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范例(3篇)

来源:网络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人”的体验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038-05

Analysisoftheconnotationofleisuresport

ZHANHua-ning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GuangdongMedicalCollege,Zhanjiang524023,China)

Abstract:Thedefinitionoftheconceptofleisuresportisstillquiteambiguousnowadays,whichaffectsthedevel-opmentofleisuresport.Byanalyzingandstudyingtherelationsbetweenleisuresportandthedegreeofsocialde-velopment,culturallevel,leisuretime,activityspace,goal,experienceandexercisestrength,theauthorfoundthatthesaidelementsarenotthenecessaryconditionsforconstitutingleisuresport.Theconnotationofleisuresportispeople’sexperienceof“beinghuman”,whichisformedviabodilysportsactivities.

Keywords:sportsociology;leisuresport;experienceof“beinghuman”

目前,有关休闲体育概念的观点甚多,但“尚未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体系,对概念的界定也比较模糊,种、属概念不清,定义中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称谓多样、概念不清就会造成研究对象混淆、不明确,研究结果失真,影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1]。根据休闲体育研究的现有成果,休闲体育概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要素: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目的、经验,运动强度等。本文主要对上述各构成要素与休闲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厘清休闲体育概念的内涵,为休闲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1休闲体育诸要素

1.1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

很多研究休闲体育的学者把休闲体育归纳为两个前提:一个是“钱”、一个是“闲”。毋庸置疑,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会拥有一定的“钱”和“闲”。

就“闲”而言,资料表明,西方大部分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实行了每周40h工作制,新西兰甚至早在1936年、美国在1945年就实施双休日。就“钱”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第3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有物质基础。例如,美国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128亿美元。在1956年,法国、瑞士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对国民“闲暇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由此引起了各国对体育在休闲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2]。1956年“国际休闲协会”宣告成立,欧美和亚洲等各国休闲团体加入“国际休闲协会”,直到20世纪70年代,休闲体育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得以真正发展。

目前中国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正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离后工业社会还十分遥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体育职业化改革为标志的中国体育,逐步由注重社会本位和工具价值向个体需求方向发展,体育所具有的休闲价值逐步得到重视和体现,西方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活动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生活之中,休闲体育意识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组成部分。

因此,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并不是休闲体育的充分必要条件[3]。

1.2休闲体育与文化层次(品位)

孔祥华、王俊奇[4]认为,从体育的角度看,休闲的体育性指休闲的体育功能和体育意义。休闲的体育性,使休闲的本质得到了某种提升,于是休闲就不单单是理解为“玩”、“游手好闲”,而是提升为一种有品位有价值的活动,即休闲具有体育意义、价值与内涵。许宗祥[5]也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王俊[6]直接把休闲体育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毫无疑问,休闲体育具有文化性,但不一定包含特定的文化品位。文化品位主要指某一事物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质量上的好坏优劣……通常建立在一定主体的文化修养之基础上,而且是其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充实和丰富的结果。文化品位主要由日常生活品位、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3方面构成[7]。可见,文化品位的内涵非常丰富,难以普及到整个社会。

休闲体育是世俗文化的产物,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是全民都可以参与的体育活动方式,“将休闲体育定位于大众文化,是由大众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休闲体育所具有的价值与功能决定的”[8]。文化品位与参与休闲体育的人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休闲体育需要的是在活动过程获得体验感受,它与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本身无关。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武术等)参与者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也有很多散步、跳舞的人们并不具有太多文化知识,但他们同样具有休闲体育的体验。以“文化品位”为要素定义休闲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剥夺社会大众进行休闲体育的权利,脱离了休闲体育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1.3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

很多学者都把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直接连为一体,没有休闲时间作为载体,何有休闲体育?可谓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有关休闲体育的时间论述主要有:“业余时间说”、“自由程度说”、“闲暇时间说”和“自由时间说”[9]。

先要给予明确的是,休闲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休闲,并不是时间的休闲。身体活动是休闲体育的前提,而休闲主要是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状态(马慧娣,2004)。只要不影响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任何时间的身体活动都是休闲体育,身体活动本身以及相应具有的休闲体验才是休闲体育的根本。“休闲体育并非余暇时间和活动……”[10],非工作时间、余暇时间、非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而工作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等也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因为,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身体概念及身体活动方式。

身体本身就具有多元属性的特征。身体既可以包括政治身体、文化身体,也可以包括生理身体、自我身体。身体具有多重属性,如社会性、文化性和自我性等等。在工作时间内,身体属于社会,具有社会属性。但是,身体的社会性并不排除身体的自我性。社会性身体的属性要求行动主体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履行社会行为。但是,社会性身体属性之外的自我性身体属性决定行为者本身还可以按照自我的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行为,体现出身体的二元性。或者可以说,身体的二元分离性。即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可以在从事工作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休闲体育活动。例如,侍者可以端着盘子跳起舞蹈、快递人员可以通过轮滑的方式把外卖送到客户手中,等等。人们尽管处在工作时间内,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支持自我的身体,仍然能够通过自我的身体活动体验到身体的舒张和心理的休闲。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Pieper)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明确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所决定[11]。

1.4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

我们可以从休闲体育的项目内容观察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的关系,休闲体育“涵盖了当今城市人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台球、游泳、攀岩、蹦极、滑板、轮滑旱冰、摩托车、游艇、弓驽、飞艇、汽车、帆船、飞镖、冲浪、越野、滑翔、漂流、野外生存、探险、登山等”[12]。可见,无论从项目本身还是项目分类来看,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休闲体育的活动空间可以不受具体空间的制约,可以是在室内、室外,也可以在陆域、水域和空域。因为,休闲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和游手好闲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去感受生命的快乐、幸福和价值。因此,对于具有一定空间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通过临时改变规则的方式,降低运动项目本身对空间要素的限制,从而实现休闲的目的。如幼儿篮球、农村学校课桌乒乓球、南美街头足球等等。

1.5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

中外对于休闲起源的显著差异是对于运动强度的理解,“中国人的休闲体育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的休闲体育以动态为主”[13]。

中国古代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趋向“静”态下的休闲。“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休闲“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因此,休闲体育“在运动形式上呈现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结合的整体性;在运动负荷方面强调动作的节制性,主张不破坏或激化人体的内部平衡。在具体内容选择方面,喜欢以静态为主,喜欢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14]。

西方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趋向在“动”态下的休闲。休闲的英文(Leisure)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在拉丁语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这种排斥关系,因为,otium(休闲、闲逸)的反意为neg-otium(字面意为事务、商业、劳动)”[15]。因此,“西方休闲体育具有‘快速激烈’、‘均为激烈和惊险的活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追求感官刺激’的特征”[16]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历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历程的休闲体育,对运动强度本身没有固有的要求。而且,在经历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今天,运动强度和休闲体育之间已经没有直接的关联,具有高强度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定向运动等)也已经成为休闲体育项目。“如果参与者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心态(内在因素)去参与,那么,即使是激烈的项目,对他而言也是一种休闲活动而已;反之,如果参与者是在外在因素的迫使下参与活动,那么,即使是最轻松的活动项目,对他而言也就不是休闲活动了”[16]。

所以说,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任何体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内容”[17]。

1.6休闲体育与经验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技术型活动方式,对于运动技能、运动规则有着一定的要求,它要求运动者要具有一定的运动经历和经验,才能借助于一定的活动方式实现对身体的控制和运动规则的遵守,以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身体动作完成相应的运动技术动作。熟练化(或自动化)程度越高,意味着体育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就越高。但是,休闲体育的娱乐性和游戏特征淡化了体育运动的项目规则。在突破体育运动规则的前提下,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淡化规则性,强化游戏性;淡化技术性,强化娱乐性;淡化经验,强调参与性。休闲体育不会以动作技术的娴熟与否作为判别休闲的程度,不以是否有过参与体验或经历作为休闲体验的依据。因此,休闲体育对于体育规则的淡化使得经验不再重要。

1.7休闲体育与目的

目的是学者讨论休闲体育概念中关联性最高的要素之一,很多学者[9,16,18-19]都是从休闲体育所能达到或体现的目的角度界定休闲体育概念。所谓目的,就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要求,即人根据自己对外部现实关系的需要与可能,对当前的现实对象在观念上予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要争取的未来对象的观念模型,是一种以观念的形态存在的人们活动或行为的预想结果。一个正确可靠的目的的提出必须反映人的某种需要,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己任;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以某种必然性为根据。这就是目的前提中所包含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20]。

然而,休闲体育并没有直接的合目的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休闲体育来源于游戏,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游戏归为审美活动,强调游戏的自由性、娱乐性和无目的性[12]。希奇克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畅”(flow)的概念:“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21]当时间被忘记,当人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无目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休闲体育的目的。因此,卢元镇[22]认为,“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并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如果休闲体育与目的有关,那么如何去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击壤而歌、儿童的体育游戏等等诸多无目的性的休闲体育表现形式?《庄子》记载,远古先民“饥则思食,食饱则鼓腹而游;渴则思饮,饮足则跳跃自娱。”《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人们进行这些体育游戏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也足以说明他在休闲娱乐中并不以捕到鱼和射中靶为目的。

休闲体育与目的之间的非直接关系,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抹杀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人们在休闲体育的过程之中,尽管运动者本人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目的,但是,由于存在运动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参与活动,客观地存在对运动者的身心的影响,从而形成休闲体育对运动者的价值,如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社会学价值等。

2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内涵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休闲”和“体育”的内涵给予思考。只有通过对休闲与体育内涵的考察,明确两者共性,才能理清休闲体育的真正涵义。

2.1“休闲”与“体育”的内涵

“休”字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之意,休闲即是如何愉快、安祥地度“闲”。休闲不同于消闲、闲暇、空闲,它是特指个体在完成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后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23]。心理学家Johneulinger(1974)认为:“休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心之自由感。”[21]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休闲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现象,是人的本体论之所在,是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类通往美丽精神家园的适宜途径[24]。休闲的本质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23]。

体育(sports)语源出自拉丁语的deportare,意味着人们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所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在中世纪,法国人将deportare演变成法语desport,14世纪英国人又将其转换成sport。deportare是由de(away)和portare(earry)组成的,意为“脱离开自己原来的工作,转换到别的地方去”;“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是娱乐、游戏、安慰、喜悦或自身的快乐,也有愉快的离开工作之含义”。现代体育最高表现形式的《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它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因此,体育(sports)本质特征是“一种身心娱乐活动,属于精神、心理娱乐(包括美的享受和激励)领域……本质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消闲、消遣、情绪宣泄、自我显示、观赏娱乐、美感享受、悬念刺激、精神激励以及荣誉自尊等的精神心理需求”[25]。“sport起源和本义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休闲”[26]。

由此可见,休闲和体育的本质都具有人学的哲学内涵,最终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信仰,属于创造和完善人的精神活动。

2.2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就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带来精神世界的自由本性的体验,是对生命“生成”自由的体验,是摆脱各种贪欲和社会关系与压抑后的舒畅。它既包含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觉醒,也是对于人作为生命体的意义追问,是一种通过体验来感知自由心态的身体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复归过程”(马克思语)。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本自由”命题本质上是人的本性的高度概括。然而,由于受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限制,人的自由被无限的物质社会和生存压力所约束,自由更多是一种理想,而难以付诸于现实生活中。

休闲需要一定的活动方式或者载体,与体育结合的休闲体育不但把休闲具体化,还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把休闲深刻化、丰富化,使休闲从生活层面上升为人之为“人”(becomehumam)的层面,休闲体育为人的自由本性的释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休闲体育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体验自我的存在,休闲体育的体验追求的是对物化社会的摒弃,是对物化社会的一种自我身体和灵魂救赎。休闲体育的体验既有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压力释放,也有对繁杂社会关系的抛弃。休闲体育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文化层次与社会等级的限制,没有活动强度的限制,没有工作压力的限制,没有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没有世俗观念的纷扰,没有各种社会关系的压抑……休闲体育可以使得人们短暂地忘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可以忽视作为“社会人”的压力和各种责任,而成为自己的“人”,是对于类“人”的回归。休闲体育中的“人”已经超越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只属于自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可以形成人之为“人”的体验的体育活动。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运动强度、目的和经验等不是构成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它们与休闲体育没有直接的关系。借助一定的运动项目,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人可以摒弃现实社会,感受到人类原始的本性张扬与情感宣泄,感知到作为一个生物体的自我的真实存在,这就是休闲体育。

参考文献:

[1]孔垂辉.体育核心期刊休闲体育论文研究的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39-42.

[2]陈玉忠.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4.

[3]于涛,杨锡明.论休闲体育的文化学背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13-15

[4]孔祥华,王俊奇.“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理论诠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70-72.

[5]许宗祥.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29.

[6]王俊.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94-96.

[7]范一直.文化品位的理论和现实思考[J].资料通讯,2004(3):28-31.

[8]赖勇泉.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59-62.

[9]周爱光.体育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兼论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9,16(5):1-7.

[10]于涛.余暇体育研究的理论框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6-11.

[11]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新华文摘,2001(8):170-173.

[12]凌平.从游戏、竞技到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的时代价值[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79.

[13]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10(4):34-36.

[14]宫新清,尹军.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47-549.

[15]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55-65.

[16]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17]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2004,30(5):32-34.

[18]韩会君,饶纪乐.休闲体育的本质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90-93.

[19]席玉宝,高升.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3-54.

[20]李喜初.目的与手段的哲学-猫论-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0(1):11-13.

[21]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

[22]卢元镇.论消遣和娱乐[J].体育科学,1983,3(1):8-12.

[23]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1998(3):99-107.

[24]于光远,马惠娣.休闲与文化――关于休闲问题对话之二[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1-6.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休闲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14-03

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较多,重视这些客观存在的休闲时间和合理、高效、理性地安排好可自我控制的休闲时间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而目前高等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鲜有关于“休闲教育”的安排,高校对于休闲教育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仅在部分选修课中涉及“休闲教育”的内容,由于教育的不到位,使得大学生对休闲理念认识的缺失,从而导致在校大学生的休闲时间被白白地浪费。

一、休闲教育的理念

提及“休闲”,人们往往将其与懒惰画上等号,与“游手好闲”、“丧志”联系起来。在以前,人们总把休闲视为腐朽的生活方式,似乎“休闲”就是“不思进取”,就是“堕落”的开始。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休闲不是一般的消遣、娱乐和休养,而是为了恢复身心健康,重新创造生活的一种活动。中国的先哲们就将学习生活与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养生延年紧密结合,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随处可见古人追求自由幸福的灵性文字。从字义学角度来看,“休”,人倚木而休,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还有“吉祥、欢乐”的含义;“闲”,同“娴”,表示思想的纯洁与宁静,“休闲”一词颇有哲学隐喻。在西方,美国著名学者约翰・杜威早在1916年就提出:“富于娱乐性的休闲不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他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的作用。为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为享受娱乐性的休闲而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最为严肃的教育任务。”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休闲教育开始进行关注,但无论是对休闲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度还是对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都是处于起步的阶段。目前,关于休闲教育还没有形成规范性、条款式的概念。较为认可的观点的是:休闲教育是教育中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它有别于传统教育中针对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休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以及根据兴趣和需要合理规划时间的能力,通过这种较高层次的教育,使人能在较为自主、较为舒适的条件下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目的。休闲教育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素养,激发人潜能发挥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成为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二、高校大学生休闲现状

我国在1995年开始五天工作制,加上节假日,国人至少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较之高中繁重的学业负担相比,高校的课程设置要宽松得多,课余时间相对较为充裕,每年含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在内,大概有170天左右的时间是大学生可自主支配的休闲时间。而与休闲时间较多相对应的是,大多数大学生对休闲理念的欠缺、休闲技能的缺失、导致全年近一半的时间没有被合理地充分利用,并由于时间的充裕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光电族”的形成,沉溺于网络世界。由于“休闲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休闲生活容易陷入极端,将休闲等同于玩乐,过分端情于闲暇的放纵,是名副其实的“光电族”,即光看电视、电脑族,休闲时间被大量的视频、网聊所占据。据问卷调查发现,网络游戏和聊天成为大学生第一位选择的休闲方式。部分在校男大学生为了保持“旺盛的战斗力”采取白天种种理由逃课补觉,晚上通宵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到激烈的网络游戏中”,真可谓“兢兢业业”;目前短信、QQ等已不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微信、易信、微博等新的沟通方式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休闲时间,现在流行一句话:“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在你对面,而你却在看手机。”“手机控”、“光电族”是部分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真实写照。

2.缺乏休闲技能,闲暇生活层次较低。根据美国学者纳希的闲暇层次理论,按照人们在时间内所从事活动的价值,将闲暇分为6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负价值的违法行为或不道德活动,如破坏公共设施;第二层次是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性活动,如酗酒、、长期沉浸于电视网络等;第三层次是价值为1的单纯寻求轻松、刺激、娱乐的活动,如漫无目的地翻阅小说等;第四层次是价值为2的情感投入观看活动,在这层中观者虽不直接参与活动,但因为有情感的积极投入,所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第五层次是价值为3的积极参与活动,如跳舞、乐器演奏等;第六层次是价值为4的创造性活动,如音乐创作,小发明等。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中“听音乐、网聊”排在第一位,“看电影,看小说、杂志”排在第二位,“参与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等排在第三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层,所以大学生的休闲方式和层次急需改善和提高。

3.缺乏良好的休闲习惯,休闲生活存在随意性和盲从性。良好的休闲习惯是高质量休闲生活的前提和保障,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自己休闲时间的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从高中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迈入较为轻松的高校学习生活,猛然间一下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富余时间,缺乏自我掌控时间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以致出现“时时刻刻都在忙,但不清楚为什么而忙,忙碌的结果又是什么”的状态;对于大学生休闲方式的选择方面也存在诸如盲从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对于休闲时间的安排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大多数都是随着潮流走,如目前在大学生中较为流行的看网络书籍,微信、易信聊天,写微博,晒照片,打网络游戏等占据了休闲时间的绝大多数“阵地”,但问及事后感受时,大多数同学表示:没什么意思,每天忙忙碌碌却满是失落感和空虚感。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内容

1.要培养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休闲意识。马惠娣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在寻求快乐,也在寻找生命的意义。”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树立正确的休闲意识和科学的休闲观念尤为重要,要让大学生在可自我掌控的休闲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采取适宜的休闲方式以到达自我放松、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目的。

2.要加强对休闲知识的教育。何为“休闲”,休闲是否等同于“玩”,近似于“娱乐”,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讲明的问题。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休闲的本质和特点;了解休闲与生活质量提升、自我完善间的关系;了解到目前新的休闲方式;更重要的是依据个人喜好能创造性地开展的活动,真正做到休闲、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做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要培养大学生的休闲能力。布莱特比尔指出,休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练习这些技巧,因为缺乏休闲技能,人们的休闲活动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休息、聊天、逛街、看电视这类低层次的活动上。对于大学生休闲技能的培养首先要关注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积极的休闲动机和参与意识,其次是要在学习和丰富休闲知识的基础上,强加练习,不断增强休闲能力和技巧。

4.培养大学生正确把握休闲的度的能力,休闲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所谓“有理”:就是高校的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客观分析、较为理性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休闲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跟风或模仿;所谓“有利”是指通过休闲活动能使广大学生达到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提升自我的目的;所谓“有节”就是休闲活动要有一定的节制,不能将休闲完全等同于自我纯娱乐,休闲活动的选择与自己的时间安排、经济能力都有一定的关系,切莫盲目攀比和纵容自己。

四、大学生休闲教育的途径

1.加快大学生休闲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校较为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对较为薄弱。但近年来,高校逐渐意识到人文素养在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逐步加大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

2.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内涵,拓宽大学生休闲活动的视野。高校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利用各种社团组织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且侧重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及判断决策能力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如防卫、羽毛球等体育课程,速记、时装设计、食品与营养等实用性课程,中华经典诗词赏析、新疆民族舞蹈赏析等艺术类课程,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多举办能够展示自我、提升自信的“十佳歌手”、“魅力女生”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文化活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确保大学生休闲活动取得实效。高校针对休闲活动可以采取制度保障措施,一方面出台鼓励性的措施,如参加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时给予加分,在推免、评优选先等重要工作中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是采取惩罚性措施,如学生酗酒、“鏖战”网游等不良行为给予通报批评或警示,对于屡犯且无悔改之意的采取告知家长清退的方式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4.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网状结合。做好学校的休闲教育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设计、改进和加强,也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要与家长建立沟通制度,每年致家长一封信,将一年来孩子的整体表现、挂科现象等向家长汇报,已达到密切沟通的目的。社会也应关注学生休闲教育的环境管理,针对学生自律、自控能力差等特点,积极加强对校园周围的网吧、录像厅、影院、旅店的监督和管理,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周边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休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诸多价值,集健康身心、陶冶情操、扩展知识、完善自我于一体。休闲教育对于现代高等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具有现实意义,是高校工作的新课题,更是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侯玲.休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68-170.

[2]李泓美.新时期高校休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7):95-97.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休闲体育视角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休闲体育项目的兴起已成为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而且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休闲体育活动已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如何让学生积极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养成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体育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休闲体育以其特有的娱乐性、自由性、文化性等特点会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也能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因而,研究基于休闲体育视角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意义重大。

一、休闲体育的提出

追溯人类对休闲一词的认识,较早提出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休闲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认识,休闲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学科。最早是美国一些专家和学者在研究探讨其学科体系,这种最初的研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休闲的,认为休闲伴随人类的各种生活,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和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活动,即便人们没有把休闲作为一种理解专门表象于生活中,但这种客观的存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0世纪,作为休闲范畴的一个概念,休闲体育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最早被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休闲体育成为满足人们更高层面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

中国较早提出休闲体育的是于光远先生,他认为休闲与“玩”密不可分,体育应体现出“玩”的特性,但这种“玩”,要有自身的特点,要有文化、高尚,并且“玩”从心理需要的角度看,是人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休闲体育的这一理解是针对当时中国重视正式竞技体育的竞赛活动,而普通大众半正式、非正式竞赛活动和游戏活动无人重视的状况提出的。当然,类似于“玩”的体育游戏活动无人重视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关。可见,这种把体育与“玩”联系起来的休闲体育理念的提出有着一定的超前性。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人身心需要的休闲体育活动已经被人们接受,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关于休闲体育的概念,大多学者认为它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是人们在生活相对富足、余暇时间增多,以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为目的选择的一些体育活动。这种活动表现出自由性、非功利性、文化性等特点。休闲体育概念的具体表达不同学者认识也不同,但也有形成共识的认识:首先,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除去正常工作、学习、家务等时间以外能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其次,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不同,是普通大众可以参与、自由选择的一类体育活动;最后,对体育活动的选择更加自由、时尚,除对生理健康能起到促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产生心理、精神方面的愉悦。因而,休闲体育就是现代社会人们为了增进身心健康,追求时尚、愉悦,自由选择的体育健身活动的总称。

二、休闲体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

休闲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伴随人一生的重要生活方式。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随着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已不仅仅是督促学生在校阶段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仍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而休闲体育活动的出现,以其特有的时尚、自由、身心愉悦特性更能吸引大学生,特别是更有利于让他们对体育感兴趣,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让学生掌握“三基”为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

1.休闲体育内容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技能与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应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同时,让他们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会感兴趣体育项目的锻炼知识与方法。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更趋向于竞技化,给学生传授较多的是一些正式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技能与知识,要求技术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种现状已不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不利于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因为学生对这些统一的、要求严格的技术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感兴趣的体育健身活动,往往缺乏学习动机、不感兴趣。休闲体育活动有着自身的时尚性、随意性,还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更易于学生接受。体育教学中融入休闲体育内容,一方面,易于学生接受的休闲体育项目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激发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掌握一定技能与知识,成为今后体育锻炼的手段;另一方面,感兴趣的休闲体育项目也更易于让学生自觉经常参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这符合终身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任务。因而,休闲体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发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的体育本质功能,而且在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通高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即将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们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遵守一定的道德与法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休闲体育在把一个生物人转化成社会人过程中有着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休闲体育活动追求身心的愉悦,注重在体育锻炼中与人交往,这一活动过程,会让在校的学生学会在游戏般的休闲活动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形成健康、开朗的为人处世理念,体育活动的规则约束也会使他们在社会中自觉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此外,体育教学中的休闲体育内容,也会让他们身心愉悦,感受健康与快乐,特别是心理、精神的愉悦,从而积极面对人生。可见,休闲体育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意义重大。

2.休闲体育应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休闲体育也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普通高校的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阶段,对他们的教育应融入时代与前瞻性的内容,休闲体育的技能、知识与理念应赋予他们。在校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思想活跃、追求时尚,也是引领时尚与潮流的主要群体。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理念,学生更易接受。通过体育教育让学生掌握理解休闲体育的技能、知识与观念,将来必然会在社会中成为休闲体育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新的体育与生活方式。同时,休闲体育自身体现的特性也符合高校学生的特点,满足他们对时尚与个性的追求,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因而,休闲体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教育与体育部门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校体育有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使自选课时增加,体育教育也由原来的两年延伸至整个大学四年。学生可以选课程,也可以选教师,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掌握学生想学的、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否则就无人选择、影响他们的教学。从学生对自选课程选择的内容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一些时尚的、轻松的体育项目,而且也更容易在这些自选的体育活动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表现出对休闲体育项目的热衷,可见,休闲体育活动内容更适合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

三、休闲体育视角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休闲体育活动融于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学生有关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三基”培养,以竞技化的模式培养普通学生,这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学生更需要一种体育方式去善度余暇、娱乐身心,更健康快乐的生活,这也是终身体育的要求之一。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被人们接受、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已成为现代社会大众对体育的主要选择,也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转变观念,用前瞻性的眼光重视休闲体育。相关领导、体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对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高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中的重要性,并在这一认识中理解休闲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的良好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把休闲体育教学内容融入进来。

2.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休闲体育意识的培养。休闲体育是体育实践活动,更需要学生树立休闲体育的意识与观念,让他们从主观上接受,才能主动自觉学习与投入到休闲体育活动中,这也要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多种方式实现。教学中可以在普通体育项目教学课中融入休闲体育项目的介绍,让他们了解休闲体育知识、学习并参与休闲体育项目,还可通过理论知识传授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休闲体育的理念,懂得体育也是一种去过健康快乐生活的重要休闲方式,掌握休闲体育对终生产生的影响;也可通过一些专门的讲座,介绍休闲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接受积极向上、健康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

3.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的休闲体育教学内容。众多健康、时尚的休闲体育活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选择余地,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休闲体育项目。比如在较为寒冷的北方地区,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滑冰、滑雪项目;在较为暖和的南方地区,可以选择与水有关的一些休闲体育项目,如划船、冲浪、水球等。这些项目可以结合地域实际,不必要有太多场地的建设,而且区别于传统体育项目,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这种结合自然环境的教学中也可享受自然,获得身心的愉悦,达到休闲体育活动的效果。此外,很多备受学生喜爱的民间民族休闲体育项目,也可根据学校场地设施条件,对项目进行简化与改进,如缩小场地规格、缩短竞赛时间、降低难度等等,只要能达到身心健康、愉悦的目的即可。因为休闲体育项目本身就具有随意性与自由选择性的特点,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只要是符合休闲体育特点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选择。

4.学校进行必要的休闲体育项目教学场地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不少休闲体育项目对场地设施有一定的要求,必要的场地设施是教学顺利开展的硬件保障,也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自觉、积极地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休闲体育项目大多是一些户外、时尚的体育项目,如攀岩、轮滑、场地高尔夫等等,这些休闲体育项目对场地设施都有专门要求,以往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使用的场地设施有些无法用于休闲体育的体育教学中,学校应在原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对所需场地进行改造,必要的时候予以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的建设以保证教学所需。如攀岩项目可利用已有的墙面条件,改造成攀岩场地;轮滑项目可利用学校已有的平整场地等。

5.不断提高教师休闲体育项目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自身技能与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体育教师都接受过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他们懂得科学的体育技能传授方法与手段,但在校期间接受的多是一些正规、传统的体育项目,面对新的休闲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不仅教师要在理念上更新、接受休闲体育,还要去真正地体会、学习、参与并掌握,能够教授学生。因而,应重视体育教师休闲体育项目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师资时,应考虑高校体育教学对休闲体育项目的需要,设置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以满足普通高校对休闲体育师资的需求,还应专门就一些广泛开展的休闲体育项目课程进行开设,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职教师也应加强继续教育,参加必要的进修与培训,加强对外交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以适应高校休闲体育课程教学所需。

四、结语

休闲体育已成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考虑社会所需人才规格,在教学中从休闲体育的视角进行课程的改革。当然,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休闲体育的内容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更多人的重视,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新的选择、场地设施的投入、师资的培养,也更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寻求普通高校休闲体育项目教学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晓蕊.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4).

[2]车毅.高校体育如何应对21世纪的体育休闲时代[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8).

[3]吉建秋,陈颖川,,等.休闲文化传播对大学生闲暇体育行为的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

[4]唐晓彤,梁若雯.论规范休闲基础上的高校休闲体育教育[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例(3篇)

    - 阅0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篇1一、慢旅游的概念与内涵(一)慢旅游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慢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人们对慢旅游的本质和内涵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慢旅游.....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例(12篇)

    - 阅0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1要】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日渐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对我国产生了巨大.....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