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1篇1

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2-0139-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4

世界性的资源枯竭危机已成为必然,而且人类将很快面临这一危机。据专家估计,人类常用的19种矿产资源中,12种的耗竭期在30年之内,5种在10年之内[1]。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形势更为严峻,全国400多处主要矿区都进入晚期,而对资源的需求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趋强烈。“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资源再生产业是循环经济物质代谢形成闭环的唯一逆向物流产业,通过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把“吃老本”的线性经济,改变为“吃利息”的循环经济,是缓解因资源匮乏引发的发展瓶颈的唯一途径[2]。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3]。产业集群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具有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与创新以及带来外部经济性等优势,使其成为近年来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诸多国家发展区域经济时所倚重的重要政策工具[4]。目前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研究,但这些研究都集中在制造业相关的动脉产业,而对于资源再生产业这一静脉产业,能否也如动脉产业一样形成集群化发展?目前在我国是否已经形成了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如何分布、如何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等等一系列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思路,应该首先从实证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弄清楚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否存在,达到何种程度?因此,本文拟通过定量辨识产业集群的方法,对各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情况做定量的衡量,并结合产业实际布局和特征,做出定性分析和验证,从而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国资源再生产业是否存在集群,为后续研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提供依据。

1资源再生产业发展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老产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当时国内的资源短缺问题,当时组建了16万个遍及全国每个角落的回收点,以“牙膏换牙皮”政策,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回收系统[5]。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大量的回收点由于经营不力而相继消失。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臻完善和对资源需求的日趋强烈,原有回收公司和社会体系在调整中逐步找到各自的市场定位,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步扩大[6]。“十五”期间,我国回收的主要再生资源总量约为3.5亿t,年增长率在12%以上,回收总值超过6511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7]。“十一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继续保持不断增加趋势,2005-2007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情况如表1所示,2007年再生资源国内回收总量已达到8884.3万t,同比增长了17.03%,回收总值达到2621.2亿元,同比增长了23.3%;与此同时,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和废船舶五个类别的再生资源进口量达到4076.7万t,同比增长7.74%[8]。

到2007年为止,全国资源再生产业共有企业30000多家,回收网点9000多个,回收加工厂1300多家,整个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由再生资源回收流通、再生加工、设备制造、市场组织、科技开发、服务支撑、管理监督等不同角色企业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结构,产业链上企业分工明确,并朝着逐步细化方向发展。但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目前资源再生产业的企业规模一般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再生资源市场具有波动性大的特征,企业为了避免市场波动性风险,不会扩大自己的规模;但是,为了实现规模效应,这些小规模企业往往选择在特定区域聚集,从而形成扎堆现象,即集群化发展模式。目前在我国一些区域,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特征已经凸显,从这些产业集群表现的特征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在市场机制驱动下,在全国已自发建立了许多区域性的集散地、交易市场和加工基地,如湖南永兴被称为没有银矿的“银都”、广东贵屿被喻为“电子垃圾之都”、浙江台州被称为长三角的“铜铁矿”等等;其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规划和推动下,通过建立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对从事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的企业实施“圈区管理”模式,也是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典型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征和重要载体,目前由国家环保部批准建设的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已达10个。

2资源再生产业集群辨识

2.1辨识方法

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定量识别与判定形成了很多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从产业空间聚集程度来辨识产业集群,如产业集中度、区位商法、空间Gini系数、Herfindahl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可以在比较宏观的层次来判断一个区域或城市可能存在产业集群[9];其二是从企业间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来辨识产业集群,如投入产出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适用于中观或微观层面统计数据充分的区域[10]。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定量方法来辨识产业集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由于资源再生产业特性和统计数据难得,因此本文采用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对资源再生产业空间的聚集程度在比较宏观的层面进行判断。

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io,简称CR)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的有关数值(销售额、增加值、职工数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11]。其表达式为:

CRn=∑ni=1Xi∑Ni=1Xi其中:CRn表示某行业前n家最大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为产业中的第i位企业的销售额、增加值、职工数等,n为选取的排名前n位企业数,N为行业内全部企业数。产业集中度是最简单常用的指标,它能够从企业数目及其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初步判断产业的集聚程度,因此本文先通过该指标判断资源再生产业是否集中在几个主要省份。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简称LQ)是假定区域内某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如果高于同一产业全国的平均水平,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且大于当地的消费需求,因此该产业可以把多余的产品出口[12]。其表达式为:

LQ=ei∑ni=1eiEi∑ni=1Ei

其中:ei表示某区域i产业的从业人数;Ei表示整个国家或区域i产业的从业人数。当LQ>1时,意味着给定区域i产业供给能力大于本地区的需求能力,可以对外输出,LQ值越大,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存在产业集群现象;当LQ=1时,意味着给定地区i产业恰好能够自给自足;当LQ

2.2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产业集中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产业规模角度出发,因此本文采用工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并选取n=4,即资源再生产业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省份。区位商法的基本表达式采用从业人数指标进行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产业特征,也会选择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替换。根据王芹(2006)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实证研究结论,认为用工业产值方法计算的区位商比用从业人数可靠性更大,可信性更强[11]。同时考虑资源再生产业统计数据的完备程度,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指标来计算区位商。

资源再生产业与《国民经济分类标准》(GB/T4754-2002)中的两位数产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C43”相对应,但该产业统计数据严重不足,从2004年才开始在各省年鉴中增加该产业的分类数据,因此本文数据源采用200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应统计数据,其中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数据为产业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数据。

2.3计算结果与分析

2.3.1产业集中度计算产业集中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2005年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初步集中,而2006年和2007年集中度则明显增加,CR4均超过70%,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从集中的省份来看,工业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省份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产业规模却明显在这些省份集中。尤其以广东、浙江、湖南三省最为突出,2007年三省资源再生产业工业总产值均超过百亿,远远高于其它省份,三省的工业总产值就已经占全国的64.28%,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

2.3.2区位商值计算将计算得到的各省区位商值,按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得到我国各省资源再生产业区位商值分布表(见表3)。对于产业集群的辨识标准,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

(2)表中未列出的省份,其年鉴中未提供资源再生产业统计数据。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不易过于严格,否则可能不利于辨认潜在或初期的产业集群[13]。因此,我们以2005-2007年三年中任意一年LQ值大于1为识别标准,根据LQ值的大小可以发现:湖南省资源再生产业集聚特征最明显,浙江和广东两省集聚程度也较高,而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步显现出产业集聚特征。

2.3.3结果综合分析

综合比较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二者的结论完全吻合,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而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具产业集群雏形。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定量辨识结论,按照主流产业集群理论,从要素禀赋、地方需求、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和政府五个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构面,对出现明显产业集群现象的三省加以解析和确认。

广东和浙江两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再生资源禀赋和地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源再生产业链与矿产资源采选业的特征相似,产业更多聚集在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域,而从再生资源禀赋分布来看,世界上85%的再生资源都分布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时间比较短,再生资源禀赋比较低。但是,由于资源再生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决定了其大量的再生资源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此,以广东和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省份,凭借其海运交通优势,以进口再生资源为主,形成明显的再生资源禀赋优势。但是,具有同样再生资源禀赋优势的天津、江苏、山东、辽宁、广西等沿海省份,并没有像广东和浙江一样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其根本原因是地方对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广东和浙江既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的矿产资源匮乏大省,同时还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省,在这种突出的需求矛盾主导下,两省借助再生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资源再生产业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2007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申请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定点加工利用企业名单中,浙江、广东两省的企业数共226家,占全国总数的45%,进口再生资源总量达到2000万t,占全国进口总量的一半,两省的资源再生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34.71亿元,占全国的49%。由此不难看出,广东和浙江两省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

湖南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并不像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那样具有明显的再生资源禀赋优势,地方对资源需求也并不紧张,但是却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其区位商值甚至远高于广东和浙江,表现非常抢眼,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归因于湖南拥有“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这个交易平台,交易成本优势明显,是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大动力。筹建于2000年的“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位于汨罗市新市镇团山村,最初是自发形成的废品交易市场,经过几年的不断规划和扩建,到2006年底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近90hm2、再生资源交易量超过100万t、交易额70多亿元的全国三大再生资源市场之一。随着市场规模效应的显现,交易成本优势使得产业分工细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围绕该市场聚集了再生资源加工企业104家,其中规模以上的85家,形成了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板块,年加工废铜10万t、废铝15万t、废不锈钢8万t、废塑料20万t[14]。其次,在“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的辐射作用下,湖南的地域交通优势凸显。湖南地处华中腹地,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凭借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交易平台,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回收网点1800多个,基本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实现对国内再生资源的聚集,从而形成了再生资源禀赋的静态比较优势。再次,政府扶持和引导功不可没。无论从硬件方面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筹建、“再生产业园区”规划和实施,还是“一所一会三公司”管理融资模式、服务咨询机构、信息平台等软环境建设,政府都通过积极的扶持和科学的引导,促使湖南的资源再生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15]。因此也可以判断出,湖南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已形成。

对于识别出来的初步显现出产业集聚特征的省份,由于产业集群特征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才能辨识,有待后续研究完成,但是从潜在的产业集群角度来看,这些省份对整个产业的布局还是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

3结论与展望

辨识产业集群的方法很多且各有利弊,虽然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只能反映集群产业在市场的集中程度和空间区域的聚集程度,不能反映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的实质关系,但是从数据可得性和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我们仍然可以辨识出广东、浙江、湖南三省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同时,在分析这三省产业集群成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广东、浙江模式与湖南模式具有明显不同,进一步深入剖析和比较这两种产业集群模式,对其他省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段宁.物质代谢与循环经济[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3):320-323.[DuanNing.MaterialMetabolismandCircularEconomy[J].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2005,25(3):320-323.]

[2]石万鹏,肖万钧,曲格平,刘向群.中国资源再生产业必须融入国际“静脉大循环”[J].资源再生,2008,(5):22-25.[ShiWanpeng,XiaoWanjun,QuGeping,LiuXiangqun.China’sResourcesRecyclingIndustrymustGetInvolvedinInternationalVeinRecycling[J].ResourceRecycling,2008,(5):22-25.]

[3]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Nov/Dec,1998:77-90.

[4]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经济经纬,2006,(2):65.[WangJici.ExplanationoftheCluster:theProblemofChina’sRegionalClusterDevelopment[J].EconomicSurvey,2006,(2):65.]

[5]钱俊生,刘向群.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中国资源战略的一场革命[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6-11.[QianJunsheng,LiuXiangqun.RecyclingResourcesIndustry:theRevolutionofChina’sResourcesStrateg[J].China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2007,17(5):6-11.]

[6]周宏春.变废为宝:中国资源再生产业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ZhouHongchun.TakeScrapintoResource:StudyontheChina’s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andPolicy[M].Beijing:SciencePress,2008.]

[7]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2006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年度报告[R].2007:2-3.[ReformoftheMinistryofCommerceBusinessDevelopmentDivision.Reporton2006RecyclingResourceIndustryDevelopment[R].2007:2-3.]

[8]中国物资再生协会.2008(创刊号)中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年鉴[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ChinaResourceRecyclingAssociation.2008YearbookofChineseResourceRecycling[M].Beijing:EconomicNewspaperPress,2008.]

[9]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2):1-13.[HeCanfei,PanFenghua.GeographicalConcentrationandAgglomerationofIndustries:MeasurementandIdentification[J].ProgressinGeography,2007,(2):1-13.][10]左冰.旅游产业集群:形态、边界与运行机制――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实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5):741-746.[ZuoBing.TourismIndustryCluster:Structure,BoundaryandMechanism:AnEvidencefromHunanProvince[J].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2007,18(5):741-746.]

[11]王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477-480.[WangQin.ResearchonChina’sSpinningandWeavingIndustryCluster[J].Journalof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6,8(5):477-480.]

[12]王今.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116-120.[WangJin.TheApproachofIndustryCluster'sIdentificationandEmpiricalResearch[J].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4,(11):116-120.]

[13]张建华,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83-90.[ZhangJianhua,ZhangShujing.ResearchontheCriterionofIdentifyingIndustrialCluster[J].ChinaSoftScience,2006,(3):83-90.]

[14]岳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岳阳市2008-2012年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EB/OL].湖南:岳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2008-12-25]yydpc.省略/ReadNews.asp?NewsID=1107.[Yueyang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Yueyang2008-2012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Plan[EB/OL].Hunan:Yueyang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2008[2008-12-25]yydpc.省略/ReadNews.asp?NewsID=1107.]

[15]王良健,何琼峰,文?.湖南省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35-39.[WangLiangjian,HeQiongfeng,WenHu.ResearchonIndustrialClusterUpgradingofRegenerationResource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2008,18(2):35-39.]

China’sResource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

GUOTingzheng1,2DUANNing1,2WUChunyou1

(1.SchoolofManagement,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Liaoning116023,China;

2.MEPKeyLaboratoryofEcoindustryStudies,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

Abstract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isaneffectivewaytosolveproblemssuchasresourcesdepletion,energyshortage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resourerecyclingindustryinrecentyears,industrialclusterhaveemergedinsomeareas.Inthisarticle,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industrialclusteratprovinciallevelusesconcentrationratioandlocationquotient.TheresultsindicatethatChina’s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hadcharacteristicofclustersandclustardegreeCR4of2007wasresource71.15%,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shavecomeintobeinginGuangdong,ZhejiangandHunanprovince'sandtheirlocationquotientvaluesin2007were1.781,1.987,8.491respectively.Meanwhile,someprovinceshaveembryonicclusterfeaturessuchasChongqing,Hubei,Tianjin,Jiangsu,andShanghai.Theseresource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casesinprocincesabovecanbehelpfulfor

exploringthedevelopmentmodelofresourcerecyclingindustryfromtheindustrialclustersperspective.Furthermore,duringthecourseoffurtheranalysisandverificationindustrialclusterof

Guangdong,ZhejiangandHunanprovinces.WefindthatGuangdongclustermodeandZhejiangclustermodeisdifferentwithHunanclustermode.Theformertwo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1篇2

进入21世纪,中国能源面临着五大严峻挑战:能源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加和能源供应的巨大压力、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8亿农民及快速城镇化所需的清洁能源供应,这五大挑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战略、能源科技、能源政策都应以解决以上五点为出发点。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能源有以下几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煤的开采和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70%-80%以上的SO2、NOX、Hg、PM2.5-10、CO2等都是由于煤炭直接燃烧所引起的。但根据对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的预测,煤炭现在以至将来(直到2050年或更晚)仍将在中国能源消费中起主导作用,预计到2050年煤炭将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60%(目前为70%),但总量不会低于20亿吨标准煤。并且,煤炭用于发电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目前为50%,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燃煤电厂排放的CO2将占中国CO2排放总量的60%以上,而从燃煤电厂尾气中捕捉CO2成本高昂。面对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日益紧迫的危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大规模风力发电是中国能源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从数量上而言,中国风能资源较丰富。据估计,风能资源经济可开发量中,陆上6-10亿kW,海上1–2亿kW。中国规划到2022年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3000万kW,准备修改的规划是2022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亿kW,考虑到每单位装机容量的满负荷工作时间平均只有2000小时,则1亿kW的风电相当于火电3200万kW左右,占2022年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14亿kW的2.29%左右。太阳能热发电最多几万千瓦的示范,光伏发电不会比风电多。生物质能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折合3亿吨标煤,可利用的森林折合3亿吨标煤。由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急剧增长,单是发电设备(其中主要是燃煤的发电),每年增长的装机容量是60~80GW,超过3个长江三峡。在这个高速增长量中,可再生能源所能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更不用说去替代原有的化石能源消耗。因此,可再生能源在2022年以前很难在总能源平衡中占有一定分量的比例,也就是说,2022年以前可再生能源不能解决中国能源的主要问题。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在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情况下,构建能源、经济、环境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的根本特点是能流密度低、随机性大、不可控因素多。对中国而言,能源种类繁多(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等),应当有一个能让各种能源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的战略布局,而不是各提指标,各打各的仗”,各吹各的号”。一个国家的能源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各种不同能源的转换、输送,并且以各种不同形式或产品服务于终端用户的庞大且复杂的广义总能系统。在多种能源输入、多种产品输出的广义总能系统中,每种能源必须发挥其特殊长处。若把可再生能源当作一种有份额的一次能源插入”到整个能源系统中,则必须根据不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从而确定其在整个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地位,使之各得其所,发挥长处。因此,可再生能源利用一定要从国情,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应用制宜,从国家高度把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方”。根据上述广义能源系统利用的原理,可再生能源应当与化石能源集成利用,如生物质和煤的混烧发电、太阳能集热器+热泵+天然气(建筑能源供应)、太阳能加热火力发电厂的锅炉给水、大规模风场+燃气轮机或压缩空气蓄能、风能和煤化工的集成等,均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合适的位置”。中国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新疆、内蒙、甘肃、宁夏等)基本是边远地区,当地用电负荷小,又远离负荷中心。而这些地区的风电规划都超过10GW以上(被称为风电三峡”)。当地的电网结构比较薄弱,容量小;风电具有随机性,不易控制和调度,大规模地接入电网必然会导致电网的不稳定;如果要接入电网,风机的结构和控制系统将不得不复杂化,引起风电基本投资增加;且由于风电的随机性,电网必须要有相应的旋转备用电源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篇3

摘要:据统计,中国目前一年花在进口石油上的花费,已经是1999年时的35倍了。实际上不只是石油,中国的天然气、煤,甚至是为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都面临紧缺。关键词:新能源;时间与速度;经济前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也日益成为中国人担忧的对象。为此,本版近期特推出“可持续发展”系列,共8篇,聚焦新能源及环保主题,希望引起读者的进一步关注。新能源是相对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而言,已经开发但还不能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新能源开发空间有待拓展新能源包括海洋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等。也就是目前通常说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除外)。新能源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地热直接应用,生物发酵及热分解以制取沼气和气体燃料,潮汐发电技术等等。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自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除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此外,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它清洁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其另一特性是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2007年中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605万千瓦,在建420万千瓦,该年的装机比过去20年总和还要多。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业界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仍不满意。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到200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1.3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1%。对于大型水电是否列为可再生能源,仍有争论。然而,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它相对高的成本和所需的电价。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一般比煤电高,生物质能发电为1.5倍,风力发电为1.7倍,光伏发电为11-18倍。可再生能源发展迟缓,与快速增长的火发电装机容量相比微乎其微,因此比例可能进一步减小。以风能为例,中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据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7.5亿千瓦。中国推动风能发电近十年了,尽管近期增长较快,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也只有约60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焦点集中在降低成本,这是共识。然而,过度关注成本和所需的电价,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一个误区。表现在,一是过于迫切降低成本而急切要求设备国产化,二是对可再生能源电价控制过紧。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必然有一个大发展,这一点不应当怀疑。但是,开发时间和速度很重要,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战略乃至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简单地说,无论利用不利用,风一直在吹,阳光普照。但是,煤越挖越少,大气污染排放越来越多。大规模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显然需要设备国产化。但是,设备国产化有一个先引进技术还是先做成市场规模后再国产化的选择。在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引进技术需要政府行为和干预。除了扭曲市场之外,引进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谈判过程。相反,有了市场规模,国产化必然随之而来,且速度很快。以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设备为例,当笔者10年前做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项目时,设备基本进口,政府并没有刻意要求国产化。事实是,几年前30万和60万千瓦设备已基本国产化。大市场吸引了技术,造就了中国30万和6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另一个问题是行政控制电价。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风能项目的电价实行特许权招标,企业则为了获取项目压低竞标电价,以不到0.4元/kWh中标。而根据风电的基本情况测算,除了自然条件特别好的风场,加上特别乐观的假设之外,能够达到商业要求的风电价格都应该超过0.6元/kWh。经验证明,中标企业可能没有想真正地按建设承诺经营这些风电场,而是先拿下项目,慢慢做,或等待政策,或再与政府讨价还价。当然,为装饰门面,亏本建设经营风电的企业,可能有,但不多。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和价格问题上,必须包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资源耗尽溢价。环境治理成本很容易理解,资源耗尽溢价则需要解释。涉及对能源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经济分析中要计算资源利用的经济成本。由于这些资源无法再生,被耗尽时必须用进口或国内替代品来替代,因此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包括了资源耗尽后其替代品的成本。耗尽溢价或费用可根据经济价格和年开采量占总储量的比例来确定,该溢价与经济开采成本相加后就得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总经济成本。如果在可再生能源定价时,将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价格,扣去用煤发电的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耗尽溢价,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不会比煤电高。此外,还应当动态地来看可再生能源成本和价格问题,不应当将目前国家批给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看成是一成不变。长远的看,不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会上涨。因为,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价格会因为稀缺和增加环境治理成本而上行,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则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带来的迅速国产化而下行。现在认为被批高了的电价,以后可以下调。除非价格当局认定已经批复的价格永远不变,但是这样一来,那能源价格还改革什么?当然,许多价格上的考虑是出于对提高目前电价水平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能成为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因。因为,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发电的极小份额(大水电除外)来看,可再生能源电价再高一些并不足以影响整个电价水平。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在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从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虽然不尽人意,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5-2007年间设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热泵供热。这些政策和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经验证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显然,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十一五”计划确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末期的500万千瓦规划目标,但是与可开发利用的约10亿千瓦风能储量和每年8000万千瓦火电装机相比,是一个小数字。发展速度是不是能再快一些,政策能不能更优惠些,措施能不能更有力些?比如,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收购政策,强制某一电网范围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还有其它一些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其它障碍。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小而且分散、成本高,会给电网带来一系列运行、负荷匹配、增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实践中存在上网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设备和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及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运行风险。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风险较大、盈利较差,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也正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时间和速度很重要,政府应当以丰厚的补贴和有效的税利、价格政策支持,尽快实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政府如何鼓励,都不过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必须得到充分认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都适用上述时间和速度原则。对于生物质资源的发展就必须慎重。中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相对于人口),农产品很难实现大幅增产,生物质资源不足,这是中国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首要障碍。能源安全很重要,粮食安全更重要。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孰轻孰重的抉择中,粮食安全是第一选择。因此,中国的生物质能源作为能源替代不会有很大的前景,充其量是一个小小的补充。生物质能源可以是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但不能夸大其替代作用。毕竟,和风电等其它新能源不一样,生物质能源是有后顾之忧的。也就是说,即使今后能源价格高涨,能源资源急剧匮乏,中国生物质能源也不可能是一个可持续规模发展的能源替代。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浙江供销系统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一、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价值分析

再生资源产业是目前全球蓬勃发展的绿色新兴产业,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也被重新利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废料工业是美国经济和环境生命的主要构成部分,据估计,废料工业每年销售产品价值至少为200亿美元。

201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委先后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等。2011年,商务部研究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这些新政的出台,预示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在未来一个阶段迎来黄金发展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宏观形势,使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2011年浙江省供销社决定对全省系统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该次调查覆盖了全省11个地区,调查对象为供销社全资、控股、参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市场、加工园区、集散中心,情况汇总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供销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规模一般,从业人员少,力量比较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回收利用的项目亟待增加,跨省项目的合作有待加强。这些企业的利润日趋下降,说明政府与社会对这个行业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高,这些企业的生存存在一定的困难。

2、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影响因素。

(1)政府推动。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环保事业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尤其是当政府在建立、推广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回收利用体系时,对相应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固定门店以及加工企业予以必要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甚至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重要条件。同时,政府应承担起监督、保护可再生资源体系正常运转的职责,保障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正常运转。

(2)制度促动。制定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构建非常重要。通过法律规范,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和政策导向,打消相关企业的疑虑,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政府尽快出台以促进可再生资源为中心内容,结合就业、财政补助、交通运输等相关内容的地方性法规,然后设立专门性的职能管理机构如浙江可再生资源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

(3)项目驱动。可以根据本区域再生资源产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独立或联合投资、兴建废旧物资集散交易市场和特色园区。以金华市为例,各地区产业特点不一,如永康的小五金加工制造业、东阳的废塑料回收加工经营、浦江的水晶加工、兰溪的编织袋制造业等。

三、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存在的问题

1、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目前,再生资源利用大有可为、利国利民的观念还未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媒体,往往把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与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画等号。

2、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稳定。由于我国还没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行为也得不到有效规范,不利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

3、网络体系不完善。再生资源行业社会认知度浅,进入门槛低,企业大多规模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再生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不完善。目前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往往只局限于回收一个环节,不能有效形成规模效应和连锁效应,从而使产品中的加工利用这一关键环节流于形式,导致产业链脱节。

(1)规模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大多数回收站点采取挂靠回收公司经营,以“夫妻店”形式简单买卖,表现为经营场地小,经营资金薄弱,加工设备简陋。

(2)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从事废旧物资回收人员大多自身素质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加工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资源利用率低,二次浪费严重。由于网络体系不健全,回收经营者“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许多可以回收利用的品种,如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再生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4、市场竞争不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无序化。缺乏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企业各自为战,有的地区缺乏上规模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增加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企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存在哄抬收购价格、竞相压低出口价格的无序竞争问题。

5、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不合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散乱化。网点分布情况有着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城乡结合部为主,极少数位于城市或城镇居民区附近;二是基本散落在各自然村居或城中村等城市急待改造的旧村区域;三是网点分布杂乱、不均衡,设置随意。

6、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以上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为例:商贸办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几乎没任何实质性管理权限,负责制定和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发改委负责研究发展政策、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公安局负责治安管理和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实施经常性监督检查;工商局负责经营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环保局负责资源回收过程环境污染监管。

7、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弱向化。我国对再生资源利用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存在投入少、科技攻关及推广缺乏资金、发展缺乏后劲等一系列问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国家取消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政策后企业面临的困境,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四、浙江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行业管理、规范和监督职能。政府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有效管理等有效途径,全力构建起覆盖全省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达到提升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资源节约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的。

2、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在布局规划上,要整合规范原有站点,建设完善居民社区回收站点,建立功能齐全的集散交易市场,形成面向全县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在功能配套上,构建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对企事业单位即非居民区再生资源的回收,应采取回收企业(站点)定时、定点上门回收的方式,由统一标识、封闭式分类回收车运输至集散(交易)市场。以网络为媒介,建立虚实结合的网络交易新模式,就能实现电子交易、在线回收。

3、促进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市场化运作。要保证新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正常运转,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为继,市场化运作必不可少,更何况可再生资源作为环保产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朝阳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过程中,除了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外,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进入。

在产业链上游,成立多方投资的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然后筹建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主要承担集中堆放、整理、交易和加工的功能。在产业链下游,可以对可再生资源回收门店和流动人员进行规范,经营门店应具备一定的经营条件如场地、规模、资金、人员资质等,符合要求者可予以税收优惠或者提供建设补贴。

4、逐步恢复供销社在行业中的龙头作用。

(1)牵头成立行业协会,促进业内联合。在当地供销社指导下,由当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牵头,共同发起筹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通过协会的运作,将提升供销社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2)参与城市社区回收站点建设,打造形象工程。需要有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来承担当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供销社要积极参与,可以学习宁波市供销社社区回收站点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此举,可以打造企业品牌形象(统一店面、统一标识),美化城市社区环境,加强对流动回收人员的管理。

5、应通过长期有效的舆论宣传、政府奖励等手段,使得循环经济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离不开市民的自觉和自律,特别是在居民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时,首先要得到居民的密切配合,经过一定时间的推行之后,才能转化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应该说,只有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整体上提高全民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意识,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才能真正建立并日渐完善。

【参考文献】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篇5

【关键词】自然资源;性质;分类;经济评价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人类社会天然存在的未经过加工的可以使用的元素,例如土壤、植物、动物,矿物、水、有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风能等等。自然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的范畴内,其意义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而不同。作为一个事件,有一个在他们需要的特定资源的行为性质的机构和现象。例如,石油被称为可燃材料始于公元前600年,但是它作为一个工业规模的原燃料,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这是从当时石油变化成一个真正可用的能源资源,其价值稳步增加而发展起来的。然而,直到20世纪初,石油位于海洋大陆架沉积物中,并没有被视为一种资源。随后石油开始在工业规模的开发,浅海和海洋的油藏区成为资源大量开采用于工业,才使它具有了价值。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为适度和有限的野生动物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直至进入农业和畜牧业,才开始开采自然资源,包括土壤和植被,作为放牧牲畜饲料,在建房的木材中提取的森林和木柴,逐渐开始开发矿产资源(煤炭、矿石、建材),同时学会掌握风能和水。随着生产力的扩大,不仅局限于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涉及处女性质的商业化的新领域。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由于双重性质,“自然资源”反映了他们的天然来源,一方面与经济、社会有关,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另一方面表现在开发和广泛使用的特殊性与地域性。

1.自然资源发生在自然环境(水、大气、植被或土壤覆盖等)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空间形式的组合下,改变自身的天然复合物。在此基础上,他们被分成两组:有限自然资源和无限自然资源。资源的天然成分是由创建这种天然成分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特点和地理分布所决定的。所属的景观专用资源的组成部分:(1)矿物;(2)气候;(3)水;(4)植物;(5)土地;(6)土壤;(7)动物世界。这种分类被广泛使用在国内和外国文学。当使用的分类,侧重于某些类型的资源,其定量、定性的特点、政权的特点,自然补给量形成的时空格局。复杂的自然参与的创建和对自然资源的积累过程,科学的认识允许计算在正确的地方和一群在社会生产、经济体制,以及最重要的是过程中的资源的作用,使得它有可能来确定从自然环境的限制资源出发,避免其消耗或退化。资源自然领土的复合性。在这个级别单位考虑自然资源潜力的领域,相应景观最复杂的结构性。每个景观(或自然的领土复杂)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根据景观的属性,它在资源性质,组合的整体结构的地方,他们的定量和定性的特点差异非常显著。确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组织的可能性。往往有一个或多个资源,确定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的条件。几乎每一个风景、气候、水、土地、土壤和其他资源,都有很大的不同经济用途。在一个案例中,可能累计开采矿产资源,在其他有利条件——宝贵的作物栽培或组织工业生产,度假村等在此基础上,强调经济发展的首选形式的领土自然资源物。它们被分为资源管理:(1)采矿业;(2)农产品;(3)森林;(4)住宅;(5)娱乐等。只使用一个分类根据其来源的资源是不够的,因为它不反映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经济作用。其中自然资源,反映了其经济的重要性,及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分类系统是更经常地使用资源的经济利用的方向和形式的分类。

2.利用经济类型的分类。资源在此分类划分的主要标准归因于他们不同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此基础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工业和农业生产的资源。在工业生产中的资源。这个类包括各种工业用的天然原料。一个非常大的分支工业生产,众多行业消耗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因此,提名他的不同要求的可用性是有区别的,自然资源的类型如下:工业用资源,不同类型的资源用于能源生产在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1)石油,煤炭,天然气,铀,沥青等化石燃料等;(2)水电资源——能源自由落体的河水,潮汐波浪能和海水等;(3)生物转化的能量来源——木材燃料的使用,从农业废弃物生产沼气和用来产生核能的核原料。农业用资源,它们结合参与创建农产品资源类型:(1)农业气候——热作物生产或放牧所需的水分资源;(2)土壤和土地

资源——土地和其土壤,拥有的生产量的独特属性视为一种自然资源的生产性;(3)植物性食物资源——牲畜草料;(4)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新能源;时间与速度;经济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也日益成为中国人担忧的对象。

为此,本版近期特推出“可持续发展”系列,共8篇,聚焦新能源及环保主题,希望引起读者的进一步关注。

新能源是相对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而言,已经开发但还不能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新能源开发空间有待拓展

新能源包括海洋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等。也就是目前通常说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除外)。新能源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地热直接应用,生物发酵及热分解以制取沼气和气体燃料,潮汐发电技术等等。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自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

除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此外,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它清洁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其另一特性是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2007年中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605万千瓦,在建420万千瓦,该年的装机比过去20年总和还要多。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业界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仍不满意。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到200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1.3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1%。对于大型水电是否列为可再生能源,仍有争论。然而,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它相对高的成本和所需的电价。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一般比煤电高,生物质能发电为1.5倍,风力发电为1.7倍,光伏发电为11-18倍。可再生能源发展迟缓,与快速增长的火发电装机容量相比微乎其微,因此比例可能进一步减小。以风能为例,中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据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7.5亿千瓦。中国推动风能发电近十年了,尽管近期增长较快,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也只有约605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焦点集中在降低成本,这是共识。然而,过度关注成本和所需的电价,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一个误区。表现在,一是过于迫切降低成本而急切要求设备国产化,二是对可再生能源电价控制过紧。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必然有一个大发展,这一点不应当怀疑。但是,开发时间和速度很重要,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战略乃至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简单地说,无论利用不利用,风一直在吹,阳光普照。但是,煤越挖越少,大气污染排放越来越多。

大规模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显然需要设备国产化。但是,设备国产化有一个先引进技术还是先做成市场规模后再国产化的选择。在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引进技术需要政府行为和干预。除了扭曲市场之外,引进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谈判过程。相反,有了市场规模,国产化必然随之而来,且速度很快。以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设备为例,当笔者10年前做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项目时,设备基本进口,政府并没有刻意要求国产化。事实是,几年前30万和60万千瓦设备已基本国产化。大市场吸引了技术,造就了中国30万和6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

另一个问题是行政控制电价。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风能项目的电价实行特许权招标,企业则为了获取项目压低竞标电价,以不到0.4元/kWh中标。而根据风电的基本情况测算,除了自然条件特别好的风场,加上特别乐观的假设之外,能够达到商业要求的风电价格都应该超过0.6元/kWh。经验证明,中标企业可能没有想真正地按建设承诺经营这些风电场,而是先拿下项目,慢慢做,或等待政策,或再与政府讨价还价。当然,为装饰门面,亏本建设经营风电的企业,可能有,但不多。

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和价格问题上,必须包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资源耗尽溢价。环境治理成本很容易理解,资源耗尽溢价则需要解释。涉及对能源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经济分析中要计算资源利用的经济成本。由于这些资源无法再生,被耗尽时必须用进口或国内替代品来替代,因此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包括了资源耗尽后其替代品的成本。耗尽溢价或费用可根据经济价格和年开采量占总储量的比例来确定,该溢价与经济开采成本相加后就得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总经济成本。如果在可再生能源定价时,将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价格,扣去用煤发电的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耗尽溢价,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不会比煤电高。

此外,还应当动态地来看可再生能源成本和价格问题,不应当将目前国家批给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看成是一成不变。长远的看,不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会上涨。因为,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价格会因为稀缺和增加环境治理成本而上行,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则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带来的迅速国产化而下行。现在认为被批高了的电价,以后可以下调。除非价格当局认定已经批复的价格永远不变,但是这样一来,那能源价格还改革什么?

当然,许多价格上的考虑是出于对提高目前电价水平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能成为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因。因为,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发电

的极小份额(大水电除外)来看,可再生能源电价再高一些并不足以影响整个电价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在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从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虽然不尽人意,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5-2007年间设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热泵供热。这些政策和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验证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显然,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十一五”计划确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末期的500万千瓦规划目标,但是与可开发利用的约10亿千瓦风能储量和每年8000万千瓦火电装机相比,是一个小数字。发展速度是不是能再快一些,政策能不能更优惠些,措施能不能更有力些?比如,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收购政策,强制某一电网范围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还有其它一些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其它障碍。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小而且分散、成本高,会给电网带来一系列运行、负荷匹配、增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实践中存在上网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设备和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及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运行风险。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风险较大、盈利较差,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对策

一、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人类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对“碳减排”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联合国气候峰会后,我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将承受更大压力。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再加上人口和就业压力,保增长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因此我国“高投入、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短期内暂时难以改变,“节能减排”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降低高碳能源在能源整体结构中的比重,也就是必须采用低碳燃料或者无碳燃料取代高碳燃料,可再生能源恰恰在这一方面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必须寻找一种替代能源,特别是清洁的、低碳的替代能源,这种能源就是可再生能源。应该说,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1)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大规模发展的资源基础,风能资源总量约为7~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2.4万亿千瓦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000亿吨标煤的能量;当前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主要是农业有机废弃物;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约为6亿千瓦左右,水能技术可开发量至少也在5亿千瓦以上,年可提供电量2.5万亿千瓦时。(2)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政府一直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大兴水利发电,三门峡、葛洲坝都是享誉世界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而自上世纪80年代,风电、太阳能、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应用和产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小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前列。2009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达到了400万千瓦以上,占到全球的40%以上。据悉,国家能源局正在牵头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从目前的信息看来,预计到2022年,风电装机有望达1.5亿千瓦,核电装机7500万千瓦,光伏发电2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景广阔。(3)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管理力量不足。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处于较分散状态,有些地方又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管理机构面临职能缺失和管理真空问题,如电监会始终缺乏价格、准入等核心管理手段。可再生能源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较少,中央政府仅有几十人专司能源管理之责,专业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人员更是严重短缺,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性地位、日趋严峻的能源供应形势以及可再生能源覆盖的领域极其不相称。二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推广与普及还面临诸多障碍。比如水电利用方面,我国的水电建设技术虽然非常成熟,但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等重大的制约因素;太阳能发电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很高,我国光伏发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目前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究其原因,除了光伏发电技术本身的限制之外,最主要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过高,几乎比煤电还要高出10倍;风力发电方面,风电技术虽然进步很快,但风电介入电网过程中,现有的电网技术和管理模式成为制约风电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物质能的利用也面临着资源分散和季节性的矛盾,等等。三是社会公众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由于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导致公众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影响了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层次应用。

三、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1)建立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整合能源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能源管理专门机构,在能源部下设专门的独立性较强的全国可再生能源管理机构,总揽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和管理权力,统筹规划,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2)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立法保障。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及其发展相适应,我国要进一步致力于以立法来促进和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的《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农业法》、《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中都有关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2005年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制度。为了进一步修缮该法律,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能源法的研究起草工作。但是,还需要出台配套的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应的发展规划。目前亟待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和各地方政府关于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的地方性法规。(3)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让低碳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社会的建立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公众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宣传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大力倡导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确评估未来可再生能源的环境及社会价值;清晰认识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充分估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对具备创新优势的科研单位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联合,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推广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5)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要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求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规划协调机制、补贴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机制,还要实施可再生能源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政策,完善移民安置、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配套政策。把可再生能源发展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可再生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重点加以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提高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6)培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会拉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宣传和消费补贴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消费引导,逐渐培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使用化石能源的消费者征收碳税,以此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的形成。对于能源生产与供应企业,要进行政策引导,要尽快出台鼓励政策,鼓励大型能源、电力企业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产品;要求电力公司所发电中必须有一定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等。对新能源设备购买者、新能源电力的用户、采用新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建筑开发商、推广及应用新能源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篇8

1.1工业废弃物概念阐述

工业废弃物,顾名思义便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能被企业内部利用,而不得不排放到环境中,工业废弃物有可能是在某个工业环节中产生的或者是某个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但是有些废气物不是没有利用价值的,他有可能可以应用到其他工业生产中,例如,在日本将餐馆废弃的地沟油转变成政府垃圾车的燃料,这种做法就是对废弃物的一种再利用,虽然它不是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但是它却说明了工业废弃物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对工业废气物的阐述还有一个较好的定义,那就是它是一个安放错位置的资源。

1.2工业废弃物特点阐述

工业废弃物和其他原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点,它是作为廉价的一种工业原料,并且他还具有普遍性较高、以及来源较为广泛的特点。第二点,因为工业废弃物会出现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它具有和生产过程共生存的特点,并且它的来源有明显的中介性。第三点,废弃物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工艺程序实现变废为宝。并且资源的分类还有很多种类,按照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无限和有限资源。

2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分析

2.1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为了缓解资源短缺现状

自然资源存在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我国工业结构组成来看,我国工业利用的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资源,这样的情况致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将工业废物变废为宝。我国工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只达到了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这种现状的存在致使我国可持续化经济发展无法顺利实现。但是工业管理模式便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

2.2工业废弃物模式为应对世界经济的挑战

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利用,在世界经济的影响下,其他国家“绿色发展模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国要想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建立起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2.3为了存进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要想实现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工业废弃物工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要求,传统经济是一种不健全的发展模式,该项模式只包含了对资源经济开发、制造以及废弃物排放过程,却忽略了对废弃物进行全方位利用的过程,这种发展模式并定会致使我国环境和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化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因为它以工业废弃物再循环为基础,以此来实现经济循环、规模化发展。

3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分析

3.1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工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一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国家高度关心的问题,并且很多国家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方法和工艺去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而在工业发展中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是一项较为棘手的工作,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首先要突破工业废弃物的利用。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拉长我国经济产业链,将可持续化发展模式应用到工业发展中,将“节约资源”放在工业发展的首位。第二种,就是国家要全面实施减免税政策。这种政策的全面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废弃物资源化政策的全面实施。第三种,要全面推行我国经济清洁化发展,加强对工业污染的预防,“清洁化生产”模式的利用实质上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节约、降低能源消耗的的目的。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实现经济效益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双重作用。第四种,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这种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对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再利用,将废弃物的产生率降到最低。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是一项实现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方式。

3.2实现“资源化”

实现“资源化”就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工业废气物进行再生产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利用的过程中要全面实现废弃物再利用的目的。“资源化”也就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冶炼等一些工业方式,来实现资源再生利用。例如,对铝材厂废弃物的利用上,将硫酸浸出液作为原料,通过对溶剂进行萃取的方式来实现对铝厂废弃物的再利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较为灵活且易操作经济实用,该项技术的应用全面实现了对铝材厂废弃物的全面回收。实现“资源化”还需要将立法工作提前,健全工业废弃物管理法律体系。立法体系的建立需要在实现我国生态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被建立。

4结语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篇9

[关键词]能源立法;目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使人们越来关注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前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各个国家在立法时也对此理念进行了确认和实践,这也对能源立法产生了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既要实现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不能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要解决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类问题。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主要依靠法律。对我国的能源立法体系进行完善,确定能源立法的目的,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处理好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当前能源立法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现行能源立法体系评鉴

(一)现行的能源立法概念

在立法领域,关于能源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能源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模式的选择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解决以上争议时,要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立法实际,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立法。我国的能源立法现状反映了能源法的现行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解决一系列的能源法实际情况是处理我国能源立法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我国的能源法主要有《矿产资源法》《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这是我国已制定出台并实施的能源法规。其中《矿产资源法》是制定最早的能源法,于1986年制定,《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较晚,其中《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制定,2009年进行二次修订,这是最新的能源法规。这些立法行为调整和规范了各个能源领域的社会关系,但是相互能源关系之间的联系较少,关联性较差,有的立法制定后未进行及时的修订,与现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形势相去甚远,同时在石油天然气、核能、原子能等方面尚没有相关的法律文件,制定一部涵盖所有能源立法的综合性立法体系刻不容缓,我国正在酝酿制定的《能源法》是一部能源法领域的综合法律。未来我国的能源法体系要以《能源法》为中心,各类能源种类的部门立法为辅,如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再生资源、核能等,并健全能源利用的相关立法。

(二)对《能源法(草案)》的分析

《能源法(草案)》从制度上对能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最新的修订稿包括能源规划、开发、使用、节约与环保、科技进步、农村能源、能源战略储备、应急能源、监督与保障等方面,这些方面包含了能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条文的描述过于抽象,不够具体,相关的实施细则较少,概括性的条文较多,这也反映出《能源法》是一部具有指导性的能源大法。各种能源都有不同的特性,其开发利用自然也不尽相同,能源不同具体的立法规定也要有所区别,所以不能要求《能源法》可以像具体部门法一样可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详细地规定。《能源法》是能源利用中社会关系的纲领性文件,相对应的部门法要对实施细则进行详细补充。《能源法》作为能源行业的指导性立法,要对其条文进行详细的研究,如果制度制定不严谨就会影响其他能源部门法的立法,也会影响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制定能源基本法时,要处理好《能源法》和其他能源立法的效力位阶问题。如果《能源法》与其他立法的相关规定有冲突,要坚持怎样的原则?如果坚持“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要选择适用《能源法》,如果坚持“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要适用其他立法。《能源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所以是能源领域的综合大法,必须要重视《能源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如果《能源法》与其他立法的相关规定出现了冲突,要以《能源法》中的规定为准。

二、国内外能源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比较

(一)能源和相关概念

每种能源都具有独特的性质,能源的特性决定了各个能源行业差别很大,各个能源行业的立法目的、选择的价值取向也各有特点。能源可大体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具有自我恢复性,可以被持续利用,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小,常见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有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等,要对可再生资源进行正确地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相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的,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它们的衍生物,是古化石沉积而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对人体和地球环境也产生较大的危害,现在已濒临枯竭。人们经常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相提并论,两者的包含范围有相同之处,如生物质能、核能等,但是新能源采用的是新的能源获取和利用方式,如果新能源出现后进行扩大应用,就会变成传统能源。一般来说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资源,可以进行循环和长期的利用,常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需要注意的是,可再生资源并不是一定全是新能源。

(二)我国现行能源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每项立法都要有一个着力点,这便是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导向,目的和价值导向是对条文的指导。例如民事立法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刑法立法则是为了保持社会关系的稳定,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要制定法律条文,通过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一种法律强调原则和目的是对具体规则的权威性指导,《能源法》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是对具体条款的指导。目前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能源枯竭严重,各个国家都在推行低碳环保,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开发低碳新能源。能源分类不同,立法也不同。我国现有的能源立法大部分都未进行修订,不适应现实的发展需要。例如《矿产资源法》规定的立法目的是“发展矿业,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需要”,《煤炭法》规定的立法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对煤炭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譹訛这些立法目的强调的是在保证能源基本供应的基础上,注重环境保护,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三)国外能源立法目的概述

国外的能源立法相对健全,可以作为我国能源立法的参考。如德国《能源经济法》的立法目的阐述为“提供安全的、优惠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能源,保证能源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再生资源的电能供应”,譺訛日本《合理利用能源法》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工业项目提供能源,要合理的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满足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能源需要”,美国《能源政策法案》规定“要保证未来可以获取安全、可支付以及可靠的资源”,此外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也在能源立法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各个国家都有本国的能源储备现状,在能源立法上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处理好能源利用效益与环境的关系是能源立法中的难题所在。

三、对我国的能源立法目的及价值取向的建议

(一)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源法(草案)》中明确规定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能源利用的前提,但不是立法着力点,由于《能源法》是能源基本法,环境保护制度、措施仅是在《能源法》中有一章的阐述,其他立法要对环保进行明确。《能源法》的着力点是能源的高效利用,保证能源安全,能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能源开采中的生态破坏,在能源立法是作为次级问题来规制的,我国环境立法最终要实现国际化,要着力与治理地球环境相契合。能源立法中的环保规定,不能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立法,而应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化形势相结合。《能源法》中倡导对能源进行科技研发,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是对环保的有力推动。我国的《能源法(草案)》的立法目的,体现了能源行业中进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有的资源利用都要贯穿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理念,作为能源行业的基本大法,是对其他部门法的统一规定,要对能源供应、能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定。

(二)化石能源的立法目的以及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确定化石能源的立法目的,前提是能源活动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能源的有限利用和无限利用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化石能源来说,要在基本供应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开发利用,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来降低环境污染,以此作为化石能源立法的目的,使我国的化石能源可以实现持续开发利用,并且与环境友好相处。

(三)新能源立法目的及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发展新能源可以缓解能源稀缺的现实,也可以减少传统能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新能源立法以这两个目的为切入点,旨在生产高效、清洁的能源产品,对整个新能源产业进行整合。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性,新能源立法上要着重于“特尽其用”。新能源的立法目的中,同样也要注重环境保护,要对新能源进行高效利用。要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开发,2009年我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订,对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进行了确立,并且实行了能源并网发电审批制度、可再生能源资金和税收、信贷鼓励措施,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被有效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教学

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与能源的支持,但经过多年来开采与发掘,许多传统能源已经陷入紧缺的境况,加之传统能源的污染性,人居环境日渐恶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我国目前能源发展已经步入稳定上升时期,高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然而这一课程的设置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不明确的课程内容设置阻碍了课程教学的进步,加之对该课程的科研实践与理论探究结合较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用发展和探究的眼光看待,从而找到针对性的改革方法,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

就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较为落后,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增开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专业,但主要以核能相关专业为主,如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不仅如此,一些高校虽然增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基于原本能源基础课程之上的选修课,作为新能源课程的补充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课程内容的设置缺少科学性,专业性也不够强,与国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2.课程内容设置仍不明确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着重介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开生物质能相关内容,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片面,重点普遍都放在对传统能源的升级改造方面,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比较片面,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对能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但这种缺乏专业性特点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内容设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能源专业人才的进步。

3.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对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的研究有条不紊,但新能源的教育教学方面却还跟不上时代进程,我国高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要讲解内容,非常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常常熟知理论知识却难以进入今后工作的实际应用,对该课程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开展优势及其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当前能源消耗是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依靠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在未来的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可能会造成资源干枯,人类也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因此,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应积极开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引起学生对能源的重视。另外,系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开展,可以通过系能源代替原有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而且这些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其中太阳能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电力能源,而且相比于电热水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工业、农业、电力等多个行业发展中势必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

二、针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现状的改革方法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进行创新,不仅要创新培养模式,还要创新培养目标,设定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这一方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避免片面而短期的课程设置,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强的高校及专业来说,新能源课程不应局限于选修课,而是要增开到必修课当中,让学生充分而具体的学习,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过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2.明确课程专业特点

少数高校开设了风能、动力工程、太阳能、光伏等相关专业,这些新能源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仍然不完善,有关生物质能的专业也少之又少,能够招收新能源专业学生的院校也较为匮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时应当明确这些专业的课程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例如,对动力工程专业学生教学时,着重讲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这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通常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因此,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才是该专业的核心教学课程内容。例如,可以根据学校课程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开展如半导体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比较基础的一些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基础课程之后,才能继续进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原理的基础上,对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理解更加深入,易于学生对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创新。

3.加强科研实践结合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科研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加入与节能环保有关的工程实践,并在实践的环节中导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全新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根据科研成果深入探究该课程的内涵,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生与转化过程,全力探寻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转化效率提升的有效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是顺应我国发展需要而增设的高校课程,能够为国家输送这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一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高校与教师应当协同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科研实践与基础理论的结合程度,保证该课程开设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巧杰,白连平.“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教学体会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

[2]康重庆,杜尔顺,张宁,陈启鑫,黄瀚,伍声宇.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综述与展望[J].南方电网技术.2016(03).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

【摘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促进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创新消费方式和推动生产方式改善的有效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深入推进环境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归纳总结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历程的基本现状,探究市场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和政府监管的影响,进而提出通过完善补贴政策、产品政策和产学研联盟政策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思路。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影响因素;政策创新

通过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推动更多资源得到回收、处理、再利用,既能减少资源利用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也能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规模,进而促进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

1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建国初期,我国实施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可以看作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雏形。“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的理念和做法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既是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的结果,也是各类再生资源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成果,更是相关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实践,也体现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网络的不断完善。总的来看,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1.1萌芽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是以供销社和物资中心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动产业发展阶段。1973年6月,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关于废旧物资回收情况和意见的报告》,提出供销社要发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积极作用。1975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中提出,现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已经成立,对加强农村商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标志着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逐步形成供销社和物资部门两大系统垄断经营的格局,成为当时较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将商业部、粮食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并,组建了商业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相关事务也一并转入商务部运行。1987年,国家经委、财政部、商业部、国家物资局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再生资源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各种废旧物资,同时提出要增设固定或流动收购网点,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并提倡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5月,总理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写下了“大力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变废为宝、支援建设”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供销社再生资源战线上的干部职工,再生资源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1.2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再生资源产业的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资管理部门的撤销,很多地方的物资和供销社系统对废物回收利用的作用在下降,同时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大量进入回收行业,以企业和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利益导向型的社会回收体系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一些可以继续利用的废旧物品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农村的快速流通,实现了城市周边废物回收、加工、交易的发展链条;进口拆解废旧金属也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湖南、山东、河北也成为进口拆解废旧金属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初步显现。

各类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1992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成立,是由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自愿组成的部级一级社团组织,在政府与协会会员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规范了会员行为和行业统计,促进了我国再生资源事业的快速发展。1991年12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将再生资源明确的内涵,进一步加强了非金属市场的管理,明确了回收企业在组织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中的主体作用,规定了再生资源企业的批发环节营业税、所得税、产品税和增值税可以实行优惠。1992年,商业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要坚持为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向,强化服务和竞争意识,拓宽经营服务范围,根据本地区资源、市场供求,与工业生产部门搞好衔接,积极扩大再生资源回收。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涉及了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提出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和可重复利用产品,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的奖励机制,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1996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通知,明确了企业在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水(液)、废气、废旧物资和其他产品的综合利用。1998年又出_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国家还根据不同种类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出台了有关单项资源综合利用的规章、政策或文件,如:1994年《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通知》、1998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1999年《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2000年《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认定管理办法》等。

1.3快速发展阶段

21世纪进入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双赢”,我国提出了以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

总的来看,再生资源产业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污染防治等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行业的监管,行业发展规划的完善等等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再生资源产业政策体系。

2011年以后,关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法律体系聚焦到几个重点内容上来,第一是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的实现;第二是不断健全资源循环利用的回收处理体系;第三是在全社会推广绿色消费的模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第四是强化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支撑,第五是以企业为重点开展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成为发展重点。特别是随着《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15)》的相继实施,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企业、园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资源的无害化处理方面。

2制约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市场集中度不高

当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主要依托于个体回收方式,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回收能力和回收废旧物品的规模仍然较低,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由于回收企业规模小,违法销赃、偷税漏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时行业不大、分散、综合能力较差的特点比较突出,各类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差,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2.2技术装备和水平不先进

技术研发投入的不高,缺乏成规模和体系的工人业务知识培训,专业技术水平和回收处理能力仍然较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分拣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个别的领军企业回收工艺较为先进,装备比较发达、部分应该有的环境保护设施较为完善,但是绝大多数的主体仍然设备简陋、技术相对落后。

2.3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渐进式开放成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的准入门槛较低,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没有任何要求,同时相关培训和配套制度还未建立,因此导致行业缺乏有效的规范化发展范式。不仅如此,从管理层面看,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实行无缝对接的管理和支持政策,很难形成区域专业化和综合性的市场体系,导致相关政策执行不畅。

3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思路

3.1完善补贴政策

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针对废电拆解基金补贴,针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理的相关补贴,以及针对规划、目录、资质许可、基金补贴等方面的政策相继实施,特别是补贴标准的不断提高,促使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行业整合能力持续提升,补贴资质稀缺性更加明显。针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增值税调整或减免,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积极性。因此,进一步加大行业细分和补贴力度,推动补贴流向从产业链中端向产业的前端和末端移动,部分补贴直接传导至上游的消费者端,将部分的补贴留在拆解企业,用于抵消规范拆解中心建设成本和上游上市的回收成本,可以激发消费者自发回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回收利用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强化补贴政策,也可以大力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从非正规渠道流向正规渠道,强化企业的渠道优势。

3.2完善产品政策

提高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要积极做好重点品种的回收与利用。对于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价值高的品种,要强化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中介机构和平台建设;对于废玻璃、废弃节能灯、废旧塑料等相对价值不高、通过市场机制很难发挥作用的再生资源产品,要政府加大补贴扶持的力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生产者责任,强化企业对产品回收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扩大回收处理和利用率。

3.3完善产学研联盟政策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新形势下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遵循“企业主体、市场需求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用相促进”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联盟的桥梁纽带和创新平台作用,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产业与环境治理技术的紧密结合与对接,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再生技术的加速提升,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再生资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水平迈进,推动企业向产业链共享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保士.我国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现状、问题与建议[J].再生资源研究,2001(3):3036

[2]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2638

[3]王培暄.论我国现阶段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措施[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3(8):137148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篇12

一、综述

(一)波特理论

迈克尔・波特(M.E.Porter)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是客户对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波特把企业的活动分为主要活动(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出货后勤、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结构活动)两大类。波特同时提出“企业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下游买方的价值链连接,这一大串的活动构成价值体系。”

(二)其他学者的研究

理查德・诺曼(RichardNormann)强调将价值链延伸,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向前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价值链变成了一个网链。寇伽特(Kogut)认为,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开普林斯格(Kaplinsky)在Porter价值链模型基础之上,把企业间的联系也考虑进去,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外化,将资源集中于特定的领域,将焦点缩小到核心业务,仅保留关键的环节,其它环节借助于市场寻求外部的合作伙伴来提供。而且他在价值链中加入了回收利用,但没有展开深入研究。

(三)小结

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研究的价值链是企业间的,即波特提出的价值体系,本文称之为产业价值链;第二个共同特点都是从价值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企业出发,即制造商,本文也对从制造商角度出发对整个价值链进行研究并对制造商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研究。研究普遍是从一个生产企业价值链开始向上下游延伸,价值正向流动,没有研究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价值链理论应如何调整。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价值链研究

(一)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价值链的特点

1、价值正向和逆向流动

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应当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所以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价值链中既包括上游供应商一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回收厂的正向交付过程,也包括回收厂―消费者―分销商―制造商―上游供应商的逆向回收再利用过程(如图1所示)。为实现提高资源生产力的目标,正向交付需要尽可能减少浪费,逆向回收再利用需要尽可能提高废旧物品通过再制造和再使用重新进人新产品的比例。

2、报废回收、再制造――产业价值链延长

循环经济条件下对产品使用后残余物的回收处理再利用就延长了产品价值链,延长了该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产品报废后虽然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依然存在较大的资源价值,商品达到使用年限后如果不能被回收利用,就不能实现资源的再生,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环境污染,也就不能实现价值逆向创造,所以价值链应延伸到报废回收。要实现价值逆向创造比较好的一种解决方式是实施生产者责任制,由生产者或生产者制定有资质回收企业对报废商品进行回收处理。

3、以副产品为节点成网状化

由于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必须进行处理,而不能当作废弃物直接排放或丢弃。企业在生产中的副产品和废物的回收处理后,可以作为其他产业中的资源进行重新利用,以使企业在副产品和废物的回收处理中也能获得经济效益。可以把处理后的副产品作为新的原材料供应给其他企业使用,以副产品的传递为价值链的一个个节点,使得该产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产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从而变得网状化。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价值链补充

根据上文分析,本为认为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价值链应该如图1。

以一个制造商为研究对象,其上游有多个供应商,供应商也有自己的供应商,继续向前延伸;其下游有多个分销商,然后是众多消费者。制造商从供应商处采购开始了价值投入,然后生产产品并交给分销商,这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当消费者购买了产品,其价值就得到了实现。

不同价值链通过副产品供应和采购形成交叉,呈网状结构。

当产品报废后,通过分销商交还生产企业或由回收企业负责回收,这是逆向的价值投入,然后进行分类、测试,将功能较好的零部件交给制造商或供应商进行再制造再利用,将不能修复的零部件由有资质企业作为资源回收进行再生利用,这是逆向的价值增值,这些再制造的零部件和再生的资源又可以运用到生产领域,从而实现其价值。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内部价值链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价值链着重点主要在于形成正向和逆向的循环,是否能使整个价值的循环起来关键在于产业中核心企业。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生产企业是核心企业,要使报废汽车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收,必须在产品将设计为易拆解,材料易回收,有毒物质少等。另外核心企业的采购是否绿色环保决定着其供应商的生产是否绿色环保,核心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影响着消费者是否进行绿色消费。所以本文也对核心企业基于循环经济的内部价值链进行了研究。

(一)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的特点

1、价值的转变

在波特模型中,认为企业从事一列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在创造企业价值,同时必须要兼顾环境价值。笔者认为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企业考虑如何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生产组织、副产品的处理以及最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保证在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2、辅助活动

技术开发环节,循环经济强调开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和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以减少生产原料投入以及使用可再生原料;使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耗少,有害物质排放少;并注重产品的回收利用。

采购环节,循环经济强调进行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具有良好环保性能或者采用再生材料的产品或者服务、再或其他企业副产品,以考虑到该材料的社会与环境成本。企业应通过建立绿色采购认证管理体系,对采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绿色认证,推动和促进上游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绿色化。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对所有员工进行良好的循环经济理念的灌输,关系到价值链每个环节。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好的服务于节能、降耗、减排、可回收。

3、主要活动

生产环节,循环经济倡导实施清洁生产。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减少使用原料和能源使用不充分、产生废弃物较多的生产技术。

内外部后勤活动,循环经济要求必须有逆向物流以及副产品处理。注重对逆向物流的运作和实施,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再利用及合适的处理。循环经济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使上游产品所产生的副产品和废料,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市场销售环节,进行绿色营销,并对副产品进行销售。企业应分析市场的绿色需求,制定绿色营销的战略计划,制定适宜的绿色产品的价格,选择分销渠道,实施绿色管理。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引导大众建立绿色消费观念。

售后服务环节。在加强产品回收、包装回收的同时,大力培育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的处理,促进废物增值或污染减降;创建新的废物资源化部门,包括回收分类、拆解、再生利用以及废物信息系统,这将是实施产业生态结构重组转型,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可再生能源的特征范例(12篇)

    - 阅0

    可再生能源的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税收优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例(3篇)

    - 阅0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篇1网上营销新观察【摘要:】对用户来说,交互性的营销方式更能引起兴趣和关注。因此,网络营销的交互性最主要的优势之一在于更容易向用户传递信息,或者说.....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