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1篇1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体验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其重要性毋庸赘述,但只靠单纯的、课程化式的理论说教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符合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情境的创设和再现,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体现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活动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锤炼。情境创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在这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大量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知和理解,从而更直观地体验心理活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这对启迪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深远意义。

例如,围绕“如何应对挫折”的话题,可以把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挫折以一组小品的形式制成计算机教学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使学生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际生活中,总要面对成功和失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系列挫折、失败,我们应如何对待呢?可以请同学们选择屏幕上任何一种情况谈谈自己将如何面对及解决挫折。这种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设问的方式使学生们有真切的体验,因此发言十分踊跃。学生们在情境中体验心理活动,认识和印证理论知识;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并显示出一定的创造力,不仅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边倾听,边点评,并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

二、发挥网络优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网络虚拟现场,解答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就千差万别,要解决这些复杂多样的、具体特殊的心理问题,必须通过个别的谈心与疏导,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减轻他们的心理负荷,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逐渐提高其心理素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国人对心理咨询讳莫如深,使许多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很难鼓足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而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可以利用语音技术虚拟现场,直接与来访者进行对话,不仅可以克服面对面谈话的缺点,同时还可以避免“移情现象”的发生。另外,心理咨询网站的建立也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网站可以及时向同学们传播心理知识,使他们逐渐了解并认同心理咨询,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自我疏导技巧,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定期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进行矫治,将一些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电视媒体具有直观、视听结合及能有效地展现动态变化等特点,通过电视媒体,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进一步增强心理活动体验,增强心理素质,使学生进一步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其个性形成。如利用学校的电视台,通过闭路电视系统,每周向学生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片及讲座,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意识,从而有意识、有策略地应对各种心理危机。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概述

中学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转折期,是认识社会、塑造品质乃至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由于中学阶段普遍承担的学习负担过重,同时由于父母工作过忙或因学习紧张造成的社会支持过少都会增加中学生的孤独感,造成中学生的焦虑、无助、抑郁和失眠的心理状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参与体育教学课程的师生间有着大量的互动,体育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运动过程中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研究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减少学生中学阶段的孤独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本研究笔者在综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对衡南县第一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孤独感和对亲人、朋友的不安全依恋情况来阐述我国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中学生的孤独现状普遍

根据UCLA评分标准,量表得分在20-8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越孤独,对中学生孤独感进行T型检验。从统计情况来看,被测学生的平均分是43.4184、最高的分值是61、最低是26、标准差是7.23302、显著性系数

(2)中学生不安全依恋现象严重

根据UCLA评分标准,量表得分在20-9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不安全依恋越严重,对中学生孤独感进行T型检验。从统计情况来看,被测中学生回避依恋的平均分是62.2766,焦虑依恋的平均分是69.0496。回避依恋最高的分值是103,最低是27。焦虑依恋最高的分值是103,最低是28。说明在被测中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现象较为严重。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中学存在的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依赖性强的特点,而中学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及影响研究

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得到湖南省中学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原始数据后,本研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使用t检验法进行检验,以期获得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和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

(1)适度的体育运动可调节中学生情绪,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绪体验强烈,对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抱有极大的热情,在学习或生活中取得的任何成绩都能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而在遇到挫折时则轻易自我否定。而体育运动具有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则非常适合锤炼青少年的身心,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分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焦虑,也可以通过成功完成某项体育活动而从中体验成功,获得满足、舒适的运动愉悦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境。而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和激烈对抗性则要求参与者付出较大的努力来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来完成预定任务,从而使得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体育锻炼者所认可。研究表明,一个小时的慢跑可使跑步者的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跑步者的精力维持在较高水平。

(2)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更愿意参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更善于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他们能够建设性地消除造成不愉快的根源,对解决问题抱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因而也就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来。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比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中学生的孤独感要少,对自己和他人更愿意持积极的态度,这样使他们很愿意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来维持社会关系而避开孤独感,在面对真实和潜在的困难环境时,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也往往具有更高的控制情绪唤醒的能力。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三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励,集体运动减少

有研究显示,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那么他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多是积极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反之就会较多的运用消极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如逃避、自责、幻想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中学生越来越少,导致中学生利用短暂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更多地追求身心的愉悦和轻松平和的体育运动。

(2)学校因素:重视程度不同,场地建设各异

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特殊作用,是学校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手段,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受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影响。目前我国各个省份的中学划分为省级示范中学、市级示范中学、县级示范中学和普通中学四类,而不同级别的学校收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也不一样,示范中学得到的支持更大、财政预算更为充分,因而也就更愿意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投入资金,而普通中学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较少、学校财政预算紧张,在优先保证学校升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下,对体育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自然更少,导致在普通中学就读的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自然要低于示范中学的学生。

(3)教师因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在对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受调中学生认为,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训练方法不够多样化,通常都是以通过考核为目的进行的基础体能训练,学员感到枯燥,训练兴趣不高,训练效果差,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中学最主要的体育项目就是体育训练或课外活动。加之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体育锻炼不足或忽视体育锻炼的现状,导致中学生在进行中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时,容易陷入“训练量不足”和“训练过度”这两个极端。

四、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在分析体育运动中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后,本研究针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体育运动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1)学校层面:重视体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呼唤,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级中学应重视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摆脱和宣泄不良情绪、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团体意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积极建设结合竞赛性运动和娱乐性运动,集体体育运动和个人体育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各类体育场地,通过调整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为不同体质的学生设置不同教学时间和不同运动强度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锻炼调节学生情绪,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

(2)教师层面: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动的教学氛围

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于学生积极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的心理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中学体育教师可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满意、愉快、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体育教学氛围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欢娱、增加克服学练中所遇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决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红宇.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辽宁师专学报,2003(02):67-68.

[2]熊光.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新西部,2009(08):258-260.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篇3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将其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众所周知,人生时时伴风云,身边处处有地理。建房造屋看“风水”,从地理学的角度看那叫择地而居,择的是朝阳晒暖、光照充足、地势高爽、利于通风排水之地;出门行路观天色,那是择日而行,观的是天象,察的是云图。星移斗转、月相盈亏、经纬坐标、地形地物……别小看这些简单的地理知识,当我们身陷绝境时,这些或许能成为逃生救命的法宝。比如,当我们在茫茫林海或浩瀚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可以根据北极星的地平高度测得当地的地理纬度,可以根据正午阳光下的日影加一块手表来测得当地的经度,或者只用手表我们就可以判断南北。此外,在特定的环境中,树冠的形状、沙丘的走向、积雪的消融程度等,都可以帮我们确定。大致的方向。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收集整理印尼海啸的资料,并要求他们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讨论问题,交流感受。在同学们展示的新闻资料中,有一则特别受欢迎:“该学生听地理老师讲过,如果海滩的海水突然大规模退去,就会发生海啸。因此当看到这一现象时他提醒周围的人离开海岸,结果大家获救了。”通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地震、海啸发生的前兆及遇上地震、海啸时如何脱险的知识。可见,教师教会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随时随地注意收集有关地理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涉及地理知识的消息、新闻等,收集途径多种多样: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社会调查等。如:“生活中的谚语与天气”、“中国的服饰与地理”、“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地球会爆炸吗”、“有趣的手势习俗”等地理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大干世界的无穷奥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内容运用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促使学生更加关心身边事、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生存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地理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地理要达到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服务社会,服务家乡。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的思想,使学生不再感到地理枯燥无味,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可以适当联系乡土地理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在最近几年的高中数学教育中,笔者发现,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有下滑趋势。不论是文科班,还是理科班,学生中存在着较大范围的运算能力低下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数学教学,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新瓶颈,是一个亟待研究与解决的新问题。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导致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下降的因素,探求解决对策。

一、运算过程事实上是“心”算

在生理学上,运算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人脑在运算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始终进行着高级神经活动。因此,运算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运算过程属于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以加工运算信息为核心任务。学生作为运算主体,是运算信息的加工者。为完成运算任务,学生不能纯粹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应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主动寻找信息,并建构运算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运算过程是感知、注意、表象、记忆和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互动的过程,心理因素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巨大。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审视数学运算,笔者认为,运算过程在事实上是“心”算,即各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二、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心因分析

运算心理是指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主观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运算行为。通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制约学生运算能力的心理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1.畏避心理导致态度消极

态度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对特定对象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相当一些学生对运算有畏避心理,再加上新课标对运算方法和技巧降低了要求,对繁与难的内容和方法不作较高要求,致使一些科任教师和学生对运算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端正的态度,总是以“马虎”“粗心”作借口,忽视对较复杂的运算的准确性。消极态度是使数学运算成为部分学生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2.定势心理导致人为障碍

当学生掌握某种运算方法时,往往习惯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其他问题。当这种运算习惯继续被强化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按照积累的经验,对运算思路形成定型化的刻板印象,导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运算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解决固定套路、常规模式的题型,提升备考效果,应对现代高考中的一部分试题。但是,思维定势必然的弊病是直接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惰性,抑制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尽管现代数学课程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但是这不等于强调墨守成规。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点来看,思维定势人为地影响了运算速度,使运算过程繁冗不堪。

3.依赖心理导致数感缺损

数感是自觉主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和态度。数感是把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有机链接起来的桥梁。对高中生而言,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构数概念的前提,更是提升运算能力的基础。有了数感,学生遇到与数学相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够自然地、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人手一个计算器,许多简单的计算都由计算器来完成。长时间地使用计算器,使一些学生形成了对计算器的依赖心理,直接导致数感缺损,严重制约了运算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运算能力的心理学路径

运算能力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反映,即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运算过程始终离不开各种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要从心理因素着手。

1.组织认知结构,创建运算基础

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是运算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要从基本概念、基本算理的教学做起。高中数学课标要求学生能“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的前提是学习者在心理上能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信息传输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牢固掌握运算所需要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这是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

2.注重运用强化,训练运算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学习都是习惯的产物,习惯则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也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一个不断通过“强化”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数学学科有着严密的特点,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马虎,而实际上学生在运算中出现的差错,大多与不良学习习惯有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运算有序而轻松。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细心观察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以及简单计算题不用计算器的习惯,通过反复强化,形成对运算结果的判断,提高运算速率。

3.提供参与机会,感悟运算推理

顾名思义,算理就是计算的原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理解算理过程意义不大,于是就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算。其实,感悟算理是运算教学的重大任务,部分教师填鸭式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盲目的,违背课标理念。因为这样会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与深层感悟的机会,必然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

建构心理学主张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建构起合理的认知结构。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运算教学中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以现行教材为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感悟算理,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

4.激发成就动机,培养运算兴趣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研究表明,个体只有在强大动机的支配下,才会将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标,从而长久地维持自己所从事的活动。通常,动机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动机强度中等,绩效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绩效下降。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对运算产生浓厚兴趣。笔者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努力以情境为支撑,实例引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赏识与尊重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培养理性精神,磨练意志力,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流连于数学王国。

5.遵循记忆规律,调控运算频率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损伤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39-02

Abstract:Themovementdamageisoneofaccidentswhichinthesportsteachingandthetrainingprocessappears,tothestudentphysicalandmoralintegrity,thesportsteachingandthetrainingworkcanhaveextremelynotthegoodinfluence.Thisarticlethroughthereasonwhichtothestudentmovementdamagecharacteristic,produces,howpreventsandcontrolsandthemethodoftreatmentcarriesonthediscussion,thoughtmustwanttoavoidstudent'smovementdamage,strengthensthestudentphysique,improvesthesportsteachingtrainingquality,muststrengthengyminstructor'ssenseofresponsibility,enhancesitsspecializedknowledgeandtheskill,thethoroughunderstandinghasthemovementdamagecharacteristic,discoversthedamagereason,strengthenedpreventionconsciousness,thegraspingmethodoftreatment,canenhancethephysicaleducationtheclassroomactualeffect,achievesthegoodteachingtrainingeffect.

KeyWords:Sportsteachingtraining;Movementdamagereason;Preventingandcontrolling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身体损伤。是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之一。它对学生身心有着极大的伤害,给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带来麻烦,对体育教学与训练也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甚至会缩短学生运动寿命,造成终身残疾。因此,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学生的运动损伤,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质量。笔者在多年的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了解运动损伤的特点,找出损伤原因、强化预防意识、掌握治疗方法,才能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实效,达到较好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1运动损伤的特点

1.1自身生理结构与技术动作练习有一定关系

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人体存在某些结构的弱点。如:膝关节屈膝时关节不稳定;踝关节韧带较薄弱,内翻肌群的力量较外翻肌群的力量大;腰部肌肉的活动复杂,身体负担重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弱点不会表现出来。但当这些弱点与技术动作结合时,就会成为潜在的损伤因素。

1.2小伤多、慢性伤多、重复损伤多

在练习某一动作时,重复次数过多,训练的时间过长,身体局部负担过重时,就会导致慢性损伤发生,并且极易出现重复损伤,特别是出现小伤小病时再不能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带伤带病坚持训练,会导致运动损伤且治疗也比较困难。

1.3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运动损伤

教师因组织不当,在器械项目练习时,出现意外伤害。如:投掷、体操和负重练习时学生不遵守纪律,不听从教师指挥而造成身体伤害。

2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形成的原因

2.1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课堂管理松散

一位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教练员,从备课开始就应该把预防运动损伤列为教学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在备学生、备教材、备场地器材的基础上,更要备好安全措施这一环,注重强化课堂纪律,消除安全隐患,努力做到把预防运动损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个别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组织能力差,纪律要求松,缺乏必要的课堂常规要求,在练习时学生穿皮鞋、拖鞋以及佩戴(带)胸针、小刀之类的危险品,教师不能及时要求学生替换、摘除,教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指导,不听从教师指挥,相互打闹,对学生采取放任自由的“放羊式”教学,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不遵守运动场地的分区使用的原则,进行器械练习时缺乏保护帮助等,这些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2.2教师缺乏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教师组织、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教师缺乏对运动训练和防止运动损伤的基本常识了解,没有过硬的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练习时,不能采用合理地防护措施和保护办法,又不能对运动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安全教育,就会出现运动损伤。在发生身体伤害后既不分析受伤原因,又不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病不断反生,甚至导致伤病加重。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和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不均衡,加之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在违反人体结构特点和运动力学原理下练习技术动作,极易因各种错误动作而造成运动创伤。例如:在排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学习体操分腿腾越项目时,教师进行保护与帮助的站位不对,学生没有掌握好动作要领,速度快,动作不协调,向前冲力过大,控制不住身体而摔倒受伤等。

2.3对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不重视

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做得好不好,与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十分密切。准备活动除一般性全身活动之外,更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易受伤害部位有选择的进行活动。放松整理活动极易被忽视,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随便放松一下了事的时有发生,不能根据训练强度和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放松,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身体慢性损伤,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损害。

2.4安全意识差在思想上麻痹大意

学生安全意识差。学生训练时不注意听讲,对教师、教练员提出的安全措施不当回事,特别是在大运动量练习和练习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没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防备措施。同时,忽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盲目冒失,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观念,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5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和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制约,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在拥挤不堪的狭小场地上,仅靠体育课是无法完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任务的。不良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造成学生参加活动不积极或根本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参加体育活动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2.6活动场地器材问题多

在体育经费不能及时补充的情况下,正常的活动场地、器材购买维护工作就难以维持,活动场地器材的老化、损坏和短缺,也是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3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己工作责任心,强化对学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外,采取简便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质量、减少运动损伤是十分有益的。通过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采用“一查、二看、三活动”的方法,确实对预防和减少学生运动损伤起到了很好作用。

“一查”即查活动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学校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在训练前应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整改,让学生能在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中进行学习、训练,避免因场地器材问题而发生伤害事故。

“二看”即看学生训练时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看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身体素质情况。体育教师、教练员训练时如发现有学生身体和精神状况不适应训练任务要求时,或学生身体素质太差不能完成训练任务时,应主动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情绪、协助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并掌握技术,完成训练任务,避免强迫他们练习而发生伤害事故。

“三活动”一是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运动训练之前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其目的是预先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能力,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为运动中发挥最大工作效率做好身体准备。特别是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易损伤部位的活动。由于许多教师、教练员不重视准备活动,往往会影响训练效果,甚至发生运动损伤。二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和手段,精心组织训练教学活动。教学训练的基本部分是课堂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运动负荷,以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吸引学生,指导学生,使他们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去完成训练任务,避免因组织不当而发生伤害事故。三是高度重视放松整理活动。放松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与训练后促使学生尽快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的积极性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一般只重视训练中的密度与强度,往往忽视其后的放松整理活动,不能根据运动项目有针对性的组织放松整理,这样除不利于学生养成运动后整理放松的好习惯外,更易造成学生身体慢性损伤,久而久之必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伤害。适当合理的放松整理活动有益于学生课后身体机能的恢复,有益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益于训练质量的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把放松整理活动十刻牢记在心中。

4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治疗

4.1擦伤

出现擦伤后可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若伤口中嵌有灰土、砂石等物时,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冲洗干净,再用消毒棉球或纱布擦干,然后用红药水或紫药水在伤口处涂上即可。

4.2挫伤

一般挫伤出现后,如出血应立即停止运动,用碘伏将伤口消毒,如需包扎,在无无菌敷料时可以先用净布包扎,并送医院治疗。如红肿疼痛可以先用冷水或冰块进行局部冷敷,24h后改为热敷,以活血、消肿、止痛。

4.3关节韧带损伤

发生关节损伤时,不要让损伤者自己跳出场外,而要有人扶或抬出场外,立即进行现场简单的检查,确定可能损伤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检查后立即冰敷或向局部喷射冷冻剂或用喷湿的棉花团压迫疼痛点以抑制出血肿胀,必要时采取加压包扎,24h后采用理疗、热敷、按摩、针灸治疗,2~3天后可练习步行活动,1~2周左右可趋痊愈。对中度和重度特别是腰部韧带损伤要让伤者平卧并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4.4指关节扭伤、脱位

指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冷敷,然后外敷药物并固定,固定可将伤指与邻近手指作环形固定或夹板固定。若指关节脱位要立即整复,其方法是术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伤指远端做畸形牵引,另一手的拇指向远侧推压伤指的近端使其复位。

4.5腿部后侧肌肉拉伤

让患者仰卧或坐位,膝关节伸直,勾起脚尖同时双手握住脚用力向上牵引,屈伸膝关节数次。然后,再配合局部按摩,如揉捏、按压、点穴或针刺。针刺时,最好采用斜针并顺着肌纤维走向,这样就得以缓解。如果较为严重,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局部充分休息,可于24h后热敷、按摩。

参考文献

[1]李捷.体育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育保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曹德巍.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J/OL].中国期刊网: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02-06.

[3]陈凯.中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初探[J].才智,2013(8):16.

[4]关辉著.体育运动处方及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黄卫平.高职体育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6]王安利.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特点及预防[J].中国学校体育,2003(1):44-45.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1.造成学生畏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1女生生理特点的因素

中长跑是较长时间的连续的肌肉运动,内脏器官的紧张活动为特点,以提高心肺功能为目的的身体素质练习。高中阶段女学进入青春后期,身体各系统继续缓慢发育至逐渐成熟,而耐力水平却下降最多,处于耐力发展的低潮。再着从青春期开始,由于雌性激素的影响,女生易堆积脂肪,脂肪含量占身体的25%,正是由于青春期发育的特点,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达不到中长跑的要求,从而造成生理的不适感,当她们对这种不适感到难以承受时,便容易产生厌烦、畏惧心理。

1.2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自觉性不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的业余时间是在电脑、手机旁度过的,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营造好的良好的生活环境中,缺乏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运动量相对较大的中长跑项目上,由于对学生的心肺功能的要求较高,在运动过程中,一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无力甚至头晕、恶心等现象,意志品质稍薄弱的女生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停止运动,放弃练习,中途退出。

1.3自暴自弃心理的产生

有些女生在中长跑练习中,尽管全力去完成任务,但成绩不能让人满意,而中长跑成绩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一定的运动量,并不可能经过一两次的努力就取得好成绩,而学生若是一直无法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一些体质差,体形较胖或身体瘦小的学生在上中长跑课时就会感觉压力过大,信心不足并产生自卑感,觉得我就是达不到要求,再练也没有用,自动放弃或回避中长跑练习,从心理上加剧对中长跑的畏惧。

2.消除女生畏难情绪的几种做法

2.1做好充分的宣传动员工作

在中长跑教学中,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明确将要练习的项目很重要,它一是体质健康测试的项目,二是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锻炼神经系统,提高各肌肉群和内脏器官的协调能力的锻炼项目,正确掌握中长跑技术,对身体健康、终身体育锻炼有重要意义;三是中长跑能塑造体型,经常参加中长跑可以瘦身,达到减肥的目的;四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遇到自然灾害、遇到歹徒需要逃生时,耐久跑成绩的好坏就和生命相关联,跑得快跑得远的人逃生的机率就更大。

2.2重视准备和整理活动

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让身体的各个部位充分的活动开,良好的准备活动能克服运动时机体的生理惰性,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保证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工作,使人体尽快地进入运动状态,从而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在中长跑运动中,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容易发生腹痛等症状。

运动后要重视做好整理活动,由于长时间的运动,心血管系统发挥最大的机能以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结束后,该系y仍需要继续高水平地工作以补偿运动欠下的氧债,如果突然停止活动,会妨碍运动器官的急剧工作。影响氧的补充和心输出量,导致出现暂时性贫血。因此整理活动应该以比较缓慢的全身运动为主,尽量使肌肉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避免女生因跑后身体不适而产生畏惧心理。

2.3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合理的的中长跑技术多半取决于正确的呼吸。跑时呼吸可采用口鼻同时进行呼吸的方法,呼吸节奏应和跑步节奏相配合,一般采用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就是向前跑三个单步,一直保持吸气,再跑三个单步,一直呼气。如果气短,做不到,就改成二步一呼二步一吸。在呼吸时注意嘴不要张的太大,否则,进冷气会肚子痛,在练习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随着疲劳的出现,应着重将气呼出。在出现胸部发闷,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难以再跑下去时――出现“极点”现象时,不可停下或走路,可适当放慢速度,加强呼吸,加大摆臂,有意识抬腿,调整步速,并在心理不断暗示自己,坚持一定会胜利,以顽强的意志继续跑下去,经过一段距离后,呼吸变得均匀,动作重又感到轻松,一切不适感觉消失,极点就可得到缓解。

2.4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中长跑教学中,要避免枯燥的教学模式,经常采用学生兴趣深厚的教学方法。如:①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为野外活动,利用操场设置一些模拟障碍,将中长跑贯穿在里面,可以分组自主选择练习,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设置情景模拟练习。②更换环境越野,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中长跑技术后,可适当安排越野跑,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公园进行练习。③间歇法,在跑步中穿插采用小步跑、高抬腿跑,单换跳等不同姿势的动作;④不同形式、距离的折返跑、让距跑、交速跑,对角线跑、蛇形跑等。

2.5评价的方式多样化,使学生树立自信

帮助学生在中长跑的锻炼过程中磨练自己,激发学生把训练作为艰苦中磨练意志、战胜自我的高层次要求,促使学生意志品质不断加深,使她们能够不断克服练习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当学生的失败和挫折产生时要给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应使学生对失败和挫折产生“应该如此”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失去信心,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控制情绪,放松紧张程度,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稳定性;当学生成绩得到提高时,要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很刻苦努力而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在练习时可适当降低要求,报出善意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努力是有效的,自己是有潜力,坚信自己的能力,树立经过努力会获得成功的信念。所以适进地运用表扬鼓励,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到挫折也较容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2.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的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4.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5.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6.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5.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68-92.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1篇8

关键词:有氧体育锻炼;生理作用;心理作用;体育活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对青少年的健康予以关注,因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关系到青年自身的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与社会的和谐。有氧运动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以及社会的体育运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有氧运动,我们不进可以得到优良的身体锻炼还可以得到优良的心理锻炼。国家要求高等院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还要培育学生监看更多体魄。因此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有氧体育锻炼的相关课程是非常的必要的,它可以带给高校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体验,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成绩。

一.有氧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

有氧体育运动也可以被称作有氧代谢运动,从字面上来理解有氧运动就是在有氧代谢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运动。在有氧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有氧气参与运动还要求全身的主要肌群都能够共同作用,参与运动。有氧运动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较长,其次有氧运动的运动是由规律的。有氧运动产生作用的主要对象时心血管系统,通过有氧运动心血管可以更加有效率和有质量的将氧气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包括了步行、快走、骑自行车等十一种。将有氧运动与举重、赛跑等非有氧运动相比,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不高、有节奏、持续的时间长而且在昨晚有氧运动以后还有余力做其他的运动,它是一种比较恒常的体育运动。

二.高等院校开展有氧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

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有氧运动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有氧运动也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健身运动,它可以通过对身体各个功能的改善来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坚持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一方面可以改善人们的生理机能、提升身体素质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改善呼吸系统、改进心血管系统,降低血脂。

(一)有氧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有氧运动就是指在有氧代谢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全身的肌群来进行体育锻炼,而有氧运动又具备运动时间长,运动过程不间断的特征,所以在这种长时间的有氧耐力运动下,可以懂心肺系统进行有效的刺激,从而改善心肺的功能。所以说进行有氧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氧气供应充足、迅速,从而始终保持良好的功能状况。

高校生进行有氧运动同样也可以对心肺功能产生刺激,改善心肺的功能,保持心肺系统以及身体其他系统的良好的氧气供应,使身体始终处于良好的、有活力的状态。

(二)有氧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在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气以及心血管系统输送氧气方面,有氧运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它可以通过组织有氧代谢使得氧气被充分的利用。众所周知的是我们的身体在运动的状态下吸收的氧气要远远的超过在身体静止的状态下,一般情况下,身体静止状态下吸收的氧气只有运动状态的吸收氧气的八分之一。所以我们可以说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帮助人体获得充足的氧气。

(三)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有氧运动对血液指标也具有改善的作用,它可以对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造成影响,一般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来实现的。而且有氧运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有氧运动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来进行选择和运动的强度,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四)提高学习成绩

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氧运动可以使高校生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有氧运动锻炼,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减缓学习的紧张感缓解学习的压力。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调整高校生身体各个部分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始终保持身体的动态平衡,让大脑得到休息,从而提高高校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可以保持高校生的身心健康。

三.建议

在高等院校当中,高校生应该设立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计划,按照计划的节奏进行生活的学习,要保持劳逸结合。高校生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有计划的学习习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有氧运动来提高高校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改善心肺的功能,让高校生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学校应该改善过去单一的有氧运动模式

我们知道有氧运动包括了步行、快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多种模式,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将多种类型的有氧运动模式引进学校当中,来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种的锻炼需求。过去的高等院校中的有氧运动模式都比较的单一,这种方式是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是不符合时展的需求的,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对这种现状进行改变。

(二)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氧运动教学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有氧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在现在的教学过程当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前面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在这种教学方法当中,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就使得有氧运动的积极作用无法全部的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四.结论

高校生通过有氧运动可以执行大学生多功能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应该在高等院校当中积极的开展有氧运动锻炼活动。通过有氧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想法,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晶.将BODYJAM引入高校有氧舞蹈课的现状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5.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篇9

关键词:篮球教学游戏兴趣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在篮球游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有共同的特性:竞技性、集体性、娱乐性、益智性和肢体运动的不确定性。但篮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完善的规则、成熟的技术和战术、高度发达的商业化运作体制。因此,篮球游戏并不能完全代替篮球教学和训练,而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1篮球游戏的特性

1.1竞技性篮球游戏通常是以竞赛的形式出现的,以分出胜负来结束。参与者即要战胜来自外部环境的阻力,同时又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还要付出体力和智力,才能体会到胜利的喜悦。这种特性也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参与者去克服困难、勇于坚持、不断超越自己。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收获自信的目的。

1.2趣味性没有趣味就不是游戏。游戏激烈的竞争性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理以及生理上的需求,使学生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锻炼的价值,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练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1.3集体性篮球游戏多是练习者以集体方式参与,每个成员必须通力协作才能完成或取胜。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角色和任务,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散漫不是集体需要的,关心集体,团结同伴,勇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才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1.4娱乐性篮球游戏是在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的,有很强的娱乐性,学生在自由欢快的氛围里进行活动,会产生欢快愉悦的内心体验,不但缓解疲劳,解除心理压力,还能使学生从学习的重压下解脱出来。

1.5益智性篮球游戏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训练学、保健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同时又由各项篮球基本技术和战术组成,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需要借助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不断拓展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准备活动以往固有的模式包括慢跑、徒手操等,反复使用会使学生产生厌倦,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为了提高学生兴奋性,集中注意力,可以采用“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等游戏。

在专门性准备活动中,应选择那些与技能讲授联系紧密的游戏,一方面活动学生的身体,提高兴奋性,另一方面也为技能讲授起到接引和辅助作用,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为基本部分的教学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教师在选择和创编这类游戏时应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适量合理安排。同时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准备工作。

3游戏在技术技能传授中的运用

在基本部分的技能教学中运用游戏,可以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在变化中强化动作技能,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形成。例如在移动技术教学中可采用“照镜子”、“双人滑步接力”。在传接球教学中可采用“花样传球”、“两人传两球”。在投篮教学中可采用“投篮晋级”、“跳投比赛”。在运球教学中可采“运球接力”、“全场变向运球接力”等。

教师在此类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3.1要做到讲解简明扼要,语言生动,重点讲解练习方法和规则。

3.2要做到组织严密。组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游戏的质量,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合理分配,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给予正确引导。

3.3要做好裁判工作。教师是游戏的发起者,由教师担任裁判,可以让学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信赖感。教师在游戏结束后必须赏罚分明,但也要适可而止。

3.4在技术技能教学中要根据动作掌握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游戏,一般在动作掌握的初始阶段不适合采用游戏法。

4游戏在素质练习中的运用

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一般比较简单,但运动负荷比较大;练习中技术含量低,但比较枯燥。运用游戏法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同时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动量和强度要逐步加大,不能急于求成,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在身体素质练习时,教师要多运用表扬、鼓励等方式,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例如在发展速度练习中可用“贴膏药”、“看谁起动快”;发展力量可用“‘鸭步’行走接力”、“推小车接力”;发展耐力可用“拉网捕鱼”、“运球接力赛”等。

5游戏在放松整理中的运用

在放松整理活动中运用游戏法,可以帮助学生从紧张状态尽快回到正常状态,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能快速恢复。在这个阶段常常采用一些轻松、机智、幽默、活泼的游戏。例如“石头、剪子、布”、“盲人摸象”等。

6小结

篮球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运用游戏,教师可根据任务的不同选择和创编一些针对性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球类运动-篮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11.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篇10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及其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原本性音乐是奥尔夫教育理念的根本基础,原本性强调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结合了动作、舞蹈及语言,需要学习者亲身参与。奥尔夫的理念中,音乐应该和大自然的发展相契合,在根本上反映大自然的变化。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把握自然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作音乐,进行各项音乐教育活动,因此,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原本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强调音乐教育时首先关注人的教育和发展。对人的教育应该贯穿到整个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借助音乐教学来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演奏技巧或者技能等停留在浅层次的教育上,忽视对人整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奥尔夫这一教育理念赋予了音乐教学人性的特性,是对音乐教学的一种升华,也能够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社会价值。根据调查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也被运用到钢琴教学中。2006年7月青岛举办的鲍德温的美国钢琴教学法”讲座中,Dr.Smith讲到儿童钢琴教学相关内容时,常引用奥尔夫的理念。在美国,六岁以上的儿童不再像六岁以下的儿童偏重音乐学习中的唱、跳,这实际上就是奥尔夫中的原本性”的理念。在日本,奥尔夫教学法也常被应用到钢琴教学中,特别是游戏教学法,幼儿学习钢琴,运用游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我国在1980年由廖乃雄先生首先引入奥尔夫教学法。1989年奥尔夫音乐协会成立以来,奥尔夫教学法不断在我国推广,建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站,随后会刊《奥尔夫之桥》问世,将奥尔夫教学法的运用推向高潮,成为和世界音乐教育接轨的桥梁。在大连首先尝试的聪明兔亲子中心”训练中,儿童由于接受了奥尔夫教育法,他们钢琴演奏的节奏感、接受音乐的能力都高于同龄的儿童,显示了奥尔夫教育理念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二、奥尔夫教育理念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钢琴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仅考察学生的音乐感觉和手部的协调,更重要的是思维、动作及嗓音的结合。学习钢琴需要用耳听,用心感受,弹钢琴是心理感觉的自然表露。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是为了弹钢琴而弹钢琴,忽视了心灵感受,成为弹钢琴的匠人。在弹奏时并不是没有错音就是完美的,钢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奥尔夫教育理念能够帮助教师调动学生身体的每个音乐细胞,弹出美妙的琴声。奥尔夫音乐将音乐融入到生活中,在宽松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钢琴作品的美,然后让学生诠释音乐,让触觉、听觉及视觉达到完美贯通。第二,发挥创造性。钢琴学习中,即兴创作是很重要的,这是弹钢琴者心灵的本能反应。六岁之前的学琴儿童,听到音乐能够手舞足蹈,正如看到一幅画,他们都能够根据个人的想法讲出故事。儿童很喜欢过家家的游戏,这也是即兴表演的实例,没有的物品他们喜欢用想象力创造,即使儿童使用钢琴乱弹也是一种即兴创造。第三,挖掘潜能。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奥尔夫音乐教育其实就是运用各种感觉协调人的各方面的潜能,让儿童参与到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在游戏中学习,运用唱、跳的各种形式去感受。运用奥尔夫音乐可以解答在教学中是弹奏技巧重要还是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兴趣重要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掘潜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情商的过程。第四,弘扬本土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被不断充实、创新、发展,不被条框所束缚,主要教育理念就是鼓励和启发人们自由创造,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永远活力四射。目前我国儿童初学钢琴较多使用《拜厄钢琴基本教程》《汤普森幼儿钢琴基础教程》等,但是我国本土的钢琴音乐家及其作品,初学者知之甚少,我国的本土音乐,像儿歌、童谣及民歌等有很多被改编成钢琴曲,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奥尔夫教育理念,不断融合,创新,将本土的钢琴音乐发扬光大。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奥尔夫教育理念综合了语言、唱歌、舞蹈及表演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嗓音训练、动作训练及奥尔夫乐器演奏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综合性教学,需要教师传授学生弹奏技巧及欣赏能力,钢琴的教学过程正是说唱、表演的结合,因此奥尔夫教学理念可以运用到钢琴教学中。

1、嗓音入手———说唱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人的嗓音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即嗓音训练活动,包括唱歌及节奏性较强的语言朗诵。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独创了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活动,这种节奏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既适合成人、少年也适合于学龄前的儿童。因为发音及唱歌是人的本能,儿童在诗词、童谣等歌声中能有效培养音乐节奏感。实际上,嗓音训练在钢琴教学中也很实用,例如,在钢琴课上,教师让学生演唱乐句然后讲其旋律,这实际就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也就是将钢琴教学从弹”上升到说唱弹”的层次。在说唱的过程中,讲究音色,抑扬顿挫,在弹钢琴中也有呼吸的变化,说唱弹的过程是相通的,是表达个人情感的介质,也是和听众交流的过程,将说唱引入钢琴教学是奥尔夫教育理念的一大运用。

2、形体语言———动作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人的身体动作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就是动作练习,分为律动、舞蹈、戏剧表演及声势活动,其中奥尔夫教育独创了声势活动,包括跺脚、拍手、拍腿等。运用动作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敏锐性。动作活动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能,简单的肢体动作也是带有节奏感的。同样,在钢琴教学中,节奏感是必不可少的,在钢琴教学中运用动作教学克服了其抽象性。在学习时,学生可以在动作律动中感受到节奏感,然后在弹奏中进行模仿,使抽象的动作具体化,提高了趣味性,降低学习钢琴的难度。

3、器乐教学———奥尔夫乐器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奥尔夫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为主的各类乐器,涵盖有无固定音高的各类乐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色之一。这类型的乐器音色丰富,即使不通过训练也能够学会,既可以演奏单声部也可以演奏多声部。运用奥尔夫乐器演奏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配合力,提高学生创造力。在钢琴中运用这一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响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呈现音响效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好音色情况及音乐的风格。另一方面,在钢琴教学中使用奥尔夫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相互配合能力。钢琴演奏具有丰富的形式,包括独奏、双钢琴演奏及四手联弹等,这都需要学生的相互配合能力。就算独奏,也需要左右手、大脑及眼睛的协调,各种演奏形式都需要配合意识。

4、听辨训练———听力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借助各种方式训练人对音响的感知就是听力训练活动。听力是一项基本的本能,大部分人运用听的方式感受音乐。可以让学习音乐的人感受音乐的抑扬顿挫及表现力。但是听音乐的训练需要长期练习,具有挑战性。比如,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准确把握乐曲的风格只是了解乐曲的作者及创作的背景不足以深刻把握其风格特点。学生在学习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初学者很难通过听作品判断是否属于巴洛克时代,但是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给学生灌输巴洛克时代乐曲的风格特征,多欣赏羽管键琴演奏的乐曲,通过对比听辩,了解曲子风格差异,就能把握音乐风格,进而演绎出来。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游戏形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儿童能够很容易进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音乐的美,从内心深处爱上音乐。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有六个阶段,其中幼儿阶段正处在人类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其在认知能力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量变发生质变的阶段。他们对游戏为主体的活动感兴趣,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正是运用游戏教学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学习钢琴大有裨益。实际上,奥尔夫教学是一种原本性的教学方式,其用在学前儿童身上最合适,游戏的教学方法是这一群体最容易接受的,因此,游戏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形式。目前,钢琴教学中仍然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很多的大中专院校还钢琴课程。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因此,在授钢琴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唱儿歌,或者自创舞蹈,甚至举行小型的比赛提高竞争意识,避免他们的厌学情绪。

五、钢琴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提升学生音乐技能上的运用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篇11

[论文关键词]有氧运动;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l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对培养人才、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利用体育中的有氧运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寻找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就体育中的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氧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予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8级八个系的大学生800人,涉及经济贸易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电子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旅游与涉外事务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

2.2测试过程与研究方法

2.2.1测试内容与过程

上述学生进校后经本学院校医体检后均符合相应医学要求,无器质性病变。随后对上述大学生进行了upi(由日本筑波大学提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问卷测试和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身体素质的测试。upi问卷测试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后,学生独立当场填写,约15分钟内完成交回。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0份,有效率为98.7%。身体素质测试由我院体育教师担任,均按照相应的测试要求进行。上述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每天早上的晨练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为健身长跑,不限定跑速和距离,量力而行,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跑,但每次最少要跑完1500m(或慢跑2o分钟~30分钟),每周5天,每天2次,锻炼时计间3个月。完毕后同样进行了upi问卷测试和上述身体素质测试。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4份,有效率为99.2%。

2.2.2研究方法

将上述测试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并作综合性的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躯体的影响

upi问卷的躯体类问题在有氧练习前后呈现出差异,可见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引导,向大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介绍有氧运动的一些常用方法技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壮的体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

3.1.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从情绪类问题的统计对比不难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在有氧运动中,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当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或失败时,通过有氧运动可将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统计对比可以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氧运动前后呈现出显著差异(见表2)。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他(她)们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进一步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3.1.4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神经症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排除自卑、抑郁从而表现出自信、坚强、充满活力[2]。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氧运动能够引发神经递质b一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一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的效果。

3.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三个月的有氧练习,大学生的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生理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4)。从晨脉看,实验班学生出现心动“徐缓”现象,当然仅从晨脉还不能完全判定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增强与否,只有给机体一定负荷,观其变化情况,才能作出真实的判断。肺活量提高,说明肺呼吸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氧运输系统机能潜力的综合指标,大学生的氧运输机能通过有氧运动得到了显著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特别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等,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强体质,特别是提高不同年龄段机体有氧代谓}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篇12

关键词:高中体育;放松整理活动;作用;做法

在体育界有一句经验之谈:“当冠军除了会训练更要会放松。”可见,放松整理活动在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放松整理活动是指在体育锻炼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放松练习、心理放松等恢复手段,目的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锻炼效率,它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上因受时间、场地、器材和有效放松手段的制约,教师往往只重视基本部分的教学,而忽视或简化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活动。

体育运动学研究表明:人体如果经过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如果不注意通过放松整理活动减缓疲劳,恢复体力调整心理,连续大强度开展训练,就容易导致生理性的慢性疲劳。长期不科学的体育训练,会积劳成疾,发展为病理性的过度疲劳,造成很难恢复的运动伤害。正常的运动疲劳一般会出现肌肉运动能力下降,动作变形走样,肌肉僵硬疼痛;反应变得迟钝,判断会出现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呼吸不匀称的现象,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的烦躁情绪。

放松整理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经验的体育教师能根据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疲劳症状,对疲劳程度做出正确的评判,并适时安排一定的放松活动消除学生的运动疲劳。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使机体迅速偿还“氧债”;(2)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3)促进血液循环,使躯体和内脏比较一致地恢复到安静状态;(4)帮助缓解锻炼时产生的心理紧张。

虽然放松整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许多体育教师往往思想上不够重视,蜻蜓点水般走走程序,流于形式。针对这种现状,我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在放松整理活动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放松身体的方法

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具体内容和训练项目,灵活选择科学的放松整理活动方式,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以中长跑为教学内容的体育课,放松整理活动应以有氧慢跑为主,通常让学生逆着田径场慢跑一圈,要求学生边跑边深呼吸,还可配合伸拉练习;以跨栏、跳远等为教学内容的体育课,在放松整理活动中,除了采用慢跑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拉伸性练习和倒立练习;

球类课的放松整理活动一般采用有氧慢跑和语言提示放松相结合的方法等。

训练后放松还要注意四点:(1)剧烈运动后,切忌立即洗澡或游泳,否则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引发感冒;(2)夏天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饮水或吃冷食,运动后稍微休息补充一些淡盐水;(3)意念放松。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放松自己的意念,把全身的肌肉调入“休息模式”。也可以由老师或体育委员念读提示语进行意念放松操的练习。放松的姿势或站或坐或躺,眼要微闭,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4)合理休息。在高强度的训练后,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休息10分钟,使呼吸平稳,肌肉放松。

二、放松心理的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种情况:通过放松练习、休息可以消除运动中出现的肌肉疲劳,但运动后的心理疲劳,却难以在短期消除,直接影响了继续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比如,跳高、跨栏等项目难度较大,对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按规范顺利完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导致越害怕越不敢继续训练的恶性循环。在练习中或整理放松时,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调动其内心的意志力来坚持完成练习,另一方面要通过鼓励提高练习的自信心,克服练习失败的心理障碍。

此外,为避免学生产生心理挫折感,可采用“小步慢跑”、循序渐进式的做法,增加练习时间,逐步提高练习难度。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中取得的进步进行积极评价和及时鼓励,营造宽松愉快的训练氛围,多关心、呵护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绝对不可挖苦讽刺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在高强度的运动练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讲一些幽默笑话等,舒缓紧张的气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调节和放松紧绷的神经,把他们的肌肉疲劳感转移开来,并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疲劳。

通过上述的尝试,我在体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主动适应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为出发点,充分重视课后的放松整理活动,关心爱护学生,力求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例(12篇)

    - 阅0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篇1“有观点说‘2016年是绿色金融的元年’,我很认同这个看法,这个观点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在20.....

    变电工程施工范例(3篇)

    - 阅0

    变电工程施工范文【关键词】电力工程;变电站;施工技术引言变电站是电力工程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起着中转站的作用,所以其施工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