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篇1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为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妥善处理如下三大关系:

一、增量扩张与存量调整之间的关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省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大省,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进行增量扩张,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为了逐步化解资源和环境制约,我们又必须更加注重存量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首先,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对量大面广的传统工业,应利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对其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环、可回收、再利用。要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农业的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要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水平和质量。

其次。要推进产业组织优化。我们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从末端治理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的老路.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组织,推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规模经济,而不能任由企业自己走原始积累后再发展规模经济的道路。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内在要求,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企业、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问的废物、能量交换和循环重复利用,清洁生产,减少和杜绝废弃物的排放。

二、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公众三者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三者结合,共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的强力推进,市场机制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循环经济又必须立足于市场机制才有生命力。应对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价值进行评估,确定其交易的价格体系。循环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关键要看企业能否从循环经济发展中得到效益。必须通过价格体系的调整,使得按照循环经济规则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能够比依然按照传统方式生产经营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保证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价格优势。

首先,就政府来说,应通过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推进循环经济进程。

加快有关立法进程。我国和我省的循环经济立法已经起步,但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法律法规框架。为了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制定综合性和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同时,充实配套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要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加重对资源和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提高排污费收取标准和违规排污处罚标准,促使企业在高昂的污染代价和清洁生产、循环再生利用增值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自觉走循环经济之路,从而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现阶段,这些政策相当缺乏,远远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1)投融资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把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特别是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投入体系。(2)价格政策。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变自然资源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不断拓宽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范围,调整环境资源收费价格.使价格正确反映环境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3)财税政策。完善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4)对循环经济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设施方面予以优先保证。并尽量给予优惠。

此外,还要通过政府采购、出口退税等方式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其次,就企业来说,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主要是靠企业来实行的,这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在生产服务的过程中要自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变外部性为内部消化,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应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进行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部进行污染物处理,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全面回收,循环使用,特别是鼓励生产者在产品设计时即考虑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等。

再次,就公众来说,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部门应当予以保护和支持。要通过不断扩大公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实行资源、环境信息公开,尊重公众的资源、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实行资源、环境决策民主化,对专项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应当在审批前,通过评估、论证、听证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资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维权机制和法律援助制度,特别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意识。

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篇2

一、循环经济认识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要http://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它不是那种高开采、低排放的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的传统经济,而是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必要性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当前,湖南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工业固体废物有增无减;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仍较为普遍。因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统计的咨询、决策和监督功能,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工业化现状看,湖南工业发展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传统产业在全省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并依据相关数据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就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优化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实施循环经济的需要。一是争取中央省部委支持、招商引资的需要。湖南已经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一直缺乏一套系统全面准确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统计指标体系,在争取国家省部委支持和招商引资时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二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统计工作主要体现在一些相关指标上,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反映循环经济状况的统计体系仅在探索阶段,循环经济统计制度仍是空白。三是监测循环经济实施效果的需要。近年来,为了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及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许多企业通过改进生产设备、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等来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1)统计原则。一是科学性。要能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特点、原则、发展的内在机制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标含义要明确、计算方法要规范、统计指标要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整体情况。二是针对性。在实际选取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主要指标,并尽可能避免指标间的相关性。三是实用性。指标宜简不宜繁,资料便于收集,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已有的公开资料和统计数据,适当补充特色指标,尽可能不另外布置统计报表。四是系统性。既有绝对指标,又有相对指标;既有总量指标,又有结构指标;既有数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各种指标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比较合理、严密、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五是渐进性。制度设计上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到细逐步推进。(2)体系构建。一是目标层。测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以及较上一时期循环经济运行所带来的系统改善。目标层由准则层反映,目标层是准则层及具体指标的概括。二是准则层。准则层是目标层的具体反映,本文准则层的没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节约使用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和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指标四个子系统。三是指标层。每类准则层指标又分别确定若干个评价目标,再根据不同的目标设立终极指标。指标层是影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最基本因素形成的指标,它提供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准确信息。(3)具体指标。第一,组成。经济发展:人均gdp(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r&d经费占cdp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恩格尔系数(%)、每万名劳动力r&d人员(人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绿色食品加工产值(亿元);资源节约使用: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万元gdp电耗(kwh/万元)、万元gdp水耗(m3/万元)、煤炭资源回收率测算(%)、资源节约使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城市燃气普及率(%);

转贴于http://

循环利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中水回用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万元gdp三废排放强度(吨/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废处置率(%)http://、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化肥农药薄膜施用强度(吨/万元)、环境噪声年平均分贝值(分贝)、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重(%)、财政中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m2)、水土流失、盐碱地治理率(%)。第二,说明。恩格尔系数是根据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加权得到的;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是用评价年往前推5个或10年份的有关数据计算的,所用计算公式:a=y-αk-βl(1)式(1)中: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以上4个年均增长速度皆按水平法计算,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

式(2)中,h为计算期t年的产出,yo为基期的产出。通常α取值0.3,β取值0.7,根据所评价地区可作适当调整。资金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以资本形成总额”代替),劳动者(l)为全社会劳动者年末人数(以全社会就业人员”代替)。若ea表示科技进步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则b的计算公式为:ea=a/y×100%(3)。

四、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1)评价目标。一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反映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使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二是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围绕循环经济所做的工作是否真正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找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四是比较。通过对同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以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对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比较,可以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并分析落后的原因,还可以把循环经济建设卓有成效地区的经验加以推广,推动区域问的交流。(2)评价方法。一是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也有逆向指标,分别予以标准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值=(指标值/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标准化值=(标准值/指标值)。需要说明的是,当标准化值大于1时,只取1为最大的标准化值,以避免因个别指标值的超常而影响综合值的计算。二是指标权重的确定。鉴于所建指标体系具有多层级的特点,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既汇集了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又利用模型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数学处理,故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较为适宜。三是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较多。由于线性加权法具有使用广泛、操作简明、含义明确等优点,选择此法进行指标合成更便于分析和比较。线性加权法的函数表达式为:f∑piwj。其中,f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分值,wj为各子系统的权重,pi为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值。综合评分值越高,说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转贴于http://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激励;财税政策

一、财税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煤炭工业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之一。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一种共享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因此,需要政府更多、更积极地干预。同时,循环经济产业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性产业,该产业的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很多经营是微利甚至不盈利的,资本的趋利性使得私人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介入,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支持。政府介入的另一个原因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到一个行业、地区甚至国家战略发展的长远构想,其短期经济效益可能无法满足某些个体的现阶段局部利益需求,必须通过政府力量从长远利益和全局战略的角度加以引导,甚至在必要时禁止一些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进而强制提供生态有益的物品,即优效品(meritgoods),如禁止或限制排污,提供相关教育等。

由于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性和战略性,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支持,财税政策就是重要手段。但目前相关财税政策零散,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促进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框架整体设计

目前,煤炭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面临问题,一些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的煤炭企业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需要全面、系统地设计、构建引导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首先,应引导其循环经济项目投资行为。对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项目,政府可以在企业所得税、资源税方面给予优惠,而且对于特殊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部级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国家财政可以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予以支持。

其次,应引导其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行为、支持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技术的先进、可行性直接决定着循环经济的成败。政府应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在所得税政策和营业税政策方面予以优惠。政府预算投入在煤炭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方面也应予以支持。

再次,应引导其产品生产行为,同时引导社会消费行为,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对于生产过程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煤炭企业,考虑从资源环境类税、消费税方面给予限制;对于生产中综合利用资源的产品,可以通过增值税政策、政府采购予以支持。

最后,应考虑建立“绿色关税”体系和加强煤炭工业循环经济行政监管。

基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正向引导和逆向限制,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框架,以引导煤炭企业的经济行为。

三、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在调整和优化循环经济税费政策体系中,既要立足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目标导向和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需要,同时又要考虑我国税制的结构现状和发展方向;既要有利于促进国家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又要符合税制发展的整体要求;既要间接引导与直接激励相结合,又要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相结合。

(一)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的税收政策

1.企业所得税政策

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一般需要巨额设备资金投入,如何降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初期资金投入压力,快速回收投资减轻其负担?在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上,企业所得税的政策重点可以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关键设备投资抵税、计提折旧,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相关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计纳税等方面给予倾斜。

2.资源税政策

制定鼓励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提高煤炭开采伴生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的资源税税收优惠政策。煤炭企业实际回采率高于设计的回采率,可实施优惠的资源税税率;煤炭开采过程中伴采其他矿产资源的,资源税税率与综合资源回采率、综合资源利用率挂钩。

(二)引导煤炭产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税费政策

税收对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产品的价格来体现。上述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的税收政策虽然也可以最终反映到产品价格上,但其调节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在煤炭企业的投资行为,其传导政策信号到产品购买者方面需要一个过程,作用不直接。从引导煤炭产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考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增值税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来说,以成本非常低的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产品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使用的废弃物又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虽然取得相关数据,但抵扣率低于征收率,在按增值的比例缴纳增值税时,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状况,与其他非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相比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为了鼓励煤炭企业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可考虑增值税优惠政策。

2.消费税

我国消费税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发展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产业的政策导向。目前消费税应加以完善:需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且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高耗能产品、资源消耗品等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应扩大到煤炭产品,逐步调高税率;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鼓励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清洁消费。

3.资源税

通过征收资源税以提高煤炭开采成本和煤炭价格,改变我国目前以销售量或自用量来征收资源税的情形,使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更具效率。应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量为计税依据改为以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实行差别税率,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煤炭回采率挂钩,回采率低的税率高、回采率高的税率低;对乱采滥用、回采率低的开采者采用高税率,课以重税,以示惩罚,引导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珍惜与节约资源。

4.环境税

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已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环境税,财税部门也在积极考虑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可以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税。同时,对保护环境的煤炭企业,按其对环境资源保护程度进行税收减免。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可以作为开发污染防治技术的科学研究经费和煤炭工业生态环保的奖励基金。

5.排污权交易制度

煤炭工业还应逐步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控制煤炭企业排污,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煤炭工业可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改变目前煤炭企业(主要是焦化企业)随意排污、不顾成本的状况。

(四)调整相关货物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绿色关税”体系在煤炭工业的体现是限制一些煤炭资源产品的出口,特别是继续限制高污染(煤焦)产品出口,改善我国的煤炭资源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煤炭产品出口,保护国内煤炭资源。应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煤炭工业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四、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

(一)预算投入政策

工业化国家一般通过预算投资、预算补贴、财政贴息和开发投入等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煤炭企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因此需将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公共预算支持范围。

1.在经常性预算中逐步提高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出预算

未来政府财政预算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建立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安排要体现公共性、政策性的客观要求。由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正外部性,属于社会共同需要的范畴,因此提高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出预算与公共财政改革是吻合的。支持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常性预算主要用于:(1)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与开发;(2)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和推广;(3)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教育和培训;(4)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管理监督体系建设。

2.在建设性预算中加强财政对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

(1)逐步提高投资占预算内投资的比重;(2)更多利用贷款贴息方式;(3)选择一些特殊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部级项目,国家财政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予以支持。

3.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立中央对地方煤炭循环经济专项拨款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公共财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政府财力相差悬殊,地方财政富裕的东部沿海基本没有大型煤炭企业,而在西部和中部省份,有我国主要的大型煤炭企业,因此这些省份往往是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大省和财政穷省。因此,建议设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煤炭循环经济专项拨款。

(二)政府采购政策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常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等特定目标纳入政府采购通盘考虑。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

对于煤炭工业,各级政府应将煤矸石砖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煤矸石堆放不仅占地,而且煤矸石山周围的地下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将煤矸石制造成建筑用的矸石砖,是典型的发展循环经济。然而,目前煤矸石砖缺乏市场,亏损的多,因此需将其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通过政府直接采购,引导和示范煤矸石砖的使用,为煤矸石砖扩大市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煤矸石砖的流通和营销成本,降低煤炭企业循环利用煤矸石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马金华.和谐社会视角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18-22.

[2]李慧颖.中国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篇4

关键词:资源节约;循环经济;法律保障

作者简介:刘俊娥,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法政系副教授;张玉英,沧州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河北沧州061000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45―03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模式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在实践中必须有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障和引导。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或“末端治理”的思维模式上,这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有相当差距的。所以,应该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与整合,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制定一部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来保障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在立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其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自上而下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和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其二,循环经济作为政府的重点投资领域,现阶段,国家的财政支持将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资金来源。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并把其纳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在贷款上予以支持。加大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要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建立绿色财政补贴制度,对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在成长初期,特别是因新产品的研发而出现暂时亏损,或新产品为打入国际市场而出现的暂时亏损予以财政补贴。其三,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通过政府绿色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并影响社会公众。其四,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目标分解为具体年度目标,纳入责任制,实行年度考核,把各级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各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其政绩考核的标准。

(二)明确公民个人和所在社区的责任。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媒体,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和重大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让循环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地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循环经济促进法应当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容、渠道、方式,鼓励和支持公众的创造精神,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公众受益、公众监督下的生态文明。

(三)明确生产单位的责任。例如,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把产品的再利用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企业的经济考核指标中,为企业履行产品回收的义务创造条件;要制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录,将那些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重点企业列入名录之中,要求其必须承担回收和循环利用废弃产品以及负担部分处置费用的义务,并规定重点产品的回收利用标准。

(四)明确生产单位利用、处置原材料和废旧资源的基本顺序。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顺序是,要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第二顺序是,要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其过早地成为废物。第三顺序是,要在产品所设计的功能消失即报废后,将其全部或者一部分转化为资源来加以利用。也就是说,要将废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第四顺序是,要将无法回收和利用的物质集中焚烧发电和供热,尽量回收热能量。第五顺序是,将热回收之后仍然剩余的废物集中安全填埋。

(五)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激励制度。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强使用经济激励机制等手段,制定扶植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政府激励是指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除应当承担管理和监督职责外,更应通过法律设立各种激励制度,采取各种奖励措施,对循环经济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生产者、消费者实施表彰和奖励,以促进更多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活动中来。这些法定激励手段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利用各种融资手段筹集建设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二是在招商引资和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中,要坚持对国内外各行业的技术先进性进行评估,其优惠政策要纳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防范高能耗、重污染项目的引进,亦不向周边城市转移。三是要通过建立“奖励基金”和采用各种奖励办法,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调动各方面回收资源的积极性。四是发展和扶植实行循环生产模式的新兴产业。五是通过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可逐步取消对资源和能源的补贴,以减少其过度使用与消费;对环境、资源使用者视其使用程度或污染程度开征环境税,以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六是加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管

理制度建设,扶植园区信息中心、废物处理中心建设,促进园区生态链的实现。七是要尽快建立绿色GDP考核目标管理体系,把“单位GDP能耗”作为考核体系的重要指标。八是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不作为原料送入下一个生产环节而给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的企业课以重罚,把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避免提高了的经济效益被过大的生态、社会代价所抵消。

(六)建立相关依托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群众性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要求,建立相关的中介组织和服务制度,促进有回收产品和包装废物意愿的企业联成网络,并废品回收信息,从而使个人、企业、政府合为一体,加强交流,调剂余缺,推动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共同发展。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立足农村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把依托专业协会宣传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农民抵御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利用协会植根基层、会员多、联络广、在群众中威信高的优势,充分发挥协会作用,要求各个专业协会把科普宣传、推广循环经济应用技术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引导农民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七)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先进的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对循环经济技术领域的项目。特别是环保产业的项目,要予以大力支持。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研究开发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如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鼓励积极研制和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对研究和处理废弃产品的研究机构,包括研究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及回收处理、绿色再制造等技术的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同时,依靠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有关信息,开展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八)依法明确规定工程项目的审批准入门槛。把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各类工程、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中,实现资源和废物的跨产业循环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使工业、农业和消费构成大的循环圈。要使循环经济在资源型工业项目中具有一票否决权,不做循环经济规划的项目将一律不能通过审批。在项目审批、产业园建设、工业园建设都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对高消耗、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应敢于承受经济增长的压力,不惜放慢发展速度,也要尽快淘汰出去,同时抓紧时间将循环经济的技术搞上去。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篇5

关键词: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最近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循环经济发展又跃身为热门话题。循环经济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观,以做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为发展方向,同时,在党的十六届四、五中全会决议中也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调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一、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及目前发展状况的评估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合理化、有效化、最大化利用,是资源再利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点,同时以减量化、再循环、可持续为发展基本准则,抛弃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生态型循环上,使物质与能量消耗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产生极少量的废物,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化利用,结局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冲突,成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作为较早一批一如循环经济思想的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理论知识的研究探讨以及其作用仍在不断深入。

二、化工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上的作用点

1、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化工企业的主要产品是其他类别企业的原本,相对而言是基础性产品。在基础型产品的生产中,化工企业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品、副产品及废旧产品将其进行技术处理,便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到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与之相同,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加大对开采排放物例如沼气等可利用物质,也能做到资源的多方向合理化利用。

2、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清洁生产是指不断改进原料开采设计,在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循环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前提下,在生产线上削减污染做到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在生产线上与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简单来说,化工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在根本上控制污染问题,使用耗能少、效率高、污染小的工艺和设备,在产品出厂的最后阶段搞好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工作,在全过程控制的同时,对末端治理,即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的工作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清洁生产中,对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得污染预防工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通过对清洁生产的全面观望并付诸实施,才能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3、增强企业紧迫感和责任感,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氛围。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模式,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化工企业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充分认识资源对化工行业发展所具有的顶梁柱作用,又要看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作用,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同时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也是极其重要的,化工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企业领导的带头作用将起到关键作用,学习实践,并通过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各种途径宣传,开展企业内部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企业与企业间的沟通,开展国情?厂情教育,营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吸引职工群众努力学习循环经济的知识,最后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企业文化。

三、目前化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遇到的障碍

1、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企业间没能自觉形成合作循环网络。目前,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循环经济的实践与研究也尚不成熟,对循环经济知识的了解更少,还没有真正理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行业中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优化,重利润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发展现象没有被完全遏制。在进行由“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传统经济运行方式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封闭的循环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化工企业没有自觉的把整个区域的企业考虑进来,造成企业势单力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企业内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废弃物不能充分吸收和再利用,没有能形成类似生态工业园区内循环效应最大化的优势

2、企业管理薄弱,政策环境不配套。有的中小化工企业急功近利、粗放经营,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有的化工企业只抓生产,在环保投入方面投入不够,环境污染现象并没有及时遏制,并且化工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责任管理制度,无法合理调动职工,综合利用职员积极性。另外,化工企业在化工业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标准规范以及产业化示范和推广等涉及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没有形成适宜的培育环境。

综合来讲,化工企业作为不可被取代却长期对环境造成负荷的企业,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发展前景值得观望,相信国内化工企业在综合个方面优势以及整合各方面缺陷后,一定会迎来高速发展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刘耀东.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问题及调整对策[J].数据.2011(08).

[2]冯彦明,王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经济师.2010(12).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1篇6

(一)发展方向明确。近年来,黔江坚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根据区内资源特点和产业特点,积极有为地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在发展框架打造上,充分结合区情实际,立足现有基础谋划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生产生活循环链为主导的基本发展框架;在模式选择上,根据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农村群众的热切愿望,着力推广以沼气为中心环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利用生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到2007年,全区培育生态农业户19500余户,建设沼气池19500余口,发展“猪─沼─果”、“猪─沼─桑”、“猪─沼─菜”、“猪─沼─茶”等循环模式的生态农业12.8万余亩。

(二)效应初步显现。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扎实稳步推进,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转变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使农业发展开始走上一条新型发展道路。特别是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仅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而且促进了“三农”的积极变化,呈现“‘一气’之下、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一是农民收入增加。据初步测算:生态农业户利用沼能、沼液、沼渣解决生活燃料和生产用肥,户均每年节省燃料、化肥等投入成本1000元左右,增加农作物产量30%左右,增加经济收益近1000元,一增一减,户均每年增收近2000元。二是农村面貌改善。“十五”期间,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着力实施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较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科技水平提高。万余农户基本掌握了沼气生产和转化生活用能的实用技术,用上了沼气灯、沼气灶,告别了家庭厨房烟熏火燎的历史。全区每年推广沼液浸种达25.2万余公斤,利用沼渣还田、沼渣养鱼的农户呈逐年增长势头。四是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建区以来,全区利用沼能解决了近2万农户、8万余人的生活用能需要,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有效减轻了森林资源承载压力。经测算,农村沼气能源的利用,使全区每年6万亩左右的林地免遭伐薪,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的成果得到切实巩固与发展。

(三)总体水平偏低。目前,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层次较低。90%左右的农户在实践中长期应用的循环方式,主要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特性与周期进行间作与轮作,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形成简单的生产种植方式和反馈循环模式,循环系统扩展能力弱小。应用传统农业循环模式,虽然原始性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循环利用,但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资源浪费和转化低效问题,与发展生态型、综合型、高效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相比显得十分落后。

二、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经济性、投入成本节约性、产出收益高效性的基本特征,决定其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巨大推力与张力。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以立法方式加以推进,使农业循环经济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国于1999年正式提出循环经济概念,也陆续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农业循环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黔江作为典型的山地农业大区,农业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弱,在现实基础上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进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农业节本增收、拓域增效的集约化、节约化、高效化发展路子。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加快“三农”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运行方式影响和规定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行为,其发展过程就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过程。近年来,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提升”的新要求,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内容,这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对黔江而言,加快“三农”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除做好人口的“减法”外,更多的是要做好资源的“加法”,通过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引领和推动农业进步,进而改善农业的弱质性。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升“三大功能”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要求渝东南地区加快和率先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三大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指向,客观要求我们在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上实现转变,把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统筹兼顾起来,互动互促、共生共利,确保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透支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建设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型经济区的重点内容之一。农业循环经济除具有一般循环经济所共有的基本特征外,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备的特点,如生态食物链循环形态、绿色生产形态、资源的物尽其用、土地的用养保结合等,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暗合打造“三大功能”的要求,是提升“三农”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黔江农村生产现状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生产运行层次,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生产不节约不经济,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压缩了农业利润空间,又影响了农业发展环境。如在秸秆利用方面,除部分用作牲畜饲料、生活燃料和直接还田外,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据资料显示,1吨秸秆产生的热值相当于0.5吨标准煤。这意味着大量的能源被白白废弃掉。又如在耕作方面,长期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维持土地产出,导致土质下降,污染加剧,成本上升,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面对现实状况,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按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推动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黔江农业资源约束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又是一个资源小区,农村人均耕地不足1.1亩。正视严峻的现实,必须迅速把促进“三农”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在农村经济新领域和新空间的拓展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无公害生猪基地的急迫需要。区里已经作出规划,力争几年内建成稳定出栏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在生猪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必然日益加剧。据测算:一头体重50公斤左右的生猪每天产生的粪便、尿液约10公斤,饲养1万头生猪产生的排污负荷,相当于一个10万人口的城镇。全区200万头生猪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产生约1000万吨粪水。面对这一庞大的污染源,如果只是简单地运用传统的直接还田方式进行处理,既造成土壤耕作层的营养过度,致使作物“撑死”,又将因为污水渗透导致水质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增加人畜共患病的机会,同时还将极大浪费资源。对此,必须将污染治理工作前移,做到产业发展与污染治理同步,应用循环经济模式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降低整个畜牧业生产活动给人和环境带来的风险。这样,既形成绿色牧业与绿色农业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又切实解决农村点源和面源污染问题,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三、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古已有之,秸秆“直接还田”与农作物“过腹还田”等生产运行模式,保持了“地力常新壮”,这一传统循环方式沿袭至今。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循环农业并不是“同一首歌”,循环经济内涵更广、层次更高、要求更严。当前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宣传引导先行,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只有将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才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形成发展合力。首先要转变干部的发展观念,带头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自觉应用工业循环理论引导、协调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统筹、组织涉农部门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和开发、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其次要深入发动群众,广泛运用各种会议、媒体的功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开展政策宣传、算账对比、实例辨析,让广大农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效益,激发其主动实践的热情。

(二)科学制定规划,引领农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全区实施“农业稳区”战略的主要抓手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编制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科学制定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发展规划中,注重结合区情,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发展为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着力点,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经济效益高效化的循环生态型农业体系。在现阶段,应选择“种植─养殖─种植”、“农业─工业─旅游”为循环路径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前者以农业内部的综合循环利用,充分转化农作物废弃物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后者以产业间的循环互动,延长、壮大产业链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依托生猪产业,积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广大农村群众看得见、易接受、能够做的生产运行模式。据资源显示,饲养3头以上生猪(每头体重50公斤以上),就能基本满足容积8立方米的沼气池所需用的发酵物,年产沼气约456立方米,可替代薪柴2600公斤,基本满足4-5口之家全年80%的生活用能,可保护林地3-5亩,可提供约4吨沼液、6吨沼渣的有机肥,施用沼肥增加农作物单产近30%。因此,广大农村完全可以依托生猪产业,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牵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沼能建设。把实施沼气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来抓,作为一项“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来落实,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主体、自建自用”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整村推进、集中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区每年新建沼气池4000口,到2010年达到3万口以上,力争实现沼气适宜地区的全覆盖,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二是延伸壮大关联产业。着力应用沼气生产链接种植业和养殖业,后向扩大粮食生产和生猪养殖规模,前向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果、茶、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加工等相关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建成“种─养─加”并举、“农─工─贸”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实现能源物流良性循环和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的增值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是引擎。应着力在技术普及上下功夫,加大财力投入,强化技术培训,努力扩大覆盖面,全面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率,快速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技术培训方面,坚持贴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用的原则,采取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沼气池建设与使用、秸秆青贮、微贮、氨化技术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等开展系统培训工作,不断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技术应用覆盖面,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一是积极研究、开发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着重开发体现物质多重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生产运行模式,致力开发“农作物废弃物─沼─肥─稻─鱼”、“猪─沼─肥─果”、“厕─沼─肥─粮(菜)─猪”等废弃物利用再生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种养专业大户功能系统为纽带,致力开发“农业初级产品─工业加工增值─废弃物再利用─微生物再循环─农业生产资料”模式,使工农业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掘取资源加工的附加值。二是大力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技术。全区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养殖加工基地建成后,如果能将一半的粪便、污水经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可年产沼气1亿多立方米,产生的热值相当于10万吨标准煤,价值约1.2亿元;将一半的干粪便用于制造有机肥,按每吨粪便加工有机肥250公斤计,可年生产至少50万吨的有机肥,产值近6亿元。因此,应重点研究、开发废弃物资源综合加工利用以及沼能深度转化的工艺流程,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五)坚持多元投入,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发展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走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之路,以投入主体的多元化,策进发展的高效化。一是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比重。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整合、打捆使用涉农资金,逐年加大惠农促农的投入比重,重点支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的示范推广,支持种养大户发展循环经济项目,走循环发展之路。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发展需求。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没有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谁也不会为之所动。优越的环境会助长惰性;危机的形势才会调动人们的潜能。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对于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0%的日本,是巨大的打击。但日本企业潜心开发节能技术,不仅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取得了大的突破,而且以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产品一举成为世界抢手货,反而成为石油危机的一个赢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短短的几年日元升值超过40%。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日本企业是巨大的挑战。结果,一批企业倒闭了,但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反而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当然,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政府、社会都要为发展循环经济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完善循环经济中的企业角色

企业应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角。经营目标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转变经营目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以产品数量的扩大为目标,不重视经济效益,这种增长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摒弃,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企业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企业来说是理性的选择,但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市场对企业的环保行为也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目标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这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要坚决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率,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增长,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树立新的资源利用观。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所谓废弃物,从一定意义上说不过是放错了地方或者是未被认识、未被利用的资源。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等逐步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使用和循环利用)原则的指导下的物质循环。以工业为例,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即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序的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处理以及其他消耗品在企业内的循环;中循环,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例如,下游工业的废物返回上游工业,作为原料重新处理;或者扩而大之,某一工业的废物、余能送往其他工业,加以利用;大循环,即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这主要是指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工业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以上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都是以企业为主的。小循环发生在企业内部,中循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大循环在企业与社会之间。可见,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做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首要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关键的一步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仔细研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输入、输出的各种物质,能源的名称、数量、化学成分、物理参数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一步完成以后,就可以研究哪些被抛弃的废物和余能有可能在本企业范围内加以回收利用,哪些本企业无法利用,但可出售给其他企业,作为原料重新利用。由此就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企业也能从中获利。

二、完善循环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1、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服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的扶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的促进和倡导以及优惠政策的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站资源等建立健全信息制度,来引导企业进行控潜改造。

2、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在学、研、产的结合中起桥梁作用,建立起立足于市场规则之上的学、研、产相结合的机制,对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激励应完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保护和利用在这种结合中取得的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的挑战,它提倡清洁,生产实现物质循环和废物最小化,节能降耗、废弃物回收、废水重复利用以及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这些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最终依托科技进步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这就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而目前,河南省上述领域的各类技术基本都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急需加快推进。我们应充分发挥省科研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推广资源节约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器具,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意义的资源节约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3、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资源的利用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进行科学和严格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必要的综合性资源管理法规和一些“循环经济法规”,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要强化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职能,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对不遵守法律法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要不留情面地予以批评、曝光;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对垃圾的排放进行收费,如征收污染税等,使传统的外部不经济生产方式变成内部不经济,迫使企业改变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程度,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依法加强对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制度,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行为。在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节能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交易制度,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循环经济中的市场角色

1、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意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因为如果存在市场障碍和地区、部门之间的分割、封锁市场法规、政策不一致,那么,循环经济系统内各经济单元或子循环系统就不能有效沟通、交流,从而使得它们自主运动的相干性不强,同系统整体运动不和谐。因此,为保证循环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必须形成全国通畅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尤其要形成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机制,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进入世界循环经济链的前提。“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实行燃油税”等。《纲要》还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可见政府推进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决心。推动循环经济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通过教育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什么是循环经济,认清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理念使公众全面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实施的成果、经验和意义。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营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吸引职工群众努力学习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另外,在思想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明确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为了应对严峻的资源约束环境,更是为了赢得发展机遇,通过典型引路,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建立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2、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能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众所周知,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企业和政府随时随地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这时,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政府主要通过法制和政策两种手段实施其对循环经济的调控,通过建立完备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禁止不公平的交易和法律禁止的其他市场活动。

3、市场竞争可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市场竞争使企业力图用功能齐全、质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产品在竞争中确定、扩大它的市场份额,使循环经济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另外,各生产者竞争中的创新活动形成了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产品结构,使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促进社会消费方式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篇8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建立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而非机械工程学规律来指导经济生产,既考虑工程承载能力,又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承载能力之内的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地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共存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无数实践显示,循环经济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上,提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能持续进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却不断增长,如果这两方面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导致生态的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通过延长生产链条,推动环保产业与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的利用资源为特征,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但能源消耗量巨大,我们每创造1美元利润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目前,很多产品正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如不尽快走循环经济道路,则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必然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我国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只有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经济模式和技术支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环境污染与生态安全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并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立足于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正确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原则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模式;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就是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这一点看,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其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农业生产技术模式核心是劳动力与土地简单结合,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小规模生产,生产过程基本不产生废物,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因此,循环经济发挥作用的重点是工业生产,一般说来,循环经济在工业生产中的体现就是生态工业,基本原理是工业生态。1989年,原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副总裁RobertFrosch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的《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业生产的一门新兴学科,将工业生产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将一个单元产生的废物作为另一个单元的营养物,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按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也可以分为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种模式。企业小循环模式是指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废料回收生产技术和推行污染排放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建立节能、节水、降耗的现代化新型工艺,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区域中循环模式是指以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种生态链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在内的不同产业领域。社会大循环模式是指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和群众的微观生活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换句话说,就是资源投入最小化、废物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生态系统最优化原则。具体说来,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应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消费者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实现废弃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量排放。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加大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良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全民意识,是一件事关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能否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好的生存空间,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携起手来共创美好家园。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着重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使得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深刻领会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2.做好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循环经济知识普及教育。循环经济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供人们炒作的时髦概念,它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一种全新经济模式,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许许多多具体内容。动员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朝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循环经济使用技术方向进行研究,形成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循环经济使用技术,尤其是那些盈利较多并且污染非常严重的经济组织,它们是应用循环经济使用技术的重点单位,也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矛盾最突出的单位。我们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研究出能够让企业获利的循环经济应用技术,能够使得企业在追求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取自身利益,否则很难实施。同时将循环经济知识普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中小学课程中,系统地安排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使他们获得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在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开展利用循环经济的技术培训和开设循环经济专业,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循环经济使用技术的技术人员和从事循环经济使用技术的研究队伍。

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有效保证。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对根本解决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不强。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能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4.建立新的经济核算制度,变传统GDP为绿色GDP。GDP是衡量一国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我国干部政绩的标准。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我们对发展人与自然有了新的理解,中央形成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我们应设计一套直接以社会基本需要为依据并有助于促进对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加以有效利用与保护的绿色GDP经济指标体系。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1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社会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

所谓循环经济乃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一、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为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少的国家,资源禀赋较差,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循环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严重不足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压力加大、生产成本上升和利润空间压缩的三大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能耗、高污染向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转变,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提升企业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还没有指导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

总理在2004年和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当前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里也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理解并主动实施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方式,时间跨度长,需要制定经各方面协商认可,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加以引导,协调和规范,要制订明确的终极目标,又要有阶段性努力方向。

2、行清洁生产的进展还比较缓慢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之一。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料的消耗,延长产品使用周期。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是对末端治理方式的根本否定。

清洁生产在我国已经推行了12年,12年来,立法机构有关部门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对清洁生产的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鼓励措施以及法律责任作了系统规定。清洁生产工具包括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

3、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尚未提上议程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形态,它是根据循环理论经济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料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例如,火力发电中产生的粉煤灰是污染物,但可以用做建筑材料,建筑业产生的废料又可以成为其他工业的原料。由此形成工业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既利用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工业是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提升和延伸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内涵。生态工业园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

三、推进我国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1.转变观念,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制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规划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园区和社会各个层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四个方面重点工作。要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要将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当中,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为我国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绿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3.建立促进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主要是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企业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首先,就投资来说,要把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4、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领域应率先实施循环经济,工业领域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是推行清洁生产,高级阶段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它最能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结合桂林市情况,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税政策;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正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作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1].上述三个原则在控制自然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多次和反复使用,只有在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无法实行时,才允许将废物进行最终的环境无害化处理。

可见,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活动规范及行为准则。它通过从“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运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1、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存在着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态势。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由于生产中能源等资源利用率低,造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2、循环经济是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

我国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程的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来带动经济高增长。目前我国既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废物产量的最小化甚至零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稀缺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3、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的进一步拓展

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施以及各企业间工业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不仅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生产中的废弃物,而且使这种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的理念扩大到消费领域。于是清洁生产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群之间再走向社会,形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从发展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

4、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因此,要增强我国的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5、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财税政策是比较理想的政策手段,它可以很好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包括利用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效能。通过财税政策来鼓励对环境有建设意义的活动,阻止对环境有破坏性的活动,就能把经济引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可以从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来分析。

1、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篇11

关键词:林业循环林业发展模式森林资源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在林业中实行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必须需了解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内涵是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性、最优性、相对性等特征,遵循减量化、循环利用、无害化的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实现林业产业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建兰,林诗文,刘娜等.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及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33-2636,2722.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篇12

作者简介:

中国会计准则咨询专家。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会计教授会理事、江西省会计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两度远涉重洋,以高访身份赴荷兰和奥地利进行学术交流各一年。近几年来,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主持省部级课题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科研成果共计200多万字。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荣获江西省杰出女科技工作者、江西省优秀会计人才等荣誉称号,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到20世纪下半叶后,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及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在反思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单程消耗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继而发展成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即以“3R”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为理念,将“循环”的概念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温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可见,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如何使会计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循环经济会计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西方许多国家认识到:地球与宇宙飞船一样,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走向毁灭。因此,人类要将废弃物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保持生态平衡。这一思想的提出,也即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式的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生态规律。于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始掀起了环保运动。与该阶段的环保理论相适应,西方各国对环境会计展开了研究,包括环境会计的目标,成本、负债的确认、计量,环境会计的列报等;IAC、FASB也了相关的准则,对环境会计予以规范;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环境会计假设、目标、计量、信息披露、成本管理、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等展开了研究。然而,该阶段人们注重的是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结果是技术难度加大,治理成本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通过对末端污染治理的经验总结,污染的治理从末端逐步向源头发展。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发展模式。但是,对于污染的源头治理,大多数国家仍停留在观念上,缺少远见,从而缺乏在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因此,尽管人们当时已认识到污染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但对环境治理主要还是停留在末端污染的治理上。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与人口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源头治理的迫切性,西方各国纷纷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性原则,才使得污染物的源头治理和预防取代了末端的治理,并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主流,最终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经济社会体系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的国家以立法形式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如德国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废物的处理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的《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社会法律体系。有的国家已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地运用到了企业的生产,如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3R”制造法是最为典型的经济实例。

然而,就目前来看,国内绕着循环经济理论及发展模式展开研究的较多,而就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的研究却极少。以下将就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目标、对象、要素、计量披露、会计的概念框架、产品生产的决策、业绩评价等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三、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

(一)会计目标问题

传统的环境会计目标是“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理性投资、货款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里的受托责任主要是指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责任。尽管环境会计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也开始关注到了对污染源的治理,但仅限于设想,未能有较好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也只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会计。而在循环经济下,“受托责任”是以“3R”为原则,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及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时,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责任不仅限于末端污染治理,更重要的是对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和资源的再利用,要求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由此决定了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目标应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按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设计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理性的投资、贷款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会计对象和要素问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所要反映的是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所展开的经营活动。根据循环经济的会计目标及对象,并借鉴环境会计要素的划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应包括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利润。所谓循环经济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治理的“3R”原则要求,企业所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是指循环经济收入与循环经济成本之差额。在循环经济成本的会计处理中,将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予以资本化;否则,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循环经济成本可分解为循环经济资产和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资产是指因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费用则是循环经济成本中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联系的支出;这时的循环经济利润则是循环经济收入与循环经济费用之差额。根据上述的分析,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应包括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和循环经济利润。

(三)会计的计量问题

由于要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污染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的信息,循环经济下的资产、负债、费用、收入有些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如废物的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也即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这也就使得循环经济下的会计计量与环境会计的计量有着相同的模糊性。然而,财务会计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因此需要将非货币的信息转化为货币计量的信息,这需要借助于有关的价值评估方法,如现实市价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置换成本法、假想市场法等。所有这些都将使得循环经济下的会计计量方法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四)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为了使会计报表充分反映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的节约情况,披露原材料有害成份使用降低情况,以及废物转化为资源的情况,应一方面在会计报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及循环经济利润的项目,用于反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报表附注中应提供与本企业产品生产相关的治理标准,包括原材料中的毒性成份含量、生产工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的信息一并加以披露。与此同时,还应披露源头治理的措施、企业的治理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而解除或确认企业的受托责任,为投资、贷款等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五)循环经济下会计准则制定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被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并付诸了实践。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也正在快速地进行经济生产模式的转变。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将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中。“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需要加快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国内外已有的较成熟的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循环经济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许多借鉴,使加速循环经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了可行性。然而,如何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则是摆在会计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六)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概念框架建立问题

概念框架(CF)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充分证明了概念框架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来说,概念框架是否合理、科学,标志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水平;从实务上来说,概念框架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否保持首尾一贯,从而使得实务中对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否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国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重新颁布的过程也有力地说明: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由上可知,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科学制订,有赖于循环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如何建立循环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会计理论课题。

(七)产品生产的决策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使得传统管理会计中关于产品生产决策理论与方法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管理会计认为,只要产品的收入大于支出,则产品的生产方案可行;如果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收益最大的为最优方案。在传统的环保思想下,由于强调的是末端的治理,因此,在产品生产方案决策中,更主要的还是考虑产品生产的盈利性,也即是站在企业这一微观角度上考虑的利润获得能力,与传统管理会计产品生产决策标准基本一致。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决策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生产的直接获利情况,更重要的是应考虑环境的治理,而且是污染源头的治理,企业应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安全(主要是指产品有毒性成份的含量是否达到标准或消除)、生产工艺的污染性、产品末端的废物利用及资源化等因素。可见,产品的生产决策已从原先直接的微观利润标准转化到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宏观获利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将引起产品生产决策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在产品的生产决策过程中,以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虑生产工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等的问题。

(八)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

由于业绩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促使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组织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来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业绩评价更是“战略”意义上的业绩评价,它不仅仅是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经济宏观层面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种形式的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应突出反映企业对污染源的治理效率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为此,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应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地评价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展开的经营所取得的业绩。

沈漫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例(12篇)

    - 阅0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关键词】循环经济财务管理含义目标途径目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循环经济将取代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且,在我国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的背景下,.....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范例(12篇)

    - 阅0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完善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96-022010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铜矿)发生严重污染事故,影响极.....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