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问题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1

长期以来就"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历史教师。如何让高三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之后,面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在知识的迁移与材料问题之间找到一座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智慧桥梁?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我以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为例,谈谈教师在试题讲评这个教学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教师对命题者命题立意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明确命题者要考什么。从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材料呈现的关键词或相关材料所反映的时空内容展示中,我们可以确定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主干知识是学生答题相关要点的思考范围。

其次,教师要分析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史观的运用在这个部分的分析很重要。它能从宏观上发现命题者问题切入的角度以及考查的学科能力要求,从而指出解题思路。

第三,历史学科在给学生以历史启示的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方。作为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都会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其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意图。广东2013年文综历史卷38题,给学生以这样的启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2教师讲评试题的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确立纠偏策略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的思维错误为讲评重点;以科学规范的历史思维导引为设计线索;以师生之间交流讨论为活动方式;以简洁明了的板书促进学生的规范表达;在评析中、迁移运用中建构历史学科的思维。

其次,明确此题的解题思路:用全球史观统领材料,抓住中心词"世界经济贸易关系",通过欧洲13、14世纪至19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中地位的变化史实及对其变化原因的探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抓住学生思维障碍点进行重点分析:(1)由于相关历史观的认识与掌握不足从而导致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全面以及重大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2)审题不到位;(3)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4)答题规范性欠缺。

第四,制定教师纠偏策略:(1)加强史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认识历史的方法,建构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体系。(2)加强审题训练。注意提示语,如"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等;抓中心词,提限定语,明确答项语。(3)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与归纳的能力。强调忠实于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4)答题规范性指导。答案的展现要体现历史味,即必须有史实支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

3典题答题剖析过程

2013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第(1)问"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第一小问【考点】:与历史相关的地理知识。【思维过程】:"根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中找答案即可,由材料"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答案是"亚洲"。【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若回答在"中国、印度"。究其原因是审题不到位,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地区"而非"国家"。第二小问【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思维过程】: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也就是不能从材料中找答案,要从课本知识找答案,注意"分析"即要求从16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问题,卷面表述时要注意答题规范性,做好要点化和序号化。【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答案,原因是对16世纪的欧洲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参考答案】:(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第一小问【考点】: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思维过程】:历史过程的"变化",必须要把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用"从……到……"的模式表述。【思维障碍分析】:学生"变化"回答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审题和阅读材料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答题规范训练不到位。也会造成答案不全面或判断失误,如只讲欧洲或只讲中国的变化。第二小问【考点】: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思维过程】:分析政治、经济原因需要从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组织答案。【思维障碍分析】:如果学生对19世纪的中西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答案就会出现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若答题卷面表述不清,主要是规范性做的不好,没有分中国和欧洲两个部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参考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改变。当代世界的主题并非说世界和平已经到来,发展问题也非解决,而是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长期任务。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关系到世界全局的整个世界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它反映出一定时间内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和基本趋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缓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和多种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仔细地研究了世界诸多重要问题及对世界的影响,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其依据是什么呢?从政治上看,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从军事上看,美苏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使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从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都面临发展问题。的确,冷战结束后,美苏对峙引发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然而,面对伊拉克,特别是南联盟被侵略和我驻南使馆遭袭击,人们难免要问世界的主题变了吗?我们认为,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十分猖撅,世界和平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

第一,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冷战、对抗没有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什么好处。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专注国内问题的解决,重视发展和社会问题。虽然霸权主义为自身独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发动战争,但当达到目的后就立即停战,免得陷得太深,拖垮经济。这些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事实上,苏联解体,华约消失,附属于两大阵营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不复存在,成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有利因素。尽管俄美对抗没有也不会消失,但双方有对抗,有妥协,又有合作。双方在科索沃问题上严重对抗,剑拔妈弩张,但最终还是坐下来谈判,达成了某种妥协。一些地区和国家因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但经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各自出于缓和的考虑,谈判或试图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大都有所缓和,如以巴、叙以和谈,埃厄和谈等。朝鲜和韩国在自主统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使热点降温。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将是今后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而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具有世界上最庞大军备,特别是核军备的两个大国的军事势力客观上对世界战争起着制约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仍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但经济不景气,国力衰落,难以承受大的战争。美国虽在常规武器上超过俄罗斯,而且综合国力较强,但它不能不顾及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因此,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只能要求维护车臣的“人权”,或进行制裁,即不能采取实质性的步骤。另外,从现代战争的威力看,强者之间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投有的,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同时毁灭,尤其是核战争。所以,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及大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有望获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三,和平是当代世界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根本问题。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科索沃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俄罗斯两国及其人民强烈反对北约的侵略,美国及其意大利等盟国的人民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对南联盟的野蛮空袭。目前世界人民更加关心和注意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可以说,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维护和平的各种因素的增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第四,目前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首先,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造成了这些国家严重的贫困和落后。独立后,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变。特别是由于不合理、不等价交换等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贫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发达国家在经过经济上的“黄金时期”和后来的低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和“再发展”成了其面临的共同难题或最大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南方经济的制约。若南方经济进一步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北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降低到了零点,和平已经到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因此,在认识世界的主题时,无视或试图否认战争危险性的存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时,并没否认战争,相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战争危险性的存在。他首次提出世界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在1984年5月,而在同年的国庆讲话及会见外宾时,两次提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到了1990年底,他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两霸争夺时复杂得多,乱得多。显而易见,邓小平经常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而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性的存在,要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不意味着世界已获得了共同发展的机会。首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如在发达国家,前几年欧美经济增长缓慢,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美国经济则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达4万多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为100美元。其次,南方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1993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6万亿美元,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占62.5%,其人口却只有世界总数的12%,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74%,却只拥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因此,从世界局势看,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间题更加严重。

那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撷科学概括了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两极格局的终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尽管世界并不安宁,天下并不太平,但世界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带着20世纪末的和平发与发展的主旋律进人崭新的21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必将成为新世纪时代的主流。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要。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世界人民痛定思痛,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发展的必要,强烈渴望和维护和,反对战争;殷切地企盼和促进发展,反对贫穷。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前进,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是全世界人民这种共同要求和愿望的反映。再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战略目标,是世界人民长期而神圣的共同任务。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远远没有实现,而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着重重阻力,破坏和平与发展的行为愈演愈烈。因此,邓小平始终把和平与发展看成是世界诸多问题中需努力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由于它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世界人民需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完成这个任务,以造福子孙万代,造福于全人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安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为谋求世界霸权,继续充当世界“警察”,无视世界潮流和世界人民的呼声,动辄武力威胁别国,甚至搞扩张侵略。其一,它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不断加强军事同盟。其二,加强了海外的军事存在,将其作为干涉和侵略别国的前哨基地。其三,不断进行针对别国的单方或多方军事演习,显耀武力,威胁别人。其四,不断进行核武器的换代升级,保存了大量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其五,构造国家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打破国际军事战略平衡,谋求战略优势。其六,利用“人权”和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大肆施压,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绕开联合国,公然对主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和占领。所有这些,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因此一国之内战,两国边界冲突、甚至战争,充其量在一国之内或两、三国之间发生,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十多个国家,对弱小的主权国家进行侵略,则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严重对抗的六七十年代也未曾发生过。而这种情况若不加以有效制止的话,这对于世界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其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本来就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同时也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达1133亿美元,而这些大都由科威特和其盟国分摊,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重建需5000亿美元。对南联盟的侵略造成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这不仅给受害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也给邻国经济带来了损失。同时战争导致大量资源、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其损失难以估量。此外,大量研制和装备新式武器,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势必引发世界军备竞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总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目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障碍,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在世界人民渴望和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仍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了时代潮流,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严重的威胁。

第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这是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战略决策。他始终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看成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历史上,中国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以后又受到霸权主义的欺负。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是反对霸权和侵略的。同时,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正是由于这样的理由,邓小平把反霸权和维护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第二,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第二条,并提出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可见,这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点,同时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由少数大国主宰世界,严重损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冷战结束后,本应立即改变,但霸权主义者仍顽固坚持并大肆推行“新干涉主义”,又一次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取而代之以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武装人侵和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新的国际秩序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发展为目的,建立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因此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予极大的促进。

第三,大力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的多极化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在减弱,想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俄罗斯军事势力不容忽视,经济潜力较大,是重要的一极。欧盟、日本也分别是重要的一极。总之,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3

当前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时代,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功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体,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因此,充分认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已经是我们的时代主题,更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知识。

在讲授《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的过程中,http://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变化,以及深入了解国际经贸环境以及相关的国际事务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

当前世界处于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始于2008下半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仍然继续发展深化,这种形势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势头,但复苏进程不容乐观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美国、欧盟、中国等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大规模的经济救援措施,这些措施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扭转了经济继续下滑的危势,使得全球经济基本上转入复苏或恢复性增长的局面。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整个进程中,各国情况差别很大,形势不够均衡,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良好,恢复势头明显,而美欧等传统发达经济体则问题较多,进展缓慢。

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未来的世界经济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始终停滞不前,使世界经济也很难迅速恢复。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金融业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特别是过于庞大而又疏于监管的虚拟经济饱受批评。因此,美国也提出要改进经济模式,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新能源等领域,但是这些是不是能够提供长期的增长动力还有待观察。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体欧盟,在本次危机中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自2010年以来又发生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希腊、意大利等国深陷其中,至今没有明显好转,严重拖累了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复苏和增长,使世界经济的前景也暗淡了下来。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目前的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改革经济增长模式的艰巨任务,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发展显然为我们的调整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三、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本次经济危机使国际贸易遭受到严重打击,2009年全球贸易额出现20%的下滑,是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最大降幅。当前,有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国内经济的目的,不断打压进口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升温,各国间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各国已经形成的一些经济联系将受到损害,不利于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四、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大

未来一个时期,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对全球经济发展可能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那么这种国际经贸环境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深化,对我国仍然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1、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扩大和稳定出口,为我国更多企业开创适销的外部环境;2、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其次,绿色产业在经历经济危机后迅速在全球兴起,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绿色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要我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就可以与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步伐一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也可以从中培育出自己的新产业和新企业。

第三,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恢复进一步突显出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目前世界主要经济提复苏普遍缓慢曲折,造成需求增长缓慢,使我国出口增长受到外需制约的境况短期内不会得到彻底缓解;同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面临的贸易保护措施呈现明显增多态势,因此,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就必须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以上这些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将不是短期和暂时的,它们会对我国的众多经济领域的未来带来一定不确定性,自然会对众多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产生影响。而现实是,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大多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对外部世界非常缺乏了解和理解,造成了与大时代、大环境的脱节,比如,不少学生

转贴于http://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4

问题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八单元的内容,请翻看目录:(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本单元共3课,呈现的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在二战后是如何发展的?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历史感悟?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本单元需要探讨的问题。意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对经济全球化概念早已耳熟能详,以学生熟知的经济概念为切入点,进入本单元学习,可引起学生共鸣。通过设置问题,以疑导读,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和探究欲。同时,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课本目录不阅读,对单元结构不甚了解,只是孤立地学习每课内容。通过这种单元呈现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目录的习惯,帮助学生认知单元特征、理解单元内容及内在联系,从而做到高屋建瓴。过渡: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请看课本材料:P104本课课题下引言:“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第1、2自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由于英国在战争中遭到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问题2:据以上材料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规律?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它提出了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什么计划?其真实意图是什么?这将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什么变化?意图:以教材为依托,根据教材的显性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从二战后西欧、美国的实力对比,得出“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结论,再联系、分析一战前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原因,进行知识迁移,得出“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认识。从材料中筛选信息得出:美国提出怀特计划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经济地位的提高,政治上必然会有何野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然会得出“称霸世界”的结论,据此让学生领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而挖掘教材的隐性联系,释疑解惑: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打破原有的经济格局,使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战后期,为重建战后经济秩序,1944年7月,一些国家在美国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问题3:布雷顿森林会议有哪些国参加?《布雷顿森林协定》是以谁的计划为基础的?根据此协定成立了哪两个国际金融组织?说明此时美国的愿望是否实现?为什么?意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落实课标要求(1),即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时间、地点、构成。同时提醒学生:布雷顿森林会议不仅有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参加,还有苏联和中国,因为苏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必要、更有资格承担国际责任。这样不仅可让学生反思旧有知识,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而且可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为世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决心。该协定是以美国的怀特计划为基础,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此时美国的愿望基本实现,因为,这两个机构都由美国控制,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依据:(1)认缴资金;(2)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3)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稳定等价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建立稳定的比价关系。这样,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赤字,从而使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的实际资产资源向美国转移,可以通过发行纸币而不运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这就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极大地增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固定汇率制”是本课中核心的经济概念,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而对其深刻内涵不甚理解,这样通过解析概念,就帮助学生理解了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的关键,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实现课标要求(2)。同时,讲述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20纪70年代后,该体系解体和现实中美国成为当今最大的负债国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过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执行机构,它们的职能不尽相同。

问题4:请看图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币标志)和材料(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巨大冲击,一些国家,像冰岛,濒临破产,需要依靠国际组织的支援):冰岛应向哪个组织申请贷款?意图:根据两大组织的职能分析,冰岛应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这是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时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兴趣与欲望。为展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他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历史课堂面向现实的功能。过渡:呈现史料(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反建制主义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92-02

全球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历史选择,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为促进全球化的脚步也一直未曾停歇。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并生的一种现象是反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主导者,现今却出现了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现象,这势必会给当前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相伴而生,如今更多表现为一种思潮和运动,全球化进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加速,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世界市场完全形成,反全球化运动也在此时达到了高潮。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其运动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运动形式主要以在全球各种重要会议期间的示威游行为主,而且还有各种形式的全球论坛,内容由最初的反对经济全球化又增添了关注世界人权、妇女权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反全球化的主体主要有三种,反全球化国家、反全球化组织和反全球化人士。反全球化国家多是以发展中国家居多,这些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外来资本或者思想的冲击,这给本国带来的损失大于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收益。反全球化组织最为著名的是世界社会论坛,最初是作为世界经济论坛的对立面出现的,而且还曾在论坛上通过了有关反全球化的倡议。反全球化人士多为社会左派人士,他们反对全球化给本国或者民族带来的冲击,较为著名的反全球化人士有前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和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

全球化进程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但为何仍有一些人反对全球化?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0年发表的《千年报告》中指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全球化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差异,根据瑞士信贷银行研究所的《2016年全球财富报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贫富差异越来越大,世界上最富有的10%的成年人掌握了全球近九成的财富。当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然而G20成员国占据了全球GDP的85%以上,从现有经济数据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的国家大多数是G20成员国,所以上述比例还有继续加大的趋势。

反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一个新趋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反对全球化,西方国家作为全球化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也面临两极分化问题,两极分化使得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严重的社会裂痕,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使得国内一些低端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要求囊等嗽钡母呒际跛平和高学历,这就让占人口多数的低学历人群面临经济困难,由于西方国家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时这些社会问题并未引发社会矛盾,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不少国家为削减政府开支不得不降低社会保障水平,这让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加之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低收入群体反对社会精英治理国家,希望通过民选选出强势的领导人能够采取激烈的手段改变社会现状,当前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为反建制主义。所以反全球化发展至今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现象,而且还伴随着反建制主义思潮的兴起愈演愈烈,这对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反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庞中英博士认为反全球化运动本身是另一种全球化,[1]因此反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当前国际秩序处于不稳定的时期,这也让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达到一个新高潮,反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反全球化对当前世界政治秩序的影响

当前世界政治秩序是以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平等为基础的,但经济的缓慢增长以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带来了西方世界内部的社会分裂,反建制主义伴随着反全球化动摇了西方价值观。西方国家认为自身价值观的绝对优越性使得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变得极端,西方世界引以为豪的价值观是西方难以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因,自身不推动改革就很难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社会矛盾会愈发尖锐,民众就会反对建立在自由价值观基础上的各种国际原则和规范。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将美国现在面临的经济困难归咎于全球化将美国的岗位带到了中国等新兴国家,上台之后先是退出TPP谈判,然后了中美合作制定的全球气候协议,这表明了曾经主导建立了全球政治秩序的国家现在不打算遵守当前的政治秩序,这带来的结果是更多的国家将效仿美国的行为,因此这会使得当前的国际政治秩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势必也会有负面影响。全球化使得人员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如今人员自由流动会带来难民的自由流动、恐怖主义的自由流动等问题,难民的自由流动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恐怖主义的自由流动会重创当地旅游业,增加社会安保负担,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全球化使得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但资本的逐利性是造成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极力推进国际分工,这给发达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低级产业转移到人力成本低发展中国家,造成本国失业率增加,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债。当这些国家发现全球化进程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小于他们的损失时,他们就会抵制全球化进程,进而反对现有经济秩序,政府也将会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这一方式来处理国际经济问题。

三、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顺应历史潮流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强大国力的基础,当前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兴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进程虽然不可逆转,但全球化确实给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的兴起必将给世界秩序的参与者带来挑战,因此认清这些挑战也是中国的当务之急。首先,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冲突必然会显著增加,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其次,反全球化运动多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扩散等问题,因此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面临着这些问题。最后,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企业走出国门经验尚且不足,目前存在中国企业污染当地环境或因为腐败等问题受到当地民众的反对,因此如何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是中国这些跨国企业需要正视的问题。

(二)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在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中,反对最多的就是经济全球化,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未来一段时期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加,这会给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带来的机遇:1.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使得中国从世界经济秩序的服从者变成秩序的保护者和改革者。美国作为世界大部分经济秩序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在特朗普上台之后明显不再完全遵守由自己制定的规则,而是希望通过贸易保护来改善自身经济,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分工早已完成了全球布局,因此全球化进程是难以逆转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已经在多个国际场合表明中国维护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决心,这展示给世界的是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中国在十之后推出了“一带一路”宏伟规划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公共产品,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欢迎其他国家搭乘顺风车,为改善沿途国家的经济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当前世界冲突中有很多是因为经济落后造成的,中国致力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客观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在美国不想遵守国际经济秩序的背景下,中国的做法不仅给中国带来其他国家的赞誉,也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也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革全球化中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为更为完善的世界经济秩序贡献力量。2.促使中国加快改革脚步,促使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两极分化、贫富不均,西方世界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主导者现在也因为这个问题使得社会分裂,因此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十之后没有放停改革的脚步,而且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吏治腐败,反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将会促使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分配公平,避免社矛盾积累,这也有利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潮流,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组织都难以逆转这一进程,反全球化与全球化共生共存,因此必须应对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反全球化思潮与反建制主义等思潮并行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当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如何将挑战转变成机遇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认清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制定出解决方案也是中国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6

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达沃斯研讨会(D8VOSSymposlum),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钱俊瑞教授为代表团团长。同年4月,施瓦布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邀请,第一次访问中国。中国外经贸部与欧洲管理论坛(EuropeanManagementForum)签署备忘录,同意其与中国的企业管理协会定期进行交流,并合作在北京举办年会。

1980年:时任副总理带队参加世界经济论坛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中国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李非平、李华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

1981年:世界经济论坛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1981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前身)合办的第一届“企业管理国际研讨会”(中国企业高峰会的前身)召开。

20多年来,中国政府对“企业管理国际研讨会”以及后来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高峰会”非常重视,我国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接见到会代表并亲自参会。会议主要围绕外商关心的经济改革、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外方代表可以从中国政府有关领导那里直接获取第一手信息。

1986年:朱F基带团参加达沃斯论坛

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朱F基带团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论坛由“欧洲经济论坛”改名为“世界经济论坛”,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1992年:参加世界经济论坛

1992年1月27日至2月7日,总理出席了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并访问西欧。在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目为《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的演说,介绍了中国经济形势和成就。他表示中国的目标是到2030至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中欧关系在这次论坛上得到明显改善。

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东亚峰会在香港召开

香港回归后两个月,世界经济论坛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了东亚峰会(EastAsiaSummit)。

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北京办事处设立

世界经济论坛设立北京办事处,作为全球成长公司中心的总部,推动GGC项目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论坛在海外成立的第二个办事处。总理在中南海会见施瓦布和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商业委员会的成员们,决定2007年在中国举办首届新领军者年会,即“夏季达沃斯”。

自2006年5月起,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在中国甄选“新领军者年会”的举办地,经过多轮筛选,最终确定首届年会在大连市举办、第二届年会在天津市举办。2006年9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邀请天津市、大连市领导共同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闻会,正式宣布此事。

2007年: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大连

新领军者年会即第一届夏季达沃斯与2007年9日6日至8日在中国大连举办。从传统到新兴、从“达沃斯精神”到“大连精神”,首届中国夏季达沃斯论坛使大连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成为代表世界“新领军者”的城市。

2008年: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

2008年9月26日至28日,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国务院总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世界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工商界、学术界和新闻界代表130。余人与会。本届年会主题是“下一轮增长浪潮”,下设“走向全球”、“驾驭风险”、“未来成长的动力”、“科技与创新:下一轮浪潮”和“中国: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五个议题。会议重点关注新一代快速成长的跨国公司应对当前经济挑战和未来机遇的方法等问题。

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

然而,在会计方面,20世纪却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会计界认真加以思考的及一些很值得深切反省的历史教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记取历史教训,方能端正未来会计发展的历史航向,为21世纪会计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站在历史的基点之上,也须认真审视世纪之交会计环境的变化,与预测新世纪信息与知识发展的基本态势,以明确新世纪会计改革的历史使命。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官僚主义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官僚主义"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民主、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政府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及证券机构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可以讲,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尚未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故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针对举世发起的绿色革命与世界性的绿色回归运动进行反省,20世纪会计工作失控与会计研究工作不力方面应当进行检讨的问题

20世纪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最为严重的便是生态环境危机,它日趋严重的后果将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乃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力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及在经济发展实践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故生态环境危机依然越来越重。从会计方面加以反思,尽管有有关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不以这一职业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不少关键性问题也不是它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可以单独加以检讨的问题(1)人口失控中的会计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涉及对活劳动消耗的控制,会计界未能始终坚持"尽可能节约劳动时间"的基本准则及在成本计量中未能坚持"必要的活劳动消耗"控制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成本失控问题,而任何一个企业也未能完全解决好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这一根本性问题。(2)能源与资源消耗失控中的会计责任。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构成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失控问题,在这方面会计界应负有一定责任。(3)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责任。当今,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从中悟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污染对其他人有不利影响,污染者一般不必赔偿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对环境危害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是软弱的、不可补偿性的,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无法得到体现。会计研究人员尚未能从企业与社会相关联的重要方面寻到建"绿色会计理论"的支点,也未能解决"环境成本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故应当讲会计界在这方面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4)客观上会计控制是实现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个高尚的职业群体也是未来"实行双重战备,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方面。然而,在20世纪,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却缺乏一致的行动,因而,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未能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为担负起"环境成本"控制责任,国际会计界应当组织、有纲领地采取一致行动,拓宽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会计控制的历史局限性。

当然,百年回首在需要审视与反思的一些大的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故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须得从总体上加以。一方面应把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起来进行会析,、,以提示共历史运行,让历史的光辉照向未来。另一方面又须针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环境变化,对未来会计的基本态势作出分析、预测,让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会计问题研究融会贯通,以据此切实作出新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让国际会计界从历史起向未来。

(一)走向宏观世界--21世纪会计全球化发展态势展望

自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便开始了经济全球华的历史进程,到19世纪末便形成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而自20世纪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便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打破了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由于20世纪后期信笺与知识经济出现,专家们认为旧的全球化已经结束,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新的经济全球化将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支配下,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又在20世纪突破了经济发展界域,使全球化扩展到其他方面。如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性质从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正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再如上已逐步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与霸权主义的模式,而在"多元化"并存状态下,将世界引向和平与发展。从经济方面讲,20世纪也已在基本的方面实现了由民族经济向世界化经济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世纪之交处在更加迅速的进展之中。从发展趋势考察,21世纪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支配之下进行的,而且这种一体化或曰全球化又将是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性文化发生撞击为基点进行的。而无论如何未来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推动之下的"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都地强有力地改变着未来的会计世界,而这种改变首先又集中体现在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它促进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迅速向宏观经济世界推进,其发展方面在于:(1)依据会计控制的历史空间必然与经济扩展的历史空间相一致的运行规律,在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会计的发展将必然要体现"以大制大"的管理战略,相应地,逐步地拓宽其控制领域,并通过建立健全宏购会计控制体系,使会计的发展向全球化推进;(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国际化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专家们不仅已有了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而且已从多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全球性社会"来解决全球性经济管理的问题。固然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同步演化的情况下,有关建立"全球社会"的构想尚属一种超前性的思想与行为,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解决全球性经济控制问题确实已迫在眉睫,故当今类似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组织应切实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着手解决筹建一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作用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并在其组织系统中确定会计、审计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从国际会计界方面讲,也应当相应考虑构建国际会计控制体系的问题,以在宏观方面实现对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控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使命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突破国家界域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也早已超过国家界限,因而,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便必须全球采取一致的行动。当今,人类所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人们深感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与他的同事罗姆班德在题为《21世纪我们必须谈判解决的问题》一文中官道:"人类能够度过21世纪吗?"提出这样惊世震俗的问题,意味着下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界在下世纪肩负着重要使命。(1)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下世纪制订一种适合于全球的衡量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其中又建议围绕着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建立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信息框架",而建立"信息框架",实理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会计界的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中,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2)针对21世纪生态环境控制,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还提出建立"绿色GNP"的切实设想,有鉴于这种构想所设定的目标在于把"与资源损耗和污染成的环境有关的成本从GNP"便成为会计工作者与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由于建立有效的环境体现制改革与财务、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都应服从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要求;(4)除以往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文件外,还须围绕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规范,诸如国际生态环境控制专门准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准则,以及建立适合未来宏观会计管理与微观会计管理两方面要求的特别环境会计准则等。

(三)建立与健全的专家经营管理决策组织体制,实现化、民主化与高效率决策,21世纪必须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专家在企业组织的上层、中层及基层单位经营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新世纪,改革企业官僚制化最有效的办法将是以各类专家优化组合而成的专家集团取代原来的官僚化集团,其主要精神当体现在:(1)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当由专家担任;(2)企业的总经理与分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副总经理须一律由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专家担任;(3)类似财务长、会计长、内部审计长之类的重要管理岗位当选择优秀专家担任;(4)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以往仅处于参与决策的地位交应得到根本性改变,他们将是确定企业上层、中层乃至基层主要经营管理决策事项的重要成员。

(四)在21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变化,必将促使会计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改革,也将会在一定程序上改变会计的理论体系与体系

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变化将是根本性的:(1)它促使经济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方面;(2)它改变了以往以大最消耗人力、原材料和能源为基本手段的生产经营状况,转而依赖于知识创新、智能开发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3)这个时代,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率生产标准转变到以知识生产率为标准的方面;(4)在这个时代,知识、信息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比货币资本、实物资本更加重要的资本;(5)由于上述根本性变化必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学与会计学原理的一些主要的变化,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与具体问题与具体问题均有待会计学界展开研究,以在会计理论体系重构与调整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支配下,21世纪围绕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协调企业同市场的关系,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必将在新世纪经济管理工程建设中密切配合,协高一致,在企业--市场一体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在智力资本起支配性作用的时间,财务管理工作者将必须经过调整旧的财务指标体系,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以解决企业--市场一体化管理问题;其次,密切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行财务会计的改革;再次,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系统解决不定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问题,管理会计工作也将通过改变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要求;最后,体现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新的内部控制关系。

(六)适应21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将在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切实解决会计控制系统的构建问题,使会计工作进入化、科学化控制时代,以实现快速决策与高效率决策

(七)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下,21世纪的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为转移,朝着"综合化教育"与"大教育"方面发展,其中会计教育也将朝着"综合化会计"与"大会计"教育方向发展

专家们认为,21世纪将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及教育并驾齐驱发展的世纪,教育将既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21世纪新经济增长点,而大学教育则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就会计而言,(1)未来的会计教育将以培养高智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计划将充分体现拓宽会计人才的知识面,按照管理"通才"的标准进行培养;(2)将建立会计专门人才终身接受教育的制度,以始终保持会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3)推行会计教育普及将成为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另一战略目标,通过多层次、多面向、多渠道及多种方式的专业教育,让会计基础知识真正一种社会性知识,以进一步发挥会计人才的社会性作用;(4)从会计教育提高方面讲,会计专业的学位教育将在专门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5)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与相互长入发展趋势下,会计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将会越来越明显,会计将最终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专业。

(八)21世纪审计发展趋势将是(1)强化企业各层级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支柱;(2)注册会计师审计将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3)开展跨国环境审计,推进社会责任审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审计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此外,在新的世纪,对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特种经济业务处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以及质量会计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也将成为现代会计学发展的重点。同时,随着大科学、高新技术及大经济与信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将会不断出现,现代会计发展的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宏伟,会计学发展领域也必然会越来越宽广。

反思与展望在于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就全局而言,国际会计界当联合采取行动,面向新世纪确定改革进取目标,把21世纪会计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就而言,会计界当以世纪经济所确定的基本目标为依据,以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改革为重点,把企业财务改革与企业会计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制订21世纪的《财务与会计改革纲要》,推动财务与会计改革工作的持续发展,使中国的财务与会计工作、研究工作、教育工作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迎接伟大的"依靠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正昂首阔步起向未来,带送五光十色的历史宝藏,人们举起创新发展的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千年过去,新的千年到来,幸运的60亿人共同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在守候、在盼望、在期待;度过了一个世纪,又迎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处在热情洋溢的欢庆气氛之中,在迎候、在呼唤、在等待。谁讲千年难遇,如今,我们将在新旧世纪更替的一瞬间为新时代来到剪彩;谁讲千年难有一回,而今,60亿人一起举涉跨过世纪、越过千年,决心在环球上再现"青山绿水,兰天碧海"。

建设伟大的"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绝非"浪漫经济学"思想的复归,创造"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气象崭新的国际经济社会,在于彻底改变20世纪经济发展中那种"一味追求增长逻辑"的"超越浪费的时代"。在21世纪,绝不能再让经济发展中的放纵主义思想继续支配世界,也决不允许quot;工业化的好大狂"行为继续存在。应当注意,20世纪留下来的两个大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会造成就出"一个没有方向盘的世界"?为什么会让"国民生产总值(GNP)拜物教"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宏观经济计量与考核方面又为什么会出现基本上"把社会效益排斥在外"?应当明确,以上两大问题正好击中20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要害,它也正是20世纪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教训所在。应努力奋斗,建立"信息与适应经济时代"新的文明形态,以新的产业群体取代旧的产业群体,以一下全新的经济世界取代旧的经济世界。实现对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的科学控制,全世界的工作者、管理工作者、会计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应建立专业联盟关系,携手齐心共创未来的经济世界。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8

关键词:世界经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8-02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格局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每次的起因,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这门课,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部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博采众长,不只讲一家之言,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给出知识点,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对其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通过下载可以使用,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材料,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储备,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可以畅所欲言,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喻教于乐,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1篇9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发明显,各种经济波动所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影响下相互之间的协同性也越来越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中受到外来经济刺激的影响,其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也在发生着不小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为与发达国家的协同性呈现上升趋势,而与发展中的国家则出现下降的态势。本文简要论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

【关键词】经济周期;协同性;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越加密切,也使得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加剧,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也在对世界经济产生着不小的波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其实就是一种经济波动的现象,它是把整个世界经济作为一个个具有理性的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个体之间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整体也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共振与传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也在增强,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协同性进行计量分析。这种计量分析可以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协同性与差异性进行准确的掌握,同时也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进行准确的预估,为整个经济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经过了几大特殊时期,有计划经济时期也有时期,一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时期,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的振动与影响,经济是随着国情而调整发展的,因此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现状其实也是对那个时期中国国情的一种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发的紧密,这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那就是与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协同性特征联系更加密切。

(一)协同性与差异性研究的背景

经济发展的特征离不开协同性与差异性,这也就是说经济并不是单独无依靠而存在的,它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可以说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以此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是人类动态性概念,可以说单有物资而没有人们的管理是不能称之为经济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既是财富的代表也是一种管理的体现,因此国家想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以此来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让经济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而与发展中国家周期协同性则在增强,与世界经济的周期协同性却越发紧密。世界经济的共同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的现象,它把整个世界经济活动看作一个个理性个体所组合成的整体,在表现上具有阶段性特征以及协同性的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就刺激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产生着共振,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传播。虽有共振但在国家之间经济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的,这样的差异是与整个国家的体制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因此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中是存在协同性与差异性的。

(二)研究意义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经济的作用于影响的,为了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对其经济发展规律与特征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研究,在掌握好其发展规律才能制定有预见性的经济发展策略,让整个经济都能在宏观调控中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不过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说还是以微调为主,在调整的手段上以多样的形式展现,渗透的层次更加深入,调整重点从总量的调整向结构方向发展,为了使经济结构更加的完善成熟,就需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这样在进行微调整时才能有明确的方向,也能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研究。

(三)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经济现在发展的现状就是发展潜力巨大,需求量巨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羁梢源恿礁龇矫胬纯矗积极面与矛盾问题,这样来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比较客观也比较全面。

1.积极面

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还能实现8%左右的增长,靠的就是内需的拉动,这样的情况足以证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比重所占超过10%,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所占比重正在下降,而中国经济则是总量同比上升。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呈平稳状态,不但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在逐步减缓,很多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影响下积极的转型,增强创新意识使产品产业化结构更加的合理完善,在市场竞争力中适应更强。经济结构调整的脚步在加快,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应该是来源于科技的创新、劳动则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的创新等附加值与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让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自主创新的科技大国发展。

2.矛盾与问题

经济的发展体现着许多优势与积极的现状,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些问题与矛盾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环保意识不强,过去的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就是依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发展过后遗留下的问题又是比较严重的,比如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利用率比较低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发展中贫富差距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矛盾。我们不仅要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用一种发展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与矛盾,并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与改进。

二、世界经济的协同性影响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经济波动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在加快,影响力也在加深,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影响力也在加强,因此受到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就比较深。

(一)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家之间经济交往也越加的频繁与紧密,这就使得经济周期协同性与同步性都在不断的提升。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体现着不同的表现,在工业国家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上是在不断的增强,不过这种协同性在发达国家中会表现的比较明显,比如说欧盟中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的发展就不是都具备协同性的,尤其是一些新加入的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都比较低,甚至会出现不协同性。这说明欧盟经济在对成员国的经济周期影响方面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尤其是在经济周期的一致与同步性上,这样可以带动哪些经济周期协同性比较弱的国家能够在发展中得到益处。不过也有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加深了成员国之间的协同性的同时也加深了与周边国家经济不平衡性。

(二)经济周期数据方法

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早期就只是针对发达国家而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则很少体现,不过随着经济危机依赖,经济周期协同性则向发展中国家延伸,研究也就更加的广泛,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只要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停,那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呈现上升。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主要就是靠数据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也就说经济自有一套自身的计算公式,以此来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发展与协同性的标准。中国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比较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协同性研究也不多,虽如此还是能发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周期协同性在下降,而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协同性却在增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是并不影响经济周期协同性作为国际宏观调控政策中对于货币优化处理的基础,在整个国际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位置。既然经济周期协同是作为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波动一致性和同步性的方法,那它就有一套属于自己检验的方法。在这其中相关系数检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早使用的方法,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检验的方法也在发生着改变。

(三)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可以说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整个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就会比较多,只有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征才能使得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避免产生大的波动。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联系也越发的紧密,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三、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研究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协同性发展特征,针对这种特征我们就有专门的研究计算方法,用这些方法得出的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性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也以此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让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滚动相关系数法和交叉相关分析法。这是最常用也最普遍的计算方法。

(一)协同性研究计算方法

1.滚动相关系数法

滚动相关系数法是指对于固定样本长度的滚动相关系数法来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它的计算公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个公式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用这样的公式碇惫鄣谋硎境龉瘫局械亩态变化,使其能有比较形象的对比性。

2.交叉相关分析法

交叉相关分析法则是用来对两组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的研究,一般使用时我们都是把中国与其他样本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相关的系数进行计算,然后交叉相关的系数来进行排序,以此来分析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经济交叉的系数关系来判定其相关度的高低。交叉相关分析法系数标准范围为:交叉相关系数大于0.7的为高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至0.7之间的为中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以下的为低相关度国家。计算方法公式如图2所示。

在这个公式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R为变量间转化的常数。通过此公式来对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经济相关度进行计算研究。

(二)协同性研究分析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最大的特征就是协同性,也就是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协同性就是指在世界各国中的经济周期由于相互之间的交往、相互作用,使其经济进行同步性的发展,也就是说这种协同性的体现在国家经济体系的波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的共振以及经济的传播行为。这种经济现象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表现的越发明显,也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联系更加紧密。为了使得能更准确的了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协同性就需要使用到我们的协同性计算方法,综合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来用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从数据的表象看到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滚动相关系数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是不同的,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相关度还是很高的,也就是如此才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由强到弱,又由弱到逐步转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的持续性比世界经济强,但是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却比世界经济大,且有比较严重的滞后性,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比较强。在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波动协同性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这其中贸易的密度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经济波动性程度越强对于贸易密度的作用不会被高估。这样的协同性研究可以避免出现经济大波动现象。

四、总结

因此,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影响的,而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为了实现我们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对我们的经济发展特征与规律有一个准确的掌握,在与世界经济保持协同性的同时,吸收其中优秀的经济因素与自身经济相结合,同时也能对世界经济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有效的规避,有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发展,以此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子晖,田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研究[J].世界经济,2013,01:81102

[2]王海红.基于共同周期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特征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2,11:1114

[3]袁吉伟.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417

[4]蒋冰冰,张建华.中国与世界经济协动性的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2,03:104110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1篇10

关键词: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中国贡献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无论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还是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都需要有全球视角和世界眼光,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以便统揽全局,科学谋划。而世界经济增长率作为分析、预测全球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最常用、最综合、最重要的指标,倍受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但我们发现,不同国际组织公布的相同年份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国际组织也公布了两种不同的数据。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公布,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按汇率法加权为3.4%,而按购买力平价法(即PurchasingPowerParilJes,简称PPPs)加权为4.9%,相差1.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公布,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按汇率法加权为3.6%,按PPP法加权为4.6%,相差1.0个百分点。有关国际组织公布了4种不同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结果,这不仅影响人们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正确把握和对未来变化趋势的准确判断,而且也容易造成在数据引用和认知上的混乱。为此,本文将介绍主要国际组织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研究不同方法对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影响及其相互间的差异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

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的基本原则与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是一样的,要求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反映不同时期世界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涉及到不同国家数据的汇总综合问题,要求将以本币表示的各国经济总量转换成可比的、可加总的统一货币,其测算过程相对要复杂些,难度也大些。它既要消除两个不同时期之间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又要消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测算过程中,除了方法问题以外,还要考虑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转换系数的选择问题。在国际社会,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方法,它们根据各自分析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以及对统计数据的掌握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算,并公布不同的数据结果。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有按汇率法加权和按PPP法加权的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相应有4种数据结果。

(一)连锁加权法

首先用当年货币转换系数将各国以本币表示的现价GDP转换成统一货币,然后以此为权数,对各国经济实际增长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用公式表示如下:文章内容:

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连锁加权法以当年权数为基础,实质上是帕氏指数公式。世界经济增长率是各国当年经济实际增长率、当年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和当年货币转换系数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比较精确地衡量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变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从而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现实变化趋势。该方法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采用当年权数,测算结果受各国价格变动和货币转换系数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当某一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或者汇率大幅震荡等异常情况时,其权数即GDP占世界的比重也相应呈现陡增或陡减,这样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变化。此外,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方式、技术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所代表的经济实质、内涵和质量是十分不同的。对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来说,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很快,2006年分别达到10.7%和9.2%,其增速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4倍。在高增长背后,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对落后,经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并且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经济每增长1%所包含的内涵和质量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不能相提并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速是必要的,但对于已处于经济成熟期的发达国家来说,其潜在增长率则在3%左右,超过这一限度可能会引发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一系列不良后果。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连锁加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高估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如何正确反映由不同经济增长质量和不同经济技术结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是统计汇总、合成方法上的一大难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采用按汇率法和PPPs法加权的连锁加权法,来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在其每年两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公布相应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采用该方法来测算OECD的综合经济增长率。

(二)固定基期法

首先用固定年份(如2000年)的货币转换系数把各国以本币表示的不变价(如2000年价格)GDP总量转换成统一货币,综合汇总成不变价的世界GDP总量,然后比较两个相邻年份的不变价世界GDP总量,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这也是传统的国家GDP增长率测算方法。用公式表示如下:

从公式(3)可以看出,固定基期法是以不变价格为基础,实质上是拉氏指数公式。它用不变价格消除世界GDP总量在不同时期之间价格变动因素,用不变货币转换系数消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反映以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不变价世界经济总量的实际增长速度。它要求不变价格和不变货币转换系数每5年更新一次,而且作为基准年份的价格和货币转换系数变化要相对稳定。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测算结果对基准年的选择比较敏感。在实际中,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变化迅速,如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动荡不稳,汇率价格短期频频变动,应用传统的不变价格和不变转换率方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现状。基准期离报告期越远,其测算结果与实际现状的偏差就越大。一般来说,价格下降的商品或服务,其报告期的实际权数大于基准期,固定基期法测算的结果会低估实际增长率,亦即所谓的拉氏公式权下偏问题。

世界银行主要采用按汇率法

和PPPSi法加权的固定基期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并且在其每年的《全球经济发展》和数据库中公布相应的数据。

二、关于汇率法和PPP法两种权数的选择问题

无论是连锁加权法,还是固定基期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都会遇到以不同货币转换系数为基础的权数选择问题。不同权数对世界经济增长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汇率与PPPs的偏差程度是不同的。通常,发达国家汇率和PPPs之间的偏差较小,而发展中国家的偏差则较大。因此,在测算发达国家综合经济增长率时,选择汇率法加权,测算过程相对简单、便捷,结果也基本能反映实际增长速度。但是,在测算由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十分迥异、通胀率高低不一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时,以汇率法来加权,结果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或者因经济调整的需要,货币出现持续大幅度贬值时,以汇率转换的相对权重就会变小,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被低估,不能真实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比如,在2002年~2005,年期间,美元兑欧元平均汇率从1.06,降到0.803,贬值了24%,同期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经济增长加速。如果按汇率法加权,意味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经济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能全部反映出来,世界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因此被低估了。同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转型、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等因素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实行更加灵活、更富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频频调整,持续贬值。以汇率法加权,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加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以汇率法加权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汇率短期变动的影响,它没有完成剔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不能客观反映世界经济实际发展。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PPPs反映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综合价格的比例关系,以此作为货币转换因子汇总世界GDP总量,剔除了各国之间价格差异因素,能更真实地反映世界经济实际规模和发展变化。在测算由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类型差别较大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时,采用PPPs法加权要比汇率法更适合。而且,PPPs受短期变化因素影响小,稳定性较强。该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各国之间服务项目、建筑产品和政府消费等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是不可比的,难以进行准确估价、对比。这既是测算PPPs过程中无法协调的难题,也是影响PPPs数据准确的主要原因。从实际情况看,发展中国家的PPPs数据结果普遍上偏,其经济规模在世界中的比重上升,世界经济增长率因此会被高估。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广泛、深入,各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范围扩大,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可比性增强,相信目前在PPPs实际测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会迎刃而解,数据准确性也必将越来越高。

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际社会对于在GDP国际比较和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中汇率法和PPPs法两者孰优孰劣的认识更全面、深入,在选择上也更趋客观、理性。它们有着各自无法替代的用途,相互补充,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范围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通常,在研究反映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经常项目占GDP比重、分析市场有效需求这些与汇率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等问题时,应选择汇率法加权来测算世界经济总量或增长率,可以确切地反映各国实际支付能力和出口商实际收益情况;在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分析市场潜在需求变化时,选择PPPs法作为权数可能更合适些,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各国实际经济规模和购买能力。基于这一考虑,目前IMF和世界银行同时公布两种货币转换系数的各国经济总量和两种权数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数据,以供用户作适宜的选择和应用。尽管如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仍有一定倾向性。IMF、OECD以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要采用以PPPs法加权的世界(或本组织)经济增长率,而世界银行和英国共识公司等则主要采用以汇率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有的分析预测机构应用两种货币转换系数混合加权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

综上所述,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有以汇率法和PPPs加权的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分别有4种不同测算结果。从数学意义上,每一种方法各有优劣,包含着独特的经济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均有各自的局限。作为经济分析研究者,应清楚地了解每一种方法的内涵、结果特征,根据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使用恰当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便于更好地分析研究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研究结论被不同方法测算的数据所误导。

三、不同方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之间实际差异分析

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4种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描述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时,在表现趋势上有共同之处,但在具体数值上有差异,数据结果对方法的选择较为敏感。

(一)按不同方法测算的4种世界经济增长率,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相同的经济增长周期和变化拐点。

(二)按PPPs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要高于汇率法加权的结果,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IMF公布的资料显示,1980~2005年期间,按PPPs法加权,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5%;按汇率法加权,平均增长2.8%。两者相差0.71个百分点,其中,1980~1990年相差0.26个百分点,2001~2005年差幅扩大到1.2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显示,PPPs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要比汇率法加权高出0.43个百分点。其中,1980~1990年高出0.2个百分点,2001~2005年则高出0.97个百分点。

按不同方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用PPPs和汇率转换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表现出不同的比重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内部实行经济转型、扩大对外开放,外部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有的经历了高通胀,有的遭遇了金融危机,在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汇率普遍贬值。据IMF统计,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币、印度卢比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贬值了80%以上,巴西雷亚尔和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则更大,汇率与PPPs之间偏离程度越来越大。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经济平均增速为4.4%,

而发达国家仅为2.7%。但是,按汇率法估算,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却从1980年的30.8%,下降到2005年的23.4%;而发达国家经济占世界份额则从69.1%,提高到76.6%。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地位呈现不一致、甚至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按汇率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存在低估问题。

如果按PPP法测算,发展中国家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39.3%,提升至2005年的47.7%;而发达国家则从60.7%,降低到52.3%。因此,加权结果,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三)按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也有所差异,但其差异程度因权数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以PPPs法加权,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1980~200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要比固定基期法高出0.144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占世界比重上升,在增长率和权数呈相同变化方向时,派氏公式存在权上偏、而拉氏公式存在权下偏,连锁加权法的结果要高于固定基期法的结果。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两者差距拉大。

如果以汇率法加权,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1980~200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则要比固定基期法低0.13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而占世界的比重却降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慢、而占世界的比重却上升。在增长率与权数变动方向出现相反的情况下,派氏公式为权下偏,而拉低公式则为权上偏,固定基期法的测算结果要高于连锁加权法的结果。

四、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我们主要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来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与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比较。

自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逐渐扩大,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在世界的地位明显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1980~200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相当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2.9%)的3.4倍。根据IMF公布的资料显示,按汇率法估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2.6%上升到5.0%,居世界位次从第7位提升到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按PPP法估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3.5%上升到15.4%,居世界位次从第8位提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资料的加工、测算,结果表明,在1980~2005年期间,不管按何种方法加权,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拉动作用明显增大。但贡献和拉动的程度有所不同,按PPPs法加权的中国贡献率和拉动作用要明显高于汇率法加权的结果。数据分析同时还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在地区分布上越来越广泛,增长来源日趋多极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速和崛起,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一些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作用相对有所减弱,特别是日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呈明显减弱趋势。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11

论文摘要:邓小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根据长期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得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然而,当今的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思考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用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去指导和谐世界的构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同志通过长期对国际局势的敏锐观察与分析,得出自70年代以来,我们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从两方面论述这一问题,一方面,他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他又同时强调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它是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他敏锐地观察到,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抬头,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根据起来,就是东西北四个字。”“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肯定了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又指出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把握这一时代主题时,一定要全面地坚持这两个方面的涵义,忽视或片面强调其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导致理论和现实指导方针中的错误。忽视第一个涵义而片面强调第-+涵义,就会动摇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的外交方针政策。片面强调第一个涵义,就会把当前的时代主题误作为时代性质,既造成对时代性质的理解错误,又容易忘却或淡化目前争取和平与发展两大任务的紧迫性。

2l世纪的今天毕竟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世界已步人全球化时代。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思考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

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全球化全浪潮迅猛推进,全球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今天人们言必称全球化,并将全球化当做当今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一个幽灵,一个全球化的幽灵在世界各地徘徊。建立在道德和幻想基础上的乌托邦业已破产,建立在金钱和利益之上的乌托邦升出了地平线”。从全球化的实际进程来看,全球化的主体是经济全球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资本,货物,劳动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到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理论上,全球化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然而,全球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一定平均地扩散到每一个国家,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在国与国之间和在一国内部正在引出不平衡的结果。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而是资本流向全球,利润流向西方。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为“”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心”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信息等不平等交换,获得巨额利润。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第三世界国家却在可悲的扮演输家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迅猛发展,社会问题和国际间的两极分化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不平等加剧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会带来风险利益,也会带来风险。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益的分享与风险的分担是不均等的,由此造成或加剧种种不平等。经济全球化正在制造全球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与分裂日益扩大。许多调查和统计都证明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消失或缩小,而是使之继续大。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96年就指出,在过去30年间,世界人口中最贫穷的20%人群的全球收入份额从2.3%降到了114%,与此同时,最富有的20%人群的收入份额却从70%增加到85%,最富有和最贫穷人群的收入份额比率从30:1变为60:1。国际劳工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化进程中太多国家没有享受其好处,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发言权,许多人仍在贫穷中挣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的时代,这已成为一个现实。“全球经济正在向一个赢者通吃的经济模式转变,也就是说少数富者享受了全球多数财富,而大多数贫困者拥有的更少,整个世界被分为两个更对立的阵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又成南北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不同类型国家之间本已存在的两极分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信西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跨国劳动分工的形成,使得全球财富呈几何基数增长。不过,全球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分配极不公平,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空前扩大。“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载文指出:在二战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到1994年世界总产值已达26万亿美元,但问题是增加的财富主要集中于少数富国,在这个世界上有20个富国,有1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在过去的30年以来,最富的20%的人口的收入在世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70%增加到85%。而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所占比重从2.3%下降到1.4%。

上述事实表明,目前由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还在继续扩大着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于是,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问的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发展中国家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因而,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

(二)知识经济方面的差距更强化了发展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凭借知识资源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为攫取超额利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成为决定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的主要因素一国在国际体系中能够分到多大份额,取决于该国拥有的知识资源优势,以及对该优势知识利用的速度和范围。发达国家在高科技、尤其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资源拥有绝对优势。“以因特网和电子商务为例,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收入最高的国家中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1/5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l%,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0.2%。一项统计表明,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中的21.15%,但只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因特网用户数的6.11%;中国万人口主机数仅为1.3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19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少数发达国家的外部市场,它们凭借知识资源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最便宜的原材料、初级产品,然后生产出制成品输往发展中国家。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根本因素是知识资源优势,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极力提高建立在知识资源优势上的产品价格,压低劳动生产率低的初级产品价格。同时它们为了保持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推行科技封锁、垄断,行使科技霸权,竭力阻碍技术流入发展中国家,使各国实际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远远超过当时技术水平必需的数量,从而使一些商品的国际价值保持在较高水平,以便于它们长期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与水平限制,出口多为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附加值制成品。但这些产品出口价格过低经常被视为发展中国家为获得更多贸易利益而主动采取的策略,又会被扣上倾销的帽子,遭到发达国家反倾销的制裁。因为发达国家认为这样的低价会损害本国生产同一商品的生产商和劳动者的利益。此外,发达国家还对劳动力全球化采取了种种不公平的政策,一方面大量吸收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又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级劳动力流入,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倾向不断加强。发达国家的“兴”与“荣”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衰”与“枯”之上的。这正是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断施加压力,不遗余力地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快开放市场的根本原因。

此外,全球化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

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促使我们对和平与发展同题进行再思考。世界不是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只是时代主题而不是时代特征。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也应随形势的变化而深化。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

(一)对和平与发展仅仅理解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是远远不够的,非传统安全成为和平与发展的大敌

苏东解体,“冷战”结束后的这10年,国际局势发生很大变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美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稳定地增长。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对外推行了霸权主义的路线。它由此发动的干涉主义霸权战争明显增多。美国的干涉,不但没有解决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反而使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进步加剧和激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应受到严厉谴责和制裁。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它是一些失望和愤怒的人们作出的不理智的、情绪化的反应,它是弱势对强势采取的无奈的不正当的行为。就连哈佛大学教授“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在就“9·11”事件接受《读卖新闻》(英文版)的采访时也说:“恐怖主义是弱者的武器。”亨廷顿这里当然没有为恐怖主义者开脱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9o年代初,后,美国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从此它不断地用霸权主义手段企图打开世界所有的门户,让它主导的资本自由行动。无论是1991年发动的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的猛烈炮击,还是对科索沃的狂轰乱炸,都与此不无关系。全球对此的怨恨在积聚。而长期以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拒绝遵从联合国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持续不断的以巴冲突,使中东地区的人民陷入血海和泪泊,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激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和促进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一切给了绝望者以新的极端的反抗手段——现代恐怖主义。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文章,称“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不同于常规军事战争的“灰色战争”。而美国的高新科技、情报机构以及任何安全防御系统没能在制止这次袭击事件中发挥出任何作用。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不亚于传统军事战争。。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影响到全球的和平。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印尼等国经济倒退,更为严重的是,引发了种族仇杀、国家分裂,带来政治社会的全面危机。这一切说明,全球的和平,不仅要防止常规军事战争爆发,还要防止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战争的发生。

(二)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要,发展也是一面双刃剑,它既能推动和平,也能破坏和平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制度安排下制订的有利于自身的游戏规则,这种全球化不但没有使南北经济关系得到改善,反而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要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就要消除支撑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军事打击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者说,虽可一时解决,但不会最终解决。如果任凭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落后发展下去,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以及南北矛盾将不断激化,使国际局势充满爆炸性,那么“,9·11”事件是空前的,但可能不会是绝后的。而且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南部贫困国家的发展,北部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将面临问题,南部的发展也将有利于北部的发展。当然,任何理由都不应成为进行恐怖袭击的借121,恐怖主义行为永远都要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打击。因此,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同时,又特别注意对发展对于和平的双面作用。

世界经济的问题范文篇12

【关键词】世界经济特点展望

一、世界经济特点分析

(一)西方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在西方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即使是经济发展势头一直比较好的美国,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西方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第二,失业率很高,并且虽然相关部门为解决社会事业问题制定的各种措施,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高失业率依然是制约西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况不好,很多国家面临着房价不断下跌的问题,住房供过于求的现象突出,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境不容乐观,也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第四,公共债务积重难返,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在过高负债经济下,居民投资与消费意愿不高,遏制了经济的增长。

(二)欧债危机不断增强

自2011年以来,很多西方国家陷入了债务危机之中,并且欧债危机呈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希腊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希腊负债高达2550亿欧元,很多欧元国家持有希腊的国债,这些国家面临较大的风险。意大利由于负债问题深陷泥潭,意大利负债1.13万亿欧元,并且意大利的债务还处于上升态势。西班牙国家负债高达6800亿欧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日本灾后重建问题严重

在日本“3・11”大地震之后,日本又经历了海啸、核泄漏事件,这三重灾难对日本经济造成了严重创伤,在这三重灾难中日本经济损失高达16万亿至25万亿日元之间,这次大灾难是日本近60年来遇到的最大灾难。另外,由于日元汇率的不断增加,欧债危机的影响,也严重影响到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日本的财力受限制约了政府的调整空间,另外,日本面临着来自很多国家的竞争,外部环境竞争加剧,也制约日本出口的增长,核泄漏事件严重打击了民族心理,对日本民众的心理冲击远超越经济对人们的冲击,日本民众对日本的未来发展丧失信心,也影响日本经济的增加。

(四)新兴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很长时间内,新兴市场增长势头很旺,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从2011年以来,新兴市场的增长势头明显下降,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明显放缓,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环境不断恶化,制造业发展萎靡,新兴市场经济指标不断下滑,经济增速连续放缓势头明显。另外,新兴市场面临着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许多国家为了缓解通胀压力只能收紧货币政策,这又压制了经济的增长。

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展望

在当前世界经济中,还有很多风险依然存在,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是很乐观。对世界经济进行展望,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债务危机将会继续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欧债债务危机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很多欧洲国家处于债务危机之中,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状况。即使是美日等国家也面临着较大的债务风险,全球化的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各种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第二、全球失业率居高不下也将拖累世界经济的复苏。在全球人口不断膨胀的背景下,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无法满足人们对就业要求,加之经济增长乏力,也造成全球失业率居高不下,现在失业率高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另外,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产业的升级,推动生产率的提升,很多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降低,造成全球普遍存在失业问题。这种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也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全球失业问题在未来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制约全球经济的发展。

第三、通货膨胀面积的扩大也是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挑战。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美国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这将导致美元贬值,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另外,粮食价格上涨,油价、铜价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都将加紧通货膨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

第四、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现在,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要促进经济的增长,需要政策的不断调整,但处在后危机时代,持续低迷的经济走向,债务危机的影响等因素的客观存在,造成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另外,美、欧、日经济发展均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这三个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三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对国际金融市场打击很大,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难以独善其身,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传统产业面对发展困顿局面,也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

综合以上因素,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范例(12

    - 阅0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并购模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寓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能在竞争.....

    医患纠纷方案范例(3篇)

    - 阅0

    医患纠纷方案范文第一条为切实维护各医疗单位的正常医疗、工作秩序,保护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患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企业事.....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