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脑垂于大脑正中和双眼后方,是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部,控制人体内分泌功能,包括血糖、电解质、人体的高矮、女性的月经等。脑垂体出现肿瘤的时候,内分泌功能就会发生改变,人体的代谢及相应的脏器就会发生一些病理变化,带来临床症状。肿瘤可以包裹脑垂体,也可以从脑垂体体内生长出来,挤压脑垂体,导致脑垂体功能异常。

内分泌混乱表现

(1)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早期瘤仅数毫米大小,主要表现为分泌生长激素过多。

(2)催乳素细胞腺瘤: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肪增多,还有乏力、易倦、嗜睡、头痛、减退等。男性则表现为减退、阳痿、乳腺增生、胡须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缩、数目减少、不育等。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临床表现为身体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腹部大腿部皮肤有紫纹、毳毛增多等。重者闭经、减退、全身乏力,甚至卧床不起。有的患者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4)甲状腺刺激素细胞瘤:少见,由于垂体甲状腺刺激素分泌过盛,引起甲亢症状,在垂体瘤摘除后甲亢症状即消失。另有甲状腺机能低下反馈引起垂体腺发生局灶增生,渐渐发展成垂体腺瘤,长大后也可引起蝶鞍扩大、附近组织受压迫的症状。

(5)滤泡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报告临床有减退、闭经、不育、数目减少等。

(6)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报告患者皮肤黑色素沉着,不伴皮质醇增多。

(7)内分泌功能不活跃腺瘤:早期患者无特殊感觉,肿瘤长大,可压迫垂体致垂体功能不足的临床表现。

视力视野障碍

早期垂体腺瘤常无视力视野障碍,如肿瘤长大,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则出现视野缺损。以后病变增大,压迫较重,可能会导致偏盲。如果未及时治疗,视野缺损可再扩大,视力减退,以致全盲。因为垂体瘤多为良性,初期病变可持续相当长时间,待病情严重时,视力视野障碍会突然加剧,如果肿瘤偏于一侧,可致单眼偏盲或失明。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篇2

一位8个月的女婴竟然也患了唇癌。从其母代诉的病史中得知,这女婴出生3个月时,家长发现其下唇长出米粒大的丘疹样新生物。因不妨碍吃奶,故未介意。到月龄6个月时,随着上门牙的萌出,新生物也长大,有时因咬破而出血。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下唇状瘤伴感染,给予抗炎治疗。2个月后(婴儿8个月)下唇状瘤仍破溃不愈,且长得较快。常出血。再次就诊时病理报告为下唇状瘤癌变,遂住院行手术切除等治疗。

以上病例说明,口腔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大部分是由口腔癌前病变发展而来,或由长期的慢性不良刺激因素所诱发。患病部位多在暴露处,是能看到、摸到的地方。所以,只要重视保健,注意自我检查,90%的病人是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

那么,如何防范口腔癌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处理癌前病变。这是预防口腔癌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口腔癌前病变虽不是癌,但如果不重视、不处理,经长期的各种刺激,就有可能转变成癌。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状瘤、庞、黏膜黑斑、黑色素痣、慢性溃疡、皲裂、疤痕、瘘管、角化不良等。如果上述病变突然出现长大、增厚、充血、红肿、瘙痒、疼痛、破裂、出血、糜烂等症状,就是癌变的先兆,必须及时到口腔科诊治。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切除、冷冻、激光等,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二、及时去除各种致癌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应清除外来和内在的各种不良刺激。如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戒除吸烟、饮酒或嚼槟榔等不良嗜好。对口腔内的慢性刺激因素,诸如残根、残冠、错位牙、多生牙,应及早处理或拔除。磨改锐利的非功能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假牙),定期清除牙结石。另外,注意劳逸结合,精神不要过度紧张或抑郁,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预防口腔癌是有一定意义的。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篇3

【摘要】目的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免疫组化特点及临床及病理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结果本组病例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58.3岁。主要症状便血、肛门坠胀感、肛门不适及肛门脱出物。病理大体外观:肿瘤多在齿状线附近呈结节状、息肉状、菜花状、溃疡型及平坦型,病理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6例,梭形细胞为主4例,小细胞为主1例。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S100、Melan-A在11例标本中均为阳性表达,HMB45在10例中阳性,其中1例为阴性。在这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中临床误诊率为81.8%(9/11),术前活检标本误诊率为27.27%(3/11),根治术后标本误诊率为9.1%(1/11)。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临床及病理极易误诊。免疫组化S100、HMB45、Melan-A/MART-1三者联合应用能提高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发现肿瘤厚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肛管直肠;黑色素瘤;临床病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surgicalmethods,immunohistochemicalfeatures,theclinicalandpathologicalcausesofmisdiagnosisofanorectalmalignantmelanoma(AMM).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wasmadetotheclinicalandpathologicaldataof11cases(3maleand8femalewiththeaverageageof58.3yearold)withAMM;HEandimmunohistochemicalstainwithEnvisionmethodwereperformed.ResultsThechiefsymptomswerehematochezia,sensationofrectaltenesmus,analdiscomfortandprolapse;thepathologicalviewwiththenakedeyeindicatedthatthetumorwerenodular,orpolypoidal,orcauliflower-like,orulcerative,orflat,locatedmostlyalongthedentateline;thehistopathologicalviewindicated6casesmainlywithepithelioidcells,4casesmainlywithspindlecellsand1casewithsmallcells;the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dicatedpositiveexpressionofVimentin,S100andMelan-Ainthe11caseswhilepositiveHMB45in10casesandnegativein1case;theclinicalmisdiagnosiswas81.8%(9/11),themisdiagnosisofbiopsyspecimensbeforeoperationwas27.27(3/11),andthemisdiagnosisofspecimensafterradicalresectionwas9.1%(1/11).ConclusionsAMMisatumorofhighmalignancyandworseprognosis,anditisoftenmisdiagnosedinclinicandinpathologicalstudy;thecombinedapplicationofS100,HMB45andMelan-A/MART-1inimmunohistochemicalstudycanraisetheaccuracyofpathologicaldiagnosisofAMM;thethicknessofthetumorisfoundtobeincloserelationwiththeprognosisofthepatients.

KEYWORDSanalcanalandrectummelanomaclinicopathology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malignantmelanoma,AMM)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自1857年Moore首次报道至今,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病例不超过500例,其中绝大多数为小样本回顾性分析。AMM临床上少见,肛管直肠是仅次于皮肤、眼睛的恶性黑色素瘤第三好发部位,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0.2%~3%,占所有肠道原发恶性肿瘤的1%以下,占直肠恶性肿瘤的1.66%,占肛管恶性肿瘤的6.7%[1]。该肿瘤少见,误诊率极高,文献报道临床误诊率达80%~100%,病理活检误诊率达40%[2]。我们对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临床及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旨在提高AMM临床及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收集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1979年5月~2009年8月收治的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1∶2.7,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58.3岁。其中9例有血便史,而且多为鲜红色;肛门坠胀感3例;肛门疼痛不适5例;肛门反复脱出物2例;直肠指诊为结节状隆起7例,溃疡性肿块2例,带蒂息肉样3例;指套染血10例;直肠镜检查发现肿瘤大多在齿状线附近,其中距肛缘3cm以内7例,3~5cm者2例,5cm以上者1例;首次就诊临床考虑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2例,直肠息肉2例,直肠腺瘤2例,内痔5例;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2~15个月,平均6.3个月。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切片;免疫组化抗体选用S100、HMB45、Melan-A/Mart-1、Vimentin,其中4例无色素性梭形细胞型AMM行SMA、CD34、CD117染色,所有抗体均由上海太阳公司提供,采用SP法,DAB显色。

2病理检查结果

2.1大体肿瘤位于齿状线下肛管内2例,肛管直肠交界处7例,齿状线上直肠下端2例;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1例;肿块呈菜花状3例,结节状4例,息肉状、带蒂3例,肠粘膜轻度隆起平坦型1例;有色素改变者7例,无色素者4例;肿瘤最大径4cm者3例;其中3例肿块表面溃疡;切面灰白灰褐,质地软脆;局限于粘膜下层以内4例,侵及肌层5例,侵及全层及外膜层2例;肿瘤厚度2mm以下者2例,2~4mm者4例,>4mm者5例。

2.2镜检在11例标本的肿瘤细胞均有粘膜上皮和腺体间的固有膜内浸润,缺少与正常粘膜上皮和腺体过度的交界性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型6例,瘤细胞上皮样,排列成大小不一的片状或腺泡状,大上皮样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小上皮样细胞胞浆少,大部分瘤细胞中等大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胞浆中可见到明显粉尘状棕黄色颗粒,不折光;梭形细胞为主型4例,瘤细胞似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的排列常杂乱无章,偶尔平行排列或形成编席样结构区域,梭形肿瘤细胞在腺体间的固有膜内弥漫性浸润,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浆量中等,核大,呈卵圆形,核仁明显,其中3例未查见有黑色素颗粒,只有1例可见梭形细胞中散在少量细胞浆中有色素颗粒;小细胞型1例,肿瘤细胞小似淋巴细胞样细胞,呈弥漫性分布,胞浆少,瘤细胞核轻度不规则,染色质较粗,可见包涵体样大核仁,胞浆中未查见色素颗粒。

2.3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S100、Melan-A在11例标本中均为阳性表达,HMB45在10例中阳性,其中1例为阴性,并作组织化学fontana染色阳性,才被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在4例以梭形细胞为主者中另行CD34、SMA均呈阴性表达,其中3例CD117阴性表达,另1例活检小组织上CD117阳性表达,这1例我们曾经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肿瘤。

图1肛管直肠肿瘤切除标本,齿状线附近多发性新生物,部分呈息肉状带蒂,部分呈隆起结节状,表面粗糙,暗褐色,质脆;图2梭形肿瘤细胞在粘膜固有层中弥漫性浸润生长,围绕残存腺管;图3肿瘤细胞弥漫性强阳性表达S100;图4肿瘤细胞灶性表达HMB45

2.4临床及病理的诊断与误诊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初步的临床诊断为息肉3例,痔疮或痔伴有肛周脓肿5例,肛裂1例,癌2例,因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延误诊治时间3~8个月。术前活检确诊8例,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3例,1例无色素性梭形细胞为主型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肿瘤,1例上皮细胞型细胞排列呈腺样结构而被误诊为腺癌,1例小细胞型误诊为恶性淋巴瘤。根治术后标本经广泛取材加上免疫标记最后确诊10例,其中1例术前活检及根治术后标本均误诊为低分化腺癌,8个月后复发切除标本切片中发现黑色素颗粒并加作S100、HMB45阳性最后确诊。在这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中临床误诊率为81.8%(9/11),术前活检标本误诊率为27.27%(3/11),根治术后标本误诊率为9.1%(1/11)。

2.5随访结果1例患者术后121个月仍无瘤生存(该例为肛管内派杰样恶性黑色素瘤,肿瘤厚度

3讨论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上都非常罕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老年女性稍多见,本组研究示:男:女比例为1∶2.7,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58.3岁,占同期收治的大肠恶性肿瘤的0.6%。AMM大多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便血、肛门不适或疼痛、肛门坠生物、腹股沟肿块等,也有以转移灶症状为首发表现,其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便血。本组11例患者中9例以血便为首发症状,在首次临床诊断误诊为直肠息肉2例,直肠腺瘤2例,内痔5例,首次误诊率为81.8%。Slingluff等[2]报道首次就诊误诊率为80%。从有症状到明确诊断的时间为2~15个月,平均6.3个月,与Pessaux等[3]报道平均确诊时间6.1个月相符合。肿瘤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大多位于距肛缘3cm以内的肛管直肠移行部,本研究示其中距肛缘3cm以内7例,3~5cm者2例,5cm以上者1例,直肠指诊多可触及息肉或结节样肿块,而且肠镜检查也可发现有或无色素性息肉或结节样肿块,色素性肿块常呈紫蓝或褐色,因此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对提高本病的临床确诊率非常重要。本组11例临床误诊率高,病理活检未能明确诊断6例,疑为恶性黑色素瘤1例,诊断为低分化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小细胞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胃肠道间质肿瘤1例,因肿瘤细胞形态变异较大未检见明显黑色素颗粒,取材表浅等原因,其中5例都未做免疫组化,另1例因取材少,仅见梭形细胞成束交错排列,未检见胞质内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CD117+、S100±,因此诊断为胃肠道间质肿瘤。1例术前活检及根治术后标本均误诊为低分化腺癌,8个月后复发切除标本切片中发现黑色素颗粒并加作S100、HMB45阳性最后确诊。因此寻找其病理特征是避免病理误诊的关键: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形态总体上有明显多形性及多样性,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及生长方式,有似癌非癌、似肉瘤非肉瘤的感觉[5]。上皮样肿瘤结构包括腺泡状、细乳头状、条索状、器官样结构为主,弥漫状结构其次,呈腺泡状、乳头状结构的细胞似挂灯笼状附着腺腔内面及纤维血管束周围;细胞形态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可混有梭形细胞、类圆形细胞、巨核细胞、多核细胞、印戒样细胞、气球样细胞;纤维间质少,肿瘤内血管和血窦丰富;瘤细胞多在粘膜上皮和腺体间的固有膜内浸润,缺乏与正常粘膜上皮和腺体过度的交界性形态。免疫组化对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很有意义。HMB45是恶性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对恶性黑色素瘤有特异性。S100、Vimentin是恶黑敏感的免疫组化标记,其阳性率90%~100%,Melan-A/MART-1是新近出现的恶黑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强的抗体。本组病例中4例梭形细胞为主型和小细胞型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Vimentin、S100、Melan-A均阳性,其中1例HMB45阴性,因此对疑似本病的病例应进行Vimentin、S100、Melan-A及HMB45的联合免疫组化检测,有助确诊无色素性AMM。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转移快,AMM的首次正确治疗极为重要,手术治疗是首选方式,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意义尚有较大争议。Wancho等[6]指出无瘤生存期与肿瘤的厚度有关,肿瘤厚度2mm的患者都相继出现复发和转移,最后死亡。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对AMM进行分期的依据就是根据肿瘤厚度,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经验也发现,肿瘤厚度对预后有决定性影响。本组病例中2例肿瘤厚度分别为1mm、2mm随访121个月和62个月至今仍然无瘤生存,而其余病例的肿瘤厚度均>2mm都相继死亡。因此我们认为手术方案的选择不应一概而论,AMM在早期属于局部病变,后期属于全身系统性病变,因此肿瘤厚度对手术方式有决定性影响,在肿瘤厚度为1mm以下时,选择保留括约肌的局部切除术并保证1cm的安全切缘;肿瘤厚度为1~2mm时,选择保留括约肌的局部扩大切除并保证2cm的安全切缘,而肿瘤厚度大于4mm时应选择经腹直肠肛门切除术。

AMM临床上少见,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便血,早期确诊率很低,误诊、误治率极高,直肠指诊及小组织活检对本病的诊断十分重要,必要时借助于免疫组化及电镜有助于确诊,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有较大的争议,常规外科手术切除、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治疗,但术后远处转移率极高,预后极差,更好的诊治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裴素丽,潘虎,马杰,等,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误诊分析[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3(3):180-182.

[2]SlingluffCLJr,VollmerRT,SeiglerHF,Anorectalmelanoma: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resultsofsurgicalmanagementintwenty-fourpatients[J].Surgery,1990,107(1):1-9.

[3]PessauxP,PocardM,EliasD,DuvillardP,etal.Surgicalmanagementofprimaryanorectalmelanoma[J].BrJSurg,,2004,91(9):1183-1187.

[4]彭光银.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误诊与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451.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篇4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迁入早稻秧田和本田传毒侵染;6月下旬至7月为二代成虫高峰期,迁入连晚秧田和单季晚稻本田传毒侵染;8~9月受高温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下降,相对传毒扩散减少;10~11月气温适宜,种群数量上升,随晚稻收获而迁入越冬场所活动。观察结果表明,病害的季节性流行是受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特别是秧苗期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关系最密切。

1.发生规律与危害

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毒,其不经卵传毒。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获毒30min,传毒15min。病毒初侵染源以外的迁入以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生苗、杂草等)也可作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二至六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损失10%~30%。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症状

2.1分蘖期症状。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2.2典型症状。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中下部)。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2.3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2.4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

3.防治要点

3.1杂交稻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在秧苗期和水稻移栽后20d内及时进行田间检查,移栽水稻一部分分蘖移栽到病株空穴中,以保证田间苗数,同时将病株带离田边进行焚毁或土埋。

3.2减少早稻来源和病源,防止传毒白背飞虱转入中晚稻田危害,农闲时铲除田间、沟边禾本科杂草,水稻再丝苗,抓好早稻后期白背飞虱防治,减少虫源。在早稻收割后及时清除稻秆和杂草,发病田立即回水耕三区,同时施用碳铵加速腐烂,以免病株再生而残留病源。

3.3加强秧田防治关。①秧田宜选择未发病田,且远离病害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②药剂浸种或拌种。用10%吡虫啉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12h;或在种子催芽露白后按每千克杂交稻种子用10%吡虫啉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种后播种。③秧田施药。在水稻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期喷施1次农药防治稻飞虱,用25%吡蚜酮水分散颗粒300~600g/hm2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750g/hm2加48%毒死蜱乳油1500mL/hm2对水450kg/hm2均匀喷雾,喷施1~2次。秧苗移栽前3~5d再施1次送嫁药,最大限度地减少秧田感病。④重病区推行防虫网覆盖育秧。育秧期全程覆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3.4抓好本田分蘖期防治,降低传毒机率。水稻移栽后7%~10%防治1次稻飞虱,可用40%噻嗪酮悬浮剂或25%噻虫嗪水分散剂或50%吡蚜酮水分散剂,加40%毒死蜱或醚菊酯对水喷雾。实行统防统治、联防联治,提高防治效果。

3.5发病田及时应急补救。①在秧田期和栽后15d内进行田间排查,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下。②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及时拔除病蔸,再从健康稻田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并立即用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制剂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控制病害,保产减损。造成绝收田块要选择水稻、玉米以外的适宜作物及时改种。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关键词]贲门癌;黑棘皮症;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06-01

近年来诊治2例贲门癌同时出现黑棘皮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80岁,因皮肤发黑1年,吞咽困难4个月而就诊。查体:颈部、腋窝、会阴、脐部等处出现对称性黑褐色,皮肤表面增厚,弹性差,褶纹加深,表面粗糙不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剑突下有压痛感。上消化造影示:贲门部管腔狭窄、黏膜破坏中断。胃镜示:贲门部可见溃疡型新生物。咬检病理示:低分化腺癌。诊断为:贲门癌合并黑棘皮症。因年龄较大,体质差,未采取手术,而行化疗,给予丝裂霉素、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等药物治疗。共间断应用化疗4个疗程,黑棘皮症明显改善:颜色变浅,褶纹变浅,弹性恢复,皮肤表面光滑。贲门癌症状改善:进流食顺利。化疗后14个月又出现吞咽困难,局部皮肤变黑,再次化疗无明显改善,据初诊约23个月死亡。

例2:患者,男,57岁,因皮肤发黑4个月,伴瘙痒2个月,上腹部疼痛1个月而入院。查体:口唇周围、腋窝、乳头、腹股沟等处有对称分布、局限性、深黑色斑块,皮纹增深,表面粗糙不平。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上腹部压痛明显。上消化道示:贲门部可见充盈缺损,长约5cm。胃镜示:贲门部可见溃疡型新生物。咬检病理:腺癌。故确诊为:贲门癌合并黑棘皮症。经积极行术前准备,未见明显的手术禁忌证,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上下残均阴性,胃左淋巴结2/7转移。术后患者皮肤发黑的部位明显变浅,个别部位完全变为正常。术后1个月后开始给予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等药物治疗3个疗程。术后2年出现肝转移死亡。

2讨论

黑棘皮症是一具有特殊色素沉着的皮肤病,有良、恶性之分,但恶性黑棘皮病皮肤病变不是恶性,而体内病变是恶性肿瘤,多见于胃肠道、肺及乳腺,较少见于胆囊、胰、子宫、卵巢等处,大多为腺癌[1]。黑棘皮症的典型表现为口唇周围、颈、腋窝、乳头周围、会阴、脐部等处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局部皮肤呈现角质增生,表面可见加深的褶纹。病变呈进行性扩大,范围广泛,以口腔黏膜病变为初发者与癌肿关系更为密切。对此应追查患者是否有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本组2例贲门癌合并黑棘皮症均为低分化腺癌,均具有典型的黑棘皮症皮肤表现;且采取化疗或手术后,黑棘皮症自行消退。说明肿瘤与皮肤损害有一定并行关系。对成年或老年黑棘皮病患者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体内恶性肿瘤,尤其是胃部的恶性肿瘤。故定期行上消化造影及胃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高生存率。

黑棘皮症可先、后于体内恶性肿瘤发生,或同时发生。黑棘皮病的发生原因尚未确定,皮损的出现可能由于肿瘤的肽类物质对皮肤棘细胞的刺激所致,当肿瘤受到抑制或被摘除后可自行消退或消失[2]。但此理论尚难解释先有皮肤表现者。也有人认为[3],是肿瘤侵犯、转移压迫肾上腺或交感神经丛导致肾上腺皮质代谢障碍或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不能抑制垂体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所致。但我们在贲门癌手术中,曾遇到1例左肾上腺受侵而将左肾上腺一并切除的患者,并无合并黑棘皮症。此种腺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患者预后差。隐匿的恶性肿瘤在皮肤上或多或少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有的目前已为人们认识,而有的仍未知。如能确切地把握两者联系的特征和规律,无疑对早期诊断恶性肿瘤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边天羽.临床皮肤性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46-547.

[2]夏耘.恶性黑棘皮病合并胃底贲门癌广泛转移一例[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4,16(4):374.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篇6

恶性黑色素瘤在欧美的发病率一直比较高,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及电离辐射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患者往往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常常在就诊时就已是晚期,使治疗效果极差。如果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经手术及生物治疗,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60%~80%,但晚期病人五年生存率不到5%。

如何识破黑痣恶变

不要拿平时司空见惯的黑痣不当回事,由于恶性黑色素瘤几乎60%是由黑痣恶变而来,所以如何识别黑痣恶变,对于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一般与生就带来的黑痣、存在10年或10年以上没有明显变化者,发生恶性黑色素肿瘤恶变的情况不多。而且多数黑痣为良性,边缘整齐、均匀,呈黑色或深褐色,很容易用一条直线把它们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有些黑痣容易发生恶变,其特点是:边缘不整齐、不规则地迂回和扭曲;不是清一色的黑色,而是杂色,相互交错,通常无法用一条直线将它们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初起时很小不易察觉,但呈进行性生长,待长到像铅笔上的橡皮头那般大小时,则一目了然。

如果发现如下现象,就应警惕黑痣恶变:①成年人在近期出现的黑痣。②原有的黑痣在一年中明显增大,颜色明显加深、发亮。③原有的黑痣出现色变:由棕色变成黑色,或由棕色变为黑、棕色相间的花斑。④黑痣的边缘变得不规则或出现卫星状小黑痣,或数个痣融合,表面凸凹不平。⑤局部出现针刺样疼痛、发痒及灼热感。⑥长毛痣突然出现无原因的毛发脱落。⑦黑痣色素消失,表面有结痂形成,发炎、溃烂、流水或出血。⑧痣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出现上述一些症状时,应该及时到专科医院检查就诊,以早期发现恶性病变。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篇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为2005年9月~2006年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住院的8例急腹症患者,年龄4~8岁,下腹痛至来我院就诊时间为1~4天,下腹痛前有蹦跳活动史或蹲坐大便史。8例小儿患者在外院经B超检查及病史、查体怀疑卵巢肿瘤蒂扭转,来我院后复查B超,结合病史及肛诊,诊为卵巢肿瘤蒂扭转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扭转周数为2~4周,包块呈紫黑色,有2例为卵巢扭转。

处理方法:术中见包块呈紫黑色,最大的直径有5~6cm,有2例为卵巢扭转。将扭转侧骨盆漏斗韧带用两把大弯钳夹住,但钳丝不能扣住,然后缓缓将扭转的附件复位,温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包块,观察卵巢与输卵管颜色变化,几分钟后可看到卵巢与输卵管颜色逐渐泛红,然后切开卵巢肿瘤包膜剥出肿瘤或切开卵巢,清除其内血积块。缝合切口,成形卵巢。松开骨盆漏斗韧带处血管钳,见卵巢、输卵管颜色正常,血流同对侧。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排除恶性变,如对侧卵巢术前B超提示无异常且外观无异常,则不处理;如术前B超提示对侧卵巢有异常回声或外观异常者术中剖视检查。术后6小时后翻身活动,术后1天下床活动未见有静脉血栓症状,术后6天出院。术后病理卵巢成熟性畸胎瘤5例,正常卵巢并卵巢内出血2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其中含少量脑组织1例。术后1个月随访时B超观察卵巢血流正常,卵巢符合同年龄大小,无静脉血栓症状。

讨论

卵巢肿瘤在小儿中其实并不少见,它是小儿生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恶性肿瘤占1/3,年龄越小恶性概率越高。由于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故容易被忽视。小儿卵巢良性肿瘤多为单侧,多数发生在月经初潮前。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以后伴随肿瘤的长大以及并发症的出现,可出现相应症状。首先是出现腹部肿块。小儿骨盆还小,不能容纳大的肿瘤,故腹部常常稍有隆起。由于家长很少意识到少女也会发生卵巢肿瘤,故常被误以为肥胖而忽视。其次是腹痛,这是由于肿瘤刺激腹膜所致。当肿瘤发生扭转或破裂,可引起急腹症,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时易与外科疾病所致的急腹症混淆。剧烈运动也是引起卵巢囊肿扭转的诱因。如果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可表现为性早熟、月经初潮提前、增大、及腋毛生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如为恶性卵巢肿瘤,则有消瘦、贫血、发热、食欲不振、血性腹水等全身症状。

卵巢肿瘤扭转是妇科的急腹症之一,约有10%的卵巢肿瘤会发生扭转,在妇科急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妇女,以青年妇女多见。

发生卵巢瘤蒂扭转的条件,一是瘤蒂长活动度大,中心偏向一侧(囊性畸胎瘤、黏液性及浆液性囊腺瘤)的肿瘤多见;二是与患者的突然改变以及肿瘤的位置在妊娠期及产褥期随子宫位置的升降改变有关。如卵巢肿瘤患者合并妊娠,则瘤蒂扭转多发生于妊娠前半期或产后。因中期妊娠时卵巢肿瘤随子宫体升入腹腔,较先前在盆腔之活动余地大,而产生子宫缩小,腹壁松弛,卵巢肿瘤的活动余地更大,故也易发生蒂扭转。三是囊性和混合性肿瘤易扭转可能与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包膜完整,囊弊光滑,不与邻近组织浸润有关。四是可能与腹亚急剧变化,肠蠕动亢进有关。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突然下腹部剧烈疼痛,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休克。亦有疼痛发作轻缓者,则为瘤蒂扭转较慢而不严重。扭转急剧者伴有呕吐;偶因子宫内膜血管充血而致有少量子宫出血。病史中多有下腹可动性肿块,并可能有过一二次相似的发作性腹痛。

附件扭转的蒂由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组成,以往发现附件变紫黑色后考虑扭转时间长导致坏死和形成血栓,需将患侧附件夹住后直接切除。以往扭转后我们担心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扭转时间长则动脉血流受阻,致瘤内出血坏死变成紫黑色,易破裂和继发感染[2]。二是担心术中、术后血栓形成,脱落后造成栓塞。

根据卵巢的血供特点,卵巢动脉血的供应由子宫动脉上行支和卵巢动脉主干提供[3],子宫动脉上行支占有重要地位,故我们夹闭患侧骨盆漏斗韧带,缓缓将扭转复位,观察卵巢颜色变化了解卵巢动脉血供应情况,据术中观察,几分钟后卵巢颜色变浅,并逐渐红润,观察到卵巢变色后开始切开卵巢皮质、卵巢肿瘤包膜。剥除肿瘤并清除卵巢内瘀积血块,尤其是近卵巢门处积血块,成形卵巢,成形后卵巢颜色红润同对侧正常卵巢颜色,说明卵巢扭转复位后再灌注成功。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栓塞发生率与卵巢肿瘤蒂扭转复位无关[4]。卵巢静脉出卵巢门后经骨盆漏斗韧带,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术中夹闭骨盆漏斗韧带时钳丝一定不能扣住,掌握暂时阻断骨盆漏斗韧带内血流时间[5],本组中8例均能在25分钟内完成,这样可防止术后进一步形成血栓,进而造成栓塞。经上述处理,上述患者都保留了附件,可支持其女性生殖系统及第二性征发育,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6-7]。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诵铉,于传鑫.实用妇科内分泌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65.

2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6-307.

3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2-184.

4张红芸,董文漪.卵巢肿瘤蒂扭转国外治疗方法的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7(22):557.

5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1篇8

关键词:肝假性动}瘤;胆道出血;Dieulafoy病

1病例资料

患者女,60岁,因间断腹痛3w,呕血、黑便2w急诊入院。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余年;胆囊结石病史2年,2015年6月因胆总管结石在外院行ERCP+EST+ENBD术。患者3w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上腹绞痛,不剧烈,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不适。2w前出现上腹部剧烈绞痛,急诊入院治疗。入院后腹痛缓解,次日呕血1次,行急诊胃镜:十二指肠及黏膜未见异常,球降交界部可见一出血灶,中间见血管,冲洗后见新鲜血液渗出,以钛夹2枚夹闭,出血停止。出院2d后患者开始解黑色糊状便,2~3次/d,以“消化道出血”再次住院。入院查体:T37℃,BP125/56mmHg。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唇色苍白,心肺腹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肝功能:ALT54U/L,AST35U/L,TBIL16.3μmol/L,DBIL9.4μmol/L,IBIL6.9μmol/L,ALP242U/L,GGT418U/L;肾功能、血凝分析正常。入院予禁食、药物治疗后未再解黑便。入院第4d开始进食,进食后患者先后2次出现右上腹、腰背部疼痛,腹痛后即出现呕血、黑便。再次行急诊胃镜:十二指肠及黏膜未见异常,见降部2处糜烂灶活动性渗血,旁可见血栓头,用4枚钛夹夹住基底部后未见活动性出血。术后患者仍有右上腹隐痛、呕血、黑便。第三次行急诊胃镜:十二指肠及黏膜未见异常,十二指肠球降部1处糜烂灶少量渗血,药物喷洒止血后未见活动性渗血。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第3次急诊胃镜后第3d,患者再次开始解黑色水样便,胃管引流出暗红色液体。急诊行腹腔动脉DSA,造影见肝右动脉近段局限狭窄,可见一约16mm×18mm大小囊袋状影,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分支血管紊乱、扭曲,未见明显造影剂外溢及静脉早显征象,考虑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将导管送至肝右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末梢血管后置入3mm×3mm弹簧圈1枚,同法将导管送至胃十二指肠动脉置入5mm×5mm弹簧圈1枚,后造影见囊袋状影基本消失,胃十二指肠血流明显减缓。术后未再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不适,10d后复查粪便潜血阴性,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未再出血。

2讨论

胆道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3%~5%,在国内发病率仅次于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症、急性胃黏膜糜烂出血[1]。胆道出血又不同于普通胃肠道出血,如无明确外伤等病史,其早期诊断较难,典型的腹痛、黄疸、呕血或黑便三联征仅见于22%~37.9%的胆道出血患者[2]。近年来,我国医源性操作导致胆道出血的报道在逐年增多。假性动脉瘤是血管的一种异常病理改变,通常由腹腔内创伤和(或)炎症所引起。肝假性动脉瘤形成通常与外伤和医源性损伤如:活检、胆囊切除、肝叶切除、肝移植等有关,也有报道与内窥镜检查有关,国外文献中有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和经胆道镜激光治疗后诱发破裂出血的相关报道[3]。医源性肝假性动脉瘤约60%发生于肝右动脉,发生于肝总动脉及与胆囊动脉相关的分别约30%、10%,并可破入胆道[4-6]。少数肝假性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临床上可无症状,与胆道形成瘘的肝假性动脉瘤出现胆道出血、大便隐血、上腹痛,梗阻性黄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诊断原因不明胆道出血的首选方法,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且可显示引起出血病变的性质,从而指导治疗。胆道出血的动脉造影直接表现为动脉期造影剂外溢、肝实质内出现片状造影剂影,动脉胆道瘘征象;间接表现为假性动脉瘤,呈囊状或圆形,显影早,消散晚。田成武[7]等曾报告胆道出血动脉造影以间接表现为主,占75%。肝动脉DSA对于肝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均为100%,可作为诊断肝假性动脉瘤的金标准。假性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国内外文献均评价了血管栓塞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性。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优点在于止血迅速,效果持久可靠,不成功可再次栓塞治疗。早期诊断和即刻实施与病变动脉相关的某一肝动脉分支或肝内血管分支的选择性栓塞,应用金属微弹簧圈填充闭合假性动脉瘤处血管近、远两端,可使这种具有生命威胁的并发症得到妥善治愈。介入治疗腹腔一内脏动脉瘤的方法有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向载瘤段动脉置入支架后经支架“网眼”栓塞动脉瘤、被覆膜支架置入术等,目前也有学者成功运用覆膜支架治疗不适合行血管栓塞治疗的肝假性动脉瘤的病例[8]。

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病因之一,占0.3%~6.7%,任何能够造成黏膜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或血压升高的因素均可以增加患病的几率,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性疾病。内镜下Dieulafoy病多呈局限性黏膜缺损或糜烂改变,缺损中央可见直径1~3mm波动性动脉突出于黏膜外,其表面可有凝血块或血栓附着。Dieulafoy病治疗首选内镜下治疗,其次是血管造影,可作为内镜检查阴性时的补救方法,前提是在活动性出血时进行,出血量在>0.5ml/min时可有阳性发现。最后为手术治疗[9-10]。

该患者内镜下十二指肠降部Dieulafoy病诊断明确并见活动性出血,3次胃镜检查均未见十二指肠处活动性出血,治疗过程中曾一度考虑Dieulafoy病为出血的唯一病因。经积极内镜下止血和药物治疗后,十二指肠降部出血灶逐渐好转但消化道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提示除了Dieulafoy病外,有其它活动性出血病灶存在。后经腹腔血管造影检查诊断肝右叶假性动脉瘤、胆道出血,通过及时对肝右叶假性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得到有效治疗,患者反复出现的腹痛症状也得到合理解释。胆道出血腹痛及出血呈周期性,原因为胆道出血导致血凝块堵塞胆道,致胆道张力增高,引起胆绞痛,胆汁的纤溶作用能溶解血凝块,使胆道再通,疼痛缓解,腹痛随出血反复发作;出血后血压下降、局部小血管收缩或血凝块形成,出血大多能自动停止,间歇5~7d后因血压上升、血凝块脱落可以再次出血,周而复始。本例胆道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仅有上腹痛及消化道大出血,而黄疸不明显,且内镜下十二指肠降部Dieulafoy病诊断明确,容易误诊。该例患者先后3次行胃镜检查均未见十二指肠处活动性出血,可能与内镜检查的时机有关,也符合肝假性动脉瘤间歇性出血的特点。

反思该患者的诊治过程,我们的经验教训是:①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要重视不能用“一元论”解释的临床症状。该患者病程中反复发作的腹痛症状难以用上消化道出血、Dieulafoy病来解释,而最终肝假性动脉瘤就回答了这个问题。②对于有反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如果有过肝脏创伤、有创性检查或手g史的,要想到胆道出血或肝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在考虑存在胆道出血的可能性时应及时行十二指肠镜、ERCP等检查。③在胃肠镜检查不能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时,腹腔动脉DSA检查十分重要、有效。④需重视合并多种原因特别是多种少见病因造成的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忌先入为主的观念而造成延误诊断。⑤急诊胃肠镜检查的时机十分重要,在保证内镜检查安全的前提下,应尽早行内镜检查。⑥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胆道出血诊断的首选方法,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天锡,方登华,关斌颖,等.胆道出血的原因诊断与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14,22(4):286-289.

[2]张险峰,张荣春,潘阳林,等.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9):508-511.

[3]张玲玲,黄国美.介入治疗小儿肝假性动脉瘤并胆道大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J].贵州医药,2012,36(8):737-738.

[4]BulutT,YamanerS,BugraD,etal.PoyanliA.Falseaneurysmofthehepaticarteryafter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J].Actachirbelg,2002,102:459-463.

[5]NakaseY,TakagiT,FukumotoK,etal.Hemobiliaandcysticarterystumppseudoaneurysmassociatedwithliverabscessaftera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J].SurgToday,2008,38:567-571.

[6]FabioS,StefanoB,RaffellaS,etal.Severehemobiliafromhepaticarterypseudoaneurysmafter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Acasereportandreviewofliterature[J].WorldJournalofLaparoscopicSurgery,2010,3(3):117-121.

[7]田成武,朱华文,曲明,等.胆道大出血的造影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10):589-591.

[8]段峰,王茂强,刘凤永,等.覆膜支架置入术救治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一例[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9,10(8):387-388.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1篇9

细菌、病毒等许多微生物都有可能感染人体,这之后大致有两种结局: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微生物慢性感染不仅会导致各种炎症等疾病,而且还可诱发肿瘤,例如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胃癌。在对微生物感染研究取得进展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微生物感染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却表明: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的慢性感染对人体有害,而感染的微生物最终被清除的急性感染则可能会给人体带来益处。

早在17世纪末,科利(Coley)等人就尝试使用化脓链球菌提取物注射的方法治疗肿瘤患者,这种治疗会引起患者产生39℃的高烧,而高烧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对部分患者有很好的疗效。后来,又有人尝试使用大肠杆菌、牛型分枝杆菌、埃及病毒等微生物治疗各种肿瘤,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微生物感染治疗肿瘤既然有这么好的效果,为什么没有应用到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呢?由于这些早期临床试验是直接用微生物感染患者或使用微生物粗提取物向患者注射,这些治疗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在那时,研究人员对微生物抗肿瘤的机制还不清楚,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阻断了利用微生物感染治疗肿瘤的尝试。

热休克蛋白免疫功能的发现

随着分子免疫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身体中有一种T淋巴细胞(也称T细胞),该细胞对于消灭肿瘤至关重要。然而,T细胞对肿瘤的活化和杀伤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识别什么是肿瘤细胞,二是需要炎症因子的刺激。那么T细胞是如何识别肿瘤细胞的呢?原来,急性微生物感染通常引起发热等症状,肿瘤细胞相对于正常细胞而言不耐热,因此身体发热可杀死肿瘤细胞并诱导身体产生一种应对高温的蛋白――热休克蛋白,热休克蛋白结合肿瘤的抗原(即携带肿瘤细胞的“指纹信息”),并将结合的肿瘤抗原最终呈递给T细胞(即将肿瘤指纹信息“告诉”T细胞)。因此,T细胞就能识别肿瘤细胞并将其杀伤和清除。

T细胞的活化还需要炎症因子。那么,炎症因子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的身体细胞表面和细胞内部存在许多模式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具有识别外来微生物的特异性。一旦发现外来感染的微生物,就会刺激细胞产生炎症因子,以对抗微生物的感染。炎症因子实际上和我们通常说的发炎密切相关,在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下,身体会大量产生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会促进T细胞生长,从而有助于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和清除。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本身能作用于多种模式识别受体,进而产生炎症因子,这会进一步刺激杀伤肿瘤的T细胞的生长,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基于对热休克蛋白在激活抗肿瘤T细胞免疫功能中的认识,近年来,用热休克蛋白gp96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相继在美国、英国、德国的医院或癌症中心展开研究。目前,热休克蛋白主要用于肾癌、黑色素瘤、神经胶质瘤、胃癌、肺癌等肿瘤的治疗,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其对于治疗恶性肿瘤安全有效,能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部分患者甚至能治愈。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盟药监局已经批准利用热休克蛋白gp96自体免疫治疗黑色素瘤、肾癌、脑瘤等多种肿瘤。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世界疫苗大会将“热休克蛋白自体肿瘤治疗疫苗”评价为目前最好的恶性肿瘤治疗性疫苗,这使得利用微生物感染治疗肿瘤这一古老的方法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肿瘤也可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篇10

王文珍

胆囊位于胁下,附于肝,与肝相连,储藏肝脏分泌的胆汁,注入肠中,以助消化。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高龄化,城市人的胆囊炎发病率明显升高。急性症状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瘢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有的患者并无胆绞痛发作,只是有上腹部不适、暖气、反酸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往往误认为自己患了胃病。这些患者症虽在胃,但病根却在胆,由于长期按胃病进行“对症治疗”,未能消除病根,故病情迁延不愈。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症状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暖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患者则感觉右肩胛下、右胁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虾、蟹等,多吃鱼类、蔬菜。适当进食少量脂肪食物,如肥肉、鸡蛋等,以刺激胆囊收缩,把胆汁排空,防止胆结石形成。本病有时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故应及早到医院诊治,以防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变为慢性胆囊炎。对症状较轻,胆囊内没有结石,胆囊的浓缩和收缩功能只有轻度减退的患者,可以采用利胆的药物来治疗,如消炎利胆片等。对这些患者的饮食、一般不需特别限制。如为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应及早手术治疗。如为单纯性胆囊炎,先用药物控制症状后再择期行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警惕人体的“红色信号”

钱进

当人体出现某些“红色信号”时,常警示人们一些特定的疾病将要出现,切莫麻痹大意,应及时诊治。

脸红:脸红很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先兆,预示着脏腑疾病或功能衰退,早发现有利于治疗。常见的引起脸红的疾病是类癌脸红,类癌又称类癌瘤,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铬细胞的新生物,常可引起面、颈、臂、躯干及小腿皮肤潮红,情绪改变、饮食过量、饮酒及腹泻等常可诱发,长期发作可引起皮肤小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增厚,有时出现持久性红斑或青紫,甚至红斑中央坏死形成瘢痕。此外,许多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脸红,如高血压患者满面红光,二尖瓣狭窄患者两颧紫红伴口唇轻度发绀,肺结核患者午后潮热、两颧潮红等,均伴有各自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痰红:痰中带有血色就是临床上所说的血痰。血痰(痰中带血丝、血块)可见于下面几种情况:痰中带鲜红血丝,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有时咽部有炎症时也可出现这种现象;黑色血痰,多见于肺梗死;咳出血性泡沫样痰,可见于肺水肿;长期痰内带血或伴有胸痛、乏力、消瘦,要警惕支气管肺癌。此外,上消化道出血也会使痰液变红,这就要和呼吸系统疾病相鉴别。

痣红:痣在医学上称作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痣,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是一种良性肿瘤,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如果身上的痣突然颜色变得更红(色素突然加深),周围的皮肤电变红,此时应及早到医院检查痣是否有恶变。痣恶变的表现还有:痣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痣周围出现卫星样小肿瘤或色素环;痣出现感染、疼痛、出血和溃破形成溃疡等;痣附近的淋巴结肿大等。

尿红:尿红即血尿,血尿95%以上是由于泌尿系统本身疾病所致,如肾结核、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尿路肿瘤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引起血尿。此外,一些物理化学因素如食物过敏、放射线照射、药物(如利福平、酚酞)、毒物、运动后等也可引起。

便红:大便带血最常见的原因是痔疮、肛裂,这时多为鲜血。便血时如伴有大便形状或习惯改变,应疑大肠癌。大便呈暗红色,应怀疑胃出血。其他如大肠息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有便血的症状。1岁以内小儿应注意肠套叠。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篇11

[中图分类号]R2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96-01

随着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于1999年宣布开始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日渐增加。根据WHO2004年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材料提示,肿瘤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人口老龄化所致。科学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免疫监测防护系统较年轻人明显为低,老年人的组织细胞更易于受致癌物的影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老年人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生命及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此,探讨老年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发现相应的预防措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老年人恶性肿瘤具有以下特点

1.1老年人恶性肿瘤构成老年人恶性肿瘤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最高,占一半以上,达55.1%,居首位;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占17.7%,居第二位;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占12.2%,居第三位。结果与文献相符[1],从发病器官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肺、胃、结肠、食管、肝。由此可见,肺癌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当前老年人恶性肿瘤防治的重点。

1.2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与性别的特点文献统计资料显示,60-70岁是癌症高发年龄[2],肿瘤死亡率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所占的比例同样有随年龄明显增长的趋势。以我国的情况为例,肿瘤死亡率在5-14岁年龄组最低.以后随年龄增长不断升高,35-39岁之间增长速度最快,男性在75岁后稍有下降,但女性保持继续上升的趋势。

1.3老年人无症状的潜伏肿瘤较多不少老年人生前末发现肿瘤,死后做尸体解剖却发现肿瘤病灶,年龄越大,潜伏肿瘤越多。最常见的潜伏肿瘤有前列腺癌、肾癌、结肠癌、肺癌。老年人出现无症状潜伏肿瘤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肿瘤发展缓慢,症状暴露前就已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老年性疾病。而且,“无症状”也不是绝对的,很可能是肿瘤症状被其他老年性疾病所掩盖。

1.4症状不典型的潜伏癌老年人无症状的潜伏癌约50%。最常见的潜伏癌是前列腺癌、肾癌、结肠癌、肺癌和宫颈癌等。年轻的肿瘤思者多表现出一些原发癌的特有症状,而老年肿瘤患者,或由于身体逐渐衰老,或由于伴发其他疾病,所以往往表现出一些非特异症状,如衰弱、无力、全身痛等,易被当作一般衰老表现而被忽视。

1.5症状不突出,误诊率高由于老年性疾病很多,而这些疾病的许多症状与肿瘤表现比较类似,所以老年人肿瘤容易被误诊为其他非肿瘤性老年性常见病。恶性肿瘤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常被误以为是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引起的。例如直肠癌引起的血便、坠胀被误认为痔疮;肺癌造成的咳嗽、咯血被误认为是支扩或肺结核;前列腺癌的排尿困难被错当成前列腺肥大;肺癌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被误作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和风湿病等。故对老年人出现的各种异常表现,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有恶性肿瘤的可能。

1.6老年肿瘤和年轻肿瘤的区别目前的临床资料显示对急性髓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乳腺癌来说,老年和青年之间均存在明显的预后差别。我们常常看到年轻肿瘤患者的病情通常进展快速,一旦无效很快威胁患者生命而老年肿瘤多进展缓慢,即便不进行千预治疗,患者也可生存一些时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群细胞增殖缓慢,而年轻人细胞增殖快的细胞生物学特点有关。

1.7患多发性恶性肿瘤的多经常是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经常是多发性的,即一个人同时或先后患不同组织器官的癌症。因此,术后3-5年内更要重视定期复查,警惕患多发癌的可能,切勿在诊断和治疗时遗漏掉其它肿瘤。

正因为老年人患肿瘤有这些特点,所以老年人对肿瘤的警惕性应该更高,最好能定期检查身体,以发现潜在的肿瘤病灶。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时,不要简单地认为是衰老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而置之不理或自己简单地吃些药了事,应该到医院请医生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2针对老年人肿瘤的特点,老年人如有下列异常感觉与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2.1进食时胸骨后闷胀,吞咽不利,应警惕食道癌;

2.2食后胃区不适、发账、食欲减退、黑便,要考虑胃癌;

2.3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变黑,或大便带黏液和血,要考虑结肠癌或直肠癌;

2.4发现硬块,边缘不齐,与皮肤粘连不活动,或流血水、黄色水样液,要注意是否患乳腺癌;

2.5妇女绝经后阴道突然出血,应考虑患子宫颈癌的可能;

2.6鼻塞、鼻涕带少量血液,耳鸣,要提防鼻咽癌;

2.7口腔黏膜如果发现白斑,或慢性溃疡经久不愈,要提防癌变;

2.8尿频,特别是夜尿次数增多,尿流变细,排尿困难,要提防前列腺癌;

2.9如果血尿,尿时不感觉疼痛,要提防膀胱癌;

2.10久治不愈的咳嗽,偶有痰中带血丝或胸痛,特别是烟瘾重者,要提防肺癌;

2.11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要警惕胃癌和肺癌;

2.12不明原因的黄疸要警惕肝胆道癌或胰头癌。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肿瘤越早发现,越早治疗,疗效越好。早期发现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前提,因此,老年朋友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现象和症状,不要大意,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尽早到医院做一次认真的体检。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对肿瘤检查的手段日趋完善,对肿瘤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一旦确诊是肿瘤,就应尽早进行对症治疗。早期或相对早期以及发生转移之前就能发现肿瘤,进而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相当部分患者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篇12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0-01

口腔颌面部肿瘤现在大都采用“癌后治疗”,即在癌症已形成之后。如果我们具有相关的预防癌症常识,注意口腔保健,定期到医院检查,在口腔癌症形成前期及时觉察癌变的早期信号,发现身体异常的前驱变化,从而变消极的癌后治疗为积极的早期诊治和癌前预防,至少会有90%的病员转危为安。因此,肿瘤的诊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1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

1.1加强学习,提高防癌意识。

加强防癌宣传,开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的监测。平时要多留意健康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了解一些防癌知识,加强自我保健能力,认识癌前病损及早期症状的特点,有怀疑时应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对于超过一周而不愈口腔炎症、无痛性肿块突增大、口腔白色损害、红色斑块、粘膜黑斑应引起高度关注,及时就诊。

1.2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

1.2.1预防为主,除去病因。预防口腔颌面部肿瘤首先要除去病因,消除外来的慢性刺激因素,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错位牙,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和不良的义齿,以免口腔粘膜经常受到刺激或损伤,从而避免诱发癌肿,特别是舌、颊、牙龈癌。

1.2.2忌烟、酒。烟草致癌,特别是口腔、口咽和肺部几个已被公认。研究表明:吸烟者其口腔癌发生率比无此习惯者要高出2~4倍。饮酒可以增加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其发生率可随饮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时兼有烟酒嗜好其发生口腔癌的机会更高,比单独嗜烟或饮酒者要高出约2.5倍。

1.2.3注意口腔卫生。在口腔内由于口腔卫生等关系还常常伴有慢性炎症存在,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再加上机械性损伤可能成为促癌因素。不吃过烫和刺激性的食物,定期进行口腔预防保健治疗。在与有害工业物质接触下工作时,应加强口腔防护措施,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保持乐观。

1.3及时处理癌前病损。

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前病损有口腔扁平苔癣、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盘状红斑狼疮、上皮过度角化、红斑、白斑、先天性角化不良、梅毒、着色性干皮病等。其中以白斑和红斑最常见,白斑的癌变率在5%左右,红斑的癌变率更高,临床上80%的红斑病员病理切片表现为浸润癌或原位癌。

2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

2.1治疗原则。

治疗肿瘤应以综合治疗为主导,即根据肿瘤的性质及其临床表现,结合病员的身体状况具体分析,进行相应的治疗。良性肿瘤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肿瘤切除后,常规送病理检查,若证实有恶变,应按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临界瘤应连带切除肿瘤周围的部分正常组织,术中将切除的肿块做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应扩大切除范围。恶性肿瘤的组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间叶组织造血系统的肿瘤,如淋巴肉瘤、浆细胞肉瘤等,对放射和化学药物都有高度的敏感性,且常为多发性并有广泛性转移,故宜采用以放射、化疗和中草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而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神经系统的肿瘤一般对放射不敏感,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前后可辅以化疗。对放射线中度敏感的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应结合病员的身体情况,决定采取何种治疗。在恶性肿瘤中,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如牙龈癌等,对放射线不敏感,故常采用手术治疗,细胞分化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如未分化癌等,对放射线较敏感,应采用放疗和化疗。当肿瘤迅速发展,广泛浸润周围组织时,手术前应考虑先进行放疗或化疗。位于口咽部的恶性肿瘤,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手术治疗又比较困难,手术后往往给病员带来严重功能障碍,故首先应考虑放射治疗,必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唇癌手术切除较容易,整复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术治疗;颌骨肿瘤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一般早期恶性肿瘤病员不论应用何种疗法均可获效,而晚期病员以综合治疗的效果最好。治疗恶性肿瘤要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树立整体观念,认真考虑病员的机体状况,不能只见肿瘤不见人。

2.2治疗方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