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中提及的行业2014年

1月1日后(《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中的行业为2015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以及这些行业的小型微利企业在2014年1月1日后(《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中的行业为2015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仪器、设备,单价超过100万元的,均可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规定的缩短的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可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

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意义

首先,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使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有利于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折旧法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前移而应纳税所得额后移,这使得企业前期缴纳的所得税额减少,后期所得税额增加,从而得到了递延纳税的好处。虽然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应纳税额并没有减少,但是由于企业早期缴纳较少的所得税,考虑时间价值的因素,企业实际相当于从国家这里得到了一笔无息贷款。而当企业得到这一递延纳税的好处后,企业减少了资金的占用,当期节约下来的资金可用于购买新的机器、设备,从而推动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掌握了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采用加速折旧法有助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国家将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以及软件、信息技术等这类新兴行业纳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畴,实质上是为了鼓励这些行业发展而给予的优惠政策。这些新兴行业极具创造力和创新力,而只有不断创新,国家才能保持生生不息的经济血脉。因此,加速折旧法给这些新兴行业提供了机遇,有助于促使这类行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加速折旧法使得收入费用的配比更为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采用加速折旧法符合企业的谨慎性原则,防止企业抬高资产和收益,也符合企业固定资产早期价值下降的速度高于后期的企业实际。与之相比,直线法不能反映企业客观实际,因为除了有时间价值以外,企业各期的折旧费用也不可能相等。因此,加速折旧法能够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更为准确,这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得出更为恰当的结论。

三、不同折旧方法的比较

为了更为直观地了解直线法折旧与加速折旧法的区别及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在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方便读者理解:

若现有一台固定资产原值为22000元的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其净残值为2000元,所得税率为25%,分别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缩短折旧年限法计算其年折旧额、税后现金流量增加额以及增加净值。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2

学习双减政策心得体会202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意见》凸显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从严治理学业负担问题的政策导向,对做好双减”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各地正认真把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采取行动,围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治理校外培训等,精心组织推进双减”工作进程。

做好双减”工作,要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稳妥推进。《意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决策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全面落实双减”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精准治理,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为全国试点城市,其他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市开展试点。随着时间推进,各地在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等方面进行靶向施策、点面结合、有序铺开。为了发挥教育政策组合拳”的治理作用,《意见》还强调内外结合、多元协同,引导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等对于减负形成一致的价值判断和行动共识,力争在遵循科学规律基础上予以有效解决。

要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双减”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尤其要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这是组织实施的关键所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措施,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学校党组织要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校外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要把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已积极开展检查监督工作,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专项督查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仅要探求双减”问题的根源,还要对政策发展环境和可能效果予以较为准确的预判,这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实质进程。

政府部门要善于利用政策调整优化公共教育服务,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没有社会和家庭的积极主动参与,双减”目标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毕竟制度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育人文化的内在培育作用。有了相应的文化积淀,才更容易促使人们认同并履行政策的民生初心。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传导,持续向家长和学生正面宣传政策精神,引导公众树立科学健康的教育投入观和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切实为学生和家长减负,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此外,还必须重视其他相关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意见》强调除了教育部门要抓好统筹协调及指导工作外,宣传、网信、编办、财政、民政、公安、政法、市场及金融监管等十余个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在师资力量、收费指导、风险管控等方面履职尽责,以确保双减”工作校内校外齐抓共管,取得实效。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发展阶段。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地都要高度重视,按照《意见》要求,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改到位、改彻底,从而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更好实现。

学习双减政策心得体会2022

7月24日中央了双减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双减又称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目标:1、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将负担提升到未成年保护法的高度。2、减轻家庭教育负担。3、将教育回归到学校。4、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并规定,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对于学生作业量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对于课余时间,鼓励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保护好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之大计。作为一线教师,更是站在了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上,更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到学习工作中去。

在我看来,双减”不是让学生远离学习,虚度光阴,轻视教育,更不是在教育质量上做减法,不是在教育责任上撂挑子。而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认真备课,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健全作业模式和形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有:

一、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削减作业数量,关键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质效。

二、增强集体备课,仔细钻研教材,使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依据单元目标制定合理地课时教学目标,并依据各班的实际情况,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培育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精讲简练,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围绕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有目标,避开随意性。在讲解课文中完成。如: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对容易写错的,在检查预习时重点强调,采用集体书空或抄写或形近字等方式牢固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运用各种办法或近、反义词,或联络上下文理解。找出本篇课文中想像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说话练习。课后及时写下。有了课堂上说的基础,回家完成写的任务就轻而易举。对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减轻了学生业余负担。

五、课外作业,细心筛选,仔细编排,如在教学中总结出经典基础性作业和练习,作为常规试题仔细练习。让学生作业负担小,又得到最大的训练,做到及时高效。每周针对单元目标出好周周练,进行一些操练。

六、设计分层作业:对各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同时还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中差生把完成老师的作业当作一件乐事。避免作业中的重复现象,尽量设计精而简的作业,作业的布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税收筹划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现行税制的条件下,在应税事实发生前,通过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合理安排自己的投资、融资及经营管理、企业清算等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合法的前提下来达到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涉税行为。因此,税收筹划的目标是使税后利润最大化。一项有效的税收筹划可以减少筹划期间的税额。

税收筹划方案之所以能够带来税收负担的减少,其内容不外乎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面的因素,即从理财理论出发,对应税所得和费用扣除进行时机选择,从而获得货币的时间价值;二是政策面的因素,即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如税收的减免政策,从而减轻税收负担。

(一)技术方法

从理财角度来看,税收筹划在选择所得和费用的确认时机时有四种常规的方法,从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来看,一是推迟确认所得,二是提前确认费用扣除;从基于边际税率的考虑来讲,一是将所得转至预计边际税率最低的年度,二是将费用扣除转至预计边际税率最高的年度。

(二)政策因素

税收政策因素,主要指税收的减免税等条款,比如所得税的“减二免三”优惠、福利企业的增值税优惠等等,纳税人如果能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条款,就可享受节税效益。因此,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本身,也是一个税收筹划的过程。

在选择税收优惠作为税收筹划的突破口时,人们往往注意到的是一些比较明显的或显性的优惠措施,因此税收筹划方案也比较注重在显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上进行筹划技术的选择。但是,税收筹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方案时如果只注意显性优惠,由此而得到的方案是不全面。比如,通过折旧方法的选择进行所得税筹划。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筹划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税盾效应

固定资产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价值计量,传统上都是以历史成本或原始价值为基础,在使用期间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是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固定资产价值的一经确定,改变的弹性很小,因此,纳税人想通过加大固定资产价值来增加产品成本就很难实现。而固定资产逐步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即折旧,就成为纳税人进行固定资产税收筹划首先考虑的问题。

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转移,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因此它有着“税收挡板”或“税盾”(TaxationShield)的作用,因为每个纳税期的折旧额的大小,会影响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从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税负。

税法赋予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选择权。对于折旧年限,除因特殊原因需要缩短折旧年限的,一般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税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纳税人希望通过缩短折旧年限的方式,来加快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成本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在实际操作中就有相当的难度。那么纳税人就只能着眼于由于折旧方法的不同,而带来的折旧额分摊在不同生产期间的成本数量上的不一致,进而使各期的成本和利润出现差异,利用这一差异进行税收筹划。

(二)折旧方法的选择

对折旧方法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对企业费用确认时间的技术选择问题。

虽然,从账面上看,在固定资产价值一定的情况下,无论企业采用何种折旧方法,计算提取的折旧总额都是一致的,因此折旧总额对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影响,在整个固定资产使用期间是相同。但是,由于资金受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企业就会因为选择的折旧方法不同,而获得不同的资金时间价值收益和承担不同的税负水平。

按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由于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各期折旧额在量上不一致,分摊到对应期间生产成本中去的固定资产成本会存在差异。因此,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然关系到各期生产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各期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

这样一来,企业在比较各种不同的折旧方法所带来的税收收益时,就需要采用动态的方法来分析,先将企业在折旧年限内计算提取的折旧按当时资本市场的利率进行贴现后,计算出各种折旧方法下在规定折旧年限内计算提取的折旧费用的现值总和及税收抵税额现值总和,再比较各种折旧方法下的折旧现值总和及税收抵税额现值总和,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选择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税收抵税现值的折旧方法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此外,边际税率的变化,也会对成本费用及利润的确定带来影响。所以,对于享受所得税优惠的企业而言,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时,不只要考虑折旧方法不同所带来的资金时间价值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优惠期间及期满后的所得税税率变化所带来的所得税税负影响。

一般认为,选择加速折旧法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企业在初始年份内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而且加速折旧法的这种抵税作用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的作用更加显著。因为,按现行制度规定,我国对企业拥有的资产实行以历史成本记账原则。这样,如果存在通货膨胀,则企业按历史成本收回的实际购买力已大大贬值,无法按现行的市价进行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既可以便企业加快投资的回收速度,并在抑制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同时,持补偿的折旧基金投入企业再增值过程,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又可以使企业的折旧速度加快,有利于前期的折旧成本获得更多的税收挡避额,从而取得延迟纳税的效应,为企业增加投资效益(延续纳税额与延缓期间企业投资收益率的乘积)。

但是,对于加速折旧法的使用,普遍的税收筹划观点认为,如果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特别是在享受所得税的“免二减三”优惠时,就不宜采用加速折旧法。其理由是:采用加速折旧法,会使企业在营利前期享受所得税减免时,固定资产折旧速度快,使企业可作为利润的部分作为了费用,而没能使这部分利润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加重了所得税税负。并且,该筹划思路对折旧的抵税额折现总值进行比较分析,也由于在优惠期内没有加速折旧额没有完全享受高边际税率的抵税效益,从而使得整个经营期间,加速折旧法的抵税额现值低于直线法的抵税额现值,从而得出加速折旧法不适于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企业的结论。

实际上,这个筹划方案就不是一个全面的筹划方案,它没有全面考虑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一个隐性的优惠政策:弥补亏损的政策规定。(三)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时,企业折旧方法选择实例分析

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五年。考虑此项政策规定,结合从企业的开始盈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税“免二减三”优惠的政策,此时,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加速折旧法,会大大优于直线法的。

例如某企业生产经营期10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其使用年限为10年,折旧年限为5年。适用所得税税率为30%,享受所得税“免二减三”优惠,其优惠年度计算从开始盈利年度起。预计该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的利润额为:

单位:万元

经营年份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第十年

利润额-1030507080120150601010

企业分别采取直线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对企业利润及所得税带来的影响如下表(为计算方便,不考虑净残值的影响):

单位:万元

年份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税后利润年折旧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税后利润

120-300-3040-500-50

220-200024-440-44

3201001014.4-8.40-8.4

4205005010.850.8050.8

5206095110.869.2069.2

61201810212018102

715022.5127.515022.5127.5

860184260951

910371037

1010371037

合计10073.5396.510055.5406.1

由上表可以看出,采用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期内,所缴纳的所得税绝对值比在直线法下减少18万元,税后利润增加9.6万元。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内,在加速折旧法下少缴所得税9万元,税后利润增加9万元。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假定折现率为6%,那么上述不同折旧方法所带来的所得税及税后利润影响:

单位:万元

年份折现系数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

应纳所得税税后利润应纳所得税税后利润

10.9430000

20.8990000

30.8408.400

40.792039.6040.2336

50.7476.72338.097051.6924

60.70512.6971.9112.6971.91

70.66514.962584.787514.962584.7875

80.62711.28626.3345.64331.977

90.5921.7764.1441.7764.144

100.5581.6743.9061.6743.906

合计49.1115277.17936.7455288.6505

可见,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加速折旧法与直线法相比,在十年生产经营期内,少缴纳所得税12.366万元,税后利润增加11.4715万元。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4

2022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8大部分30小条,正式压向70万教培机构。

7月24日这一天,双减”出台,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必定是载入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行业震荡,企业惊慌,股市暴跌。众多的教育股应声暴跌,一些公司跌浮60、70%,乃至跌停。

很多人认为,来势凶猛的双减政策是为了将培训机构赶尽杀绝,不留一丝余地。所以,除了培训机构焦虑,家长们也很焦虑。且随着最近各大机构对双减”的不同解读”,出台了花样百出的告知书,迷茫的家长越来越多,也有不少报了我曾推荐过的课程的家长咨询我,到底该怎么办?

所以,思来想去,我还是跟大家聊一聊我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看法,希望给迷茫的家长一些参考建议。

此次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简称双减”,共8大部分,30小条。

8大部分的内容,从校内、校外以及教育整体环境三个维度做了要求和规范。

一,校内维度

从校内的维度来看,国家下决心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几个方面,全方位的帮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少作业压力,规范教师职责,让教育回归学校,彰显教育的本质。

我个人非常赞同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中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这两项内容。让家长回到家长该有的位置,不要因为作业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从而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发泄口,减缓孩子的学业压力。

在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这一条里,要求学校要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从时间上就切断了晚托班、托管班等辅导作业性质的可能性,可见国家的力度和决心。

另外,双减政策中还提到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我认为对于面批讲解,答疑辅导”这种个性化的需求都能专门行文规范,或许未来教育模式也会发生些许变化,满足个别吃不饱”的学生,也是有可能的。

二,校外维度

从校外的维度来看,双减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可谓精准狠”。

1、坚持从严审批机构。

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这一条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路都堵死了,除非你乐善好施,愿意以非营利性质来开展培训公益事业。另外,严禁资本化运作教育,简直大快人心!让教育回归本质,是多少人心中的渴望,不应该让资本控制教育。

2、规范培训服务行为。

要求: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一条将一直以来提倡超前学的机构敲了警钟(比如奥数),同时禁止了境外课程(比如英语各类境外教材)。不仅如此,还不允许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假期,休息日以及寒暑假进行培训。

所以,你能想到的路,都给你堵死了。还想怎样挣扎呢?

3、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要求: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首先,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家不允许培训时间超过晚上21点,所以孩子从放学(约5点半)到晚上21点之间能利用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便能上课,还要兼顾课时长度和课程间隔时长,这晚上的时间也就被分离的差不多了。

第二,拍照搜题”这种app终于下线了,孩子终究还是得学会有问题要自己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抄作业神器”。这一点我个人非常支持,怒赞!

从校外维度的各项要求和规定来看,家长要将课外培训班妥善安排在周一至周五,做好时间统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家长面临最大的挑战。

三,整体环境维度

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

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3,深化高中招生改革。

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

4,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这几条是从国家层面来规范约束与双减相关的制度,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四,学科和非学科如何区分?

因为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学科和非学科的问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专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

1,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2,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因此,但凡符合国家对学科类规定的培训机构,无论机构自己如何力证身份,都属于本次双减的范畴,不用质疑。

五,学龄前儿童还能上什么学科培训班?

双减政策意见非常明确: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

可以理解为:学龄前的学科类型培训班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允许。线上非学科的培训也不允许。

对于双减政策带来的退课还是继续上课问题,我个人建议:学科类的培训班不建议续课。如果目前手头还有大课包,能退则退,如果课包所剩不多,就抓紧时间,火力全开排课吧。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5

2012年11月5日,日本政府要求欧盟同意与日本发起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11月29日,欧盟外长会决议,授权欧盟委员会与日本政府开始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为此,日本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正式成为双边经贸关系的议题。日本与欧盟酝酿自由贸易协定是日本欧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下、在各自实施对外贸易战略指引下、各自发展自身经济需要的产物。

1.多哈议程陷入困境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发展。

2011年WTO启动的多哈议程至今没有看到成功的希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从而使贸易自由化进程也陷入困境。贸易自由化既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又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所证明。贸易自由化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石,WTO成员方通过谈判达成的一系列削减关税和非关税的协定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法律文件,从而使WTO成员方在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实施贸易自由化。所以,多边贸易体制是贸易自由化的平台。由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则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另一个平台,是与多边贸易体制并行发展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都参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为自由贸易协定(FTA)。WTO把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同盟都视为地区贸易协定”.按照2012年1月WTO的统计,全球正在实施的地区贸易协定为319个。按照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亚洲国家正在谈判的、已经签署但并未实施的、已经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总共达到250个,其中涉及与印度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有33个、与韩国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有31个、与中国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6个、与日本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3个。①。

2.日本和欧盟各自实施自己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

2002年10月,日本外务省发表了《日本的FTA战略》的报告,该报告规划了日本实施FTA战略背景和设想。②2002年之前,日本对外没有任何自由贸易协定,但目前日本正在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已经达到了10个。日本分别与新加坡、墨西哥、马来西亚、智利、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瑞士、越南等10国签署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此外,日本与东盟10国签署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12月1日日本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正式实施,该协定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争端解决、动植物卫生检疫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合作等内容。但该协定排除了酒类、饮料、钢铁产品的自由化。

2010年,日本对自由贸易协定一般应用的平均关税税率在2.9%~3.4%之间,而日本的最惠国平均关税税率为5.8%.日本对自由贸易协定使用的优惠关税产品占税则号列的86.3%~90.3%之间,而最惠国关税产品只适用81.2%~82.3%的税则号列。可见,日本在自由贸易协定下实施的关税优惠幅度和范围都超过最惠国待遇。③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比如,日本对来自东盟国家的产品实施优惠关税,东盟国家对来自日本93%的产品取消关税,从而有利于日本企业在东盟国家布局汽车或电子产品的生产线和发展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在服务贸易领域,日本在自由贸易协定下作出的开放承诺超过WTO下的减让表,比如,日本承诺在电信、石油和石油产品、分销方面放松外国资本的股权限制,日本采用否定式列表方式开放服务业,而WTO采用的是肯定式列表方式。在投资领域,日本在自由贸易协定下作出的承诺超过了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范围,比如,在日本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禁止在货物或服务领域的投资业绩要求,禁止技术转移和研发的要求。通过促进日本国内外商务活动确保日本长期繁荣和增长,是日本贸易政策的总目标。在该目标下,日本政府还在继续与一些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海湾合作委员会、韩国、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已经表示愿意参加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的谈判。

实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是目前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2006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题为《全球的欧洲:在世界中的竞争》报告。该报告阐述了欧盟全球贸易新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把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一个战略平台。④事实上,欧盟本身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同时,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对外实施贸易政策。目前,欧盟正在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总共为29个,其中包括:

2000年10月,欧盟与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双边的货物贸易额从2000年的217亿欧元上升至2011年的401亿欧元;2000年1月,欧盟与南非签署的《贸易、发展与合作协定》生效,该协定是事实上的自由贸易协定。到2011年双边的货物贸易增加了120%,2011年双边的货物贸易额为434亿欧元;2003年2月,欧盟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双边的货物贸易额从2003年的77亿欧元上升至2011年的186亿欧元。智利已成为欧盟从美洲地区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地国家;2011年7月1日,欧盟与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入实施阶段。目前涉及欧盟签署但没有生效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有:新加坡、秘鲁、哥伦比亚、中美洲五国、乌克兰。

当前涉及欧盟正在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有: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印度、南方共同市场、海湾合作委员会。⑤根据2012年11月欧盟委员会的一份备忘录解释,如果欧盟完成目前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欧盟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发展将拉动欧盟GDP增长2.2%,即产生2750亿欧元的GDP,增加220万个就业机会。⑥3.日本欧盟自贸协定是双方实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的交汇点。日本与欧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下各自寻求实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必然的选择就是双方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加深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日本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成为日本欧盟实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的交汇点。

之所以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双方同意发起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是彼此都面临着内部经济增长的困境。2010年以来欧盟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的困境,201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负0.3%,其中欧元区为负0.5%.2012年11月份欧元区17国的失业率上升至11.8%.201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负0.7%,2012年上升至1.5%,但仍处于缓慢增长的水平。当前的安倍政府施压日本央行放水,实施竞争性汇率贬值,也是为扩大日本的出口创造条件。现日本和欧盟在解决内部经济的同时为对外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只能选择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一步打开对方市场,拓展贸易和投资。对日本经济而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日本与欧盟发起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一步提高了日本在参与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地位。

二、日本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日本和欧盟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欧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占据世界GDP的25%以上和全球贸易的17%.仅从单一国家看,日本的经济规模为世界第三,占据世界GDP的8%以上和全球贸易的6%.日本和欧盟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2011年,欧盟为日本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双边贸易额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11%.日本是欧盟的第七大贸易伙伴,2011年双边贸易额占欧盟对外贸易总额的3.6%.按照欧盟的统计,2011年欧盟从日本的货物进口额为674.45亿欧元,欧盟对日本的货物出口为489.70亿欧元,欧盟为逆差。

2.日本与欧盟双边贸易近几年处于下降态势。

在货物贸易领域,2006~2010年,欧盟对日本的出口每年下降0.6%,而欧盟的全部出口每年增长3.8%.同期,日本对欧盟的出口每年下降3.2%,而日本的全部出口每年增长3.1%.日本占欧盟的进口地位也处于下降态势,2000~2008年从日本进口占欧盟的进口份额从9.3%下降至4.8%.同期,欧盟对日本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由5.4%下降至3.2%.在服务贸易领域,2010年欧盟对日本的出口为183亿欧元,日本对欧盟的出口为145亿欧元。但是,对日本服务贸易的出口占欧盟全部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在下降,2008年对日本出口占欧盟的比重为3.8%,2009年为3.7%,2010年为3.5%.

在投资领域,2007~2010年日本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以每年1273亿欧元的规模增加,日本对欧盟直接投资占欧盟每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为4.8%,而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25.5%.欧盟对日本直接投资以每年增加5.5%的速度在增长,2010年欧盟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为936亿欧元,占日本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为61.7%.显然,日本吸收的欧盟直接投资比欧盟吸收的日本直接投资要少,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中对外国直接投资限制较多的国家。根据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对外直接投资限制指数”的排名,日本名列第六。

3.日本与欧盟贸易关系下降的原因。

第一,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加深了与日本和欧盟的经贸关系,论文格式从而削弱了日本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关系。中国、印度、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产出、竞争力、出口的增加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格局,这些国家在提高各自占全球贸易份额的同时也降低了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比如,日本对外出口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步,而且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超过了对欧盟的出口增长,这势必降低了日本对欧盟的出口。同样,中国已经成为欧盟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也势必降低了日本在欧盟出口市场中的地位。

第二,欧洲和亚洲区域经济的发展淡化了日本与欧盟的经贸联系。在欧洲,欧盟成员已经扩大到27个,同时,欧盟与俄罗斯、土耳其等近邻国家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使这些国家在欧盟对外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欧洲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与欧洲以外国家的经贸联系。同样,在亚洲,中国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对日本的对外经济关系越来越重要,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日本与欧盟的经贸关系。

4.日本与欧盟经贸关系的障碍。

日本与欧盟经贸关系下降的原因并不能证明日本与欧盟经贸关系不能再得到发展,相反,日本与欧盟都知道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还存在着若干障碍。关税壁垒:日本和欧盟征收的进口关税都比较低,欧盟适用的最惠国简单平均关税的税率为6.4%%,日本为5.8%.但是,按贸易加权关税计算,日本对欧盟产品使用的税率为1.7%,而欧盟对日本产品使用的税率为3.4%.表面上看,欧盟的保护程度高。但是,在农产品领域,日本相对欧盟征收比较高的关税。日本对农产品、加工食品和饮料征收了比较高的关税,按贸易加权关税计算日本对来自欧盟的食品和饮料征收的关税平均税率为34.7%,若干产品的关税高峰高达500%.

上述产品恰恰是欧盟出口的主要产品。欧盟对来自日本的上述产品适用的关税税率平均为12.4%.在日本主要出口产品中,欧盟对日本征收比较高的关税,比如,欧盟对来自日本的汽车征收的关税税率平均为8.66%.非关税壁垒:欧盟的调查发现,日本在非关税措施方面阻碍欧盟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表现有:不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法规,缺乏与国际标准的协调,受影响的是欧盟的汽车产品;复杂繁琐的认证程序,尤其是在合格评定程序方面,受影响的是欧盟的医药产品;政府采购领域缺乏透明度;难以应对的程序要求使欧盟医疗器械的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成本高昂;日本在食品标准和技术要求与欧盟有差异,使欧盟加工食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成本过高。服务贸易领域中日本当地政府任意解释政府的法律法规,致使欧盟服务提供者得到了歧视性待遇,尤其在金融、电信等敏感部门日本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存在诸多的限制;反过来,日本企业也抱怨由于欧盟的技术性法规或标准使日本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面临的障碍。日本政府维持的非关税壁垒也形成了欧盟对日本直接投资的障碍,尤其是在服务领域。

5.解决双边经贸关系问题的出路在于政府的政策干预。

政府的政策干预将为双边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政策干预的具体表现就是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2011年5月28日举行的日本与欧盟峰上,双方都表达了通过谈判缔结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设想。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削减关税,更重要的是减少非关税措施。贸易自由化的范围还将包括服务贸易和投资。此外,还将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竞争政策等内容。

虽然双方的总目标是扩大贸易和投资,但各自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从欧盟方面看,欧盟的目标如下:在货物贸易方面,要求日本降低农产品、食品和汽车的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在服务贸易领域,要求日本向欧盟服务提供者开放市场,实质性地获得国民待遇等非歧视待遇。在投资领域,要求日本减少法律或事实上对欧盟投资者的各种限制,具体包括要求得到设立企业后的非歧视待遇、取消对欧盟投资的数量限制、取消出于国家利益的投资控制权的要求、要求日本修改涉及企业并购活动的法律。欧盟还要求日本加强竞争立法,增加欧盟企业参与日本政府采购活动的机会。

从日本方面看,日本的目标如下:在货物贸易方面,要求欧盟削减汽车、机电类产品等制成品的关税;采用更符合当今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原产地规则;建立一个双边委员会使日本能参与欧盟制定标准或规范体系的过程,确立双方都能接受的汽车产业的标准;要求欧盟进一步简化货物通关的程序;要求在欧盟建立统一的医药产品分销体系、医疗器械注册体系;在服务贸易领域,要求得到超过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承诺;要求与欧盟建立双边专业认证体系,尤其在会计、税收顾问、专利人等领域要求欧盟有统一的做法;要求成立一个欧盟专利法院,促进双边专利合作;加深与欧盟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合作,尤其是确立电动汽车和锂电池标准方面的合作。

三、日本欧盟自由贸易协定各种影响的分析

1.自由贸易协定可能达到的自由化程度。目前日本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刚开始,何时完成还不能确定,协定达到什么何种水平也无法肯定。欧盟委员会根据自由化的程度可以把将要达成的日本欧盟自由贸易协定分为保守型和激进型两类。保守型的自由化程度达成如下的结果:

(1)非对称方法。双方取消所有的关税,日本在货物和服务领域措施的非关税措施削减20%,欧盟货物产品非关税措施削减6%,欧盟在服务领域的非关税措施削减20%.(2)对称方法。双方取消所有的关税,双方在货物和服务领域的非关税措施削减20%.激进型保守型的自由化程度达成如下的结果:(1)非对称方法。双方取消所有的关税,日本在货物和服务领域措施的非关税措施削减50%,欧盟货物产品非关税措施削减16.5%%,欧盟在服务领域的非关税措施削减50%.(2)对称方法。双方取消所有的关税,双方在货物和服务领域的非关税措施削减50%.这两类的协定的区别在于非关税措施的削减程度。按照欧盟的看法,日本的非关税措施比欧盟要严重,所以日本应该削减的程度比欧盟高。[LunWenData.Com]

2.自由贸易协定对日本和欧盟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两类的自由贸易协定将对各自的经济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文件,取消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对双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只占10%,对双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90%来自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溢出效应”.⑦日本和欧盟在保守型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下,在非对称的方法下欧盟的GDP可增加0.34%,在对称方法下欧盟的GDP可增加0.75%.无论是对称还是不对称方法,日本的GDP可增加0.27%.因为非关税措施的减少欧盟在非对称方法下获得420亿欧元的收益,在对称方法下获得928亿欧元的收益。同样,无论是对称还是不对称方法,日本将获得51亿欧元的收益。

但双方获得的收益都主要来自非关税措施削减的溢出效应”.按照保守型的非对称方法计算,欧盟对日本的出口可增加22.6%,日本对欧盟的17.1%.日本和欧盟在激进型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下,在非对称的方法下欧盟的GDP可增加0.8%,在对称方法下欧盟的GDP可增加1.9%.无论是对称还是不对称方法,日本的GDP可增加0.7%.因为非关税措施的减少欧盟在非对称方法下获得998亿欧元的收益,在对称方法下获得3193亿欧元的收益。同样,无论是对称还是不对称方法,日本将获得132亿欧元的收益。但双方获得的收益都主要来自非关税措施削减的溢出效应”.这里的溢出效应”是指因贸易增加而增加劳动需求而产生的收入。按照激进型的非对称方法计算,欧盟对日本的出口可增加32.7%,日本对欧盟的23.5%.

3.自由贸易协定对产业部门的影响。在自由贸易协定下,日本与欧盟之间由于贸易壁垒的减少加强了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竞争,但自由贸易协定对日本和欧盟各自产业部门的影响有所差异。总体而言,日本的汽车、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等日本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出口将增加,欧盟的加工食品、机电产品、商务服务等欧盟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出口将增加。欧盟委员会的文件认为,在保守型自由贸易协定下,欧盟受影响最大的部门是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占欧盟对日本出口的17%,自由贸易协定将使欧盟的加工食品对日本出口增加180%.此外,欧盟的化工和运输设备对日本的出口也将增加20%.在激进型自由贸易协定下,欧洲对日本出口增加最大的部门还是食品加工,出口的增长率可达到200%.此外,欧盟的化工和运输设备对日本的出口也将增加50%.汽车产业受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的大,日本汽车对欧盟的出口将会增加,但同时欧盟汽车对日本的出口也会增加。自由贸易协定将使日本汽车产业的产值规模增加2.5%~3.4%.在保守型自由贸易协定下,欧盟的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分别对日本出口可增加0.9%和2.3%.日本的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对欧盟出口分别可增加2.6%和1.8%.在激进型自由贸易协定下,欧盟的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对日本出口分别可增加1.3%和4.7%,日本的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对欧盟出口分别可增加7.7%和5.7%.

4.自由贸易协定对福利的影响。自由贸易协定下日本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增加将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导致双方的福利增加,日本与欧盟内部的高技术岗位和低技术岗位的工资都会上升。日本国内工资上升幅度在0.4%~0.8%之间,欧盟内部工资上升幅度在0.3%~1.8%之间。日本机械部门就业岗位将增加4.5%,化工部门将增加3%.欧盟3%就业机会增加的幅度将在3%~7%之间。

5.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提高了日本实施FTA战略的地位。美国、欧盟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前三位最大的经济体之间没有自由贸易协定的连接,它们各自在打造自己的自由贸易协定网,但是它们之间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协定。小布什政府执政后美国与许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与约旦、新加坡、智利、澳大利亚、摩洛哥、巴林、多米尼加及中美洲、阿曼、秘鲁、哥伦比亚、巴拿马和韩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国会完成了与哥伦比亚巴、拿马、韩国等三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立法。2009年11月奥巴马政府在前任政府的基础上宣布参加跨太平洋伙伴协定”的谈判。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国际税收:饶让抵免:税收协定

税收饶让(taxsparing),又称饶让抵免,是居住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的所得在非居住国得到优惠减免的那部分税款,视同已经缴纳而给予抵免的一种税收措施。作为税收抵免的延伸,税收饶让对保障各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起着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在税收中性等方面的弱点,也给世界经济的公平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税收饶让产生的背景和抵免范围

(一)税收饶让产生的背景。在国际经济领域,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更好地吸引利用外资,往往采取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措施,如给予外国投资者在所得税方面一定的免税、减税,甚至再投资退税优惠等。但在居住国采用一般抵免法的情况下,即只根据纳税人在非居住国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款给予限额抵免,而并不将纳税人享受的减免税视同已纳税款给予抵免的话,纳税人就可能得不到非居住国给予税收优惠的实际利益,而非居住国鼓励和吸引外资的目的因此也未能实现。

为保证税收优惠措施的效果不被抵消,真正受惠于跨国纳税人,许多发展中国家强烈呼吁,居住国在税收抵免过程中,必须做出某些让步,即对其居民在国外所获减免的税款,应视同已经缴纳而允许抵免。由于税收饶让涉及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因此必须通过在双边协定中规定税收饶让的条款方能实现。经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争取,在与发达国家签订的许多税收协定中,基本上都有税收饶让的规定。例如,英国是率先采用税收饶让抵免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对税收饶让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态度,在与有关国家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中,程度不同地列人了税收饶让条款。

(二)税收饶让抵免的范围。各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签订双边税收协定时,对税收饶让的范围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从我国对外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看,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对预提税的减免税优惠予以税收饶让抵免。例如,中、法税收协定中,对我国给予合资企业中、法方合营者的股息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减免征收的预提税,法国政府予以饶让抵免。实践中,据以计算饶让的预提税税率主要有以下三种:(l)以非居住国税法规定的预提税税率为准。我国与新加坡签订的税收协定规定,新加坡对其居民来源于我国的利息应按我国税法规定的20%的预提税税率予以抵免。(2)以同一税收协定中规定的非居住国征收预提税的限制税率为准。在与我国签有税收协定的国家中,法国、日本、挪威、加拿大、芬兰、瑞典等国对其居民来源于我国的利息和日本、新加坡、法国对我国中外合资企业支付的股息均以10%的协定税率计算抵免。(3)以缔约国双方商定的税率为准。例如在中、德税收协定中,德国对其居民来源于我国的利息、特许权使用费按收人总额的15%计算抵免〕。

2.对营业利润所得税的减免给予税收饶让抵免。例如在中、日和中、英税收协定中,日、英两国对我国政府按照合营企业和从事农林牧的外国企业的营业利润,所享受的减免税优惠,予以饶让抵免。

3.对双边税收协定签订后,非居住国政府所做川的新的减免税优惠措施,若经缔约国各方一致同意,可给予税收饶让抵免。例如,中、日和中、英税收协定中,都曾有过这方面的规定。

二、税收饶让的利弊分析

(一)税收饶让的合理性。税收饶让实际上是居住国政府对非居住国政府旨在引进资金和技术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可和配合,其作用不在于避免实际的国际重复征税而在于保证在居住国实行税收抵免的情况下,不使非居住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失效。因此,税收饶让能使跨国纳税人真正得到实惠。

对非居住国来说,采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来自外国的投资实行减免税等措施,短期内自身的税收利益会有损失。但从长远看,经济得到发展以后,税收利益自然会随着经济利益的扩大而水涨船高。因此,税收饶让能使非居住国的税收优惠真正加惠于纳税人,从而起到引进资金和技术的作用,有利于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作为非居住国,我国与经合发组织成员国中的27个国家签订了税收饶让条款,其中24个规定饶让条款,20个国家单方面给予我国饶让;4个国家与我国相互给予饶让。

对居住国来说,税收饶让丝毫不会影响居住国政府行使其居民税收管辖权的正常权益。因为这部分饶让抵免的税款,本来就属于非居住国政府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应征收的税款,只是为某种需要,采取部分或全部放弃给跨国纳税人的特殊优惠。所以居住国政府对其予以饶让,根本无损于本国的税收利益。况且,如果居住国的过剩资本较多,实行税收饶让还可以起到鼓励资本和技术输出、增加外汇收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作用。但在税收实践中,有些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丹麦、瑞典等,对税收饶让采取积极态度;而有些国家如美国则采取消极态度。一般说来,对税收饶让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在于国家所奉行的财政经济政策不同:奉行鼓励过剩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的国家和采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的国家,一般对税收饶让采取积极的态度。作为居住国,我国在税法中,也规定了有关税收饶让的条款,具体包括:(1)纳税人(包括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在与中国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按照所在国家(地区)的税法规定获得的减免所得税,可由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后,视同已缴税款准予抵免。(2)内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承揽中国政府援外项目、当地国家(地区)的政府项目、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援建项目和中国政府驻外使、领馆项目,获得该国家(地区)政府减免的所得税,可由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经税务机关批准,视同已缴纳所得税准予抵免。

(二)税收饶让的弊端。

1.对居住国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里,税收饶让的过多采用影响了其竞争力和经济利益。例如,由于不可能对纯国内的经济活动实施减免税,居住国的部分工业由于无法与享受税收饶让待遇的海外投资企业进行竟争,可能不得不关闭。这破坏了资本输出中性,对投资于居住国的投资者形成税收歧视。并且如果把税收饶让当作居住国对非居住国的一种经济援助,那么这是无法体现援助者意图、不透明和很难控制的援助方式。

2.对非居住国来说,由于实行税收饶让,投资者就会把较大部分的利润汇回居住国,而不是将这些利润投到非居住国用来巩固原来的投资或扩大再生产,这样就使非居住国鼓励投资的目的落空。而且,税收优惠的实行,也违背了资本输人中性的原则,对非居住国的国内投资者不公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并不一定能使其达到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发展中国家应立足本国的实际国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利弊做出分析:只要选择税收优惠政策是利大于弊,就一定要坚持在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中列入税收饶让条款,以免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落空。

3.税收饶让容易引起税收协定的滥用,带来避税行为。利用税收饶让条款避税的四种典型方式是:(1)转让定价。指的是居住国或第三国的公司利用饶让条款,通过转让定价的手段,增大在非居住国可享受税收优惠的利润,从而导致居住国税收收人的流失。(2)转移避税。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是利用居住国对股息、利息等给予税收饶让的待遇来进行避税。例如,若居住国的某家银行欲给外国投资者贷款,可以通过发展中国家的一家金融机构划拨这笔款项,这样根据两国签订的税收饶让条款,该银行就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待遇。(3)居住国被用作避税渠道。这种情况是指第三国的投资者利用居住国和非居住国的税收饶让条款,在居住国成立一个或多个公司,通过它(们)对非居住国进行投资,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4)政府对税收饶让条款的滥用。主要指的是非居住国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保持高税率,以保证给予跨国投资者更大的饶让抵免利益。

三、防范税收饶让滥用的措施

为防范可能发生的税收饶让条款的滥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1.单方面的措施。利用饶让抵免的转让定价避税不同于常见的转让定价避税,它是通过特殊的经营安排,将吸纳饶让抵免额与操纵利润相结合的避税方式。虽然其避税手段更加隐蔽,但各国单方面的反避税措施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例如各国可以通过制定国内法来规范和管理关联公司间的避税行为。

2.运用协定其他条文加以规定。在签署或完善新的税收饶让条款时,缔约国可根据现有的国内反滥用条例的规定在协定中加人反滥用条款。此外,如果发生饶让抵免避税,缔约双方也可通过税收协定中的“情报交换”和“协商程序”条款,对反避税活动进行个案磋商,采取必要的措施。

3.对饶让抵免条款增加限制条件。从各国签订的协定补充议定书的内容看,主要是对所得(有的只针对利息所得)给予饶让抵免做出四项限制性规定:一是利用饶让抵免条款作特殊经营安排;二是受益人不是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居民;三是对协定适用税种涉及偷漏税或欺诈行为;四是其它情况。只要纳税人被认定为符合上述四种情况之一,就不能享受饶让抵免待遇。对饶让抵免条款作必要限制,既能维护合规经营者的利益,又可有效限制饶让抵免避税行为。

总之,一国在选择是否要给予税收饶让时,应综合考虑自身贸易和投资的流向、自身国内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因素。比如,资本输出大于资本输人的国家出于保证本国居民在对方国家与其他投资者出于平等竞争地位的考虑,往往愿意给予税收饶让。此外,一国在给予税收饶让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实施对象和实施方案,以期将税收饶让的滥用现象降到最低限度,从而给双方的税制以及经济的发展带来真正的好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出于引进资金、技术以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普遍存在着税收优惠措施。为保证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一般应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给予税收饶让。理由是:在以分公司模式进行跨国经济活动情况下,每年居住国都要对世界各地分支机构的所得汇总纳税,如果没有税收饶让,跨国纳税人因税收优惠而少缴或未缴的税收额,就会在居住国被补征;即使采用子公司形式从事跨国经济活动所获得的股息,在其汇回居住国纳税时,如果没有税收饶让同样会使税收优惠落空。因此在需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要求列人税收饶让条款。

参考文献:

[1]杨斌国际税收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杨志清。国际税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苑新丽国际税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文春。对税收饶让的重新认识「J].税收译丛,2001,(2)。

[5王晓悦。税收饶让抵免的考察与政策选择(J〕。涉外税务,2001,(11)、(12)。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7

投资决策的税务筹划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所关心的是企业投资所获得的所得税后净收益。因此,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最为明显。税收负担轻或者减税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而税收负担重或者增税会抑制企业投资。税收负担轻重或税收负担增减可以从国家在某个时期的税收政策中显现出来,税收优惠是国家税收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减轻税收负担的一种手段。国家实施税收优惠引导企业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刺激经济增长,而企业投资利用税收优惠可以减轻税收负担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分析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导向,预测税收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资收益的影响。从目前看,在这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筹划:

一是投资于固定资产可以享受折旧抵税待遇,减轻税负。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将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投资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增值税税负将比现在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二是在投资总额中压缩注册资本的比例,根据税法规定,借款利息能够列入企业的财务费用,进而减少所得税开支,并且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享受财务杠杆利益。

三是尽可能多地使用设备及无形资产投资,因为设备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费可以在税前扣除,缩小所得税的税基,进而减少所得税税负。

投资地点的税务筹划

分析税收制度的区域导向型优惠,选择税收负担轻的投资地点。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率一般是15%,其他地区一般是33%,相差18%,而且,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二年。自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税收方面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如果企业到西部投资,就可以享受这些优惠。

从国外的情况看,有的国家或地区不征收所得税,有的国家的所得税率高于我国或者低于我国。因此,投资地点不同,税收负担会有所差别,最终影响到投资收益。对于跨国投资者,还应考虑有关国家同时实行税收居民管辖权和收入来源地管辖权而导致对同一项所得的双重征税,以及为避免国际间双重征税的双边税收协定有关税收抵免的具体规定,以进行投资国别或地区选择。

企业进行投资时,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收负担较轻的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该投资收益较大。

投资行业的税务筹划

分析税收制度的行业导向型优惠,选择税收负担轻的行业进行投资。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关于所得在不同行业之间税收负担的差别比较明显。比如,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对新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行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在三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而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所得税制度中规定,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在15年以上,经企业申请,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其税率按15%计。而对于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国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而没有优惠的其他行业,所得税率一般为33%,且没有减税期和免税期。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所得税税率为15%.

投资方式的税务筹划

考虑企业的投资方式。按投资的对象分,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一般指对经营资产的投资,通过购买经营资产,兴办企业,掌握被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从而获得经营利润。企业进行直接投资面临的税制因素很多,可以涉及到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企业在进行直接投资时,还会面临是兴建新企业,还是收购现有亏损企业的问题。如果税法允许投资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可以合并报表集中纳税,则盈亏抵销之后,投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将有所减轻。

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对这种投资方式,需要关心的是投资收益及投资风险,而税收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分取的股息须按规定计入收入总额缴纳所得税,而购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即国库券利息收入是免税的。

组织形式的税务筹划

企业在投资时,还应考虑企业的组织形式。因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税收待遇有差别。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公司企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公司企业是一种重要形式,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少国家对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差别税制。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同,总体税负也将有别。从税法角度看,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和分公司与总公司的关系不同。子公司是独立的纳税人,而分公司作为总公司的分支机构,而不作为独立的纳税人。对于国内投资者,因为分公司不作为独立纳税人,分公司的经营结果是利润或者是亏损都转给总公司,由总公司统一集中缴税,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盈亏在计税时可以互抵,而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就不享受这一税收待遇,而是各负盈亏,各自缴税。一般来讲,企业可以在分支机构设立前期采用分公司形式,后期采用子公司的形式。

企业投资决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的制定不仅与当前现行的税收制度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企业对国家未来的税收政策的预测。这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现行税收制度、税收政策,还要关心国家的税制改革状况、税制改革动向、税收政策的导向,合理合法地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使得本企业的投资既能尽可能多地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获得最大的投资净收益,又能符合国家税收政策,接受国家的税收调控,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1篇8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现在我们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凡是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宰与利息率、扩大信贷支出等,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紧银根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支出等,都属于紧”的政策措施。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到这里,我们的分析主要还是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放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上,实际上,不管是松的政策措施还是紧的政策措施,在调节需求的同时也在调节供给。同样的道理,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既可用紧的政策措施来抑制需求的增长,也可用松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供给的增长。因此紧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如果从结构方面看,问题就更清楚。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另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出现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这样单纯地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调节,都不可能使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因此,还要从结构失衡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或紧或松的政策措施加以调节。由此可见,当我们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时,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还要兼顾供给的一面。当然也要看到,采取紧的政策措施在压缩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采取松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给方面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见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摘要】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得好坏直接影响经济运行。不同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相应的搭配模式。一般在不同时期中央政府会对既定的政策模式下的政策手段、政策侧重点给予调整,即纵向协调;在某一时期的政策配合模式下,政府不仅要调整政策本身,也要注重政策配合系统的整体优化,即横向协调。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文献回顾

在调节范围、调节手段、调节的侧重点以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必须紧密结合,扬长补短(贾中慧,2009)。我国加入WTO后,加大了与世界市场的关联度和互动性,不仅要防患外部经济的冲击,也要重视本国经济政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随着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将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好地协调配合,但是会暂时出现的脱节现象,这就需要加强两大政策的配合(贾康,2009)。在两大政策配合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数研究都赞同财政政策调结构、货币政策控总量”的观点,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政策组合方式,即对双紧”、双松”、松紧”和中性”四种模式的选择(任碧云,2009)。毕海霞(2006)分析了过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基本轨迹,发现两大政策在配合日臻完善的同时,缺乏更深层级的配合,包括调节分工不明确、配合效果不明显等。影响政策配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两方面,前者是指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手段和工具紧密联系的因素,后者主要指政策实施的宏微观环境和政策执行能力等。技术因素由于其对政策配合效果影响的直接性而更为重要(任碧云,2009)。对于两大政策自身的完善,要侧重两大政策的手段和工具的运用(王国林,2004),同时注重政策配合环境的建设,主要是相关财政和金融制度的建设,健全货币市场,从而提高政策实施主体和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贾康,2009)。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模式上,只是简单地描述IS-LM模型,并没有突出协调”,而且单纯地从目标与现实的不合,理论性地评价政策配合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并没有真正发现两大政策的不协调之处,因此政策建议也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的经济时期,要优化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通过某种更有说服力的方法寻找两者之间配合的不足以及影响政策配合的不利因素。本文首先对协调和配合进行重新界定,并尝试将协调分为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通过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纵向对比,探讨两次危机时的政策配合的差异,并分析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试图寻找现实中两大政策的配合与协调。

二、政策协调――以两次金融危机为例

1.概念的界定

在《辞海》中,配合是指通过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协调不仅需要配合,而且需要配合得当。二者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并不能反映分工合作的效果,而后者包括前者,它既可以指事物间关系的理想状态,也可以指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强调理想”。那么政策协调就是指,在既定政策配合下,针对分工合作中出现的与任务目标相悖的问题进行政策手段的调整,以达到政策配合的最优化。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协调,而不是配合。本文将协调分类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不同时期相似经济环境中,相同的政策配合框架下政策目标、政策有无调整;后者则指在某一的经济环境下,由于经济形势的左”(与政策调控方向相反)变化或者政策效果与目标相悖时,既定的政策配合模式下会出现某些政策手段的调整。

2.纵向协调――两次经济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金融危机是近年来两次主要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其根源是相同的,过度金融创新而忽视了安全性,国内经济泡沫破灭。尽管二者在影响力度等方面有所差异,然而都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广泛,主要表现为出口贸易大幅下降、利用外资情势恶化、内需不足、经济增长放缓。

199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偏松)的配合模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支出,主要是购买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鼓励投资消费,刺激出口的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稳健的货币政策涉及存贷款利率、准备金利率的调整,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再看2008年,政策配合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增加财政支出,税制改革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与前次金融风暴不同的是,面临本次经济危机,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政府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将支出重点倾斜于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中小企业;税制不再是小修小补的改良,而是变动了增值税这一主体税种,即真正意义上的税制改革。总的来说,财政政策特别着力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保障民生,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方面,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更大,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和力度都明显增加,为了吸引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优化信贷结构。这不再是只关注货币政策调节总量的一个转变,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节经济结构。

通过对比,我们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虽然1997年金融风暴后实施的经济政策,其目标也是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但是政策配合中,刺激居民消费的财税力度不大,且消费人群更关注城市居民民,尽管在增加政府支出也包括对低收入人群消费的转移性支出,但是政府支出的重点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忽略了乡村居民的消费培养;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拉动经济增长三大马车的结构不协调问题,但是政策仍然缺乏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倾斜。事实也证明,前一次经济危机暴露的问题,接下来的这一场经济危机中依然存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有效需求不足、中小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较低等。因此,1997年金融风暴后政策配合模式选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手段、调节对象等方面需要改进。第二,2008年经济危机中的经济政策不仅刺激投资,更关注内需的扩大,不仅要出口数据上升,更重要的是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如利用出口退税政策限制三低一高”产品的出口;不再将收入分配的重点置于城镇居民,对低收入者和农民给予充分关注。这种政策配合模式中手段和侧重点的转变和调整表明我国进行了政策配合中的纵向协调――不同时期相似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协调,以期更好地解决经济问题。

3.横向协调――2008年经济危机

如上所说,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失业增加;出口下降,首次贸易逆差,出口企业大量倒闭;消费、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凸显;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外汇储备风险增加;证券市场受挫等。面对如此恶劣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果断实施了双松”的政策配合模式,强劲的政策力度使得我国整体经济复苏速度较快。当然,其成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配合模式是否天衣无缝”?

首先看一组宏观经济数据。到2010年5月份,CPI为3.1%,首次超过3%的调控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维持高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9%,比预测高0.2个百分点;5月份出口增速达48.5%,大幅超预期。再看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调控准备金的频率:2010年1月18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年2月25日,国内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6.5%(上调0.5%);2010年5月10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毋庸置疑,至2009年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出口逐渐回升、居民消费持续上涨、整体经济回暖。但是进入2009年下半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因此,2010年货币政策更侧重于适度”。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供应量上,一方面保持充裕的信贷货币,保证经济运行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在适度宽松”基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回收流动性。

这一事实说明了两点:第一,我国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在现实经济出现了与目标相悖的情况下,对政策手段和侧重点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目标。但是这种调整只是货币政策自身的完善,并没有涉及财政政策,忽视了配合系统的优化;第二,不管是货币财政还是财政政策,抑或是其他的以调控宏观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政策,更应该注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才是保持经济长久增长的关键。而不应该只关注形式上的经济数据,即关注促进经济质量提升方面的政策而非单纯地刺激数量。这两点也应该是今后两大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向。

看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配合”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使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动力衰减和新动力培育接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新动力的必然选择。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而随着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必须优化环保政策。

在看到环保政策约束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严格的环保政策也为“双创”带来更多机遇。国家主席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环保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一般介于2.5%-3.0%,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优化环保政策将成为推动“双创”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双创”主体应主动适应环保政策的变化。“双创”主体必须提前做好预判和评估环保政策变化对行业的影响,不能简单仿效过去一些中小企业靠“偷排乱放”等违法行为来维持企业生存,否则将面临较高的处罚成本。创业过程中必须积极适应,将环境保护投资列为重要的成本项目,或者在筛选投资行业时将清洁型行业作为投资重点。另一方面,对于环境保护政策而言,必须逐步优化,建立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机制,不能设置针对创新主体的限制门槛和歧视政策,建立健全环保政策实施的方式,注重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积极性。

环保政策促进“双创”所面临的问题

1.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树立,主动适应环保政策和寻求政策给予的能力有待加强。从现实状况来看,当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仍然不够,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或者环境意识较为淡薄,违规排放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在适应环保政策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政策规避为主,将环保政策当作成本或限制来考虑;而在主动适应环保政策方面做的不够,也就谈不上积极利用环保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

2.现有环保政策中限制性、惩罚性政策较多,激励性政策较少。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环保政策主要是以限制性、惩罚性政策为主,包括行业准人标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等,多是行政限制手段,激励性政策较少。参与“双创”活动的主体,往往更加重视对于先进水平的追求,一般都会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环保标准,其中,许多成功案例对于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这些企业更多关注对一些先进技术的激励或支持政策,从而在初创期获得较多的奖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开始阶段资金不足的问题。

3.市场化的制度尚未建立,影响了民间资本的参与。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环保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很多投资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财政资金,致使产业资金缺口巨大。据有关部门测算,单单落实“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每年投资就需约2万亿元,而各级财政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其余85%-90%的资金都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因此,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来源特别是民间资本,将成为中国发展环保产业的关键。民间资本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制度建设不足,特别是与环保相关的市场交易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如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制度等,使得民间资本缺乏盈利渠道。

4.环保领域技术创新等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生态环保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并指出要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目前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政策较为零散,一些政策的操作性也有待增强,应进一步落实环保领域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提升环保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双创”环保政策的建议

1.建立奖励先进的政策机制以激励创新。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限制性政策必不可少,但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激励性政策的制定也较为重要。特别是从激励创新的角度来看,参与“双创”活动的主体,相比于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而言,一般处于技术前沿。目前制定的一些基本环保准入标准并不会限制其进入,或者说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通过制定一些奖励先进的政策机制,增强从事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既能产生更大的环境效益,也可以部分解决创新创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应该注意,必须严厉打击以虚假创新创业活动骗取财政补贴或奖励的行为。

2.加快碳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交易机制建设。建立市场交易机制是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重要前提,也是民间资本实现市场化收益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环保市场。目前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都在加紧推进中,应在深入总结各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相关经验,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推进制度的落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加快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在配额管理相对宽松或者还未实行强制交易的背景下,应该建立一些激励机制,避免陷入“有场无市”的不利局面。以碳交易为例,在缺乏强制性减排约束的前提下,企业没有总量减排指标,因而缺乏主动通过碳交易获得排放额度的动力,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实行碳信用累计制度,并将碳信用积分作为远期受益凭证、即期受益凭证、项目准入或优先进入的资格凭证、参评荣誉称号的优先权,从而提高企业进行碳交易的积极性。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10

你感觉,什么叫积极的财政政策。

记者想了一会,是让财政健康发展的政策吗?

林教授笑,对,但积极,未必就适合我们的财政。“拿来主义”我们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但现在看来,我们需要的,是另一个开创性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照搬。

拿来的不都是好东西

林双林说,现在所谓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都是“生不逢时”或者说“生刚逢时”的政策。由于这种时间上的特殊性,积极财政政策很多时候都是照搬其他国家来的――甚至连这个名字,也是直接翻译得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说积极财政政策,那么它本身就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地方财政乃至全国财政有促进作用。现在你看这些政策,1998年也好,2008年也罢,算上今年继续的一万亿刺激方案,哪个政策充分发挥了其长效促进作用?”

林双林说,现在的积极财政政策,都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为前提。那么就必然要提到这个“前提的前提”,就是经济的不景气,财政的囊中羞涩乃至囊中窘迫。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积极财政政策是要拉动整个地方财政的财源,说句大白话,就是让这些地方财政更有钱。

动机是正确的,那么实际操作呢?林双林说,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让地方财政的“林子”更大,表面上看起来搞活了经济,让资金流更快运行,但实际上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方法。日本、美国已经走了这一条“越喝越渴”的老路,但中国显然应从其中想出新意来。

林子大了,未必就有鸟。问题出在随着“积极”一同积极起来的财政赤字身上。

中国传统的财政思想是“轻徭薄赋”,“量入为出”。在1896年之前的两个半世纪,清政府的财政很少有赤字。1981年起,中国放弃“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财政政策,开始发行内债。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政府赤字和债务规模很小。1986年《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30条规定,财政部门不得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但是,很长时期里财政赤字除一部分依靠发行国债填补外,大部分是向人民银行借款,即发行货币的方式解决。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财政部必须停止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从此,政府债务开始显著增加。

“虽然说财政负债经营是让经济提升的一个方法,但任何一个方法都有它的适度性,我们的步子,现在来看显然是走大了r”林双林苦笑道。

积极的成本

林双林说,赤字大了,未必就能有余。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急剧增大,而且连年不断。积极财政政策过后,实行稳健财政政策,但预算仍然是赤字。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2001年为2.3%,2002年为2.6%,2003年为2.2%。2007年,中国经济高涨,股票市场泡沫出现,股票交易印花税等税收大增,中国财政二十五年来首次出现财政盈余。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国家再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财政又出现赤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财政赤字主要是扩大政府支出造成的,因为这些年来税收增长率一直很高。在极其困难的2009年里,财政收入仍然较2008年增加7,147亿元,达到68,477亿元。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1.7%,高于CDP的增长率(9.1%)。

“看起来很繁荣,是吗?没错,但仅仅是看起来。”林双林说,总有那么些不明就里的人用表面上的数字说话,当年美国经济危机时也是如此。

为填补财政赤字,中国政府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981年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1990年为4.8%,2008年为17.6%。2008年底中国政府内债余额为52,799.3亿元。2009年国债继续增加,内债余额达到59,740亿元,占到GDP的17.8%。

在发行内债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利用外资,向外国政府、外国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借款。1986年政府外债余额158亿美元,2008年底达到3,746.6亿美元。中国外债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当年GDP之比),2000年为12.2%,2007年为11%,2008年为8.7%。虽然有所回落,但“怎么看都还是有点儿高”。

他说,这些是中央政府公开发行的债务。中国政府有大量的未公开的债务,例如,地方政府债务,高等院校的债务,等等。据中国银监会估计,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地方政府债务目前还在不断增长。高校的债务据估计也相当大。这样,加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的债务,以及政府举借的和政府担保的外债,中国政府总债务就会达到GDP的50%左右。我们知道。欧盟对成员国规定的政府债务警戒线为GDP的60%。林双林说,我们也许还没有达到这个警戒线,但并不意味着到了这个线才引起重视。因为我们另外一把错误的尚方宝剑,就是把自己和欧盟,和美国和日本相比。

借鉴不等于模仿

林双林表示,我们现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来源于对我国财政的自信和对国外财政的模仿。“有人说美国的国债占到总财政收入的60%,我们还远远没达到这个程度,对于这种论调,我只能说他们没有经过研究。”他说,这种论调不仅无知,其可怕在于持有这种论调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这是事实吗?他说,确实是事实,但是禁不住推敲的事实。不少国人往往会把自己和美国、日本相提并论,但很显然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和这些国家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不可复制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只看到了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

况且,就算是美国和日本,高额的财政赤字也不是什么好事。林双林说,高额的债务吸纳了大量的民间储蓄,阻碍资金进入民间资本市场,影响资本积累。随着政府债务的增加,美国的经济增长呈下降趋势。美国经济半个世纪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仅为1984年的7.2%。巨额的政府债务,迫使美国每年以大量的税收偿还利息,无法投资于其它公共事业。尤其是25%的国债被外国持有,使得国家税收不断外流。美国国债的另一困扰是它威胁着美元的信誉。高额的债务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造成美元贬值,损害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近年来,美国经济学界和一些主要贸易国家(包括中国)要求美国降低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呼声不断增加。

至于我们“学习”的另一个样本日本,其日子也并不好过。日本是政府负债率(政府债务与GDP的比值)最高的发达国家。而债务是赤字的积累。日本的财政赤字主要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上世纪50到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政府财政状况良好。70年代开始,能源危机席

卷全球,经济衰退,而此时日本开始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出大大高于财政收入,巨额财政赤字出现。林双林表示。我们在这里将财政赤字定义为财政支出减去税收收入和其他收入的余额。日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未低于3%。为了填补财政赤字,日本政府大量发行债务。据日本官方统计,这个比重逐年增加,虽然有控制手段的存在,但效果并不明显,截止2009年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为157.5%。

日本经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辉煌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率非常高。习惯了高增长率的日本为了保持高增长率不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从1975年到1997年,在财政赤字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增长从未出现负数,然而增速已明显减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经济陷入衰退,财政赤字连年,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后几年经济增长加快,但好景不长,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再一次陷入衰退,2008年经济出现负增长,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5.6%!面临巨额国家债务,日本政府对经济刺激显得十分无力。日本经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下滑趋势。日本经济出现这种局面,沉重的债务负担是一个重要原因。

林双林说,不仅我们正在学习的两个标本都是“茶几”――上面全都是“杯具”,除美国和日本以外,欧洲发达国家也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在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摆脱的时候,以希腊为首的欧元区国家最近出现了财政危机。欧元区成员国在对付金融危机时,无法使用货币政策,只能使用财政政策。2009年,许多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庞大。例如,希腊财政赤字2009年占到GDP的13.6%,远超过欧盟规定的3%的警戒线。希腊政府面临破产的威胁,新债发放遇到极大困难。希腊政府的财政危机关系着欧元的前途和命运,德国、法国等国出手相救。希腊计划今年财政赤字削减为GDP的8.7%,2012年削减为GDP的3%。面临国内严重的失业问题,这个计划实现的难度可想而知。除希腊外,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存在严重的财政问题。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赤字控制理论

林双林说,加上没有明确统计出来的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国的政府债务应该已经相当可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府是可以通过财政赤字短期内使经济增长率提高的。例如,时期的1958~1960年,中国的财政赤字是非常高的。同时,GDP增长率也是惊人的,1958年的GDP增长率就高达21%!然而,GDP的增长是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GDP的增长不能反映出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不能反映出对资源的开采程度,不能反映债务水平,也不能准确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在重视GDP增长的同时,应该更重视国民财富的增加,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和保护等。国际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积累债务容易,偿还债务难。应该指出,美国、日本在战后高增长的年代里往往有财政盈余。日本1970年时的政府债务才是GDP的9.6%,1976年时为21.1%,现在已到160%了,债务已经严重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希望这种局面不要在中国出现。中国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不要重蹈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覆辙,要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制定财政政策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起长期平衡预算的思想。财政赤字应该是反周期的,也就是说,在经济衰退时出现,在经济高增长时消失。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即使在高增长的年份也实行赤字财政。例如,2003年GDP增长率为10%,财政赤字占GDP的2.16%;2004年GDP增长率为10.1%,财政赤字占GDP的1.31%;2005年GDP增长率为10.4%,财政赤字占GDP的1.24%。这些年来,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扩张性的,没有紧缩的时候。有时,三月份还计划增加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四月份就开始担心经济过热。我们要避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候搞赤字财政。

2在不得不实施赤字财政政策时,应该严格控制赤字的规模。去年财政预算赤字,打破历史纪录,全年经济增长达到9.1%,第四季度增长达到10.7%,实现了高增长。中国为摆脱这次金融危机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已经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世界经济正在复苏,美国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增长率为正(2009年第三季度更达到5.9%),中国应该尽量缩小财政赤字,不然,经济很快又会出现过热。在经济增长稳定后,争取平衡预算。不少人讲,中国赤字尚未达到GDP的3%,债务尚未达到GDP的60%,可以继续扩大赤字和债务。我们不能等到了欧盟的警戒线时再采取行动。应该指出,美国、日本在高速增长时候,财政常常有盈余,赤字和债务大都是在经济衰退时形成的。

3在经济衰退、实施赤字财政政策时。要防止片面强调增大政府开支的观念,应该重视减税和民间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的财政赤字基本上是由于政府支出扩大造成的。比如,这些年在国家有巨大财政赤字的时候,税收的增长还大大超过GDP的增长。诚然,最近中国合并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把投资部分从增值税税基中去掉。这些都是制度性改革,不是临时性的财政政策。然而,在这次危机中,我们在减税方面政策仍太少,力度也不够。在经济困难的2009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仍然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今年上半年税收增长率更高。中国企业税率本来就高,面临全球性经济衰退,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困难重重,应该出台更多的减少企业税收的措施,这对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和经济长远发展都有好处。

4要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前面讲过,中国的财政赤字基本上来自于政府支出的快速增加,而不是税收的缓慢增长。这样,政府支出的效率就十分关键。一是要把资金投放到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而民营企业又不愿意或者无力投放资金的领域。这些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扶贫等等。二是要优化投资量。投资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效率的最大化。要减少公共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状况,要使地区间公共产品提供趋于均等。三是要有长远的、合理的规划。要防止今天建,明天拆,或者建起来后缺乏维修,很快折旧的情况发生。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11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宣布启动于2006年9月。按照双方协议,这一对话机制将每年举行两次,轮流在北京和华盛顿进行,以对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尽管保尔森此次访华的具体内容和成果均未公布,但是从各种迹象来看,寻找中美战略经济合作新的利益交汇点将是未来对话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中国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的空间在缩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而且这方面的影响还在继续恶化。而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国际市场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也持续上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世界市场主要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上扬,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价格也在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升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属于输入型通胀,主要是由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会对现在的通胀情况产生特别大的作用。只有在经济部门的其他大量价格出现下跌时,才能抵消这种通胀,但是,如果其他部门的价格出现下降,将对整个经济造成很大影响。事实上,欧洲正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上对于通货膨胀的厌恶,导致欧洲央行在美国不断减息、美元颓势不减的情况下一直将政策利率维持在4%的水平,因而不得不付出经济增长减缓的代价。

其次,中美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总体趋势是中美贸易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正趋于对称。1996-2006年间,中国对美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率一直稳定在20%左右,而美国从中国进口占美国进口商品总量的比率却从1996年的6.65%一直上升到2006年的15.93%。另外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占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比率已经从1996年的11.64%下降至2006年的7.49%,而美国对中国出口占美国总出口的比率则从1996年的1.92%上升至2006年的5.33%。

规模因素以外,一些研究者还进一步提出,从两国贸易互补情况来看,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比从规模角度所反映的依存程度要高。目前在初级产品上与美国贸易互补性最强的国家主要是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和英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与美国贸易互补性最强的是中国、德国和法国;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则是德国、日本和法国。中国与美国贸易互补性较强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杂项制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等工业制成品,这说明中美两国在这些产业上蕴含着较大的贸易利益,两国在这些产业上的贸易中断被其他国家替代的机会成本将会是巨大的。

最后,美国国内的谈判环境不佳。目前美国2008总统大选初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两位候选人都发表了对华激烈的言辞,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剥夺了美国人就业机会、忽视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对华立场相对温和,但当选的可能性也较小。同时受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上升。例如美国财政部预计将在本月出台法规修改对外国在美投资的审查方式,规定政府基于国家安全原因,能够对低于10%股权门槛的外国投资展开调查。这意味着财富基金及其它海外投资者将面临来自美国监管机构更加严格的审查。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1篇12

[摘要]中韩两国建交短短的16年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现在,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探讨了中韩经贸关系的背景、现状和其中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对前景与趋势的分析。为保持中韩贸易的健康发展,文中更为详细的探讨了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加强两国的双边磋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着手解决两国关系中的贸易逆差问题等。【论文关键词】双边贸易贸易逆差贸易壁垒中韩两国建交短短的16年来,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现在,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同时,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一、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1.中韩之间的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中韩贸易渊源流长,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2%。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见表1),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韩美贸易额,在1992年建交的时候中韩贸易额才只有达到50.3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1598.9亿美元,16年间增长了3178.7%。其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的才26.2亿美元,1995年时就突破了10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了200亿美元,到了2007年时就有1037.5亿美元,增幅达到了3959.9%。而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24.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61.4亿美元,增幅为2329.5%。2.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在中韩两国贸易持续增长中,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继续扩大。由1992年两国建交时的2.1亿美元一路攀升,1997年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2000年达历史最高之后,2002年一举达到130.77亿美元,2003年突破200亿达230.38亿美元,2011年甚至突破了300亿美元达344.31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9.5%。而到了2007年则已经达到了476.1亿美元,由此番情景来看,今年可能会突破500亿美元(见表1)。这种情况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从未发生过的。3.中韩互相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韩国对中国投资始于1985年,起步较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85年到1992年建交的八年中,韩国企业在华项目只有942项,合同金额6.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只有1.6亿美元。而中国统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见表2),2006年时韩在华投资达到了39.07亿美元,与建交前的八年相比,2006这一年就足足增长率24倍之多。而据韩方统计,2007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中国商务部2007年引进外资的统计也显示,中国从韩国企业引进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和美国,居各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首。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二、中韩经贸关系的问题1.中韩贸易不平衡问题中韩之间贸易出现不均衡,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扩大。中方贸易逆差由1992年建交时的2.1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76.1亿美元。自建交以来至2007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金额已高达2137多亿美元,已超过建交以来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水平。一般来说,双边贸易不平衡是国际贸易中的正常现象,追求绝对平衡贸易的管理贸易政策,既不利于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也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韩国对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韩国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也有利地推动了对华出口的增长。韩国对华出口增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中国政府对待与韩国巨额贸易逆差的问题一直保持非常理智和冷静的态度,不赞成通过限制进口的办法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2.韩国的贸易壁垒问题韩国是一个贸易壁垒较为严重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韩国政府采取了多种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措施。而这些贸易壁垒措施对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构成的障碍最为显著。例如,目前韩国征收进口调节关税的27种农产品和轻工产品关税中,有17种主要甚至绝大多数从中国进口。受高关税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国商品很难向韩国出口。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非常严重,受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影响较大的中国商品包括: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及医药原料等。其中,新鲜水果、猪和牛等蹄类动物肉产品、医药(特别是中成药)等尚无法对韩国正常出口。韩国政府在实施上述贸易壁垒措施时,还通过检验、检疫和安全标准等手段,对中国产品采取特殊的歧视性政策。例如,对进口的中国农产品,韩国按6%的比率进行抽检,而对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仅进行3%的抽检。3.贸易中同一性与中国的投资环境问题双边贸易中,中韩之间既有明显的互补性,同时又存在同一性。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依靠“以量取胜”,中国的大量廉价商品进入韩国,势必对其国内企业造成很大冲击。为此韩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中国商品的进口,对中国出口极为不利。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明显减弱,而其他如质量、包装等非价格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相比,又处于劣势,这势必会造成出口下降。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两国都采取了外向型的贸易战略,因此存在着相互争夺世界市场的诱因。同时,由于中韩在面对欧美市场时在许多产品方面都存在着相似性,尤其是韩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迫切需要通过打开出口市场摆脱困境,致使这种竞争性增强了。三、中韩经贸关系的对策研究1.加强双边磋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第一,两国政府机构应充分交流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程序,并建立相关电子信息库,以便于信息共享和查询。第二,要建立和加强两国贸易协调机制,减少突发事件对正常双边贸易关系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同时,对出现的摩擦和纠纷,要冷静地对待,不要滥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更不要实行歧视政策。第三,中方应推动韩方从两国经贸关系大局出发,进一步减少调节关税品目,减少对中国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限制,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增加中国产品的进口。目前,中国受韩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主要分布在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品及医药原料等。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从这些出口商品入手,和韩国政府协商使其关税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2.着手解决两国关系中的贸易逆差问题当前中韩贸易中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上,中韩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强协调与协商,在促进双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改变双边贸易严重不平衡的局面。第一,提高韩资企业在华采购率。在华韩资企业大量依赖国外采购的状况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中国产品在规格和质量方面不稳定,不得不依靠进口;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在不同贸易方式上的政策不一致,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的政策优惠过多,导致出口产品中国化成分受到税收上的歧视。因此,要提高在华韩资企业产品的国产化比率,一方面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来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制定合适政策来引导韩资企业增加国内采购比率。第二,改善中国产品出口环境。从中韩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中不难看出,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的贸易壁垒是中韩贸易逆差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中韩两国要加强磋商,可以通过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在中韩贸易中采取进一步减少关税品目,降低关税水平,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方法,为中韩贸易解决逆差问题创造良好环境;其次,中国行业协会与企业应严格约束出口价格,尽最大努力减少反倾销调查的案件,并积极应诉,政府应要求韩国尽早确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减少并力争消除对华反倾销及有关歧视性政策和做法;最后,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与韩国妥善解决不合理限制及技术性贸易壁垒。3.加强信息交流,加大双边投资力度第一,要建立中韩双边投资信息平台。内容包括:投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产业发展及技术、技术标准、市场需求和中介机构等。第二,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尽管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急剧增长,但与韩国对华投资相比,不论投资数量还是投资规模,相差甚远。以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来看统计,到2006年底,韩国对华直接投资389487万美元,而总投资则达到了390719万美元。目前,在韩投资的中国企业“做小生意的不少,做大生意的却很少”。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贸易逆差,从而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长远发展。第三,当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无论在项目规模、投资战略,还是在投资区域、投资结构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韩国和我国西部地区经贸往来很少,双方贸易在中韩贸易中的比例非常低。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韩国企业加入西部大开发建设行列,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公共交通应急预案范例(12篇)

    - 阅0

    公共交通应急预案范文关键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问题;思路。一、引言。水路交通突发事件是指由水路运输、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及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发的,造成或可能.....

    双减政策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 阅0

    双减政策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班子成员对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