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开始重视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科内容最好的阐释,数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知识所思想和方法都蕴含其中,良好的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公式定律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测量等基本技能,掌握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用通融的、练习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以及后天训练、实践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等都包括在内。用不同的标准将素养分类,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类别,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素养可以分为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等。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素养,这是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划分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这两种分类的集合,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掌握数学本质。我国学术界对于数学素养尚无准确的、统一的界定。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数学自身出发,较为综合全面的认为数学素养大体包括一下几种能力:数学的交流与表述、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符号使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辅助工具。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是构建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数学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体系框架,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数学的内容,凸显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多元化,具备很多不同的特征,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体现了数学核心素质的阶段性;在数学教学中,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其包括数学情景、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等,具有抽象性。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其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的思考态度,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融入教育与体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体技巧,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技巧等等都是重要的时期,也是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基于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在知识点设置上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场景,可以创建一些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一种数学思维。比如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在讲过换算规律之后,告诉学生五十元可以买苹果,但不能买汽车,五百元可以买电视,五角钱不可以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通过抽象思维习得的是基本概念,对于一、二年纪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重点在于感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数学意识。
(二)加强知识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课堂是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所,所以要将课堂时间好好的利用起来,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影响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可学到知识。要注重将统一固定的课程转化为灵活的课。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是数学的入门阶段,不管讲课内容多么自由,始终不能脱离教材,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讲相关知识是,教师首先明确了主要知识点后,可以结合其它知识点整合讲解,在备课过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课堂上提出有发展意义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趋近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于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想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需要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教授学生。
(四)在教学评价中考察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不过分强调速度的快慢,速度的训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考查内容中也要包含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置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不单单从结果判断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判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变通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景多角度思考,行程变通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累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心追求速度,数学学习是要思考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这需要高素质的老师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方法,将核心素质培养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考试检测、将知识点与实际理论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03-104.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1篇2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3-0014-02
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现在全世界教育界,包括各个学科的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也是今天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关注点。
长期以来,大学专业历史教师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同时,还承担着各种科研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向学生强调“史家四长”(德、才、学、识),以及强调遵守学术规范,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一致性,等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可能还是以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对历史教育与提高国民素养(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等)之间的关系,考虑、关注不够。在参与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参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引起了我们对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这是因为,“核心素养”(英文为keycompetenceorkeycompetency,或者Keyskills、coreskills、basicskills,等),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或素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UE)、美国(USA)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与创造性(creativity),即(4C’s)。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机构或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其目标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又为“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competences),或“21世纪技能”(21stcenturyskills)。①
其次,经过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小组的研究,使我们逐渐明确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地说,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国民)必备的条件。
核心素养具有六大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①
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复杂结构,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而且是21世纪人才培养标准,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三,我们初步确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学科相应知识之后,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这就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者说,历史,到底要教什么?在学习和研制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当然要学习历史知识;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理论、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的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如何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地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我们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要求。
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涉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说:历史学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人类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且要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这些认识,是我们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我们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尽量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研制、凝练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征,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篇3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篇5
“核心素养”有多热?从各类教育报刊的专题文章,到各级论坛、学术年会活动,可见一斑。人们不禁追问: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它将对学校、教师带来哪些挑战?
核心素养是什么?
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广邀学者自1997年至2005年进行了为期近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研究指出,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是个体在与情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
从素养到核心素养,则是对人面向未来的“关键少数”素养的凝练。人的发展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全部囊括。明确核心素养,把这些最基本的素养培育出来,其余的素养,便会在这个根素养上生发、生长出来。
教育部《意见》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早在2013年5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国内几所重点师范大学,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课题组领衔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现在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2015年11月,林崇德教授在北京首届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上透露,课题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最终得出学生核心素养的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
・社会参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
・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教授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课题组也已经开始以提炼学科素养为切入点,对核心素养的具体描述展开研究。
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
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少教育者都心存疑虑,甚至有人认为是在“瞎折腾”。事实是否如此?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呢?
这就首先要回到概念产生的语境,它是对深化课程改革现实问题的直接回应。
《意见》指出,课程改革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出“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现实问题。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
其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所有核心素养指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最核心的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强调,信息化时代,价值塑造应摆在所有育人工作的第一位。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得西方世界渗透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思想比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因此我们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蕴、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辛涛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其三,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要求。
在日益复杂、多元、开放和强调创新的时代,互联网让知识信息变得海量、唾手可得,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既呈现高度分化、专业化特征,又体现跨界融合的特点,对人才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关键能力,至关重要。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指出,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素养,都是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其四,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
柳夕浪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一文中梳理了“素质教育”的演变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然而,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的内容。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也让校长、教师感到困惑。
着眼于素质的可塑性,建立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借以指导、规范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认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核心素养将对学校、教师带来什么挑战?
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体现了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
明确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才能围绕其修订课程标准,确立学业质量标准,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视行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核心素养上达成共识,是学校、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步。
2015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上,物理学科课题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透露,开始许多专家对“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课程形式、教学实践进入学生内心很不理解,因为各学科的教学逻辑已经深入人心。后来,大家逐渐达成共识:不管哪门学科,都不是以培养“××家”为教学目标,而是针对未来每个公民。比如不专事物理专业工作的孩子,通过学习物理,能给他们打下什么烙印?给予他们什么能力来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认为,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申继亮强调,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与考试挂钩。
在中国教育转向对人的能力和品格关注的今天,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问题变得更为紧迫。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指出:“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应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综上所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当前大学体育多处于以“技能+体质”为中心的发展状态中,以体育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按照体育学科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工作,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与当前国际、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需要的人”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正好契合了当前的发展需要。大学体育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自身的主要是供给的有限与大学生需要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外部的主要是社会需要和期望大学体育培育出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与现实的偏差。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与社会寄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差距。
3核心素养给予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3.1课程改革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有效统一正确的社会生活价值观是乐观积极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健身育人。大学体育在人的智力发展、身体塑造和健全人格方面均有效果,是一种综合效应的表现。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并要发挥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大学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大学体育自然责无旁贷。应将社会生活价值观融入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之中,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观相统一,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筑就中的角色担当。3.2凸出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效融合个体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截然的界点。我国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实则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得以实现。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课是学生自幼儿园至大学学习过程中陪伴学生成长时间跨度最长和课程变化趋于稳定的一门课程,致力于健身育人,满足个体在成长中的体育需要。体育课程是一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课程,从其项目的规则、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与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是内在一致的。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要更加关切凸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融合。3.3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是抽象而又客观存在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实现,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的目标指向。大学体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方面有着特别的含义,是学生在大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方法等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有效地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进行科学衔接,是有效筑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4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大学体育在塑造学生家国情怀和大学文化传承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来精心研制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培育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较大帮助,还与国家和社会对个体的价值期望相一致。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与当前国际社会人才培养接轨及与国际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相吻合。4.2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基于大学时期的不同教育阶段,探索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或框架,在语义学意义上界定学生大学时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并将其明晰化、细化和具体化,以更好地指导课程的编制。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支持和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前提。应在认真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透析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指向,结合大学体育对人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征,紧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衔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有此基础之后,可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等提供参照依据,同时,也为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有效融合提供壁垒。4.3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不应该是被悬之于空的抽象和理论性框架,而是一个根据学生的成长细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课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是核心素养具体化的有力体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体系,要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互补与融合,凸显课程的整体性,进而培育整体性的素养。以大学体育课程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素材,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应包括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个部分。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两个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如这两个标准同时并驾齐驱,势必会给未来的教学和考核造成不必要的震荡,因此需要将其统一。4.4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美、英、欧盟等国家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均有各自的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他们的实践表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其意义非凡。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统领性文件,基于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建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将更加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为目标诊断的内容,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检验和总结,不同年级学段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呈递进的层次关系;同时,也能为今后教材的建设、教师教学操作、进行过程性诊断和学生学业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依据,也是对“应试教育”评价的一种超越。4.5加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来助其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来助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来逐渐实现,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实施产生影响。大学体育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重构大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和模式等,如此方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保持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2]柳夕浪.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J].人民教育,2014(4).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问题―互动”
近几年,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核心素养格外关注,自从提出核心素养之后,也就说明人们开始注重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也是人们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对社会的全新挑战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从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及总结汇总等方面入手,对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一定要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从主观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教师引导和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如斑马线、桌子的两条对边等,之后可以问学生:“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是平行现象?”从而引出平行线的学习。在导入课程之后,教师还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实现互动,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我们在过马路时都会看到地上有斑马线,同学们可以说一下它们有什么特征?”这时可以将之前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互动欲,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整合教学内容
在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时,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
的,要对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它们有效整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就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以教材为主,这样不仅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时,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使学生对图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有哪些图形,“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都有什么图形?”从而实现教学中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另外,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可以与其他学生结合在一起,如与道德学科实现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道德时感受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时引发问题。总之,要想实现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养成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教学,“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将课程看作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整体,而教学目标着重体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从而实现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问题―互动”式教学一定要在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融合,重点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旋转”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旋转的概念,了解图形的旋转以及中心对称等方面的内容。基于该种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关于中心对称的图形,如有的学生做了一个风车,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想到做风车?风车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会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育,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在这种“问题―互动”模式下,还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流,会更利于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定要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引起重视,在“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及总结汇总等措施的实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以后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落实;矛盾冲突与解决
自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掀起了学习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热潮,大家都在考虑如何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生根。但是,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校也遇到了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行动上的困难,产生了一些矛盾。笔者认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直面各种新旧矛盾,寻求解决之道,热点问题需要冷思考。
核心素养的新提法
与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教育目标的问题。我国的教育目标一直以来的提法是全面发展教育,后来又提出素质教育。现在提出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这是否意味着教育目标导向变化了,过去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目标不需要再提了?
笔者认为,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之间不完全是一回事。三者的共性在于都是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但是,在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上却存在差异。全面发展教育针对的是旧式分工造成的体脑分离或片面发展,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过于偏向文化知识的学习,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在发展内容上强调先天和后天的结合,身心和社会文化要求的结合,以及发展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核心素养教育针对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强调教育要着眼于适应每个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共同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侧重在学生发展的本体方面,核心素养侧重学生发展的功用方面,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选择性和共同性。三者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
认清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三者之间的异同,在实践过程中同时培养才不会冲突。因为个体身心需要全面发展,也需要综合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但是,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为了发展本身,而是把个体引向自我、人类文明、社会生活和宇宙自然,要考虑个体与之打交道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个体身心发展要有重点取舍和具体情境导向,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有两种成分,一是使学生具有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养或素质,二是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前者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内容,后者涉及到学生发展的方向。如果说核心素养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那么,核心素养具体化了全面发展教育的什么?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标准和人的规格要求的具体化。全面发展教育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建设,接谁的班,能否顺利参加建设和接班?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思考。目前,社会上批评我们的教育整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结果却把学生培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结果培养的学生却缺乏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都说明,我们以往对学生的期望过于笼统,需要随着时展具体化。同时,核心素养教育目的的提出不仅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深化和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侧重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相对忽视了教育对个人、群体、社会、自然的责任和价值,窄化了教育的目的。核心素养提出教育要为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且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具体分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等三个维度六个方面若干具体发展指标,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统一,体现了个体面对自我、社会、文化等多重环境的需要,能够更全面地体现教育的功能。
弄清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关系,意味着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着眼学生身心全面综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要考虑学生面对的自我、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生的身心结构,真正做到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社会奠基。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教育部文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其中没有提到知识,有的学者据此提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目标要从知识本位转到素养本位,把知识和素养对立起来。这就不免让人疑惑。新课程改革不是强调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否意味着课程改革目标导向又要变化了?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否意味着知识不重要了?过去的三维目标的提法还合适吗?
Υ耍笔者的理解是,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核心素养的基本成分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三者的合金。这是国外核心素养的通行说法或共识。教育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中把核心素养概化为品格和能力,不知道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发团队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提到核心素养的成分时一般也是知识、能力和态度并提。由此来看,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了。相反,我们需要更新知识观,不是让学生为知识而知识,而是要思考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
就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而言,它更明确和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内容成分,同时,突出了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核心素养不仅强调学生通过具体过程方法来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正确态度,还强调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功能价值。
认识到这一点,笔者建议,学校在用核心素养指导课程目标改革时,要注意深化每门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成分,同时,把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做到活化知识。
国外核心素养与本土化的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起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后,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在对核心素养的热议中,也有一种质疑声音,认为核心素养的提法从西方引入,反应了西方社会发展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到了中国后,会不会不符合国情,水土不服?对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团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不是照搬国外,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做了调整。除了从国际视角下探寻核心素养外,还从传统文化和现实需求中去发掘和归纳核心素养[1]。
笔者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实际上是全球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国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实更多地考虑到发达地区、国家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欧盟、经合组织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保持区域或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先地位。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在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真实需要,提高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是,强调核心素养的中国立场和利益,并不意味着要用中国国情和特色做借口,割断了与世界教育的联系。随着中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路线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关联也越来越密切。因此,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教育,要通过比较,认识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不足。近年来,大家感受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双基”上效果显著,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熟练劳动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学生的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自我认识与调控、创造性与问题解决、沟通与合作等方面还有相当差距,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领导力等方面还有很多短板。而这些素养或者是中国人走向全球竞争舞台必备的素养,或者是个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归结起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本土化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学校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培养世界公民或单纯追求个人自由自在的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或与世界打交道的中国公民;不是培养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自私人,而是具有家国情怀,积极为世界做贡献的中国人。
国家核心素养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
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备或共同的品格和能力,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每个学生的共同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国外之所以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解决地方和学校在学生培养上权力过大,过于追求个性化或多样化带来的学生发展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学生发展的国家标准。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我们过去中央过度集权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培养的质量规格过度一致,学生培养千人一面。因此,我们提出学校要办出特色,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要求。现在提出学生发展应注重共同要求,这是否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不再值得追求了?对此,一些学校的校长们表示出了困惑。
笔者认为,国家层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般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对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共同素养的统一要求,着眼于各级各类教育,指向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校培养目标是学生在某一学段学业完成后应达到的培养要求。学校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因此,在每个学生的培养上要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共同要求和学校特色发展要求之间不矛盾。
认识到这一点,意味着学校可以在国家核心素养的框架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在核心素养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确定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侧重点和特色培养目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B研制的同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研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两套素养体系由不同的人分工完成,最终却都要落实到学校课程和学生身上。如果这两种核心素养发生冲突怎么办?事实上,有研究者的报告显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更关注学科本质,学科之间缺乏内在关联,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要求;在学科本位的课程组织框架下,有可能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落空[2]。那么,学校如何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段对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某一学科后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应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掌握程度上进行具体化和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应根据学生面临的个体、文化和社会情境的需求,定位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内容与程度要求,体现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也要考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经验教训,提炼学生共同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落实有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两条路径。
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发生冲突的时候,学校应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审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对学生未来幸福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不以知识的系统性、独特性来压制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整体性。同时,积极发展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真实的情境和挑战性任务,打通学校知识和复杂世界之间的联系。
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落实与校外培养的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了复杂的社会情境需要,因此,它的培养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为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北京市出台的教学指导文件中提出学校应“教宽、学宽和考宽”,要教出、学出和考出所学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一些学校因此提出了学校课程要拓展边界,有的甚至提出无边界课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校内学习和校外的关系更密切了,学生学得更灵活了,但是学生和老师也感觉到没底了,负担也更重了。有的老师甚至在课堂上说,学习没有边界了,不知道将来中高考的题目会从哪里出。学校学习和校外生活的脱节是现代学校的最大弊端,建立二者的有机联系是现代教育的理想追求。但是,这是否意味学校机构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不重要了?校外场所和机构是否会取代学校、学科、教室,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真实的情境来进行,这意味着学校要打破边界,建立起正规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再成为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每一个学生都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不是少数学生才能具有的高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须由学校来完成。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交给社会和家长,这将导致不同人群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大,引发更大程度上的教育不公平。校外生活在培养学生素养上有直接性的优势,但是,也有偶发随意性的劣势。学校环境具有脱离生活实际的劣势,也有对社会环境进行简化、净化、平衡化和一致化的优势。另外,倡导学生情景化学习、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科不存在了,学科认识的边界消失了。世界是不可分的整体,但是,我们对整体世界的认识是由各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的。跨学科学习建立在分学科学习基础上。学科和活动是认识的两极。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无分化的整体世界走向有边界的学科世界,达到对世界的具体认识,而不是无边界的笼统感知。
认识到这一点,意味着学校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学科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世界走向科学世界,和世界建立更广泛多样的联系。而不是整天搞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肤浅的学习中迷失发展方向。
以上是当前学校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遇到的六对突出的矛盾。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临的矛盾当然不止上述六个方面。不管遇到什么矛盾,只要我们不持新旧二元对立的立场,积极寻找统一的基础和矛盾解决之道,积极稳妥地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学生就会发展在健康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篇9
【摘要】中国现已步入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前列,如何在新时期里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是当下学业教育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和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业研究;培养方法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除在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力量上相抗衡外,还包括软实力上如未来人才的培养上的竞争,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自然也就离不开核心素养的研究,到底应该培养具有那种素质的人才,怎样去培养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也就成为了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今后课程改革会有积极有利的推动作用。
一、引言
核心素养,这一词汇从最初提出来就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每个人对该词都有着不同深度和不同角度的理解。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是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人才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要与全球化的大背景符合,这样才能顺应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其次在核心素养中要体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中占据立足之地。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素质的培养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包括时代背景、历史传统和教育现状和教育目标等。
二、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改革是教育中永恒的话题,上到国家层面,下到各个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学科也会根据学科特点和目标确定不同的素养,这也就是教育中所谓的各有分工。但是核心素养往往是这些不同课程累积出来的,各个课程有着不同,但是又具备相同的培养目标,这一共同的培养目标恰恰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核心素养。但是,这一核心素养是否和我们对学生培养的核心素养相关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正视和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反之则会弱化整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这一理念,而将重点偏移到各个学科的特色教育上去。
三、核心素养与学业标准之间的关系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通过考试考查其对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还可以通过竞赛了解到学生是否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技能和领悟。当然,学业成果验收标准的建立也必须要建立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因为该核心素养是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也是他们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一把利器,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这其中可以肯定的是学业标准和学科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在具体的学科中领悟到。因为毕竟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落实还要在具体的学科教育中,这就需要老师们针对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们的接收能力和实际的道德品质进行权衡,最终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根据上面的基本分析,核心素养对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可以起到诸多的启示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助于教师制定并修改出明确的教育目标,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掌握能力,在实践上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既能够积累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学以致用,根据已经掌握的和可能涉及到的理论知R去指导自己的动手实践。其次,有助于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毕竟核心素养是抽象的,要将其放至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得到检验和反馈。第三,还可以帮助老师们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方便业界进行讨论和交流,并且能够提高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水平,帮助其不断完善。最后是教育的成果启示作用,因为在经过教育后学生们会给出相应的反馈,需要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水平,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建议
根据上文中分析出的和核心素养相关的几个关键的教育问题,需要逐一解决,寻求核心素养教育上的突破。首先是寻求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基于大众可以接收到精神品质制定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在核心素养基础上的学业质量标准。从基础教育入手,中小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须要从该阶段开始,只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才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了巩固理论的学习效果,还要为学生们创造走出课堂,走进实际的机会,亲密地接触现实问题,既能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满足他们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五、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该问题是从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中提出的,并且针对于核心素养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教学学科目标的不同,验收标准的影响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从几个重点问题展开为今后的素质教育培养给出了一些建议,指出核心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并且复杂的教育过程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完善和补充,并且在大众可以接收的范围内。学生们不但能在课本中感受到核心素质的号召力,还能根据实际的情景检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1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课程改革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08-02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国际大背景下,国家对未来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寄托了国家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期望。《中国学生发展核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等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来达到最终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转化
目前,“学生核心素养”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倍受瞩目。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核心素养,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实行的一个的理念,让这种理念转变为初中生成长的精神支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化:一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因此,在学习国际先进理念与做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本色。二是将基本的核心素养转变成为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共性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转换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注意各个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重点的不同,要有所侧重,同时又要注重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的衔接,要有延续性。这样才能符合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切实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二、课程核心素养观的树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三个方面,核心素养要比单纯的“知识”以及“技能”更适合当今的中国社会,核心素养可以整合学科知识、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情感态度。核心素养可以重视知识、技能与情感的统一,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个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以及发展的指挥棒,所着眼的是如何兼顾学生的认知、技能以及情感的全面发展,防止出现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台湾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国民核心素养指出,不仅要尊重“基本能力”,也同时尊重“学科知识”,应视各领域/科目之性质与学习阶段之差异,弹性调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两者之间的比重(蔡清田、陈伯璋、陈延兴、林永丰、卢美贵、李文富、方德隆、陈圣谟、杨俊鸿、高新建、李懿芳、范信贤,2013)。[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包含学科知识、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态度情感等方面,而非过去将课程目标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而将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能力指标都排除在外,或者反之,仅有基本能力与能力指标,而将学科知识排除在外。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课程改革价值观――课程核心素养观,课程核心素养观是对课程知识价值观的一种超越。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这种课程核心素养观是对课程知识价值观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是对课程价值观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三、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要有一批具有较高教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现在中学师资在大学也主要接受的是分科教育,在毕业之后教师培训中,也主要是针对分科知识的技能培训,因此,导致了他们的课程与教学认知层次低,认知视野狭窄。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所学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及时充实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将很难适应当今教育的迅速变革,跟上时展的步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将不能付诸于实现。因此,要想学生具有核心素养,首先是教师队伍应该具备教育教学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S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3]只有卓越的教师才能培养卓越的学生,因此,国家需要改革现存的教师教育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在职教师的核心素养,同时,在教师的选拔上,把真正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
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兼顾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说:“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的有无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当前的初中生,出生在教育信息化大浪潮下,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绩和分数已不再成为家长和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加关注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担当,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具有国家意识,能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真正地做到立德树人。
因此,要充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初中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开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走学生个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路子。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建立初中学生发展引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学生发展小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学业、心理、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等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能让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有准确的把握,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科学地设计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五、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日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智能手机等先进的技术设备的移动式、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常态,因此,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显得尤其重要。
较高的网络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网络教学环境的偏好,而且可以形成更好的学习态度,影响搜索策略以及面向网络使用的学习结果。[4]因此,教育研究者今后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对有关网络教学的观念以及使用的研究,探索他们对于英语网络学习环境以及网络教学的态度,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网络教学的贯彻实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英语网络教学中获益。[5]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N].2016-9-14.
[2]蔡清田,陈伯璋,陈延兴,林永丰,卢美贵,李文富,方德隆,陈圣谟,杨俊鸿,高新建,李懿芳,范信贤(2013).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国家教育研究院委托研究报告).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篇11
P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4-02
1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出台很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
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素养”衍生出来,素养更多是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一些文化常识,还包括一些技能、情感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一方面包含个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复杂性以及长期发展等。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知识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持续到人成长的整个阶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培养的学科素养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要做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2]。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转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素养转换成核心素养是其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合理规划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要对核心素养的特质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要能够考虑学生本身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转化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能够挖掘到知识层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其面积,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点中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符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来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提升教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此外,要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课程的教授,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统一课程向学生课程之间的转化。教师在统一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适当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个课程学习进行融合的结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各个课程之间的重组、开发等整合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感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坚持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6]。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小学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23-25.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5.
[3]刘明扬.谈谈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0):168-169.
[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
[6]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篇12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设计;素质教育;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77-03
1前言
为了把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育人水平,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教育部于2014年3月30日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在该文件的“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部分,教育部提出要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所在课题组期望在核心素养体系出台之后,能通过校本研修和探索实践,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方面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方式和途径,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之中。
2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校办学之意义
教育部此次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明确回答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的问题。这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又是连接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对于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等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课题研究认为,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更是学校办学行为的目标参照。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不仅可以帮助师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可以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社会发展、改进办学实践的重要指针。作为一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命题。
3核心素养落地的学校基础
核心素养落地需要学校在已有育人实践基础上进行重构,这是本课题组对推进核心素养落地所达成的一致共识。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作为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初级中学,早在核心素养之前就已经从学校层面开始了对于“培养什么人”进行思考。学校创建于1998年,地处省会郑州的省直核心区域。2003年初,学校把“让每一个孩子阳光灿烂”定为办学理念,把“培养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作为办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近20年的办学实践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坚持顺应天性、涵养德行、张扬个性的办学指导思想,2004年起在全省率先取消早晚自习和双休日、节假日补课,开始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学校坚持发展高效教学,让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让教师高效工作、健康生活。在学校的带领和指导下,教师细化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取消学科自习;制定学科学习“毕业标准”,给学生成长“开药方”;深入探究小初、初高的衔接教学;行班级组改革,开设课程超市;举办教师讲坛,组建教师社团;制定道德细节和教师教学细节,制作教学切片,探索组合课堂教学范式;建设六个“1+1”素质教育培养体
系,为学生打上实验学校教育的烙印。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和核心发展力得到迅速提升。
最近五年,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连续参加由郑州市教育局组织实施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多项报告指标已连续五年遥遥领先于市内其他学校。2015年的学校“体检”报告显示,13项学生发展指数和12项影响学生发展指数继续保持郑州市领先水平,其中学生学业达标指数高达96.22,接近满分;家长满意度、师生关系、学校归属感、学习自信心、主观幸福感、高层次认知能力水平、品德行为等多项指数也远远高于区域健康的平均指数。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学校作为省级实验学校“低负担高质量”的办学成效,使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阳光灿烂”的办学理念得以充分彰显。
4核心素养落地的学校思考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承担着让受教育者更有文化、更有理性、更有教养的任务。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位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获得成功生活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关系到学校教学的改革发展,又影响到学校育人模式的建构实践。通过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了核心素养落地的举措。
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要坚守育人信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学习形式以及学校管理模式都在悄悄发生深入改变。面对当下的教育现实和时展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育分”现状,真正把“育人”作为教育追求,牢固树立“全人教育”和“整体育人”的理念。2014年9月9日,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中心,努力用教育去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道德的示范者和人格的影响者。通过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本课题组认为,始终坚守育人信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因为“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育分’,关键是‘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落地的保障是良好的育人氛围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习得”和“固化”的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和锤炼,随后在其一生中完善。为了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学校努力构建了符合教师职业发展需求、顺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氛围。2017年初,在课题研究中,作为课题组主持人(组长),笔者提出“三品三气三养”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旨在通过升华或改进学校价值理念、教风学风,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
首先,“三品”是学校层面的目标要求,即以打造“品牌学校、品质教师、品位学生”的“三品”教育为学校整体工作目标。
其次,“三气”是教师层面的素养要求,即大气、正气、和气。
最后,“三养”是学生层面的素养要求,即教养、修养、素养。教养是由外而内的教育养成,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修养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修炼,是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和反思自省;素养是内外合一的综合提升,是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在持续构建校园文化的行动过程中,学校以理想去引领,用精神去感染,倾情怀去滋润,持信念去筑就,用匠心唤醒学校文化的求真、求实、求善、求美,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更需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回答和落实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素质全面、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2014年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对于好教师提出“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就为教师成为真正的育人楷模指明了方向和标准。为此,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师德建设从“仁爱”出发,强调“善待”和“悦纳”,即善待不同层次和不同背景的学生,同时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悦纳尚存在不同不足的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可能。
为了促使学校教师成长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又狠抓了教师的学科能力发展。课题组认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所在。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学校开展了全体教师参与的校级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从师德考核、理论水平考核、教学基本功考核、课堂教学考核、常规检查、师生评议等六个方面进行岗位练兵。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最新的进展和动态。经过教材整合,使学科知识更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不仅让零散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还为教师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师实施教学的难度。例如:在处理物理教材八年级第一章“声”的内容时,增加了“长度、时间的单位以及速度的计算公式”这一内容;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和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授课顺序进行调整,讲了力之后,就讲第十三章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然后再回到第十二章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等。
基于校本的课程体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认为,核心素养落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此,学校给学生创设了顺应天性、涵养德行、张扬个性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成系列、多维度校本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辟一条重要途径。
多年来,学校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为课程建设思路,精心构建和研发“两个层级、六大领域”的“1+1”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即在人文、科学、实践等六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关键领域,通过对全体学生制定一项基础达标要求加一项根据其自身条件发展的特长要求,力求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谐同步。学校采取自主研发与社会引进相结合的办法,遵循基础课程全员参与、特长课程自主选择、三年递进逐级实施的原则,通过100多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课程基础,又为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了发展契机。一系列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成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为进一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坚定了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的信心。
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抓好课堂主阵地为了实现省级实验学校“低担、高质量”的实验目标,作为本课题组主持人(组长),笔者于2017年初在原来“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理念、细化标准,开始构建生机有趣、优质高效的课堂主阵地。
为此,学校开始打造以“优质高效、悦纳学生”为特征的“优悦”课堂,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习者成长在生动愉悦的学习空间中。“优悦”课堂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习质量等“四个提高”为目的,辅以对话为途径、合作为形式、问题为导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激发潜能、蕴育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科学打造“优悦”课堂,学校专门设计以“教学评”一体化为理念的“五性目标”:
1)有“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师能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学问题前置;或者学生能借助学案导学,实现学习任务前置;
2)有“适用性”课堂目标,教师不仅要避免教学目标泛化,更要有“怎样交流或呈现学生预习成果”的办法;
3)有“多样性”课堂任务,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抄写性、熟记性、思考性、训练性、反馈性的多样随堂任务;
4)有“生成性”学习指导,教师生成性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引导、伺机追问、点评欣赏和及时纠正等;
5)有“发展性”反馈评价,教师要对课堂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检测,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升华课堂所得,并为下阶段的学习留下发展空间。
从有效教学到“优悦”课堂,学校从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提升到追求优质高效、关注悦纳生命;教学管理的过程也从关注教学流程下沉到关注课堂效率,不仅促使学校教学改革的立意更高、做法更实,更加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阵地的建设。
核心素养落地的外部支持是家校协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一个结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育和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家长教育学,即父母关于怎样培养子女成人的初步知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了建立健全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育人理念,学校从2016年开始筹备家长学校,并聘请有关校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指导。
为此,学校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制定家长学校课程安排。随着学校一系列家庭教育的行动,有效推动了家长转变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了家校育人合力。家校协同,不仅营造了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更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到了具体的外部支持。
5结语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性认识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使教育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广阔的成长空间。课题组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学生发展素养的目标终将达成。■
*本论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初中生核心素养教育方式的行动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16〕-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例(12篇)
- 阅0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近日,2017中国消费市场发展年会暨第二十五届中国市场商品销售统计结果新闻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国美联合中华商业信息中心了《2016年我国家电市场运行情.....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例(12篇)
- 阅0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1篇1这种自然流动,可能因某些风险因素而中断,甚至发生逆转。譬如,对退出壁垒――诸如资本管制或直接国有化和没收之类――的担忧会阻止资本流向发展中国.....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