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例(3篇)

来源:

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9-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参与问题情景,正确处理获得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将“问题解决”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要求学生通过义务阶段数学课程学习后,能够具备基本的数学品质,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合作与交流,以及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的养成。由此看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建立在具体问题具体知识基础上的方法性知识积累,是体现教师对学生关于方法的知识传授和培养的重要方面,它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反映出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缺乏,教师传统教育方式和对创造性思维的不重视都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将“问题解决”能力贯穿整个数学教学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就具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即儿童从前运算阶段的2岁开始就已经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有一定的转变,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保持着传统的风貌:讲授――师范――提问,学生习惯化的学习方式:接受――记忆――模仿。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的接受学习并没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只是习惯化的听讲,背下数学公式和运算法则,模仿例题对作业题生搬硬套。模仿本身就是无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表现。数学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到数学课堂的始终都应该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同学探讨交流的能力,在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较少有自由的思维发展间,这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2.教师传统教学方式阻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很多数学教师并不了解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教学的内在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讲授数学知识,虽然也注意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但在有限时间的课堂这样的尝试也只是很少次数。有数学教师理解数学课堂对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却不知道如何在课堂引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此部分教师的担忧是已有的教学方式稳定且可控,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可预测也影响教学进度。目前考查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考试,成绩是对学生知识的有效衡量,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学校没有形成标准的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评价体系,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能力发展情况,无法准确评价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程度,是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高效更能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也是教师们不愿尝试改变已有教学方式的原因。教学方法单一也是造成学生思维不活跃,对问题探究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原因。某些课程比如讲概率和统计,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尝试抛硬币,或者抽签等,达到对概率的直观认识后引入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认识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又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类似形状实物如粉笔盒、篮球、乒乓球、杯子等。这样的课堂不如直接依照书本上的图片和内容讲授更好掌握课堂进度,许多教师担心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丰富会使得课堂出现不可控因素,时间上也不好把握,影响课程顺利进行,因此不愿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传统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活跃数学课堂气氛,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没能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缓慢。

3.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重视不够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相互促进,互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又使得学生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创造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不断发展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智力发展,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智力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较少花课时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一个数学加减法,可以从不同的数字拆分组合理解数字间的关系,教师应注重学生不同理解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并没有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合创新解题方法,极少意识到学生对数学问题不能灵活应变,也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是缺乏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二、提高数学课堂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着手。

1.运用“MM”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品质

“MM”教学法,即数学方法论(Mathematicalmethodology)教育方式。20世纪30年代,波利亚运用方法论模式提高美国的教育水平,为美国建设世界数学强国做出巨大贡献,这种探索法研究为现代美国的“问题解决”等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现今欧美国家正在不断发展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大力提倡科学方法论。“MM”教学法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在20世纪末分别在江苏省无锡市以及天津、山东部分学校开展“贯彻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小学数学课堂,同样可以引用“MM”教学法,在运用“MM”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数学本身发展规律(发现、发明与创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力求使他们同步协调,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增进一般科学素养,社会文化修养,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2.创设数学问题的丰富情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教材编上建议内容生活化、情景化,教学上建议教师讲授数学过程中为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讲授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时间和人民币。在认识时间的时候,可创设逛动物园情景,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进入导游角色,安排参观时间表,让游客能正确的时间安排下参观所有的动物。同样地认识人民币,可创设售货员情景,让学生进入售货员的角色,进行元、角、分的认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提问主动探索,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情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迁移数学知识,将知识生活化本就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主张。只有与学生以后的认知进行有意义的链接,才能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框架上建构新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这也是皮亚杰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应用。

3.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掌握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是关键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随着身心发展逐步发展。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在讲授空间与图形板块的图形的认识,应借用教具,如用两个等边三角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又可拆分成两个三角形等。只是口头讲述,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影响,很难理解消化可逆性数学内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守恒的认知,在讲授测量部分时,充分利用儿童已有一定基础的守恒认知,扩展儿童对图形周长、面积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4.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鼓励和引导。教师的创造性设问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样教师的创造性讲课内容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创造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创造行为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反过来学生才能强化创造。正如叶圣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融合,这对教师是创造性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会促使学生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表现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如布鲁贝克提倡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耐心引导、鼓励,让学生的思维在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放飞。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学习兴趣和数学品质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开放式教学,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在互动中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究,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金玲.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3).

[2]袁维新.国外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

[3]刘红梅.设置悬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2).

[4]万晓丽.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J].成功:教育,2013,(1).

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重要性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中,对能力的其中一项要求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知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制、教学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与思维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逻辑思维能力又是其中―个关键方面。

1是学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思维通俗来讲就是建立在思维基本框架下的、与历史学科特点紧密结合的一种智力活动。换言之,历史思维是将历史要素作为载体,将思维方式特点作为支撑的一种认识方式,这些历史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将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综合,达到认识历史、指导现在与预见未来的目的。在历史综合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这样就对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而言,只停留在对史实把握的层面去应对高考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升到对史实的转化及理性加工的层面,这中间逻辑思维起到关键性作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逻辑思维表现为:思考历史问题时趋于理性化(包括辩证思维的初步具备)、学科语言的规范性及严谨性(从回答问题及解答历史主观题中得以体现)、知识体系性及知识模型的初步构建。

2是知识衔接的重要途径

2.1初高中知识衔接。新课改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断层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①在由初中向高中的迁移过程中,历史知识台阶的跨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②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与学带来障碍;③初高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目标不同,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产生了区别。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需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跨台阶”过程中如何找寻被遗落的历史知识。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

2.2高中阶段各模块、专题之间的衔接。根据上述对新教材特点的论述,高中阶段各模块、各专题之间的衔接显得十分重要,事关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3是知识转化的重要步骤

高中历史相较初中历史上了一个台阶的表现是知识转化较为明显,学生如果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式的史实记忆阶段显然是与高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及目标不相符的。高中历史是在初中历史基础之上的重新建构,其建构的过程即进行知识转化的过程。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须注意“三个转化”即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记忆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要完成这三个转化,其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因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背景、内容、意义有所把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探寻这三个重要思想理论出现与发展的规律总结出其共性,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提出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

4是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初高中历史就知识的范围而言相差不大,以人民版教材为例,高中历史相较初中而言只多了西方思想、政治、社会等少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要完成知识的重构与升华。

5是高考考察的重要维度

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

吉尔福特和他的助手们对发散思维作过较深入的分析,提出发散思维具有四个主要特征: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观念和设想的数量;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灵活地思考问题;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精致型(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二、发散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渗透在自身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学习活动中。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杜威、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都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我们必须要重视发散思维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课程的总目标是: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与时俱进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可以说是发散思维作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作用的结果。那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主要任务应是灌输和教导社会主导思想观念,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没有多大关系”的观点是没有看到时代的新要求,更忽视了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优势。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分析各学科的课程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而作为创造性思维最明显标志的发散性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发散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一)学生主体

较之初中阶段心理和生理的普遍不稳定状态,高中生的各个方面已趋于成熟和稳定。主要也体现在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上。有了初中阶段智力、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的一定积累,同时高中生对问题已有了一定的敏感度,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思维也已初步体现出了流畅性和灵活性,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高中生在学习中也逐渐克服初中阶段的依赖性,养成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高中阶段是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最好时机。如果在高中阶段能系统而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会对学生整个人生的智力、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学科本身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排上也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高中哲学常识课在能力目标方面,首先要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可以说,在哲学中每一项理论知识的叙述都是某一思维过程的体现,都试图对学生进行某一思维能力的教育。在具体章节上有专门讲述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特别强调注意运用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利用教材,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创造力。

四、发散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营造发散思维的氛围

对于学生而言,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课堂环境等。而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适宜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课堂氛围。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当下,有很多学生对课本知识记忆的很好,但却提不出问题,这其实就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单纯记忆的层面,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概念、原理背后的内涵。那么就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同一个知识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其次,要包容学生的错误。由于高中生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也不能避免有些调皮的学生想通过一些奇怪”的问题来刁难教师。但身为教师,应该具备从问题、错误中发现学生可塑性的洞察力。尽管我并不认为错误的尝试等同于创新,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错误的尝试,你永远不会创造出新东西。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对学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要懂得包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上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动机

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或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则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在发散思维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的外部动机来激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内在动机。只有激发学生面对问题采取发散思维方式的动机,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那么教师该怎样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动机呢?最好的途径就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好奇心是一个人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最好动力。教师可以通过时事、典故、名人名言以及幽默诙谐的授课方式来引起学生对发散思维的好奇,比如可以通过同一个话题,展示出不同行业的人都是如何看待的。或者一个思想的提出者,在不同阶段看法上的不同。从横向和纵向上展示出思维多样性的美好。让学生更近一步看到同一问题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而且每个方案都有它们自身的优势。从实践再回归到学习中,学生就愿意尝试发散思维的运用,一旦产生了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三)发散式提问,引导思维培养

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可见,问题对于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要先从发散型的问题入手。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枯燥,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或者将知识全盘托出,那么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也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已经注意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在课程开始之前也会采用问题式引导,但大多使用的还是叙述性提问、说理性提问或者判断性提问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无法拓展的。换句话说,学生是在按照教师潜在的思路进行思考,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思维上的能动性。相比之下,教师应该采用发散型的设问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比如,在讲《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因素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引导学生暂时抛开课本的固定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尽可能多地列举出自己认为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在培养发散思维流畅性中关键在于量的积累,经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就能在短时间内想到多种答案,可能其中会有很多错误,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前期量的积累,是无法获得质的飞跃的。

(四)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思维独创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实验室管理规则范例(3篇)

    - 阅0

    实验室管理规则范文篇1【关键词】科学管理;数字语言实验室;模式【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136―04一科学管理理论概述1911年美.....

    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 阅0

    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关键词]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中图分类号:V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009-01近年来,我国在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与普及方.....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