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篇1

一、前言

社区是指某一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落脚点,一个良性互动、组织化的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所进行的自助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会服务。社区服务是政府工作职能转变的需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需要。如何发展社区服务,增强社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居民的水平,是一个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经过民政部的大力倡导和各地方的积极实践,“社区服务”已被证明是一种比较切实且可行的社会保障方式,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强和社区服务现实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社区服务由政府包办供给模式,向着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也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社区服务发展思路的局限。虽然传统社区服务明确了举办主体是街道、居委会社区,举办的方式是实行社会互助,好像社区服务发展的路子已经明确,其实不然。由于街道与企业经济脱钩,又没有独立的财政预算,缺乏资金和手段,没有多大的经济能力举办敬老院,更何况开展各种社区服务,政府只是领导、倡导,并没有硬性规定街道、居委会非做不可,因此,社区服务发展思路应走出相应误区。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街道、居委会一是直接办企业、开公司,二是依托已有的社区服务设施,开展各种有偿服务,获取利润,用以补贴社区服务事业。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福利企业,虽有国家的减免税政策支持,理论上是可以发展的,但实际情况是所剩无几,惨淡经营。而且随着经济、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企、政事分离已成必然,街道、居委会不可再越位去办实业。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政府机关,要按照国家要求,实行政企分开,不应再直接投资办实业。

在实践中,如何使社区服务中心做到“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补事业”,把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大问题。

2、社区服务行业管理的错位。从行业管理的角度看,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其他有关部门来推动办实业、搞创收,发展社区服务业也是不恰当的。社区的居民生活服务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由各级政府的计划发展和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来主管,而不应该由从事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民政部门来主管。

3、社区服务资金的短缺。社区服务普遍遇到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始终是资金的供给者之一,直接表现为财政拨款、无偿提供场地、设施和税收减免等,而社会捐助、有奖募捐以及社区服务自身资金积累的资金数量偏小,能力有限。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面对社区服务发展面对的发展误区,应该考虑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制度化的社区服务。

三、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府逐步从市场退出,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机关的街道办事处也按照政企分离的原则,理顺政府机关与企业的关系,不再是政府机关直接投资办企业、直接参与经营,而是转向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居委会也转换了角色,逐步告别了“居办经济”,工作中心转到履行法规规定的职责。相应地,居民生活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

居民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需要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来满足。居民在商品、劳务方面的需求信息,只有市场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居民在商品、劳务方面的服务需求,只有市场才能有效、优质、持久地解决;居民在商品、劳务方面的需求变化,只有市场才能迅速、有效地调节。所以,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只有推向市场才有活力和生命力。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市场调节的不足和缺点,居民的生活服务,特别是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服务还要依靠政府以公共服务形式提供。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包括制定实施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和扶持。通过政府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作用,体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宗旨。

目前在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管理中,政府购买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社区管理的主要手段。通过聘请专业化的社会非营利性机构承办具体事务,以市场运作方式支持由各类民间组织和公司企业承担有关社会活动,同时积极培育非营利性、专业化的社会中介组织,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承担政府的具体事务性活动,使社会事业工作的管理、承办和评价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

四、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模式

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形式。许多国家,包括联合国也广泛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政府从赢利性的私人机构和非赢利性的志愿机构购买的社会服务占全社会服务的35%,现在已达60%以上。

政府购买服务在操作方式上是通过资金支付或政策优惠,通过招标、委托等形式,同企事业单位、非赢利性机构(中介机构)或自然人签订合同,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涉及领域有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社区残疾人康复、社区弱智儿童教育、社区文化娱乐体育、社区老年人活动、社区教育、科普和职业培训、社区环境整治、社区治安等多个方面。

1.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步成为各地的共识。自2005年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以来,我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立足当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的实际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在居家养老中建立了财政资金购买服务,服务组织提供服务,居家老人享受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既是巩固居家养老基础性地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也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化发展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创新,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普及。而就城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而言,当前在我国走在前面的主要有上海市、杭州市、大连市等。政府把居家养老服务委托给具备资质的家政公司或中介组织(如民营养老机构),由他们派出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政府根据不同的标准给予补偿。

2.购买民间组织服务。当前,我国民间组织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强,能力水平和作用发挥十分有限。实现政府与民间组织在“分离中合作、合作中共赢”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互动合作的新型政社合作关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既为民间组织开辟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发挥作用的空间,促进了民间组织的健康成长,又减轻了政府负担和承担的社会风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同时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改善了城市治理结构,促进了社会和谐。

3.购买社工岗位服务。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逐步扩大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力度,逐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待安抚、社会慈善、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专业社会服务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的社会公共服务岗位,占就业比例的2-3‰,而政府购买服务在整个财政支出中,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目前对专业社工的实际需要很大。但由于政府投入较少,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还很有限。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我国每1000个工作人口中就会有1个社会工作者。随着我国政府在这方面提供资金的增长,就业机会也会不断增多。

五、以上海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为例

近几年来,上海各级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已初具规模,在促进民间组织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建立互动合作新型政社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上海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机关各部门每年用于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资金从几百万至数亿元不等。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费随事转”形式。如上海普陀区在民政领域全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将全区三百多家民间组织的日常管理、党建工作和婚介机构的监管及家庭收养的评估等职能转移给区和各街道、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扶持发展了助老服务、慈善救助、外来人员管理、就业帮扶等40多个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黄浦区将退伍军人培训、安置等任务委托给退伍军人职业介绍所,政府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或补贴;二是项目发包形式。如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委托,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文化项目资助,变“以钱养人”为“以钱买项目”,调动社会力量、汇集社会资源,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三是公开招标形式。如上海浦东新区通过公开招标,先后与40家民间组织举行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签约仪式。由于机制上的保障,加强了政社合作,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浦东新区行政审批事项已从原来的700多项减少为220项,其中37个审批事项转给了行业性民间组织。

上海各级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专项业务基金。如上海市经委从2005年起每年设立专项基金1000万元,用于购买行业协会服务;二是预算外资金。如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购买民间组织在社区文化体育方面的服务;三是财政预算。如上海浦东、普陀、静安等区专门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或文件,将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社区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应该是有效利用政府分配到的公共服务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当然,一个财政收入微薄的政府,也不可能开展内容丰富、服务质量上乘的社区服务。目前在我国,政府购买社区服务还只是个例,这种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都是我们社区工作者值得思考、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马天芳.社区服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改革[J].特区经济.2008(6):289-291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1篇2

一、关于社会事业面临的形势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认为,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将是经济发展的拐点和结构转型的机遇期,而转型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社会稳定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要超越经济,打开视野,以低增长、高就业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改善民生要侧重加强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处理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多启动建设一些富民工程。同时,还应注意,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福利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模式之间的抉择。我国既要树立新时期大扶贫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扶贫方式,又要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逐步拓展社会服务的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教授认为,当前我国面临增长方式转型、社会体制转型、需求结构转型,这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会太长,“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仍将具有坚实的基础。

丁元竹教授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现行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民生需求扁平化的趋势还不相适应,面向企业和城市的管理体制与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加速民生事业发展,特别是惠及全民的民生事业发展,给社会发展管理模式、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组织带来挑战。探索和完善社会体制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专家指出,过去30年内,与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中国在改善公共服务及社会发展方面的步伐相对较慢。魏英瑛博士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应制定一个定义明确、内容明晰、资金充裕、实施良好的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包,并按照服务种类、成本效益和社会价值而非民众的支付能力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建立良好的公共部门治理框架及机制,使政策在部门内和部门间协调一致,确保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对其进行监测和评估,保证优质公共服务覆盖最弱势的人群。

二、关于“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原则与战略重点选择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孙长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教授分析了“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应重点关注四粪目标:构建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缩小社会差距,关注社会公平;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社会管理体制。

洪大用教授认为,“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改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事业的基础运营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有效性、可及性、可生产性,逐步迈向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十二五”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妥善处理五人关系:一是处理好社会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全局的关系,社会事业及社会服务产业在扩大内需、形成服务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引导要素、产业和人口布局上将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三是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产出评价;四是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紧紧抓住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五是处理好社会事业发展与避免“福利国家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葛延风教授也指出,发展社会事业必须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三个方面的关系。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他认为,在绝大多数社会事业领域,应该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规划、监管等方面。同时在合适的领域也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但社会事业总体上应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关系上,要思考为什么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民间力量参与哪些领域,以什么方式参与等。当前要培育鼓励民间参与的社会基础。在中央与地方(即不同层级政府)关系上,要明确规划、投入、执行和监督四个责任,不同社会事业领域这些责任划分是不一样的。

“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应着重建立健全七项体制机制: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推动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积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单位运行与治理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事业财政支出比重,多方筹集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加强社会事业资金使用绩效监管,对社会事业投入与产出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畅通公共服务需求反馈渠道。葛延风教授指出,“十二五”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两个关键点是:一是必须明确不同社会事业领域的属性,同时完善定价机制;二是推动公共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也即事业单位改革)。

三、关于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与监测评价

(一)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

世界银行张春霖博士阐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由。他认为除了促进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等原因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理由:一是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同收入之间没有关系;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机会均等,体现了代际公平。黄云鹏博士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机会均等,即一国全体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身份、地位、收入均应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二是最低标准的均等化,均等化不可能是全国城乡无差异化,而应该是满足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最低标准应该都能达到;三是什么服务可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这个最低标准是什么,应该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调整提高。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强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权利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均等。他指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目的并不仅是“物”的公平,应该落到人的能力的均等化。BillBikales博士则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并没有标准的答案,而取决于政府的行动和责任。他也认为均等化的涵义应该是确保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达到。

(二)关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黄云鹏博士认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可以作三大判断:一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二是部分领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投入力度不均等、供给水平不均等、服务可及性不

均等、供给质量不均等及成本负担不均等。

儿基会社会政策处处长白海娜详细介绍了公共服务民意调查的实证结果。她指出。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中国社会政策领域的各种不均等,主要包括结果上的不均等、产出的不均等和公共资源配给上的不均等。她强调了公告服务提供的筹资和治理不足的后果,将导致基服务提供不足、非基本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各机构竞争消费者、非基本服务的提供能力过剩和富人从政府支出中获益最大。

(三)关于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

黄云鹏博士指出,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中应发挥主导地位,其主要职责包括:立法、规划、直接举办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支持和监管。政府有职责有义务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政府不一定是生产者。不同的政府干预工具有着不同的适用性。政府在履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应责任时,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安排生产,既有基本公共服务本身特性的考虑,也有政治、文化传统的考虑。

(四)关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框架

黄云鹏博士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健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全国和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深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配套的财税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障碍、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和强化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建设。

白海娜处长强调了服务提供问责机制的重要性,一是政府内部的问责,包括不同政府部门以及不同政府层级间的责任分配与政策协调、激励机制、对省/市/县/乡内部服务提供情况的监督。二是政府、服务提供机构与市民之间的问责,包括地方层面的规制、监测、绩效评价等是否有效、透明度与公共知晓度、对市民需求的反应机制等。

四、关于“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世界银行张春霖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培林研究员分别从社会安全理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社会事业与收入分配三个视角出发,就“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第一,转变“社会安全”理念,以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制定“十二五”社会政策。现有对“社会安全”的反向定义使社会政策趋于消极化,即更多关注对社会风险的回避。现阶段,我国个体安全越来越突出,社会政策需要从保障生存的基本安全向保障发展的更高的安全转变。社会政策应适应这个趋势,把个体安全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适度扩展社会事业的内容。同时,仍要将重点放在社会弱势群体上,使他们进入有保证的状态,这不仅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政策必须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服务分配格局与收入分配格局高度相关,财政转移支付效果不明显。要尽快改革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否则。在“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时,可能会导致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迅速拉大。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出现且不断增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限制社会服务产业的垄断,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推进公立事业单位改革。教育、文化、公共事业、体育和医疗等行业大都由国有资本高度垄断,缺乏竞争导致供给效率低下。质量不高,长期抑制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开放竞争,包括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建议把从事公共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统一称为民办事业单位。推进公立事业单位改革,收缩行政性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或者将其直接纳入行政管理体系,赋予医院和学校独立的人事权,探索理事会治理结构。通过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避免利益目标冲突。

第四,强化社会事业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和扩大内需的功能。近年来,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造成内需不足。由于受教育、医疗、养老等预期消费支出增加的影响,居民对现有经济收入与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使他们降低了对非必需品现期消费的需求,普遍持谨慎消费态度,妨碍了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消费差距,使潜在市场需求难以充分扩张。“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人员、发展老年服务业,强化社会事业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作用。

第五,明确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规划重点领域的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经济活动主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经济发展规划中有些详细指标很难与市场相适应。与经济规划不同,社会事业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规划目标必须明确,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

五、关于部分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

为深入掌握社会事业各个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特邀请来自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部门的代表,介绍了各自领域“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考。

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学上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十二五”时期,要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考虑到中低收人家庭子女更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要不断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保障教育起点和过程的公平。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自,鼓励基层探索创新。

卫生事业。按照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各项重点工作。到2015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文化事业。“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将日益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居民文化消费和需求旺盛,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凸显了比较优势。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与科技的融合,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新型行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提高适应市场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立法保障文化市场的发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管理和综合执法。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1篇3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普陀区对老年人的各项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据调查: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十分必要而紧迫;19.19%的老年人希望有助餐配餐的服务;25.14%的老年人希望有专门人员提供家政服务;12.52%的老年人希望有专门人员提供助浴服务;33.32%的老年人需要有人陪同外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家里没有任何安全或疾病的急救设备,29%的老年人完全不会使用这些设备;27.34%的老年人需要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将近一半的老年人表示需要有人陪其聊天;15.4%的老年人去医院看病配药经常有人陪同;66.70%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提供的活动质量一般,现有的社区娱乐活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普陀区在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区养老服务需求总量进行了预测。根据这些预测,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居民导向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服务对象的普惠型、服务内容的精细化、服务提供的个性化三大理念,提出了建设宜居(适老型)社区的基本思路。

普陀区在构建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可能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普陀区统筹养老服务三大体系,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老年需求为导向,构建“全人群、全领域、全过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综合利用政府与市场资源,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体系;确立多层次的长期保障体系;把社区居家养老资金筹集纳入财政预算。总之,普陀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充分调研,找到了理论依据,确立了服务工作理念,建设思路具有创新性,方案符合区情可行。但放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下看,建设“久龄家园”宜居型社区,还可能面临一些瓶颈因素。

第一,在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对于财政资金紧张的地区,资金短缺是长期面临的大问题。上海市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各区县财政资金相对充裕,统筹构建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体系能够得到财政的较多支持。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财政支持力度更加有限。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职工和居民筹集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意义重大。

第二,界定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无偿服务的项目范围以及对象范围,这是规范养老服务工作的难点之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保证养老人群的全覆盖。财政资助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但财政资助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捐助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之一,社会捐助随慈善人士的意愿变化,资金供给更加有限未必可持续。对养老服务项目适当收费,这是筹集养老服务资金的重要渠道。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差异很大,社区对养老服务项目收费,不能一刀切。根据老年人家庭的费用承担能力及服务需求,确定服务的优惠项目和优惠对象。总体来说,对凭个人自身经济能力都无法满足初级需求的人群,由政府提供完全免费的养老服务。对家庭支付能力较强的老年人,政府提供有偿服务或低偿服务。

第三,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淡薄,孝道文化宣传力度不足,这对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不利。家庭养老服务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等养老需求完全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出力者主要还是家庭成员,只是在家庭养老力量不足时社区给予帮助,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与家庭养老服务内容互为补充。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服务是养老体系的主体,绝大部分人的养老服务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的。因此,中国要大力宣扬孝道文化,教育人们要懂得感恩。

第四,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身体状况也有差异,要求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数量多和素质高。而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由于薪酬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而正在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往往是由农民工和下岗女职工转化而来。因此,加强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尤为迫切;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提高养老服务员工的工资水平,吸纳具有心理学、社会工作、医疗护理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中专生,把他们充实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尤其是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为老年人实现人生价值和发挥余热提供机会和平台。

第五,目前社区老龄服务产业和服务品种欠缺、门类不全,无法全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政府可以选择适当的项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要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与水准,必须精细化分工,分工越细,就是实现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引入市场机制,开拓社区老龄服务产业,丰富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些服务项目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可政府未必要包办一切,可以选择合适的项目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发挥社会组织的比较优势。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利用市场的力量满足老年人的部分需求,养老服务公司更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换言之,某些项目由市场供给与由政府直接供给相比,可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率。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篇4

一、家政教育概况

世界上许多国家、学校早已开展了与家政服务相关的学科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例如早在1862年,美国的许多学校就在政府立法主导与支持下开设了家政教育课程,一些高校还成立了家政系[2]。我国早期有燕京大学、震旦大学、华西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曾经开办过家政系。近年来诸如湖南女子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山东菏泽职业学院等,也都先后开办了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2]。与家政服务及相关的专业学科教育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出现,表明了社会对这个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渐旺盛,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为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开放教育开展家政服务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家政服务已成为国家认可的正规行业

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服务行业比重,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满足现代城镇家庭生活服务需求、促进家庭功能社会化、改善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家庭生活水准的行业,已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熟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就已正式认定“家庭服务员”这一职业[3],使“家政服务”行业成为国家认可的正规社会行业。一方面,家政服务行业为社会家庭提供各种所需求的服务,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我国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2.对家政服务的品质需求成为催生学科教学的理由

作为一个行业,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家政服务就是做家务、出劳力、干重活。而现在人们在要求家政服务员做好传统的家务劳动的同时,还期望能够得到他们在居家生活品质方面的协助与指导,例如协助进行家庭环境的布置与装饰、做好幼儿学前教育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导等等。这些服务内容,对家政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知识以及服务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开放教育开设家政服务专业,进行相关学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办学理由和教学依据。

3.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有益探索

(1)各地电大都在开办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专业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正式挂牌运行和各级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许多省级电大根据本省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先后开设了诸如会展策划与管理(天津电大)、茶叶评审与营销(福建电大)等各类共建共享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求,提供了十分及时、有效的途径,也为全国各地电大树立了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典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电大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和准备,向国家开放大学申报开办专科层次家政服务专业并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湖北电大自开办开放教育以来第一个与国家开放大学共建共享的专科专业。

(2)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更好的家政服务作为正在走上经济发展快车道的湖北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常工作的快节奏和期望得到有质量的休闲生活,成为人们面对的两大矛盾和主题,这是家庭和社会日益需要和关注家政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对家政服务的新的需求,使家政服务的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家政服务,这个过去不被重视的行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以全新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呈现在人们眼前。

(3)抓住家政服务需求的“井喷”态势为人才培养打好“提前量”社会需要引发了对从业人员进行各类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市场需求。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开放教育,把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列入教育培养目标,为社会需求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社会生产的转型发展需要新型的人力资源,需要在家政服务方面形成能够适应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现代生活服务技能的人才,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需求会日益旺盛,势必出现“井喷”态势。正是基于此,湖北电大及时抓住契机,为这种已经出现的需求和即将发生的“井喷”在人才培养上打好“提前量”,充分体现出开放教育在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所呈现的重要性、灵活性和其为社会服务的前瞻性。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从事开放教育工作的各级电大在新形势下的迫切期望。另一方面从国家开放大学、全国各级电大在自身转型发展中所做的各种努力来说,在通过深化开放教育内涵建设和扩展外延的过程中、在为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平台的进程中,也需要有新的、能够满足社会大众普遍关注和认同的人才培养专业来为这些努力注入新的活力和增加动力,形成促进社会经济改革深入发展、促进电大系统自身学科建设与办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北电大开放教育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是顺应时展潮流、满足社会大众期望、为政府分忧和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放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更富有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家政从业人员,也是落实政府有关“家庭服务行业规范化、从业人员职业化”要求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三、家政服务行业现状与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化的需求

1.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构成有如下特点:“56.1%来自城镇各类人员,43.9%为农村富余劳动力”[4]。在城镇各类人员中,“下岗再就业人员比例占63.7%,退休人员占36.3%”[5];这些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占83.9%;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6.1%。上岗前接受过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的不到30%”[5]。

2.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工作状态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家政服务人员文化程度本身就不高,上岗前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相关职业培训,因此根本不具备应有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胜任简单的传统家务、保洁搬运等粗活重活,而无法承担因生活现代化、快节奏衍生出来的各种高层次服务。个别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与雇主发生各类纠纷的案例也常见于媒体报道。另一方面,在我国家政服务作为一个国家正式认定的正规行业出现,应该说才刚刚起步,还远没有发展成熟并形成规模品牌效应。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健全,存在的法律空白很多、工资薪酬也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从业人员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诸多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家政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和经常流失现象的原因。

3.家庭规模逐渐减小形成休闲需求与家庭事务繁重的矛盾

社会渐渐进入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给许多曾是独生子女的年轻夫妇带来繁重的家务劳动压力,年轻人因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事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更多家庭中的年轻人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家政服务行业,希望社会能够有更多的合乎自己需要并提供优质服务的家政事务从业人员。这就提示我们,把家庭事务社会化,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人们解决家务的繁重与休闲的需求这一矛盾,应该是现代社会生活伴随经济发展与进步所呈现的一种有效选择和必由之路。

4.人们收入水平增加后更加愿意购买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城镇家庭的消费支付能力也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年度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0.542,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0.35左右[6]。这充分说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必然会出现,这首先就体现在对生活品质提高的追求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愿意花费金钱来购买更加专业的服务。而家政服务,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悠闲与舒适生活的服务产品,必然成为大家购买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的家政服务人员,社会家庭的需求更加旺盛。以武汉市为例,社会家庭分别需要的家政服务人员大致上可分为从事煮饭、洗衣等简单劳动的家庭保姆,可以育婴或是做孕产妇护理的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技师,能够协助家庭主人做家务管理、进行娱乐安排等管理工作的高端家庭管家。那些具有职业化技能,特别是拥有国家颁发的从业技师证书(如月嫂证书、老年护理师证书等)的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更是供不应求[7]。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家政从业人员为报考并获取国家颁发各类从业证书而迫切需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意愿。这也为今后电大开放教育对家政从业人员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各类素质教育、技能培训直至专业学历教育,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四、电大开设家政服务专业的办学优势与面临的困难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按照“通知”中有关“以培训工作为重点加强家庭服务业职业化建设”条文,电大开放教育顺应时展需要开设家政服务专业,既是电大开放教育自身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前行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电大为社会培养造就新型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重要选择,更是电大系统一贯所秉持的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学习产品和服务,扩展开放教育功能和深化教学改革理念的体现。

1.办学优势分析

多年来,在开放教育人才培养上各级电大业已形成多种模式并不断更新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远程教育专业办学和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各类技能培训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各级电大在今后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可以沿用、借鉴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和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已成为整个开放大学系统的共识。通过全新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开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培养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拥有系统办学优势是开设新专业得天独厚的固有条件

开放大学系统由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1125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和1827所县级电大、6万多个教学点构成。其办学覆盖面遍及全国内地各省市城乡,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中央电大)统一协调,在全国电大系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团队共建;各级电大按照开放办学、按需办学的原则,在系统内部开展上下联动教学,在系统外部与普通高校沟通、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构建了天、地、人网合一、三级教学平台互动、网上网下教学互补的教学环景和系统办学体系,充分展现了整体性的系统办学优势,使得全国各级电大能够立足于各类普通高等教育之林,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引领。

(2)开办家政服务专业有国家层面政策支撑的优势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以下简称《纲要》)[8]。《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指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纲要》还提出要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办好开放大学”。这些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体现了政府对于完善成人继续教育所担负的责任,更为各级电大在所从事的开放教育办学过程中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湖北电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所开办的家政服务专业,为电大系统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注入新的活力,为办好开放大学增加助推力,可谓恰逢其时,大势所趋。

(3)坚持“三个面向”办学方向是办好家政服务专业的良好基础

各级电大从创办至今,一直坚持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和边远民族地区”的“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同时,多年来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做到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和多形式。“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各级电大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办学目的。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则是各级电大在为地方经济服务过程中所呈现的办学层次的可高可低、教学对象的可上可下、教学内容的形式多样,既有针对成人的本、专科高等学历教育,又有服务于企业、行业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些县级电大还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开办了初等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这些办学实践,构成了开放大学系统开办家政服务专业的良好基础。

2.面临的困难与解决途径

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各级电大在招生、教学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

(1)传统观念对家政服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认可度尚待提高

如前所述,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家政服务视为以伺候人、做家务为主的低层次劳动,一些人甚至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进行相关业务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很多已经在家政服务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也尚未形成现代家政服务行业需要从业者参加正式学科学历教育的认知与意识。因此,这个专业开设后,各级电大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能否有教学对象参加学习——即是否能够招得到学员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各级电大加强招生宣传,介绍现代家政服务专业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密切相关的各种理念,以此来提高人们对现代家政服务的认识,尤其是要改变过去认为家政服务“就是简单劳动、无须专业知识”的陈旧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各级电大要通过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结合各级政府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所制定的各种举措,主动作为,积极思考对策为政府分忧。通过短期培训、证书教育以及与行业联合进行专业共建等多种形式,为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创造学习平台、提供各种机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教育和学历教育通道。在培养和造就新型技能型、知识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同时,逐步使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和从业人员的认识发生改变,得到提升;反过来促使从业人员对家政服务职业技能进行主动学习,让他们意识到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就无法胜任岗位工作。

(2)家政服务学科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可以说包罗万象,这就使得家政服务学科教学也涉及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涉及面十分广阔。一个高层次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要成为一名家政服务多面手,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必要人文素养及各种服务与实操技能。所以,从教学层面看,对于这样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各级电大面临的困难在于现有师资队伍中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所需的学科人才十分欠缺,以及在实践技能教学过程中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短少。这些困难的解决途径,在于通过建立各级电大系统教师的整合、共享与互补协作教学机制,以系统之力来形成满足教学需求的合格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沟通,通过合作办学、岗位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实习实训基地的短缺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由社会相关机构、行业与电大系统共同组成的教学体系,达到推进学科教学与专业建设顺利进行的目的。

五、结语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篇5

从4月14日起,国家发改委原则上将不再批准建设新的部门专用业务网络,财政部门原则上也不再安排新的部门专用业务网络运行维护经费,并将根据各政务部门业务系统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上部署的进展情况,相应调整业务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一些部委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私下议论说:“这两项费用的撤销,表示国家在促进政务外网建设上‘动真格’了。”据悉,今后各地发改委在审批地方电子政务项目时,将按照988号文的要求,严格控制新的部门专用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各部门利用政务外网开展业务应用。

其实从2005年开始,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就一直没有停歇过,如今已经初步具备承载中央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的能力。但随着电子政务推进得越来越深,政务外网的建设速度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一方面,各地政务外网建设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不够,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务外网尚未开始建设,直接影响了中央政务部门的业务开展,制约了国家政务外网整体效益的发挥;另一方面,中央政务部门利用政务外网开展的业务应用还较少。4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就是为了加快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推进部门应用在政务外网上的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电子政务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效能,文首提到的两项经费的撤消,就源自于988号文。

988号文在行动

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用于运行政务部门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面向社会的专业,旨在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难等问题。

988号文就推动政务外网的工程建设、业务应用、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等提出了相关要求,再一次明确了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0年年底前,基本建成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政务外网,横向要连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各级政务部门,纵向要覆盖中央、省、地(市)、县,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988号文明确了国家信息中心在政务外网建设方面的职责,今后,国家信息中心将承担国家政务外网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国家政务外网的统一规划,制订相关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安全策略和管理办法;此外,还将规划和管理国家政务外网IP地址和域名,承担中央政务外网的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等工作,并对地方政务外网建设和运行进行业务指导。国家信息中心政务外网工程办常务副主任周民告诉记者:“988号文以来,政务外网的建设要求在地方得到了认可,大家对政务外网的定位更加清楚,有的部委已开始主动上门联系,提出政务外网服务的需求,或者把原有业务向政务外网上迁移。”

从4月到现在,这半年时间以来,国家政务外网工程办的成员一直都很忙碌,各省市政务外网建设管理单位的相关人员也在为国家政务外网的接入或运维工作抓紧谋划着。国家信息中心组织过两次全国性的会议,从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集中讨论政务外网的建设问题。

目前,国务院应急办、中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国家安监总局、文化部等8个部门已经依托政务外网开展了12项业务应用;新华社、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等单位或项目也计划利用政务外网开展相关的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应用。

7月,国家审计署视频会议系统开始依托政务外网上线部署,并于8月调试完成,该系统覆盖两个北京城域节点、全国18个审计特派办和35个地方审计厅(局)。8月24日~25日两天,国家审计署利用视频会议进行了全系统整训活动,将在署机关现场培训的音、视频实时传输到各地特派办和省级审计厅(局)共计48个节点。

9月2日~4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利用国家政务外网举行了公安部、农业部、卫生部等7个部委联合海上搜救演习,演习利用交通部自有专线,将浙江实战演习现场的音视频实时传到海上搜救中心总指挥部;总指挥部与参演部委之间利用国家政务外网进行了视频会议系统互动和指挥救助,演习期间,图像稳定、声音清晰。

上面两项成功应用,都是政务外网已有实力的体现,这表明,政务外网的建设已经为各级政务部门开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跨部门、跨地区业务的快速部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大需求呼之欲出

政务外网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加速器”,是门户网站与政务业务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二传手”,同时也是电子政务可靠的“安全阀”和“净化器”。业界推测,988号文将极大地促进“建”、“管”、“用”三项需求。这种推测不无根据,因为这三方面需求都对应着988号文中的明确规定。

建设方面,988号文指出:“尚未建设地方政务外网的省区市,要抓紧确定本地政务外网的建设和运维单位,充分利用现有政务网络、技术队伍和资金渠道,加快整合构建,尽快完成本地政务外网建设工作。”国家对地方政务外网建设确有经费困难的西部省区和享受西部政策的部分中部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国家的补助资金将主要用于省、地(市)、县骨干网络的建设,并要求全部用于采购自主可控的信息化装备。

管理方面的重中之重是安全问题,“要加强国家政务外网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各级政务部门要根据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确定国家政务外网上运行的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保障各自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

应用层面,988号文明确规定:“今后凡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及不需在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上部署的业务应用,原则上应纳入国家政务外网运行。”已建并投入运行的该类业务系统,要抓紧制定迁移方案,向政务外网迁移,并逐步实现其业务在政务外网上的部署和应用。某部委信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对政务外网的要求是,要紧密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模式的新问题、新动向,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切实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顾大伟强调,中央和各省市的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单位要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满足运维服务工作的需要。对政务外网的建设单位而言,积极探索服务外包新模式,不断提高专业化、规范化的运维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必经之路,这样才能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应用需求。

一个也不能少

近年来,12“金”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更激发了信息共享、平台共建的需求,但传统的老大难问题仍然存在:网络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而政务外网的建设与完善就是要解决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石问题,进而良性循环到深入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上去,消除“烟囱问题”。政务外网要担当重任,就必须确保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这也就是为什么988号文要求各省区市要大力推进本地政务外网建设、齐头并进的原因。要避免木桶的短板效应,就必须保证“一个也不能少”。已建或在建地方政务外网的省区市,要按照国家政务外网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进一步拓展、改造和完善本地政务外网,实现与中央政务外网的有效对接和畅通运行;尚未建设地方政务外网的省区市则要尽快完成。

目前各地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地方政务外网建设较早,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等已覆盖到县,并已经开始承载中央和地方的业务应用;也有的地方如尚未建成,目前可以通过临时过渡网络来满足一些中央部门在地方的业务需求;还有的地方至今都没有确定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单位,也没有开展外网建设。顾大伟认为:“地方政务外网的建设是国家政务外网建设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省市都是政务外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省市建设滞后,都会影响到国家政务外网整体效益的发挥,影响到政务外网建设目标的实现。”

顾大伟明确表示:“应确保本部门外网局域网一次性接入,也就是说不要出现今天将这个应用所需终端接入,明天哪个业务来了,再将哪个业务所需终端接入的情况,一定要一次性全部接入,避免因接入范围过小而影响跨部门业务的开展,避免重复建设。”

国家发改委要求各省发展改革委和地方财政厅相互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政务外网建设和运维资金的落实工作,并且要求各省市在地方政务外网建设中,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技术队伍,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减少浪费。国家发改委之所以下大力气一步步推进政务外网向前走,就是要主动布局,真正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只有多方聚力,才能赢下这盘棋。

链接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快照”

国家政务外网项目是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提出的我国“十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国家信息中心作为该项目的承建单位,自2005年8月开始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实施工作。中发办[2002]17号文件指出,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

中发办[2006]18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政务外网。目前,政务外网已经连接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省级政务外网、160多个地市州、420多个区县,接入政务外网的各级政务部门达9400多个,接入终端近31万台,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连接部门最多的政务公用网络。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可以提供网络服务、安全服务、数据交换和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数据中心服务,包括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门户网站、图像传输、数据存储与备份、数字证书等多种应用。

可以预测,随着国家政务外网接入工作的全面完成,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运维、公共服务、应用模式等几方面的创新将被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为此,《计算机世界》报社组办的2009年IT两会中,政务外网的建设将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呈现在电子政务分论坛中,论坛将邀请国家电子政务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代表性区域的电子政务主管,共同探讨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应用创新的意义和使命。

时间:11月29日

上午8:30――12:00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篇6

第一,定位问题:面向政府客户的服务理念尚未成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站成为简单的政府宣传媒体。

第二,深度问题:城市政网对政府服务的集成度不够,在线服务职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难以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再造。

第三,广度问题:政府门户网站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有待提高;缺乏“部级”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对怎样宏观管理和协调控制各城市和地区门户网站建设缺乏研究。

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是电子政府与其服务对象间最为高效的交流平台。门户网站的“深度问题”和“广度问题”实际上反映了电子政务建设中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如果不好好研究和解决的话,不仅将成为政府网站建设的瓶颈,也将困扰国家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

二、政府门户网站的定位

事实证明,盲目的“政府上网”对管理和服务并没有什么好处—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网站都退化为新闻和政策宣传网站;另一方面,它会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并进一步造成信息资源环境的混乱。

盲目的“政府上网”现象反映了一种习惯性的“运动”式的建设思维,更深的原因,是没有确立和强调正确的需求主导原则,把门户网站建设提高到“服务型政府”的需求高度。

纠正这一现象,还要从对政府门户网站科学的需求分析开始。

需求分析的起点和关键是识别需求主体。政府门户网站应该是面向公众提供综合政务服务的网上“第一入口”,因此公众是政府门户网站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也是甄别政府门户网站,使其区别于部门化专业化网站的重要准则。所有非直接为公众服务的功能都不必放到“政府门户网站”上;它们可以被放在次级网站、内部网站或专网上,也可以不放到网站上,而仅仅作为功能片断、按照一定的接口标准融合在门户网站的“后台”系统中。

如果我们浏览电子政府理念实现得较好的国家的政府门户网站(如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就可以发现他们对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服务型”定位非常突出:使用者往往通过3-5次点击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服务;而且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他们的政府内部的结构被“隐藏”得很好。可见这些门户网站对访问者“人”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方案的优化,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以人为本”。反观我国各城市的门户网站,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城市做到了在城市这一级别上按照对“人”的需求分析来设计门户网站、组织次级信息资源,而绝大多数门户网站还是急于“亮牌子”、设链接,然后“撒手”,由部门网站来接管深层的事务处理功能。

在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人”首先被赋予了强烈的属地属性和其它管理属性,因此像先进国家那样实现“部级”的“以人为本”的政府门户网站是不太现实的,但完全可以在城市一级建立“综合服务型”的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以人为本”,整合好本区域的政务服务资源,强化和优化满足需求的索引、导航和咨询等服务,弱化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管理职能的呈现。

三、通过信息资源集成提高门户网站的服务“深度”

从技术属性上说,政府门户网站应该是一个Web应用系统,而不是一组松散的网页。这是由政府门户网站的“交互性”要求决定的;另外,这个Web应用系统又不是孤立的,它应该实现对政务信息系统的集成。

政务信息系统是完成政府管理和服务业务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关系是“后台”与“前台”的关系。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不能游离于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政府上网”只有几年的历史,但是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历史,积累了宝贵的信息资源。利用政务信息系统,正是衔接“前台”与“后台”,使政府门户网站获得服务深度的不二法门。建设政府门户网站要正视这些信息资源,在对这些政务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上进行表现,而不应该为了建门户网站而轻易废弃原有的业务信息系统,或是以不同的技术形式重复建设业务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集成包括数据的集成、处理功能的集成,以及服务的集成。

数据集成是对政务信息系统产生和“沉淀”下来的数据——尤其是对那些“母系统”已经不在运行状态的所谓遗留数据LegacyInformation——进行改造,使其可以用一致的方式访问到。

处理功能集成的目的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把分散在多个业务信息系统中的处理功能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化的、面向客户需求目标的系统。

服务集成是伴随着技术集成,对办事流程进行简化、规范化和优化,为客户提供最简单、方便、快捷的服务;把原来由客户的脚“衔接”起来的多个业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去除其中的重复、冗余和人工延迟,变成一个能提供一致、高效服务的应用系统。它可能包含着对业务规则的改变和对业务流程的再造。

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集成在技术上变得容易,即使对于二十年以前的业务信息系统,也有充分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和功能的集成。因此技术不是信息资源集成的难点。

信息资源集成的最大难点,是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技术的集成的同时,同步进行对政务服务的集成,以及对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有技术、管理、法规和政治等多种因素参与的过程,需要多方配套。

虽然“服务集成”和“业务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建设向深度发展的难点所在,但对困难的模糊认识和对解决困难的消极情绪才是解决困难的最大障碍。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造成“服务集成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分析者与需求主体的错位。以往,政务流程往往是政府工作人员(需求分析者)的一厢情愿制订的,甚至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至于是否让办事的人(需求主体)觉得方便、合理、甚至优化,则少有关心。在政务公开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旗帜下,业务流程梳理不应仅仅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也应该吸纳需求主体代表、技术提供方参加,甚至还要利用第三方咨询机构等更多的社会力量。

二,流程整合的一个切入点是“查漏补缺”,从问题、事件实例中捕捉需求。例如,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深圳外贸骗局”案例就能发现对公安、法院、检察、工商等诸多系统进行改造或整合的迫切需求;从SARS期间相关研究部门信息不通的案例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医疗、疾病控制、病毒研究、遗传研究之间应有的信息联系和流程关联的需求。这些问题需求都是客观存在、而且很容易发现的——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审视现有的系统和流程。

三,发现需求后,面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是有其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的,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不需要“拍脑袋”。

所以,对于政府服务集成和流程再造,重点和难点在于站稳立场和发现问题。“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甚至“不怕想不到,就怕不去想”。

四、进行基于标准的信息资源集成,提高电子政府的“广度”

所谓电子政府,是以政府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客户服务为目标的服务型政府。目前我国一些较为先进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门户网站上尝试部分公共服务的交互式事务处理,尝试着在“点”上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但是,即使是在所有服务的“点”上都实现了交互式的事务处理,各门户网站有了足够的“深度”,它们所代表的电子政务与理想形态的电子政府之间,也还是有一条鸿沟——因为一个信息割据的“政府”,是不可能提供综合的服务的。

另外,以地方或部门为主体,各自为政建设门户网站,还会导致无法在国家层面来管理和控制这众多门户网站的建设规模。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对各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横向的集成,进行信息资源的“广度”管理。确切地说,就是必须充实部级的电子政务标准,以及建立统一的、唯一的信息服务资源目录体系。

目前的国家标准建设状况不容乐观。主要现象是:地方性和行业性标准相对较多,而国家标准的推出、充实和成熟速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应用需要;缺少对标准的整合,国家标准对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指导性不够;标准的随意性较大,制订“自用”标准的情况较多等等;对于信息服务资源目录,更是只有少数局部性的、“民间”的研究。

关于门户网站建设,在标准化上应该有以下支撑:

1、政府门户网站标准:即政府门户网站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以怎样的形式表现。

2、信息服务资源目录体系,也可以看作一种标准化的成果和设施:它提供一个集中的场所,以某种标准的形式登记和标引各政府的信息服务资源,提供全局的索引、导航服务。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服务资源目录体系,是大面积整合信息服务资源、实现面向客户的综合、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要途径。

3、数据元标准:描述政务服务语境中的基本对象,这是其它两个标准的基础。

标准化建设的难点在于与应用的同步关系。一方面,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提出了整个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框架体系,为电子政务数据元的建设准备好了框架和“位置”;另一方面,在诸多的信息化项目(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设中,却没有做到国家标准建设的同步跟进。虽然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标准先行”,使大规模、全国性的系统建设得到标准的指导和约束,但国家标准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需要应用要求作为动力和契机,需要一个成熟过程。政府门户网站、应急指挥系统等全国性、综合性的建设项目,正是从国家层面整合信息资源、充实国家电子政务标准的最好时机。

因此,强烈建议加大对部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研究和开发;加大相关对应用标准的充实和研究;启动信息服务资源目录的研究和开发。

五、总结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篇7

在以应对缺电、保障电力供应为核心的短缺时代,供给端的发电厂商和中间环节的输电网是“重中之重”,而用电单位即需求端,一直被漠视。

今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下发。这份被能源业界简称为“9号文”的文件,拉开了中国新一轮电力改革的序幕。

“9号文”作为新电力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需要多个配套文件提供实施细则。今年4月7日,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完善电力应急机制、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是“9号文”之后第二个相关配套文件。

文件中明确要求,北京、苏州、唐山、佛山四个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点城市,在今年夏季、冬季高峰及供应紧张时,实施高峰需求响应。

如今,夏季用电高峰已过。《财经》记者了解到,上述四个城市中,除唐山外,都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实施了至少一次需求响应。

7月30日上午10时至11时,佛山市实施了首次需求响应,33家企业及电能服务商参与了响应,实现负荷削减4.2万千瓦。

同日下午14时至15时,苏州市进行了首次需求响应,24家电力用户与5家负荷集成商参与了响应,总计响应负荷达到23万千瓦。

8月12日11时至12时,首都北京实施了首次需求响应,共17家负荷集成商、74个电力用户参与,响应负荷7万千瓦。

苏州所在的江苏省,对需求响应工作尤为积极。8月4日下午14时30分至15时,江苏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需求响应,共有513家电力用户和8家负荷集成商参与,响应负荷达到165.77万千瓦。

同为试点城市的唐山,最终未在夏季高峰时段实施该项工作。据河北省相关人士介绍,唐山已经做好了需求响应的准备工作,“不过唐山市工业用户较多,整体负荷曲线相对平稳,夏季并未达到触发响应的条件”,最终未进行需求响应。

不过,唐山在冬季还将迎来供暖需求高峰,目前已计划在今年冬季实施该项工作。

削峰填谷、保持电网安全运行,是实施需求响应的主要目的。相对于以前,最大变化是摒弃了行政手段限电,这得到了广大用电企业的响应。

但是,相对于国外成熟电力市场中一般五倍以上的峰谷电价差,在中国现行的电价制度下,用电企业主动移峰填谷的积极性并不高。但是,随着电力需求响应的逐步推广和政策的逐步完善,诸多能源服务公司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响应需求的逻辑

在中国,电力供应紧张是常态,目前的电力供应宽松,反而是“新常态”。历来,应对缺电和负荷高峰,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是中国电力部门的核心工作。

以往,面对这一问题,发电企业是跑马圈地、加快装机建设,“远水解近渴”;而供电部门只有通过行政手段,采用“有序用电”措施,编制有序用电方案;而工业用户是有序用电的被动执行者,将面临错峰限电、拉闸限电等各种有序用电的措施。

同样是应对用电高峰负荷,需求侧响应则是“逆向思维”,给了工业用户更多的主动权。此次实施试点的几个城市中,愿意主动参与响应的企业和负荷集成商需要提前申请,在实施响应期间主动降低负荷。

工信部运行局一位官员表示,从有序用电到需求侧响应,其本质是电力用户从被动变为主动。

一般而言,启动需求响应,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夏季高温时电网负荷过高;二是因电源供应不足导致电网供电紧张;三是局部区域因特殊原因,供电能力受限或电力负荷过高。

简言之,削峰填谷,保持电网安全运行,是实施需求响应的主要目的。而其相对于以前的最大变化,就是摒弃了行政手段限电。

此次,为了吸引电力用户参加需求响应,各试点城市对参加者实行了财政补贴。佛山的补贴标准为130元/千瓦,苏州为100元/千瓦,北京依照响应时间,补贴从80元/千瓦到120元/千瓦不等。

电价是需求侧响应能否顺利推动的关键因素。以江苏省为例,其普通工业用电高峰电价约为每度1.4元左右,低谷电价约为0.4元左右。苏州太谷电力公司是当地一家电能服务公司,其公司平台接入的企业数目,是类似平台中的佼佼者。太谷电力总裁秦建荣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对用电企业来说,现行的峰谷电价政策和激励机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在秦建荣看来,企业主动参与需求响应,可以避免被“有序用电”。需求响应削减负荷一般不超过20%,且主要集中在非生产环节,并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而供电部门靠行政拉闸实行的“有序用电”,则可能会对企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山西另一能源服务商太原风行测控公司总经理宫田刚称,山西的峰谷电价差只有两倍左右,而国外一般在五倍以上。现行的电价制度下,用电企业主动移峰填谷的积极性不高。

发改委一位官员对《财经》记者表示,电改不可能一步到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电力交易现货市场没有建立之前,现阶段推行电力需求侧响应,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供需平衡的很好办法。

这位官员表示,未来的理想情况,是响应价格实现市场化。而在目前阶段,需要通过试点,建立起相关的平台、硬件,探索响应的过程。能源服务商机潮涌

事实上,应对高峰负荷的需求侧响应工作,背后是更深层次的需求侧管理服务逐渐升级。

现任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中电国际政研室副主任王冬容和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曾联合撰文,论述需求侧响应与需求侧管理,文中称:“需求侧响应重在运用基于市场的价格去影响需求的时间和水平;而需求侧管理重在采用市场价格手段之外的更为广泛的一些措施,如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峰荷转移等。”

这些市场价格之外更广泛的措施,正是目前国内多家能源服务公司活跃的市场。工程院院士韩英铎表示,需求侧管理与节能、减排、增效有关,在用户侧、需求侧深入进行能源治理的潜力非常大。

此前,对广大电力用户来说,在节能领域推行更广的政策,是“合同能源管理”。早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这一措施提高到国家层面予以推广,并配有相应的补贴政策。此项政策催生了多家以节能服务为核心业务的能源服务公司,为用能用户实施节能改造,节能产生的效益则是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要获得国家的合同能源管理政策补贴,节能服务公司需要在发改委备案。到2013年,发改委公布了五批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名录,共3210家公司。

这一政策,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效果并不理想。

工信部一位官员称,合同能源管理中,工业企业处于强势地位,服务公司处于弱势,双方对节能效果的评价往往不同,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另外,还出现了工业企业与服务公司联合起来骗取国家补贴的情况。

北京泰豪电力科技公司总经理杜彬认为,当初的合同能源管理政策,缺乏配套的技术监督手段和结果验证手段,也缺乏能源认证诚信体系,能效结果的评估并不清晰,这是导致合同能源管理最终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今年8月14日,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清算通知》,对符合支持条件的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清算,并规定清算结束后,本次中央财政奖励政策结束。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告一段落。

而电力需求响应的推广,将为诸多能源服务公司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

在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曾联合六部委,联合印发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这份文件中,电网公司被定位为重要实施主体,电力用户是电力需求侧的直接参与者。上述定位,侧面折射了我国电力系统过去“重发轻供不管用”的现实。

到了2012年,工信部与中电联则联合设立了工业领域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下称促进中心),试图整合国内的能源服务企业,推动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用户的需求侧管理。

今年以来,促进中心与工信部合作,先后了针对工业企业的评价办法、针对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和针对评价机构的管理办法,并公布了首批93家服务机构和19家评价机构。

一般而言,能源服务公司在进行需求侧管理服务时,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用能进行诊断,这一过程一般通过建设企业级的电力能效监控与需求管理平台来实现,在主要的用能设备、大型能耗设备上安装监测设备,对企业能耗情况、能源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监测情况,能源服务公司最后提出改进方案。

北京中诚盛源公司是一家能源服务公司,其一位工程师表示,通过监测设备可以获取更精细的企业用能数据,改造之后节能效果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并且企业在以后生产过程中的用能情况也能够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快速找出问题。

杜彬则认为,传统的节能减排项目,是针对具体的技术点进行改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未来的需求侧管理,更侧重于过程化、体系化的服务,在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杜彬的公司,为宁夏隆基硅材料公司实施了需求侧管理项目。促进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诊断之后,实施了包括电机、照明、空压机、电源等多个设备的节能改造,最终实现了降低电力负荷1662.6千瓦,每年节约电量1652.2万度。而该公司在前一年度的用电量为1.87亿度,一年节电11.74%!

对于需求侧管理的服务商来说,建立企业级的需求侧管理平台,实现对企业用能数据的监控,是需求侧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各能源服务公司的战略不尽相同。譬如泰豪、中诚盛源,会为企业提出更深入的解决方案。

苏州太谷则采用了稍显不同的商业模式。太谷电力总裁秦建荣称,太谷更关注如何利用“平台”来为企业提供成本降低、电能管理、负荷削减的服务。太谷是一个“两头在外”的公司,只关注建立用户的需求侧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但是具体的节能技改服务工作则交给第三方的专业服务机构。

目前接入太谷数据平台的企业已超过3000家,预计今年将达到4000家。太谷希望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分析产品。失望与希望

尽管有了一些成功案例,不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大部分企业对需求侧管理保持着观望态度。

发改委一位官员在一次需求侧管理的会上介绍称,北京等四个试点城市是从2012年开始启动工作的。2013年,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从2014年开始,明显感觉企业热情下降。

泰豪电力总经理杜彬的体验更具说服力。从2014年中至今,杜在四川调研了36家企业,其中只有5家有合同意向,只有2家进入了合同流程,并且都是前期投入不大的平台建设项目,合同价值在几十万元左右,对于投资更大的节能技改项目,则颇为谨慎。

总体而言,宁夏、江苏、山西、内蒙古四个省区,是目前能源服务商眼中对于电力需求侧管理比较积极的省区。它们均是用电大省,高耗能产业、企业密集。

在政策扶持上,这四个省区也更为积极――宁夏平均每年投入6000万元到1亿元,用以对需求侧管理项目补贴。

随着大用户直购电的推进,对于实施了需求侧管理的企业,也有对应的优先政策。以山西为例,对于评价结果为“A”级及以上,并完成电能采集平台建设的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准入电压等级可放宽至35千伏。

除了提供需求侧的节能管理服务,能源服务公司的另一个想象空间是“参与售电”。

电改“9号文”中,关于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的表述,吸引了许多业界人士关注。从年初至今,民营资本与发电集团成立售电公司的新闻层出不穷。

在“9号文”中,关于多途径培育市场主体一节里,明确提出了“鼓励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行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从事售电业务”。毫无疑问,从事需求侧管理业务的能源服务公司都在此节能服务公司之列。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会上表示,正在加紧出台电力体制改革系列的配套方案,“目前已经有3个配套文件出台了,另外还有6个配套文件,现在正在加快审议的程序,不久也将出台”。而在即将出台的6个配套文件中,就有坊间高度关注的《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

据《财经》记者了解,售电公司进入电力市场将不设立准入门槛,推行注册制,售电额度将与注册资本挂钩。“现在对所有做能源服务的厂家来说,进入售电都是我们的一个梦,但是梦想什么时候到来,还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杜彬对《财经》记者表示,“电网公司只管到企业院墙外面,院墙里面是我们更了解。”

从竞争优势看,能源服务公司与企业用户接触密切,了解企业的用能数据,进而了解企业的用能需求,能够给企业提供更精细的服务。

但另一方面,对与电网、国有大型发电公司竞争售电业务,部分民营能源服务商也持悲观态度。它们认为,电网公司积累的人才、资源、客户的信任度,都是民营企业在现阶段无法比拟的,电网在前沿技术的研发优势,也是民营企业难以竞争的。

“从技术要求、人才要求、资产要求来看,民营售电公司都无法直接与电网公司竞争。”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篇8

关键词:家政职业教育;政府;院校;企业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家庭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生产和消费,贯穿经济和社会,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业,促进家庭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多重社会与经济价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明确指出“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各类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20102015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区域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家庭服务需求,加强家庭服务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家政市场需求的“质、量”双优的家政人才,无疑成为实现这一的良好契机。

一、我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我国家庭服务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而为我国家政职业教育创生宽广的潜在发展空间,但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受传统观念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

(一)观念滞后,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人把家政服务视为“佣人、保姆”等低贱的职业,认为是一种“非正规就业”,保障性差,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没有赢得应有的劳动尊重;家政服务业目前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家政服务员不受《劳动法》等现有法律的保护,以至于很多纠纷、伤害得不到相关规章制度的维护。这就使得很多人对家政服务工作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家政职业教育的招生来源。

(二)家政服务市场混乱,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就业市场

由于家政服务业的新兴性,其行业守则、准入标准尚不健全,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属于低层次的服务市场形态。多数家政服务公司走的是中介服务的路子,呈现出小型化、零散化的特点,从业者随意性很大,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健全,收费混乱,缺少后续服务,导致家政行业良莠不齐、无序竞争;再加上家政行业的微利性,当今很少家政公司能够推行员工制管理模式,无力给企业服务人员提供应有的公司员工待遇,这就使家政服务人员缺少企业安全感,难以吸引大量家政人才加入该行业。这一家政市场现状,使得家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市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这无疑对家政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瓶颈。

(三)家政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不高,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虽然高职院校具有办好家政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但由于家政职业教育是伴随该行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育人方向,并无过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而且课程内容涵盖量大、培养层次多样,要求学生既具有全面的家政科学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家政操作技能,能满足“初、中、高三级”家政服务需求。这对高职院校师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际上很多院校并不具备培养合格家政人员的资质,软硬件跟不上,培养模式、层次单一,忽视非学历教育,培养对象大多停留在学校层面,缺少培养对象向社会需求人群的延及,缺少理想家政校企合作的对象等。各因素导致培养对象不符合市场需求,使家政职业举步维艰,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天津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等因种种原因而取消了该专业。

二、“政府、院校、企业”三位一体家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提出

家政行业的繁荣发展依赖于数以千万计家政人才的投入,高素质家政人才只能靠科学、合理的家政职业教育来实现,家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家政人才能否顺利、高效地步入家政行业施展其才能,使家政职业教育价值得以实现,取决于是否具有健全的入职保障体系、是否具有规范的家政市场运作机制给予保障。因此,“政府、院校、企业”三位一体、通力合作是促进家政职业教育健康、高效发展的可取之径。

(一)政府是促进家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导

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服务业作为基本的民生行业,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初始阶段无法按照商业化来运作,仅靠企业自身发展远不能及。这就要求政府应根据我国家政行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制度规范等主导作用,为家政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就业氛围与宽广空间。

1.制定相关法规措施,保障家政业绩健康发展

近期发展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制定合乎区域实际情况的家政发展纲要;逐步制定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条例、行业发展评价体系、具体发展举措等条文规定,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力度保证其健康发展;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大力宣传大力发展家政业的积极作用,使人们逐步改变传统观念的认识误区,让家政业以应有的职业面貌走进民众心中。

2.规范行业管理,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

建立行业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肃查处违法经营、打击非法中介,净化家政服务市场;大力支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以此实现“以点带面”的积极辐射效应。

3.重视家政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力建设优质培训基地

构建以职业类院校为主体,以企业、社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机构为辅的家政培训网络体系;在基地建设、技能鉴定资格等方面要给予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统一培训考核标准、考核程序与考核办法,使受训人员一旦取得家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不受地域的局限,在全国各地均予认可、就业。

(二)高职院校是家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主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明确指出“以规范经营企业和技工院校为主,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工青妇组织的作用,根据当地家庭服务市场需求和用工情况,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支持高等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合作,建立家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

但由于我国家政行业刚刚起步,成规模、规范化的家政企业有限,再加上家政行业的微利性,使得很多企业在培训资金投入、实训设备建设方面捉襟见肘,在师资储备、技能考核、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也力不从心。这就决定了家政企业尚不能成为家政从业

人员教育的主体。我国高职类家政职业教育发展也并不理想,没有凸显其在家政从业人员教育上的主体优势与地位。要突破这一僵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1.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存

树立合理的家政职业教育理念,将各类家政培训纳入到家政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中来,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现阶段更加注重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学历教育应是针对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大专层次或本科层次教育,职业定位于现代家政的管理、经营与项目开发,或直接从事较高层次的家政一线服务。非学历教育主要面向社会具有家政需求的群体,它以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要教育对象,培养层次定位于传统普通家政服务员的培养,采取短期、中期或连续培训的方式进行,并且对其进行相应家政职业技能等级的考核,以使薪酬待遇与技能等级相挂钩,以此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培训的质量。我国现阶段的家政从业人员教育,应以非学历教育的各种家政培训为主,逐步向家政学历教育为主靠近。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好家政职业教育、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着力点。

2.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

无论从服务内容的覆盖面还是服务内容的质量要求上,都要跟上时展的节奏,并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满足各类家庭不同内容、层次的需求;培养过程因材施教,技能强化与素养提升并重,针对教育对象文化背景、职业背景、家庭背景等施以不同侧重的教育培训,力保每位受训者都能高技能、高素质从业。

3.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师资力量

实训基地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家政从业人员培育质量的高低,职业院校一是要借助政府的资助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二是要积极与各社会团体合作,借助各界社会的力量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充分调动校内在家政行业有建树、特长的教师,使之加入到家政教育的教师队伍中;聘请家政行业术有专攻的社会人士或其他高校的优秀家政教师到校任教,以补师资不足之需。

(三)家政企业是家政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

家政企业是整个家政行业链中最活跃、关键的环节,家政服务企业化、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家政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它构成了高职院校等家政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对象主战场与中转站,是家政职业教育价值能否在家政市场得以实现的关键,其运作状况如何直接制约着家政职业教育以及整个家政行业的健康发展。

1.必须立足市场经济,走企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小作坊”式的家政中介机构已经不符合当今家政行业发展的潮流,也必将随着家政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消亡,取而代之的则是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家政服务企业。后者从开始的注册成立、服务项目开发到员工培训管理、客户服务跟踪反馈等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现代化企业管理经营模式运营,如广州“正祥和”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中青家政”等都因此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2.注重特色、打造品牌,走连锁经营之路

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筹码,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特色品牌,那么这个企业也必将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沉没。对于家政企业而言,也应当找准自己的特色服务项目所在,将之发扬光大,在全社会产生“品牌效应”,以带动企业其他服务项目的发展。借助企业的品牌效应,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开设企业品牌连锁店,将企业做大做强。如济南阳光大姐、四川的“川妹子”就树立了很好的借助特色品牌、谋求发展的例子。

3.完善家政企业从业人员管理、待遇机制,吸引、稳定优秀员工

家政企业能否具有一批高技能、高素养的家政从业人员是决定该公司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家政企业应当一改过去中介式的、对招聘人员不负责的管理、待遇弊端,应当对招聘来的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把他们当做企业的正式员工对待,为其买社会保险,签定“劳动合同”,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负责处理员工与用户的纠纷,为员工建立诚信档案与客户反馈登记表,以此为其划定服务质量等级类别,与客户雇佣薪酬待遇相挂钩。这种员工管理模式,既可以使家政从业人员有一种职业归属感,调动其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吸引、稳定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家政服务工作。这是保证高职院校家政职业教育生源的关键一环,是整个家政行业繁荣发展的重中之重。

政府通过其主导作用的积极发挥,在政策、条例、资金、舆论导向等方面为家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与保障;院校科学的办学理念、模式与高质量教学条件、师资是高素质家政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家政企业的规范发展是家政职业教育价值充分实现的关键。所以,政府、院校、企业是家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备三要素,三者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必能将我国家政职业教育以及整个家政行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篇9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家政服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14-02

随着社会行业的岗位变化发展,高职教育对所培养学生今后从事某岗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才能良好地完成该职位职责的要求应具体指明,但这仅仅是学生能够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其在该岗位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时注重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对于家政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一、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分析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促使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并且在该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偏好基本要素。这种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岗位中表现卓越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也包括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且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异与绩效一般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1]。由此可知,岗位胜任力应具备以下特征:(1)岗位胜任力是基于基本岗位能力之上的优质能力,这种优质能力能帮助员工获得更为出色的工作业绩;(2)岗位胜任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了技术能力,也包括了素质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3)岗位胜任力可以帮助员工在这个岗位上进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帮助专业人才在该行业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岗位胜任力融入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推进家政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家政服务的概念已从过去简单的体力劳动发展到料理家务、接待客人、熟悉营养和护理知识等高级服务上来,有专业技术并能熟练操作各类家用电器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将成为职场新宠。家政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也出现了变化,从业者的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是行业人才队伍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岗位胜任力融入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岗位胜任力进行动态对接,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作,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保证了企业岗位的绩效最优化,符合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有利于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目前家政服务行业仍处于比较低端的发展阶段,尽管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整个行业仍显“小、散、弱”,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接受专业培训少,尤其是家庭服务企业中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住人更难的状况,这已成为阻碍该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究其根源,基于传统社会的观点,以保姆、月嫂、养老护理为主的家庭服务岗位社会认可度低,职业荣誉感不高,行业缺乏职业吸引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员不愿意从事家庭服务行业,这对于家庭服务行业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制约作用。将岗位胜任力融入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家政服务岗位有正确的认识,从中看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自身职业发展的良好前景,以此逐渐获得对该行业的职业认同感,解决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有利于推进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家政服务行业的互动发展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产生着巨大影响,同时,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发展的制约。将岗位胜任力融入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可以推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实现良好联动。以岗位胜任力为纽带,高职院校培养的家政服务人才更能符合行业的发展需求,有助于为行业提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对于提高家政服务行业整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而家政服务行业在基于发展的基础上会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对于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做法

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企业的实际岗位为基础。因此,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实现职位任职资格、规范与学生专业素质对接,明确人才培养能力定位,确定学生专业素质构成,将职位任职条件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科目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教育和培养中。尽管在同一行业,但是不同企业的相同职位,甚至相同企业相同职务的不同职位,其胜任力的要求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高职教育不可能为每一个不同企业的各个具体职位全部量身定做相应的课程,因而在家政服务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确定课程对应的典型企业及其典型岗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和在区域社会中有较好发展前景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家政服务企业合作,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将典型企业、典型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提炼、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增删、调整,分解为典型任务落实到教学中。具体而言,就是要科学合理设置“必须够用”的家政服务专业基础知识部分,因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固然会有再培训,但必须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接受再教育、再培训能力基础之上。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研究能保证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合理地设计和构建既能满足当前就业又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学生在今后职业岗位中可持续发展建立平台[2]。

(一)明确家政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岗位胜任力

将岗位胜任力融入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就要求在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时能明确胜任家政服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对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高职层次培养的家政服务专业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社会工作能力,熟悉家政服务的法律法规,具备基本家政服务和管理技能,能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掌握预防保健、护理康复、膳食营养、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家政企业运营管理的能力,能胜任家政服务并能从事家政企业管理等工作。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下,课程建设将人才的能力培养分成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三部分。对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岗位胜任力应该以行业的资格证书获得要求作为基础,职业素养的岗位胜任力是开展专业服务的保障,职业素养方面的岗位胜任力应该是在该行业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

(二)根据岗位胜任力能力要求模块式分类家政服务专业课程

作为家政服务行业,管理能力应该是专业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应是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根据家政服务岗位、家政服务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行业岗位职业发展等方面需要,可以将家政服务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类四个模块。三大类分别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四个模块分别为家庭日常生活服务技术、家庭特殊人群服务技术、家政服务企业管理技术和家政服务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具体见下表)。模块一和模块二为专业技能培养,模块三是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块四是职业素养培养。

家政服务专业课程模块

(三)校企共建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岗位胜任力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岗位的变化而有不同要求。家政行业目前在我国仍属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这就决定该行业岗位胜任力将可能随着岗位的开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在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行业、企业深入合作,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及时了解行业岗位要求,由行业(企业)和教师共同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制定岗位能力标准,并进行细化,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业进行课程内容分析,制定课程体系,以确保最符合行业需要的岗位胜任力能真正融入课程体系,使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莉.对接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篇10

家政公司工作计划(一)

为加强管理,提高公司家政服务能力,发展公司业务,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做到“顾客第一,服务至上”,打响公司服务品牌,获得顾客真诚满意,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特制订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提高公司业务素质,围绕公司XX年工作目标与工作要求,结合家政服务实际,使全体家政管理人员和家政服务员形成坚强团队,树立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加强“服务软实力”建设,以卓越服务创造价值为手段,积极主动为顾客搞好家政服务,千方百计为顾客排忧解难,优化服务手段,增强工作信心与决心,促进家政业务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二、总体目标

通过全体家政管理人员和家政服务员的认真、努力、勤奋工作,切实提高公司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形象和体现服务价值,达到“服务好、质量好、顾客满意”的目标,成为顾客满意度最高和顾客首选的家政公司,从而助推家政业务平稳较快发展,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为公司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明确员工职责,提高管理水平

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促进公司业务发展,对公司家政员工职责明确如下:

1、蒋老师负责与护士的接触,加强沟通与联系;提高月嫂和育儿嫂的业务数量;对各服务站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各服务站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能够独立接单,为顾客安排好家政服务事项,努力获得顾客的满意。

2、葛老师要加强学习,努力实践,熟悉家政服务业务,融入本公司大环境,更好地为公司服务,促进公司各项业务工作发展。

3、负责门店的接待工作,为顾客提供服务,详细回答顾客的业务咨询,努力满足顾客所提的服务要求,让顾客放心不存疑惑;同时处理好顾客的投诉,让顾客高兴满意离开,继续和我公司开展业务往来。

4、负责门店的接待工作,为顾客提供服务,详细回答顾客的业务咨询,努力满足顾客所提的服务要求,让顾客放心不存疑惑;并做好ppt,对家政服务员做好岗前和常态培训,努力提高家政服务员的思想意识、业务技能和服务态度,认真负责为顾客做好家政服务工作,获得顾客的满意,不出现投诉事项,树立公司的服务形象。

5、负责公司财务和人事工作,按财务制度和财务工作要求,认真做好财务工作;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对员工的管理,认真做好各项人事工作,努力建设和谐家政公司。

6、负责招聘家政服务员,做好招聘各项工作,发展壮大我家政公司家政服务员队伍,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家政服务员,为我公司发展奠定家政服务员人力基础。

(二)做好招聘工作,提高家政服务员综合素质

1、认真做好招聘工作。本公司的招聘工作仍然通过原有的招聘方式进行招聘,为方便家政服务员工作,原则上按接到业务单上的具体位置实行就近招聘。加强与其他中介结构的合作联系,分享信息,互利共赢。

2、加强学习培训工作。本公司着重加强对新进家政服务员的学习培训工作,具体由顾明月负责常态和岗前的业务培训。一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训,提高新进家政服务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刻苦勤奋工作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服务思想,按照公司的工作分配与家政服务要求,为顾客做好家政服务,努力获得顾客的满意,提升本公司服务形象。二是加强新进家政服务员的职业技巧培训,提高新进家政服务员的业务工作技能,为顾客提供周到、高质量的家政服务,切实发挥96158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

(三)家政服务内容和保洁验收标准

我公司家政服务内容较广泛,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追求目标,以获得顾客的满意为工作方向。其中家政保洁内容分为专擦玻璃和全面保洁。

1、专擦玻璃是擦好顾客的玻璃,全面保洁包括对顾客的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阁楼、阳台及家具、灯具、门窗、地面和墙面等实行全面保洁。

2、家政保洁服务收费,专擦玻璃每平方米1元,全面保洁每平方米2.5元。

3、家庭保洁验收标准:a玻璃:目视无水痕、无手印、无污渍、光亮洁净。b卫生间:墙体无色差、无明显污渍、无涂料点、无胶迹、洁具洁净光亮、不锈钢管件光亮洁净、地面无死角、无遗漏、无异味。c厨房:墙体无色差、无明显污渍、无涂料点、无胶迹、不锈钢管件光亮洁净、地面无死角、无遗漏。d卧室及大顶:墙壁无尘土,灯具洁净,开关盒洁净无胶渍,排风口、空调出风口无灰尘、无胶迹。e门及框:无胶渍、无漆点、触摸光滑、有光泽,门沿上无尘土。f地面:木地板无胶渍、洁净;瓷砖无尘土、无漆点、无水泥渍、有光泽;石材无污渍、无胶点、光泽度高。说明:本验收不包含恢复自然、施工、使用等因素造成的物面色差、光亮度、损伤等。如哑面物体物面即不作“光泽度”项判定。

(四)做好派单和服务回访工作

1、提高派单工作效率。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派单工作效率,摆脱以往手动翻本逐一打电话的历史。从信息化服务平台上可以清楚的显示服务人员的工作安排,谁在哪,谁有空,直接在平台上寻找到最合适的家政服务员上门服务。

2、认真做好服务回访工作。家政服务员每次服务工作结束之后,公司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回访,一是避免在收钱问题上出现有出入的情况;二是认真听取顾客的意见,以便今后做到好的保持发扬,不足的加以改进和提高。

(五)

加强家政人员管理,提高家政服务质量

保洁卡推出后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而现有服务人员肯定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为此,在新招保洁人员中,先实行员工式,员工式的工资按照每次服务费55比例分成。新招员工有两个月的考核期,在这两个月内,对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进行考核。两个月考核期满,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都合格,再签入成为员工制,享受员工制待遇。考核方式以客户回访为主,平时观察为辅,考核着重考核思想品德,其次才是保洁业务工作。

新招的服务人员在正式进顾客家服务之前,由公司对其实行三天的岗前培训,由培训人员进行ppt讲解,老服务人员经验传授,以及在公司进行实地演练,确保培训合格。

顾客订购服务后,客服人员根据服务数量安排一老带一新或者两老带一新的模式出去,直至新的服务人员能熟练掌握保洁技巧,才安排他们单独出去工作。

服务人员需要常备的工具有橡胶手套、地铲、玻璃铲刀、清洁剂、玻璃清洁器、掸子、钢丝球、漆刷、清洁布(巾)、拖把、清洁桶、作业梯、鞋套。公司将不定期对服务人员常备的工具进行检查,保证常备工具的齐全和完好。

四、工作措施

1、树立信心,排除万难,争取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们公司全体人员要树立信心,坚决执行上级的各项工作决定与工作措施,要想方设法,排除万难,争取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的业绩向上级汇报。

2、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

要做好家政服务工作,团队建设是根本。我家政公司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听取家政服务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充分调动家政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做好家政服务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工作,强化措施,为顾客创造一个良好的家政服务环境。

五、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我公司要切实加强领导,带领全体家政管理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切实做好家政服务的各项工作,把家政服务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明确目标,完善责任。我公司全体家政管理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要根据本工作计划的要求,明确目标,完善责任,做到人人发动,人人参与,保证本工作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开展,如期完成。

3、广泛发动,营造氛围。我公司要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本工作计划的重要意义,提高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家政公司工作计划(二)

一、企业概况

某家政公司主要经营:家教服务和家政服务。在家政人员与需要家政服务的人群搭桥的一种服务形式。家教服务主要包括家教信息的查询及信息的注册等等。家政服务像家庭保洁、家庭保姆、月嫂、陪护老人、照看幼儿、洗衣做饭、计时服务、上门服务清洗饮水机、抽油烟机、疏通下水道等。

二、创业计划作者的个人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有4个年头了。我们公司本着“先做人再做事,做好人做好事”的理念创新经营科学快速的发展壮大。在济南市目前已经与近20几家学校()个单位有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公司将加强管理创出名牌,为广大消费者得到满意的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三、市场评估

目标顾客描述:

通过调查和了解,走访了部分各阶层的需求人群,了解到了由于时展的速度较快,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较以前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正朝着快捷、便利、具有个性化、理性化上发展,很多人由于忙于事业对于家庭中的家务、老人和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无暇照顾,给家庭带来很多麻烦和困难。为这些人群提供家政公司服务,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困难,正是我们的目标市场和顾客。

市场容量或本企业预计市场占有率:

通过调查和了解,从中可以发现家政服务业正在趋于成熟,也被人们认可。希望由繁琐家务中解放自己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家政公司服务在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应有了一定规模,她的潜在市场会有一定发展。家政服务是近几年产生的并逐步发展的新的服务业,某家政公司的开通,为家政公司服务搭建桥梁和社会服务平台,使家政公司服务具有良好的空间,其市场潜在容量与市场发展趋势将会是越来越好。

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干得早,已形成固定的客户群;

.服务标准与模式也以形成;

管理经验与流程较清晰;

资金相对可有一定的积累。本企业相对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起步晚,需求人群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从业经验少,还需不断的积累经验;

经营理念还需加强。

四、推行网站

1

市场调查:主要是对家政公司的暗访调查。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和赢利能力,以及他们业务的主要。

2销售渠道:网络与外跑相结合。

一边在外面跑学校,家政公司,一边在网站供应信息。

3

销售目标:

(1)

短期目标(2个月):

短期目标以跑量为主,收集信息。在初期抓住主要真实客户,开发新客户三千左右,合作的大型家政公司3家,一般的家政公司12家。

(2)

中期目标(4个月):

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客户,并在新客户中选中更优秀客户,加强维护。开发以介绍新客户并进。开发新客户三千左右。大型家政公司10家,一般的家政公司25家。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

培养家政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可先行

随着我国逐步向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劳动社会化等现代经济社会方向发展,我国家政服务业显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对家政服务专业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如何培养出满足家政服务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家政职业教育可先行。面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家政职业教育需要建立起一套家政服务的职业化体系,构建起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家政服务体系,为家政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无缝对接家政市场,家政专业建设任重道远

职业院校家政专业设置是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家政服务市场中高级家政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家政服务业市场极大发展潜力的积极回应。目前,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中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已经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家政专业,如武汉家政学院、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开办家政专业和开展家政培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家政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因素,如专业定位不准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性需求存在偏差,陈旧观念等因素致使家政人才需求旺而学校招生难。要实现家政服务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强化社会认可,破家政专业招生难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范文

关键词:家政家政服务社会化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都市的“上班族”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料理自己的家务,人们对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需求迅速增加。家政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吸纳就业、满足家庭需求、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重要产业,成为重要的服务领域,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我们既要看到其发展的潜力又要重视其不足,借鉴有益的经验,推进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

1.家政服务的现状

我国城市家政服务是在“保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为家政服务提供了买方市场。与此同时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中青年跻身于家政市场领域寻找就业的机会,为家政服务业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家政服务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建立了一大批家政服务实体。据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统计,家政服务业中已有近60万家企业、网点和连锁店,近2000万人在该行业就业,全国家政服务业的年营业额达到1600亿元。从兴办的主体看有四种类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促进社区就业和再就业而兴办的;街道、居委会兴办的社区家政服务机构;国有企业兴办的家政服务机构,主要安置本企业的职工;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家政服务机构。

二是形成了家政服务的职业群体。他们当中,下岗退休人员占50%,农村打工者40%;服务形式有全日工、半日工、小时工、记件工。家服办副主任汪志洪在全国发展家庭服务业暨创建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家庭服务业营业额到‘十二五’期末达到2500亿元,力争向3000亿元迈进,到2022年达到4000亿元,力争向5000亿元迈进;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到‘十二五’期末和2022年分别达到2000万人以上和近3000万人。”家政服务群体为城市家庭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

三是家政服务开始走向规范化。政府有关部门发挥了引导、促进、规范作用。给予了政策和资金支持。1995年北京市率先出台了《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从事家政服务的管理规定》,对家政人员的就业资格、权利义务、家庭服务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2000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等级定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政府有关部门起草了《家务合同参考范本》、《家政服务业务流程》等指导性文件,有30%的人员接受了岗前培训。服务人员开始步入规范化服务。

2.我国家政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总体上组织化程度低。整个行业仍然面临小、散、弱的局面,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

二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且呈多样化趋势。由于家政服务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业务宣传,没有形成品牌,广大居民虽面对众多企业,往往无从选择。特别是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好的企业也难获取有效的需求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居民找不到服务和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客户需要哪些服务,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据中国之声2010年《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人员缺口在1000万人以上。

三是服务市场不够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地方鱼龙混杂,常有“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块牌子”就能开张营业的现象。街头广告、马路广告随处可见,违规操作和短期行为严重。部分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相应措施,遇到大的经济纠纷,或者欠账不还,或者关门倒闭,这些都影响了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声誉。此外,家政服务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落后,大部分家政服务员没有相应的人身保险、劳动保障,不仅服务员在服务中的意外伤害得不到医疗保障,而且还存在服务员超时、超量劳动的现象,甚至发生服务员受歧视、遭虐待的事件,吸引就业的潜力大打折扣。

四是培训工作不到位。目前,大部分家政服务业人员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大部分人在上岗前未受过家政培训,造成一些家政服务质量较低,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服务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问题,使行业整体声誉受到影响。

五是监督不到位。家政服务业缺乏统一的服务规范和监督体系,一些企业缺乏诚信甚至涉嫌欺诈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到整个家政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某地发生的保姆用假身份证绑架幼童案件,就是利用中介公司不核实保姆身份信息的漏洞来实施犯罪。这对整个家政服务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二、国外家政服务的借鉴

解决家政服务问题涉及社会的多个方面,应从加强管理入手,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推进我国家政服务业健康的发展。“菲佣”和“英国管家”并称为世界家政服务两大品牌,“菲佣”拥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的美誉。20世纪70年代末,菲律宾面临着国内经济异常不景气和社会剧烈动荡的双重困境,为了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改善民众的收入状况,政府决定开启国门,允许国民赴海外打工,鼓励以“菲佣”为主体的劳务输出。从此,“菲佣”逐渐成为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成为全球专业化家政服务人员的代表品牌,几十年的“菲佣”劳务输出的实践,菲律宾在家政服务输出方面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

1.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措施相对完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文物普查报告范例(12篇)

    - 阅0

    文物普查报告范文篇1【导语】每个人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考试,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会逃脱不了考试的命运。参加2017年广东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广东省教育厅》进行广东高中.....

    社交媒体理论范例(12篇)

    - 阅0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篇1【关键词】网络媒体;主体间性;网络传播;政府形象塑造;优劣因素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媒形态之一。在传统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