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篇1

关键词:发达国家;财政;金融危机;财政赤字

中图分类号:F8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18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44-03

近期,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在全球金融市场搅起波澜,引发了西方国家对金融危机影响新的忧虑,也敲响了可能浮现债务危机的警钟。纵观其他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水平较金融危机之前大幅上升,财政状况恶化日益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财政问题的显现为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共同努力带来新的挑战,并增添了全球经济增长复苏的一些不确定性,让人们在应对自第二次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初战告捷之时难以释怀。

一、引起发达国家财政问题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G20发达国家纷纷出台财政支持政策,扩大内需。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抵消金融危机影响、缩短衰退持续时间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出现复苏,一方面,发达国家政府无意或无力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力度空前财政刺激政策所造成的后遗症也同时暴露出来。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负面结果在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普遍扩大,公共债务负担亦趋于加重。2009年,G20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即赤字率)达到9.7%,较危机之前2007年1.9%的赤字水平大幅上升7.8个百分点。这一赤字水平已大大超过国际公认3%的可接受水平,以及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3%的规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G20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率还将保持在8.7%的水平。2009年,G20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即公共负债率)达到98.9%,较2007年78.2%的公共负债水平上升20.7个百分点,大幅超过国际公认的和欧盟规定的60%警戒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这些发达国家政府的公共负债率在2010年将达到106.7%,在2014年进一步上升至118.4%,债务负担呈逐步加重趋势。有关发达国家财政、债务和经济增长状况见下表统计。

(1)财政收支状况为政府财政收支余额占GDP的比重,负数表明财政赤字;公共债务状况为政府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经济增长状况为实际GDP增长率。

(2)列出2007年的有关数据,便于危机前后的比较。

(3)2009年度财政赤字包含政府对银行业的救援。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G20发达国家出台的财政支持政策侧重于对金融行业的融资性支持和临时性财政刺激措施,具体包括购买不良资产、直接注资、提供融资担保、增加公共开支、转移性支付、降低税收等。相对于中国、墨西哥、南非等G20新兴成员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在发达国家的财政刺激措施中占比较低,仅为总规模的1/5。

毋庸置疑,赤字财政政策有助于缩短衰退持续的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认为,赤字占GDP之比增加1个百分点可缩短2个月的衰退时间。按目前G20成员国家出台的财政刺激规模,约可缩短1年的衰退时间。从政策效用看,增加公共开支和减税措施,相比于投资开支,更有助于缩短衰退持续的时间,投资开支产生的效用则相对缓慢且滞后。

从已出台的财政支持政策中可以看出,造成G20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负担攀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对金融业的救援力度大且占比高。发达国家政府在2009年承诺的融资支持占这些国家GDP的5.7%,而G20新兴成员国家的融资支持仅为GDP的0.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发达国家政府落实的融资支持占承诺比例的44%,收购不良资产占承诺比例则约为26%。如果政府已宣布的支持政策完全兑现,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则会糟糕得多。

其二,税收收入下降。政府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着重反映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的减征。同时,由于经济活动的下降,如企业经营效益、进口规模的下降,税收基础收缩,从而降低了政府的税收收入。此外,由于经济不景气,一些税收规避行为相对增多,也影响了政府的税收收入。

其三,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福利开支增加。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普遍上升。例如,西班牙2009年底失业率高达20%,美国的失业率接近10%的水平。失业人数规模的扩大自动增加了政府失业保险开支,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社会救济开支。

其四,多个发达国家本身存在着结构性财政问题,财政支持政策是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负担高昂成本的无奈之举。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危机初期的赤字水平和债务存量较高,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财政支持政策,无疑加重了政府进行财政结构调整的难度,例如希腊、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一些国家同时存在着财政结构性问题,与金融危机无直接关系,例如日本、美国等国家。另有一些国家的财政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金融危机使债务状况恶化,例如爱尔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

二、发达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带来的风险

(一)财政状况恶化将导致政府信用风险上升

财政赤字规模存在着一个具有客观性质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规模过大,则会造成政府信用下降。在市场上,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可能招致政府国际评级的下降,同时随着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的增加,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产品的价格就会升高,如希腊政府年期的CDS价格已从2009年11月20日的175点上升到2010年2月4日的428点(2月19日已回落到350点),从而在整体上加大政府的融资成本。在金融危机尚未消失、经济难言稳定复苏和融资成本上升的经济环境里,巨额财政赤字将导致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迅速增长,加剧财政风险,引起政府信用的丧失。

(二)过高的债务负担将严重削弱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G20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净额占财政预算总开支的比重将从2007年的1.9%上升到2014年的3.5%。日本和意大利债务负担增长过快,英国和美国债务的绝对规模很大,增势明显。G20发达国家债务利息支出净额占财政总开支的比重将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4年的8.8%,假如把本金偿付考虑在内,发达国家政府还本付息额占总开支比重实际上将超过10%的安全警戒线。

(三)财政赤字将影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巨额财政赤字将引起要求降低赤字水平的内外部政治压力骤升。为了消除财政赤字的影响,政府必将采取财政紧缩措施,甚至大幅削减开支。当前,这些发达国家又都普遍面临着失业率大幅攀升的尴尬,民怨沸腾,因此,政府勒紧“裤腰带”,削减赤字的努力只会加剧国内社会矛盾,这将是各国政府无法回避的政治风险。例如,希腊总工会在2010年2月上旬组织了长时间的罢工,抗议政府财政紧缩政策,从而造成公共服务系统瘫痪。

(四)财政问题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从某种程度上说,赤字财政与价格水平的上升有着固定的关系。因为赤字财政导致货币需求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缺口,引起价格水平提高。即使在财政赤字不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赤字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直接的关系。同时,政府债务的上升也会导致通货膨胀,最终会导致全球长期利率的上调。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政府的债务负担。最终,庞大的债务规模引起通货膨胀。

(五)政府债务高对经济发展亦非常不利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莱恩哈特(Reinhart)和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Rogoff)发现,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未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比重达到90%时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反转点。通过对西方20个国家过去63年(1946-2009年)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公共债务率超过90%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平均会比公共债务率在30%以下的经济增长低4个百分点。

此外,财政状况的恶化也会导致本币贬值,引发汇率波动风险。发达国家财政捉襟见肘,还会减少对欠发达国家的援助,从而使得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的发展环境更为艰难。

三、解决财政问题的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是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相应地,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包括动用财政结余、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发行公债等。动用财政结余就是使用以前年度累积的财政结余来弥补当前的财政开支不足。增加税收包括开增新税、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但它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是弥补财政赤字稳定可靠的方法。增发货币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方法,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的增长速度,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将带来恶性后果。因此,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只是一个权宜之计。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最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行公债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认购者都有好处,但是,发行公债只能治标,却不能根治财政赤字问题;发新债还旧债会使债务负担的雪球越滚越大;信用级别不高的公债可能会无人问津。

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财政赤字增长的速度,财政赤字问题则可以得到控制。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因失业的降低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消化财政赤字,改善财政状况,是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方法。

此外,通货膨胀也可降低政府的债务负担。通货膨胀将对已形成的公共债务产生贬值影响。在通货膨胀的作用之下,公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了,实际上是对国债持有者征收了通货膨胀税。显而易见,国债规模越大、通货膨胀率越高,政府对国债持有者征收的通货膨胀税就越多。实际上,通货膨胀是政府减少自身债务的一种隐蔽方式,像巴西、墨西哥等经历过高通货膨胀率和巨额国债的国家都曾采用过此法。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处于通货紧缩边缘。因此,利用通货膨胀手段并不是减轻债务的有效方法,而且这一方法将增加政府融资成本,并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利益。

当然,在极端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可以不计经济再次衰退后果而停止现行所有财政支持政策,冻结除养老和抚恤金以外的经常性开支。此外,财政困难的欧盟成员国家可以申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欧洲中央银行的援助。

四、对当前发达国家财政问题的一些深度思考

(一)发达国家的财政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一场金融危机平均持续时间为2.5年,其中85%的危机事件持续1-4年,最长持续8年。在金融危机难以在短期内消失的情况下,财政状况的改善自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发达国家经历的30个巨额财政赤字案例来看,赤字水平需要调整的幅度从5%-20%不等,调整所耗用的时间从3-15年不等,其中多数调整时间长达6-7年。对于目前发达国家的巨额债务水平,假如要把公共债务率在2022-2030年之前降低到60%可接受水平以下,G20发达国家必须从2010年开始将财政赤字3.5%的水平逐步调整到2022年财政盈余4.5%的水平,并在2022―2030年的十年时间里维持这一盈余水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赤字和高负债并不像通过对银行业大量注资似的可以一朝一夕即解决的经济问题。

(二)紧缩财政政策将主导未来

当前的财政问题已成为G20发达国家挥之不去的阴霾。为避免财政风险的发生,减轻内外部政治和社会的压力,发达国家政府将不得不紧缩财政,严格财政纪律。由此,降低赤字水平以及减轻债务负担将成为未来财政政策的重点和主调。同时,在紧缩财政政策的主导下,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受到牵制,对未来经济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

(三)利用通货膨胀转嫁财政风险值得提防

解决财政赤字问题,除削减开支、增加税收外,最主要的还是两种方法,一是促进经济发展,让税收自然增长;二是发行货币。在目前形势下,经济增长显然不足以支撑税收的高速增长。所以,个人认为,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将成为必然的选择,而且现实的通货膨胀水平为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提供了操作空间,但是,鉴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救市措施已被货币化,未来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非常大。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采用的措施和手段来看,他们动用印钞机解决问题是一点都不会客气的。当通胀出现时,公共债务还会自动缩水,更是一举两得。届时,损失惨重的将是那些持有发达国家公债、货币资产的投资者。

(四)债务负担对未来实际利率升高十分敏感

名义利率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加上实际利率。虽然通货膨胀有助于减轻债务负担(目前发达国家很低水平的通货膨胀不足以产生这种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大额注资将提高人们通货膨胀预期,在财政赤字水平和债务负担明显升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上升不可避免。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债务占GDP比例的大幅提高,往往引发实际利率的上扬。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比例每增加20%,便导致实际利率上涨20-120个基点(0.2%-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如果实际利率在2014年升至5.1%(相当于1985年的利率)的水平,发达国家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及赤字率均将提高3.5个百分点。因此,身负巨额债务的政府对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会变得诚惶诚恐,实际利率水平的升高将兀然成为影响发达国家未来经济稳定的死穴。

在金融危机后期,严重的财政问题将拖累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并必将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几年的一个主要挑战,而不再掌握货币发行权的一些欧盟成员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将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西方政府财政及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尽管国际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但是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些复杂多变。各个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和投资环境的动荡不安是当前国际经济局势的主要特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给国际紧急局势的稳定蒙上了阴影。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经济必须依赖于稳定的经济形势。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经济都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中国的经济同样如此,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经济局势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走势。因此,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明确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以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国策。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浅析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对国经济形势有准确的把握,获得国际金融、货币、各国政策等经济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认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金融危机的爆发,任何一个国家能不能独善其身,它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经济增速放缓是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随着全球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经济复苏的迹象很明显。分析国际经济形势主要看经济影响力较强的美国、欧洲地区和日本。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且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流通货币,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关系到的不单单是本国的稳定与繁荣,更关系到乃至全球各国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危机的后期,美国经济止住了经济下滑的趋势,经济开始有缓慢的增长。房地产的萧条状况得到扭转、国民的就业情况得到改善,种种利好的经济现象,为改善国际经济严峻的形势打下了一支强心剂。与美国经济形势不同的是,欧洲的经济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欧洲各国经济状况十分严峻,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走低、欧元表现状况不佳、人民的失业率节节攀升、许多企业都申请国家的财政救济,经济发展水平的降低延缓了国际经济复苏的进程。日本经济也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目前日元持续贬值,但是日本政府积极地货币政策,降低了货币贬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尽管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状况悲喜交加,但是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阶段,经济形势日趋稳定。

二、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的经济比较坚挺,虽然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总体上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稳步前进。国家制定了完备的经济发展战略,保就业、促内需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在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下运行。我国的就业率稳步提升,房价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是这不能说明我国经济是完全健康的,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问题

宏观调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过于迅猛、CPI指数依旧保持过快的增长势头,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让政府宏观调控工作压力重重。尽管领导人审时度势,制订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这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出现了显著的下滑,经济发展的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贸易出口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低、质量好,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的增多,这给国外的当地企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要国家,以各种借口给中国的企业设置了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市场盛行,我国企业和外国市场的贸易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导致许多国内的公司很难进入国外的市场,这对公司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货币问题

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运行,我国一直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外资、技术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加以全球汇率的波动使得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近些年来美元的贬值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国债损失。

三、结语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闭关锁国的道路,必须与世界各国保持密切的联系。中国经济的稳步前进需要稳定的国际经济形势,当今的国际经济局势处于稳步复苏的阶段,这对我国来说是利好的消息。认清国际经济形势、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制定发展国策的关键。

[参考文献]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1篇3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的局面,南欧国家的处境也相当不利。不像欧元区的其他国家,它们的负债率要高得多(很多债券由国际投资人持有),支付负担沉重,银行业面临挑战,需要进行经济结构改革。除此以外,两年来一味醉心于施行财政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关注不足的结果,更让南欧未来的增长前景雪上加霜。

在这些国家努力挣扎、试图控制经济下滑幅度的同时,它们还面临着通货紧缩和不得不下调利率的压力。随着荷兰、法国、希腊、德国选举活动的推进,欧洲经济政策正在从倡导紧缩转向注重增长,欧元区原有的政策共识正在被逐步抛弃。坏消息是大家已经浪费了两年时间,该地区经济形势更加脆弱,而实实在在的经济结构改革还要多年以后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让我们从1980年代开始,展望到2022年,集中考虑人均GDP指标,这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南欧地区的经济景气状况。

未来十年间,法国经济状况将与德国大致相当。两国都要到2010年代中期以后,才能恢复危机之前的增长水平。目前,德国略胜一筹,但是到了2010年代晚期,法国有望超越德国,人均GDP达到五万美元以上。

在1990年代初,西班牙经济繁荣程度还要比意大利落后35%至40%,但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的二十年,西班牙经济增长强劲,尽管先后经历过三次高失业率的冲击。2008年,西班牙人均GDP仅比意大利低10%,到2022年,差距将进一步缩小至5%。

1980年代,葡萄牙人均GDP比希腊还要低40%,三十年后,两国差距缩小至20%,到2022年,还有望进一步缩小至15%。1980年代,法、德、意三国人均GDP水平还大致相当,而数字彼此接近的希腊和西班牙两国,都要比这三个国家低得多。葡萄牙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大多数南欧国家。

到2022年,相对富裕的国家(法国)与最为贫穷的南欧国家(葡萄牙)之间的人均GDP差距,将不再是75%,而是50%,这是好消息。

坏消息是,自1990年代以来,意大利经济景气状况持续下滑。未来一段时期,意大利只能与西班牙为伍,经济上已经失去了与德法并驾齐驱的资格。相应地,希腊也已经大大落后于西班牙,如果错误的经济政策持续下去,经济还可能会继续萎缩。

按照在全球经济中的整体重要性衡量,南欧国家经济正在衰退。1980年,他们还可以占到全球经济产出的13%。而到2022年,将缩水一半,下降至6%。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篇4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的改变,面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应如何发展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1]。现阶段全球经济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具有其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根据全球经济治理中不同层次的发展状态进行研究发现,全球经济在治疗过程中展示出不同的稳定性、透明性和时效性。因此,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中需要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多层次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以客观规律的形式对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适当前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由于2008年经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开始对其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自由贸易结构等进行研究的调整,从而从根本上将国家经济发展及贸易限制策略进项改进,以期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应对经融危机。由此全球经济治理逐渐步入一个保护主义浪潮中。根据欧盟国加对其内部经济保护主义措施的改进,我们不难看出,在经融危机爆发后首先各国之间机内相对独立的内部保护状态。

随着各国之间不断的对国内经济发展政策进行调整,2010年之后各国开始建立各种自由贸易交往,以期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整体对全球进行治理,此时全球逐渐步入一个自由发展的经济浪潮中。根据各国之间相关自由贸易的法律法规中对其国家内部的自由贸易开放政策进行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的逐渐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国际上对其自由贸易的总体经济效益的发展仍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2]。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数据中对个国家理性世界贸易交往来看,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双边、区域、全球性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自由市场的建立,从而对全球进行治疗。

根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自由贸易及国际经济治理中来看,当前国际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以长期迈向发展为治理目标。“贸易与发展”是全球进步的主要研究主题,如何能够对各国之间的经济进行共同性贸易往来,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逐渐发展,从总体水平上对全球物质观念和国际贸易秩序进行研究,是当前全球自由发展的市场发展的长远趋势及目标[3]。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中主要以贸易和发展共存为主要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法发展

法制的发展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后危机这一特殊的经济时期,全球性质的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主要依据。国际经济法的建立与国际经济组织结构的发展均离不开世界国家发展现状及新兴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关系。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其经济法建立过程中一般以国家经济长期权衡结构为基础,从而根据国际经济情况对本国内部经济法进行调整[4]。但是,由于后危机时代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各国之间应该针对其在市场中的不同主导地位对其内部经济结构和法律进行调整。

根据不用时期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从原有的放松管制,到现阶段的平衡投资者利益,逐渐进行改进。2009年国际证监会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当前全球治理中国际经济法,并且在2010年明确的颁布《增强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框架》,在此条例中对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进行整合,并且在2010年11月通过了《巴赛尔协议III》,各国家在国际峰会上进行研究和协商逐渐对国际经济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当前后危机时代国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各个贸易国进行主权利益的维护,促进全球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5]。

三、总结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以国际经济法为主要依据,从而对各国之间的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由此不难看出,全球治理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资本与国家、资本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发展总是在一个平衡到动态,动态到平衡的重复发展过程。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篇5

不论对与错,不论有没有任何目的,标准普尔公司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海啸”给了世人对评级机构一次不一样的认识。但标普下调后对美国的影响如何?会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是否会出现经济的“二次探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

《环球财经》:您对标普下调美国长期信用评级如何评价?

伯格斯滕:这是让人感到难过的一件事,但我认为标普的决定是正确的。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也是一个准确的决定,因为美国的两党政治运作机制并没能有效地应对美国债务高企的问题。因而大家认为在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内,美国的财政状况将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对美国债务评级遭调降感到遗憾。在我看来,最近两党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的方案并没有能够扭转美国联邦政府不可持续的财务状况。但是客观地讲,从政治层面分析的话,这一调降决定是正确的;从政策层面来看,这一调降决定或许能够给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施加更多新压力,从而能够让他们来更好地应对美国债务高攀的状况。

《环球财经》:奥巴马政府认为标普调降美国信用评级没有正当理由,您也这么认为吗?奥巴马总统目前强调说,美国是个具备3A信用的国家,而且永远都会是具备3A信用的国家。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伯格斯滕: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标普在做分析的时候有些误差,但应该说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我宁愿相信他们的结论,而忽略他们计算中存在的误差。

毫无疑问,美国具有成为具备3A信用国家的潜质和实力,但是美国并没有把自己的“家务事”打理好。美国几年前陷入了金融危机的泥沼,但是摆脱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并没有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没能解决好包括国内债务和对外债务在内的财政问题。目前,美国的公共债务不断攀升,如果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将会让美国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也会影响美国成为一个具备3A信用的国家。

《环球财经》:在调降美国信用评级之后数日,标普8月8日也下调了对房利美、房地美等多家美国政府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此举会对市场造成什么影响?会不会影响“两房”既定的改革进程?

伯格斯滕:这也是评级机构的惯常做法,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对于“两房”而言,这两家企业的表现差强人意,要是没有美国政府的信用担保,它们的信用评级早就应该调降了。

然而,我并不认为信用调降决定会对市场和这些机构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看到市场上有很多资金在继续追捧美国国债。美国房地产市场本身就处在熊市之中,复苏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也不会因为“两房”信用评级调降而发生太多恶化或改观,美国的经济复苏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太大影响。

《环球财经》:近期全球资本市场上出现了连续数日的“过山车”行情,您认为资本市场对评级下调反应过度了吗?

伯格斯滕:应该说投资者确实有反应过度的表现,不过资本价格的重新调整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在增加。在过去几周内,各方的注意力焦点看似集中在提高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的两党妥协方案之上,但其实在这一阶段,各方对于美国经济减速开始变得愈发担心,美国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1.3%,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更是大幅下调为0.4%。

美国商务部的最新修正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经济萎缩0.3%,而不是原先公布的增幅几乎为零;2009年美国经济萎缩3.5%,降幅大于原先公布的2.6%,这些都表明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所遭受的冲击比想象得要更加严重。

其次,当美国经济在遭受降速顶风的同时,欧洲的债务危机正在持续发酵,进一步引发投资者的担忧。

第三,大西洋两岸美欧所遭遇的债务危机都要求政府采取财政紧缩举措,这些举措都会进一步拉低美欧的经济增长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股市遭受下行压力,这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应该说,股市的下挫更多地是反应了对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一种调整,而非仅仅是对某个国家或金融机构评级下调的反映。

《环球财经》:有观察人士认为,标普的评级下调会对全球的金融体系的改革产生影响,因为有更多的投资者将会考虑将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而非仅仅投资于美国国债。不过市场的“PH试纸”显示,当股市出现大跌的同时,美国国债的价格不断高攀,显示有强劲买盘的支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价格上扬的美国国债则是刚刚被标普调降评级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背离?

伯格斯滕:从长期进程来看,一些国家发出了希望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的声音,在这一进程中,美元资产占全球外汇资产的比重也在稳步下降,但依旧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

对于各国外汇投资进一步多元化的努力,最大的挑战则在于缺乏具有足够吸引力和市场容量的替代品种,欧元是各界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替代美元的投资品种,但是欧洲陷于经济增长乏力和债务危机之中,因而市场上并没有很多投资者抛弃美元并转而持有欧元。

其他像日元、澳大利亚元和加元之类的币种,市场规模依旧太小。因而,美元资产仍然是投资者的主要投资方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这种繁荣的表象会掩盖美国经济所面临的结构性难题,并且延缓了政策制定者采取必要举措来应对危机的步调。

《环球财经》: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债持有者,目前的总持有量超过1.16万亿美元。对于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而言,您认为明智的投资方式是什么?对于中国现有的巨量外汇储备,中国可以向哪些行业增加投入?

伯格斯滕:对于中国而言,最明智的方式就是在未来不要再买进美元和美国国债。中国是国际资本市场上对美国国债的积极买入者,当然这样大规模的美国国债持有量也引发了对投资安全性的担忧,中国以后可以停止买入美元和美国国债,从而让人民币渐进升值,这样对于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也会有所帮助,对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调整进程也有益。

中国政府多年来就希望能够提振内需、居民消费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中国还可以增加对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资。中国有很多领域可以使用这些外汇储备,从而可以避免美元贬值引发的担忧。

《环球财经》:您认为本次标普下

调美国信用评级会促使中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吗?

伯格斯滕: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美国的信用评价遭调降给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敲响了警钟:他们必须要平衡美国的经济增长,降低美国的巨额外贸赤字,不能再依靠其他国家累积过量的美元和国债来给美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弹药。

美国需要平衡自身的财政和贸易状况,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依靠美国市场来拉动本国经济发展,因为中国经济也要走上再平衡的道路,更多地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可以从美国的信用评级下调中汲取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谋划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等待危机来促使经济政策调整。

《环球财经》:在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美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批评声音。第一种批评声是奥巴马政府的高级官员言辞激烈地批评标普的分析有误;第二种批评声是和共和党互相推诿责任,辩称信用评级下调是对方的责任。在财政状况不可持续的今天,华府似乎依旧缺乏解决问题需要的责任感。

伯格斯滕:没错。这些批评声都是华府最新上演的推卸责任的拉锯战,各个党派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而不是主动承担责任和提出解决方案。我倒是希望,市场上的压力可以“倒逼”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削减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并且拿出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

目前美国已进入大选周期,政治家们都把党派利益和个人政治前途作为优先考量,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政治意愿来采取切实减赤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市场动荡或许能提供一些外力,促使他们作出一些艰难的抉择。

美国在推行负责任的财政政策时应注意三点:第一,是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减少政府赤字和增加税源并举的方案,而非美国两党刚刚通过的没有真正进行大幅赤字削减和提高税收收入的方案。近期资本市场的波动也可以看作是对两党妥协方案不满意地“用脚投票”。第二,美国在推行财政紧缩政策时要避免过犹不及,政策措施可以逐渐推行,避免危及经济复苏势头,避免将美国经济拖入“二次衰退”的泥潭。第三,美国在改善财政可持续政策的同时,要致力于解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的众多根本性问题。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很多类似的举措,从而不仅帮助平衡财政状况,而且可以加强社保、医疗体系的活力,并且能够稳定市场预期。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把精力都放在互相攻讦之上,而是应该采取具有可行_生、平衡性的财政和社会改革举措之上。

《环球财经》:您给出的建议很中肯,但是华盛顿目前面临“府会分治”期的现实政治环境,很难成就重大的改革。奥巴马近期也提出了平衡财政和刺激经济发展的举措,包括提高税收和改革医保体系,但这些政策建议遭到了和共和党阵营的批驳,您觉得这些政策建议目前能在华盛顿可以奏效吗?

伯格斯滕:这些政策举措是有可能奏效的,但是必须要给政策制定者足够大的压力方能奏效,若想真正奏效,还需要市场形成强大的“倒逼”压力。这也是让我感到更有希望的原因,标普的降级决定和华尔街动荡将给美国政策制定者形成巨大的政策压力,这就有可能催生2008年美国国会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近似的情形。

2008年布什政府提议出台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时,众议院首先投票否决了这一议案,美国股市随即暴跌。市场压力迫使众议院在3日后对该方案进行微调并投票通过。此次美债危机对市场产生的短期冲击可能不如2008年那样剧烈,但是市场的波动则表明,投资者对于国会采取的削减赤字的努力并不满意,但对决策者或许能产生类似的“倒逼”压力,迫使他们达成新的两党妥协方案。

《环球财经》:对于两党已经达成的妥协方案,有经济学家认为并不平衡,对于可自由裁量支出削减较多,但并没有明确的增税和税收机制改革内容。同时,有人担心,过度削减开支,在美国当前缺乏有效需求和就业岗位的背景下,将会对短期内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产生钳制作用。您认为美国在短期和中长期内需要怎样的财政和经济政策?

伯格斯滕:首先,美国需要采取适当举措来改革医保等体系,例如采取提高退休年限等举措,来降低财政赤字。其次,两党在协商财政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减少开支的“节流”举措,也要涉及“开源”的举措,在奥巴马与国会众议长博纳最初商讨的大规模减赤计划中,就涉及8000亿美元的增税内容,尽管8000亿美元的税收并不算多,但却是一个良性的开端。因为共和党内的保守势力极力阻挠,最后通过的两党妥协方案中并没有增税的内容,但奥巴马和博纳当初的讨论至少说明,如果得到两党中间派的支持,有可能通过一个平衡“节流”和“开源”举措的减赤方案。

《环球财经》: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面临“二次衰退”的现实威胁,您作何评价?

伯格斯滕:我认为“二次衰退”并非美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重大威胁,但确实有这样的潜在风险。当前美国最重要的政策挑战是制定并执行平衡、有效的预算和财政政策,重塑金融市场对美国的信心,同时确保这样的政策不会冲击到美国短期内的经济复苏势头。

美联储已经表示将超低利率政策至少执行到2013年中期,这也为政府在短期内采取财政刺激政策提供了空间,美国政府可以采取新的财政刺激举措,从而避免美国经济滑入衰退的境地。

《环球财经》:您所说的财政刺激方案具体是指哪些政策?

伯格斯滕:财政刺激举措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包括税收政策,例如将在今年年底到期的降低雇员薪资税和失业者救济金政策进行延期。目前美国争议很大的一个议题是要不要将小布什政府的大规模减税政策延期,我们可以保留其中对刺激经济发展有利的内容。

《环球财经》:透过美联储的最新声明,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央行高层对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恶化的担忧和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分歧。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最近提出,如果美国政府不采取新的刺激举措,美国经济有三分之一的几率会滑向“二次衰退”。您也和他们一样担心吗?

伯格斯滕:美国经济在上半年的增速的确缓慢,不过我预计美国经济将在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提速,但是美国国内外可能会发生的一些突况也有可能延缓经济复苏的步调,例如欧洲的债务危机发酵就会产生跨大西洋的冲击波。

每个经济学家对于出现“二次衰退”可能性的看法不一。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政府时期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国有二分之一的几率会出现“二次衰退”;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迈克尔・穆萨认为有五分之一的几率会出现“二次衰退”。各位经济学家预测的几率区间不同,但我认为,美国更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延续当前的缓慢经济增长态势,而不太可能滑入经济负增长的泥潭。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篇6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以及美国货币政策等等一系列因素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导致中美两国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不同的改变。

首先体现在经济增长贡献率方面。中国的经济贡献率不断地上升,而美国对世界的贡献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达到3.1%,中国的GDP增速达到7.7%,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大为增加,经济力量不可小觑。其次,表现在全球的贸易地位。经济危机之后中国一直扮演全球自由贸易的正面角色,贸易增长的潜力巨大。数据显示,中国在吸引国外投资者到国内直接投资方面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额也在迅速攀升,并且这一事实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最后,在国际投资方面,中国成为了继美国之外的吸引国外投资者投资的第二大流入国。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幸免,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政策,综合分析各种利弊才能使伤害最小。中国的增长已经受到世界的关注,而作为中国的货币――人民币的走势也受到各方关注,人民币从2005年的升值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7月份,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也给中国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就必须经受住考验保持在一??比较稳定水平上,并且进行有浮动的、有管理的政策,从而避免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伤害。

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形势分析

(一)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的发展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的金融危机剧烈的冲击着世界的经济,全球经济动荡,国际的经济秩序也受到破坏。从总体看来,这次的金融危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债务危机,借到款项的个体或企业无法偿还利息甚至无法偿还本金。第二个是流动性危机,银行把存款借出后借款人无法偿还本息,而当存款人要来提现时,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从而不能满足客户提现的要求,引发流动性危机。第三个是信用危机,从金融机构都不能顺利的提取存款使得人民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对金融活动产生怀疑,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开始发展并且保持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跌落。但是毕竟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正式的消除,经济并没有得到全部的恢复,全世界的经济仍然面临着不平衡甚至不稳定,因此未来的经济形势面临着不确定性,可能增长,可能动荡。

(二)全球的经济格局变化

金融危机改变了各个国家的力量格局,全球经济布局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1)全球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型发生了改变。金融危机带给世界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这个拥有悠久的历史、雄厚实力的公司都能破产倒闭,这个事实让许多的企业甚至政府感到害怕,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我们的经济。紧随其后的美林被收购、大型企业破产倒闭或者重组,这些重大的危机让金融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人们投入到这些行业的财富也缩水严重,于是人们开始减少交易量,再加上政府管制,人们对国外经济状况的不确定资金纷纷回流,这些又加剧了金融业的衰退,经济增长受到破坏。

(2)金融发展模式的改变。资产的高杠杆化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使得金融业受到了重创,经济不得不从虚拟转向实体,以银行业为例,我们之前采取高利润、高负债的融资模式,在危机之后我们又回到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再一味的追求表外业务。

(3)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金融危机过后,各个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制定属于自己国家的监管措施使损失达到最小、受冲击程度最小。例如欧洲的国家就建立了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金融监管体系,其目的的就是建立新的宏观监管体系,稳定地区的经济增长。

(4)金融区域结构的调整。原本的金融中心像纽约、伦敦可能由于危机会向东方的亚洲移动,东京、香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少,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他们可能会替代原有的金融中心。

(5)国际资本流动。危机过后经济恢复发展后,国际资本仍然会从新兴的国家流向发达的国家,就拿新兴的股票市场来说,资金明显流向美国、日本和欧洲。

三、人民币汇率在金融危机之后的状况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了人民币汇率不但以市场的供求为原则,更要参考市场上其他各主要货币的动态,这一次的汇率改革确定的人民币汇率的方式包括三方面:第一,单一以全球的需求来确定扮演价格信号的角色;第二,我们把其他的货币当作一个整体;第三,汇率的制定方式与中国的贸易状况有关,汇率会根据贸易的状况进行自我的调节。在我国参考的众多国家中,美国所占的比重达到半数以上,因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汇率水平受美国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是被动的,不具灵活性。但是从一些有关的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之后人民币是处于升值地位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美国,美国为了摆脱国内民众对于国内的经济、社会矛盾的注意力,降低人民对于政府能力的猜测,毅然决然的拉升人民币币值,并且多方面给中国施加压力。

但是在2008年之后全球经济处于一个低谷期,危机的源头――美国更是经济低迷,为了拉动经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政策,这些政策更加剧了美元汇率的低迷,而相比之下人民币就处于不断升值的地位。这种状况在2010年的下半年更加的明显,这是因为2010年后期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而全球认为人民币的汇率存在严重的低估,全球的各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的促使人民币升值,为了应为来自世界的压力,人民币也不得不一直提升,可见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跟本国的经济政策息息相关,更是与全球的经济形势、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权衡不可分开。

四、中国针对人民币汇率变动采取的对策

(一)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1)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我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对能源的需求也是不断增长。而外汇储备以及战略物资的储备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但外汇的储备风险较大,对人民币的汇率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在我国目前能源紧缺的情况下,把对外汇的储备变成能源的储备除了可以降低风险外,还可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增值与保值,保证我国能源的供给,提高我们国家对于能源的掌控能力。

(2)改革现存的结售汇体制。我国央行针对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采取的是吸纳超额供给的外国货币,由于央行吸纳的能力不足,外汇储备量还是相当的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结售汇体制进行变更,发挥银行的商业功能,提高商行的持汇水平,吸纳超额的外汇储备,也可以将国家手中持有的外汇放给企业与个人,减少央行持汇的风险。

(3)加大外汇的贷款力。我们从经济运行的方面来看加大外汇贷款力度,可以加大政府对外汇用于国内外投资的掌控能力,降低政府财政负担,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二)加强对FDI的监管

我??近些年来对于跨境资本的流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市场的稳定受到了破坏。因此,加大对跨境资本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法律措施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是市场导向型的跨境资本才能保证市场的稳定,才能促进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从而促进我国技术型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

2013年全球经济仍然在希望与不确定性两极之间徘徊。虽然多个经济体出现复苏势头,特别是一些发达经济体,但全球经济还没有被再次启动,并且很可能仍然动力不足,2015年也是如此。

IMF最新预测称全球GDP增长率为3.6%,在2014年,这是不错的数字,但仍低于4%左右的增长潜力。换句话说,世界上仍然可以产生相当多的工作机会,同时不会加剧通胀压力。这意味着,IMF的成员国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经济体,都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完成。一个强大和持久的全球性经济复苏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各方面提前做准备,例如财政,结构和预算。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包括G20、IMF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事实上,只有通过这样的合作,才能克服全球危机的持续影响。

可以确定,在过去的五年里,通过全球决策者的努力,已经躲过了最糟糕的情况(第二次大萧条)。各国央行坚持低利率的决心,对金融体系的支持,加上财政刺激,这些举措让全球避免了再一次危机。现在已经到了实施下一步行动的时候,例如利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创造的空间来进行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核心挑战是全球前景如何。尽管他们近期表现良好,但是也不能忽略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紧缩的风险。当强劲的增长成为常态时,央行应该回归传统货币政策。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带动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现在美国的内需正在恢复活力,然而,更艰难的挑战还在后面。例如,贯彻预算协议,结束财政上的政治争辩非常重要。政策方向更明确能帮助美国经济增长恢复到一定水平,也将带动全球经济。

在日本,货币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安倍经济学”已带动了经济复苏,这是很好的现象。现在日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达成中期财政调整目标和实施结构性改革,其中包括调整产品和服务市场,促进女性就业等。改革的目的是为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摆脱通缩。

欧元区终于出现复苏迹象,但各国复苏情况不均衡。虽然许多国家都做得很好,但需求疲弱。青年失业率高企依然是严重问题。欧洲的不确定性之一是其银行的健康状况。即将实施的压力测试和资产质量审查可以帮助恢复信心并推动金融一体化,但前提必须是实施状况良好。欧洲同样需要刺激需求,强化金融和财政体系结构,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以维持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新兴市场在过去的五年里一直是经济复苏的先锋。新兴经济体加上发展中国家已经占具全球GDP增长的四分之三。新兴经济体在2013年出现增长放缓的势头,为了应对需求放缓,政策制定者必须警惕金融风险,尤其是资产泡沫和债务增加。新兴经济体应该加强金融监管,更高效地管理信贷周期和资本流动。

在过去五年中,低收入国家是全球经济中的一个亮点。他们在危机面前证明了自身的弹性。非洲年产出在2013年上涨了约5%,经济增长也十分强劲。现在是通过增强国家实力和提高人民收入来稳固这些成果的时刻。随着新兴市场的需求减弱,即使低收入国家继续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也应该同时加强其抵御经济衰退的能力。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篇8

虽然次贷危机起始于美国的房贷市场,但是随着其效应的持续发酵,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涉及整个金融市场,而且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会随着其效应的不断展开而不断显现出来。在此,我们认为就中短期而言,次贷危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来自以下三个层面: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头寸有限,后续效应有待观察

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场美国房贷市场次级抵押信贷偿付危机,其核心在于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西方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盲目追求高收益。虽然东亚的金融机构尚缺乏能力参与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但是面对次贷相关资产的高收益,东亚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抵挡不住这种诱惑,购买并持有了一定头寸的次贷相关资产。但东亚金融机构涉及次贷相关资产的头寸十分有限,且主要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以持有头寸最多的中国银行为例,其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约占其资本的17%,且大部分是评级为AA级以上的资产,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11月的最新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报告(EastAsia&PacificUpdate)的估计,中行的损失可能为其资本的1%,但是随着次贷危机的持续发酵尤其是近期次贷危机影响再次深入扩大,这样的损失估计可能显得略为保守。原因在于:

其一,虽然次贷危机的最初影响是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资产价格的下跌,但是任何机构甚至是西方开发此类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都不能准确预估此类资产下跌的程度,最近贝尔斯登破产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这就意味着,在投资者避险情绪浓重、全球信贷紧缩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推波助澜的情况下,这些次贷资产不能实现交易而最终变得一文不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相关金融机构的前景仍不乐观。

其二,在次贷危机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面临资产价值下跌风险不仅仅局限于次贷资产,从直接相关的优质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到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债券都面临着价值下跌的风险,而且目前这已经成为现实。因此,从这一角度考虑,次贷危机对东亚金融机构的影响范围与金额将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以及当前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次贷危机对东亚金融机构的影响不会局限于我们已知的金融机构与金额。更为严重的是,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努力提高直接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的比重,但是商业银行体系仍然是部分东亚国家国内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一旦东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金融机构

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严重损失以至于动摇了国内民众的信心,那么东亚各国的实体经济也将面临严重的冲击。

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2006年以来,东亚各国(除日本以外)的宏观经济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金融市场空前繁荣,各种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的增长。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东亚各国的金融市场仍不改上涨之势,这一点也一度成为东亚经济与美国经济“分离”(decoupling)的又一理由。然而,如果深入考察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与东亚的资金流动情况,可以发现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东亚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分离”而是有了更深入的融合,这一点至少在金融市场的层面上是成立的,而且也为最近东亚金融市场的波动所证明。

从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初现端倪以来,全球市场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抛售。就前两次而言,每次抛售过后亚洲在经历资金净流出后马上出现资金净流入;而在2007年11月抛售后,亚洲一直处于资金净流出状态。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亚洲金融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危机的初期亚洲新兴市场可能是全球资金的避风港,但是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全球信贷紧缩状况不断恶化,包括东亚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面临增长放缓,资金必然会从东亚流出。这两个方面都说明了东亚经济至少东亚金融市场与美国没有“分离”,二者表面上短暂的“分离”只是全球资金在危机尚未扩散时将东亚市场作为避风港。

总之,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由此也带来了东亚资金流动的波动,相应也导致东亚金融市场的动荡。目前,随着次贷危机效应的持续发酵,全球信贷紧缩状况持续恶化,这种资金流动已经由流入转为单向流出。这一方面导致东亚一定程度上面临信贷紧缩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刺破东亚地区部分国家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的资产泡沫。虽然在东亚金融危机10年后,东亚地区的外债余额远远低于10年前的水平,东亚地区各国的外汇储备较之10年前也有大幅增加,但是我们对于这种资金单向流出而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破灭的问题依然应保持高度警惕。

宏观经济:出口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增大

虽然目前各方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未来的走势尚存争议,但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深入,美国经济将至少面临放缓的局面。因为美国经济是由消费主导的,私人部门消费占其GDP的70%以上,次贷危机及其引起的信贷紧缩的直接影响就是美国居民财富的减少以及消费信贷可获得性的降低。因此美国经济增长肯定会受消费的拖累,而目前争论的焦点仅仅是其他部门能够多大程度抵消这种负面影响。另外,伴随着次贷危机效应向全球扩散,美国经济放缓对欧洲、日本两大经济体的拖累也已经开始显现,2008年全球经济也将由此面临减速的风险,IMF为此也调低了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

东亚各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较大,而这其中对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出口占据了较大的比重。面临美国经济放缓甚至陷入衰退、欧洲和日本两大经济体受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放缓影响增长乏力的局面,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次贷危机将会对东亚各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目前这种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参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美国对大部分东亚国家的进口率在2007年7月后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滑,比如中国更是从7月前的两位数增长降低到7月后的不到8%,部分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随着次贷危机效应的深入、美国经济放缓对其他两大经济体影响效应的展开以及美元见底后东亚各国货币对其他非美元货币开始升值,这种出口增速的下滑将会扩展到对其他两大经济体的出口。另外,考虑到东亚各国的内部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零部件与原料的贸易,使用这些零部件和原料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最终消费市场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因此次贷危机对东亚出口的实际影响更大。此外,由于出口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次贷危机对东亚出口的影响将会通过这些渠道向其他部门传递。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2007年9月的亚洲经济展望,在两种不同的模拟情况下亚洲经济都将受次贷危机拖累。在第一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放缓1个百分点并持续两年,亚洲经济增长在这两年内将会放缓0.45和0.75个百分点;在第二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放缓1个百分点并持续两年,同时美元对除港币以外的亚洲货币贬值10%,那么亚洲经济增长将在这两年内分别放缓2个百分点。

另外,就近期而言,次贷危机对东亚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上。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入发展,全球金融市场都进入下行通道,而且美元资产还面临着美元大幅贬值的汇率风险,大量资金涌入石油及大宗商品市场,不断推高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投机因素基本主导了这段时间以来的石油及大宗商品走势。东亚经济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石油及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地位,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走高可能加大东亚地区目前已经存在的通胀压力。当然,这仅仅是就近期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而言,投资因素不可能长期主导市场走势,而且全球流动性紧缩的状况也在恶化。就中期而言,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放缓必然会拖累东亚经济,全球经济将面临增长放慢,从而导致全球对石油及大宗商品的需求必然趋于下降,这也必然会在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有所反映,从而有利于降低东亚地区的通胀压力。

面对地区内不断增大的通胀压力(见图2),东亚地区各国货币当局理应通过加息货币政策予以调控。但是,为了缓解全球市场信贷紧缩危机,发达国家经济体尤其是美国不断降息,这使东亚与美国之间的利差不断增大。以中国为例,从图3中可以看出,美联储为应对信贷紧缩状况而连续大幅下调利率,中国为有效应对通胀缓慢加息,这导致目前中美利差达到189个基点的较高水平。当前东亚地区货币兑美元已经大幅升值(见图4),且普遍存在着较强的升值预期,如果这种利差过大且持续时间过长,必将进一步加大东亚地区货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打击东亚地区的出口竞争力,使东亚地区出口前景更加不容乐观。面对这一两难境地,东亚地区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篇9

一、影响方式

日本此次大地震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方企业在日本地震灾区的直接财产和投资损失,据公开信息统计表明,中国公司投资日本排名前十大公司的总额高达5222亿元人民币,佳能、三菱、索尼、东京电力等公司均在其列。从目前公开的情况来看,我国在日本的投资,无论是汽车、电子还是房地产及其不良贷款,均在本次地震海啸中损失巨大。这部分损失对于日本国内以及我国整个对外投资来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日本近邻,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因日本地震而造成的基础设施毁坏、交通体系陷入混乱、汽车、钢铁、半导体等工业企业停产等,势必会对我国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带来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的发展。间接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此次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令本就脆弱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日本经济增速的下滑势必会引发外界对其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二是日本为应对震后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资金不足局面而注入大量资金,不仅会进一步恶化日本财政状况,还会影响到日元汇率,进而影响人民币汇率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三是日本震后肯定会对一些产业进行重建、布局和整合,而且灾区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等,身为全世界最大建材、钢铁生产国,全球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和名列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我国相关产业肯定会从中获得一定的份额。

二、影响程度

(一)大地震导致日本经济增速下滑,短期内会加深消费者和投资者心目中对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的不确定性,但长期看影响不大

经济学家预计,此次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10万亿日元,导致日本今年的GDP增幅减少3个百分点,GDP受到的最大冲击将集中在4―6月份。短期内肯定会影响到日本与欧洲、美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旅游业等,拖累整个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不过,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源在新兴国家和欧洲、美国等地,日本经济还是处于从通货紧缩向逐步复苏转变中,且整个日本东北地区占日本经济的比重约为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2010年,日本经济增长了3.9%,为20年来的最快增速。与此前的3个月相比,上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萎缩了0.3%。从以往的经验看,灾后大规模重建工作往往会抵消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给日本制造业和交通运输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称损失达到2000亿美元,占当时日本GDP的2.5%,但在强劲重建需求推动下,日本经济在半年内得以恢复。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机构预计,随着重建工作的加快,日本经济今年余下时间将强势反弹。

(二)大地震将对全球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增加不确定性因素

为稳定震后金融市场及满足金融机构不断上升的资金需求,日本央行决定将通过同日操作向货币市场累计注入23万亿日元的额外流动性,创历史最高纪录。这种大规模注资行为不仅会恶化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日元汇率,进而影响它的全球替代品之一的人民币汇率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满足地震救灾和受灾地区公共建设工程融资的需求,日本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承受更大的财政压力。但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财政与债务已岌岌可危,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用于规模重建。再加上全球又正处于脆弱的危机修复期,总需求低迷,美国、欧洲经济体很难拿出资金来支持日本。在2011财政年度,日本政府在收入方面势必更加依赖新债券发行(而非税收)。一旦政府发行巨额国债,日本财政状况将更加恶化,日本的信用等级可能进一步下降,我国此前大量买入的日本国债将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由于未来日本可能调整投资策略,如通过大量抛售持有的美国国债来实现海外资本回流,用于支撑本国国债和本土灾后重建。日本海外资本流向的改变将使美国和欧洲债市出现新的动荡,全球可能步入高风险的债务动荡期。在外汇市场方面,日本将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预计全球广泛流通的日元将回流日本重建中,再加上日本投资者避险情绪激增,大举购入日元,导致日元急升,美元兑日元大幅下挫。

(三)大地震对我国产业和外经贸的影响是利弊互现,从长期看,利大于弊

日本大地震对我国产业和外经贸最大负面冲击,表现在进出口领域,目前日本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贸易关系十分密切。长期以来,我国大量进口日本高技术产品、上游中间产品和设备。在出口农副产品及日用消费品方面,双方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日本一直是全球电子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消费重镇,在半导体、平板产业、电视及数码电子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地震发生地特别是日本东北部工业区在高质量钢材和其他金属材料,如特种玻璃、发动机、微型轴承等领域,都是全球的主要供应商。企业的大量破产和停产,势必会冲击我国对这些产品的进口,造成国内部分产品的供应不足,价格上涨。

此次大地震也给我国产业带来有利的一面。首先,短期内钢铁、石油需求萎缩,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缓解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其次,国内经营与日本同质竞争产品的厂商和出口商,日本生产和出口体系受损,其中相当一部分可望由我国厂商和出口商来填补,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和产品竞争力。第三,未来日本灾后重建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出口增长。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1篇10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A股整体估值在历史低位徘徊,但整体估值低并非都便宜,持续低估值更反映出了许多的问题,除了对经济增速的担忧外,中国真正意义的成长股,估值是否真的合理。

《钱经》一季度海外市场远远跑赢国内A股市场,相对来看,没有怎么

涨的A股,目前整体的低估值,似乎更具诱惑力,对此怎么看?

崔涛的确,买东西都想买到便宜的,但是A股估值低的原因是沪深300把整体估值拉了下来。实际上大部分股票没有足够便宜,还在20~30倍的市盈率。国外成长性好的公司,并不是中小盘股票,苹果、英特尔、麦当劳等都是大盘股,甚至是蓝筹股,估值并不高。

去年以来,国内外的PE都在往下走,国外股价却向上走,说明国外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比较强的。国内股价往下走,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

估值只是一个衡量标准,还要综合地看,宏观经济是否转好以及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是否持续和提高。

赵英楷目前A股市场估值相比历史的确很低,显现出投资的价值,可是也反映出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担忧。现在大家都比较现实,不太关注估值,更看重见得到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好。一季度的数据并不理想,目前市场担心政策是否能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

国内市场一般都是比较短期的看待问题,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回头来看,之前四万亿的投放的太过于猛烈,而目前过于谨慎的政策也让投资者担心会不足以改变经济下滑的势头。

杨铭今年在所有的QDII基金中,投资新兴市场的基金表现相对好一点。相对走强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市场经历了很大程度下跌,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和负面消息影响,新兴市场比发达国家市场要多跌百分之十几。

今年年初中国A股市场自低点上涨以来,估值一直较低。随着市场心态的恢复,估值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但随着宏观政策信号的出现,可能会发生一些阶段性的反复。

中概股是否被继续杀?

去年以来,“中国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受到国外某些力量的集中做空,跌幅惨重。但在国外上市中国概念的优质公司,依然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未来,所谓的“假冒”、“造假”,没有人比中国投资者更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火炼出真金,“错杀的”未尝不是机会。

《钱经》相比国内的上市公司,该如何看待“中国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他们今后

的投资价值如何?

赵英楷“中国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中国经济的状况。一季度国内GDP增速为8.1%,经济增速下来了。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崩溃性的下滑,PMI和信贷状况也反映出好的一面。经过一年多艰苦的调整,政府在衡量经济状况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实际上,政策已经转向,进一步的放松之前,需要观察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确认成果。

在去年全球市场大幅振荡的阶段,一度有做空势力利用极少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情况,做空中国概念股。一些公司也的确存在问题,但在任何国家的股市,都可能有上市公司出现财务或欺诈丑闻。面对做空的声浪,市场也一度表现出不理性,许多中国概念股受到打压。但风波流言过后,市场仍表现出有效性,好的海外公司股价又回到了原点。

许多中国最重要最有实力的公司,许多反映中国未来产业升级、科技转型、消费转型方向的优秀企业都在海外上市,如:银行、地产、科技/互联网、消费类企业等。他们的投资价值不容忽视。

杨铭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处在同一个中国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长期的走势都反映同一基本面,大方向和趋势是一致的。但目前,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的整体估值低于A股,尤其是中小型股票的估值更为便宜。

所以相对来说,其更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在投资上,今年我们将灵活应对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变化,坚持深入挖掘前期调整幅度较大、业绩增长较为确定的成长股,受益于中国政策扶持、内需拉动和经济转型的行业和公司。

崔涛国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今后的差异化也会越来越明显,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区别对待。一些完全依靠概念炒作肯定是不行的,还有曝出财务造假的公司也要警惕,直接关系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风险不小。一批好的公司,在成熟市场的历练下,投资价值是能得到体现的。

QDII今年选欧洲还是选美国?

欧债危机反反复复,美国经济缓慢复苏,量化宽松成为美国人的后手。中国、欧洲、美国,你觉得哪个更靠谱?

《钱经》今年海外QDII的投资机会如何?欧债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两不确定的因素,

会不会影响到海外投资的收益?

赵英楷美国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缓慢平稳的复苏过程。一季度整体的经济数据偏好,股市创新高,好日子能不能持续,还要继续观察,非农就业数据就不太好。重点关注4月之后的上市公司年报,观察实体微观的企业赢利是否向好。美国经济没有明显的危机爆发点,如果出现下滑,毕竟还留有后手,可以进行第三波量化宽松。

欧洲结构性的问题会得到解决,过程比较曲折。在欧元区国家进行财政纪律,通过财政改革解决吃大锅饭的局面。欧洲央行换届后,变的更加灵活和市场化,学习美联储的做法,和之前的特里谢时代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化。不再像特里谢过分教条的应对通货膨胀,推出了两轮长期再融资计划,注入近1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对市场走好有利。

我对美国市场谨慎偏乐观,欧洲经济还处在衰退的过程,市场持续走好,将经受考验。

杨铭今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再平衡之中,中国经济处于转型之中。美国经济继续复苏,欧元区面临的债务问题需要时间才能改善。伊朗局势的变化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不确定性。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较为复杂。

受房地产投资回落和出口增速减缓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企业盈利增速将出现明显的回落。但随着通胀压力的减缓和经济增速下滑风险的显现,财政政策会略微积极,总体稳健和定向宽松将成为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如果欧债问题得到明确救援方案的支持,则欧洲股市可能有回暖的机会。目前欧洲股市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之内,或将在波动中上行。

崔涛欧债危机一旦爆发肯定是非常危险的。去年,对欧债问题的担忧,美国股市受到的承压不小。多年积累下的欧债从经济问题牵涉到政治问题。今后,可能死不死活不活,持续一个反反复复的状态。今年国际市场已经在分化,欧债危机对美国市场的影响在慢慢削弱,市场更关注实际经济状况的差异。

美国零利率政策已经公布,将实行到2014年年底,目前在美国通货膨胀并不高的情况下,实行量化宽松只会对美国经济有好处,输出性通胀会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害。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还算不错,美联储对量化宽松有争议,推出预期延后。

QDII应该怎么选?

配置QDII有分歧,QDII产品日趋多样化,各具优点。是买与国内贴进度高、较容易理解的新兴市场,还是买“国内没有的”QDII呢?

《钱经》购买QDII和其他国内普通股票基金的区别在什么,主

要看哪些指标来选QDII?

杨铭从投资资产配置角度来说,投资者首先应根据自己投资的喜好、投资收益率期望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资产组合。相对来说,投资于新兴市场风险高一点,但是预期的回报也会高一点。新兴市场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是理解和距离感特别近的一个品种。

对于投资建议,我认为,投资者在自己的组合中间还是要适当保持跟新兴市场有关的一类资产的配置,因为毕竟中国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在发展。同时,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样,面临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个人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考虑目前资产配置和未来支出,若两者相匹配的话,还是应在自己的投资组合当中,适当地纳入新兴市场的相关资产。

崔涛买QDII就买国内没有的,这才有意义。2008年和2009年,最初发行的全球精选、海外精选,大而泛。近年来,QDII越趋分化,向细分领域发展。

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细分和差异化比较强的QDII品种,尽量避免投资与国内市场关联度高的品种,在国内市场表现不好的时候,投资海外市场,达到分散风险的目标。

赵英楷QDII基金是我国资本市场在近几年的一项重要创新。它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分散投资风险、获取海外市场超额收益的良好工具和手段。

全市场海外股票基金主要反映市场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状况,再加上投资经理对阿尔法(超额收益)的贡献能力。近来涌现出的一系列贵金属、油气等主题型QDII基金提供了更多新的投资工具。一般来讲,主题型的投资经常都能跑出不同于大市的行情。投资者需要对相关投资主题进行了解、研究,确定自己是否认同该主题的收益与风险特征,能否把握住相关主题的投资机会。

QDII投资标的,选欧美还是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的迅速成长,使相对欧美发达市场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更大,但同时也要承担更大的波动风险。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经济和回报都更加稳定。该选哪个投?

《钱经》和欧美的相比,新兴市场的机会究竟在哪里?成长空间能否

真正好于欧美市场?

杨铭和成熟市场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在全球化推动下,新兴市场国家正逐步成长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兴市场的增长也使全球经济更平衡地增长。我们认为,只要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政治和社会发展避免重大的风险,新兴市场就能够实现潜在的较大增长。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篇11

美元展现出了三年来最亮丽的风采,并非来自其自身的好消息,而主要得益于国外传出的坏消息。虽然美国经济前景可能黯淡,但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基本面也在快速恶化之中。经济面疲弱态势开始向国外蔓延,如今欧洲和日本的情况恐不如美国,可见欧亚疲弱才是美元走强的根本。同时,因经济问题扩散使得美国资产更受青睐,从而刺激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因为海外投资者为规避风险而选择买进美元,且美国投资者更多的退回了本土。

对全球经济来讲,美元走强可谓“几多欢喜几多忧”。对一直抱怨欧元强势损及自身业务发展的欧洲出口商而言,这肯定是个好消息:但对依赖稳健出口需求来弥补国内消费者和企业支出乏力的美国的负面影响,却又是不言而喻。事实上,美元走强也是把“双刃剑”,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拉低油价,对全球经济来说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若美元扬升仅是因为欧亚经济疲软,而非美国自身经济有所改善,那么对美国甚至全球经济都不是好兆头。因为这会损及美国出口,使其出口摇摇欲坠,那么又将用什么来支撑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呢!而如果全球经济疲软遏制需求的话,即使欧洲出口商竞争力提高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对于当前的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来说,没有坏消息就是利好消息。在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市场继续趋稳,美股的涨跌基本上反映了基本面的状况。从就业情况看,非农就业新增人数继续减少,尤其是9月初公布的数据更加悲观,失业率上升到五年新高的6.1%,这可能会给消费支出带来影响。ISH制造业和服务业指数继续徘徊在50的荣衰分界线附近,表明经济前景继续处于较大的不确定当中。特别是自7月底以来连续数周美元汇率的大幅走高,可能使制造业以及出口在当前全球需求放缓的情况下开始恶化。此外,房屋市场的走势在当前显得较为重要,并且可能成为决定未来美元走势的关键。目前来看美国房屋市场的低迷不仅拖累了GDP增长,同时也是金融市场恐慌和波动的根源,因此,在房屋市场持稳之前,美国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情况仍然难言好转。在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了对“两房”的救助计划,包括由两房的监管机构联邦住房金融局接管两房的管理,以及计划提供多达2000亿美元的资金,并提高两房的信贷额度。市场对于这一消息的反应非常积极,随着股指的上扬,投资者重新开始提高风险偏好程度。该救助计划可稳定市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房屋市场泡沫破裂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即难改经济基本面,而这才是金融市场和房屋市场稳定的前提条件。至于该救助计划的效果如何,其能否有效托住市场,美国政府是否会继续实施其他方式来对两房和市场信心加以提振,对未来美元走势至关重要,投资者也将拭目以待。总之,美国目前经济状况可概述为增长继续放缓,消费者削减支出,住房市场依旧疲弱,金融市场仍不稳定。同时结合美联储的态度可以看出,短期内其无意加息,若经济继续趋缓且通胀可以缓和的话,年内美元都可能维持利率不变。

那么美元汇率走势如何,将取决于当前市场对美国与其他非美国家经济前景预期的调整,不过当前市场的一致看法似乎是无论美国经济表现如何糟糕,其他地区只能更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美元不应盲目乐观,仍然需要防范美元上涨对贸易的影响以及退税后消费支出的变化等因素对美元的影响。

需要关注的是欧洲央行会以一个

怎样的整体态度来表达对经济和

通胀的评估

欧元区经济表现继续悲观,恐逼近衰退。尤其是德国零售销售和消费信心均日趋悲观,这给整个欧元区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不仅如此,欧元区的GDP数据进一步肯定了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的现实,欧元区整体以及包括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均在二季度出现了多年首见的环比下跌,使欧元区经济面临了衰退的威胁。不过通胀压力仍然在持续上升当中,但是随着能源价格从7月后半段开始的大跌,预估值以及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可能会向下调整。这些因素都表明当前欧洲央行加息的必要性越来越低,带动了欧元汇率和利率预期的下降。同时,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8月份的央行会后讲话中也表示出了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欧洲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而一旦经济放缓并出现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减息的可能也将随之出现。可见,其目前关注点明显的从通胀转向经济增长。未来,市场需要关注的则是欧洲央行会以一个怎样的整体态度来表达对经济和通胀的评估。同时,若经济数据进一步表明欧洲经济恶化的趋势在加剧,那么欧元跌势将进一步扩大。

英国第二季呈现零增长,房屋市场的疲弱和消费信心的下降也同样在英国继续出现。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来利率将进一步下降,就业状况也将恶化,经济放缓和继续减息的概率都将上升。英国央行也在季度的通胀报告中表达了对通胀和经济的看法,此番报告被认为英国央行将极力关注未来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市场对央行将进一步减息的预期。同时英国财长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着近60年来最糟糕的下滑,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将超过市场预期,并可能在三季度预算报告中大幅下调GDP增长预期。经济疲弱和减息预期将带动英镑继续向下突破。

澳元等商品货币

仍然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日本经济在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显示当前的经济扩张趋于结束的苗头,经济表现为近七年来最差。日本央行在8月的会议上再次维持利率不变,但是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货币委员会中的多数委员对经济下行风险感到担忧。不过整体来看,此次会议结果和委员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市场对日本央行未来利率前景的预期,短期内日本央行仍将维持利率不变。虽然日本的经济前景持续悲观,但是在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中,日元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股和风险厌恶情绪的影响。未来,受全球经济放缓和引发股市大跌的可能性的影响,日元在风险厌恶情绪上升所推动的套利平仓下,汇率或将全线上扬,尤其对高息商品货币和欧洲货币,涨幅将更加显著。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技术总监,负责监督GRI报告框架的发展,与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协调他们与GRI及GRI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关系。美国纽约人,会说法语和汉语。

如果全球经济危机继续恶化,企业的管理者就必然会面临企业进行重组的处境,消除劣势,强化其优势。从便利或短期利益考虑,部分企业以及政府会先牺牲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在经济状况日渐低下的时刻,环境的好坏似乎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在危机来临时,牺牲透明度,暂停社会福利项目从而节省一部分支出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逻辑是危险的。

可持续发展程度高低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在未来预测经济危机的能力。在危机来临时,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加大力度推行可持续发展,而非望而却步。企业家必须认识到,毕竟在“危机”二字中,除了“危”,还有一个“机”字。

经济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有远见的企业家会注意到,全球经济的下滑为那些推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减少污染、加强人权和企业透明度的重视,更能进一步推进各方面发展,从而提升企业形象。这一点也能帮助中国企业跃升国际市场,让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就效率而言,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为企业提供了大规模降低成本的极佳机会。这样一来,利润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相应提高。以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该国经济被迫进行大规模重组,之后很多日本企业的污染减少,企业效率提高。很多经济学家称,今天的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重要作用,一个决定原因就是该国企业效率都相当惊人,使该国经济无论在全球经济顺逆与否的情况下都位列前茅。

目前,中国的能源效率只是日本的几分之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单位的平均用水和韩国一样多。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此机会降低污染,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减少支出。方法之一是减少能源的使用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废物再利用的水平。

当然,机会不仅仅在降低成本上可以体现,通过对创新的投入,企业可以在一个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内企业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的难度较大,但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GeorgeSoros,目前全球最富有的投资者在评论全球经济危机时说道:世界前任经济推动力量美国,它的消费能力已经被迫暂停。

GeorgeSoros说,和能源相关的项目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也就是说,未来市场对企业的预期将会是:绿色,低碳排放,高效率。

这种转型趋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目前,中国已经跃居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大的消费国和出口国:特别是其太阳能接触板和风能技术,而且加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McKinsey&Company,一家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在未来从事提高中国能源效率的企业价值总值将高达每年280亿美元。在中国推行能源效率创新的企业有机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当然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其中就包括如何提高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在公司领导层中推广清洁能源的创新和使用,同时还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简单易行、低成本的解决方式,比如使用更环保的节能灯泡,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

G3指南为中国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指引

很多管理者其实已经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在黄鲸保护上下功夫。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长期的投资方以及固定的消费者群,特别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刻。所以,企业如要长期稳定发展,清晰度和对人权的尊重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那么,如何能帮助企业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的建立呢?全球报告组织的G3方针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监督管理自身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是很多企业处理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工具。根据G3方针提出的要点,全球各大企业纷纷开始公布其经营对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比如,计算企业生产所需用水、职工工作的环境状况等。这些全方位的报告能让企业的经营者意识到哪个方面的工作还有欠缺,哪些方面得到了改善,取得了成效。

汇集以上信息书写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在成为更绿、更人性化,同时更具有利润潜力的将来时企业的道路上跨出的关键性一步。

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500家企业正在使用全球报告组织制定的G3《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制定其报告,有一部分中国的企业也已经加入其行列中。G3指南正逐渐成为全球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认标准。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预期成为中国企业参考的标准。

目前全球报告组织正向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推广该指南,作为全球推广计划中中国部分的主要方向。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推广创新以及全球加工链条的良性循环运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沃尔玛今年10月提出了一项新举措,暗示其发展的新方向,那就是价格再也不是沃尔玛产品的唯一进货标准。产品的环境及社会影响,产品厂家的劳动力生产环境以及产品质量成为公司进货的重要参数。

LeeScott,沃尔玛的经营主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向公司的供应商制定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中国的分公司设定的标准包括:水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否存在不必要包装,以及开发更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的投入等方面。

作为回应,本地的生产厂家会发现自己正面临相应的挑战,促使其注意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总量。

全球合作组织目前正在和中国以及欧洲的中小型企业合作,从其自身特点,即在国际加工生产链条上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标准。通过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让中小型企业可以对指南的标准反复验证,从而达到日益提升的标准。

通过使用G3指导方针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有机会对自身的经营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调整和巩固,为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作好充分的准备。

很多国际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没有应对危机时期特定的金融借贷机制来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给企业经营者上的沉重的一堂课。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正是转型的绝佳时期。通过G3的指导,企业重审自身的经营状况,考虑自身经营理念和报告指导中那些指标的关系,给企业重新定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更紧密和合理,达到经济整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