创新型产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6.0%和33.9%。其中,电子信息业、高端纺织业、船舶海工产业为重点支柱产业,产业新能源、智能装备和新材料为重点新兴产业。面对南通能源电动汽车、中天储能科技等高新企业发展,医药、建筑等产业的结构升级,南通各高校专业结构和学科建设必然受到影响。

3.2高校科学研究和南通科技创新存在耦合关系

南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2016年全市研发投入175.7亿元,占GDP比重达2.6%。南通发扬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依托高校建立了一批汽车电子、生物纳米、风力发电等方向的重点实验室,各高校也与南通各科技研究中心、创新企业,在特色研究方向合作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3高校人才培养和南通创新人才需求存在耦合关系

南通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掌握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人才。南通引进国家“”,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引领经济转型效果明显。南通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匹配南通人才需求,例如,南通大学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各职业学院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纺织、医药等传统领域,在材料类、海洋类等新领域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南通创新发展的需求。

4高校科技创新和南通创新驱动发展的耦合路径

4.1高校引领创新文化,构建长江经济带新型智库

南通高校需要大力发扬张謇先生“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引领知行合一的创新文化。地方高校发挥创新文化辐射源头作用,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合力构建长江经济带新型智库,实现对政策的支撑。一是协助政府为改革通关方式、作业模式,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建设性意见;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对经济实体的服务作用,在协助构建电子口岸、跨境电商、物流等平台建设,提升运作水平,扩大服务半径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是针对海工船舶、化工等行业遇到的出口难题,利用智库人才优势,协助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1]。

4.2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创新型团队和一流学科

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创新的政策体系。一是加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依托重点科研课题,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学科带头人,组建高素质的创新型团队。二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在人才培养、职称聘任和岗位晋升等方面向科技人员倾斜,引导教师重视科研和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三是地方高校应建设一流学科,树立品牌专业,加强内涵建设,使学科发展促进科研发展,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功效。

4.3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南通需要以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高新技术发展需要为导向,整合现有资源,跨院校、跨学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校企联合共建科技产业研究中心。科技成果助力传统行业突破技术瓶颈,优化生产工艺,加快产业化速度,高新技术产品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二是南通各高校联合区域知名科研院所,推进创新资源共享,构建具备集群发展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三是企业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组建协同创新中心,进行长期、战略性的深度合作。

地方科技发展篇4

关键词:农业;农业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

农业科技服务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都高度关注的研究议题,在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的当今,如何将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更是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探讨。

1农业科技服务研究现状及启发

农业科技服务是联结着政府部门、农业科研工作者以及农民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服务重在通过“服务”方式帮助农民完成农业生产有关的决策与实践。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们对此概念进行了更深化的诠释。一些国外学者将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扩大到农业生产技术转移之外的农业发展管理技能转移以及农作物生产、市场开发、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转移[1]。2001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出版《国外农业推广——十二国经验及启示》总结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农业科技服务的大致进展情况。大体来讲,国外农业科技服务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服务模式,即在农村广建图书馆、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农村信息中心等,生产技术有关的科技发展信息、农产品及其附加品流通有关的市场变化信息等都通过这些服务站点连接到农民。国内学者对于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同西方学者的做法有相同之处,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较为重视农业科技服务有关的组织机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要素,以及政府为主导的多方社会力量的运作机制问题。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国家的层面分析总结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组织框架的紧迫性,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都将政府主导的传统农技服务机构列为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另外加入了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2]。另一方面学者对于地方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也较多,主要观点是科技服务有关知识、人才、资金以及制度经验等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呈倒立锥形结构,到农业科技服务的真正对象——农民这一层次,这些要素的数量太少质量太差,导致很多好思路、好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发挥真正效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都是有益的借鉴,但也不能全部照搬。国外的做法有着发达农业的背景,不一定适合的农业发展现状,国内的很多研究亦是如此,比如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的发展程度在还十分有限,未来发展空间也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但这些研究提到的农业科技服务有关知识、人才、资金以及制度经验、信息技术等内容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如何更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如何更顺畅地构建服务体系、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都成为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应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服务对于产业化生产的推动不够

农业产业化,是就某地区的支柱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的一种现代产业模式[3]。的农业产业化开展得较晚,在近些年的大力推进中取得不小成就,但仍存在产业布局不够完善、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以自治区拉萨市的产业化代表——净土健康产业为例,其市场机制方面也只是实现了初级市场化,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商品率不够高[4]。另外,很多产业项目的设计初衷需要配套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手段,但由于现实地理气候、土壤条件等限制,很多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科技利用与服务无法同轨,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2.2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介环节——科技特派员发挥实效欠缺

的科技特派员大多数由各地乡村中的种养殖能手或学历稍高的村民构成,他们不同于最初的涉农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出身的科技特派员具备较为全面农科技术,很多人只能在种植用药的基础性技术方面发挥作用。加上目前针对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培训内容不够全面、时间不够充裕、技术不够深入,结果是很多地方的科技特派员无法有效完成技术传播的中介作用,更无法达到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科技特派员提出的工作职责要求,如围绕高产种植等区域特色产业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多种方式展开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当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利用自身资源和信息优势,跑市场、促流通、形成销售网络等。

2.3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发挥科技服务的中介作用

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上缺乏统一政策指导和有效规范管理,很多合作社的成立并未经过全面的规划设计,成立后在管理体制、发展方向等方面无法适时调整,普遍缺乏通过科技力量助推自身上升进阶的意识与能力,表现出的特征是数量众多但质量不高,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市场运作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其次,各地乡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当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合作社仅有的一些科技元素无法辐射带动到农户,难以发挥科技推广服务的中介作用。

2.4农业科技服务的第三方力量培育不够

科研院所、高校及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进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挥作用是全国各地的普遍做法,但从的现有情况看,这些第三方力量与农业生产或销售的联系不够强,在某些产业项目中有少数涉足的第三方力量,但也存在合作规模小、影响力不够等问题。作为第三方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对实际运用及操作能力的注重,未能从农业科技服务的项目实践中开展教研,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短期内难以完全进入工作状态。涉农科研院所开展的一些研究需要特定设施条件,研究成果缺乏实际适用性。

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的几点对策

现代农业不同于精耕细作或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对于农业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的来说,科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国内一些农业大省在农业科技上已经超越以机械和化学品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进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更高版本的现代农业。但农业科技的发展不能唯马首是瞻,应立足本地条件,有的放矢,一步一个台阶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为的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3.1针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展开多方位科技服务

国家层面出台了许多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应顺势因地制宜地推出利于本地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农业科技服务的政策导向,应坚持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坚持科技惠及民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资源统筹配置,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应该是多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制度化过程也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管理体系的过程,在服务方式上要妥善处理好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短期利益与生态环境等关系。从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看,科技服务应是内在化的一个支撑点,以科技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化,以科技构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以科技培育区域特色的龙头骨干企业。从农业产业外部环境看,科技服务应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切入发挥作用,使农业产业化的同时促进当地城镇化。

3.2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特派员的科技推广服务功能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科技人员、科学技术、农民之间的三点一线关系,其核心是通过科技特派员将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根植于农村。由于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多采取当地培养的方法,导致很多特派员的各种素质或能力无法达到制度预期要求,但是这些当地特派员有着熟悉本地田野实际情况的优势,只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培训,便可以发挥基础性科技服务的作用。其次,应大力支持涉农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大专院校毕业生、企业出身技术人员等加入科技特派员行列,进驻乡镇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科技创业、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扶贫等项目支持科技特派员的有偿服务,加宽科技特派员以技术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渠道,同时通过乡镇和村级科技特派员的联动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技服务水平。

3.3强化农业合作社的科技服务能力

从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重视。的农业合作社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数量上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从源头上看,很多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出于盲从心理,未在成立阶段接受产业选择、运行模式等综合指导。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政府适当引导的重要性问题,在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发展、转型、升级等各个关键环节的政策引导、智力协助、资金支持,是实现各类专业合作社具备较好质量的重要策略。优质农业合作社对于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在合作社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方面配以适当的科技要素,促进合作社自身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科技的理解。对于无力购买科技资源的合作社,政府可搭桥金融部门为他们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农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投资,以此大力激活农村科技发展的生命力。

3.4多种举措积极培育农业科技服务的第三方力量

科研院所、涉农高校掌握着丰富的科技信息与资源,他们彼此间以及与政府有关部门间均受到单位制行政管理的影响,需要搭设联系桥梁才能形成互相联系与协调的关系。从激发措施上看,可大幅增加对科技运用有关研究的奖励,促使科研人员和高校专家研究方向转移,更多地关注农民群众真切的科技需求以及农业产业化对于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同时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及涉农高校在农村地区建立试验基地,以专家团队带领地方农业生产规划及农村发展规划。政府可通过与科技服务第三方力量的沟通以优惠方式向农民群众转移科技服务产品,促进多方共赢。第三方力量与各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等关系可通过利益联动方式达成长期紧密合作,政府对项目进展、效益评估实行动态管理与监督。

参考文献

[1]FederG,WillettA,Z.W.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D].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2003.

[2]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5(2).

[3]张耳升.从特色农业到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安徽省李兴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1).

地方科技发展篇5

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科技优势更明显

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103年历史的高校,现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拥有24个学院、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66个本科专业,有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学校科技工作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两翼,始终以提高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广大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科技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十五”以来,为吸引和稳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校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了“9816”科技工程计划;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意见》、《河北农业大学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发展基金实施办法》:该基金包含了高水平论文与专利成果科研后补助基金,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基金(国家和省基金项目配套基金),“9816”二期计划,非生命学科和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等,实现了特色突出、系统配套的校内人才培养和基金资助体系,仅2005年学校就拿出913.6万元用于科技发展。以上政策体系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学校科技的创新式发展。目前全校参加科学研究的教师已达到908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742人的专兼职科研队伍。

为了加快科研梯队建设步伐,学校于2004年制定了《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将帅选拔培养计划》,目前已培养不同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11名,骨干专家25名。实践证明,这些骨干已成为承担部级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争创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的核心力量。同时,学校还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非行政兼职拔尖科技人员享受特别津贴管理办法》,以充分调动广大非行政兼职拔尖科技人员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争创高水平成果的积极性。

加大产出促进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十五”以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省长特别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省部级二等奖26项,市(厅)级奖励221项。学校获省部级奖励等级、数量和获奖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高校前两名。学校已获鉴定的科技成果145余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成果112项,占77.2%;一级学报以上数量由2001年的40篇增加到2004年的108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29篇);出版科技著作155部;2005年的专利申请达43项,同年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学校将成熟的成果与企业联合进行开发转化,建立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运作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该校研发的白杨杂种741杨是于70年代进行有性杂交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具有生长快、材质优良,树干通直、树形美观等优良特性。90年代初,郑均宝教授带领课题组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利用国家“863”科技成果,经近10年的研究,成功地将部分改造的BtCry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转化了741杨(该项目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品种在已有优良白杨品种741杨基础上,增加了对主要磷翅目害虫的抗虫性,具有高抗性,可避免或减少施用化学农药,减轻对人、畜和野生动物的危害,减轻对水、土资源的污染;同时可控制美国白蛾等主要危险性害虫的蔓延,保护生态环境。学校就“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推广与开发与北京国宗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河北、天津、山东、河南、陕西建立了10个育苗基地和环境释放点,在山东荷泽建立了转基因741杨速生丰产林基地,共育苗741杨2000万株,其中1000万株苗木已应用于造林。

蔡西村是献县最贫困村之一,全村有489户2000多人口,耕地面积3678亩,多数为沙性土壤,较瘠薄。农业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水平较低。1998年前全村人均收入仅400元~500元。针对该村实际,学校计划把蔡西村发展为蜜瓜生产专业村。经过多次动员和反复讨论与论证,各户多方筹集资金,1998年12月该村建起97个高效日光温室,全部栽种伊丽莎白蜜瓜。从设施规划、品种选择、到栽培管理技术,马德伟教授全程跟踪服务,使每个温室产量达到4000公斤左右,蜜瓜一项全村收入94万元。1999年全村在原有基础上,又新增建日光温室99个,同时又引进滴灌系统、CO2施肥、设施嫁接栽培、反光幕、叶面肥等新技术,蜜瓜的产量和品质又进一步提高,同时还注册了”沙龙”牌商标。到2005年全村的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人均年收入提高了四倍,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蜜瓜节水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献县蔡西村由穷困迈向小康,在省内、国内树立了榜样。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光明日报》、《沧州日报》等多次报道。农业部、中国农学会授予”科技兴村”先进称号。现在,蔡西村正积极提高栽培和管理水平,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地方科技发展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5-0017―05

未来社会是科学技术作用更为突出的社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很多国家都选择了近乎相同的以创新求发展的战略。科技创新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各地区都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取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

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地区的科技创新绩效集中地反映了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情况、科技资源配置与整合情况、科技政策与政府推动情况,这可以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三个方面来反映。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比较来反映各地区的科技创新绩效。

通过查阅国家统计局网站,本文获取了我国各省市2000-2005年的科技创新资源、高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及GDP等数据,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三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建立科技发展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各省市创新资源投入比较

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不同的科技创新资源决定了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科技创新产出。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状况决定其科技创新投入的水平。创新资源主要分为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财力资源,它可以从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数、一个地区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科技经费支出额、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R&D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的各省市科技创新资源排序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较充足的前10个省份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辽宁、陕西、四川、天津,它们绝大多数是属于东部省份。这说明东部省份十分注重科技投入和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同时,这些地区非常强调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如吸引外资、引进高科技人才等。这些地区的知识流动频率非常高,从而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的陕西和四川科技创新投入也排在前10位,这是因为它们的科技创新来自国家的投入非常大,如陕西的R&D投入占全国的4.25%,其中70%以上是国家投入;四川是由于国家对航天科技的投入非常大,从而使四川的科技创新资源显得较为丰富。

排在后10位的是:广西、云南、江西、贵州、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海南、,它们基本上是属于西部的省份,这说明西部省份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加大财政科技的投入比重,国家在科技投入上也应该对西部省份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使西部省份迎头赶上东部地区的发展,否则,东西部科技发展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从而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知识为载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重点和焦点。一个国家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优势,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高科技,加快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是我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科技成果转化角度和产业化效益方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状况。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产业越发达的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越强,科技创新效果越好。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的各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排序情况如表2所示。

在表2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排在前10位的是:广东、江苏、上海、天津、北京、福建、浙江、山东、辽宁、陕西,除陕西外,其余均属于东部的省份。而排在后10位的是:吉林、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云南、山西、甘肃、青海,它们基本上是中西部省份。

三、各省市科技创新成果比较

科技创新成果主要是从基础性、原创性的创新能力和效果来刻划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科技创新成果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专利申请受理量、发明专利受理量、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各省市科技创新成果排序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成果排在前10位的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北、湖南、天津。而排在后10位的是:山西、广西、甘肃、新疆、贵州、内蒙古、、宁夏、海南、青海。湖北、湖南排在前10位中,是因为这两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特别是湖北,其高校总实力排名稳居全国前5位。

将各省市的科技资源分值、高新技术产业分值、科技创新成果分值描绘在同一个折线图中(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科技资源与科技成果在全国的分布比较类似,两条折线变化趋势相当,说明科技资源与科技成果的相关性较高,科技成果主要由科技资源决定,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折线与其他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差异,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较好的北京、上海,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不如广东、江苏。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科技的发展,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环境相关。

四、科技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支持作用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匹配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建立科技发展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

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变量选取GDP,科技发展变量选取主要体现科技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支出额,体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受理量,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在表4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指标值为这些地区的平均值。其中,东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中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海南。在数据处理上,这里将海南划归西部,虽然按地理位置海南应该属于东部,但按经济发展水平,海南应该属于西部。

1、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东部地区的计量模型为:

GDP值=4575.133-187.253(科技活动人员数)

(2.0543)(-1.2370)

+19324(科技经费支出)+0.120(专利申请受理量)

(3.0789)

(2.3552)

+0.4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5785)

R2=0.9998,F=926.5627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t检验值都非常理想,全部通过计量检验。因此,该方程的结果可用来反映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该方程显示,在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专利申请受理量、高技术产业产值对GDP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科技经费支出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即每增加1亿元的科技经费支出,将使GDP值增加19.324亿元。但是,科技人员数对GDP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东部地区科技人员比较富足,应该使东部地区的科技人员有效地向中西部流动。

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中部地区的计量模型如下:

GDP值=1726.668-25.629(科技活动人员数)

(0.4755)

(-0.0704)

+55.879(科技经费支出)+0.004(专利申请受理量)

(1.5826)

(0.0051)

-4.80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0.6004)

R2=0.9979,F=61.1945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较好,通过计量检验。但是,只有科技经费支出的t检验值较理想,其他变量的t检验值都较小。这说明,在中部地区,只有科技经费支出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即每增加1亿元科技经费支出将拉动GDP增长55.879亿元,而其他变量对GDP的作用不显著。因此,中部地区应该特别注重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西部地区的计量模型为:

GDP值=464.955-41.907(科技活动人员数)

(2.5449)(-1.3886)

+40.832(科技经费支出)-0.002(专利申请受理量)

(41.3582)

(-0.1274)

+1.530滴新技术产业产值)

(2.4719)

R2=0.9999,F=15903.61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较好,通过计量检验。科技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t检验值较好,说明科技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专利申请受理量的t检验值较小,说明专利申请对GDP的拉动效应不显著;科技活动人员与GDP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不能通过计量检验。这说明在西部地区,由于各种相关配套硬件和政策环境不理想,科技活动人员难以发挥作用。

五、结论

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有如下一些特点:

(1)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从科技投入上看,排在前7位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辽宁与排在后7位的西部省份贵州、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海南、相比,前者的平均科技活动人员数是后者的14.97倍,前者的平均科技经费支出额是后者的26.36倍,而平均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则是后者的13.23倍。这种巨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科技投入的60%以上都是放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二是西部地区本身经济落后,导致财政对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

(2)中西部科技创新绩效差距不明显。一些创新绩效好的西部省份如四川、陕西等,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资源,还是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都远高于中部的山西和江西。这种情况表明,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处于相当的层次。中西部地区要加快科技发展,促进经济飞跃,应该从东部地区大量吸收和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东部地区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应顺畅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此外,中西部地区应该在创新人才、技术方面加强共享,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3)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基础好又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科技创新绩效排在前10位的基本上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排在后10位的基本为西部经济落后省份。2004年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C-DP比例为4.37:2.50:1,人均GDP的比例为3.26:1.26:1,而三大经济带科技经费支出额的比例为6.59:1.85:1,R&D经费支出的比例为7.80:1.89: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为6.71:1.80:1,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为4.30:2.04:1。这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差距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大,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国家应该重视这种差距,切实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4)地区科技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弱匹配关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均较低,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小,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如大多数的西部省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小,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弱。

强匹配关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均较高,科技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呈现科技引领经济发展趋势,产业需求带动科技发展的特征。如东部省份和大多数的中部省份,科技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大,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力度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推广专员实习总结范文(整理2篇)

    - 阅0

    推广专员实习总结篇1XX年初,我带着梦想与创造力来到公司上班,就职市场部的网络推广职位,处理XX健康中心的推广事务。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就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公司团队中去。时间荏.....

    有关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范文收集(整

    - 阅0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120xx年石油东山社区“两委会”按照市区镇宝石机械公司社区安全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现将20xx年社区安全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校园百科知识竞赛的策划书(整理6篇)

    - 阅1

    校园百科知识竞赛的策划书篇1一、活动目的和原则:1、活动目的志愿者在奥运会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所展示....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1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