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6篇)

来源:收集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1

关键词:创造;发散;能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教学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我们的中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赶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演讲,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一副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闪耀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2

一、激一激,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同对事物的新鲜感、新奇感、趣味性及一定难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皮质某一区域形成兴奋状态,产生“我有问题要想,我有问题可想”的念头。

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问学生:“课文的第一段写詹天佑,你觉得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比提“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师?”的要求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找准“爱国”、“杰出”这两个词,还要说出为什么重要。这样,学生就有问题要想,有问题可想。有时还可以以“猜一猜”的方式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部分课文,猜一猜老师想提的三个问题。”孩子们听了兴致很高,个个读文动脑,进而提出了不少问题。不管学生提什么疑问,老师都说:“不好意思,不是。不过,你想得对,提得好。”前者是激发其他学生提问的需要,后者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其再思考有创见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就会产生“我愿思”、“我想思”、“我喜欢思”的兴趣。

二、问一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精心设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敏锐性的有效途径。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应只限于复述课文或教师参考书所要求的答案,而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只有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全面的、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敏锐性。

《给颜黎民的信》一文如按常规问:“鲁迅在信中谈了几件事?”思维训练显然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是否可以变换角度,从学生内心感受来问呢?“同学们,读了鲁迅先生写给中学生颜黎民的信后,你感到敬佩不敬佩?你愤恨不愤恨?你亲切不亲切?”这三个“问”有深度:敬佩谁?为什么?愤恨谁?为什么?谁令人亲切?为什么?涵盖性强,整合力大,从鲁迅对年青人的关切、对敌人的义正辞严,对同志的怀念倍感敬佩,从敌人的残暴倍感愤恨,从鲁迅言语的自然,对假名的善意指出倍感亲切。学生定然从内心真切感受出发,投入学习思考,捕捉到相关信息,经讨论、点拨,得到各自悟出的思维结果。

三、想一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小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极为丰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大胆启发,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教学《游园不值》后两句时,让学生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教师播放古筝乐。“在音乐声中,你们现在徜徉在花园中了,仔细欣赏这满园的春色吧。”音乐结束,让学生睁开眼,介绍所看到的春景。音乐把学生带进了百花争艳的春天:“我看到了各色的鲜花、弯弯的垂柳,许多棵争芳斗艳的红杏树。”“我看到了青翠的小草,红灿灿的杏花,还有一条小溪轻轻地流过美丽的花园,几条小鱼悄悄地在小溪里做游戏,生怕破坏了这美丽的春色。”“我还看到了五彩缤纷的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翩翩起舞,勤劳的小蜜峰也飞来忙着采蜜。几只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歌。”……你能说我们的小学生想象思维不丰富,不流畅吗?

四、疑一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辩性。

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辩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例:

师:我们要学会怎样读书,就要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我们以第一小节为例来掌握方法。(生齐读第一节)

师:想想这小节里的关键词语是什么?用“”圈出来。

生:关键词语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师:非常好(师圈出这两个词)看这两个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田地荒芜”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你们平时要注意老师是怎样提问题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是指田里野草丛生,无人耕种的意思。

师:那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田地怎样荒芜?

师:非常好,问题可以有多种提法。

生:耕地的人到哪儿去了?人烟为什么会稀少?

师:这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怎么样”和“为什么”。

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就要设法使学生“起疑”,进而“质疑”,做到学思结合,在积极思维的情况下理解课文的语言和思想内容。以上教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质疑,而且教给了质疑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五、动一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内容,设计出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内容;其次,活动中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如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开课伊始把学生带入活动氛围之中:“同学们,大家一定都非常喜欢恐龙,想研究它们吗?”在同学们热烈的欢呼声中,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下面老师就赋予你们考古学家的称号,去读读课文,把你们研究中最感兴趣的一点记下来,向大家汇报。”这样,同学们就积极投身于课文之中,去读、去想、去演……在引导学生汇报时,教师并不要求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而是让同学们自由的发挥,可以说、可以演、可以唱……正因为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动一动的机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这种动一动的机会不仅可以放在课文的理解中,还可以贯穿与课堂教学之外。如有些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演课本剧,让学生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自编自演,这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唱、演的才干。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散性;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28-02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能够通过最基本的物理学习自觉地运用物理思维寻找到属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得自身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散得越广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越多。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发散性创造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灵活变通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关键是要教会学生灵活变通,也可以概括地理解为求异、逆向、多向、辐射。具体措施如下:

1.一题多解,一物多用

这里的一题多解、一物多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比如,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可以采取“一物多用”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教师只提供一个实验的名称,这其中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做同样的一个小实验。当然,也可以在学生的实验桌面上摆上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让他们自己确定实验步骤。

又如,给学生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思考某一个导体的电阻是多少。课本上的测定方法是唯一的,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就会广泛得多,这样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如,在解决密度类题目时,经常会要求判断某物体是否是空心的。在解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质量、比体积、比密度等多种角度来求解,这样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

2.逆向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有一个部分十分重要,即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形式,所谓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思维的相反方向出发。

例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之后,教师就可以出三种类型的作图题:①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②已知反射光和镜面,相应的画出入射光线;③已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镜面。

再如,在学习力的有关内容的时候,也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大气压,人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重力,人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假如没有了惯性,人们又将怎样生活?假如没有地磁场,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的逆向思维便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培养,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全面分析问题

这里的形象思维,也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想象,将直观和事物的表象进行有机连接,这也正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常态。形象的思维能力主要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特别善于观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上万次的发明,终于成为众所周知的发明大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适当借助实验器材和教学课件来进行:

1.注重实验操作,主动探究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操作力较强的学科,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学生也就只能看教师做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法与新课标的要求严重脱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摒弃以往演示性实验的教学法,应当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

比如,在让学生做“伏安法侧小电灯泡的电阻”时,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一定的要求之外,还应当让学生主动探索:假如这个电路中的灯泡,电流上面并没有显示任何的指数,但是电压表却有示数而且十分接近电源电压,请大家利用实验器材找出这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象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物理这样一个十分抽象的科目当中更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概念、物理实验过程以及一些十分模糊的物理模型等仅仅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明确理解的。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却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视频将内容、概念、实验过程等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态的播放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也将进一步培养发散性的创造思维。

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彩虹和海市蜃楼等奇妙的大自然折射现象给学生看,并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课题引入,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创造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逻辑思维,就是将一些固定的语言概念通过综合、判断和推理等各种心理运动给予一定的加工,这也正是发散性创造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不管思维培养的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摩擦力,下面这些现象哪些不可能发生:

①无法在教室学习,也无法在黑板上写字;②楼房将会坍塌,砖瓦将在空中飞舞;③轻风能够吹动铁轨上的火车;④人们能够自由行走在地面上。经过学生逐层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哪些不会发生。

总而言之,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个层次的思维,从各个层次入手,才能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刘雪芳.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魏玉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3]季永建.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学物理,2014,(20):75-76.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4

第一步,情境铺垫,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自由争鸣。这有利于消除课堂中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才会有大胆而合理的怀疑,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2.寻找巧妙的提问切入

质疑、提问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化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究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设置问题要有隐蔽性和梯度,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进而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案例1]大气压的存在的教学。

让学生分组做如下实验。

实验现象1:在空杯口盖一张硬纸片,翻过来后纸片落下;

实验现象2:杯内装满水,翻过来后纸片不会落下;(创设有效情境)

师:水不落下,为什么?(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生:是不是水粘住纸片?(悬念铺垫)

师(启发思考):如果纸被水粘住,那么杯里的水被什么粘住?如果是被杯底粘住,那么少粘一点点,放进几个气泡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吧?

实验现象3:放开手指,纸片落下。

师:不是因为被水粘住,是什么原因?(思维冲突)

师:第一次杯里有什么?装水之后,什么东西没有了?(深度思考)

最后,师生互动导出科学概念:空气有压强,是空气的压强将纸片与杯中水托住。

由此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应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优势,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实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通过对科学实验的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第二步,教材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思维是条件。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要根据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特征。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鼓励学生实践、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如:温度计的创新教学。笔者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作恰当处理,如增删、换序、整合等,不照搬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人人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案例2]温度计的创新教学。两位同学一组,每组配装有一些带有颜色的水的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请学生自制温度计。然后请学生把自制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师:玻璃管中的有色水在热水中为什么上升?在冷水中为什么下降?

生:水会热胀冷缩。

师:你们认为这样的装置可否测量液体的温度,有哪些缺点?怎样改进?然后再比较体温计和常用普通温度计,结构上它们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

这些问题富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现象,结合教材所学的理论知识,上升到抽象思维层面进行思考。同时,也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想象,不必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并一再追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观点”,以便达到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目的。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发散性、求异性、独创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并解决认知冲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案例3]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力和运动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课件图片显示:飞行的飞机,急驶的汽车,上升的气球;然后教师演示木板上运动的小车,并提出问题:是什么让小车运动的?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生:运动是力产生的,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师: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演示:(小车实验)运动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非立即停下来,为什么?(学生思维冲突:为什么不能说运动就需要力来维持)。

师(追问):手不推,小车就不受到力的作用吗?

思考:正是摩擦阻力,才使运动的小车停下。

启发:看来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为了认识力对运动的作用,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把力去掉看看。也就是,我们先研究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即物体在不受力时究竟做什么运动?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力对运动的作用可能就清楚了。(启发思维的求异性)

师:客观不存在没有力的环境,怎样研究没有力的运动?

提出问题1:我们先来探究不同大小的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思维的灵活性)

师:用小车做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可用什么衡量?

引导学生思考与猜想——撤去推力后小车可运动的距离。(转换法,思维的创造性)。

师:小车运动的距离只与阻力大小有关吗?

生:不,还跟物体的初速度有关。(培养发散性思维)

师: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有两个:阻力和初速度。本实验是探究阻力的影响,所以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

提出问题2:如何改变阻力的大小?

生:不同材料,不同粗糙程度。

提出问题3:如果要控制每次实验的初速度相同,如何控制?用手推,行吗?(学生困惑)

师(引导):如果提供一个斜面,能否方便地控制初速度相同?如何控制?

生:每次从同一高度静止滑下。

师:由实验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大,速度减小越慢。(归纳总结)

师:如果接触面更光滑,完全没有阻力,小车将做怎样的运动?

生: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整个教学活动以实验探究和分析为主线,以学生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新课标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步,发挥实验设计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动手操作实验,动脑设计实验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提出问题:怎样测量氧气的含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明白书上装置的实验原理,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用这个装置?为什么水升高的体积等于氧气占有的体积?为什么要燃烧红磷,而不燃烧别的物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用规范科学术语加以描述,接着教师做演示实验,再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的设计,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实验,锻炼其实验设计能力,并交流讨论修正、优化实验方案。

[案例4]师(启发):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红磷、水等改进优化?

生1:(实验装置替换)用钟罩、注射器、试管等。

生2:(红磷替换)用白磷、铁丝生锈、铜丝加热代替红磷燃烧。

生3:(反应条件替换)用聚光镜引燃,电热丝引燃、缓慢氧化。

生4:(水的替换)用不与氮气反应的一切液体,如氢氧化钠溶液。

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到“设计实验”是一次质的飞跃,使学生从操作型变成研究型,使学生从继承型变成了创新型,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性的设计活动获取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学得活,学得实,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精神。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同时,可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5

【关键词】中学数学探究教学问题意识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发展思维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问题是思维的起始,是思维发展的产物,没有问题就无法展开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问题”渗透于备课、教研及课后反思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1.在备课时要多问“为什么”。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时,教师不要完全跟着教材编写人的感觉走,要有独立的见解,不要过于迷信编写教材的专家和权威,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敢于多问自己“教材还可以怎样处理效果会更好?”,“还可以怎么教更适合我的学生?”。

2.在教研活动中要多问“为什么”。在阅读别人的文章,听其他教师的讲课,听教育专家的报告等活动中,也要敢于多问。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被动的全面接受,而要批判性地加以吸收。不要过于迷信权威。

3.在教后反思中要多问“为什么”。罗增儒老师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正是由于教学的无尽性才使教师们永无止境的研究下去。每节课后,教师如果能认真反思、多问,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二、教师之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科研意识,教师之间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在教研组甚至在整个学校内要形成学术气氛浓郁的科研之风。教师之间要相互探讨,相互研究,通过多“问”,使学术讨论更加深入;通过多“问”,相互取长补短,真正做到让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必将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使教学效果更佳。

三、教师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善于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失时机地提出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提问时要注意火候和分寸,要适时、适当,讲中带问,问中带诱,引导学生思考“还能够是什么?”,“还可以怎么做?”……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上,而是努力使他们去探索“多”,从而克服思维定势对思维的消极影响,引发学生的变异性、深刻性、灵活性。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及时、主动地把握所提出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把分析问题的责任交给了学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多问学生“为什么”,有效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获取知识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解答教师的问题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不人云亦云,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索,使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素质上向较高层次迈进。

四、学生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再创造、再发现的状态。当学生中出现不同的看法、想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争辩,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修正,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创造的主人。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数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学会分享他人的成果,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学生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要由学生本人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可以利用让学生写“学习小结”、“数学日记”等方式,提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自己思索解答。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撰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展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6

一、看一看、想一想,发现问题

家庭中有许多物品,它们形状各异,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材料。如一圆形的盘子,可以让幼儿看看“像什么?”孩子可能会说像车轮、皮球、月亮等。还可以用豆子、萝卜等实物,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像什么,让他说得越多越好,大人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说,引导孩子观察、发现,不断扩大想像的范围。

在不少的家庭中,“故事”是一种易被幼儿接受的形式,那么,利用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思维是行动的前提,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为幼儿的创造力准备良好的基础。

平时给幼儿讲故事,可以先讲前半段,后来怎样了呢?让孩子去想,去说,等孩子说完了,最后再告诉他答案,或者只讲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让孩子编。还可以让孩子想一些“假如……”的问题,如“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想怎么样?”“假如天上总是不下雨怎么办?”“假如月亮可以取下来,你用它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都是训练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材料。

二、制造小障碍,想想怎么办

生活中常有各种事发生,当问题出现时,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可以先让孩子去想办法,这样会使孩子得到心灵的满足,从而锻炼幼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夏天,母亲和孩子一起吃冰激凌,故意少拿一把木勺,然后请孩子想想怎么解决。孩子会想出“用舌头舔”、“两人合吃”、“一个先吃,一个后吃”、“将木勺折断变成两根”等等。最后,母亲和孩子一起讨论哪种方法最好,选出最佳方案。

又如,锻炼幼儿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途径,向幼儿提出,怎样让烫开水快点变凉呢?孩子会说:“用嘴吹、用扇子扇、放进冰箱、加冷开水、加冰块”等。再如,如果地上有些废纸,你怎样把它弄出去?孩子会想出:用扫帚扫、用脚踢、用风吹、用吸尘器吸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创造力也能得到发展。

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多让孩子动手,会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59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