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论文(6篇)

来源:收集

高校体育论文篇1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构建学生的自我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群体和谐、人际和谐、自我和谐等多方面内容,可谓是内涵十分丰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各学校研究和探讨的主题。和谐校园的构建关键的是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的构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扶植和投入,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是提上了日程,其中学生的自我和谐的构建才是基础。在学生自我和谐的构建中,身心健康是基础。高校的教育有很多内容,其中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构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构建学生的自我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文化中的和谐内涵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和谐(保护环境)、天下和谐(和平非攻)、人际和谐(无纷争)、心身和谐(健康)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追求和谐的和合文化。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和”是重点。

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文化。在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人们一直注重身体与生命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有了各种元气学说。元气学说主要认为元气是生命的基础,元气化生天地万物,人是天地之气交合的产物。从此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观念,“由于元气是自然和人的共同基础,因而人和自然也就有了共同的基本属性,表现为人与天的同构性和天人感应效应。”这种观念形成了中国人对体育之道的独特看法,也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体育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从这个功能上分析,中国古代以及现在社会讲究的养生之道具有丰富的哲学色彩。体育文化善于运用辩证思想,形成刚柔相济、形神兼修、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强身健体术。纵观我国古代的思想,不论以和为贵还是天人和一,其中都蕴含了和谐的内涵。从这里看不难看出,从我们的祖先起就十分重视自我和谐的构建,十分重视和谐。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学生构建自我和谐的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结构

体育文化是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以身体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它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以其特质所组成的一切事物,这是从广义的理解。而狭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动,它是由学生、体育工作者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它的特点就是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质组成的一切事物。

(二)体育在构建自我和谐中的价值

价值的体现才能真正彰显体育的作用。对于职业劳动而言,许多生产部门均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并且需要长期工作、生活在复杂艰苦的特定环境中,这样不但需要劳动者有强健的体魄,还需要具备在特定劳动条件和自然环境中生活、工作的能力。所以,现代社会职业劳动对人的各项能力都有要求,比如:适应能力、智力、体能、体质等。对于一线的职业技术工作而言,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更是企业要求的重要的参数。所以,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和谐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自我和谐的构建而言,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价值。

首先,健身价值是第一位的。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强身健体。那么身心健康则是自我和谐的基础。我们只有在一个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应用体育的手段强健身体,这样才有利于打造一个和谐的自我。如果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分析,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受到工作的性质和行业的要求,他们更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为以后步入社会,顺利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适应社会的的能力是自我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他也不可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去处理各种问题。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拟的特殊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其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都是体育教育的明显特征。而现在提倡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更需要体育教育发挥其职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体育的氛围,使其充分的得到锻炼,在激烈的体育竞赛的竞争中去揣摩、去了解、去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论文篇2

体育即指身体的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成绩综合考量一个人的体能状态和素质发展,所以,体育是专业而持久的运动。突出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参与国际政治的外交手段。专业素养是指某个专业领域内在的知识、规范和要求,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作风和修养意识等方面。良好的专业素养应该是由专业、全面、高效、奉献、乐观、用心等这些关键词组成。不止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求全面的个人素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则注重专业预备教育和入职辅导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过多限制于职前教育,所以,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实现终身化和现代化,根本无法适应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教育即是全球化教育,也是专业化教育。它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却不断出现道德失范和专业缺陷等问题。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更应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连连出现道德失范和素养不足的课堂丑闻。拜金主义与社会诱惑不断地侵蚀着个别教师的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修养不仅是教育新课改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途径。首先,在新时期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修养即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专业素养的建立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其中专业素质是外在因素,师德修养是内在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所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建立不可能只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还需通过内部的因素起作用。其中,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通过反复学习和锻炼就可达到标准,而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却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师德和能力。其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具备师德的教育。高校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培育基地。高校的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教育的倡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不仅广泛影响在校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完善教学能力和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教育,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发挥师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素养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体育教师根据课改目标规定教师教学变革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要求,转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觉,进而发展成为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即指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即指教师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礼仪谈吐等方面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或实施教育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理解和学会应用为主,改变传统教授或应试教育,开启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如今所说的体育新课改亦指阳光体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新课改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课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专业技能来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来塑造学生品格。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必定会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

(二)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不止要创新教学,更要提高体育素养,在更高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教育的修养,对体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使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体育是集合人体所有运动技能的综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要训练标准动作,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彻底熟悉,还要对人体机能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只有具备全面的体育教授经验和体育理念,才能设计出具备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学课堂,没有体育精神的课程设计也同样无法引导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三)综合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而言,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国际先进的教研意识和现代体育的教授经验,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精髓,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状况,与学生沟通合作,了解其需求,发挥其才能。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专业的体育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体育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若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专业的知识一样无法获得胜利,更何况是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厚实基础,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譬如现阶段社会上出现负面教育新闻,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更给教师形象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逐渐蔓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师德修养也开始令人担忧。为了重塑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扬正能量,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加强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以致用,将个人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正能量和优秀品德传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提升自身在文化和专业方面的造诣。其中包括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以及课外辅导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习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改革要求,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来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组织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道德理论。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在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师德情感感动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三)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高校体育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价值取向

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1.1注重学生的需求

学生需求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目的。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校本课程运动的推广和研究价值。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充实的过程。直接取决于学生需求,直接应用于学生,这使得体育校本课程一推出就能受到学生积极回应。体育校本课程在高校的开设,不仅可以丰富高校体育的内容,增进学生健康,而且为新兴运动项目在高校的发展开拓新路,也是实施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手段。

1.2突出课程的层次

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知识选择的难易程度方面,以满足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体育校本课程知识的需要;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知识内容的完整方面,并兼及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此外,还要处理好学科知识系统性与学生专项需求的关系,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使得体育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多元化的需求。

1.3体现实用的功能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在保证体育校本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前提下,要强调知识的可操作性。体育校本课程应处理好知识与技术的关系,注重对学生健康的影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采取通俗易懂、易于领会的书面表达形式。在实际课程建设过程中体育论文,应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那些与学生生活、课余锻炼或者时尚体育的相关项目,使得学生在接受完相关课程学习后能有所得,能直接指导自身或者帮助别人锻炼,能应用的今后的工作与人际交往中去。

2.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学校体育具有健身、健心、娱乐、教育、审美等多维功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节人的情绪,满足人的多种需要。[2]居于对体育多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综合性学校体育思想及学校体育多目标问题。在学校体育改革上,从学校体育课程的特点出发,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考虑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性、渐进性和复杂性,逐步向素质教育靠拢直至建立起一个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学校体育的新的思想体系。而理解和接受新的体育理念,是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的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前提。高校体育课程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如竞争意识的教育、拼搏进取与勇于开拓精神的教育、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的教育、意志毅力的教育、组织纪律的教育、潜在能力的培养教育、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教育等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而且充分表现在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的行为中。

3.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3.1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上,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按照新时期体育教改课程体系和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充分考虑教育教学的改革,为体育课程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依据,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标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及体质测试评估体系。根据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及在各校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情况,教材编写和采用应符合现代学生思想与特点。教材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应凸显对健康和健身的理论指导作用,增加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思想起到积极影响,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健身意识,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3.2更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和适应性。体育教学应高度重视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需要适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的适应性;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时代感,促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积极推进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余俱乐部活动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两翼的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体育论文,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3.3传承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建设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学生的民族,性别,体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体育文化体验。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就相应的要求坚持多元文化视野、多样性原则和个性化指向,进行课程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课程是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精粹,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更表现在课程特别是教材有着区别于其它文化材料的特征。而现代课程改革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下,课程从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转为学生选择的内容”。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学生多学或少学些竞技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一定要规范并不是十分重要,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朱丽琦.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办学体制的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2]谷崎.以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促进体育课程建设[J].体育学刊,2004,6.

高校体育论文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民办高等教育来讲是一个办学发展的契机,为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民办高校的发展紧密联系,特色鲜明。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与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民办高校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其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档次也一直在发展,水平逐渐与公办院校相接近,甚至超过了普通高校。本文对陕西的几所民办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规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扰,这里对如何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体能训练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体育才能的舞台。因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给青年学生注入了活力。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表现,和校园群体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体育文化则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

二、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其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余群体活动,训练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等。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的校园建设具有超前性,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崇尚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的作用,还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

2.校园体育文化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情感和价值观。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用体育拼搏精神刻苦追求科学的真知,从而达到“强筋骨、增意志,调感情”的目的。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呢?大多数人认为民办院校的学生素质要比公办的差一些。这是指文化方面的差异,但在体育文化方面要比其他高校活跃得多。陕西有名的六大民办高校都建有塑胶田径场,草皮足球场,塑胶的篮球、羽毛球场地等。有的民办高校主打体育,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体育竞赛表现自己,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展示自己的精神风采,通过这种荣誉感实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3.制约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民办高校这几年都在大力发展校园建设,其中就包括体育场地的建设,也投入了较多的经费,修建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虽然室外的场地条件好,但是这几所民办高校几乎一半都没有室内体育馆。这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现实需要,学校经费紧张,目前尚不能满足建馆的要求。第二,学校的可使用土地面积有限,不能建设更多的体育场地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形成了需求矛盾,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第三,对体育下拨的经费不足,造成了各种体育组织不能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第四,还没有标志性的体育地标。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能体现出办学者的综合水平,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应由学校领导层拟定一个基本框架,然后由承办部门具体实施。

2.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校内各学生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组织实施,引导他们通过体育愉悦身心,形成气质,陶冶情操。组建体育代表队,举办有民办大学特色的体育节。

3.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用标语、图片展、广播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提高参与程度,提高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4.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对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雕塑和有标志的建筑是校园的代表,是智慧、意志、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要加强体育场馆、雕塑建设。

四、结语

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展示自我、张扬青春的舞台,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特殊的功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民办高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花楷.论现阶段如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J].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11(4):201-202.

高校体育论文篇5

1.职业素养。

关于职业素养这一类,主要设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体育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有70%的学生选择表示认同。二是在下列哪些行为造成了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问题中,有27%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师经常不备课就开始上课,有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在上课时接听电话,有9%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师无故缺席和与其他科任教师换课,还有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并没有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在逐渐降低吗?”有接近87%的学生认为没有,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有7%学生的保持中立态度。通过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但还是存在教师采用比较散漫和随意的心态上课,并且这种教学观念有可能会继续存在。

2.道德品质。

关于道德品质的调查设立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教师不平等地对待、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存在”,只有5%的学生认为存在,还有少数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有95%的学生认为并不存在。二是体育教师待人真诚,能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吗?”,有93%以上的学生一直认为体育老师平时待人比较热情、诚恳,并把体育老师树立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三是下列哪些行为影响了你对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评价?”其中认为教师在评判学生时用语不文明的占6%,教师的形象(举止、着装等)不具有表率作用的占14%,认为教师社会公德心不强占10%,还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形象较好。四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在逐渐降低吗?”9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降低。通过对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调查发现,虽然从总体上看,教师的道德品质还是不错的,但还是存在少数道德观念较低的教师,并不能通过教学在言论、行为、生活作风和思想意识方面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推动等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

3.高尚情操。

体育教师是否具有高尚情操的调查涉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体育教师会经常发牢骚,比如在课堂纪律不好或是其他情况下”,其中有28%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平时上课确实会发一些牢骚。二是体育教师以家庭背景好坏来对待学生”有10%的学生选择了同意,75%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剩下学生保持中立的态度。三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高尚品质在逐渐降低吗?”有27%的学生认为是的,有73%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降低。通过上述问题,可以了解到虽然体育教师在情操方面的表现不算差,但是学生却对教师今后情操的提升抱有不看好的心态,因此,体育教师的高尚情操培养也是不忽视的问题。

4.教学能力。

这里的教学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在教学能力方面我们设置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丰富,能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知识丰富,博学多才,其中有15%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缺乏丰富的体育知识。第二,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率高吗?”,有83%的学生经常与老师互动交流,17%的学生很少与体育老师交流甚至一次都没有交流过。第三,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是体育教师最为欠缺的?”有17%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氛围的制造,有10%的学生选择了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还有10%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而有63%的学生则认为并不欠缺。第四,当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时,教师最常用的方式”,其中有40%的学生选择了探讨式交流,有35%的学生选择了说服学生,有6%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忽视,还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各存争议。第五,你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必要进行提升吗?”有1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85%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有些教师还喜欢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上课敷衍,浪费教学时间,因此,对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改进和加强是很有必要的。

二、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工作态度不端正,比较敷衍和散漫,个人品行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及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师自身、学校的管理体制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本文立足产生的问题,将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体育教师个人对师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缺乏教学责任心,部分体育教师仅将教学生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并没有把将学生培养成思想品行端正、技术水平高超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不仅认为只要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完就算是完成任务,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将体育知识点消化理解,体育技能掌握熟练与否,而且缺少更新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因此频频出现工作态度较差、职业素养较低的现象。二是思想认识程度不够,多数教师并不认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德能影响到学生,只认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书,锻炼好学生的体能和提高技能即可,不具备以身作则的思想理念,因此,当学生不好好学习时,就采用严厉的语气和粗俗的语言来评判学生,这种行为为学生所诟病,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2.学校缺少对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提升的监管体制。

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学校给予监督和引导,但是很多高校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主要原因是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因此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个人品行的监督不到位。另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缺乏具体措施,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对国家和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法规也没有真正落实,从而造成了教师师德修养水平逐渐下降的现象。

3.社会不良风气对体育教师师德修养造成的不良影响。

虽然这一因素在影响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方面的作用较小,但是社会的腐败思想和消极生活态度,对于部分立场不坚定、思想觉悟差的教师就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意志薄弱,对职业的认同感低,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职业道德败坏行为。

4.改进和加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措施。

4.1学校要积极开展增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提高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建设的意识。

首先,学校要定期让教师学习师德修养课程,如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等,了解教师师德修养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次,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和任务,从而能自觉更新知识体系和观念,并自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必要的师德修养活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达到师德规范的标准。

4.2建立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师师德修养考核机制,首先,必须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以实现客观和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用、职称晋升或是涨工资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最后,考核内容要从备课、言行举止、着装、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以做到全面改进和加强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客观公正的评选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个人修养的养成。通过一定的制度及规范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教师自觉完成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建立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3体育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来促进师德修养的培养。

友好的教学气氛不仅能让教师轻松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状况,而且也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从而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等。教师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友好关系的过程中,更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形式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篇6

(一)体育教育中的德育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德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的应用型人才。体育教育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外,还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这些内容广泛地存在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之中。因而,学校要利用这一体育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养成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体育教育中德育的基本方式。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它关系到高职体育教育中德育成效甚至成败的问题。认为体育教育中的德育要让其实现,应该“让她”成为学生们每天呼吸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又人人离不开”时景即体育教育中德育基本方式具体是为学生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时机。

二、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从教师开始———提升教师形象、感召学生。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体育教师要提升自己,树立形象,必须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演者,尤其是体育教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身体演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感召着学生,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学习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大学生首次体育课就要教会学生应遵守的体育课堂常规,其准则是遵守道德原则;其次,平时要严于律己,上课不迟到早退,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让学生看到教师个性的力量,以此感染和启迪着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使学生从教师身上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从中乐于接受和效法,并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要在学生中树立形象,提升自我价值,感召学生,其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行和形象。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影响作用,才能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潜移默化让学生信服。

(二)从教材出发———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质量。体育教材内容繁多,有的教材本身内容思想性很强,有的则不明显,这就要求教师除钻研教材外,还要透过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找出其思想教育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整个体育教学中去。如在体育理论教学时,既传授基本知识,又要紧密结合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体育精神,从中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为国、为民、为全面提高素质而锻炼身体的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能;至于那些思想性教育不太明显的教材,教师要在准备课堂设计时就要列出思想品德的具体任务,使思想品德教育从理论抽象的教学中走向实践,在运动练习过程中得到磨炼,也在运动中培养品质,从而产生质的变化。

(三)从点滴入手———注重细节,共同成长。经在教学实践中多方观察,有时候,一些活动似乎有片面追求规模、追求时尚设备、追求宣传效应倾向,收获的效果实在不乐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必要的活动载体及应有的声势,但要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并且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根据“德育生活化”的原则和“润物细无声”的要求,认为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平时、注重细节、注重小事,让教师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可以倾诉、倾吐所有喜怒哀乐的对象,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好友,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成长。

(四)从个体入手———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德育的民主化原则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民主化强调的学生是主人,要让学生明白德育的目的是干什么,只有明白是理,他们才能接受,才能自我管理,才能自我约束,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仔细观察深入了解,有部分文化课学习上的“差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有一定的技术、素质也较全面运动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若教师能积极正面引导教育,针对其心理特点,加强启发并发挥其自身优势,及时表扬,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方法恰当,认为可以以其独特的内容方式,完成教育工作者难以完成的任务,达到一般德育方法难以达到的目标,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收到健身与养德双赢的效果。

(五)从制度入手———将德育行为规范化。体育教学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范和制度,要严格执行奖惩措施,并将规范和制度公开化、透明化。通过组织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公开的教学规范,考查学生的行为,用制度去评判学生的行为,当学生的行为是正确的就要给予表扬,当学生的行为是错误是就要给予批评,从而提高学生对规范的尊重,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纪律意识,使学生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课堂考勤规范,体育课堂加强考勤报道制,无故请假扣分,迟到早退扣分。其次,体育教学还应该做好反馈和评价体系建设,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公平、客观、及时、准确,通过体育教师和学生们的反馈,当发现学生们的优秀表现时,要多给予鼓励,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坚定其继续向上努力的决心。当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问题时,要陪学生共同面对困难或者纠正其错误,培养其养好良好的自我反省的习惯。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注意事项

(一)因人施教,倡导个性化教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德育教育,应该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道德教育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喜欢、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因人而异的采取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体育教师对待所有同学应该一视同仁,对体育成绩优秀的同学,应该提醒其不要骄傲,多帮助落后的同学,向更高台阶迈进。对体育成绩落后的同学,应该看到其优点,多给他们一些信心和帮助。体育教师还可以让体育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同学相互搭配,建立不同的小组,使同学的帮助更有针对性,通过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实现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

(二)树立标杆,做好德育示范。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该与学生干部密切合作,让学生干部参与到体育教学德育工作中来。选择思想品德高尚的学生干部作为班级同学学习的榜样,可以使同学们感到亲切、可信,提高群体争相学习榜样的热情。此外,还可以借助学生干部做好指示的上传下达,更好地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辅助教师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三)协作管理,多方联动配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还应该加强与院校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与班级辅导员、主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等及时交流,互相提供和交流一些关于学生的思想动态情况等,努力协同学校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四、小结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