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来源:收集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

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善的政策举措,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改革、发展和优化政策,以摆脱政策困境,实现政策目标。诚如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查普夫(WolfgangZapf)所言,创新是“达到目标的新途径,特别是那些改变社会变迁方向的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控制方法和新的生活方式,它们能比以往的实践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值得模仿,值得制度化。”所谓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是指基于农民工培训的现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通过扬弃僵化、无效、过时的制度体系,探索优良的政策替代方案,优化政策组合方式,从而顺利实现农民工培训目标的活动。当前,为保证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亟需创新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内容和体系,寻求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以权变管理理论为指导,坚持农民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政策导向

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菲德勒(FredFiedl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得到了卢桑斯(F.Luthans)等人不断发展完善。权变理论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权变理论要求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掌握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通。“权变管理的目的是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采用适用的、合理也有效的最佳管理方式,而不是为了寻求一种理想化、‘最好的’管理模式。”权变理论运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强调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等具体情况而采取灵活、应变管理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实效。

以权变理论为指导,农民工培训政策应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攻关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报告,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宾馆餐饮娱乐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21.7%、19.4%和18.7%,这三类行业的农民工共占被调查者的近60%。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主要从事低层次的职业。前三位职业是普通工人、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33.0%、25.5%和9.7%。结合当前劳动力市场行情,政府应全面拓展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空间,引导培训机构按照企业用工需求,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要运用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念指导培训项目的设计与规划,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把握培训市场和机遇,提升培训的社会效果。

在权变理论的指导下,政府应引导农民工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统一,培训与就业相协调,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相一致,灵活采用“校企结合培训”、“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等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使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政府及培训机构也可以创造能够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的“学分制培训”模式,形成学分互认机制,还可以采取“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联动型的产教结合培训模式,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行情。

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政府需要增强权变意识,利用政策工具指引培训机构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和定向培训的政策,提高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针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实施外出就业技能培训;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推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等。

二、与农民工需要相适应,试行“学分银行”存储、互认、兑换有机联动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认定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自愿选择学习地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服务性。农民工学分银行制度是农民工通过在培训机构修习课程或是通过教育部的学分认证考试等多种形式获得学分,将学分存入个人在学分管理系统注册的账户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量,最终可以兑换技能凭证或学位证书的一种学分管理方式。构建农民工“学分银行”,允许农民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就业需求,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能够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该制度开放了农民工培训的大门,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共享,允许农民工间断学习,逐步把技能培训、资格认证、专业课程学习之间进行学分累计互换,让更多的农民工有机会获得技能凭证或学位证书,大大增强了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一)需要完善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

农民工培训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具有动态、多变、自学为主的特点,主要采用远程教育、实地培训等方式。这需要对各级各类培训课程做好评估,明确学分标准,然后把相关培训折合成通用公认的学分。农民工在参加完某项培训活动并经认证合格后,可通过“学分银行”网络系统在网上申请注册个人账户,并接受“学分银行”的学分审核,经审核合格后再存储相应的课程学分。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的互认及转换机制

一般来讲,同级同类培训机构的学分互认较为容易,不同级别的教育单位或培训机构的学分互认较为困难,实践中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建立不同级别的“学分银行”。可以按照培训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社会影响力、培训业绩等标准确立A级、B级、C级“学分银行”。同级之间的学分可以互认,不同级别的“学分银行”按照一定比例互认。例如,A级“学分银行”1个学分相当于B级“学分银行”1.2个学分,或相当于C级“学分银行”1.5个学分。同时,对于渴望学历证书的农民工,应尽量实现“资格证书”向“学历证书”的转换。“学历证书”体现了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学习经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而“资格证书”是对个人在具体生活和工作场景中通过实践操作、教育培训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确认。例如,农民工经过培训获得中级厨师证并从业满两年,可申请获得中专学历证书;如获得高级厨师证并从业满三年,可申请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等。资格和证书的互认,能够使非正规教育获得社会认可,使其具有与正规教育相近的水准和效力,大大增强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建立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兑换机制

农民工参加培训获得相应学分并逐渐累积,达到规定的学分数量时,可以兑换成相应级别的证书。在实施学分兑换时,应设计兑换汇率、逐级兑换比率等制度。农民工在获得某项证书所规定的有效学分后,可以用已获得的学分去兑换证书。在兑换证书后,当累积的有效学分达到更高标准时,再去兑换更高层次的证书。以此类推,水涨船高,实现农民工知识技能和证书层次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整合培训力量和资源,推进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政策协调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社会效益巨大而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的事业。因此,必须出台行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和措施,广泛调动用人单位、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开发农民工培训的动力之源,保障农民工培训顺利推进。

在“经济人”理性的支配下,企业精打细算,不愿为培训农民工付出额外的成本;看到农民工跳槽现象较为普遍,企业担心为他人嫁衣裳,没有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在捉襟见肘的财力状况下,企业在开展农民工培训时或有心无力,或疲于应付,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果无从保障……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妨碍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鼓励用人单位积极组织农民工培训,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允许用人单位培训农民工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扣除,并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政府鼓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签订一定期限的合同,通过强化合同管理来调动用人单位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消除用人单位因农民工流动性大而不愿意培训农民工的顾虑。

农民工培训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在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社会培训机构关爱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自愿投入到农民工培训活动中来,是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生力军。吸纳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是保证农民工培训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强政策支持,调动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大力宣传培训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培训机构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思考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意义,引导其自愿为农民工服务。其次,打消培训机构的后顾之忧,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农民工培训合同。通过强化合同管理,确保农民工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保障农民工有较高的就业率,提升培训机构的事业心和成就感。第三,政府遵循市场规则,运用利益杠杆的作用,允许社会培训机构的功利性目标追求,支持各类培训机构申请使用中央、省、市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在培训补贴、经费划拨、场地供给、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其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活动。

四、贯彻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为农民工提供“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政策便利

所谓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是指以提升社会成员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不同项目、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培训,拓展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行动方案。该政策拒绝只面向一部分人提供特殊的免费培训,主张对所有劳动者实施普遍性的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贯彻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对于实现农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农民工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首先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训项目,开展订单式培训,并按技能水平发放不同层次的补贴。在这方面,可以适当借鉴辽宁省的成功做法。《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08]8号)》规定:对用人单位急需或已签订劳务输出意向协议的普惠制就业培训,鼓励采用“快速通道”办法开展订单培训。一般专业工种就业培训,每课时每人补贴3元;第二产业等专业工种的初中级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课时5元;高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课时10元;创业培训补贴,按每人每课时10元执行。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普惠制就业培训实行定额培训补贴办法[5]。该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减轻农民工培训负担,稳定就业形势,提高农民工就业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在对农民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对那些年龄偏大、身体残疾、处于低保边缘、零就业的农民工,同样要安排他们参加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他们如能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则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生活确有困难、居住偏远的农民工,根据当地生活水平状况,在餐费、交通费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对已享受过免费培训的农民工,一年内未就业,或虽然就业但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还可以再享受一次以提高就业收入为目标的免费技能培训。

第三,创设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就业培训与职业推荐相结合的政策机制。为了使农民工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建立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其一,宁缺毋滥,打造精品,对普惠制就业培训机构实施严格的准入机制。其二,在企业设立农民工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中优秀的技师、工程师担任实训教师,让农民工学到真正管用的本领。该方案为消除知识学习与技能运用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提供了调整的方向和坐标。其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将对农民工的培训与职业推荐结合起来。培训机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劳动力市场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密切跟踪当前或预期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在开展订单式培训的同时,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并尽量将农民工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

五、基于系统论的视野,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民工培训配套政策支持

系统论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贝塔朗菲创立的,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系统论方法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地、精确地考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实现整体最优化的一种方法。”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系统的目的是整合系统各个要素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政策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工人文素养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完善、职业技能的提高,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该目标定位具有规划未来、引领发展的作用,属于农民工培训的“上层建筑”或“顶层设计”。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信息建设、国家资格框架等都要在农民工培训政策目标定位中求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工培训的适切性、自洽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推行“培训券”、“一卡通”的农民工培训政策便利

为创新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机制,可推行“培训券制度”,即国家将用于培训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培训者本人,培训者凭券自主挑选培训机构,并以券冲抵培训费用,然后培训机构凭券向政府申请支付补贴。“培训券制使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拨付,转化为受益者对教育(培训)服务的购买力和看得见的福利,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的政策导向功能并举。”

目前,培训券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较好地试点与推行。培训券是一种代金券,可分为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两类。符合条件人员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领培训券,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培训定点机构和专业,凭持券面值抵扣培训费用。例如,陕西省规定,“《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省财政厅监制,在全省培训定点机构内通用。根据培训专业的不同,《就业培训券》面值分别为600元、480元、360元三种,《创业培训券》面值为600元。《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面值只含培训部分,对按规定培训合格的按面值全额兑付。”培训券制度灵活、便捷、规范,赋予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的机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该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培训活动中,给培训机构带来空前的压力,能够督促其提高培训质量,打造良好的培训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培训活动。

(二)加快推进农民工培训信息化进程,建立全国性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培训信息平台

由中央和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委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全国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定期人才需求信息报告,建立国家和各省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培训方向,促进就业市场的有序流动。各地加快建立农民工培训信息中心、务工人员联络中心、政策法规宣传中心、教育资源整合中心、企业培训服务中心,推动农民工培训工作走向深入,为农民工参加培训,获得就业就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资格框架,提高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统一性

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可以为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提供一条“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终身发展之路。在完整的国家资格框架下,农民工培训和义务教育能够更好地衔接,弹性学制和灵活教学制度能够紧密结合。“国家资格框架能够实现不同学习系统的对接和不同系统资格的等值互认,这对于受训者的未来发展及终身发展也是有益的。”对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重大改革对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能够减少制度性、体制,衔接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而且对于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建立灵活、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着重要作用。

(四)不断完善立法和相关配套制度,消除城乡有别的政策歧视,清除部门分割的政策障碍

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法律的制约、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规范。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应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协调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理顺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关系,并在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子女上学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系列政策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消除城乡分隔的体制,以保证农民工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享有更多的培训机会,降低心理成本,提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健全农民工培训评估与监控的政策保障

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以完备的评估和监控政策作为保障。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具有培训类型纷繁复杂、培训内容动态多变、投资主体多元参与、培训成员来源多样的特点,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很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往对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果的评估侧重于资金投入、师资情况、培训人数等量的方面,而对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资质、培训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和监管关注不够。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评价和监控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在国家层面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适应时代特点的培训质量评估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定培训所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农民工培训质量的宏观评估和监控机制,有助于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决策信息参考,提高培训项目的管理水平,优化培训项目的资源配置。当前,政府主管部门应对精英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进行理性反思,从受训人员的满意度、培训质量和效果、技能鉴定、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方面细化考核指标,健全培训课程和培训管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质量评估和检查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如果发现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不符合标准,责令其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则严格取缔其农民工培训资格。

(二)推行竞争择优机制,建立农民工培训机构市场准入制度

农民工培训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资格资质审查。农民工培训机构由各培训项目的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同级财政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程序组织专家评审,实行公开招标确定。招标确定的农民工培训机构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树立质量为本的理念,构建农民工培训质量监控政策

1.建立农民工培训质量督导制度。成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督导组,监督培训全过程。建立农民工培训专家听课制度,由专家深入培训第一线,了解培训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2.健全农民工培训监管责任制度。政府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将培训质量的监管责任落实到人,由分管领导干部承担监管任务,并对培训质量情况承担督导责任。

3.实施农民工培训质量与经费划拨挂钩制度。在农民工培训质量的监管工作中,政府督导人员一旦发现培训机构存在敷衍塞责、弄虚作假、动机不纯、疲于应付而导致培训质量低劣的情形时,即按有关规定暂停拨付培训经费。对于培训质量不达标的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应当责令其进行工作整改,只有当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时,才恢复向其发放培训经费或补贴。

(四)健全对培训资金的全方位监管制度,确保培训资金被正当合理地使用

1.规范培训资金申领程序,严格执行对培训补贴对象的审核和监管。建立享受培训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有效甄别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防止出现冒领行为。

2.强化培训资金监管责任意识。对农民工培训经费进行专项管理,建立培训基金账户,严防职业院校与有关机构合谋套取培训资金现象的发生。培训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应向社会公开,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3.重点监管培训券的使用。对培训券一律实行实名制管理,并在人力资源市场网上进行公示。严防转让、低价收购、伪造培训券、弄虚作假骗取培训补贴的行为发生,对发生的违规问题要严肃查处。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背景

1.国际社会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要求对发展采取一种综合方式,这种方式承认下述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消除一切形式和层面的贫穷;消除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保护地球;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有男女获得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体面工作以及确保充分的性别平等以及促进社会包容。

2.教育与培训对实现2030年议程至关重要。《仁川宣言:2030年教育》的愿景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中。“2030年教育”高度注重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获得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职业技术技能;消除性别差距以及确保弱者的机会等方面。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通过帮助年轻人和成年人培养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的技能、促进平等、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支持向绿色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转变来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多种需求。

3.过去6年里,教科文组织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①,其目的在于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以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通过的《上海共识》②为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分析与预期发展成果相联系提出了一个构想,并且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和政策制定提出了重要建议。

4.《上海共识》的构想和政策领域有助于启发《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修订和起草工作,该建议书是通过与新近修订的《关于成人学习与教育的建议书》(2015年)密切协调和配合制定的。这两项建议书为终身学习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对于帮助实施“2030年教育”至关重要。

5.2014-2015年期间对《战略》进行了一次评估③,评估发现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受到广泛赞赏。教科文组织在提供政策建议、能力建设和开展政策审查方面的专门知识在国家一级受到重视,而其概念性和准则性工作构成一种特殊的附加值,有助于会员国制定和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评估还强调了教科文组织在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定位为促进公平、社会正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学习途径方面的全球领导作用。评估还认识到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组成的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全球网络④的独特性,以及教科文组织在团结那些活跃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国际组织方面的号召力。评估还表明,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一级开展的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也面临若干挑战,包括缺乏一种长期的战略方式。尽管自2010年以来通过改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取得了公认的进展,但评估结论显示,该网络的潜力需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6.这一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制定考虑了2030年议程、《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评估、《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全球趋势的分析⑤以及各种磋商,例如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新《战略》的虚拟会议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关于2030年议程中技能的会议。磋商和起草工作是与《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FFA)的制定协调进行的,其目的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行动框架》的实施以相辅相成的方式解决关键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问题,尤其是青年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等问题。

目标和优先领域

7.《战略》在《中期战略》(37C/4)框架内确定了2016至2022年期间的关键政策领域和行动。《战略》有助于实现教科文组织的战略目标、本组织的总体优先事项――性别平等和非洲、《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以及《青年业务战略》。

8.在这一背景下,《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完全一致,旨在支持会员国加强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相关性以及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所需技能的努力,并为整个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作出贡献。

9.《战略》有三个优先领域: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

10.增加青年就业是当今世界各个经济体和社会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为了吸收目前失业的7300万年轻人以及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4000万人,未来10年里需创造至少4.75亿个新的工作岗位⑥。与此同时,经合组织的调查⑦显示,不论是雇主还是青年都认为许多毕业生对工作领域准备不足。获得体面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源。就业不稳定的工人目前在全世界有14.4亿之多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的工人占该数字的一半以上,这些地区有3/4的工人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

11.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让年轻人掌握进入工作领域所需的技能,包括自营职业的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提高满足公司和社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的能力,提高生产率,提高薪资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减少进入工作领域的障碍,例如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确保所获得的技能得到承认和认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为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的低技能人员、失学青年以及失学、失业、没有接受培训的人提供技能发展机会。

12.教科文组织将继续为国家一级的干预行动提供基于证据和注重影响的建议,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利用地区和全球倡议的方式。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以及对具体优先领域的深入分析,包括供资。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国家决策者和负责培训教学人员和管理者的机构的能力建设倡议。在地区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议程的出现、同伴学习和知识共享。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鼓励和支持在全世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和增强吸引力以促进青年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和创业的多边举措和合作活动。

支持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

13.教科文组织将倡导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采取一种全政府的办法,促进青年就业以及更好地连接和匹配相关政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工业和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健康以及社会政策。干预行动将以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完全按照受益国的发展背景和政策优先事项来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

14.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的支持将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所述重要政策方针为依据,其中包括机构安排、治理和监管框架、供资、公平和准入(尤其是对边缘化群体和妇女而言)、质量和相关性、课程改革、资格框架和质量保障、教学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计划的监测和评估等。

15.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通过将创业课程纳入正规课程和认证、支持小企业提供工作场所培训以及鼓励与私营部门和社区一起制定指标和合作项目等战略,确保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促进创业技能的发展。

16.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30个国家提供政策审查和支持。这些国家的挑选将根据具体援助申请并以需求为依据,同时适当关注教科文组织的优先事项和地域分配。受益国家数目的增加将取决于预算外供资和伙伴关系。

17.为确保可以获得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资源,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预计将支持会员国设计有效和高效的供资战略以及在对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成本效益的项目和计划中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为目标。这将包括查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机制的设计、治理和管理方面的良好做法以及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扩大、公平和质量提供资金的可选方法。

18.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约10个国家提供支持,以便制定一个包括私营部门捐款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战略。本组织将为增加受益国家的数量寻求伙伴关系和预算外资源。

促进协作方式和能力建设

19.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的国家在实施方面并不都是成功的。对许多国家来说,缺乏能力和伙伴关系是一个大问题。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在国家和地方级别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体系和伙伴关系。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专门的预算外举措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

20.教科文组织还将重点支持对部委、机构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的培养。为此,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领导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师资培训机构负责人的能力建设启动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将使全世界大约100个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受益。

2.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

21.尽管技术在进步,经济在增长,但不平等和贫困在世界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平均而言,对有可用数据的国家来说,最富有的10%的人赚取了30%~40%的国家总收入。相反,最贫困的10%的人仅赚取总收入的2%左右⑨。有太多的人,尤其是妇女,缺乏获得技能发展和体面工作的机会。总的说来,妇女仍然有着更高的失业率,参与劳动力的可能性更小,面临的不稳定就业风险更高,例如自营职业或充当家庭帮工。2014年,全球的妇女失业率为6.4%(而男子为5.7%),全球的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为68.7%(而男子为81.7%)⑩。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3

法国在教育治理上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制,且教育水平很高,国家尤其重视农业教育,二战后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有817家机构从事农业技术教育,其中公立高中216家,私立机构601家,形成了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在职培训三部分衔接配套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在这些农业教育单位中,42%负责粮食、蔬菜、葡萄、畜牧等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6%负责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34%负责培养和培训农村企业所需的管理和流通人才,18%负责国土整治、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每年培养学员45.4万名,其中技术教育培养17万名,高等教育培养学生1.6万名,高等短期及国家二级水平教育培养学徒3.7万名,成人职业培训23.1万名。法国农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优,组织化程度高。

在法国想当农民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事农业必须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获取相应文凭。目前,法国农民一般都具有农业技术高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不但会耕作,而且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知识全面,现代技术运用娴熟。目前全国80%~90%的农民参加了各类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管理民主,利益联结紧密,经营模式基本相同,对农民有很强的向心力,能够抱团参与国内国际经济活动。

二是农业教育培训由农业部门主管,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

法国的农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徒培训到在职继续教育均由农业部教育总司主管,包括教育经费的划拨、专业和课程设置及人员管理等。农业部的教育职责主要涉及农艺学、食品及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兽医学、农村土地整合(包括林业和景观)以及花卉培植。全套农业教育体制提供从初中四年级到博士学位培养,面向年轻人和成年人且相互贯通。文凭种类从国家一级到五级水平。部际之间有交流机制,法国教育部门负责农业教育文凭与国家基本教育文凭的对等协调及宏观管理工作,强化了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满足了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有效需求。

三是农业教育培训的制度体系和组织构架完善。

法国的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单位,公立、私立教育机构相互补充,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农商会、合作社分工明确,具有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教育培训体系,较好满足了从农业工人、农业技师、农业高级技师到工程师及科研人员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很多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建有一个职业高中,一个农场,一个学徒培训中心和一个成人培训中心,这也是法国公立教育机构的普遍构成模式,全国有216个。贯穿其中的学制安排是:中专、高中、高中+2年、高中+3年、高中+5年。此外,合作社是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组织,他们要帮农民制定规划书,接受政府资助审查,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对农民开展培训。农商会也承担着某种教育职责,要为新农民做预算和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并联合或承担农业科研机构、职业学校开展农业生产试验。

四是农业教育培训始终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

法国能以国际化视野对待农业教育,主动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从农业生产到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从应用研究到在职培训,随时调整和完善培训方案。课程设计植根于职业需求之中,由相关机构专业人员甚至是跨区域培训机构之间协商设置,努力为青年农民量身定制,实现个性化教育。培训上是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而且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数十天、几个月,可间断进行;一些课程可以在学校上,也可以在企业进行。授课内容与培训形式十分灵活,建有全国性的网络远程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提供个性化教育。五是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法国中、高等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合理配置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业职业教育需求。文凭实现渠道是多途径的,除有通过学校教育获取文凭外,还有政府认可的学历水平评估机构,鼓励人们平时钻研,如果达到相应的水平,就授予相应的学历文凭,得到普遍承认。教学上普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无论是高校,还是中等技校都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验室和操作车间,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使学生能及时接触农业、食品生产和经济领域,以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就业,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启示

虽然中法两国国情农情、教育培训制度、农业目标有所不同,但是法国农业教育培训的诸多做法仍给我国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很大启示。

一是年轻人选择农业的自愿性,是法国农业教育高效率的重要动因。法国基本消除行业歧视,职业观念平等,农民已做到职业化,“农民”也是一个不少人向往的职业。很多农业推广及职业培训中心里男女比例大致相当,选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完全基于学生自愿。在此基础上,学校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这样的培养,对比我国农业学校的学生一定程度存在的“盲目上、不愿上”的情况,确实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在全社会培育重农爱农的氛围,尽快消除行业差别和身份差别,提高农业吸引力至关重要,唯此才能实现农业和其他行业的人才均衡流动。

二是法国农业教育宽进严出的制度,是确保学习质量,促成学历与能力相匹配的有效措施。在法国,农业学校选择学生,着重看学生是否愿意务农,成绩考核是次要的。入学后根据学历不同的等级进行严格训练,获取相应文凭。以“经验评估,颁发对等文凭”为例,农业以外领域有经验者如想获取农业文凭,要由企业、老师和所在学校组成的五人评委会进行评审,如有部分指标未完全达标,评委会会提出建议,给予申请者一定时间培训后再答辩,而再培训有的还需收费,直到培训合格才会颁发文凭。文凭的唯一有效(即1~5级文凭)是法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一个标志,更是法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优点。而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文凭五花八门,水平不一,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忙着考证,而不是真正学习技术,文凭与证书形成本末倒置,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和社会资源浪费。

三是法国的农业就业准入制,有效保证了农业教育质量。法国政府规定,只有获得农业技师及其以上证书者,或通过农业职业和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获得农业技师以下证书者只能当工人。职业准入规定及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特别是农民对接受农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视,进而促进了农业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也造就了法国农业的强大竞争力。反观我国多以无证者和弱势群体从事农业,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我国目前准入时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如何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发展现代农业,可能需要从培育职业农民队伍入手,实施政策、项目杠杆,对认定的职业农民给予税费、信贷、保险、项目等方面扶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吸引青年人务农。

四是法国环境保护教育的自觉性,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法国十分重视农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各个阶段均设有环境保护课程,重视生产绿色食品和发展生态农业,这也是法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在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做得还很不够,农药、化肥等大量盲目使用,这与我国农业教育培训中缺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内容有关。我们应借鉴法国的做法,把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落实在农业生产上,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走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法国高度重视对农业后继者的培育,不吝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法国也面临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挑战。以农业发达的下诺曼底大区为例,每年新增农民和退休农民比例为1︰3,进少退多,对此,法国政府官员和农场主也常流露出对“将来谁来务农”的担忧。为此他们在制度和举措上采取了很多办法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尽力帮助和指导他们从事生产。在财政投入上,法国政府为各类公立农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全额国家财力保障,国家出资建设相关场地和设施,配备教师和工作人员。农民在职培训费用除向农民少量收取或由大型农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给予部分支持外,绝大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而我国目前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还处于“呼唤”阶段,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形成大规模、有计划的长期培养机制,更多是依靠短期培训、工程项目的方式,培训质量效果不理想。

三、政策建议

一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制度。农业、发改、财政、人力资源、教育等部门多方参与,根据我国实际共同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政策,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重点建立技术技能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相衔接的送教下乡、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教育培训制度,搭建短期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形成多层次有机衔接、相互贯通的农业教育培训立交桥。全面推行全国统一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分类分级考核认定,做好与农业系列职称的衔接。

二是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当前我国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主体比较脆弱、社会资源分散,迫切需要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整合培训资源,加快建立专业化、标准化、模式化的国家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由国家总体规划布点,各省统筹,按区域或市县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般不另设机构,可在市县农广校、农技中心或职教中心加挂牌子),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牵头抓总、统筹资源,培训中心负责培训规划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培训体系包括:1个培训中心;若干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为实训基地,若干乡镇或村级农民田间学校为授课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技员、涉农院校专家等为受聘教师,按照规范化教学培训模式,在培训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建议国家设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设施和培训条件建设,构建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4

一、研究背景

浙江省象山县贤庠镇成人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区域特点是离县城近、常住人口少、外来人口缺,学校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内挖潜力、外拓市场,上挂下联、寻求合作办学”。我校已经具有与象山县教育局学前办合作举办保育员培训的相关经验,近几年学校设法与公安部门合作,成立了象山县首家保安员培训中心,拓展了保安员培训项目;与宁波市81890象山分中心合作,开展了加盟单位家政类培训;与象山县外品牌成校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合作办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助推学校发展。

二、研究目标

拓宽校政合作,捕捉信息借智借力;拓展校际合作,做实做靓特色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实现两大效益。

三、研究过程

(一)拓宽校政合作,捕捉信息借智借力

1.与宁波市81890象山分中心开展家政服务培训的合作

为了做实做强特色家政培训项目,促进市民就业,推动企业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2016年5月我校与宁波市81890象山分中心开展合作,对象山县家政类加盟企业从业人员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开展相关培训。

2.与公安局、住建局开展保安员培训的合作

在中国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政府机构的依赖性比较强,由政府机构出面组织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往往比较顺利,也更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所以我校与公安部门合作,成立了象山首家保安员培训中心并成功开展了一批保安员培训。目前与住建局合作的象山县社区保安的培训已经成功组班。

3.与县妇联、贤庠镇政府开展社区活动的合作

(1)成立了“贤庠社区家庭教育培训中心”。我校与象山县妇联、贤庠镇政府、县教育局、家教所等单位的合作也将展开,充分发挥“贤庠社区家庭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服务“贤庠”教育事业。

(2)组织了公益“假日活动”。与关工委合作开展了暑期公益“假日活动”。2015年暑假的7月13号到7月31号,146名孩子在我校免费学习、游戏、生活。该假日活动得到了市级、县级关工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表扬。

(3)开展了“广场舞、老年健康讲座、安全教育版画进村”等活动。与象山县贤庠镇政府合作开展了村级广场舞骨干分子培训、老年人健康教育、安全宣传教育之安全版画进村等系列社区活动。

(二)拓展校际合作,做实做靓特色培训

1.与象山县电大开展保安员培训基地的合作

我校是象山县唯一开展保安员职业资格培训的学校。可以在全县开展门卫、巡逻、守护、押运、安检、安全技术防范等多种安保技能的职业资格培训。因为要对全县有需求的学员开展保安员培训,所以就要在丹城寻求合作办学的场地和单位,最终与象山县电大握手联合挂牌创立了“象山县保安员培训中心”,并创建了保安员实训室。

2.与宁波市镇海区骆驼成人学校开展保安员校际联盟的合作

2016年3月16日,我校全体教师考察了宁波市镇海区骆驼成人学校(以下简称“骆驼成校”),聆听了严校长以《社区保安的“双证”培训》为题的办学经验和成果的报告,重点参观了骆驼成校的“双证”保安实训室,学习了他们保安员培训的组织架构建设、组织管理工作、课程设置以及培训服务工作等方面的优秀经验。目前两校校本课程共享、定期互访的友好联盟已经建立。

3.与宁海县品牌成校跨县品牌创建联盟的合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县外品牌成校的办学经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开阔教师视野,2015年我校全体教师到宁海县四所品牌成人W校参观学习,认真听取了四所学校的品牌培训创建的流程与具体做法,学习了他们品牌创建中的一些坎坷经验。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校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校保安员培训品牌创建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等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三)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实现两大效益

1.与保安公司的合作实践

目前学校与保安公司已经合作两年了,通过合作,我校对保安学员们规范培训、科学训练,每年都培训出一批高素养的保安队伍,为维护社区稳定,打造平安象山做出了更多贡献。

2.与家政公司的合作实践

经过宁波市81890象山分中心牵线搭桥,我校与红墙母婴护理(月嫂)象山服务部、绿叶家政等多家家政联盟单位取得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

3.与康达公司的合作实践

(1)开展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我校陈媛媛、郑丹梦具有高级企业培训师资格,与康达公司的企业技能人才自主培训的相关合作已经达成。

(2)双证制“康达班”的成立与合作。学校与康达电子公司开展了合作,不仅有学历提升教育,还根据员工需求开展了相关技能培训。

四、实践成效

(一)校政合作捕获了信息借智借力

1.及时捕获信息

政府机构作为综合性的或某一专业领域的公共服务者和管理者,与社会有着广泛的、经常性的、多层次的接触与交流,我们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便能顺利及时地捕捉到相关信息,有利于及时开展相关工作。

2.借智借力补齐短板

招生一直是我校的一块短板,通过校政合作,我校保安员、家政类培训生源得到了保障,有效解决了象山县贤庠镇生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学校的品牌创建。

(二)校际合作做靓了特色保安员培训

1.学来经验补齐短板

通过校际合作,我们实现了与品牌成校的资源与信息共享,熟悉了品牌培训的创建方法,获得了品牌创建的优秀经验。

2.定时互访自加压力

因为校际联盟间要定期互访,学校就有了压力和动力。一年来学校通过精心管理、热情服务、务实工作,组建了一支精良的保安师资队伍,落实了保安实训器材和实训基地,目前“贤庠保安”品牌已经打响。

(三)校企合作实现了两大效益

1.社会效益

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稳定性,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更多效益。

2.经济效益

通过培训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得到了提升和进步,也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效益不断提升和科学发展,最终企业和职工将获得“双赢”,同时学校也增加了经济收入,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五、问题与展望

1.问题

第一,我校已经尝到了合作办学的甜头,但是一路走来并不顺利。如与公安局、住建局的保安员培训合作,在沟通时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要跑很多次才能解决一项问题。第二,与象山县贤庠镇政府很多相关部门的合作还远远不够。第三,与象山县贤庠镇各村的合作也有待加深。

2.展望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行政学院;教学培训;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3-0015-04

thestrategiesofimprovingthetrainingqualityofadministrationschoolsystem

wangbin-bin,wanggang

(chineseacademyofgovernance,academicdepartment,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asanimportantinstitutioninthecivilservantstrainingsystem,theacademyofgovernancetreatstrainingasitcentralfunction.thetrainingqualityisthecorefactorthatdecidesonthecompetitivenessandinfluenceoftheschoolofadministration.inthenewperiod,theschoolofadministrationbearsthemissionofimprovingthetrainingqualitytocultivatemoreoutstandingcivilservants.thepaperofferstheexplanationofsixstrategiestoimprovethetrainingqualityoftheschoolofadministration,theyare:strengtheningtheconsciousness,promotingtheinnovation,perfectingthesystem,strivingforsupport,developingthecharacteristicandadvancingthecooperation.

keywords:academyofgovernance;teachingandtraining;quality;strategy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强调“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希望“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胡锦涛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为行政学院系统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根本指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育人是用人的基础”,因此,“务必把培养教育干部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当前,行政学院系统必须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广阔渠道”等重要要求,为加强党的科学执政能力、提升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培养造就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受人民群众信赖的优秀干部。

然而,行政学院系统在新时期贯彻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自身面临一项亟待破解的命题——整体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自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创办行政学院的重大决策以来,行政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开始由注重规模扩展向重视内涵提升转型,将实现公务员教育培训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确立为一项重要使命。《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指出:“教学培训是行政学院的中心工作,行政学院各项工作应当为完成教学培训任务、提高教学培训水平服务。”[1]因此,系统推进、整体提高教学培训质量,既是行政学院全面履行职责、努力培养高素质公务员和其他人才队伍的要求,也是行政学院系统积极应对培训格局中的激烈竞争,迈向有特色、高水平目标的需要。但是,由于行政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客观存在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办学资源多少不等、办学经验参差不齐等实际问题,尤其是行政学院系统建设的合力仍然较为薄弱,整体提高行政学院系统教学培训质量,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强化系统观念,塑造行政学院系统品牌

整体提高行政学院系统教学培训质量,首先需要各级行政学院逐步增强系统观念,在教学培训中自觉地树立和维护“行政学院”这一品牌,这是推动行政学院在教学培训中互惠

合作、激发行政学院系统发展内生动力的先决条件。自行政学院创办以来,全国多数行政学院采取的是与党校合办的体制,只有少数行政学院是独立办学(这部分行政学院,多数又同时开办国民教育,完全独立开办的行政学院屈指可数)。采取党校、行政学院合办的体制,是党和政府基于国情、政情作出的正确决策,这有助于行政学院依托党校获取必备的办学资源,实现党校与行政学院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行政学院设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已赋予其特定的功能定位、教学培训模式、优势和特色,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部分行政学院却模糊了角色定位,弱化了行政学院功能,淡化了行政学院教学培训优势和特色。特别是在《条例》颁布以前,以行政学院系统名义开展的各项合作不够丰富和深入,导致行政学院系统的影响力、凝聚力不够强,影响了行政学院系统在全国的公信力、竞争力。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条例》,这是国家最高层面的指导行政学院工作的行政法规。《条例》明确规定行政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要积极履行职责、突出办学特色,“行政学院与其他培训机构合办的,应当依法履行行政学院职责,注重体现行政学院的功能和特色”;同时,还要求“上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加强行政学院之间的工作交流和信息沟通”,这就为行政学院系统加强互惠合作、推进共同建设、铸就办学品牌提供了依据。尤其是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多元化,教育培训渠道多样化,高等院校、社会办学机构、国际培训机构纷纷进军培训领域,呈现出开放竞争的大教育、大培训格局。严峻的竞争形势,迫切要求各级行政学院增强忧患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更加深刻地增强系统观念、更加积极地履行职责功能、更加自觉地维护行政学院品牌,不断地为行政学院赢得吸引力、公信力,并为行政学院系统强化合作、提升教学培训质量奠定基础。

二、积极推动创新,履行行政学院系统职责

《条例》明确规定了行政学院的职责功能,即“发挥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服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同时,《条例》还强调:“教学培训是行政学院的中心工作,行政学院各项工作应当为完成教学培训任务、提高教学培训水平服务。”[1]可见,努力办好各类培训班次、着力提高教学培训质量,是行政学院当前全部工作的主线和中心课题。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的行政学院不断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培训规律,提高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更好地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因而,提高教学培训质量,是时展对行政学院提出的迫切要求。行政学院系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在教学培训中打基础、上台阶、创品牌、育英才,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展现行政学院的价值。

当前,行政学院必须扎实履行教学培训这一中心职责,大力推进“质量兴院”战略,把提高教学培训质量作为办学使命来担当,作为内生动力来挖掘,作为发展优势来培育,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行政学院注入强劲动力,[2]为培养更多善于治国理政的优秀公务员打下坚实基础。第一,树立按需培训理念。行政学院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打造特色班次、品牌班次;要强化培训需求导向,经常性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和分析,准确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公务员素质能力的要求;要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分类培训和按需培训的要求,发挥学员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作用。第二,更新教学培训内容。行政学院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公仆意识教育,坚持用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员,引导学员始终保持道德品行的先进行和纯洁性;要确保教学培训内容既契合国情、党情又顺应世情、政情,增强教学培训的针对性、时代性、实践性。第三,改进教学培训方法。行政学院要针对不同培训对象、专题和内容,不断改进讲授式教学,推广研究式、案例式、论坛式、模拟式教学,增强教学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不断健全制度,规范行政学院系统工作

教学培

相关制度建设,不仅是行政学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教学培训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运转轨道的保障,而且是行政学院系统加强教学培训层面的合作、整体提高教学培训质量的联结纽带。因此,行政学院系统要加快建立健全以提高教学培训质量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构建全系统提高教学培训质量的约束机制、长效机制,确保将提高教学培训质量作为谋划、推进和评价教学培训改革的根本要求,贯穿于行政学院教学培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教学培训质量评估是激励行政学院教学培训加大创新、提高质量的重要抓手,故而,在新形势下,行政学院系统应当首先抓紧研究制定教学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和办法。对此,《2010-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有明确要求:“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等,研究制定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作为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纲要》还指出:“到2012年,在全国普遍推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因此,行政学院系统应当立足干部教育培训实际,根据分级与分类、定量与实性相结合的要求,尽快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估办法和考核指标。

此外,在国家行政学院的组织、指导下,行政学院系统还应当加快研究制定一些关系行政学院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规章制度,例如:一是研究制定国家行政学院指导地方行政学院工作的实施办法。国家行政学院作为中央政府设立的部级行政学院,其指导地方行政学院工作的职能是中央政府赋予的,是《条例》明确规定的。出台这一实施意见,有助于加强行政学院系统建设的统筹性,确保行政学院系统在教学培训质量建设中的科学性、规范性。二是研究制定行政学院系统有关“四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班次、课程、教材、学科四大体系建设,是行政学院教学培训的基础工作,也是加强教学培训质量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教学培训质量,班次体系建设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教材体系建设是载体,学科体系建设是支撑。目前,各级行政学院依托各自优势办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四大体系”建设经验,迫切需要系统地提炼和总结,形成一份指导行政学院系统加强“四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当然,还有其他系统性的规章制度,需要行政学院系统在办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

四、着力突出特色,扩展行政学院系统影响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的大背景下,在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竞争激烈的大格局中,能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系到行政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但由于各级行政学院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格局等方面的差异,有的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教学培训特色,以致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受到局限。当前,各级行政学院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坚持特色立院、质量兴院,着力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上下功夫,坚持彰显行政学院不同于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是“行政”这一最大特色,彰显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这一重要特色,彰显开放办学这一突出优势和特色,并在实践中注重形成新的优势和特色,在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行政学院所具有的以上三大特色,经由同志2010年12月在国家行政学院视察时所作的系统论述,成为指导行政学院加强教学培训特色建设的指针。同志还要求行政学院“创新培训理念体现需求特色、创新培训内容体现学科特色、创新培训方式体现教学特色、创新运行机制体现功能特色”,加快形成与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培训体系,不断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高、行政能力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务新要求,各级行政学院应当加强对本系统及国内外其他公务员教育培训机构有益经验的学习借鉴,在同志为行政学院确立的三大具有共性的特色范畴下,积极联系办学使命和实际院情打造教学培训特色。一是在教学培训中突出“行政”特色。行政学院区别于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主要面向政府公务员、以政府工作为主题,打造与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2]使教学培训更加贴近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务员履职尽责的需要。二是在教学培训中彰显“三位一体”特色。行政学院应当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咨询有机结合的实现形式,努力将教学培训与开展科研咨询结合起来,与研究解

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科研、咨询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教学培训中发挥“开放办学”特色。开放办学是行政学院的重要办学方针,也是行政学院的优势。行政学院应当扩大对内开门办学、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培训资源和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提高教学培训质量提供外部支持。

五、集聚资源支持,激发行政学院系统活力

行政学院系统教学培训质量的提高,同时需要来自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人才支持和物质保障。《条例》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支持行政学院事业发展有明确规定。例如,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经费预算方面“保障行政学院教学科研咨询、学科建设和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工作需要”,“重视行政学院教学设施建设,保障学院发展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员和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并对行政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教师脱产培训和挂职锻炼、优秀人才选调和干部内外交流给予支持。一直以来,各级行政学院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办学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行政学院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得到很大提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心和支持行政学院发展,一些地方困扰多年的办学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行政学院持续发展、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创造了较好的软硬件条件。但一些地方行政学院在办学体制机制、资源保障、职能定位等不同层面还存在制约改革发展的难题,成为提高教学培训质量的制约因素,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办学活力。

为此,行政学院应当积极作为,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努力争取支持。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贯彻落实《条例》的实施意见,为行政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自《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省(区市)、市(地州盟)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贯彻《条例》的实施意见,研究解决行政学院发展的实际问题。要通过当地政府出台的贯彻《条例》的实施意见,明确行政学院的领导体制和功能作用,规定本地人民政府支持行政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内容,完善本地人民政府保障行政学院建设的财政制度、行政学院与政府加强联系和沟通制度,等等。二要积极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在实际工作中挖掘行政学院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行政学院应当发挥人才集中的优势,在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能的同时,加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社会化服务,并积极参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和制定,为党委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在此过程中,既全面履行了行政学院职能,又扩大了行政学院的影响力,锻炼了师资队伍,加强了与党政企等机构的合作,为行政学院的长远发展集聚了有益资源。

六、稳步推进合作,形成行政学院系统合力

行政学院要在干部教育培训大格局中提高质量、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特别需要加强系统合作,增进交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国家行政学院按照《条例》的要求,积极履行指导地方行政学院工作的职能,在多领域为推动行政学院系统内合作而努力,地方行政学院也积极开展了多形式、宽渠道的合作。在国家行政学院层面,通过组织召开系统会议、研讨系统发展大计,为行政学院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借鉴提供良好平台。例如每年召开的全国行政学院院长会、全国行政学院教学工作研讨会以及其他业务性工作会议,目前已经成为行政学院系统的品牌性会议。此外,国家行政学院与地方行政学院,在培训办班、课题申报、教材出版、人才挂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深度合作,为推进行政学院系统教学培训质量整体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地方行政学院层面,依托当地特色办学资源,在共享优秀师资和教材、承接班次衔接教学、开展跨区域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灵活、务实的合作。但总体而言,与新形势新任务对行政学院的要求相比,行政学院系统合作的领域还有待拓展,合作的力度有待加强。

当前,行政学院系统应当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探索建立互惠、互利、互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合作走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一要有效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上级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应当在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发挥积极的组织、指导作用,近年来,国家行政学院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诸如举办全国地级市行政学院院长培训班、全国县级行政学校校长培训班、举办多期前沿问题师资培训

班、到地方举办送教下基层师资培训班,都产生了良好的实效。今后,行政学院系统还应当继续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提高行政学院系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此外,行政学院系统还可通过教学评奖表彰、科研课题申报等方式,激励各级行政学院多出教学精品、提高培训质量。二要着力推动系统合作。应按照双向受益、共谋发展的原则,通过共建地方特色鲜明、优势资源集中的教学科研基地,以及加快开发行政学院系统教材等途径,实现行政学院在教学培训、科研咨询、师资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为各级行政学院在互惠合作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推动教学培训改革创新、促进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再上新台阶发挥促进作用。

总之,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作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行政学院,只有牢记改革创新的使命,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基本国情,及时总结各类公务员培训机构的新鲜经验,推动教学培训改革创新、提高教学培训质量,才能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并加快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迈进。当然,行政学院教学培训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离不开在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上的大胆改革,在发展模式和功能作用上的积极创新,等等。因此,只有在其他配套改革的协调推进下,行政学院提高教学培训质量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也才能加快建成与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要求相一致,更具活力、更富实效、更有作为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科研、咨询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行政学院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09-12-25.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6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办公自动化、信息化进程是今年县上确定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县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政府网站已开始运行,视频会议系统已进入调试阶段,OA办公自动化平台也已建起,开展电子政务培训迫在眉睫。按照县上的统一部署,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总体分三期进行,首期主要培训县级几套班子办公室机关工作人员,二期主要培训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三期主要培训县级部门工作人员。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首期电子政务培训班,这标志着我县电子政务培训计划已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首期电子政务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向精心准备培训工作的电信部门和授课技术人员及提供培训场地的洛南中学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增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辛勤努力下,尽管我县电子政务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没有建立公共平台和联网,乡镇、部门公文流转无法实现,已建成的软、硬件设施基本处于睡眠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县乡党政机关、部门大多数同志对电子政务建设一知半解,对OA办公自动化系统更是知之甚少,如不开展培训,不熟练掌握电子政务操作技能,我们建成的软、硬件设施就会成为摆设,电子政务建设就无法推进。因此,大家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重要性,充分认识搞好电子政务培训的紧迫性,增强加快办公自动化的责任感,认真搞好这次培训,务必学好知识,学会技能,推动工作。

必须看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办事透明度,对于党政部门建立廉洁高效的工作机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公自动化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进以流转电子文件为主的办公自动化和以交流电子信息为主的电子政务。适应时展潮流,在全县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势在必行。二是科学管理、依法行政的必须趋势。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和信息资源共享,进而促进行政管理上的创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管理的能力及政府效能。利用办公自动化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促进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三是提高办事效率、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以后,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服务等,使我们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实现办公自动化以后,拟稿、审阅、修改都在网上进行,各类文件、简报都通过网络电子版,既提高了效率,又大大减少了纸张的消耗和印刷、邮递成本,各级、各部门联系工作,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减少通讯费用,这些都可以节约大量的办公经费和资源。对此,希望大家深刻认识,认真把握,切实学会学通学精,以实际行动推进政务建设。

二、加快步伐,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县委、县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副科级建制的电子政务中心,负责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那么如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这就要靠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联动,要靠在座大家的学习和努力。为此,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转变思想,增强信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关键不在硬件设备上,也不在软件技术上,关键在人的思想上。办公自动化系统虽然功能比较齐全,但操作并不复杂,只要肯学肯用,稍加培训,就可以掌握。大家要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形势,明确推进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目的意义,增强推进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信心。

二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关键在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希望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带头推进、带头学习、带头应用,当好信息技术的应用者、倡导者、传播者。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是本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本地、本部门、本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

三要精心培训,认真学习。电子政务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是一门应用学科。电子政务能否顺利推进,办公自动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大家的学习和努力,因此,希望讲授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的各位老师精心准备,精心授课,深入浅出地讲授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使大家都能够听得懂,学得会,会应用;希望参加培训的全体同志,珍惜学习机会,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学习培训内容,力争学有所长、学有所获,争当行家里手,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做贡献。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办、人武部办的领导秘书、政务秘书以及参与政务工作的同志必须学会学通学精,这要作为一种硬指标,严要求,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务必在短时间内真正学会技术,学会应用,指导工作。同时,县级几套班子办公室要确定学习骨干,这次培训后,这些骨干就是本系统的技术指导,要负责本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办公自动化方面的一般问题的处理和其他同志的培训。领导秘书要负责县级领导的培训指导,力求使县级领导学会应用。

三、精心组织,确保电子政务培训达到预期效果

举办电子政务培训班,既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迫切要求,又是县委、县政府部署安排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家一定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虚心好学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学习培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一要加强领导。县级几套班子办公室要切实把电子政务培训工作作为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加强对这次培训的组织领导,要合理安排单位工作,确保培训人数,确保参加培训的同志能够安心、专心学习培训。如无特殊原因,班子成员要全部参与,带头学习;各大办公室确定的培训人员必须参加,认真学习。这次培训结束后,各大办公室要组织培训骨干,在本系统迅速掀起全员学习、普级电子政务知识的热潮,力求使人人都会学习应用。

二要严肃纪律。考虑到办公室工作比较忙,日常上班时间抽不开身,这期培训安排在双休日,因此,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两天的学习机会,必须按时参加培训,遵守培训纪律,保持培训课堂安静。决不能迟到、早退、更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请各大办公室自觉检查培训人数,对于不遵守培训纪律,不认真学习的要严肃批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59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