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篇1

【城乡清洁社会实践报告一】在这个暑假里,让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参加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这个实践活动。现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成了我们各个乡村角落里流传的一个主题,而美丽灵山,清洁乡村也已深深地埋在我们每一个村名的脑海了,让我们时时刻刻为之实现而努力。而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更应以实际行动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环保行动做出了贡献。

20xx年8月23日上午,我们带着美丽灵山,清洁乡村的口号,由村干部带着我们十几名大学生志愿者们顶着烈日,向着张高镇出发。当地村支书及村民们都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来到了张高镇农村,跟热情纯朴的村民们一起劳动起来,清洁村镇,共建美丽乡村。

在清洁中,年轻的大学生们不畏惧太阳,不畏惧艰苦,不怕脏,利用铁铲、扫把等工具,清理垃圾、杂草、塑料袋和卫生死角,有的拿垃圾桶,有的拿着铁铲甚至有的骑着垃圾车,对卫田村的村道小巷,展开清洁活动。同学们搞起卫生一点不含糊,对路边的杂草、塑料袋、旮旯里的卫生死角一点都不放过,都一一进行了清理。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头顶七月骄阳,身穿被汗水浸湿的衣裳,干得热火朝天。看着变得靓丽干净的街巷村道,大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家齐心协力,把村道和村民们的房前屋后清理得整洁干净。活动中,大学生们给当地村民发放了美丽灵山清洁乡村活动的宣传资料,劝导村民不要乱丢垃圾,共同做好清洁村庄工作。随后,大学生们还园,清理河道里的垃圾,清除绿地上的垃圾和杂草,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灵山清洁乡村活动。

开展清洁乡村,美丽灵山活动,农村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农民清洁意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我们都带着激情和热情积极投入清洁村镇,共建美丽乡村实践当中,广泛开展卫生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让村民们有一个保护坏境从我做起的观念,进一步带动群众养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持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力促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广泛带动当地农村群众养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持文明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清扫结束,村委会干部和群众代表在张高镇村里召开了美丽灵山清洁乡村的小小会议。会上,村委会干部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此次志愿大行动的重要意义,并对我校志愿者们提出了两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后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我们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希望大家通过社会实践,深刻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努力提升自我,成为有用之才,为学校服务,为灵山服务、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了表示大学生是灵山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多走进基层、清洁乡村,帮解决乡村问题,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而我们志愿者们的行动也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为村民们灌输了清洁环保的理念,同时也是用实际行动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环保行动做出了贡献。

此次美丽灵山,清洁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培养了大学生们吃苦耐劳和不断进取的探究精神,也让我们大学生志愿者们有了一次走出校园、深入基层的机会,更深刻的体会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意义,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坚定了我们清廉正义的做人原则。也因为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质朴,城乡风貌的改善和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在参加美丽灵山,清洁乡村也让我们获益良多,也极大的鼓舞了我们投身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的热情。

这几天的实践,让我受益匪浅,而我们也会继续努力。

【城乡清洁社会实践报告二】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一场旨在进一步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活动,正在八桂大地上演。5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电视动员大会,决定用将近两年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随着我国实施清洁工程以来,我们城乡开始进行环境的清洁。我的家乡在南宁上林巷贤,那是一个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方,那里的环境不怎么好,垃圾随处可见,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看起来很污浊。回到村里面,在去串户闲聊时,聊到今年的热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他们都有好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活动,我当时就无语了,也有一部分人知道,可是他们大部分都会说:和我们有关系吗。事实上也许是他们没有认知到自己对这个活动的重要性。从活动的主题可以知道,这个活动都需要每个人去参与,一个大的群体需要一个小群体的参与。

一、常人看来,乡村清洁是一件很具体、很平常的事情,为何广西要众?

在广西决策者看来,清洁乡村看似小事,但它关系到全区5200多万壮乡儿女生存发展环境、关系到广西对外开放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改善广西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倡导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工程是改变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培育文明行为,形成争创文明先进长效机制的新风工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的作风工程。活动总体要求达到以下4个目标:

清洁环境。乡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家园、水源、田园清洁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化乡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田园村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乡村风貌改造内涵不断拓展,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成果显著,乡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培育新风。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农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觉性增强,文明新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建立推行,党风优良,政风清廉,乡风文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造福群众。农民群众科学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养成,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生态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大幅增强,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集中整治,形成长效。集成政策,集合资源,集中力量分阶段推进活动开展,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着眼长远,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整体提升农村公共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各级清洁环境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

(二)干部引导,农民主体。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发动,示范带动,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广泛组织群众参与。广大农民群众是清洁乡村活动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自愿筹资投劳,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三)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各地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至2022年的清洁整治建设规划,把清洁乡村活动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实现乡村清洁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突出重点,全面覆盖。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内容,以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大村大镇为重点区域,突出沿江、沿河、沿路环境治理,活动覆盖广西农村,惠及广大农民。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各地发展实际出发,区别各个村屯的情况,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创新探索,形成各具特色又符合农村实际的活动方式。

(六)分级负责,社会共建。明确责任,分片包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形成干部引导、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整体氛围。

三、主要任务

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改善人居环境,改良田园生态,改造水源质量,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一)清洁家园。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

(二)清洁水源。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示范村建设。

(三)清洁田园。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县区和田园生态经济发展示范村建设。

四、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为20xx年4月至12月。其中,20xx年4月至6月为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6月至3月为全面推进阶段,3月至10月为巩固提升阶段,10月至12月为验收总结阶段。阶段安排不截然分开,可交叉进行,由各地根据活动实际进展情况自行确定。总的要求是,要边发动,边行动,迅速形成声势,建立长效机制。

(一)宣传发动阶段。各级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大宣讲、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干部座谈会和走访慰问老党员、老村干、困难群众等方式,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清洁乡村的意义与内容,深入调研,了解民情,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三清洁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全面推进阶段。各地各部门层层明确活动范围、任务、时间和标准,落实责任主体,落实工作分工,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广泛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上下互动、社会共建、人人动手、全民行动的声势氛围。集中各种资源、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干部引导、农民主体、项目带动、统筹推进的活动格局。

(三)巩固提升阶段。继续实施工期较长、尚未完成的整治项目。适时对活动实施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回头看,进一步整改活动存在的问题,巩固活动成果,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四)验收总结阶段。由自治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组织验收考评组,对广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验收考评,总结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验收考评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评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活动开展好、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表彰;对活动开展不力、验收不达标的,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以上活动这几点来源广西人民教育网。

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一项必须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大事。

对于垃圾我们必须要做到随手丢进垃圾桶里,不随手乱丢。这是素质的体现,这是对本次清洁活动的支持。在农村、城镇等地方的一些显眼的位置摆放垃圾桶,这是第一点,还要组织一些人员到镇、乡、村里进行宣传教育,告诉他们保持随手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对环境的重要性,对生活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前提,传宗接代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对于老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据我对周围村的了解,村里的垃圾基本上都是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当作垃圾池,倒了之后都没人去清理过,每到夏天的时候,那里臭的堪比毒化武器,苍蝇等轰轰的在那乱飞停留,让人看起来就是恶心的不行。对于这个情况我们要重视,应该去建造一个大垃圾桶放在那里,每天定时的拿到专门解决垃圾的地方。

对于房屋,由于这个政策的展开以来,从我去过得附近的村子来看,我们那里基本上都重新盖起了一座红砖房子,取代了老泥房时代,有时回到村里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从外面看,有着一股欣欣向荣的景气,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升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篇2

自今年5月开展美丽马山·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古零镇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关于开展清洁乡村工作的要求,精心组织部署,不断拓展活动实施领域,创新开展美丽AA·清洁乡村”活动,对联合执法体制、网格化管理等两方面深入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古零镇清洁乡村工作中,联合执法体制、网格化管理如曙光初露。但联合执法体制的完善及网格化管理的强化仍刻不容缓、任重道远。现将具体情况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联合执法体制建立的基本情况

为推动清洁乡村”活动深入开展,古零镇成立了美丽AA·清洁乡村”综合执法办公室,由镇政府牵头,派出所、工商所、城管、物业、镇机关各办(所)和各行政村共同参与,形成多位一体的联合执法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综合执法小组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行动中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主要针对重点区域形成拉网式清理,重点整治镇主干道乱搭乱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小广告乱贴、路面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7月中旬根据县政府部署,我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供养临时工8名。其中镇城建临时工4名,镇环卫临时工4名,负责古零街、杨圩街的市场整治及卫生清洁工作。8名财政供养临时工10月份参加了农村集市综合治理培训,目前已全部到位上岗工作。为推进集贸市场常态化管理,我镇按县委、县政府要求成立了城管中队,城管队员每天早上8点至下午5点始终在市场巡查整治。近六个月来,古零镇共出动5700多人次,整治路段26条,与县级相关部门联合执法3次,取缔出店经营30多个,流动摊点50多个,违章车130多车次。联合执法行动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全镇面貌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有利于群众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进一步推动美丽AA·清洁乡村”活动深入开展。

(二)网格化管理基本情况

为推进全县美丽AA·清洁乡村”活动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清洁乡村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及驻村工作队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改进我镇清洁乡村工作管理模式,巩固和深化工作成果,8月9日制定了《美丽AA·清洁乡村”活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将全镇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形成《美丽AA·清洁乡村”村屯责任网格一览表》及《集贸市场网格一览表》,将14个行政村(社区)各自然屯,划分责任区,分片区、明责任,将清洁任务落实到人,确保清洁工作管理全覆盖,将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干部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全县美丽AA·清洁乡村”活动精细化、高效化,建立职责明确、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网格体系。

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召开镇动员会1次,推进会4次,各村召开动员会,屯干和群众代表大会225场次,全镇出动干部群众5.9万人次,车辆112台次,勾机铲车31辆次,清理长期堆积的垃圾988吨,清理河道62公里,清理田园7506亩。制作固定标语、宣传横幅269条,警示牌394块,张贴285张宣传海报,统一制作公路沿线村屯宣传栏88个,192个自然屯全部制定张贴村规民约,聘请村屯保洁员、清运员,成立环境卫生整治理事会,负责处理村屯日常环境卫生事务,督促检查清洁乡村落实情况。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古零镇在联合执法、网格化管理方面虽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联合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1、执法人员不足、办公用房紧缺狭小,车辆及办公设备、执法装备匮乏。目前古零镇只有4名城建临时工,负责古零街、杨圩街的市场整治,但商贩惯于与综合整治人员打游击战”,需加大整治力度,执法人员不足。

2、队员素质参差不齐,根据工作职能,城管基层中队长期从事一线执法工作,经常性进行的是简易执法程序,从理论高度切实掌握和熟悉城管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很少,对一般程序学习不够,了解不透,有的队员甚至对完整处理一个简易程序案件的诸多要素和环节还存在模糊认识。

3、破解管理难点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网格化管理存在问题

自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以来,我镇健全组织机构,合理划分管理区域,制定配套的工作制度等,做到了辖区分片、责任到人,并上墙公示。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还存在网格化管理并未完全落实到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缺乏热情。

清洁乡村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但网格化管理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管理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调研中发现,少数管理人员对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认识不够,工作责任心不够强,或畏惧网格化管理可能承担更大的管理责任,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存在消极应付的心态,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宁可少一事,不愿多干事,宁可听从上级安排,不愿主动行政,往往被动应付,导致网格化管理的各项措施未得到彻底落实,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2、制度保障不够,缺乏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网格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推广、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基层干部通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外,还要求上级能够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行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我镇虽然出台过有关的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制度,但尚未形成全面规范、科学有效、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机制。

3、突击任务较多,长效机制短板。

网格化管理是一项长效的管理机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专项整治活动。在当前整个清洁乡村工作大环境中,许多整治工作本应纳入长效管理机制,但上级时常以临时性的、专项性的突击整治代替长效的管理,因而必然影响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导致网格化管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联合执法体制

1、进一步加大对联合执法体制的考核和改革;

2、强化县级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基层联合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有效地解决基层执法队员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的问题;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基层中队建设的考评和奖励办法,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

(二)强化网格化管理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网格化管理的落实提供思想保障。

2、科学部署,减负基层,为网格化管理的实现提供时间保障。

3、重心下移,强化基层,为落实网格化管理提供后勤保障。

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提高干部网格化管理的能力保障。

5、强化巡查,严格督查,确保网格化管理措施的监督保障。

6、强化激励,奖优罚劣,为落实网格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篇3

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从18世纪60年代进入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化石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工业文明发展阶段。经过近300年特别是近100年的快速发展,人类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但掠夺式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气候变暖,首次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这种模式如果继续下去,工业文明将难以为继。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有5个年头,但世界经济至今仍低迷不振、复苏艰难,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破题,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文明也叫后工业文明或绿色文明,它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价值观念上,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价值要求、价值规范、价值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二是在生产方式上,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传统的GDP不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必须转变和摒弃过去的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生产方式,把低碳技术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引领能源利用方式变革的根本战略。三是在生活方式上,生态文明倡导提高生活质量,反对过度消费和浪费,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消费的新目标、新时尚。人们既要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存,不简单追求物质享受。四是在社会结构上,生态文明要求实现更为科学的民主,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多样性,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发展需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重大发展战略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范围。

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形态,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战略措施,也是各国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施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和启动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树立以和谐为宗旨的发展理念,建立以低碳为基础的制度框架,推进以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发展,营造以适度为准则的消费氛围,构建以优先为前提的生态安全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关键性、特殊性作用,把“美丽乡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支撑,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加强考核、扎实推进。

一些地区“美丽乡村”

创建实践

党的十以来,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形成了一些有效模式。

一是规划引领,政府扶持。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实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着力打造特色乡村。贵州省贵阳市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美丽乡村”创建,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区(市、县)按照1:1配套,市直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新闻单位和市管企业定点结对帮扶创建村。

二是立足优势,发展产业。浙江省安吉县相关创建示范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特色产业,全县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格局。

三是项目带动,建立奖惩。福建长汀县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着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林业发展、农村管理创新等工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此外,该县还建立奖惩制度,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用于奖励先进乡村创建。

四是清洁生产,提升环境。广西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适用技术,通过“清洁乡村”来打造“美丽广西”。辽宁省政府年初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对环境整治实现常态化管理。

五是农村可再生能源扮倩“美丽乡村”。新疆各地总结出了农村沼气生态建设十大模式,通过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了农村生活用能向清洁、绿色方式转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高丰村按照“玉米-猪-沼-果”的发展模式美化村庄环境,实现了“种植玉米不花化肥钱、养猪养牛不垫圈、做饭照明不用柴和电、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六是乡村旅游助推“美丽乡村”。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积极挖掘七仙岭周边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联片联动联创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创建的几点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是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党和政府顺应民心民愿实施的一项重大德政工程。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既有利于拉动农村内需,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广大的市场。建设好“美丽乡村”,一方面要借鉴我国新农村建设、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同时也要总结、规范、提升以往的做法,建议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产业发展。这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前提和基础。总理指出: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富裕环境退化也不行。要把发展产业、富裕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的工作着力点和考核重点,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大幅提高“三品”生产比重,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改变一些农村美丽必贫穷的现状。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型主体,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和后劲。

二是突出创建重点。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美丽乡村”创建规划,明确轻重缓急,始终把人居环境(天蓝、地绿、水净)食品安全、公共服务、文化设施作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要利用成熟的生物质利用、污水处理净化技术,重点解决治污、净水和用能三个重点。多年的实践证明,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建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同时规划、同时立项、同时运营、同时考核的机制,是实现村内垃圾全部消纳、污水全部净化、农民用上管道沼气的成功选择,各地农村能源和资源保护单位要抓住中央建设农村沼气工程的有利时机,按照“四个同时”的原则,大力推进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配套建设,确保环境清洁优美,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是优化创建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在农户中建立奖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的机制,鼓励农户间比学赶帮超。二是在村与村之间形成激励机制,通过抓先进,带中间促落后。三是发挥村委会、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的作用,推进公开创建,形成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的良好氛围。四是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农民主动参与的关系,不刮风,不强迫,实现可持续创建。五是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围绕创建内容,集中人财物力,提高创建效果。

四是注重梯次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级提高的原则,结合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逐步形成美丽乡村、模范乡村、省市重点、全国典型等不同层级、相互促进的创建典型,不断创新形式、提高标准、提升档次,丰富创建内涵,形成各具特色、层级多样的创建格局。

五是加强评估考核。一是围绕“美丽乡村”创建指标体系开展创建培训宣传,让村民和村干部明白创建目标和要求,形成良好创建基础。二是定期创建评估进展和结果,对创建质量好、速度快的村进行集中宣传并给予资金奖励,对创建中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要进行批评或撤消创建资格。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1篇4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强化目标任务。督促乡党委、政府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工作任务,制订任务书、时间表,确定整治目标任务和建设时序,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完善领导机构。成立了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乡机关站所、辖区单位、各行政村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组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乡党委、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宣传工作的大格局,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改变群众不良卫生习惯。创新宣传方式。张贴标语、喇叭广播、宣传车辆、微信推送等多种宣传方式齐上阵,开展接地气、深入人心的宣传引导活动,实现网上网下全覆盖。加强农民教育,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帮扶干部入户宣讲等方式,移风易俗,提升农民文明素质。

(三)充分发挥村乡干部的作用。一是要求村干部、乡干部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及房子里的废旧脏乱的低碳,二是要求家庭在乡里的干部职工动员自己的亲属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保障亲属家里的环境卫生整治达标。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点对点宣传工作,提升群众对人居环境卫生的认识,激发内在动力。

(四)树立典型。要求各村积极创建“美丽庭院”,对创建的“美丽”庭院发放流动红旗、并给以一定的物资奖励,共创建市级“美丽庭院”77户,区级“美丽庭院”88户,乡级“美丽庭院”888户,合计1298户。同时组织环境卫生比较差的家庭到“美丽庭院”家庭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差距,提高搞好家庭环境卫生的动力。现在在全乡已经形成了争创“美丽庭院”的浓厚氛围。

五是扎实开展“三大革命”。督促各包村科级干部强化包村责任,加强督促和工作指导,积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确保整治工作落地见效。落实卫生包保责任制,每周每村组织400人左右的队伍主要街道、乡道、旅游快线等卫生进行彻底的打扫,今年,立即组织全乡卫生大清扫40余次,清理垃圾5000余吨,全乡共创建美丽巷道18条,全乡的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乡村干部、工作队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现在三堡乡向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的提高,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升入人心,乡村从内到外焕然一新,群众日益感受的到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带来的益处,更多的群众愿意及参与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来,共建美丽家园。

三、存在问题

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村都有行动,但各村的进展不平衡、成效有差异,个别村存在重点线整治、轻面上扩展、整体环境面貌有间隙的问题,街背巷道“脏乱差”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长效机制不健全。整治不够扎实,个别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仍停留在搞突击、应付检查层面上,日常保洁工作不到位;农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整体布局散乱,不仅不利于人居环境整治,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发挥公职人员、村乡两级干部引领示范作用,带头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文化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持久性要素,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实现美丽乡村升级版目标,必须将文化建设纳入其建设全过程,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深层次因素,实现文化建设上的突破。在当前各地建设实践中,“美丽乡村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还存在很大不足,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当文化的拥有者真正认识到了其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遗产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说,乡村何以美丽的灵魂,恰在于是否能够形成‘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应是一项战略工程。只有将美丽乡村作为一种文化内化到乡村居民心里,构建美丽乡村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形成美丽乡村的文化自觉和集体人格,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文化的内涵

美丽乡村文化是以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基于乡村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美丽乡村文化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明显的文化特质,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文化反思的产物。

美丽乡村文化具有传统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它既是“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自然观和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又合理吸收和融合城市文化、工I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等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具有开放性。从长远来看,随着乡村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改善,乡村对社会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加,城市“移居”乡村人口数量势必不断增加。

二、当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认知理念有待转变提升。一是对于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短视”。文化建设时间长,短期内很难见到实效。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更关注修路架桥、亭台楼榭等“立竿见影”的物质层面建设,对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二是乡村文化过度开发。部分地方将文化建设项目外包给企业,无中生有胡编乱凑的“创造”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和形象,无视文化和生态的属性特征,野蛮开发、过度开发,使得传统乡土文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文化缺乏生命力。三是是对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盲目追捧。在乡村建筑风格上,跟风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在文化内容上热“移植”城市文化。

历史包袱有待消解。1.美丽乡村文化的环境载体建设仍待加强。在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侵占、破坏了大量的农田林地,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严重的土地、水资源污染问题。由于政策的延续性,农村地区仍然分散地存在大量小型加工厂、家庭作坊、养殖场等污染源。2.农村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毁损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资金支持、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和城市扩张,农村地区古建筑倒塌、被拆除的不在少数,濒危的历史建筑绝大部分也位于农村地区。3.文化主题“空心化”问题突出。人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仍然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程务工,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是农村中青年的全部。中青年是农村传统文化消费,传承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4.村庄大量消失。目前村庄撤并、集中上存在过度化倾向十分明显,有的区县提出了“全域城市化”。村庄持续性的大量消失,势必造成美丽乡村“见景不见人”,“乡愁”无处安放。5.部分乡村早期规划设计不够合理。早期的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对乡村的地方文化和环境特征考虑,未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固有的传统风貌,导致富有乡村文化特色和田园风光的乡村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反文化”现象抬头。表现为:1.、色情等低俗文化抬头。一些本地村民与外地不法分子相勾结,利用农村治安管理相对薄弱、风险小、房租低的特点,进行“设点”。这些行为不仅容易诱发一些家庭问题,也往往与涉黑组织、高利贷行为紧密相连,严重毒害了乡村的社会风气。而那些日常的“小赌”则更为普遍。一些基层文化管理部门将文化场所出租“创收”,任由“民间演出团体”借“文艺表演”之名,靠一些博得人气敛财,有的甚至长达数年之久。2.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近年来,乡村地区宗教活动具有如下特点:信教群众数量越来越多,商业化建庙建庵比较兴盛,非法宗教场所比例较高。宗教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合法的宗教场所成了旅游景点。一些宗教有着严格的集体生活,使教徒感受到了集体归属感,占领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后的空白。

建设不平衡现象明显。1.城乡不平衡。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人员素养、活动经费、服务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明显落后,文化活力较低。2.村与村差异较大。各地在进行“美丽乡村”试点选取的时候,往往选取一些本来各方面建设基础较好的乡村。这些村庄在文化建设上本就超出了全市乡村文化的平均水平,获得“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后,又获得大量的文化社会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文化活动支出。3.群体不平衡。根据专业机构连续几年的调查,乡村地区不同群体对于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上,老年群体的满意度最高,中年群体次之,青年群体的满意度最低。这也从侧面验证了青年不愿留守乡村的原因。4.建设与管理不平衡。在现有的申报体制、考察评估体制下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重资金投入、轻制度建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少管理、多头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三、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的对策建议

转变基层政府认知理念。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政策资源、文化资源、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其认知理念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成败。在美丽乡村如火如荼推进的现实情境下,政府理应确立关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如下理念,一是“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工程。美丽乡村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价值、精神;只有真正形成一种文化,成为乡村居民乃至整个社会“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念,才能实现建设上的根本保证;二是生态价值高于经济利益。真正确立“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的事业”的理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乡村经济的一时发展;三是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连续努力,需要数届政府持续不断的坚持,不可能一蹴而就。

加强乡村群体文化“自建”能力培育。一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创造力。立足农村,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出发,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人才的才能与智慧,既要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村文化,又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农民从文化建设的局外人到局内人的目标,从被动地参与者到主动地创造者的转变;二是培育乡贤群体。鼓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知识群体“告老还乡”,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一支新增的乡贤力量。发挥新乡贤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态保护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规民约、敦风化俗、家风家训建设和乡村治理,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工作。文化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文化的提升从根本上决定于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千方百计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文化意识教育。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适时制定“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规划”。构建美丽乡村文化发展战略,实现稳定发展、持续建设。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进一步统筹城乡、村村文化建设,实现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实现农村、城市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那些经济条件差、文化基础薄弱乡村的倾斜,实现村村适度平衡,共同繁荣。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理论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是继续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乡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和内涵;二是加强美丽乡村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美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乡村规划与设计、古建筑恢复与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乡村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传承人员。可以通过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一批直接面向美丽乡村建设、扎根乡村的实用型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做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配套工作。文化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诸生态层面不是各自单线影响文化生成,而是通过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大略格局和走向”。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同步推进。要继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坚持把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动村级民主管理创新,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听证制度,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事情群众提、群众议、群众监督,村级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乡村组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规划、乡村文化建设“多规融合”,实现乡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化保护、林地保护、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项规划的衔接,确保乡村各项规划参数一致,以实现乡村空间布局的优化。

参考文献: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规范升级、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谷庄村为试点,着力打造“村庄院落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美丽宜居乡村。2022年7月16日,全县“美丽庭院”现场观摩会在谷庄村召开,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能感受到诗一般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营造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涌现出的新典型,努力凝聚助推农村发展的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篇7

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凝心聚力打造****》,**位于****,全村区域面积这一路探索发展,总结如下:

主要成效与经验

1、明确村庄定位、科学编制规划

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并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村村庄定位是:坚持走农业富村、旅游活村、环境美村的路子,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绿色的生态村落。我村在创建美丽乡村时,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委托专业规划机构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整体品味

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物质基础,截至至今我村共硬化村道**平方米,硬化率达**以上。绿化种植面积达**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目前村内已完成的重要基础设施有:村部大楼、村史记忆馆**、**等基础设施。

3、抓好环境整治,营造美丽氛围

村庄环境整治贵在长期坚持,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全村共有绿色公厕**座,垃圾房**座,垃圾桶**只,每户配备**只环保垃圾箱,清运员**名,保洁员**名,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农村污水处理池终端**座,全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年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饮用水入户率达到**。坚持贯彻落实“五水共治”。1、严格执行落实河长制制度,并创新利用虾兵蟹将生态治水,使村内河道清洁,水流通畅清澈。2、全面打好劣V类水体剿灭战。3、养殖尾水处理项目的实施。4、成立巡逻志愿者队伍,加强巡逻与宣传。在治水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了**家庭**的先进人物,受全村百姓的敬重。

4、培养良好乡风,筑牢美丽之魂

文明的乡风是美丽乡村的内在美,是美丽乡村之魂。每年举办多场大型文艺演出,如元宵节猜灯谜、“暑期春泥计划”等,开展“文明户”等各类乡风评选。并确保幸福礼堂、农家书屋、老年居家养老中心等的日常开放和有效管理使用。

5、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村两委经常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做好示范宣传;对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打算

1、文化支撑,让**美在底气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打造“美丽乡村”工作的力量之源。我们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要让走进**的人能够闻"乡"而来,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无论是浙江的永嘉县、湖州的安吉县等,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中都体现了乡村经营的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达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我村拟通过3-5年左右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丰富挖掘旅游产业的内涵、模式,拟将**打造成以娄港文化、民俗文化、休闲观光、垂钓体验为支撑的乡村AAAA旅游观光体验村庄。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打造富裕、文明、生态、和谐,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业集聚、科学有序的基本原则,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借助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平台,全力抓好城关镇塔地村、大章村,北冶镇关址村,石井镇龙潭沟村,磁涧镇礼河村,五头镇马头村等6个试点村建设,使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旅游生态化、文化特色化、产城一体化有机结合,按照产业优势、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使三产发展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相复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二)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共同描绘美丽家园建设的蓝图。

(三)坚持生态保护为重点。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注重挖掘传统特色产业、人文、山水环境等特色资源禀赋,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布局,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生态精品村镇。

(四)坚持整合力量。把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与建设特色乡镇旅游、农民住房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实施美丽乡村驱动战略,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坚持分步实施。立足各村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按照产业支撑型、搬迁集聚型和整治提升型等建设模式,在继续抓好市确定的关址、塔地、大章、龙潭沟、礼河、马头等重点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着力使正村镇新家园、磁涧镇兰丰社区、城关镇翠屏社区、五头镇舜王社区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其他乡镇也要自行确定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科学规划和高标准建设。

四、建设内容

(一)科学编制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严格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业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一步细化区域内经济、产业、人口、生活、服务的功能定位,完善配套垃圾、污水、改厕、医疗、学校、超市、绿化等项目,科学规划村庄人居建设布局,严格执行规划。凡是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二)优化人居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以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持续深化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治理垃圾污水。全面推进“户收集、村运输、乡镇填埋”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组)有垃圾池(箱),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着力整治和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二要集中亮化美化。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进一步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要坚决拆除违章、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对空心院落、残墙断壁进行全面整治和美化。充分利用村庄空闲地,建设休闲小游园。规范村庄电力、通讯等线路,彻底清除有碍观瞻的小广告等视觉污染,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三是改造危旧房屋。结合危房改造和搬迁扶贫等建设项目,积极实施自然村搬迁撤并,切实加强农村户建房的规划和政策引导,节约土地资源。

(三)配套基础设施。着力完善美丽乡村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美丽乡村延伸。一是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95%以上。对通往美丽乡村试点村的主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要突出地域美丽特色,建设景观风貌。二是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卫生室、多功能学校、文体活动中心、幼儿园、便民连锁超市、室外健身活动场所、金融服务机构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购物有超市,学习、娱乐、健身有场所的标准要求。三是进一步强化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和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要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按标准配套保洁人员,落实必要的保洁经费,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借鉴城市环卫保洁的经验,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筹措垃圾处理费用,增加有效投入,促使村庄卫生保洁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发展村级经济。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做大做优特色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养种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正大集团、鹏云农业、绿尔科技等农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中药材、核桃、辣椒、樱桃、玫瑰等特色种植业,推动畜牧业和种植业融合发展,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发挥农村山水秀丽风光、历史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等优势,以重点景区为龙头,以骨干景点为支撑,做活山水景,做深农家乐,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农耕模式逐步引向现代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管理并激活农村“三资”,引导发展“资产型”、“服务型”等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制度,按照“四议二公开”工作法稳妥推进村级管理机制,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开辟文明橱窗等农村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知识宣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户”、“好婆媳”、“好妯娌”、“卫生庭院”等群众性活动,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开展农民工转移就业、农业实用和农民创业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各乡(镇)、产业集聚区和行政村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部门职责。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参与。项目实施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环保局负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局负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详细建设性规划;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项目;财政局负责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筹集,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住建局负责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农村垃圾填埋场建设;水利局负责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和农业项目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业局负责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沼气建设;林业局负责绿化工程;扶贫办负责扶贫搬迁项目。各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合力推动此项工作。各试点村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篇9

举措

一、构建三大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组织保障体系。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市美丽村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乡环境卫生指导中心,并抽调水利、住建等部门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各相关镇(区)、村也搭建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全面梳理、整合各条线支农项目和资金,出台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经费专项用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责任推进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幸福、江南典范”和“出精品、做示范”的目标定位,将美丽乡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区镇年度绩效考核项目(占20分),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督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商议部署规划、建设工作。各镇(区)层层签订责任状,全面部署,全面推进。

部门联动体系。整合条线部门资源“一盘棋”推进,规划、住建、水利、农委、旅游、交通等成员单位结合部门职责,对各重点建设项目落实责任分解,监督工程质量、提出专业意见、协调施工进度,共同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主意、作贡献、抓推进。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优村庄风貌

规划引领工程。科学选址,结合全市保留村庄建设规划,挑选地理禀赋较好的长期保留村庄,作为省级试点和苏州市级示范点建设点位,打造个性鲜明、各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对示范点周边村庄建设康居乡村、组织环境整治,做到“展示示范成果,推动面上建设,提升整体形象”。规范程序,明确区镇为美丽乡村的实施主体。规划方案经镇级初审、业务部门审核、市委市政府审批通过后,再启动建设,确保了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严格管理,注重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对不按规划实施的,市级不予验收,且不得享受市级财政奖补政策,以此确保建设标准;规范基本建设程序,监察部门全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如期推进和财政资金规范使用,全力打造阳光工程和优质工程。

示范带动工程。定期召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观摩会,通过现场办公全面掌握各点位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为及时发现问题,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还经常采取暗访形式,不打招呼、不定期直接到建设现场进行督查督办。

宣传引导工程。营造建设氛围,制作公益广告在张家港新闻中循环播放,在《张家港日报》开设专版,编发公益短信10万余条。在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三大举措,确保高效推进

一是分类建设。坚持尊重标准与完善村庄整体功能相结合、生态自然与打造村庄特色相结合,不盲目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对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苏州市美丽村庄示范点,因地制宜,分四种类型建设:古村保护型,如塘桥镇金村、凤凰镇恬庄等,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增强古村活力。自然生态型,如南丰镇建农村,大新镇桥头村、新海坝村,塘桥镇牛桥村,乐余镇扶海村等,着重在完善配套设施、长效管理、突出自我优势等方面下功夫。休闲旅游型,如常阴沙常兴社区、锦丰镇南港村等,彰显江南水乡特色,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及旅游业。现代居住型,如南丰镇永联村等,加速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对三星级康居乡村,突出“六整治、六提升”,即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及河道沟塘,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绿化美化水平、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水平、道路通达水平、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和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对二星级和一星级康居乡村,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着重建设村庄道路、健身广场、停车场、路灯等基础设施以及整治河道沟塘、乱堆乱放等环境薄弱环节。

二是全程服务。建立以经常指导、随机检查、典型示范为主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监管、目标考核和成果验收。市美丽村庄办实时跟踪各点位建设进展情况,及时汇总重点项目推进、资金投入及实施进度,掌握动态信息。

三是驻点指导。各点位设立现场指挥部,推行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监督“一线工作法”。按照建设目标任务,科学安排施工步骤,遇到问题及时会商、及时解决,协调各施工队伍抓工程进度,确保建设进度不脱节,质量有保证。

四、创新三大机制,促进长效落实

坚持建管并重,落实长效措施。一是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逐步引导有市场化意向、较好环卫保洁基础、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开展试点,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目前,市场化运作村累计61个,市场化率达38.4%,保洁质量和保洁标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二是推进农村保洁队伍职业化。按户籍人口3‰以上比例,配备了2341名农村专职道路保洁员,做到“三统一、一保障”:统一签订协议、统一保洁要求、统一考核管理,提高待遇保障。三是推进农村环卫管理一体化。在有条件的镇、村,逐步将河道、道路、绿化和环卫保洁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管理。推行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打破村组界限,按卫生设施分布情况,网格化清运,逐步实现镇村生活垃圾一体化清运。

思考

回顾近三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张家港打造了一批特色亮点村庄,带动了面上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收获了如下经验、启示。

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工作方方面面,必须明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有责,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像抓城市建设一样抓村庄建设,像抓城市环境改善一样抓村庄环境改善。美丽乡村既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实践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建筑风貌维护、河道保洁、生活污水处理及绿化、道路、路灯、文体设施养护等要求,落实长效机制,健全设施维护、垃圾清运、绿化养护、河道保洁等管理制度,明确市、镇、村三级长效管理经费配套筹措机制,做到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确保建好一处、管好一处。

因地制宜、惠民优先。村庄的基础条件不同,决定了村庄的建设成效也不尽相同。充分挖掘美丽乡村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如凤凰镇以大恬庄形态提升工程为抓手,以榜眼福地恬庄村陆家宕自然村为核心,将老街南侧双塘村夏家坊和奚埔塘东侧等区域列入整治范围,实施旧宅改造、生活污水处理、河道生态驳岸等工程,与千年古街风貌相互融合,遥相呼应。常阴沙常兴社区着力打造苏南第一油菜花海,发展旅游休闲项目,油菜花海期间,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余万元。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天长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8-0303-02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要求。2012年以来,天长市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中心村建设有看点,示范线建设有亮点的良好态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1地区概况

天长市位于安徽省最东部,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除一面与安徽省来安县接壤外,其余三面皆被江苏高邮、仪征、金湖、盱眙、六合等五县(市、区)环抱。全市国土面积1770km2,总人口63万人,全市辖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80个村(社区)。天长市物产丰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盛产粮、油、棉、水产品,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天长市一直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全省十强,连续10年保持在中部百强县之列,2014年、2015年连续2年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

2建设现状

2012年6月,天长市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天长市实际,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要求,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资源向重点集中的原则,制定了《天长市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规划纲要》。在时间安排上,坚持“一年抓示范,二年抓扩面,三年出形象,五年抓过半,八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在规划重点上,确定了“14922”的空间布局,即以市区周边的城乡结合部为一环,以天秦、天铜、天釜、天冶等4条交通干线为纽带,以汊涧、石梁、天长街道、仁和集、秦栏、永丰、杨村、铜城、冶山等9个镇(街)为重点,以铜城镇铜北村、秦栏镇寿昌社区、天长街道西湖社区、石梁镇十八集社区、汊涧镇长山村、金集镇井亭村等示范点为主体,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品位,抓精品、推示范,彰显个性特色,体现一镇一特、一村一景。

截至2015年底,天长市布点规划的4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已建成和在建的达33个,天长市2次被授予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称号,荣获全国文明生态先进县(市)称号。汊涧镇长山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并被省住建厅确定为2015年绿色村庄示范试点村庄。

3成功做法

3.1坚持精心设计

坚持全域谋划,注重顶层设计,修编美好乡村布点规划,综合考虑田、林、房、路、水、景点、区位等因素,强化整体效果,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历史传承相结合,与孝文化相结合,使之各具特色、村村不同、串点成线、远观有景、相映成趣。全市重点打造长山―高巷―井亭乡村旅游示范线、头墩―光华―铜北产业富民示范线、八墩―二墩―桥湾现代农业与生态绿化示范线、南尖―汊河―龙岗环高邮湖水乡风情与红色旅游示范线。围绕“两横两纵”4条线布局,成片整体建设沿线中心村,并在沿线选择开展自然村改造提升作补充。

3.2坚持精准定位

每年在重点建设的中心村中,按照休闲旅游村、产业发展特色村、乡风文明村、生态绿化村、风情民俗村的分类,选择建设类型,找准建设定位,建出个性特色。同时,挖掘本村的资源禀赋、传统文化和历史沿革,提炼出能代表本地文化特色元素,塑造可以彰显本地特色的个性品牌。

3.3坚持精致建设

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亮化和文化提升,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之中,策划举办了“走进长山村书画笔会”“走进井亭书画摄影”“美好乡村自行车骑游”“金盾杯”美好乡村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一村一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15个中心村建设“权属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归村集体使用”的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在每个中心村规划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星级文明户、星级“优美庭院”、“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第五届农民歌会“走进美好乡村”在铜城镇桑园村设立分会场,铜城镇群众自编自演的琴书说唱节目《美好乡村建设就是好》获得一致好评。已建中心村全部按“十个一”(1个场所、1块牌子、1套制度、1部电话、1本登记簿、1个电子触摸屏、1台以上电脑、1名以上代办员、1套服务指南、1张便民服务卡)标准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市镇村三级联网的电子查询系统。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38亿元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市直单位和企业帮扶美好乡村中心村制度,每年提供帮扶资金达800多万元。鼓励镇、村通过市场化融资,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公共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动员农户从事“农家乐”餐饮、农家超市等经营活动[1-2]。

3.4坚持精细管理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等工作,建立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中心村全部建立公建设施、路灯、绿化、保洁等管护制度,做到有人员、有资金、有督查、有奖惩。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按照《天长市美好乡村中心村环境卫生整治和长效管护考核办法》,对建成和后续建设的中心村,考核达标的,给予每村2万元的以奖代补。每半年开展一次建成中心村长效管护工作专项检查,检查结果公开通报,并作为管护资金拨付依据。各镇(街)也相应对中心村长效管护实行考核制度[3-4]。

4存在的问题

4.1社区型中心村建设难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天长市待建的中心村中,13个为原乡镇政府所在地,大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同时由于管理手段落后,社区建设面貌改观不大。其具体表现为:整体发展水平趋缓、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环境整治压力大以及集体经济收入薄弱。

4.2建成中心村管护难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管护机制不健全。项目工程建成后,由于管理体制、管理责任、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对建成后的管护重视不够,或管理不能够及时到位,致使一些建后工程设施损毁或不能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二是群众管护意识不够。少数群众对农村公益设施的认识不足,对项目管护工作支持配合不够。三是管护资金来源不足。中心村建成后长效管护需要资金投入,而大多数村级经济相对薄弱,每年所需管护费用又较高,远远满足不了长效管护的需要。

4.3资金投入压力大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是关键。从近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来看,天长市建成或在建的中心村全部为旧村改造型,每个中心村建设资金平均在800万元左右。资金来源主要有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及吸引社会资金。每建成1个中心村,镇级财政要承担200万元左右。

5对策

5.1明确目标

根据中心村布点规划,全市重点建设49个中心村,加上现14个镇政府所在地,“十三五”时期,天长市将建设37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以及有计划地开展自然村整治。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中心村建设周期2年,每年重点建设10个左右中心村,到2022年,天长市中心村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完成美好乡村建设任务。

5.2明确思路

5.2.1坚持农民主体。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动员和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5.2.2坚持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5.2.3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逐村整体推进,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管一个”。

5.2.4坚持生态优先。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重点,结合森林增长工程、“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绿色村庄示范建设,提高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村前屋后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小菜园等,实现庭院美化。规划建设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防止“千村一面”和出现新的“空心村”。

5.2.5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中心村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

5.3明确任务

5.3.1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村路、水、电、路灯、网络通信等建设,且维护到位,保证使用正常。实施宽带下乡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

5.3.2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中心村全部建有或就近共享公共服务中心,村内建有卫生室、农家书屋(图书室)、文化站(室)、室外体育文化场所、便民超市等服务设施。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

5.3.3着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努力做到“一村一景”。结合“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及时清扫、收集,日产日清,中心村内无暴露和积存垃圾。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小菜园等。

5.3.4着力发展农村产业。依据中心村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条件,充分考虑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注重与环境协调,营造清新优美环境和浓郁乡土风情。

5.3.5着力繁荣农村文化。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扎实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好邻居”、好家风好家训征集宣传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和颂扬群众身边的道德建设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因地制宜推进以“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龙岗、汊河”古村落、天官画等保护为重点,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

6参考文献

[1]张妙弟.美丽中国[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

[2]汪家权.生态强省美好安徽[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篇11

关键词:美丽乡村;政府引导;群众主体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按照“支部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思路,发挥龙岩市级“三农”综合示范点新罗区白沙镇小吉村的区位交通、产业发展、生态良好等比较优势,把白沙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建设的成功实践延伸到农村,积极探索实践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初步取得“白沙样板、小吉示范”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效果。

一、小吉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小吉村地处白沙镇南大门,是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苏坂-白沙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龙岩中心城区40公里,紧邻莆永高速苏坂互通,规划中的龙雁快速通道白沙段沿村而过,全村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共有村民375户1300人。2012年以来,小吉村以开发建设苏坂-白沙片区产业园(龙台产业园)为契机,结合造福工程和村庄整理,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在建设模式、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其“新旧兼容、公正公开、集约建设”的理念,获得了群众支持。短短9个多月时间,80幢田园风格别墅式安置房拔地而起,连通南北的吉祥桥顺利建成,小吉溪重现往日淙淙清水,旧村白墙灰瓦焕然一新,逐步形成“一河清水,两岸民居,树绿花红”的美丽风貌,成功探索出一条“氛围浓、机制新、融资活、成效快”的美丽乡村建设新途径。一是规划起点高。由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西景市政园林建筑有限公司分别完成小吉村《村庄建设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并提交龙岩市政府评审通过。二是建设模式好。实行“一同步、三机构、六统一”建设模式,遵循建设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得到百姓的普遍拥护和支持。“一同步”:指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同步推进,通过旧宅立面改造与新村建筑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特别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保护传统文化。“三机构”:指新村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工作组和理事会三个职能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政府引导、项目实施、民主监督等三个层面,保障新村建设过程阳光透明、快速高效。“六统一”: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的“六统一”模式,并实行先付钱先抽签先选房和住新村、拆旧房、退宅还耕同步进行的办法。三是推进速度快。短短3个月完成新村50亩用地报批和征地交地工作。6个月,80幢安置房就完成主体工程。在全市项目流动现场会上,龙岩市委项目督导组察看了小吉村,对小吉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二、小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因地制宜编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小吉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高标准编制小吉新村规划,并融入白沙小城镇“白墙、灰瓦、斜屋面”的建筑元素,把整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户农家当作一个小景来改造。坚持生态优先,结合3.5公里防洪堤建设,开展环境连片整治,进行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打造休闲亲水景观,着力建设一个“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优美文明示范村。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对小吉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的挖掘,重点对旧村150户1.5万平方米房屋统一进行“穿衣戴帽”的立面改造,使老宅与新村形成有机整体,实现村庄自然美、个体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

2.突出主体聚合力

坚持自愿自主。尊重村民意愿,以村民所愿、所想、所盼为第一出发点,采取新村建设内容由村民定、财务由村民理、住房为村民建、项目由村民管的方式,充分体现村民自治,激发广大村民共建和谐家园的热情。成立建设理事会。召开村民大会,选举成立小吉村创建市级“三农”示范点建设理事会,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监督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保障村民切身利益,体现村民在美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宣传发动。设立宣传栏和公告栏,及时公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变成村民自己的事。发挥乡贤作用。充分利用乡贤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宝贵的信息资源,为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穿针引线,有效做好村庄规划、项目争取、示范带头等工作。

3.健全机制抓质量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小吉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与市级三农综合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合一,统筹确定美丽乡村年度建设内容和项目安排,督查指导相关部门、乡镇、村具体实施。建立专门的项目工作组,抽调白沙镇村镇站、水利站干部,组成项目工作组,负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规划、报批及工程实施、技术咨询等工作,切实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的指导、监督及管理。建立严格的督查制度,坚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每周、每旬、每月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精细组织、科学施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4.拓宽渠道广融资

群众自筹为主。新村建设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征地拆迁费用摊入安置户中,全部由安置户平摊、自求平衡。每户平均缴交征地款1.6万元外,单栋房屋每平方米村民交款920元;双拼房屋每平方米村民交款850元。政策扶持为辅。充分利用白沙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市级“三农”综合示范点的优势,用活造福工程、地质灾害、退宅还耕、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积极争取、有效运作,不断争取政策资金,把政策优势转变为资金优势。争取信贷支持。白沙镇、小吉村积极争取银行支持,保障小吉“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龙岩农商银行白沙支行与小吉村共同签订“造福工程”《金融服务合作协议书》,授信金额达350万元,对45户农户以5到10万元不等三联保的形式办理按揭贷款300万元,缓解部分村民筹资压力。

三、小吉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1.干群联动是基础

小吉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主要得益于有个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出了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调动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动积极性。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发挥村支部的领导带头作用,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及时把群众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的强烈愿望引导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来,并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组长做好示范。同时,要统筹调动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新村建设理事会的积极性,公平合理调处群众矛盾,着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取得村民拥护和支持,使村支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强核心。

2.产业支撑是根本

小吉村依托白沙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合作区产业园建设,多渠道拓宽村民未来出路,切实解决村民创业增收问题,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发展后劲。在今后的美乡村建设中,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立足乡村农业产业特色,加强市场研究,强化品牌培育,重点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业资源整合力度,规划实施休闲农业和新型家庭农场,提升农家乐特色点的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建成一批集“吃、住、游、购、体验”为一体的精品“农家乐”“家庭农场”。加快劳动力转移,着力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村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着力推动村民向工人的转变。

3.资金筹措是关键

小吉村采用“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策补助、信贷支持”的办法,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并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有力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发挥主体作用,在村民为主筹集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广泛动员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并争取在外经商、工作的乡贤物质和智力支持,推进家乡建设;注重集中项目资源,大力整合支农项目,对新村重点项目实行整体策划、分口包装,并加大项目对接力度,积极争取水利、交通、扶贫、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项目做一个、成一个;注重开展市场运作,扎实推进村企结对共建活动,引导银行、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村建设,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4.机制创新是动力

小吉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实行“一同步、三机构、六统一”建设机制,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充分调动、保护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借鉴小吉美丽乡村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长效机制范文1篇12

关键词:广播节目媒体转型多媒体联动运作节目机制

这几年“美丽乡村”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看惯了5A景区、名山大川的人群渐渐涌进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小民居,一时间不少地方推出各式各样的美丽乡村。2013年,由上海第一财经发起,全国50家经济台针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共同开展的“中国最美村镇”评选拉开了大幕。目前这项活动已经以“发现”“牵手”“回归”“共创”为主题,连续举办了四届。南京广电集团经济频率(以下简称“南京经济台”)这几年以这场活动为抓手,在《美丽乡村》的节目运行和活动推广方面积累的多媒体联动转型运作,尤其对经济广播这样的平台来说值得大家思考。

多媒体联动运作的新思路。对全国经济广播来说到底走哪条道路,这些年各地都在不断探索,有的做专业财经,有的改换门庭,但总体而言日渐式微是不争的事实。南京经济台上世纪南京地区领头羊的地位也逐渐被兄弟频率所取代。2013年的“美丽乡村”活动,节目组开始尝试多媒体转型运作,基本的思路就是借多媒体联动,变项目为产业、变听众为客户,由节目到项目再到产业。四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条路径能给频率带来新的增长点。

把节目当项目来做。《美丽乡村》项目落地南京,首先要了解村镇需要什么。经过南京经济台的摸底,村镇最希望的是给他们带去人气。以南京第一年获奖的石塘人家为例,以前藏在深闺仅靠地方政府宣传,宣传推介力度明显不够。南京经济台就为他们定制活动,带去游客,不断直播,媒体联动。这种新的多媒体运作模式,让这一山村到了假日一桌难求,村里为此还修建了留住游客的酒店。反过来对于市民来说,除了要找寻不一样的风景,同时把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带回家里。与此同时,这种新的运行模式也给南京经济台迅速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社会效益取得丰收,收听率、影响力明显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增长。2016年,在整体经济趋紧的外部环境下,南京经济台提前四个月完成了全年任务。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明显看到:一边是市场,一边是听众,在采用了多媒体联动运作新机制的广播平台上,这两大要素已再度成为经济广播两个驱动轮。听众和市场需求依靠广播这个平台上的多媒体运作模式得以互动,得到满足,成为经济广播发展的新动力。

把节目当活动来做。多媒体联动运作的基本平台还是广播节目,但做好节目需要下的功夫是在节目之外。南京经济台从2013年开设《美丽乡村》节目后,外场活动时间一直大于在家做节目。广播有句不成文的名言:一个外场十倍于直播室的节目,南京经济台考核主持人的是外场的数量、质量以及听众的规模。今年5月份年度活动启动以来,每个月活动都有两到三场。每场活动都能从听众那感受到主持人花了心思,有新的创意,从乡村的反应了解到听众参与的规模符合预期。帐篷会、亲子游、自行车骑行赛、步走乡间、端午划龙舟、重阳登高等等,一改以往只听声音不见人的局限性,节目在项目运作中,听众群体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活动培养人锻炼人,一开始这档节目在频率中不属于核心栏目,经过四年的运作,这档节目已经成为南京经济台核心骨干栏目。这不仅给频率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频率积累了一支人才队伍。

变听众为用户,撬动线下营销链。《美丽乡村》节目的多媒体转型运作,由于采用了新的考核方式,也使一直困扰广播节目多媒体化的问题迎刃而解。听众导向和市场导向,使广播节目的多媒体转型从要求成变为需求。为扩大节目影响,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让各项活动更有效率地受到受众和客户的认可,《美丽乡村》节目组主动和在南京已有一定影响的手机新媒体“在南京APP”实施了以共赢为目标的联动,“在南京APP”不仅承担了《美丽乡村》广播节目的碎片化,将节目内容可视化、图文化,还为《美丽乡村》广播节目打开了以前从未涉猎的听众市场互动窗口。节目的听众不仅能在听节目过程中感受“美丽乡村”的魅力,还能在这个APP上实现即时的乡村餐饮、住宿以及土特产品预定消费。这大幅度减轻了节目组组织活动的劳动强度,而且首次将“变听众为客户”设想变成了现实。新模式运作六个月以来,合作双方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媒体转型运作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变项目为产业,开辟全新盈利点。变听众为客户,由项目到产业是一次尝试,项目只是为了做大经营的蛋糕,而产业是否能成为经济增长点南京经济台还在不断探索。南京经济台目前运用南京广播新媒体APP在南京开设“美丽乡村”板块,线上营销村镇特色产品,经营旅游线路,跨省合作,和兄弟电台共同经销各地“美丽乡村”的特色产品,目前这块才刚刚起步。例如,南京经济台正和全国十几家经济台共同举办全国首届十大财经广播《建盏文化节》活动。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这一小众的产品如何形成产I链,首先要靠节目推广,贴一点宣传资源是为了赢得线下销售更多的增量;第二在有条件的城市实现销售,南京经济台在自己的APP平台上销售,利润分成这也不失为一条节目和经营双赢的举措。目前,产业这块只是初步尝试,蛋糕能有多大要看体制机制及运作的结果,如果公司化运作可能不失为一条路径。

求新求变,广播人一直在做,对经济广播而言所面临的困境不言而喻。推而广之,就算眼下红红火火的交通广播也不乏危机,互联网连入汽车已经没有技术瓶颈,广播自身所谓本土化、地域化的优势到底还能保持多久,谁也无法预料。经济广播的困境和探索是各家广播都会面临的问题。《美丽乡村》节目的多媒体联动运作,为经济广播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但离广播产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多媒体联动运作只是广播媒体转型第一步,产业化能否走得下去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范例(12篇)

    - 阅0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篇1关键词:低碳经济;瓶颈;制度模式近年来,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危及到能源、生态、水资源以及粮食等方面的安全,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范例(12篇)

    - 阅0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篇1【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学生逆反心理概念的陈述。指出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情绪性、对抗性、奇特性、内瞎性和破坏性等特征,进而具体分析了学生逆.....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