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6篇)

来源:收集

资源科学篇1

一、科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1.重视科学实验室的建设

科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资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新教材增加了学生实验,无疑会给学校带来困难,因此重视实验室建设,改进实验条件势在必行。

(1)争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必须的仪器、设备、药品及实验防护用具,及时补充低值易耗品等。

(2)实验教师应定期检查药品的质量,不断更新仪器设备,以保证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3)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4)实验室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科学实验教学服务。

2.加强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合理选择实验素材

科学新教材中以多种形式编入大量的科学实验,但如何利用这些实验,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这些实验的普遍适应性如何?是否能体现地方特色?实验的现象是否明显?成功率、探究性如何?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新设计一些教材上没有的而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难点,且又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这也是科学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充分利用本地实际,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

我们在提倡教材多样性的同时也注意到教材的限制,毕竟我们生活的地域不同,如能开发出体现本地区特色的科学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周围自然界中丰富多采的各种现象,体验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各方面的应用,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科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利用社区中的科学实验教学资源,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4.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之后,往往希望能用所学科学知识,自己设计一些新的实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时,教师应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应有的作用。

二、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的整合

新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教学的整合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创设生动活泼的科学实验教学情景,转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能体现科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形式主要有科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

1.多媒体课件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代替某些因仪器、药品、危险性等而不能实际操作的实验。

(2)可以重现某些需要反复观察现象或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3)可以模拟宏观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及反应的微观本质;模拟科学实验错误操作后产生的后果;模拟不便学生现场观察的化工生产流程;模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课件模拟实验代替科学实验事实,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事实和模拟现象之间的差距,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2.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

资源科学篇2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资源科学篇3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及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教师,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要将学生拘泥于仅仅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知识中,而应充分挖掘身边的科学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1.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学生经常有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的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轻松自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产生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1.2发挥网络和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许多疑问老师也是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比如上《宇宙》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这些问题单凭课堂讲授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租借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其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削弱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3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学生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没有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充分利用,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的隔断。

3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的强大力量。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就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

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笔者:“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户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笔者非常欣喜,但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全体学生。于是在笔者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像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饮料瓶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此时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汽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笔者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使学生印象深刻。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习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设计营养套餐,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习了《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等。

4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资源科学篇4

关键词:教学;媒体;素材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23-03

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例,探讨运动科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资源库结构、内容等,为体育教育其他学科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参考。

1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及总体结构

1.1建设目标针对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本资源库的建设以提供运动人体科学的网络教学资源为目的,充分利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对象广泛及实用性强的优势,建设运动人体科学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并通过对相关资源和资源使用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学习者能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各类资源,通过对资源的检索、学习、评价和重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

1.2建设原则资源库的首要建设原则就是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只有通过统一规范的资源建设,才能保证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从而才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各类资源间的数据共享,提高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为学习者有效查找、获取和使用资源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资源库的建设还应当强调资源的科学性。资源素材的选取、制作都应严谨、科学,并能融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此外,资源库应当具有良好的更新和管理功能,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出现,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是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更应当长期维新和建设,以与飞速发展的学科知识和新兴的教学方式相适应。

1.3设计思路和主要结构以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资源库为例。本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建设严格按照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教育资源描述规范与技术要求》来完成,并以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为支撑来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功能。

该资源建设规范是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结合广东高校资源建设的实际而提出的统一的资源制作要求和资源属性描述。其中教育资源的属性描述规范包括对资源标号、资源名称、资源所用语言、资源内容简述、学科门类、关键字、资源版本、贡献者、提交资源日期、资源格式、大小、位置、使用要求、安装说明、资源类型、使用对象、版权和限制等。通过详尽的资源属性描述,可使学习者清楚了解资源的相关属性,并根据需要判断、选择资源,更方便快捷地实现资源的选择和获取。本资源库资源素材的属性描述如图1示。

而作为本资源库支撑平台的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则是依据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标准,在统一的信息资源底层数据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功能强大的综合性教学应用平台。系统具有上传、下载、浏览、查询、资源评价、资源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资源库总体设计思路和总体结构如图2、图3所示。

2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

本资源库是迄今为止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第一个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共有教学资源三千多条,容量超过65G,具备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方式的资源检索功能。其用户分为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在资源使用权限上分级管理,教师和学生在权限范围内可自由上传/下载、浏览和查阅资源。

2.1资源类型及内容本资源库的资源类型划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大类,纵向以各课程和知识点为主线,横向以媒体素材、课件、试卷、教学案例、常见问题、文献资料、资源索引的资源为主线。其中媒体素材又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五种类型。

从纵向组织看,本资源库涵盖了运动人体科学的两大模块――三门专业理论基础主干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和三门专业知识应用课程《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体现了本专业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能支持该专业主要知识点的教学和网络教学,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从横向组织看,本资源库的媒体素材主要以数据库形式存放教学需用的各课程的电子教材、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知识点专题等文字教学资源,各课程相关图片、示意图及英文原版教材等图片资源,各课程相关教学及课外学习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单独或整合的多媒体资源。

本资源库的课件素材是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能体现教学策略,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单机版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网络版课件则需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共享。本资源库包括各课程的单机版课件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及《健康教育学》等四门网络课程。这些网络课程都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通过多媒体表现,并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

本资源库教学案例素材是由一个或多个媒体要素表现的可作为典型教学的已有事例。包括文字教案、多个专题知识点的多媒体典型教学案例及《运动生理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

本资源库的其它资源素材,如文献资料素材包括权威杂志发表的各课程相关学术论文、参考书目及各课程知名专家文献等;常见问题解答素材包括各课程常见问题及答案;资源目录索引素材包括各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列表。

2.2资源检索和应用方式资源库应具备多种类型及多层次的信息检索方式以方便学习者获取资源。本资源库既可从资源类型、资源名称,也可从各种素材类型或各门课程进行检索。检索方式可以单一进行,也可结合、多层次进行。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章节安排不同的特点,同时按照学习者惯用的资源检索方式(如Google,Yahoo等),本资源库的资源着重以知识点命名,学习者通过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检索到库内所有相关知识点的分类或全部素材。同时,本资源库为图形、视频、动画、课件、教学案例及所有英文资源提供了“资源预览"功能,方便学习者选择资源。

资源库的资源素材应选择常见的文件形式,以利于资源的检索和下载,方便学习者的浏览和使用。资源主要以Word文档、Powerpoint幻灯片、网页、动画、视频等媒体表示,文件类型主要为DOC、PDF、JPG、PPT、MP3、RM、WMA、VOB、DAT、MPG、MOV、SWF、AVI、RAR等。本资源库的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素材无须安装,可直接打开。压缩文件则先解压后运行。试运行的资源检索反应速度良好,资源下载稳定可靠。

2.3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自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以来,双语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已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运动生理学》、《实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健康教育学》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双语教学,并随学科发展有更多的双语课程相继展开。本资源库为适应双语教学改革以及高层次学习者的需要,大量采用了英文媒体素材,英文资源量占近50%,提供了相关课程的最新英文原版教材(如PhysiologyofSports&Exercise,BiochemistryofExercise&Training,AtlasofAnatomy等)及相关图片、视频、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源,使资源库的建设与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相适应。

除此之外,在建设本资源库的同时也促进了各门课程的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和教改实验的进行。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健康教育学》等课程都同步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与资源库的建设相互依托,互促互进。在资源库建成的同时,四门网络课程也先后完成,为本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运动生理学》网络课程的建成和《运动生理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为该课程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论

综上所述,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体现资源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并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优秀教学资源,多种的检索方式,友好的交互界面和方便的网络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达光.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5(3):42-43.

[2]陈海英.人体解剖学教学信息资源系统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17-19.

[3]余绍黔.基于宽带网的体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4(5):62-64.

[4]张颖洁,等.基于Internet的体育教学与科研网络支撑环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1700-1703.

[5]欧阳康,徐明.“学校体育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研究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4):63-66.

[6]李焕勤,郭峰.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5(4):54-59.

[7]顾爱群,陈.医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5(4):385-386.

[8]黄小荣,等.分子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146-148.

[9]刘元勋.基于校园网的医学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3):81-282.

资源科学篇5

1.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由于黄河复杂难治,灾害频繁,历朝历代对黄河治理都很重视,明朝以前一直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而且治河机构有逐渐扩大之势,主管官员的级别也逐步升高。到了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立了跨行政区域和按水系管理的河道总督协调指挥治河事宜。到了民国时期,成立了直属于当时国民政府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掌管黄河及渭、洛河等支流水利、防洪、施工事务。

现在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1946年成立于冀鲁豫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黄委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初期主要侧重于水资源规划、水文检测、水文资料整编等基础工作。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委主要根据各用水部门的需求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确定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任务,对水资源实行供水定向管理。到了七八十年代,水资源的供需在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出现紧张状态,水体环境质量开始下降,各省(自治区)建立了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和水资源保护机构,实行区域水资源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尖锐,黄河一度出现了断流,水污染也不断加剧,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供需矛盾,流域机构加强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提高了对黄河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总体效益。在水量分配方面,加强了水资源规划。在取水许可管理方面,初步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在水量调度方面,制定了水量调度方案和办法,实施了黄河水量实时调度。自1998年开始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以来,水资源矛盾得到缓解,水资源管理日趋规范。

2.黄河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黄委在黄河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黄河水资源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得许多深层次和前瞻性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2.1.公共管理措施相对缺失

“哈丁公用地悲剧”是一则著名的博弈案例,它指出了公共资源的一种悲剧:每个个体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共资源,最终公共资源会遭到破坏,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破坏;而解决此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有效的公共管理措施。黄河水资源同样面临着作为公共资源的共同困境,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实施了许多公共管理措施,比如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等。这些只是我们的初步成果,要把水资源管好,我们还要创造更好的制度和措施。

最近大家对水权制度和水市场谈论比较多,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最急需的公共管理措施。试想,由于水权不明晰,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不明确自己的用水和节水指标,就无法层层落实节水责任,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证;水权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供方用方都不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水资源的使用就不会自动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又譬如,我们没有制订出合理的水价体系,不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起不到抑制水资源浪费的作用。以上都是由于制度的缺失所引发的问题。

2.2.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1%。该地区又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耕作方式造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恶化了环境,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和水库,河床抬高,汛情加重,黄委为了输沙每年都不得不用掉大量的水资源。

黄河两岸工农业发展迅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黄河。目前,黄河水污染程度已居全国7大江河的第二位。水质恶化更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据资料分析,2010年黄河全流域污水排放量将超过65亿吨。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管理中颇为紧迫的问题。

2.3.科技水平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当前黄河供水主要用户是农业,农业用水占总供量的90%以上。沿黄灌区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落后及用水管理粗放等原因,浪费水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特别是宁、蒙灌区和黄河下游灌区,每公顷引水量有的高达15000立方,每立方水生产粮食不到0.5公斤。大中城市的工业用水定额比发达国家高3~4倍,重复利用率只有40%~60%。

2.4.基础研究工作薄弱

基础研究工作影响到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深层次问题说不清楚。比如,维持黄河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最小流量研究、流水输沙的水利动力学研究、维持河流生命基本水量的研究、水价水权水市场的研究,这些工作将对我们的管理理念、治理措施、经济技术手段、以及法律法规建设提供依据。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们的科研队伍也需要壮大。

3.对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其它手段并用

过去我们在水资源管理中过多地运用了行政干预手段,这样使水资源难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管理成本高,管理效果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建立水权制度与水市场的是更科学的管理措施。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三是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有利于改变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当然,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政府的适当调控与干预,化解市场失灵时的风险。同时,工程的技术的法律的手段也要很好地结合使用。

3.2.加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存在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因素,必须将环境治理与当地人民脱贫相结合。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将当地一部分人口实施生态移民,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2)将一部分人口转化为国家的环境治理工作者,加大人力与物力投入;(3)国家出钱,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同时支持发展多元经济。国家加大水土流失地区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除了当地的直接受益,还能大大降低河流的治理成本,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在治理水污染方面,流域机构可自己建设污物处理设施,向排污者征收治理费,将治理费内化为排污者的应有成本。排污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自行处理还是交纳治理费,一些效益低污染高的企业就被会淘汰出局。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是,一部分企业或组织自己处理污染,另一部分企业或组织付费请别人处理污染,所有排入河流的水质都是合格的。

3.3.利用经济与技术手段节约用水

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所以水价不能在市场中自然形成,水价是一种需要精心设计的经济措施。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有利于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也有利于水市场的建立。合理的水价能强化人们的节约意识,也能促进节水技术的产生和使用。

如果把我国的农业与以色列的农业作一对比,以色列的用水效率是我国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说明在我国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节水的空间还非常大。如果在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推广了节水农业,就能大大缓解水资源危机,甚至做到枯水期水资源够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可能远远大于我们先期在节水技术中的资金投入。

3.4.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基础研究工作是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石。为了尽快把我们的基础研究工作搞上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制订详细的科研规划,确定研究项目;(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增加科研人数,提高人员素质;(3)加强与国内科研单位的合作;(4)与国外同行互相学习,交流经验;(5)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

资源科学篇6

一、利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教学,就仿佛一首乐曲的引子”,可以达到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渲染课堂氛围的作用。导入的精心设计,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师提出具有激趣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直接进入兴奋的状态,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一堂课而言,课堂导入是关键环节,教师是否能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导入的好坏,并且在课堂之中也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利用乡土资源来导入新课,就能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加贴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即将学习的知识能够与已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唤起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难点

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合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知识点,让学生拥有挑战困难的自信心。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就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习科学知识。

三、利用农村空闲区域建设科学试验基地

由于农村地区本身的教学仪器、教学资源的限制,所以,开展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就可以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小学科学教育。因为是小学阶段,学生拥有一定的课外实践,并且在农村之中也有很多空地。如果学校周边拥有空地,就可以带领学生尝试开辟一个科学小菜园”,在里面种上西红柿、青椒、大葱等蔬菜,教师在指导学生根据教学来进行分类并且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时,也可以为课堂的教学提供活生生的、丰富的教学材料,这样就可以解决实验材料缺少,而无法亲自观察的问题。另外,如果种植的蔬菜有剩余的,还可以将其带入食堂,丰富学生的饭菜,让学生享受一下自己种植的蔬菜。通过科学小菜园”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有了科学小菜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引导小学生直接参与,培养自己心仪的植物,并且通过科学实验基地,可以开展嫁接、土壤分析、植物成长等诸多方面的教学,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四、持之以恒,合理挖掘家庭资源价值

很多小学科问题,都需要家庭的帮助与支持,家庭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课堂”,家长就是第二任教师。他们可以教会学生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科学课上,很多实验是无法立即得到结果的,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如青蛙、蚕的一生,种子的发芽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家长配合,帮助学生种一种、养一养,以便学生能够随时观察与探究。家校合作,不仅是农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农村能够利用的优势。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开辟出家庭这一课堂,合理利用农村家长这一资源,对于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探究是非常有利的。

五、变废为宝,实现实验资源的再利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