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6篇)

来源:网友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篇1

关键词:早教活动;评价;反思;启示

一、概述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的发育。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因而早期教育活动设计应从婴幼儿的生活出发,构建一种对婴幼儿有意义的、真实的、开放的、自然生态的课程,提供多种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积极的、多样性的、富有营养的、充满刺激的、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婴幼儿进行“量”的学习,并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婴幼儿“质”的发展,体现全面教育的真正价值。

基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始行动。然而各个国家的早期教育观念也有所偏重,从各个国家专家对上海某幼儿园一节早期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略见各国“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早期教育观念。

二、案例及评价

案例:玩报纸

情景:一名教师带领10名2~3岁的托班幼儿一起活动,教师带领幼儿“玩报纸”,引导幼儿有步骤地玩报纸。教师提问的基本侯答时间为1~2秒。

活动是以废物利用为主题,从孩子很熟悉的生活中选题,根据2~3岁幼儿喜欢做简单的劳作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游戏的特点,创设了一种自然真切的环境,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个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情绪都相当好,教师和孩子都很兴奋。初看起来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活动。且看各国专家的评价:

美国专家:问题不具开放性,侯答时间不足,没有给幼儿开放的问题和有效的思考时间。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发现有一个孩子情绪不好,但是老师没有及时关注、及时调整。

韩国专家:师幼比例1∶10太低,教师一个人,无法关注到所有的幼儿,当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力没有那么高的时候,就不能说关注到孩子,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

日本专家:孩子的这一年龄段正好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对幼儿语言输出的引导还是不够,应该让幼儿多一些语言、多一些思考,对于一个球怎么玩,可以加入一些社会规范在里面,就可以减少幼儿之间争玩球的纷争。

中国专家: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直都处于运动状态,情绪高昂,建议活动设计中注意动静交替,不要让孩子的情绪过于亢奋。在玩报纸之前应先确认报纸是不用的,可以随便玩,这样才能体现出是废物利用,否则,无废物何谈利用。最后的结尾太仓促、牵强,有点走步骤、卡时间的意思。

三、总结及反思

从专家们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早教的观念各有偏重。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大多数幼儿园老师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美国早期教育非常注重教师的提问是不是开放性的,能不能拓展孩子的思维和想象。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的提问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什么样的提问能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日本和韩国的早期教育都比较重视高的师幼比例,重视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度和优厚的早教政策。

日本保育收费与家长收入相关,对于年薪低于100万日元的家庭,孩子的保育实行免费。2005年2岁孩子的入园率达26.3%,师幼比例较高。1岁以下的师幼比为1∶3,1~3岁的师幼比为1∶6,并逐步希望将其调整为1∶4,足见日本对0~3岁儿童教育的重视。

韩国政府和教育部门规划到2010年实现0~5岁的婴幼儿保育全面免费,目前的师幼比例0~1岁1∶3,1~2岁1∶5,2~3岁为1∶7,较高的师幼比为高质量的保教提供了保障。

在教育内涵方面,日韩两国有许多不是国内一般幼儿园能及的地方。在孩子耐心、爱心、平常心等方面的启蒙上,给予孩子最需要的东西。例如,他们的教育者从不居高临下训斥孩子,而是和孩子拉着手说话,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自信,能独立思考,并且在未来社会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竞争力。处于这样的政策和理念,日本和韩国的专家们对我国偏低的师幼比例表现得相当敏感,他们反对教师对孩子的高强度的控制。具体到活动上,他们认为,教师不给幼儿足够的主动性,实际上是把幼儿看成缺乏经验和能力的个体,没有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过于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对我国而言,专家理念和国外差异不大,但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偏差,依据我国的国情,师幼比例根本无法跟其他国家相比。与此同时,交互体验和灵敏视觉要求成为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关注师幼情绪体验的动静结合、缓急交替和教师对幼儿的敏锐度便提上日程。

各国专家对“玩报纸”这一活动案例的评价,反映出各国的早教政策和早教理念,对于不同国家的政策和理念,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说,各国的早教均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制订相应的早教政策和早教方案。我国的早期教育起步比较晚,我们在立足本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早教的基础上,可以相应的吸取国外早期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早期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启示

从这次早期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我们幼儿园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共性,从专家们的评价和建议中,我们可以从提问方式和师幼比例方面获得一些启发,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早期教育的质量。

(一)提问方式――适时灵活提质量

1.提什么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要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需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2.怎样提

(1)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2)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唯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

(3)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因为“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

(4)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二)师幼比例――多面少点扩比例

“多面少点”在此我特指师幼比例,这里的“面”是指幼儿园、保教机构,“点”代表幼儿个数。至于国外高的师幼比例,我总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压力小,另一方面是策略得当。虽然我国人口多,教师少,资金不足,但是不能说我们不可以适当提高师幼比例,如果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师幼比例,提升早期教育的质量,可以考虑扩大师资队伍,采取“多面少点”的策略。

(1)我们可以将市、县、乡、村教师的工资设置工资等级,且这种等级与地方的经济情况成反比,这样就可以扩大师资队伍。

(2)目前各地市开展早期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幼儿园附属的托班、周末亲子班、私立的早教机构、亲子体验中心等,而家长对早教或托幼机构的服务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鼓励多种早期教育服务模式并存,继续扩大“面”的优势。在大中城市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幼儿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公办、私立的亲子指导中心、早教机构、亲子园并举的格局,为家长提供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周末亲子班、居家式养育等多种形式;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建立以乡镇中心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以私立园和早教机构并举的格局,为广大农村家长及婴幼儿提供日托、半日托、不定期亲子活动等教育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长和婴幼儿的需要。如此这般,将“面”洒遍全国的各个省、市、县、村,只要“面”多了,就可以分散“点”的压力,“点”的压力缓解了,师幼比例就能升高,早期教育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0(5):408-410.

[2]BlairCEarlyintheventionforlowbirthweight,preteminfants:theroleofnegtiveemotionalityinthespecialcationofeffects[J].DevPsychopathol,2002,14(2):311.

[3]孙春成.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5]“首届0~3岁儿童保教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手册.华东师范大学,2008-12.

[6]赵南.“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9)5-9.

[7][美]索里.J.M.&特尔福特.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2.

[8]方武.“对话”型课堂形态分析――以语文课程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6):25-27.

作者简介: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篇2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篇3

随着课改的深入,家园联系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过去的《家园联系册》到现在的《幼儿成长档案》,不管是形式、内容和记录的方式都变得越来越丰富、生动和真实。我认为《幼儿成长档案》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和展示,更重要的评价幼儿。相对于系统评价量表的结论性评价,《幼儿成长档案》更能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其呈现方式也更为直观和丰富。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家园共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一、尊重个体差异,个性化地评价幼儿

《指南》中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个性化地评价幼儿。《幼儿成长档案》为比较幼儿的纵向发展提供了支撑,方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过程性评价。

例如,当发现个别幼儿有了进步时,可及时把它记录在幼儿成长档案册里,通过纵向比较对幼儿进行恰当的评价。静柔小朋友动手能力在班里相对较弱,大部分孩子开始熟练使用筷子吃饭,静柔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在静柔的成长档案里有一张她在努力学习使用筷子的照片。过去,我也许会用“瞧,静柔练习得多认真呀!加油!”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进行评价。现在,我对这张照片的标注是:“老师现在最欣赏的是,静柔做任何事情都能坚持,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加油!”在这段评语中,我关注的并不是静柔有没有学会使用筷子,而是她能坚持练习的品质。这样的评价显然能更好地展现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取得的进步,是家长更希望了解的。

二、关注幼儿作品,丰富评价内容

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是幼儿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幼儿作品能很好地展现幼儿的技能技巧、思维发展和想象力。在《幼儿成长档案》中,教师既可以直接粘贴幼儿的美术作品,也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呈现幼儿的建构、拼图类作品。实际上,教师如果能呈现幼儿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细微调整和幼儿自己对作品的评价,这无疑会成为《幼儿成长档案册》中珍贵的一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一位教师非常注重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她会细致地询问幼儿创作的细节,如“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什么意思”“你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然后将这些都记录在幼儿作品的下方。这样的做法对我触动很大,这才是真正关注幼儿的作品,并对幼儿作品进行细致和有效的评价。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选择幼儿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并将幼儿对作品的想法以及教师对作品的评价都记录在幼儿成长档案册中,帮助家长较全面地欣赏和评价幼儿的作品。

其次,我们把幼儿的成长档案袋放在幼儿举手可及的地方,不仅有利于幼儿自己取放方便,更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翻阅,而尝试在与自身及同伴间的互相学习、比较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幼儿都喜欢在档案袋中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最优秀的作品,在展示的过程中,他他人的赞赏声中体验成功与收获的愉悦,树立对自我的信心。

三、促进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幼儿成长档案》的资料搜集不是泛泛的,它需要我们找出能突现幼儿优缺点、反映幼儿成长历程的事例与作品,进行背景、事件等的描述、分析与评价。对幼儿进行档案袋的评定,需要根据幼儿所反映出来的现实表现清楚地进行界定,如对幼儿行为、幼儿作品、幼儿的发展特点、倾向以及进度等等,同时,还要进行客观的记录与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教育的有效性、适宜性进行反思,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教育行为与教育策略等,找到最佳的教育契机。这一系列复杂又系统的过程对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珍贵的专业化成长历程。

四、重视家长的参与,体现家园互动

在《幼儿的成长档案》中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少不了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了对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全天候的观察与记录,会更真实、显性地反映幼儿自身所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以及发展情况。

例如,一次我在幼儿成长档案里贴了一张小雅自己系鞋带的照片,并描述到:“虽然小雅打的蝴蝶结有些歪了,却让她感到很开心。其实,爸爸妈妈在家里也可以多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小雅的妈妈写道:“哇,做事很像模像样嘛,难怪最近小雅在家总坚持自己穿鞋,希望他能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家长的反馈中,我欣喜地看到有的家长读懂了教师想要传达的意思,学会了欣赏幼儿,有的家长对教师精准的评价感到佩服,更加信任教师;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篇4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28-02

在幼师学校诸多专业课程中,《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它对实现幼师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向合格的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纵观这几年幼师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掌握及运用现状,不难发现现阶段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终导致学生活动设计能力低下,无法活学活用。为了有效提升幼师生的活动设计能力,研究者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这一领域为突破口,探讨目前幼师《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现有情况进行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在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我们拟从五年制幼师《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教学实践的现状着手,对五年制幼师《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课程实施的指导理念、教学方法及改进策略这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逐一梳理。

一、相关理论研究

对课程实施指导理念的研究:

1.“全实践”理念。“全实践”课程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凸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全实践”实质上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向。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中开展全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洞察和领悟幼儿园教学活动理念、特点、规律、方法、原则、策略、技巧,学会评价和反思,在实践、评价、反思中逐渐建构起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的知识体系,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将知识内化成理念,成为一名具备幼儿教师基本素质的准幼儿园教师。

2.“行动导向”理念。行动导向教学实质上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交流中学、在自我创新设计中学。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即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行动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总之,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相关实践现状研究

纵览许多学者对活动设计实践现状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现状和学生活动设计能力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的,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教学目前活动设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教学现状研究。向丽老师对现阶段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一是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理论性较强;二是学习材料匮乏、封闭,学习的材料局限在课本上所提供的内容;三是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多以教授为主,学生实践参与较少;四是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教学评价多数走形式。

2.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研究。周文华老师在谈到学前专业学生活动设计能力时提出,目前幼师生活动设计能力现状为: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能力差;教学环境的创设能力有待提高;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比较弱;教学评价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方法研究

1.模拟教学法的相关研究。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模拟教学法的涵义、模拟教学法在师范类院校《活动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价值、实施过程、应用思路等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模拟教学的涵义:顾颖颖认为模拟教学是指创设真实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情景,由一名学生担当教师,小组其他学生扮演幼儿,模拟完成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选择模拟教学的原因:张晓玲、王冬兰两位学者探讨了将模拟教学法运用于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原因:一是活动设计教学缺乏见实习条件;二是模拟教学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模拟教学的价值:归纳现有研究主要有:一是为师范生提供了仿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二是可以活化课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桥梁。模拟教学的基本流程:顾颖颖、徐飞等介绍了模拟教学的基本流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成立小组,布置任务;理解消化,设计方案;活动准备,试教打磨;现场实战,模拟教学;视频再现,评议反思;调整方案,展现新貌。

2.合作学习法的相关研究。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荷兰、中国等国的教育领域。我国许多学者都研究了合作学习法在高职院校、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研究点集中在合作学习的涵义、优势、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等方面。合作学习的涵义:蔡慧琴老师在文章中总结合作学习就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在《活动设计》课中的优势: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了小组教学形式,凸现了课堂教学的情意功能。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从领导者变为促进者、从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从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从控制者变为引导者。合作学习课堂结构设计思路:郑淑贞的研究则将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从纵向分为五个阶段,依次为激发动机、建构小组、告知目标、展开过程和评估成果。关爱玲老师论述了小组学习法在《活动设计》课中的运用:合理组合小组成员、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小组合作交流。

3.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研究。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美国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教授创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许多学者都归纳和梳理了案例教学法在各专业及学科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及相关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涵义:张润莲、张向利、叶进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其中,案例是一种以真实情节为背景的,对某一个或几个有意义事件的综合描述,并借助于图表、照片、计算机等辅助手段,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的例证。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色与优势:邓铭志提到了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引导学生变重视知识掌握为注重能力提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案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能力等。案例教学法的步骤与方法:邓铭志结合《幼儿教育学》这一学科特点,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的步骤与方法――准备阶段:精选案例、科学规划、学生准备、科学分组;实施阶段: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总结阶段:教师总结、学生写心得。

四、改进策略研究

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结合所教授科目、学生接受特点和幼儿园的教学实际,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中职幼师专业理论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湖州师范学院的关永红副教授就《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这一课程总结出了激发兴趣、讲解理论;入园见习、听课评课;学习课例、模仿教学;设计活动、登台试教“四步教学法”,值得借鉴。

纵观对于活动设计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活动设计这一大的课程方向,并没有结合某一领域(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知识结构特点及活动设计的重难点深入分析探讨,而对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教学实践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如何根据幼师女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活动设计教学,发展幼师生的科学素养等问题也没有涉及;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仅仅探讨了某种教学方法的价值和基本流程,而对这种方法在教学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根据教育内容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等问题都没有谈到;而对于改进策略的研究,则更多停留在教学程序这一层面上,并没有很具体、操作性较强的改进策略。可以说对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是基于幼师科学活动设计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向丽.浅谈幼师专业学生学习幼儿园活动设计的一些看法[J].赤子,2012,(2).

[2]周文华.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

[3]顾颖颖.浅谈模拟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运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4]蔡慧琴.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05,(1).

[5]郑淑贞.对合作学习课堂结构设计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6]关爱玲.合作的魅力――运用小组学习法有效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教学质量[J].文教资料,2013,(12).

[7]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篇5

一、课题研究、常规教研活动、园本培训一体化,促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园本培训一体化,实现了教研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宗旨。课题研究、主题教研活动从教师教学中来,解决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使教研活动不再枯燥乏味,教师愿意主动参与。园本培训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技能和理论培训,是服务于教研活动并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研、培”一体化从教师教育的深层次上满足了幼儿教师主体性发展。

几年来,我园以实验课题为抓手,将园本教研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根据我园实际情况,申报了国级实验课题和省级实验课题各两项,每个课题组由专人负责,将全体教师分成四个研究集体,人人参与实验,人人都有具体的研究主题。各实验组独立开展实验,按照搜集资料――制订计划――实施实验――总结整理的思路,引领教师一步一步走进实验,在实验中,学习现代教师应有的本领。各课题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横向独立,纵向联合。各实验组组长之间定期联系,召开联谊会,在实验经验、实验资源方面实现共享。在聆听了董旭花、张晓永教授的专家讲座以后,将教育叙事、教育个案研究、教案、随笔、论文等都引入实验,增强了实验的规范性和教师的科研能力。目前,幼儿园的所有实验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教师优秀教育笔记、优秀实验教案等进行了结集装订。结集了《走进童心――教师优秀教育笔记集》《新课程新设计――教师优秀教案集》《教师优秀科研论文集》等,将科研成果及时保留下来。真正做到“教、研、培”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幼儿发展服务。

二、实施园本教研,促教师在反思中提升

反思能力既是教师获得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能力,也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推动力。

(一)自我反思

帮助教师建立“实践――反思――讨论――再反思――再实践”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对教育“问题”进行体悟和反思,逐渐把教师的反思纳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学期初,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幼儿园进行分别指导,分类调控,共同寻求发展新目标。鼓励教师积极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及时撰写反思小结。业务园长检查并审批,提高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和反思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二)交流反思

建立日常交流反思制度,如教研组内反思交流(人人参与,踊跃发言)――教研组组长例会交流反思(交流组内情况,了解组外信息)――全体教师反思沙龙会(畅所欲言,谈论得失)――园本讲座式分析(探究共性问题与困惑,多角度思考辩证),及时、全面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再通过集体交流讨论、聘请专家指导等方式解决问题或展开深入研究。

(三)共同探究反思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让教师在共同探究中反思,如以听“推门课”为凭借,进行常态教学下的共同探究反思;“新课程观摩课”“送课下乡”“优质课评选”为凭借,通过自主反思、教师点评、案例分析、互动评析等方法,全面剖析、探究、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要求教师对集体讨论的事件、情景、结论或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并逐步形成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三、园本研讨与教学会诊,促教学质量提高

园本研讨与教学会诊是在交流与对话中进行,主角是教研组长与教师,研讨与会诊是针对教师具体案例或教学活动,在研讨与会诊过程中,他们不断对教学技能技巧及教育理论的运用和内化,这样有利于教研组长和教师对实践的分析与提升。

我园始终坚持循环听课制度,每周三、四为循环听课日,规定不带班教师一律听课,并有6―7名教师执教研讨课。每名教师执教的研讨课先由所在年龄部进行集体备课、研课,再由执教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内容的个性理解、本班孩子的实际经验和以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验反思,对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以及活动过程进行修改,体现“因班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执教研讨课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听课教师、执教教师组成,进行研讨与教学会诊。现场的具体案例或教学场景,为他们提供了“言之有物,说之有理”的话语,激发了参与的热情,从而达到了“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境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教师成长档案与“博客”,促教师主动发展

教师成长档案与“博客”,是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呈现教师成长的经历,展示教师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点滴进步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园本教研活动,进一步树立了教师的自信心,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

我们本着“关注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宗旨,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成长档案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式自由,制作精美,详实地记录了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档案分为“扉页箴言、人物小档案、求学生涯、幸福的家、人在旅途、躬耕不辍、春华秋实、附件”共九部分,教师成长档案的完善,有利于各项教育教学资料的保存和积累,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梳理自己、提升自己,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把参加工作以来所获得的成绩、荣誉、发表的文章、日常教学活动中生动的个案观察、分析记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感悟、反思以及公开活动情况等,总结了自己若干年来的教育经验,将自己独具魅力的风采充分展现给大家,这些经验进一步系统化、模式化,增强了各类教学方法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我园大部分教师都能自主制作课件,能熟练使用校园网络,能制作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把博客变成了记录教师个人业务和心理成长的电子档案。

五、家园共建园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提升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篇6

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笔记交流撰写反思

曾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他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从这个简洁的公式中可以发现: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与实践,做善于反思的幼儿教师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心愿。近几年,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技巧,不断深化幼儿园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使教师具有反思意识,我们幼儿园也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反思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我对幼儿教师的反思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反思活动的途径

课例研究: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

课例研究是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它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教学内容――备课――上课――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再上课――再评课。课例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从而促进教师在反思中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并将这些观念转变为正确的教育行为。例如,我曾设计组织了一次小班体育活动《钻过铁丝网》。该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尝试学习钻过70厘米高的障碍物,发展幼儿钻的能力。在经过确定教学内容、备课这些环节后,进行了上课这一活动。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自由尝试过“铁丝网”的方法。幼儿操作完毕,就请一位幼儿上来向大家交流并展示他钻的动作。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该幼儿的动作是“爬”而非核心目标的“钻”。此时,我只是简单的说:“你的动作不正确!现在我来教你们。”接着边开始向幼儿示范钻的基本动作,并让幼儿模仿练习。结果,整个活动下来,仍有少数幼儿没正确掌握“钻”的能力,依然以“爬”代替。在后来评课的过程中,我听取了同事们的意见,并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反思。在这一案例中,我在组织学习“钻”这一基本动作时采用讲解示范为主的方法,这样的处理是恰当的,因为该动作是幼儿不熟悉的,且对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它需要借助教师的示范讲解才能掌握。但我在示范法的运用上存在着时间把握不当等问题。其实,在幼儿自由探索后,我应该直接向幼儿做示范讲解,而不是“画蛇添足”地安排一位幼儿来做“交流展示”,使幼儿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因为人们在学习一种新的事物时,比较容易先入为主的,首次的错误示范更容易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第一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教授新动作的难度,削弱了教师示范的效应。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原先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在另一班的教学活动中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课例研究,我的教学设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活动前、活动后的反思也更有针对性,使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学反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教师的收获可谓颇多。然而,在真正实施时,教师们也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1.缺少相应的反思时间,反思氛围不浓

在别人的眼中,我们幼儿教师这份工作是一份很轻松的工作,每天只要看好孩子就可以了,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每天都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完成,不仅要完成各项教学工作,案头工作量也很大:各种计划、总结、工作日记、记录、表格填写、家园联系等名目众多,还要担心幼儿事故。所以很多教师感觉很累,精力够不上,没有心思进行反思。

2.理论知识准备不足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直接影响反思的效果。很多幼儿教师学历有限,缺少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进行再教育的学习,但缺少探讨研究的氛围。失去理论的支撑,往往也就失去了反思的兴趣。反思能力是教师观察幼儿,理论联系实际,自我监控,自我修正等多种能力的组合。如果理论知识贫乏,反思能力也就得不到保障了。

三、对教学反思活动的建议

1.阅读与对话

阅读理论知识是教师反思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教师阅读获得大量信息,为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并帮助教师体会教学的意义,启迪自己的思想,改进教学实践。

所谓对话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交流,可以分析录像、上网、同行之间互相观摩切磋等。打破教师教学自我封闭的藩篱,需要同事间的对话,开放性的对话和讨论可以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良好的阅读与对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2.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教师要从权威的组织者、教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幼儿活动中伙伴式的引导者、支持着和合作者。要成为一名反思性的教师,还应研究教育过程,不应简单的照搬现成教案,必须立足自身,从本地、本班和本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去寻找主题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教师还应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第一手丰富翔实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研究自我、充实自我,做一个研究型、创造型的终身学习者。通过勤学习、勤观察、勤思考,坚持写教育笔记与心得,反思工作中的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养。

3.给予教师反思的时间

幼儿教师的弦绷得太紧了,应当偶尔放松一下。因为只有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我们的思考才会深刻而有意义,思维才是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我们才会不断有新的灵感冒出来,所以安静的沉思是有效反思的条件与保障。想要让教师变得更有思想和反思精神,就应给超负荷的幼儿教师们松松绑,给予足够的反思时间。

4.建立反思的学习共同体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59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