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程序教学法;复习课教学

作者简介:赵小锋(1979-),男,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程序教学法是指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生的整个学习程序.其中既呈现问题的显示和学生的反映,也将反映的正误情况反馈给学生,是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的特征,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现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在数学复习课堂上,如果从始至终统一复习,必定有一部分同学收获甚微.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程序教W法,通过将内容划分程度,以个体为单位测试,团队合作补缺补漏进行针对每一个同学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一、复习内容划分程度,引导学生各个击破

复习课是对先前学习知识的梳理和巩固,不仅仅是将学过的知识过一遍,而是要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帮助学生们将某个板块、某个单元的知识在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加优化的整合.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将所需复习的知识划分程度,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们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最后的冲刺学习.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学生能够掌握的,教师引导学生各个击破,能够提高学生复习积极性.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这个单元的第三小节是进行“角”的介绍.这节课程设置中,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的,在新课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可能对于部分知识的理解存在盲点,不能完全掌握.那么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将角的有关内容由易到难划分程度,进行复习.如复习内容分为“简单的度、分、秒换算”“角的比较和运算”、“余角和补角”.在每块知识的复习后,配以1―2道经典习题全部共同解答,及时反馈结果,完成后进行下一版块复习.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根据复习内容划分程度,难度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各个击破,有助于学生高效复习.另外,在这样的分层设计中,那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获得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原本无趣的“炒冷饭”变得更加生动有效,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测试以个体为单位,针对水平分层复习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传统课堂上,要做到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是不现实的.在程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以个体为单位测试学生知识掌握水平,针对不同水平进行分层复习,让每个层次的学生们都有机会“跳一跳”摘到复习的新成果.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时候,系统会及时给予反馈,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选择重新复习或者进入下一个环节.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这个单元知识的学习包括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问题.每个学生对于每块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复习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程序教学法,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制作程序教材,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复习.对于勾股定理理解存在问题的同学,进入勾股定理模块测试,通过测试题,系统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知识复习,然后再次测试.测试通过之后,再根据个人掌握程度,选择勾股定理的证明或者逆定理进行测试与复习.这样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测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量体裁衣”,能更有针对性地复习.另外,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具有选择性的测试习题,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有区别性的选择.巧用信息技术与程序教学,能够给我们的复习课带来新的生机,原本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清晰、有条理,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三、团体合作补缺补漏,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程序教学法强调个别学习,但是,个别学习只是程序教学法的一部分.如果只有个别学习,部分较为抽象的知识难点可能学生自己无法突破,会成为一个学习盲点.所以,在程序教学法中,除了个别学习,教师更要善于组织,在个别学习之后通过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互相帮助,补缺补漏.在个别学习后的合作补缺补漏更有针对性,是更高效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大家共同进步.因此,在复习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开展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学习、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有所得.我想,这样的复习课堂,才能够既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又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概率初步》,这个单元的复习中,教师通过划分程度,引领学生模块复习,也通过个体水平测试,有针对性复习.但是,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和使用,还存在一些盲点,这是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无法灵活变通解决的.作为补充,在程序教学法中,教师要安排团体合作,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在前面的复习中,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单元的知识,有没有同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可以用一件事情发生的频率来表示它的概率.

生:我觉得更确切地说,对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基础上,出现的频率会浮动在一个固定值左右,我们把它叫做概率.

师:那么老师考考大家,如果说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0.5,那么两次中必定有一次会发生吗?

生:并不是这样的.概率是我们大量的重复试验得到的频率.我们用这个频率去估算她的概率,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都发生.

……

在这样的一个团体讨论的过程,能够弥补程序性教学在个体教学中的不足,团体合作补缺补漏,在复习中合作学习进步.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新授课的教学,在新知识的呈现上绞尽脑计,更要重视复习课的构建与成效.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程序教学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引领学生脚踏实地地开展复习学习,在“温故”中“知新”,提高他们的自主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篇2

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主要因素:

1、内容和难度的变化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大于初中数学。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高考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一上学期必须完成必修1、必修4两本教材共六章内容。

2、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初中教师可以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的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课程紧,教师如果象初中教师那样上课就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学习方法上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4、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上了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数学处于无趣的被动局面。

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呢。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的衔接

在高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

1、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上拓展和升华,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讲正负角的概念时,先复习初一学过的正负数的概念,类比得出正负角概念。

2、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二、有效地处理教学教法衔接,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生习惯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一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高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从学生学法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衔接

由于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加,教师教法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应随着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初中,课程内容少,教师讲得详细,类型归纳得全面,学生惯于跟着教师转;而到了高中,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要求学生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方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包括: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便要学习几个定理、公式,几道例题,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便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解,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性。事实上,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较能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析,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

(3)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

在初中阶段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怎样发挥统计与概率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功能?下面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统计与概率改革的意义

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改革,对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结构的合理化,推动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1.使初中数学内容结构更加合理

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代数、几何,统计含在代数之中。初中三年总课时大约500左右,代数约占258课时,统计约占14课时,几何约占228课时。从课时分配上可以看出,代数和几何占有相当的份量,约占总课时的95%,统计仅占4%。代数、几何属于“确定性”数学,学习时主要依赖逻辑思维和演绎的方法,它们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统计与概率属于“不确定性”数学,要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学习时主要依靠辨证思维和归纳的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更直接、更有效。统计、概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2.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方式是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内在要求。由于统计与概率中存在着大量的活动,学生需要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来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这些活动以有效地导致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根本改变,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活动学习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二、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原则

1.突出过程,以统计过程为线索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统计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收集和处理受随机性影响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所考察的问题作出推断和预测,从而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包括概率)的完整过程。根据统计的这个特点,初中阶段的统计内容应该反映这个完整的过程,以过程为线索设计整个初中的统计内容。首先是数据的收集,然后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也应突出统计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利用结论进行合理预测和判断的统计过程。

2.强调活动,通过活动体验统计的思想,建立统计的观念

统计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在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要正确的统计思想观念的指导。统计的学习要强调让学生从事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等活动,以便渗透统计的思想,建立统计的观念。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包含着多种方法。例如,收集数据可以利用抽样调查,也可以进行全面调查;在描述数据中,可以用象形图、条形图、扇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各种统计图描述数据。对统计过程中的任意一步,教材不可能在一个统计过程中全面介绍,因此教材可以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处理内容,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安排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内容。这样安排内容不仅符合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统计的过程是陌生的,这样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可以使学生在重复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统计的认识,逐步掌握统计分析的各种方法。

三、处理统计与概率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统计与概率宜分别相对集中安排

概率是刻画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统计是通过处理数据,利用分析数据的结果进行预测或决策的过程。从统计学内在的知识体系看,概率是统计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据的分析阶段,可以利用概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预测或判断。因此,在初中阶段,可以把概率看成是统计过程的一个阶段。

2.使用信息技术,突出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变得更方便、更快捷。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以及进行概率实验,这是统计与概率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中,应当提供使用计算机处理一些内容的方案,作为弹性处理,供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学校或学生选用。

3.淡化处理概念

虽然概率与统计的概念不多,但有些概念给出定义是困难的,教材不必追求严格定义,应将重点放在理解概念的意义上来。例如概率的概念,在中学阶段给出严格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编写时,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感受到概率是对随机现象中规律性的一种刻画,是对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估计就可以了。

4.选材广泛,文字叙述通俗、简洁

统计(包括概率)的现实生活素材是非常丰富的,编写教材时应当充分挖掘,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引出和呈现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处理内容。选材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社会问题或人与自然的问题等,突出现实性与时代感。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虽然有大量的图表,但也需要一定的文字语言解释说明。为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避免大段的文字叙述。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学困生”是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转化“学困生”是提升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与深入,初中数学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初中数学“学困生”仍然普遍存在,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改变当前这种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学困生”的产生受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众多因素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但是我们仍旧要正视课程教学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能够起到的作用,不断从学校教育方面开展转化“转困生”的工作。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1.对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困生”时常对教师教学的内容漠不关心,对教师提出的数学习题敷衍了事,对解题过程也是马虎对待。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学习的热情,不热爱思考,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逃避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习中遇见问题时喜欢蒙混过关。

2.对数学学习兴趣不足

在接受数学教育初期,一些学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检测结果不理想,更使得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心理,长此以往,在恶性循环的作用下,便对数学形成了反感、抵触的心理。

3.对数学学习的重点、难点把握不足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困生”难以有效把握学习重点、难点。对于一些数学理论、公式,无法运用数学语言展开描述;脱离数学教材后,不能界定数学理论的含义、体系以及外延。比如在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辨别问题上,“学困生”根本把握不了哪个知识点是讲述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知识点是讲述图形自身的特殊形状。

4.对数学学习的竞争意识不足

对于数学学习成果,部分“学困生”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参加数学考试,数学考试前不进行认真复习,考试时舞弊或者简单地临场应付,对考试不具备自信心,认为考试结果与自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二、初中数学教学转化“学困生”的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得到全面推行,但是由于社会上对升学考试的过度重视,学生很难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初中数学教学自然也不可能完全去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新形势下教育的目的是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这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别于其他学科,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繁多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展开记忆,这加大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市普通高中中,每6个学生中就存在一个“学困生”,且“学困生”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若大量的“学困生”不能得到有效的转化就直接步入社会,无疑会对我国的民族整体素质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转化、减少“学困生”,已然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三、初中数学教学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以“学困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结构,事先准备课堂授课环节时,要考虑到怎样讲解教材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全班同学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讲解教材内容作为数学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有趣的讲解方式,让“学困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比如,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学困生”的思维定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打破传统数学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模式。通过有意识地讲解数学篇章,让学生在关注细节的同时掌握数学的理论和概念,充分理解并接受教材所传递的知识。

2.鼓励“学困生”发现问题

教师要把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更深一步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课后,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去思考课堂上的问题,要有自身的理解,不能只是浅显地听教师的讲述。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发现问题,同时要给予耐心解释,引导“学困生”发表自身的见解,通过课后的问题讨论,让“学困生”再次回顾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加深学习印象。同时,教师可以对“学困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扩展,提出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扩展他们的思维。

3.激励“学困生”展示自我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为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必须以“学困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师生、“学困生”与“学困生”之间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困生”自主获取信息、获取知识创造了多种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励“学困生”展示自我,将讲台交给他们,教师以倾听者的身份倾听“学困生”展示自身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4.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

数学教师事先要准备充分,在备课时给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都安排好一个数学游戏。这些游戏既要与所讲的内容相关,又要能体现出趣味性,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到“平面图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七巧板巧妙开展游戏活动,让“学困生”自己动手拼接某些图形,在思考想象的过程中,让“学困生”熟悉新的图形,有利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概念如果不能掌握好,接下来的数学教学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只有在明确掌握概念这一前提下,才能对问题进行推理及判断。在概念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能更加有效地让“学困生”掌握和理解概念。再如,在讲解概率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掷硬币这一游戏,让“学困生”理解这一概念。通过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概念,通过自身的游戏体验,接受概率这一知识内容。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逐年增多的“学困生”群体,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实践,以“学困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鼓励“学困生”发现问题,激励“学困生”展示自我,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最终目的是让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结论;在享受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乐趣,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晓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

[2]王尚平.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1).

[3]黄贤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J].珠江教育论坛,2012(2).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篇5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29

一、引言

初中数学课程是学生必学的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促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是初中数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复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复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解答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研究发现,在初中数学复习课程中运用概念图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数学复习课程的质量。因此,对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图的基本概念

概念图属于一种教学技术,概念图能将知识特征表现出来,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工具。我国近年来从国外引入了概念图,并广泛地运用到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复习数字数学课程,学生在复习课程上,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最终将概念图绘制出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提一些开放性、自主性的问题,并进一步教导学生。在数学复习课程中,运用概念图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利用概念图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对繁杂的知识进行整理,这能清晰地展现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不断地积累,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运用其之间的关系解答问题。在数学复习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将概念图相关的内容制作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意识,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以及创新钻研的精神。

三、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教师给定框架,学生自主梳理

开展数学复习课程最为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复习课程对知识进行梳离,熟练掌握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自身的数学知识网络或者框架概念图。因此,在初中数学复习课程中,运用概念图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高度的概括性属于概念图的主要优势,其不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罗列。在构建知识概念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脚手架”的方式,教师提供给学生知识框架,组织学生合作并完善框架内的相关内容。借助概念图让学生不断地合作与探究知识之间的关系,深入地对知识脉络进行梳理,最终促使复习知识与方式更加系统化,将数学知识组合成结构化的网络形式。学生在复习课程中运用概念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复习知识的梳理以及重新组合。

例如:在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判定”相关课程时,教师便可以采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师首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框架,如:菱形有多少条边,多少个角,其邻边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框架内的其他特殊图形的问题填写完成。这些都涉及到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学生在梳理过程中便能理解进一步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特性。同时,这种概念图的方式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2.经典数学题目再现,鼓励学生自主解决

在上面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将复习知识点的概念图的框架内容填写完成了,也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点的梳理。但是,在这一梳理过程中,学生只是初步认识与记忆了数学知识的相关概念与定理,这种记忆比较容易忘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促使学生能充分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解题,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运用知识。在让学生进行复习课程练习的时候,教师需要不能盲目地选择数学题目,或者通过题海战术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经典性的数学题目,这类题目中蕴含很多数学基础知识,促进数学基础知识的再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拓展延伸,提供变式题目让学生解答

教师通过经典问题再现,让学生练习数学题目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归纳的数学思想,总结正确的解答数学问题的方式。但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是否能熟练地运用概念图,教师仍然需要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实时性的跟踪与测验。通过跟踪测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式的理解与感受,最终自主地形成系统化的解题方式。在跟踪训练过程中,教师最好选择一些数学变式题目,尽量与数学课本中的变式题目类型相接近。这样能体现例题教学的指导性作用,促使学生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让不同数学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成功的数学知识学习体验,加深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判定”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对照数学课本选择两道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解答问题。巧妙地利用数学概念图批注中的隐藏功能,让学生对概念图进行讨论与交流,并用解题结果来验证概念图的正确性。这样有利于梳理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课程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概念图的复习方式。通过建立数学知识框架,让学生自主讨论补足框架,再现经典数学知识,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延伸数学知识点,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最终提升复习课程的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77-02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开始的,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从概念的引入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感知概念,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而总结的几点探讨。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任然没有得到转变,加之课程改革的初步实施,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学习,我们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任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忽视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从直观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指导,只重视概念的记忆,忽视概念的理解,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概念,死记硬背结论或定义。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只能生搬硬套的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2、简化概念教学过程。

很多教师在上数学概念时,通常都是对定义的表述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然后直接进入教学例题的讲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例题的解题过程中,极大的简化了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导致许多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遇到陌生题型就会束手无策,扼制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

3不分概念教学的主次

由于新教材的改编,很多教师对初中数学教材还不熟悉,少数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分不清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无论是什么样的知识点,一概而论主次不分,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基本上都不做特别的讲解,致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平时的做题或考试中,许多学生往往记得住概念,但不知如何运用。

4、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不够

如今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概念只要去阅读一遍就可以了,在教师上概念课的时候,他们都没有认真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他们都是忙去看结果,对于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不重视。导致许多学生在运用概念的时候,只懂概念的运用,完全不懂概念的原理及其内涵,许多学生一遇到难点的或是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题目时,往往都会因基础概念没吃透而无从下手。

二、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措施

1、结合教学实际,搞好概念的引入

概念是一堂课的开始,搞好概念的引入,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以及各种知识点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入概念的教学过程,是揭示概念发生过程的过程,就是说,要揭示概念发生的实际背景和基础,概念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质变,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规律,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做好初中数学概念的引入。具体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故事引入法

故事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在引出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无理数时,我指出圆周率其实就是一个无理数,并向学生介绍了刘徽,祖冲之所做出的世界性的贡献,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了这一新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引出概念

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数学概念。例如:讲授圆的定义前,我让学生准备好纸板、图钉和绳子等工具,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圆,使他们认识到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从而顺利地归纳出圆的概念。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讲述新概念时,应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蓄水池等的横截面),在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认识。只有教师如实的做好概念的引入,教师才能进一步的做好概念的深入讲解,学生也才能更好的理解概念。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感念

概念的引入是第一步,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是关键,这就不能缺少学生对概念的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在合理、有效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如实的做好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进一步感知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极其强调“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由于学生们都知道可以用拼图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定理是要经过严密论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个拼的实质。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拼的图形画下来,引导学生从拼法中探究证明的思路,自然地让学生接触到几何中添辅助线的问题,体会到添辅助线这一抽象的数学手段的来历和作用等等,从而使定理得到有效的证明。

3、重视概念的实际运用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在弄清了概念的来源、讲清了概念的意义、搞清了概念的区别之后,通过运用概念,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讲解概念,而应设计适当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在有效的练习中渐渐巩固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1篇7

【关键词】数学学习与研究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变式教学方法

一、前言

数学学习与研究的新课标是数学基础教育的新标准,其不仅仅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通过将变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真正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变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阶梯变式教学方法.初中数学的内容形式相对明确,但是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对于某些规律性的内容通常不知所措.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变式教学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变式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变式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规律.例如,y=ax2+b,关于x的二次函数图像开口、顶点以及对称轴等变化规律和a,b取值的关系,可以采用阶梯变式教学方法,先用描点法画出两个简单的关于x的二次函数:y=2x2,y=2x2+1和y=x2+1,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描出两个函数图像的开口、顶点以及对称轴,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描绘,然后由学生观察三个图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图像的开口都是向上的;y=2x2,y=2x2+1的图像形状相同,只是顶点不同;y=2x2+1和y=x2+1的图像的顶点相同,但是图形不相同;函数图像的对称轴都是y轴.通过让学生们观察不同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二次函数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变化的规律,通过借助变式教学,能够显著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2.类比变式教学方法.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一些数学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还有一些数学概念的概括性比较强,这些知识都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创造相应的情景,然后通过讲述学生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通过类比变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率.例如,学习分式的意义这章内容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分母不能为零,另一种是分子为零,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仅仅通过设置一个简单的模仿性问题“当x为几时,为零”,学生们并不清楚分母不为零的具体含义,因此在计算分式取值为零时考虑分母不为零的意识也相对较弱,为了增强分式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类比变式教学,设置以下几个分式:“当x为几时,分式为零”“当x为几时,为零”、“当x为几时,分式为零”,通过上述的类比变形,既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分式概念的理解,又能通过多次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分母不为零的意识,以此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3.条件变式教学方法.条件变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改变题目中问题的已知条件,以此改变题目的表现形式,以此来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便于学生掌握题目变化的类型,当学生看到题目时,能够准确地理解该问题是由学过的哪种类型的题目转化而成的,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地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例如,方程式x2+ax-6=0的一个根为3,求a的值和方程式的另一个根.该题目的考查点是一元二次函数的根的概念,该方程式的解法方法为代入法,将方程式的一个根代入到方程式中,能够计算出a的值和另一个根的值.初中数学教师将常数-6改为未知数b,然后获得另一个方程式,即x2+ax-b=0的一个根为b(b≠0),求a+b的取值,该题目的考查点还是一元二次函数的根的概念,将原来的题目进行一定的变化,题目的难度也随着提升,根据根的定义,结合等值变形技巧,能够准确地算出根的值,通过应用条件变式教学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根的定义进行解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1.变式教学需要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基础知识是综合能力的载体.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变式教学方法时,应该落实与巩固数学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换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复习三角形和特殊的三角形时,应该创设多种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将三角形的概念理解透彻.

2.变式教学应该重视层次性.初中生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训练时,应该设置多个问题,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这样的习题训练能够帮助认知水平较差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帮助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巩固记忆.

3.变式教学应该重视训练的灵活性.数学知识和数学题型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结论的变化,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变式,能够获得不同的效果,一题多变式能够强化学生们对定义、概念的理解,一题多解式能够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变式教学方法时,应该重视方式训练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四、结束语

数学学习与研究的新课标指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变式教学方法是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从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帮助所有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保证所有的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1篇8

一、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笔者曾在二届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笔者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新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笔者实践,新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应用语言或者提问的形式来为学生构建一个与教学知识相对应的教学环境,通过这些将学生积极探索与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出来,从而实现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目标。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倘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来实施情景教学,不但能够让初中生改变对于数学课堂的看法,同时还可以让初中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充分联系起来。合理运用情境教学能够让初中生在学习与接受初中数学知识方面显得更为容易,从而使初中生对数学这门逻辑严谨的学科兴趣陡增。

一、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影响学习最为主动、最为直接的原因。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能够显著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中存在许多概念,学习概念是学习相关定理以及公式的先决条件,掌握概念是为了促进自身更好地学习数学中较复杂的定理与公式。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对应的情境,让初中生在这些情境中更好地观察、思考、对比,能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学习,从而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生只有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合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对应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所体现的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

二、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方法

(一)概念情境法

概念情境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与概念息息相关的数学关系,运用动画直观地构建情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正负数”的概念与关系,在进行“正负数”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下面的情境:“鲨鱼在海平面下50米深处,鲸鱼在鲨鱼上面45米处,而海鸥则在鲸鱼上面15米处”(教师构建位置示意图),让学生采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各个物体的高度,他们之间的高度差又分别为多少米,让学生通过观看位置示意图进行讨论,然后各自动笔计算。当学生计算完成之后,教师进行对应的点拨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于“正负数”的概念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同时为接下来的“正负数计算”做好铺垫。同理,初中“函数”“相似”“全等”“不等式”以及“数轴”等相关概念都可以运用上述的情境教学法来开展,方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二)生活情境法

生活情境法指的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构建情境,提出疑问,指导学生去思考,然后将其与数学知识进行联系来解决,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模式。比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性质”授课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情境:“学校曾有一个同学在晴天利用教师使用的卷尺与教鞭,测量出了旗杆的高度,请问他是怎么测量出来的?”(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旗杆、卷尺以及教鞭)。班上的学生都会陷入沉思中,在一定时间之后,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晴朗的天气会在旗杆下看到什么东西?”学生很快就可以联想到影子,这时候教师进一步引导:“将教鞭立在太阳下是不是也会出现影子?而那个同学又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测量的呢?”(教师用课件展示旗杆、教鞭以及投影示意图)。一些学生已经想到了办法,教师再次采用课件展示投影、教鞭、旗杆所形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示意图,从而带出“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具体问题。

(三)问题情境法

采用问题情境法来进行数学教学,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全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向学生教授“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之前学习过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重温“长方形的性质”,然后教师在长方形的中间添加线形,再次让学生进行长方形回顾,之后在应用动画课件的方式展示各类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试着从长方形的性质来概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而让学生从长方形的知识延伸到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在问题情境法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

(四)动手情境法

动手情境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比如,进行“三角形性质”的课堂时,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不同长度的短棒来拼接不同的三角形,教师要让学生在拼接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三角形之间的角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动手情境法的时候,必须要注重课堂的组织教学,并且要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指引,防止学生盲目地动手操作,从而忽视对于数学知识的归纳与学习。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方式,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中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应用演示功能构建更为生动形象的情境,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且为初中数学适应新时期的课程要求提供良好的途径。应用情景教学法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并且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持续的研究,这样才可以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云.云南省“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与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5).

[2]裴红.基于初中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数学教学情境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6(6).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篇10

初中时期的学生对各种游戏活动往往具有较高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按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教学知识来设计合理的数学游戏,把要求学生应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将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数学思维方式,摆正学习态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还能够借助于数学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数学游戏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初中数学中常常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这些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搬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随后完成内化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观察和分析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实现终身学习。

二、游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在知识讲解中应用数学游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很多性质类、定理类的知识概念需要掌握和理解,然而因为部分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定理和性质应用不是非常熟练,理解也不够透彻。所以我们能够应用合理的数学游戏,充分发挥出游戏活动的作用,如对三角形相关性质与定理的学习过程中,因为三角形性质较多,初中生学习时好奇心较重,不免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笆保糠盅嵛饰裁矗恳獯鹚堑囊苫笪颐悄芄簧杓埔恍蜗罚缛盟亲约憾种谱魅切危蟀蚜礁鼋羌粝吕丛俸土硗饬礁鼋瞧唇釉谝黄穑岱⑾帜芄黄闯梢桓銎浇牵绱艘焕此堑囊晌示湍芄幌N唐淅斫猓颐且竺恳幻屯澜醒菔荆佣由疃哉庖欢ɡ淼募且鋄1]。

(二)在思维培养中设置数学游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应用游戏教学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在设计数学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游戏有更加深入的解读,同时对游戏的选择也必须要重视其中蕴含的数学价值和趣味性特点。对数学游戏的深入解读能够让学生逐渐培养和提升数学思维。例如说在教学三视图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设计如下的游戏活动,拿出一个透明的水壶摆放在讲台上,随后把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要求他们对水壶进行观察,借助于不同角度的观察,学生所说出的答案和正视图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我们顺势把三视图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向他们进行詳细的讲解,再回头配合观察水壶这个游戏,让学生对三视图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在讲解概念时设置数学游戏

讲解数学概念时常常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乏味,因此我们应用数学游戏来让这部分知识变得有趣起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象限中的坐标符号时,我们能够设置如下的游戏:首先向学生解释要求两位学生手牵手,这样表示有序实数即是平面中的某点坐标,位于左边的学生代表横坐标,位于右边的学生代表纵坐标,面朝大家为正数,背向大家为负数;随后我们邀请任意两位同学手牵手站在讲台上,蒙住双眼,在地上画出直角坐标系,要求两名同学不断变换方向。随后提问:谁可以根据他们面对的方向带这两名同学回到各个象限中?借助于这一游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进而强化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四)在巩固新知时应用数学游戏

所谓温故而知新,巩固和复习知识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基本掌握新学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常常会选择一些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教学,然而这样较为传统的题海战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巩固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考虑应用游戏活动,让游戏变为练习,这样一来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巩固效果。例如说在教学了概率这部分知识之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感受到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设计了一个转盘游戏。事先制作好两个转盘,一个分为三部分,标上1、2、3,一个分为两部分,标上4、5,这时任意邀请两位学生来转转盘,两人转完一次为一轮游戏。学生A的获胜要求是两个转盘之和为6、7,否则学生B获胜。其他同学自己选择支持的一方。在得到结果后我们要求学生思考这一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并计算出概率[2]。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概率与统计数据误区

一、教学现状及教材内容分析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中学生在小学中已接触过少量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如计算平均值、了解一些可能性的事件;初步的调查,如“同学们喜欢哪项运动”,绘制条形统计图等。这些内容架起了与初中数学概率与统计内容之间的桥梁。

初中阶段的概率与统计分三学段进行:第一学段,体验数据统计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学段,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会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判断与预测,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学段,从事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过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上的误区

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传统的概率与统计教学中,数据分析、概率、频率这部分内容都没有安排,只安排了概率的基础知识、平均值、方差、排列与组合等与精确数学接近的相关内容。在新课改的教材中,这种状况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概率与统计学还存在一定的认识障碍。

1.教师思想不够重视。

概率与统计部分与其他代数或几何内容不同,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参与计算、分析与判断。还有教材安排上三个年级分段教学,每次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这样大部分教师就忽视了其重要性,认为是选学内容,一带而过,没有真正理解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材的意图。事实上对统计与概率的接受需要经历收集数据、检验并调整自己的直觉等过程,这需要延续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概率统计意识。

2.学生理解存在偏差。

初中生已经历过前运算阶段(七八岁)与具体运算阶段(七八岁到十二岁左右),差不多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但演绎逻辑与随机概念还比较缺乏,比如主观判断、预言结果、用自己的方法统计与计算、因果事件与随机事件的区分等等,总认为没有发生的总比发生过的更容易出现。例如,总共投1000次硬币,已投了999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他认为在投第1000次时一定会出现反面朝上。有的学生在学习数据处理时不能区分有效与无效数据,抓不住重点数据,不能做出合理归纳与引用。

三、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师生在概率与统计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和偏颇理解,我们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1.通过活动组织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教师应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存在的一些偏颇理解和错误认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常规的讲授教学法,采用实践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学习,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主动探究,在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实践中去领悟。如在概念讲解中要多举例子,让抽象的概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教师还要着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倡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学习精神,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借助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仅用口头教授的方法很难改变学生直觉,即使教师多次讲解、反复强调,但学生还是可能出现理解偏差。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地认识;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深入调查生活中的事例,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估计与统计,进而化纯知识为能力。

例如,概率初步中有这样一道题:同时投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

(2)两个骰子点数和是9;

(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是2。

我们都知道每个骰子出现的点数无非就是“1、2、3、4、5、6”,那么每次投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出现的点数组合的排列,我们很快就能列举出来,自然会得出正确答案,这就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类似的,同时投掷两枚硬币,问正面向上的概率、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也可以用这种数字模型去做。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作用。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范文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效率方法指导

初中数学课程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而教师的教学则逐渐以“放手”为趋势,不再像小学那样手把手地领着学生学习,而是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的转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的,因而这个阶段数学教师的工作就是尽快教会学生与初中阶段课程相适应的数学思想认识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以让他们都能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重视预习和复习

初中阶段学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的习惯尽管小学阶段就要求学生养成,但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地实行,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还是比较容易消化的,而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不预习和复习,是很难在短时间掌握好的。具体来讲,课前预习,是要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上要讲的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在听课时带着自己不理解的、有疑问的问题去听,就能更好地抓住教师讲课的重点,也更能集中注意力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课后复习,是要学生温故而知新,不复习不知道学过的知识点是否真正理解了。很多同学都有上课一听就懂,一做习题就错的毛病,这就是因为听懂和会运用是有区别的,听懂的部分是老师外部的知识传授,运用则是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只有复习过了,才是真正理解课堂所学。

二、加强记忆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

数学学习,繁杂的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是学习的难点之一,许多学生数学学不好,都是因为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要么是对概念理解得片面,只认识常见的情况,特殊的部分就忽略了;或者公式只是硬背下来,不会与实际题目相联系;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概念、公式等都没有背诵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强调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细心记忆概念和公式等。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让记忆更加深刻,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学过的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的背诵要求,先让学生不管理解不理解都背下来,然后在牢记的基础上探寻概念的细节(常见的部分,特殊的部分),公式的运用方法(在题目中常以什么形式出现),最终达到不管概念、公式以什么形式出现都能应用自如。

三、学会总结和反思

数学学结和反思也很重要,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学习其实很努力,平实做作业常做到深夜,习题做了一本接一本,可是成绩却始终提不上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对做题的类型和方法缺乏总结,对自己常犯的错误缺乏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做题的正确率很难提上来。下面具体分两方面来说说如何总结和反思:

(一)总结题型和做题方法

数学要学好,必须看懂例题,多做习题。但这两方面都不是盲目进行的。每一道例题都是针对相应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也有对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看例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这类题目的“通用”解法,并在琢磨例题时巩固学过的概念、定理等,达到在练习时遇到这个类型的题目,立即反应到应该用哪种解法。做练习题也不是一味地“做”就可以,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数学题是做不完的,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教会学生对做过的习题多做归纳和总结,自己常做错的是哪种类型的题目?是因为什么做错的?是概念公式不够熟悉,还是解题思路有所限制?发现了这些就可以抓住重点进行习题的训练,挑出自己易错的、不会的题目类型多做训练,解决弱势的部分,而已经掌握的就不要再浪费时间。这样才能告别题海,题目越做越少,而做的质量却越来越好。

(二)学会反思和归纳

人往往难以直面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体现在数学学习中,就是对错误和不足常表现出逃避的心理,这个缺点我怎么也改不了,这个不足怎么努力也难以弥补。其实事实不是这样,只有直面自己的错误,并用心地改正和解决,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进步,在数学学习上就是要积极面对做错的题目和不会做的题目,善于反思和归纳。比如可以做一个错题集,把题目进行分类,是容易做错的还是不会做的,对于做错的,要分析错误的原因,因为什么才会犯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对于不会做的,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就要记下来,向同学、老师请教,争取弄懂会做。

四、善于提问和讨论

数学学习还要提倡“不耻下问”,许多学生习惯于自己闷头学习,“死扣”,这样学习效率是很难提高的,因为一个人想问题难免有思维定势,走不出去,问题就很难弄得透彻、明白,如果总是不愿意问别人,不好意思问别人,就会让问题越积越多,想要弄清楚就更难了。所以,要鼓励学生不要羞于提问,因为暂时的不明白是可以克服和战胜的,如果不问,“暂时”或许就会变成“永久”了。另外,问也需要问得有理,即,不懂就问不等于不经思考就提问。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之后仍人不能解决和理解的,这样才问得有价值。

而讨论是变向的提问,对于不懂的题目,可能直接问老师会觉得不太方便,问同学可能同学也不能讲解得特别明白、透彻,这时就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在讨论者之间形成“头脑风暴”,通过相互的讨论,促进思维的运转,互相学习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也能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相信,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把以上的数学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一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让他们爱上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帅远寿.初中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x写算,2015,(0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