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

一、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现状与优势分析

1、我国职业院校合作人才共享的现状

我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发展需要何种人才,通过人才市场能够很快传递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依托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人才培养战略。其中,开展积极的校企合作,让企业也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经常采用的方式。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可以实现职业院校人才的企业化人才共享优势。企业提前为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提供大量实习机遇,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深入了解一线企业的设备操作流程,培养他们职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校企合作形式,还可以减少职业院校自我建设实习场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这种人才教育方式越来越为当前职业院校所亲睐。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全市共有大大小小职业院校27家,其中25家职业院校已经与当地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有的企业甚至已经与职业院校实现了稳固的人才共享合作。我国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把人才提前推向企业,推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即保障了在校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快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同时,也减轻了用人单位招聘新人后的上岗培训时间,能够让相关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全新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从当前国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这种校企合作带来的人才共享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

2、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优势分析

分析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信息的共享。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训网络平台,通过这种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企业用人最新信息,让职业院校能够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二是实现人才培训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可以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企业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新职工岗前理论培训和一定的实践操作技巧培训,而职业院校也可以借助企业最新的生产设备开展在校学生积极的实习培训等。三是实现一定人才管理资源的共享。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人才管理方式,让更多在校学生提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素质的要求,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院校通过在校生学习档案记录共享等方式,可以让企业及时了解在校生的表现情况,能够让企业从学校管理档案中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信息。四是可以实现校企间人才流动更加方便快捷。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共享,部分在校学生本身具备了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后备人才。这样可以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更快、更便捷的身份转换,减少各种人才流动中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等。总之,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积极地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捷径。

二、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人才共享合作中的问题

1、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的人才共享合作方式较为单一

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的借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国家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教育模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本身起步晚,在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其中,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的人才共享合作方式比较单一。这是当前校企合作下人才共享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很多职业院校也与当地企业开展积极地校企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方式多是企业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开展,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合作。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校企合作范围更广,合作程度更深。以德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单纯学生实习方面的合作,更多是企业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为德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的优秀人才。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低端的单一的合作方式。以山东济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2013年与当地企业开展积极地人才共享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近千个实习岗位。学生通过一线企业的实习,较快地掌握了职业技能。但是,这种合作方式培养的人才很多仅是能够满足企业基本用工的需要,自身缺乏创新能力。因而在正式进入企业后很难快速进行创新性的工作。

2、部分职业院校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有一定困难

部分职业院校也希望开展积极地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但是,这些职业院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僻、自身办学实力相对薄弱、所在地区缺乏有实力的合作企业等原因,造成它们在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在我国边远落后的县区更加明显。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该市地处山东南部丘陵地区,属于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大型的用人企业单位。当地数所职业院校在发展中发现开展与当地企业的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难度很大。首先,当地企业规模小,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人才共享合作资源。加上,不少企业自身生产设备较为陈旧,也与职业院校合作愿望形成一定的差距。其次,当地职业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差,虽然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最新职业教育信息。但是职业院校自身也缺乏与企业开展紧密有效地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实力。这些因素导致当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教育战略一直未能有效实现。即便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中也会碰到一定的困难。济南市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省知名的职业教育高校,与当地部分企业之间一直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养共享。但是,每年还是有很多在校学生由于合作企业的缺乏,不能够获得及时的实习培训机会。因此,从我国当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看,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3、校企合作双方存在资源付出不对等现象

很多职业学校已经与当地企业开展较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但是在校企合作、人才共享中还经常出现合作双方资源付出不对等的现象。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校企合作双方总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付出更少,让对方付出更多。这就带来合作中的矛盾,既想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但是双方又不想付出更多的资源代价。2014年,某职业院校与国内某知名企业已经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双方承诺实现合作资源的共享,进而带来人才共享。本来这种合作是对双方均有利的事情,但是最终却未成行。造成合作失败的原因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了更好的合作,该企业要求职业学校投资兴办一座专门的实训合作楼,以安装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但是,该校由于办学资金相对紧张,同时认为这栋实训楼应当由该企业承担建设。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互不让步,最终未能达成一致,造成合作最终失败。2013年,山东某职业院校本来承诺该校毕业生由合作企业优先选择录用,并签订了人才共享合同。但是,当年毕业的很多学生却提前被其他企业录用。该企业认为自己为该校学生培养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而学校缺乏合作诚意,因此决定终止合作,并要求该校按照最初签订的人才共享合同赔偿巨额违约金。校企合作中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好资源付出不对等现象,最终会给合作留下阴影,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

4、我国缺乏细致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方面的扶持政策

我国目前在扶持各种职业教育的官方文件中,只是从条文上规定倡导职业学校开展积极地校企合作、人才共享。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没有就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定位、人才共享的具体要求、合作资源的付出等作出更加细致的规定。这就造成很多校企合作、人才共享多是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商定合作事项,缺乏有效地专项扶持政策的监督。不少校企合作之所以问题频出,就在于我国还没有制定详尽可行的相关扶持政策。以上述的山东某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为例,之所以企业最后选择放弃合作,并要求学校承当巨额违约金。从宏观角度看,这与当前我国缺乏细致有效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方面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政策,甚至部分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如英国在上个世纪末就对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合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规定合作双方要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订相关合作合同,并向当地教育主管部分进行备案。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在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方面要尽量细致。一旦发生违约现象,严格按照该国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查处等。而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虽然也签订合同,但是合同的约束力相对薄弱,更缺乏法律层面的惩罚措施。这造成合作双方经常出现违约现象。

三、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水平的合理建议

1、拓宽合作方式,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共享

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开展的校企合作应当改变以往合作方式低水平、单一的弊端,逐步拓宽校企合作方式。在继续强化校企双方人才实习方面的合作外,要更多开展科研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我国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做法,把职业院校真正当作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摇篮。让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但能够胜任企业岗位,同时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性建议,帮助企业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还要重视与企业之间开展更多科研人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借助一定的科研项目平台,把企业现有技术人才与职业院校高端技术人员进行紧密的结合,在开发更多高科技产品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积极培养各种亟需的高端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够让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良性的互动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合作目标。

2、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为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提供帮助

针对部分职业院校选择合作企业困难的现状,最好的方法是由当地政府出面,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政府积极牵线搭桥,可以减少合作双方的顾虑,更快达成合作意向。同时,为了更快地促进校企合作,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如为参加校企合作的学校提供更多办学资金,为参与企业进行一定的税费减免等。政府主导进行的校企合作,还可以作为第三方及时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为合作双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本国校企合作已经开始扮演积极的沟通者和协调者角色,甚至部分国家地方政府直接投入财政资金扶持相关校企合作项目。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可以在自己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校企合作。这部分资金最终也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成果间接或直接收回,如企业获得更多优秀人才,会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而由此带来该企业纳税的增加等。

3、提高合作诚意,校企合作双方的资源付出要对等

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应当不断提高合作诚意,尤其是是合作双方自愿付出方面要尽量实现对等。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应当首先向目标企业彰显自己合作的诚意,要为合作的实现提供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当然,企业也要积极承担相应责任,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最大的帮助。如果出现合作中资源共享与付出方面的问题,合作双方要先从自己一方寻找原因,不要总是期望对方能够比自己付出更多。为了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资源付出的对等,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常规做法,即签订详尽的合作合同,并规定一定的为与惩罚措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向当地的法律公证机关进行合作方面的法律备案。如果发生违约现象,可以依据我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4、国家制定完备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等方面的法律政策

我国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是未来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的成功经验,也开展积极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方面的法律政策的制定。最好制定专项法律,这样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制度层面的保障。各种法律政策的条文要尽可能细致,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当然,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中,我国不能一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做法,更重要地是要立足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实际,不断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法律政策。同时,还要根据我国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特点,不断创新完善上述法律政策。只有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政策,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职业院校更加快速的发展,并能够为相关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2

关键词:科技进步;财税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一、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概念

财政科技投入是指国家通过财政预算和相关科技税收政策等方式直接和间接用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经费,是一国政府支持科技进步的最直接的切入点和最有效的着力点。

二、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分析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包括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债、规费收入等,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财政收入政策的重点就是考察税收政策。

(一)我国科技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在科技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但在某些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税收优惠纵看有优惠,横比无优惠。当前,地区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致使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分布不均衡。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绝大部分地方由于受自身财力的限制,还无法实施同样的地方税收优惠。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是根据国务院、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而出台的,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在其他地方是同样实施的。

2、税收优惠零散,缺乏目标性和系统性。准确地说,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只是各项税收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政策体系。作为促进科技发展的税收政策应该有其明确的政策目标,而不应是各项税收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但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在通过税收优惠来支持和鼓励哪些方面的科技发展缺乏倾向性以及如何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革传统技术等方面上。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税收政策非常零星、分散,散见于各种决定、办法、通知、函件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中,很少在税收法律或条例中明确,基本上是针对某个或某些事项,因临时性需要而仓促出台一项或数项政策措施,没有总体上的规划,政策措施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和系统性。这种方式虽然较易体现税收政策的灵活性,但一方面会造成政策目标不明确,即从总体上看不出税收优惠促进科技进步的目标性,在如何协调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引进技术与自我开发、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技术的关系方面目标不清晰;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税收优惠过多过滥,而效果却甚微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这种缺乏系统的政策格局,表面上给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足够的扶持,但企业的一些实际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3、近年的优惠措施主要集中在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减免上,没有普遍采取国外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加大费用列支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方面的措施。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财务制度中,虽然也规定企业可以申请实行加速折旧,但有较多限制,且并不直接针对技术进步方面的设备。税收减免虽然有操作简便、易为征纳双方把握等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一是税收直接减免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使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持续的创新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二是税收减免一般在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初期使用,而成立初期企业很难或很少获利,因而该项政策难以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三是税收直接减免容易导致税收流失。

4、科技人员税收激励不足。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研发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是否有高技术的研发人才。而现行税收政策在激励企业培养科技人才和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过低。按新《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含)以内的,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现实情况是,这一比例(2.5%(含)以内)对一般性企业可能已经够用,但对技术要求高、知识更新快的研发企业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其用于科技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方面的需要。当然,可以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但问题是:以后年度仍然需要支出较大的职工教育经费,如此结转,何时才能结平?结果会造成企业大量的职工教育经费作为待摊费用。据不完全统计,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的费用已占其应税所得额的5%左右。因此,从实际需要看,这一比例还过低。

(2)个人所得税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个人所得税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表现在:一是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高新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仅限于个人取得省级人民政府、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及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二是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高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大的情况,在税前扣除时,没有考虑居民的教育支出等因素,致使居民对高层次教育投入不足。科研领域缺乏吸引力,科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三是房补不能作为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增加了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税收负担。住房问题是高科技企业的大问题,员工较多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方便管理,在住房上无力统一租赁,而是发放房屋补贴由个人自行解决。税法没有明确规定企业个人房补能否作为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或按多少标准扣除,在实际执行时,一般要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极大地增加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的税收负担;四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收所得税,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资本和技术的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以高薪挖掘人才,引起我国高科技人才的外流,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完善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构想

1、完善科技税收法律体系,提升科技税收法律效力。针对科技税法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我国应加快有关科技税收政策方面的立法步伐,提高科技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并创造条件尽快对科技税收优惠实施单独立法。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法律的层次较低,权威性差,难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因此,对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例、法规需要通过必要的程序使之上升到法律层次,这样既有利于克服由于经常修改而造成税法不够稳定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有关科技税收的法律效力。

2、税收优惠政策应从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产业优惠和区域优惠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对进入开发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是各国通行的做法。但这种税收优惠方式主要用于吸引外资并且存在较多的副作用,因此在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应从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产业优惠与区域优惠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首先要看企业是否真正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然后看企业从事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开发投入等,只要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不论其在何处投资都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在具体操作上可进行如下考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的现状,将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分为重点鼓励项目和一般鼓励项目,分别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实行科技投资项目立项登记制度,以便监督管理;实行科技成果的验收鉴定制度,对已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但名不副实的要从税收上给予惩罚。

3、采取事后鼓励和事前扶持相结合、以事前扶持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事后鼓励的税收优惠表现为对最终经营成果的减免税,包括税率式优惠与税额减免,强调的是事后的利益让渡。事前扶持的税收优惠表现为对税基的减免,亦即税基式优惠,强调的是事前调整。两种税收优惠方式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因而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注意两者的搭配使用。近年来,西方国家的科技税收政策侧重点已普遍转向事前扶持的税基式优惠方面,特别是对加速折旧、税前列支、投资抵免等方式的运用尤为偏爱,原因在于税前扶持能充分调动企业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政府科技创新的政策意向。

就我国来讲,目前科技税收优惠侧重于对科技成果的收入给予减免税的事后鼓励上,而对事前的科研开发活动本身或科研开发活动过程的税收支持不够,所以需要尽快加以改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实行科技产业的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政策;二是允许企业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科技开发准备金”,用于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革新和引进研究设施等。对企业的R&D费用准予当年税前列支,对比上年新增的R&D费用给予一定的税额扣除;三是允许企业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企业进行科技风险投资分散部分风险。

4、税收优惠的税种应从以所得税为主转向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尽管是双主体税制模式,实际上流转税仍占第一位,比重占了全部税收的70%以上,诸如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税种,对我国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影响显然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目前我国科技税收优惠却以所得税为主,这显然与税制结构不相符合,影响了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作用的力度。因此,从近期来看,应注重从流转税角度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目前,在营业税方面也可以作适当考虑,比如扩大与科技有关的营业税应税行为的免税范围。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税制的逐步调整完善,企业所得税所占比重也会提高,到时,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应以所得税为主。但是,目前税收优惠的税种应考虑从以所得税为主转向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

5、强化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税收政策。针对现行科技税收政策中人力资本激励措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强化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税收政策,完善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税收优惠措施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改革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最为直接和彻底的办法是比照软件行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资费用予以税前扣除。作为过渡措施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以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其次,强化对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措施。对高科技人才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稿酬所得,按应纳所得税税额减征30%或者更多一些,适当扩大对科技研究开发人员技术成果奖励个人所得税的免税范围;最后,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的有关奖励,予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并且将这一政策规定的实施扩展到企业范围,鼓励和提高各类科技开发人才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鲲鹏.我国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财金贸易,1998.8.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3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国际上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典型的当属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之所以校企合作能够长盛不衰,效果明显,主要应归功于国家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校企结合的法律框架。反过来看,我国在这方面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法》。制度环境的不完善,强制性惩罚措施和引导性鼓励措施同时缺乏,要建立起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稳定机制根本就无从谈起。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区政府也为校企合作了一些有利政策。但这些还不够,政府还应该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来引导、指导和支持校企合作,促使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2、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回馈社会的自觉意识比较强烈,企业对应该承担的环境保护、教育支持等责任认识比较到位。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认知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利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作为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一种补充,还有待于经济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企业文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利益结合点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校内模拟、企业参观或短期实习的层面上。中小企业很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但是又没有能力参与深度的特别是全面深度的合作,而有能力的大企业往往不愿参与合作。企业所实现的是利益最大化,能减负决不增负,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增加企业负担,增加成本开支,短期内的“无效益”,使企业没有合作积极性。校企双方没有形成利益结合点,校企合作就难于形成稳定和长效的机制。

二、优化中职教育中校企合作

1、深化认识

鉴于中职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模式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中职院校和企业都应该转变观念,深化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其中。中职教育定位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其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该看到中职教育的特点及优势,用客观、理性的目光视之,并积极、主动支持其发展。在国家政策与法律的引导下,企业应该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明确双方平等互利的关系,并与之努力突破屏障,认真解决好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承担自身职责的同时减轻中职院校的压力和负担。在此基础上,中职院校则需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意识到实训练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树立他们正确的发展理念,从而激励其主动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来。中职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以及学生的有效配合,才能顺利进行。转变校企合作观念认识需要从这几个方面人手,明确各方职责及义务,并深刻分析合作各方的收益,以促进各方主动、积极参与。

2、完善制度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4

关键词:减负;概念分析;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减负”这个词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稍微懂点教育的人都能说出几点关于“减负”的看法。它是一个与推进国家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问题。最近的十几年曾反复被提起,可经过这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减负收效甚微,仔细的寻找原因,总是乱糟糟一团,很难自成体系。这也是令人一直感觉到困惑的地方,中小学“减负”的大旗已被高举很多年,也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国家、政府、社会也为此做了诸多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减负工作还是收获不大呢?甚至有人说:“减负,减负,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一个正数。”现在的减负行动久减不轻,已经成为国家培养全人的一个主要障碍,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虽然现在“减负”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可是很多人对什么是减负,减负应该减什么,为什么要减负,怎样减负等一系列问题甚是迷惑,这些问题根本没有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实施起来也就问题颇多。要想真正地解决减负问题,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二、问题的分析

1、“减负”概念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人云亦云,“减负”这个词常被挂在嘴边,可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自己所谈论的“减负”和其他人所谈论的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这一概念的解读是不同的。即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也因经历不同、研究兴趣不同、研究需要不同,对这一教育问题的界定而有所不同。要想使“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减负”的概念进行解读,弄清楚所说的“减负”是相对于家长还是学生,是相对于学校还是政府来说的。一般来讲,政府所说的“减负”就是指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社会所说的“减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减轻家长的负担,学校所说的“减负”也慢慢开始涉及减轻教师的负担。所以在进行“减负”时,一定要理清楚自己减的对象是谁,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减负”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很多时候,中央的政策一出,各个地方,大到省会城市,小到偏僻农村地区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是一种金字塔型自上而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推行力度比较大,能够很快的实施开来,但是中间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较为发达地区,学生除了每天正常上课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各类的辅导机构与特长班,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就连很多人喜欢的书法课也硬生生的从兴趣课变成了技术课,一直强调写的技巧,不讲求书法的艺术美。学生没有任何休息时间,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生叫苦,家长叫累,所以就开始要求“减负”。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你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在网吧、街上晃荡,整天无所事事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作业较少,小学生放学后没有所谓的家庭作业,家长也不能够陪孩子进行其他的学习,学生空余时间较多,就只能自己玩耍,学习时间较少。

这就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在当今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还是分数决定一切,要想考上好的大学,你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成绩。在实行“减负”后,虽然学校作业布置少了,教学内容也相对简单了很多,但是发达地区的家长还是会为孩子请家教,上各种补习班,把学校减掉的那部分负担再双倍的加回来。可是在农村地区,一些学校不负责任,不能因地制宜,为了追求所谓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重点与知识量都减少很多,一些艺术类的课程也开的比较随意。学生既没有学到知识,也没有锻炼身体,更没有陶冶情操。长此以往,发达地区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落后农村地区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造成了“寒门再难出贵子”,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三、对策分析

1、政府要统筹规划,区别对待

政府的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政府首先要加强理论建设,有一个比较科学明确的关于减负的理论体系,并且不断丰富此理论。政府要加大对不同地区的管理,要分层“减负”,对于发达地区要继续进行加强对家长的教育,要求家长不要盲目跟风,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特点,否则,即使花费大量钱财,背了很多重担也不能做到真正为孩子好。对于农村地区,政府要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对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要求他们仔细理解“减负”内涵,做到实事求是,要加大校本课程、乡土课程的开发,努力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其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同,关于“减负”的措施与“减负”内容更是要不一样。只有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从政策上就给学校更大的自,才能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2、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学校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有时间去思考自己喜欢的一些东西,培养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教师,学校要加强职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让教师在最少的时间里讲到最多的内容,而且学生学的也比较愉快。长此以往,教师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还要不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从教育的角度不断对家长进行培训,开好家长会,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于家长相处的,所以,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很多人都说:父母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孩子一般会察言观色,为人和蔼;父母是商人的孩子,一般为人比较灵活、大方;父母是知识分子的孩子一般比较低调、内敛;父母是农民的孩子一般比较勤快、踏实。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转变自己的一些教育观念,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不断与学校沟通,一切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只有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工作才能屡见成效,“减负”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的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系统下的复杂问题,要想把“减负”工作做好,就要在学校教育所不能触及的时间段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轻松”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辩证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2(6).

[2]李佳,徐建平.“减负”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5

日本早已进入老龄社会,老龄社会的创新力和消费力弱化是日本经济“颓废”20年的原因之一,如今日本政府反思当年的政策失误之一就是未能及时鼓励生育。俄罗斯正在面对人口锐减的危机,莫斯科街头鼓励生育的宣传广告是:“生一个好,生两个更好!”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专门讲到“俄罗斯家庭应该一对夫妇三个孩子”。俄罗斯从2006年实施《母亲资本法》,生孩子的家庭月补贴达6000卢布,领养孩子的家庭月补贴8000卢布。法律规定每个家庭的“母亲资本”高达25万卢布。

一个国家的生育政策是关乎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生育经济学对家庭生育偏好的研究,不仅关注生产力,而且关注消费力。相对于美国、欧洲及日本而言,中国经济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城市家庭的平均生育率偏低。可想而知,一个家庭多生一个孩子的消费总额会增加多少。然而在这里,城市化驱动消费升级的趋势却遇到了人性的“二律背反”:女性职业化一方面激发女性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会抑制女性的生育偏好。家务的社会化增加家庭生育成本,抑制个人消费欲望,人性的道德冲突由此浮现:女人的一生应该更多为孩子活还是为自己活?和社会学不同,经济学把孩子定义为社会产品(SocialGoods),把家庭的生育行为定义为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所以生儿育女在欲望都市具有家庭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双重属性。既然生儿育女不仅是家庭义务而且是社会责任,生育政策是应限制还是鼓励生育呢?

低收入的职业妇女担心多生一胎养不起,高收入的职业妇女担心多生一胎会影响事业,职业妇女阶层的生育偏好整体下降,城市家庭的平均生育率自然下降。城市化就是女权的觉醒,都市家庭几乎杜绝了强迫女性生育的家庭暴力。职业女性不会只生不养,通常也不会生而不教,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因此同时成为一种社会投资,这是未来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保障。如此看来,城镇化发展到目前阶段就应该实行差异化的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财政收入中可用于补贴生育的资源较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可用于补贴生育的资源较低。从生育经济学的角度看,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生育偏好不同,对婴儿的教育投资也不同,所以也不应该实施“一刀切”的生育政策。由此看来,解除一胎化政策应从实施差异化的生育政策开始。国家应立法严惩弃婴行为,并授权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优生优育的家庭多生多养。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

双减政策为什么出台1、继全面开放二胎以后,响应政策的人数不是很多,于是就开放了三胎。甚至于开放三胎后还有一系列的“促生”举措。毕竟,“人口老龄化”也逐渐影响我们了。

而很多家长不愿意生“二胎”、“三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孩子的生活成本太高。或者说教育成本太高。

虽说“九年义务教育”几乎不花钱,但是细细算来,营养餐的餐费确实不高,资料费也不多,七七八八在学校一年(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不太好统计,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也花不到5k。但是课外的很多补课,一年动辄几万到几十万,经济压力真的有几个家庭能够承担起来?

2、尽管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中小企业难招人,或者找不到人。但是重点关注疫情前面,南方很多城市的务工人员也锐减了许多。

当然,有种说法认为,普通的蓝领不难找,难找的是高级蓝领人士。也就是那些有技术的高级工人很难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3、“剧场效应”逐渐放大,影响了整体的教育生态,所有的家长有没有能力的都在努力“掐尖”,导致学生累、家长累、老师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太过于注重文化课成绩的结果,只有一种“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也就导致了很多没有教学资质的培训班遍布各个城市,将不太明白的家长割了韭菜。

“补课”这事,毕竟也跟“保健品”有很大的相通之处,起码补了不会更差,不会出现不良后果,加上大部分人都想“别人也补,我不补就落后了”。也由于教辅机构提出的“今天你来,我培养你孩子;今天你不来,明天我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被过得激化的竞争意识导致教培机构生态出现了泛滥的局势。

4、长时间地学习,导致下一代的身体素质和美育素质受到影响。因此,“双减”的同时对体艺类的培训辅导美育过多的要求。虽然中考和高考是学生前面的大山,不拼文化成绩还可以走特长生路线,这部分的投资应该会更大。但是,只要不是所有家长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也算是给家长们减负了。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1篇7

桂林市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清单

单位名称(盖章):桂林市教育局联系人及电话(手机号)岑俊卫13737725850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具体内容

工作目标(达到的效果)

工作措施(分条罗列)

完成时间

责任科室及责任领导

1

精文減会

做好精文減会工作,为基层减轻负担

精简文件及会议数量,减轻基层负担

严格按市委、市政府要求落实精文减会任务,文件和会议比上年下降。

2022年12月31日

办公室陈念进

2

关爱教师

为新入职和未购房的教职工安排教师周转房

为无房教职工暂时解决住房问题

1、符合条件的老师提出住房申请。2、审核通过后在现有的条件下安排住房。

2022年12月31日

办公室陈念进

3

中考体育

对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方案解读和广泛宣传

让广大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今年体育中考方案的变化以及三大球的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

在桂林教育信息网和桂林晚报中考体育方案解读信息。

2022年12月31日

体卫艺刘小松

4

学校食堂改造

大力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作

提高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确保校园食品安全

1.下发实施学校食堂明厨亮灶”的工作方案。

2.定期汇总统计覆盖率信息并进行通报。

2022年12月31日

体卫艺刘小松

5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秩序

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秩序治理

以保安全、促稳定”,创建平安校园”为工作目标,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化解工作,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突出安全隐患问题

1.全面治理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隐患。

2.全面加强学校内部防控。

3.全面整治校园周边流动摊贩。

4.全面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周边治安秩序的管理。

5.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高危人员排查、管控。

2022年12月31日

安稳科刘小松

6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和收费行为

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学科类培训机构每县(市、区)抽查不少于2所,艺考类培训机构抽查不少于40%。

2022年12月31日

政法科陈念进

7

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质量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

制定出台《桂林市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细则(试行)》,组织第一批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估。

2022年12月31日

政法科陈念进

8

关爱残疾学生

为残疾学生送教上门

让不具备在校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工作

1.指导、督促各县(市、区)教育部门组织做好对本辖区经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鉴定不具备在校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的送教上门工作。2.以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依托,开展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培训,进一步提升特教教师送教上门工作业务能力;指导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选派特教管理人员和优秀特教教师下基层指导送教上门工作,确保基层送教上门工作。3.结合全市控辍保学月查季巡”工作,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电话访谈家长等方式了解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是否扎实规范到位,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指导意见。

2022年12月31日

基教科文泽鸿

9

小升初招生政策宣传

做好市区小升初招生政策宣传解读工作

使招生政策家喻户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

通过开展小升初政策进校园、政策解读网络宣传工作,对小升初招生方案的重要变化、报名方式、招生办法、招生录取流程及招生工作安排等进行解读。

2022年12月31日

基教科文泽鸿

10

治理教育乱收费

认真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乱收费现象(投诉)明显减少,社会满意度稳步提高,学校依法办学更加规范

1.研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完善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2.与治理教育乱收费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检查结合及时予以通报。

3.认真治理违规乱收费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022年12月31日

长期坚持

工委办吴东才

11

普通话送教下乡

开展普通话送教下乡活动

聚焦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发放推普宣传资料,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2.组织普通话骨干教师培训农民群众。

2022年12月31日

德育科蒋彦忠

12

教师师德规范”评比

为连续1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且无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授予荣誉证书

促进我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

下发通知,组织申报、认定。

2022年12月31日

德育科蒋彦忠

13

慰问教师

走访慰问困难教师

传递组织温暖,帮助困难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庆祝建党100周年、教师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困难教师活动。

2.通过开展平时走访活动,了解帮助困难教师解决生。

2022年12月31日

人事科容志权

14

保障教师待遇

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保障

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1.一季度督查各县(市、区)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情况。

2.定期督促指导未落实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县(市、区)进行整改

2022年12月31日

人事科容志权

15

开展双减”专项督导

组织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专项督导

打破教育评价五唯”的玩㢓固疾,引导学校、学生、家长、社会正确看待五育并举”

1.加大教育评价改革的宣传。

2.要求直属学校视导员对双减”。工作进行常规检查。

3.组织直属学校督学人员开展专项督导。

4.对各县(市、区)落实双减”工作进行检查。

长期

督导科陆程

16

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

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

1.指导阳朔县学前教育普及普工作在2022年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

2.指导雁山区、叠彩区、龙胜县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做好自评工作

1.做好调研摸底工作。

2.指导相关县(市、区)对照评估指标精心准备。

3.对初核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指导整改。

2022年12月31日

督导科陆程

17

社区教育

开展学党史、服务百姓”社区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学党史、时时学党史”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

1.部署和指导桂林开放大学(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社区学院开展学习党史、服务百姓”宣讲教育活动。

2.开展网上学党史”、手机看党史”和红色记忆”专题征文活动。

2022年12月31日

职成科李明

18

立足本职学好党史,扎实为职业教育谋发展。

立足本职学好党史,扎实为职业教育谋发展。

启动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作,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缓解市区初中、高中学位紧缺的矛盾。

1.充分调研论证。

2.联合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启动机电学校迁建工作。

2022年12月31日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博弈模型均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6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明确将校企合作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也为今后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国家如此重视校企合作,是因为校企合作符合当前的办学规律,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和现状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根据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英副教授在山东省对不同行业的96家企业和3所高职院校调研的结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热情不高。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中有90%以上仅停留在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修订、提供实训基地挂牌、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等浅层次的合作上,而深层次的校企共同开发产品、共同攻克难题等合作少之又少。查阅中国专利网便可得知,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专利几乎没有。

可见,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着合作面窄、合作深度浅的问题,导致此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如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意识,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校企合作没有保障等。但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利益分配不均衡。在利益的分配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存在贪婪性,都希望在校企合作产生的利益中多分一杯羹,因此而产生互不信任等一系列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本文引入合作博弈理论来求解校企合作利益分配中的均衡,以此来指导学校和企业理性地分配由校企合作产生的利益,缩短双方谈判的时间。

二、校企合作博弈模型研究

(一)合作博弈模型

合作博弈,是指局中人能交换信息并且具有强制性协议的博弈,相对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collectiverationality)以及效益(efficiency)、公正(fairness)、公平(equality)。在校企合作初期,合作双方有必要的信息交流,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是理性的,并且兼顾效率、公平和公正,具备运用合作博弈的条件。在校企合作博弈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潜在的协议,即校企双方利益必须达到均衡,否则校企合作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中断,导致双方都不能实现预期效益。

(二)模型分析

三、建议

(一)从合作博弈的环境来看,校企双方须完善制度

要进行合作博弈,首先必须满足合作前提。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深度浅的原因之一是合作双方没有针对校企合作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导致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不能长时间离开原单位,校企合作无法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合作双方应该根据合作协议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从时间、利益等各方面保证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校企合作中。

(二)从合作博弈的利益前提来看,高职院校要逐步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三)从Rubinstein博弈模型的均衡解来看,学校须在均衡比例下适当让利

可以看到,博弈双方最后获得的均衡利益比是固定的。当前我国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热情不高,其根源是企业不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理想的利益。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想让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学校必须在固定的均衡比例下,让出一部分利益给企业,吸引企业进一步深入到校企合作中来,促使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开展下去,等校企合作进行到一定深度时,可以考虑按均衡解来分配各方利益。

(四)从重复博弈的角度来看,应保持合作的长期性,促进同一博弈的重复进行

根据VanHuyck的实验,与囚徒困境一样,相同环境下,重复进行博弈有助于提高帕累托最优均衡出现的概率。这一方面需要博弈的校企双方共同考虑长远利益,另一方面,在同一环境下的校企合作可以使校企双方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从而使校企双方从非关系化合作转向关系化合作。因此,在校企合作建立合作机制时,必须要考虑校企合作的长远性,并且将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合作关系不断固化,以减少校企双方因不信任而减少投入的概率。在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中,职业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重复博弈的思想。

(五)从博弈的帕累托效应来看,应避免政府单一激励

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处于自愿状态,努力程度由合作主体自行决定。近些年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激励不断增加,但对于企业,国家并没有对应的投入激励,这就导致我国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校热企冷的状态。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比较大,而企业相对较小。投入较小方决定总收益,企业的投入一方面决定了整体收益,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学校的投入是否存在浪费。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提高企业积极性,构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尽管由于利益分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的开展,但不能否认的是现存的问题一定有解决的办法,校企合作依然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的研究模型和均衡解就可以指导校企双方更加理性地分配双方利益,减少沟通成本,减少不信任概率,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3]管德明,万军.校企合作: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J].职教论坛,2010(17)

[4]林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5]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

[6]朱富强.重新理解合作博弈概念:内涵和理性基础[J].社会科学辑刊,2012(2)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张登兵.基于信息和理性的博弈均衡实现途径及其效率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9]Rubinstein,A.Perfectequilibriuminabargainingmodel[J].Econometrica:JournaloftheEconometricSociety,1982(50)

[10]张强,薛惠锋,刘雪艳.自然保护区立法中部门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9(9)

[11]VanHuyckJ,RCBattalio,ROBeil.TacitCoordinationGames,StrategicUncertaintyandCoordinationFailur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0(80)

[12]王先甲,全吉,刘伟兵.有限理性下的演化博弈与合作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0)

[13]亓俊国.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0JGZ079)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9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由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和美国方面进行交涉,探讨赔款使用黄金还是白银。在交谈中,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及“庚子赔款实属过多”。这使得梁诚改变了谈判的方向,转向争取削减赔款。海约翰本人也认为应该削减赔款。1906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詹姆斯、美国公理会教士明恩溥分别致信总统罗斯福,敦促美国政府利用退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发展在华教会学校。罗斯福表示赞同。于是,在中方的努力争取和美方的积极回应下,削减赔款事宜达成了。但是这笔赔款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按照美国的要求,清政府决定自1909年始,每年派遣100名学生赴美留学,从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遣50名学生赴美留学,直到1940年退款用完为止。为此,清政府于1909年设立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1910年游美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该校全部由美国按照1908年决议退还的款项维持,退款分为留美经费和学校经费两部分。这笔退款最初由外交部进行管理,后来转至教育部。以上即是庚子赔款事件的大致始末。

二:庚子赔款事件体现的中美关系

11900年前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在1899年,美国政府向英日俄等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这个政策是美国在外交等很多方面的行动指导。因为相比其他已经获得在华权益的国家,美国的到来较晚。此时其他国家已经划分了势力范围。作为后到者的美国也要从亚洲分一杯羹。当时的美国国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市场的需求巨大。在当时有这样一种论点:必须寻找和开发海外市场,才能保证美国的持续繁荣。于是美国选择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营方式,来获得在华利益。这就需要美国与欧洲各国合伙,在分割利益的问题上“利益均沾”,实质上是想打破一些国家对华垄断性的控制,争取平等的通商权利。也就是说,美国的重点不在于建立殖民地,而是争取占据市场,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进行资本输出,并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经营这块亚洲的市场。这就要求美国在华期间政治局面稳定,尽可能不起战争。然后美国就可以利用其经济优势,达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根据史料来看,早在《辛丑条约》谈判之前,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就曾这样阐述美国在华的政策:“我们要尽可能地限制我们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在与履行我们的义务相适应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撤回我们的军队,在最后的解决中尽最大努力维护中国的完整,促进中国改革,坚持门户开放。”

正是在这样的对外政策指导下,美国政府选择了尽可能维护中国的经济、领土和。其目的实质上还是为了实现美国在华利益最大化。但是这样的外交政策在客观上也为中方带来了好处。

2美国外交政策和庚子赔款之间的联系

在以上的外交政策的指导下,美国资产阶级要求在华的商业贸易利益得到保护。然而义和团运动造成的混乱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最后在签订《辛丑条约》要求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10亿两。这是一笔巨大的数目,相当于当时的中国人每人出一两银子。这样巨大的赔款数额想必会对经济造成负面的影响,实际上有损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同时,在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及“赔款过多”的时候,中方谈判代表梁诚抓住了这一信息,改变了谈判的重点,尽力争取削减赔款数额。由赔款转变为退款再到教育经费是一个双方共同商议的过程。在讨论赔款事宜的过程中,于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和美国传教士明恩溥都曾向罗斯福建议,将这笔赔款用于教育投入。美国外交官、汉学家罗克希尔也曾建议道:“我们必须尽可能防止因尝付赔款而对中国百姓开征新税,因为这样的做法会加深和延续他们的敌视情绪,我们最终所受的损失会比现在所要取得的几百万还多。”

可见,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是当时中美外交中美国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具体建议,将赔款用于教育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案。对中方而言亦然。传统观点认为,赔款被用于留学资费,这其中也有梁诚的功劳。清政府当时也是急需人才的状态,派出留学生有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以总体来说,庚子赔款是双方共同商讨的结果。其中美国的外交政策起了重大的影响。

3庚子赔款的原因及当时中美关系

如果从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开始记起,过程大致是:1904年左右进行谈判争取削减赔款;1907年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1908年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期间中美关系几次变化。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人对美国有着盲目的排斥心理。美国对中国的印象也是反动的、信仰多神教的糟糕印象。1905年左右抵制美货,让美国觉得中国开始觉醒。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减负;政策失真;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79-02

一、“减负”政策失真的表现

“减负”即是减轻负担之义,具体包括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指的是课程学习使身心所承载的负荷超越个人的承受能力范围。①过重的心理负担显然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过于紧张等负面情绪带来的负担。近年来,很多学生对学校的学业负担不堪负重,长时间的课业学习不仅让学生们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让本应属于他们欢快的课余生活被枯燥的课业学习所取代。新闻上也屡屡报道中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出现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新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关系,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到疲惫与紧张,日积月累则会转变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而这过重的心理负担显然会让学生疲于课业学习,逐渐转化为偏重的课业负担。“减负”政策的实行仿佛让学生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终于不用再背上沉甸甸的书包了。但事与愿违,因为在“减负”政策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政策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

“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与政策内容不符或背离政策目标的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任何政策在实施时都难免会出现政策执行不到位、达不到政策目标等“失真”现象,“减负”政策也不例外。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②我们暂且撇开“方案确定的功能”,从执行者的角度入手,会发现这90%的比重才起着真正重要的作用。“减负”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学校和教师,因而他们的行为和做法对是否切实落实“减负”政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落实好“减负”政策关键之处在于“减”得适度。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大肆宣扬要执行“减负”政策,却只是停留于“喊口号”,检查过后就恢复原状,压根没“减”;很多学校把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课时数“减”掉一大半给语数外等“正科”,越“减”越重;还有很多学校一味地削减课程,减少课时数,限制家庭作业时间,将“减负”政策直接简化为“减时间”政策,“减”到不顾教学质量。种种现象都证明了“减负”政策失真这一不争的事实。

二、“减负”政策失真成因分析

1.升学机会竞争压力大。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中考和高考是他们人生的两件大事。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全面普及缓解了“小升初”的压力,但中高考对于学生们来说还是“压力山大”,尤其是高考。这也使得“减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屡屡受挫。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顾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教师为了评奖、评职称更是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连休息时间也抓紧对学生进行文化课补习。为了考上“重点”学校,为了考上心中理想的大学,学生们苦读奋战,堆满书的课桌仿佛也表明着各自的理想和决心,老师和家长们更是加以鼓励鞭策,但这种课业负担着实让学生们苦不堪言。而我国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升学模式仍旧比较单一,要想考上大学,仿佛只有这一个通行道。虽然大学存在扩招的趋势,但高考难度并未降低,学生们的压力依旧有增无减。“减负”政策在成绩、升学、名望面前,形同虚设。

2.学校对“减负”政策不重视、理解不到位。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落实“减负”政策的重要性,但并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很多学校在执行时都只是敷衍了事,或者象征性地做出一些规定,比如减少家庭作业,减少考试次数等,同时监督机制的缺失也使得这些制度仅仅成为“口号”。“分数至上”、“升学至上”依旧是学校的着眼点,他们认为,“减负”再“减”也不能减分数,不能减升学率。调查数据显示,全国8省近1400所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③可见,学校更重视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习,增加这些课时的同时,也忽视了其他科目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更好地发展。为了保障升学率,很多学校普遍设置了“重点班”,而这些学生背负着更大的课业和心理负担。这些学校及教师对“减负”政策的内容和目的也不是很了解,对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减负”政策难以真正落实。

3.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古往今来,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的家庭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就更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这条路径走向光明大道。抽样调查显示,在北京有87%的中小学生利用课外、周末及假期时间参加校外辅导班,平均每个学生至少参加2个。④家长们认为只要成绩好,花费不嫌高,考上好的学校是成才的第一步,因而周末补习班成为家长们为孩子成才铺路的首选。而且很多家长存在从众心理,别人都给孩子上辅导班,自己也不能让孩子“掉队”。很多家长对“减负”政策持保留或不支持的态度,觉得减负之后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的这些做法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更是阻碍了“减负”政策的有效执行。

三、切实落实“减负”政策的措施

1.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减轻升学压力。要想让学生切实“减负”,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迫在眉睫。首先,要调整考试评价的方式与内容。现行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采用试卷的方式,命题形式呆板,都是固定答案。改革应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更多地使用诊断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学习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内容应加强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把一些有固定答案的“死题”换成让学生结合自身认识和体验才能回答的“活题”,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其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取消“重点中学”、“实验班”,避免学校过度追求升学和名望,同时也避免家长为孩子择校而给学生和家庭带来负担;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发展职业类教育和特长教育;改进录取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增加录取渠道,让真正有才能但严重偏科的学生不因高考失利而被埋没。因而,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对切实落实“减负”政策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宣传“减负”政策,推行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减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其政策精神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监督学校做好“减负”政策宣传工作,使每一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明确“减负”政策的目标和内容,以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使学生切实“减负”。具体来说,学校应加强音、体、美、劳等科目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内涵为出发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可以定期举行户外竞赛或者是检测学生动手能力的比赛,锻炼学生的生存、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教师也应提升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纠正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指导学生更高效的学习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应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观念,改变单以分数评人才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落实“减负”政策的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3.家长应摆正心态,修正教育价值观。“万丈高楼平地起,百年树人家庭始”。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的过于关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减负”政策的有效实施,家庭教育并不等同于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将来找到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家长应转变自己操之过急的心态,多一份顺其自然的心理,不再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心理压力;不盲目从众给孩子无止境地上补习班而增加其课业负担,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在实践中找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适时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自我卷入水平角度消除家长阻力的关键在于促进家长从顺从走向觉醒,而从顺从走向觉醒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教育价值观,尤其是改变社会教育价值观。⑤家长也应转变自己的观念,成绩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出路不仅仅只有读书一条,良好的品性和进取的精神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不仅对孩子的长远学习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也要鼓励和宽慰孩子,使其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家长从思想和行动上全面配合给孩子“减负”,“减负”政策才能有效落实。

注释:

①鲁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J].教育研究,2007(5):69-72.

②王福生.政策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67.

③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2):5-14.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对民办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不少关注民办义务教育的学者和相关人士,对该政策实施背景下民办义务教育的发展前景担忧,并预言,该政策会对民办义务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其理由是,在免费的公办教育和收费的民办教育之间,学生及其家长更有可能选择公办学校就读。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是否会对民办基础教育构成强大的冲击?如果未造成冲击,那么促使民办教育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借用2005—2009年国家教育统计数据,呈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背景下我国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并从国家、农民教育需求和农村民办教育自身的相对优势三个层面对该现状的成因进行了解析。

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农村民办教育的发展

本文以2005—2009年全国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的变化两个指标,作为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状况的替代变量,呈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背景下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在衡量每个指标时,分别考察了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程度,即农村民办中小学校纵向的变量和横向的对比量(文中“小学”仅指完全小学,不包括教学点;“初中”仅指普通初中,不包括职业初中)。

(一)农村民办中小学学校数量的变化通过对2005~2009年农村民办中小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数量的整理、汇总,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农村民办中小学校总量减少,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N2009年农村民办小学减幅为25.74%;农村民办初中减幅为19.92%,民办初中的减幅小于民办小学。不过,与民办小学数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不同,农村民办初中的变化趋势首先呈现出些微的增加,然后才出现大幅地减少。在此期间,农村小学的减幅为26.08%,农村初中减幅为17.10%。从整体上看,农村民办中小学校的减幅与农村中小学的减幅较为接近。

第二,从民办中小学占农村中小学的比重看。2005—2009年农村民办小学占农村小学的比重明显小于农村民办初中占农村初中的比重;农村民办小学占农村小学的比重较稳定,而农村民办初中占农村初中的比重却出现了较显著的变化,其趋势是先增大而后回落到与基年(2005年)相似的水平。因此,从整体上分析,就学校数量的变动而言,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无论是民办小学还是民办初中,其自身的变化以及其占农村学校的份额并未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农村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数的变化

在农村学龄人口规模逐年减少的过程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生源竞争较为激烈。学校在校生数,尤其是其占同类学校总的在校生数的比重可以衡量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首先,从农村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数的变化来看。如表2所示,20052009年间,农村民办小学在校生数的减幅为6.66%;在此期间,农村所有小学在校生数减幅为6.12%,与民办小学在校生数的减幅接近。20052009年,农村民办初中在校生数减幅为13.45%,且在这5年间,民办初中在校生数呈平稳减少趋势;而在此时间段,整个农村初中在校生数减幅为30.53%,远高于民办初中在校生数的减幅。其次,从农村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数占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数的比重看。如图2所示,在2005~2009年,农村民办小学在校生数占农村所有小学在校生数的比重由1.94%上升至2.23%;农村民办初中在校生数占农村初中所有在校生人数的比重由2.69%上升至3.3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就在校生数而言,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市场份额相对平稳,且呈小幅上升趋势。分析可知,在2005~2009年,从绝对量上看,农村民办中小学校数及在校生数均呈减少趋势,这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数的减少直接相关;从相对量上看,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学校数及在校生数在农村所有中小学中所占比重没有降低反而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可见,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并未对农村民办教育构成较大的冲击,民办义务教育在农村赢得了份额不大却相对稳定的市场。

三、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旨归,在于减轻学生家庭(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的教育负担,进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该政策自实施以来,呈现出明显的成效。有数据表明,自2007年至2010年底,全国近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并享受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12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我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I]。那么,在该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农村民办基础教育缘何能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

(一)政府推动——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利好

绝大多数已有研究倾向于:政府未积极推动民办义务教育的发展,并认为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的义务教育财政补偿政策对民办基础教育存在歧视。笔者认为,这是对政策的一种曲解。仔细分析和梳理近几年的政策文本可以发现,政府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法规,旨在“引导、规范并鼓励”民办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第一,从政策制定层面着力引导、规范和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及各地制订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等政策文本,均充分肯定了民办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的中国,政策法规具有高度的导向性,这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无疑坚定了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办学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多渠道的资金向民办基础教育流人,有助于部分优质民办学校做大做强,形成品牌。如2011年河南省颁布《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发展教育,保障民办学校在校舍建设、教师进修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第二,从实践层面给予民办基础教育实实在在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着力纠正对民办基础教育的不公平待遇。民办基础教育承担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负担。如浙江省温州市2008年民办基础教育为政府分担了近五分之一的财政负担,当年为政府分担近10亿的公共财政投入。嘲基于对其社会作用的肯定,部分地方如山东省、河北省已在全省范围内免除了民办中小学学生的杂费,并将免除部分直接补贴给民办学校;免除了民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费并视财力给予教辅资料补助。重庆市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学生杂费、公用经费与公办学校执行同一政策,由市和区县按核定标准给予补助,将民办学校教师职评、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纳入全市培训计划,统一安排,享有同等待遇等。

(二)家庭推动—•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的需求利好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1篇12

[关键词]高职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对策

[作者简介]李晓明(1959-),男,广东陆丰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麦影(1977-),女,广西平南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副教授、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广东广州5104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局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度攻关项目“探索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项目编号:2013-84)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课题编号:2013-3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22-02

一、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的目标。目前,社会公认高职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核心职能,其他职能既是支撑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选取了对高职教育功能的狭义定义,认为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主要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作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开展科学研究、为当地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为社会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王一群认为,当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意识不强、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叶华提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服务方向的游离、服务群体和目的单一、服务深度和能力不足。周世青认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发展不够平衡、工作不够主动、联系不够紧密、服务不成系统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认识不到位、能力不适应、机制不完善。任君庆、王义认为,近年来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大多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层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多。总之,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存在能力不足、动力不足、保障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相关政策与法规分析

从国际上看,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较完善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新加坡等,但这些国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促进职业教育方面,并提出了政府、行业企业、相关机构等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如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新加坡要求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便利等,对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少有政策规定。

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非常明确,但相关的具体法规条例较少,仅有少数关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方面,缺少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引导、规范、评价及相关保障。现有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涉及高职教育的内容不多,且大多以原则性、目标性为主。我国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主要涉及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任务及内容,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在具体措施方面,《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对示范院校提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更高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的文件也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如云南省教育厅等印发的《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培养大批与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实现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本市推进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联合区域各类办学单位、企业或行业组织,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对接产业(行业),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部分省市的政府和行业从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面出台了鼓励、规范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法等。如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深化和促进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无锡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建立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旨在推进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酒泉市扶持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见习工作实施办法》提出,扶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工作、支持中小企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人才的系列措施。

行业层面则较少出台结合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教育部的《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从“完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仅涉及有色金属行业,大多不具有普适性。

三、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律法规保障。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敦促及保障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发展,鼓励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联动发展。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经济及教育特色制定具体法规,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的水平。

2.制定具体保障政策。地方政府制定了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明确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职责和权益,采取地方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倾斜等政策措施,调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积极性。(1)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地方政府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吸引企业加入校企合作,鼓励行业的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多方位合作,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高职院校为企业、社区等提供技术服务。(2)教育用地优惠。地方政府在教育用地上实行优先政策,有条件的地区、城市可在社区划分出教育用地,为高职院校服务当地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新规划的城区将教育用地纳入规划,规定一定比例的土地为教育专用。鼓励社会各界以赠地、合作建立基地等方式向高职院校提供教育用地,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社区等的联系,推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3)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向教育倾斜。将高职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使高职教育的质和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于当地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将相关的专业群纳入重点支持对象以加大资金投入。(4)支持探索“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政府补贴、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或“校中厂”,共建生产实训中心,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参与企业研发、技术攻关、工艺与流程改进等,提高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双方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3.体制机制保障。地方政府成立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从宏观层面指导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的方向与任务,搭建机制平台,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协调互动,发展共赢。

4.资金激励与保障。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及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对此,地方政府可以立项方式,设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基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资助一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问题、共性问题的项目。

5.政府引领,创建良好环境。强化各级政府支持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责任,确立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落实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责任。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对在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表彰。

6.组织保障。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联系各方、协调各方的优势和作用,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的联系机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探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体制,探索高职教育集团创新模式、校企合作董事会(理事会)制度等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及社会融合的体制机制。

(二)高职院校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师生“双主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挥科研与技术人才优势,将优势科研资源整合组成若干科研团队,建立专家智囊库,深入行业企业的决策咨询系统,积极解决其需求,为其决策当好参谋。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中,高职院校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更是相互促进的。根据地方产业特色,校企共建研发基地,共同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既可为校方解决研究经费,也能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高职院校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从而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校方的人才优势,将高职教育中的核心模块――实践教学与服务经济社会有机结合,通过立项资助、制度引导等手段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收集地方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企业决策参考,实现师生“双主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的对接,避免传统理论教学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企业也能由此产生效益,达到“双赢”。

2.打造校企共享的“双师”队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熟悉企业业务又能带领学生解决企业问题的“双师”,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人才,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形式培养和锻炼“双师”人才为地方经济及社会服务:积极推进并完善教师下企业的实践制度,培养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业技术能手作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构建跨单位的校企合作研发团队,承担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并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进课堂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打造校企共享的“双师”队伍。

3.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专业性较强的设施设备甚至常年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紧缺等原因,无法及时更新设施设备。将高职院校闲置的设施设备通过租赁、项目合作等方式用于企业,将对企业产生重要的效益。同时,实训基地在设计理念上应充分考虑其在当前行业企业中的适用性,既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为企业提供真实的服务。校企双方也可协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依托各自的场所、人才、资金、设备等实现优势互补,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三)行业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构建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校企沟通平台。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影响学校科研与地方产业、行业的结合,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行业协会应起到校企沟通纽带作用,打造校企沟通大平台,促进高职院校成果转化,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质量。

2.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纳入绩效考核范畴。目前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考核基本上仅限于其“培养人才”的职能,而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缺乏要求,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范畴,并引入以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为主体的第三方力量参与综合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积极推进诚信评估制度。

3.企业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具有充足的教育与培训资源,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技术技能、管理制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投入大量的员工教育资源。双方可进行优势互补,企业依托高职院校的场地、师资、设备等资源开展各类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并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的教育经费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积极探索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高职院校学历教育范畴的新模式,高职院校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将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也注重企业技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段悦兰.立足当地企业服务地方经济――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6).

[2]马云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例(12篇)

    - 阅0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关于完.....

    公共交通应急预案范例(12篇)

    - 阅0

    公共交通应急预案范文关键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问题;思路。一、引言。水路交通突发事件是指由水路运输、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及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发的,造成或可能.....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