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6篇)

来源:收集

广播电视论文篇1

1.1便于信号存储

大规模集成电路是目前电子技术以及数字化网络基础发展的基础,而半导体存储基础是使得电视信号可以多帧存储,这种效果若使用模拟技术是无法达到的。例如在制式转换以及帧同步问题上通过帧存储器可以全面的实现,从而丰富了电视图特技效果。

2数字改造在干线微波中的应用

2.1调频模拟微波设备

、数字微波收发信设备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在中频信号调制中都使用的70MHz中频调制器,通过对信号进行上调,达到微波频率后进行传输,但是在微波传输中模拟微波设备还具有限幅中放,但是数字微波信号就免去了这一环节,对原理的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二者原理基本一致。在模拟微波期间中,现在使用的都是固态化的,例如原有的行波管被现在的线性放大器以及FET效应器所取代,因而推动了现代化的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发展。

2.2实际应用问题

频率稳定度方面遇到的问题。中频调频调制是模拟微波进行信号传输的主要方法,微波介质稳频设备是主要的变频本振设备,最大的稳频度数量级可以达到10-4,而在数字信号的传输中,电视信号主要通过数字微波传输,即采用中频数字调制,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继而通过信号的QPSK调制进行信号的调制,通过将信号变至微博频率,从而进行信号的和传输。这种信号传输需要发射器具有较高的线性指标,并且在微波本振源的要求上,频率稳定度相对较高,其稳频数量级应当大于10-6,并且稳频技术大多为双重稳频技术,即介质稳频+锁相稳频,从而达到规定的要求。相位噪声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传输中,模拟微波传输主要使用的为调频方式,因而在系统相位噪声上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数字微波传输过程中,主要采用的为相干解调的方式以及QPSK调制的方式,继而进行电视信号的传输,所以在相位噪声的要求上需要小于-70dBc/Hz。线性功放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在应用要求信号的调频模拟功放区域在非线性区域,因而在一开始的变频器上还会增加一个限幅放大设备,从而保证发射机的工作质量。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模拟微波设备予以改造,转变为数字微波设备的方式是可行的,通过实践分析证实了这一理论结果。在我国的某些城市的广电局等单位已经率先进行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尝试,开了一个好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产的1.4GHz、2GHz、7GHz、8GHz广播电视微波设备,改造起来是不难的,基本上和进口NEC的设备差不多。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产的1.4GHz微波设备由于不是线性放大器,改造难度要大一些。某省广播电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一个具体方案先对一个模拟微波信道进行改造。原来传输1路电视信号、2路伴音信号,扩容到4路电视信号、8路伴音信号、1路数据信号。信号源前端采用压缩编码设备。目前国际上都采用MPEG-2国际标准来传输PAL-D数字电视信号,电视信号压缩到6Mbids,图像质量就能达到广播级的水平。因此确定信源按MPEG-2标准对PAL-D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压缩编码,压缩的比特率为8.448Mbit/s,伴音信号按IEC268-15标准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利用数字化传输进行信道传输。在经过中继站的转播后,为了保证信号中不累积噪声,提高节目信号的传输质量,消除传输距离的影响,其中频调制主要采用QPSK调制的方式,解调则采用同步相干的方式。虽然该种方式可能会产生一定得噪声累计,但是这种噪声低累计不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在扩容升级中,改造方案能够快速辩解的进行升级,压缩编码码率的变化节目传输容量便可以根据其改变而改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结束语

广播电视论文篇2

(一)区域传播策略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重新探讨区域传播对广播电视而言有着相当的重要性。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应该从对内完善区域化传播与对外进行跨区域整合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区域传播的策略分析任何传播活动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在传播渠道畅通、信息流通有序的基础上逐渐扩展传受双方的共同意义空间,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这也正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前提。广播电视在媒介融合的媒介新语境之下要通过完善区域传播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可以从社会物质性基础、区域文化特色和当地受众偏好等方面设计传播策略。第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这意味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之下,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优势资源逐渐发展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媒介生态圈,传播中心的媒介产品通过发达的传播网络辐射到尽可能宽广的传播腹地,不断提升传播影响力。第二,以区域文化特色为立足点。在传播活动中,如果立足于区域内的文化特色,包括方言文化、民族文化、信仰文化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已经超出传统的地理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根据目标受众来选择适合的传播策略。第三,满足不同区域内受众的个性化需要。成长的地域文化不同,受众特点也各不相同。广播电视机构可据此进行节目播出时间和方向的调整。广播电视应以区域传播为中心,及时区域内重大权威资讯,逐渐成为区域内舆论引导者。

2.跨区域整合由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特殊性,“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下的每一个广播电视机构都属于相应一级的地方政府管辖,肩负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任务。显而易见,在我国广播电视跨区域整合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壁垒和产权不清两个突出矛盾。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结合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分析,我国现阶段需要从“争取政策空间”、“推进制播分离”、“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改进人员管理体系”和“把握新媒体发展契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的跨区域整合。

(二)渠道拓展:新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联动

新媒体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内容与不断更迭进步的新技术结合的产物,传统广播电视技术上的滞后成为其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最主要的短板。现阶段广播电视要借力新媒体,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二是关注移动互联技术。广播电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实现与新媒体的联动,要抓住新媒体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的发展特点,实现新媒体效用的最大化。首先,完善广播电视网站建设。从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角度考虑,完善广播电视网站建设应做到如下三个方面:在内容上继承母体节目资源,重点打造新闻类栏目;制作适合网站传播的“独家”新闻类节目并开设专栏讨论;为实现“台网互动”建设专业化的网站运营团队。其次,大力开发移动设备客户端产品。截至2014年6月,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年底上升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80.9%的传统PC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此外,平板电脑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终端之一。随着智能手机用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4G技术的推广和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花在移动终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现阶段广播电视媒体在建设新闻门户网站、网络电视台的同时,要更注重对移动客户端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对移动产品设计、开发和运营的投入。再者,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传播渠道。Web2.0时代,互联网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突出特点,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紧密结合,二是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主动性的凸显。有数据显示,我国微信用户已经突破6亿,其中活跃用户近5亿。与微博相比,微信是基于强关系的、较为封闭的系统。但由于微信具备即时通信、移动通信和社交网络的多重特点,用户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要远超微博。目前,广播电视对微信的利用主要是开通公众账号。由于公众账号每天只能推送两条群发信息,因而在信息实效性和信息丰富性方面尚不如微博有优势。但是,微信“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到达率能够达到百分之百,这是微博所不能企及的。广播电视机构在对微信的使用当中要更注重对推送内容的精挑细选,并且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今,社会化媒体与新闻传播的结合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获取新闻讯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这一趋势有进一步加强的倾向。最后,应进一步推进网络视频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视听节目的监管加强,视频网站进军电视端遭遇政策风险。广播电视媒体更要把握时机,拿到与网络视频竞争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三)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媒介融合引发了传媒领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进一步融合,网络技术、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媒介以更为强大的力量渗透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从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到受众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微观领域,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受众不能依然满足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必须与时俱进做出调整,以应对新时期带来的冲击。在媒介融合时代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不妨从政府和社会、受众自身这两个角度来考虑。

1.国家与社会的推动就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学校教育课程的同时,要打破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学科壁垒”,坚持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坚持将媒介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受众自身的努力对于受众来说,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要从媒介使用素养、信息消费素养和信息生产素养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提升媒介使用素养。这里的媒介使用主要是指受众对于接收终端进行技术性操作。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电视终端变得多样而且复杂,技术性要求比以往更高。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媒介使用素养的提升还包括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节制使用,避免患上媒介依赖症。其次要提升信息消费素养。包括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并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选择和鉴别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批判接受能力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再次要提升信息生产素养。信息生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信息和信息再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趋多元化,门槛较传统媒体时代也大为降低。信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坚持独立思考,在转发他人的信息时更要保持谨慎,尽量在求证之后再负责任地转发。

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之微观策略分析

(一)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发展融合新闻和数据新闻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继续发挥强大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提升节目质量,整合平台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抢占舆论高地。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类节目的创新对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结合目前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现状,广播电视的内容产品创新策略就是发展融合新闻和数据新闻。

1.发展融合新闻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是一种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在一起,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新闻模式,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现阶段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政策上有“三网融合”的保障,进一步打破了媒体组织间的行业壁垒。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等不断更新,都为广播电视发展融合新闻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发展数据新闻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又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journalism),是大数据时代诞生的一种新闻形态: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依靠特殊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开掘隐藏于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并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数据新闻是传统媒体在大数据和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如果能在数据新闻发展之初就跟上它的步伐,无疑将在今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二)改进广播电视传播技巧

在传播技术高速发展、传播渠道大大拓展、受众需求日趋多元的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传媒生态面临巨大而深刻的调整。此种情形下,广播电视要想争取更多的受众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更需要讲究传播的技巧和原则。

1.进一步强化“新闻立台”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对“新闻立台”原则的忽视直接导致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弱化。若想切实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重塑公信力与权威性,必须回归“新闻立台”的传统和原则。

2.改善议程设置媒介议程一直都是舆论引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广播电视媒体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亟须积极应对全新媒介环境对其提出的新要求。首先要加强属性议程设置。广播电视媒体在提供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提供一定具有倾向性的评论类节目、培育知名评论员等手段来影响受众。其次要加强媒介间议程设置。在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过程中,横向上,广播电视媒体要加强对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形成“共振”效果;纵向上,可以多平台信息,形成多媒体联动,强化舆论引导的效果。第三要充分重视受众议程。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议程成为影响媒介议程的重要因素,广播电视要及时关注互联网新媒体当中受众关心的话题和态度倾向,并针对具体情况实行相应的策略。

3.转变话语方式2011年开始在新闻战线中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项为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也要积极转变话语方式,减少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冗长繁复的句子,使语言更“接地气”。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全”——复合型人才

广播电视论文篇3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论文篇4

一、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的首要职责是坚持以宣传为中心

广播电视媒体集团的首要职责,或者说是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坚持以宣传为中心,切实抓好新闻宣传,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形成强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对于企业集团和一般的经济集团来说,其核心竞争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产品的创新能力,品牌的塑造能力及其相关的企业文化理念。而广播电视媒体集团的"产品",本质就是新闻宣传及其相关的各类节目,因此,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区别于一般产业集团的分界线。一个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形成新的新闻宣传的强势,以此促进节目生产,拉动广告,大力拓展与广播电视相关的产业,这才是其全部竞争力所在。否则,组建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就没有意义,就偏离了方向。所以,要赢得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就必须把新闻宣传工作这块做大、做强,在新闻创新上,在新闻的品牌塑造上,在新闻独特内涵上下功夫。

改制后的广播电视媒体集团作为党的舆论工具的性质绝对不能变,以宣传为中心为主业的观念应为坚定和鲜明,思路要进一步拓宽和端正。广播电视媒体集团首先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舆论信息集团,无论体制如何转变,机制如何调整,都应该把宣传放在首位。把宣传与经营分离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除新闻外,要逐步走向节目市场,接受观众的检验,提高节目质量,多出导向正确、制作精良、富有感染力、社会影响好的广播电视精品。组建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对新闻资源重新合理配置与调度,对宣传规模、手段等有效调控,使宣传管理更科学、更有益,宣传效益整体大为提高。深化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积极推进频道、频率的专业化、对象化。更严格控制频道,鼓励发展专业频道,积极推广共同频道,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宣传的基本、根本的要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对听众、观众的引导能力和引导效果,做到主题突出、主线鲜明、主调唱响。同时,又要注意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新闻宣传是否体现"三个性",需要从影响力、收听率来评估和测定。总之,要切实做到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实现有效传播。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运作后,将会更进一步强调人的因素第一,实现人才优化、复合化,大力培养技术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员、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和高级技术干部。使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达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这是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真正内涵。

二、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大产业经营的力度

广播电视媒体集团总体上属于事业性质,是以事业单位为主体,企业公司参加的特殊的产业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行业的重大战略转移。广播电视产业不要停留在口号上,不要变成一个"壳",而要办成生产精神产品的大实体、大集团,最终形成多媒体、多品种、多功能和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大型传媒集团,形成以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互联网和报刊宣传为主业、兼营其他相关产业的新的事业发展格局。

广播电视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只有形成集团优势,加大广播电视产业化经营的力度,才能保持充足的发展后劲。广播电视运行的规律表明,广播电视产品是高智力与高技术、高财力相结合的产物,这三者结合的水平愈高,其产品和品位也就愈高。广播电视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全行业作为整体,以长远发展蓝图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地提高全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其总体思路是:以电视为龙头,以网络为依托,以有线台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台、电视台、有线台携手并进,形成整体的经营格局,面向市场,突破传统体制模式,以资产为纽带,形成全行业的合力,走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和多种经营的路子。

[page_break]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精神产品生产,就有一个占领市场的问题。在今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精神产品既要有思想性,同时也应当适应社会文化消费的需求,应当是文化消费商品。这就是与物质产品一样,精神产品也要占领市场。特别是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产品,我们更要有勇气将其推向全国和国际市场。这是广播电视精神产品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所谓产业化,并非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正好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产业化发展努力避免的。正确确立文化传播与产业经营双重取向,并由此建立起文化传播与产业经营的互动机制和模式,即视文化传播为媒体首要的根本的角色行为,并视其为媒体产业经营的基础,又以媒体产业化经营所生成的新资源补偿机制所获取得新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反过来促进和发展媒体文化传播的社会职能的更好实现和履行。如此循环和互动,以确保广播电视媒体良好健康的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是一种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其经营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内容包括:其一,频道和版面经营。它是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报社经营的主战场,要搞好整体策划与设;要参照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开发自己的黄金时段;要根据受众口味的变化和节目效果,不断的调整结构和布局;要准确把握不同受众群的收听、收视习惯,设计匠心独具的节目,把导向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渗透到各类节目中去。其二,节目经营。它是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重点中的重点。主要有新闻节目、板块节目、户外节目等。其三,广告经营。广告是电台、电视台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广播电视经营的重点。不仅要使广告有创意,能入耳入眼,同时要使广告真实可信,不是虚假误导。要在提高广告人员的公关能力、创作能力、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广告人员的经营能力和不断创新经营的能力。其四,信息经营。广播电视是信息的传播媒介,经营信息对广播电视来说具有特殊的优势,因此,必须广开门路,把信息的采集、传输同信息的经营科学地结合起来。要扩大信息的经营范围,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金融信息、投资信息、科技信息等都可以经营。其五,技术、设施经营。要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不断扩大技术服务业务,在做好本单位设备保养维修的前提下,可全面承接广播音响、有线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宾馆饭店视频点播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业务,开发有线广播电视网的音频、视频点播等功能。其六,其他经营。兴办与广播电视相关的企业和经济实体,进一步拓展产业经营,开发网络经营,加速推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积极搞好多功能开发,进一步提高网络运营效益。

广播电视业是大量应用高新技术的行业,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科技进步。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已直接渗透到广播电视领域,加入WTO以后,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的科技进步。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要抓紧学习,掌握和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更新。无论是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还是行业管理等,都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广播电视媒体集团面向市场,组织精神产品的生产,还有一个现代化管理的问题。面向国内和国际大市场,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和剧目的生产,是-个专业化生产过程。特别是对高人才、高技术、高财力进行统一管理,更是一种现代企业化运作过程。简单的行政管理方式、简单的台部管理方式、简单的摄制组管理方式,都与这种专业化生产不相适应。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世界市场的竟争规则,更是要求我们要以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来进行广播电视产品的生产。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集团化发展中的管理问题。要积极稳妥地改革广播电视融资体制,要通过规范管理,统筹运作,把系统内的资金盘活用活,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要善于使用银行贷款、国家债券,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对于广播电视业某些宣传业务可切割的经营部分,可以采取股份制方式运作,条件成熟的项目和公司也可考虑上市。

三、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应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当今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现代化舆论宣传工具。组建广播电视媒体集团,是广播电视系统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营造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念、振奋精神、锐意改革、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广播电视再上新的台阶。因此,推进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一定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它关系到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必须讲政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广播电视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理干部不能变。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要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创新上求得突破和发展;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我们的国情和行业特点,避免简单化,一刀切,要积极借鉴各种有效的做法,允许各种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第三,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调整,加快发展。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改革开放是动力。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规模增长。组建广播电视媒体集团要真正优化资源配置,做大更要做强。发展跨地区跨媒体经营,要与治散治滥相结合,不能搞乱铺摊子、搞重复建设。

第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广播电视业既有物质产品生产特点,又有精神产品生产将点。发展产业经营要为壮大主业服务,赢得市场必须坚持舆论导向,引进资金,要确保国有经济成份的主体地位。

广播电视论文篇5

人才培养方向存在问题一些高校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比较偏向文史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技术方面。为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比较注重文化、文学方面的课程,对影视语言本体问题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再就是一些专业艺术学校非常注重技能化教育,以培养高技术水平的文艺人才为主要目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同于一些分工比较细致的专业,缺乏一定的专业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课程的设置包括许多环节,像公共通识课、专业主干课等。其中公共课主要包括计算机、英语、政史等科目,缺乏特色课程,而专业主干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需求。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实践活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场地安排不到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主要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只有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才能确保人才质量。而在课程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当前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为了理论知识进行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的发生。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师资力量出现匮乏。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资力量的薄弱会影响专业教学质量,没有足够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迅速的提高。尤其是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缺乏专业技能,达不到相关规定,而且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除此之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需要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而高校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教师虽具有丰富经验,却因为职称、学历条件达不到要求而被拒之门外,从而阻碍了优秀教师队伍的扩展。而且多数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承担着比较繁重的任务,没有时间更新专业知识,缺乏教师进修的机会,不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2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人员的全方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对于以往的培养目标,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在进行培养目标的确立时,需要着重于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理念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还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品,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才能够适应当前工作需求。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一定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水平。另外,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拓展性教学,扩大学生的视野,多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安排,按照四个层次来划分。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像电视导播、栏目设计等。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像电视导播、后期编辑等。第三个层次包括综合性专业课程,包括电视制片、编导创作等。第四个层次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电视媒体策划、受众群分析等。另外,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既要体现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要加强辅导,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许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的专业性十分强,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在一些程度上,对学生的考核及创作能力、制作水平来进行评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就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先通过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然后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是创作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完善自身的能力。另外,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把重点放到专业课教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扩大专业师资队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有效保障。高校只有具备规模庞大、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的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除了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道德榜样。另外,学校要不断完善用人机制,给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高校教学的机会;不断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赴外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总结

广播电视论文篇6

199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1999(82)号文件]规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集团”。广电总局的有关文件也一再阐述了大力推动组建广电集团、倡导三台合一、整合系统资源、实现集约经营等指导性意见。可以看出,通过集团化运作方式,可以弥补传统的广播电视管理模式条块分割的结构,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其实质上是对广播电视行业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这种调整,既是对资产结构的调整,也是对人员结构的调整;既有资产重组的问题,也有体制创新的问题。因而对于广播影视行业来说,这将是一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

一、组建集团的步骤

1.以产权改革促进产业化。按照现代产权理论解释,产权实际上是对不属于自己所有的资产的市场支配权,它与所有权相联系并受制于所有权,是所有者委托出去的权利,其形成的前提是对所有者能够事先承担有限或无限的财产责任。从发展的必然角度看,所有者授予的产权将逐步由主管部门的管理者支配转向经营者支配,这是改革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过去一直把产权等同于所有权,这是长期政事、政企不分的依据和由头、当前要特别强调政资分开,它能够解决政企、政事分开的体制障碍问题,并是政企、政事分开的前提。

广播电视的产业化改革进程应分三个阶段:一是传播网络的企业化;二是通过制播分离的改革,实现节目制作社会化;三是全行业真正实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广播电视争取并赢得市场支配权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产业化的突破口,触动的是旧体制最深层的矛盾,是难点,也是焦点。因此,推进电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解放基层生产力,必须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相配合。国家所有权与媒体法人财产权分离后的产业结构一元化还不能保证政资、政企、政事的有效分开,需要产权制度改革的再深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包括股份制),这将是触动众多阶层利益的重大调整。

2.以资本重组推进集团化。在集团的建立、完善的进程中,围绕刺激生产、繁荣生产,提高广播电视生产力水平,要自始自终着力于资源的重新组合、结构的重新调整。它强调资本的有效运营与重组,并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走向、社会经济大环境变化关系联系密切,通过股权方面的消长得失变化,或进行规模资产的兼并转让置换,实现经营集合群的资本一体化,从而达到解决在原有体制下广播电视组织形式不合理、产权结构一元化、资源配置效益低下、结构调整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分担产业风险、更具媒体竞争力的目的。最终实现从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的直属部门变成能够直接参与并适应激烈竞争的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整合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实业集团。

3.逐步完成“五个分离”、“六个统一”,最终实现集团化。电视媒体在真正赢得市场主体地位之前,要在目前电视系统内部公司制或制播机制整合的试点中,通过转制、立法、强化管理,逐步实现“五个分离”:

(1)网台分离,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与制作播出的机构分离。即举网并台,实现网络经营商业化,推进无线与有线电视节目播出和制作力量的合并,实现频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竞争的平等公正。

(2)政事、政企适当分开。合理划分事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促进并加快政资、政企、政事及企事分开这一转制改革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广播电视体制创新的关键。

(3)宣传和经营在操作上结构分离。

(4)除新闻类节目之外的节目制作与播出的适当分离。在制播分离改革的进程中,要逐步实现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市场化流通和制约性传播。也即放开制作、搞活流通、把住播出。当然,制播分离的改革需要社会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的配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在电视台内部也要推行节目收购制,这有利于加强成本意识,培育节目市场,促进节目社会化生产,不能草率地将节目部门剥离出电视台,宜在集团这一体制架构下推行以资产为纽带的制播分离。

(5)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分离。渐进地实现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投资多元化。

统一管理是集团为全面配置资源,争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管理手段,集团统一管理应包括“六个统一:

一是统一全局的发展规划,对人力、物力、资源调整结构,优化组合,形成合力。

二是统一的宣传管理,合理配置频道频率资源,统一指挥,减少内耗,各宣传中心按各频道频率的特色定位专业操作。

三是统一的经营管理,广告集中管理,统一运作,形成集团经营创收多元化新格局。

四是统一的人事管理,集团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优势集聚,后继力强。

五是统一的财务管理,加强成本多级核算,集中资源办大事,提高资金运营效能。

六是统一的技术管理,人员和业务分工更为科学,技术创新优势更为明显。

[page_break]

二、组建集团需要明晰三个层次的关系

在构建广电集团(公司)的框架与管理模式时,有必要对广播电影电视局、广电集团、广播电视总台三个层次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

1.广电局与广电集团的关系。从法律角度来看,集团的组织形式是管理机构,集团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只目前现存的广电集团公司与广播电视机构在管理上联合并实现了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电集团。目前,广播电视管理机构——广电局与广电集团(公司)并存,如果不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极易产生以政代事、政事不分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联合办公”的做法,广电局仍为广电宣传和事业的管理机构,负责行政领导和行业管理。集团仍为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负责生产与经营。二者下设的管理机构能合则合、能分则分。

2.广电集团与广电总台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集团组织结构设计和内部管理权限分配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集团负责直接管理运作总台,内部管理要充分体现总台作为集团的核心层地位。集团包括总台,集团与总台又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在实际运作中,必然会产生管理职能的统与分、机构设置重复等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现实问题?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在职能部门的划分上,总台的物业、财务、技术、人事等部门与集团相应的职能部门联合办公,也即“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一个场所”。同时,为体现总台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其与宣传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办公室、总编室、新闻中心、电视剧制作中心等独立办公运行。这种办法坚持了“统分结合”的原则,集团内三大重要生产要素“人、财、物”实现了集团统一决策、垂直管理,确保了集团的整体优势的发挥。

3.广播电视总台与频道(率)的管理关系。在集团的构架下,总台的主要职能是经营好其拥有的电视频道与广播频率资源。在这里,总台对频道(率)的管理关系主要指总台对频道(率)的管理方式。当前,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沿袭传统的媒体宣传机构的设置,按频道中节目类型分类,成立各大宣传中心。如可成立广播中心、电视新闻中心、电视社教中心、电视文艺中心等;二是实行频道(率)中心制。顺应频道(率)经营的需要,对总台广播频率、电视频道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分工,朝专业台、专业频道的方向发展,撤销各台原有的节目部门,按频道(率)的设置成立各频道(率)编辑部,频道内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频道总监由集团和总合任命,并对其负责,直接面对各栏目制片人,实行频道总监—制片人两级管理。相比较而言,频道(率)中心制更加符合媒体经营管理需要,应是各电视台在体制改革中首选的宣传管理方式。

三、集团的内部结构模式

广电集团的组建具有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特点,因各地区的历史条件、现实问题各不相同,组建广电集团也无固定的模式。但总体上是以广播电台、电视台为核心主体,有线、无线电视合并成立省级电视总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优势互补,以“统分结合、责任明确、统一核算”为原则,实行集团内分层次管理,形成职能专业、管理集中、协调统一的运作机制。

1.集团组成单位。按集团的架构其成员单位可分三个层次:

(1)核心层。集团的核心层为目前各省正在组建的省级广播电视总台。根据广电总局有关精神,省级电视总台的组建应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省级无线台与省级有线台合并,成立省级电视总台;第二步是新组建的省级电视台与省级广播电台合并,成立省级广播电视总台。省级广播电视总台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规模效应,确保广电集团作为事业法人发挥喉舌作用,强化舆论导向的主要职能不变。

(2)紧密层。紧密层主要包括电影制片厂、广播电视报社、网络公司、音像出版社、广播电视器材公司、物业公司等。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第四媒体的迅速崛起,即将出现的广电集团网站也应归为紧密层。

(3)松散层(或半紧密层)。主要包括集团下属二级企业、广播电视学校、广电学会等。

2.领导机构。广电集团与广电局联合办公,行政上直接隶属各地政府,局作为行政机关职能身份不变。集团实行公司化运作,依法产生集团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在干部配备上,设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监事会主席、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是集团公司最高层的决策机构,对集团内人、财、物有绝对的指挥调度权。

3.管理机构。集团管理机构从事集团内的各项事务的管理,直接隶属董事会,对董事会负责,不具法人地位。它至少应包括以下机构:

(1)集团事务办公室,与局办公室联合办公;

(2)宣传管理委员会,与局社管处或相应的宣传管理机构联合办公,负责集团内广播电视宣传指导调控工作;

(3)经营管理委员会,与总台广告中心联合办公,负责集团内各项经营活动的立项、监督与管理;

(4)人力资源部,与局人事部门联合办公,制定集团内人事管理制度,管理集团内干部任免、考核及人才引进、培训等工作;

(5)财务中心,与局计财处、总台财务部门联合办公,对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各单位分级独立核算;

(6)技术中心,与总台技术中心联合办公,制订集团技术创新规划,统一选购、管理集团内的各项摄录、演播、制作、传输、发射设备。

4.集团公司的经营应包含四大支柱产业,成立相应的专业公司,按公司制的管理方式来进行运作:

一是传输网络。网台分开后,在集团统一管理传输网络,可成立省网络总公司,网络公司实行股份制,由上而下进行垂直管理,负责经营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专用网,包括光纤网、微波干线及其支线,大、中、小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

二是节目和广告营销。即集团各频道的广告业务(包括广告节目的制作、经营)和电视节目的购买与销售。可在集团内投资成立专业的节目广告和营销公司,在全集团内统一运营,公司具有自主的市场经营权与高度自治权,包括人、财、物的使用与调度。统一、、经营集团内各频道的广告;根据各频道的定位,面向社会统一购买、引进各频道所需的影视剧和专题节目(栏目),在集团内销售,与频道进行成本核算。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59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