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近日,2017中国消费市场发展年会暨第二十五届中国市场商品销售统计结果新闻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国美联合中华商业信息中心了《2016年我国家电市场运行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2016年家电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家电市场发展特点及2017年家电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中国家电消费市场的升级潜力,给家电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家电市场回暖零售企业加速转型

从近五年家电市场的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政策红利消退,2014年开始,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家电销售额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但随着以国美为代表的零售业谋求积极转型,2016年国内销售额实现了三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0.5%,增速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空调市场回暖趋势明显。

报告显示,家电市场消费群体年轻化特点显著。其中,80后家电消费占据主要消费的74%,成为家电产品的主要购买者。

报告指出,作为核心的用户群体,80后更注重科技、时尚与生活方式的结合,注重产品性价比,以及注重多元的精神需求,其中80后消费者对新兴消费形式接受度高,是线上购物的主力人群。

在新消费主力的影响下,使用新功能,新科技商品成为新时尚,产品功能保持快速更新迭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出席新闻会的专业人士普遍认为,自主终端和VR等智能应用更加普遍,家电行业将继续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实体店将给消费者智能化和场景化的购物新体验。

此外,消费升级作用明显,消费者对家电需求呈现高端化、时尚化、个性化特征。

报告认为,消费升级背景下,线上中高端消费人群不断扩大,过去依靠价格优势迅速扩张的家电网购市场,也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将带动家电行业及产品结构全面升级。

同时,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消费者希望参与到购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商家也将目光聚焦于同消费者的社交互动上,零售业的社交化趋势愈加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在家电零售市场回暖的过程中,电商告别流量竞争,深挖消费潜力,线上线下进一步加速融合;零售企业也完成了从“商品为王”模式到“渠道为王”模式,再到今天“消费者为王”模式的转型,积极探索“新零售”模式下的行业发展新契机。

六大趋势主导2017年家电市场

报告认为,市场集中度将继续提升、家电健康概念日益深化、厨电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农村市场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继续将智能化、多渠道方向发展将、舒适家装体验将成为未来家电的六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市场集中度将继续提升

在家电产品普及率接近饱和,改善型需求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家电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愈发明显。2016年国家陆续出台家电新标准,标准提升和市场规范将更有利于大品牌的发展。同时,2017年家电企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大企业对原材料议价能力明显强于小企业,因此家电市场强者愈强的局面将更加明显。

趋势二:家电健康概念日益深化

从生活方式的改变,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环境卫生的重视,也反映在家电行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在购买家电时,为家电产品所带有的健康功能付费。报告显示:企业通过提升产品健康功能,并引导消费者进一步通过使用家用电器产品,提高对健康安全的诉求将成为2017年家电行业的一大亮点。

趋势三:厨电将保持较快增长

人们家庭观念和品质要求的持续提升,厨电的需求量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出现,未来,厨电市场高端产品占比将进一步扩大。据中怡康测算数据显示,2017年,家电整体规模将达16403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白色电器、褐色电器、厨卫电器、生活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0.5%、5.4%、9.9%、11.9%,厨房电器和生活电器产品增速远高于传统家电的增长。

趋势四:农村市场潜力很大

城市电商市场日趋饱和,增长空间有限,而农村电商潜力无穷。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以国美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商开始向有着巨大人口和市场潜力的农村发展。根据报告可看出,我国城乡家电市场差距依然明显,随着国家层面政策的支持,家电行业也将更加注重农村消费潜力,实体渠道和电商渠道将继续下沉,以高品质、同价格的商品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带来生活的便利。

趋势五:智能家电成为新热点

智能家电正在成为新的热点。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将继续朝着智能制造方向发展,销售端则更多地呈现多渠道统合发展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方面,电商与实体点的竞争关系依然存在,但“线上+线下+物流+服务”的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零售模式,成为更多家电企业转型的新思路。

趋势六:舒适家居引领消费升级

报告指出,未来5年间,中央空调、中央新风、中央净水、智能家居、中央热水、中央供暖等非传统意义的家电零售新模块,平均市场潜在消费能力都将达到千亿元以上,舒适家居未来五年内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由于家装与家电消费群体高度重合,将传统家电零售和智能舒适家居紧密结合,将为消费需求升级带来更优选择。

家卖场向“家电+家装”提供商的转变

在新零售模式中,互联网加实体才是新的发展趋势,在电器方面,国美在线正式提出“不止有家电”的品牌定位,开启了“家庭消费生态链”布局。通过家电加家装,实现家电卖场向提供商的转变。在零售方面,通过“零售+娱乐+休闲”模式,将零售与体验相结合,VR智能乐园建设,探索VR影院的可复制模式;成立电竞、网咖公司;深化烘焙教室,成立餐饮公司。在服务方面将服务产品化,突出国美与其他零售商的差异性,提高服务的门槛。国美用科技的力量将零售行业进行科技化的转型,让客户通过产品体验,了解产品后再下单购买,这种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相信更能被大众接受。这种线下体验店多场景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交互渠道,也为商家创新了销售场景,最终实现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良性生态闭环发展。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篇2

一、新形势下电力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

受到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影响,电力培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电网的发展对电力生产经营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电力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并且希望人才能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新需求的提出对电力培训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电力教育培训工作不得不紧随时代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二,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电力行业中传统的职业和岗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的工作岗位出现,如市场竞价员、市场营销员、安全技术管理员、网络控制维护工作等。电力教育培训工作在此影响下也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性。同时,在新形势下,企业希望员工具备电力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发电厂的运行人员不仅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熟悉热动、电力和机械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应对岗位上各项工作调整。市场化环境下电力行业对员工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就是电力教育培训所面临的新挑战,需要电力教育培训部门不断对自身工作进行优化调整,以应对外来挑战,在新形势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二、完善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

基于上述市场化改革对电力教育培训工作产生影响的分析,新时期电力教育培训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自身培训方式进行合理完善,为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支持。首先,应该注意实用性较强课程的开发,结合“一强三优”战略发展目标以及电力企业对员工的实际要求开设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促使电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满足电力企业的建设发展需要。其次,对电力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增强电力培训工作的灵活性,并有效丰富培训内容,增设技术职工培训、新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培训后能够适应岗位工作。最后,对培训师的素质加以强化。培师的素质对教育培训工作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教育培训工作内容已经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也应该对电力教育培训师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保证其能够真正结合当前电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各项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教育培训工作质量,进而充分发挥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作用促使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电力企业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三、电力教育培训的未来走势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耗能行业;电力经济;用电量;产业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从2008年起,河南省高耗能行业发展对电力经济的影响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体现为高耗能行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弱化、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弱化、高耗能行业用电量成为影响用电量和GDP增速背离的关键因素。高耗能行业发展对电力经济影响的变化印证了在经济新常态驱动下,河南省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新型工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一、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及用电量增长趋势

2000年以来,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①增速总体呈先快速增长然后波动下行的态势。200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为10.3%,此后处于快速发展期,2004年增速达27.4%,2005年受周期性影响,增速回落到16.2%;随后进入下一增长周期,后续周期增长顶点分别是2007年的24.7%和2011年的16%,2014年增速回落到8.6%。

2000年以来,河南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速波动幅度较大,增速也呈现先快后慢的态势,具有明显的拐点。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从2000年的376.8亿kW・h上升到2014年的1606亿kW・h,年均增长率为10.9%。分阶段来看,2007年之前年均增速为17.8%,2007年为拐点年份,其后年均增速仅为3.5%,并在2012年出现负增长,仅为-2.6%,此后逐步呈现企稳态势,2014年增速回升到1.8%。

二、高耗能行业发展与电力经济的关系

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比重变化基本在2011年后趋稳。从2000年占比9.6%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16.1%,此后稍有回落,在15.8%左右小幅波动,

从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和GDP增速关系来看,二者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速变动幅度更大。相较于GDP增速,高耗能行业增速变动趋势更先行、更敏感。

从河南省全社会用电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的对比来看,2002-2007年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显著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其中2005年和2007年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分别高出全社会用电量12.3和6.9个百分点。2007年之后二者增速关系发生转换,2008-2013年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始终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2014年受气候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与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基本一致。

三、高耗能行业发展对电力经济的影响

(一)高耗能行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弱化。剔除六大高耗能行业影响前后河南省GDP增速走势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剔除高耗能行业之后的GDP增速普遍低于全行业GDP增速。分阶段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六大高耗能增速11.06%,全产业GDP增速为12.09%,剔除高耗能行业后GDP增速为12.28%;受产能过剩影响,2012年六大高耗能增速仅为7.28%,全产业GDP增速为10.1%,剔除高耗能行业后GDP增速为10.64%;2014年,在经济新常态驱动下,河南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8.57%,同期河南省GDP增速为8.9%,剔除高耗能产业后GDP增速为8.96%。总体来看,2007年以前剔除高耗能行业之后的GDP增速明显低于全产业GDP增速,说明2000-2007年期间高耗能行业对GDP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从2008年开始,剔除高耗能行业之后的GDP增速与全产业GDP增速逐渐高度拟合,显示出高耗能行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弱化。

(二)高耗能产业用电量增速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弱化。河南省高耗能产业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具有明显的拐点特征,拐点出现在2007年。2000-2007年剔除高耗能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9.0%,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5.1个百分点。

(三)高耗能产业用电量成为影响用电量和GDP增速差异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讲,全社会用电量与GDP增速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2014年河南省GDP增速为8.9%,用电量增速仅为0.7%,增速差高达8.2个百分点,2015年二者差异更是高达9.7个百分点。从行业上看,高耗能产业用电量是影响用电量和GDP增速差异的关键因素②。2008-2015年高耗能行业用电量与二者增速差(全社会用电量增速-GDP增速)趋势图显示,二者变动趋势高度一致,且高耗能用电量增速的变动幅度较后者更为明显。经回归分析发现,高耗能用电量增速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将导致用电量与GDP增速差同向变动0.4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高耗能行业均属于传统行业,较低的度电产值导致用电量的变动幅度大于其产业增加值的变动幅度。从产业层面来看,河南省近两年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行业间度电产值的差异是导致用电量和GDP增速背离的重要原因,高耗能行业作为河南省传统支柱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注释:

①六大高耗能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②影响两者相关关系的因素还有经济周期性、单位GDP电耗、电力需求结构、市场变动及特殊气候等。

参考文献: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篇4

关键词: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电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电力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负荷预测为地区和电网的电力发展速度、电力建设规模、电力工业布局、能源资源平衡以地区或电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平衡提供可靠的依据,它对于保证电力工业的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电力企业走向市场化对电力负荷预测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科学预测理论,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学预测,使预测手段及预测结果满足市场经济化的电力发展。

一、负荷预测的特点

(一)资料的收集整理

负荷预测是依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电网有关的历史数据,以及今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等资料来进行的。电网有关负荷预测的资料往往由于管理的原因收集不够完整,一些数据也不够确切,需要认真进行整理分析。在收集资料时,为了获得规划区域的全社会用电量,需注意收集地方电源发电量和供本区域电量(含企业自备电源)、大电网直供电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情况。

(二)负荷发展的分析

对于供电负荷增长变化较大的县级电网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其原因,有条件时可将一些大用户、主要供电区域及其他负荷的用电情况分别计列,以便单独进行分析研究。

(三)规划的协调

在目前形势下,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普遍较高,一般都在10%左右,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增长较快,工业和城镇建设项目较多。在此情况下,为了促进县市经济的发展,需做好电网规划与其经济发展规划及城乡总体规划的协调工作。市、县电网规划是省级电网规划的基础,但又必须在省级电网规划总的原则和框架指导下进行。因此,必须做好与省级电网规划的协调工作。

二、负荷预测的意义

电力用户是电力工业的服务对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负荷将不断增长。中长期负荷预测主要用于新的发电机组的安装与电网的增容和改建。正确地预测电力负荷是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的电力需要,是电力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电力规划的基础。作为电力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负荷预测为地区或电网的电力发展速度、电力建设规模、电力工业布局、能源资源平衡,地区或电网间的电力余缺调剂,以及地区或电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平衡提供可靠的依据,它对于保证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影响电力负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存在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如政策、经济等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需要用复杂度更高的参数组来表述电力负荷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趋势,如何分析参数间的联系就成了研究重点。

因此需要引入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探求用电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的预测方法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预测结果,能够为电力规划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电力负荷预测是计划用电管理、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和制定机组检修计划的前提,是对发电、输电和电能分配等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的必要前提。它对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电网营销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几个方面:(1)负荷预测工作是电力系统增容规划的基础。(2)准确的负荷预测有利于进行市场营销分析,采取适合的营销策略组合。(3)准确的负荷预测有利于电网采取正确的运行方式。

三、负荷预测的方法

(一)单耗法

根据计划产品数量和用电单耗来推算年用电量,比较适用于有单耗指标的工业和部分农业负荷,是预测有单耗指标的工业和部分农业用电量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预测时,可依据规划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划目标,利用规划期各年份的工业农业产值指标和主要工业产量规划指标,通过对过去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各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单位产品耗电量、亿元产值耗电量经过统计,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找出一定的规律,得出各种产品和产值的综合单耗。然后按国民经济各部门编制的发展规划的产品产量指标及经济指标,按单耗进行预测。单耗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对短期负荷预测效果较好。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也不够准确。

负荷性质主要有高耗能、扬水负荷、电气化铁路负荷、建材负荷、造纸及日常的工农业用电负荷组成。而采用单耗法的行业一般有高耗能、建材及造纸业,这种方法推算出的年用电量基本与该行业的实际负荷相吻合。

(二)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地区总用量平均年增长率与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宏观指标。

k=Vw/VWh=(1kv)nWo

式中:Wo、Wh――计算期初、期末用电量;

K――电力弹性系数;

V――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

Vw――用电量平均增长速度;

n――规划年限。

一般来说,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就是电力弹性系数应大于1,但是由于电力弹性系数是根据地区负荷结构、性质,并对历史资料及各类用电比重发展趋势加以分析后慎重确定的。因此,弹性系数法一般用于校核中期或远期的宏观负荷预测。

(三)趋势外推法

当电力负荷依时间变化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并且无明显的季节波动,又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时间t为自变量,时序数值y为因变量,建立趋势模型y=f(t)。当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能够延伸到未来时,赋予变量t所需要的值,可以得到相应时刻的时间序列未来值。这就是趋势外推法。

外推法有线性趋势预测法、对数趋势预测法、二次曲线趋势预测法、指数曲线趋势预测法、生长曲线趋势预测法。趋势外推法的优点是:只需要历史数据,所需的数据量较少。缺点是:如果负荷出现变动,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四)负荷密度法

负荷密度是每km2的平均负荷数值。一般并不直接预测整个城市的负荷密度,而是按城市区域或功能分区。首先计算现状和历史的分区负荷密度,然后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各分区负荷发展的特点,推算出各分区各目标年的负荷密度预测值;至于分区中的少数集中用电的大用户,在预测时可另作点负荷单独计算。在使用负荷密度法时,要考虑到预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电力负荷常有随同某种因素而不连续(跳跃式)发展的特点。因此,负荷密度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使用时必须谨慎。

(五)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研究,并考虑和电力负荷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适当的回归预测模型,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对变量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从而预测未来的电力负荷。回归预测模型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其中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预测方法。

适用于中、短期预测,它的预测精度依赖于模型的准确性和影响因子(如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人口、气候等)预测值的准确度,该方法只能预测出综合用电负荷的发展水平,无法预测出各供电区的负荷发展水平,无法进行具体的电网建设规划。

(六)灰色模型法

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是用来解决含有不确定因素,信息不完备系统的数学方法。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模型的预测称为灰色预测,灰色预测技术可在数据不多的情况下找出某个时期内起作用的规律,建立负荷预测的模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时,对原始数据段的不同选取和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不同处理,对建模的精度和预测的结果都会产生影响。灰色模型法所需负荷数据少,计算简单,短期预测精度高,结果可信,但当数据灰度较大时预测精度较差,并且不太适合于电力系统的长期预测。

四、结论

电力负荷预测的方法有许多种,每一种方法都是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数学理论的发展,会有更多更准确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出现。但是每种预测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均只适用于一定的场合。没有一种方法或是模型能够满足所有负荷的预测要求。因此,结合实际需求,考虑预测的期限、准确度、目标值等方面,选用合适的预测方法,才能解决实际的电力生产、电网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牛东晓,曹树华,赵磊,等.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128~13

[2]韦钢,贺静,张一尘.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的盲数回归方法.高电压技术2005,31(2):73-75.

[3]蒋惠凤,何有世,杨伟雄.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19(5):110-113.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电信业和传媒业如何融合为大传媒产业,以及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Shakeout:theInsideStoryoftheLeadersandtheLoserintheExplodingCommunicationsIndustry[M].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Baker,HeatherGreen.BigBang[J].Busi-nessWeek.Jun21,2004,p.68.

[5]斯蒂芬·贝克,希瑟·格林,阮静,欧阳丽译《网络日志将改变你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2005年第6期。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篇6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趋同;民族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24-1

一、绪论

全球化的浪潮给当代艺术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局势,好处是它给原本孤立的艺术带到一个国际化的艺术平台上,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特有艺术能够得以展现和相互交流,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不平等性,导致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辐射、覆盖和同化。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无形之中也形成了高与低、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的不平等性。思想上误认为发达国家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先锋性,是发展中国家艺术的方向,这就驱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为了顺应时代的主流,而失去了文化艺术的民族特色,导致艺术逐渐进入趋同化现象。在这里不打算抽象地讨论这个问题,分别从影视艺术和当代绘画艺术的两种角度去说问题。

二、论影视艺术的趋同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在这种技术、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全球化特征下,文化与艺术层面也随之开始国际化、趋同化。在影视艺术这一层面上,中国电影也随着全球化大浪潮渐渐参与国际影视市场的竞争。一方面,影视商业化的加剧意味着影视艺术作品成为真正的商品。所谓“商品”就是要销售,要面向大众,要符合大众观赏的口味。二战之后,“好莱坞”影视已压倒性的局势占据了全球影视文化市场,成为时代下的绝对主流。而相比之下,中国民族电影作为新生力量刚踏上影视国际化的平台,不仅制作电影的资金和人员匮乏,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只能小成本小制作,很难拍摄出高质量电影闯入国际市场。跟风和效仿成为民族电影博得大众喜爱的方法渠道,跨国资本的扶持,或者国外电影人参与中国电影的制作。①频繁的影视艺术文化交流虽然从经营、管理、技术、艺术的不同层面上改变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过去状况,但是也使得中国电影逐渐从本土化走向全球化,在此过程中,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本土色彩会慢慢丢失磨灭,从而加剧了影视艺术趋同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从一开始就在向全世界推销着美国。美国电影很早就具有国际视野,在罗斯福执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则成为推销美国形象、美国民主,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②如今,美国电影几乎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好莱坞”成为代名词将无处不在,美国电影已经不再是以“美国”的电影而存在,即便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中国香港也是它的宣传手段,从而取代本土电影的位置。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凭借美国强势国力作为后盾并向亚太地区实施文化上的后殖民,间接控制着亚太地区本土文化电影的发展,不断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美国文化输出,造成文化心理的强势认同趋势,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影视艺术的趋同化局势。

三、论当代绘画艺术的趋同化现象

同样,作为艺术的绘画这一领域,也不例外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这个时代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变得不再那么的单纯,使得绘画艺术的商业化的步伐加重,艺术开始迈入商业市场,走向大众化。我们作艺术的人都很明白,艺术一旦接触到商业就不再那么纯粹了,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自然会跌失,甚至一些艺术家只考虑艺术作品的销售(经济效率)而失去了对艺术创作的自发动力,更多的是在乎艺术作品的数量,而不是艺术作品的创新。中国当代艺术家例如张晓刚、方力钧等他们的一些油画作品为了顺应当代艺术市场和艺术作品的销售率不断地重复复制,所谓的中国化的“中国符号”只是他们谋求生计江郎才尽的托词罢了,甚至是为了顺应西方人的口味。“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当代艺术中个人性的艺术反而不予重视,因为他们不需要认识中国艺术的个人性,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考察艺术而只考察社会现象,所以在西方不能容忍的相似性在中国就作为艺术成功的方式而使中国人相信只有相同才能是当代的。”③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篇7

得益于特殊的地缘和省情优势,福建的出口贸易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出口贸易额1979年仅为2.46亿美元,2010年则高达714.97亿美元。[1]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优化。1979年以来,福建重点发展了水产品、鞋类、罐头、机械电子、矿产及加工品、服装、茶叶、首饰等10类产品,经过10年发展,1990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24种,机电产品出口达5.13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的22.9%。[2]1993年福建贯彻“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推进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当年福建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产品达76种,其中运动鞋和尼龙伞的出口达1亿美元以上,机电产品出口11.7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达20.1%。[3]2010福建机电产品出口293.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1%,其中金属制品、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类机电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出口额分别为18.84亿美元、130.47亿美元、31.88亿美元和39.49亿美元,分别增长59.8%、33.6%、39.4%和5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1.75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总额的18.4%,同比增长25.8%。[1]为了深入分析福建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笔者拟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指数进行研究。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competitiveindex,简称TC)用来反映一国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该指数表示为:TC=(Xi-Mi)/(Xi+Mi),Xi和Mi分别代表第i种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般而言,TC值介于-1与1之间,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其TC值越接近于1,出口竞争力较差的商品TC值越接近于-1。由于对世界整体而言,Xi≈Mi,TC≈0,所以该指标也反映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一国或地区的某一类产品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Michaely指数(MI指数)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某一类产品进出口相对于本国或地区整体进出口的优势或劣势,该指数表示为:MI=Xi/∑Xi-Mi/∑Mi。Xi和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i和∑Mi分别表示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MI的取值范围为[-1,1],正数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相对于本地区整体出口具有竞争优势,负数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相对于本地区整体出口竞争力具有劣势。在商品分类上,拟采用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行划分,分别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和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SITC6),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SITC8)和其他未分类产品(SITC9)。其中SITC0-SITC4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SITC6和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SITC1类产品,由于烟草是典型的政府控制、贸易保护的产品,而饮料则由于运输成本过高,是当地消费倾向显着的商品,且烟酒和饮料的进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因此其进出口并不反映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劣势,[4]且该类产品占出口比重较小,同时,由于SITC3、SITC4的商品性质与趋势与SITC2类同,SITC9类产品出口额和比重较小,因此,本文对这几类产品不予讨论。由测算竞争指数(见表1)得到的结论如下:

1.资源密集型产品中,SITC0类产品出口竞争优势较强,TC指数平均都在0.5以上,但是2008年的指数偏低,2009年有所恢复,2010年则略有上升,表明该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其MI指数偏低,接近于0,表明该类商品在福建的出口贸易中不具有显着的优势。SITC1类产品TC指数较高,1999-2004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接近于1,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很强。但2005年起该类产品TC指数急剧下跌,2008年起出现负数,2009年和2010年则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MI指数也一直在0附近波动,表明该类产品在福建出口商品中不特别具有优势,同时其自身的出口竞争也逐步趋于劣势。SITC2类产品TC指数一直为负且日益趋向-1,而其MI也是小于0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该类产品处于严重的比较劣势。

2.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SITC5类产品TC指数从2005年后开始趋向于0,竞争劣势逐渐缩小,但是2009年又有扩大的趋势,2010年略为好转。其MI值也小于0,表明该类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受金融危机的波及仍然较大。SITC7的TC值在2002年由负转正,呈现上升趋势,MI值在2007年以后也开始不断上升,然而2009年与2010年则双双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虽然该类产品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且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3.劳动密集型产品中,SITC6类产品的TC值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其MI值2005年后由负转正且逐步扩大,但是2009年均有所下降,2010年略为回复,表明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强,但是也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SITC8产品TC值与MI值在所有的出口商品中为最高,其TC值最高的时候接近0.9,MI值最高时达到0.4,但是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其他类产品不同的是,2008年该类产品的TC值没有下降,2009年TC值与MI值反而略微上升,表明该类产品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影响有限。综上所述,目前福建出口商品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包括服装、鞋子、箱包等在内的杂项制品;其次,资源密集产品中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类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其劣势有缩小的趋势,大部分产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危机后竞争优势分析

1.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影响分析。资源密集型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类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在于福建拥有适合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扶持。福建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合发展多样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同时,在中央农业政策的支持下,福建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和烤烟为主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它们一直是福建的顺差产业。[5]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是福建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市场尤其是美日欧消费信心受到打击,市场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人民币持续升值,经济不景气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福建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福建省内农业劳动力和农资产品的价格纷纷上升,导致农产品成本不断提高。这些内外因素造成福建该类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2009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回暖,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区的成立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福建农产品的出口,出口竞争优势有所回升。但是,经济复苏的缓慢性以及前述种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危机后福建该类商品的竞争优势仍旧存在着相当的挑战。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电子信息行业运行概况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超级秘书网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2]别秀梅,李玉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1篇9

【关键词】广电媒体集团化改革现状趋势

我国地方广电媒体以集团化为标志的体制改革,近年来取得一定成效,各地广电媒体先后组建集团,在短短的几年间实现了上档次、上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然而,随着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集团化改革并非一劳永逸,就当前集团化改革总体形势来看,依然存在着管理机制、人才和媒介质量等问题。本文以湖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为例,探讨地方广电媒体集团化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一、湖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改革现状

2009年成立的湖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实现了上档次、上规模,跨媒体发展,经营范围覆盖了平面媒体、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集团下辖湖州人民广播电台、湖州电视台,《湖州广播电视报》、传媒湖州网等媒体单位,是一家集广播、电视、报纸、网站、艺术团于一体的综合性传媒机构。集团是在原有的广电总台基础上组建的。集团成立后,对所辖各单位进行了系统的资源整合。充分运用旗下声、屏、报、网、团平台优势,推出一批内容新鲜、形式新颖的新闻佳作。围绕民生需求,湖州电台推出了《深度105新闻评论》、《百姓热线》、《信息直通车》等广播栏目,使广播各频率节目更具实用性和伴随性。

集团成立以来,媒体效应明显提升。电视台三个自办频道的年均市场份额达到23.4%,当地的收视份额超过了省台和中央台;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居全省同级媒体前列,获奖档次和数量保持了精品创优的强劲势头。集团还加快广电技术改造,使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率达到95%以上。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建立首席、导师帮带制度,有8位同志分别获得了主持人、播音、记者等7个专业岗位的首席称号,28位同志分别获得了主持人、播音、记者和编导等14个专业岗位的导师资格。2009年新闻综合频道在接受信用指数考核中,名列全省47个电视频道的第6名。与此同时,集团声、屏、报、网、团整体广告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通过集团化改革,湖州广电媒体提升了集约效应,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二、集团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湖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以来,虽然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果对改革后的传媒集团进行全面深入考察,就会发现:广电媒体的集团化改革并非一步到位,一些制约媒体发展的老问题依然存在。

1、管理机制问题。湖州广电传媒集团组建以来,虽然规模效益提升较快,但改革不完全、不深入、不彻底的状况还依然存在。现阶段,体制问题仍然制约着地方媒体的发展,这不是仅仅靠集团化改革即可轻易解决的。因此湖州广电传媒集团很难真正建立既能够全面适应市场规则,又能在党委领导下的行使法人治理的管理机制。也不可能很快从现行的管理运作体制下走出来,完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还不够完善,有些资源还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和配置。集团内部各部门人员虽然也实行竞争上岗,绩效管理,但由于传统体制、编制等问题,在实行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等方面还有很大难度,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2、人才质量问题。从整体看,地方广电集团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普遍匮乏,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缺乏力度,后劲不足。湖州广电集团从业队伍专业性不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跟不上媒体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经营人才、名记者名编辑稀缺。不仅高端创新性人材缺乏,甚至创意、策划、创作、生产、管理、营销等相关专业人士也得不到满足。一方面是地方人才资源有限,可选范围小。另一方面是有了高水平的人才也难以留住。这是困扰地方广电媒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3、媒介质量问题。首先是媒介特色不明显,精品不多。湖州广电集团成立后,广播电视节目虽然开创了一系列的招牌栏目,创高了一定的收视率,但是整体上依然显得特色不足,亮点不多。大部分栏目无论从模式还是内容上都在模仿或沿袭浙江之声、钱江卫视等优秀广播电视频道。由于实际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节目质量不高,栏目品牌特色不鲜明。

另外,由于媒介品牌效应低,产品缺乏社会影响力,媒体的本土社会知名度、关注度、美誉度难以迅速提升,因此容易在同类媒体的竞争中失去自己的区位优势,进而失去竞争力。这是我国地方广电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地方广电集团发展趋势

就当前地方广电媒体发展来看,要实现深度产业化改革,首先就要打破兼顾“社会公器”和产业组织双重属性与双重职能的束缚,从现行的管理运作体制下走出来,实行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这将会成为未来地方媒体改革发展的总趋势。集团内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各级各部门人员实行竞争上岗,绩效管理,能进能出,优胜劣汰;从根本上克服媒体双重属性、双重职责运作上的尴尬和事业编制,衙门作风等问题。

打造人才优势,扩大高层专业人才规模,将会成为地方广电媒体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之源。地方广电媒体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改革人事体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使人才进得来,出得去。在追求人才、获得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解决人才不足的现实矛盾。在开拓市场上,还要建立强大的“智囊团”来为媒介产业发展提供咨询与策划。随着竞争的加剧,科学的规划、规范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高级管理人才将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媒介产业也将向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倾斜,在信息传播和经营管理两方面出现质的飞跃。

提升媒介质量,扩大媒体影响力,应是地方广电媒体未来的发展重心。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媒介质量,媒介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特色品牌。地方广电媒体未来的发展重心应该集中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栏目、品牌媒体,以及名记者、名编辑和管理精英上,形成在省内、国内具有独创意义和本土特色的强势品牌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本地广电传媒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本地媒体在市场的占有率,保持本地媒体的优势地位。

推动新兴媒体的发展,加强媒介融合。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众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全球形成了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浪潮。地方广电传媒业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牢牢抓住多元化发展的主动权。湖州广电传媒集团利用当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组建资讯频道、运营出租车LED信息系统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项目、筹建网络广播电视台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为融合新兴媒体,实现多元化发展迈出了可喜一步,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葛澎.分布式计算技术概述.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2.5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1篇10

关键词软件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耗电量VAR-VEC模型

一、研究现状

关于以软件业发展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和以耗电量为代表的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中,高志刚得出,对能耗较高的行业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要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从而使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于第三产业发展和能源生产的关系研究中,王思斯运用ARDL模型和Toda-Yamamoto方法,得出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会带动经济增长,它们间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单向因果关系。

二、软件业务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和耗电量的动态研究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和模型的稳定测试

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EF通过平稳性检验;变量LI在一阶差分后通过检验;变量LS序列二阶差分后通过检验。

为了避免因滞后期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虚协整”、自相关等问题,根据LR统计量、FPE统计量、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等指标进行判断,并以“*”标记出依据相应准则所选择出来的滞后阶数。结果表明滞后阶数为3阶。

(二)协整检验

为了剔除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确定误差修正项个数。VAR模型滞后期为3期,所以协整关系检验的滞后期设定为2阶。根据分析表明存在至多1个协整方程,得到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式为:LEF=3.0356LI-1.6757LS+6.7149+ECM。从上式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系数为3.0356,t统计量值都很显著,说明两者对发电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具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长1个单位,会引起耗电量的3.0356个单位的增长,而软件业务收入每增长1个单位,会引起耗电量的1.6757l个单位的降低,前者对耗电量引起正向变动比后者大。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分析表明,耗电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软件业务收入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这并不能反映三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分析。

耗电量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软件业务收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多年来广东省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软件业务收入的不断增加,耗电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是耗电量和软件业务收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另外软件业务收入也不是耗电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格兰杰原因。

(四)误差修正机制

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修正模型(VEC)来考察变量间的短期关系。和的调整系数的估计结果:A=[-4.48114846139,-5.20925936729,-0.0630409971939].误差修正的系数都很小,可以看出广东省的软件业务收入、固定投资完成额和耗电量短期波动都没有很远地偏离长期趋势。另外,固定投资完成额的调整系数相对较大于其余两个系数,表明固定投资完成额如果偏离常态时,修正力度较大。

(五)脉冲响应函数

分析可知,在耗电量为一个正向冲击后,其脉冲曲线呈现下降趋势,在第三期中达到了最小值,其后耗电量变量对自身的冲击变化幅度并不大,且从第三期后出现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一直持续到第五期,之后一直呈现变化不一的增减趋势。这表明了第一期耗电量受到了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下降,初期反映趋势强烈,长时期的刺激效应不是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与软件业务对耗电量的冲击是负向,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耗电量受到自身冲击在长期内在逐渐减弱的,但在短期内受到政策其他外因影响冲击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与软件业务是负向冲击,长期对耗电量为负效应。

固定资产投资在短期内是呈现负向冲击,在第七期中达到最小值,之后出现固定投资的冲击逐渐增强的现象,且在第四期中冲击曲线达到了水平线,这说明在长期趋势中,固定资产的刺激是在负向效应下发展的,呈现逐渐减弱的现象,在短期中,对固定资产的刺激经济政策还是有一定效应的。

(六)方差分解

1、表示耗电量lef对自身的影响接近99%,说明耗电量的增长基本全部依赖于自身的推动,而软件业务收入却对耗电量的影响比较小,从滞后一期到滞后六期都占到1%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对耗电量的影响从滞后一期到滞后二期都是0%,从滞后三期才开始慢慢增加影响程度,基本平稳在26%左右;同样的,耗电量对自身的影响也从滞后一期、二期的99%到之后接近71%。这都说明在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和软件业务收入对耗电量的比重增加也是有贡献。

2、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对自身的影响从滞后一期的89%的方差贡献率,说明刚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大部分是由自身推动,但之后再慢慢下降到滞后三期开始慢慢平稳,占到68%左右的贡献率;软件业务收入和耗电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率也是从开始比较小的值然后逐渐增加,最后是耗电量10%左右的影响率以及软件业务收入的20%左右的影响率,分别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贡献。

3、表示软件业务收入对自身的方差贡献率从开始的5%到滞后三期的33%,之后平稳在32%左右,(下转第35页)(上接第32页)表明软件业务收入对自身增长的影响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率;而最大的贡献率是固定资产投资,从开始的82%的影响率慢慢下降到滞后四期54%左右,后面都比较的平稳,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软件业务的贡献率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而比较小的贡献率是耗电量对软件业务的贡献,基本从开始就维持在13%左右的影响率,一直比较平稳。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VAR-VEC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长期,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软件业务收入、耗电量的之间存在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2)在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软件业务收入对耗电量产生显著影响;(3)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软件业务收入无影响;耗电量对软件业务收入长期内正向影响。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出以下建议:(1)广东省应该激励长期软件业务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避免短期投资对软件业的波动性冲击;(2)对于项目规模较大,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应当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该产业发展空间以及地区见的供需差距以及贸易流向,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3)根据广东软件产品国内需求总量、消费区域以及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以此调整固定资产的投资量。

参考文献:

[1]罗艳,陈平.广西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三产业研究[J].

[2]王思斯,贾庆军,蒋月星,夏雯婧.基于ARDL模型的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3]李树明,李平,.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能源产量互动效应的市政研究[J].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篇11

由目前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它的特点促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发展新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包括很多,例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面向着集成方向,这也成为了微电子技术在新世界发展的重点,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也将越来越微细化,精密化;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则是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多媒体的出现也将计算机,通信、电器等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将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趋势则是高性能和增大容量,与通信技术相融合,向人们提供具有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服务。此外,还包电子元件,配件等,也向着微型化,便携式等方向发展。

1.2电子信息产业需求的新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以技术为支撑的,而经济的发展是技术进步的保证,因此,市场经济的变化也影响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经济危机过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而且从目前它的发展范围可以看出,已有美国、日本等电子信息产业先进的国建逐步向亚太地区扩展,而且非洲等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在全球该类产品中也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众多电子信息产业中,计算机和通信产品成为产品投资的引领产品。

1.3电子信息产品技术的发展新趋势

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获取高额利润的保障,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获取大量利润,对技术进行创新和获取技术垄断成为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此外,由于技术的垄断,导致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竞争更加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地区,他们也各自的垄断技术为保证,成为了电子信息产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2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在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同时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为它在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带领其他行业的循序发展,同时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具有变革的深刻影响。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以下两个规律:

2.1递增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技术的以此突破性进步,同时也带领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展到国家经济范围,带动国家的经济繁荣。例如,集成电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促进了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和收音机经历了多个层级的技术变革,使得产品更先进化;空调也由原来具有单纯制冷功能的空调,经历了具有冷热调节作用的空调最终发展为今天的直流变频式空调;而却洗衣机的功能也在逐步增多,经过单缸、双缸、全自动三个阶段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便利性。所以说,电子技术元件的技术发展使得使用该元件的产品不断涌现出来,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促进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总之,由单一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展到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通过递增规律,使得相关产业的技术和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这就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递增规律。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篇12

关键词:电子工程;发展;趋势

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很多工作要和电子信息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电子工程技术是一种流行的应用技术,它已被大量应用在很多的行业,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有利于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在这样的推动下,中国的产业发展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为社会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现代电子工程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

1电子工程技术概述

电子工程技术也被称作电子技术,它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近些年来,其发展较为迅猛,电子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技术、测量技术和控制技术,已经在很多的行业得到发展和使用。从其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发展的优势更加明显:1)使用的范围广。电子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能够在其他行业得到较大范围的使用,以推动各行业的发展进步。2)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3)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从电子工程技术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能够显示出非常大的发展潜力[1]。

2电子工程的特征

尽管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史很短,但发展很快。作为新兴产业,其特征如下:1)应用的类型新。它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并进行处理的,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产品为代表。2)发展空间广。伴随着电子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相关技术已逐渐融入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空间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3)应用广泛。从电子工程的发展趋势来看,面对新的信息时代,人们将始终使用电子产品,电子工程的使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2]。

3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电子工程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

3.1.1智能化发展趋势电子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它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并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智能化的发展使电子工程技术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另外,从目前中国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设备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智能化发展已成为电子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子工程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还应根据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以先进的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最终实现行业的智能化发展[3]。

3.1.2标准化发展趋势集成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使电子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标准化的角度实现各种生产过程的集成。标准化的技术和标准化的设备实现了各个生产环节的完美连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标准化是电子工程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4]。

3.1.3网络化发展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网络技术也被大量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支持电子工程技术,网络技术的集成可以实现远程信息服务,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可以说网络是电子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3.2电子工程在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3.2.1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电子工程技术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先进的电子工程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效率,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减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到生活的乐趣,而且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和意识越来越现代。

3.2.2应用于高精尖科技领域电子工程技术先进,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其他相关高科技领域,并且将在这些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在精尖科技领域,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关技术人员和单位要抓住这一机遇,随着技术的发展,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3.2.3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的花费。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制造商将继续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这将进一步促进电子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例(12篇)

    - 阅0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1篇1这种自然流动,可能因某些风险因素而中断,甚至发生逆转。譬如,对退出壁垒――诸如资本管制或直接国有化和没收之类――的担忧会阻止资本流向发展中国.....

    早教工作计划范例(3篇)

    - 阅0

    早教工作计划范文篇1计划的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分类标准有:计划的重要性、时间界限、明确性和抽象性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早教老师个人计划范文,但愿对.....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