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

一、学案设计的生活化

学案设计的生活化,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联系生活世界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联系,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时联系,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可以在传授新知时联系,把生活世界的某些相关经验或疑难作为了解与掌握新知的“敲门砖”;也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一句话,用在当用时,行在当行处。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几年了,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就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

二、学案设计的实验化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着注重知识而忽视智能、忽视实践、忽视创造的偏向。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大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例如:结合“观察长骨的构造”这一学生实验,在学生掌握了长骨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实验内容先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解答:当骨膜严重受损时容易出现骨坏死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鸟的一根前肢骨从骨膜中剥去,保持内膜完整,过一段时间,被剥去的前肢骨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一实验证明了什么?自行车架的构造与人体长骨的结构有哪些相似之处?接着,向学生介绍医学上运用骨髓移植法治疗白血病、断肢再植技术以及科学家试图通过下肢骨的人工骨折来增加人体高度所作的实验等方面的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三、学案设计的艺术化

如果把一堂生物课比作一场戏,教师就是编剧、导演兼演员。所以要取得成功,首先要编好剧本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好开头、结尾与中间过程等三个环节。有人曾把整个剧本比喻它为“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开头应像凤头那样美丽动人,基本教学过程应像猪肚那样丰硕肥大,结尾要像豹尾那样有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大自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巧用美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运用简笔画,几棵水稻、一只昆虫、一只小鸟、一只老鹰,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尽现一幅农田生态系统图;又如:几棵树、一座山、一大海,几个小箭头便构成海陆风的形成、水的循环,讲解方便。

四、学案设计的探究化

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便会专心研读,从而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老鼠,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它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的呢?”等问题。通过这样一个探究实验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五、学案设计的思想化

广义的生物学科思想蕴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能充分认识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并自觉激发自己学习生物的兴趣;二是能掌握学习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既掌握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分析法、实验分析法、因果推理法等基本学习方法,并能运用相应方法进行学习,又明确生物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关键性思维原则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思想的方法是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即指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是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知识发生过程中,不乏假设、论证、结论的推理过程,不乏科学素质要求的体现,不乏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科学知识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规律,知识的发生过程充满着挫折。知识的发现需要勇于去探索和实践,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和深刻性无一不得到很好的凸现。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实验性学科,除了具备和其他学科的相似之处外,还具备着作为生命科学特有的特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显然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同时,长期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启发教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刻苦的学习品质。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篇2

一是动物因适应环境,如逃避敌害、争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完成繁殖等所进行的一系列运动,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

二是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机会。

三是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而获得。

案例1: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17章第2节―《动物的行为》,呈现的重要概念非常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二是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本节书上建议活动是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个探究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这类常见的小动物,所以蚂蚁作为探究活动的研究对象非常适合。

为了让探究实验更加充分和科学,我首先抛出了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重要问题:第一,决定到什么地方去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第二,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来作为蚂蚁觅食的对象。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并付诸行动。

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来作为蚂蚁觅食的对象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分为了两大组,A组主要是探究气味对蚂蚁觅食的影响,B组主要探究颜色对蚂蚁觅食的影响。两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可以设计不一样的探究方案,并选择校园中不同的环境为实验地点,如小花园、教学楼走廊、操场上等。具体探究方案及记录表如表1、表2所示。

食物的分布

1.如果找到蚂蚁洞穴:食物围绕洞口放一个圆形(如右图)。

2.如果未发现蚂蚁洞穴:食物分布距离均等(如下图)。

案例1的分析与反思: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问题就让大家争论不休,有的学生认为要到校园里去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有的学生则是想先去抓蚂蚁,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探究。我本来已经从淘宝买了云南的大蚂蚁回来,准备当学生把探究方案设计出来就分给他们进行探究,没想到探究实验的活动地点就引起了大家的争论。突然有个学生说:“蚂蚁要是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环境,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还能找到食物吗?”这个问题一下把大家都问住了,没有人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本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本次的“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与以往的探究实验有不同的地方,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所以我在网上买来的云南蚂蚁离开了它们习惯的生活环境,来到实验室,呈现出来的行为也许和它们原来的行为是有偏差的,没有对照,我也无法确定。我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先进行自然界的蚂蚁觅食探究,再把蚂蚁抓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探究,前后进行对照,这样得到的结论是不是更加科学准确呢?所以我制止了争吵,引导学生先进行自然界蚂蚁觅食的探究,再进行实验室蚂蚁觅食的探究,然后进行前后对照。

设计探究方案的时候,我们还确定了气味和颜色两大影响蚂蚁觅食的重要变量,探究小组根据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自由组合,并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误差来选择食物的种类、大小等。最后大家还设计了实验记录单,并做了课中、课后反思,分析探究中的方案的漏洞,以及改进的方案,力求探究活动在保持一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照比较,最后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案例2: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17章第1节―《人体的运动》,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概念是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本节教材建议的实验内容是观察长骨的结构,因为骨是构成人体、动物体运动系统的重要载体,骨既具有坚固性又具有弹性。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重要概念,所以本次实验我设计了2个课时,第一课时首先来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通过探究实验重点理解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为下一课时观察长骨的结构做好准备。

根据本章信息库中的阅读材料“组成人体骨的成分”,学生初步了解到骨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成分,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鉴定出骨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呢?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化学老师那里进行请教并获取如何鉴定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他们从化学老师那里知道了两个原理。

1.用煅烧法鉴定骨中有机物的原理: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

2.用盐酸浸泡法鉴定骨中无机物的原理: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但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方法找到了,现在要确定实验材料,学生带来了鲫鱼的鱼骨、鸡翅骨、猪长骨、羊的长骨等。通过小组讨论,他们选择了2种相对比较小的骨进行分组实验(鱼骨和鸡翅骨),如表3、表4所示。

探究实验的结果发现,鱼骨在被盐酸浸泡后能够弯曲打结,鸡翅骨也能很轻松弯曲,不像先前非常的坚硬,硬度和弹性都发生了变化。同时煅烧2种骨的时候都能够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骨中既含有无机物钙又含有有机物,所以骨既坚固又有弹性。

案例2的分析与反思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是我在原有教材上建议的活动中增加的一个探究实验,因为一是这个探究实验能够突破“骨的特性”这个重要概念,为学生理解骨的结构做好准备;二是关于这个探究实验的原理,学生在生活中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再通过小组讨论和请教化学老师,可以设计出有效的对照实验方案。

通过充分的探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这是由它的成分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课临近尾声,我还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一张“人的不同时期骨成分含量表”(如表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来解释生活实际,事半功倍。

在实验教学中引导生物学重要概念学习的实例分析

当代生物教学的课堂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更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过去的灌输式教法在自然科学学科中的分量越来越少,本学科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探究实验案例都是经过师生的精心准备和实践来完成的,使得本章的重要概念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1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基础培训政策现状措施

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无论从经济发展,劳动者素质,还是高层次骨干人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政策,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大部委于2004年共同出台《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5]4号,以下简称《意见》),《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划的实施方案》(教民[2005]11号,简称《方案》)。201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招生5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00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此项计划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高层次骨干人才,而且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访谈学院领导,管理工作者以及各学科教师,结合在实际情况中执行的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校,政府,能更好地提高这项政策的执行水平以及发挥这项政策的社会效益。

一、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强化培训现状

2007年6月,教育部批准陕西师范大学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民族教育学院作为承担基础强化培训的教学与管理单位。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面向、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186人,占全国总招生人数的6.2%;2008年招生222人,占总招生人数的6.53%;2009年招生287人,占总招生人数的7.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不仅符合国家扩大高等教育均等性的教育理念,还改善了西部人才的资源匮乏的状况。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招收少数民族研究生。由于该计划硕士研究生是通过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的方式被录取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中医学院为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方案》中规定凡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在基础强化培训基地学习一年。基础强化培训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使其基础课程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增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因此,陕西师范大学在基础强化培训的这一年,根据研究生专业将其划分为文科、理科进行教学、分类考核,采用班级授课制。开设的课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信息技术、高等数学,论文指导写作六门课程。

二、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在基础强化培训中面临的问题

2.1政策界定模糊

《方案》中要求,所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一律在指定院校集中进行一年的基础强化培训。这一硬性规定本身就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方案》中指出“基础强化培训的重点是强基固本,强化规定课程的教学和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但《方案》并未对“基础综合水平”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的划定与考核标准。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什么是“基础综合水平”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政府,社会,学校领导,教师,管理者都确立了各自的标准。因此,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是否能够达到和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基础强化的毕业标准,这就难以客观,公平地评价,考核。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固定,统一。截止2009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招收的695位学生中,涉及多达110多个不同的专业学科。这种笼统的把学生划分为文科,理科,不仅没有涉及到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需要强化,补充的内容。以至一年后,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好进入正式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准备;采用的班级授课制,过于整齐划一,使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这点在工程,计量等工科课程方面尤为明显。再者,以教师为主体的单方面的讲授,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1明确政策,划定标准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当务之急是充实,完善更加清晰,明确的培训政策,并根据政策建立灵活的培训方案。对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的划定与考核标准。摒弃是似而非,操作弹性大的标准,制定科学,客观,公平的考核标准。如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如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考核英语,计算机水平是否达到研究生基本要求;通过“七大培训基地”拟定统一考核试题,考核标准,做到科学,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

3.2因材施教,灵活教学

坚持把班级授课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尽管讲授法有着教学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强的优点,但也不是对每一门学科都适用,在教授操作性强的学科时,也应适当在以它为主的前提下,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发现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等;合理结合,综合利用其他教学形式,如现场教学,个别教学,报告会等;积极探索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计算机教学技术弥补班级授课的缺点。

3.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学校监督管理是政策执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学校对学生执行的监督,考核,评价能有效地避免政策失真,纠正一些违反执行要求或有悖于政策目标的错误行为,以确保这项政策正常执行,发挥其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及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调整,完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小理想的政策方案到现实的政策结果之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一项开创性的政策,是我国现有民族教育政策的突破与创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视与倾斜,创建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同时,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政策,实践时间短,经验准备不充分,难免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许多的障碍与风险,及时、全面的监督显得尤其重要。要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学校就要在监督意识、监督标准、监督形式与监督反馈等方面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参考文献

[1]阿不都.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2006(10).

[2]王大中.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着重提高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1~2.

[3]李春美,金会平.关于保证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5~138.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发展;中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R19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129-02

自2009年国家实施新医改以来,各级医院开始致力于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这一意见的提出给中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在加强基础医疗建设的大环境下,如何做好县医院中医骨伤科的改革发展,值得我们去思考。

1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历史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历史考证中医骨伤科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在隋唐宋元得到发展,兴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开设中医骨伤科,同时开始吸收引进西方医学的先进技术,并将其融入传统的骨伤医学体系中,从而使得这一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目前,中医骨伤科已基本形成了以创伤骨科为中心、兼顾关节软组织疾病、脊柱疾病、骨肿瘤等多种骨科疾病治疗为一体的专科。在治疗上采用中西结合、手术与保守治疗相结合的特色专科治疗模式。在长期的发展中,传统的中医骨伤科学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中医骨伤科的发展,特别是基层医院骨伤科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县中医院骨伤科发展的困境

2.1病源不足,收入低由于县级中医院所辐射的医疗服务范围有限,加上周边综合性西医院的存在,使得医院间竞争激烈。而在与西医院的竞争中,因多种原因的影响,中医院往往处在竞争力不足,大部分的病患被分流,病源相对不足。此外骨伤科疾病大多治疗周期长,床位周转使用率低,从而直接导致了骨伤科的收入相对较低,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2.2医疗基础设施落后现代中医院的起步较晚、规模小。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县级中医院的诊疗费用低,加之地方财政投入有限,使中医院除去维持正常的运营开支外没有多余的资金引进人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大多县级中医院的检查设备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从一定程度上滞后了医务人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在当下医疗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中医院的竞争力日益被削弱。

2.3医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储备力量弱

以本院骨伤科的医师组成结构为例,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4人拥有本科学历,其余为大中专学历。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才能被熟练掌握。该科室大多为年轻医师,且整体学历层次不高,人才断层,加上县级医院人才引进困难,都给平时的医疗救治及科室的长期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3发展的新机遇与出路

3.1稳抓改革机遇,突出中医特色继2009年医改提出大力发展中医以来,2013年2月,国务院再发文《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中提出“要落实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完善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补助政策。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功能,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当前环境下,一方面,政府对于基层医院的财政扶持加大。另一方面,国家实施新医改以来,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医保覆盖范围及报销比例的扩大,更多的患者有能力承担医疗开支,并倾向于选择就近医疗。医疗卫生改革实施以来县级中医院的门诊及住院率较实施医改前明显上升,这对于医院的发展而言既是一次机遇,也是对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检验与鞭策。中医骨伤科相对于西医骨科的优势在于:中医骨伤科学注重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其在长期的继承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医疗模式。长期的实践表明闭合性骨折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经济开支。

3.2注重人才培养中医骨伤学的临床实践性强。对临床经验的累积要求较高。传统的医院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上级医生带下级医生的形式实现。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带教医生忙于临床工作或是缺乏教学经验等原因往往疏于教学。陈兆军等提出案例式教学法能从看、听、说、做、思等各方面满足年轻医师技能培训的要求。在对年轻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类似于这一类的好的教学经验值得医院在平时的培训操作过程中去借鉴。科室的发展要注意引进高学历技术型人才、鼓励技术创新、调动在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建立与上级医院的对口帮扶系统,依托所在地区三级医院的优势资源,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提高科室自身的发展实力。

3.3实现中医的现代化一切医疗活动都遵循着提高临床疗效这一基本原则。中医骨伤科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根本是:以中医为主,突出中医特色并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如:X线、CT、MRI等在骨伤科疾病的检测、诊断及疗效评判方面具有直观、定位精准的优势。建立传统的中医诊断与现代医学诊断相结合的诊断体系,能对疾病的诊治做到科学规范、准确可信。此外,西医外科手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先进技术也值得中医骨伤科医师去借鉴学习,切实的疗效才能保障中医骨伤科长期可持续发展。

3.4实现医护一体化,规范诊疗过程有研究表明,规范的护理过程对骨伤患者的恢复及预后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如:熏蒸法、外敷法等在消肿、止痛、通络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在中医骨伤疾病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案合理选择及规范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程序、优化护理路径、加强医护的整体性,实现从治疗到护理的一体化,既有利于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又能加深医生、护士、患者三者之间的理解与联系,和谐医疗过程。

4总结

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治疗特色和治疗优势的中医学科之一。县级医院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自身的巨大价值,发挥整体辨证、手法复位、非药物疗法等特色优势,在继承中医骨伤科学传统诊疗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中医为源结合现代医学和科技的方法,借助医院现有条件下的现代化诊疗仪器设备、检测手段等,不断开拓创新,抓住医疗改革的机遇,将会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09]12号.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S],2009.

[2]顾云伍.中医骨伤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广西医学,2006,28(9):1319.

[3]国务院.[2013]14号.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S],2013.

[4]陈兆军,王庆甫,刘丽芬.案例式教学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教育,2012,31(2):75—76.

[5]魏仁国,李小平.应力性骨折9例影像学误诊分析及MR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641—1642.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1篇5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推动作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一案三制”、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形成政府与企业联动,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一)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各地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列入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协调,理顺管理体制,认真抓好落实,实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五落实”。

2.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或明确应急管理的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责任,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加快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通过整合现有应急资源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增加政府投入和补助,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根据全省地下矿山和危化企业分布情况及依托企业的条件,建立2~3家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和3~5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具有较高标准的现代化专业救援车辆、装备和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的各类救援物资,组建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员队伍,建设环境良好的应急救援演练、训练场地,配备功能齐备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器械,建立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和救援技术专家库。

2.推动市、县级安全生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地要根据本地区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分布情况,做好规划,依托骨干企业,建立本地区的骨干救援队伍,形成区域救援能力,以满足本地区事故救援的需要。

3.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大中型高危行业特别是具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要按照标准建立专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没有专职队伍的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协议。

2009年,认真抓好长广集团和巨化集团两支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督促两家单位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进度,按计划完成队伍的装备采购及场地建设任务。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的原则,结合全省地下矿山和危化企业分布情况,再确定2~3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

2010~2011年,在确定、完成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布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省级应急救援队伍硬件装备配套建设。同时,探索提高矿山、化学事故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的途径,以省级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开展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培育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力量,完善和规范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总结政府、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共建应急救援队伍的经验,推动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010年,启动市、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争取2011年前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率达到50%以上,其他小型企业救援服务协议签订率达到30%以上。

(三)强化“一案三制”建设和政策研究工作

1.加强和规范预案管理,提高预案质量,进一步完善预案体系。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做好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同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实施安全生产许可中依法对预案工作进行审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提高应急预案质量。

2.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按照国家“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实现上下贯通、反应迅速,协调顺畅、指挥有效,调度灵敏、保障有力。建立健全省、市、县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各级骨干救援队伍之间的联动机制、事故风险监测监控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等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在救援队伍建设、应急平台建设、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救援协调指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地方规章、标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管理普法工作,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的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同时,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增强公众的应急法律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3.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研究制订专职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和参加社会救援的有偿补偿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工伤保险政策等,确保各类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参加社会救援发生的支出和装备、物资损耗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确保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正常运行。

(四)加快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

建立具有统一指挥功能的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及数据交换系统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立包括危化、矿山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特殊物资、专家资源在内的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实现与国家、相关部门及其他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培训演练、技术支持、物资与装备储备等保障系统,为应急救援提供可靠的技术、装备和物资支持保障。

2009~2010年,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并完成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设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

三、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全面实施“科技兴安”三年行动,充分发挥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在安全科研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安全科技创新。积极研究安全生产新技术,组织重点安全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可靠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安全防护设备。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力争高风险工艺(装置)的化工企业实现事故状态下紧急自动联锁安全保护;露天采石场全面采用中深孔爆破技术;客运汽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

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安全监管效能提高为目的,加快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高效快速、运行可靠的省、市、县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掌握全省安全生产动态。加强系统内局域网和公共平台建设,建立政务信息和办公自动化工作网络。建立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信息和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

(二)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抓好*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努力将*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成为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基地和重大事故预防和鉴定基地。

(三)培育发展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适应全省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评价、培训、认证、咨询工作的需求,保证各类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的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依法参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培训、论证、咨询工作,推行安全事务所制度,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机构管理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各类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大力培育和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安全评价、培训、咨询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规范模式,为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服务。

五、加大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有效投入

一是积极协调各市和省级有关部门,制订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投入。

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全装备保障、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推动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奖励、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培训等。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的政策措施,解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相关问题。

三是要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和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加强安全设施检验检测,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真正使企业成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建设主体和投入主体。

四是严格实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完善建设项目安全预算和执行制度,保障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安全经费的基本需要。要扩大投融资渠道,采取市场化和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投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制定辖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建设内容、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由发展改革、财政、安全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实施协调小组,定期协调沟通,解决项目建设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篇6

关键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2

2011年以来,教育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加强骨干教师、农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促进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培训过程中,要求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训、学科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为重点,旨在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组建专业精干工作队伍

每年国家教育部下达组织实施“国培计划”文件后,承担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并积极借鉴成功经验,精心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集体研究论证,制定翔实、完备的项目申报计划,高质量完成项目申报工作。组建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并根据职责分工,成立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教学、材料、接待和学员四个工作组。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调配下,四个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制订科学合理培训方案

培训前需精心组织相关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反复研讨培训方案。并高度重视学员要求,在开班前就给准备前来参训的学员发放需求问卷,及时了解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优化课程模块,紧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主题,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专家讲座、学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培训学员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实践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大力提升培训学员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觉悟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使培训学员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下模块: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解读与研讨;课程内容的重要理念分析与指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学员的实践与考查等。培训方式采取“理论辅导、专题研究、实践训练”的集中培训形式,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和学员平时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分组讨论、实例分析、听课评课、录像观摩、考察调研、研讨交流、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学员确立新的教育观和现代教学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挑选责任心强且有高职称、较强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学的教师担培训专家,负责培训学员结业后有关问题的回答、指导和联络。根据培训方案,安排专题讲座及相关专题互动研讨,包括“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探析”、“多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自我学会快乐”、“新教材解读与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案例教学”、“学科发展动态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教研论文写作方法”、“学科教育发展趋势与学科教学改革”等专题。同时,组织学员开展“课改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与课改常见问题研讨”等培训活动。

三、打造一流培训专家团队

严格按照“省域外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中小学一线教师不少于50%”和“以模块专题定专家”的原则组建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精心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高水平专家领衔,整合省内外专家资源组成一支由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研人员、教学名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担纲培训主讲任务,是培训承担院校必须做好的重要事情之一。打造一支重理论引领又重实践的专家团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

四、整合资源为培训工作服务

教学设施先进,经费保障有力。为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承担院校应为培训专门提供录播教室,配有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摄像设备,全程动态录制培训过程。专门提供会议室和电脑机房,供给学员开展研讨互动使用。国家培训单列经费支持,严格按教育部批复的培训经费预算提供经费保障。食宿条件优越,服务热忱周到。为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参训学员安排在学院条件优越的酒店和宾馆食宿。房间为标准双人间和标准三人间,内设空调、热水器、电话、电视、卫生间。饭菜丰盛、营养可口、干净卫生。安排专人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并与校医院和保卫处保持联系,确保培训工作万无一失。发挥班级作用,提高培训效果。每个培训班都配备班导师,成立班委会,班导师均由富有责任感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培训学科所在系(院)的领导担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培训期间,实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互动,班导师严格考勤,并将学员出勤率作为优秀学员评选和结业考核的依据。班导师带领班委会积极开展班级讨论,认真组织教学观摩点评,并结合学员意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联谊活动,营造快乐学习、和谐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培训效果。

五、集思广益提炼师资培训经验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培训院校应多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研讨培训方案,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汇报,听取指导和建议,根据教育部专家的批复意见进行修改论证,在教学内容及培训方式的设计上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做到项目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可行。实施高效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成功运转的保障。项目的高效运转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组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学校主要领导领衔的模式,为项目高效运转和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应把“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做为一项事业来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高等师范教育与初中基础教育的对接研究。组建一流的培训师资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培训的质量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师资团队组建。专家团队的构成包括优秀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一线骨干教师,他们长期从事课程研究与教学,了解学科教学体制和现状,能够有针对性地就初中教育教学有关问题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培训具有很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

一发挥档案在中医药建设中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建设范围非常广泛,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在档案建设与保管中,要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档案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积极配合中医骨伤科实施“全国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项目,巩固常州市中医重点临床专科优势的同时,初步建立关节组、脊柱组、手外组、康复组、小儿骨科组、康复理疗组等二级学科。协助中医妇产科的学科发展,为每位孕妇做一本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内容包括孕妇和配偶的基本情况登记,妊娠后一般检查、初次检查及12~24周、25周后等所有保健检查记录。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档案建设工作从各方面充分体现中医医院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特征。

二医院中医药文化档案的价值

在中医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档案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主要包括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在建设中,要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档案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档案的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的档案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办院思想,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的专科队伍,并培育一批名医队伍,为社会提供优质中医药医疗服务。

常州市中医重点临床专科骨伤科、皮肤科,金坛市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脑外科、眼科,均以高分通过今年常州市和金坛市卫生局组织的重点专科复审验收,骨伤科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皮肤科争创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眼科是省残联指定的“防盲复明治疗中心”,以中医药文化档案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强有力的坚定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篇8

随着社会认可度持续走高和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凸显,带来的是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这样的规模与发展一方面是彭中人的荣耀与自豪,但同时也带给我们压力,在规模扩大的时候,如何能保持冷静,守住质量,维系繁荣这个严肃的课题摆在彭中的面前!我们自己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把关注的重心聚焦到教师身上,彭中必须把这个一直攥在手中的线拉紧。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教师专业之路,如何继续引进人才,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我们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也一定是破解学校大课题的一把钥匙。

为此,我们在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抓重点、推全局、谋特色、求突破,在生动活泼的过程中,力求扎实有效。

一、重新审视,科学谋划

(一)立足现状。

新形势下我校的教师队伍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状。即“三多”“三少”。也就是说,现有的320名专任教师中,年青教师和老年教师多,中年教师少;职称上中级以下教师多,高级教师少;学历上合格教师多,高层次学历教师少。

通过综合分析,发现我们教师队伍的优势为:

(1)多年来形成了敢打敢拼、务实上进的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工作作风――是彭中教师队伍“最长的木板”。

(2)年轻教师多,有热情、有朝气、有活力,发展后劲足。

(3)有一支为数不多但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当然劣势不足也不少:

(1)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适应期教师过多,教学经验不足,需尽快让青年教师发展成为合格教师。

(2)合格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需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满足百姓对彭中优秀教育资源的渴盼。

(3)学科专业建设的知名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中坚高层次人才缺乏,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制定目标。

在充分分析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彭中教师队伍发展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师应用能力提高为重点,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尽快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总体层次,使之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找准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有了,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特拟定了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选准立足点――做好铺垫,抓好培训;

稳固常规点――立足个体,建档立案;

把握关键点――专注品牌,名师结对;

校本研修,骨干培养。

寻找突破点――引进人才,注重实效。

二、做好铺垫,抓好培训

(一)以规划为引领,做好铺垫。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引进与培养并举,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年度引进与培养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师资建设规划的全面实现。第一梯队,根据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第二梯队,培养学科专业骨干,在教学实践中起到支柱作用;第三梯队,选拔一批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为专业建设,培养后续骨干力量。

2.以目标为导向――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性。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粤教基〔2009〕88号)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学校每年制定年度计划,其中包括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每学期各科组召开会议,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校总体规划设计找到每一年的定位,通过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发掘优势与不足,制定学习、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

(二)严把关、重规范,抓好培训。

1.在新教师上岗前,学校开展新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岗前培训,把好上岗关;

2.每学期,要求教师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培训,如:班主任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职务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各类公需课培训等。

3.师德修养、管理能力、教学常规、科研基础,维度周全,内容富于操作性,培训后进行交流和反思,培训完的考核是聘任教师的重要依据,也便于考察。

4.活思想、搞互动,以科组教研活动为平台,让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层间开展对话式培训,通过对话式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帮教作用,使其尽情在专业领域发挥辐射作用。

三、立足个体,稳固常规

(一)反思叙事、重构教师职业生涯。

我们感到教师口头的、笔下的,体现在课堂的、文本的,是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不断学习追求自我完善的意识,是创造性设计、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体现,是较强的与人沟通和独立反思的能力。教师能自觉洞察,不断关照,“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可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自我叙述反思,实现个体在交流和反思中成长,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二)稳固常规,建立专业成长档案。

专业成长档案袋是科学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档案袋以科组为单位,包括:个人简介、教学设计与反思、论文与案例、教学及科研成果、参加培训情况、成长记录、听课、评课记录等栏目,包括了每位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品质、教育科研、教学业绩等内容。留下教师成长足迹,学校定期进行档案袋的更新、评比和交流。旨在使每位教师参阅同事的档案后而感受到差距,并激发互相学习的愿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自然有助于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竞赛氛围。使教师看到发展和进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激发教师的发展潜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专注打造有品牌的群体专业发展活动。

四、抓好关键,突出特色

(一)专注品牌,名师结对。

1.强化师德建设,为推进课程改革增动力。

任何职业都有与该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为准则或规范要求。长期以来,我校树立以队伍树形象,以质量争品牌的管理理念,坚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1.抓学习,规范教师言行。2.抓环境,师思想。3.抓考核,强化师德管理。我校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制订《彭湃中学教师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对教职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能力、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4.通过家长、学生、领导评教监督教师师德形象,从而逐渐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系统,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素养提高,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

2.名师结对工程,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学校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深的中老年教师作其导师,将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为每一个新教师配备一名教学上的师傅,从各个方面手把手地教他们,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使他们能尽早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成长过程的盲目性,尽快成为专业骨干。

学校每年教11月份作为教学开放月,按照教师层次分别进行“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成长教师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这既有达标过关作用,也有示范观摩作用。

(二)校本研修,骨干培养。

1.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引发问题即课题意识。

学校专门成立教研中心,引导教师聚焦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发现问题、提炼主题,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普遍性的问题,教研组进行集体探索和专门研讨,经过教师们集体智慧的碰撞,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研讨中教研组围绕研究点,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人人提高。组内老师充分探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全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各学科组每周定期召开科组会议,针对主题进行系列化研修,比如语文学科针对作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困惑的问题展开专项研究;数学学科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唤醒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紧扣学科课题探讨高中英语新课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物理、化学学科的研修主题为“如何精讲巧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能、高效”;生物学科研究高中生物教学常规的“科学效益”;政治学科的双主体互动式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历史学科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地理学科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方法;班主任会议研究ISO9001应用于高中班级管理的理念与操作策略;信息技术科组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

教师通过反思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把工作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变成理智工作的过程,变成自我发展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共识。

2.注重骨干教师,重点选拔培养。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排头兵,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敬业精神,能力也强,成绩也比较突出,在教师中有很高的威信,但视野不够开阔,限制了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对这部分教师,学校将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努力开发教师的潜能。

学校主要通过对教学和科研潜质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中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力度。(1)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2)鼓励申报重大教育科研项目;(3)大力支持他们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广泛接触同行专家,扩大视野,提高学术水平。(4)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的业务培养和进修,组织教师进行系列专题研究。

五、引进人才,寻求突破

1、充分利用学校政策,引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拔尖人才。

一个开放的社会,能够用最广博的胸怀欢迎一切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一所学校能不能引进人才往往也成为教育开放和进步的标志。科学的人才战略,需要解决从哪里引进、引进什么人才的问题。我校人才战略的开放性应当主要着眼于国内,引进后还要解决好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关系,不能因为引进人才就贬低本地人才,变成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当然,引进什么样的人,我们不仅要看硬件,更要看软件,应当看他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成果。

2、要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

中国人才市场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各单位都在大张旗鼓地招人;另一方面,各单位也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种一边流失一边引进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当前,我校尤其注意克服形式主义、官本位传统等片面看重学历,而学历教育含金量明显降低这些不良倾向,积极营造一种“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的环境。

3、聘用人才须经综合测试,注重实效。

我校尤其注重引进熟悉教育教学流程和规律、具有较强的指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注重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教学技能或资源,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聘用人才均是根据报名者提供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查与筛选,然后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从中选拔出适合学校教学需求的人才正式录用。这些人才被录用后,其工资、奖金、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都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行,学校还努力提供相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与设备保障,为人才们的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通过不懈努力,我校专任教师320人中,高级教师上升至73人,一级教师增加至168人,其中有30人先后参加过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以及部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近年新招聘的教师中有十位拥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近三年全校教师发表在国家、省、市各级刊物的论文287篇,省级立项课题2个,市级立项课题6个;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总体水平居全市领先地位;学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效果和业绩已经逐步被社会所认可和赞扬。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篇9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医学重点学科整体水平和学科经费使用效能,带动全市医学进一步发展和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有关法规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市卫生局评审认定的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市医学重点学科是指符合我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经评估认定或批准,学科整体实力在*市处于领先水平或有明显特色,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有望达到省内先进以上水平的医学类学科。

第三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评估、科学整合优势资源、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以学科或专业科室为建设主体、所在依托单位为重要支撑,明确责、权、利关系,努力提高建设绩效。

第二章管理组织与职责

第四条市卫生局职责:

(一)统一管理全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二)制定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政策和评估体系及考评办法;

(三)对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予以监督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四)负责市医学重点学科经费预算管理;

(五)对市医学重点学科经费使用开展绩效评估。

市卫生局应成立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参与医学重点学科相关政策制定、医学重点学科评估、指导、咨询和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第五条市财政局职责:

(一)将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设立专项部门预算科目,纳入年度预算;

(二)对市医学重点学科经费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市医学重点学科依托单位职责:

(一)统筹管理本单位内的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为医学重点学科的投资与建设绩效负管理责任;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医学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规范本单位医学重点学科管理;

(三)组织选拔医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经学术带头人提名的技术骨干;

(四)大力支持学术带头人的工作,为医学重点学科落实建设计划创造条件;

(五)督促和支持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进行医学继续教育;

(六)对医学重点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人员编制、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和政策优惠,对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不足部分予以支持和补充;

(七)确保医学重点学科经费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接受财政、监察、审计、卫生等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职责:

(一)学术带头人是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全面主持本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相关工作;

(二)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建设经费预算及管理制度等,确定本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与工作任务,对本学科的建设绩效负责;

(三)在本学科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工作中发挥带头人和主要责任人作用,并组织技术人员实施;

(四)主持制定并组织落实本学科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

(五)负责本学科建设经费的核算,按财务规定及本学科建设需求编报经费预算,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保证专款专用;

(六)主持制定本学科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七)提名本学科技术骨干。

第三章学科分类和建设目标

第八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命名以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公布的诊疗科目目录为主要依据。学科分类参照省医学重点学科设置方式并结合我市医疗卫生单位科室设置和发展现状确定,分为医学重点专科和医学特色专科两大系列。

第九条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目标是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解决疑难、复杂、重大疾病防治问题,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解决我市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建设先进医学实验技术平台以满足疑难、复杂、重大疾病防治和医学前沿科技研究的需要。

第十条市医学特色专科建设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需要。

第四章申报和评审认定

第十一条市医学重点学科的申报单位必须为*市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医学重点学科应同时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专业条件。

第十二条申报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基本条件:

(一)学科及其依托单位的设置已依法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二)学科在其依托单位内独立设置、运行二年以上并取得良好业绩;

(三)学科应选定一名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属于学科依托单位在编专业技术人员;

2.学术水平优秀,学风严谨,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跟踪、开展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能力;

3.职业道德高尚,爱岗敬业,作风正派,团结同志,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至少有一门外语达到熟练运用程度;

5.具有正高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副高职称;

6.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突出的科研业绩,近三年内主持过政府资助的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四)学科应选定两名技术骨干,技术骨干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属于学科依托单位在编专业技术人员;

2.学术水平优良,学风严谨,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定的跟踪、开展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能力;

3.职业道德高尚,爱岗敬业,作风正派,团结同志,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且能熟练运用;

5.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中级职称;

6.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三年内主持过政府资助的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五)学科依托单位同意申报并具备学科发展所需的配套条件。

第十三条申报市医学重点专科的专业条件:

(一)专科属于市卫生局的医学重点专科申报指南所列专业范围;

(二)专科科技水平、人才队伍、疾病防治能力现状在*市处于领先水平。

第十四条申报市医学特色专科的专业条件:

(一)符合学科合理、科学布局的需要,属于市卫生局的医学特色专科申报指南所列范围并具有显著专科特色;

(二)医学专科诊疗技术水平、人才队伍和诊疗业务量在所属行政区内处于领先水平。

第十五条医学重点学科评审认定应坚持“依靠专家、客观公正、科学布局、择优遴选”的原则,遵照《*市卫生局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实施办法》(深卫规〔2008〕5号),采取集中申报、资质审查、专家评审、市卫生局认定的方式进行。

医学重点学科评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技术水平(临床类30%、实验室类15%、医技类25%):诊疗技术水平或解决重大疑难问题能力,追踪及开展先进技术的能力。

(二)科技优势(临床类20%、实验室类25%、医技类20%):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专利及转化、应用,学术会议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三)人才队伍建设(临床类、实验室类、医技类均为20%):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学术地位和业绩、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学科其他技术人员培养,知识结构,重点领域人才配置。

(四)学科管理与建设(临床类15%、实验室类运行管理与开放交流20%、医技类15%):学科管理与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计划执行情况。

(五)学科条件(临床类10%、实验室类10%、医技类15%):基本条件,学科诊疗及科研条件。

(六)医患和谐与医疗安全(临床类5%、实验室类工作和谐度与实验室安全10%、医技类5%)。

市医学重点学科具体评审、评分和评估体系由市卫生局另行制定和公布,并可根据国家、省的要求及我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及发展的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

已被评定为部级、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的学科,在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前提下,学科(专科)可以提出申请,由依托单位报请市卫生局批准后可认定为市医学重点学科。

第五章建设管理

第十六条市医学重点学科依托单位应与市卫生局签订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合同,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经市卫生局批准的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周期规划、经费预算和年度建设计划等作为合同附件予以执行。

第十七条市卫生局从市医学重点学科中,选择基础较好的学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投入,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努力创建知名学科。

第十八条市医学重点学科第一年度的建设计划和经费预算按申报时提交的并经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评审、认定的建设计划和经费预算执行。其余各年度的建设计划和投资预算在上一年度11月30日前报市卫生局备案。

第十九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应在每年1月30日前向市卫生局报送上一年度建设计划和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第二十条市医学重点学科依托单位应保持医学重点学科人才队伍稳定,不得随意更换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变更:

(一)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退休、离职、调离或解除聘任合同;

(二)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持续半年以上;

(三)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在本学科建设业绩不佳。

第二十一条市医学重点学科依托单位拟更换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应先向市卫生局提出申请,明确更换理由。获得批准后再制定选拔方案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选拔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选拔德、勤、能、绩、廉等方面优秀的人才任职(学术骨干由学术带头人推荐)。选拔结果应报市卫生局批准。

第二十二条已经担任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人员,不得再兼任其他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但整合全市学科资源联合申报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开发、引进、应用新技术或新方法以及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等建设项目按有关规定应实行申报、评审、审批、验收管理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开展学术交流、选送本学科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培训等人才培养活动应符合学科建设需要,明确目的,市医学重点学科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及市卫生局应对结束学习、进修、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以确保学习交流效果。

第二十五条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绩效按市卫生局公布的市医学重点学科具体评审、评分和评估体系以及年度考核办法进行年度考核、中期评估、建设期满验收及重新申报认定。

第二十六条市卫生局应在本市卫生系统内公布各市医学重点学科中期评估和期满验收评估报告、评价结果、建设和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第六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由市财政局依据年度市医学重点学科数量,按每年每个学科资助50万元定额标准核定补助总额,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安排,实行专项管理;资助定额标准视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报市政府同意后予以调整。

第二十八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实行统筹管理,按下列比例安排使用。

(一)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和学术交流等不超过资助总额的30%;

(二)追踪和开展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诊疗和研究水平、开展科研、技术创新和成果开发及推广、发展新业务等,按不低于资助总额50%安排,并对重点扶持学科予以倾斜。经费核拨应依据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及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实际,结合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预算安排,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评审后下达,不得平均分配;

(三)对经年度或中期、周期考核成效突出的市医学重点学科予以奖励,原则上不超过资助总额的20%。

第二十九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及其依托单位应如实编制学科建设计划和经费预算,妥善保管经费核拨和使用资料,不得瞒报、虚报。应为市医学重点学科设立专项辅助帐如实记录资金收支情况,保证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专款专用、按预算执行;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建设经费。

第三十条市医学重点专科需调整建设计划的,应报市卫生局批准;需调整年度经费预算的,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建设期满验收后结余部分,按有关规定收回。

第七章考核验收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设期满后由市卫生局组织评估验收和重新申报认定。

考核验收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合同执行情况;

(二)周期规划及年度建设计划完成情况;

(三)市医学重点学科评估体系中关于技术水平、科技优势、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管理与建设、学科条件、医患和谐与医疗安全等具体指标的完成情况、提升水平等。

第三十三条建设期满验收评估取得良好建设绩效的市医学重点学科,由市卫生局给予该学科及其相关人员通报表彰和奖励,在市医学重点学科评审认定和向省及国家推荐医学重点学科时享有优先权,其依托单位也应对学科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四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在建设期满验收时,未按合同规定履行相关职责、未完成相关建设任务的,市卫生局将责令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市医学重点学科资格、停止经费资助,并对有关责任人和学科依托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五条市医学重点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业绩不佳、计划执行不力、年度考核或中期评估不合格的,市卫生局将视情形予以限期整改、警告、取消其市医学重点学科资格、停止经费资助等处理。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篇10

同志们: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这几位同志介绍的经验都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蒋美兰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亓红延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基层同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广校工作的认可;吉林省双辽市和山东招远市农广校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大家借鉴。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下面,利用这个机会,我也作个发言,讲三点意见。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因素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农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和资金,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科技直通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要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手段、稳定队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来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农民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进村办班,利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确保取得实效,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挥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

回良玉副总理在致中央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广校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继续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根据农民从事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备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大批骨干农民。

(二)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发挥农广校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阳光工程,积极申请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在培训中,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时间,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三)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产业设置专业,采取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百万中专生计划”已被列入农业部2006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此外,还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和手段建设,增强自身实力。在模式、手段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和效益。

最后,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养新型农民,农广校义不容辞,责任重大。要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强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农广校经过25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宝贵力量。但目前总体来说,体系比较脆弱,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了体系功能的发挥。今后要下大力气抓体系建设,从各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确职能,改善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对组织涣散、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学校建议地方进行整改,鼓励战斗力强、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多承担各种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发挥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努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广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承担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要培养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队伍。农广校由于自身拥有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有限,今后还要选聘农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辅导学员学习和指导学员实践的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创新培训模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挥体系健全、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的综合功能,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下沉工作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模式,贴近和方便农民,可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优质的媒体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当前,特别要创新对在家务农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努力解决“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重视农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重要培训内容。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和农广校作用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关注和支持农广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拉动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大家争优创先,争做贡献。

同志们,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责任重大,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广精神”,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争创佳绩,不辱使命。

谢谢大家!

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4、建立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制度。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后,参加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定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经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农业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合格证书。

同志们,我们要以这个项目实施为契机,营造项目实施的浓烈氛围,整合现有资源,组装现代农业新技术,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的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市农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伟副书记在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的中央农广校曾一春常务副校长、省农业厅庄文忠副厅长、省农广校姜维良校长、烟台市政府张广波副市长、烟台市农业局高延庆副局长、烟台农广校赵家福校长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招远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今天召开的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刚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镇政府对各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做了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夏甸镇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推广。下面就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充分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三进村”行动做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要象夏甸镇政府那样,早认识,早发动,统筹安排,抓组织、抓制度、抓落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动化。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开展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服务行动就是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民增收致富难,除了自然条件、市场价格、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因素制约外,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通过不间断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难的根本途径。我市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大都是通过农业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夏甸镇臧家村原来是一个穷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组织下,在市农广校的帮助下,通过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草莓和甜瓜生产,全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现已成为全镇学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就是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绿色证书学员1万人,种养加生产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2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

今年的任务是:

(一)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为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业、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全市将培训中等专业技术实用人才200人,每镇20名。

(二)以培养骨干农民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今年全市将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000人,每个镇(街道)要确保150人的培训任务。

(三)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力量为重点,大力开展青年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全市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由市农广校统一组织进行系统培训。

(四)以培植创业农民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今年将从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中,选拔500名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将他们培植成为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五)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训转移农民工5000人。各培训单位要切实做好用工信息调查,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农民工的安置和就业后服务工作,使他们出得来、留得住、富的快。

三、组织开展“三进村”行动,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决策和最近农业部做出的在全国百县万村开展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进村入户方式方便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负责联系1-2个村,包帮3-5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农业科技讲座,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每年进村开展技术指导或服务要达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大篷车、广播电视、多媒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农业科技光盘、录音、电话等媒体资源进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广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栏目科技节目的宣传和播放,对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节目要制成光盘或录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播放。配合招远电视台《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做好农业科技宣传,联系村要建立一处农业科技书屋,使农业科技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业局和农广校要管好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业科技大篷车,使两部车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车、农业教育培训车和农业技术服务车,保证直通车每周下乡进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进村活动。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费用,要尽量到村办班,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点村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要达4次以上,培训农民300人次,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人。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每个重点村应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实用人才3-5人。

实施“三进村”行动,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对于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三进村”行动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工作中要坚持高标准,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整体打造,全面发展。要按照我市“十一五”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年初制定的培训任务,落实好培训内容和工作措施。农业局要制定好实施方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教师联户责任制和考核方法保证“三进村”活动按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镇(街道)政府要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做好“三进村”活动的组织领导,人员安排和示范村、户的选择安排等。在资金,人力和培训场地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生产发展,生产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和“三进村”活动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重点,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进行培训,开展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真正看到“三进村”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同志们,前段市农业局和农广校围绕“三进村”行动方案,同夏甸镇政府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全市“三进村”行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会议结束后,各镇(街道)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会议要求,以夏甸镇的经验做法为基础,再创新,再发展,以更大的成绩回报各级领导对招远市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篇11

【关键词】数字化;三维重建;髋臼骨折;手术

基金项目:福建省莆田市科技项目计划(项目编号2010S10(3))

作者单位:351100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进行髋臼骨折内固定时,因髋臼窝位于髂骨深面,从骨表面难以精确判断髋臼位置,经常遇到钢板不易贴合、固定螺钉易进入关节腔等困难[1]。本实验充分将医学三维重建软件与机械制图软件配合运用,完成骨折三维模型重建、虚拟骨折复位、植入物绘制、虚拟内固定及评判内固定效果等一系列步骤,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的模拟、改动并多角度验证,完成髋臼骨折数字化内固定植入物设计,制定个性化/最优化的内固定手术方案,期待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成人尸体骨盆标本18具、不同规格的植入物(皮质骨螺钉,松质骨螺钉,骨盆重建钢板)及游标卡尺;软件环境:Mimics1001;Solidworks2008;硬件设备:联想ThinkpadW700;扫描CT:64排128层高速螺旋CT。

12方法

121骨折造模按照AO分类标准,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具,分别用于AO分类标准骨盆骨折A型、B型及C型造模。

122CT扫描及数据导入扫描条件设置为120kv,250mA,层距0625mm,扫描时间15s,采集像素均为512×512之Dicom格式图像。使用Mimics的图像导入(ImportImages)功能将患者的CT资料导入软件并组织图像(Organizeimages)。

123三维重建及测量设定阈值并针对Mask文件进行编辑,以Optimal、ShellReduction1为参数进行三维重建。轻度的表面光滑处理(Remesh),使骨骼外形更能适应3d测量。

以Reposition命令对各骨折块进行复位,某一骨折块或最大的骨块作为基准,通过平移或旋转功能,先对较大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后进行小的骨折块复位,同样保证骨折块对应的点、线、面匹配。

在预定植入钢板的位置分成若干平面,按照不同平面特点进行3d长度标记,根据这些标记进行长度及角度的测量,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测量项目都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124Solidworks机械制图以游标卡尺测量实体重建钢板、螺钉的几何尺寸数据。在Solidworks中进行绘制,不同规格的零件可以通过修改草图尺寸获得。可对重建钢板进行折弯。

125虚拟内固定在Mimics中加载Solidworks导出的STL格式的钢板、螺钉,通过Reposition命令将钢板移动、转动至预定植入部位,测定钉孔至对侧骨面的3d长度,确定所需螺钉的规格及长度。观察钢板与骨面、骨折情况的贴合程度及螺钉方向、长度,可以多角度移动、观察,直至满意。

具体过程见图1。

AAO髋臼骨折分类A1型:后壁有骨折块游离;B三维重建、骨折虚拟复位;CSolidworks绘制钢板零件文件;D虚拟内固定示钢板与骨面贴合

图1髋臼骨折建模、三维重建、虚拟复位内固定过程

126实体植入物内固定将制作髋臼骨折模型成功的18个尸体骨盆标本一一复位,按数字化3d测量的数据对实体钢板进行折弯,将折弯后的钢板植入预定位置,并紧固螺钉,观察钢板敷贴效果、螺钉位置,并与虚拟内固定进行比较。

2结果

全部尸体骨盆标本均得到良好的髋臼骨折三维重建立体模型,能较好地显示骨盆结构的细节,方便地测量有关的数据;可以进行虚拟复位、内固定术,能沿任意轴旋转,便于全面细致的观察。在骨盆标本上内固定手术验证,均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钢板与骨面贴合,螺钉长度、方向准确。

3讨论

髋臼骨折是创伤骨科领域的一个难题,不仅在于其严重的近、远期并发症,而且治疗上存在重建与活动双重功能的高要求,加上髋臼位置深,显露困难,形态极其不规则,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等因素,所以骨折内固定要求极高。

术前仅依靠想象构建的手术规划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首先是CT室医师三维重建出来的模型尚未完成复位,对于骨折线的判断以及重建钢板的植入位置、螺钉的选择,也仅只能通过经验进行判断,而无法进行三维空间的判断,由此制定出来的手术方案质量的高低,往往依赖于医生个体的外科临床经验与技能。往往只能粗略选择内固定钢板及螺钉,具体的尺寸和外形只能根据术中情况临时决定,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及扩大手术范围;术中为使钢板适应骨折情况而反复折弯,致其力学强度下降而致隐患[2]。所以,每个髋臼骨折患者的复位、内固定方案都有差异,针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数字化术前规划,更有利于手术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3]。

对形态结构复杂的髋臼骨折,三维重建、测量和虚拟手术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4]。随着数字化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设备扫描精度的提高以及三维图像软件计算的改进,使三维重建模型在复杂人体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成为现实。可以借助计算机、有关软件进行手术方案的三维设计,合理、定量地制定出手术计划,这对于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减小手术损伤、提高定位精度、减少对邻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信息可供整个手术组成员共享,共享手术计划。虽然,虚拟手术环境与真实手术环境有一定差别,如在真实手术环境中,骨块有软组织附着,影响复位,且手术操作空间有限,螺钉的放置也不能轻易地放置在任何方向上,但有关手术设计、培训的数字化软件不断开发[5][6],相信数字化手术设计方法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吴刚,王光林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进展及争议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康复,2008,12(39):77297733.

[2]BareiDP,O′MaraTJ,TaitsmanLA,etalFrequencyandfracturemorphologyoftheposteromedialfragmentinbicondylartibialplateaufracturepatternsJrthopTrauma,2008,22(3):176182.

[3]MarvinTile,DavidL,HelfetJamesFKellam骨盆和髋臼骨折主译:邱贵兴,2006:389431.

[4]FatterpekarGM,DoshiAH,DugarM,etalRoleof3dCTintheevaluationofthetemporalboneRadiographics,2006,26:S11732.

骨科学科建设方案范文篇12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

[作者简介]宋军(1969-),男,湖北天门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理论。(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63-0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特色和重点。虽然,国家目前对什么是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认定和解释,但是从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趋势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前提。教师的双师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专业对口、技能过硬。就是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具备相关行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二是资质合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具备本科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既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素养、心理素质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创新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科技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

一、分门别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加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分门别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按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把教师队伍进行横向排列,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师按各自的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达到“和而不同”与“殊途同归”的效果;二是按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水平把教师队伍进行纵向排列,按不同水平层次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达到“因材施教”与“扬长避短”的效果。分门别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促进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学科建设层面,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本科院校是以不同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或单位,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本科院校的基础性建设。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其在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能够在教师队伍中起到标杆和旗帜的作用,对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只有各个层面都达成共识,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才能实施和强化培养措施,才能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与校企合作的作用。让学科带头人承担学科前沿的高新技术项目,并为其深入行业或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为他们争取国家、部、省、市的科研基金,还要支持其参加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使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再次,通过国内外访学或深入名企锻炼等手段,促进学科带头人健康成长。这不仅能使学科带头人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经验,而且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高校既要注重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还要注重改善学科带头人的生活条件,做到待遇留人,最大限度地稳定学科带头人并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

2.专业建设层面,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精英,他与学科带头人不同,学科带头人侧重于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而专业带头人的重点任务是从事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实训的教学研究等。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优先安排专业带头人深入行业、企业和生产管理第一线,给予其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自,使其能深入了解社会企业最新的人才和技术革新需求,以及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专业带头人在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还可以解决企业难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这些实践经验反过来对学校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的变化以及实践教学与创新等问题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尽量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骨干作用,让专业带头人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双师型教师的榜样。其次,注重在学习中培养。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进修和攻读学位等活动。优先推荐其参加国家、省市的技能交流与研讨,支持其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团体的业务活动,推动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最后,发挥职称评定和经费支持等机制的导向作用。高校可以根据专业带头人的学习形式,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制度,在经费支持上加大力度,还可以在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时给予优先,以及解决其家庭日常生活的实际困难等,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政策措施,既培养了专业骨干又稳定了专业队伍,既提高了专业带头人的双师素质又对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影响。

3.人才储备角度,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几个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而是应该围绕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的标杆与旗帜作用,也要强调骨干教师的爱岗敬业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充分挖掘骨干教师的群众基础,发挥其示范与辐射效应,使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注重两点:一是管理模式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二是培训模式多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每个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专业优势,充分认识自我和客观理性地剖析自我,这是骨干教师自我成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求骨干教师结合本专业和所在学科实际发展的需要,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与提高的途径。这是对骨干教师实施有效管理与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措施来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例如,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学习,发挥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强、涉及面广、时效性高等特点,充分利用实践实训等形式,以研促培、研培结合;鼓励骨干教师参与和承担科研课题,参加各级学术活动和培训进修;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观摩教学、专题活动等教研活动来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总之,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是骨干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品质与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骨干教师工作热情与实践创造的源泉。

4.学校发展角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要求。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定位和学科建设方向相辅相成。培养青年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实施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学校要在政策制度上确立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与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学校搭台,师生唱戏,共同成长。二是要健全青年教师的成长档案。学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规范成长档案管理机制,细化成长档案培养内容,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增强其自我反思、积极上进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三是要运用传、帮、带的成长措施。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导师制的形式,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四是要给予青年教师成长的锻炼机会。学校可以在教学工作、科研项目、企业一线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作条件,促进其在实践中成长成熟。五是要建立青年教师跟踪培养机制。校内部门联动,合力跟踪,使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和系统工程。

二、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加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长远规划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受政策、经费、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学校外部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并不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而真正的主力仍是校内教师,因此,转变校内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校内教师的转型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管理,规范其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本科院校的教师来源于各类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属于高学历重理论的科班队伍,他们如何与重实践、高技能的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相互融合、相互学习,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在教学工作中的行为意识取决于其心理动机。良好的心理动机不仅能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实用技术型的人才质量也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进入高校的心理动机有如下几种:一是社会责任型。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问题境界较高,对自身价值、专业技能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重视荣誉感和成就感。二是生产任务型。为完成企业与学校合作项目的任务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精神。三是感情照顾型。朋友所托,照顾情面,工作责任心与私交感情相互交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重新建构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一定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四是看中报酬型。主要出于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不同,其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所以,熟悉和了解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是高校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以外,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还必须注意在校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因素。一是因为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进入教学一线以后,会给各个专业的实践实训带来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和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典型案例等生动鲜活的知识和技巧,从而让在校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与此同时,这些却正是在校教师短板的部分,导致学生固有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会把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与在校教师进行比较,因此会影响到对在校教师的客观评价,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安定团结。二是因为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分担了一部分教学工作量,这对在校教师的课时津贴收入产生了直接影响。三是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会对既有的人际关系和教师结构等产生影响,有可能使学校成员已经形成的稳定的固有关系产生再构,这种情形一旦发生将使高校转型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工程,它不仅体现在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遴选与聘用、岗位培训、服务与指导、绩效评价和激励政策等方面,还体现在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和校内融合等各方面。

2.加大对校内教师培养的力度,完善内部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仍是校内教师,因此,对校内教师的培养不仅要从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方面来分层进行,而且要完善校内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大对校内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校内教师的培养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树立和强化终身学习观。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双师素质的养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实用技术型的教育是一种紧跟社会和时代需求的教育。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使双师素质更直接地体现了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也深刻地反映在各个专业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的终身教育观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是双师型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是充分发挥学术报告和讲座的培训作用。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要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不仅要突出学术交流,促进各学科交叉发展,还要利用行业精英、知名企业家、院校专家等的人格魅力和人生阅历推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术报告和讲座的特色就是形式的开放性、知识的前沿性、内容的丰富性、特殊的群体性,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才使得学术报告和讲座对在校教师培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充分利用“送出去、迎进来”等手段,促进校内教师与外界多交流学习。学校可以把校内教师送到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型院校或标杆企业去学习交流、参观考察、挂职锻炼,促进他们增强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技术的能力。“送出去”的目的是去学习实际操作经验、学习企业精神、开阔视野和启迪思想。“迎进来”就是把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型院校或标杆企业的技能人才请进门,采用“现场教学+座谈研讨+专题培训”的形式来强化培训的实效性,这不仅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的系统性和培训的效果,而且还调动了校内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校内教师双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分不开的。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发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推进剂。建设和管理好校内教师队伍与兼职队伍并且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五是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产学结合是高校转型发展和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基本路线,高校的转型与产业部门的结合是遵循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互为依存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内涵建设,实训基地、合作办学、引企入校、共建企业等都是校企合作的广阔平台。高校应整合和发挥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势,携手行业和企业共同构建“专业+协会+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服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主体,所以管理者应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导演的权威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从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双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例(12篇)

    - 阅0

    双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篇1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大量教育培训机构生存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一、培训机构生存艰难。近年来,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XX街道目前已有XX.....

    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例(3篇)

    - 阅0

    双减下的素质教育范文中学减负责任书范文(一)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的通知》、《昭通市教育局关于转发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