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全行业前景(6篇)

来源:其他

云安全行业前景篇1

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国传统旅游大省。2005年以来,云南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带动旅游产业由观光型旅游方式为主,积极向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康体健身型等复合型旅游发展方向转变。

一方面,云南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2012年,云南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超过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700亿元,接待海外旅游者和旅游外汇收入位居全国前十强和西部首位。2013年上半年,云南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60亿元,同比增长超18%。近年来,旅游资源丰富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顺风顺水,更有了中国旅游看“两南”的说法,即海南和云南。随着云南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云南旅游业完成了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

但是,另一方面,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已不具优势,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旅游综合改革试验进展不快,一些体制短期内仍将存在。徐盛鹏认为,云南旅游发展到今天,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任务刻不容缓,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这不仅是旅游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强化和打造经济增长极,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实施“旅游强国”战略和“桥头堡”战略的全局需要。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1.旅游企业竞争激烈,管理较乱

旅行社恶性竞争,行业准入门槛低,是近年来国内旅游投诉比较多的重要原因。一些旅行社为了抢客源,一方面以低于运行成本价接团,这种“零负团费”经营,在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设计上就已经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旅行社与导游之间的关系也是凌乱复杂,即便是正规导游,从旅行社获得的收入也是相当有限,为维持生活,很多导游在这种游戏规则下不得不想办法“增收”。据了解,云南省是“零负团费”的重灾区,目前,“零负团费”主要集中在省外入滇团队,其中以散拼团队最为突出,此外,在省内组织游客并进行散客拼团的市场也比较突出,重点区域是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迪庆的一日游和长线游。随着新的旅游法的出台,云南旅游业面临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如果完善对旅行社的管理,加强旅游行业的竞争力是现在云南旅游企业的难题。

2.地方政府对景区景点监管缺位

现在国内的旅游市场是多个部门共同监管负责,从省级的旅游管理部门到最基层的景点景区管理,都显现出了旅游工作的弱势地位,特别是到了景区景点的收费、食宿、卫生、交通等服务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这也是地方政府的监管缺位所致。

3.游客对云南旅游投诉较多

伴随着快速向前的步伐,云南旅游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出来。2011年底云南又成为当年全国旅游投诉最多的省份,给了飞速发展中的云南旅游当头棒喝。据了解,2011年云南省所有旅游投诉中,导游是“重灾区”,其中导游变“导购”、导游拿回扣等现象则是重中之重。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1.优化旅游业的产业结构

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管理服务,强化科教支撑,推动旅游产业由主要发挥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全面构建起产业实力强、产业贡献强、产业竞争力强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实现云南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新跨越。

2.加速云南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动全省旅游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建设与应用,力争做到旅游信息一览无遗、旅游交易一键敲定。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云南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旅游市场的散客化和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游客对旅游信息的获取方式更智能、更科技、也更自助。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出发,为来云南的游客提供更加深度的折扣、更方便的出行、更快捷的使用、更安全的支付,打造了全方位一站式旅游支付服务。

3.完善对旅游消费的管理

要让游客有足够的消费知情权、消费选择权和消费安全权,要提倡“纯玩团”、“纯游团”。对景区购物场所,政府部门可将物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游客在与旅行社签合同时就明码实价给导游小费,规范小费标准,不仅可以稳定导游或司机收入,减少宰客事件,又和谐了与游客的关系,达到在游览上“双满意”,在经济上获“双赢”。大力推行挂牌经营模式,写明企业、导游姓名和监督电话,让导游行为照在阳光之下,随时接受游客评判。严格规定客人在景区内的游览时间不能少于景区建议游览时间,严格规定客人在购物店的时间不能多于建议购物停留时间。

4.加强旅游监管

监管部门可以按景区的大小、内容,调研到底游览多长时间较合适,然后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建议游览时间,做成标志牌放在景区入口及重点游览区域,让每个游客都看得到。建议购物停留时间也依此类推。如此一来,导游和游客有共同的标准,导游不能违规,对游客也是一个约束,诸如游客抱怨导游让在景区玩的时间少,进购物店时间多的情况就不会存在。严格控制购物返点,这点对旅游管理部门来说要难一些,可会同价格部门请专业人员制定旅游商品价格,让返点低下来。

5.加强市场整治

云安全行业前景篇2

__主要把东江湖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做活“水”文化,从而实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而我们__有一山、一水、一湖、一府、一城、一院,旅游底蕴深厚,更有云阳山“4A“级景区。

云阳山景区与周边其他景区相比,具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地域优势。云阳山景区与县城相连,山城一体,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都比较少见的部级城市森林公园。景区界于长株潭城市群的边缘,接受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辐射,区位优势明显。周边半径距离在300公里内有长株潭城市群、衡阳、邵阳、萍乡、吉安等经济水平发达的城市,这些地区居民出游率比较高,客源市场庞大。106国道、320省道,衡炎高速、岳汝高速、泉南高速3条高速公路,醴茶铁路、衡茶吉铁路2条铁路从云阳山景区内或附近穿过,交通十分便利。二是资源优势。自然景观秀丽神奇。云阳山峰连七二,群峰竞秀、丹岩流霞,飞瀑垂帘、古洞藏幽,生态环境优美、负氧离子含量较高,是休闲健身、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云阳山钟灵毓秀,古代士子在此读书悟道,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的历史传说和诗文词翰。神农文化源远流长。云阳山是神农故封,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云阳山兴农事、种五谷、采茶茗、尝百草,开启了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医药之先河,至今留下了祈丰台、神农古井、炼丹灶等灵迹。宗教氛围异常浓厚。云阳山在唐初曾封为南岳,素有“古南岳”之称。1500多年来,云阳山先后建有老君庙、云阳仙、赤松仙、紫云寺、白云寺等寺庙,道佛合一,融洽相处,使得云阳山常年祥云绕绕,钟声悠悠,香火绵绵,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六、七月,南岳圣帝在云阳仙避暑办公,在民间形成了“六月七月朝云阳,八月朝衡山”的习俗,云阳山上香客如织。三是发展优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先后成功创建了“省级旅游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加快建成湘赣边界中心县。这些举措,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创建工作,改善了人居环境,发展了县域经济;另一方面夯实了我县旅游产业基础,也为云阳山景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比__,他们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决策来推进。有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创新旅游策划与经营、建设精品景区的想法和实际行动。而我们云阳山景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非常有利的机遇,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县委、县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云阳山景区规模较小,目前仅有神龟谷、老君神像、云阳仙等几个主要游览景点,只能勉强满足一日游的需要,除游览参观外,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项目带来的产值较少。云阳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尚在规划之中,而游客服务中心是一个景点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园旅游公路坡陡弯多,各景点停车位严重不足,给旅游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售票系统、监控系统的缺失,造成逃票现象比较普遍,景区门票收入流失严重。

(二)投资融资体制还有待理顺。云阳国有林场经济状况较差,职工工资发放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可能挤出资金投入到云阳山景区的开发建设上来。县财政也是“吃饭”财政,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投放到云阳山上。招商引资带来的利益冲突也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云阳仙、汲秀园、五福缘等景点设施是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汲秀园提出的到汲秀园消费的车辆从北大门上下山的要求,改变了景区车辆单向行驶的规定,给景区管理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同时也造成了新的门票流失。同一景区,如果存在国有、民营、私有等多种投资形式,利益纠葛明显,各种利益关系难以协调。

(三)资源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县人大常委会对云阳山生态保护有过决议,但目前在组织领导、工作措施、奖励惩罚上缺乏可操作性规定,云阳山景区乱葬现象屡禁不止,有越演越烈之势。因衡炎高速、衡茶吉铁路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论证,两条隧道穿越云阳山景区核心游览区,自然水系失去平衡,部分溪流和景点缺水,给云阳山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云阳山景区的旅游发展。

(四)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云阳山景区是在云阳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场现有在职职工400余人,人员包袱、资金包袱、维稳包袱很重。按目前的管理体制,云阳山景区管理职责只能由云阳国有林场承担,因该场

人事管理机制不活,宣传策划、景区讲解、市场营销等旅游专业人才对内选不出,对外进不了,缺乏应有的活力。云阳山景区对县内群众免费开放以后,云阳山景区实际上已成为县内群众休闲健身的开放式场所,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民生要求,但对景区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对景区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免费游客增多,景区环境卫生保洁、设施维修维护难度加大,成本增加,除政府财政资金弥补以外,云阳国有林场每年还要挤出近50万元的资金用于云阳山景区的管理和维护。

近几年来,邻近周边县市如__、攸县、炎陵县等相继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开发投入力度,形成了一定的旅游规模,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给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我县要实施好“鹰出长空”旅游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做好“昂首”文章,昂首才能挺胸,昂首才能亮爪展翅。

(一)加强资源整合。云阳山景区规模较小,目前只能开辟一日游线路,当前扩大云阳山景区游览范围也不现实,要想发展旅游产业,靠云阳山景区单打独斗力量有限,应加快县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县旅司这一平台,把县内主要景区整合形成旅游产业综合经济实体,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宣传营销、统一经营管理,改变目前各景区小、散、乱等问题,形成规模效应。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旅司与旅游主管部门的关系、旅司与景区管理机构的关系、今后投资与已有投资的关系、招商引资与政府投入的关系、现实与发展的关系等等,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尽最大可能化解各种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利益纠葛,走上管理与经营分开的健康之路,促进我县旅游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云安全行业前景篇3

【关键词】大数据云会计特征应用

大数据对会计信息的变革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是会计信息准确获取、有效处理的基本前提。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各大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及相关模式的构建。以大数据为基本前提,对云会计的特征及应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使云会计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一、大数据背景下会计数据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首先,会计数据的粘合性、无形性比较突出。会计数据的类型比较复杂,并且都是直接的黏合在相应的业务数据之中,不能独立于业务数据而存在。会计数据收集及处理工作虽然相对简单,但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准确度,信息量较大而且输出极为频繁,输出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使得会计数据表现出了较强的黏合性以及无形性的特点。

其次,会计数据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由于会计数据的存储需要云环境的支持,因而安全性、完整性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据统计,目前大约有70%的企业都不愿意将会计数据的相关信息存储在云环境之下,担心会泄露企业的会计数据,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

再次,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更关注会计数据的分析结果。在小数据的时代之中因为信息比较贫乏,因而对数据准确度的要求更高。而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某个会计数据的精准度并不会影响整个会计数据的分析。大数据下进行会计数据的分析所带来的收益明显要比小数据下注重数据精确度带来的获得的收益多。

二、大数据下云会计的主要特征

(一)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会计数据

在大数据环境中,企业所需的会计数据借助网络在相应的云计算平台就可以取得,而且比较快捷、简单、方便,能够较好的对会计信息进行移动管理,并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除此以外,实行异地办公的会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平台随时随地的完成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打破空间、时间对其的限制,及时的、有效的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空间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大数据下的会计数据与信息并不是存储在企业归属地的计算机中,而是存储在云储存的平台上或者互联网的相关数据中心,因而导致企业存储的会计数据与企业物理位置的空间分离[2]。在大数据背景下,只需通过网络进入到云会计系统中就可以获得会计信息,并不受空间的限制。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会计数据的主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先的结构为主的数据转化成了非结构为主的数据,如图像以及文档等。

(三)高度重视会计数据及信息的相关性

大数据下进行会计数据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其相关性的分析以对企业经济事项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合理的预测,并不是分析其经济事项出现的原因。相比之下,小数据下的云会计更注重会计数据对企业经营成效、资金流向以及财务状况的反映,而大数据的云会计则关注对会计数据及信息的结果分析,并与企业产品研发、产品供应与销售、发展规划等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保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的有效应用

(一)云会计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企业云会计的信息化处理平台中的运算资源主要部署在平台的云端,使得企业全部会计信息分析与处理的需要都可在云会计的计算平台中得到响应。云会计的信息化处理平台通过联网的控制,可以较好的保持与会计准则的一致性,还可以更好更快的实现银行对账、网上交易以及网上报税等会计信息的系统化集成,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外部协同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此外,云会计还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核算给予有效的实时控制,促进企业所需财务数据的及时生成,并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与同步。

(二)云会计在企业财务会计流程重构中的应用

将云会计科学合理的应用到企业财务会计流程的重构中,能够使企业的财务规划得以顺利的、有序的实施。在大数据之下,通过云计算处理系统的支持,企业将会计数据存储到云中,相应的业务流程还可以将合同的生成、业务的记录、产品购销成本等信息存储至云端,并自行进行运算,形成准确的报表及各项数据指标,税务部门或企业管理层等协同部门亦可以共享云计算处理系统中的各类数据,以充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云计算进行科学有效的应用,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层在重构以上财务会计流程的同时,促使企业的发展战略、财务会计战略得到较好的实现,进而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云会计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系统中的应用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系统创新改革的时候,要将云会计充分应用到其中,才能大幅度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云会计主要是以软件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相关企业用户需要按照其使用的会计信息资源的多少或者使用时间的长短来按需付费。

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刻的认识云会计的特征,并将其合理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过程中,才能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保证企业会计数据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樊燕,曹薇.大数据下的云块特征及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4.

云安全行业前景篇4

关键词:云计算背景;计算机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管是基于硬件还是软件的计算机领域内的安全技术发展非常成熟。云计算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发展的成果,其提供一种计算机用户使用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新模式,酝酿着IT产业的巨大变革,那么云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一、云计算的概况

云是互联网和网络的一种比喻的说法,以前在图中经常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随之也用其来表示互联网和基础设施的抽象形态。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条件下,提供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以及交互的模式,一般情况下会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的并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狭义云计算一般是指以IT为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的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以及易扩展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指的是服务的交付和使用的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以及易扩展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和软件、互联网、IT有关,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服务,其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流通。云计算当前主要的构架是基于一个新一代的数据中心,以此来提供虚拟的计算以及存贮资源的功能,其中这些资源的使用以及消费,就可以按照先前的规定标准进行适当的收费,用户可以随时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的消费,为用户提供方便。

二、云计算的特点

(一)云计算可以为用户减轻对硬件的需求

在用户使用计算机时,通常为了达到更高的水平,将软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升级或者是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升级到最高版本,以便更好的运算处理。而当你对系统或软件升级时,你又不得不发现,原来你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已经远远低于系统的需要,从而打消了系统升级的可能;而在这时大部分用户就会选择重新换一台硬件设备更好的计算机;但同时又考虑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又再一次打消了买新计算机的可能。而在这里,有了云计算,用户们就不会对计算机的硬件设施低而苦恼了。

它会通过用户的终端设备将数据信息传递到互联网上的,而用户们只需要在互联网对数据进行操作运算就可以了。所以云计算对于用户的终端设备不需要过高的要求,就可以实现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运算。

(二)云计算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了安全数据控制平台

大多数用户在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病毒的攻击,或者是重要文件被盗取甚至丢失的现象。而云计算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它会将用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存放在一个类似于硬盘的网络平台上,在这期间也会有大量的IT人员进行对数据的管理,以便让信息被安然无恙的存储。

(三)云计算为计算机用户对数据的操控提供了大范围的空间

如果用户不是在常地点进行数据运算,而是出去游玩,或者是去探望朋友,那么只要你身边存在移动设备,能连接到互联网上。你就会通过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链接查看到自己的所有信息。例如用户现在所在的地理位置、或是你迷路了,找不到了自己想去的下个目的地,而只要你通过云计算,你就会找到该目的的详细位置,甚至还可以告诉你该怎么去目的地,和路途中所遇到的景象。所以,云计算不仅为用户们提供了安全数据控制平台,还为用户的数据存储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四)云计算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了数据之间的简单传递

用户们在现实中会遇到过移动硬盘和U盘之间进行传送数据时,会浪费很长的时间,而有了云计算,你就会利用及少量的时间,而在不同的移动设备进行数据的共享,让用户们每时每刻都会查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三、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技术方面,云计算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一旦在云计算中心放生故障,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云计算在网络的建设中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网络的虚假地址和虚假标识问题。

其次,在计算机的网络里,我们的防范措施很单一,网络上的黑客和病毒随时都有可能攻击我们的云计算中心。在云计算中心里存储的大数据信息对这些攻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云计算有许多重要的安全问题,例如在没有真正明确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责任的情况下把服务委托给第三方等。

此外,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发展太快、变化太多,以致于让我们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跟不上,缺少防范意识,虽然近几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还不能满足网络安全的需求。我国对网络安全的立法还并不全面,存在着漏洞,而且监管的严密性也不够。目前我国的立法不全,缺乏对网络安全的制裁手段和惩罚。

四、基于云计算下计算机安全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云计算业务的定位

云计算所包含的业务的种类是复杂并且多变的,要加深对其发展的深入研究,看是否可以将其归类成为某一类的电信业务,看其是否可以归纳入或者是调整《电信分类目录》,并且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的准入以及其监管的力度,规范云服务的良好的发展。

(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根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业务的模式,尽快地制定出相符合的法律法规以及其技术规范,例如出台数据保护法、明确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定用户使用的日志留存规范等。以此来规范云计算市场,加强其监督力度,保障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发展。

(三)建立有针对性的技术监控手段

要针对云计算技术以及其业务的特点,建设有针对性的技术监控手段。云计算在计算机行业的应用,进一步地降低了互联网业务的开发以及其应用的门槛,并且使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的便捷、低廉,所以要建设相对应配套的技术管控手段,比如业务开发审计系统、违法网站应用定位和处置系统等,以此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

(四)建立云计算服务分级分类的安全管理制度

要根据云计算的特点,将云计算按照其使用的范围、对象以及其业务模式的规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要求,比如,根据其使用范围可以划分成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等;根据其使用的对象灰分成为面向政府、企业和普通用户进行云服务;根据其业务模式划分为提供基础设施资源、信息以及软件的云服务,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制定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标准以及等级保护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诚实可信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比如,政府创建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分级进行安全管理,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

(五)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要加大力度培养国内云服务市场,加强对云计算核心硬件的研究开发力度,减少核心设施以及关键领域技术产品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国家要自主开发软、硬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地参与到云计算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自身科技含量,加快该行业的发展。

结语

云计算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是IT资源服务,内部特征比较突出的是运行模式,支撑这种模式顺利进行的是云安全。云计算中的云安全一般是通过对网络中的客户端软件进行监控,一旦其中的软件行为发生异常就能够及时得知信息,并以此来分辨获取互联网中的木马、恶意程序等最新信息,将其推送到Server终端进行数据自动分析与处理,再将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目前,云计算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做好云安全工作,实现信任云目标,是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懋.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探究[J].河南科技,2013,02:4+59.

云安全行业前景篇5

关键词:制度安排云台山可持续发展

1云台山景区发展状况

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拥有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等七个部级称号。从1984年开始旅游资源考察到发展至今,云台山景区的发展速度受到世人瞩目,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间,景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稳定增长(如图1所示)①,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被旅游业界称为“云台山模式”。这引起了学界从资源禀赋、景区管理等不同的视角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但是,对于云台山景区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学者们还未给出较多的解释。而且,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诺斯(1994)认为以往所有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经济增长决定论,包括资本决定、技术决定、人力资本决定等都是不正确的,所谓的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累积等各种因素都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其结果,是其外在的表现,而真正起作用的只有制度因素②。余凤龙等(2008)也认为中国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许多相关制度的演变与创新,并明显地与制度变迁相联系,制度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差异程度的重要原因③。贾生华(2002)也指出旅游管理体制变迁是我国旅游产业演进的重要动因,而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的制度创新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和诱因的④。因此,我们认为云台山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与其制度安排紧密联系的,为了全面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云台山景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景区未开发阶段(1984年以前)。在这一时期,云台山景区所处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四小”工业的基础上,即小煤窑、小造纸、小水泥、小砖窑。这些污染大、劳动密集程度高但科技含量低、无竞争力的“四小”工业,对云台山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着掠夺性开发和破坏,其景观价值未能得到开发和利用。

第二阶段,景区粗放管理阶段(1984-1999年):这一时期,全国旅游业开始蓬勃兴起,旅游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热点,在这样的环境作用下,修武县政府认识到了云台山的旅游资源的价值,关停云台山景区范围内的“四小”工业,阻止了其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同时,由于有了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对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在这一阶段,首先成立了云台山景区管理机构,并且在景区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和景区规划开发等方面开始了围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但是,在这一阶段,景区管理机构更多地关注旅游资源可被利用的经济价值,而且在景区发展初期,缺乏充分的景区管理经验,再加上较少的游客量未对景区环境带来压力,景区的环保意识也相对较弱。

第三阶段,景区规范经营阶段(2000-2004年):这一时期,云台山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和提升时期,主要表现在景区成为部级地质公园和国家4a景区,这也要求景区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注重景区的规范管理和环境保护,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阶段,景区可持续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2004年,云台山景区成功人选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的所有利益主体参与景区发展,制度结构不断完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支配和规范社会中个人行为活动和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范和规则,它旨在激励和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安排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和经济单位内部合作和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因此,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中,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分别对云台山景区不同发展阶段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制度安排进行评述,探索“云台山模式”背后的本质根源。云台山景区游客量与门票收入统计如图1所示。

2正式制度对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正式制度主要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和命令等形式表现出来,由人有意识地设计并有组织地加以保障实施的规则,而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新制度开始发挥作用和旧制度的退hi的过程。因此,在云台山景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正式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其发展不同阶段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运作模式、技术标准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2.1景区未开发阶段

制度安排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在景区未开发阶段,云台山不具备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因此,也就未能产生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2.2景区粗放管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云台山景区处于起步阶段,景区的正式制度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方面,还未能从法律层面提供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2.1.1管理体制

在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制度时,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少安(2000)认为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市场化进程是转型国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①。并且政府为追求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目标也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②。因此,在改革发展的初始阶段,制度以及制度变迁一般是由政府供给和推动。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不仅具有旅游资源配置的力量,而且也具有巨大的能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障碍,换句话说,旅游业的制度变迁是政府以行政力量推动的强制性变迁过程。我们也可以通过云台山景区发展初期的政府行为得以验证,在云台山景区发展初期,没有与旅游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市场主体缺位,市场机制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也就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制度变革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1988年4月,云台山成立了最早的开发机构——修武县旅游筹备处,1989年1月更名为修武县旅游管理局。1989年4月,修武县委、县政府根据云台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存在与地方事宜难以协调的情况,又把修武县旅游管理局更名为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并采取景(云台山景区)乡(岸上乡)合一的管理体制,将景区内的岸上乡党委、乡政府与景区管理局组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

云台山景区发展初期的“景乡一体”的管理体制的重要优势在于这种体制在制定政策和旅游发展目标时,有利于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双重作用,有利于将景区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但是,在景区发展初期,这一制度安排还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如云台山景区的茱萸峰、子房湖、百家岩等景点仍分别隶属于林业、水利、文化等单位管理,还是会出现政令不畅、发展不均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景区的整体开发和环境保护。

2.1.2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在云台山景区旅游规划开发以及景区管理中使用的相应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等,技术因素在推动景区管理和产品不断创新与升级的同时,技术开发水平也促使了景区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1984年,云台山景区资源考察队开始旅游资源考察工:作,并在1987年12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12月,完成了云台山景区的第一部总体规划——《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它为此后云台山景区的各项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1993年5月,云台山被林业部命名为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1月,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5月,又编制完成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及景区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确定了景区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思想。从景区开发与管理的角度来看的话,技术标准也代表了为景区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是,在这一时期的开发过程中,景区的开发建设还更多地表现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规划,以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但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存在不足。

2.3景区规范经营阶段

2.3.1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云台山景区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而这又是由这一阶段的制度安排所推动的。首先,在1999年,修武县确定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兴县”战略推动了云台山景区跨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其次,景区“景乡合一”进而“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为景区发展充分授权,使景区在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的过程中,得以政令畅通,在最大程度上享有了政府资源配置的诸多优势。这样,云台山景区在各方面都拥有很大的主动权,可以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持续发展上,为景区在内部与外部都创造了良好宽松的发展秩序和环境。最后,除了政府给予景区充分自之外,为整合全县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2003年5月,修武县政府将云台山和青龙峡两个景区合称“云台山风景名胜区”。2003年9月,修武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采取“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将国家森林公园、子房湖水库、百家岩、青龙峡景区管理局等纳入到云台山景区管理局统一管理框架下,实现了人才、资金、资源、建设、管理上的统一调配、合理使用。2006年11月,又将峰林峡景区纳入云台山风景区管理。这一阶段的改制使云台山景区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影响力,更加有利于景点间的协调开发和景区的整体环境保护,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2.3.2技术标准

这一时期,云台山景区的规划和开发也不段升级,其中,较多地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上。2000年以来,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重新编制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云台山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云台山旅游深度开发规划》等系列开发规划。按照规划,为了加强景区环境保护,实现持续发展,对景区经营饭店等所有污染项目进行了集中整治,彻底取缔了不安全、有污染燃料,切断了可能污染水质的污染源;对采矿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关闭取缔了117家采矿点,在景区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从2003年7月开始,引进先进的液体喷播技术,对景区破坏山体进行了绿化、美化,并投资安装了喷灌系统,由专人负责绿化养护,使景区周边资源及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除了硬件建设之外,更把软件(服务)的提升看做是打造云台山品牌的核心,在景区全面实施了iso9001和is0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开展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这些技术标准都有助于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景区形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3.3行业管理

云台山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宾馆饭店的剧增,对旅游相关行业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势必造成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进而导致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下降。为此,修武县旅游局先后制定了《修武县旅游定点饭店等级标准》和《修武县旅游定点饭店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旅游饭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标准,规定只有取得定点资格后,方可接待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团队业务,同时,还制定了《旅游定点宾馆饭店行业诚信经营自律公约》,要求行业内部之间严禁恶性竞争。行业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行业的经营规范,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服务,促进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4景区可持续发展阶段

2.4.1法律法规

在经历了景区的飞速发展和人选世界地质公园之后,标志着云台山的资源保护丁作已经走上更高的层次,保护意识逐渐强化,保护措施更加健全,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而可持续发展制度的确立则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来加以维护和实施,但是,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立法明显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云台山景区依据《环境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景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关于加强云台山风景区资源保护管理的规定》等规章制度,从法律层面做好资源保护工作。同时,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对景区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每次规划都将资源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从而保证景区资源保护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2.4.2运作模式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所采纳的旅游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在坚持政府对旅游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①。云台山景区在发展起步阶段就确立了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协调的运作模式,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调配和环境保护上的优势作用,确立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而在景区山水旅游品牌的营销上,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导加市场机制的运作模式在云台山发展初期,既提高了云台山水的知名度,也使景区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在旅游业发展成熟期,应该实行以市场主导、政府调控为特征的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模式,这种转变是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是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发挥和加大宏观调控作用的客观要求②。同时,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也需要向有限政府主导模式转变。对于云台山景区而言,在可持续发展阶段,云台山也进入成熟期,也需要由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化模式转变,2009年12月,云台山景区以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青龙峡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为主体,整合神农山索道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青天河游船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云台山国际旅行社为子公司,组建成立焦作云台山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云台山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说明了云台山景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运作模式,云台山景区在规范的公司运作模式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规范化运营。这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将提升景区的旅游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2.4.3技术标准

2004年,云台山人选世界地质公园。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就要求云台山景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加以提升。为了降低游客和车辆尾气排放对景区环境和植被地貌的破坏,2005年,景区建成了一个集主体山门、售验票房、游客中心、购物中心及大型绿色生态停车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并投入使用150辆尾气排放达到欧ⅲ国际标准的豪华绿色观光巴士,建立了环保高效的内部交通网络,积极规划和实施了环境监测等数字工程系统,实时监控生态环境变化。针对景区的环境保护,2007年10月重新编制完成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根据规划,景区保护规划将景区分为三级保护区,并确定了每一级的保护标准。一级保护区:即游客对云台山产生景观特征总体印象的主要游览区域,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自然资源必须保持其原有风貌,人文资源设置必要的保护设施和进行必要的维修,严格控制游客量等;二级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的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严禁开采山石,并控制游客量;三级保护区:要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严禁对景区造成污染的各种生产和活动。除此之外,云台山景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将云台山的资源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这些措施都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新的技术标准。

2.4.4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也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景区发展初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主要体现在经营旅游服务摊点,主要经营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游客人数迅速增加,云台i山景区所处区域的社区居民开始通过家庭宾馆的形式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服务。旅游服务市场的迅速形成,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出现了欺客宰客、胁迫消费、恶性竞争等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旅游者的消费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云台山景区形象。如何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社区居民的参与行为也成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景区管理局针对原有的经营摊点,明确了其所有权,规范其经营。对于家庭宾馆业,为了规范家庭宾馆的经营环境,确立了规模经营、家庭经营、承包经营和经营四种经营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并成立了家庭宾馆协会,制定了“统一结算、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的管理办法,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优质服务、文明经商培训,引导村民诚实守信、规范经营,树立了景区居民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家庭宾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一制度安排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如景区附近的岸上乡岸上村,2000年还是贫困村,人均收入只有260元,村民依托旅游业和云台山品牌,2006年人均收入已达到5万元。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并从旅游发展中受益,促使社区居民有了更高的主动性和热情去保护环境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云台ⅲ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而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规则,它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为人们减少了相互间交往的摩擦,降低了交往成本,其对正式制度的变迁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降低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成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配合在一起为社会提供规则并维持秩序的。对于云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和旅游伦理等方面。

3.1价值理念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造成生态破坏、环境退化及人类与自然关系利益上的冲突的根源不在于人类利益本身,而在于人类对自然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从云台山景区发展历程来看,一般而言,在景区开发初期容易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认为人类在旅游发展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就是在人类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对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极少考虑其行为所带来的生态后果。而且在云台山景区开发初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社区居民的盲目参与及利益竞争都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这一环境压力表现得更加突出,如郭全成(2010)指出云台山景区游客人数剧增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驱动力,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异的重要因素①。李若凝等(2010)通过对云台山景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后指出云台山处于亚安全状态,一些游客比较集中地段附近的水体水质有恶化趋势,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管理,则可能导致旅游区生态安全危机,危及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而随着云台山景区发展的逐步深入,景区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要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落后的经营和发展观念,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价值理念的转变激励了景区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如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投入,生态环境的监控,社区参与旅游的规范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改进都是“生态价值观”理念这一非正式制度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阻止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2旅游伦理

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③。旅游伦理是作为法律制度之外的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层面的支持④。在旅游实践上,旅游伦理就是如何处理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伦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不仅要处理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还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和加强对景区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云台山景区的旅游伦理教育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对景区的管理者而言,实现由追求单一的旅游效益向追求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的观念的转变,这也是对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层面。第二,是对旅游社区居民进行旅游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社区参与旅游进行集约化的管理以及保证其分享旅游收益,促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第三,是对旅游者的教育,通过游客服务小心的服务和帮助促使游客文明旅游。通过以上几个层面的旅游伦理教育,使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促进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评价

4.1强制性制度变迁

林毅夫(1994)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与此相反,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景区强制性制度安排的结果,政府在景区发展的每--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景区的开发初期,政府为了通过旅游发展获得旅游收益,景区的规划开发和环境保护必须由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景区管理体制的变革、景区开发与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行业管理和社区参与的模式和规则等都是在政府和景区等的强制性力量下制定并实施。换句话说,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很明显,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虽然有利于景区的开发管理和环境保护,但是,旅游景区的资源具有白发性垄断特征,另外,加之景区管理主体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制约,难以完全避免管理者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还必须加强对景区的管理主体进行监督,真正发挥制度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4.2旅游景区产权

长期以来,旅游景区的产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景区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障碍。我国法律规定,旅游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必须寻求人来实现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正是因为这种委托关系,各种广: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国家作为国有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无法对人实现有效的监督,使得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出现旅游资源闲置和浪费以及利用的低效率,甚至出现破坏风景资源的现象,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产权理论来看,产权是一组权力,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根据产权的可分割、可转让特性,当产权被禁止处置的时候将会降低财产的实际效用,而在不改变所有者性质的前提下,可以使同一资源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而且只有在产权可以被分割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为了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对旅游景区产权委托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一个责权明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和各种利益兼顾的旅游景区管理和运营机制,正确地处理好景区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云台山景区属于典型的公有产权,政府作为人来实现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在景区的发展初期,这种模式对景区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云台山景区通过组建云台山旅游集团等体制变革和创新,明确了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使景区的产权关系更加明晰,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随着多种旅游经营主体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仍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如果缺乏对参与主体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仍将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从景区的现有产权界定状况来看,虽然景区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的交易和所有者的权利保障等法律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旅游资源的自发垄断和“无价”状况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4.3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在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上,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到有限主导的转变,景区逐渐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实现对景区的独立经营和管理。但是,从目前的组织结构来看,政府和景区管理机构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容易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的问题,进而产生职权不清,管理越位的问题。因此,如何认清自己的角色,发挥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从政府指令性决策向市场导向性决策转变,仍将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进行明确。

4.4旅游伦理观念

旅游伦理观念是非正式制度,但对正式制度的变迁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降低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成本。旅游伦理观念指引着人们如何处理旅游活动中涉及的各种关系,通过旅游伦理,可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景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云台山景区的旅游伦理观念变革可以看出,在对待旅游发展中的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关注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到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进而注重对景区的全面保护,这一变化过程充分体现了景区在经营与发展理念上的变革,它不仅仅激励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而且,它还大大地降低了正式制度变迁的成本,使人们更积极地响应制度变迁,更好地发挥了制度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景区的利益相关者还存在着观念扭曲、伦理道德淡薄等现象,还需要对其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使景区所有利益相关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识。

5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正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促进了云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云台山景区的发展速度上,而且更体现在云台山景区的环境保护,这一制度安排和变迁的过程,创造了“云台山模式”。但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也就是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消失、制度结构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并且,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制度的变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是相适应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安排则会进入不均衡的状态,这就需要景区要随着环境的变化来适时地供给相应的制度。

5.1加强政府监管,规范景区管理主体行为

云台山景区已成立了独立的企业实体,企业享有对旅游景区的经营权,政府也实现了由开发管理职能向监管服务职能的转变。因此,政府也应从旅游资源的长远保护和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景区管理主体的监督,避免其对景区的过度开发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真正保障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同时,还要避免景区为了当前利益而吸引大量游客进入景区,引起游客量超过景区最大容量,进而破坏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如刘燕(2007)指出在黄金周景区接待游客量远远超过景区最大游客容量,景区数字化监控设施可以对游客数量进行监控,但是景区的超载问题没有得到改善①。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真正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5.2完善旅游资源定价和交易制度

云台山景区现有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实现了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景区的经营者在获取经营权的过程中,缺乏竞争主体,这就会使在旅游资源的交易过程中出现旅游资源低价或无价的状况,不利于旅游资源价值的实现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要健全和完善旅游资源的定价和交易制度,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到旅游资源的定价中来,真正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确定旅游资源的价格,保证旅游资源公平和公正交易,实现旅游资源的真正价值,从而自发地形成对景区管理主体的约束,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持续发展。

5.3促进社区参与和利益分享

社区参与旅游对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云台山景区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参与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其对旅游发展和景区环境保护的认同。但是,要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不仅仅要实现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而且还要加强其对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参与,将景区发展和社区发展统一起来,真正营造和谐的旅游社区环境,以获取社区居民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5.4提高旅游伦理道德意识

旅游伦理观念强调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注重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发展。通过旅游伦理建设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而旅游伦理建设主要依靠对景区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加强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自律行为进行监督。对于景区管理者而言,要放弃“人类主体”观念,关注自然主体和自然的价值,摒弃极端“人类小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的倾向,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生态”中心主义。对于旅游者而言,要积极倡导文明的旅游方式,自觉遵守对环境的保护措施。总之,通过旅游伦理教育,形成尊重自然的责任意识,完善旅游道德伦理的规范和约束机制,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5.5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性

在制度结构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社会提供规则并维持秩序。而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不同制度之间会存在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在制度设计时,就需要关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性,真正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因此,云台山景区在丰富和完善正式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对景区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真正能够认识和服从正式制度,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余凤龙,陆林.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8,9.

[3]贾生华,邬爱其。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j].旅游学刊,2002,4.

[4]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5]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0,5.

[6]王娟.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旅游学刊,2001,3.

[7]熊元斌,朱静.论旅游业发展中的有限型政府主导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

[8]郭全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云台山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9]李若凝,王晶,程柯.云台山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10]李健.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4-11.

[11]李树峰,王潞.基于旅游伦理的旅游可持续发展[j].学术界,2008,5.

云安全行业前景篇6

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km,东西宽约30km。黄山风景区作为黄山的精华部分,面积达160.6km2,是我国第一个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盛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将此话演绎成“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成为数百年来流传赞美黄山的名句。

作为典型的山岳型景区,黄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悬崖绝壁众多,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不少游道都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景色集雄伟、险峻、奇特、秀丽于一身。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饱览黄山盛景,黄山风景区先后建成了云谷索道、太平索道、玉屏索道和西海大峡谷观光缆车,为来往游客提供了便利。

日前,记者采访了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分管索道安全的总裁助理解传付,请他介绍了黄山索道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确保客运索道安全的主要做法,并实地采访了黄山风景区的云谷索道和太平索道。

“安全是索道的生命线”

解传付告诉记者:“安全是索道的生命线,黄山风景区始终牢固树立‘安全为天’的理念,强化设备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解传付说,黄山是拥有三顶世界级桂冠的景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社会各界包括联合国旅游和资源保护等组织都非常关注。一旦黄山安全生产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更会直接影响中国对外的形象和声誉。可以说,黄山在安全生产上不能有任何问题。因此,做好黄山的安全生产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2007年以来,公司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将长期积累的服务经验和工作方法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共实施了7038项企业标准,主持制定了25项省级地方标准。公司建立了科学合理、规范统一、层次清晰、实用有效的标准体系,形成具有黄山旅游特色的标准模式。

解传付告诉记者,没有标准就没有抓手。黄山索道管理正是在公司的标准化建设中一步步趋于成熟,在安全、服务、管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优势,成为行业标杆。2008年,全国索道行业开展客运索道安全服务质量等级评定,黄山云谷、太平、玉屏索道在首批授予的4家5S索道中成功占据3席,得到业界的一致肯定。

2013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在客运索道运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公司立即召开索道板块专题会议,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各副总经理、部门经理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推进工作。

公司对照《客运索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要求,对各索道体系文件和现场进行检查和梳理,开展自评自查工作。对于梳理出来的问题,排出时间表,及时补缺补差。一方面,在原有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岗位和实际工作情况,对各类工作制度标准进行再梳理、再完善,明确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和要求。另一方面,公司对照《客运索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要求,对各索道体系文件和现场进行检查和梳理,指导其进行标准化达标创建,督促其整改完善。公司要求各条索道升级改造硬件设施,设置规范化的停车位并重新喷图线条、更换破损的地砖、安装标准化的标识牌等,保证乘客进出有序、车辆来往按序停放,促进安全管理水平持续跃升。

解传付告诉记者,公司编制了《客运索道设备检查维修作业指导书》,要求员工对照指导书内容对设备进行检查。同时,还将四级检修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开展以早检、晚检为主的日常检修,以及月检、季检和年检。早检是在每天的早晨5点半到6点这个时段,索道即将运行前,由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巡查,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在晚上设备停止运行后,相关工作人员还会进行晚检,确保“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不过天”。月检主要召开技术安全会议,拟定工作计划,进行全面细致的检修,确保索道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在季度检查期间,技术人员会按照设备维护手册,结合相关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年检会进行停车检查。以2013年云谷索道年检为例,自2013年12月2日开始至12月17日结束,历时16天,主要完成了迂回轮轴承更换、控制电缆张紧、减速机液压张紧系统换油、备用可控硅安装、支架加油换轮等工作,为索道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在索道运行的过程中,每两个小时,还会有专人对设备进行巡检,确保在索道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云谷索道保障设备运行安全

云谷索道是黄山风景区第一条客运索道,也是全国最早建设使用的客运索道之一。1986年6月建成投入运营,后因设备老化,于2011年9月20日完成了拆除工作。新云谷索道于2007年10月建成投入运营,下站设在云谷寺北侧,上站设在白鹅岭北侧。

云谷索道是单线循环脱挂抱索器吊厢式客运索道。在乘坐云谷索道前,由统一着装的工作人员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引导游客按照顺序乘坐。待游客登上索道吊厢后,吊厢门自动关闭,整个吊厢处于封闭状态。每车载客8人。公司索道业务部主管王翔告诉记者,每个吊厢均有车厢广播系统,在索道运行时,可以向游客介绍黄山景色特点和安全游览知识,一旦发生突况,还可以对吊厢进行通话,及时将信息告知游客,缓解游客紧张情绪。云谷索道全长2666m,高差775m,沿线有18座支架。在乘坐云谷索道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欣赏黄山秀丽的美景,沿途可眺望天都峰、莲花峰、仙人飘海、葫芦石等诸多景点。全程运行时间大概为10min。

云谷索道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庆介绍说,仅2013年,云谷索道运送游客达205.28万人次。面对如此巨大的客流量,如何保障设备安全运行,是公司首要考虑的问题。

云谷索道的主要设备从国外公司引进,因为设备都是进口的,备品备件的采购存在一个周期。为了保障设备正常运行,云谷索道每月都会对设备库进行盘点。同时,在每年的年检结束之后,根据设备的损耗情况,包括第二年的检修计划,拟定一个设备采购计划,报总公司对设备进行统一采购,保障第二年设备检修的使用。

同时,对于大型的设备检修项目,云谷索道专门请来外方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对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难点,云谷索道也积极和设备供应商联系沟通,让外方专家了解云谷索道设备运行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同时给予技术支持。

太平索道有备无患

与之前乘坐的云谷索道不同,太平索道是双承载单牵引三线往复式客运索道,每车载客100+1人,是目前亚洲最长、国内最大的往复式客运索道,于1997年11月建成投入运营,下站设在黄山北大门松谷庵,上站设在松林峰。全长3709m,高差1014m,沿线6座支架。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太平索道全年运送游客46.9万人次。

太平索道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太平索道与云谷索道等循环式索道不同,由两个往复式的大车厢组成,相对而言抗风能力更强一些,在8级风以下都能正常运行。而且,不同于循环式索道,往复式索道在极端天气下可以随时停止发车,相对而言更加灵活。太平索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形、地势更险。太平索道全长3709m,高差1014m。太平索道距地面较高,一旦发生危险,很容易造成游客恐慌。所以,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太平索道坚持以“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原则,在应急救援方面,下大力气开展工作。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59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