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交流与合作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9.003

ThoughtsonInternationalizationofSichuanUniversityHigherEducation

――TakeEuropeexchangesasanexample

XUJing

(InternationalOffice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5)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inthebackground,thefaceof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itbrings,islocatedinsouthwestChina'sSichuanUniversityhowtocomeoutoftheirpathofinternationalization,thispaper,SichuanUniversity,andotherEuropean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ndexchangestocarryoutthesituationlistsappearnowSichuanUniversityinterna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issues,andgivessomerecommendationsaccordingly.

Key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exchange;cooperation;competitiveness

当今的世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不可避免的融入或被卷入进这股潮流之中。而作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智力支持,高校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如何培养出符合全球化要求的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这需要高校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当代世界对国际化人才标准的要求。1994年,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缔结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服务贸易也受到总协定的约束。在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之后,国内高等教育也受到了相关条例的制约,面临着国外优势教育资源的涌入,国际化成为了高校不能回避的议题。四川大学虽地处西南,社会经济实力和开放程度都不及国内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但在2000年后还是明显感受到了入世后教育国际化的压力。面对着国内外高校的激烈竞争,四川大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答案已很明显,即通过大学自身的国际化、全球化来化解这一挑战。

何谓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的国家、地区文化、教育体系各异,因此很难达成统一的标准,但确有其核心的价值,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JaneKnight认为:所谓国际化,就是“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整合及国际的或快文化的维度过程”。①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温教授曾说过,一个大学要成为“全球性大学”必须具备四个要素:(1)更多地吸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2)在教学和科研中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内容;(3)与国外大学建立联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4)开展国际网络教学等等。②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四川大学有着悠久的对外交流合作的传统,学校华西医学院自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和国外高校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凭着在地域、经济、信息、经费和师资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先行一步,逐渐拉开了和内地高校的差距。四川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开始于本世纪初,在认识到与开展国际化较早的高校之间的差距后,学校领导人提出了提升“国际化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大了对学校国际化支持的力度。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四川大学国际化初有成效。以对欧洲合作交流为例,截至2014年12月,四川大学已与欧洲17个国家的55所高校展开了校际交流合作,其中包括:英国牛津大学、诺丁汉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等;并建立了43个合作研究、学生、教师交流交换项目,年度(2014年)派遣长短期交流学生人数119人左右,交流项目形式多样,如:2+1+1本科交换项目2+2本科双学位项目、3+2本硕连读项目等;欧洲来华长短期留学生人数(2014年)已达110人;目前已与欧洲高校共建的科研合作平台有5个,分别为:欧洲研究中心、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引智方面,来我校任教、从事科研的欧洲籍教职员工大幅增长;此外,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大量青年教师分专业、分批次地赴欧短期培训。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学生、教师交流项目、科研合作、联合研究平台从无到有,成数倍增长的态势。然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因学校体制、国际化观念和执行力度的不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行政主导国际化,院系被动参与,未能真正体现院系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主人身份,目前已有的与欧洲高校合作交流项目主要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开发、建立;项目层次不合理,交流项目多建于本科阶段,除欧洲区域,我校几乎没有学校层面的硕士和博士项目;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团队数量不多,寻找国际合作伙伴还停留在广种薄收阶段,未能实现质的飞跃,目前虽然我校已与欧洲55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高校仅有5所;引进外国智力工作还需努力,全职外籍教师特别是高端外籍教师占我校师资比例较低;全英文授课体系不完善,留学生选课困难,极大地限制了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等。

诚如人们已意识到的,“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积累性学识、是以其资源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社会影响力等要素进行战略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优势的能力”,③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是可以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由此可见,国际化是四川大学面对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诸多挑战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如何实现国际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中得到启发:

(1)转变观念,加强学校整体的国际化意识:“我国的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与国际教育界、学术界和世界一流高校保持接触,建立联系,加强交流,跟上世界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潮流,依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国际高等教育的大家庭和大循环”。④在国内和世界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校必须积转变观念,建立以院系、教师、学生为主体,行政来服务的高校国际化体系,并与绩效、奖励机制挂钩,充分调动相关院系、师生的积极性,以确保四川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良性、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2)课程与教学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是大学的核心内容与中心工作,而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理念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被定义为国际课程,JaneKnight教授将之形容为“国际化进程的中枢”。四川大学课程与教学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课程设置应国际化,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国际化先进经验,适时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双语教学和全英文课程的开设,以便让其与国际接轨,目前,四川大学已在个别专业和部分通识课上采用了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授课,但因受限于老师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教、学习惯,英语授课还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的推广开来,鉴于此种情况,提高老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②课程内容需要国际化,课程与教学国际化不光是外在,即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课程的内容也应更广泛更多元,多开设各类通识课程,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③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求教师能充分适应并配合高校国际化改革的潮流,原有教师要胜任这一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应对原有教师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培训,改变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只有做到课程国际化,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在现今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被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的世界公民,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吸引更多、层次更高的国际学生来校读书,整体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氛围和学术水平。

(3)国际化进程中,坚持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努力开创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局面。近年来,为支持学校国际化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干部国际化意识,扩展青年教师国际视野,适应学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学校鼓励并派遣多批干部和青年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进修学习,与此同时,为积极响应并支持国家的“引智”工作,学校通过“海纳人才工程”引进了大批海外优秀学者来校工作,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目前,引进的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已达300余人,其中以欧美国家的尖端人才为主。派出与引进的相互结合,可大大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科研水平,为国际化的成功实现提供了智力支持。

(4)扩大对外交流,提高交流水平,实施“强强合作”、“以强带弱”战略,优化项目层次: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把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通过“走出去”,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高校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治学、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才能在短时间内缩短和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差距。但在扩大对外交流的同时,我们应认识到,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上的增涨,如四川大学对欧洲交流项目从2008年到2014年增长了3倍多,但其中和国外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建立的合作增长量却不尽如人意,因此相比“量”,我们应更注重合作院校的“质”,通过和世界一流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可在在两校优势学科中实现互补,更可借助对方的优势学科来带动学校的弱势学科的快速发展,相较和层次参差不同、国际学术地位相差悬殊的学校建立大量的合作关系,这种主动筛选、甄别合作伙伴的方式更能提升学校的学术、科研水平、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

1995年,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国际化确定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而我国2010年5月6日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也强调“要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教育开放,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⑤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四川大学只有顺势而为,把握机会,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转变观念、课程设置国际化和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完成现自身的国际化,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注释

①Knight,J.1999.Interna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InKnight,&H.deWit(Eds),QualityandInternationalizationinHigherEducation,Paris:OECD:13-23.

②钟伟良.校外事工作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③张建英.中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04(3):91-94.

④马泽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01(8):14.

⑤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公开征稿意见)[EB/OL].新华网(2010-02-28)【2010-05-16】.

参考文献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1篇2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课程、人员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发表

发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可以成为高校乃至整个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以大学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压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对广大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而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这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

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2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围绕以上五大要素,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国际先进水平也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教材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大量以行政为主导,以学科逻辑发展为基础,专业划分过细,口径不宽,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灵活度不够。虽然近年来高校设置专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却又容易走到急功近利的极端,用过去的专业课程改头换面套上时髦的名称来迎合市场,但对学科的发展建设并没有实质意义。而各地如火如荼的课程建设工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互相照搬照抄、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

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既积极与国际接轨、又充分考虑本国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而教材的更新换代更是需要深入学习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生的需求,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教材。

2.2在人员方面,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都难以适应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留学归国人员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中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人数已有所增加,但其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仍然很低,师资队伍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而外籍教师也绝大多数是低层次的语言教师,且多为一年一聘,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国际化教师的需求。

较改革开放初期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普遍仍存在听说能力弱,外语类学生语言好,但缺乏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非外语类学生无法用外语直接学习专业课程等问题。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还是强调应试和考级,应用能力差,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脱节。

科研人员外语能力差,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科研环境开放程度不够,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许多高校缺乏培养科研人员对外学术沟通能力的机制,即使科研人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倘若缺乏相应的外语水平和对外沟通推介能力,最终也会阻碍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另外,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仍对国际交流不够重视,认为对外交流只与那些外语水平高的人员有关,而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机会。

2.3在教育管理方面,管理水平滞后于学科发展

校内各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工作效率不高、缺乏灵活度。许多高校的国际交流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和被动接待层面,疲于应付日常琐事。国际交流工作仍以行政命令为导向,缺乏整体战略和自主研究能力。

3国际交流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无疑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直接推动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做好工作。

3.1对内强化整合

(1)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趋势下,各文科院校,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应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而不应认为国际化仅与少数学校或学科有关。同时,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分析本校的现状和潜力,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学科、重点教学点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比较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2)实现外事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型:外事部门的工作应逐渐摆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以外事接待和聘请外籍语言教师为主要内容的旧模式,转型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前沿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助推器。具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深入研究学校内部学科发展、师生诉求和各部门相关需要,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适时调整改革交流机制和手续流程,针对实际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交流质量和工作效率。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的陶云老师恰如其分地将这样的转型概括为“从服务型部门向服务加研究型部门转变,从接待型外事向项目型外事转变”[3]。

(3)加强制度建设:应积极完善师生出国手续办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课程学分转换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4)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建设双语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能显著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师利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出国进修参会打下基础,为提高科研水平创造条件。此外,双语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5)通过师资培养提高国际化水平:①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参会、进修,甚至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考虑将国际交流成果纳入各教学单位的业绩考核体系,并通过划拨经费资助和与职称评聘挂钩的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交流;②应积极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扩大留学生规模和校际交流形式奠定基础。(6)建立资源信息平台:①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建立出国进修科研项目信息平台,内容可包括教育部各公派出国项目、外国驻华使领馆资助的科教项目、外国合作院校的进修科研项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项目等等;②针对在校学生,建立学生就业和留学信息中心,统一学校所有国际交流项目的基本信息、申请流程和项目特点,收集并宣传合作院校的招生信息和其他合作单位的招聘或实习信息。两大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师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交流信息,结合自身需求合理规划、及时参与。

(7)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派出师生行前教育方案,强调涉外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保证交流人员的素质和交流效果。

3.2对外主动出击

(1)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并,是衡量高校科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其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甚至进入国际学术圈的重要机会。而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又能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国际合作形式。

(2)开拓引智工作新渠道:引智工作长期以来是高校外事部门的主要工作,在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今天,引智工作更是要努力寻找新思路,开拓新渠道。要积极吸引国际化师资,引进出国留学人员,主动邀请海外合作院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师通过短期讲学或长期兼职的方式参与教学,提高外籍教师的专业课教学比重,改变许多高校当中外教仅仅只教外语的局面。另外,很多外籍教师来中国不仅是工作,也是为了体验中国文化,所以他们常常会隔一两年就更换工作单位。因此,外事部门应加强与本地甚至外省市兄弟院校的联系,互相推荐外教,共享外教资源,既能提高聘请工作的效率,又能保证聘请的质量。

(3)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全国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由2000年初的30个激增到2009年3月的1100多个。这些合作办学项目既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又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也填补了国内高校一些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而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合作办学既可以为国内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又可以引进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学术专家,并在中外教育理念的碰撞中促使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因此,各院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现有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良。已有此类项目的高校,应思考如何提升办学质量,除了追求短期效益,更应充分考虑学校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发展规划,将合作办学与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尚未开办合作办学的高校,也不能一味跟风、盲目冒进,一定要在充分考察了国外合作学校或机构的办学资质与声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在这一方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与法国合作的中法工程师学院,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合作的中医专业本科项目,都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外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4]。

(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项目:在与国外高校和机构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探索多边合作模式(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等联网式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海外导师辅导制、学生联合做课题等)、学生海外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5)扩大留学生规模: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生源的国际化。近年来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并逐渐由单纯的汉语语言学习扩大到其他专业学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中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也意味着由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很有限。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6)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学有所成的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他们掌握大量物质与精神资源,对母校感情深厚,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各校应积极完善校友信息库,设立专门的校友联络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互动机制,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对外宣传,并为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各类项目筹集资金。

(7)引进社会资源: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合作。经费不足是全世界高等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我国院校在筹集资金和人力物质资源方面提供平台。例如,与外国政府的教育或文化部门合作,与外国在华或海外企业合作,与各类媒体建立联系,与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开展合作等等。社会资源的引进不仅可以填补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的缺口,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学校在引进社会资源的同时,也用自身的教学研究成果回报了社会,长期下来可形成良性互动。

(8)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即可降低长期交流成本,又可扩大国际交流活动的参与人数和受益面,让暂时没有能力或条件出国交流的师生也能享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成果。

4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更要继承本国文化,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这要求高校的外事部门深入研究,打开思路,挖掘潜力,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元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3]陶云.大学国际化趋势下的大学国际交流工作[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132.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1篇3

关键词:校际交流;大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高忆(1985-),男,江苏苏州人,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王馥君(1985-),女,广东揭阳人,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批准号:J11032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04-02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也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调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正是贯彻落实我国高等教育任务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素质与其他高校学生以及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驱动力,并在各种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1]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以“海峡两岸物理类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建立两岸高校师生的交流平台,分享校际实践育人的经验,相互学习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为更深层次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该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证参考。

一、活动概况

“海峡两岸物理类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动”在物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经费和校友专项经费的支持下,自2009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活动以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为主题,面向海峡两岸各高校的物理类在读本科生开展,每所高校选拔推荐5~8名优秀本科生参加活动,由专家教授带队,活动时间约为一周。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名家讲座、学术演讲邀请赛、文化之旅、交流晚会和趣味物理交流报告赛等。四年来,本活动吸引了海峡两岸物理方面知名高校参与,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10余所高校近200名师生,以及大陆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100多名师生参加了交流活动。该活动已经成为两岸物理类大学生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活动的实践

1.活动设计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指出,学生教育和培养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普遍缺乏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少。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办方对于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进行了整体筹划,在保证学术水准、激发科研兴趣的前提下,力争为学生提供锻炼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平台。物理名家讲座、学术报告邀请赛、趣味物理交流报告赛、文化之旅和交流晚会五个活动的设计涵盖了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熏陶等各个方面,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

2.活动具体内容

(1)物理名家讲座。物理名家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物理学者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的学术之路指引了方向。历届讲座情况见表1。

(2)学术演讲邀请赛。学术演讲邀请赛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其他高校本科生学术科研情况的平台。该比赛由各高校带队教师担任评委,邀请各校派出优秀本科生现场展示个人学术科研成果。比赛分为个人展示和现场提问两个环节,通过现场交流,让师生们充分了解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的学术科研水平,以激励学生在同龄人中攀登学术制高点。

(3)趣味物理交流报告赛。该比赛采用跨校分组的形式,旨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开发学生的领袖气质。赛事程序见图1,部分趣味物理交流题目见表2,赛事中所需实验设施和平台由主办方提供。

(4)文化之旅。文化之旅包括人文、历史、民俗等元素,增进了两岸青年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了解,提升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5)交流晚会。交流晚会由海峡两岸的学生共同主持,节目由各高校学子共同准备,展现了两岸学子的精神风貌,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

3.活动的实践情况

主办方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统筹活动各项工作,同时邀请有经验的教授对活动献计献策。教授们在设计学术演讲邀请赛、趣味物理交流报告赛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内容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主办方安排专人联系各高校、协调相关事宜,并招募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志愿者为活动提供服务。这一系统完整的工作团队为活动的顺利举办提供了保障,使活动“实践育人”理念得到了贯彻与落实。

从活动内容来看,活动安排科学合理,既有物理名家的专题讲座,也有学生的学术演讲;既有学术科研的探讨,也有思想文化的交流。从活动形式来看,将各高校学生打乱分组,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学生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在良性的冲突中迅速找到方向。同时带队教师的全程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整个活动质量提供了保证。

三、活动的启示

校际交流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为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如下启示:

1.校际互动拓宽了本科生的科研视角

参与校际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本科生来自海峡两岸的不同高校、不同地区,其年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群在不同的校园文化熏陶下的本科生聚在一起,不但可以了解其他学校的相关情况,在学习和科研上也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校际互动打破了以往一个学校固有的交流模式,拓宽了本科生的科研视角,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和探求的兴趣,迸发出新的学术思想和灵感。[2]

2.在活动中开发了本科生的领袖特质

自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1993年的就职演讲中率先提出“我们必须立志为全世界培养领导人才”的理念后,“培养领袖”已经深深影响到国内高校的育人理念。[3]大学生校际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对本科生领袖特质的培养:无论是交流前的准备还是交流期间的体验和锻炼,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胸怀视野的提升与拓展,都会对领袖特质的开发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领袖特质的学生在由不同高校学生组成的小组中脱颖而出,对他人施加影响、引导组内成员共同实现目标;其他学生在活动中见证了领袖的产生及其在团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激励学生在未来更加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力量,不断开发自身的领袖特质。

3.在比赛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校际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相关比赛的设计,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理解所面对的问题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公开展示。这对于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自主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学术演讲能力等均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有助于参与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准确定位,发挥自身的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交流中促成了校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校际交流平台,学生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从日常生活到学术科研全方位感受到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学术特色,产生了校园文化的深度碰撞。同时,为了共同完成指定任务,需要大家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共同进步,进一步促成了校园文化的充分融合。

四、结语

“海峡两岸物理类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动”自开展以来,合作面不断扩大、交流不断加深。究其原因在于本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本科生综合能力的育人模式,为我国大学生校际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曹国圣,张南.科技文化活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9-93.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篇4

关键词:桂台;教育;交流合作

2008年以来,桂台两岸的教育交流,无论是在高校缔结联盟,还是在签署交流协议、教育专家人士互访、互相承认学历、学生就读学位等方面均不断扩充,教育交流初见成效。然而,合作成效尚未显著,随着台商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之间的经济发展,桂台教育交流合作日趋重要。

一、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保持和发展桂台教育界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对桂台教育的共同发展、对桂台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对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桂台教育交流合作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桂台经贸合作,鼓励了两岸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合作,引进、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同时,培养了桂台商务与投资方向人才,奠定了桂台经贸人才基础,推动桂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桂台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媒介,也是孕育两岸软实力的土壤。桂台青年学子的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刺激学生对两岸文化议题的思索,进一步增强年轻一代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助于两岸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培养更多桂台复合型人才。

第四,桂台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两岸青少年交流学习平台、教师交流平台、校际交流平台、优质办学平台,有利于提高两岸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两岸校际联系,共享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广西与台湾的教育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对推动广西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两岸教育交流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

2008至2012年,桂台教育界共签订了30多份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与台湾省花莲县教育处、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台北市文化教育交流协会、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服务协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教育交流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交流形式也从最初的考察交流、教师培训逐步拓展到专家讲学、学生夏令营、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考察交流、教师长期研修、学生交换、学术研讨等多元化交流模式,各种交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桂台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呈现多样化、制度化、常态化、长期化、特色化趋势。

1.以“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为平台,推动区域间教育交流制度化。2012年,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上,台湾的18位专家学者和广西的教师教育专家学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优秀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专业研究共同体,促进桂台两地教师教育和文化往来。这为两岸教育交流更好地构建了平台,加强了桂台教育界交流与互访。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与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签订了《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合作意向书》,携手举办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该项活动单年在台湾主办,双年在广西主办。近两年来,桂台教师间的交流互访日趋频繁,如广西大学从2011年至今,已派出教师团组16批43人次出访台湾高校。

2.以校际交流为依托,推动桂台教育对口合作常态化。目前,广西有12所高校与台湾大学等9所台湾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如广西大学与台湾大学等9所台湾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广西师范大学与台南大学、东华大学等8所台湾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广西外国语学院与台湾5所著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台湾某科技大学与广西6所院校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合作以教师互访和学生互派为重点,加强校际间的教育研究、学生互访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桂台校际交流常态化。广西今年9月选派了77名广西大学生赴台湾某科技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培训。这是近年来广西教育交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涵盖了商业设计、空间设计、应用外语、国际企业管理、观光、资讯管理、动漫设计和游戏产品设计8个专业。

3.以桂台教育交流合作幼教、职教师资培训为轨道,实现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规范化。2009年,广西成为首个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我区教育部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引进优质的职教资源,加强交流合作,构建能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职教体系。在“两岸产业高峰会议——2010年桂台经贸论坛”上,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与台北市文化教育交流发展协会签订了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意向书、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和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同年,桂台教育交流合作幼教、职教师资培训项目在南宁开班,这有利于桂台教育资源共享、师资队伍的管理建设和全面提升两地教育品质,对推动桂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

4.以学生文化活动为基础,推动桂台青少年友好交流与合作多样化。两岸青少年同根同源,血脉相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近年来,桂台多次精心组织具有广西和台湾文化特色的桂台青少年系列交流活动。以广西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两校自2007年起,每年组织两校学生共同到桂台两地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先后到广西的宁明、扶绥、恭城、平果、武鸣、富川等县和台湾的台北、南投、新北市等地,开展了“青春有约,花山牵手阿里山——广西大学、台湾大学骆越文化之旅”“嘹歌传情意,服务促共赢”“情留两岸中小学”“浓浓两岸情,携手传播爱”等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台北启聪学校和台湾金山青年活动中心的听力障碍儿童服务,同时还举行以切磋球技、共叙手足情谊为主题的“‘动向杯’桂台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通过活动和比赛,促进了桂台青少年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向心力。

5.以一体化建设模式为载体,推动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化。2013年,广西外国语学院成为广西首个桂台合作研究所、桂台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基地。该“一所一基地”的建立,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桂台合作方向特色专业为依托,发挥产学研上的优势,营造台商获利、广西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广西外国语学院桂台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基地汇聚了多名台湾著名专家为骨干成员的研究团队。2012年底,广西外国语学院破格成功申报桂台合作方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填补了桂台合作方向的本科专业建设空白。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桂台合作与投资方向)特色班,成为广西培养桂台商务与投资合作人才的先试点。这是广西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新型模式,有利于推动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化,同时也开辟了广西民办大学与台湾合作的重要途径。一组数据可以形象地展示桂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共组织赴台考察19批次,赴台培训15批次,参加学术研讨活动1次,举办两岸(桂台)教育交流恳谈会3次,赴台人数多达678人;邀请台湾专家来广西举办培训班讲学6批次,举办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1次,举办学术研讨会1次,总来访人数175人。

三、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现存的问题

1.两岸学生交流数量呈现失衡状态,桂台教育交流也如此。目前,台生赴陆就学人数有7~8千名,而陆生赴台仅有3~4千名。目前,台湾赴陆就读学生人数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赴台和赴陆就读高校人数逐渐拉大差距。

2.桂台教育交流仍存在诸多限制政策。台湾招收陆生有政策和名额限制,大陆对申请赴台求学的学生也有限制。

3.广西学子尚未实现开放“交换生”。自2008年10月正式开放大陆“交换生”以来,随着两岸高校合作交流的扩大,大陆“交换生”赴台人数一直在增长,而广西学子仍未实现赴台深造的梦想。

4.桂台学生对于就学咨讯管道认识不足。目前两岸尚未同意相互招生宣传,导致两岸学生就学资讯管道缺乏,影响两岸学生就学选择和学习成效。

四、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对策

1.双方应审时度势,签署“桂台教育交流合作协议”。虽然目前桂台高校的合作意向增大,但交流合作成效仍需进一步落实。研商签署“桂台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可让双方高校在协议内容架构内,推动包括双聊学制、合作办学、学生权益保障等相关重要议题,并获得两岸教育主管机关的核准。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篇5

回顾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派遣与接收期

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起始,主要是中外双方互派留学生,我们把它理解为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派遣与接收期,是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初期。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派遣与接收留学生的主体是国家,对方学校以承担国家任务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吸收主要依靠留学生个体进行。虽然这个阶段中后期国家加大自费留学生出国和接收力度,下放了留学生招生的管理权限,学校成为留学生教育的主体。但是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国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理念交流还停留在留学生之间发生。

(二)吸收与融合期

随着留学生学成回国,带回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到吸收与融合期,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繁荣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是国内外高校,在国内外高校的推动下,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相互吸收和融合。这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中外合作项目以及一些高校与国外培训机构开展的非学历培训工作蓬勃开展。各承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学习外国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融合。

1.国际化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下,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留学归国人员特别是具有国外同类高校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学校管理,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教师到国外进修与讲学、参加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和访问考察,以及外国专家到中国学习、执教,这些都让我国教师学习和吸取了新知识、新理念。

2.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初步建立从国际化角度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观念,以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标准为基准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优秀的教材,及时补充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传授,加强对学生实际国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大英语教学力度,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落实。各高校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以“吸收、融合”的方式坚持合作开设课程,支持互派教师,互认学分,互认学历,进而提高继续教育国际竞争力。

3.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逐渐加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我国高校积极争取机会主办或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进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搭建了科研协作平台,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渠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跨国合作研究,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还与国内外政府、学术界和产业部门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

(三)创新与发展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上教育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日益注重创新。只有不断消化吸收、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最终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日益重视“强强”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发挥合作双方自身优势,打通国内外不同学习方式间的屏障,构建学分互认、转换的平台,并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实现国外课程、教学法与本国课程、教学法的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的自主教育,消除高等院校国别差距,实现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并得到国外高校和跨国企业的高度认可。

二、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

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是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度标志,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对外形象的重要渠道。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来华留学人员教育工作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来自尼泊尔、俄罗斯、芬兰等11个国家超过100名留学生来华学习,2004-2006年学历留学生数占全省高校前3名,总数占全省高校前10名。2009、2010、2011年获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各2人。已有16名留学生通过HSK汉语言考试。学校成立全省第一个留学生艺术代表团,经常被企业邀请去联欢。

(二)出国留学生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留学生被选派到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学习是开启新中国出国留学教育的标志;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派留学人数较前一阶段大幅增加,同时,自费留学队伍也迅速壮大;加入WTO后,中国的继续教育市场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市场。近几年,国外大学、企业和教育联合体都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来华招生。这使众多的中国年轻人有机会选择去国外接受大学教育。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高校办学自的增加,中国高校应抓住机会,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开拓输出渠道,实现跨国培养人才。高校要有效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教育资源办学的途径,通过扩大输出中国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搭建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平台,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

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就是中方院校与国外高校签署国际交流生培养协议书,学生经过申请,可以去与学校合作的国外的学校进行为期几个月或者一年的交流学习,了解那里的文化、生活习俗,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全外语环境下学习国外优质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高校也可以互相交换学生到中方的学校进行学习。有效实施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推进和进一步深化。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的开展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开展了与芬兰交换生项目。送到芬兰留学5批次共20人,芬兰方送到我校留学生来了三批次7人,教师3人;与埃及坦塔大学、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开展了交流生项目。与新加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最具特色,新方老师到中方授课,采用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对学校引进外方教材,改造或对接中方课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继续教育国际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就开始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合作举办护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卡普兰大学合作举办会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与加拿大皇家路大学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与澳大利亚中央技术学院合作举办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现正申报重点专业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项目,争取在应用阿拉伯语、机械、建筑等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有新进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应秉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宗旨,重点加强与办学水平高、办学声誉好、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合作办学,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应积极开展面向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外语培训活动,着力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改进外语教学,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高等院校应以项目为抓手,整合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条件成熟时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好的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

(五)做大做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非学历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在学历与非学历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已出现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短期培训项目五花八门:各类语言培训;针对有意到国外留学的高中生、大专生或本科生开展以学术英语、基础课程为主的留学预科项目;提高领导力、执行力项目,企业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商管理,教育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类教育培训项目;获取健康管理资质证书、知识产权管理资质证书、产业链管理职业资格认证、PMI资质认证、CFO资质认证、国际会计资质认证等职业认证培训项目;针对西方国家的学生及部分在职人士,开展汉语培训课程、汉语水平考试课程、汉语文化夏令营、中国国情与文化研修项目、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及水平认证等项目。非学历培训项目更注重培训内容和质量,对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

三、结束语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开始,高校教育便向着国际化发展,各高校把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向都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参考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学校自身情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了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跟得上社会的步伐,输出的人才可以具备国际视野,具备长期可雇佣能力,民办高校都要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外事的工作是需要很大资金的,要想使外事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然要增加经费的投入,所以民办高校要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尽快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用到的实验设施,还要将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实时的了解国际信息,更好的学习。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篇7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民工策略

近年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民工子弟所在学校的家校合作状况也成为许多学者和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

一、城市民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从相关调查看,部分家长和教师都对家校合作的内涵缺乏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并未真正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从家庭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并没有认识到参与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上学了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再加上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工种的特殊性也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不热衷于家校合作活动;从学校方面来看,一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并不懂得教育工作,真正让他们参与学校教育,反而会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带来干扰。

2.家校合作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学校没有把家校合作活动真正纳入到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家长参与不够积极。学校缺乏针对民工家长特点的家校合作活动。

3.家校合作缺乏双向交流,合作途径单一

家校合作是双向的交流活动,相互了解与相互配合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但教师对民工家长配合教育的能力不信任,家长又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在活动中始终以教师或学校为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从而造成单向灌输的局面。与其他学校相比,民工子弟学校的家校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家长会与家庭联系本是主要合作方式。

4.家校合作的频率低,层次低

调查发现,民工家长普遍不愿主动与教师联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由于家长和教师沟通力度不够;从有关调查结果看,每学期家校合作的次数并不多,且活动多是浅层的。多数家长极少向学校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学校也很少向家长征集意见和建议,一般都是学校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

(二)归因分析

1.认知层面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对民工家长认识的不足是影响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民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不少学校和教师觉得无法与家长交流,即使交流,更多的是命令式的和布置任务式的。其次,家长普遍存在着家庭与学校“责任分离”的思想,家长也不愿意与教师联系,而孩子只要在学校里,便由教师承担一切责任。

2.经济层面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家校活动也同样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

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许多深度的合作项目将无法实施,家校合作也只能停留在初步阶段上了。

3.管理层面

健全的法规对家校合作的开展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家校合作也有一些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赋予家庭、学校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法律都没有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权益,没有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定地位。除了没有法律保障之外,缺乏专门的家校合作管理监督机构也是导致家校合作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民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对策研究

(一)加深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相关教育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民工子弟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学校和老师一定要认识到民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民工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化大力气研究这一工作的特殊性,找出民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的规律和特点。要改变教师不愿和不主动开展家校合作工作而在教育工作中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家长要把参与学校教育看作是一种权力和义务。民工家长更是应该树立教育子女的信心,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教育技能,积累教育经验。

(二)加强培训创造条件

教育部门应该对民工子弟学校在职的全部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去研究家校合作关系中重要伙伴民工家长,更加了解民工学校家校合作理念,提高与民工家长沟通交流的技巧,掌握与民工家长合作的策略。同时,在明确家校合作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家校合作开展计划,从学校的整体计划具体到每个班级的详细方案。尤其是面对民工家长时,更加要求教师能够有专业的技能引导这些家长参与到家校活动中。与此同时,开办民工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指导,改变他们对家校合作的不正确看法,帮助他们编写家教指导手册,对家长教育孩子作简单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督促他们提高自我的文化素养。

(三)拓宽渠道丰富内容

1.改“家访”为“聚会”

很多民工家庭是住在一块区域的,针对这部分家庭,教师一次可以了解多个家庭,家访的地点也不用局限于住房内,可以统一约定于附近的一块区域,多个家庭共同参与,使得传统的“家访”变成了家庭与教师的小型“聚会”。这样也便于帮助这些家庭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促进一部分学生的发展。

2.变“家长会”为“交流会”

家长会可以为家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家长向孩子们讲述自己切实的经历以及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例如有些民工家长是从事新鲜蔬菜的贩卖工作,那么这些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们交流诸如如何保证蔬菜的新鲜,不同季节有哪些时令蔬菜等有关瓜果蔬菜方面的知识;再比如,从事建筑工作的家长可以向孩子们介绍楼房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多给民工家长提供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增进学生、教师与家长三方之间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进行时,可能民工家长的语言表达方面会有不足,教师更多的是要鼓励和尊重他们。

3.换“作业记录本”为“家校动态录”

许多学校都让学生备有“家庭联系本”,但家庭联系本主要的用途只是供学生记录作业,并非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称为“作业记录本”应该更符合实际。其实,家庭联系本的作用很大,因为它每天都要往返于家庭与学校班级之间,倘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将会是最有力的工具。因此,不妨将家庭联系本升级至“家校动态录”,让学生、家长和教师每天都写一些话,内容可以涉及多方面的,比如班级新闻,个人进步,家庭趣事,阅读感受・・・・・・既可以向家长随时通报班级动态,让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增进三方的情感交流。民工家长更是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写在上面,教师尽可能为其解答。

4.从“手机短信”到“信息平台”

现实生活中,家庭与学校的现场交流会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民工们的特殊工作条件。而将家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扩展到网络上,无疑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学校可以开发协作互动与交流性高的校园网站平台,为家长交流开设专门的板块,让家长在网站上与老师甚至是孩子们交流,网站的信息量很丰富,便于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家长的回馈信息不但能加强家庭与学校之前的联系,也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提高。在运用网络信息上,考虑到一些民工家长的文化水平,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然后由学生与家长互动,掌握这种方法。然后再让家长和学校老师互动,达到家校合作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静.优化家校联系的几点做法[J].教师论坛,2005,(2).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篇8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家校合作;问题;解决对策

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教育问题,是当前所提倡的家校合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初中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驾驭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然而,结合当前的家校合作来看,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教学只是学校的事,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部分班主任在与家长开展合作时也存在着工作不到位、合作形式化等问题。

一、初中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合作时存在的问题

1.双方合作意识淡薄,权责不明确

由于教育观念不同,许多家长并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甚至对于班主任邀请其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缺乏重视,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跟不上时代观念的转变,没有能力与学校教育进行合作,而把全部职责推给学校。另一方面,对于家长不理不睬的行为,班主任也常常感到非常苦恼,认为家长存在失职现象,而对家长产生偏见,一旦碰壁再也不愿意找家长合作了。

2.班主任与家长缺乏直接交流

在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校都比较看重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把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看做额外的负担,使家校合作制度呈现出不健全、不完善的现状。而随着学校相关制度的缺乏,班主任在具体的家校合作工作中也开始流于表面,不注重加强与家长的正面沟通,只是让学生自己邀请家长到学校与教师进行谈话。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家长的热情,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3.双方在合作方面投入时间少

很多家长在谈到家校合作时,常常会诉苦说自己平时忙于工作,而没有太多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平时也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等。而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大多会把责任和原因归结于学生身上,却完全意识不到这和自己平时投入时间少有关。同样,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也忽视了在家校合作方面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而把大量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情况上。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想起与家长进行沟通。

二、加强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策略

1.组织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家长会是促进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密切交流的有效平台,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和家长探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家长商讨共同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然,为了充分发挥家长会的积极作用,班主任在组织家长会之前,也要注意协调好家长们的实践,保障家长会的出席率;同时班主任还要向家长介绍清楚此次会议的具体目的,并且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经验交流会,收集不同家长的合理建议,以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来保持与部分家长的密切联系,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难题。例如,班主任可以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参加学校校本课的开展,通过经验、技能的介绍,拉近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家长充分体验到教师工作的特性与不易。其次,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家长的社会关系,拓宽教学渠道,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开展实践教学。这样还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体验社会生活。

2.抓住家访契机,开展积极有效的家访工作

家访,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加强与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积极有效的家访工作,一方面可以让班主任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增进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感情。那么,在进行家访时,班主任应该如何安排这份工作呢?首先,班主任应该提前制订好科学合理的家访计划。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再根据学生住所的远近,采取不同的家访方式,要么登门拜访,要么用电话或视频的方式开展家访。这样才能实现家访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其次,班主任在进行家访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方式,保证言辞的诚恳真诚。多一些对学生某一特质的夸奖与肯定,而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悉心交流。最后,班主任还要根据不同的家长情况,在家访时做到随机应变,并且尽量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

3.拓宽家校合作渠道,采用灵活手段与家长沟通

除了以上几种家校合作方式,班主任还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构建家校短信联系平台、制作家校合作微信公众号、健全家长评价体系的方式拓宽合作渠道。比如,班主任可以把学生的在校情况都记录在专门的成长档案里,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带回家与家长进行交流,并且让家长把学生在家的情况也通过记录的形式,填补档案资料。其次,班主任还可以在交友平台上建立专门的家长交流群,让家长互相交流教育经验或者共同探讨教育问题等。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将每一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分享给家长欣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

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促进学生在校内校外健康成长的有力措施。它需要班主任与家长提高自身重视,也需要学校完善相关的家校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

参考文献: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篇9

一、中国-东盟交流的基础与前景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历史悠久。历史上东盟国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影响较深,中国也吸收了东盟国家的优秀文化资源,因此,中国和东盟在文化上有许多相似相通的共性,这些都为中国东盟之间的各种交流提供了浓重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了18亿人口。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各个领域的交流日趋活跃,不断深入。中国-东盟加强沟通交流,增进互信互利,已成为主旋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将不断向前推进,势不可挡。

二、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交流的优势

(一)广西高职院校独享区位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借助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服务的作用,积极发展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广西高职院校可根据地区经贸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力开展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的交流发展,这是其他省份高职院校所不可比拟的。例如,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都从本省区高校选拔大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参与会务服务和管理,这就为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交流提供了平台。

(二)广西与东盟山水相连,在语言、民俗、饮食、农耕等多方面存在近似文化,加上地理、气候接近,沟通交流起来更加方便。据考证,广西的壮语言跟越南语、老挝语、泰语等非常相似,民间交往频繁,在民俗、饮食、农耕文化乃至地理、气候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非常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发展。

三、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很多高职院校都把目光集中在扩大招生、扩大学校规模上,造成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很多领导和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只要教好学生一门技术就行,没有必要花太多的钱搞文化建设,这种错误认识严重的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很多高职院校至今没有建设与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相配套的校园文化,这既不利于中国-东盟的交流发展,也使学校自身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阻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高职院校中部分学校是从中专学校演变而来,本身基础建设就不足;还有部分学校急于扩大招生,把钱都投入到了新校园、新教室、新宿舍的建设上,忽视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优化。物质文化建设的缺失,割裂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步性,致使校园失去了育人功能。其次,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未能与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相对接。目前高职院校很少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建立友好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也缺乏东盟要素。

四、如何加强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转变理念,提高认识。广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开放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原则,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学术氛围、研究氛围。伴随中国东盟各个领域交流的加强,无论是我国还是东盟国家,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将大幅提升。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应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针对中国-东盟交流发展的客观需求建设自身的校园文化。开设能够服务中国-东盟交流的专业和课程,举办东盟各国形势发展讲座或民俗讲座,组建研究和宣传东盟各国文化的社团等。

(二)加大投入,建设富有东盟特色的校园文化。广西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资金不足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出台,各级政府和地方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高职院校较大的扶持。广西高职院校一定要借助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契机,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在不断加大校园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校园环境,凸显其育人功能的同时,投入资金营造东盟文化氛围,并为研究和宣传东盟各国文化的社团活动提供资金,鼓励其创新发展。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篇10

Abstract: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sthenecessarywayforhighervocationaltalentstobetterserveforregionalexport-orientedeconomy.Ningxia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playitsownadvantages,takethedirectionofnationaleconomydevelopmentasbackground,serveandsubmittotheoverallgoalofeconomydevelopment.

关键词: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经济转型;国际交流与合作

Keywords:inlandopeneconomyexperimentalarea;economytransitio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85-02

2012年9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2012宁洽会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同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获批成为“国家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并批准建立银川综合保税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内陆开放型试验区规划。按照规划,经过5-10年的不懈努力,宁夏试验区要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这给宁夏经济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将对宁夏发展寻找突破、由资源型经济向外放型经济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2年颁布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今年2月,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中国职教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中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在宁夏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政府非常“渴求”人才,特别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宁夏高等职业教育更要发挥自身优势,以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为背景,服务服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保证高职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性外向型经济的必要途径。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宁职院”)作为西北地区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为适应国家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为满足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迫切需求,学院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深入探索职业教育中的合作模式以及教学模式,努力为经济发展的发展注入新的

活力。

学院作为国家百所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是国家首批10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第二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也是宁夏制造业、能源化工业、农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开设高职专业35个,初步形成了机电、数控、信息、经管、农牧等专业优势明显,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社会人才需求较旺盛的专业格局。其中,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及应用时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室自治区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办学理念,实施“‘双实’教学,打造‘双高’”人才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2012年就业率达到97%以上。

因此,在国际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国际化道路是必然趋势。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更有责任和义务发挥学院各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探索国际交流道路,构建合作模式,为宁夏高职院校争得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一席之地。

目前中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特色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不强、内部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因此,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途径。

①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开发院校资源的重要手段

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必须不断的获取优质的外部资源。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讲,资源都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想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急需要内部挖掘,又需要外部补给。因此,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渗透到学院资源开发的许多环节,而且往往具有内部开发所不具备的冲击力和创新性。

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构建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参照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与核心,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整合行业、企业以及院校三方的资源和信息才能更好的促进专业建设以及课程的开发。而通过与国际协会的沟通可以有效的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还可以借鉴其成功课程开发的经验。

③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我院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差无几,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行政色彩浓厚,机构臃肿;第二,像教学管理以及工学结合等关键职能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直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国外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此,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打破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④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学院特色发展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国的高校存在千校一面而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的情况,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都不可能全面开花,而是要重点突出自己的优势,采用差异化战略。学校的竞争优势差异是由资源差异引起的,不同的高职院校在获取这些优质资源时的“异质性”构成了彼此竞争优质差异的

基础。

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职教动态、深刻地理清自身优势,清晰地确立“异质性”,而且更大范围地获取“异质”的优质资源,准确地把握发展趋势,从而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战略规划,而非人云亦云。

⑤开展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把“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适逢宁夏获批我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学院更应该融入国际高职教育大系统中,确立高职教育在西部的战略地位,为宁夏尽快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添砖加瓦”,为宁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戴晓霞,莫家毫,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姜蕙著.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介绍了广东技工教育近年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探索实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广东技工教育如何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提出了建议意见。

关键词: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05-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作为与市场和产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更是走在教育国际化的前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近年来积极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新领域,大力加强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推进实施了“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与德国、新加坡、奥地利、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促进我省技工院校享有海外优秀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确立以职业教育先进国家为标杆,大力提升技工教育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广东省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及培训课程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教育发展(广东)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民工培训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实施,广东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在政府层面的交流互访、校际交流合作、师资培训交流合作、学生交流互换、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多年来从事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见证了广东省技工教育近年来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必要对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总结和思考。

广东技工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探索

自2009年推进实施“双百双向”培训交流计划以来,广东技工教育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教学改革新思路,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新加坡公共事务对外合作局(SCE)、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培训部、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奥地利文化教育部职教司等机构成功签署多项合作意向书和备忘录。积极推进惠州市技师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TAFE科技学院合作办学,引入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推动我省技工院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实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交流合作国家(地区)和机构日益增多

从2004年开始,广东就开始与德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后逐步发展到与新加坡、奥地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等国家合作,合作的单位既有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也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跨国知名企业。

(二)合作项目载体及合作内容丰富

目前,广东技工教育主要以四大项目为主要载体展开国际交流合作,并且随着项目深入实施合作内容愈加丰富。一是“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即选派300名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同时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引进100名职业教育专家来粤任教和讲学。目前已提前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二是广东省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及培训课程项目。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广东成功引进奥地利政府货款1800万欧元,为我省8所技工院校购置先进的奥地利数控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这8所院校的数控专业教师提供了国内和奥地利的系列培训课程。三是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教育发展(广东)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利用外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其贷款额度为两千万美元,主要用于提升3所项目院校(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和阳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培训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改进学生评价和教学评价体系,并提供贷款进行土建和采购教学实训设备。作为我省职业教育领域第一次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的项目,从2009年实施以来,在各方面的重视与关心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但建筑了实训大楼,购买了实训设备,更重要的是吸收借鉴了国外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推动我省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促使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更好地满足学生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四是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民工培训项目。农民工培训项目使用世行贷款3500万美元,由省人社厅以转贷的方式择优选取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云浮市技工学校3所技工院校为项目执行单位。项目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服务能力,改善教学培训条件等活动,扩大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项目于2013年9月启动实施,预计2018年底完工。

此外,自从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广东的技工院校以世界技能大赛为交流合作平台,向世界技能顶峰冲刺。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世界技能大赛中英选手热身赛。作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和“CAD机械设计”两大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此平台与英国海泊里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探索在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竞赛方面的双赢合作。

(三)合作形式多样

政府之间的交流互访借助广东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友好省州关系,近几年,广东与国外机构之间的交流互访愈加密切,政府之间高层领导的交流互访推动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签署和深入实施。如2010年有关省领导率团出访了德国、奥地利和冰岛,促成了广东省人社厅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职教合作项目协议的签署。2011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成功访问德国,对粤德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合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校际交流合作加入WTO后,我国做出了开放教育服务领域的承诺,是全世界对教育服务贸易做出承诺的47个国家之一;中国职业教育是最先开放的教育服务贸易领域,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中国,抢占教育服务市场。广东也不例外,如澳大利亚北部TAFE科技学院与中山市技师学院、珠海市技师学院的合作,大都会南部TAFE科技学院与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和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的合作。

教师培训交流合作面向世界招聘师资和经常送本国教师出国培训是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教师视野的重要方面。广东技工教育推进实施的“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就是很好的范例。到目前为止,已选送六百八十多名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新加坡和香港等职教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同时,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引进一百多名职业教育专家来粤授课和讲学。通过双向交流学习,为广东技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职教理念的优秀技工师资人才。

学生的交流互换如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与韩国湖南大学和昆士兰州大都会南部TAFE科技学院的服装专业交换生计划;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与美国英卡奈特大学的“1+3”合作国际本科衔接办学项目,学生在华立学院学习1年的国际认可的公共、专业课程和英语强化课程后,成绩合格者申请到英卡奈特大学衔接其本科课程继续深造。

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广东技工教育主要的中外合作项目有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与香港职业训练局,惠州市技师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珠海市技师学院、中山市技师学院与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北部TAFE科技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

校企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技能人才我省个别技工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与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技能人才。如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与佛山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合作,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MTU)的合作。通过利用跨国公司的管理、技术优势,为师生提供一流的研修、实习基地,让师生深入到这些世界知名的企业内,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运行模式等。这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对学校的教学改革都有重要的作用。

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的实施,我省技工院校积极吸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技工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成了教育国际化初步理念,但对国际化教育内涵认识不深。二是师资队伍初具国际视野,尚缺乏较强的国际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技工院校积累了对外交流的经验,但处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广东技工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依然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合作内驱力不足,合作模式单一

广东技工院校近几年注重招生,规模发展有余而内涵创新发展明显不足,很多院校更是腾不出精力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而且广东技工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更多是被动的,更多是为了贯彻上级的指示要求而开展的,内驱力明显不足,领导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技工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表面、零散,而且合作模式单一的状态。问题集中在:一是选派教师赴国外培训交流学习,尽管派遣的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也由于教师外语水平不高、培训时间较短等原因而难以收到成效;二是接待一些国外考察团来访洽谈合作项目,但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英语基础较差以及签证难等问题,往往使合作项目难以最终落地。

(二)政策与管理缺位,合作层次不高

目前,国家的对外交流合作政策较为严格,因公出国考察培训严格控制组团。广东技工教育虽然近几年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但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出台和管理服务方面仍然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不健全,几乎没有一所技工院校设立专门的交流合作管理部门,也无专人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经费不足,管理乏力。因为政策和管理的缺位,导致目前有些技工教育国际合作项目跟踪和管理不到位,合作层次也不高,仅仅停留于教育代表团互访、选派教师境外培训交流和邀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等方面,很少有学校在专业合作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等内涵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三)国际交流发展缓慢,合作效益较低

尽管近年来广东技工教育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但在师资出国培训进修、聘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讲学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如2012年全省仅派出145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培训,而且多为1个月以内的短期培训。在聘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方面,也比较依赖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不定期资助派遣教师,去年仅派遣5名专家来粤授课。很多学校都没有能力花大价钱去聘请国际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由于文化差异和国情不同,双方对合作项目的理解有出入,导致项目停滞不前。如广东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职教合作项目进展就不够理想,比起上海和南京等项目就要落后得多。又如世行贷款职教发展项目,有的学校目前土建资金还未使用,绩效较差,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合作效益。总体看来,国际合作项目启动速度较慢、合作层次不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普遍存在。

广东技工教育加快实现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要列入广东技工教育的中心工作,各技工院校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一)观念和行动上要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交流合作能力

我省技工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要认识到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国际交流合作对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对下一阶段的合作进行全面规划,以实际行动重视和支持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政策和管理制度。各校要完善外籍教师的聘请和管理、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等相关国际交流合作的管理制度,省厅要出台《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规划》,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和优先推进的合作领域。二是建立机构和人员保障。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成立层次和职责分明的国际交流合作专职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各项国际合作工作。三是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无论是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还是聘请外籍教师,都要花钱,没有充足的经费很难保障合作项目的开展。要建立技工教育国际合作经费的多元筹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资助、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和个人出资等方式的作用,确保各类合作项目顺利开展。此外,技工院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缩小与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差距,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水平。

(二)加大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力度,以重点合作项目带动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针对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层次较低的问题,我们要大胆探索,开拓技工教育多元化的合作领域,在巩固原有“送出去”和“引进来”师资培训交流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可大力探索合作办学、缔结姊妹学校、校企国际合作、课程开发合作等项目的可能性。针对文化价值差异问题,要加强对国际合作交流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外事纪律教育,培养跨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意识。同时,最关键的是要大力支持国际交流合作重点项目,如“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项目、世行贷款职教发展项目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充分引进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和世界银行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一所有实力的技师学院建立国际交流合作示范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引进国外专家长期驻校工作,从而以重点合作项目整体带动、辐射和提高全省的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三)坚持以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为标杆,加快实现技工教育国际化

推进对外合作办学鼓励支持我省技工院校与境外知名职业院校合作,实践“双元制”和“教学工厂”职教模式、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开展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流等。积极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组建“粤德技工教育合作联盟”,推动我省技工院校与德资企业合作办学。鼓励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探索技工院校毕业生海外实习、就业渠道。

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参与机制加强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研究,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培养世界通用技能人才。依托我省优质技工院校,按照专业分类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基地和集训基地,承担世界技能大赛人员选拔、选手集训、培养世界技能大赛指导专家、承接世界技能大赛等。

参考文献:

[1]黄华.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45-48.

[2]陈昌贵,谢练高.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熊倪.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途径创新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6-48.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篇12

(一)校际交流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到国外交流学习,校际间交流学习覆盖的合作地区不断扩大,涉及高校日益增加,参与国外交流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以笔者所在学校浙江传媒学院为例,2011年赴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短期、中长期交流学习的学生总数为154人,是2010年(58人)的2.6倍。而2012年赴国(境)外交流的学生又增长至166人,比上年增长8%。同时,2011年到我校进行交流活动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总量为115人,是2010年(41人)的2.8倍,2012年人数又增至141人,比上年增长23%。

(二)交流专业和学科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从境外院校赴中国交流的外国学生从以前的单纯学中文扩展到各种专业学习。比如,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之后,接收的国际生从过去全部学习中文,发展到现在除传统的中文语言学习之外,拓展为新闻传播、摄影、媒体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的,所涉及的学院也已从单一的文学院,发展为包括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在内的多个学院。

二、国际学生交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而完善的国际交流生规章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但在各国学生间交流上,仍有些问题必须亟待我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其中,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还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在校际学生交流方面规范完善的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比如目前在许多高校当中,成熟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国内外高校在课程学分、课程名称、学时量和学分值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科学而公认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的缺乏会让广大学生对校际交流存有隐忧,严重影响其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欠缺规范和协调的国际交流生管理

高校内部各级学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租住保障。国际交流生工作涉及到学生学籍管理、选课指导、宿舍问题、返校后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手续。多部门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到位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影响交流工作的落实以及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制约学生参加校际交流的积极性。

(三)国际交流学生的语言障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境交流的学生的语言障碍,二是提供给外国交流生的国际课程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在与国外(境外)高校的校际交流中,基本上都以英语为媒介语言进行,无论是赴国(境)外交流的中国学生,还是来中国交流的外国留学生一般都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目前学生考雅思托福的提前意识不够强烈,无法及时提供交流院校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绩。

(四)缺乏成熟的国际课程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由于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充分的师资培养以及相关系列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课程内容较随意、系统性不足。教学内容根据国外留学生的兴趣安排、科学性、合理性及与当地高校资源的适配性都较差,总体国际课程设置不够成熟,暂时无法提供有特色的、完善的国际课程或双语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真正吸引有兴趣的外国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法规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公认、完善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的现状,国内各高校也应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完善改进交流生课程学分转换、成绩评定标准制度。另外,还需积极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

(二)探索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激励机制

为鼓励中国学生赴境外交流以及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交流生,应设立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奖学金或者校际交流助学金。交流奖学金可以用于奖励参加校际交流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国内外学生,而校际交流助学金可以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出国交流意向强烈但是家庭经济困难但的校际交流学生。

(三)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

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努力开发与时俱进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课程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吸取外来优秀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将其他国家相关人文、社科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教授的课程。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应将课程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国际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开发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引进外方课程、两国高校共同开发的课程。

(四)积极开拓新的交流合作模式

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合作模式,而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探索双联或多联合作(两国两校、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各类短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暑期实践学分项目、海外教师辅导制项目、两校学生联合作课题项目、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四、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