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盈余震惊;股权资本成本;盈余预测;投资者保护

一、引言

即有研究认为,会计信息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定价因子(Francisetal.,2004;Easley&O'Hara,2004;Leuz&Verrecchia,2007),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的盈余属性上(如应计质量、持续性、价值相关性和稳健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个体信息的解读能力及预测能力上。分析师对公司盈余的预测解读能力基本上体现了后一种风险。因此,公司会计盈余的可预测性越强,分析师对盈余的判断越准确,说明公司外部投资者与公司经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司的信息风险越小,在有效资本市场条件下,会表现为较低的股权资本成本。在我国后股权分置背景及新准则实施背景下,研究分析师预测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及股权资本能否定价,对于正确认识评价分析师预测信息,促进投资者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证券分析师作为证券市场中的专业分析人员,能够通过其优于一般投资者的信息收集途径和专业分析能力,向市场参与者提供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价格信息,从而减弱证券市场的价格偏离,促进市场的有效性。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形成以来,对分析师报告市场反应的研究一直都是金融学界最活跃、最前沿的热点课题之一。JensenandMeckling(1976)认为,精明的市场参与者对管理的监督是一种降低成本和持续的资金成本有效的手段。LangandM.Ncnichols(1999)提供了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出售经历震惊公司的股票。AjinkyaandGift(1984)发现相对于市场对公司盈利过高或过低的预期,管理人员都自愿年度盈利预测,这意味着这正反两方面的盈余震惊都不是管理者所期望的。Skinner(1994)认为,与预测季度好消息相比,管理人员更可能更快地季度盈余坏消息,这表明,尽管正向和负向盈余震惊都不是管理人员所希望的,但经理人更厌恶坏消息。AjinkyaandGift(1984)调查结果显示连续盈余震惊的公司不管是正向震惊或负向震惊,他们的股权资本成本都高于那些没有连续盈余震惊的公司,Michael等(2004)的实证研究结论显示,盈余震惊度越高,其股权资本成本越高。而Skinner(1994)等发现全部为负向震惊的公司有更高的股权资本成本。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和证据,我们以我国上市公司2006、2007年的相关数据,研究分析师预测信息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理论研究基础及假设

(一)理论基础

在资本市场上,有一大批专业的分析师和机构对公司的盈余进行预测,这些预测信息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提供指示性指标。在信息市场上有预测盈余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即存在“市场预期”。在这些盈余预测中,如果业绩与预期不相同,且差异性较大,称之为盈余震惊(earningssurprise)。由于比较基准是预期,所以无论实际盈余是盈利还是亏损,只要比预期值低就是“负向震惊”,比预期值高就是“正向震惊”。

有关盈余预测的相关理论有有效市场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与风险定价理论。

1.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的概念,最初是由Fama在1970年提出的。在有效市场上,所有信息都会很快被市场参与者领悟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的可以得到的信息。Fama根据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信息种类,将有效市场分成了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

市场有效性假设是以一个完美的市场为前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是很难成立的,因此对市场效率的检验大多基于市场有效的程度,即市场归于何种强度的效率。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处于弱式有效市场阶段,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其获得公开预期信息。

2.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学派放松了MM理论中认为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拥有相同信息的假定,认为管理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不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使得交易双方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在这种情况下,人如能选用信号来将其私人信息揭示给委托人,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后才与人签约,根据产品的质量进行相应的定价,从而改进帕累托效率,这就是信号传递。持续而可预测的盈余信息能够传递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对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3.风险定价理论

风险定价理论认为,影响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或风险资产期望回报的因素取决于公司个别风险,这些风险可以被市场所定价。风险定价理论由最初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Sharpe,1970;Fama&Macbeth,1973),发展到Fama&French(1995)的三因素模型,直接到Francis(2005)的多因素模型。研究者发现参与股权资本定价的风险因子除了市场因素之外,公司规模、公司的市净率及会计信息质量都是重要的因素。

(二)研究假设

Lambertetal.(2007)认为信息质量可以在两个方面影响潜在资本成本。第一,高质量的信息可能影响公司与其他公司的现金流的协方差;第二,高质量的信息可能影响公司真实的运营决策,从而改变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差。我们认为,公司的盈余震惊度越大,公司的信息质量越低,其信息风险越高,投资者由于要承担更高的信息风险而期望更高的投资回报。因此,我们预计,在我国弱式有效资本市场条件下,这种风险应当能够在权益资本层面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盈余震惊度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

另外,相对于盈余的正向偏离(实际盈余大于预测盈余),公司的负向震惊向外部传递的是一种更为激进的信号,说明其会计信息质量更低,信息风险更大,因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股权资本成本相对于负向震惊的变动更为敏感。

三、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假设,在控制公司规模(Asset)、公司市净率(BTM)、公司的财务杠杆(Lev)、公司的成长能力(TobinQ)情况下,可以建立如下分析模型。

Costi,t=α0+α1ESit+β1Asset+β2BTM+β3Levit+β4TobinQit

+εit(1)

其中,Cost为股权资本成本,我们遵循Francisetal.(2005),采用公司的市盈率的倒数代替,ES为盈余震惊度,为实际盈余与预测盈余之差。进一步,我们把预测误差在±20%以上的公司界定为盈余震惊的公司。

(二)数据取得

文中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在分析师预测值的选取上,O'Brien(1988)及Brown(2000)指出,分析师的最新预测是对更新后的有效信息更为及时的反映,比历史预测值更为有效。鉴于此,本文选取距离年报日60日以内的分析师预测样本,并针对每家样本公司挑选出国泰君安的分析师对其的最新预测。样本的选择期间是2006、2007两年,剔除预测误差在±20%以内的公司,两年共有367家公司属于盈余震惊公司,有效样本量为367个。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2.0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根据式(1)我们首先对全样本结果进行了回归,结果见表1。

从表1看,股权资本成本相对盈余震惊的反应系数为0.02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方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低于1%。这证明了假设1,即公司的盈余震惊度越高,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越大。这说明,在我国后股权分置背景下,市场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分析师作为相对信息获取和理解比较充分的投资者代表,在其预测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下,说明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较差,或者说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较低,甚至不排除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此,其信息风险相对较高。公司的盈余震惊度越大,公司的权益资本越高,市场能够对这种风险进行定价。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把所有的样本分为正向盈余震惊组与负向盈余震惊组,并进行了分组回归及交互回归。回归结果列示在表2中。

β1Asset+β2BTM+β3Levit+β4TobinQit+εit,其中Neg为哑变量,当盈余为负向震惊时,Neg取1,否则取0。

从表2来看,证实了我们所提出的假设2。正向盈余震惊组的股权成本相对于盈余震惊度的反应系数为0.025,在10%的水平上显著,拟合优度(R2)为8.51%。而负向盈余震惊组,无论是反应系数、拟合优度还是方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都高于正向盈余震惊组。进一步,从混合交互回归结果来看,在1%的水平上,负向盈余震惊组的反应系数要显著地高于正向盈余震惊组(ES*Neg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我国投资者具有“盈余增长”偏好,虽然盈余正向震惊也会提高投资者的风险估值水平,但投资者的反应并不敏感,而对负向盈余震惊反应更为敏感,其反应系数更高。说明投资者对负向盈余震惊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四、结论及启示

2005的开始并于2006年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使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发生了较大变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以我国2006、2007年分析师的预测信息,研究了分析师的预测的偏差(盈余震惊)所带来的公司风险的定价,即股权资本成本变化问题。研究表明:(1)公司的盈余震惊度越大,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越高。在我国后股权分置背景下,市场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市场已经能够对这种信息风险进行定价:(2)我国投资者具有“盈余增长”偏好,虽然盈余正向震惊也会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水平,但投资者的反应并不敏感,而对负向盈余震惊反应更为敏感,其反应系数更高。

本项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虽然我国分析师预测尚处于起步期,但其预测值已具有初步的市场反应和信息含量,盈余震惊度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司信息风险的高低。其次,盈余震惊度是一个重要的投资者保护指标,对于评价公司的投资者保护程度、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及公司风险水平,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第三,本研究说明,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有效性及市场效率,支持了股权分置改革正向效果的结论。

【参考文献】

[1]MichaelB.MikhailandBeverlyR.Walther,EarningsSurprisesandtheCostofEquityCapital,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Finance,2004,19(4):491-513.

[2]Francis,J.,LaFond,R.,Olsson,P.andSchipper,K.,Costsofequityandearningsattributes,TheAccountingReview,2004,79(4),967-1010.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设计

对盈利模式的关注源于互联网的飙起,由于大量互联网企业严重亏损,甚至看不到赚钱的“钱景”,才引起人们对新经济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思索和研究。不仅仅是新经济需要研究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每个企业都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没有盈利模式、或者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模式缺乏环境适应性,企业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通过对盈利模式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

一、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理论

盈利模式是企业赖以盈利的业务经营模式,是在任何行业经营的企业核心的商业模式。关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理论界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通用模型。

欧美一些学者运用管理学工具、通过具体案例对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描述,如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JSlywotzky)和大卫.J.莫里森(David.J.Morrison)在《利润模式》(ProfitPatterns)一书,提供了30多种改变和行业竞争状态的模式。如“无利润”、“趋同”、“中间陷落”的模型,以及对应的“利润复归”、“反趋同”、“价值链”等模型。

2002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JSlywotzky)写了《盈利艺术》(TheArtofProfitability)一书,总结了近年来的主要商业案例,列出了实现高额利润的23种模式。虽然以上模式并非针对证券公司的探讨,但对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构建和改善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XB证券公司现行盈利模式分析

公司的业务部门分为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自营业务、委托业务及其他业务。

经纪业务:所属营业部及服务部,分布于陕、沪、深、等地,为投资者提供股票、债券、基金、权证的买卖服务。投行业务:提供包括证券发行、企业资产重组、收购、兼并、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相关服务。自营业务:自营业务主要是使用公司的自有资金在证券市场进行买卖操作的业务。委托业务:对客户设计投资方案、控制风险,取得收益。

1.XB证券公司各业务盈利分析

通过对以上财务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经纪业务收入在XB证券公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累计收入68797万元,占总收入的75.9%,经纪业务实现利润8666万元,占利润总额的41.6%。

投行业务收入在公司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投行业务实现利润2403万元,占利润总额的11.5%。

自营业务收入在公司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累计收入17711万元,占总收入的19.6%。实现利润15795万元,占利润总额的75.9%,委托业务对公司基本没有收入贡献,造成4440万元的亏损。

其他业务收入实现收入、利润均为负数。

我们基本可以这样认为:XB证券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属于典型的传统盈利模式,经纪业务属于公司的问题业务;自营业务属于公司的明星业务;投行业务属于公司的现金牛;其他业务属于公司的瘦狗业务。

2.XB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1)佣金自由化对证券营业部盈利模式的影响问题

佣金自由化是中国佣金制度改革的方向,XB证券公司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必须顺势而为,突破传统的证券业务,紧跟国际金融创新的步伐,实现业务重点战略调整。

经纪业务收入在XB证券公司的业务收入构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自2002年5月起实行的佣金自由化制度以及交易量减少的影响,2002年XB证券公司的手续费收入较2001年下降6856万元,下降幅度为42.4%;利润较2001年下降5491万元,下降幅度为80.0%。

(2)网上交易模式对证券营业部现场交易盈利模式的挑战问题

虽然网上交易与传统交易方式的不同仅在于交易信息在客户与XB证券公司之间的传递方式,但是仅因这一传递方式的差异,将对XB证券公司的传统经营管理格局产生重大挑战。网上交易为证券市场提供了全新的经营与运作方式,为传统的经纪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网上交易最初仅仅是一种交易手段的创新,但它带来的却可能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将使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竞争更加激烈。

(3)开放式基金对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挑战问题

随着开放式基金相继出台,开放式基金的销售和投资对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销售方面,目前XB证券公司并没参与销售,但从基础设施和营销能力方面考虑,证券公司参与开放式基金的销售没有问题。

(4)自营业务是XB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的问题。

四年里对XB证券公司总计贡献利润15795万元,占公司总利润的75.9%。

自营业务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证券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会面临政策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和财务风险、价格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

三、XB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设计及实施

因为XB证券公司原有的盈利模式受到了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必须构建一种适合经营环境变化和时展特点的新型盈利模式。XB证券公司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对原有的盈利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和实施。

1.XB证券公司业务盈利模式优化设计

(1)经纪业务盈利模式的优化设计

公司从传统的营业部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的转变。证券营业部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对证券营业部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证券营业部被赋予更多的功能。

①成为XB证券公司的批发与零售干道

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成熟,债券的发行量会逐年增加。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利用遍布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来完成销售任务,营业部成为证券销售的一部分。

②成为XB证券公司业务前沿窗口

由于营业部是天然的与客户接触的接口,因而挖掘其作为XB证券公司部分业务前站、公关协调、战略客户服务等职能十分重要。营业部会变成一个区域性的信息处理中心,为XB证券公司提供丰富、准确、真实的信息服务,而且提供的信息量、速度与价值超过XB证券公司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③充当XB证券公司营销中心(客户开发、服务)

随着网上交易的发展,有形的证券营业部将越来越显得不重要,特别是营业部作为一种传统中介信道的功能会逐渐弱化,营业部就将变成一个客户营销中心,完成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的转变。其实质是一个面向股民的管理中心、响应中心、服务中心、开发中心,为其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界面和接口,并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成统一的、高效的服务工作平台。营业部的功能转变为多元理财中心,员工也相应转型为理财顾问或理财营销人员。营业部的服务品质变成全面化、即时化和全时化。

(2)XB证券公司的投行盈利模式的优化设计

XB证券公司的投行新盈利模式要从传统发行为主转向具有现代特征的投行业务。这点上来看,美国的高盛公司在国际投行业务上作的最出色。高盛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两类:一是证券承销业务,包括股票和债券的公募和私募活动;二是财务顾问业务,主要为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提供专业建议。

①对组织机构进行彻底改造,重视财务顾问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国有资产面临结构调整与优化配置,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等等这些将大大增加财务顾问的市场需求。今后证券公司将紧紧围绕经济变革的热点,继续在拓宽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展开财务顾问业务。

③积极介入债券市场业务

我国目前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已经成为债券市场发展的主旋律。

④购并业务的发展已经不容忽视,可以有效支持公司的利润增长

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购并浪潮的展开,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对证券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依靠专业优势进行全方位服务的证券公司的威胁。以购并策划、资金债务管理、项目贷款和投资咨询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必将成为21世纪证券公司竞争的主战场。

(3)XB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盈利模式优化

自营业务新的盈利模式:从坐庄投机模式向理性化、规范化的价值投资模式的转变。

XB证券公司在自营投资操作中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采用了国际化、全流通的股票估值方法,并以此方法甄选股票;二是在投资过程中坚决贯彻价值投资,确立了“精选个股、细分层次、重仓做大波段”的投资策略。

首先,XB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将更加依赖于对行业的研究和公司分析。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公司股票的价格将越来越体现其实际价值,这要求XB证券公司研究部门必须深入理解上市公司及其所处的行业。

其次,加强宏观研究,掌握政策导向,有利于降低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来源于宏观因素,即来源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经济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影响等,所以这些系统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2.XB证券公司开发新的经营方式

经纪业务模式将是传统经纪与网上交易的有机结合,是交易中介与投资理财的有机结合。将出现散户厅、大户室、经纪人、网上经纪等远程交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状态。

(1)散户厅。散户厅模式今后在西部、大城市的社区中心、中小城市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西部地区XB证券公司营业部的客户中散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由于投资者机构化的趋势,以及网上交易等远程交易方式的普及,原有大型营业部将予以转移、分割或裁减。更多的营业部将分化成面积小、人员少、成本低的证券服务部。

(2)大户室。由于机构投资者和大资金个人投资者的偏好,大户室模式今后仍将继续存在,特别是在深圳、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营业部不接受散户,大户室和超大户室占据了营业部的绝大部分。

根据市场细分原则,大户室型证券营业部将转型成为大客户服务中心,将经营对象定位于机构客户、私募基金和大资金个人投资者,。投资顾问集体办公,凭借专家的理财服务取得较高的收入。走“高投入、高产出”路线,以“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的经纪业务定位和经营策略。

(3)经纪人。我国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经纪人体制,未来为客户最大限度地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将成为证券公司吸引和留住客户的核心手段,以高层次、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为特征的信息咨询服务将成为证券经纪业务竞争的关键。

(4)网上交易。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上交易低佣金率的趋势将成为推动网上交易进一步发展的两大推动力,网上经纪这一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支持同等客户的条件下,网上交易的投资是传统营业部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之间,日常月营运费用是传统营业部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网上证券公司的成本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3.证券公司业务新盈利模式实施的策略保障

为了保障新盈利模式的实施,需要在竞争策略的选择上考虑以下方式进行保障。

(1)营业部布局策略

目前证券公司追求区域内高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困难,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小城市,经济发达程度高,证券经纪业务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XB证券公司稳步推进营业部和服务部的建设,在营业网点布局上优化本土网点,布局外埠地区。

(2)客户管理策略

在外部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各营业部的交易量的大小及其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其客户开况。客户是营业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最有价值客户。据分析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发展新客户所需费用是维持老客户的3-4倍。营业部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业务运营始终要围绕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客户,关心客户,实现对客户资源的深度利用。

(3)低成本竞争策略

营业部只有建立成本优势,才能有竞争优势。不仅要在开源上有更多作为,而且还要采取节流的措施。积极推动电话委托、网上委托等不占用营业厅面积、低成本扩张的非现场“远程交易”方式。严格控制营业部成本与费用开支。在对营业部的成本与费用进行结构分析,寻找压缩成本的潜力。

(4)经纪人服务策略

为客户最大程度地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将成为证券公司吸引和留住客户的核心手段。证券市场衡量证券营业部的标准是:只有服务才有价值。证券经纪人制度将是顺应市场潮流发展的必然选择,经纪人在稳定客户、减少非现场客户、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经纪业务中将会逐步承担现有证券营业网点的职能。

(5)品牌营销策略

通过整体营销的方式,从产品、佣金定价、销售渠道和促销等方面进行营销,实现服务品牌化,形成自己的市场品牌,建立证券公司的品牌效应。本着市场化、专业化的原则,培育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投资分析师、行业专家,增加具有超前性、实战性的有效产品,注重用资信品牌、专业咨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争取客户,培养核心竞争力。

(6)业务创新策略

营业部根据自身的特点,逐渐在某些细分市场上采取差别化的竞争战略,主要体现在新兴的证券业务上。只有在创新业务领域先行一步,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创新交易品种、交易手段,拓展经纪业务的种类和范围,才能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远程交易。

--开放式基金业务。

--与保险公司合作

证券市场不断的变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证券营业部的发展,已经揭开了未来证券服务全面化、个性化、差别化的序幕。要在这个不断前进的市场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市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证券公司的选择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改变,不断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AdrianJSlywotzky)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著:《盈利艺术》2002年

[2](AdrianJSlywotzky)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和大卫.J.莫里森《利润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3

平安保险IPO定价启示

“平安保险(2318.HK)的上市非常成功,在香港IPO是令人满意的。”6月25日,平安保险正式挂牌后的24小时,此次发行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亚洲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文礼信对《证券市场周刊》如是评价。

2004年6月24日,平安保险IPO终于完成,筹资143亿港元,共发行13.88亿股H股,约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2.4%,募资规模为今年以来全球第六大,也是香港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

备受市场人士关注的平安保险IPO定价为10.33港元。

然而,平安保险在首日表现平平,开盘后曾一度跌穿招股价,全天仅微幅上涨0.7%,大大出乎市场人士此前的乐观预期。

市场的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平安保险的定价合理吗?而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在未来的一年中,将有大量的国内保险公司上市,他们的定价该何去何从?

内在价值法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尽管平安保险股价表现不佳,但从融资的角度说是成功的。保险公司上市一般都要采取内在价值法,我认为平安保险的上市定价比较合理。

郝演苏介绍说,伴随国内保险公司上市热潮来临,证监会还专门派人到美国了解相关的知识。

内在价值法,这个陌生的词汇伴随着保险公司上市潮涌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瑞银投资集团(UBSInvestmentBank)股票资本市场中国部负责人忻海告诉《证券市场周刊》,保险行业和其他的行业极不相同,具有前期投入大,先亏损后盈利的特点。因而,评价其真实价值的主要指标应当是精算师估算的内在价值。

忻海介绍,内在价值是对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的价值经过精算后确定的估计值。而精算估计的基础是对未来情况的一整套假设,包括对未来新业务的任何价值。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较之利润更能反映其自身的实际财务状况。

忻海说,平安保险的价格实际上还在询价区间的中限偏下一些。然而,究竟如何评估寿险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保险行业内部和投行业内存在着很大争议,很多并没有统一看法。忻海强调,由于评估的基础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因此,一个微小的数据变化也会引起很大的连锁反应。

实际情况印证了忻海的说法。事实上,从精算师报告中,也可看出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ChinaLifeInsuranceCo.Ltd.,2628.HK,简称中国人寿)相比,平安保险估算其内在价值的假设条件都相对乐观。

在平安保险估值中,假设2004年投资回报率为每年4.0%,其后每年增加0.25%,到2008年增到5%,之后保持不变。

中国人寿则列出两种假设。较为保守的假设是2003年起投资回报率为3.64%,此后缓慢上升,直到2022年以上才达到4.99%;较为乐观的假设则是自2003年起,到2008年增至4.4%,到2012年达到5%。

此外,对保单失效和退保率、保单维护费用的假设,两家公司也均有不同。这固然意味着精算师对两家公司的投资回报能力估计不同,但也反映了对未来预测方面的程度差异,从而直接导致对公司内在价值认定的不同。

平安保险的IPO价格是其内在价值(EmbeddedValue)的1.95倍,市盈率大约为22倍。相较之下,中国人寿IPO价格是其内在价值的1.45倍,低于平安保险。

根据数据供应商ThomsonFinancial提供的数据,平安保险的募股价相当于该公司2004年预期每股收益的24.7倍。而其竞争对手、去年年末上市的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Property&CasualtyCo.,2328.HK,简称中保财险)的股价分别是各自2004年预期每股收益的17倍和15倍。

摩根士丹利北京首席代表赵竞参与了平安保险上市全过程。赵竞认为,平安保险的内涵价值比人寿要高,因为在为公司估值时,要看公司的各项指标,特别是盈利质量。

赵竞说,由于平安保险没如中国人寿那样把原来保单剥离,因此从已有业务价值看公司整体估值就不是特别准确。

考验在“平安”登陆后

相对于去年上市的中国人寿19倍市盈率和中保财险17.5倍市盈率,平安22倍市盈率的发行价已经相当昂贵。不过,昂贵的背后却是平安保险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

由此,平安保险新增保单的质量如何,就成为其内在价值评估高低的重要指标。

据《证券市场周刊》了解,去年平安保险保费总额仅增长了不到10%,主要是由于公司调整市场策略,大量削减了利润率较低的团体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然而,与全国保险市场30%以上的增长速度相比,低于10%的增速确实很低。

赵竞坦言,中国寿险去年增长不像前几年那么快,很多人会问这个行业本身的增长前景如何,平安保险自身增长前景怎样,这是在路演过程中问得最多的。

伴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日趋市场化,保险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尽管平安保险强调其正在调整策略,大量削减了五年期的银保业务和一些盈利率低的团险业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平安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

忻海也认为,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外资保险公司凭借着各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蚕食”国内市场,特别是高端、大型客户,而国内的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也都在扩张自己的地盘,特别是像中国人寿这样经过上市后“如虎添翼”的,它们都将成为平安保险的“敌人”。

保险公司定价之惑

平安保险的上市再次为积极谋求在国内上市的诸多保险公司提供了有益的“教材”。

《证券市场周刊》得悉,国内几大保险公司,如新华人寿、泰康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均有上市的意图。其中,新华人寿更是成为保监会在今年“钦定”上市的保险公司。

《证券市场周刊》了解,新华人寿每股收益仅在0.03元—0.05元之间,依照传统定价模式,其IPO价格就会低于1元钱。但是,新华人寿期待的发行价格是8—10元,设想与传统之间差距非常悬殊。因此,承销商和证监会方面均有意采取已经在海外较为普遍使用的内在价值法运作其上市。

不过,和中国人寿19倍市盈率、中保财险17.5倍市盈率和平安保险22倍市盈率相比,新华人寿可能超过200倍市盈率恐难为市场人士接受。尽管,新华人寿和上述三家公司的运营时间、业务发展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业内人士强调,寿险行业具有自身特点。按世界各国保险公司的经营,寿险公司一般要经过5年-8年的正常业务亏损期后才开始盈利。该类公司在成立之初的投入非常大,利润的体现通常在5年-10年之后。但是,一旦渡过设立初期阶段进入稳定阶段后,公司将会形成稳定的利润来源,这是其他行业没有的优势。他评价说,而到为止,新华人寿仅仅成立、运作7年,“丰收期”尚未到来。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期货公司期货期货行业

一、我国期货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

(1)期货经纪业务仍是主要收入支柱。我国期货公司目前盈利渠道单一,主要盈利渠道依靠于经纪业务产生的手续费收入。中国证监会期货公司财务分析报告2007年数据显示,2007年整个行业的期货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即经纪业务利润有了大幅的提高,达到了3.14亿元,同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核心业务仍然是经纪业务,即靠收取手续费(佣金)来实现利润的增长。虽然在2007年,投资收益高达6.33亿元,其他业务利润3604万元,利息收支盈利3.05亿元,但相比于传统的经纪业务来说,仍然不是主旋律。

(2)利息成为我国期货公司盈利的第二大来源。2010年1月8日,股指期货获得准生证。期货行业也随之踏入了股指期货时代,而与此同时期货公司保证金规模也随之飙升。由于期货公司无需为客户保证金支付利息,保证金规模剧增无疑提高了期货公司的利息收入。目前一般期货公司的利息收入约占公司全部收入的30%左右,而有的甚至达到40%左右,未来保证金利息收入无疑会成为继佣金收入之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3)交易所返还手续费及奖励资金成为补充收入。交易所返还交易手续费是交易所对会员公司的一项优惠政策。因为四家期货交易所的手续费收入比全国160多家期货公司手续费收入的总和还要多,使得返还手续费成为可能,所以返还手续费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帮助期货公司实现增收的目的。

(4)其他投资收益。从2010年到2011年,期货公司掀起了第三轮增资潮,最高注册资本已突破10亿元。此前2007年和2009年的前两轮期货公司增资潮后,也有不少期货公司投资二级市场。期货公司的自有资金以银行存款居多,少数购买了债券、股票、货币市场基金、自用房地产。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8家期货公司进入12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并持有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2724.57万股,按14日收盘价计算,总市值达2.2亿元。期货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二级市场,这个在监管上虽然是允许的,但规定限制条款比较多,且投资本身承担一定的风险。

二、期货公司盈利模式存在问题

(1)目前我国期货公司业务发展滞后,盈利渠道单一、附加值低、利润低。《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期货公司业务实行许可制度,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其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业务种类颁发许可证。期货公司除申请经营境内期货经纪业务外,还可以申请经营境外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以及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期货业务。期货公司不得从事与期货业务无关的活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期货公司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期货自营业务。期货公司不得为其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关联人提供融资,不得对外担保。”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第三条规定“期货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应当遵循公平、公正、诚信、规范的原则,恪守职责、谨慎勤勉,保护客户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客户,防范利益冲突,禁止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维护期货市场的正常秩序。”“客户应当独立承担投资风险,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自此,“资管业务”得以松绑。

(2)我国期货公司业务利润低。业务高度的同质化、旧有销售模式以及市场无序的竞争,导致手续费竞争激烈,期货公司价格战引发经纪业务收入利润低的恶性循环。

(3)我国期货公司业务附加值低,不能提供。单一的经纪业务投资服务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投资咨询业务暂未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期货公司的服务链过短。

三、建议

要实现期货公司的盈利,需要政策支持为期货公司的生存发展创造适宜的空间,更需要期货公司立足市场,构建一个适应市场环境和适合自身条件的盈利模式,以期从源头上解决利润的渠道和结构问题。

对监管层建议:给予政策指导,加快市场资金流入期货市场的速度;积极研究CTA机制,为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提供政策指导,改变我国期货公司目前靠“”盈利的模式。

对期货公司建议:发挥期货公司特有价值,实现经纪业务收入最大化,这是期货公司发展的基础。转换角色,成为“经纪、咨询、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开辟新的盈利模式。

以经纪业务为基础,咨询业务为纽带,资管业务为主体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广招人才,在政策范围内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整合各种资源,大力发展资管业务,除制定期货行业自身的资管产品外,在政策范围内开展“银期”合作、“租期”合作,激活资本,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科竞.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存风控隐忧控风险成首要难题[N].北京商报,2012-8-1.

[2]胡俞越.CTA―中国期货市场的突破[J].中国期货,2009.

[3]安毅,常清.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N].证券市场导报,2011,(4).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证券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证券公司则是重要的参与主体,这对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为了能够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得以健康规范的进行,就需要采取新的盈利模式。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需要理清影响因素,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内涵分析

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经济体在投入经济要素后获取的现金流方式及获得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混合,主要的核心就是对现金流入途径组合的获取。现阶段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次的研究主要从几个层面来说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从盈利的途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能为证券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业务,途径愈多就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就愈强。而在方式上就是通过途径获得收入过程中借助的一些媒介[1]。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中业务结构合理化的呈现就能够让其收入结构更加的均衡,在资源的配置上要能得到优化,对盈利模式的不断完善更新能使其更好的顺应资本市场发展。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步得到了完善,从发展初期的资本规模小以及资金实力有限,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今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以及证券自营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占据了大部分总收入,其中在经纪业务层面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有比例较大,我国的证券公司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营业部制,并已经从坐商向着行商进行了转变,而微型营业部的逐步设立也从成本上远低于传统营业部,而法律上的逐步完善也对证券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

另外,目前投资银行的业务层面在业务范围上主要是局限在IPO和证券发行与承销上,而像股权质押融资、约定式购回等业务的收入也有着一些不稳定特征。再者就是自营业务,这是指我国证监会批准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证券公司采用筹集资金,并在自己名义账户下实施的有价证券交易并获利的行为。券商收入来源中自营业务和市场的关系较为紧密,所以就有着不稳定性。最后就是在资产管理业务层面,通过专业信息优势来对客户委托对客户资产的管理运作。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就是收入的结构层面有着不合理的状况,其主要是依靠着经纪业务来盈利,来自投资银行及自营业务收入对总收入贡献相对比较小,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取决于业务结构;加上资本市场的不发达,那么在证券公司拓展新业务能力以及空间上就会受到重要的影响。由于在业务的结构层面受到诸多限制就会使得收入的结构只能够向着低端二级市场经纪业务集中,最终就造成了证券公司在收入上不能够稳定[3]。

再者,我国的证券公司间的业务分工相对比较混乱,竞争激烈,存在着显着的行业周期性特征,证券公司的利润和市场大盘的交易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就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国内外政局动荡影响。除此之外就是在监管的手段以及政策层面相对比较严格,所以这也会对证券公司起到制约作用,对监管的重视而对业务的轻视就会造成证券公司的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变得狭窄,对一些新的业务的拓展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就是盈利的方式较为单一化,以及盈利的理念层面相对比较落后,对实际成本的控制相对乏力,这样就造成了证券公司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多。再有就是盈利的状况不是很稳定,对传统的几种业务的依赖性相对比较大。在风险管理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主要就是券商风险意识不强以及内部风险组织制度不合理,风险技术水平低等等。这些层面的盈利模式问题要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为创新模式打下基础。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说,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化制度层面存有缺陷,证券行业发展初期采取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在垄断利润上就有着重要显现,在固定佣金制度的逐步取消下,准入制度也逐渐地放开,而从我国的政策市场来看,系统性的风险层面相对比较高,再有就是创新业务的开展在政策层面的规范也没有得到完全建立,所以证券公司就不能顺利的开展新的业务来获取利润点。这在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趋同性上就有着体现,造成缺少差异化的经营格局[4]。

另外从政策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来说,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缺乏合理性等,比较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薄弱等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成因。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策略探究

第一,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盈利模式的创新原则上要能遵循。主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还有要对国外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效果得以有效呈现。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层面来看,证券行业建设发展不能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对长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这也是券商重构盈利模式的重要基础。第二,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具体创新上就要能将经纪业务的发展观念进行转变,将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并抓住发展的重点,将业务的转型得以顺利实现。所谓观念转变,主要就是将依法经营和规范经营的观念得到有效落实,并要把实际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并树立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同时也要注意,要把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就需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实践,为客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以及深化和拓展通道业务等,将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客户机构化和交易非现场化得以实现。

第三,要把核心业务作为基础,将业务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从我国的证券行业中能够发现,各个券商并没有实现业务上的差异化,同质化现象相对比较严重。所以我国的证券公司就要能够和自身的资本规模以及服务特色、人力资源等诸多层面的因素相结合,打造核心业务,构建有着层次性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将业务间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证券公司还可以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以及兼并重组的途径对业务的规模加以扩大。

第四,从业务的创新上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改变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将证券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业务转型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信用交易类的业务层面就将会成为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的重要因素。在新三板和个股期权在内的做市商业务发展就代表了创新发展的方向,证券公司也要能够从个股期权做市商业务中获取丰厚利润,并逐渐成为稳定利润收入来源。

第五,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还要能在监管层面进行加强,从而推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改变,主要就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创新以及差异化的服务目的及实质就是监督层迫切希望拓宽证券公司业务领域作为手段,对实际的问题加以解决。不仅如此,在风险管理的体系完善层面也要能够加强,首先就是要能够树立科学化的风险管理的理念,证券公司的全部业务要能够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加以运作[6]。再者就是要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的模式并使之健全的呈现,还有就是对风险评估以及计量体系要合理化的构建,以及在风险的规避机制层面得到完善化。

四、结语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篇6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治理环境;信息风险;可操纵信息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5006108

一、引言

近年来研究公司治理的文献中发现,股权集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对一些投资者保护较弱的新兴国家,股权集中程度更高[1],同时经验研究也表明所有权的高度集中以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高度分离,都将大大降低盈余信息质量,增加信息风险。[2]在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有的多为非流通股,资本市场股票价格变化不会影响其股份财富,控股股东会通过各种“掏空”行为攫取控制权收益,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风险。[3]但股权分置改革后,由于上市公司股票得以全流通,控股股东主要通过股票的资本利得获利,因此如何保持收益的长期性成为控股股东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将促使上市公司提高其信息披露水平和质量[4],但另一方面,股票的全流通也使得控股股东获得了股票变现的机会,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短期资本收益,而通过其控制权或其对公司的影响力粉饰公司的财务报表,提高股票的市场价格,从而获得超额资本收益。可见,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票全流通,能否抑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还不明确,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风险是否得以改善也尚不确定。

本文以盈余信息风险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①,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控股股东性质和治理环境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信息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作为信息风险指标的异常应计波动与是否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呈显著地负相关性,即股改的公司信息风险有所降低,但是这种效果仅存在于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同时还发现治理环境差的地区股权分置改革信息风险效果的边际效应更高;将信息风险进一步分为固有和可操纵信息风险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仅对可操纵信息风险有影响。

二、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中独有的股权形态,其存在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如资本市场配置功能受阻,控制权竞争市场无法真正形成,控股股东利益与股票价格脱节,管理层缺乏市场监督;我国的资本市场中政府身影较多,资产重组缺乏有效性,且交易信息不透明等。为了扫清资产市场发展过程的这些不利因素,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2005年5月国务院开始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行试点,并在此后的几年里逐步推广,最终达到股票全流通。

对于资产市场中的这样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唐国正等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股改并没有保护流通股股东免受改革带来的损失。[5]尽管股改工作中所采用的市场化博弈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对价方案的合理性和两类股东的利益,但机构投资者未发挥其议价能力[6],没有实现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因为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战略合作[7]。傅勇和谭松涛也发现机构投资者合谋的结果使得非流通股股东得以支付一个较低的对价水平,而机构投资者则通过内幕交易获得额外收益。[8]同时由于保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的寡头垄断,出现了对价“群聚”现象,这不利于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保护,[9]为此,流通股股东所获得的对价补偿并不高[7]。但经验证据同时也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以及对上市公司质量有影响,杨善林等研究表明股票的全流通纠正控股股东利益取向的有效性,改善公司治理效用,[10-11]而申慧慧等的研究也表明股改后的非国有上市公司向上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盈余持续性显著降低。[12]李增福等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负债水平对应计盈余管理无显著影响,但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非国有控股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都显著正相关。[13]

从上述可见,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支付对价和流通股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较少文献涉及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效果研究,而且根据笔者掌握的文献,很少有作者是基于信息风险的视角对股权分置改革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则基于信息风险的视角,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以检验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控股股东与流通股东所持有的股票不再具有差异性,股价波动不再只是对流通股东的财富有影响,控股股东所持股票的价值也受到了公司股价的直接影响。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控股股东为了追求自身财富的最大化,其有动力改善公司经营环境和财务状况以提高公司股价,即股票价格能有效制约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掏空”行为并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和质量,降低信息风险。但是,股票的全流通也为控股股东获得了股票变现的机会,控股股东也可能为了追求短期的资本收益,通过其控制权或其对公司的影响力粉饰公司的财务报表,提高股票短期的市场价格,从而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同时加大公司的信息风险。该问题可以通过实证方法进行解决,假设如下:

H1——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的信息风险存在差异。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性质有国有和非国有之分,且不同的控股股东性质将导致公司经营目标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和公司信息质量也应存在差异。国有上市公司所有人的“缺位”,内部控制人并不能直接获得公司股价变动带来的资本收益,且控股股东的股票出售需要行政审批,短暂资本收益难以实现。但非国有上市公司则不然,其利益侵占和操纵盈余获得收益均直接归属于其自身,控股股东更有动机进行利益侵占和盈余管理,增加公司的信息风险。可见,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信息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已有经验证据也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非国有上市公司较国有上市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但盈余持续性显著降低。[12]为此,本文提出假设:

H2——股权分置改革对不同性质上市公司信息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且非国有上市公司的信息风险在股改后变化更为显著。

我国属于新兴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法律监管和市场监督均不完善,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普遍存在。[14-15]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间不平衡,各地区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和投资环境等差异,导致了法律执法有效性的差异。[16]法律的执行情况将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治理环境[17],辛宇和徐莉萍研究发现较好的治理环境降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本,显著缓解机构投资者和控股股东“合谋”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等问题的发生。[18]可见,公司所在地治理环境的好坏将影响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为此,本文提出假设:

H3——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治理环境将影响股权分置改革的信息风险效应。

四、研究设计与变量选择

信息风险是与投资者投资决策紧密相关的公司特征信息质量差的概率[19],主要有两种评估手段,即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分别可通过修正的Jones模型和DD模型进行计量。从信息风险的概念看,其实质应该为一种概率,采用时间序列计量应该更为准确,同时,DD模型采用的是异常应计的波动性作为信息风险的替代变量,而风险即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也属于波动性的范畴,为此,本文选用DD模型对信息风险进行计量,模型设定如式(1):

TCAj,t=α0+α1CFOj,t-1+α2CFOj,t+α3CFOj,t+1+υj,t(1)

其中:TCAj,t是流动性应计项目;CFOj,t是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模型(1)回归结果中,TCAj,t为正常流动性应计项目的估计值,而残差υj,t的估计值为异常应计项目,信息风险即采用υj,t的标准差来计量。

同时DD还认为,信息风险本主要由两种原因形成,一方面是公司经营模型以及经营环境等固有特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应计管理等主观随意因素导致的,由此可将信息风险分为固有信息风险和可操纵信息风险,其分别代表不同的信息风险[19],其中公司规模、经营性现金流的波动、销售收入波动以及营业周期和盈利情况对固有信息风险存在显著影响[20]。据此,本文参考DD模型设定固有异常应计波动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式(2):

IRj,t=λ0+λiSizej,t+λ2SDCFOj,t+λ3SDSalej,t+λ4OperCyclej,t+λ5NegEarnj,t+λj,t(2)

其中:IRj,t是信息风险,即异常应计波动;Sizej,t是公司规模;SD.CFOj,t是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波动性;SDSalej,t是营业收入的波动性;Opercyclej,t是公司营业周期;NegEarnj,t是盈余负值概率。IRj,t的估计值即定义为固有的信息风险,πj,t的估计值则为可操作的信息风险。

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将实证检验的基本模型设定为:

IRj,t=β0+β1GGj,t+β1COTj,t+β1ROAj,t+β1Growthj,t+β1Auditorj,t+β1SHj,t+βSizej,t+β1LEVj,t+∑Industryj,t+εj,t(3)

其中,IRj,t为信息风险,GGj,t是否为已股改,COTj,t控制股东是否国有。同时考虑到以下因素: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大都以公司的收益率为标准,公司收益率的高低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21],以及信息风险的高低;公司成长性也会影响到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经验证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越好,盈余管理程度越低[22],信息风险也就越小;Fan和Wang的研究发现,所有权高度集中和所有控制权高度分离的情形,将大大削弱盈余信息质量,增加了信息风险[2];此外,公司规模和财务状况以及审计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公司的信息风险。增加了ROAj,t总资产营业利润率,Growthj,t公司成长率,Auditorj,t审计结果,SHj,t控股股东实际控制权,Sizej,t公司规模,LEVj,t公司资产负债率,Industryj,t行业分类等控制变量。主要变量及定义见表1。

表1主要变量定义表名称1定义IRj,t1信息风险,即模型1残差7个观察期的标准差②Innate.IRj,t1固有信息风险,即模型2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Disc.IRj,t1可操纵信息风险,即模型2残差的估计值GGj,t1股改,即截止到观察期是否完成股改(是为1,否则为0)COTj,t1控股股东性质,即终极控制人是否为国有性质(是为1,否则为0)ROAj,t1总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Growthj,t1成长性,即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Auditorj,t1审计结果,即年报是否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结果(是为1,否为0)SHj,t1控股东控制权,即控股股东实际控制权比例Sizej,t1公司规模,即公司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j,t1资产负债率,即公司负债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Industryj,t1行业因素,以证监会2001年的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建立虚拟变量

五、样本选择与经验检验

本文选取A股中2005年与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样本公司1134家,其中2005年242家,2006年892家③,但研究中DD模型的计量需要长期数据,剔除部分缺失数据和金融行业的样本后,最终获得样本750家,其中2005年123家,2006年627家。为了更好地对比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信息风险的影响,本文提取样本公司前后两期的数据进行分析,财务和股权以及相关信息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数据均由Stata11.0处理完成。

选取样本主要变量的初步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IR的均值较小,主要是由于为了剔除规模效用的影响,模型1中变量均进行了规模的纲化处理,所得的残差数值均较小。总体上所选样本在观察期内的财务数据分布较均衡。

为了观察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主要变量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主要变量间相关系数均较显著,但是系数均未有超过0.5,可初步断定回归检验中不会出现共线性,但还需进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表3中信息风险与股改完成的变量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系数,说明完成股改后公司信息风险有所降低,不显著可能由于信息风险同时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依据本文所选样本对模型3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可见,GG与IR显著呈负相关性,即样本公司改革是否完成股改将显著影响公司的信息风险,完成改革信息风险将显著下降,同时COT与IR显著呈负相关性,即国有性质的公司信息风险更高,同时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信息风险在股改的情形下呈显著正向关系,即大股东控制权越高,公司信息风险越高。

为了进一步分析国有与非国有性质公司股改对信息风险的影响差异,将两者进行分组回归,如表4中PanelB和PanelC所示,非国有公司股改对信息风险的降低有所帮助,即GG和IR呈显著负相关性,而国有公司中GG与IR呈不显著的负相关性,可能的解释为股票的全流通后,控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一致,为了追求自身财富的最大化,控股股东通过改善公司经营环境和财务状况和提高公司股价来降低信息风险,但国有上市公司所有人的“缺位”,内部控制人并不能直接获得公司股价变动带来的资本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股改降低信息风险的效果,而非国有上市公司并不存在这种现象,股改的信息风险降低效果就更为显著。

为了检验治理环境对股改信息风险效果的影响,本文选用了中国市场化指数中政府减少企业干预的指数作为替代变量⑥,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中PanelD~PanelI所示,在政府干预程度低的地区,股改对信息风险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在政府干预程度高的地区,GG与IR显著呈负相关性,即说明治理环境较低的地区,股改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有显著效果,能有效降低公司的信息风险,而在治理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股改效果的边际效应即不如治理环境较低的地区。通过对国有与非国有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国有性质的公司股权效用在考虑治理环境的情形下,同样不显著。非国有性质的公司在治理环境差的地区,GG的系数、T值和AdjR2也均有增加,而在公司治理环境好的地区,GG与IR却呈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治理环境能影响股改的效果,即在公司治理好的地区,股改的边际效应较低,在公司治理差的地区,股改的边际效应较高。

信息风险可分为固有和可操纵的信息风险,本文对两种信息风险参照模型(3)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可见,股改对固有信息风险影响不显著,即GG与Innate.IR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GG与Dies.IR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完成股改的公司显著降低可操纵信息风险。这可说明股权分置后公司的治理有所改善,管理层的决策失误、估计误差以及管理盈余的概率有所下降,可操纵信息风险降低,股改并不能降低受公司经营环境不确定影响的固有信息风险。为了进一步分析国有与非国有性质公司间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组检验,如表5中PanelB、C和PanelD、E所示。从表5可见,股改对固有信息风险的不显著影响在国有与非国有公司间不存在差异。从表5中PanelG、H可见,治理环境差的地区股改效果要好于治理环境好的地区,这同样说明在治理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股改效果的边际效应不如治理环境较低的地区。

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了Jones的修正模型对改革前后样本公司的信息风险进行重新计量,对模型3进行再次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所得结论与前文基本一致,不再赘述。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影响的基础上,采用DD模型计量信息风险以及固有和可操纵信息风险,并考虑了治理环境和新会计准则实施等外在因素,研究了股改对公司信息风险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信息风险指标的异常应计波动与是否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即股改的公司信息风险有所降低,但是这种效果只存在于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在考虑了治理环境的情形下,发现治理环境差的地区股权分置改革信息风险效果的边际效应更高些,说明治理环境差的地区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能有效提高内部治理结构,成为外部治理环境的有效补充;将信息风险分为固有和可操纵信息风险的情形下,发现股权分置改革仅对可操纵信息风险有影响,这进一步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信息风险实质性降低了。此外,在更换信息风险的计量方式上,即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敏感测试的结果与本文的结论基本一致。尽管本文获得了股改信息风险效果的经验证据,但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并非仅体现在会计信息上,对于公司治理的直接效果还缺乏有力证据,这是研究股改效果的重要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研究启示有:第一,公司信息风险的降低能体现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但是由于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无法通过单一的政策予以约束,还需进行全方位的市场监管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二,公司信息风险的高低主要通过可操纵性信息风险来体现,相应减少管理层的决策失误、估计误差以及管理盈余的概率,可以降低公司的信息风险。

①盈余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其内涵与外延都应当来自于会计信息质量,其包括相关性与可靠性,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反映的是盈余信息指标在公司价值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大小;而盈余信息可靠性反映的是盈余信息的确定性程度大小,即盈余信息风险的大小。

②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后数据年份不够的情形,本文选用季度数据计算异常应计波动,选用股改前以及股改后二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

③完成股改的样本是从巨灵数据库中,以“股权分置实施股权公告日”为标准刷选出来的。

④进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主要变量的VIF均值在2以下,即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⑤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通过设计虚拟变量,将2007年前和2007年后分开取值(即2007年及2007年之后的年份,取值1,否则取值0),下同。

⑥数据来源于樊纲等《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指数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1]LAPORTA,RAFACL,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CorporateOwnershipAroundtheWorld[J].JournalofFinance,1999(54):471—518.

[2]FANJPH,WONGTJ.CorporateOwnershipStructureandtheInformativenessofAccountingEarningsinEastAsia[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2(33):401—425.

[3]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6.

[4]王加灿,许慧.上市公司制度环境、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风险探析[J].现代财经,2011(12):75—84.

[5]唐国正,熊德华,巫和懋.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投资者保护与投资者理性[J].金融研究,2005(9):137—154.

[6]吴超鹏,郑方镳,林周勇,等.对价支付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8):14—23.

[7]姚颐,刘志远,王健.股权分置改革、机构投资者与投资者保护[J].金融研究,2007(11):45—56.

[8]傅勇,谭松涛.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机构合谋与内幕交易[J].金融研究,2008(3):88—102.

[9]沈艺峰,许琳,黄娟娟.我国股权分置中对价水平的“群聚”现象分析[J].经济研究,2006(11):102—111.

[10]杨善林,杨模荣,姚禄仕.股权分置改革与股票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6(12):41—47.

[11]廖理,张学勇.全流通纠正终极控制者利益取向的有效性——来自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8):77—89.

[12]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J].会计研究,2009(8):40—50.

[13]李增福,曾庆意,魏下海.债务契约、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J].经济评论,2011(6):88—96.

[14]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4(12):2—12.

[15]李增泉,余谦,王晓坤.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1):95—105.

[16]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指数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5—10.

[17]LAPORTARF,LOPEZDESILANESA,SHLEIFER,RWVISHNY.LawandFinance[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8,106(6):1113—1155.

[18]辛宇,徐莉萍.投资者保护视角下治理环境与股改对价之间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7(9):121—133.

[19]FRANCISJ,LAFONDR,OLSSONP,SCHIPPERK.TheMarketPricingofAccrualsQuality[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39):295—327.

[20]DECHOWP,DICHEVI.Thequalityofaccrualsandearnings:Theroleofaccrualestimationerrors[J].TheAccountingReview,2002(77):35—59.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破产概率常利率再保险负二项分布Wiener过程Lundberg上界

目前,在保险风险理论中,特别是在非寿险的精算理论研究中,有许多关于破产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经典风险模型提出和建立的,即:

U(t)=u-ct+S(t)

式中,u(u≥0)为保险公司的初始准备金,c(c>0)为常数,表示保险费率,S(t)是到t时刻为止的总保险赔付额。

在对保险风险模型的研究和推广中,文献[1-3]研究了利率因素的影响,文献[4-5]研究了再保险因素的影响,文献[6-7]研究了干扰项因素的影响,文献[8-11]研究了保险公司自身投资的影响.在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中,保险公司需要综合考虑利率、投资和再保险等方面的许多因素来选择经营战略,保持经营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盈利性。

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启发下,同时考虑了利率、投资和再保险因素的多重影响,在索赔额服从负二项分布的情形下,利用微分方程和递推法得到了连续时间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的显式表达式及其Lundberg上界值。

一、模型的建立

定义1-1设u>0,c>0定义在同一完备概率空间(Ω,F,P)上,给定:

第一,u是保险公司的初始资本,c为单位时间内收取的保费费率,cR为单位时间内原保险人支付给再保险人的费率,i为常数利息率,j为单位时间内的投资收益率,F为根据初始因素而得到的应用于投资的资金,均大于零。

第二,Xk表示第k次的索赔额,且{Xk,k≥1}为取正值的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N(t)表示时间段(0,t]内赔付总次数服从参数为(α,p)的负二项分布。

第三,Yk=Y(Xk)表示加入再保险后,原保险人承担的风险函数,以下记My(r)表示索赔额Yk=Y(Xk)(k≥1)的矩母函数.显然,在这里,0≤Yk

第四,M(t)表示时间段(0,t]内保险公司收到的保单数服从参数为(β,q)的负二项分布。

第五,W(t)是一个标准的Wiener过程,它表示利率波动、不确定收益和支出等因素,其中σ为干扰因子。

为了讨论方便,有如下假设:

①{Xk,k≥1},{N(t),t≥0},{M(t),t≥0},{W(t),t≥0}相互独立

②为保证保险公司稳定经营,假设单位时间内平均保费收入大于平均理赔额,即ES(t)>0。

则t时刻保险公司的盈余为:

其中,

定义1-2破产时刻为T=inf{t:U(t)

二、主要结果及证明

定理2-1盈余过程{U(t)≥0}具有平稳独立增量性

证明:令0≤t0≤t1≤...≤tn,则

和Y(XN(t2))-Y(XN(t1)),Y(XN(t3))-Y(XN(t2)),Y(XN(tn))-Y(XN(tn-1)),

是相互独立的,因此,{U(t),t≥0}是独立增量过程

又因为

对一切t≥0,M(t+m)-M(t),SR(t+m)-SR(t),W(t+m)-W(t)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布,所以,对一切t≥0,U(t+m)-U(t)也有相同的分布,因而{U(t),t≥0}是平稳独立增量过程。

综上所述,盈余过程{U(t),t≥0}具有平稳独立增量性。

定理2-2对于盈利过程{S(t),t≥0},存在函数g(r),r≥0,使得E[e-rs(t)]=etg(r),并且函数g(r)=0,存在唯一正解R,称为调节系数。

证明:

即g(r)为凸函数,故方程g(r)=0至多有两个解,r=0为其平凡解.

因为当r充分大时,有g'(r)>0,因此,方程g(r)=0有且仅有一个正解,记为R,定理由此得证。

定理2-3考虑盈余过程{U(t),t≥0},其最终破产概率为:

其中R为调节系数.

当t∞时,(2)式右边第一项为E[e-RU(t)|T≤∞]ψ(u),若是可以证得(2)式右边第二项(记为I2)趋于零,则定理得证.因为对于给定的T,U(T)与S(t)-S(T)独立,于是

对充分大的t,将展开I2,有

由此定理得证,此式为该风险模型破产概率的精确显式表达式。

定理2-4考虑盈余过程{U(t),t≥0},其最终破产概率的一个Lundberg上界为:

其中R为调节系数.

证明:

由定理2-3可知:

定理得证,这是该风险模型破产概率的一个Lundberg上界.

三、结束语

本文围绕经典风险模型盈余过程U(t)=u-ct+S(t)进行探究,并将该模型进行了合理的推广,考虑并引入了利率、投资、再保险因素以及干扰项的影响,将原始模型中的保费收入以及索赔额分布均进行了改进,使得改进后的模型更加符合实际且更具有一般性.本文求出了该模型的破产概率表达式和Lundberg上界,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该理论来研究和确定初始资本、投资资本、保费费率以及再保险的规模,从而更好的帮助保险公司经营和决策。

参考文献

[1]CaiJ,DicksonD.UpperboundsforultimateruinprobabilitiesintheSparreAndersenmodelwithinterest[J].Insurance:MathematicandEconomics,2003,32:61-71.

[2]CaiJ,DicksonD.RuinProbabilitieswithaMarkovchaininterestmodel[J].IInsurance:MathematicandEconomics,2004,35:513-525.

[3]AsmusscnS.RisktheoryinaMarkovianenvironment[M].NewYork:ScandActuarialS,1989:66-100.

[4]陈丽.常利率下的再保险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6.

[5]雷鸣.一类相依比例再保险的风险模型[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王怡菲,王永茂.带常利率和干扰项的负风险模型相关性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1.

[7]吕伟春,陈新美.常利率下带干扰的双险种风险模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2.

[8]管伟青,牛铭.常利率下带投资和干扰风险模型[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1.

[9]牛银菊,邓丽,马崇武.常利率下带投资的多险种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9.

[10]夏亚峰,罗永丽.带投资组合的风险模型[J].甘肃科学学报,2011(1),23.

[11]牛银菊,罗永丽,夏亚峰.带投资组合和超额赔款的再保险双Cox风险模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38.

[12]王汉芹.几种风险模型的调节系数的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8

一、问题提出

在资本市场与会计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盈余管理问题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前所未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社会功能。但是,注重证据的会计职业却倍受责难。一些人认为注册会计师没有能够发挥经济监督的作用,甚至认为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共谋。与此同时,洼册会计师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经常抱怨中国缺少一个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在深人讨论之前,需要明确两大问题:

⒈注册会计师究竟会不会充分考虑盈余管理的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风险,那么,可以预期该注册会计师会考虑从高风险的审计项目退出。诚如此,注册会计师的理性选择就能够实现各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行业中的优劣排序,达到有效监督上市公司的目的。这需要对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关系进行审慎分析。

⒉如果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风险,坚持原则,他又能否被市场所承认?简言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有保留的审计意见,该注册会计师的客户会不会丢失?如果注册会计师说“不”,而客户又不能据此随意“炒”掉注册会计师,那么,注册会计师就不用担心丢“饭碗”,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需要对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的元保留意见与后期的会计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

后文将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核心,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基本把握会计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尝试依据我国一些特殊的制度背景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

二、文献回顾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西方的实证研究文献和审计职业发展表明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最主要原因有:⒈事务所因担心潜在的诉讼风险而拒绝继续审计,即诉讼执险观;⒉事务所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而被客户解雇,即审计意见观。具体的讲,圭要观点如下:

(一)诉讼风险观。诉讼风险会导致事务所的变更,同时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诉讼风险大小的因素有:

⒈盈余管理规模。LysWatts认为通过应计利润额(Accruals)管理会计收益,会产生随意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Accruals),可能导致较多的诉讼风险。因此,公司盈余管理的规模越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风险越大。DeAngelo对石油天然气企业的研究发现:受会计准则的不利影响越大的企业比受影响不大的企业更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她认为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的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经理人员与注册会计师发生冲突的可能越大。他们的研究都表明盈余管理规模会影响事务所的诉讼风险。R讨如同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当注册会计师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时,诉讼的风险较高,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该项目的可能性越大。

⒉公司的财务困境。财务困境与客户错报的可能性正相关,因为这时客户才有动机去粉饰财务报表川。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公司破产,会计公司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投资者会通过申请诉讼赔偿来弥补损失。相关的研究有:Schwartz和Menon(1985)发现濒临破产、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然而在他的研究中,“不清洁”的审计意见、管理当局的变化与事务所变更无关。

(二)“不清洁”审计意见观。“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反映了客户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的不一致,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往往反映了注册会计师较高的独立性。Chow和Rice[6发现,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公司在随后的一个审计年度更可能更换其会计师事务所。他们的研究激起了学界的广泛的兴趣,之后审计意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一直是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与之对应的另一研究主题则是,对收买审计意见(Opinionshopping)问题的研究,收买审计意见指的是在公司获得“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后,他可能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转向其他注册会计师购买“清洁”的审计报告。Smith发现在获得“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后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的139个样本中,仅有5例在变更后获得了“清洁”的审计意见。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收买审计意见的情况并不显著。Smith指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签定业务委托书时,委托人并不知道注册会计师会给他什么样的审计意见,即客户可能的确会有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但由于签约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收买审计意见不一定成功。大多的实证研究均未发现收买审计意见的证据,尽管如此,收买审计意见一直是证券监管部门、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

(三)交易成本观。Johnson和Thomas认为事务所通过专业化发展路线能够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客户的经济特性,如业务的复杂程度、分支机构的数目,随着业务的扩张不断变化。一个最优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间的委托关系的确立需要使双方的交易成本达到最低,因此,事务所的变更是一个寻求最低交易成本的经济权衡过程。此时,如果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客户均将承担额外的变易成本。

我们看到,风险因素、审计意见、双方的交易成本均会影响事务所变更,但实际上影响事务所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会计市场份额的竞争、审计收费、事务所内部的管理、原来的审计机构丧失职业资格等等。

三、研究假设

(一)基本假设。与西方的市场不同,中国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职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差别。

⒈风险不同。源于厄特马斯主义的发展,西方的会计公司往往面临着大量的委托人以外的第三方利益关系人的诉讼,而且这类诉讼往往以会计公司进行经济赔偿而告终。我国从事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需要有监管部门的资格认定,因而,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主要风险是监管部门吊销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资格。基本上不存在第三方利益关系人诉讼,诉讼风险也不应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因素。

⒉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会计市场高度集中。而我国,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非常分散,导致会计市场中的低层次竞争非常激烈。在这样的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勇于说“不”,直接的后果可能是客户的丢失。所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决定了,独立性高的事务所,一旦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其被更换的可能性更高。MarkDeFond,T,J。Wong和ShuhuaLi发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提高的同时,“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反而降低了,审计独立性提高与会计市场相背离。

⒊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化程度不高,能够在某一领域,如独特的内部控制审计、特殊行业审计等,形成自己特色的会计师事务所还不多。因而,我们认为专业化特征不会成为影响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因素,正由于中国会计职业发展的特殊背景,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在下一年度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可能性越高。

(二)竞争性假设。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盈余管理导致注册会计师变更的影响是积极的。在成熟市场中,市场机制能够自动选秀(Self-sorting),独立性高的注册会计师会主动放弃高风险(包括盈余管理风险),导致低风险的审计项目向独立性高的大会计公司集中。因而,规避盈余管理风险是导致西方注册会计师变更的重要原因。

盈余管理也是中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会计职业不成熟、财务分析师行业发展滞后以及特殊的发行审核制度安排等原因,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中国资本市场中有较多的刚性制度规定,如配股资格、特别处理(ST),盈余管理更容易识别。也正因为我国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善,可以预期自动选秀的市场功能将很难发挥作用。结果,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就可能没有被我国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到。因而,可以预期盈余管理变量不是当前环境下导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弱基本原因,盈余管理变量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变量也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

四、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公告数据主要来自中国证监会确定的证券信息公开披露网站——巨灵信息网()。在剔除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公司、金融类公司、基金等之后,我们总共得到1999、2000年两个年度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12家。其中2000年度样本中,哈尔滨祥源、北京中庆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大量的客户流失,共12家。我们认为,个别会计师事务所大量客户流失可能与事务所的内部管理等有关,但具体原因不详,因而,予以剔除。剔除这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后的样本公司数为34家,其中,深圳23家,上海11家。这私家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公司构成样本组。为对照研究,我们还按随机原则从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中分别抽取23、11家公司组成一个控制样本组。所涉及的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扒《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

(二)操作变量

⒈因变量。会计师事务所变更(AC)为因变量,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变更其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则设定为1;如果是控制样本则设定为0。

⒉主要解释变量。审计意见的类型(OP)。由于注册会计师可能在应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甚至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时妥协于客户的压力可能以“无保留加说明段”来代替,因此,模型中无保留加说明段、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均为“不清洁”的审计意见,仅末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即标准无保留意见,才为“清洁”的审计意见。当客户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时,OP为1;反之,则为0。

⒊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考虑盈余管理和规模等因素0。

(1)盈余管理。可以用很多方式去表述盈余管理,但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应计项目和线下项目(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下项目)中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应计项目内生于权责发生制会计。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公司的净利润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额两部分组成。现金收益通常被看成“硬”收益,操纵的空间比较小。但应计项目不同,它既可以通过会计程序实现,如坏帐准备计提政策选择,也可以采用契约的方式,如提前或延后票据出票时间、改变交货方式等等。在实务中,通过应收帐款、存货项目管理盈余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在我们主要通过存货和应收款项所产生的应计项目差额来近似模拟上市公司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盈余管理。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AARt=(ARt-ARt-1)/REVt

其中:Art、Art-1、REVt分别为t期末应收帐款余额、t-l期末应收帐款余额、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

INVt=(INVt-INVt-1)/REVt

其中,INVt、INVt-1、REVt分别为t期末存货余额、t-1期末存货余额、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也可以通过线下项目即非核心收益(率)来度量。这里定义的非核心收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人等。也就是说,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联营、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甚至政府补贴等方式管理盈余。这其实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非核心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NCRt=t期的非核心收益/期末的净资产

(2)资产规模(zZC)。在西方的实证研究中,资产规模经常作为政治成本等的替代变量。我们认为,资产规模是企业风险的另一种表述。一般地讲,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的波动性就越小。为降低风险,减少利润波动,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可能更乐意与会计师事务嚷维持稳定的关系。更进一步讲,公司规模越大,可能意味着公司业务与管理更加复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成本越高。因而,我们预期公司规模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呈负相关关系。在模型中,ZzC用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二)检验模型。根据前面讨论,我们设计如下研究模型(模型A):

ACt=α+β1Opt-1+β2AARt-1+β3AINVt-1+β4NCRt-1+β5ZZCt-1+ξ

为了防止主要解释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出现自相关问题,特对其他自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的关系做回归检验。模型如下(模型B):

OPt-1=α+β1AARt-1+β2AINVt-1+β3NCRt-1+β4ZZCt-1+ξ

五、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表一显示,"抉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样本组)中,“不清洁”审计意见比例、应收帐款、存货项目的盈余管理均高于控制样本,用非核心收益率代表的盈余管理则低于控制样本。两组的资产规模大致相当。

(二)研究结果。将样本组和控制组的全部公司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本进行回归检验。表二列示了采用逻辑(Logistic)回归方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该表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正相关,审计意见类型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193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就是说,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前一个年度出具了“不清洁”审计意见,公司在随后的年度就越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这与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

应收帐款和存货等两大应计项目也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则正相关,但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非核心收益的规模的系数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原因可能在于,从1997年开始,上市公司大面积实施资产重组

突出的问题特别明显。这引起了证券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监管部门随即就主营业务变更、债务重组、补贴收入、股权投资等问题做出规定。随着这些规定的出台,1998年以后的非核心收益大幅下降。问题在于,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在此之前的主营业务可能更不突出,或者说非核心收益所占比重更大,在各种新的治理政策出台后,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的非核心收益的下降幅度可能更高,导致实证检验的结果与预期符号相反的现象。也就是说,盈余管理所产生的风险因素所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竞争性假设没有被证明

注:模型A主要解释被解释变量一一后期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否与前一期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变量等因素有关。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资产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尽管与预计的符号一致,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此外,我们也检验了审计意见类型变量与三个盈余管理变量及资产规模变量的相关关系(表三)。结果显示,给定的盈余管理变量及资产规模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个结果的解释意义在于,注册会计师没有针对盈余管理问题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它同样表明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

表三“不清洁”审计意见与其他控制变量之关系分析表(采用逻辑斯蒂回归)

六、发现、阐释与建议

(一)研究发现。本文运用控制样本的方法,采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了1999、2000年34家公司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与次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前一年度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变量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后一审计年度就被客户炒扰鱼!这就是注册会计师说“不”的代价。

本文的研究同时发现盈余管理风险变量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不具备显著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因为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而主动解除审计契约,规避潜在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没有充分考虑盈余管理的风险,也通过盈余管理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表现出来,诚如前述。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而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潜在的诉讼风险却没有引起注册会计师的足够重视。

(二)现象阐释。首先,我们从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视角来分析。在我国,由于长

期以来,证券发行审核中采用计划指标制和额度制的做法,公叫取得额度是成功募集低成本资金的关键所在。这导致上市资格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具有“壳资源”的性质。为了维持这种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者为了进一步配股融资,募集更多资金,上市公司必须达到特定的盈利标准(如净资产收益率达到0%、10%以上),这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比较普遍。此时,如果注册会计师坚持独立性,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客观公正地披露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风险或其他风险,那么,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很可能引起证券监管部门的关注,上市公司可能因此而招致惩处。虽然,监管部门为维护证券市场长远发展需要注册会计师说“不”,但上市公司则不需要注册会计师说“不”。超级秘书网

更进一步,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决定注册会计师聘任的是公司股东大会。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拓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会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说“不”,被解聘的概率就大了。我们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公司盈余管理导致潜在的诉讼风险没有引起注册会扦师的足够重视,主动从高风险审计项目退出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我国的会计市场问题。截至1999年12月31日,中国境内共有上市公司945家,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103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家事务所拥有客户不到10家。最大的事务所也只拥有42家上市公司客户。问题是一些事务所实际上只有一两家上市公司客户,甚至没有上市公司客户。在这种状况下,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竞争异常激烈,削价竞争、给回扣等不正常的手段就自然滋生。道理很简单,每一家事务所都要为生存而“折腰”。为了生存,部分事务所可能会不顾审计风险,接纳高风险审计项目。又因为担心说“不”后被解聘,因而,面对部分上市公司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最终,导致盈余管理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篇9

关键词:风险承受盈余管理盈余波动性资产专用性

一、引言

现有研究发现,公司风险与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影响着其盈余管理程度(Daniel&Thomas,2006;John,Litov&Yeung,2008;Julia,Garen&Antonia,2009;Amira,Ben&Christophe,2011)。如Daniel&Thomas(2006)从CEO激励的角度出发,发现当CEO的潜在薪酬与存货价值和期权控股关系密切联系时,其风险水平更高,公司用可操纵性应计项目去操纵盈余报告的动机更强。Wrightetal(1996)将公司的风险承受定义为:公司分析和选择项目产生的收益和相关现金流不同的不确定性。对于盈余管理的权威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收益及现金流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了风险,而管理当局期望收益稳定,因此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风险承受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通常作用于管理者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当管理者财富与公司股价相关时,受风险的影响,管理者更容易进行错报。David(2013)等在研究股权激励与错报之间的关系时,考察了风险承受在其中的作用,发现当管理者的股权激励比重越大时,其对于风险更加敏感,也更容易进行错报。Daniel&Thomas(2006)在研究CEO盈余管理动机时也发现,当CEO的潜在薪酬与存货价值和期权控股关系密切联系时,公司用可操纵性应计项目去操纵盈余报告的动机更强。Julia(2009)等在研究CEO风险相关激励及其收益平滑行为时发现,当CEO风险相关激励比重越高,公司的收益平滑现象更为明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承受通过影响管理者的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从公司层面来看,当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更强,其风险水平高,管理者为粉饰业绩,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Amira(2011)等以美国公司为样本,考察了盈余管理、风险承受和公司治理的关系,通过将风险划分为综合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实证检验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风险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现出一致性,即无论在何种风险下,随着公司风险水平的提高,其盈余管理程度更高。然而,关于用盈余波动性衡量的公司风险水平与盈余平滑指标的关系,有学者的实证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结论。John(2008)等在研究公司治理和风险承受关系时,将盈余平滑指标与公司风险指标进行实证回归,结果显示,二者为不显著的负向关系,并认为公司层面的会计回报的高波动性归功于低水平的收入平滑。公司风险与盈余管理历来都是学术界内外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的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容忽视,但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在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时,间接发现了风险承受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直接对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且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鉴于此,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度量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从公司盈利波动性和资产专用性两个角度计量风险承受水平,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盈利波动性和资产专用性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最终得到了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的正向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最通常的目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或者是利润平滑,而其中利润平滑在盈余管理中最为常见。Healy(1999)的研究表明,管理人员为使企业的利润保持在盈余下限与盈余上限之间,一般都会采取利润平滑的方法。而之所以追求利润平滑,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增强股东的信心,稳定公司的股价。考虑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当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低时,公司更能够接受较低的收益带来的影响,也同样能够应对收益的不稳定而带来的股价的波动,这样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积极性会降低。相反,当公司风险承受水平高时,由于损失的成本很高,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强,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另外,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普遍发现的是当公司风险水平提高时,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由此,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关于公司的风险承受的衡量指标,王震良、崔毅(2003)从市盈率的角度进行判定,梁志华等(2005)通过线性函数进行测定。国内学者对于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研究较少,没有提出一个系统完善的测定方法,因而在风险承受计量方面,一般参考国外研究成果。Philip(1991)考虑公司业绩、行业业绩、公司野心及期望等因素,建立回归模型测定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PeterWright等用预期收益的波动性来考虑公司的风险,收益以EPS来计量。KoseJohn等(2008)通过计算样本公司的息税前盈余和总资产的比值,考虑其和行业平均值的标准差,并从三个维度计算公司的风险。MaraFaccio(2009)等在研究大股东多元化和企业风险的问题时,在John的方法基础上,又提出用预期收益波动性来测定风险承受水平,但其计算指标是ROA而非EPS。具体操作是考虑每五年内的收益(ROA)波动,滚动计算其标准差,以此衡量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此外,用资产专用性程度来衡量公司的风险承受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做法,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Shleifer&Vishny,1992;Balakrishnan&Fox,1993;Mocnik,2001;李青原,王永海,2006),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综合考虑已有实证经验及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从盈余波动性和资产专用性两个角度来计量公司风险承受。公司盈余的稳定性影响着人们对于公司股票和公司的评价,稳定的盈余能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提高股东的信心,而盈余的波动幅度越大意味着公司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越大。因而,盈余的波动性可用来衡量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Scott(2006)认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一般是调整公司利润,使公司利润最大或最小化,更为常见的就是收益平滑。因此,通过盈余的波动来考察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可取的。上市公司盈余波动性越大,其风险承受水平越高,风险越高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据此,本文借用前人的经验,用盈余波动性来衡量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考虑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据此,提出本文假设1:

假设1:上市公司盈余波动性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资产专用性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根据Williamson(1979)给的定义,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特征。Choate(1997)指出,资产专用性越高,资产继续经营的收益越高,此时公司盈利能力也越强。李青原、王永海(2006)的研究也发现,公司盈利能力与资产专用性正相关。公司资产专用性越高,其盈利能力越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对越低。当公司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时,其风险水平越高,企业对资产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就越谨慎,资产专用性的程度就越低。因而,可以用资产专用性来衡量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考虑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公司预期风险越低时,专用性资产投资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越低。据此,提出本文假设2:

假设2:上市公司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区间为2007年至2011年。具体数据的筛选过程遵循以下原则: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样本区间被ST、PT的上市公司;剔除了数据异常、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2007年至2011年每年的样本公司数分别为923家、926家、923家、924家和923家,总共4619个有效研究样本的观测值,最后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上下1%的极值处理。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手工收集、整理,数据分析采用SAS9.2软件。

(三)模型设立与变量定义为检验公司风险承受水平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并结合已有经验将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得到具体模型如下:

|DAi,t|=?琢0+?琢1Risk1i,t+?琢2Sizei,t+?琢3Levi,t+?琢4ROAi,t+?琢5Growthi,t+?琢6CFFOi,t+?着i,t(1)

|DAi,t|=?琢0+?琢1Risk2i,t+?琢2Sizei,t+?琢3Levi,t+?琢4ROAi,t+?琢5Growthi,t+?琢6CFFOi,t+?着i,t(2)

其中|DA|是因变量,衡量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是通过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Risk1、Risk2分别代表盈余波动性和资产专用性,是自变量,衡量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Size、Lev、ROA、Growth和CFFO分别代表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净利率、发展水平和现金流,是模型的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是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显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的总体均值为0.14387,最大值为0.9160,最小值为0.00007,这表明从总体上来看,样本公司在观测期间内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样本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解释变量RISK1和RISK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RISK1的总体均值为0.0223,最大值为0.1653,最小值为0.0004;RISK2的总体均值为0.2784,最大值为0.9709,最小值为0.0011。RISK1是以盈余波动性衡量的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盈余波动性越大,风险水平越高。RISK2是以资产专用性程度衡量的风险承受水平,资产专用性越强,企业创收能力越强,风险水平相对越低。RISK1和RISK2的统计结果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对风险衡量的角度不同。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公司资产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标准差分别为1.1762和39.5835,说明样本公司的规模及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发展水平,样本公司在规模及成长性上有所不同,表明了样本选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实证结果则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此外,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上控制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具体影响有待于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表(3)报告了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统计。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变量ROA与RISK1的相关系数为0.5938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普遍很低,RISK1的计量中采用了息税前利润EBIT,因而与ROA的相关性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变量间的相关性普遍不高,这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变量的选取较为合理。具体从相关系数来看,RISK1与|DA|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RISK2与|DA|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盈余波动性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的关系,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的关系,初步验证了本文的两个假设。RISK1和RISK2的系数为负,也刚好验证了其与风险水平的不一致性。SIZE与|DA|的相关系数为负,与RISK1和RISK2的系数一正一负,说明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和风险承受负相关,这符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变量的自相关可能性很小,且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体符合假设及现有研究,但相关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解释作用仍有待于实证分析的进一步建议。

(三)回归分析(1)盈余波动性与盈余管理。表(4)报告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波动性与盈余管理的多元回归结果。调整的拟合优度为0.2877,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值为311.8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构建是合理的。解释变量RISK1的回归系数为0.3721(P=0.028),且t值为2.2,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波动性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公司盈余波动性越大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这符合本文的假设1。回归结果还显示,资产规模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资产报酬率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发展水平、现金流量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这些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符号方向一致。(2)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表(5)报告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的多元回归结果。调整的拟合优度为0.2952,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值很大且显著,说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构建也是合理的。解释变量RISK2的回归系数为-0.0725(P=0.000),且t值为-7.34,显著为负,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专用性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公司的资产专用性越强,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越低,这符合本文的假设2。此外,控制变量SIZE、LEV、ROA、GROWTH和CFFO的回归结果也与模型(1)中的结果大体一致。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波动性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盈余波动性越强,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资产专用性越强,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在本文中,盈余波动性和资产专用性是用来计量公司风险承受水平的,盈余波动性越强,公司面临的风险越高,而对于资产专用性,用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作为资产专用性的计量指标,固定资产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公司的风险缓冲能力越强,且当公司预期风险较高时,才会提高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因而资产专用性越强,公司的风险水平相对越低。模型的回归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本文假设,这也就表明了风险承受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即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越高,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越高,上市公司风险承受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此外,由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得到:公司规模对于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般而言,公司资产规模越大,盈余管理越少;公司负债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成长性及自由现金流越高的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也越高;资产报酬率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稳健性检验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到本文选取的是2007-2011连续五年的数据,但在实证分析时都将其作为截面数据进行回归,为排除时间的影响,将五年内每年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检验发现,逐年的回归结果,除个别控制变量稍有不同,解释变量同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均和假设一致。其次,对于RISK1的计算,当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计算时,其波动性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仍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也与前面的实证结果大体一致。最后,对于RISK2的计算,当采用固定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资产专用性的衡量指标时,RISK2的回归系数为-0.0225,t值为-10.15,资产专用性仍在1%的显著水平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以上的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四、结论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用琼斯模型计算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指标,用盈余波动性及资产专用性衡量公司风险承受水平,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风险承受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发现:盈余波动性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正相关,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衡量的资产专用性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负相关,盈余波动性和资产专用性是风险承受水平的计量指标,因而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强。此外还发现,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成长性及自由现金流对盈余管理有不同程度的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会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本文结果,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可以从公司的风险承受入手,降低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提高上市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从而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规范和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稳定金融市场、提高中国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和增强投资者信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创新在于:首次从我国上市公司风险承受的角度考察盈余管理,并发现上市公司风险承受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为研究上市公司风险承受和盈余管理均拓宽了研究方向。此外,用资产专用性计量风险承受,考虑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发现资产专用性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丰富了资产专用性的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未区分样本公司的性质,也没有对样本公司进行行业划分,没有研究风险承受对于不同性质、不同行业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别;二是没有具体讨论实际操作中风险承受通过何种方式影响盈余管理;另外,关于资产专用性对风险承受及盈余管理的具体影响,本文没有深入探讨。上述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亚平等:《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2]陈爽英等:《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风险的模型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7年第3期。

[3]谷风、张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学术交流》2011年第12期。

[4]苏文兵等:《CFO变更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5]张俊瑞、李彬:《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预测》2009年第2期。

[6]王震良、崔毅:《透过市盈率看公司风险》,《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5期。

[7]梁志华等:《公司风险测度系统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8]李青原、王永海:《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9]威廉R.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出版社2011年版。

[10]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0期。

[11]李文贵、余明桂:《所有权性质,市场化进程与企业风险承担》,《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2期。

[12]方明月:《资产专用性、融资能力与企业并购――来自中国A股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13]Jensen,MichaelC.,andWilliamH.Mec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

[14]JamesG.March,ZurSharpira.ManagerialPerspectivesOnRiskandRiskTaking.ManagementScience,1987.

[15]JuliaGrant,GarenMarkarian,AntonioParbonetti.CEORisk-RelatedIncentivesandIncomeSmoothing.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09.

[16]PeterWright,StephenP.Ferris,AtulyaSarin,VidyaAwasthi.ImpactofCorporateInsider,BlockholderandInstitutionalEquityOwnershiponFirmRiskTaking.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

[17]John,Kose,LubomirLitov,andBernardYeung.CorporateGovernanceandRisk-Taking,JournalofFinance,2008.

[18]LeeK.W.OrganizationalStructureandEarningManagement.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andFinance,2007.

[19]BergstresserD.,PhilipponT.CEOIncentiveand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6.

[20]PeasnellK.V,PopeP.F.,YoungS.BoardMonitoringandEarningManagement:DoOutsideDirectorsInfluenceAbnormalAccruals.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2005.

[21]PetraS.T.TheEffectsofCorporateGovernanceontheInformativenessofEarnings.EconomicsofGovernance,2007.

[22]PriorD.,SurrocaJ.AreSociallyResponsibleManagersReallyEthicalExplor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EarningManagement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orporateGovernance:AnInternationalReview,2008.

[23]PaulM.Healy,JamesM.Wahlen.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1999.

[24]PhilipBromiley.TestingaCausalModelofCorporateRiskTakingandPerformance.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1.

[25]Faccio,MaraMaria-TeresaMarchicaandRobertoMura.LargeShareholderDiversificationandCorporateRisk-Taking.PurdueUniversityWorkingPaper,2010.

[26]Jones,J.J.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1.

[27]AprilKlein.AuditCommittee,BoardofDirectorCharacteristicsand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2.

[28]DechowP.M.,SloanR.G.,SweeneyA.P.DetectingEarningsManagement.TheAccountingReview,1995.

[29]BartovE.,FerdinandA.Gul,JudyS.L.Tsui.Discretionary-accrualsModelsandAuditQualifications.FinancialEconomicsandAccounting,2000.

[30]OliverE.Williamson.TheEconomicInstitutionof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Contracting,DasSummaSummarumdesManagement,2007.

[31]Neffati,Amira,I.BenFredj,andChristopheSchalck.EarningsManagement,RiskandCorporateGovernanceinUSCompanies.CorporateOwnershipandControl,2011.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0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概念

广义来看,盈利模式主要是指经济体通过投入经济要素之后,获取现金流的方式与获取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结合,根本目标是获取现金流[1]。笔者从四个角度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概念进行介绍:第一,盈利途径是指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项目,公司盈利能力与项目数量成正比,前者越多,那么公司盈利能力也越强;第二,盈利方式是指获取盈利利用的载体;第三,业务结构是指公司的收入结构;第四,成本控制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控制成本,实现公司盈利最大化目标。从证券市场整体来看,受到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盈利模式也需要不断革新,才能够促进证券公司可持续盈利及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程来看,其盈利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盈利途径存在局限性。一直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盈利业务主要集中在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及发行业务等传统业务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且传统业务与市场关联性较大,极易受到市场的影响,使证券公司处于风险之中。

第二,收入结构不科学。相比较而言,经纪业务收入在我国证券公司总盈利中占比较高,其他方面占比过低,整体收入结构不平衡,且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公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

第三,盈利方式较为落后。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主要以流程性的通道业务为主,如经纪业务依靠交易所席位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渠道等,在此盈利模式下,造成盈利与证券市场涨跌存在高度依赖性,行情上涨或者下跌,都将会对证券公司盈利产生极大波动[2]。除此之外,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证券公司盈利水平。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拓展盈利途径

要想改变证券公司单一性盈利模式,证券市场主体应积极树立现代盈利理念,将创新作为证券公司发展的核心,推进公司转型,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同时,证券公司在外部环境影响,应不断配置和优化现有资源,树立创新理念,立足于客户需求,加大对增值业务的开发力度,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并借助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潮流争取更多有利机会。证券公司在创新中,要明确自身在资本市场中具有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盈利模式[3]。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同样适用于证券公司,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及客户需求;第二,行业发展特点;第三,风险可控可测。只有不断完善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够真正构建新型盈利模式,促进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收入结构,实施多元化经营

目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应优化收入结构,开展多元化经营。首先,证券公司积极培育专业的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落实“服务产品化、标准化”方案,将产品形式作为基础,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及标准化服务;同时,以产品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清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共赢,还能够引导人们理性投资。

其次,进一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据调查发现,我国融资融券市场未来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证券公司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推广融资融券业务,同时,监管部门要努力配合,适当放宽门槛标准,吸引更多证券数量,使该项业务能够保持高速发展态势[4]。

最后,开拓中介服务市场。开展中介服务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的工具,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一系列上市交易基金等服务,不仅能够发挥平抑市场波动等功能,还能够培养客户忠诚度,为构建新型盈利模式奠定基础。

(三)加大风险、成本管控力度,提高盈利稳定性

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风险性,加强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管控势在必行,特别是创新模式下,产品类别多、结构较为复杂,同时,成本作为影响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成本管控力度。基于此,首先,公司要积极完善治理结构,通过治理结构的平衡,立足于整体,统筹管理;其次,结合公司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最后,合理调整业务及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并进,提高证券公司风险抵抗能力。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1

《投资者报》记者薛玉敏

投资者报

尽管保费规模仍然持续增长,但是保险净利润却出现大幅下滑,去年净利润接近2000亿元,减少了800亿元,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趋势。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去年有19家寿险公司发生亏损,其中富德生命人寿、长城人寿、恒大人寿、利安人寿、东吴人寿、中银三星以及同方全球人寿等7家公司的利润亏损超过1亿元。

监管层对此的解释是:资本市场低迷以及成本提高。一位去年公司亏损的高管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诉苦,保险经营也受整个宏观经济影响,投资收益对于公司利润影响重大。

亏损公司多数利润不稳定

对于寿险公司来说,利润来源主要通过死差、费差以及利差。传统寿险公司有一个七八年盈利的周期,但是以前海人寿、安邦人寿等保险公司采用投资驱动的经营模式迅速做大。

一批中小寿险公司也纷纷跟随,2015年由于资本市场牛市,这些公司趁势依靠投资收益,利润实现大增。但是随之资本市场转向低迷,监管层对于万能险等理财产品的强势监管,公司经营被打回原型。

《投资者报》记者根据公司披露的偿付能力数据,24家寿险公司利润下滑超过了五成,19家公司出现了亏损。

这些亏损公司经营状况不一。一种是公司持续亏损,或曾有短暂盈利,但是2016年又重回亏损。譬如东吴人寿、利安人寿、同方全球人寿等公司。东吴人寿是一家新型寿险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只有2015年实现了盈利1亿元,去年公司再次陷入亏损为2.15亿元。

东吴人寿的相关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寿险公司的经营都有一个前期投入较大、利润逐渐释出的过程。公司成立时间仅4年,需要在机构网络铺设和业务渠道拓展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是公司去年亏损的原因,但公司一方面加紧成本控制,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加大资管提升的力度,打造专业的投资团队,提升投Y能力,提高投资收益。

利安人寿也是问题不断。成立于2011年中的利安人寿,其单一大股东雨润集团被爆出亏损、高负债,自顾不暇。根据利安人寿年报显示,2014年公司已实现盈利,但2015年转为亏损,亏损额超过1亿元。近年这种亏损势头在继续,2016年公司亏损增加至3.62亿元。

第二种情况,以中银三星和恒大人寿为例,被“豪门”招致麾下,由于强大大股东的支持,尽管仍然亏损,但盈利应该不是难事。

譬如,中银三星其控股股东为中国银行,不仅能带来资金,而且还可以带来优质客源,去年,中银三星利润为-1.73亿元,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司去年保费增长仅有11%,增速低于行业,距离三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还有段距离。

恒大人寿去年前3个季度连续亏损,尽管第四季度扭亏为盈,但去年全年仍亏损4.05亿元。许家印指出,2017年要求新的三大产业金融、健康、旅游要全部实现盈利,这对于恒大人寿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还有一类多年盈利不错,去年首次出现了亏损,譬如富德生命人寿、长城人寿等公司。

长城人寿成立于2005年,注册地为北京,目前注册资本金为28亿元。在经历7年的经营后,长城人寿终于在2012年扭亏为盈,当年实现盈利0.02亿元。随后三年,受经营红利逐渐释放以及投资收益提高影响,长城人寿实现了持续盈利,净利润分别为0.55亿元、0.32亿元以及1.6亿元。遗憾的是,2016年,长城人寿出现了亏损。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去年亏损5.3亿元。长城人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偿付能力表格披露的数据未经审计,所以最终数据会有调整。

长城人寿称,公司投资收益率处于正常水平。对于市场担心的万能险兑付压力,公司始终保持在公司年初预测值范围内,已经提前做好准备,未对公司经营以及现金流构成压力。

2017年投资更困难

无疑,保险公司的利润受投资收益的影响越来越大。

此前,保险投资收益一直在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3.39%提高到2013年5.04%,2014年6.3%,2015年7.56%。但是由于股市波动,2016年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下降到了5.6%。

一位保险公司高管对《投资者报》记者说道,保险投资股票也是必要的选择。基建投资的项目的收益率现在也就在4%左右。所以保险公司必须寻找更高收益风险资产,股票是一个,但现在对于股票举牌等行为受限制,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并不容易。

保险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篇12

一、财务失败及成因分析

在财务管理理论中,财务失败(financialfailure)是指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和危机。从财务预警的角度看,财务失败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失败是指公司盈利能力的实质性减弱,公司的偿付能力丧失,它涵盖了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各个阶段,其表现形式包括:拖欠短期债务、拍卖变现短期甚至长期资产、无力支付债务利息甚至本金等。狭义的财务失败仅指公司丧失偿付能力的最严重状况,即公司的资产市场价值总额小于负债市场价值总额,也就是所谓的“资不抵债”,最终导致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发生破产。

财务失败的原因分析是进行财务预警的必要理论基础。从公司的风险或不确定性着手展开的财务失败研究认为,财务失败源于风险主体对风险控制的不力。风险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其损失主要是指经济利益的减少和丧失。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财务失败主要研究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当财务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化解措施或采取的措施有效性不够,公司就会陷入财务失败的困境。基于对财务风险的定义和计量,财务预警模型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以风险测量技术为基础,建立风险估计和监测模型。

从财务实际应用研究层面展开的财务失败研究认为,财务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经营风险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最终都会体现到公司的财务状况上。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除了行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以外,最主要的分析内容之一是公司会计信息的分析。财务与会计理论认为,主要由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根据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研究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等,从而分析公司的安全状况,进而对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做出判断。因此,这一方向的财务预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是关于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方法包括比率分析、结构分析和比较分析等,而财务比率分析是其基本分析方法。这样,对各方面相关财务比率的单项和综合研究,也就成为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当然,财务预警的这一研究方向是建立在财务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由于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外部监管或第三方鉴证不力等原因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财务预警将毫无价值。

二、财务预警理论与方法

从第一部分的论述可知,财务预警研究基于基础理论的不同,主要有两大方向:一类是以风险分析为基础,主要采用风险监测系统的方法。另一类是以财务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公司的资金存量和流量分析人手进行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目前应用比较成功和有相当研究基础的是后者——基于财务比率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又可以根据财务预警模型中选用的变量多少不同,分为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式两种。

(一)单变量模式,是指运用单一变量,用个别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失败。从一般企业来看,主要的运用比率包括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一资产负债率)等。按照单变量模式,公司发生财务失败是由长期因素而非短期因素造成的,因此,可以长期跟踪这些比率,注意这些比率的变化,借以预测公司的财务危机。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个别比率只能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当这些比率彼此不完全一致甚至传递出相反的信号时,指标的警示作用就可能减弱甚至被抵消,因此,单变量模式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多变量模式,是指按照多变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形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然后以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来预测财务失败。这种模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由美国学者奥特曼(Altman)于1968年提出的“Z记分模型”。这一模型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计算步骤是首先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计算出一组反映公司财务危机程度的财务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对财务失败警示作用的大小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再将这些财务比率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公司的综合风险总判别分Z,最后将其与临界值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失败及其严重程度。“Z记分模型”的具体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越大,说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强,财务状况越理想。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留存收益相当于我国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X2越大,说明企业筹资和再投资的功能越强。

X3=(税息前利润÷资产总额)×100,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X3越大,说明企业不考虑税收和财务杠杆因素时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

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4越大,说明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判断越乐观,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该指标尤其具有说服力。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X5越大,说明企业利用现有资产获取销售收入的能力越强。

根据对财务失败企业的统计分析,奥特曼得出一个经验性的临界值,即Z=3.0.如果企业的Z记分高于3.0,则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无破产可能。低于3.0,则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如果低于1.8,则表明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将很难走出破产的困境。

“Z记分模型”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客观准确,简单易懂,所有数据均可直接根据财务报表得到,可操作性强,不仅有利于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财务分析,及早发现潜在的财务危机,改善财务状况,而且可以用来作为投资者(或者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或潜在的债权人)进行信贷决策以及监管机关实施监管措施的参考依据。

三、建立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思考

虽然“Z记分模型”适用于上市公司,奥特曼当初得出的公式也是基于制造业公司的财务资料。但是,这一模型的应用已扩展到非制造企业及企业债券评级等领域。我们可以借鉴其基本原理构建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当然,保险公司具有不同于工商企业的业务特点,反映其财务状况的指标也不可能与工商企业相同。2001年1月,中国保监会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试行)。2003年3月,又对其进行了修订。在借鉴国外财务预警理论与实践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规定中的某些监管指标并加以改造来构建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由于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的业务和财务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应分别建立各自的财务预警模型。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Z=W1X1-W2X2+W3X3+W4X4+W5X5-W6X6-W7X7

其中,Z为判别分值,W1、W2……W7为各比率的权重,X1、X2……X7为相应的财务比率,笔者提出的这些比率分别为:

1.X1(速动比率)=速动资产÷认可负债×100%,反映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可以迅速变现来偿还负债的能力,这一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为大于95%,指标值越大,表明保险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以及应付突发性保险责任事故的能力越强。

2.X2(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认可资产×100%,反映保险公司利用认可资产偿还认可负债的能力,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为小于90%,该指标值越小,表明保险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

3.X3(资产认可率)=资产净认可价值÷资产账面价值×100%,反映保险公司资产的风险状况,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为大于等于85%。

4.X4(自留保费增长率)=(本年自留保费-上年自留保费)÷上年自留保费×100%,反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加上分保费收入减去分出保费后的自留保费的增长率。一般来说,保费收入的增长表明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这样有利于保险公司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为-10%~60%。

5.X5(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认可资产×100%,反映保险公司利用认可资产产生利润(包括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能力,保险公司除了要保持保费收入的不断增长外,还应该提高承保业务和资金运用的收益水平。本指标实际上包含了承保利润和资金运用收益两个方面,利润率越高,表明保险公司运用现有资产的效益越好,保险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6.X6(自留保费规模率)=本年自留保费÷(实收资本金+公积金)×100%。《保险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该指标值越大,表明财险公司相对于其自有资本来说保费规模越大,因而其最终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越弱。计算该指标时,当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时,应在“实收资本加公积金”项目中予以扣除。

7.X7(估计的当期准备金缺乏对盈余比率)=(估计所需的损失以及损失理算费用准备金-当年的损失及损失理算费用准备金)÷当年盈余,其中,估计所需的损失以及损失理算费用准备金=当年的保费收入×准备金对保费的平均比率。该指标的正常范围为小于或等于25%,超过盈余25%的准备金缺乏说明保险公司明显没有得到恰当的管理。

由于Z记分值越大,则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强,因而模型中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成正比的速动比率、资产认可率、自留保费增长率、资产收益率为正权重,而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成反比的认可资产负债率、自留保费规模率、估计的当期准备金缺乏对盈余比率为负权重。在具体计算Z记分时,也要剔除非正常因素,比如对于刚开业的公司,自留保费增长率等指标就会出现异常。另外当保险公司自留保费增长率超过60%时,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这时要结合自留保费规模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二)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由于寿险公司大部分业务具有长期性和储蓄性等特点,因此选取的财务指标并不与财险公司完全相同。笔者提出的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为:

Z=WI‘YI-W2’Y2+W3‘Y3+W4’Y4-W5‘Y5+W6’Y6+W7Y7

其中,Z为判别分值,Wl‘、W2’……W7为各比率的权重,Y1、Y2……Y7相应的财务比率,分别为:

1.Y1(投资收益充足率)=资金运用净收益÷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业务准备金要求的投资收益×100%。其中资金运用净收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冲减短期投资成本的分红收入一利息支出一卖出回购证券支出一投资减值准备,但不包括独立账户中各项投资资产所产生的资金运用净收益。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业务准备金要求的投资收益=∑(不同评估利率的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的期末责任准备金X相应的评估利率),其中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的期末责任准备金按照认可负债表中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相同口径计算,不包括计为独立账户负债的那部分准备金。本指标的正常值为125%—900%。

2.Y2(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资产÷认可负债×100%。该指标与财险公司相同,指标正常值为小于90%。

3.Y3(资产认可率)=资产净认可价值÷资产账面价值×100%,该指标与财险公司相同,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为大于等于85%。

4.Y4(保费收入增长率)=(本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100%。本指标的正常值为-10%~50%。指标值过低,说明公司业务增长过慢,业务拓展能力不足。本指标值过高,说明公司业务增长太快,可能因责任准备金的相应增加而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

5.Y5(短期险两年赔付率)=[本年和上年的赔款支出(减摊回赔款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分保赔款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之和-本年和上年的迫偿款收入之和]÷(本年和上年的短期险自留保费之和-本年和上年的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之和)×100%。本指标主要反映寿险公司短期险业务赔款支出状况。根据精算规定,短期险附加费用率为35%,因此,本指标的正常值为小于65%,否则短期险的承保利润有可能为负,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

6.Y6(净盈余变化率)=(当年净盈余—上年净盈余)÷上年净盈余。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寿险公司净盈余的变化情况,也是衡量一个寿险公司财务状况在一年里改进或恶化的根本标准。本指标的正常值为-10%~50%,使用50%的上限是因为某些濒于倒闭的公司在无力偿付债务之前有盈余剧增的现象。这种剧增可能是财务不稳定的迹象,有可能涉及到所有权的变化,诸如业务转移等。

7.Y7(准备金变化率)=(当年准备金-上年准备金)/当年净保费收入-(上年准备金—前年准备金)/上年净保费收入。该指标的正常范围为-20%~20%,它主要考核寿险公司业务经营与准备金提取的稳定性。准备金突然变化,说明保险公司产品总量或结构发生变化,也可能是准备金计算方法改变。一般准备金突然减少,说明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有较大变化,也可能说明该公司财务出现困难。

以上指标中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成正比的投资收益充足率、资产认可率、保费收入增长率、净盈余变化率、准备金变化率为正权重,而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成反比的认可资产负债率、短期险两年赔付率为负权重。在具体计算Z记分时,也要根据寿险公司成立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本文的局限性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构建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预警体系是摆在我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也是保险监管机关实现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环节。本文遵循财务预警理论提出了保险公司财务预警的初步模型。应该说,这一模型还不健全,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模型中的指标是否具有线性关系,这是模型能否建立的一个关键。从奥特曼以及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这一线形关系在制造业以及部分非制造业公司是成立的,但就国内外保险业来说,尚无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结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例(12篇)

    - 阅0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1长期以来就"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历史教师。如何让高三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之后,面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有一定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范例(12

    - 阅0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并购模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寓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能在竞争.....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