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发展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7]王忠郴,胡建华.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总的和谐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4).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1篇2

关键词:机遇;条件;整合;手段;模式;手法;方向;时间;目标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016-02

0引言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观概括起来表现于现代物流企业的机遇观、条件观、整合观、手段观、方向观、时间观和目标观。

1机遇观:紧紧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和机遇获得企业发展的加速度

机会与机遇通常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外部,表现于外部一般环境的变化,如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使得物流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国家GDP的连续快速增长,使得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更加旺盛;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使得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现实等。同时,机会和机遇还表现于企业外部特殊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如原来竞争对手的意外变故或退出原有市场竞争,使自己可以轻易的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定单等。2009年物流行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出现了大幅下滑,国家出台了振兴物流行业的规划,将物流行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被称为物流行业的机遇年。外部没有促进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机会和机遇,并不代表着物流企业不发展或倒退,只能说发展的速度要慢一些、阻力要大一些、成效要小一些;外部具备了促进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机会和机遇,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可以抓得住、运用得好,还要看企业的现有条件和基础是否具备了承接该机会和机遇的能力,不仅如此,企业要抓住一切有利机会还需要具备洞察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外部环境跟踪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外部机遇与自身条件有机结合获得企业发展的加速度。

2条件观:充分利用自身的一切有利条件实现与外部机遇的有效对接

条件通常包括优胜条件和一般条件,优胜条件是企业发展和竞争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和条件,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条件和因素通常应该是企业自身具备和拥有的,值得注意的是优胜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就累积起来的,是企业经过长期积累、不断完善、反复优化后才逐步形成的,它通常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重要的资源,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任何企业都应该致力于优胜资源的长期培育和累积。

一般条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性、基础性和保障性条件。这些条件通常不具备独一无二性,是一个企业运用的最低条件,而且当企业的一般条件缺乏或不足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在市场上自由获取,其代价也比较合理公道,如企业缺乏资金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手段加以补充等。

3整合观:坚定不移的走资源整合的道路进一步凸显企业的资源优势

整合通常包含两种含义的整合:一是内部资源整合,即把企业内部已经存在的,原本比较分散的,无法形成合力和优势的资源进行再甄别、再评估、再定位、再集中、再提升,使之规模化、数量化,最好从量变到质变,衍生出新价值,产生新竞争力。在企业中,这种整合应该是常态行为,而不应该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动用的手段,整合往往会产生新机遇、新优势和新条件,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片光明。

二是内外资源整合,即把企业内部优势资源与外部优势资源,或把内部劣势资源与外部优势资源,甚至是把内部劣势资源与外部劣势资源有机结合,最终通过强强结合、强弱结合和弱弱结合殊路同归形成真正的优势资源。资源整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备工具和手段,也是市场制度赋予企业的有效工具。

4手段观:熟练运用一切有效手段实现资源优势的最佳发挥

手段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层面的模式、手法,二是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对于前者既表现于企业追踪既有的现成模式和手法服务于自我发展,还表现于企业在既有模式基础上,通过研究自身特点和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形成独一无二的引领性模式和手法,后者明显可以获得比较优势。

对于后者是属于具体执行层面上的措施,这些措施是模式实施的保障和条件,措施通常表现于可行性、有效性和实战性。

5方向观:合理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企业发展不能游离于社会背景,而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体现和谐共生之势。

从整个社会而言,物流业经过多年积累、震荡、整合、争论和探索,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节点走向系统、从单一服务走向系统解决方案、从自我走向供应链,所有这些都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了发展导向:

5.1电子商务驱动和催生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意味着电子商务将作为“十二五”计划内的重点计划,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将有可能在5年后占到GDP的5%。从总趋势来看,政府为了加强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引导性投资,改善电子商务市场投资环境,也开始将大量资金投入电子商务市场,这也将促使国内电子商务企业投融资新高潮的到来。据艾瑞咨询近期了《2009-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达到3.6万亿,与2008年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9%,艾瑞预测,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预计2013年将达到12.7万亿元。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必将带动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包括实体配送中心建设、物流渠道建设和具有明显服务外包性质的呼叫中心建设。

5.2物流地产将缓慢上升,撑起房地产业的一片天随着国家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受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双重打压,2011年住宅市场将比今年更加艰难,特别对于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的二线城市,住宅市场的利润将趋于理性,相对于住宅市场而言,物流地产的概念进入中国已经有17年了,物流地产以其缓慢而稳定的利润回报、租赁期长受市场波动影响小等特点早已被国内外地产商看好,将呈现反弹趋势。特别是物流仓储地产将成为物流地产之主流。据了解,自2003年全球第一大工业地产运营商普洛斯(GlobalLogisticProperties)登陆中国市场后,短短数年间,美国EquityInternational(简称EI)、AMB)、腾飞中国(AscendasChina)、丰树集团(MapleTree)以及嘉民集团(GoodmanGroup)等工业地产巨头均在中国市场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5.3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找回自我长期以来,由于国内物流市场准入制度一直不完善和完备,物流业鱼目混珠的局面长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力的加深,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升值预期,出口企业进一步受挫,致使出口企业纷纷压低物流服务价格,挤压物流利润空间,原来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提供一种或几种简单物流活动或物流服务的局面显然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也不足以支撑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这迫使理论界和实业界开始静下心来深层次思索第三方物流的定位问题,痛定思痛,第三方物流从原来的热炒概念到今天的重新定位是发展的必然。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是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是可以向客户提供配送到厂、到工位的服务商,是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是可以基于供应链思维与上下游企业协同作战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这种思考,必将引致物流企业的一系列整顿、调整、转变和提升的行动。

5.4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趋势将更加明显基于上述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重新定位和理性认识,物流业必将积极寻找和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展现并丰满自我服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使出口受阻,也进一步影响着传统制造业,使制造业也雪上加霜,制造业通过物流寻求第三利润源的愿望更加迫切,加上各级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利好支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的态势将日益活跃,尽管其难度还不少。

5.5物流金融产品将日新月异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难越来越严重,在银行贷款信用比较难的时候,物流企业通过存货质押的办法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

与此同时城市物流中心、汽车物流、农业物流等也是现代物流企业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

6时间观:把阶段性进度要求与总目标实现的时限有机结合

时间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企业发展的不同步骤和阶段,而是企业实现最终目标的时限,二者相辅相成。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需要依据企业的现有条件和基础,考虑外部环境和机会情况,制定分阶段、分步骤的目标,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变化,这是企业明智的选择。

企业总目标的实现不能没有时限,走到哪里算哪里,跟着感觉走,这样就永远不可能达到目标,时限是命令、是号角,通常企业发展的实现以5-8年为宜,不宜过短或过长。

7目标观:把阶段性发展目标与总发展目标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安徽省阜阳市;现代物流业;必要性;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183-03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欠发达的内陆农业大市非常必要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通俗地说就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日渐明显的时代,作为欠发达的内陆农业大市,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和必要。

1.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作为实体经济的中间投入品和重要服务产业,物流业面对上游资源的萎缩而陷入困境。在后危机时代,现代物流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

2.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事业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适应这一趋势,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阜阳加速崛起的客观要求。

3.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现代物流业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脉,作为新兴的生产业,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等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4.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堵塞;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能够有力地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是安徽省阜阳市加速崛起、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的现实选择。近几年来,阜阳市“立足皖北、辐射中原”的皖西北商贸物流中心已初具规模,作为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在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迅猛。计划在“十二五”时期,阜阳市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将紧紧围绕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强化多式联运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重点建设华源医药、开发区园区、辛桥百货、泉北农贸和十二里庙农副产品等五百亿元以上功能物流园区,大力实施商贸流通百亿元工程和现代商贸物流四年提升行动,努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名城。实现这一目标,阜阳市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坚持不懈地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阜阳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阜阳市物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一批大型生产企业物流业务剥离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批企业新建物流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促进了全市物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华源医药、火车南站铁海联运、华联、商厦、汽运、皖西北商贸城等交通运输、仓储企业法人单位近200个,年平均就业人员超万人,个体交通运输经营户6.7万户,就业人员9.3万,营业收入合计近20亿元。2009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完成36.8亿元,同比增长4.8%,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9%,占GDP的比重为4.9%。但是,在看到阜阳市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流一体化、协调化发展程度比较低。在物流业发展方面,阜阳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刚刚敲定,有些方面仅仅是有了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还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划和操作规划,好的规划和目标还有待于落实和实施。应该看到,由于长时期的无计划发展,以及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现代物流业发展长期处于散打阶段,不能形成一个整体,难以实现物流的社会化、网络化和物流资源的自动合理配置。

二是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比较低,第三方物流即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发展滞后。目前,阜阳市物流业仍以传统物流为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刚刚起步,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阜阳市物流需求主要以建材、医药和农副产品等资源型产品为主,多数企业仍采取传统的供销、运输、仓储等自闭式运作模式,从而导致了第三方物流发展薄弱。当前,企业物流仍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许多企业涵盖产供销全部内容,“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较高。据该市辖区内某县的相关调查显示,这个县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物流业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物流方式基本为“仓储+车队”形式,物流产业主要包括日用消费品物流、县域内部物流、某酒业公司内部物流、农副产品物流及工业企业物流、个体私营物流以及化工、邮政等行业的内部物流等形式。此外,物流业的组织化、规模化、聚集化程度较低,没有像样的物流中心,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

三是物流硬件方面,仓储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信息处理技术等都比较落后。阜阳市运输方式单一,主要依托公路、铁路运输为主,空运和水运很少,尤其是空运货运几乎是一片空白。高速公路运行里程短,而公路网密度程度又比较低,公路联运能力低,铁路营运总里程较短,个别边远县区仍处于半封闭状态,由于交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转变,综合性货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网络尚未形成。此外,物流标准化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严重影响到信息的共享和作业效率。

四是物流专业人员不足,发展现代物流业矛盾不少。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阜阳市,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稀缺,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弱,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需求。物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成熟的现代物流理论与初级的物流实践的矛盾,丰富的市场资源与相对滞后的信息手段的矛盾,区域性物流快速发展与物流社会一体化的矛盾,仍存在有市场壁垒、条块分割、地方垄断、恶性竞争、无序经营等现象。

三、推进阜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结合内陆传统农业大市阜阳实际,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1.抓好规划的落实与引导。在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规划和引导。阜阳市应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国家物流业发展政策,抓好物流规划的全面落实,推动物流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涉及部门多、辐射范围广、建设周期长、信息掌握要求高的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在加强规划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引导,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出台必要的引导、扶持政策。在落实国家、省在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和规费减免、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收费、重复计税、投融资、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问题。要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整合各类资源,共谋发展大局,要避免一窝蜂式的建设、分散投资和重复建设。要搞好功能规划和区域内的物流整合和改造,明确功能定位和准确进行顾客定位,确保现代物流业持续发展。

2.实施产业结构升级行动,以刺激物流需求。现代物流业的长足发展源于物流需求,有需求才能有发展动力。这种需求,就是物流客体即物流对象,从根本上说,这种物流对象要靠产业的发展来创造。安徽省阜阳市已确定煤电、煤化工、机电、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林产品加工等工业为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前向与后向两种巨大的带动作用,它们是大量原材料、燃料消费者,同时也是现代物流需求的主要创造者,可以同时产生原材料、燃料的供应物流与产品分销物流两方面的需求,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持者。因此,要围绕上述支柱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例如,围绕煤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物流;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农副产品贸易、加工、配送等物流;围绕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面向超市和各大商场等商业设施、商业企业提供专业性或者综合性的物流服务。

3.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物流主体。物流主体是直接参与或专门从事区域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包括货主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储运企业等。物流主体是供应链物流渠道起点和终点的连接者,在整个区域物流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阜阳市现有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主体的潜在优势,以整合、改造为主线,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群体。进一步完善物流主体模式,逐步实现从企业内部物流或传统的“仓储+车队”的物流模式向以配送中心、速递、现代的第三方物流方式转型。整合后的物流中心,不仅能承担仓储或运输的单项业务,能负责配货、送货、库存管理、收货验货以及调货分装等综合性客户物流业务,而且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客户群,提升市场竞争和物流能力,能够与国外和境外的物流公司合作或开展竞争。要通过整合、提升、改造、引进等手段培育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物流企业也应在进一步完善物流功能上下工夫,进行营销方式改革,实现经营方式转换,积极完善物流配送服务功能,利用自身条件或组织社会资源开展商品物流配送业务,以适应客户的需要。同时,要加强物流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融合,进行优势互补的横向联合,共同开发、建设、运作,走集约化的快捷发展之路,提高区域内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4.发展物流载体,打造物流平台。物流载体是保证物流活动有效、协调进行的基础条件。在物流载体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阜阳市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市域物流为基地、区域物流为重点,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和重要商品集散地等特点,着力推进交通枢纽型、生产基地型和商贸集散型等类型的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带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次,要打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建设会战,形成陆海空多元的运输网络。当前,制约阜阳市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要集中精力,切实扭转这一现状。再次,要配齐物流活动的设备、工具等。物流载体是现代物流业的设施平台,是物流活动有效运转的硬件支撑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适应中央、省、市各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要保证整体效能及体系的完善,又要着眼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实际。

5.增强市场辐射力,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档次。进一步做大做强阜阳和辖区内太和县医药配送中心,加快阜阳临沂商城和阜阳汽贸物流园建设步伐,实施阜阳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迁建工程,改造提升皖西北商贸城,规划建设工程机械、农资农机、粮食食品等大型专业市场,着力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广、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形成较大规模的现代市场集群。与此同时,在加强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中储粮农产品物流园、阜阳粮食产业园、中石油油库等物流园建设步伐,完善提高华联、商厦、汽运、烟草等物流配送中心功能。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第三方物流等新型业态,努力构建层次分明、业态先进、功能完备的商贸物流体系。还要深入实施“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等,大力培育外向型企业,重点扶持阜阳市特有的人发、柳编、洁具、香料、脱水蔬菜、中药材、渔具等出口基地,加强海铁联运物流“无水港”建设。

6.确立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良好的软环境包括理想的投资环境和产业运营环境,以及针对运营主体的市场准入政策、融资政策和具体的市场管理政策。具体可分为:政府应根据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及阜阳市的基础和条件,制定一些符合本地特色的区域物流产业政策,从而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培育健康活跃的物流市场,促进阜阳市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当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一个高效、透明、平等的市场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促进本地资本与外来资本的融合,规范物流市场秩序。除此之外,完善工商、税务、融资、保险等各种配套服务,也将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物流产业内、外部全方位地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企业也要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以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常务会议.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Z],2009-03-10.

[2]孙云飞.阜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安徽阜阳,2010-02-07.

[3]安徽省阜阳市发改委.阜阳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R],2010-06.

[4]阜阳市统计局.阜阳统计月报[R],2010-04.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现状对策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新技术迅猛发展,国际贸易逐步从实体交易中演变出多种形式,以满足现代经济生活的各种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物流不但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快速转型,物流业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物流最初是以二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物资供应建立的“后勤”(Logistics)理论为原型的。当时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体系被移植到现代经济生活中,才逐步演变为今天的物流,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现代物流的定义不断更新。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利润源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以及为实现这一流动而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物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生产领域的物资管理及交通运输、流通领域的配送和消费领域的服务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发达国家都以“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国际物流网络化”的战略来架构新的世界经济结构。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还要快,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工具,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必须最大限度地无国界限制、无地域限制。

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相辅相成。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是国际贸易,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决定了物流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能更有利地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全球的跨国公司约4.5万家,其生产和贸易总值约占全球贸易量的一半,它们伸向全球的触角就是现代物流业。“即时供应”(justin-time)和“零库存”(zeroinventory)是各个企业的最终目标。美国的物流业建立了相当高效的供应链,很多企业从订单确认到货物发运只要2天左右。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全年对外贸易总值高达17606.9亿美元,用于物流的总费用为3841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3%,物流成本在我国对外贸易总值中也占有比较大的份额。现代物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区域,提高物流效率,对提高当前“产供销运”的整体经济效益、推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使企业降低了在国际贸易的总体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也降低了在贸易活动上的投资。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信息通讯领域的新技术被不断融入社会活动中,从而形成了现代物流的高度信息化和集成化。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生产流通率非常高,因而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和投资收益持续增加,为了稳定和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企业对于研发有了更多投入,这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美国专家Litan曾于2001年计算了物流领域里的信息革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和运输成本、减少库存等方面的管理性节约,其中制造业的成本就降低了1%~2%。法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信息化应用和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据介绍,法国仓储领域中运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到5%。但近几年来,法国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物流业年均增长速度为5%左右,而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年均达1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KN公司,它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在没有轮船、汽车和飞机的情况下,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组织,使空运业务位居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海运业务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史学家AngusMaddison通过对过去100年世界经济的分析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通过通信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通信和运输成本的日益下降将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三、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我国的物流业受到传统体制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及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发展不均,加上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企业对物流认知不够等因素的限制,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物流总体水平不高,产业总体规模不大。我国加入WTO后,在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竞争中,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生产和销售等企业不断吸收经验,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物流外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被调查的我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45%的企业计划在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供应商,其中有超过70%的企业选择新型物流企业,有60%表示愿意把综合物流业务交给新型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迅猛发展,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分析,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按现价计算),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了30.2%。总值的飞速增长,体现了经济增长对物流的强大需求和更高的依赖: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9114亿元,同比增长16.6%。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来看,配送、加工、包装物流发展最快,说明企业对物流的要求已经从基本的解决运输问题提高到除了解决基础问题外,还要求相应的增值服务。由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制约,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代表新型物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发展也不平衡,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

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是总体上仍不能与经济发展同步,物流效益不高,与先进国家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管理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物流行业人才培训和物流信息工作有待加强等,都是阻碍我国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现在先进国家物流服务提供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而我国对这方面的开发和建设远远落后。

1、我国物流领域缺乏配套法规

由于缺乏配套的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操作性不强甚至互相冲突,我国物流发展需要的环境远未达到要求。据估算,如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我国企业在开发信息系统上能节约80%的开支,将各个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会有近一半的缩减,减少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2、我国物流信息化的五大瓶颈

(1)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2007年上半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不到30%,即使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功能也非常简单。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但大多数系统的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开发商认为低端物流信息系统市场不具备开发价值。

(2)由于当前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混乱,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国内的研发能力无法和国际同行竞争,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信息系统是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第二大瓶颈。

(3)开发商难以盈利。物流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难以统一,因此开发成本极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规范信息技术和开发的模式,加强咨询服务,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4)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GPS、GIS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使得整个行业的整合相对困难。

(5)物流信息化发展战略暂属空白。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还需要一个培养人才、培养需求、培养管理技术的过程,但多数系统开发商缺乏战略眼光,未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物流有了一定的基础,现代物流的概念已经被我国运输、仓储以及生产、销售企业所广泛认识。近年来国家引进了部分外资,以几家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作为试点,向社会推进和加深对现代物流的了解。国际物流公司经营的规模化、网络化,给国内的物流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促进了国内物流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物流技术综合了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包装等技术,但不是将这些技术简单叠加,而是达到1+1>2的效应。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基本都经历了基础性业务执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数据连接性、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诸多阶段。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系统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就越大。从多家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来看,我国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尚处于业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之间,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通过推进物流活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提高针对具体行业与区域的解决方案的水平,从而使整个现代物流运行质量获得整体提升。

1、加强行业标准化

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在相关方面实现标准化。相关软件也需要对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实行行业标准,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环境。

2、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要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为建立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提供共享物流信息作为支持。

3、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核心问题是针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虽然近年来政府、行业和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但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普遍存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成本过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先进适用并且经济合理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应集中力量对现代物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降低关键技术的整体使用成本,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信息安全。

4、培养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在物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部门和大专院校设立了专门的物流管理科目或科研项目,相信能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管理人才。

5、实现与传媒经济的有效对接

要开创良好的物流环境,更好地体现物流的社会效益,厂家、商家和传媒需要共同努力。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协作,形成物流产业与上游厂家、商家、传媒业的密切配合,是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正确把握现代物流概念,积极利用传媒效用宣传物流,实现现代物流与传媒经济的有效对接,才能创建新型的物流发展平台。

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步。虽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与综合国力的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铁宁:对现代物流本质性的几点思考[J].物流科技,2004(5).

[2]吴正芳:论发展国际物流促进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3]庞燕、单圣涤、吴正心:论建设现代物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9).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0-0085-05

一、引言

由于宏观调控、国际市场疲软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速明显趋缓,传统制造业面临困局,每个城市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门槛相对较低、易见成效的就是物流业。滨江沿海、公路通畅、空港密集的长三角地区具备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条件,这个产业也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和增长空间。据统计,我国物流业近年来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14个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近年间就增长了近3倍,随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呼声日高,长三角诸多城市纷纷宣布,将建设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而目前,在长三角,从沪宁杭“一线城市”,到嘉兴、湖州、扬州、南通等“二线城市”,甚至到宜兴等“三线城市”,都想建设成“区域物流枢纽”。面对众多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显然市场是有限的,很多物流园区已经面临闲置率高等问题,在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和在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有60多个,而比我国全国总量还高的德国,却仅有30个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业其实是机械系统和智能系统的集成,光有道路网络与运输机械,那只是运输公司,不是现代物流,上述已建成的或规划中的物流园区都想成为“区域物流中心”是不现实的。可见,如何防止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区域物流进行系统地研究,构建出一套区域物流发展模式,不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同时也是区域物流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长三角物流发展现状

长三角指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经济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计16个城市,2004年,该区以仅占全国1.1%的土地面积,6.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20%的国内生产总值,近35%的进出口总额,近35%引进外资总额,以及占总数50%以上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长三角区域被认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总量规模最大、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好的经济区,加快这一区域的发展,必将带动、牵引和辐射整个华东地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根本上说,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规模是区域物流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区域物流需求的源动力,区域经济总量水平越高,增长速度越快,对生产资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流通要求也就越高,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物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例如美国和日本。从长三角整个区域来讲,其总体经济发展已经由以高度加工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向高科技工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转变,其物流的总需求增长幅度开始减速,对物流需求开始由量转向质方面的需求。但相对于经济发展,物流的需求强度降低,物流需求的增长更多地体现在对物流的多元化和对物流服务效率要求的增长上。江苏八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存在明显的两个层级,以苏州、无锡、南京为主的苏南板块和以南通、扬州为代表的苏中板块,苏南板块跟上海一样,正转向工业化后期,进行产业升级,而“苏中”则在接受上海及“苏南”的产业转移,工业化步伐加快,实现苏中经济的崛起,江苏与上海的产业发展定位不同,江苏是要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在一手抓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一手抓现代服务业。江苏产业布局存在两条鲜明的带状分布。一条产业带是沿沪宁线的高技术产业带。该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其以苏州昆山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扩大产业规模和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正加紧向产前研发和产后服务拓展延伸,构建全国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和信息产业高地,“苏南”独特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物流量巨大,该区域电子产业带的物流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物流需求从简单的运输、仓储需求逐步转变为更加复杂的综合物流需求,无形需求逐渐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条产业带就是沿江基础产业带,最近江苏开始纵深推进沿江开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岸资源,集中发展装备制造和基础产业集群,配合发展港口物流业,利用承南启北的地域优势,接受和传导上海辐射,使沿江产业地带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和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沿江产业带是以石化、新材料、船舶工业为主导产业,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体积大、重量大的原材料,运输中以水路和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运输条件要求低,综合物流需求服务较少,物流作业量大,物流随着工业的发展,增长迅速。浙江七个城市与江苏的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浙江以民营经济著称,其面临大海,具有独特的海洋优势,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外向型经济、临港工业和物流产业大有裨益,其产业构成以块状为特色,具有小商品、大市场、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环杭州湾有嘉兴的丝织、嘉善的木业、平湖的服装、海宁的皮革、萧山的织造与化纤、绍兴的印染、嵘州的厨具与领带等,属于典型的轻工业,产品品种多样化,物流运输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随着产品加工和提升产品品牌的需要,包装和流通加工需求开始增加。宁波与舟山发展优势在于优良的港口,其外贸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建设和以能源、石化、钢铁、船舶、汽车等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建设都是以滨海城市和陆域经济为依托,物流运输是以海运为主,作为长三角港口组合的南翼,其物流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需求量增长迅速。

三、发展长三角区域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美国物流管理权威机构物流管理委员会认为,物流作为客户生产过程中供应环节的一部分,它的实施及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经济的货物流动及存储服务,提供货物从原始地到消费地的相关信息,以期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物流有了现代物流内涵,所谓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发货、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现代物流包括运输的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看,从单个企业物流合理化走向追求区域物流合理化,是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区域物流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与企业物流相比,区域物流概念一般用于更广的范围。区域物流侧重于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各类开发区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从供应者所在地点到需求者所在地点的物品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等的运输与集散一体化过程。区域物流涉及领域较多,既要有利于促进物流合理化,也要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要有利于交通阻塞、大气污染、能源浪费、停车场不足等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综上分析,区域物流就是在一定区域规划中,为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最佳战略实现而构筑的物流系统,以及与物流运营与管理等有关的活动体系。区域物流概念的提出反映物流合理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实现区域或更大范围的物流合理化。一次完整的物流过程,它是由许多运动过程和相对停顿过程组成的,物流过程就是多次的运动―停顿―运动―停顿,与这种运动形式相呼应,物流网络结构也是由执行运动使命的线路和执行停顿使命的节点两种基本元素所构成,其中,物流节点执行着物流活动的一系列重要功能,如包装、装卸、保管、分货、配货、流通加工等。物流中心是物流网络的一种特殊的节点,具有物流节点的系列功能,但不是所有物流节点都能称为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必须是具有较大规模的物资集散或转运点,是规模较大的、功能更强的物流节点,物流中心是处于枢纽或重要地位的物流集散地,具有较完整物流环节,并能将物流集散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等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物流据点。区域物流中心应该是以交通运输枢纽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经营社会物流业务的物流集散场所。大跨度、大批量的货物集散能力对区域物流调节、控制具有关键性作用。区域物流中心具有传统功能、传统运输功能、储存功能、装卸搬运功能、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配送功能和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在上述功能要素中,运输及保管分别解决了供给者及需要者之间场所和时间的分离,分别是物流创造场所效用及时间效用的主要功能要素,因而在物流系统中处于主要功能要素的地位。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增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其物流环境也发生了如下变化,顾客的需求不断升级,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现在国内外都在推行与需求不断升级相关的快速反应的供给体系,物流体系和销售体系不断更新。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存在的,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区域物流的合理化,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贸物流作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区域物流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是按照地理位置、经济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社会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空间上的反映,是把区域内的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进行规模化生产。区域物流侧重于同一区域经济带内部城市之间和不同区域经济带之间的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流活动一体化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物流最优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将物流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新加坡、中国香港依托良好的现代物流业有效抗御了危机的冲击。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人才合理流动、产业结构合理组合、区域贸易发展的载体,借助区域物流系统可实现区域内大量聚集产品的扩散,保证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的长三角区域物流系统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区域物流系统是由诸多结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把原来各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变成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从而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在交易的过程中,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而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时效的长期性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从交易主体行为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2)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可以集中培育物流企业,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区域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税收,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3)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实现量的集约。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因此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区域物流系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4)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一般来说,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设施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现代物流所辐射的经济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对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外资,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网络化的大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有利于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

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其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能使区域内或区域间的物流趋向合理,适应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物流发展。只有在区域经济协作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物流体系,才能发挥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服务水平,是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也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但就目前而言,长三角地区的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物流发展规划和若干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空间分布不合理,条块分割严重,物流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增长的状态。长三角地区作为多物流中心的区域,应加快物流资源的整合,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网络建设方面,要树立区域协调发展观念,营造全局的、系统的观念,确保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趋势展望

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务发展趋势,应掌握如下三个层次趋势特征:

1.企业内部物流向专业化社会化物流转变的趋势。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管大小均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自己内部的物流组织,配备相应的设施,尽管企业内部运输任务十分有限,也得购置一定运输车辆和装卸设备等。据悉,工业企业36%生产经营所需原材料靠自己运输解决,供货方承担达46%,真正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运输任务的只占18%。流通领域内企业货运自理占24%,有望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承担占59%;而第三方物流低于16%。商业企业自理和供货送货上门分别为76%和17%,靠物流企业完成货运只占7%。这样多数企业内部物流设施保有率较高,使用率很低。这种自我服务的物流组织形式影响了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发展,不利于物流装备充分使用和专业物流人员等资源合理流动,同时企业内部缺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动力和手段,因此,随着行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设法精简或剥离企业内部物流,使之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转变,已成物流业发展的必然。

2.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向立体化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转变的趋势。现有国内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非常有限,经营水平低,物流方式单一,有效手段较少、较原始,组织规模小、缺乏竞争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公路物流企业共计274万户,注册卡车542万辆,平均每家公司只有1.97辆,拥有百辆车的企业屈指可数,只有中远、中外等少数企业。上述情况于上海、长三角地区物流企业也基本如此,集中拥有较大运力、高水平设施、发展为相当规模的物流企业极少,同样存在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乏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的合理规程等问题。那些物流小企业交运设施总体规模小、物流集散储运能力差、水平低,易造成货物损坏,有的小企业维护保养力量有限,交通工具时常带“病”工作,交通安全问题时而发生,难保高附加值货物运输安全。而且,由于上海、长三角地区物流各地自成体系,由于部门和地区利益格局限制,往往与跨区域的物流缺乏相互沟通协商,联办事宜较难,一方面低水平小规模的物流企业还在注册增加,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运力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于是成千上万家物流专业公司盲目的低层次的市场竞争,造成物流资源极大浪费。而立体化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手续简便、安全迅速、运价合理、服务质量改善,这是一种高效的物流方式,可极大地增强物流系统企业的整体综合竞争能力。这种先进物流方式不仅对公路、铁路、航空和航运单一方式都有利,而且也是货主及承运人共同企盼的。

3.要从传统的装运卸原始物流向现代绿色物流一体化转变。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迫切。这不仅利于自然、利于社会,而且也是提高物流质量的内在要求。传统物流只要能把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即可,至于运输方式、手段无人过问。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生产消费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能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衡量物流业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物流系统的重要标准,因此,物流系统内的车辆使用、港口码头和场站建设、设施使用等均要以此标准衡量好坏,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人把那些大功率柴油车满街乱跑、吐着浓浓的黑烟,发出刺耳的噪音,满车来,空车去,装卸完了满地包装物,污油杂物遍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物流系统称为黑色物流。上海、长三角地区的物流也有此类现象,由于受无序竞争影响,整体竞争能力低下,码头、运输工具等物流资源滥用低效和道路、港口、机场重复建设现象同时存在,这就与生态平衡不协调。建议有关地区和主管部门应以大局为重,采用市场无形手和政府的有形手共同协调整合物流资源。首先要有统一的物流发展规划和相关地区的物流定位,明确各自的目标和地区的共同目标;其次要努力创造条件构建绿色物流的共同化平台,使物流信息共享,港口、场站、交通工具以及各种运输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加强物流信息沟通和货源统一管理,禁止集卡货车轻驶空放,引进电动车,使用混合气体的低公害车辆,减少卡车数量,改进包装(多次使用),减少商品体积,达到节能运转,提高运输效率,净化生态环境,要用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来约束和改造传统物流业使其向绿色物流改变,这是提高物流内在质量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步骤。绿色物流是质量物流,是科学物流,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华婷婷.关于长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的构想[J].江南论坛,2006,(11).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钱芝网.长三角经济圈区域物流一体化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6,(10).

[4]张世翔.长三角地区多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DevelopmentandProspectsofModernLogisticsIndustryin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

WangYong

(DepartmentofEconomicsandTrade,ZhejiangBusinessProfessionalTechnologyInstitute,Hangzhou310053,China)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篇6

1、规模继续扩大

2006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7.26亿吨,同比增长5.6%;港口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同比增长21.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同比增长14.0%。

2、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近40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物流业务;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施“区港联动”,在海关完善监管工作的同时,做好配套服务,显著提高货物流转和通关效率;洋山保税港区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为提高集装箱中转能力奠定基础。目前已有13个航运、物流、加工项目和55家商贸型企业入驻;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货物集散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3、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开始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上海化工区学习借鉴世界级大型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出发,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码头、管网、储罐、铁路、仓库等物流设施进行集中投资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构建起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经营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4、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

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安吉天地物流整合汽车生产零部件入厂、售后和进出口等供应链管理环节,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整车物流服务占国内市场约35%;北芳物流已经承接了30多家全球企业的物流项目业务,在提供较高效率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提高自身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客户竞争力。如为菲利浦亚明照明公司节约物流成本30%。佳吉快运依托品牌输出管理,已建立覆盖全国9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服务网络,每月承接100万票业务,2006年营业收入将接近12亿元,2007年第三次被评为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二、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1)经济实力雄厚,现代物流需求巨大。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6年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7189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水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江三角洲”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上海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9%,平均每年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9∶48.5∶50.6,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将创造出巨大的对现代物流的需求,直接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2)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物阜民丰的江浙两省,北临长江入海口,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枢纽。上海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全世界50%左右的人口可以在5小时之内到达。

(3)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综合人力资源。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高考录取率81.7%。另外,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4)上海市政府和多个管理部门联合推进,为上海现代物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沪府发[2007]17号,2007年4月27日),下发至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支持市经委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物流发展研究院首次组织高层物流管理人员赴日本、新加坡开展专题学习考察,了解国际现代物流先进管理理念,推进了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完成制定《上海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市建设交通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安局结合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整治“客车载货”行为,进一步分析城市配送物流需求,研究完善管理措施。市财税局研究制定完善《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荐第二批税收试点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上海海关大力推动上海“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大物流”建设,营造高效率口岸通关环境。同时,继续支持区港联动试点,推动保税区功能转型和保税物流业发展。

2、不利因素

(1)规模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则要求物流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而且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就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2)物流成本较高。企业物流成本由运营成本、库存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和分摊的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据调查,上海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中库存资金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占比分别达到25%以上,总体上说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较大,占压资金较多。另外,物流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

(3)推动信息化、标准化的步伐缓慢。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上海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最大的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二是服务理念太差。这几年,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受到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推进速度较快,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在规划建设,已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但由于主观认识差异与实际困难(如缺乏资金等),这项工作差距很大,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标准化对物流业的发展生命攸关,没有标准化,物流全过程与供应链全过程将无法进行,将加大物流运作成本,而使现代物流失去意义。

三、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上海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推动上海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还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争取早日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3、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控制存货,提高效率,物流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上海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已经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支撑业务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自2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承担上医股份70亿元药品销售的物流业务,预计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低30%,订单满足率达到9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三降到万分之零点一六。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4、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5、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已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6、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苏通大桥竣工为契机,在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商务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参考文献】

[1]韦恒、熊健:物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陈信康: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彬、孙会良:物流学基础[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龙江、朱海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7]刘绍坚:生产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发展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7(4).

[8]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J].上海物流,2007(1).

[9]陈永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江苏沿海经济发展[J].江苏商论,2007(9).

[10]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07]17号)[Z].2007-4-27.

本文关键词:上海物流业环境分析物流业发展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篇7

关键字:电子物流;现代运输业;优势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现代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在现代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电子物流,电子物流借助于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促使现代物流流通速度成倍增长,电子物流的发展不仅冲击了传统物流产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对电子物流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与现代运输业的发展。

一、电子物流概述

电子物流是利用互联网与电子计算机来完成现代物流业中的控制、调解与管理,以实现对最终客户的服务,它是商务活动的自动化、电子化。具体来说,电子物流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网络,它通过对商品产供销等各环节的控制,对各种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企业的涉及物流系统的流通环节进行组织,以实现物流管理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电子物流的兴起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密切相关,企业通过网络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企业内部各部门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协调与合作。消费者也可以在网上获取需求产品的信息,实现网上订货。这种高效便捷的购物方式,能够使企业全面、迅速地了解市场信息,实现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生产模式与服务。

电子物流具有智能化、开放性、多变性的特征。电子物流能够对消费者的订单进行跟踪处理,以提供顾客投诉、货物跟踪查询、企业库存决策与优化服务调度等方面的服务,电子物流的智能化能够快速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与处理。电子物流是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对整个企业的物流链条进行整理,以实现企业产品生产、销售和物流的增值,在对订单的数字化处理过程中,企业内部将各部门的职能管理、组织机构进行了有效集成。电子物流的开放性体现在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企业通过互联网与电子物流的结合,分析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获得经济效益,企业利用互联昂通过电子物流,实现与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与技术支持。电子物流的多变性体现在电子物流的结构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企业组织的变动与新业务的开展。

二、电子物流对传统物流业的挑战

传统物流是指企业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等一系列环节,由信息流、物资流与商流三个有机部分构成,产品的生产与出售地域的变化构成了物资流,产品所有权的变化形成了商流,而产品的信息传递构成了信息流,在传统物流业中,这三部分是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商流在物资流之前,而信息流又在商流之前,信息流将物资流与商流联系起来,构成了传统物流体系的主要支撑。电子物流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物流的模式,它是企业的物流需求紧密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物流模式,企业的商流、信息流、物资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极大改变了传统物流业的信息分散、产品调度不协调的局面。电子物流通过统一调度、一体化管理,逐渐为企业形成一个区别于传统物流业,以高效、顺畅为标志的现代物流模式。

三、发展电力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短缺

现代电子物流业的发展需要高技术人才,他们不仅要有管理学的知识,更要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国外电子物流业的发展表明,电子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操作经验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已经形成了科学的电子物流人才体系,从人才培养到物流体系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我国电子物流产业人才相对匮乏,这方面的就教育还很不够,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极端缺乏,这对快速发展的物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电子物流实现了企业跨国家、跨地区的交流,但由于各国对物流产业的法律规定各有不同,没有统一的规定,阻碍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分配,在关税、特权变更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因此,全球化电子物流的建设需要各国的协调统一,更需要各国在WTO框架内制定电子物流发展的法律规定。

(三)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观念落后

目前,由于我国的现代运输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现代运输业的网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造成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缺乏电子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与配送运输工具,配送中心的规划和管理不完善、仓储设施的配置较低、这制约了电子物流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企业的电子物流观念落后,国内大多数电子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强,这导致一些企业缺乏电子物流观念,不懂得利用电子物流技术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

四、电子物流在发展现代运输业中的优势

虽然我国电子物流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电子物流业发展现代运输业中有巨大的优势,电子物流利用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的传递呈现了信息化、快速化、科学化的趋势,使分散的现代运输业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形成了一个集中控制、合理调配的巨大运输网,不仅加快了现代运输业物资的快速流通,也提高了整个运输业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

电子物流满足了现代运输业中多批量、零库存的流通需求,其服务的范围与服务功能大大扩展了,在现代运输业的大环境下,电子物流也不但满足了传统物流业仓储、运输、装运等功能,同时还扩展了个性化服务,增加了快速便捷服务,物流的操作与流程也大为简化。利用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进行管理时,能够进行市场需求预测,同时处理消费者订单,还可以扩展到商品配送,物流信息的咨询等等。在电子物流的发展过程中,现代运输业体系逐渐的到完善与发展。

五、总结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电子物流与现代运输业的紧密结合,只有明确我国电子物流业的发展状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促进电子物流产业与现代运输业的长远发展,实现运输业的电子化、信息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何伟.略论电子物流与现代运输业的发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周大勇.电子物流与电子商务——探讨外贸航运业电子物流时代的发展之路[J].国际商务研究,2011(09).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现代物流;思考与建议

一、现代物流的涵义和特征

“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并且是在传统物流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物流,主要是指商品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位移,以解决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地点差异与时间差异。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更新的频繁,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流通模式、管理方法和对流通问题的认识,已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所有这些,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顺应整个现代社会的要求,物流的服务领域也不断的扩大,逐步扩展为生产领域的物流管理,流通领域的配送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为了达到整体活动的最优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客户的预期目的:安全、快捷、价廉,物流管理必须全面地考察物的流动,必须具备综合观点和总成本观点,必须将原本独立的包装、加工、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功能系统化。因此,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电子技术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诸如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综合组织物流中的各环节,把制造、运输、销售等环节统一起来管理,使物流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平衡物流的服务优势和服务成本,以期使用户得到最大的满足。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物流的功能系统化,即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的有机结合,从原材料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有机结合,再进入销售物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最后是回收物流。因此,现代物流必须具备运输、储存、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七大功能。物流的系统化可大大节省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与效益。

2.现代物流的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以及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此外,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映、有效的顾客反应等技术与观念在未来的物流管理中将会得到普遍采用。

物流的信息化是决定物流效率与效益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物质生产过程中,信息的处理贯穿着物流体系的始终,发挥着基本生产要素的作用。一方面,信息反映物流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或者过程的形态变化,反馈各种物流信息,如物流过程中库存情况、交货时效和送货准点率等信息,为物流过程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决策者的物流决策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传递到各个物流环节和功能系统内。因此,物流的信息化是对物流过程控制的必要前提,并在组织物流过程中加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协调,从而对整个物流系统起着促进作用。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单证处理和24小时内开通货物跟踪服务的快速反应系统,在物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现代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管理越现代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智能运输系统(it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射频识别装置(rfid)和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

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给现代物流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使现代物流成为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服务系统成为可能。

4.现代物流的系列化,现代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现代物流突破传统的局限,引进供应链管理观念,摆脱那种生产链很短的运作方式的束缚,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整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贷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

5.现代物流的市场化,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运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物流企业,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谁能提供最佳的“服务—成本”组合,就找谁服务。

6.现代物流的社会化,现代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产物。企业没有必要在“大而全”、“小而全”上浪费他们宝贵的资源和精力,而且这种模式也不适应当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他们必需集中精力,专心经营他们的主业,以求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物流服务就从企业的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产业部门。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转而依靠社会的物流企业来实现,而不再只是依靠自身来完成。例如: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物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或零库存,从而节约大量的社会流动资金,实现资金流动的合理化。从而减少资源的重复浪费,而且提高运作的效率。

7.现代物流的专业化,随着竞争的剧烈、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物流服务也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由于商品的经济圈越来越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和大量高科技的融入,物流管理越来越以其专门的技术和运作能力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因此,一方面工商企业越来越趋向于把自己不十分内行的物流业务交给专业企业去经营,而集中于自己的主业;另一方面,一些条件较好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等将会抓住机会,争取用户的物流服务,从提供单一的服务项目,发展成为能够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目前的现代物流服务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第三方物流实际上是为生产或供应商提供专业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经济中,物流被视为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己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

二、发展现代物流与上海经济建设的关系

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按照“生产要素的配置从以‘留’为主逐步转向以‘流’为主”,这就需要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战略重点之一。

现代物流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服务体系,是上海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完善的城市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世纪上海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实现物流产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和世界大市场之中。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使现代物流打破地域界限,呈现网络化发展趋势。国际物流发展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关联度,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然要有高效的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上海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物流资源,把原来以运输为核心的传统物流转变为以信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把物流从商流、资金流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物流产业。

(二)发展现代物流,增强上海的综合竞争力

传统物流将流通过程中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功能,分割在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环节,从而造成物流活动的低效率和高额成本,制约社会再生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现代物流把上述功能优化组合,形成社会化物流系统,形成为新兴产业。这样一来可直接改善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上海物流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企业改变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组织形式,促进新型流通业态,连锁商业,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的崛起,并带动物流设备制造,互联网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工商企业,大型跨国公司的入驻,将对上海物流设施和物流服务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物流服务水平实际上成为衡量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上海,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一流的物流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上海发展物流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物流已由最初的概念,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上海经济结构正在优化升级,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物流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面临良好机遇。

首先,上海经济快速增长,为物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也不断上升,占gdp比重也会不断上升。根据最新公布的《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初步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

其次,国际物流业将大量进入上海,带来国际物流先进理念、先进管理和高新技术,有利于推进上海物流产业整体发育,将对上海物流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再次,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上海信息港的建设日趋完善,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航空港和深水港为代表的立体化、枢纽型交通网络,为现代物流提供运输支撑。同时金融咨询服务业的发达,将为上海物流产业提供良好的资金、智力服务。

三、上海物流产业的现状

(一)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随着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上海的物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物流总量不断增加,加快了上海商品流通。五十年代的时候,上海拥有仓储库房20余万平方米,目前上海仅5000平方米以上的仓库占地面积达879.5万平方米。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的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与1990年比较,增长了12倍。这对于加快上海商品物资流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2.完善的公路、航路和铁路设施,为实现多渠道运输提供条件。随着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为上海物流产业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铁路有包括沪宁、沪杭主线和15条支线,有79条专用延伸到生产和流通终端。公路有在市内已形成内外环线南北高架和连接浦江两岸的“四桥四隧”,向市外有多条高速公路与国道干线辐射全国各地。水路拥有273个生产专用泊位,138个公用码头生产泊位,内港泊位码头2937个,逐步形成水水联运、水陆联运。从空运上看,上海是我国唯一拥有两个机场的城市,年货运量达到100万吨,是各种运输方式中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运输工具。各种运输工具既相互纵横交叉,联网配套,又各显神通,各自发挥作用。

3.多种经济成分在物流业实现共同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上海国有物流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根本改变,出现多种形式物流企业并存,国有仓储、运输物流企业不断转轨变型,如联华、华联、农工商等大型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并向第三方物流发展推进。另外以著名品牌和民营企业投资新组建的物流企业脱颖而出,如大众物流、祥生物流、虹鑫物流公司、特能公司等;而外资货运公司不断增加,如天地上海快运(tntpostcroup)、联邦快递fedex、美国联合包裹投递公司ups等。

(二)上海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现代物流产业正在崛起,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重要。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国外物流企业相比,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传统“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存在,阻碍了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物流形态只是作为企业生产为主配套的仓储运输形式而存在。由于资源不受市场配置,物流资源分散在各行各业,不能有效集聚。因此也不足以形成一个对城市具有较大贡献度的产业,这与发达国家形成很大差距。

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上海相当部分企业至今仍然保留自有方便,“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仍主动依靠企业自有的储运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完成,根据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最近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依靠第三方物流承担物流业务的企业不到20%。

上海工商企业原材料成品物流活动自我服务比率高,由此造成多数企业各种物流设施空置率高而使用率低的浪费局面。据调查,上海华联、联华两大超市,建造占地18万平方米,具备综合信息系统的配送中心,总投资2.1亿元,可配送经营面积50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2800家,而目前实际只配送门店1800家,1/3配送能力闲置。而上海另有7家超市公司,共600多家门店,又分别自建配送中心,需投资3.7亿元。若物流企业实现服务需求社会化,使空置物流设施充分得到利用,那整个社会仅投资就可节约一笔巨大资金。

2.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综合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后勤综合保障部门,对于增强一个大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因此需要统一规划,各部门协调发展。但是长期来,由于体制上条块分割,导致规划布局缺乏整体性,物流资源分散在各行业。上海物流业尚处在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各行各业从自身出发,重复建设,都各有各自物流园区,功能单一、管理落后、设备陈旧、效率不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各部门在邻近交通枢纽地段,兴建了不少物流设施,自然形成了一块块具有相当规模的仓库群体,如地处上海东北地区围绕张华浜码头的张华浜、杨行外贸仓库群;地处西北地区围绕铁路西站的商业物流中心、中储沪西仓库、上粮三库和联华配送中心的仓库群;地处西南地区的吴泾冷库、糖库和农贸仓库等。这些仓库群体在布局上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是以各部门当时自身利益建立起来,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局限,已不再有发展空间。有的因受土地资源紧缺,甚至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布局比较紊乱,与市政建设经常发生矛盾。这些陈旧物流布局,与21世纪上海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在运输管理方面,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不同部门管理的体制,各种运输方式长期以来未充分发展。现代物流要求货运交通实现运输连续性,加强多式联运,但实际困难很大。

3.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作业的效率较低。虽然上海的物流技术已有相当的科技含量,但是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主要表现在:物流企业仓储设施老化,大量的仓库是五六十年代的陈旧设施,技术装备依然落后。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大多是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基础设施能力仍然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要求。上海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还没全面展开。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pr)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应用水平都比较低。信息系统传输仍局限在部门内部,各系统之间信息转换、传输和共享程度低。如同一商贸产业中的内外贸两个分中心的edi,互不联网,从而制约了上海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

4.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上海大型交通设施建成,一批集团化连锁企业建立了多功能集团化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从传统运输业脱颖而出。但是,相当一批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对进入行业的企业资质也没有规范标准。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在上海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物流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拥有运营车辆超过100辆的企业只有中远、中外运等少数企业。物流设施和装备标准化程度比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使海铁联运受到严重制约。物流工具标准也不配套,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装卸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优化。

四、国际物流经验的借鉴

(一)国际物流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各国传统物流正在不断地向现代物流转变,日本、欧美各国物流产业发展不仅对本国经济的运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各自逐渐形成了不同模式。

1.日本“团地”物流模式——政府规划领先。日本政府考虑到国土面积小,国内资源和市场有限,而商品进出口量大的状况,提出“流通据点集中化战略”,在大中城市的郊区、港口、主要公路枢纽区域建设物流团地。如和平岛货物中心是日本最大最新的综合物流中心,占地50万平方米,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仓库团地。这里的仓库和普通的仓库不同,不是储存型仓库,而是流通型仓库,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商品配送工作,库房面积13.4万平方米。二是公路集散中心。它是连接东京和全日本的中转基地,有1516个中转点,遍及日本的各中小城镇,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运输网络,通过利用长途运输卡车来回双程运输,与市内短途运输、铁路、港口和空运相衔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全国运输体系。该公路集散中心基地面积为22.3万平方米,拥有433个供卡车停靠装卸货物的车位,公路集散中心的建设,保证了“限制大型卡车进入市区”的措施的落实,大大缓解了交通混乱,道路拥挤的状况。三是商业流通中心。占地15万平方米,其中商务交易馆(办公、展示、生活用品)6.5万平方米,两幢批发企业的物流大楼面积为34.8万平方米。

2.美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物流市场化运作。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tpl,是近年来美国流通业变革的产物。美国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并提出“物流顾客服务战略”,培育了一批世界级物流公司,如p.s.c、usco、ups等。执行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不只是承担仓储或运输的单项业务,而且负责包括配货送货、库存管理、收货验收以及调货分装等综合性客户物流业务,并利用本公司或其他公司的物流资源去承担客户所需解决的物流业务。

目前,美国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约为58%,而且其需求仍不断增长。整个美国第三方物流业的收入由1994年的150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500亿美元。美国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拥有先进科技手段和广泛配送网络的运输管理公司。如ryder、menlologistics等公司拥有运作大型配送运输技术和先进的技术管理设施,如自动化分拣存取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尖端技术,年收入达到数十亿美元。还有几百个小型物流配送公司及商,虽年收入也在一二千万美元之间,但灵活便捷、仍有较好的客户声誉。其次是合同制仓储,提供货物集运、库存管理、条码标签、分拣挑拣、订单执行等业务,并且还扩大到包括售后退货、修理更换、货物回收销毁、因特网订单执行以及电脑装配等服务。仓储和配送服务是美国第三方物流中增值最大的一块。

3.英国的卓越物流模式:便捷的物流服务。卓越物流公司是隶属于英国nfc集团的全英最大的物流公司。卓越物流的显著特点是在日常消费品、汽车、零售、化学和电子领域与客户进行全球合作,提供全委托式物流服务。如卓越与英国最大跨国百货经营马莎公司合作,“一揽子”接受马莎公司委托,根据客户需求,组织配送网络,设置配送中心。针对马莎公司海外经营重点是欧洲、亚洲,卓越公司分别在巴黎、香港专设配送中心,为马莎公司海外经营配套服务。其次,利用客户建造的物流设施,输出管理技术和人员,是卓越物流的又一特点。如tesco是美国最大超市公司之一,下有exel、tesco、didcot等多个配送中心,其中tesco配送中心占地15公顷,仓储面积26981平方米。卓越公司充分利用该中心仓库及冷藏冷冻设施,提供24小时物流配送,除确保tesco各门店配送外,还为其他无冷冻仓库设施的101家客户提供冷冻配送业务,既为tesco配送中心增加创收,又使卓越公司从中得益。

(二)国外物流经验的有益启示

世界各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不同模式,以及现代物流的服务社会化趋势,作业标准趋势和物流、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给上海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带来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1.政府重视现代物流产业的统筹规划。物流产业具有在运行上的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一体化,占有国土面积多、技术资源投入大和对城市基础设施依赖性强而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基础性产业。单纯依靠传统方式,由各个企业在微观层次随机设点、零星布局、粗放经营是难以奏效的。而政府积极推动所带来的整体效益是可观的。我国深圳市,近年来把物流为支柱产业,使物流业每增长1.02个百分点即带来gdp增长1个百分点。因而,上海必须从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总体规划上,在上海港口、主要交通枢纽附近,规划具有相当规模的物流基地。

2.上海物流产业发展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物流的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发展现代物流只能流于形式。物流信息技术的面很广,包括条形码应用、edi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物流信息管理mis系统、货物跟踪、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道路交通关联智能系统以及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彻底改变物流业的面貌。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于物流业的全过程:改造传统流程,减少流通环节,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全面提高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是上海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启动上海物流产业以第三方物流为切入点。日本、欧美各国第三方物流广泛使用,强化了物流社会化组织化优势,生产企业、商业流通企业不再自己设仓库、车辆等流通设施,而是将有关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达到减少非生产性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针对上海物流资源社会化、程序化,利用率不高的状况,上海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产业化,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积极使用第三方物流,使越来越多企业不仅可以节省企业投资,降低了分销成本,改善服务,而且可以使企业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

4.大力开拓为客户提供日益便捷的物流增值服务。在世界上,物流产业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确立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重视商品流中的增值、加工服务,做好物流过程中的加工、分拣、拼装、运输业务;针对国际客户需求,进行专门的服务,以适应各国各地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为委托企业增值服务、同时,还提供“门到门”式的延伸服务,把物流作业的配货中心一直延续到零售门店。

五、结论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的内在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理应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背景下,依靠目前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广泛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经验,加速发展上海的现代物流产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又一增长点,成为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2]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物流管理一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包健民.物流现代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策略

一、宿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2012年宿迁物流业的发展成果

2012年,宿迁物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05.5亿元,同比增长23.4%,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9%;规划引导、政策驱动、项目支撑、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市14个物流业重大项目累计投资1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9%;沭阳县物流产业园、宿豫区通联国际物流中心、京东360全国客服及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投资进度均超过全年计划;全市培育物流业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达9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家;新批省级重点物流企业1家(沭阳物流中心),创建国家4A级物流企业1家(中联物流);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全市累计引进投资超亿元物流业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28.2亿元;沭阳百盟物流、泗阳粮食物流、泗洪波涛物流、宿豫通联物流等项目相继落地;市发展改革委和宿城区引进传化公路港、全峰快递总部基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三个项目成功签约。

(二)宿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

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之间紧密相连,互为因果,相互依赖支撑,是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宿迁地处江苏北部,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优势,对于发展现代物流意义重大。

1.水系优势突出

宿迁市境内水系发达,京杭大运河、宿连航道、徐洪河、洪泽湖西线、柴米河、淮沭新河、北六塘河等构成了主要水运网络,京杭运河宿迁段长114千米,位于全段的中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内河港资源优势初步显现

目前,宿迁共有年吞吐量2万吨以上港口25个,478个泊位,码头岸线总长6847米,最大靠泊能力2000吨级,完成吞吐量2000万吨,较大码头6个,分别是皂河港、宿迁港、洋北港、泗阳港、青阳港、沭阳港,已全面进行规划建设内河港区。

3.合作机制推动强劲,铁路带动效应明显

自2007年宿迁市与连云港市签订共建共用口岸合作协议以来,两地联动合作模式推动强劲。宿迁将连云港口岸的服务功能延伸并优化海陆多式联运模式,推进了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建设,建立了“无水海港”。宿淮铁路新建将大大提升对外交通条件,有助提升综合运输水平。

4.物流市场供需两旺,潜在物流需求亟待释放

随着工商企业的逐步发展,其生产规模和地域覆盖范围日益扩大,企业生产和销售急需功能齐全、服务半径大的物流网络支持。为此,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物流的社会化和物流外包的趋势带来了物流供需市场的繁荣。

二、宿迁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近几年,宿迁现代物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小、管理滞后

宿迁市现代物流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之处,特别是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手段落后、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宿迁对现代物流所包含的信息化、库存管理、物流方案设计、业务流程再造等高端业务涉及很少。在内部管理、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方面还存在许多差距,尤其是在综合物流服务设计、社会化物流服务与顾客企业供应链的衔接、全社会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和绩效考核标准方法等方面的差距较大。这些问题使得宿迁的现代物流企业缺乏与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竞争的能力。

(二)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完善水平直接决定着物流企业发展的效率,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体现在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体现在地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宿迁市物流交通以公路交通为主、水路交通为辅、铁路交通为补充,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目前,境内的五条运输通道除京沪通道外,其余均普遍存在通道供给单一、运输保障性较差等问题。公路、航道等级偏低,港口建设相对滞后,且主要港口缺少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高效的集疏运方式,导致未能发挥水路运输的作用。境内新长铁路仅在泗阳有小型货运站,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大大制约了宿迁市物流业的发展。

(三)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缺乏

宿迁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跟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还没有公共的货源、车源及交易、管理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调研过程我们中了解到,部分大型物流企业,如中联物流、交通物流企业等,都在准备构建公共信息平台,但是缺乏资金扶持和政府引导,目前还没一个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

(四)现代物流企业的职工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从先进国家物流发展的经验看,现代物流服务业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现代物流知识和现代物流管理水平与实践经验。在现代物流企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宿迁的现代物流企业除了极少数企业以外,多数企业的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都很难满足现代物流企业和整个行业发展的需要,物流管理人才缺乏。另外,现代物流的发展急需大量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这同样是制约宿迁现代物流社会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物流园区中心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宿迁市有关部门对全市物流业做过整体发展规划,但宿迁市物流业物流园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尚处于松散管理的状态。因此,宿迁市物流园区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物流业还没有形成产业聚集,体现不出规模效应。

三、推进宿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现代物流产业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理念,本文提出推进宿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加强新建公路、港口、铁路和机场等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完善中转联运设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积极打通跨地区的交通通道,努力建成公路、水运、铁路、空运、港口相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依托新长铁路、宿宿淮铁路、徐宿淮铁路的建设,加快延伸专用线,实现与内河港口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公铁水联运的发展。加强物流中心仓库的改造和建设,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等,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二)搭建物流企业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对于监管机构、行业中介机构及物流企业均意义重大。企业对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主要包括与物流运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物流市场供求信息、海关信息、公共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信息、运输网络信息和环境信息等。监管部门及行业中介组织要把握和分析交通物流的总体情况,要从信息平台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从而进行科学决策,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同时通过信息平台政策法规信息。针对公共信息平台投入高、技术难度大的特点,建议由政府牵头兴建该平台。政府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将该项工程交由第三方企业承建,平台建成后,通过向使用平台的企业收取使用费的方式逐渐回收成本,使用费要留足必要的备用金用于平台的日常维护。

(三)加大对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在土地利用、税收支持、技术开发、软环境治理方面多做工作,引导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将物流业培育成为宿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资金方面,政府可以安排专项产业基金对重物流项目进行扶持,对于经营业绩良好的物流企业给予资金等方面的奖励。对于资金短缺的物流企业,政府鼓励企业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中外合资等多种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在物流企业融资困难时,主动与被融资对象(银行)进行沟通协调,为企业融资搭建一条绿色通道。在税费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减轻物流企业的负担。

(四)促进物流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宿迁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滞后,这与没有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因此要促进物流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鼓励大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股份制改造,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内部管理科学、高效,争取实现企业创效益、人民得实惠、城市得发展。中小企业也要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合并、重组,学习先进地区、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企业效益。

(五)培育新型物流人才

针对宿迁物流人才匮乏这一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引进,不可急于求成,让培养人才真正服务于实际需求。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采取各种方式,强化对交通运输管理人员、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物流发展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交通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引进交通物流专业人才。同时,采取高等院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宿迁市交通物流发展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文忠,任海林.北京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3(01).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篇10



中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于外开放、市场竞争日趋加重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规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规划分配以及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跟着经济全世界化、信息化过程的加快,近几年中国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长足进展。经由建国51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210多年的建设,我国基本建成为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以及管道运输组成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二00三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七.三万千米,比一九七八年增添四一%;公路里程达一七九.六万千米,比一九七八年增添一0二%,其中高速公路三万千米;内河航道里程一二.二万千米。我国还建成为了1批铁路、公路站场以及货运枢纽、海运以及内河港口、机场。二00三年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到达近六00个。运输路线以及功课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发展示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批涌现。跟着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在共用通讯网的范围、技术层次、服务水平方面都产生了质的奔腾。二00三年,电话用户总数达五.三二亿户,其中固定电话二.六三亿户,挪动电话二.六九亿户。电话普及率到达四二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七九五0万人,上网计算机到达三0八九万台,网站总数到达五九.六万个,互联网的利用逐渐普及。

(2)现代物流技术逐渐患上到利用。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1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注重现代物流技术的利用,以定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出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以及运输等方面履行1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则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统1配送以及电子商务的步伐。

(3)专业化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踊跃引进外资物流企业,和实现出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逐渐构成了不同所有制情势、不同经营模式以及不同经营范围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物流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4)全社会物流总本钱占GDP的比重逐渐降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增进了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提高。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测算,二00三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本钱占GDP的比重为二一.四%,比一九九一年降落二.六个百分点,比一九九七年降落0.九个百分点。1批采取现代物流技术的工商企业,物流本钱降低的幅度更大。

总的看,中国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比较低。1是物流总本钱依然偏高。1般经济发达国家全社会物流总本钱占GDP的比重为一0%摆布,而中国物流本钱比发达国家高出一0个百分点摆布。工业企业活动资金年周转速度不到二次,批发、零售业周转速度不到三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因缺少公道的物流组织,公路货运空驶率高达四七%。2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中国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物流服务企业范围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以及干线运输等方面,效力低,速度慢,消耗大。3是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目前在长江3角洲、珠江3角洲等沿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但在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依然较慢。4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铁路建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差,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以及1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二00三年中国运输网络密度仅为一九四八千米/万平方千米以及一四.六千米/万人,美国分别为六八六九千米以及二五四千米,德国为一四六八0千米以及六六千米,印度为五四0四千米以及二二千米,巴西为一八八六千米以及一一八千米。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建设发展迟缓。

造成上述问题的缘由:1是体制障碍。多年来规划经济体制下构成的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闭的状态,尚无完整根除了。充沛竞争的物流市场尚无完整构成,物流资源患上不到有效整合。2是政策障碍。税收、工商注册、土地、收费等1些政策还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3是技术标准障碍。物流的不同环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技术、信息标准不统1,货物屡次装卸、屡次拆箱装箱等现象至关普遍。

2、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益前提

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应用效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以及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的首要途径,也是泛博工商企业的客观需要。现代物流业正在成为中国的1个新兴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蓬勃发展的国民经济为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需求。二00三年中国国内出产总值已经经达一一.七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六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八五一二亿美元,货运量一五0亿吨,货物周转量五.七万亿吨千米,港口货物吞吐量约三0多亿吨,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四八六七万标准箱。经济的快速发展,庞大的经济范围以及一三亿人口的消费需求,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了强大的需求,这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1步加快。公路通车里程二00三年比一九九七年增添四七%,其中高速公路增添五倍多。依照“105”计划的请求,正在抓紧建设“8纵8

横”铁路主干线、“5纵7横”公路国道主干线,和四五个公路主枢纽、一三0个公路集装箱中心站以及中转站、一八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四三个主枢纽港口。这些设施建成后,将为现代物流发展奠定现实基础。(3)体制变革、政策调剂以及技术标准统1,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210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阅历了从规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去年中国政府作出《关于进1步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抉择》,进1步明确“鼎力推动市场对于内对于外的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增进商品以及要素在全国规模自由活动以及充沛竞争。”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钻研制订现代物流业发展计划,调剂增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推进物流标准化以及大通关工程建设,树立现代物流的统计指标体系。处所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增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这些对于增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势必起到踊跃的增进作用。

(4)进1步扩展对于外开放将为现代物流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在二00二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点目录》中,将1般商品的物流配送列为激励外商投资的产业。近几年,物流领域对于外开放步伐加快,1大批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对于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鉴戒的经验。依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许诺,在未来的两3年中国将进1步扩展流通业对于外开放的领域以及地域,势必为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气以及生机。

3、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示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的1项首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今后5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任务是:

(1)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是:进1步普及现代物流理念以及管理技术,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以及立异,推动物流的1体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完美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服务的能力、效力以及质量,初步树立快捷、高效、安全、利便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以及国际化水平,增进物流产业的较快发展,进1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本钱占GDP的比重。

(2)发展示代物流业的原则

一.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建环境。充沛施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发展示代物流的踊跃性,重视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营建优良的经济、政策以及体制环境,支撑以及引导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兼顾计划,调和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调和以及衔接,重点选择1些大中城市及1些首要产品,优先推动。从实际动身,避免盲目攀比以及重复建设。

三.整合物流资源,晋升现有物流设施的功能。改革现行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以及地区别割,增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以及资源社会化,优先整合以及应用现有社会物流资源,晋升物流设施的功能,提高物流设施的应用效力。

四.以人为本,实现经济以及社会的调和发展。以知足企业以及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动身点,立异物流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鼎力发展多式联运,节俭能源,维护环境,减少交通拥挤,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以及社会的调和发展。

(3)发展示代物流业的主要任务

一.激励出产流通企业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善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发展范围经营以及跨地区、跨国经营,激励流通企业采取现代物流技术,降低流通本钱,提高经营效力以及服务质量。踊跃发展连锁经营、统1配送以及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进流通的现代化。

二.培养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取缔各地对于物流企业经营规模的行政限制,增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以及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要踊跃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祥和技术设备水平,依照1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请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要清算以及完美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破除了物流市场之处维护以及行业垄断,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激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吞并、联合、合资等多种情势进行资产重组,扩展经营范围,培养1批服务水平高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三.加快物流信息化过程。踊跃推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增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加快构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鼎力推动物流电子数据交流(EDI)的普及以及利用,制订物流信息的标准以及网络接口规范,树立物流信息的同享机制,提高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树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同享,降低货车的空驶率。

四.树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将物流标准化内容列入国家技术标准发展整体战略,尽快提出物流技术标准整体计划。要以物流术语标准、托盘以及集装箱标准、物流服务流程标准为基础,加快树立物流标准化体系。要踊跃采取国际标准,加快制订以及修订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标准。要改革标准管理体制,逐渐使企业成为制订物流行业标准的主体。

五.踊跃发展新型运输服务方式以及单元装载方式。要激励运输服务方式的立异,解决因为运输方式后进以及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顺畅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进程中屡次搬倒、拆装等问题。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通用航空运输等新型运输方式,推行利用厢式货车、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心站、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紧密衔接配合,提高运输速度以及效力。要加快推动单元装载化,推广以1贯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要树立托盘共用系统,引进单元装载化物流机械,支撑单元装载化物流设施建设。

六.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要踊跃开发以及应用新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的速度以及效力。抓好现代物流技术示范工程,推进症结技术以及产品的产业化。要激励企业采取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设备,晋升我国物流设备技术水平。

七.提高物流国际化水平。要加强主要国际港口、国际海运集装箱终点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终点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力。加快“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推行利用,树立大通关信息平台,踊跃推动大通关工程建设。

八.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物流。中心城市是物流流动高度密集的区域,也是物流发展的首要节点。要根据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祥和基础设施等前提,以港口带动、产业带动、消费拉动、交通运输枢纽带动等模式,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物流业。要重点发展区位优势显明、基础设施完美、物流范围较大、市场发育优良的城市,尤其是要加快发展国际型物流城市。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篇11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从流量看,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合肥百大集团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93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安徽大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105亿元、85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4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合肥。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我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却高达20%()),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参见表1),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1、

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市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是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条关于物流业的内容,但实施以来,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关键是该项政策门槛太高,让企业难以企及。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5、物流基础工作亟需加强。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加强,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需改变。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五是全市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行业自律不够,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我市物流行业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会员覆盖面不广,行业影响力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严重和极少数经营户卷货走人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市场结构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二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三是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四是商业特色有待加强。商业地块开发、建筑外观设计、专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缺乏统筹策划和开发,导致商业的特色不明显,形象不鲜明。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2、流通总量小,民营企业规模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消费品市场总量较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8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位(参见表3);本地除百大、徽商两大国有企业外,民营商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竞争实力较弱;批零贸易业中连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20%左右,而发达地区为40%-50%。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物流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商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执行,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商业规划的执行往往让位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二是政府规划部门监管职责不明,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不按商业规划建设便民网点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四是现有商业设施呈老城聚集、新区不足的状态。

4、消费环境亟需改善。不少商业设施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不足,疏导客流的空间狭窄;为顾客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不足,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场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很差。

5、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主要受诚信体系及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缺乏的困扰及网银安全等的制约。

6、政策、环境对商贸业发展扶持不力。一是只有针对新进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已有商贸企业没有扶持政策。二是电力、供热、银行卡等行业利用垄断地位侵蚀竞争较为充分的商贸业利润,加剧行业间的不公平。三是商贸企业融资难。

三、加快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若干建议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商贸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当前而言,是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应提高对发展现代物流业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定位,一是明确物流产业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二是充分发挥合肥作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加强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特别是郑州、武汉的分工合

作,构建中部地区物流金三角;三是作为安徽省物流枢纽,担负全省物流周转、换装和联运的功能;四是把物流业作为构建合肥经济圈的先导,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2、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政府尽快成立由常务副市长牵头,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为成员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统筹协调各部门出台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协调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建立合肥经济圈物流业协作制度,并加强与芜湖为代表的沿江水运物流带的合作。

3、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议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出台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以规划统一引领全市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要根据“141”空间发展战略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布局等因素,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抓住新建、改扩建高铁站、铁路货运站场、合肥港、新桥机场和城市道路大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贯通。在对外物流主要通道即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出入口建综合物流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在高速公路与进出城干道的公路运输节点,建物流转运中心、货运站场;在大型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周边建现代化配送中心。

4、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一是加快提升合肥地区航道(含合裕线)等级,加快建设江淮运河,加快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码头,加快空港建设,预留高铁货运站场空间,以优化我市货运运力结构,提高物流运输能力。二是规划和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实行客货分流。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按照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货运站场,政府给予土地使用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并投入一定的前期开发资金。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由政府主导建设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物流信息系统,同时实现与本省及周边中心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五是利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的机遇,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区和b型保税中心的申请力度,争取尽快获批。六是按照全省物流业统计工作的部署,加强物流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力量,完善物流统计工作。

5、创新机制,培育主体。要通过创新机制来培育物流市场,扶持市场主体。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服务创新和技术、装备改造,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物流增值服务。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加强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6、政策保障,促进发展。建议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意见与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设立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技术创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的建设,优先资助通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定的a级以上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针对物流企业反映强烈的营业税重复纳税、土地使用税税率大幅提高、物流业各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及跨区企业所得税总分支机构不能统一缴纳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建议将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优惠,对特殊仓储用地予以保留。在融资政策方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物流业的融资创新,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的贷款评价体系。

7、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政府应鼓励物流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会员,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协会发挥作用:一是行业调研与统计,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二是咨询服务,如物流信息、提供信息咨询。三是行业规范,从自律的角度制订各项行业规范制度,在市场准入、退出等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在行业的标准化运作、守法经营、受理行业投诉方面担当主角,如企业等级标准的制订、评定,企业信用考核,标准化体系的推广。四是行业教育和培训。五是联络与交流,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为行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渠道,寻求支持。

8、引资引智并举,加强人才支撑。建议成立由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物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政策建议,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认定提出专家意见。帮助本地企业引进、留住高层次物流人才,利用招商引资项目招来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人才。

(二)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建议

1、按照构建合肥经济圈的要求,规划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围绕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建市场,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帮助圈内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销售农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与圈内城市共同发展。鼓励圈内商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支持合肥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整体档次和水平。

2、实现城乡资源统筹配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腹地广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把新兴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仓储超市等业态向城市副中心延伸。

3、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综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动情况等信息,提高各类网络资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当前,一是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问题,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法规规章建设;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4、制定政策,扶持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本地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帐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中小商贸企业通过协会等方式入股建立联盟,合作参与大商业项目的开发。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1篇12

物流业问题多多

分而治之是大碍

我国物流业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发展却很不理想,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传统储运向服务转化的问题上进展迟缓,运输网络不健全,除部分物流企业物流整业有所加强外,大部分还基本停留在处理传统的储存和运输服务的水平上,跟不上客观形势的需要,适应不了现代物流信息网络,极大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物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多年来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使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统辖。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物流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这种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对物流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妨碍着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制约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发挥不了物流的整体效益。

(二)物流企业基础设施不配套,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低。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自动化信息程度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对客户不能提供查询、跟踪等服务。在物流过程中,多数企业难以做到在预定时间送货,并经常出现断货、对客户的响应不及时等问题。从而造成物流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配送成本高,客户满意度差,盈利能力低,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

(三)物流企业规模小,整体物流规划不够理想。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管理又比较分散,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物流规划,加上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的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造成物流环节上的浪费,管理成本加大,因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竞争力不强。

(四)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物流效益。当前我国物流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从而很难为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

(五)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比较缓慢,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据统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lO所,占全部高校数量的1%;硕士、博士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由于物流教育和培训的缺乏,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未来前途

整合、协调是关键

近几年来,国外在实现物流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也已开始起步,但是实现物流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为使我国物流与国外物流企业开展竞争,应当采取“扬长避短”的办法。在实现物流现代化问题上,要从发展区域性物流集团公司和软件建设着手,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网络、培养高技术物流管理人才,增强物流的整体能力,树立以客为本的经营理念,增强我们在国际物流市场上的抗衡能力,使我国的入世成为振兴我国物流业的良好机遇。

(一)构建物流集团,增强国际抗争能力。中国加入WTO之后,给我国物流业即带来了机遇,同时又面临新的挑战。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要将现代物流培育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已成为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为了大力推动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一是组建运输物流集团公司,形成辐射全国铁路、水运、公路联运网络,在速度上、成本上、管理上占据竞争优势。二是建成全国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全国连锁网点提供物流配送,同时还可尝试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三是组建区域性仓储集团公司,在主要港口码头和交通枢纽建立大型仓储,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物流量,为企业提供仓储服务。四是建立物流信息网络,为用户提供配送、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新型物流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我国物流业竞争优势,增强国际抗争能力,壮大的发展我国物流业。

(二)改进物流管理方式,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在物流管理上,重点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供需双方特别是用户一方的正当权益。政府应加强物流市场准入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物流市场准入管理,即规定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物流市场。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初始阶段,就应该明确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事先避免引起市场混乱的因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物流企业资质要求,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环节却繁琐,仅运输从业许可,企业就需道路运政机构、水路运输机构、铁路部门、民航部门、交通部门、外经贸部门批准,其他还涉及工商、税务、土地、公安、海关等多家部门的许可。因此,发展物流产业,应明确一个物流主管部门,或者建立高效的行政审批联席制度,减少企业在政府的办事环节。日常监督管理,即对物流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由于现代物流涉及几乎所有物资,供应链环节众多,因此监管部门也很多。对物流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应由政府各职能部门依照自身职责进行,但是,物流企业的退出情况,应由一个部门掌握。因此,政府应确定一个物流主管部门,并界定物流主管部门的职能及其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分工。同时还要搞好服务,主要是考虑我国的物流现状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反映仍有许多困难和障碍。有关部门要从规划建设、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以支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搞好协调服务。

(三)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化建设,促进物流快速发展。物流设施、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支柱。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我国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国家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给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应该把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和制定物流技术标准放在优先的地位来抓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物流企业实现物流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不仅其自动仓库、自动分拣系统都必须由计算机控制,而且在业务经营、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也都普遍实现了计算机化。我国大型连锁超市为实现商品条码激光扫描进行计价结算的需要,都已配置计算管理系统,并可与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联网,构成信息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换,控制着整个物流过程,以保证对客户实施准时配送,并合理控制商品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化学的概念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化学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否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生态环境发展范例(12篇)

    - 阅0

    生态环境发展范文一、区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生态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往往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称为“劳动对象”。人类利用的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