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背景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4602

1自然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地貌,都会限制园林建设,又会促使形成属于本地区特有的景观形式。早期人们会模仿自然建造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英国有大面积的牧场风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国古典园林便有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径,成为另一种风景园林。

不仅自然界的整体面貌影响着人们的建园构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也会影响到。意大利古典园林被称之为台地园,正是因为意大利国土中80%为山地和丘陵,园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开辟几层平台来建造园林,可以说地理地貌促使台地园成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国家多是沙漠戈壁,气候炎热,植被稀薄。因此伊斯兰园林多用树、建筑来营造阴影使环境凉爽,避免日光直射,营造水体同时调节小气候。因此古典伊斯兰园林便有了庭院风格。

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观其实是一种人们对抗地域自然环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环境,用来营造舒适环境的手段,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2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1]。”园林是以人为中心而主导建造的,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文学、美学、哲学等,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

从古至今,造园的演变都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方式、美学、哲学等的变化而变化的。18世纪之前,古典园林大体分为规则式与风景式两种。东方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和谐的境地,这是由于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决定的。儒家倡导“仁”、“礼”,表现在园林中则是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并发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释即佛家讲“悟性”,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这几种哲学思想便引导中国古典园林走向风景式。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规矩格律,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为西方哲学提倡人力能够影响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创造来实现的,人造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个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园林走向规则式。

世界上宗教对于人们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经》中描述古犹太人对人间理想居所是“伊甸园”;佛教对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经中做了描述;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为的信徒描述了“天园”的生活情形[2]。在这些宗教中对于造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伊斯兰教。古典伊斯兰园林庭院设置十字交叉的四条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处通常放置喷泉、水池。种植了大量的果树不仅遮阳也可以采摘,象征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古典伊斯兰园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园”为模板,可见伊斯兰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

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园林风格,也会影响到一个园林中的细节,包括铺砖图案,雕塑种类,颜色,照明样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于园林设计是重要性。

3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内向式转向为现在的开放式、公众式的公共绿地。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到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现在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园林的发展和新趋势。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崛起,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在1857年美国中央公园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近代公园的开端,园林不再是为权贵所私有的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场所。经过多种公园风格,如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变化,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修复,后来便产生了的生态主义。而到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带来趋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义的倡导便产生了,其实也是回到建园的初心,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出发,建设适于本地区人们使用、社会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公园绿地。

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它也是从工业化时期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下走向了花园般城市的,这都归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会环境。1965年建国后迅速的工业化使原有绿意盎然、田园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且做出了决策[3]。20世纪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引进植物、设休闲设施,90年展主题公园建立生态廊道系统,21世纪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这些使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目标成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行业、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力[4]。

4结语

一段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并不是由一个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单单因为自然环境或是人文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为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是受地域限制的,体现地域特色的,为当地区人们服务的,是充满认同感、归属感的。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1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考察;建筑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75-01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演进与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过去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息息相关,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园林建筑,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也没有受到太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是缓慢、持续不断的演变过程。经考古学家的考察与研究表明,我国古代人类多半活动是在户外举行的,如纺织、磨制工具、制作陶器等活动,再加上集市、祭祀、玩耍等需求,人们大多会在空旷的平地上种植树木花草,既能嬉戏其中又能遮风除尘。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房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种依靠天然地形早期建造的简朴园林对后来发展的文人村居园林有着颇深的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漫长的演进过程,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从封建王朝开始形成、转为鼎盛时期、直至朝代的消亡,中国古典园林也从而变化着,它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耐人寻味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不胜枚举,一般的园林建筑并不追求气势蓬勃的视觉效果,但也不排斥一定条件下的某些局部气势恢宏的景象。本次考察中的拙政园,是苏州存在最大的古典园林。全园的建筑以水为中心,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厅榭精美,山水萦绕,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可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园内构造主要以中、东、西、住宅四部分组成,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点睛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东部原名“归田园居”,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加配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中部是整园的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东西两山岛隔池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四季景色皆有不同,美不胜收。西部原为“补园”,其布局紧凑,水面迂回,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坡曾提“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顿时感受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亦可受清风之爽。

三、古典园林建筑与人文艺术的相辅相成

我国古典园林大多以山水为主,充满着诗的意境,也充斥着画的韵味。古代文人雅士大多都将诗中所描述的园林建筑景象描摹成图供人们欣赏收藏。明末一些造园家认为园林建筑的景色,要美的如同天然图画一般,这是人们以自己的经验及素养形成的一种类比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借鉴于山水画之间,而山水画也同时参透与园林的建筑,使得园林建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但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并非单纯的模仿于自然,而是经过造园家艺术旨趣的熔铸,来表现出绘画的美,一颗表现出时代中文人士大夫们心中所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境界。

古典园林建筑不仅与绘画艺术相融合,同其他人文信仰也有深厚渊源,例如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它山洞的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一些迷宫式作法,通过错综复杂,蜿蜒曲折的洞穴相连,以增加游人兴趣,所以其山用“情”、“趣”二字概括更宜。这些富于生活情趣的山水风景不仅“可望、可行”,且“可游、可居”。纵使园林建筑的创作手法从写实至写意的过渡,使园林建筑与人文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四、南北建筑互融

北方园林主要以宫廷园林建筑为代表。既然是朝廷修建的园林,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都是倾国儿为之,大多凸显出气势庞大、金碧辉煌的帝王气派。而南方园林建筑大多以私家园林为代表,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文人画家参与到造园中来,采用人工造景为主要建筑手法,巧妙的规划,精致的设计,人文气氛相对浓厚。江南一带温和的气候、充沛的水量、丰富的自然景色、丰厚的物产资源、宽松的人文环境,其园林的建筑业必定呈现出自然特色。但江南一带的自然美景也成为皇家园林建筑设计的创作之源。北方一些建筑大量运用江南的叠石理水、水石相应的建筑手法,但材料却以北方的青石为主,承德避暑山庄的文人狮子林就是仿造苏州狮子林的建筑风格建造。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表现在古典园林中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建筑观,绝不仅仅限于自然环境赋予园林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园林建筑发展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同样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质的生动写照,更是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篇3

1.1传承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巧于因借的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者构思园林景观的主导思想,其能够赋予园林景观独特的风格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古代造园家们创造了古典园林特有的借景、框景、隐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等造园手法,产生了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藏与漏、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等传统的园林景观特色。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1.2传承古典园林景观的小中见大的设计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源自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情感,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体现在“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在小空间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用空间的先抑后扬、增加空间层次、道路的曲折变化等方法使得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一样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开合对比及其交替变化会产生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感觉,构成富有韵律的流动空间,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遐想,创造出一种中国独特的园林艺术意境。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成份

2.1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园林景观的各种设计理念也一次次被提及:文化理念、和谐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理念等。但无论任何理念都是在探索现代景观的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诉求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传统文化、造景手法融入现代艺术的创造手法,进而通过重组、简化的方式抽出古典园林的精髓,营造全新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2.2园林景观设计方法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先进技术已被应用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园林景观设计也不例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中既秉承了古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又采用了现代先进技术进行设计,其不仅使现代园林景观自然化,而且使现代园林景观更加的美观。在我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特别注重对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以及山水的组合方式。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同样也关注了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以及山水的组合方式,但是,其还加入了现代先进技术,这大大改善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以及设计方法。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其也为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更多的设计素材[3]。

2.3植物配置的创新

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园林景观的设计效果。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要想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园林景观,就必须对植物配置的方式有所创新以及突破,并将植物配置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我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非常注重树木之间的搭配以及配置形式,从而实现因地制宜,进而达到适宜的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植物配置的方式。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精心挑选植物品种,并敢于尝试全新的植物配景手法,同时其还应善于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植物进行养护,进而充分利用植物配景。

3结语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社会背景;绘画艺术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都是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因素有必然的关系,也可以说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园林和建筑,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世界主要的园林体系之一,它与西亚园林、欧洲风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我们知道,园林的构成四要素是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从古至今,园林都是与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在园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园林和建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更是相得益彰。

根据现留存的文献、保留下来的古迹以及出土的文物等资料,我们知道了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这五个不同的阶段。

一、萌芽期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非常敬畏。基于这种心理,人们把大自然的事物和现象都当作神灵来祭拜。古人对祭祀活动非常重视,无论大小适宜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祭祀仪式,仪式之后都会有宴乐活动,所以祭祀场所就带有了娱乐的性质,慢慢地,用于拜访祭品的贡台也渐渐向观赏风景的方向发展,其最初的功能被逐渐淡化,这便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最早的建筑物。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氏族公社,人么开始有意识的在房前屋后种植一些果树和苗圃,虽是为了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但这在客观上已接近了园林的雏形。

二、形成期

夏商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奴隶主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了世袭的统治地位,这些贵族及官僚大规模建造自己的庄园,规模宏大,风景优美,这些奴隶主庄园便是中国皇家园林的前身。

先秦园林只能说是园林的雏形,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园林和建筑才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受当时“天人合一”“神仙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园林和建筑都以模拟天界的秩序为主要形式,因相信“仙人在高处”,于是建造了高高的楼阁半隐于绵延千里的山水之中,山水间养有珍禽异兽,种植奇花异草,力图营造出人间的仙境,这种造园手法开辟了中国园林史上“一池三山”的形式。

三、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但也是人们的思想最开放的时期。玄学和佛教的传入,是一些士族和士大夫远离朝堂,亲近自然,寄情于山水,希望能在宁静的大自然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催生出了许多的文人雅士,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园林和建筑的营造上也增加了许多的自然色彩和写意的成分,园林风格渐渐脱离了秦汉时期的仙山楼阁,逐渐变得清新自然。寺观园林作为新兴的一种宗教园林形态,从建筑物的造型、植物山水的搭配等方面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和建筑的内容。

四、全盛期

隋唐时中国社会的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坛百花齐放,书法、诗歌、绘画等艺术成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这种绘画艺术、诗歌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园林和建筑的风格,出现了如花卷般美丽的园林空间,无处不体现出大自然的美妙,溪流青苔、深山密林、鸟语花香等都是诗情画意的表现。

园林中建筑的数量虽不多,却有着点睛之效。唐代人造园善于利用建筑,开山挖土较少,山在那时的园林中并不是重要的题材。唐代的建筑大气恢弘,雍容典雅,再无需其它装饰便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气势。

宋朝崇文尚雅,文化艺术成就斐然可见。宋代的绘画技巧以写实和写意想结合为主,表现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所以与之联系精密的园林也出现了这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风格特点。宋代的山水画在构图上突出了人文景观的比重,讲究以各种建筑物来点缀风景,这时绘画、诗作、园林这三者相互渗透,发展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手法。

五、成熟期

到元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的规模已离秦汉时期绵延数千里的园囿越来越远,内容上也包含了观赏、游乐、居住等多种功能,尤其是清朝,园林营造手法更为精湛,技艺更加专业,内容更加精致,达到了中国园林的鼎盛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我们今天仍有幸能观赏得到的有代表性的园林巨作。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

关键词:古典园林;传承;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深远,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造园活动,先秦时期出现供帝王眺望和游玩的“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供帝王狩猎享乐的“囿”,这一时期出现了古典园林的最初形式,经过隋唐的发展期,到宋朝时,已经臻于成熟,最终形成了三大古典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经过圃――囿――园3个阶段的逐渐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形成了都市的区域化现代景观设计。

2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求:园林中设计的楼台殿阁、亭榭、廊院、美人靠等为了满足休憩、观赏等物质需求;园林意境上营造的自然、淡泊等主题满足其精神需求。中国古代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本,将自然山水作为创作源泉,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人类与大自然是互惠共融、长期共存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膨胀,现代工业化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取之自然,建筑只是古典园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典园林着重渲染自然环境的美,“虽为人作,宛自天工”。

3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3.1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选址的地理位置因素,以小见大,从整体出置景点。

3.2水体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利用水景,以静水为主,主要表现水的静态之美,将人工之美融入自然之美当中,两者恰如其分,相得益彰;虽以静水为主,但也追求动静结合,利用溪流、瀑布、涌泉等将水体的自然动态之美营造于园林之中,大面积的水体可以产生视觉上的延伸感,形成大空间尺度感,水体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通过掩、隔、破3种方法运用水体。

3.3曲折迂回、曲径通幽的人工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人工环境的营造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形成曲径通幽的园林布局,通过对内部空间进行隔断和划分,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产生了巧妙的园林布局,极大地调动了游览者的想象,使中国古典园林“取之自然,而高于自然”。

3.4一步一景,移步于景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有处处皆景,移步于景,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苏州退思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移景手法的实例,退思园集结了清代园林的优势,园内的景观相互渗透,既可单独形成景色,也可以与其他景观形成景色,园内景观看似独立,其实与其他景观形成整体,形成移步于景的妙趣。

3.5园林中植物的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在选择植物上主要看重植物的品格,注重植物的“韵味”,能够营造深远的意境,如有君子气节的竹、具有高洁情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坚贞不渝迎风雪绽放的梅、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等,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具有生命力的构成要素,它们的形态、色彩各不相同,同时也能产生园林景观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季节性变化代表着四季的更替、生命的延续,是大自然最珍贵的回馈。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配置最关键在于植物的配置能与园林中的建筑、水体、山石等形成统一的整体,构成和谐的园林意境之美。

4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代景观设计往往忽略以小见大、因地制宜的原则,盲目的追求新颖独特,造成景观设计的比例失调,使其尺度过大或过小,违背居民使用的需求;现代景观设计缺乏文化底蕴,设计思想过于苍白,设计者往往是为了建造景观而进行景观设计,没有形成景观设计思想,使设计出来的景观缺少文化内涵,不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推进。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空间的比例尺度适宜,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变化相宜,利于相互空间的穿插、渗透,而现代景观设计的空间感薄弱,过于平面化,往往造成了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游览者产生距离感;现代景观设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联系薄弱,往往形成孤立的人工景观,现代景观设计为了寻求视线上的最佳、周边环境的最适宜,往往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更可能形成景观污点。

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仍处于发展阶段,可供其直接继承的优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十分匮乏的,更没有深刻地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缺少自己特色。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己的独特造园形式和深刻内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的造园艺术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1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也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最终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多以诗文、词赋和绘画的意境为思想境界的追求目标。

2中国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2.1“堆山与叠石”的意境体现

由于石头种类的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不同,在园林艺术中的山石造型,一般采用假山的形式来传情,如象征春回大地的春石,象征生机勃勃的夏石,象征万物萧索的秋石。在园林设计中,“一水三山”是中国传统建筑山水美学体系的体现。在叠石艺术中,亦能以小见大,只要设计者能抓住石材本身的特性,便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意境美。

2.2“庭园理水”的意境体现

将水分割成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小块,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一种水陆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不论是池还是大面积的水,不论是私家园林小范围的造水,还是皇家园林气势磅礴形成的岛屿。水除了起到调节整体环境氛围的作用外,还能体现“庭园理水”园林意境。

2.3“花木配置”的意境体现

花木的配置只有考虑具体气候,才能正确地传达出其完美的意境来。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意境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花木配置上,要注意根据地域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花木种类。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2.4“建筑小品”布局中的意境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廊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作用,而且又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榭一般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主要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对景致也起到一种点缀作用。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3中国园林植物配置艺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或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合。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在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创造符合现代要求,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3.1造景原则

3.1.1主体性原则。造景主体性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是植物造景的基础。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确定主题,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植物景观。古典园林讲借景,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讲究游人静坐细品,讲究人的情性,触景生情。

3.1.2艺术性原则。遵循一定的造景艺术性是避免植物造景孤立运用的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效果。

3.1.3生态性原则。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不同植物之间,以及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

3.1.4文化性原则。根据现代社会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

3.2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2.1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紧扣主题,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栽植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3.2.2季相变化景色宜人。在植物造景时,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它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丰富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显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3.2.3开放空间围而不闭。该手法在学校、小区体现较多。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

3.2.4边线清晰韵律变化。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前栽后植,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半隐半现,互相衬托,互为背景,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4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清代私家园林;北方园林;江南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2-0020-03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享有举世美誉。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1],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诸多方面影响了此时期的造园艺术,包括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明清时代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富庶而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传统指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和当时的政治中心北京[2](北方其他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私家园林)。下面就以清代北方私家园林和清代江南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举例浅谈两者在造园艺术上的异同。

2两者造园艺术不同点

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两者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都有所差别,从而造成了造园艺术的分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布局安排

2.1.1整体结构

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当时政治中心北京,许多为王府花园。为显示地位园林规模一般较大。布局上轴线结构和对称手法明显,运用了较多中轴线和对景线,整体感强。如北京恭王府花园萃锦园全园布局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结构严整,以建筑为主,列大型厅堂,形成萃锦园南北向轴线,亦是府邸轴线之延伸。[3]院门、飞来峰、蝠池、安善堂、滴翠岩、蝠厅等主要景点都位于府邸建筑群中轴线上,并且轴线上建筑和山水基本对称,而东西两路的水系园路格局相近,山体对称,显得规整严格,威仪气派。山东潍坊十笏园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4]。山水格局是江南园林的格局,但是统一在轴线格局之下[5]。

江南私家园林规模一般较小,强调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造景手段丰富层次,在自然式山水骨架(结构)线的基础上创造多变的空间,小中见大,不拘一格。往往将全园分为几大部分景区来布置[6],园路曲折回环,连通景区。如留园布局无明显轴线,以自然式山水为骨架结构安排景点;分中、东、西、北四部分,每一部分各具特色。这种分片成面安排景区的方式与北方私家园林大多主路主景沿主轴线带状展开、主景布置在中轴或中路不同。

2.1.2空间组织

整体布局上北方私家园林受四合院形制的影响较大,显得较为拘谨;江南的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更加自然大方[5]。采取的结构不同,使空间组织上前者显得严谨,后者则更灵活多样。如萃锦园中路院落有三合院、四合院的空间围合形式,十笏园多配置四合式庭院,传统,中规中矩;而留园既以花木山水营造无规则自然形空间,又靠建筑布置的疏密不均形成流动多变的空间序列,如古木交柯、花步小筑处理成一组尺度极小、又颇具人工气息的“L”形小院,打破了一般庭院为矩形的形制,使得空间更加生动、活泼[7]。

2.2建筑特征

2.2.1规划设置

北方私家园林建筑布局多为对称格局,沿轴线布置,如十笏园以南面的十笏草堂为起点,将池中的四照亭与北面的砚香楼连在一起,使之贯穿南北,形成一条轴线,从中不难看出北派浑厚平稳的传统建筑构思和营造方式[4]。江南私家园林常以水景为中心,建筑随宜布置,灵活自由。如留园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8],从而形成了特色分明的景区和变化丰富的空间。

2.2.2外形与色彩

北方冬季寒冷萧瑟,冬春多风沙,建筑封闭感较强。特别是北京私家园林建筑多采用硬山房形式,变化不多,翼角起翘平缓,显得沉稳端庄。江南气候湿润,水分充足,园林中水的较多应用及自然式格局也使建筑外形多强调曲线流动,屋顶多采用卷棚式,翼角向上起翘,形成向上曲线,使建筑变得灵动轻逸,精巧无比。

北方私家园林建筑色彩更为艳丽。北京私家园林建筑的色彩大多比较厚重或浓烈,园墙多用虎皮石,屋宇之墙多为灰砖,柱刷红色油漆(廊柱为绿色),楣子红绿相间[9]。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色彩淡雅,以黑白灰素色基调为主,清新洒脱,纯朴干净。

如萃锦园蝠厅有正厅5间都为硬山卷棚顶,平稳刚健;东路院门用色鲜亮,大红、金黄、墨绿相映成辉。这样不但尽显富贵华丽,更是保证冬春季节建筑色彩不易被风沙掩盖和污染,而且明快色彩能为寒冬带来活力生机。而扬州个园入口的圆洞门外墙主要为白色,顶部黑色,洞门处砌有灰色砖石,与周围配置的翠竹相得益彰,颇为清丽雅致。

2.3掇山理水

2.3.1采石取料

北方降水不如江南充沛,私家园林中水景面积有限,山石造景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江南私家园林水池面积较大,理水手法成熟,掇山叠石技术也十分高超,对于北方园林有较大影响,张然、叶洮、李渔等江南名家都曾经在京城留下过叠石名作[10]。但在取材用料方面由于地域限制南北方有所差异。

北方多用土山、青石,湖石、黄石应用不多。以北京为例,仅有房山一带有北太湖石出产,大多比较圆敦厚实,不及江南太湖石瘦皱多姿,而且其中的佳品也多为皇家园林所垄断,私家园林中好的湖石叠山很少见,京城私家园林中黄石假山最为罕见,惟见于清初的孙公园[10]。而江南园林所用石头主要为山上开采多面多棱的黄褐色岩石,一般统称黄石,还有就是湖石[11]。如个园四季假山中石笋笔直细长喻“春山”;“夏山”由湖石砌筑,玲珑灰白;黄石叠筑“秋山”,雄厚挺拔,色泽黄褚;浅白宣石设背阴处为“冬山”。材料丰富非但不显杂乱,而且各部分主题突出,整体上有机贯穿,匠心独运,别有情趣。

2.3.2用水形式

北方地区虽相对水少,但私家园林也适当用水。水流动无形,北方私家园林理水手法也类似江南私家园林,多设不规则式,体现回归自然之山林野趣。不同的是清代西方和中国已有多方面交流,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使更多西方人来到北方,西洋手法在北方私家园林有所体现。如恭王府园的蝠池用碎石叠成喷泉[1];还有的私家园林在水池中设置喷水设施,形成喷泉的效果,如后圆恩寺胡同某宗室园、鼓楼东大街某宅园等都有此类景致,但并未成为主流,水平也较为有限[12]。

江南私家园林一般都有用水,水的形式也符合全园布局风格,多以池塘、溪流、湖泊等自然形式处理,并且将源头设置隐蔽,令人因不知水从何而来产生水流不尽、宽阔深远的空间错觉。如个园池面曲折有致,四角都做成细小水湾[2],形成一方活水。湖石砌筑驳岸形式也多变灵活,紧贴水面或起伏造型或形成洞穴,高低错落,更增韵味。

2.4植物造景

北方四季分明,植物季相变化明显,但相对于湿润温暖的江南地区,植物种类较少。如冬季留园中还有山茶开放,姹紫嫣红,北方私家园林却多是常绿针叶树种如桧柏傲然凌风。受园林格局影响,北方私家园林植物布置方面要满足骨架轴线的需求,而江南私家园林多是植物群落的自然展现。如萃锦园中选择体态高大或姿态直立的树种,配置在建筑、长廊两侧,或成排对植,或沿轴线列植[4]。个园以竹为主题,园内大量群植、丛植竹,自由亲切。

2.5风格展现

北方私家园林受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影响,风格稳重刚健;并且多数为集中于北京的王府花园,受皇权制约力度大,就更显得等级分明,严谨有序。而江南私家园林有许多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实践,并多受隐逸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风格素雅清秀,温婉飘逸,带有平淡深远之气。如萃锦园体现的便是开敞规矩,秩序性强;个园则更多表现出小巧别致,别有洞天。

3两者造园艺术相同点

3.1形式手法

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同属私家园林,自然也有许多共性,主要体现在造园形式与手法的运用上。私家园林是人们修身养性之处,希望回归自然,寄情于山水。加上江南造园很为成功,值得借鉴,不少江南造园名家曾被请到北方参与造园,所以在造园手法上北方会受江南的影响,结合江南造园形式,在园林中运用自然式手法,打破规整布局带来的沉闷呆板,缓和建筑硬景的棱角方正。如萃锦园中路东路布置了许多建筑,空间有序,结构紧凑;而西路建筑较少,设置大量山水自然景色,放松疏朗,调节平衡了整个花园的气氛。

在空间上两者都注重曲折变化,移步换景,借景等造园经典手法也得以应用。如萃锦园入口处很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借景手法。障景并非全然遮挡,而是将游人的视野限制在很窄的空间范围之内,除了正中的厅堂能透过山石洞门约略看到之外,其它山水景是被围起来的。穿过门洞,山池亭榭才渐次展现于面前[13]。不但使空间得到延展,层次变得丰富,而且带来暗中探幽继而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印象深刻。

留园入口处也运用了疏密强烈对比的手法,设置了狭长的空间,由曲廊连接,依次为天井、曲廊、小厅堂,最后从厅堂墙上开的漏窗中才能望见留园内部,欲露先藏。等进入园子主要部分,便觉开展明朗。这一段路程深深抓住了游人的好奇心理,故设悬疑,吸引来者不断前行,妙趣横生。

3.2意境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式优美典雅,更在于其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境界深远,追求永恒。中国私家园林,既是山水园林,也是人文园林[14]。园林寄托了人们的情感,舒展了人们的心怀。从起名到设景,引经据典,富含诗意;园内楹联题咏渲染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园林不但具有艺术感,也更增几分历史感。

不论清代北方私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造园都考虑到实际用途,并运用手法营造适宜形式及尺度的空间,体现主题,创设悠远深入的意境。

虽然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中王府花园多体现享乐与气派,但不乏设计较好的园林,其主题明确,山水的自然布置也具有灵动气质,表达出人们对于天然自由环境的向往。如萃锦园设有蝠池,谐音福池,还有福字,建筑蝠厅谐音福厅,全园表达主旨明显,体现了园主对幸福安康的追求。江南私家园林体现文人墨客对隐逸的追求,自然的回归。如个园中种植大量竹,不但与个园中的“个”字相呼应(“竹”字可拆为两个“个”字),更表达了园主以竹自喻,保持坚忍不拔、高洁傲岸的精神操守的高尚思想。再顾四季假山,犹如一时历尽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感叹时光荏苒,世事更替,园林空灵深远、清婉隽永的意境之美油然而生,余韵徐歇。这些私家园林创设四维空间,兼顾心理感受,实乃精神家园,不愧为人与自然对话、人与自我交流的理想处所。

3.3细节处理

清代私家园林在空间规模上不及皇家园林,不以气势宏大取胜,但在细节处理上十分注重考究。如萃锦园中传为和|“藏宝楼”的建筑立面开有形状各不相同的漏窗,精美绝伦。私家园林就连有人平时不常注意的脚下铺装也经过精心设计。铺地材料较为丰富,形状、色彩和质感各不相同,图案有几何形状、植物动物纹样等,与园林古韵极为相配。如留园中花步小筑和古木交柯均采用了碎石铺地,但花步小筑地面拼成水纹形,而古木交柯因花台规则而用几何形[7],地面的丰富变化也暗示了空间景点的变换转接,整体统一,妙不可言。

4结语

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各具特色又颇有共性,共同展示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生动地体现了“一法多式”的造园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最基本的造园精神是统一的,手法亦是相通的,而在共性与规律前提下,进一步需要的是因地制宜,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问题以满足具体情况的需求。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各有千秋绝不是刻意为之,更不是单纯地为求个性而做变化。其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对不同的实际用途和区域环境的考虑,并受特有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影响而自然产生的结果。所以两者即使具体形式不同,但在各自所在地都显得浑然天成。

如今城市飞速发展,却因缺少合理规划,形色类似的高楼大厦逐渐消磨有些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而某些园林设计又存在贪求表面变化、功能与形式本末倒置的弊端。了解南北私家园林的内外特质,可以发现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脉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分析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园林文化和造园手法。不但促进城市的特有文化风貌延续与和谐发展,更为当代园林设计中功能形式的变化处理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贾B.清代北京私家园林研究[J].建筑师,2008(5):82~91.

[2]楼庆西.中国园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25,40.

[3]李春娇,贾培义,董丽.恭王府花园植物景观分析[J].中国园林,2006,22(5):83~88.

[4]王磊,任有华,李寿冰,等.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奇葩――十笏园的造园特色[J].现代园林,2006(11):1~5.

[5]孔德喜.图说中国私家园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9,10.

[6]王颖.浅议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J].园林(初秋版),2000(8):10~11.

[7]陈骅,卜复鸣.精品点击苏州古典园林系列留园“花步小筑”与“古木交柯”[J].园林(春末版),2007(4):10~11.

[8]田雨.浅析苏州留园的空间之景[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18(5):41~42.

[9]贾B.北京私家园林的建筑艺术[J].中国园林,2007,23(1):74~77.

[10]贾B.北京私家园林的掇山艺术[J].中国园林,2007,23(2):71~73.

[11]张晓冬.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风格影响因素之比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24(1):74~77.

[12]贾B.北京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J].中国园林,2007,27(3):57~59.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篇8

1.1灵感源泉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其古典造园艺术设计思想更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典范,是设计师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高超造园手段,将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组合,形成源于自然环境,又高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1.2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国内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案例加以深入研究,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加以运用,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味道”的风景园林景观作品。园林景观艺术是直观体验性艺术,观赏者无需接受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同时,这种直观艺术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使观赏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2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2.1不尊重自然环境

许多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对景观的功能性考虑不足,注重表现外表的美观。某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表面的气势和美观效果,达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不惜重金做面子活,为此增加了成本,加重了购房者的资金支出,也使得后期的物业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2.2缺乏神韵

现代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设置的休闲活动空间充足,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场地、休闲步道等,这些空间普遍尺度较大,且多以铺装为主,相对缺乏可供好友休闲小憩的私密空间。3.3施工时间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传统建造技术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式的快速施工技术所淘汰,当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使得传统建造技术开始失传,其精髓更难以再现。现代居住小区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台水榭,虽然形似,却没有了木材的生动,传统工艺的风采不复存在。

3传统造园艺术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3.1理解古典园林的内涵

要设计具有中国元素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不能完全依赖新技术、新材料,更不能对现代西方园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

3.2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尊重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核心精髓,采用尊重生态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以自然景致为主,强调设计师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现。

3.3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依山林而建,通过借景、比喻等方法将园内景观和周围自然生态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渗透,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设计师将视域作为设计范围,以地平线为空间参照,突出与本地区景观的融合。这与古典造园手法中追求无限想象的外延空间理念是一致的。

4结语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1篇9

【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历史背景天人合一造园手法

一、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它讲究天人合一,利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它积累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更接与繁荣,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手材料,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日本园林经历了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加上对中国造园艺术的理解与沉淀,日本渐渐收敛了中国佛学文化对其园林的影响而侧重于融通儒学文化,儒家的中庸思想,和《易经》中的天人合一也终于把池泉园、枯山水、茶庭等园林形式进一步综合到一起。

那么同样讲究“天人合一”的中日古典园林,在具体的细节造园艺术上又存在着哪些不同呢?

二、“天人合一”之“天”

地理环境决定了园林山水的性质,中国属于大陆型而日本属于海洋型。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山水为主,且山多水少在园林设计中尤为突出。在反映山水的本质意义上,山和水的取象也有其地理特点,山的取象是山的雄伟壮观和蜿蜒逗趣,水景取象则是从江河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着手;日本海域面积辽阔,陆地面积狭小,岛内山地多平原少,山与水的内容同样也出现于园林设计之中,但是由于日本海洋面积大,在山水平衡上,水多山少,逐渐形成了日本园林海岛型的发展方向。

气候的特点也造成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北纬度差达36°,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呈现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种地域性园林种类。中国北方的园林设计在功能上更强调御寒,形式厚重、端庄;江南的园林设计更强调采光的特点和通风效果,建筑小巧玲珑。地处北温带的日本,南北跨度小,园林风格较为统一,自然式和整形式的植物成为园林主景。日本的园林建筑设计更符合其温暖的气候,较少使用实墙,更多的是用拉门以及拉窗来分割空间,使其更适应夏天的炎热。

自然灾害的不同影响山水理法和建筑形态。中国的旱灾和水灾较多,园林的叠山和理水手法主要源于缺水与水涝之间权衡的中庸思想。雨多的江南用坡度较大的屋面曲线,寒冷雨少的北方用厚墙厚瓦缓坡顶,而风多的岭南多用坡度适中又有压顶的屋面。日本灾害表现为地震、火山、台风、海啸和暴雨,低层草顶以抗震,顶上压脊木、干木和鬼板以防风,屋面出檐深远以防雨,室内地面高于地平面以防洪,木板草席以防潮。

三、“天人合一”之“人”

中国园林大师陈从周说过:“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中国园林中强调“写意山水”,特别是苏州园林,文化意蕴更为深厚。这要求园林设计者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懂得诗画,在造园时先以绘画为蓝本,配以诗文,进而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如艺术创作般造出写意的建筑,因而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因而,我们在苏州园林的赏游中,如同在赏花,也如在品诗。这种充满书卷气的建筑是人们心中理想的自然,是创作者用艺术的修养将山与水、花与木自然地糅和在一起,实现中国园林的“天人合一”。

以山水为主的池泉式园林是日本古典园林的主要形式。日本的天型山水园更注重自然的原态,这一点自始至终贯穿于日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山水林石是日本园林的主要元素,其中大量运用到了树木,使其更多地显现出了自然和野趣。日本园林建筑较多用到原木,不加修饰雕琢,尽显自然的美态。

四、“合”——人工与自然之融合

“天人合一”之“合”所讲究的就是造园手法,包括技术手法和精神哲学两方面,而技术手法可以包括山水、植物和置石三方面,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人工假山更高更大,日本园林的人工假山更小。中国园林属于山型,日本园林属于水型。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植物用量更少,日本园林植物用量更多。中国园林用高大浓荫的乔木和灌木较多,日本园林用低矮植物和低矮苔藓和草地多。在置石方面,中国园林用群石堆砌较多,日本园林孤石抛石,自然味更重。

在精神哲学方面,中国园林是偏于儒性的儒道型山水园。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网师园,以儒家理论为指导,突出人工建筑的实用,体现人为的力量和传奇,人于园中游乐欢呼,显示人之喜;又如中国古典私园瘦西湖吹台,突出文人的情趣爱好,表现诗、书画、园的一体性,两个框景设计被文人戏称为“无心窗”,实为“有心窗”,一框五亭桥,一框白塔,设计极具文人巧思。儒、道、释三教同样水融地体现在日本园林之中,但无一不和他们本民族的神道文化结合,神儒一致,佛神一体,甚至同名异质。例如,日本镰仓时期的禅宗庭院,由于统治者对于禅宗的崇尚,禅宗思想渗透到庭院的设计中,并在庭院中表现出来,飞鸟时代园林的须弥山是禅宗思想的表现,从须弥山发展到佛菩萨石,每景都有佛教意义。日本园林是偏于佛性的佛道型山水园。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有着割舍不开的渊源关系,德国大诗人歌德说:“科学和艺术属于全世界,在它们面前,各民族隔膜统统消失。”随着世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文化正日益全球化、趋同化,但是我们应该坚持求同存异,借鉴日本成就其特色园林文化的历程,持续发展特色文化并予以开拓创新,只有立足特色、发展特色,才能保鲜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童寯.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苏州民族建筑学会.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宁晶.日本庭院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刘晓惠.文心画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刘庭风.日本园林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01403

1引言

园林艺术创作实际上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世界上古今园林艺术基本上可分为中、西2大类,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其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匀,常以轴线作引导,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成为著称于世的自然式山水园。中西园林就如同象形的汉字同表音的西方文字一样有着天壤之别[1]。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2.1中西古典园林风格的比较

“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一直被中国造园家们奉为圭臬[2]。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2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升华。艺术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又兼具诗词“缘情”的一面。师法自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居”的局面,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造园注重“情”与“景”的交融,追求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追求意境成为中国园林的造园要旨。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效果,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使之宛若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园林式的中国文化[3~4]。

在西方,古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的效果。艺术中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要合乎逻辑。用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和比例,并且企图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传达一种秩序和控制的意识。西方园林主干分明,功能空间明确,树木有规律栽植,修剪整齐,给人以秩序井然,清晰明确的印象。

2.3中西方古典园林其他方面的比较

2.3.1总体布局上的比较

中西古典园林的一个区别就在于突出自然山水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主体,其花木配合山水布置,园林建筑亦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协调,并作为陪衬、表现或点缀山水意境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造园要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所以,在园林设计中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西方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规整式园林”,其构图特别强调园林中部的轴线,园林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同时,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还布置体量高大且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在建筑物前后则是几何造型如地毯般的草坪与树,它们作为建筑的陪衬,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原则来构园,所以西方古典园林越发显得只是建筑物的扩大或延伸,连山水花木也仿佛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2.3.2对“园林美”追求的比较

在对园林美的追求上,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诗情画意和情景交融。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从而产生“意境美”。这种意境美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与典型化。它强调的是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不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神之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与游赏者主观的情感相交融的意境之上。西方古典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它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树木都修整得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西方古典园林这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式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强烈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5]。

2.3.3空间处理手法上的比较

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显现的是活泼的、动态的、多点透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

3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原因

3.1历史源头的差异

中国古代园林在起源之初,就利用自然的山泽、泉水、树木、鸟兽进行早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和繁育,同时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就其内容来说比较单纯,除了夯土筑台、掘池养鱼以外,多为朴素的天然景象以及野生的动植物。

西方古典园林是多起源的。西方园林的出现,一方面是崇拜神灵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西方古典园林之所以做规则式布置,是出于农事耕作的需要。一块长方形的平地被灌溉水渠划成方格,各种树木、花卉、药草等整齐地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园中的树木有苹果、梨、杏树、雪松和柏树,也有随着军事活动从外地引进的种苗,如椰枣、棕搁树,同时也还点缀着灌木花草,形成朴素、简单的花园,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胚胎[6]。由此可见,西方古典园林在造园初期就走上了改造自然的道路。

3.2城市环境的差异

各种园林的形成,均反应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愿望。不同人群所追求的园林形式均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他们所要摆脱的城市格局,却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腻烦的。正因如此,城市与园林才在风格上形成了对照。在古代西方,特别是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因为封建割据,国土四分五裂,城市作为一个小范围地区的中心,其规模往往很小,多则几万人,少则几千人。因为战争频繁,城市常选址于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建筑物随地形自然分布,街道格局自由。人工环境的创造及自然环境的人工化,反而成为西方城市寻求对立统一的手段。中国在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政局相对稳定。城市作为中央或地方的各级行政中心,多选址于平原地区,规模常常很大。中国古代在处理城市和宫殿、寺院等建筑的布局方面,喜爱用轴线引导,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园林宜作自然式布置,自然环境的创造及人工环境的自然化成为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的手段。

3.3文化传统的差异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遗迹风习长期地保存下来,氏族血缘的宗法关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上带上了浓厚的宗法关系的色彩,因而伦理道德关系非常突出,且十分重视人伦情感。可以说,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很重视人的感情,这就是导致中国园林重在“寓情于景”的根本原因[7]。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西方传统文化更多地注重理性。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在奴隶社会时彻底地消除了氏族社会的传统,氏族血缘宗法关系被政治关系所取代,奴隶主的政治民主制度得到充分的发展,政治问题不是伦理道德问题最为人们所关心。所以古代西方所重视的不是人伦感情,而是理性。这就是西方古典园林之所以重在“寓理干景”的文化原因。

3.4审美情趣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强调自然美。中国的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道家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式,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因此,古代中国人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放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8]。因此,含蓄的意境美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西方古典园林把美学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强调几何美。西方几何图案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分割率。古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并提出了“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黑格尔则在他的《美学》中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西方人认为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它不可能上升为艺术美[9~10]。亦因为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来加以改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4结语

中西园林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2种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中西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式千姿百态但造园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境城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通过研究2者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对中西方古典园林各自个性的比较研究,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以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存在更多方面的综合。

参考文献:

[1]顾晓著.中西园林艺术的比较[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81~90.

[2]郭昊羽.中英自然风格园林艺术比较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6~50.

[3]赵书彬,龙方.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比较分析[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4):65~66.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5]屈德印.浅谈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1996(1):17~18.

[6]邵君.浅议中西古典园林的起源及差异[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3(2):66~67.

[7]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哲学比较[J].园林历史,2003(4):70~75.

[8]梁友松.自然风景的审美与中国园林艺术[J].规划师,1994(4):6~8.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篇11

关键词:中英传统园林;建筑;园林艺术;比较

英国园林是欧洲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自然风景园时期的园林,可谓是中西方在建筑领域交流的极重要体现。其重要性体现在,英国的造园师认识到大自然不再是人类的臣仆,而是成了人类友好、平等的合作伙伴[1],这一点直接受到了中国园林的影响和启发。此外,英国位于欧洲西部,地缘上看,其造园艺术无疑将受到欧洲园林体系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英国的园林艺术是立足于东方园林体系和欧洲园林体系某个平衡点上的。不论中国园林还是英国园林,园林的建造都是按照人的意志,基于现状地形使用自然元素及人工元素进行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园林的艺术性得以呈现的过程。建筑是造园活动中对人的意志反映得最为明显的人工要素,因此建筑的差异本质上是人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差异。

1.概念界定

1.1研究对象界定

任何园林体系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的,而各个历史时期的造园思想及手法不尽相同。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认为,选取中英两国园林的成熟期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得出客观结论。至公元10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基本定型,园林也进入富于创造精神的成熟时期。18世纪后,园林则进入了成熟后期。因此,中国园林的发展从10世纪至18世纪称为成熟期[2]。18世纪以前,英国园林因而受到法国文艺复兴园林影响较大,造园多以规则式园林为主,难以对其河流密布、地形起伏的国土风貌进行反映[3]、[4]。18世纪以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英国逐步出现反映英国国土风貌的自然风景园。因此,18世纪之后的自然风景园可以称为英国园林的成熟期。

1.2中国园林与英国园林①中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的建筑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供游览、观赏的小品建筑,及供居住、使用的居住建筑两类。成熟期的中国园林建筑已经具备后世所见的几乎全部形象,产生了厅、轩、亭、廊、阁、榭、楼、斋、馆、堂等丰富的建筑类型。在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时期,风景画中的点缀性建筑物常出现在实际造园中。此外,大型府邸往往必不可少,如霍华德城堡园林(CastleHowardGardens)里的霍华德城堡等。

2.中英风景式造园背景及其园林艺术比较

2.1中英两国风景式园林发展沿革

18世纪以前,英国造园受欧洲大陆影响较大,多为规则式园林。然而英国国土风貌却是如茵的草地与丘陵地貌及树丛相结合。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造园家转而寻求体现英国自身国土风貌的造园样式,并以风景画为蓝本,营造如画般的园林景色,使得风景式造园最终成为英国造园艺术的主流。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封闭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其园林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精密、细致。中国园林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然美[5],最终使得中国园林发育成为写意山水园。

2.2中英传统园林艺术比较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传统园林最明显的共同点在于均强调自然美及源于自然的艺术法则。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6]。

3.两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的对比

3.1中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

在单体构图原则上,中国园林建筑呈现出与其他类型建筑②明显的差异。宫殿、寺院多以对称取得均衡;即便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住宅建筑,也受礼法观念影响而呈对称式样。园林建筑则力求轻巧、通透、玲珑,构图原则上灵活多变[7]。在中国园林的成熟期,城市的集聚程度明显升高,用地的紧张促使造园向集约化发展。因而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也相对紧凑,甚至可以通过廊连为一体,更加强调对现状地形的贴合,强调空间整体的灵活多变。在细部样式及工艺做法上,园林建筑与同时代的其他类型建筑一脉相承。园林建筑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与其他类型建筑并无二致,都是对应时代主流建筑艺术的体现[8],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性。

3.2英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

英国园林建筑多仿中世纪教堂或古罗马神庙建筑,其单体构图原则多为对称式,遵循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但也有少部分为了使之与园林更和谐而采用不完全对称的哥特式建筑。英国园林占地面积多相对较大,建筑布局很难联成一体覆盖全园。因此其建筑布置呈集锦式,即单体园林建筑散落布置于园林中。画家的风景画,常作为英国风景式园林的蓝本。画家所杜撰的小品建筑则常取自古希腊或古罗马建筑意向,也有从文献材料中得到的关于中国建筑的描述。这些仿古的或异域的小品建筑相对于其所在的时空环境而言,并不具备真实性,也不是该时代建筑艺术的体现。

4.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的对比

以下从园林建筑与自然要素关系、园林建筑与园林空间组织、园林建筑与情感表达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表达中英两国传统园林中建筑对园林艺术的作用。

4.1中国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

4.1.1融糅并提升自然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不论是在范围很小的私家园林,还是在大型的自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力求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是实、自然是虚,只有以建筑之实融入自然之虚才能创造出虚实相生、藏露有致的空间意境。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之间。建筑中有园林,园林中又有建筑,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又处处盎然生机。建筑的融入使得中国园林不再单纯以植物、水景等自然元素取胜,而转向了包括建筑在内的整体环境的创造。

4.1.2组织并划分园林空间

中国园林的空间序列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园林建筑则常被用来组织划分这些空间序列。如留园,极为封闭狭长的入口使得视野极度收缩,至绿荫处视野豁然开朗;到西楼处又收,再到五峰仙馆前又显开朗,最终使得园林的空间变化极为丰富。这种空间变化,是除建筑之外的其他造园要素很难达到的。因此,园林建筑对于园林整体空间序列的组织有重要作用。并且,园林建筑相互串联成为整体,也是用作空间划分的良好要素。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水院,即是通过廊桥小飞虹划分出来的空间。在组织和划分空间的同时,园林建筑自身也成为良好的景观和观景点。

4.1.3通情并催生园林意境

朱光潜认为,艺术使人能从实际生活的牵绊中解放出来[9]。园林艺术正是这样,让人从现实世界的不理想中脱离出来。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园林主人沉浮宦海,时有仕途不顺。园林便成为了他们寄托自己情怀的载体,这一点可以从诸多园名和园林建筑命名上窥得一斑。例如,“拙政园”一名,便取自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沧浪亭”则取自《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古典园林中的情感表达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寻求对现实的寄托,也有对愿望、哲理、生活,乃至四季变换的情感表达。古典园林建筑运用牌匾点题的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建筑之上。这些托物言志、托物言情的象征性手法,使得园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催生了古典园林“意境”的萌生。

4.2英国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

4.2.1点缀自然景观

空间广阔的英国园林中,园林中小品建筑布置相对自由,多以单体形式散落于园林中。相互之间用蜿蜒的园路串联着,期间还萦绕着清澈的小河以及绿草如茵、野花飘香的小土丘。由于建筑所占的总体比例较低,从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上看,这样的散落式建筑布局使得这些小品建筑成为了局部自然景观的点缀,而园林则成为了它们的大背景,同时也为它们各色风格的杂糅、并存提供了可能。在斯陀园中,分散布置了古代道德之庙、友谊之庙以及哥特式庙宇等38座风格迥异的小型建筑物;霍华德庄园中,“阿特拉斯”喷泉、花坛、罗马桥、神庙等小品建筑则同样散落于园中。

4.2.2引导观景视线

英国自然风景园对本土自然景观的弘扬有利于其国土风貌的展现,而建筑的布置则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了人性化的自然——通过建筑引导人们更好地欣赏园林中的美景。英国自然风景园往往空间开阔、疏朗,因此观景视线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亭台、桥廊等小品建筑除作供人们在园中坐息、停留之外,也在空间组织上引导观景视线,并使其对应的建筑成为视线焦点。如斯图海德园中,亭台、庙宇、桥梁、塔、洞府及雕塑等布置在沿湖的视线焦点上,并互为对景。在点景的同时,引导游人欣赏环湖景观。

4.2.3寄托表达情感

英国园林建筑还作为人们寄托感情的载体,来渲染丰富全园的浪漫主义或是伤感主义情怀。倾向复古主义的外观不但唤起人们敏感而细腻的情感,还希望帮助人们回到“道德高尚的祖先的美德中”;它们也常常高举爱情、道德或哲学的普世情感,用墓穴、铭文、庙宇等园林建筑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这些“非理性”的亭子、庙宇等与一些具有实际功能的附属建筑结合起来,带给人们一些奇幻难忘或是怀旧情感,以场景化的方式抒发和寄托感情。比如,通过废墟的设置来表达伤感情怀,通过在中国式凉亭中饮茶体现对异国浪漫情调的向往等。从功能的角度看,这些小型纪念建筑除提供简单的坐息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实际的用途。这一点也因此成为人们指责英国园林的理由,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就曾指责道,“人们口口声声是在美化自然,而在我看来其实是在歪曲自然。”

5.中英传统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总结

综上,中英两国园林中建筑艺术特点比对如下:1)两国园林中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呈现都起一定作用。但中国园林的促进方式是融糅的——建筑和自然在形态上呈现为相互交融、参差穿插;而英国园林建筑的促进方式是并置的——自然作为建筑的背景,建筑作为自然的点缀。2)两国园林中建筑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或视线组织功能。中国园林中,建筑对空间形态的掌控程度较高,空间的旷奥开合与建筑有莫大关联;而英国园林中,园林建筑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视线,空间的形态基本仍旧由园林空间本身决定。3)两国园林建筑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寄托人的情感。中国园林中建筑的情感寄托通过象征、比拟手法进行展现;而英国园林建筑则通过叙事化、场景化的方式表达。此外,受文化环境影响,中国园林中所寄托的情感往往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理念或冲突,而英国园林所寄托的情感有浪漫主义或伤感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英)G•杰里柯S•杰里柯著刘滨谊主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2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3.朱建宁.西方园林史[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08:181

4.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6:303

5.陈植.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05

6.熊媛.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05

7.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11

8.陈春红王蔚.中国传统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中建筑的差异与环境意境[J].中国园林,2006.12

古典园林背景范文篇12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园林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层面的。当时,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称谓,园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与工匠艺人共同沟通协作完成,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当于现代的设计师,在古代当属文人之列,他们的人生背景,学养深浅影响了园林的面貌,反之,园林也获得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机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史中可以看出园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主体建筑、装饰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举例为证。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2.1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西方的园林多是由建筑师设计规划,以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运用自然环境,讲究科学的透视方法,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打造环境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师多是文人与画家,他们是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将建筑引入自然环境,他们重视的是,房子和人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异于西方,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中国传统画家作画,不是从一个视点观察物体,他是从有限中看到无限,再从无限回顾有限,具有高度的心灵自由,是《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这样的空间意识形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我们看扬州个园,个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相传清代大画家石涛曾参与造园。个园最令人称道的是设计者将四时美景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春景沿花墙点缀石笋,似春竹破土,加上竹林呼应,春的气息迎面而来;夏景以湖面假山为主,青灰色的太湖石,碧绿的池水,秀木紫荫将整座山体衬映得分外灵秀,清幽无比;秋景以棕黄色的黄山石堆叠假山为主,山势较高,面积也大,可登上山顶,欣赏园景;冬景所处的位置几乎终年不见阳光,地面用白石铺成,山体用宣石堆叠,宣石雪白的颜色一眼望去似积雪未消,令人惊叹。个园占地面积并不大,却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郭熙)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处理还重视虚实结合”,在中国人看来留白的空间是物与心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可以借助观众的再创造联想将它补足的,就好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生成的意境自然各异,而这正是艺术的情趣所在。传统园林设计者通常都会预先埋设虚实相生的空间,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虚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灵魂所在。水既可成景以供观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溪涧潺潺,渊潭深邃。也可激发变形、虚幻的意境之美。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上天天光”,利用水面形成的虚幻倒影空间与天连成一片,大面积的虚空为欣赏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美感经验在这虚空中领会到各自的意境。乾隆帝就曾御笔题诗曰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来翼,中为广亭。榖纹倒影,滉瀁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可见,擅用虚实互补正是园林灵性所在。

2.2传统美学的意境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是我们区别于其它园林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也是中国艺术最富民族意味的语言。我们要凸显现代园林的民族语言,就必须彰显园林的中国意境。诗词书画的艺术境界与园林最为契合,王国维将诗词境界分为优美之境”、宏状之境”、古雅之境”和眩惑之境”。园林主要追求的是优美之境”。优美之境”,优雅,从容,淡定。如江南园林,精雕细琢中飘溢着清雅气息,清新、淡雅、宁静的色调,高洁的气质令人遥想闲逸淡泊的诗人情怀。园林与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园林是在一个固定空间环境中营造意境,只有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情意相通时,才产生意境。同时,它的意境随着日升月落,四季更替而变化,有些景致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候出现,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园林艺术的意境是综合自然环境、建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成果,不是所有园林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产生意境,因为难得,所以可贵。意境无疑是一代代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对仗、赋、比、兴,绘画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书法的向背、曲直、疏密、聚散等创作手法中汲取灵感,用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创造中国意境。

2.3传统美学的音律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就是说只有合乎规律的声音才能组织起来成为乐音,构成乐曲,其中包括了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表达各种情感的起伏,是一种微妙的创造性形式,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起来,从音律时间性、规律性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正如《史记》所述:阴阳之施化,万物之始终,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中国园林造景参照了音乐的严整形式,依照节奏旋律的张驰疾缓,运用门、亭、台、廊、桥、水面、假山、植物、观赏石等等,造成园内的各种曲折变化,空间上的层层深入与高低起伏,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置身园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调感受,使园林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

3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观中国园林民族性的价值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例(12篇)

    - 阅0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篇1[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中图分类号]F8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11-0068-03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

    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范例(12篇)

    - 阅0

    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范文关键词叙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作者简介张润枝,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艳飞,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面对世.....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