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范例(3篇)

来源:网友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篇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华文化;传承;思考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势地位,全方位地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并以西方语言所特有的穿透力给中国的民族语言与文化注入了异族成分,形成了全球的西方文化。这种渗入的形式主要有语言和教育两种:以英语作为西方语言的代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中国。同时,我国的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与国外境外的学校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初步形成了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模式,一方面,与国外联合办学为我国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入侵已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面对这种强势文化心态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将面临极大危险,进而将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推向了弱势边缘甚至有被完全异化的可能。促动了中华文化的觉醒,中华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一、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文化失衡问题

21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为顺应这种潮流,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中外合作办学正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优势,拓宽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益尝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双语教学特点是将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为实用目的而采取的双语教学,其目的往往是某一职业性的要求或规定。这种模式下的双语教学应即有实用性,又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进行的许多尝试和实验中发现,由于主体来源、教育环境、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等多元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多元化,其人才培养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失衡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以及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还在为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的习得效率而大力提倡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无形中加大了中国文化处境的危险程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本国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承途径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语言交流差异问题。语言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教者往往仅仅简单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加以传授,强调受教育者语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看作是文化内涵的影射,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语言教育,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注意,逐步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实现跨文化教育功能的目的。在合作办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应主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我国的教育政策和考试制度必须合理化

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学习以及两种语言随意转换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实行“双语教学”后,英语就处于主要地位,成为学习、晋升、评职和考试等必过的关卡;而汉语则称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处于被忽视、冷落的境地。因此,我国的教育政策应该更加合理化和理性化,给与正确的教育导向。这样就能提高汉语的地位,纠正英语和汉语地位在国内失衡的现象,使双语教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目的。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母语应有的地位外,还要保护母语,防止母语因受外语的“侵略”而被取代,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在当今经济潮流的推动下,阻碍交流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已经面临消失的危机。面对这种情形,如何保护母语(包含本族语)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实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很有必要。这种改革是将以往的单一的外语考试制度改为“双语”考试制度,即对各类招聘、晋升、评职和学位考试,除了实行外语考核制度外,还应追加母语的考核。将对母语考核的要求提升到外语一样的高度。在国内各类学校增开母语课程(除汉语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本族语课程)。除此之外,在招聘、录用各类人才时,应择优录取那些具有双语能力的人。这样,母语和外语就能同时并存,确保母语承载的文化传承下来。

(二)适当创新型中华文化才能达到跨文化教育的良好效果和目的

在今天的跨文化教育环境中,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是不复存在的,文化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更不是文化西方化,文化全球化指的是文化多元化。全球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不断地碰撞、冲击。中华文化是中华全体成员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保持自身文化,必须穿越国家、语言的界限,在文化交际、混合中不断传播发扬,寻找机会以求自我更新和发展。

跨文化教育者,必须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适度的定位和把握。成为一个坚持中华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关注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期待,并且开创性地进行文化实践。

运用创新方法,勇敢、大方地传承、输出和发扬中华文化,承担起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义务和责任,承载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在促使中华文化更新和繁衍的同时,推动共同发展繁荣。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道路,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素质,以增强其跨文化能力,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星谕,王欣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3]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无论设计多么完善的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制定多么科学的教学大纲,最终都是要由以学生为主的载体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并对效果加以体现,所以,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通过本次以问卷的形式在国际教育学院广大在校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中调查反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状况及特点分析

谈到学生管理,首先一个问题是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特点及心理状况。从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来源特点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而报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是为了能出国,来这里是为了学好外语;二是为了毕业后有较好的就业出路;三是对国际化教学模式感兴趣;四是学生家长希望可藉此渠道达到出国的目的而做主为学生填报了志愿。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学校以及合作办学项目不够了解,对专业认识肤浅,对学习的艰苦性准备不足,对出国以及毕业后的前景盲目乐观,学生的这些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很难适应学校以及外方课程的学习。另外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仅能够负担起昂贵的学费,同时一些家庭还具备了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少家庭有能力提供学生出国留学的费用,这些因素也促使某些学生对社会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具有消极的一面,一些学生追求较高档的生活消费,互相攀比,追求安逸与舒适,缺乏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的精神。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强,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要做什么,自制能力差,生活懒散,导致课堂出勤率偏低,学习成绩较差。基于上述因素,对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巨大,目前的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二、合作办学机构对于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些学校认为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只要确保教学工作安全有序就可以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如何使学生外语能力达到外方要求以及如何千方百计让学生出国学习等方面,认为学生只要按时出国就完成了工作任务,从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有的学校把对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完全等同于普通办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对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简单的套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直接由校团委,学生处负责全面的学生管理工作,这种方式在合作办学发展初期无疑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合作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项目学生越来越多,外方课程在三、四年级时引进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这时已不适应对外合作办学这种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体系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在教学多元性、国际化的潮流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甚至混乱,管理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三、目前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通常采用科层式的组织结构,实行二级管理、纵横结合、网络式运行的方式,学校以学生工作部牵头,协调团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开展工作。在二级院系设立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学生工作,实行二级管理,领导和管理学生工作。对外合作办学项目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往往也是直接套用这种结构。这种结构模式不尽合理:首先,学生工作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学生工作按行政职务划分,不按工作职能划分。学生工作者的工作任务按学生类别和人头数分配,不按工作职能分工,对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存在忽视专业化导向。第二,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国际化。在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许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大都不采用科层式组织结构,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工作间接的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上述因素也增大了国内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西方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影响学生思想,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发达国家借助其在语言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输出其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输出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由于学制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都要学习国外课程,西方文化还会对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直接冲击。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极易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接触外国教师授课期间,很难兼容中西方教育理念,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都面临新挑战,这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五、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起步晚,积累沉淀不足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在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450余所;到2002年已上升到600余所,到2006年年初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300个左右。可见,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在短短10年间发展迅猛。但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办学时间短,发展过于迅速,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作支撑。中外合作办学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参考普通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在其基础上摸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因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总结:

作为一名现任教育工作者,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我国新兴的教育形式的完善做一些贡献,本着这一目标,下一步将更努力的研究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计划;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设置

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Sino-foreignCooperationinRunningSchool,SFCRS)是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广义的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的、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在本研究中,中外合作办学特指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它是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本土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邮电大学从2007年开始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联合招收中外合作教育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上采取以3+1为主的模式,即3年在国内1年在国外的学习模式,同时实施我国的本科学历教育和外国的本科学历教育。这种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可以归纳为“双校园、双师资,双学历”,在尊重各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双方对各自开设课程的评估,合作制订出融合双方课程的培养方案,分阶段实施,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共同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这种兼顾双方教育教学目标,以专业为平台,课程兼融,双语施教,资源同享的合作模式给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带来有益的影响。目前已毕业两届学生,无论从就业率还是考研率(含国内国外研究生)来看,在学校各个学院中均名列前茅,合作办学的优势赫然显现。然而,在办学至今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我们及时的去解决,因此,如何巩固优秀的办学成果,以让此项目能够更好的受益于学生,同时提高我校的合作办学水平更是迫切的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目前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滞后于实践、中外合作办学国家政策目标脱节等观点;

(2)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研究,提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教育质量保障问题;

(3)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研究,提出市场文化、中外教学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办学实践上超越文化,使中外合作办学真正达到融合;

(4)基于个别省市(北京、广东、上海等)和宏观的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的研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5)夹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有学者也从信息网络角度探讨了远程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二者整合发展其运作机制。

文献的研究宏观上、思辨上研究较多,而有针对性如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教学实践状况研究的较少,而教学管理则是高等教育实施教学的核心环节,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管理研究则更为阙如。基于此,本文集中分析教学管理问题以及如何将本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系统的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进行研究,以期提出适当的建议对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具体的教学运行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作为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一所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于险波,2007)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按照培养计划执行的,培养计划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全方面,比如,培养模式,培养层次、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和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学习年限;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时、学分要求和选课范围;实践环节执行方式、活动要求,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等;这里仅对培养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我校中外合作采取的是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在国内,1年在国外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首先很好的节约了求学成本,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此项目中来并从中受益。同时,我校常年驻校的外教有20多个,这个规模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中是罕见的。这样的师资确保了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的稳定。由于前3年有大量的外教教授课程,为学生第四年在国外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和衔接。在课程设置上,我校兼顾国内和国外课程,在学分上互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美方的课程引进了国外的原版教材和课程大纲以及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美方教育。但是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灵活性。美方的教育施行完全学分制,这让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中方对课程的设置选择性相当有限,这就使制定出来的培养计划无法体现出美方在课程选择上的多样性,而更多的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范围,因此使得合作办学的优势得到很大的限制。

2.课程的融合不够顺畅。由于采取学分互认,在这个整体的学分体系中中方和美方的课程并存,而双方的课程在实际授课层面上又相对独立,中方的课程由中方的教师参照其他相应学院的大纲以及方式授课,美方课程则由美方的教师按照美方的课程大纲和授课方式来授课,这样就使得一些课程的前置课程不能很好的和后面的课程衔接,导致内容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后面的专业课上难度加大。

3.理论和实践性环节脱节。美方的课程中对实践部分的课时的要求很高,基本每一门美方课程都有实践的部分,而实践的部分又要依靠我校的实践场所和器材来完成,并且所有的实践课程是由中方的教师来教授,这就导致实践部分的内容无法和理论挂上钩,导致脱节。

对此,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解决以上问题:

1.打破中方对于课程选择规定的限制,课程设置方向明确化,具体课程模糊化,制定一个确实有利于学生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更好的接触到美方的多方面的课程。

2.建议分学科召开中美双方专家论证会,通过对比和研究现有课程的内容,大纲,以及相关内容最终确定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3.增加美方教师教授实践课,或者通过特别撰写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与中方互相沟通,最终确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分为中方和美方的课程,中方依托中国高校的师资,相关课程由各个学院分担。美方的课程则由美方自行按照美方的教学模式组织安排。中方的课程由于在中方的教学运行体系中,受到一系列的监督和指导,教学质量有所保障。而美方的课程由于不受中方的教学条款的约束,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此外,由于美方课程在我校的合作办学体系中占到了80%的比例,而部分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美方就利用我校的资源,聘用部分中方教师来教授美方课程。虽然在聘用的过程中,美方也是综合考虑聘用英语水平好,业务员水平高的教师,但是中方的教师终究还是和美方的教师有区别的,在语言上,以及美方课程大纲的实施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并且外教中,语言类的教师居多,专业的教师较少,这就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加无法得到保障。

美方的教学质量,师资等参差不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美方在我校的办学质量,建立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要提高美方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外籍教师管理。对于新任教师的录用要严格把关,同时,在录用之后要对其进行培训,让外籍教师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其对即将授课的对象要有充分的了解,做足一切准备工作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磨合期。

其次,制定内外兼修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外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所指主要为教育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期评估。教育评估组织成立评估小组,分析项目的自评报告,同时对高校进行现场考察,根据现场考察和自评报告,评估小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帮助被评高校改进和提高。内部的质量评价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学生每个学期直接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同行专家,以及院系领导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这两者形成一个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并且把这个评价反馈给任课教师。同时建议对外籍教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制,根据每个学期的打分进行排名,对于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且确定淘汰的细节。当然以上的这些建议必须建立在双方一致认可这个评价体系,并明确在协议中写明规则。

最后,建立反馈系统。注重学生和家长对合作办学质量的意见,采用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合作办学质量的看法和满意度,不断的改善和完善办学质量。(佛朝晖,2006)

三、课程体系与教务系统的兼容

在我校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中外课程体系差异明显,由此中方和美方在学生修课的顺序,学生的成绩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原则差异较大。与此同时,由于是学分互认模式,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体现在双方教务系统中,而中方现行的教务系统的数据一般是以课程或者是班级为单位,而美方教务系统则是以学生个人为单位,所以中方的系统不具有美方系统的灵活性,导致每个学期系统中都会有很多错误的学生成绩信息,由于量很大,不仅影响了学院对学生成绩总体的判断,还给教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后续还影响到了一系列的如学业预警的准确性和奖学金的评比等。我们所收到的学生反馈关于系统里成绩的问题一般95%以上都是中方系统中的问题,美方的系统由于是按照学生个人来登录的,因此很少会出问题。目前我校所运用的正方教学管理系统使用起来很不灵活,建议可以更换一种教学管理系统。鉴于合作办学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也可以把相关权限下放到二级学院,这样更加便于管理,同时也能及时的更新学生的成绩信息,服务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参考文献:

[1]佛朝晖.中外高校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52-55.

[2]于险波.论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1-9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