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1篇1

这种自然流动,可能因某些风险因素而中断,甚至发生逆转。譬如,对退出壁垒――诸如资本管制或直接国有化和没收之类――的担忧会阻止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毕竟,如果你不能以适当方式将股利、利润和剩余资本汇回国内,为何要投资于国外?由于这些原因,资本的整个流动会改变方向――改变程度常常很大,随着这些国家的国民也力求保护或隐瞒自己持有的资本,会出现与资本逃逸同时发生的彻底大规模逆转。

最近数年来,预期和历史趋势已出现显著而持续的变化。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登记账户有逆差的趋势,随着这些国家开始积累起可观的盈余――也就是说,它们的储蓄多于投资――逐渐出现了转折。这些盈余数量大,且持续不断,从而导致国际储备显著积累。例如,截至2007年,中国的储备增长连续三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

这些盈余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方面,即盈余的出现一直伴有经济增长的上升,而不是下降。这种情况与过去一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那时发展中国家为了创造盈余不得不求诸限制性经济政策。具体说来,在过去,这些国家政府若想创造最近数年实现的那些类型的盈余,它们就得削减消费,提高税收,让货币贬值。

最近数年与以往不同。发展中国家持续产生盈余,并且产生盈余的方式表明它们的经济强劲而非虚弱。另外,它们持久地储蓄了相当大一部分盈余。这种非同寻常的现象已造成其他一系列如涟漪般的异常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美国能够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盈余规模相当的大量经常账户赤字,曾有一个阶段,美国消耗了全世界逾90%的储蓄。虽然全球储蓄的这一负担已经减少,但收支失衡在国家分布上仍然高度偏斜,而且,美国在国际阵容中是个突出的例外(见图1)。

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我们曾用“稳定的非均衡”这一术语来体现全球收支失衡极为异常状况的特征。美国赤字规模构成一个明显的非均衡信号。发展中国家愿意为这种赤字提供融资,从而便宜地使非均衡处于稳定状态,至少短期内曾是如此。这种情况导致一批新兴经济体成为美国的债权国(见图2)。想象一下:一些较穷困的国家在借钱给这个富裕国家,这意味着它们在大量积累对这个富裕国家的索取权。随着新兴市场作为工业国家资产持有者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无论它们就自己如何配置资金发表什么意见,都可以而且肯定会对全球市场产生影响。它们的影响现在通过债券的定价、具体公司的估值、汇率的变动可以感受到。

这些只是作为一些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从债务国稳态下运作到债权国稳态下运作的转换,正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投资者对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起作用的感知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稳态转换非常显著,在有些情况下是得助于资本账户上资金的大规模流入,包括通过资产组合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资本流入像涡轮增压一样增强了储备的积累动态。

就在几年前,发展中国家还被视为经济动荡的主要来源,而且理由充分。毕竟,20世纪80年代是拉丁美洲“失落的10年”,在此期间,该地区因增长停滞、贫困加剧、社会状况恶化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损害;在美国和其他地方,货币中心银行的财务稳健性因该地区的债务重组而受到威胁。在1994年和1995年,我们又遭遇墨西哥“龙舌兰风暴”(tequilacrisis)。这场风暴需要大量紧急援助来平息,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担忧数百万墨西哥人会越过边境进入美国,试图逃避其国内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高失业形势。

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已不被视为系统性动荡的一个威胁,更多地被看做全球稳定的一个来源。这一转变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看法已扎下越来越深的根系,现在通过多个渠道可以感受到。而且,这种看法已得到事实支持,新兴国家正在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并且它们愿意提供大量廉价融资给美国政府、银行、经纪公司,以及其他私营部门实体。

始于2007年夏季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凸显了新兴经济体国际地位的变化。令很多人吃惊的是,市场动荡非常剧烈,在工业国家致使信用市场部分停止运转,银行间活动陷入瘫痪,而面对如此动荡的形势,新兴市场却表现出很强的复原力。我们看到在努力维护一些西方偶像级金融机构如花旗集团、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的生存时,新兴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表现出很强的复原力,一些新兴市场实际上还充当了市场稳定器的角色。举例而言,想想2007年11月27日的一则公告,该公告称,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即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个成员国)政府投资部门,将为花旗集团注入75亿美元资本。在注入资本的过程中,阿布扎比投资局持有花期集团强制性可转换债券。债券一旦强制转成普通股,将使该机构成为花旗集团的最大股东(股份刚好低于5%)。这则公告的时间紧随花旗集团股价大幅下挫之后,股价之所以下跌,是因为投资者对巨额核销的消息做出了消极反应。

数周之后,瑞银集团似如约而至,宣布次贷损失100亿美元,同时表示也有可能售出股份给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为首的财富基金。像花旗集团的交易情形一样,瑞银集团的资本注入安排也是发行一笔将转换为股权的债券。这一次,市场同样做出有利反应,因为有迹象表明一批规模大而有耐心的资本将会聚集投资,扮演一个市场稳定器的角色。最后,摩根士丹利于2007年12月将数笔巨额亏损一并宣布,同时表示,公司已从亚洲获得一笔5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中国通过中司购入强制性可转债,这笔转债使中国在摩根士丹利拥有近10%的股份。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1篇2

关键词:外债规模;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3-0027-05

EmpiricalAnalysisofChina’sForeignDebtScaleandItsInfluencingFactors

LIYan-ni,RANMao-sheng

(CollegeofEconomics&BusinessAdministration,ChongqinUniversity,Chongqin400030,China)

Abstract:Themodestsizeofforeigndebtonacountry’seconomyissignificant,thenwhatfactorsaffectthescaleofChina’sforeigndebt?Thispapersummarizescorrelativefactorsthroughthethreetypesofchannelwhichtheoperationofexternaldebtareinvolvedin.ThemethodsofcointegrationtestsandGrangertestsareusedtoanalyzethefactorstoactonthelong-termandtheshort-termexternaldebts.Theconclusionsaredrawn:thefiscalsurplusGrangercausethelong-termforeigndebt;thestatebudgetinvestmentinfixedassets,thetotalurban&ruralsavingsandhotmoneycausetheshort-termdebttochange.Atsametimetheshort-termdebtwillalsoworkbackonforeignexchangereservesandfiscalrevenue;externaldebtpromotestheincreaseoftheGDP.

Keywords:externaldebtscale;cointegrationtest;Grangertest

1引言

一个国家的外债,对这个国家来说是一种外在的资本资源,它可以补充国内资金来源不足,有助于提高国内资本形成的速度,提高投资率,尤其是在这个国家经济起飞阶段,这一力量的作用往往是巨大的。从这个角度讲,外债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外推力量。而当其规模相对偏小时,则这种外推力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对国民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一种隐性风险。而过多则存在偿付危机,最终有可能导致一国的经济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以及最近的希腊债务危机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我国外债自1985年开始不断增长,随着GDP不断增加,外债的增长率在不断下降,到2000年首次出现负增长率。随后几年又出现稳定态势。在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国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08年我国外债相对2007年增长率仅为0.2%,而2007年这一数值为15%,随着各国对经济出台的刺激计划,经济不断回暖,2009年外债增长率上升至9.9%。在我国外债总额中,短期外债占比从2001年不断上升,截止2009年底已经达到60%。而这几年外债增长率的变化也主要是由于短期外债规模的变化而引起的。我国这几年流动性相对过剩,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下,许多热钱也涌入国内。在我国资本账户严格管制的情况下,政府严格把关热钱的流入与流出。短期外债成为热钱流入我国的一个主要载体。外债规模多少算合适,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外债规模,外债又对经济中那些指标产生作用?本文就是要说明上述问题,为我国外债规模的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影响我国外债规模因素的理论分析

早在1948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在阐述经济增长模式时,就曾经指出当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率时,应当利用国外储蓄(即引进外贸)来提高储蓄率。1960年罗斯托在论述其“起飞理论”时,也提出过利用引进外资的方法来增加不发达国家的投资,使其净投资率达到10%以上。不过,在研究利用外资必要规模方面,迄今为止比较系统而又影响较大的还是由钱纳利和斯特劳斯在1996年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主要受两大约束:一是投资约束,二是外汇约束。一国为使经济增长(GDP)达到一定的目标,就必须保证有较高的投资率水平。如果未来国内所能提供的潜在储蓄能力不足以弥补为使GNP按预定的增长目标所需的投资,即存在投资―储蓄缺口,此时应该利用外资,使外资流入弥补这一缺口。另外,如果未来的出口不足以抵偿为使按预定目标增长所需的进口,则该国存在着外汇缺口。一国经济要均衡增长,必须保持储蓄缺口等于外汇缺口。当国内出现储蓄缺口即资金短缺时,必须利用外汇缺口来平衡,当两个缺口本身不具备互补能力以保持自动均衡时,应该采取从国外引进资金的办法来使两个缺口在促进经济增长率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均衡。Barro和Lucas&Stockey的税收平滑假说认为,赤字是政府在取得既定收入时为了最小化税收对经济造成的扭曲而采取的最优政策措施的结果[1,2]。对于财政赤字的弥补,政府可以考虑增发外债弥补赤字。同时赤字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举借外债的规模。可见一国的外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投资、国际收支以及储蓄、财政赤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和结构关系。

结合上述理论综述,作者援引自姚长辉的观点,界定我国外债是通过三个渠道对宏观经济产生作用,这三个渠道分别为:投资渠道、国际收支渠道和财政收支渠道[3]。那么这三个渠道涉及的因素是如何对外债产生影响与作用的。下面给出具体的理论分析。

首先,经济的发展依靠社会的投资,投资带动GDP的增长。根据钱纳利的“双缺口”理论中的投资约束,当出现投资―储蓄缺口时,经济的发展通过利用外资来满足社会总投资。利用外资主要包括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利用外债。在我国年度社会总投资中包括四个部分:财政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投资、自筹投资、外资投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GDP增长的需要以及国内储蓄的情况,从而确定需要利用的外资数量,再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可获得所需外债的规模数量。这里还涉及国家预算内的投资额度以及利用外资的投资额度。这些都对外债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外债既是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经常项目的重要因素。外债的大小,直接影响我国进口总额,原因是进口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与外债有关的。例如,买方信贷的取得就直接增加进口,商业贷款一般是通过国际招标投标使用的,如果外方中标,进口就不可避免,政府信贷一般也是以进口债权国货物为条件的。外债既影响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又影响经常项目,因此,外债对国际平衡项目―国际储备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情况是,借入外债后,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而经常项目因为进口增加会出现逆差,如果二个差额可以相互弥补,国际储备水平保持不变,但更多的情况是,二个差额不能相互弥补,那么,国际储备就将发生变化。另外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趋于下滑,在目前全球流动性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国际热钱很可能撤离欧美市场,涌入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内地。中国目前在资本账户管制的情况下,也加大了对投机性热钱流入的监管力度。热钱规模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反映出来,且热钱也主要通过外债这个载体进入中国。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影响外债的因素主要有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热钱以及外汇收入。

最后,外债的借入与偿还分别纳人财政收入和支出,从而影响财政收支的平衡。同时政府财政收支的差额还表明政府为平衡总体财政平衡而需举债的数额。政府对外债的借入与偿还都将对财政平衡产生影响。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以及盈余或赤字都对外债有影响。

国内关于分析外债规模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有:杨大楷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对外债影响最大的是以下5项因素,其排序情况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居民储蓄额的影响>进口额的影响>外债余额的影响>还本付息的影响[4]。魏朗对1985至2002年的政府外债与GDP的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分析及协整分析,得出政府外债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外债是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

[5]。金雪军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序列进行分析得出外债规模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还本付息状况[6]。

本文将针对上述理论分析中外债涉及三个渠道所包含的因素指标,利用时间序列中协整以及因果检验实证方法确认影响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规模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就本文研究的内容给出后续可研究的一些方向。

3影响我国外债规模因素的实证分析

图1描述了我国外债规模以及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规模的时间序列。从图上可以看出短期外债在2001年突然上升,这种上升趋势一直延续到2007年,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又有所回升。而长期外债规模从2001年总量上有所下降,而后缓慢增长,这与短期外债的增长区别较大。因此对于外债规模的分析,本文将对短期和长期外债规模单独分析,以区别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二者的不同因素。

3.1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说明

通过对文章第二部分对外债涉及三个渠道的分析,我们选取影响外债规模的自变量因素包括:投资渠道下总储蓄(s)、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gtys)以及利用外资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gtyz);国际收支渠道下外汇收入(whsr)、外汇储备(whcb)、进出口差额(jcc)和热钱(rq)指标;财政收支渠道下财政收入(czsr)、财政支出(czzc)与财政盈余(czcz)指标。因变量外债则分为短期外债(ys)、长期外债(yl)以及外债余额(y)。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数据指标时间段选取1985~2009年跨度。数据来源:我国外债规模、外汇收入、外汇储备、热钱(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项目表示)、实际GDP、进出口差额以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盈余来自中经数据库。汇率(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外商直接投资、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利用外资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wind数据库。

3.2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实证分析使用Eviews6.0,采用ADF方法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最优滞后期用SC最小值确定,临界值显著水平取10%。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分析结果如下:外债余额y、长期外债yl、热钱rq、财政盈余czcz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一阶平稳序列I(1),短期外债ys、实际GDP,总储蓄s、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gtys、财政支出czzc为二阶平稳序列I(2),外汇储备whcb与财政收入czsr为二阶非平稳序列,但外汇储备的增量Dwhcb以及财政收入的增量Dczsr为二阶平稳序列I(2)。

3.3各变量与外债规模的协整检验

只有在平稳变量之间或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之间才能进行Granger检验[7]。因此对于短期和长期外债这两个非平稳变量,需要检验各个因素与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后,再确定各个因素与外债规模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在3.2中检验出长期外债为I(1),短期外债为I(2),根据各个因素的平稳阶数以及只有同阶且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才能进行Granger检验这样的条件,我们选择可能对长期外债有影响的同阶因素有:财政盈余czcz,热钱rq,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短期外债有影响的同阶的因素有:GDP,储蓄s以及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gtys,外汇储备增量Dwhcb以及财政收入增量Dczsr。对于热钱对短期外债的影响,可以通过设定短期外债的增量Dys来验证其与热钱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检验,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检验;另一种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在VAR系统下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多变量间Johansen协整检验。这里利用EG两步法检验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值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分别建立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然后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单位根检验通过,则表明序列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中不能含有漂移项和时间趋势项。滞后阶数则依据AIC准则进行选择。残差稳定性检验的临界值的显著水平取10%。检验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组包括:(ys,gtys)、(ys,Dwhcb)、(ys,s)、(ys,Dczsr)、(ys,czzc)、(ys,GDP)、(Dys,rq)、(yl,czcz)、(yl,rq)、(yl,DGDP)、(y,DGDP)、(y,fdi)。

协整验证的结果表明ys与GDP、yl与rq以及y与fdi这三组变量存在非协整关系。其余每组两个变量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下面就上述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进行Granger非因果检验。

3.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长短期外债以及外债总量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在具有协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Granger非因果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为了获得最佳的滞后阶数,这里仍然以AIC和SC信息准则为标准。检验结果的原假设概率值的显著水平为10%。检验结果显示财政盈余与长期外债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gtys、s、czzc是短期外债的Granger原因。短期外债是外汇储备增量的原因,同时热钱会引起短期外债增量的变化。外债总额是引起GDP增量变化的原因。下面对上述实证结果做细致的分析。

结果可以看出成为影响长期外债的因素为财政盈余czcz,从3.3节中的财政盈余与长期外债规模的协整检验中,可以得到二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即财政盈余越小,则长期外债规模越大。按照前述Barro和Lucas&Stockey的税收平滑假说的理论,对于财政赤字的弥补,政府可以考虑增发外债弥补赤字[1,2]。赤字较高时,如果经济的增长较快以及还款实力较强,可以增加外债规模。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因此财政赤字的规模会影响长期外债的规模,且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长期外债也是财政赤字的Granger原因,每年长期外债的还本付息都会影响财政赤字的额度。

影响短期外债的因素有财政支出czzc、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gtys以及城乡储蓄总额s,且这些因素与短期外债都成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出越多,需要的投资缺口也将越多,这将刺激政府对外更多的负债。对于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其数额越多,则意味着财政支出越大,则需要外债也相应越多。总储蓄额引起短期外债的同方向变化,可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说明。我国90年代开始的国企破产改革,职工下岗分流,住房实行市场化后,各项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存款的预防性动机增强,导致储蓄不断上升。居民的消费倾向不高,储蓄主要用来高额的教育费用,大额的购房需求,或者医疗支出。在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股市投机性较强,民间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居民收入的投资倾向也较低,导致了我国总储蓄引起的与外债的同向关系。

从3.3节的协整检验中就已经得出热钱rq与长期外债yl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样就更谈不上存在因果关系。而3.4节中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却可以得出热钱rq可以引起短期外债的增量Dys变化,这也与实际相符合。我国短期外债在2001年突然增长,占外债总余额的比例从2001年的35%增长到了2009年的6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短期外债较大规模的增加有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在人民币中长期升值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更倾向于借用外债。另一方面,外贸企业更希望进口延期付款和出口预收货款,这些都造成短期外债上升。另外短期外债中的一部分是外资以游资的形式流入中国,这也是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以及中国每年较高的GDP增长速度下,导致了热钱不断涌入中国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率。并且,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迅速高涨,以及股票市场大幅的动荡也都与外资游资有关。因此热钱的涌入导致了短期外债规模的增加。

而短期外债ys也会反作用于外汇储备的增量Dwhcb、且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由于我国外汇管理的银行结售汇制度,那么短期外债的增加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因外汇储备是存量概念,因此这里仅指它的流量概念,即外汇储备增量)。

短期外债与GDP无协整关系,长期外债与GDP增量虽有协整关系,但他们之间却无Granger因果关系。而外债总量与GDP增量之间有协整关系,且检验出外债总量是GDP增量的Granger原因。这从总体上肯定了外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对于外债总额与fdi在3.3节中已经验证二者无协整关系,那么他们之间也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4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对于实证结果中财政盈余或赤字是引起长期外债变动的原因这一结论,可以推出一国若想不发生债务危机,应注意保证财政有盈余可以偿付所借的长期外债。在满足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适度负债,且保证偿债率不超过警戒线,政府则具有偿付债务的能力。如果过度负债,而政府又连续出现较大的财政赤字,无力偿还债务本息,那么必将危害本国经济。这就要求政府有足够的实力偿还债务,这就进一步要求政府所借债务的投资要有效,以防投资失误,造成过多浪费,造成还款压力。

对于实证得到的结果短期外债则受财政支出、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储蓄总额以及热钱的影响。可以根据3.3的协整检验,得出财政支出以及总储蓄对短期外债的影响较小,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热钱的流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外债风险的典型例子,大量短期外债出逃给债务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随着这几年我国短期外债所占总外债的比例不断上升,已经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因此应加强短期外债规模的调控,防止短期外债规模增长较快。同时加强配套措施的管理,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外债风险,如建立外债风险控制的指标体系和外债预警系统等。同时密切关注境外资金流入,强化对短期资本的监控,高度重视短期投机资金通过贸易、个人外汇和投资等渠道流入流出我国。

实证得出的另一结果是外债总量是GDP增量的Granger原因。我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包括国外资金。基于此,提高GDP增长与外债投资规模的比率系数,是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优化外债的投资结构,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合理安排好外债投向,坚持“效益为先、质量第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外债为平台,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由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根本转变。

基于本文所阐述的内容,后续仍应着重关注热钱与短期外债数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以便保证我国在不发生短期偿付危机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控制好热钱对我国短期外债的不良影响。对于总储蓄与短期外债规模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二者之间存在这种因果关系的一种机理性理论假设。这个假设内容是否与现实相符,还需进一步实证检验。另外对于影响外债规模的因素重要性的排序本文也未作进一步分析。以上这些都有待于以后继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arroRJ.Onthedeterminationofthepublicdebt[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9,87(5):940-971.

[2]LucasRE,StokeyNL.Optimalfiscalandmonetarypolicyinaneconomywithoutcapital[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3,12:55-93.

[3]姚长辉.外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1994,(3):10-17.

[4]杨大楷,杨刚.中国外债规模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9,(4):7-10.

[5]魏朗.政府外债与GDP的协整关系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2):13-16.

[6]金雪军,邢自霞.我国外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J].财贸经济,2008,(5):74-81.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也不断得发展与完善,更多的人投身到证券市场的洪流中,站在风口浪尖的金融分析师们,目睹了股市的潮起潮落,不禁慨叹,谁懂得中国的股市。

或许当大盘跌无可跌的时候,很多股票已经跌破内在价值,我们需要思索,是不是在经济越发展的时候,对于股票的投资更应该回归到其股票自身的价值投资呢?那么在神秘的数字背后到底蕴藏着多大的宝藏呢?在这个阶段财务会计是否在投资分析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呢?会计是金融的基础,财务报表是成为面向证券市场的媒介,使得会计与金融结合的更加紧密。对于财报的披露成为分析师,投资者,企业家所关注的焦点,如何更好解读财务报表是值得思考深究的。

二、提出问题

财务和会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数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就藏在财务报表的基本原理中,这些表已经把所有能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东西都反应在表内,财务的智慧就是体现在对数字中有用信息的识别和分析上,从而揭示了各种趋势和关系并为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财务报表其相关性强,可理解性强,处于中立,适时性强,并具有可比性。所以对一个财务报表的有效性有很严格的要求。基于财报的有效,对于投资者该如何解读财报?如何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以增强其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文将详细阐述数字背后的密码,财富背后的智慧。

三、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使得财务公认会计成为“商业语言”,尤其是作为“商业密码”的载体――财务报表,更是全面、系统、综合记录了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轨迹,相关利益主体对它的关注与分析越来越密切。财务报表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企业财务信息,但它所提供的信息含量高,浓缩性强,并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单纯看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是不够的,必须对报表进行分析。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加剧及相关利益主体多样化,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及外延不断深化,需要读懂财务报表的人也随之扩展,所以对财务报表的解读已经成为证券投资的必修课。《财务报表解读与证券投资分析》一书更是细致入微的结合大量的实务和案例,从理论,方法和实务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如何正确解读财务报表,既可以让使用者明白报表中项目的确认,又能正确的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透视企业财务状况,找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决策。哈佛经管类图书《财务智慧――如何理解数字的真正含义》中阐述了会计和财务的艺术,对于财务报表的把握,对于每个信息的使用者都至关重要。如何阅读财报,如何使用报表的信息更有效,财务知识的普及让我们观察企业发展趋势和理解数字背后的故事。

四、财务报表解读

财务报表是对公司业绩评价最有利的工具,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通过利润表可以了解企业当期经营业绩情况,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会计期内现金流转情况。财务报表是防范各类交易风险的信息依据,通过报表了解对融资易,投资易和信用易的理易提供依据。

(一)资产负债表该看什么。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资产总额越大,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就越多,企业的生产规模就越大,实力越强。通过资产分布状况可以识别企业财务弹性,反映企业迎接各种环境挑战,抓住经营机遇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资产变现能力,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对外筹资和调节资金的能力。

所有者权益总额反映企业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一般所有者权益总额越大,表明属于投资者的权益越大,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来源于企业外部,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企业源于企业内部。外部所有者权益的增长,说明投资额加大,企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强。企业经营者的资本保值、增值的能力,企业拥有充裕的自由资金和良好的偿债能力,体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二)利润表怎么看。在财务报表中,企业的经营状况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的。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利润关系分配。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利润表是把上市公司在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收入与支出更加直观通过数字展现其净利润或亏损。从利润表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的是通过比率的计算对财务报表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明确各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找到投资的最佳时点,和透过这些财务数据更直观的了解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股票的股价变动取决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经营活动。

(三)现金流量表怎么看。现金为王,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正常的经营和良性的发展取决于现金流,尤其是对于股东和债权人来说,更是对现金流有更高的要求,通过财务报表我们不难发现在此处大有文章可以做,所以投资者需要在此处小心。

市盈率预示着上市公司的收益增长的能力。该指标是分析个股风险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市盈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市盈率越低,投资风险越小。价格是以预期的未来收益为基础,所以高的市盈率意味着未来预期的收益比当期的收益高。在筛选股票方面,利用市盈率,会得到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我国目前的股票,市盈率在30倍以下通常是安全区域。

五、结论

由于不规范和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国股市更多依靠“政策市”和“消息面”,并且我国股票投资者主要是大量的投机个体或散户,缺乏大的机构投资者,个体股民或散户缺乏专业知识、分析能力,并且更不会去关注财务报表分析。但是投资者应树立理性投资观念,自觉学习和掌握财务报表分析,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相结合,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并将其应用于投资中,这样才能使其在股海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付梅英.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06-15.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数字化;印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当今是信息时代,数字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技术和网络的结合,改变了传统印刷产业链,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印刷作为与计算机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之一,受数字化影响颇深[1]。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将会是印刷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印刷企业必须直面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的大趋势,主动的、自觉的引进数字印刷,调整发展战略和策略[2]。

1传统印刷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传统出版印刷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也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商业模式。

传统印刷产业链是:作者+出版社+印刷企业+新华书店+读者。在这条产业链中,众多出版集团拥有出版社、印刷企业、新华书店,掌握着内容生产和销售渠道,在行业中占有垄断地位,具有定价权[3]。

这个产业链中,因为内容需要通过传统形式印制出来,印刷企业连接着内容制造与销售平台,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由于上游和下游同时受制于人,印刷企业仅仅是个微利生产商,只能与出版社、发行渠道绑在一起,分享“蛋糕”中有限的一部分。

2当前数字印刷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企业积极引进数字印刷设备,并开拓相关业务,但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简单,建立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却不容易。

归结起来,数字印刷企业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这三种模式是企业应对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结构和不同发展状态所面临的选择。

2.1“传统+数字”模式

“传统+数字”模式,即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在印前和印后环节通过采用可对接的系统、设备,以形成“业务互补”和“生产互补”的模式。

所谓“业务互补”是指印刷企业可在现有的业务中充分开发其对不同技术的需求,比如传统印刷业务中存在数码打样的需要,而数字印刷业务中可能存在传统装订的需要。所谓“生产互补”即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各自优势,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

这种模式是大多数传统印刷企业采用的主要模式,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数字印刷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亟待探索,采用“传统+印刷”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风险。

虽然这种模式弥补了传统印刷的不足,然而,这种立足于传统印刷,仅仅将数字印刷作为“副业”的模式,严重妨碍了数字印刷特点的充分发挥。同时,简单的采用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企业也是短时间无法盈利的。

2.2个性化产品制作模式

这种模式大量地存在一些较大城市的连锁店中,最主要的产品是影像产品,当然也有一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如笔记本等。目前做得比较有规模的是杭州日报下属的杭州盛元公司,在浙江省、上海市有十几家的连锁店。主要经营范围是各类影像产品。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大量可变数据的印刷,通过连锁店的复制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以期采取先市场、后盈利的方式来打造数字化印刷中的一个细分市场。现在主要是消费者群体比较弱小,特别是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创新点不多,所以目前这种商业模式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如果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配套的印刷后道机器设备逐渐自动化,并从而提高整个工序的自动化程度,那这种商业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剑走偏锋”的盈利方式。

2.3按需印刷模式

按需印刷(POD)是近年来出现的全新的印刷模式,对印刷界及出版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谓按需印刷是指按照用户的要求,依指定的地点和时间予以提供为目的,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这种模式将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印刷界的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多层次等印刷难或成本偏高等问题,进而明显拉动印刷需求,增强印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

目前我国有一些大型文化企业相继进行了按需印刷业务的尝试。其中江苏南京凤凰集团的做法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他们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引进了柯达Prosper1000连续喷墨印刷系统,并在凤凰集团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市场开发也扩展到上海、浙江等地。虽然目前经济效益一般,但号称亚洲第一条POD连线系统的打造给凤凰集团带来了相当不错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

尽管这种按需印刷模式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首先我国文化系统内出版为王的特殊情况决定了目前还没有到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时候。其次,在中观层面上,这种模式还需要比如数字资产化的界定、版权市场化等相关政策强有力的支持。最后再到微观层面,各印刷企业本身的经营模式改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建设缺乏等因素,都将制约这种按需印刷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全产业链数字化印刷的新型商业模式构建

基于按需印刷的新型商业模式不应该只是印刷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而应该是跳出印刷看印刷,从更高的视野出发,协同产业链的上下游,共同构建新型商业模式。

该模式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是“作者+数字内容管理平台+网络交易平台+数字印刷(出版)+配送+读者”,在这个产业链中,网商、印刷企业、发行、物流被串联成一个集合体,协同发展。

由专业网络公司打造数字内容管理平台,该数字内容管理平台还要与出版社“数字出版”相结合,充分利用出版社资源,将各出版社的断版、绝版书、非畅销书内容数字化。

该平台上还应建立起一个规范、高效的作者签约及销售订单通路,读者网上选择书籍,下达订单,这些订单被高效汇总,分别发送到出版、印刷企业,印刷企业接到订单后,进行按需印刷。

完成印刷后,通过强大的物流网络,以最快的速度将书籍送到读者手中。

目前这种商业模式仍只处于摸索阶段,究其原因,在于这种商业模式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达成共识。只有对网络公司、出版社、印刷企业、发行集团、物流等进行功能性的整合,统筹考虑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在全过程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

对于出版社来说,加入这种商业模式中,不仅可以防范出版社下游因订货无依据、无条件退货、回款难、占用库存等产生的经营风险,还可以充分开发出版社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进一步丰富读者的需求,同时,利用数字内容管理平台还可以涉足“数字出版”领域。

从发行企业来讲,充分发挥多年从业优势,在建立版权保护措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试点,采用租用或自建方式运营网上书店,在维护传统发行渠道的同时,拓展网上发行渠道,使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买到所需图书,真正成为我国出版物销售市场的枢纽和主导力量。

从印刷企业来讲,通过采用这种商业模式,不仅可以承接本地业务,还可超出地域限制,承接异地印刷业务,充分挖掘数字印刷市场的潜力。

对物流企业而言,成为这种商业模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是其内在需求,也是印刷企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在这种紧密的、顺畅的新型商业模式下,打造的集合体将成为一个新型的、独特的盈利企业。不仅自身有盈利的模式,还可以为原有传统企业部分提供有益的帮助,这种新型的企业通过自己的核心业务定位,才能在市场的不确定风险中找到机会,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东.传统印刷企业需要进入数字世界[J].印刷技术,2012(7).

[2]齐福斌.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J].印刷世界,2011(7).

[3]王义权.浅谈数字化下的出版印刷业[Z].南京:2011.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都市类报纸;赢利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各种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产品与应用的开发非常活跃,由此产生了多种新型信息传播形式,使广大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网络成为新时代的宠儿,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经营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都市类报纸,在随后的90年代中后期报业市场化阶段得到迅速成长,当前已是我国各大城市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其广告刊登份额占到报纸广告总量的3/4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报业的经济收益。但同样受到网络冲击的都市类报纸,目前也不得不与网络正面交锋,寻求新的盈利模式。

一、都市类报纸概念及其传统经营模式

(一)都市类报纸的概念

何为都市类报纸,目前新闻传播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都市类报是一种定位普通市民阶层,市场化程度高,报道内容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新闻和专副刊为主,突出新闻时效性、信息的综合性、生活服务性的报纸,它包括传统早报、晚报和新兴的大型生活类报。

(二)都市类报的传统盈利模式

都市类报纸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靠发行报纸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是一种薄利多销的经营创利模式;二是纯粹广告盈利模式,报纸发行以赠阅为主;三是广告+发行的盈利模式,以广告收入弥补发行亏空的盈利模式。这三种模式在我国都市类报纸兴起与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分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报业的变革,这三种盈利模式都凸显了各自的弊端,现在更不适应网络时代报业的发展。

二、都市类报盈利模式新探

(一)积极向新媒体转型淘金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2012年9月举办的第17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贵州都市报》总编辑孙雁鹰说:“新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危机感,但另一方面,正视新媒体的挑战,主动地拥抱新媒体,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共生共荣,这也是我们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

作为我国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都市类报纸,创新盈利模式也应该首先挺进新型媒体。新型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产生的的新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型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型媒体传播具有复合型传播、全员性传播、无边界传播、综合性传播多元化传播、时间固化传播等特点,当前已经被众多的广告商所接受与认可。2012年5月26日,《三晋都市报》推出“北方首张全媒体报纸”,实现了由传统报纸向新媒体转型的跨越,将开启都市报向新媒体转型淘金之路。

都市类报纸向新媒体转型,实行报网广告的互动营销具有突出的优势价值。通过报网广告的互动营销,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异域的快速沟通;同时,报纸广告具有留存性,便于仔细阅读、分析和查找;网络广告的价值在于它的互动性和体验性,网络广告比报纸广告更容易设计得具有都市报传统广告经营难以很好做到的受众细分,所以深得广告商青睐。

(二)全介质服务,全媒体经营

如前所述,当今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多种传媒形态纷纷涌现,在传播领域实践中日益丰富发展的“全媒体”概念已经司空见惯。“全媒体”是指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介表现技术条件成熟基础上,媒体机构及运营商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全媒体”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终端,也深刻地影响着媒体经营。《三晋都市报》推出全媒体报纸,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与名医面对面咨询病情、获得律师解答,直和专家探讨子女教育,和网购达人交流网购心得,这将是更生动、更直接的服务。

作为各大城市主流媒体的都市类报纸,在积极向新型媒体转型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纸质媒体的改造,加大对基于网络的“全媒体”的开发与发展,尽快使自己拥有多种、甚至全部的传播介质,提高为受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进而提高创收盈利能力。要开展全媒体经营,就要建立健全全媒体采编机制,加强全媒体采编人才的培养,既要有精通媒体内容生产、信息加工、后台服务、统筹协调的人才,又要有了解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和传播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有善于从传媒产业的新发展中寻找市场商机、探求新的赢利模式的人才。在全媒体经营的模式下,广告和营销可以多位一体,规模化作战,取得立体化效果。

(三)做足周刊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是指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这种营销更注重结果与行动,还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

对于广大广告商而言,他们最希望的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直接找到自己的准客户,而大众广告形式由于没有精准目标,这种广告传递的信息往往难以量化效果。所以,精准定位报纸专题周刊,做足周刊的报道内容,就会吸引广告商对各自的精准客户目标进行广告投放。今年以来,《三晋都市报》陆续创办了汽车周刊、房地产周刊、户外周刊、健康周刊、星期五咨询周刊等杂志型专刊,分别拥有了特定的受众和广告目标,实现了新闻信息分众化,广告客户目标化。杂志型专刊能够提供更多生活和文化资讯方面的服务,挖掘有别于日常报道的特色,这是都市类报纸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都市类报纸要建立自己的受众目标人群数据库,实将自己的受众目标信息,即订户,进行数据电子化入库管理,为不同需求广告商提供相对应的数据库受众目标,从而使他们的广告投放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实现量化效果。这样,吸引都市类报纸广告商才有力量。

(四)策划活动营销价值

利用媒体自身优势和自有的品牌价值,策划举办有创意有影响力,与受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主题活动,借此吸引广告商,促进报纸广告销售,是网络时代都市类报纸全新的盈利模式,这种营销手段是集广告、促销、公关和推广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整合营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都市类报纸策划活动营销自有品牌价值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这么几类:一是利用热点事件或重要节日举办公益性活动,扩大报纸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二是策划重要事件和人物等的评选活动,以制造新闻热点,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三是主题策划活动营销,以一个事件为主题策划规模性的活动,如《三晋都市报》今年组织策划的中秋节“月亮报特刊”;四是以节庆会展为契机进行会展活动营销,如《青岛晚报》推出的啤酒节特刊、汽车文化节特刊等;五是热点经济产业活动营销,如《新京报》在每年北京车展会推出的车展特刊等。

三、结束语

都市类报纸这份为一座城市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的主流媒体,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传播浪潮,过多的不应该是对“纸媒消亡论”的悲观失望,而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求新转型,做好新闻信息内容供应商角色,在数字传媒的新天地中收获应有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李宏霞.都市类报纸新盈利模式探索[J].新闻知识,2011(12).

2.刘婷,赵铁林.报纸广告与网络广告互动经营探析[J].中国报业,2008(2).

3.曹歆.报纸购物平台:纸媒盈利新模式[J].新闻前哨,2010(9).

4.车永波.全媒体探索:全新的媒体传播模式[J].新闻战线,2010(3).

5.成爱君.网络时代都市报如何创新盈利模式[J].传媒观察,2010(11).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科技类专著;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5-0075-02

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科学社)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社,学术专著出版是科学出版社从立社以来的核心业务,现在每年出版学术专著3000多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科学社作为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自然不能例外。科学社进行一系列的战略布局和转型,进行出版流程的再造,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实现利润持续长远的增长。在现阶段,作为科学社核心的专著出版,如何才能走出特色的数字出版之路并实现盈利,逐渐实现知识服务的目标,十分关键。

1现有科技类专著出版盈利模式遇到的问题

目前科学社的利润来源:一个是出版需求方;另一个是图书购买方,版权收入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出版需求方和图书购买方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在传统的盈利模式下,如果要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可以采用3种方式:

1)提高出版资助费;2)提高图书定价、扩宽销售渠道或者增加图书品种来增加销售收入;3)进一步缩减成本。下面我们来分析下这3个方面是否可行且有效。

1.1提高出版资费无法长久

科学社作为一个学术出版机构,不仅要经济效益,更承担着一部分社会责任。如果一味地提高出版资助费,必将损害学术出版市场,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术的传承和交流。这是一个短视的做法,不利于科学社的可持续发展。

1.2增加销售收入略显乏力

第一,扩宽渠道。首先,科技类的专著都是某一细分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受众面窄且比较固定,很难实现大幅度的销售量增长。其次,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出版社的发行渠道基本都被分销商和电商平台所控制,他们为了获利不断压低折扣,并且出版社还需要承担退货的风险,出版社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

第二,提高定价。和国外动辄上百欧元的学术专著相比,国内提高图书定价尚有一定的空间,但是需要不断培养读者的消费习惯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同时考虑到学术专著承载的部分社会价值,少量的提价对于出版社的发展也是杯水车薪。

第三,增加品种。增加图书品种不仅带来销售量的增长,还将增加出版资助费用。科学社定位是高端学术出版,市场容量有限,同时,编辑在不断增长的任务量下,也显出疲态,增长乏力。用规模换效益逐渐触到了天花板,急需寻找新的方式和方向。

1.3缩减成本成效不大

从现有的成本构成上来看,人力成本、材料成本、营销成本无不在增加,通过节流换取利润,必须创新。

综上可知,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学术专著是典型的利基产品,处在需求曲线的长尾,要实现新的增长,有3种很重要的推动力量:生产的普及(各种编辑工具等)、传播的普及(电商平台等)、供需相连(新的传播手段等),数字出版正是提供了这3种重要的力量。

2科技类专著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究

2.1专著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关键点

所谓盈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盈利。可以看到其中的关键词:客户需求、产品和服务、盈利。与科学社知识服务的目标相对照,就引出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2.1.1关注科研人员的需求和活动

要实现数字出版的转型,必须将眼界放开,延伸原有的产业链,关注客户切身需求,从用户出发,构建产品和服务。科研人员日常的需求和活动无法截然分开。笔者认为,从服务科研的角度,科研人员的活动或是需求主要归纳为以下3类:交流、阅读和研究。科研人员不断进行这3类活动,积攒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威望。

2.1.2科学社专著数字出版的优势

科学社被誉为“科学家的出版社”,在科学家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它的优势可以概括为品牌、作者资源(即科研人员)和高端的学术内容。在数字出版模式下,科学社通过品牌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带来海量的优质内容,科学社基于优质的内容,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优秀的科研人员和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又不断提升科学社的品牌效应,互为因果,互相作用。

2.2专著数字出版盈利模式设计

综上所述,科技类专著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可以概括为:基于专著出版积累的品牌、人脉和内容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与科研活动息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带来海量的资源,搭建起为科研人员服务的学术生态圈。盈利模式的宗旨为“用户至上,体验为先,内容为王,持续服务”。

第一,挖掘图书数字出版潜力,创新出版方式。通过数字出版流程再造,按需印刷和在线优先出版的实现,为D书的数字出版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科学社电子商务平台即将上线,为读者和出版社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摆脱了部分中间商的控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营销,同时便于进行信息的分析和统计,方便进行数据化管理,为专著数字出版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第二,拥抱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链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双方互为作用,形成一个闭环,互相激励,读者、作者、出版社各取所需,不断雕刻着科学社的品牌。

第三,与机构和网站深度合作,打造科研信息集合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掌握着科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很多科研活动的组织者,通过与他们的深入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鲜资讯。同时,科学社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电商平台对外开放,聚合更多的科技书资源,更加方便用户搜索。

3科技类专著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实施建议

3.1保持创新活力

专著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盈利模式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同时也需要运用资本运作的手段,兼并重组,更快地集聚资源,克服技术难关,打好基础。盈利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不断增加用户黏性、集聚资源、挖掘需求的过程。随着转型的深入,必将不断出现新的需求点和赢利点,盈利模式也将不断的深化和更迭。

3.2打通数字平台

本文只是从科学社专著出版的角度,对盈利模式进行大胆的设想,对于科学社来说,应该将专业出版、教育出版、期刊出版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对资源和平台进行更好地整合,发挥最大的效用。

3.3成立专业团队

用户需求是进行数字出版转型的出发点,出版社应考虑成立专业的团队,专门进行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时刻保持敏锐的嗅觉,及时对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3.4加强业务融合

数字出版是对原有传统出版模式的颠覆,原有的部门设置和线性的协作关系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对原有的部门进行重组,打造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全新的协作关系,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熊玉涛.简谈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及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0(6):54-56.

[2]李贞.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讨[J].新闻世界,2014(1):111-112.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一种新业态,在此情景下,很多企业主和个人被电子商务的表面光鲜所吸引,不加深入思考和调查分析盲目跟风开展电子商务,结果却让电子商务成了一个“烧钱”的机器,不仅没有带动现有业务上一个台阶,带来新的利润增加点,反而拖累了原有企业的常规经营。因此,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讲,找到适合自身企业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是关键。

一、盈利模式的概述

盈利模式是指盈利方法,是企业在从事某一领域经营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市场定位和盈利目标。它包括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商务结构是企业外部所需选择的与交易相关的方式、规模、内容、对象等内容;业务结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商务结构的需求,主要指企业的生产、产品研发、采购、管理等内容。商务结构可将企业资源分配效率反映出来,业务结构可将企业资源分配效益反映出来。企业盈利模式结构主要包括:(1)利润点。利润点实际上就是指企业靠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来盈利,它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前提。对企业来说一个好的利润点,就是要求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既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让客户享有一定价值,这样才可确保为企业带来利润。(2)利润杠杆。利润杠杆就是指集团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从而提供服务、完成产品生产等活动,它是实现企业实现最大化利益的关键要素。(3)利润源。利润源指的就是目标市场,若企业想有较好的利润源,必须具有一定规模,还需深刻了解消费者行为,善于发现潜在利润源,或者能够创造新的利润源。(4)利润通道。利润通道就是指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它可将产品、信息、资金、服务等反映出来,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需要完成的一个环节。(5)利润屏障。利润屏障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防止竞争对手对自身企业经济利益进行掠夺。

二、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

(一)提供收费内容的盈利模式

不少出版社和互联网公司以经营文档内容为主业,设立了专门的网站,它的盈利模式是向会员提供收费的资料下载,会员只有支付了规定的费用之后才有权进行下一步阅览或者下载全部的文档内容(例如:道客巴巴、百度文库),还有的网站把文档与图片、视频分别收费,这种盈利模式达到了不少浏览者对网上资源的需求,能够帮助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对方档的需求,所以,浏览者很情愿地为提供文档内容下载的服务商支付相关的费用。企业采取这种盈利模式必须保证自己提供的文档内容形式多样、内容精彩并具有权威性,同时,网站要具有极高的人气度以及用户粘合度,另外,文档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性,被多数人认可。按照人们的消费心理,不适宜直接地对文档内容明确标价,所以,要想提高网站的知名度,让浏览者接受这种模式,该网站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免费的新闻或娱乐资源,以诱导阅读者付费消费的方式,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此外,为了提供浏览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丰富网站资源内容,此类网站也可以主动整合优势资源,准许网友将自己的优秀作品上传。网站管理员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一些非法或劣质的内容充斥网站,网友在上传后,需要对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该网友上传的内容如果被其他网友付费下载了,那么网站应该给内容提供者一定的奖励,比如自动增加会员积分,会员得到积分之后,就会用该积分在此网站进行再次的消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消费,可以形成一个繁荣的圈子,人气逐渐增长了,提高了这种盈利模式实施的可能性。

(二)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被称为是新兴的广告媒体,,媒体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靠广告收入。例如:搜狐、网易、新浪三大门户网站和各种电子商务中间商网站以及博客等。但广告收入并不是网站的唯一收入来源,靠广告收入需要网站有足够的访问量才行。为了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几大门户网站都各自组建了庞大的团队,尽可能多地为用户免费提供各类新闻、军事、美容、体育、汽车、娱乐、美食等图片、文字内容及视频信息,以提高网民浏览的积极性,聚合人气,保持较高的访问量,以此来提高商家投放广告的意愿,带来广告收费的提高,但这需要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来经营,相应地会带来成本的提高,盈利水平会因此受到影响。另外,广告收入多少还依赖于广告的设计质量及方式,这将直接影响到访问者的注意力和兴趣,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形式也不断地在变化,有旗帜广告、矩形广告、浮动式广告、文字广告、视频广告、富媒体广告等形式,从静态的发展到动态形式。一个网站长期靠增加广告收入来盈利并非易事,因为,需要有潜在的顾客群体阅读才能实现广告的有效性,因此要提高广告的精准营销。这就是区域性网站或专业化社区网站尽管只有较少的访问量但仍然可以吸引到不少商家投放广告的意愿的重要原因所在。这就是一些区域性的信息网站或论坛虽然访问量不大,但由于它锁定了特定的访问群,这样,广告主就可以将特定内容的信息直接传递到这类网站,吸引特定访问者的眼球实现了精准营销,对此支付较高的广告费也在所不惜。

(三)收取交易费用的盈利模式

所谓收取交易费用的盈利模式就是网站为了帮助用户实现更廉价、方便、迅速交易过程而在网上产品信息、折扣价格、更低的团购信息或促销等信息,让消费者在网上提交订单迅速促成交易,然后交易费用按商品订单或商品的总值一定比例收取,这种模式相当现实中的中介服务机构,用户需要缴纳的费用与成交金额成正比例关系。当然,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昂贵的商品或受质地影响很大的商品来讲,人们对网上购物的不信任而不愿在网上购买,而宁愿在线下挑选,加上网络购物在退款、虚拟性、售后服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方面的局限性,网络竞争的剧烈性本盈利模式的推广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四)会员服务费用模式

用户通过在网站上成功注册会员并提交了指定数额的会费后,会员就可以免费享受网站提供各种服务:目前大多数B2B网站和专业垂直领域的B2C类网站都把会员费作为一种主要的盈利模式。例如阿里巴巴收取中国供应商、诚信通两种会员费。另外,用户只有支付了相关的服务费后,还可享受网站提供游戏、理财、娱乐等付费的服务,比如盛大网络、太平洋游戏网等游戏网站经不住此等盈利模式庞大利益空间的诱惑,专心致力于各种游戏的开发。另外开发VIP会员制的盈利模式也能让团购类的网站增加不少的盈利,因为只需要商家稍微再降低点商品的价格或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会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增加了会员访问的频率,自然而然就会带来网络购物机率提高和交易费用的额度增加。这是一种对商家、消费者、团购类网站三者都有利的事情,实现三方盈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电商企业采用收取会员服务费的盈利模式,继腾讯QQ会员制之后,2012年6月19日新浪微博开始实行收费了,虽然此举引起广大新浪会员的不满,但作为具有庞大用户数的知名微博来讲,尽管每个会员每个月只需交纳10元的会员费,累积起来总的盈利却是一具相当可观的数字,这就可以看出此盈利模式的魅力。

(五)自身渠道资源整合模式

顺丰速运旗下的顺丰优选是全球美食优选网购商城,这是快递业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典型,这种盈利模式的奥妙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众所周知,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物流,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成为制约国内电子商务企业更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不少的电商企业投巨资建设自营物流的计划来弥补大众物流业的不足,其中,电商行业的巨头京东商城和当当网都有自建的物流体系,可见,拥有健全物流体系是多么宝贵的企业财富。顺丰优选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基本实现了零额外成本的运营(一车皮里装200件货和装400件货的运输成本往往相差无几,只需要做好物流配送派单即可),采用这种模式一般是自身具备优势的渠道资源。同时这种盈利模式还有利于促进顺丰的主业----物流运输的发展,因为,当用户从顺丰优选订货并签收时,她顺便有可能再追加其他的物流快递业务,这是其他行业所没法享受到的优越条件。但快递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总是会有不少缺憾,这些电子商务市场的“新手”由于经验的缺乏在网络宣传、购买流程设置、处理订单速度、退款、客户维护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那些“久经沙场”的电商劲旅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单纯靠整合自身渠道资源的优势来开展的盈利模式要想成功吸引用户,还是需要苦练电商基本功的。

(六)采用竞价排名的盈利模式

随着搜索引擎在网络应用中的普及以及重要程度的提升,通过搜索排名开展推广活动已经补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在第一时间内被消费者看到,达到促进产品的销售,都希望将自己的产品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而网站可以根据用户交费额度的不同而对排名顺序作相应的调整,针对选定的关键词交的会费越多,排名越靠前;或者是自己的商品信息被点击的次数越多,在该网站里的排名越靠前,这就是竞价排名的概念。阿里巴巴的竞价排名是诚信通会员专享的搜索排名服务,当买家在阿里巴巴搜索某条供应信息时,竞价企业的信息将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几位,很容易被买家在第一时间内看到。中国化工网”的化工信息搜索则是建立在全球最大的化工网站上的化工信息搜索平台,对全球近20万个化工及与化工相关的网站进行搜索,搜录的网页总数达5000万,同时采用搜索竞价排名的方式,确定企业排名顺序。百度的竞价排名是把商品、服务等通过以关键词的形式在百度的搜索平台上作推广,它是一种按点击次数付费的新型而成熟的网站盈利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潜在客户,有效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销售额。竞价排名的盈利模式正是由百度在国内率先推出的。商家在购买该项服务后,通过在百度注册一定数量的关键词的方式,其推广信息就会率先出现在网民相应的搜索结果中,从而给商家和百度都带来不少的盈利,给用户也提供了较大的方便。竞价排名的盈利模式表面上是靠网上的服务来盈利的,但是,要想让商家甘愿拿出费用来参与网站的竞价排名,是需要大量的线下工作来做支持的。为此,百度几乎在每一个城市都设有竞价排名业务的商,这些商通过开展会议营销、陌生拜访、熟人介绍等多种传统的营销方式和本地化网络推广的方式进行业务推广,所以说,多数的线上业务是需要线下业务强有力的支持的,单纯就模式来探讨模式是不理智的做法。有效的盈利模式是电子商务网站的长远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处于不断的创新中,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盈利模式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特性、技术支持条件、客户特性来综合确定,同时,盈利模式对于电商企业的管理方式言非常重要,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其重要性。我们也看到电子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才能保障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胡祝平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芦阳:《电子商务项目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区域;耕地保有量;耕地赤字

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56(2006)03―0041―08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对粮食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由此引起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

许多学者从全国或个别区域层面上分析了耕地变化的趋势、减少的驱动因素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1]-[6]等。在全国范围内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层面上整体分析耕地保有量的还未曾多见。虽然陈百明和周小萍[7]-[8]对我国区域人均耕地阈值进行了测算,但区域范围界定仍较大①。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土地质量、生产能力和利用方式(复种指数等)差别很大,尽管利用全国人均耕地面积阈值可以从整体上:分析中国耕地短缺与否,或与其他国家进行宏观比较,但以这一阈值作为统一标准,评价或规定各地的耕地资源数量界限则是不可行的[7]-[8]。因此,把区域范围缩小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层面上来研究区域耕地最低保有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则是在对影响耕地最低保有量的区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人口、消费水平和粮食自给率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将四川省与重庆市合并为四川省)为研究区域,用2002年的有关数据,以人均400kg、450kg和500kg粮食需求量为生活标准,在自给率为90%和95%情况下,测算了我国各省区耕地最低保有量以及耕地赤字(盈余),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2010年各区域耕地最低保有量和耕地赤字(盈余)。

二、耕地保有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耕地最低保有量是指各区域在全国统一粮食自给率和消费水平下,根据各区域自身耕地综合生产力所需要的最低耕地面积。影响区域耕地保有量的因素主要有区域耕地综合生产力、人口、消费水平和粮食自给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305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08)

①陈面明和周小萍在对我国区域人均耕地阈值研究时将我国分为以上几个区域:东北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区、华南区、内蒙高原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横断山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区12个区域。

1.耕地综合生产力是决定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耕地综合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有耕地的肥力、气候、生产投入(化肥、农用机械、农田基础设施等)和科技进步等,其最终以单位播种面积农作物产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耕地综合生产力自改革开放后有了较大提高,单位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以下简称“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2527kg/hm2提升到2003年的4332kg/hm2,其中在1998年达到最高值4502kg/hm2,随后的几年出现一定的下滑,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占用大量优质农田和农民收入偏低所引起的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所致。同时,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粮食单产在区域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在2003年,粮食单产最大的是上海,达到6657kg/hm2;最低的是陕西,只有3101kg/hm2,前者是后者的2.15倍。

2.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大小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国或地区食物消费量的多少,进而决定了耕地保有量的大小。在耕地生产力和粮食自给率一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越大,消费水平越高,所需的耕地也就越多;反之亦然。我国人口已由1978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29227万人,年均增加1318万人。虽然人口控制的成效在近几年较明显(人口增量在1987年达到峰值1793万人后出现回落,2003年增加774万人,2004年仅增加761万人),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未来较长时期人口增加的趋势不会改变。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也在不断高级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而对耕地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3.粮食自给率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内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8]。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上持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粮食自给率目标以90%左右为宜[7]-[8];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合理阈限以85%―90%为宜,这一自给率水平既不会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又不会造成外汇的短缺,还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9];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粮食自给率应该保持在95%左右[10]。本文将采用90%和95%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各区域耕地最低保有量。

三、我国区域耕地最低保有量测算

本文用到的指标主要有:区域耕地综合生产力、区域耕地人口、区域耕地面积、区域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和复种指数以及区域耕地最低保有量。2010年粮食单产预测是以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粮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1990=100),以粮食单产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分别预测全国及区域粮食单产,其一般模型为:

Y=C+b1X1+b2X2+b3X3+b4X4(-1)十ε(1)

(式中:Y为粮食单产;X1为有效灌溉面积;X2为化肥施用量;X3为农业机械总动力;X4为粮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4(-1)表示其价格指数滞后一期;ε为残差项)。

2010年区域耕地人口是采用1980年至2004年全国及分省人口数据建立人口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预测而得,其中总人口预测模型为:

Y=C+b1T+b2Y(-n)+ε(2)

(式中:Y表示人口数量;T表示时间;Y(-n)表示滞后n期)。

2010年区域耕地预测是假设全国及各区域耕地面积减少速度维持近年的趋势不变,来推算2010

年各区域耕地存量。然后,依据1996―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数据,计算各年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粮食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100%)和复种指数,并运用趋势外推法预测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和复种指数。最后,根据上面各项指标计算全国及各区域所需耕地最低保有量,并依据耕地存量和耕地最低保有量计算耕地赤字(盈余)。具体计算公式为:

所需粮食播种面积=常住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单位粮食播种产量

所需农作物播种面积=所需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比重

耕地最低保有量=所需农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在研究中用到的人口、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粮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土地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和《土地资源年报》。表1―4显示了我国2002年和2010年分别在90%和95%的自给率水平下各地区耕地保有量以及耕地赤字(盈余)预测结果。

四、预测结果分析及结论

1.95%的粮食自给率水平下,2002年、2010年各地区耕地保有量情况

如按2002年的耕地实际生产力,在95%的粮食自给率水平和人均400kg、450kg、500kg粮食需求条件下,全国耕地最低保有量应在1.09亿hm2、1.23亿hm2和1.37亿hm2左右。在人均400kg和450kg时,尚有耕地盈余约0.17亿hm2和0.03亿hm2;如果生活水平提高到人均粮食需求为500kg时,就存在约0.11hm2耕地赤字。

在区域层面上,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海南、云南、、宁夏和新疆11省、自治区在三种生活标准下都有耕地盈余,其中黑龙江的耕地盈余最大;只有广西省在前两种生活标准下耕地有盈余;河北、山西、辽宁、江西、山东、湖北、陕西和甘肃8省在400kg时耕地有盈余;其余10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浙扛、福建、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和青海)在三种情况下都存在耕地赤字,其中北京的耕地赤字最大,其次是广东、上海、福建和浙江等。

如按2010年预测耕地生产力,在95%的粮食自给率水平和人均400kg、450kg、500kg粮食需求条件下,全国耕地最低保有量应在1.20亿hm2、1.35亿hm2和1.50亿hm2左右。据预测,2010全国耕地存量在1.19亿hm2左右,耕地赤字分别约148.7万hm2、1652.6万hm2和3156.5万hm2。

在区域层面上,吉林、黑龙江、安徽、云南、和新疆6个省、自治区在三种生活标准下都有耕地盈余,耕地盈余最多的是黑龙江(三种生活标准下分别达到618.9万hm2、550.7万hm2、482.6万hm2),其次是吉林、云南、安徽、新疆和;内蒙古、扛西和海南省在人均400kg和450kg生活标准时有耕地盈余;河北、辽宁、扛苏、山东、河南、广西、甘肃7个省、自治区在人均粮食消费400kg的标准时有少量的耕地盈余,在其他两种情况下存在赤字;其余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三种情况下都存在耕地赤字(比2002年相同标准情况下增加山西、湖北、陕西和宁夏4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市耕地赤字最大(三种生活标准下分别达到330万hm2、370万hm2、420万hm2以上),其次是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

2.90%的粮食自给率水平下,2002年、2010年各地区耕地保有量情况

如按2002年的耕地实际生产力,在95%的粮食自给率水平和人均400kg、450kg、500kg粮食需求条件下,全国耕地最低保有量应在1.04亿hm2、1.17亿hm2和1.29亿hm2左右。在人均400kg和450kg时,尚有耕地盈余约0.22亿hm2和0.09亿hm2;如果生活水平提高到人均粮食需求为500kg时,存在约0.03亿hm2耕地赤字。

从区域层面看,在三种标准下都有耕地盈余的仍然是上述11省、自治区,其中黑龙江的耕地盈余依然最大;在前两种生活标准下耕地有盈余的省份由1个(95%自给率情况下)增至7个(90%自给率情况下),增加的省份分别是河北、江西、山东、湖北、陕西和甘肃;山西、辽宁和贵州3省在400kg时耕地有盈余,由95%自给率情况下的8个减少至90%自给率情况下的3个;其余9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三种情况下都存在耕地赤字,北京市的耕地赤字仍然最高,广东、上海、福建和浙江等次之,且耕地赤字区大部分处在耕地质量较优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如按2010年预测耕地生产力,将粮食自给率降低到90%水平时,以人均400kg、450kg和500kg粮食需求量为生活标准,全国耕地最低保有量应在1.14亿hm2、1.28亿hm2和1.42亿hm2左右。在生活标准400kg时,尚存少量耕地盈余(约480万hm2)。但是,如果将生活标准提高到450kg和500kg时,就不能满足其需求,耕地赤字约940万hm2和2360万hm2。

在区域层面上,依然是上述6个省、自治区在三种生活标准下都有耕地盈余;河北、内蒙古、江苏、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和甘肃9个省、自治区在人均400kg和450kg生活标准时有耕地盈余;辽宁、湖南、四川、贵州4个省在400kg时耕地有少量盈余;其余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在三种情况下存在耕地赤字,耕地赤字最大的依然是北京市,其次是广东、上海、浙江等。

3.结论

(1)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土地质量、自然气候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别较大,因而各地的耕地综合生产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确定耕地保有量时应以各区域的综合生产力和人口来计算。

(2)在确定区域最低耕地保有量时,只有吉林、黑龙江、安徽、云南、和新疆在400kg、450kg和500kg粮食消费标准条件以及95%、90%自给率水平下都有耕地盈余;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青海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存在耕地赤字;其余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不同生活标准和自给率水平下情况不同。

(3)从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耕地供给将很难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说明我国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相当艰巨。本文认为耕地保护的重点在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源主要包括通过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来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通过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粮食单产;通过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增加耕地面积。节流主要是通过利用土地总体规划等耕地保护制度,限制和禁止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占用优质农田。

(4)通过建立区域耕地补偿机制,协调区域问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农地与建设用地间巨大利益差,提高耕地盈余区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抑制耕地赤字区过速的农地非农化。

参考文献:

[1]蔡运龙,傅泽强等.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2]朱智勋,熊鹰.近50年湖南省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5):27―31.

[3]郭敏,周春.湖北省耕地面积递减特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41-42.

[4]谢炳庚,李晓青等.湖南省1949-1999早耕地面积变化与趋势分析[J].经济地理,2003,23(6):813―816.

[5]孙娴,林振山等.我国耕地总量的动力预测及其建议[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200―205.

[6]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7]陈百明,周小萍.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22―628.

[8]陈百明,周小萍.中国粮食自给丰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体;经营管理;盈利模式;展望

1未来的新媒体经营管理方式

1.1实现品牌创新,影响力大大提高。新媒体最重要的资产为品牌和人才。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势媒体的话语权加强、定价能力强化、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提高,只有加强品牌建设,才能掌握竞争的利器。已连续举办五届的爱奇艺尖叫之夜,不但在口碑和声量上取得了成绩,同时也逐步成为爱奇艺的独特品牌资产——既作为对爱奇艺优质内容的荟萃,活动本身也转化为爱奇艺的差异化内容,线上内容与线下活动相辅相成。其与《奇葩说》等节目共同打造了爱奇艺品牌。1.2突破体制,进行专业化运营。新媒体时代更加注重用户感受和体验,传统单向传播的受众变成了具有双向体验的用户,迫使媒介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传统媒体一直强调的一元化体制、二元化管理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越来越多公司的招聘职位出现了新媒体运营经理以及新媒体运营专员。新媒体的经营管理与运营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人才化,商业化。需求新媒体人才的行业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3进行整合营销,走媒介跨界融合之路。整合营销是一种能够将商家和用户充分调动起来的盈利模式,和传统的广告相比,其更多地使用了网络新闻媒体的资源,实现与用户双向沟通的运营模式,这种双向沟通能够使新媒体的经营管理与盈利模式更加体现互联网的特性。2015年,多家国内传统媒体涉水电商,如《新闻晨报》推出的“晨品生活”,读者在读报纸的同时可以购买与报社合作的相关商家的商品。通过“内容+服务+社区”的移动媒体平台基础,发展O2O模式,线上打造购物社区,线下创办电子商务购物体验店。例如,粤传媒借助发达的发行物流与线下体验店,携手阿里创投、上海万象共同投资了广州万之象物流公司,合作开发本土O2O生活服务市场,构建家庭服务平台。1.4打造全媒体平台机构。作为传播手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应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走媒介融合之路。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可以利用传统电视媒体的视频资源,同时新媒体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来增加曝光量,这种相互融合的态势已经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百视通、芒果TV、中国网络电视台都是与传统媒体集团有着深厚关系的新媒体。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整合管理,各种媒体平台之间的互通互联、平台公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利用,提高效率,因此出现了全媒体新闻和全媒体平台机构。1.5借助新三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上市、融资和并购)。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媒体可以通过上市、收购等方式,引入资本支持。传统报业集团和传媒公司可以借助新媒体转型产品或机构进军资本市场。为传统媒体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公司治理找到了新的出路。多家媒体开始介入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网站运营、电子商务、专业软件研发等为主的稳定盈利行业。

2未来的新媒体将形成依靠内容为主的盈利模式

传统媒体与之前的互联网的内容基本是免费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用户所付的费用除了维持媒体的运营成本,如纸张、印刷、发行、节目制作、人员招聘等消耗外,盈利非常微薄。传统媒体与之前的网络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依然是广告。后网络时代的新媒体盈利主要依靠的是内容本身以及内容吸引的大量用户,利用平台流量来开发用户资源获取利润。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体验的要求更高。因此,满足用户体验,创造新的赢利点也是未来新媒体盈利的一个方向。2.1内容付费。“内容付费模式,是指通过移动媒体平台内容产品,并收取相应费用的盈利模式。一般来说,‘两微一端’平台上的内容获利,主要体现为‘付费订阅’和‘用户打赏’功能,这也是新媒体平台通过内容产品盈利的最直接方式。”[1]媒体自问世以来就具有低门槛、开放性的特性,且一直为受众免费提供内容产品,所以大多数新媒体企业都未能实现通过出售内容产品来盈利,甚至很多新媒体企业和理论界学者纷纷放弃了这一盈利方案。但是近年来很多新媒体机构做的内容付费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依靠内容本身盈利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2.2“内容为王”,掌握内容。IP资源,吸引用户流量,增加用户黏度只有掌握内容输出权的新媒体机构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把握主动权。芒果TV自制独播,全方位部署,抢占顶级IP资源。同时,其他各大视频网站也凭借自己所占据的内容资源,推出付费会员观看制度,利用内容进行直接变现。2015年1月,NBA与腾讯共同宣布双方将签署一项为期5年的合作伙伴协议。腾讯花了5亿美元成为NBA未来五年在中国唯一的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这也是NBA联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数字媒体合作。2.3做长尾内容,分众化阅读,独辟蹊径。在内容领域,伴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一场关于内容价值重塑的实践正在进行。注意力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消费升级下,人们对内容的强需求开始浮出水面——不仅是花团锦簇的自媒体在尽力提供长尾内容,机构媒体同样在绞尽脑汁地充实内容池。各种类型的微信公众号给用户提供了多样的、细致的信息,甚至包括养生、健身、跑步、广场舞等信息受众比较窄的公众号也可以实现内容盈利,展现自身的专业性与独特性。

作者:张剑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魏茁,闫玉刚.从“两位一端”看移动新媒体的盈利模式[J].新闻论坛,2016(3).

[2]顾剑锋.刍议新媒体对媒体经营管理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6(7).

[3]葛欣航.浅谈新媒体及其对媒体经营管理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2.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篇11

关键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83-01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否成熟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了解与认识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对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分类

1.专业出版模式。一些传统出版社,利用自身的专业化资源优势,如科技、医药的专业机构的专业出版社,与同方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合作,将专业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了大型专门数据库平台,为专业需求用户提供服务。

2.教育增值模式。教育出版集团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教育类出版社,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和垄断性,在积极推动纸质教科书销售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内容的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并把这种服务与网络销售相结合,逐步探索出符合行业特点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3.大众出版模式。除了以上两种常见专业化模式,依托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数字大众化的数字出版模式,日益成为新媒体时代新的发行渠道和途径。大众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大众出版模式下的选择类型也十分丰富,如网络小说、由小说延伸的电视剧、游戏内容版权等,该模式立足日常的生活,娱乐化趋势明显。

二、当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行业的巨大惯性。传媒出版行业既有格局还未彻底打破,他们握有雄厚的积累资金、占有丰富的优质出版资源,但是传统格局下各自为战、死守自身现有资源、对支持信息时代转型心存疑虑等问题,不利于数字出版模式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和规模化经济效益的取得。如果传统的格局不能被改变,传统出版行业继续只依靠政策支持、不以市场为导向,在网络信息化浪潮之下,继续为固有利益按兵不动或被动地接受新模式,不做长远打算,想要尽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赶上世界出版行业的步伐将会举步维艰。

2.盈利模式单一。从传统出版行业脱身而来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没有融入当前多元化的盈利方式,但是单纯通过简单交易的思路来实现电子商品的直接获利。显然,这种单一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活跃的网络消费方式。从改变的角度来看,一是要强化数字出版内容的价值含量,这是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注重出版内容的再加工、组织、融合,变普通内容产品为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品,在这过程中要关注对新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二是从整个行业来说,要整合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并积极运营数字内容版权,大力开发目标读者群。运营内容版权的方式包括将数字内容的版权授权给影视、话剧、网游等制作商,将内容产业链延伸至游戏、电影、电视等其他领域,展全方位的版权操作,挖掘更多的利润点。

3.利润分配不合理。中国数字出版利润分配的主导权控制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手中,利益分配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这些机构制定。这种没有各方参与充分协商形成的利益分配体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形成了当前明显不合理的分配体系,是垄断带来的结果。过低的价格和过低的利润分配比例,使作者无法从创作中获得最基本的收益保障,出版商也无法利用内容增值获得发展空间。

三、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发展的对策

1.打破传统发展格局,先要网络意识。传统出版行业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在国家的支持下,早已成为庞然大物,这是向未来数字出版模式转变的巨大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物大则体拙,在长期习惯了体制因素影响,当面对当前市场化、信息化竞争中,缺少快速反应能力,握有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释放,数字出版日益高涨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关于这点,还需要国家政府加快出台政策进行深化改革,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为实现数字出版的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为传统出版行业重新武装起最新的武器,最终形成行业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政府还要加大对数字出版转型的产业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监管模式,设立数字出版革新统筹推进部门,出台鼓励数字出版转型的政策措施,完善著作权、版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加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完善数字出版人才的引进等。

2.整合行业发展,形成规模发展。相对于互联网而言,出版行业如同宇宙中的星辰,显得十分渺小。因此,作为新兴的数字出版行业,最佳的商业模式便是组成一支强大的产业链,让数字出版的上下游价值链真正实现贯通。产业链的企业只有通过紧密协作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各个企业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各自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整个产业链才能达到最佳的运作状态。单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初步形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按照价值顺序来看,上游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参与电子出版行业行动晚,具体技术优势少,因此,在盈利和产业链分配上,不占优势,导致传统出版业对参与整个产业链热情不高,进而致使数字出版产业上游的内容资源供应不足,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数字内容制造能力。中间对内容进行在加工、分类的企业,由于上游优质资源提供的缺乏,无法充分挖掘数字出版的最大价值,下游的销售行业,目前正处于激烈竞争格局,特别是终端商、移动运营商都想抢占垄断地位,致使恶性竞争情况时有发生,以上这些都对数字出版形成统一产业链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我们的数字出版企业必须通力合作,形成联合体,群策群力,从内容、渠道、产品、人才、资本、技术等角度探索横向、纵向以及网状一体化整合的可能性,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3.尝试第三方监管机构,合理分配行业利润。产业链形成困难,最根本上看还是对利益的争相追逐,因此,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分工链条,需保证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利益,产业链才能真正畅通。可以尝试建立第三方的监管机构,只负责掌握行业的交易数据,不涉及具体的产品、服务、技术等问题,主要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建立符合各方利益分配和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价值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黄立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尚莹莹.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8.

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报;盈利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将旗下连年亏损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全球传媒行业对纸媒未来命运的广泛讨论。

事实上,美国《新闻周刊》的生存困境不仅标志着美国报业的衰落,也是全球纸媒急需破解的难题。“报业衰亡”似乎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而这种转型,对我国行业类报纸尤为迫切。

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与党报、都市报和综合类报纸不同,作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行业报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部委或大型国有企业机关报的角色,是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报纸。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报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其发展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报陆续与行政力量脱钩,进行转企改制,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财政资金断奶,新闻纸、人力等成本的快速增加,曾经高枕无忧或市场化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行业报,逐渐遇到了发展危机。更为严峻的形势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原本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新闻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报,处境更加艰难。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其基础和核心载体是互联网。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纸媒尤其是行业报具有天然的劣势,比如破坏生态环境、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时效性滞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读者群,开始加速疏离报纸拥抱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另据新闻出版总署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由此可见,网民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阅读方式迅速被颠覆,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成为主流。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众多行业报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收入锐减,人员频繁流动,一场数字化生存危机笼罩着行业类报纸。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总规模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当前行业报的现状并不为过,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否则难逃消亡的命运。当务之急,行业报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宣传为服务,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以积极的心态迎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三、跳出报纸办网站

众所周知,数字化已经无可阻挡地汹涌而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实际上,新媒体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对行业报来说,必须要看清大势,主动融入新媒体大潮中,尽快把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战略高度,纳入报社的长远规划,加快在新媒体方面的布局。

鉴于大多数行业报都建立了网站,因此加快网站建设,实现报网互动,是行业报目前最现实也是较容易的数字化转型之道。目前,在行业报建立的网站中,真正实现盈利的还很少,能够自收自支的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行业报网站还处于投入期,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也导致很多行业报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不投钱担心落后于时代,大笔投入又缺乏资金来源。

综合来看,行业报网站不能盈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办报的思维方式和盈利模式办网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订阅收费模式,二是用新闻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吸引广告。

这种模式是现阶段大多数行业报网站普遍采取的盈利模式,其目的是试图实现“一个产品,多个传播渠道”,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表面看起来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网媒的特点,没有把网媒的优势发挥出来。

行业报究竟如何办好网站?由于新媒体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在内容、传播和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媒体,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复制于新媒体,需要按照新媒体发展规律办事,跳出办纸媒的思维定势,结合行业特点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在各行业报创办的网站中,效果较好的大体有三种模式:

一是摆脱体制束缚,走市场化道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早在1999年,建立了网站,成为报纸的电子版;2004年,在电子版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网站“中国创新网”,并成立了中高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网站的内容维护与业务开发,开始相对独立地探索新媒体发展模式与规律,摆脱了体制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二是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中国黄金报社主办的“中国黄金网”,从2004年开办“全球贵金属实时行情短信服务”,当年就实现盈利。截至2009年底,该报社数字信息产业收入达到报社总收入的10%,处于全国报业领先水平。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中国税网”以税务咨询为主,2004年创建当年就自收自支,2009年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

三是立足行业,开办电子商务。利用媒体资源,用宣传置换企业产品销售,即用网络广告推荐某个产品,有了销售以后,再与商家分成。中国石化报社创建“中国石化团购网”,整合全国百万石化员工的分散购买力,建立“厂商直销联盟”;2007年,与一汽大众合作,为石化员工购买一汽大众汽车6202台,为石化员工节省购车费1241万元,为报社创收120万元。“中国石化团购网”创办一年多,就与一汽大众、海尔、太平洋保险等知名厂商合作,实现销售额8亿元,达到了既为行业员工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增加了报社收入。

四、发展新媒体的几点建议

著名的《蓝海战略》认为,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线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也已为人们所知。与之相对,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行业报的新媒体蓝海在哪里?如何驶向蓝海并经营好蓝海?综合各行业报发展新媒体的实践,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网络化的步伐加快,行业资源正面临被竞争对手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势,其结果将是路越走越窄,资源越来越少,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投资新媒体时,应该结合报社实际,对新技术要做到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合理投资、为我所用,做到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

二是提升新媒体的地位,使其独立运营。现在一些报社的新媒体,依然由报社的单一的网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人手少、权力小、自主性差,难以摆脱体制束缚。因此,必须要把新媒体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避免受原有报社体制的干扰。条件成熟时可以吸引战略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新媒体。另外,要强化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互动双赢,避免互不买帐、相互拆台。

三是加强品牌再造和延伸。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纸媒的衰落,但这并不代表报纸品牌的消失,更不代表报社肩负信息传播责任的丧失。相反,利用新媒体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品牌塑造和延伸,使行业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如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四是从舆论宣传到信息服务的角色转变。不可否认,报纸是党的喉舌,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但是,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对信息需求的独特化,以往自上而下、宣教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被读者所厌恶。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因此,行业报新媒体必须在“专业信息”和“综合服务”等创新业务上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是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固守原有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行业报必须紧密关注电子阅读器、网络视频、移动采编系统、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的创新,包括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品牌营销、数据库营销、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加快盈利模式的探索。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早教工作计划范例(3篇)

    - 阅0

    早教工作计划范文篇1计划的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分类标准有:计划的重要性、时间界限、明确性和抽象性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早教老师个人计划范文,但愿对.....

    中等数学论文范例(3篇)

    - 阅1

    中等数学论文范文专业层次:全部考试类型:全部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周六(1月7日)周日(1月8日)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上午(09:00--11:3.....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