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1

要】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日渐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要面临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水电厂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员队伍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十分注重企业内部员工的技能培训。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是水电厂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实现水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方面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为了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促进水电厂岗位技术培训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项目化管理模式则满足了这一要求。将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引入到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工作中,实现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的项目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为水电厂的稳定、持续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笔者就对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化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化管理

项目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方法,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能够促进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项目化管理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我国国防工业、电力、水利、建筑、交通、医药、化工、矿山等所有的行业,在我国很多大型的水利项目中,如三峡工程等,也都广泛的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思想。项目管理由以往的工程概念不断的扩展,如今其应用范围已经发展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几乎任何一种形式的重大活动,都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增强其严密性和有效性。同样,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工作是运行管理单位中的中的大型活动,其也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保证运行岗位技术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活动的组织更加有序,培训的成果得到提高。

一、发电厂系统运行的重要性

发电厂岗位运行人员是整个系统运行期间的负责人,也是关系着水电厂内部所有设备是否能保证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这就需要运行岗位的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设备运行经验,而且对整个发电厂内部的设备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方面也要有较为全面的掌握。运行工作要求他们必须知识面宽,熟悉全厂设备及系统,具有实践经验和事故分析能力,责任心强,反应敏捷,他们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到电厂的安全生产。这就给运行岗位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对于水电厂运行管理人员来说,在从事水电厂运行管理的同时认真搞好运行人员的技术培训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运行岗位技术培训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技术培训搞好了,运行值班人员的技术素质上去了,才能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使生产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才有可能创造出更长的安全生产记录,才能使得水电厂的经济效益得到保证,所以要把抓培训像抓生产、抓安全一样重视起来。

2012年杭州市电力局发生的“6.10”误操作事故,就是由于岗位执行人员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方面粗心大意,工程的验收走过场,安全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运行人员操作时没有认真检查相关设备状态,而发生了带地刀合闸的恶性误操作事故。大量的事故通报也证明了忽视对规程制度严格执行,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一定要认真吸取教训,让规程制度真正成为我们安全运行的保障。因此,应当充分重视运行岗位人员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提升,才能够保证水电厂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确保水电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二、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项目化管理的概念是从项目管理的概念中逐渐衍生和发展起来的,自上世纪90年代起,欧美国家便将项目管理视为企业、机构以及其他社组织变革的引擎,通过对变革的框架进行规划和管理,将项目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和公共机构的管理活动中,在新业务的开展和业务流程的改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快速实现了组织转型,并且缩短了变化的周期,促进管理效率的持续提升。

项目化管理是所有企业管理思想中最为繁琐,也是最为细致的一种管理思想,其在运用的过程中充满了挑战性,而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是一种符合管理思想,其中包含了十分广泛的管理领域的基本思想,项目化管理的实施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管理者具备多种综合管理能力,才能保证项目化管理的有效实施。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让所有与企业相关方满意。

三、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1.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的特征

水电产运行岗位技术培训可以视为一种培训项目,因此其具有项目一般特征:

(1)培训项目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组织开展的,而且其具有明确的目标。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的目标在于通过技术培训促进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这种培训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保障,同时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进行的。

(2)培训项目的设施存在着一定的约束,同时也具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项目来说,在进行的过程中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如人力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等,而想要达到理想的培训目标,就必要逐一的克服这些约束,才能获得成功。

(3)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定的组织基础、经济基础等作为个基本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资源的整合过程。

(4)培训项目的实施,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作为依据和指导,只有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下才能够保证其顺利的实施。同时,培训项目的开展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运行部门等。

2.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本文笔者将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与项目管理理论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这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模式有着好难打的差异,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的现代化管理,促进培训项目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从而整体上提高水电厂运行的效率。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化管理的意义,可以归纳为:

(1)在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是我国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的一种全新尝试,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为其他类型的电厂技术培训提供了基础和范例。运用项目化管理思想,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电厂整体的运行管理效率,同时也为水电厂长期、稳定的运行提供了分复古的人力资源,成为了现代水电厂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2)将新的管理思想引入到水电厂的管理中,能够加强水电厂的管理创新。创新,是目前众多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通过有效的创新,构建与生产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项目化管理思想在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中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其对于企业日后的改革与企业制度的建立,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化管理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的项目化管理

师资力量是保证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有效实施的基础,师资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培训的进度以及培训的成本,同时对培训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从企业内部选择多名专业技师作为讲师,通过专家授课的方式对学员进行指导,这种制度虽然在参与岗位培训技术的学员的管理与指导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师资结构不合理、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师资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水电厂岗位技术培训的成果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积极的引进高校和研究院的师资力量,这些人员长期从事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基础理论方方面有着较深的早已,而且对科学前沿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全面,因此能够使培训活动中理论不足的问题获得有效的弥补。另一方面,与社会组织中的培训服务中介结构合作,这些机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师资力量,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理论,同时也具备较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员的学习需求和水电厂整体的运行需求,提供具有专业性的技术培训。总的来说,只有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保证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2.培训方式方法的项目化管理

培训方式指的就是在开展培训项目时所采取的方式,其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企业对于员工岗位培训一般采取的是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的方式。岗位培训是根据员工的岗位要求所开展的培训互动,而专题培训则是为了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当前,在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中,主要采取的配方式方法有专家授课、小组讨论、主管辅导、专题讨论、案例示范以及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运用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不对应的情况,这样便无法保证培训结果的准确性。为此,笔者认为要对培训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是实现企业运行管理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训工作的创新点定好一定的基础,才能够促进培训方式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传统授课中一方讲课一方听课填鸭式的授课过程中学员产生的怠学的情愫,只有激起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情绪,提高企业培训质量。

3.培训管理模式的项目化管理

项目管理模式指的是管理人员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方法论和管理制度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项目,使项目在行动中自己加以遵守各种管理规则。它又是项目展开实施的组织方式,也是对项目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方式,这一方式不仅确定了项目参与方所需分担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项目的实施进度、成本和质量。因此,为了实现项目的预定目标,项目管理者应结合项目在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的特点,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模式对项目实施管理和控制。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也日益严峻,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是当前众多企面临的首要问题。水电厂的运行与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熊效益的体现,同时也是影响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大背景下,不断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逐渐成为了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项目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现代市场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和接受。项目优化管理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加快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反应速度,同时也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凝聚力,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项目管理人才,因此,水电厂岗位运行培训的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在提高水电厂管理效率、培养项目管理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化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切记生搬硬套,应当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为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项目化管理模式,以此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隆.项目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基础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01)

[2]乌云娜.项目管理策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系列丛书:上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高汝金.科研项目流程化管理初探[J].科学观察,2007(06)

[5]乌云娜.项目采购与合同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97-202.

[6]乌云娜.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4-164.

[7]孙裕君,尤勤,刘玉国.现代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徐芳.培育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04)

[9]林少波,韩西,魏伟.共建实验室的项目化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9)

[10]吕文辉,王松江.基于项目化管理的企业动态—柔性战略实现机制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03)

[11]王胜.全面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2]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T业出版社,2003.

[13]曾戈君.企业项目化管理带来了什么[J].商界名家,2006,(60).

[14]刘菁,刘长滨,刘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管理制度论析[J].生产力研究,2009(10)

[15]乔东.建立高效的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6]王桂岭.水电厂运行岗位技术培训项目化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项目管理,2010.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2

论文摘要:以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为案例,从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管理体制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究与体会。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外在因素做了概要,管理规范所须力量,建设好实训基地不是一朝两夕的事。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电工电子专业实训课是中职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与管理的具体案例,谈谈几点体会。

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训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训教学中,为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往往在实训模块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础实训(验证性)、提高型实训(综合性实训、应用性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等三种类型的实训项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我校实训基地承担近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训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训+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C技术”实训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电子创新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实训课程具体主要是这样安排的: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子创新都在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电机与变压器在电机控制线路实训室进行;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在PLC自动化实训室完成;电力电子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在现代控制系统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单片机技术在单片机调试实训室配套相应的软件完成教学。由于实训课程的多变,留有机动调整的余地。

为了加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保障学院的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实训基地的课程开出率及改善实训有序开展的工作条件,在“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中,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

以专业工种为基本单位,设立基地负责人制度,专门负责建设和场地管理。人选从具体从事专业实训工作的教师中产生,要求有较强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科研水平。(亦可从学部理论教师中产生兼任实训基地专业管理人员)

2耗材及易损件采购及管理

采购由专业工种负责人上报需购清单于实训开放中心,统一由专业负责人协助资产管理中心进行采购。有关材料的管理设一总的管理员,所有的账目,钥匙统一保管,出库入库完整记录。中心通过基地项目负责人完成场地调整,资产清理、登帐等工作。

3实训教学管理

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主要是日常场地设备安排,对与实训相关人员,由中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行约束。教学人员理论实训交叉的,须遵守实训场地使用管理规定,全部或大部分课在实训室的,由实训中心负责管理。中心对项目发展建设把握思路,提出建设性建议。

4基地负责人职责

a.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各项实训教学任务必须要有实训教材、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记录,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b.实训室应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努力提高实训技术水平。c.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检修等工作,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校验,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d.组织各类与实训相关的活动5.其他:考虑到实训工作较为繁重,为明确各工种功能职责给予一定的补贴待遇。

为全方位地行使实验基地的各项职能,我们采取了几点措施: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我校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浙江工业及周边地区先进电子制造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培训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合理,而靠学校投入是很难实现的,如我校实验基地电子组装工艺实验室是由日东电缆衢州公司共建而成。我们主要从“定向班培养”模式方面实现共建。

日常事物管理——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节约、高效、实用的管理。节约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条主线,我们采用人力资源合理的日常管理模式,由实训中心主任、实训室负责人和优秀学生构成管理团队,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实训室负责人,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的做法:①实训基地按学期由实训中心主任召集各专业负责人对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②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并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不能将基地建设单纯看作是设备的建设,更不能单纯看作是本校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性培训,提高技术力量,尽量争取各类基地经费的划拨,尽快适应及熟练运用所配置的培训设备,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两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管理好实训基地,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案,要全体使用基地人员和谐构建。笔者也是借助学校的现状,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人员资源共享,以便交流。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期刊网

[2]何新凤、曾柳娟、韦永森、黄平、王艳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训练体系构建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44-04

SystemConstructionofTechnologyTrainingforUndergraduateWiththeCoreofIndependentInnovationAbility

LiuBaojunLuManhuaiZhangZhibinWuDeqiangYuChuhong

(ZhongshanCollege,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ZhongshanGuangdong,528402,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thesystemoftechnologytrainingforundergraduateswiththecoreofindependentinnovationabilityisaprojectofsystematiceducation.Theideaofsystemconstructionisproposed,independentandopentechnologyinncvationbaseisbuiltandmeanwhileavarietyofeducationalrobotdevicesarepossessed,theprocedureofabilitytrainingandcultivationisimproved,undergraduatetechnologyassociationandguidingteacherteamarebothenhanced,andthenthetrainingsystemwhichconsistsofmultiplestepsandgradesof“basicengineering,specialtraining,integratedpracticeandindependentinnovation”isformed.Excellentprogressinseriesofnationaltechnologycompetitionandinnovationandundertakingaremadebyundergraduates.Itisprovedthatthesystemhasaconsiderableeffect.

KeyWords:Independentinnovationability;Technologytraining;Systemconstruction;Undergraduate

科技活邮桥嘌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水平、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1]。因而,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可以起到良好训练作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显然,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保证训练效果、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也正是该课题的研究重点。该课题的主要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有:创新理念、建设自主、开放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全过程的细化和完善,学生科技协会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基础培训能力提高,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创新训练指导能力提升,形成有效的训练体系等。

1创新理念,建立自主、开放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基于该课题所依托的机电类学科,建设好机电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理念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日常教学和普通实验室的培养时空,建立一个自我、开放性的创新活动场所,大学生在这里可以开展各类设计、训练和制作活动,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甚至一定的管理能力,实现创新的思维和梦想,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而教师在这里主要起引导者、辅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甚至只是协作者的角色[2]。

此前的机电创新实践基地虽然具备了雏形,但是却依赖于在现有的各实验室挤腾出来的十分狭小的空间。不仅面积小,而且会受到学生日常实验教学的时间挤压,这对科技创新训练体系的建设形成了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硬件环境约束,既不利于良好地实施现有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培训,更不可能拓展新的创新训练项目。相对于拥有每年300多名新会员的学生机电科技协会而言,要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工程能力训练更是无法满足要求。伴随学校近年来教学和实验硬件条件的改造升级,该项目也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支持下为机电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增加了较大的训练场地和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为更好开展创新训练,该课题积极利用该校机械专业作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源,添置一系列新的创新训练设备,如:工程机器人训练套件、水中机器人训练设备以及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多种电子测试设备等,如此便可以开设更多的基础性、专项性和综合性训练项目,为更好训练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充分的硬件设备条件。

2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过程

经过多年来探索和建设,为了能将学生持续地吸引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并上升到自主创新的高度,实现“全过程、阶梯式”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逐渐得以构建和完善,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内容:基础工程实践(BE)、专项强化实践(ST)、综合训练实践(IP)和自主创新实践(II)。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实践形式和主体对象如表1所示。

2.1基础工程(BasicEngineering,简写为BE)实践

该实践主要面向大一年级学生,以基本机械结构设计、工程结构组成、单元电路设计实现、简单系统的自主创意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为训练重点,因而系统设计和构造的难度不宜太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创意、享受创造的乐趣。实践内容采用可自由组合重构、装配的模块式套件为工程实践对象,易于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目的在于对大学新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基础工程训练。

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机电科技协会以组织会员开展基础性的科技训练活动的形式来实施,由协会理事(高年级的技术骨干担任)对新会员进行基础培训,并开展各类不同主题的基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设计和实践能力,初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精神。

该实践阶段现在主要以校内训练和竞赛来拉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机电科协每年招新生约300人,校内竞赛包括基础的双足行走机器人机构设计竞赛、基础电路设计竞赛和先进制图技术比赛等[3]。以双足行走机器人机构设计竞赛为例,目前每年上百支队伍参赛,全校理工类二级学院均有队伍参加该比赛,而在机电学院学生覆盖面达60%以上,有较高的普及率和学生受益面。

2.2专项强化(SpecificTraining,简写为ST)实践

专项强化实践主要面对已完成基础工程实践的大二年级学生,旨在培训学生的复杂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综合电路设计能力、单片机编程与控制、完整项目开发流程、专项创新能力等,属于能力提高和专项强化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强调专项技术能力为主的校内竞赛项目为设计和实践主题。各项目要实现的主题虽有竞赛规则约束,但其设计实现方法却是完全自主的,因而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在对抗和比赛中处于优势地位。

这一阶段教师和机电科技学会是共同组织者,教师是辅导者的角色,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协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和设计实践内容。学生自由组合成机械结构设计小组、电路设计小组、软件控制技术小组、信息及综合创新小组等,教师定时组学生进行各种技术实现方法的研讨,如:具体的机械设计方法、电路设计方案、软件编程方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以训练创新思维,通过不断设计和制作实践训练来逐步提高单项的设计能力。

该阶段主要通过举办以强化专项能力、训练基本的创新能力为主的校内竞赛来进行推动,例如:循迹机器人竞赛、以机械机构创新为主的机械电子创新设计比赛,以及一些专项技术设计比赛(如:机械锁止机构设计大赛等),分别着重于电路设计与单片机编程技术、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能力等。由于有竞赛规则约束,参赛学生自然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奇异的创新主意,来实现自己的作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为下一阶段即综合训练阶段选拔参加省级或部级学生科技竞赛而培训各相应专项能力优秀的候选队员队伍。

该项目旨在通过不同项目、发掘个人技术特长来保持和增强大学生对科技训练的投入和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习惯,真正融入这一重要的创新能力训练阶段。

2.3综合训练(IntegratedPractice,简写为IP)实践

综合实践阶段主要面对已完成专项强化实践的大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和部分特别优秀的大二年级学生,主体是经过选拔而产生的参加省或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学生队员,旨在训练这些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该阶段主要以省或全国性比赛项目为实践训练的主题,项目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大赛的项目主题,将队员分成不同的设计制作小组,如:机器人项目就设立了相应的高级训练小组,如:机电系统综合训练组、电路软件综合训练设计组、项目管理训练组、可靠性测试组等多个小组,在不同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详细的设计与制作实践训练以及参赛。

该阶段面对主要的学科竞赛包括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菱杯”大学生自动化应用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创新大赛、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全国性和相关的省级学生科技竞赛。

这一阶段教师团队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实现方法的研讨和阶段性总结,在具体的设计方案、竞赛策略等方面共同讨论,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综合能力,也可以更好训练其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和精神,寻找创新点和最佳方案;技术优势和创新互相借鉴,形成技术战斗力的团队集成和综合创新。

2.4自主创新(IndependentInnovation,简写为II)实践

该阶段主要面向技术能力强和自我创新意识好的学生,属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高级培养阶段,以学生自我创新为核心,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自我命题,既可申请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实现自己所想攻克的技术难题或者开展个人的发明创造,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完善的所有内容都要靠自己来完成;进度要靠自己掌控;学生也可以承接企业项目或产品开发等;或者利用个人技术特长开展自主创业,提前规划和实施未来的人生发展前景。

这是“自我创新”阶段,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自主的设计和制作来实践自己的梦想,在这一阶段教师只是协作者或协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和建议,而学生才是实际的决策者和实现者。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的设备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有利的环境。

3改善学生科技协会的组织结构,提升其基础培训能力

机电学生科技协会担负着招收新会员、对新会员进行基础性的工程能力训练,并组织相应的科技类竞赛活动。协会组织定期选拔技术骨干担任协会理事,为新生进行基础性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以培养新会员的基本实践应用能力和激发创新意识为核心目标,以培养会员成为省级和全国性比赛的后备技术人才为任务,对有兴趣的新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培训。

此前协会每年新会员众多,大一新会员普遍认为经过培训受益良多。但由于学校授权和资助的项目总数有限,加之以项目经费、制作费用、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因而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能参加省级和全国性大赛的人数就受到限制;同时,部分已获得一些奖项的同学因进取心不足、奉献精神不够等原因,在高年级阶段不愿意再辛苦参加科技比赛;与此同时,协会的理事逐渐由大二年级会员担任,对高年级会员产生了挤出效应。所有这些,都给科协的人力资源构成、培训质量、参加全国大赛的成绩形成了不利影响。

该项目实施后,通过改善科协的理事会员的配备结构,加大高年级会员的比例,有力提升了其基础培训能力,培训的项目、内容和质量也得到较大改善。

4强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由于多年的努力,以机电创新为特色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既于学生机电科协的宣传发动和基础培训有关,也更与相应参加到大学生科技训练体系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有关。以机电创新为特色,目前已形成机器人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PLC自动化应用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先进制图技术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物联网技术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等10多个教师指导团队,每个团队由3~6名教师组成,并设立了主教练负责制,从而保证了良好的项目指导水平。在主教练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教研水平、指导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项目指导团队日益强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也将更加富有成效。

5Y语

建设自主、开放型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形成“基础工程、专项强化、综合训练、自主创新”的“多阶段、全过程、阶梯式”训练和培养过程,并加强学生机电科协和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这一有理念、有体系、有内容、有团队的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最近3年来机电科协的大学生又在机器人、先进成图和PLC三菱杯自动化大赛上取得12项全国性一等奖(5项冠军),6个学生项目先后入选广东省攀登计划和省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更有不少机器人队员在毕业前后创建了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或者创业开展各类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展现了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都是该课题优秀建设成效的鲜明例证。

参考文献

[1]王世山.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C]//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2008:552-5560.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1篇4

关键词:煤矿机电实操技能建设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煤矿机电实操技能状况

煤矿企业的职工素质和技能高低关系到煤矿的大发展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关系到矿井安全生产能否顺利进行。近年来,全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职工队伍素质和技能状况呈下降趋势,工人的业务技能不高,因此在矿井工作中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采掘职工使用割煤机、转载机、刮板机、防爆开关等机电设备不知道怎么进行正确维护和保养,造成机电设备故障增多;机电工人的技能水平不高,对矿井发生的机电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判断和快速处理,延长了由设备事故造成的大量生产时间影响,已经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提高煤矿机电实操技能的必要性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装备”是前提,“管理”是基础,“培训“更显重要。

“管理“的先进有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装备”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有利武器,先进的技术装备不但有很高的效率,同时可以创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用高技术的装备和接受高水平的管理,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进行。因此,要想真正搞好煤矿安全生产,首先必须从“三并重”之一的“培训”抓起。培训更应该从实操抓起,真正提高生产一线员工的动手能力。在煤炭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煤矿技术职工的技能素质的优劣已成为煤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加强煤矿机电实操技能培训建设,对提高煤矿企业全员素质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多举措加强煤矿机电实操技能培训建设

1、开展模拟实训,提升受训职工认知度。

大力开展多媒体模拟教学和模拟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方法,提升职工对所学项目的认知高度。严格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实训教演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培训中心和模拟实训实验室为平台,引进了高技术含量的采煤机、掘进机、各种专业开关、综采工作面等装备的模型以及多媒体培训软件设施,开辟了远程网络实训教学平台,开发制作了各实操项目培训视频课件。形成了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远程教育与课堂演示授课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升了矿井职工对煤炭各种生产设备认知高度,为职工的操作技能提高提供了感知平台。

2、开展基地实训,提升受训职工实际操作水平。

大力开展培训基地训练,提升实际操作水平。我矿围绕着矿山采、掘、机、运、通各系统,在职工培训中心建立了“模拟教学巷道“实训基地,设立了电气开关维修、风机切换、小绞车、瓦斯断电、刮板机等实操点,由各专职教师专业指导,对员工开展针对性实训工作。同时,该矿还将实训拓展到设备生产厂家,选派本矿专业技术突出的职工深入到厂家生产现场,由厂家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实现了培训的无缝对接、全过程覆盖。例如,在确定矿井设备生产供货厂家后,一是要要组织相关生产科室、队组技术人员,到厂家进行培训,由厂家技术人员现场对设备的安装拆卸、实际操作、工艺流程、配件更换等进行现场演练;设备到矿后,组织矿技术人员在实训基地对设备实际操作人员,就使用设备的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安装使用等进行现场拆解操作学习、细则解剖分析、实际操作演练,确保操作人员操作步骤准确、操作规范达标,这种基地式培养方式极大的提升了员工动手操作的技能。通过建立实训基地这样一个平台、成长了一大批人才,为我们煤矿企业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未来矿井建设发展进程中所需要的高技能岗位人才。

3、开展岗位实学实训,提升受训职工适应现场的操作能力。

通过开展生产现场操作岗位实训,培养适应煤矿恶劣环境下的各项设备操作技能。为了加快培育员工现场作业适用能力,我矿按照“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各岗位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开展了“师带徒”、“拜师学技”等活动。新工人入矿培训阶段,在接受理论培训、模拟实训、基地实训的基础上,基层单位队组还需指定师傅,采取“结对子”、“一帮一”、“手把手”等模式,通过签订师徒协议书,对操作工人进行单项达6个月的岗位实训,每月一考核,每季一评价,按权重纳入实训最后考核,只有理论、操作“双达标”,才可独立上岗,提升了职工井下恶劣环境下现场作业的适应能力,解决了职工在复杂环境下操作的应变能力,为全面提高操作技能不留死角。同时建立各项目操作示范岗。为了使基层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在全矿各工种岗位开展了示范岗评比活动,职工培训中心坚持从内部做起,严格按操作标准实施培训,对各机电操作项目按照考核结果将示范岗分1―5级星级管理,在教学需要时带领学员现场观摩学习,建立各单项实操项目学习标准样板,积极为学员找规范、找模范,从而使职工找到差距、纠正不足,从而提高学员实际技能操作水平。

4、加强激励,提升受训职工学习实操技能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争当技能型员工的热情,应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对首席技师、高级技师纳入技能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月度考核,按一定标准计发特殊技能绩效奖金。建立“技能提升奖励”制度,对取得高级技师以上资格,在公司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给予重奖。对考取高一级技能等级的技术工人报销书本资料、培训费用。设立了“师带徒”专项奖励津贴,每季度进行综合考评,发放一定的物质奖励;积极邀请相关操作技能人才进入课堂为大家现场授课,专门设立了实操技能带课津贴,根据授课质量计发课酬费。为了确保“人才上讲台,培训到现场”人才培养的有效落地,通过建立和完善“机制、投入、激励”三大保障系统,确保了员工机电技能培训模式的长效化和良性运行。通过调动各岗位技术工人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形成上岗凭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职工钻研业务,争当技术能手。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5

积极改革培训方式、模式,全力打造培训特色亮点,是职工培训中心始终坚持的创新发展理念,也是培训中心决心打造孝感供电公司教育培训品牌形象的良久思考。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教育培训品牌形象工程的建设力度,全力打造特色培训亮点,推进了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

1打造农电工“一培四证”特色培训亮点,推进“三新”农电队伍建设

根据今年3月份人资报表提供的数据表明,农电工素质现状令人堪忧。

为了积极推进农电工素质建设,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农电工培训力度,着力开展了农电工“一培四证”(培训合格证、技能鉴定等级证、特种作业证、电工进网作业证)培训。

农电工“一培四证”培训,我们实施了“基础培训—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等分层推进、全员覆盖的培训方针。

基础培训:截止2006年,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农电工全员第一轮上岗培训任务,对市公司全体农电工开展了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技能提升培训:2006年后,我们按照公司部署,采取分层推进的原则,开展了农电工“一培四证”技能提升培训。“一培四证”培训采用“实践为主、技能为先”的培训方法,着力开展电工基础知识、电力系统基础知识,电气安全技术,电工常用工具及电工仪表,电机、高低压电器及配电装置,照明装置,低压电力线路等主要内容的技术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农电工的综合素质。

技能鉴定培训:在“一培四证”技能提升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农电工技术技能等级资格的考试考核的技能鉴定培训。2009年,参加“一培四证”技能鉴定培训的农电工约为707人,98%的参考农电工取得了进网作业证书和特殊工种作业证书;约有300人取得了技能等级初级工资格证书。“一培四证”培训,极大的激发了农电工钻业务、学技术、强技能的热潮,为加强“三新”农电队伍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启动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为变电运行培训安上“智能”翅膀

2.1变电运行培训的“里程碑式”意义

变电运行仿真培训,填补了长期以来培训中心变电运行培训的空白,对于开展电网主营专业的变电运行培训,具有“里程碑式”的发展意义。

2.2变电运行仿真培训,是变电运行人员学技强能的迫切需求

根据变电运行培训需求调研所知,目前,我市变电运行人员现状不容乐观,业务不精,操作技能普遍偏低;敬业精神不强,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变电运行单位期望提高变电运行人员的业务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随着电力系统“厂网分开”改革战略的逐步实施,保证输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将是今后电网公司头等重要任务。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网调度人员以及变电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近年来,电网相继投入了大量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站集中控制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但缺乏足够合格的运行及维护人员,在某种程度上给电网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留下了隐患。

所以,开展变电运行仿真培训,是电网建设与发展和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变电运行人员素质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

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世界上技术发达国家称之为提高工人素质、确保生产技术领先地位的“秘密武器”和“尖端武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大型工业企业相继采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职工培训,效果十分显著,参训人员在数周内可以取得在现场2—5年的工作经验。

我培训中心建立的变电运行仿真系统,以我市彭湾220千伏变电站和西城110千伏变电站为仿真模拟运行操作实体参照物。培训中,学员通过全数字实时仿真,进行变电运行倒闸操作,模拟各种运行故障的异常及处理。该系统,在全省电力教育培训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省唯一一个模拟真实电网变电站,实现三维仿真的系统。其高层体系结构(HIA)的分布式,交互电力仿真支撑平台的研究和应用,可视组件变电站三维仿真建模系统,总体技术与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为我公司变电运行培训安上了“智能化”翅膀,助推了电网的“智能化”管理。

学员反映,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使学员对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保护装置有了进一步认识;模拟演习,对倒闸操作、事故处理步骤及过程,留下了真实、深刻印象;可以从容面对操作,对突发情况和事故处理,有了更多自信。对平时变电站内难以遇到的事故及故障进行了仿真模拟,并进行分析处理,提高了对事故的应急和处置能力。

3ERP、SG186培训,为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2009年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

智能电网,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

建立ERP管理系统、实施SG186工程,是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革命。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是提高电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企业集约化管理的坚强支撑。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引入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将彻底改变原有的企业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变智能管理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流程管理,实现公司一体化、精益化管理;实现生产经营信息的实时、集成、共享的最大化;实现企业资源管理的集中、透明、可控的集约化,为企业提高分析决策能力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技术支持,支持管理创新,推进绩效持续改善。

2009年7月13日,孝感供电公司在职工培训中心启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培训.ERP培训,涵盖设备PM系统培训,财务FICO系统培训,项目PS系统培训,物资MM系统培训,人资HR系统培训。

ERP培训,涵盖了基层有关最终用户,也涵盖公司高中层用户。

共举办SG186营销管理培训班23期,共培训学员863人。

培训结束后,我们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了评估抽样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员给予了积极肯定评价。

对培训效果描述评定意见,统计了226份问卷调查意见:

对“对本次培训的质量如何评价”一项,认为“极好”的101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44.7%;认为“好”的115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50.9%;认为“一般”的8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3.5%。

4开展“三部曲式”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打造知识型新员工队伍大学毕业生培训,创建了“半军事化”管理、“三部曲式”培训的特色培训模式。“半军事化”管理,即实行集中培训、统一吃住的“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模式;“三部曲式”培训,即按照实施“走进企业——归属企业——贡献企业”的“三个阶段”,“认知——熟知——践行”的“三个过程”,“企业认识教育——专业基础培训——实践技能养成”“三大培训主体”开展培训。

“走进企业”,即通过军训、“企业概况”、“职业道德”、“电力系统”、“绩效管理”、“优质服务”等课目的培训,向学员进行对企业的“认知”教育,让学员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热爱企业,使学员牢固树立“走进企业”、自己已成为企业一员的理念,从而培养学员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其间,穿插进行到大悟革命老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参加唱红歌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员的感恩意识和报效意识。

“归属企业”,通过安全知识、电力营销、高低压电力线路及设备、机电保护、抄核收知识等电力专业知识培训,促使学员从“认知”企业到“熟知”企业,认识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6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国有独资特大型电网企业,成为国网、南网之外唯一独立省级电网公司,负责自治区中西部8个盟市及所属52个旗县的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农电工作。自2004年1月起,内蒙古电力公司历经三次厂网、网网分家,以省属独立电网的角色担当了改革的“先行者”,实现了一系列跨越里程碑式的大发展。

2013,走过这一年:

所属各生产单位共举办现场培训5187期,培训量达312560人·天;安排培训中心举办107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量达35338人·天;集中培训公司新接收大学生457人,102368人·天;集中培训复转军人269人,52158人·天;公司直接安排14期赴厂培训班,培训525人,3150人·天;全年培训量达人431902人·天,全员培训率达98%。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人才引进与电网建设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需求。大力引进专业对口人才。缓解公司生产一线人员不足,创新人才选拔与招聘模式,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关于2013年人力资源配置的指导意见》,为选拔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积极与各高校联系,及时参加国网公司和自治区组织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013年计划接收的国家统招电力系统主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统招毕业生900人,按照国资委关于积极安置大学生就业要求,增加200人,共计1100人。

2013年引进博士生2人,硕士生131人,本科生797人。承办了国网公司人才交流中心2013年度毕业生就业研讨会议。

全面开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提高全员业务素质。为全面提升公司系统广大生产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2013年,公司开展了以“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为主题的培训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公司全体员工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和全面的考核。

2013年完成了输电运检、配电运行、变电检修、变压器检修、变电运行等五大生产专业班组长以下人员3373人的培训工作,并集中时间在十家供电单位进行了统一的考核验收。

2013年完成了油务化验、电测仪表等两个专业100多人的培训考核;完成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生产管理三大类管理人员和生产专业班组长18期1147人的培训考核工作;完成了公司系统财务人员700多人的调考工作。

通过大培训大练兵活动,提升了员工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生产人员业务技能的提升,促进了管理人员理论知识的更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阶段性培训任务圆满完成。

结合生产现场实际,公司所属各生产单位以工区(站、所)和班组为单位开展了大量的针对生产一线需求的现场培训,现场培训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一线员工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大力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根据公司各专业部室提出的培训需求,全年共安排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07期。通过培训推广了新技术,了解掌握了新理论,宣传贯彻了新的管理制度,提高了生产人员的实操技能。这些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赴厂家培训。为促进生产管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调度自动化等科技术含量较高专业从业人员学习了解新技术新新理论,公司安排上述专业十四期赴厂培训,共培训525人。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设备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和设备构造特点,对维护设备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员工集中培训。安排公司接收的457名大学生和269名复转军人在培训中心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新员工系统学习了电力专业知识,掌握了电力生产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适应生产一线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继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根据公司“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今年公司共安排300名员工参加天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7

国网山西电力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构建集约化大培训体系为基础,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员工快速健康成长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格局;结合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各类人才的特点,实行差别化培养与选拔,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成长通道,引导员工多渠道发展,为员工创造“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2013—2015年,公司计划高技能人才比例突破80%,实现“5252”优秀人才培养工程规划目标(即:部级优秀人才数量突破5名、省政府级优秀人才数量突破20名、国家电网公司级优秀人才数量突破50名、省公司级优秀人才数量突破200名),公司人才当量密度突破0.93,培养造就一支以经营帅才、管理将才、技术能才、技能干才、紧缺贤才、专业英才、青年俊才为支撑的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领航工程,

建设七“才”纷呈的员工队伍

一、提升领导能力,造就具有战略思维的经营帅才

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刚毅果断,具有卓越综合分析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经营帅才。加大领导力开发落实力度,创新领导力开发方式,针对性地制定领导力开发重点项目和课程体系,按照领导人员所在岗位不同成长阶段,建设系列进阶领导力培养项目,形成基础领导力、中级领导力、高级领导力、战略领导力等多层级领导力发展产品体系,开发主任级领导干部培训、科级干部培训、县供电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等精品项目。

二、强化职业素养,塑造拥有一专多能的管理将才

培养为电力经营尽心尽职、为公司发展倾尽所能的管理将才。以提高专业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为重点,加快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专业传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引导管理层向一专多能、一岗多技的方向发展。每年举办人资、财务、策划、党务、基建、调控等各专业培训班30期,每年培训1000人以上,至2015年实现所有管理人员轮训一遍的目标。加强管理人员后备培养,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开办MBA、EMBA项目,实施管理人才的定制开发培养;每年从入职满三年的一线生产技能岗位选拔100名优秀员工进行定向培养。

三、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擅长攻坚克难的技术能才

培养推动电力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能才。以提升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公司重大基建、大修技改、工程设计等项目为依托,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第二课堂”,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每年按专业分2—3期进行为期10天的履职能力培训,提升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管理能力。针对新设备、新技术和现场工作实际需求,在输变、配电、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计量等专业开展“入厂到场”(入厂家、到现场)培训,每年按专业派送100名左右技术人员到生产厂家学习,同时,邀请生产厂家研发人员每年开展2—3期现场培训,重点提高技术人员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能力。公司各专业职能部门牵头落实,3年内完成各专业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比武引领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的持续提升,为公司人才选拔夯实基础。

四、加强岗位实践,历练身怀精湛技艺的技能干才

以“五大”体系专业需求和岗位履职能力为导向,针对技能人员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相关标准,统筹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培养具有高效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技能干才。

坚持“先培训后持证,先持证后上岗”原则,继续深化技能岗位全员“持证上岗”培训工作。在公司层面,组织Ⅱ、Ⅲ级技能人员集中轮训,在市公司层面,组织Ⅰ级技能人员轮训,三年内完成公司所有技能人员的周期性合格证复核和转岗员工取证培训考试工作。每年举办10期“班组长素质提升训练营”,提升强化班组长在建设幸福班组、和谐班组中的核心作用,三年内完成一线班组长轮训工作。

充分发挥技能专家工作室的“传帮带”和引领辐射作用,开展技能专家对新员工、优秀青年员工“导师制”培养工作,三年内为公司培养300名技能专家人才。公司各专业职能部门牵头落实,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工作,3年内完成一轮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竞赛引领技能人员能力素质持续提升,为公司优秀技能人才选拔奠定基础。

五、紧跟时代要求,储备助推电网发展的紧缺贤才

培养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岗位紧缺人才。依托公司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投运项目,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重要工程、重大项目培养能力、积累经验;积极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武汉大学、国网电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统筹开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研究、规划、设计、建设、调度、运行、维护等各类紧缺型人才培养,拓展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把握技术前沿。

每年举办2期特高压、智能电网人才集中脱产培训班,重点对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培训。每年培养100名特高压专项人才,100名智能电网战略储备人才。

六、搭建实战平台,打造具有卓越绩效的专业英才

按照“战略储备、重点培养、统一规划、全面提升”的原则,以公司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为公司专业领军、优秀专家、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培养搭建“实战”平台,通过集中培训、导师制培养、课题研究、挂职锻炼、继续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专业领军人才(后备)人选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从2013年开始,专业领军人才培养每个专业遴选50名后备人员列入重点培训对象。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为30天左右,公共知识培训由公司管理培训中心负责,根据专业不同分别由管理培训中心、技能培训中心负责专业知识强化培训。

优秀专家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不定期组织课题讨论、学术交流、考察进修活动等形式。其中公司级优秀专家人才培养由山西电力技术院负责,地市公司级优秀专家人才培养由各单位负责。优秀专家人才后备通过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的方式进行,公司培训中心负责为期1个月的集中培训,各阶段跟踪培养由所在单位负责。

2015年实现“5252”优秀人才培养工程规划目标,新增5名部级,20名省级,50名国家电网公司级,200名公司级优秀人才。

七、适应岗位需要,成就一线优秀实干的青年俊才

注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以专业技能培训、安全规程知识、现场观摩及研讨交流、跟班实习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大力开展新入职员工培训,开发新人力资源,提升组织活力。

培养期内研究生应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本科生应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对于特殊岗位,岗前集中培训期间应取得该岗位规定的资格准入证书,如登高作业证、带电作业证、特种设备操作证等。所有新入职人员均应取得持证上岗Ⅰ级培训合格证。

公司将每年举办一次“五大”专业青年员工竞赛调考,从每个专业中遴选10名重点培养对象,聘任公司级专家担任其职业导师,进行3年的工作辅导,到2015年在各专业力争培养出5名国家电网公司级青年领军后备人才。

实施资源优化工程,

夯实教育培训三大基础支撑

优化支撑体系,建设设施先进的培训中心

按照“持续优化、规范管理、提升效益”的思路,建成高效的“两级两支撑”的管理模式。以公司培训中心作为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的业务支撑机构,市公司培训中心作为市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的业务支撑机构,逐步形成以省培训中心为主体、市培训中心为补充、现代化培训手段相配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培训基地网络。

省级培训中心:按照“做实做强”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完成两个培训中心优势集群,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在现有六大基地的基础上,围绕“五大”体系建设需要,在管理培训中心建设廉政教育基地、企业文化教育基地、新闻发言人、媒体应对与危机处理等行为训练设施、心理调适室,满足领导干部和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在技能培训中心新建调控一体化、智能配电网、安全应急、特高压变电运行仿真4个培训基地。

市级培训中心:按照“做精做优”的工作思路,重点建设变电运行、输电线路、变电检修、配电线路、抄核收、装表接电等“五大”体系专业相应的技能实训室,满足本单位中级工及以下技能人员培训、鉴定、竞赛的需要。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选取3—4个市级培训中心做为省公司培训中心的分中心,承担相应专业技能人员培训、鉴定、竞赛等任务。

县公司、工区(供电所)按照“大营销、大运行、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职能定位,根据地市公司统筹布局,以满足基础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练兵需要为目标,建设适量的基本技能训练室。

优化课程资源,构建五纵四横的课程体系

积极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分类、分层级,基于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为指导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建立以经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能人员、新员工为5个纵向人才系列,以高度(引领性)、深度(专业性)、宽度(综合性)、跨度(持续性)(4D)(Dimension)为4个知识维度,设计涵盖各专业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员工的学习与能力发展路径图,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根据培训对象层级、类别统筹规划,建成科学、完整的各专业人才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培训课程体系。结合电网前沿技术发展及设备技术更新,组织专家编制、更新各专业培训教材,力求达到培训教材与电网发展相同步。公司所属管理培训中心、技能培训中心要根据各自的培训任务和资源优势,优化提升原有优质课程,并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积极开发特色课程。每年开展一次精品培训项目、精品课程竞赛活动,到2015年形成培训内容实时更新、体系相对稳定、企业特色明显的培训课程体系。

优化师资资源,培养素质优良培训师队伍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培养和建立一支理念先进、素质卓越、能力突出、水平一流、业绩显著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专职培训师队伍建设。努力疏通专职培训师参加技师资格鉴定的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实践、技能竞赛、科研开发、学术交流、教学竞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多种形式,促进业务技能和培训能力的提升,实现由教师向培训师,由培训师向技术技能专家的转变,采取“送出去”的方式,每年选拔20名优秀专职培训师到公司系统内生产一线挂岗锻炼2个月,参与技术革新,增强现场经验和实践能力,到2015年“双师型”专职培训师达到80%。加强与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和先进省公司的合作,选派专职培训师外出学习交流,提高专职培训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推行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到2015年省公司培训基地专职培训师全部持证上岗。

兼职培训师建设。按照“统一聘用、集中管理、重点培养、按需调配”的原则建设兼职培训师队伍。建立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培训师信息库,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培训师资的动态管理,建立培训师标准化管理流程,形成涵盖培训策划、课程开发、培训授课、培训评估等一系列的工作表单,形成统一管理制度、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完善兼职培训师选拔、培训、评聘、激励机制。公司重点组织开展培养高、中级培训师的培训,实现培训师人数初具规模、管理标准齐全规范,为培训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培训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定期选拔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一线兼职培训师在培训中心挂职教学。

实施培训创新工程,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把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培训策划,重视培训师资选择,增强培训效果放在首位,实施“培训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培训的新模式、新手段、新机制,建设一批体现行业特色、适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每年评选出2-3个教育培训工作典型经验向国家电网公司推荐。

创新人才开发方式,打造多元培养模式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行多元化培养模式。继续深化“名师带高徒”、“导师制”、“师带徒”培训模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利用人才团队培训模式,将公司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室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在团队创新中培养技术技能骨干。强化“训”、“练”结合模式,每年选派100余名年轻骨干,经过培训后安排到公司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科研项目进行挂职锻炼,对青干班等重点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安排学员进行挂职锻炼、调研或课题攻关,让受训人员在实践历练中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创新培训教学手段,丰富培训方式

在传统培训模式培训方法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让广大学员乐于参与、学有所得,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网络大学,针对不同层面人员分层分类开发优质课程,实现网上自主选学、在线答疑、在线考试、培训管理等功能,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能。遵循成人培训规律,引入行动学习法、研讨法、模拟与角色扮演法等新颖实用的培训方法,将课堂讲授与研讨交流、课题研修、现场实践等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开展训练营、俱乐部培训等现代培训方式;推行案例研究法,搜集整理研究各类典型案例、建立案例编写的常态机制,不断充实积累,逐步形成系统的案例库;灵活运用现场教学、考察实习、项目锻炼等实践方式,强化学员参与互动,提高培训效率和水平。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建立闭环管理体系

坚持“完善标准、过程监控、绩效提升”的理念,构建有行业特色的培训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融汇企业管理文化,深入贯彻ISO10015质量管理标准,积极推进培训规范标准化建设,完善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形成科学规范、高效完整的培训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培训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深化应用公司统一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需求调查、设计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及持续改进等各环节的可控、能控和在控。2013年,完成“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效果评估一体化项目”试点工作,形成具备可操作性、易操作性的《培训需求分析与效果评估一体化操作手册》,并推广应用至省公司所属各单位。

创新成果应用机制,提高培训效果指数

要建立培训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提升培训效果指数。针对重点培训项目,要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确定研修课题,让学员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培训结束后,要强化对学员的督促指导,促使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创新,将培训收获转化为工作成果。

创新激励机制,搭建员工成才渠道

积极打通员工发展通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为员工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促进员工与企业幸福发展。根据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人才队伍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成才渠道,通过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资格晋级、学历学位提升、技能等级提高、优秀人才评选等多种渠道激励人才成长,加大鼓励和奖励措施,让各类员工在各自岗位成长成才,做到“专业对口、人岗匹配”。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类专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97-01

随着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的推进,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在企业里逐渐普及,电类专业的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一个实事。技工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把电类专业作为一个品牌专业来建设。

1确定建设电类专业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目标:以提高技能人才层次质量为专业建设目的;以实用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为专业建设特色;在专业建设中要构建适应企业对电类技能人才要求的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体系;通过校企结合,理论与实习结合,打造锻炼一支适应电类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电类专业教学持续发展。

指导思想:现代电类专业技能人才与传统的技能人才不同,其更突出了知识型。在电类专业的建设中必须解放思想,改革传统的职业技能教育观念,打破旧的办学模式,创造出新型实用电类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子。

2创新电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技工学校电类专业的建设,必须制定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利于学生发展的电类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必须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同时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优良素质。专业课与实习课有机融合,教学环节中坚持课题化的设立思想,教学中的课题设计要适应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创出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经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技工教育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研究,结合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的特点,制定以专业培养目标、学制、专业素质培养要求、技能训练要求、开设课程、技能训练环节、取得资格证书和就业岗位为主线的电类专业教学大纲。

3注重电类专业教材的建设规划

现有的电类专业的教材虽多,但都是些理论性较强的多,好多并不能突出技能教学的特色,只有很少的可以借鉴。由于目前具有技能操作特色的电类专业的教材还很少,所以专业要快速发展,可迅速成立电类新技术教材编著委员会,组织精干教师和企业优秀电类技术人才编写适合现代企业特点及学校现实教学特点的,又能突出技能教育特色的电类专业教材,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适合企业新技术生产特点和学校实际特色的教材体系。

4电类专业的教学思路

4.1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并行,并以实习为重

理论学习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进行模块化、综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2理论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前沿性

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工业控制理论的能力,突出电类理论的应用性、实用性,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掌握一定的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的安装、操作和维修技能。

4.3实习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应用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电类专业实习教学特别要注意其先进性、前沿性,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现代工业控制技术操作人才。

5电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5.1完善电类传统专业的建设

传统的电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现代电类技术的基础。现代工业控制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自动化控制设备,离不开传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基础。要想完善电类专业的建设,除了建设一流的专业实训教室外,首先必须在完善电类传统专业的建设的前提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电类新专业。目前以强电为主的主要有维修电工、机床电气维修技术、机电维修技术、电工与焊接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以弱电为主的主要有电工与电子技术、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等专业;以高新综合应用技术的主要有数控技术应用与维修、智能楼宇技术、电梯控制技术与维修、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等专业。我们认为要想完善电类专业的建设,必须在完善以强电为主的专业类型和以弱电为主的专业类型的建设前提下,加快对高新综合应用技术专业类型的建设。

5.2电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电类专业模块教学体系,电类专业实训基地需要配套的实训教室主要有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室、普通机床电气线路故障检修实训教室、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室、电工基本操作实训教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实训教室、家电维修实训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这些实训室不仅为电类专业开设实训课,也承担社会化职业资格培训、考核鉴定;同时,还承担企业职工的后续教育的培训任务。电类专业实训教室是技工学校和在职岗位工人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设施。按照能力形成规律及电类职业岗位群要求,电类学生须具备从事电类工作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因此,电类专业实训教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条件。

6师资队伍建设

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在近几年来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电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电类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电类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电类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着现代工业控制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6.1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

要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可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广纳贤才。一是通过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招聘一些理论基础踏实和操作技能过硬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二是采取传统做法,在本校应届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挑选一些品质优良、作风硬朗、技术过硬的优才生留校。然后让他们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一些更新较快的新技术,可通过外聘来自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方式。这样既能使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6.2建立师资培养规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养规划是关键。随着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电类专业师资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许多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已滞后现代技术的发展,由此也阻碍了专业教学的开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师资培养规划,让青壮年教师得到必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尽早地挑起电类专业教学的大梁,为我们电类专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1篇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岗位适应性;双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0-03

目前上海的电气技术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未来社会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研究该专业提升岗位适应性的人才培养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的意义。能够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受教育者在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使他们的技术能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方向“双证融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鉴定为切入点,以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核心,以教学环节的运行实施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最终的落脚点,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将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各教学环节的全过程,注重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性、操作性和监控性。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维修电工”三级培训与高职学历教育过程整合在一起,形成“以三年制学历框架为基础,以职业标准为尺度,以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要求考核鉴定为评价手段”的“双证融通”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系统总结学校工学结合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创新工学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完善“工学四合”(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的系统模式,实现“四位一体”,即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资格鉴定融为一体。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有机融合职业资格鉴定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素养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适应融通后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及管理保障机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岗位适应性提高的实施效果。

一、重构课程体系

1.职教育是学历教育,一定程度上以学科专业划分,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职业分类,拥有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工种岗位。因此,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职业、工种方面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专业包含了一个或几个甚至几十个工种。

2.“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为了使学生在毕业时即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加大专业的技能动手能力、攻关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大平台、小模块”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3.根据”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高职教育学历要求和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相关通用能力的要求,构建了专业课程结构,即“大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同时,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了专业化方向课程,即“小模块”,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4.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按照“大平台、小模块”思想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同时设置了《电子技术技能应用》、《电气技术技能应用》、《机床电气排故》、《PLC控制技术》四门“双证融通”课程。新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和鉴定标准,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培训鉴定指导的要求,将鉴定要求、培训要点、培训方法和课时建议考虑进去,同时将鉴定要素细目表和教学重点挂钩,从真正意义上将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新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双证融通课程”和“综合能力提升课程”五类:①通识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德育》等课程。②通用技术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以上两类课程属于“大平台”课程,主要着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及素养,有利于未来服务领域的拓宽,具有更强的适应性。③专业课程包括:《电工工艺技术》、《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电子工艺技术》、《电机设备安装与维护》、《机床电气控制》等课程。专业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着重于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和岗位特色技能、职业素养培养,体现专业特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工作方法、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能力。④双证融通课程包括:《电子技术技能应用》、《电气技术技能应用》、《机床电气排故》、《PLC控制技术》。双证融通课程侧重与职业资格鉴定相关度较高的岗位通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确保融通课程评价结果与鉴定等值,以实现”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课程的无缝衔接。⑤综合能力提升课程包括:《创新平台实践》和《校企合作岗位实习》。综合能力提升课程主要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缩短未来就业的岗位适应时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课程”、“双证融通课程”和“综合能力提升课程”属于“小模块”课程,实现”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课程的无缝融合,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二、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实行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引入项目教学法,将每门专业课的知识要点分解到各个项目模块中,最终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建设一批核心课程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场地,场地由实践训练区、综合教学区和问题讨论区组成,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学,同时建设一批采用任务或项目驱动的与场地的设备配套的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校企结合,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以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1.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关注岗位适应性程度,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是提高学校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度的关键环节;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具体的实施者教师也要从学生学业考核的反馈来体现教学成效,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很好地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练的目标,使专业教学与技能鉴定贯通,必将有助于提高未来人才就业的岗位适应性。

2.在考核形式上,必须打破“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模式和“考前突击式”的学习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分阶段、分过程、分项目进行考核,使考核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在保证职业技术应用能力高标准、严要求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减轻重复考核、报名提前、培训和鉴定时间衔接不配合,这些原来存在的问题,既减轻学习压力,又增加了学习兴趣。①变“一站式”考试为“分布式”考核,同时将“维修电工”(三级)每个模块的考核内容融进相应的课程考核中,确保专业课的考试的深度和难度不低于鉴定相关的考试的要求。②综合能力测试采用项目菜单式考核方法。以菜单可选的形式,在确认学生具备必要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③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的“双证融通”课程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严格执行程序化考核。④“双证融通课程”等核心职业能力课,邀请鉴定中心考评员参与、体现考核程序化及评价等值。

四、优化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与十余所企业实施校企联动,依托校内的“上海市第六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上海市机电一体化开放实训中心”平台,全面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追踪岗位需求,引入真实生产任务,建设“教学工厂”、“生产车间”,营造与工作现场相一致的全真及仿真的职业环境,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和新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共管、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整合成员企业的培训资源和需求,延伸课堂到企业,在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职工培训场所建立教学区,形成用于专业教学和企业培训多种功能的“厂中校”,让学生在“厂中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得到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使学生在职业活动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现场作业的实际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既要有“双证”,更要会“双能”。所谓“双能”,即掌握知识的能力和上岗操作的能力。要培养“双能”学生离不开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坚持把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中长期师资培训进修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聘请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作为技术指导顾问,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和帮助,建设适应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和鉴定要求的优秀教师团队。

六、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关键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保障、监督、调控、优化培养过程中各有关要素的活动、行为及相互间作用,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培养保障制度等相关的管理方式,它是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在执行学院常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协调方案,促进系部、专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施各部门之间、各教师之间教学改革的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调整教育研究项目支持方案,把“双证融通,提高岗位适应性”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作为学院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为改革试点的实施提供咨询。

3.督导部门制定相关文件,研究教学改革的质量评价、质量监控的方法,促进改革工程的质量提升。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10

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前提是电子政务培训,有效及时地开展电子政务培训,是确保电子政务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基础工作之一。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第三,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个,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二,模拟环境可以对电子政务中一些典型应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解,按照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不同业务流程和角色(政府、企业、公众)进行设计,使培训者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电子政务模拟系统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进行电子政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和电子政务运行的模拟化组织和管理,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实际操作。

由上可见电子政务培训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电子政务领导干部读本》王位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汪玉凯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与应用》天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天津人民出版社

《电子政府导论》罗元镜焦宝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陈庆云王明杰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读本》周宏仁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理实一体;改革方式

为切实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电子专业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使电子专业的教学更切合中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兴趣浓厚,对理论学习感到比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的实际,改善目前学生流失率高的现状,专业部经过全体老师的研讨,决定对电子专业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一定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针对的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由集成电路或(和)分立元件构成的基本电路单元进行分析和设计,并能够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模拟电子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子实训》是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训练课。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单元电路的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测试方法,具备各单元电路操作技能。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及采取革的主要方式

1.教材改革

为使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紧密衔接,让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解决重复教学的问题,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与就业所需专业知识要求,现将《电工基础》和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实训》两门课程内容分别进行整合,形成项目式教材《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在市面上有关《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所谓的项目教材有很多,但大多数都只是简单将电工的基础理论和电工实训内容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还是偏重于理论。这并不符合目前我校电子专业学生实际,为此专业部组织本专业上电工和电子实训及理论课的老师根据上课的实际需要,删除部分比较困难,实际应用较少的电路理论,增加涵盖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训操作的项目,编写出本校的校本将以《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施课程改革后就就采用专业部自编的校本讲义,一个课程由一个教师分项目采取理实一体的的形式完成教学。

2.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思想,切实实施理实一体教学,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将《电工基础与技能》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全部教学都放在实训室上,把整书内容分为多个操作项目,分项目进行教学指导。对每个项目所包含的基础课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知识点,联系实际操作再进行理论学习。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的问题,也推动了理论学习,从实践到理论,又由理论到实践,这必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3.教师综合教学技能的培养

现在电子专业教师,有些常年只上基础课程,很少实训,为能胜任课程调整后的教学任务,需要对上基础理论课的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目前电子专业在职教师15人,要担任一、二年级共17个班的教学工作,平均每人每周22节课,大部分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很难派出更多的人出来培训或学习。因此我们考虑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步骤

由于此次教学模式改革,牵涉多门课程和多位任课教师,具体的实施过程分四步走:

第一步,教材编写。2011年7月,国家示范校建设开始后,经学校领导审核通过,专业部就已经组织相关教师将这几门教材进行整合,按照学校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一些简单且适用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正联系出版社准备出版中。

第二步,实训设施设备的完善。为满足上课的需要,学校增设了三个电工实训室(励志楼502、505、407)和两个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励志楼401、402),为这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但在基础课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动画、投影示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训效率,对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也为这几个基础实训室配备了投影设备及教师示范工作台。

第三步,教师培训。基础课老师要能胜任理实一体的教学任务,肯定需要大量的培训和长时间的学习。但是面对课时量重、专业课教师严重紧缺的现状,专业部组织上基础课的老师在这个寒假期间(2012年1月——2月),对下学期教学中的实训项目,逐一练习,通过亲自实践练习、熟悉实训内容,总结实训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和问题。除此之外还采用了以“老带新”的方式,即安排一个长期上实训的老教师带一个上理论课的新老师,开学后,把老教师的课安排在周一至周三,新教师的课安排在周三至周五,这样理论课教师可以先去观摩老教师上实训课,再来给学生上课。通过实训练习、观摩实训的方式,让理论课教师尽快胜任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

第四步,实训项目材料的准备。在寒假期间,专业部负责人要把下学期,需要实训项目的所有器材、耗材准备齐全,然后每一个项目相应的元件、材料配齐装袋,教师上课时只需按人数领袋数就行,避免理论课教师对实训内容不熟悉,元件装配不奇的现象。

四、实施理实一体教学课程的考试安排

这两门课程考试按照项目采用实训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共要求完成五个项目的电路安装,《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全部共需完成五个项目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每进行完一个项目,就按照KOMET测评能力级别和指标测评一次;并将每次的考核成绩纳入总评分数,期末进行总评。每个项目考核中实训考核80%,平时成绩占总评分的20%(其中出勤占5%,实训报告占5%,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占10%)。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篇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63-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

[4]彭雪鹏,刘颖.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地域文创设计范例(3篇)

    - 阅0

    地域文创设计范文篇1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承与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都融入了设计者对当地文化的认.....

    采矿工程实践报告范例(3篇)

    - 阅0

    采矿工程实践报告范文关键词:矿物加工工程训练;实验教学;效果改善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81-02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理.....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