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硕士论文(6篇)

来源:收集

对外汉语硕士论文篇1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挑战;应对策略;汉语国际推广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席卷全球,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逐步成为国家重视的热门专业。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得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汉语教师严重匮乏的问题。因此,汉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在发展规模、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就业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瓶颈,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争取能够妥善解决。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过快

近些年,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过快,新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数量过多,而且招生规模普遍过大。许多院校实际上不具备设立汉语教师培养专业的资质。同时,由于就业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难以从事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还不成熟

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中,学科本身仍处于比较稚嫩的发展期,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影响地位的学科理论。在汉语国际教育等以培养汉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建设上,在专业设置、专业名称和学位设立乃至课程设置上,缺乏专家、学者、教师的声音,出现专家学者“缺位”和行政管理者“越位”现象。例如,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名称改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等,尽管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但仍然出台。

(三)传统课程观念造成国际汉语教师不够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于受到了传统课程观念的束缚,造成课程设置偏离了汉语教师培养和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不少汉语教师缺乏必要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的专业训练,只凭借身为母语者和自身固有的知识体系投入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他们在进入讲堂之前,虽然有简单的岗前培训,但是工作之后缺少系统、及时的在职培训,不能随时充电,全靠教学实践中自己的摸索与总结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

二、针对对外汉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控制专业的招生规模开展教师的联合培养

1、制定汉语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标准,控制招生规模

西方国家在解决专业教育机构的资质问题,制定了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标准,设立审定和认可机构,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规范和审定。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西方国家这些好的经验,设立专门标准和机构对培养院校的相关资质进行审查和认定,控制招生规模,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盲目扩张,以保证汉语教师的培养质量。

2、开展国际汉语教师的联合培养

国家汉办向海外国家输送国际汉语教师的对象主要是海外的公立大学和孔子学院,而私立大学和汉语培训机构,就需要另辟蹊径找汉语教师。因此,国家汉办应当支持和鼓励高校与海外机构对汉语教师进行联合培养,从而解决海外汉语教师师资缺乏的问题,同时也可吸引想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这样既能够解决海外师资不足的困境,又能让国外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提高。

(二)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拓宽就业渠道

1、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师资队伍都拥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高层次的汉语教学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汉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因此,我国派往西方发达国家从事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是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人才,才能符合这些国家对于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2]因此,必须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

2、拓宽就业渠道

国家汉办应当适当拓宽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士学生的就业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选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主要来源外派到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其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海外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的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海外汉语教学实习经历,能为他们毕业后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

首先,对于那些刚刚入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使他们快速积累起一定的教学经验,解决他们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套路。其次,对于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将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理性认识上,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引导教师摆脱对外汉语固有的教学套路,从而达到对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的水平。

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法。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受训者进行专项技能的反复训练,是目前被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师资培训有效的新型模式。在短期培训过程中,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让学员在教学案例中发现了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以达到快速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目的。

(四)确定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机制

在我们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拓宽研究领域,将研究拓展到国际汉语教学志愿者和教师的培训上。在海外推广汉语教学仅仅靠中国派出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而且派出的中国教师教学方法也不符合本土学生的口味,同时,他们也会与本地汉语教师形成竞争,会引起本地教师的不满。因此,应该走汉语教师本土化道路。

对外汉语硕士论文篇2

关键词:素质能力;翻译硕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88-03

一、翻译硕士(MTI)专业的设立和培养

近年来,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的需求,我国已经步入了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之中。日益扩大的对外学习交流和合作共建,引发了口译、笔译类翻译人才需求的剧增。以适应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起点,从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为目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7年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简称MTI),首批批准北京大学等15家高校为教育试点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8月,翻译硕士获准试办的高校已达200多所。

(一)翻译硕士(MTI)与翻译硕士(MA)的区别

与我国以往主要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传统学科体系培养通用翻译人才的学术型硕士(MA)学位点相比较而言,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点的办学定位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以强调“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为特色。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和职业导向、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师资队伍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实践取向等等。显然,翻译硕士(MTI)与翻译硕士(MA)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偏重于翻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后者则更强调翻译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可以这样说,前者培养的就是高级翻译专门人才,而后者培养的则主要是翻译教学与研究人员。

(二)翻译硕士(MTI)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

在近几年的全国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会议上,针对于MTI培养模式应紧密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这个核心目标作为高度强调的对象。翻译硕士(MTI)的课程设置,应以注重符合其职业需求为前提,从而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三个方面严格把关,使其三者相互支撑,最后的重点是对学生笔译和口译实践能力的培养。翻译硕士(MTI)主要是培养其良好的双语运用及转换能力,因而应该加强基本翻译理论的了解;注重基本翻译方法技巧掌握;培养相关专业知识的巩固;熟练翻译工具的使用;从而达到较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提高。

二、翻译硕士(MTI)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翻译学科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是相对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在译界中以人们对翻译的认知是翻译具体社会性、文化性、复合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特点。翻译不仅仅只是作为一本学科立足,同时也是一种活动的认知、一种沟通的技巧、一种传播的艺术和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原文文本到语文文本的转换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同时目的语文本是译者对认知体验的产物。

作为一位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笔者个人以为,根据翻译硕士(MTI)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在修读MTI课程、进行翻译实践以及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着重培养以下一些能力素质。

(一)双语语言基础

双语基础,或者说双语能力,主要体现在译者对于互译语言的掌握和运用。Wilss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是人类基本语言能力,是一种“天性”,译者必须具有原语接受能力和译语生产能力,二者互相补充,共同构成翻译能力的基础。可见,具备扎实的双语基础是做好翻译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或者进一步说,要做好翻译工作,就必须做到能用两种语言自由地思维和表达,亦即具备良好的双语驾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于中国学子而言,首先是具有良好的国语沟通能力,即扎实的汉语功底,许多人很容易忽视这一点。虽然说汉语是我们自己的母语,但在我们在英文翻译中也未必就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英文的确切含义;其次是英语语言能力要强,所以,务实双语基础势在必行,这就要求译者除了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扎实的双语的语法知识外,还要使双语的阅读和写作成为翻译工作者的一种常态,或者说习惯。可以说,双语基础和能力,既是译者语言素养的体现,也是衡量译者翻译水平的衡量水平和标准。以代表翻译最高难度的同声传译为例,同传译员在工作中要做到听、想、记、译想结合,做到“一心多用”。这就要求同传译员必须具备近乎母语的自如的表达能力,如果不具备通达流畅的表达能力为前提,要想做到这种迅速的转换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般翻译专业硕士,虽然对转换的速度要求不是太严格,但是在质量上对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的要求是严格把关的。

(二)双语文化认知

翻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双语文化之间的交际,用规范的术语表达,亦即“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特殊性及文化在语篇中的表现,等等。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在双语文化的交际中,充当“双语文化调停人”角色,尽量缩小双语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因此,为了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译语理解障碍,就要求译者有较好的双语文化认知,亦即谙熟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并努力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巧妙打破双语之间的理解壁垒,有效克服“鸡同鸭讲”似的译文现象。当然,双语文化认知也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的前提条件。

自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人们广泛关注与文化因素对翻译的社会影响。译者通过研究指出,翻译更侧重于两种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不仅仅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对掌握一定的规范性,寻求文化意义的对等有严格的要求,而不仅仅只是把跨越语言范畴翻译单词、短语和句子作为译者的工作任务。因此,应该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风俗习惯、意识形态、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到译者的双语文化认知当中。文化能力分为文化认知能力、比较能力、协调能力三大模块。可以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方法来实现对当代译者双语文化能力的培养,如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跨文化交际、中国典籍外译、西方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等。

(三)双语经典阅读

现代社会的翻译内容和题材可谓包罗万象,但是,囿于时间、精力、专业、阅历等因素,译者又不可能样样精通,很多时候只能“点到为止”。如何应对形形的翻译工作?毫无疑问,译者唯有博览群书,勤于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全才”。而要有效达成如此目的,养成良好的双语经典阅读习惯,实践证明不失为一种“捷径”,或者说最佳手段。广泛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充分吸纳古今文明成果,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而且可以加强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这,自然对于翻译工作者大有裨益。譬如,《圣经》就是一本我们经典阅读必不可少的“大书”。因为在英美作品中《圣经》格言仍耳熟能详,《圣经》典故则俯拾即是,通过对《圣经》的阅读,从而加强译者对这些作品的阅读、理解,增加自己的领悟、想象。《圣经》迄今为止在世界上仍是各种文字译本最多、印刷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著作,我们今天在政治、经济、历史、体制、法律、民俗、哲学、伦理、神话、文学、艺术、语言等领域,仍然能够感受到圣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久远魅力。又如,对于我们国人来说,要学习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必须先阅读“四书五经”,以及后来所谓的“四大名著”等经典,这些被尊称为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根源和瑰宝。只有把经典阅读,尤其是双语的经典阅读形成了持久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那么对于我们翻译工作者来说,就没有什么困难和疑惑不能迎刃而解的了。

(四)双语写作功底

关于写作与翻译之间关系的研究与论述似乎不大见诸文献,但是我们知道很多双语写作作者同时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从实践上足可以看出翻译与写作之间的息息相通之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坚持用英语来写作,然后又把它翻译成汉语,

许多较高双语写作功底的作者在翻译方面也功底了得,因此翻译与写作两者之间在实践中是户户想通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始终坚持用英语写作,后翻译成汉语的原则,如其用双语所著的《生活的艺术》,在欧美国家就有很大的市场。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以诗享誉世界文坛,他的《乡愁》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双语作品。还有不少人认为,他翻译的王尔德名剧中很多对仗部分优于原作。这一点不仅只是通过实践证明,很多翻译理论研究对翻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著者李长栓教授,长期从事口笔译工作并兼做国际会议口译和文件翻译,在口笔译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非常的丰富,他在自己编写的这本书中就提出要用写作来指导翻译,首次把英语写作原则引入汉英翻译实践。

关于翻译本质的论述有很多,多数研究者将翻译研究定位为科学门类,而视翻译活动为一种语言技能,认为翻译要以具体的语言转换为依托,而娴熟自如的语言转换能力,显然有赖于扎实的双语写作功底。可见,双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从事翻译工作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条件。双语写作能力的增强,能够有效促进翻译水平的提升,双语写作能力好坏决定着翻译质量的高下。

(五)双语互译水平

双语互译,是翻译硕士(MTI)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既然专业定位是培养“高级”翻译专门人材,那么,翻译硕士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一般来说,我们将翻译能力分为:翻译才能,即理解或者表达语言内容的能力;翻译语能,运用语言表达形式的能力;翻译熟能,翻译过程的熟练程度和翻译智能,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个体智力因素。国内学者王树槐、王若维提出的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说,将翻译能力分为六种分项能力,亦即: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人格统协能力等。但无论翻译能力如何划分,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在校学生来说,都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条件,如学校的口译实验室、同声传译室、多媒体教室等实践场所,以及与学校签约的翻译公司、政府机关、出版机构、语言服务企业等实践基地,唯有在长期的、大量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熟练运用业已具备的双语能力和翻译理论原则及其方法技巧,努力遵循翻译界前辈“信达雅”、“神似”、“化境”的翻译标准,精心做好每一桩译事、完成每一项练习,通过细心琢磨、深入探索、广泛研讨和认真总结,才能使翻译能力得以强化,使翻译水准得以提高。

(六)双语交际能力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跨文化交际”在很大层面上实际上是双语的交际。双语交际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即双语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译者的社会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硕士之所以要具备这种能力,是因为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所决定了的。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双语文化认知方面前文已有论及,这里主要论述译事活动中涉及到的社会交际。由于当今社会的翻译活动日趋走向复杂多样,从而对翻译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并且复合化,建立在翻译项目基础上的团队活动是相应翻译公司或其部门的运作,在如今绝大多数的翻译行业中,对翻译业务的流程要求不仅仅是在文字编译上的限制,一个完整的翻译项目工序流程包括业务洽谈、项目管理、原稿审阅、术语编写、分稿、译稿、合稿、译审、语料的管理、排版、终极审核等,在有些翻译机构中,作为一名专业翻译人员的翻译工序还包括文稿编辑、检测文稿质量与测试、管理与维护数据库、培训与开发译员等。因此,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不仅要高质量的达标,而且对其交际、协调、合作和组织能力的要求也是严格把关的。

要具备良好的双语交际能力,要在学校就读期间包括实习阶段有意识的进行培养,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韩晓.从翻译能力到职业能力译员从业能力再思考[N].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1):102--107

[2]魏向清.翻译硕士(MTI)专业人才的术语能力培养与相关教材编写思考[J].翻译论坛,2014,(1):24-28

对外汉语硕士论文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全方位多渠道

引言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呈扩招之势,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由于各高校教学资源与实习机会的有限,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实习困难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高校必须拓宽自己的实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文章主要讨论苏州大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方面如何做到实习形式的全方位、多渠道,希望能够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实践实习思路。

一、多样化的海外实习通道

就目前来看,苏州大学文学院选拔安排的海外实习主要有四种途径,分别是:孔子学院志愿者、蔚山大学校际交流实习生、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汉语教师。每年本校通过汉办选派的志愿者人数众多,就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看,全班共45人,通过汉办前往海外实习的有6名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孔子学院志愿者,6名韩国普通志愿者,1名法国阿尔萨斯孔子学院志愿者,7名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等。

二、多渠道的国内实现途径

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学习期间赴海外实习的,根据《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志愿者推荐条例》将由文学院安排国内实习。目前,等同于海外实习的国内实习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类:韩国大真大学苏州大学分校汉语教师、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师、苏州市洪恩汉教中心汉语教师。还以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例,在大真大学苏州大学分校实习的有9人,在海外教育学院实习的有3人,在洪恩汉教实习的有5人。

三、暑期来华汉语强化班项目

美国国务院“CLS关键语言奖学金项目”助教。该项目由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向美国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用以支持他们在目的语国学习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波斯语、印地语、俄语等十三种语言及文化,增进与目的语国人民的交流。每年全美大约有550名高校本科生或研究生会获得该奖学金的支持。其中,创建中文项目的宗旨是为了帮助美国培养更多精通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

今年总计有30名美国大学生参加了苏州大学CLS项目并全部入住中国家庭,他们将在中国学习和生活8周时间。该项目的课程分听说课和读写课,学生每天上午上课,前两节是听说课,后两节是读写课。学校为每门课配备了助教。在这个项目中,助教的任务是随堂听课,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课后为每位同学打分,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将学生每天的成绩录入登分系统,偶尔帮助老师上课等等。在为期两个月的助教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仅可以学习老师的上课技巧,还可以在课堂上体验中美文化差异。参加2015年CLS项目的同学多达30人,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

四、民间办学机构――海外实习的桥梁与捷径

北京丰收卓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对外汉语实用技能培训、中文教学项目以国际交流项目等。丰收卓越一直秉承北美中文教学理念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为留学生、外交官、外籍商务人士等提供完整有效的中文服务。丰收卓越一直把对外汉语实用教学技能培训作为公司的重点项目。我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该项目。在该项目中,学生沉浸式学习语言、深度体验异国文化并且深入社区,能够进入国外一流大学听课和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这对于很多未能成为汉办志愿者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前往海外实习的桥梁与捷径。

五、实习形式的拓展

1.建立国内外实习基地

目前苏州注册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以及文化公司多达二十家,其中办学规模较大的有美和汉语、芬芳汉语、博多汉语、洪恩汉语、苏州优言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苏州汉道汉语培训咨询有限公司、苏州美思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作为民间非学历汉语培训机构,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显著优势。建立一个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实习基地,将会大大促进本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有效开展。

除了国内实习基地之外,我校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希望能够长期性、持续性地输送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赴海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实现培养国际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就目前来看,可以建成的海外实习基地有两处:一是老挝苏州大学,该大学获得老、中两国政府批准、支持并于2011年7月在老挝万象成立。我们可以利用在海外办学的优势,向老挝苏州大学输送大量实习生。二是利用苏州大学与韩国大真大学联合办学项目。大真大学每学期都会选拔一批在校本科生到苏州大学学习,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我方可以派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前往大真大学实习,并将其发展成为我校实习基地。

2.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方面,成果突出,并形成了学分化、等级化、层次化的立体培训体系,有着一支专职培训师队伍。我校可以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把握国际上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等优势,学习借鉴其在专业实习方面的有效成果。

此外,还可以参与其他国内高校的暑期培训项目,如“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中文培训班”,该培训班于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立,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周质平教授和林培瑞教授创立。办学二十多年以来,普北班现已成为最大的北美在华对外汉语教学项目。

哈佛暑期学校-哈佛北京书院,哈佛北京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暑期汉语合作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强化课、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主要负责人由北美知名学者及高校教授担任。我校学生如能参与类似项目进行实习将会大大提高实习的含金量,收获也会更多。

六、结语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在现有的国内国外实习渠道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苏州大学还在大胆探索、不断尝试新的实习方式,力争早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实习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特色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海外教学实习条例[Z].

[2]杨晓黎.双赢:对外汉语本科毕业实习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9,(2).

[3]王彬.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5).

[4]杨辉.本科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形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对外汉语硕士论文篇4

(1)目前,政府已经从中央财政增加了一部分经费用于增加公派留学生,而且公派留学生的类别也有所提高,将从过去比较大规模的派遣访问学者到逐步增加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公派留学额度上升,逐步增加高层研究生博士生》

(2)重庆―在读硕士研究生多次发短信侮辱一法学博士,被罚500元。法学博士也有回骂研究生,却免受处罚。(《研究生骂博士被罚50(3元》

这一误解似乎和权威词典的释义不清不无干系:《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年7月修订第3版)第1447页对“研究生”一词的释义为“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里通过研究工作进修的人。有规定的修业年限”。该释义对“研究生”一词的语义范围未作明确界定。而在2005年6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研究生”一词的释义略有变化,第1567页:[研究生](名)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后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学习、研究的学生。该释义似乎已将“研究生”一词的语义范围缩小为“硕士研究生”了。

我们来关注一下其他词典对“研究生”一词的释义情况:

(1)《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2001年修订版)第1134页:[研究生]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中,经考试录取并按规定年限学习研究以求获得较高学位的学生。一般来说,已取得学位的大学生考试录取后攻读硕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的经考试录取后攻读博士学位。学制一般各为三年。

(2)《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2000年1月第1版)第1445页:[研究生](名)经高等学校或科研机关考试录取,进一步研究高深学问的学生: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3)《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编:曲伟、韩明安,2004年4月第1版)第984页:[研究生制度]我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培养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师资的教育制度。按照1978年《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修改草案)》规定,我国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专业研究和撰写论文,通过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答辩,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显而易见,“研究生”并不等同于“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从所指范围来看。应当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种:从培养的程度上看,应当包括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和在读的研究生两类。

究其误用和误释的原因,是因为现今国内非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就业压力相当大,报考硕士研究生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在全国是大势所趋。而愿意终生投入教学、研究工作的人是不多的,所以考博士研究生的人的比例就小得多。大多数人身边都有考硕士研究生的例子,而考博士研究生的例子却是不多的,人们也就对考硕士研究生比考博士研究生更了解。另外,还由于大多数人对学位制度不十分了解,一般认为博士是比硕士高一个级别的,怎么会用同一个词――“研究生”来称呼呢?甚至还有许多人认为“博士后”是比博士高一级的学位。如此理解,使得“研究生”一词的语义范围逐步缩小。趋向等同于“硕士研究生”了。

“研究生”一词虽然误用很多,但也不乏正确的用例,如:

(1)虽然进了劳动力市场,这些研究生对薪水的要求并不含糊。据了解,硕士生开出的月薪底线为3000元,博士生为5000元。符合这一条件的工作,在招聘展台上并不多见。为了让研究生成功就业,劳动力市场经常客串猎头的角色,向合适的企业推荐合适的人选。(《研究生月薪底线:硕士3000元博士5000元》

(2)6月29日学校隆重举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温孚江校长、张宪省副校长向357名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颁发学位证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今年我校有39人获得博士学位。318人获得硕士学位。(《357名研究生获博士硕士学位》

退一步说,不管怎样,即使很多人错误地理解“研究生”一词,但权威词典的释义不能有误,不能违背国家对研究生制度的规定,因为权威词典面对着亿万民众,影响力巨大,权威词典释义有误,不知要误导多少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维护祖国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

对外汉语硕士论文篇5

【关键词】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医学专业外语;教学;医学英语;医学日语;高等教育

1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外语教学现状

蒙古语是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均可实施教学的少数民族语言,蒙古语授课的学生应用母语来学习外语相对于应用第二语言汉语来学习外语来讲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蒙古族学生外语基础较差,学习的外语语种不同等情况均对于专业外语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障碍。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既要面对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又要学习医学专业外语,导致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越短,学生专业外语水平较低的可能性越大[7-8]。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蒙古语授课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专业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里在我们推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在准备考研时会选择学习日语准备考试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蒙古语和日语由于同属阿尔泰语系,在语法、语音、语序等方面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日语时,比汉族学生容易。长期以来,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会选择短期针对性的考试辅导班来学习外语,蒙古语授课学生当中80%会选择日语,通过短期学习通过可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从教学结果来看,这样的学生缺乏真正的外语交流。事实上,外语学习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深入了解目的外语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能真正学习到外语。

1.2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的外语成绩相对较低

目前入学的大多数蒙古语授课的学生在小学时期只学习蒙古语和汉语,接触英语或日语等外语时间较晚,有的在高中或者大学时期才接触学习外语,成年后对外语学习有了抵触心理、轻视心理,只有在应对考试的时候才进行应试教育,因此导致了蒙古语授课学生的外语基础差、成绩不佳的结果。

1.3蒙古族硕士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当中有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也有只学习了几个月的学生,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方法进行授课,基础好的学生逐渐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依然跟不上课堂的节奏。因此选择适合蒙古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少数民族专业外语教育的一个难点课题之一。

2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

虽然专业外语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不断的巩固学生大学外语基本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时把握国际发展趋势是非常有益的。蒙古语授课学生相对来讲已经掌握了2种语言,因此对于语言的学习有了自己的客观体会,另外,蒙古语授课学生发音法要比汉族学生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关于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2.1明确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

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应用外语这一门语言工具[9-10],医学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每年都有新的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熟练掌握专业外语的表达,能够及时了解把握自身专业在国外的发展动向,能够与国外同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学习国外专业知识和技术,达到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要求。

2.2使用蒙古语授课硕士专业外语教材

关于教材方面目前种类繁多,比如医学专业外语、机械学专业外语等,人类社会科学方面有经济、金融专业外语等教材。医学专业外语里面针对蒙古语授课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教材比如传统蒙医学、传统蒙药学等,使用这样针对性的医学专业外语教材可更好的认识专业名词,有更多针对性的文章收录以及语法方面的便利性。2.3阅读外语书籍目前市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外语书籍,阅读专业外文书籍时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语词汇,开始阅读时会比较吃力,但有一些书籍是针对普通人群的专业外文书籍,这类书籍阅读时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可以从这方面着手进行。

2.4阅读专业论文

从整体出发,医学论文的写作内容要按照初步策划、具体设计、实施管理、运作经营等几个层次安排。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掌握了科学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写作自己的医学论文,因此写作时筛选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论文,有了一定的专业名词基础上阅读论文会有更好的针对性[11]。

2.5考核考试改革

专业外语的考核可以采用综合评价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包括课下查阅资料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英文等方面。这样客观评价学生专业外语学习效果、能力、应用和实践能力[12-13]。

对外汉语硕士论文篇6

关键词:外语院校;联合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26-01

一、国内各外语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

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由国内外双方教育机构对中国境内选拔的研究生进行共同指导、共同培养、共同管理的一种研究生培养形式。

近年来,各院校采用课程设置、教师及研究生互访、学术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国际交流,然而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合作主体范围总体偏小,主要是在中外高校之间进行,与国外的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及国际企业合作较少;二是联合培养的深度和力度不够,项目合作培养时间短、规模小,持续性和系统性不够,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等范围,缺乏发展的后劲;三是经费缺乏,投资渠道单一。

二、目前各外语院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尝试

(一)不断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体制

1、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处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并拨付专项基金作为联培生的培养费用。

2、完善制度建设,科学选派与管理。各学校制定了《国家汉办学生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招收和培养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管理办法》《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等规定。对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国外合作方的确定、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申请、审批程序、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选拔、国外学习期限及经费、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分认定和论文答辩、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派出与管理、奖励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

(二)不断丰富联合培养研究生形式

1、交换培养博士、硕士

根据校际交流协议,各学校每年与国内外大学互换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协定合作校之间学生学分互认,学生可申请两校的双学位。

2、开展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

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研究生联合培养”。

3、设立海外孔子学院及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

(1)海外孔子学院

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建立海外孔子学院。遵循“树立教学品牌、传播精品文化”的原则,精心制定教学计划,选派优秀教师执教,不断完善学院的建设和管理,积累宝贵的办学经验,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2)汉语教师志愿者

为响应国家“创新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支持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在传播中国文化,为两国师生创造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良好机会,成为加深两国友谊的桥梁。

4、开办暑期国际学校

聘请国外优秀教师为我校学生授课,如为研究生开设学科前沿和学科通识课程。组织暑期留学生短期班,打造国际化氛围,创造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和校园环境,全面提升了办学国际性,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5、国内外学术论坛、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举办名人大讲堂、学术沙龙、导师论坛、硕士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利用校内导师资源,开展学术活动。硕士论坛是研究生展现自己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平台。通过展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学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并提供经费上的支持。

三、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国家应积极加强相关政策方针、发展规划、促进体制等方面的建设,制定专门的培养条例,确立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二)扩大合作主体范围

学校应拓宽新的合作渠道,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知名学者的学术合作、互访,增加合作课题的数量;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完善培养过程管理和评估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中外联合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双方应积极参与和推进双边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并将其纳入经常性培养计划。通过深入探讨,切实解决两国大学在培养计划、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定期对学生培养任务完成情况、合作培养研究生数量、合作基地建设、科研合作项目等情况进行评估,保障培养质量。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