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例(3篇)

来源:网友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1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多方位的,也是综合性的,既有静态效益,也有动态效益。

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决定于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的拉动,还决定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相关商品如原料、机器设备、技术等的出口,从而扩大出口市场,改善对外贸易状况。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利润,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其次,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依赖本国要素积累的增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确保本国发展需要的关键原料、能源的进口;能主动引进关键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改善本国比较优势形成方式,提高人均利润率。

再次,开放条件下,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是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跨国企业,能学习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推进企业国际化和产业国际化,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多地是通过获取海外市场和资源;通过向外转移国内剩余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的发展来实现的,更多地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一、在获取海外资源方面。

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出口导向型战略。这种战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矛盾十分突出并在加剧。近几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使我国资源进口量大大增加。例如,我国已由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出口国转为煤炭进口国,钢材、石油进口量也急剧增加。我国属于大国经济,大量的资源进口,已经对世界市场价格产生强大影响,导致价格上升。与进口相比,对外直接投资以内部化方式获取国内短缺的战略性资源,通过跨国企业内部转移定价降低了资源使用成本,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获取资源的方式。比如,在矿业方面,首钢投资1.2亿美元收购的秘鲁铁矿,中信公司投资1亿美元合资经营的澳大利亚波特兰铝厂、在美国衣阿华州的中兴钢厂;在石油行业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后收购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地油田,并在印度尼西亚合作开采石油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方面。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而内需相对不足的阶段,许多企业和行业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为此,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的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在本土范围内进行,但回旋余地较小,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该是在全世界范围进行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我国一些传统的“夕阳”工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是使这些资产继续发挥作用,减轻国内企业困境的重要途径。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和技术改造,我国在轻工、机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领域拥有独特的成熟技术优势,主要反映在产品的工艺设计和产品功能定位方面的技术创新优势和管理优势。一些企业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主动走出国门,发展对非洲、中东、拉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据统计,初级加工制造投资已经占到我国全部海外投资企业的50%左右,并且还在继续增长。这些海外投资转移了一部分国内的过剩生产能力,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压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还是我国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捷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直接吸收许多在国内难以获得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那些建立在信息资源集中地的国外分支机构,还可以将从当地获得的大量技术市场信息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有助于国内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国际市场行情,从而优化国内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已经率先行动起来,积极进行以获得国外先进技术为主要目标的海外直接投资。例如,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日本等地设立高技术合资企业,开发与生产UPS产品和计算机软件,并将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加速国内产品的更新换代。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上海华虹微电子公司在西方发达国家设立研究与开发型企业,以提高整个公司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再如著名的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其主要目标是获得和跟踪UAI在制动器方面的先进技术。又例如,华为集团分别在美国的硅谷、达拉斯、瑞典、印度、俄罗斯成立了实验室;海尔在美国设立研发机构;长虹与东芝合作在日本设立研究与设计机构;联想在香港和美国设立研发和技术信息中心进行技术研发,并进一步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这些设在技术先进地区的研究机构通过跟踪、学习、研究、开发世界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为国内的技术成长做出重要贡献。

三、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

对外直接投资对维护和开拓我国出口市场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是出口引致效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相关商品如原料、机器设备、技术等的出口,从而导致的出口增加。如前所述,在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构成中,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约占2/3,其中主要表现为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这部分资本品和原材料的输出导致出口的增加。

其次是市场扩大效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设立工厂,就地生产和销售,能够绕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维护和开拓出口市场。此外,通过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可以减小经营风险,从而能够在有一定市场风险的国家开展贸易,扩大市场范围。通过在国外建立售后服务网点,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顾客需求,提高营销服务水平,从而扩大销售规模。我国一些大型家店集团如海尔、长虹、海信等纷纷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销售,均取得不俗的经营业绩。

最后是贸易关联效应。产品的出口要涉及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如产品的运输、分包装、仓储、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为了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和降低风险,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相继在国外建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发展仓储业、零售业、运输业、银行保险业和咨询服务业等。此类服务设施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间接促进了对外投资企业和其他国内相关企业的出口贸易的发展。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如在宏观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上,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缺乏完善的投资保护机制;对外投资监管薄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金融和信息服务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对外直接投资的需要。从企业自身的状况来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普遍偏低,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散,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也还不尽合理等等。为此,我们还需要采取下列有利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第一,要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多年来,引进外资成为我国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外资企业的高效率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也对国内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采取“外资退却战略”与“内资推进战略”以鼓励本土企业家的迅速成长。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入世”在给我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搞一刀切,不分条件地片面强调所有企业都要“走出去”。我国目前存在收入水平的巨大区域差异,既有深圳市、北京市和上海市人均GDP已超过3500美元的地区,又有广大的低收入地区;既有实力雄厚并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的大型企业,又有众多设备落后、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应该分地区、分企业来考虑“走出去”问题,企业则应结合本企业优劣势,分析当前国际市场形势,从战略高度来全盘度量是否和能否进行海外投资,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盲目跟从和简单模仿。

第二,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基本类型。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相对于更低阶梯国家而言,我国某些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对于更高阶梯国家而言,学习和赶超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任务。我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的特定位置决定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发挥局部相对优势、转移边际产业、促进国内产业调整为目的而对更低阶梯的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类是学习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而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以对外直接投资质的划分为出发点,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探讨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基准。一是边际产业基准。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一国应将本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产业转移至该产业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取比较利益。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国在纺织、食品、轻工等行业拥有过剩加工能力和技术,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于“边际产业”。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显然,这一基准适用于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二是产业相对优势基准。海外投资企业要想战胜东道国同类企业,必须具有某种特殊优势。这种优势并非指企业的绝对优势,而是指与东道国企业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这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基准。产业相对优势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资源供给的便利性或产业的市场优势等。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小规模技术和经过吸收及创新的引进技术都可以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相对优势。三是对国内相关产业的辐射效应基准。衡量对外直接投资辐射效应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即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形成的与母国相关生产环节的交易份额,它主要由产业内各生产阶段的关联度或连锁度来决定。一般而言,产业内垂直贸易量与产业关联的深度和广度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向应选择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这一基准既适用于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适用于学习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四是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基准。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基准要求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趋势相藕合。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已经由传统的低层次、粗放型扩张方式转变为以集约化、高度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必须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重视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具有直接助长作用的投资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标准适用于学习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产业;区位

从我国的实际经济状况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在较高水平上。但实际上,截止2006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只有90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绩效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问题,并探析调整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规模发展迅速。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规模发展迅速。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200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包括金融类)亿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二)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保持多元化格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构成保持多元化格局,2006年,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33%,国有企业占26%,私营企业12%;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中央企业占11%,各省市区的投资主体占89%;浙江省境内投资主体数量位居首位,占境内主体总数的2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

(三)境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境外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正日渐成为新时期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我国企业以投资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2006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广泛。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众多,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行业。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大。其中采矿业占40.4%,商务服务业占21.4%,金融业占16.7%,交通、运输仓储业占6.5%,批发零售业占5.2%,制造业投资占4.3%。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多元化。截至2006年末,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同时,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48%。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直接投资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看,从全球平均水平看,200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占全球GDP总和的17.5%,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流量占发展中国家GDP总和的12.4%,而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占GDP的比例为5.5%,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之比看,从1991年开始,我国一直居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首位,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吸收外资超过6700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近年来虽发展迅速,但与吸收外资相比仍然偏小。截止2006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只有906.3亿美元,两者差距很大。从对外投资额与实际吸收外资额的比例来看,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额与实际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3,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0.4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19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极低。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比值较低,与我国经济地位不相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GDP的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比重偏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68%,存量所占比重仅为0.59%。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简称OND)低。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指一国对外投资流量占世界对外投资流量的份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份额的比率。OND反映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种决定性因素:所有权优势和区位因素。所有权优势即为跨国公司用以开拓国外市场或试图通过海外扩张积累的企业特定竞争实力,比如,创新力、品牌、管理与组织能力、信息、融资、资源获取以及规模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区位因素即母国或东道国有利于不同商品生产和服务的各种经济条件,包括相对市场规模、生产运输成木、技术工人、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等。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如果某国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5年,中国OND为0.313,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平均OND为0.706,发达国家平均OND为1.06。由此可见,中国对外投资绩效指数在全球排名比较靠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较低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表明中国跨国公司缺乏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这与中国企业处于全球分工产业价值链低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创新力、品牌和管理经验,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密切关系。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和区位分布不合理

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不合理。从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商品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中,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少,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这种产业选择,一方面使我国现有技术和产业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这些产业海外市场的效益低下。

2.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不合理。从境外企业数量的国家(地区)分布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8%。其中,阿联酋和越南只占6.8%,其余发达国家和地区占到41.2%。可见,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大的地域局限性,不能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互补性。

三、调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一)结合产业和区位优势调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1.合理的产业和区位分布能使厂商投资利润最大化。在产业选择给定的前提下,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取决于区位选择的有效性。首先,区位的可行性选择直接关系到投资项目预期收益。同样的投资项目,往往由于投资区位的差异而出现绩效上的显著不同。其次,区位的投资环境是影响投资效率的重要因素。当投资区位的差异与投资主体自身的特点或比较优势具有耦合关系时,区位优势就成为厂商资本增值的有利因素;反之,则成为制约厂商利润增长的不利因素。第三,投资区位的优势资源为厂商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提供了其加速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同时,在区位选择给定的前提下,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也取决于产业选择的有效性。

2.按照产业——区位优势匹配原则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和区位分布。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与区位选择有着高度相关性,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必须特别注意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搭配组合。产业——区位组合中的“区位优势”,是指能为特定的产业提供其所需要的优势资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市场条件和区位优势,包括自然资源、技术条件、人力资本以及信息流转等。产业——区位组合中的“产业优势”,是指能够为特定区位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优势资源。不同产业的技术层次各不相同,优势要素不同,只有根据产业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区位才能发挥两者优势。

(二)培育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绩效。

1.企业树立创新意识。我国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存在的相对差距,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而重点无疑是与国外产业领域内的核心技术接轨。否则,单纯依靠将生产基地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或是盲目依赖于出口量的继续扩大,只能造成企业技术水平持续下降,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无法突破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从属地位。我国企业可通过并购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外技术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海外公司也可把大量技术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这有助于总部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调整企业技术研发方向。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以获得海外资源为动机,应选用合资并购方式;以获得海外市场为动机,在趋于饱和的市场,应该选用合资并购,在成长潜力大的市场,应选用独资新建。如果是为了获得海外资源,则可采用合资并购。资源类型企业往往投资巨大,投资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比较大,而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独资模式,合资可以使得企业和合资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如果企业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海外市场,在那些潜力比较大的市场,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趋于饱和的市场,则应采取并购的方式。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文从优势资源有效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新角度,以后还可进一步拓展,比如可以应用这一框架对某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进行具体的研究,另外,对投资方式选择的三大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一弛,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经济科学,2001(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