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化;排涝;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滨海新区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区东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在建立滨海新区之前,除了塘沽、汉沽、大港城区外,这里是大片的农田和盐碱地,在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之后,该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围海造陆,海岸线向外延伸。另一方面工业化迅速增加,人口迅猛增长,原来的盐碱荒地被大量开发,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降雨产流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排涝要求进一步增大。

滨海新区原本就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地区,特别是内涝积水灾害,发生的频率非常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防灾减灾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规划工作、科学论证工作和安全建设工作还很不到位,这会给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隐患。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平时重视,防范周到,措施得力,是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本文研究了滨海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对排涝能力的新要求,结合现状排涝能力,提出减少涝灾的建议。

1、滨海新区防涝排涝现状

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防洪工程是海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初步形成了南有独流减河左堤,西有西部防线,北有永定新河右堤、东有海挡的面积达2700km2的城市防洪圈,滨海新区内除汉沽区全部、塘沽区和大港区部分区域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于天津城市防洪圈保护范围内。

区内有一级河道8条,即海河干流、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蓟运河、金钟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境内河长213.33公里,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永定新河、潮白河、独流减河等骨干河道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其他一级河道还在治理中。二级河道及其他排涝河道22条,总长415公里,二级河道淤积严重,排涝能力下降。

区内现状总排水能力为690.2m3/s,以现有排水设施能力,按农田排水标准来分析,部分排水区排水标准已达到10年一遇,大部分排水区排水标准大于5年一遇,不足10年一遇。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沽城区外,其他城区均不能达到城市排水1年一遇的标准。

滨海新区的迅速发展,使大量的农田、荒地成为工业及城市建设用地,硬地面积剧增,加上开发过程中,填埋了许多坑塘湿地,径流系数增大,调蓄能力下降,在相同降雨的条件下,排涝强度大大增加,现有的排涝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城市化的要求。以东丽区为例:东丽区总面积478.83km2根据《天津市东丽区总体规划(2007~2022)》,到2022年,东丽区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0km2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经过计算,在设计条件下,东丽区每小时将增加排水量221万m3。

排涝设施的配套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排水设施标准偏低。现有的二级河道及排水泵站等设施是按农田排涝标准设计的,设计重现期为5年一遇,径流系数为0.15,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化的排涝要求。比如东丽区现有区域排涝流量为86.8m3/s,根据发展规划,经计算,到2022年达到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要求排涝流量为259.8m3/s,增加了176m3/s,要比现状的排涝能力增加两倍。

整个滨海新区现排涝能力为690m3/s,根据发展规划,城区排水按市政排水一年一遇标准,农田排水安水利10年一遇标准,经计算,到2022年,滨海新区排涝要求达到3512.4m3/s,这对排涝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出了极大要求。

2、滨海新区排涝存在的问题

(1).境内地势低平,区域地面高程低于河道水位,基本上都需要强排;滨海新区位于海河流域最下游,濒临渤海,受海潮顶托,遇高潮位潮水影响内河泄洪的情况时有发生。

(2).近年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很快,城市化面积迅速扩大。区域硬质地面占地面积增大,调蓄雨水能力减弱,雨水没能经过调蓄就汇入雨水渠直接进入排涝河道,排涝流量随之增加,使排涝压力加大。

(3).现状排涝标准低,城市排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目前为排涝空白区,一些低洼地区排涝设施能力不足,有的缺少排涝设施或渠系不配套,排涝设施老化,使排涝能力下降。

(4)二级河道河水调度难度大。由于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均匀的问题,为保证区内安全度汛,及时实施二级河道的雨水调度是解决部分河口泵站排涝能力不足的的必要措施,但是区内二级河道均为南北走向,无东西向河道连通,虽然个别河道有交汇处,但是河水互相引调历时较长,难度很大。

(5).汛期防洪和排涝存在矛盾,涝水限排没有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使部分地区雨水没有出路。仍以东丽区为例,东丽的主要排水出路为海河,但海河本身的设计流量只有800m3/s,在汛期为了保证市区的排涝和防洪安全,限制两岸其他区域往里排水,即使不限制,海河的排水能力也不足。

(6).地面沉降增加排涝难度。塘沽、汉沽有大于100km2的区域位于海平面以下,遇大雨就会造成低洼区域淹泡,如果遇上大潮顶托,更加剧了排涝难度。(1)

3、滨海新区排涝对策探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防灾减灾意识,体现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创新的思维方式,保障滨海新区的排涝安全,提出如下具体措施:(2)

(1)、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增加工程投入。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天津滨海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容易产生的自然灾害,认识到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防灾减灾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要重视降雨内涝灾害,尽快实施天津市排涝规划中的工程措施。(1)

(2)、深入开展滨海新区降雨、产汇流机理研究。对滨海新区排涝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规划,跳出单纯的河道排涝、入海为安的思路,要与海挡综合开发利用、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和改善滨海新区水环境以及景观建设相结合,要着眼于特大暴雨、海潮顶托最不利条件。在一定条件下,要以蓄代排,减轻排涝压力,加强雨水资源利用,改善水生态环境。以空港物流加工区为例,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小区雨水经雨水管进入管渠后,进入内河、湖泊,与农田、渠道等其它区域来水汇合后排入海河。在实际运行中,把小区管网排水与区内河湖调蓄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减少了强排对河道水位的影响;另一方面,雨水经过河湖调蓄后减少了泵站流量的配置,在日降水小雨80mm的情况下,园区可以不向外河道排水,大大节省了排涝工程的投资。

(3)、尽快实施河湖水系沟通工程,打通北部向永定新河、南部到独流减河的排涝通道,减轻机排入海的压力。

(4)、加强联合调度。在发生局部暴雨时,可以通过河湖水系之间的相互调水,进行调蓄、分流。此时最重要的是滨海新区各行政区要进行联合调度,做到信息的及时采集、传输和共享,联合指令,共同执行。

4、结论

滨海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区域排涝的强度,提高了排涝难度,现有的排涝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排涝要求。但是通过采取合理的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排涝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本文提出5条具体措施:(1)增加工程投入;(2)排涝与雨洪水利用、水环境治理、河湖调蓄密切结合;(3)建设网状的、互相联通的排涝体系;(4)加强水系间联合调度。(5)及时预警信息。

注释: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内涝灾害排水规划发展

城市内涝灾害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内排水不畅的原因造成的。而且涝灾害现象在大城市出现的比较多,人们的日常出行受到了阻碍,也影响了城市美观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该问题进行重视,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剖析

城市内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城市内涝灾害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排水系统补偿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成的。所以有关部门在对内涝灾害进行整治时,必须要了解一下内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一)气候的变化带来了大范围的降雨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气候的稳定也伴随着大量的降雨。这些雨量通常都很大,导致了城市积水的现象。尤其是在夏天,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内涝灾害,给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大规模的降雨是导致内涝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二)河流的蓄水能力减弱,抗洪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面积的占用率已经达到了高峰,甚至打破了环境的平衡。很多蓄水的合理沿岸都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这些建设的方式,降低了河流的蓄水能力,同时也容易给河岸的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河流的真正作用,不要盲目的建设,要注意生态的平衡。

(三)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化的发展对破坏了原有的排水设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土地的占有率,一些城市在规划中把原有的排水设施取消了,建设了其他的基础设施,这就是使得在雨量大的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发挥充分的排水作用,导致原来的排水循环系统遭到了损坏,出现了城市内涝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城市化的建设。

(四)地表水的流向发生了变化

城市内涝形成原因中,地表水流向的改变也成为重要的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人口密集度也逐渐增大,对水资源的使用一较多。对水资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地面的沉降,原来的地表水流动的系统被打破,高处的地表水向发生沉降的地表流入,这也就使得市中心存在很多的内涝现象。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大规模的降雨也会滞后在城市中,并不会向城市两边的扩散,造成了城市的内涝灾害。

(五)排水管网的设计不符合规范

排水系统的功能受到设计方法的制约,如果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合理,那么该城市的排水系统就很容易瘫痪,在雨季到来的时候,不能及时对雨水进行排除,造成了内涝现象。城市的排水环网的规划设计通常要考虑到城市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城市的地理结构等等,必须从全局出发,对社会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因为我国城市的排水管网的规划受到经验主义的制约,很多城市的管网规划设计都没有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给我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管网的设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产生内涝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规划的不合理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相关部门高度对城市内涝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制定了城市管网规划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城市的排水规划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准则和要求,从城市的实际发展出发,对城市的地理情况进行仔细的考察,在原有排水管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一个城市的内涝问题也说明的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不足,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没有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也明确的规定,在城市规划中必须重视对排水系统的规划,提高城市的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持城市稳定发展的步伐。

三、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规划对策

(一)做好排水规划

城市内涝防治是系统工程,不可能孤立的、光靠“工程配合”来解决,关键要和规划用地相结合;工程不再是配合,内涝问题也不可能全靠管道泵站来解决,而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优先解决排水去向和大通道;多专业协调联动,使规划能够顺应原有的自然水体,适应原有的自然蓄水和排水条件,符合千百年来自然界水循环的机理。因此,城市规划是内涝防治的顶层设计,做好排水规划是内涝防治的关键环节。

(二)构建大排水系统

内涝防治体系模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气候特征、受纳水体、气象水文等资料,根据地形条件和规划布局,综合确定系统构建方式,靠近大江大河大海的可以直排,缺水地区应采取蓄排结合的方式。例如澳大利亚采用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相对独立的模式,香港则采取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系统一体化的模式。

(三)树立新的设计理念

低冲击开发(又称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理念起源于1990年代的美国,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低冲击开发理念、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和水敏感性设计都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使区域开发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

(四)逐步建立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

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是进行雨洪管理的依据,为了有效地进行洪涝风险管理,需要了解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了解洪涝水灾的类型和成因、发生概率、发生范围、持续时间、深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征;同样重要的是,还要了解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方式,以及洪涝灾害发生后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以有效制定应对措施和确定措施的优先级别。

四、结语

目前排水规划面临很多难题,例如标准欠缺、城建系统和水利系统统计手段、计算方法不衔接,甚至存在概念定义不清的问题。雨水规划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技术指标、技术参数还需要进一步校核,规划到底怎么做还在探索中。面对严峻的内涝形势城市规划必须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段志华.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2)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洪水管理问题

1998年大水后的“32字“方针标志着我国洪水风险区管理的正式启动,结合城市化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通过移民、土地规模化经营、规范土地利用模式,是减轻洪水高风险区洪水灾害、实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达成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河道洪水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内涝,尤其是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内涝治理将成为我国洪水管理的重点之一。

1998年大水之后,社会各界层对我国洪水管理正处于战略转折时期已基本达成共识,在此形势下,国家基金委、长江流域委员会联合设立基金重大项目“洪水特性与减灾方法”研究,以期为未来洪水管理决策提出方向性建议。

关于防洪工程建设

洪水风险区管理

内涝治理

4

结语

1关于防洪工程建设

1.1控制洪水策略的困境

我国控制洪水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半个世纪后,与其他国家一样,该策略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①水灾损失仍呈攀升趋势

尽管经历了50多年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积减少了70%以上,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淹没区经济发展、资产增值,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兴建控制性防洪枢纽的坝址告罄

近期黄河小浪底枢纽、珠江飞来峡水库、长江三峡枢纽、嫩江尼尔基枢纽建成后,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可有效控制干流洪水、保护重要地区的防洪枢纽的坝址已基本用完,大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

③防洪水库的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虽然在个别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设防洪水库的自然条件,但在现阶段,由于其经济、移民、公平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使得许多水库的兴建变得不可行。

④堤防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的制约

我国现有堤防约26万km,是防洪工程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分。我国河道洪水年均损失约250亿元,若通过提高堤防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可行的投入如表1所示。

年均损失(亿元)

减灾比例(%)

减灾值(效益)(亿元)

可行的工程投入(亿元)

250

10

25

30

75

50

125

我国江河堤防,尤其是主要堤防,已经较高,多是经数十、数百年不断加培而成的,堤基、堤身皆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在堤内外水头差不大时,经过抢险,通常可以渡汛,但若进一步加高,则在更高的水头下,隐患大量暴露,有可能出现抢不胜抢的情况,安全难以保障,即所谓增加高度而未提高标准。

⑤蓄滞洪区运用进退两难

我国现有蓄滞洪区97处,总面积约3.5万km2,蓄洪总容量970亿m3,耕地约200万hm2,人口1700万。这些蓄滞洪区大致分两种类型,一是洪水发生时首当其冲、运用频率较高的;其二是为防御特大洪水、保护重要地区预留的。

对于大堤间的行洪区,当河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将自然漫决或溃决,人为分洪可使其效果较好或损失较少。使调度运用面临困境的是后者,这些蓄滞洪区防洪标准都较高,建成后,许多从未使用或几十年没用,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比普通民垸更快,加之相应的管理措施尚不健全,一旦分洪运用,国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难以善后;但若舍弃不用,特大洪水的超额水量又难以安排,从而使这类蓄滞洪区处于取舍两难的境地。

1.2防洪工程建设方向

考虑到经济合理性以及社会、环境和公平性等因素,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的防洪工程体系总体上与防洪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未来的防洪工程建设方向应侧重于工程的管理维护与局部调整,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综合防洪功能。

2洪水风险区管理

2.1“32字方针”与洪水高风险区管理

1998年大水后,国家出台的“32字方针”启动了我国洪水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洪水风险区管理。

我国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可以防御常遇洪水,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已得到较高程度的保证,洪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沿江河湖泊的洲滩民垸以及行洪区和部分蓄滞洪区,人口约有1000万,这些区域是我国近阶段洪水风险区管理的重点。

根据“32字方针”,长江流域自1998年冬率先在1998年溃决的洲滩民垸开始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洪水高风险区减灾实践。截止到2000年,已移民94万人,退田面积1673km2,基本上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常遇洪水、甚至较大洪水(例如1998年洪水)泛滥和回旋的主要场所。

2.2人口迁移趋势与洪水风险区管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2%提高到约40%和50%,届时农村人口将由目前的8.8亿分别减少到8.3亿和7.2亿左右,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这两个阶段相应大约分别有0.72亿和1.4亿农村人口脱离对土地依存进入城镇。

对于洪水风险区,特别是洪水高风险区,目前面临着左右洪水管理决策的三大问题:人口、发展与减灾。对于目前人均1~2亩地的洪水风险区农村生产模式,充其量也只能解决温饱,而无望提高承受灾害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配合城市化进程,制定开发式移民政策是解决或有效缓解这三大问题的首选方略。

2.3以开发式移民为主要措施的洪水高风险区管理模式

在未来20~30年内,开发式移民的重点应放在洪水高风险区(洪水淹没频率高于10%)和使用几率较高的蓄滞洪区。对于这些区域,有两种发展模式:规模经营型和湿地恢复型。

开发性移民指配合城市化进程并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政策,将上述区域内的大部分居民迁移到城镇,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职业,脱离对土地的依赖。

高风险区移民后,对于原有生产效率较高的土地,可采取低防洪标准下的规模化经营方式,使经营者的收入即使在某些年份蓄洪的情况下也和周边地区居民相当。对于高运用几率的蓄滞洪区,因面临着运用补偿问题,应以建设无人区、实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为目标,将其改造为湿地,发展集团化的水产业和旅游业,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宜。

淮河东风湖蓄洪区结合周边小城镇建设的开发式移民和区内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洞庭湖一些“双退”圩垸开展的湿地修复、湿地经济项目、日本渡良濑蓄滞洪区的改造等是这两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3.内涝治理

由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水灾统计资料看,涝灾在水灾损失中所占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这一特点在南方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和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分析,在我国水灾损失中,涝灾损失约为河道洪水的2倍。

涝灾态势日趋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平原地区天然水面严重萎缩,原有水面被大量围垦,成为低洼易涝耕地。1950年代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内湖天然水面面积约占圩垸面积19%,目前已萎缩到5%左右,蓄涝能力减少75%,虽然修建了大量的排涝设施,仍不抵因蓄涝区减少所增加的涝水量,加之平原区积涝之时多处于河道水位较高的汛期,一方面自流排涝困难,甚至可能出现河道洪水倒灌的情况而被迫关闭排涝涵闸,另一方面为缓解河道防洪压力,有时会强制性地停用机排设施,形成“关门淹”的局势。这种情况在各流域普遍存在。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向周边地区高速扩张,这些地区又往往是低洼地带,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地表积涝水量增多,加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涝水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排涝通道和滞蓄雨水设施不充分,而造成一旦发生较强的降雨出现严重内涝的情况。

由于存在内水与外水的冲突和防洪与排涝的矛盾,对于农业地区最有效的治涝措施是恢复部分天然水面和湿地。据长江流域水利委员会分析,若要有效地缓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内涝问题,内湖净水面面积应在10%以上,即需恢复3000~4000km2的水面。

蓄涝水面和湿地保持在多少是适宜的是一个利害权衡的问题。在国家粮食短缺和广大农村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期,围湖造田、侵占湿地以求生产更多的粮食不可避免,在粮食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结构的改变和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迁移,退田还湖,逐渐恢复部分湖泊和湿地在目前已成为可能。

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400人/km2计,若要增加内湖水面面积3000km2,迁移人口将达到120万人。按毛集镇移民模式将这部分人安置到附近城镇,国家和地方的总投入约需180亿元;设每户不能搬迁的固定资产价值为2万元,移民固定资产损失约60亿元;按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耕地率为50%计算,退田所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约25亿元。假设减少的年均涝灾耕地面积与增加的水面面积相等,则年均减轻涝灾损失约60亿元,加上水产养殖、减轻河道防洪压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退田还湖的年效益估计在100亿元以上。

退田还湖地区的移民安置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配合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针对这些地区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实施计划,国家和地方辅之以经费支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30~50年时间内有效地增加内湖水面面积,达成易涝区人-水协调的生产与发展模式是可能的。

在以城市为重点防护对象,江河层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重点防洪城市,因河道堤防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这种情况已被近十余年的防洪实践所证实。同样,近来的水灾特性还表明,随着城市区域的迅速扩张,比之日趋严重的农村地区内涝灾害,城市内涝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如武汉、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内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由于城市不断地向低洼地带发展、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地面沉陷,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同等降雨下的内涝损失呈增长趋势。有些城市的机排能力虽然很强,但城市河道的宣泄能力却难以与之适应,例如上海市机排涝水入苏州河的能力达到1000多m3/s,苏州河的最大排水流量则不足400m3/s。在江河水位较高时,除造成内水难以排出,出现关门淹的情况外,还有河道洪水通过城市排水通道倒灌入城市的可能,由于河道水位在同等降雨条件下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洪水倒灌的事例也在逐渐增多。

与防洪一样,我国城市涝水的治理方针也是“以排为主”,由于上述原因,通过增加城市排涝能力缓解内涝问题已受到制约,就地消化城市雨洪将成为城市内涝治理的重点。

城市雨洪就地消化措施有多种形式。扩大城市天然湖泊或开挖人工湖泊是世界上各个城市都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已经高度开发的市区,由于占地问题,这种方法受到很大的限制。

城市新的开发区是雨洪就地消化设施规划的重点。日本对城市新开发的小区就有设置适当的蓄水设施,以保证就地消化20年以内降雨的规定。

分散式地消化内水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特征。城市的露天休闲娱乐场地,例如公园、运动场,通过设置可控的排水设施,可成为有效的临时滞蓄涝水的场所;建设下凹式城市绿地,也可大量储蓄雨水,同时还具有回补地下水的功效,这在北方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些国家,例如日本,就地消化降雨的措施甚至落实到了住宅等单体建筑物,利用房顶、场院、地下蓄水池等滞留雨水。

增加地面渗透能力兼具减轻城市内涝、减少产流量和缓和汇流速度、回补地下水的多项功能,常用的措施包括设置渗透桩、渗透箱、渗透沟、渗透池,硬性地面使用透水铺装等。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水务改革,城市治水事业逐步划归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为水利部门综合管理城市洪涝灾害提供了行政上的保证。

4

结语

在各大流域正实施和已规划的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以后,从全局的洪水风险以及面临的各种约束因素衡量,我国已提高防洪标准为目的的工程建设将基本告一段落,就工程防洪而言,其重点将向管理维护转移。

“32字”方针的提出和具体实施,标志着我国洪水高风险区管理的正式启动,结合城市化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通过移民、土地规模化经营、规范土地利用模式,是减轻洪水高风险区洪水灾害、协调人-水关系、实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达成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河道洪水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内涝,尤其是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对于农业地区,特别是南方易涝区,配合人口迁移趋势,因地制宜地改变部分土地的经营模式,恢复部分湿地,可经济有效地缓解内涝问题。而在城市发展和改造规划中,合理设置分散式的可兼顾休闲、娱乐、景观、雨洪利用等目标的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将是减轻城市内涝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洪庆余、罗钟毓,长江防洪与’98大洪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11

[2]

长江水利委员会,洪庆余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长江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4

[3]

松辽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辽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11

[4]

海河水利委员会,冯焱主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海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3

[5]

黄河水利委员会,胡一三主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黄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8

[6]

淮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2

[7]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薛建枫主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珠江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9

[8]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济南市,防洪非工程措施

1.研究意义

济南是全国32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我国少有的山水园林城市之一。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济南市在防洪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措施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然而,单靠城市防洪工程措施的建设不能解决城市防洪的问题。忽略了非工程措施的健全就导致了工程措施不能最有效的达到预期的防洪效果。因此,开展济南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探讨”对于促进济南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城市防洪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济南市洪灾的形成原因

济南市城市洪灾的成因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化发展使城市水文特性发生了改变,对降雨、径流、洪水等水文要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剧了洪灾的影响;另一方面,自身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市政规划不尽合理、防洪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与城市防洪要求的不适应,以及人们防洪意识的淡薄等也是导致城区洪涝灾害的原因。

3.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防洪非工程措施是在防洪工程措施不足以解决洪涝灾害的背景下提出的。科技论文。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可以被视为防洪工程措施的一种补充。但是,从防洪减灾的策略思想来看,它是一类独立的防洪减灾策略思想,体现了人类尊重洪水规律,主动协调人与洪水关系的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通俗地说,防洪工程措施着眼于管水”,而防洪非工程措施着眼于管人”。可见,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防洪策略思想,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的正确结合才能最有效地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因此,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就是:通过约束人类自身行为,以改善人与洪水的关系,从而达到防洪减灾目的的一种措施。具体说就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的措施,统称为防洪非工程措施。而这一系列的非工程措施构成了防洪非工程体系。

4.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议

针对济南市的具体情况,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可从以下几类着手:

4.1建立和完善洪水信息采集传输、预报预警体系

把实测或利用雷达、遥感等手段收集到的水文、气象、降雨、洪水等数据,通过通讯系统传递到预报部门进行分析,作出洪水预报,提供具有一定预见期的洪水信息,必要时发出警报,以便提前为抗洪抢险和居民撤离提供信息,以减少洪灾损失。

4.2建立洪水调度与决策系统

将水文、气象、预警等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形成大网络,通过网络采集有关雨情、水情、灾情,提取高水平的信息,通过对实时测报信息和预测、预报成果的集合分析,依照一定的调度规则,制订出防洪、排涝工程的调度方案。

4.3落实防洪组织机构

依法防洪。严格执行《防洪法》,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落实部门防汛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技术人员责任制。不断充实、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落实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重点部位落实防汛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不断加强防汛技术、法规学习,熟练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科学调度水平。

4.4制定防洪和抢险救灾预案

及时修订、完善、细化防洪预案、抢险预案”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科技论文。预案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可操作性,符合防洪实际,便于指挥和转移;二是要充分考虑险工险段等重点部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防护方案;三是做好技术培训,确保抗洪抢险人员业务强、用的上、顶得住;四是要做好应急渡汛方案”,做到随时发现险情,随时启动预案处理。

4.5洪泛区土地管理

洪泛区土地管理就是通过颁布一些法令条例,规范人们在洪泛区的开发行为,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实现洪泛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目的。

4.6加强防汛队伍建设

人防就是指防洪的人员组织,是防洪成败的关键,是夺取防洪胜利的保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防汛队伍及人员,分类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专业队伍和群防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达到快速、灵活、机动、有效。

4.7强化物资筹备

按照制定的物资保障方案,做好防汛抢险物资的补充和储备工作,适时调整布点和数量。重点防洪工程、重点部位的防汛物资一定要足额储备到位。特别是做好应急抢险用料应对措施,必须做到足额、快速、随要、随到、随用,保证抢险应急。

4.8建立洪水保险机制

实施洪水保险,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分担特大洪灾的风险、增强社会总体承灾能力。科技论文。与其他自然灾害保险一样,具有社会互助救济性质。洪水保险本身并不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而是以投保人普遍的相对均匀的支出来补偿少数受灾人的集中损失。

4.9宣传与群众自救

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思想,落实责任,加强防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洪水的危害性、周期性和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及安全避险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水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刘国纬.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定义与分类.水科学进展,2003,(1).

[2]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济南城市防洪研究.2008,8.

[3]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济南市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10).

[4]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5]陈祥.城市防洪规划的几点思考.治淮,2007.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篇5

一、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工作体系

1.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和协调机制,及时调整充实指挥机构成员组成,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服从指挥、统一行动,树立“一盘棋”思想,做到协同作战、整体推进,形成全县上下一致、左右联动、顺畅高效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共同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县防办牵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

2.健全工作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指挥机构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适时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防指成员会议、形势分析和督查督导等专题会议,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强化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职能。县防办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衔接机制,会同防指成员单位建立健全定期会商、信息共享、应急值守、协调调度、督导考核等各项制度,确保防汛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县防办牵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责任落实

3.强化属地责任。各乡(镇)场要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到位。要及时调整各级各类防汛抗旱责任人,并在当地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县防办牵头,各乡(镇)场、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压实主管部门责任。县防指有关成员单位要严格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指导监督本行业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落实本部门防汛抗旱责任人,并按规定进行公示。(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5.夯实管理单位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水库、堤防等防洪工程管理单位和城市内涝、山洪灾害风险区责任制落实,逐个区域、逐个单位、逐项工程明确各类责任人,并按规定向社会通报。(水利、住建、发改、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文广旅游、应急等相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6.落实群测群防措施。严格落实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社、社包户的防范责任制,建立村级风险管理台帐,完善风险排查防御准备和预警信息处置流程,确定信息员、预警员、监测员、安置员、救援员等工作人员。要加密山洪地质灾害点巡查频率,设置警示标志,做好雨情水情观察、值班巡查、洪水警报、汛情通报、组织转移、防汛抢险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群测群防意识和避灾能力,解决好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问题。(各乡(镇)场、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突出工作重点,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7.抓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各乡(镇)场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水库安全管理,落实好水库“三个责任人”,做到组织、管理、预案、制度、队伍、物资“六到位”,全面提高应对水库突发汛情和险情的能力。要按照“谁调度、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水库调度运行计划,汛期严禁超汛限水位蓄水。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县水利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8.抓好河道防洪管理工作。要以主要河道河段内乱建、乱修、乱倒、乱采、乱占等为重点,按照防洪规划和河道行洪安全要求,加大河道执法清障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确保汛期行洪通畅。(县水利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9.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人调查分析沟道、滑坡地段、河流交汇处等山洪易发区基本情况,落实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的预警、抢险、撤离、群测群防等措施,确保万无一失。(县水利、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0.抓好城市内涝管理工作。加强城市排涝监管,住建、水利等部门要摸排外洪内涝风险,统筹长远建设补短板和应急防御控风险,落实排涝安全措施。要突出低洼区、地下空间、下凹立交桥等易涝区域,强化监测预警,疏通排水管网,配备排水设施,完善疏导方案,全面落实内涝应对各项措施。住建部门要加强城市排涝建设指导,优化城市排水防涝规划,逐步改造排水管网,提升城市防涝排涝能力。(县住建、水利等各相关成员单位分工负责)

11.抓好涉水防洪安全工作。有关涉水涉河涉沟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在建工程管理,规范建设临时度汛工程,落实安全度汛措施,保障建设项目和上下游、左右岸公共防洪安全。文广旅游部门要加强旅游防洪安全管理,督促指导涉水景区管理单位分析景区和线路防洪安全风险,优化开放时间和运行计划,加强警示宣传,强化预警避险管理。(县水利、文广旅游、住建、应急等各相关成员单位分工负责)

12.抓好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县防指办和有关部门要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水旱灾害风险隐患,用好普查成果,确保底子清、情况明、识别准,措施有力、防范得力。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整治山洪防御、水库度汛、城市内涝、涉水经营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强化防洪管理,整治风险隐患,加强督促整改,落实预警抢险责任和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和工作台账,限时完成整改,逐一销号。特别是涉水在建工程,汛前难以完成隐患整改的,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度汛方案,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度汛安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向县汛指报送行业检查和整改情况。(县防办牵头,各乡镇、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3.抓好旱灾应对工作。各乡(镇)场和气象、水利、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掌握旱情动态,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制订抗旱灌溉用水计划,统筹安排好生产和生态用水,做到科学调水,合理配水,确保城乡饮水安全,确保抗旱浇灌工作顺利进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各项准备,适时开展增雨作业,增加有效降水。指导群众加强田间管理,落实农业科技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旱灾损失,确保全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各乡镇、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应急准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4.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防办要结合新形势、新变化,尽快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做到监测预报预警、会商研判、应急响应、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等各个环节全覆盖,不断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县防办抓总,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5.健全专项方案预案。县水利、住建、交通、应急、文广旅游、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已建和在建工程度汛方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城市排涝应急预案、工程巡视检查值守方案、工程防洪抢险应急预案、旅游景区暴雨洪水防御方案、工矿企业防汛应急预案、农业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等。按时完成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确保汛期出现险情时,能够快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损失。各类防汛度汛方案预案,按照“谁主管,谁审批”的原则落实。(县防办抓总,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6.充实防汛抗旱物资。各乡(镇)场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县防指要求,结合实际,按照“统一储备、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合理负担”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储备,有针对性地补充防汛抗旱物资装备,足量储备防汛抗洪抢险物资,保障防汛抗洪抢险工作需要。有关防洪工程、在建工程主管部门要按照“抢早抢小”的目标,以工程管理单位为主组织抢险队伍,储备必要物资,做好汛情险情初期响应抢险的准备。(各乡镇、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7.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群众性各类抢险队伍的“一专多能”作用,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应急力量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与武警部队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志愿者协助组织群众转移撤离、巡查防守和险情抢护,确保群众转移安全高效。(人武、消防、应急、水利、住建、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各相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8.强化实战化演练。各乡(镇)场及有关部门要定期检查方案预案落实情况,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抢险救援演练方案,适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队伍防汛抗旱实战模拟演练。县防指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开展实战模拟演练。(各乡镇、相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9.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各乡(镇)场及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各级各类人员业务水平。(各乡镇,应急、水利、气象、住建、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相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积极应对水旱灾害,确保汛期安全

20.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县气象、水利部门要加强防汛抗旱监测设施设备的管理、检查和维护,确保各类设施设备正常、可靠运行。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切实做好雨情、水情、旱情、工情的监测,及时做好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重要河段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确保监测高效、预报精准、预警及时。(县气象、水利部门牵头,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1.加强会商研判。县防办要准确掌握汛情、险情、灾情,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会商,进行风险研判;当发生重大汛情、灾情或启动应急响应等紧急情况时,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专题会商,共同分析研判,研究防抗救措施,安排部署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各成员单位应根据承担的防汛抗旱职责开展专业会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县防办牵头,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2.加强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各乡(镇)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防汛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值班人员在岗、领导带班在位。值班值守人员密切关注雨水情变化,了解情况,掌握形势,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知。加强信息报送,适时报送汛情旱情,第一时间上报险情灾情,确保第一时间决策、第一时间处置。(各乡镇、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防洪排涝工程;规划设计;计算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某镇位于东江南支流下游的水网地带,属冲积平原区,区内水系发育,水网纵横交错,为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某镇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目前已编制了防汛应急预案、防旱抗旱应急预案及防台风应急预案,并积极配合市三防办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某镇大部分堤防工程已建设完成,堤防、水闸的联合运用基本解决了近期**镇的防洪问题,但围内遭遇大暴雨时由于缺少排站工程受淹时间较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某镇属农村地域,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基本无堤围工程,仅在农田灌溉区建有水闸用于挡潮和排水,改革开放后,某镇城市建设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防灾减灾工程的开展,修建水闸、堤围工程,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提高,基本形成了依靠堤防、水闸挡洪,内部依靠水闸、渠道排水的总体布局,但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加之部分工程运行时间已久,防洪排涝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年代久、建设标准低

(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不足

(3)房屋建设紧临排水渠道,占用过水断面,增加排水阻力,部分过路涵束窄渠道严重。

(4)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原有的鱼塘、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地面硬化,不透水性增强,可用于调蓄的面积减少,加重了受灾的程度和排涝的压力。

(5)区内农田区和建成区镶嵌分布,共用排水通道,不利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建设。

2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利发展理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城镇抗灾能力为中心,加快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现代水利的转变,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为实现“人水和谐”的社会及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1防洪排涝规划原则

(1)以某镇总规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排涝达标整治与防洪工程达标整治同时进行。(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排蓄结合、自排与强排结合。

(3)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减少搬迁。

(4)采取分片治理、清淤清障,做到水系畅通、排水自如,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

(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工程管理。

2.2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6号文),“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和南宁、柳州、梧州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东莞各镇区属“其他重要地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确定某镇防洪(潮)标准为5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根据某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建设现状,为配合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结合《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粤水办【2002】95号文)中对珠江三角洲治涝标准应采用20年一遇排涝标准的要求,本次规划**镇城区河(渠)道、排站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基本不成灾,农田区排站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

(3)建筑物设计标准及等级

结合《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确定堤防级别为3级,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

根据《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最大过闸流量1000~100m3/s的水闸,工程规模为中型,等别属Ⅲ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洪水标准采用3级,即设计洪水标准不低于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不低于100年一遇。最大过闸流量100~20m3/s的水闸,工程规模为小(Ⅰ)型,等别属Ⅳ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洪水标准采用4级上限,即设计洪水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采用50年一遇。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规模为中型的排站,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4级,泵站建筑物防洪标准设计标准采用30年一遇,校核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规模为小(Ⅰ)型的排站,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泵站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3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3.1防洪排涝体系总体布局

现状防洪排涝布局是采用修建堤围的方法防御境外洪潮水入侵,区内则主要通过水闸、渠道工程排出内涝水。

由于某镇堤防纳入近几年实施的防灾减灾项目,绝大部分堤围已进行加固改造,防洪排涝规划总体布局基本遵循原布局,依靠堤围达标建设防御围外洪潮水入侵;区内通过新建排站、水闸工程,整治内河涌,排除区内涝水;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优的治害效果,保障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3.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对现有堤防进行防洪复核,规划对不满足防洪标准部分堤段进行达标整治,对于堤面仍为土堤,由于现状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4排涝工程规划

3.4.1水利计算方法

水闸、排站联合运用,以内洪为主时对应外海多年平均高高潮水位;以外海设计潮位为主时对应区内多年平均年最大24h降雨量150mm产生的洪水,最后取其外包线成果。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淹没系数;

—堰流流量系数,

ε—侧收缩系数

B—水闸净宽(m);

Ho—闸前水深(m);

V1,V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滞蓄水量(万m3);

Q1,Q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来水流量(m3/s);

Q—闸排流量(m3/s);

W—闸排水量(万m3);

q—电排流量(m3/s);

t—计算时段(sec)。

3.4.2计算基础条件

(1)外江水位过程:采用分析计算成果。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篇7

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和近期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并要求“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防汛抗旱并重,不断建立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立投入增长机制等,从根本上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的减轻旱涝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是一项十分紧迫、十分繁重的任务。

一、防汛抗旱形势严峻、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意义重大

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5省遭受世纪大旱,造成5000多万群众受灾,50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2000万群众面临饮水困难。2010年7月22-24日,我市40小时过程降水量达最高达316毫米,为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水过程,沮河柳林段洪峰流量达到1100立方米/秒,洪水超百年一遇。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等5省持续偏少的降雨,遭受严重干旱。入汛后,又发生干旱急转、旱涝交替频发的洪涝灾害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给群众饮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根据气象部门分析预测,今年汛期我市降水仍然偏多,夏末有伏旱,入秋后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但有秋淋,局部发生旱涝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抗旱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化、细化、量化、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全力确保我市安全度汛。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防汛抗旱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防汛抗旱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旱涝灾害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的关键时期。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规律、人水和谐,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群防群控,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本治标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快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确保城镇和水库安全,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主要目标是:基本完成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综合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及群众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洪涝灾害损失进一步减少,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不断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积极推进防汛抗旱“两转变,一提高”。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一)加快预警预报体系建设。一是建设旱情监测系统。建成市级监测中心站1个,旱情固定监测站12个。二是基本建成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3年内实现市、区县两级防汛抗旱视频会商和重点乡镇、重点部位视频会商,5年内实现市、县、乡镇及重点部位防汛抗旱视频会商全覆盖。三是完成4个区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建成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5年内实现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水情监控系统,并延伸至重点水库、村组和重点地段。

(二)加快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建设。一是基本完成漆水河、沮河城防段建设任务,提升城防段设防标准。5年内完成五里镇河、红土河、清河等主要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提升沿河主要乡镇农防段防洪标准。二是加快我市抗旱水源战略储备建设,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同时建成一批水窖、涝池等小型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抗旱应急工程20处。三是重新编制漆水河、沮河流域防洪预案,并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为防汛抗洪抢险提供科学依据。四是编制完成市抗旱规划,为科学指导今后抗旱减灾工作打下基础。

(三)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二是5年内完成市级防汛抗旱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及基层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三是建设市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备达到省定标准,实现防汛抗旱物资属地管理、统一调配。

三、全力做好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正处“七下八上”的关键节点,做好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意义重大。

(一)夯实防汛抗旱工作责任、确保防汛抗旱安全。一是采取得力措施,层层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切实把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落实到厂矿、社区。二是认真落实防御超标准洪水的组织指挥机制,要从人员安全撤离、巡堤抢险、物料供应、交通保障、安全保卫、新闻宣传、救灾安置等方面逐一落实责任和措施。三是提早落实包抓河道、水库、城镇以及重点防洪工程的包干责任制。四是认真落实联户叫醒责任制和防汛信息员制度。使预警措施、撤离方式、安置地点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扎实抓好各项非工程措施的落实。一是开展防汛安全检查,对本辖区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逐一登记,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二是组建好以民兵、预备役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专业队伍建设。三是结合本地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并细化有关防洪调度方案和预案,制定或修编抗旱应急预案,落实群众迁安方案。四是加快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进度,积极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旱情监测系统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加快防洪抗旱工程建设,提升应急能力。一是全力推进防汛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年内完成五里镇河治理工程建设,新建城镇段堤防2.89公里,农村段护坡11.94公里。二是加快完成沮河庙湾、柳林、瑶曲、照金、新区段,漆水河城区、大同沟、史家河、孙家河、青年路段水毁堤防修复加固工程。三是开展以治理河道“三乱”为主要内容的河道专项整治活动,维护河道生态秩序。四是完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修复5处,新建3处,新增应急灌溉面积1300亩。

(四)强化措施,保障水库运行万无一失。一是严格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和水库管理权限,落实水库防洪安全责任和措施,精心搞好水库汛期调度管理,坚决服从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调度命令。二是强化淤地坝的防汛措施,落实汛期安全巡查制度,真正做到标准内洪水不垮坝,超标准洪水有措施。三是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区七一水库、耀州区涧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紧宜君县马沟、梁塬、东舍水库,耀州区沟西、友谊水库,印台区枣园等6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

(五)积极抓好城市防洪工作。鉴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部分大、中城市内涝形势严重,城市防洪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一是要把城市防内涝工作作为我市防汛重点工作之一,采取行政领导负责、制定完善预案、分片包干、联户叫醒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实抓好,改变目前重地上建筑、轻地下设施,重平面硬化、轻立面拦蓄,重建设、轻管理的“三重三轻”现象。二是要加快建设规划步伐,从根本上消除城市防内涝不安全隐患,在城乡建设规划前要事先征求防汛部门意见,工厂、小区、道路建设、特别是沿河地段的各类涉河项目工程建设,应由防汛部门前置审批。三是抓好隐患排查。要组织人员及时排查各类不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每次强降雨过后,要及时组织人员清理排水渠、下水道淤积,避免“水漫金山、逢雨必涝、逢洪必瘫”的现象发生。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篇8

【关键词】城市防洪工程;有效性;经济性

自古以来,我国多以农业大国自居,以往的防洪重心更多是放在农业、农村。然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6年的43.9%,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聚集到城市中来。[1]城市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安全都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城市防洪非常重要。然而,我国目前城市防洪体系还比较薄弱,防洪能力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很低。城市在防洪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效率低下,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有效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正确途径。

1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城市防洪工程是指为抵御和减轻洪水灾害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的系统。为了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防洪系统。但是与农村的防洪工程不同,城市的防洪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建设的艰巨性。

1.1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区域相对较小且集中

城市通常都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重要的部门和基础设施以及大的厂矿企业都设置于市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城市人口集中,财富积聚,其保护区域相对较小也很集中。虽然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其所占面积仍然相对较小。所以城市防洪体系可以集中,这为城市防洪的分区防护提供了可能。对于城市核心区域保持最高的防洪标准,而对非核心区域可以采取稍低一点的防洪标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1.2城市防洪存在二元结构与多头管理现象

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分为防洪、排涝两部分。两者本应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但多数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都普遍存在着“二元结构”现象,即城市范围河道归水利部门管辖,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有的还归属城建部门,城市范围地表水排放归市政部门的管辖。这样混乱且职责不明确的管理系统,很容易使城市的河道管理和排涝对接出现问题。结果就是城市内部防洪排涝设施的日常维护、多头管理现象也比较突出,经济效应差。

2完善管理,增强工程有效性

针对城市防洪工程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增强系统管理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要把城市防洪工程作为一个区域的管理系统,从多个角度完善,增强系统的整合力。

2.1人员管理

制定城市防洪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及相应的技术操作流程,使城防工程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有了规范化的运行管理制度及相应的技术操作流程作保障,就不至于在人员岗位变动的情况下出现管理脱节的问题,安全也就有了保障。同时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对自动化、液压和高压控制方面专业人才的引进。现代化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自动化程度很高,作为一种对专业和技术要求特别高的系统,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控制和维护。另外,还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监测技能、测量仪器、法律法规及各种相关工程事故处理方法培训,以提高单位人员素质及应对危机的能力。

2.2上下级管理

在城市防洪工程管理系统中,应该加强与上下游部门的合作,特别是对防洪工程运行有影响的,如大坝、水库、电站等,必要时由水利主管部门统一调度,保证工程的安全。要科学地明确防洪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治理的主体单位,城市防洪工程要避免水利、建设、城建等相关部门都在管,都管不好的现状。小型水库按分级管理的要求,按水库等级明确主体,统一工程管理和工程施工管理,减少“有利益都上、有困难都让、有问题都躲”的尴尬局面。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整合各方面力量、资金和资源,把防洪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2]

2.3工程运行管理评价

最后,在城市防洪工程完建的日常工作中,建议管理单位自己或上级单位组织人员对城市防洪工程运行、维修、养护和监测等内容进行评价。主要复核工程各项规章、制度和计划是否落实,对出现问题的地段是否及时处理,工程监测记录是否完全等,针对工程管理上的不足提出意见、建议,以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实际运行水平。

3重视效益,提高工程经济性

防洪的目的,就是要求用一定的工程措施防止或减少洪,其减少的灾害损失就是防洪工程效益。衡量城市防洪工程的经济性,就应该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来测度。

3.1工程的投入成本

城市防洪工程的投资主要是指主体工程、附属工程、配套工程、移民安置及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所需的投资。分洪滞洪工程淹没耕地和迁移居民,如果若干年才遇到一次,且持续时间不长,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偿,可不列入基建投资。

城市防洪工程的年运行费主要包括工程实施后每年需负担的岁维修费、大修费、防汛费等。一般岁维修费率为0.5%~1.0%,大修费率为0.3%~0.5%。防汛费是防洪工程的一项特有费用,与防洪水位、工程标准、防汛措施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随着防洪标准的提高而减少。[3]

3.2工程的经济收益

由于防洪工程这种大型的、具有社会效益的公共品特性,很难用一些指标来衡量其收益。在此笔者提出,借用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概念,用防洪工程保护辖区内人口数量、财产等机会成本来衡量其经济收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固定资产都集中到城市,而且人口密集,一旦城市防洪体系失守,将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亡。笔者建议用统计局对城市防洪工程辖区内的经济统计指标作为机会成本,来衡量该防洪工程的经济收益。

4实例分析和比较研究

针对当前城市扩张性用地和城市防洪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除了一些普遍性的防洪策略和防洪措施,水利部门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环境和要求,以高效的战略指导实施不同的战术操作,从而确保防洪工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下面从以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广西、河北和山东等省份,用实例进行比较探究,摸索出面对洪水威胁的环境,城市完全可以生存发展的新思路。

4.1广西沿江城市防洪工程改革与探究

广西地处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斜坡地带,是一周高中低的盆地,因暴雨引发的洪水从高原地带直泻平原盆地后,极易壅积于低平的盆地或谷地,浸上城市所在沿河阶地形成灾害。[4]进入20世纪后,新的城市规模逐渐兴起,旧区中原先起防洪作用的城墙、壕沟被清除后,沿江筑堤成为最主要的防洪手段,来保证城市的安全。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建和一段时间的无序发展,广西沿江城市在洪水期间即使堤防挡住外江洪水,内涝问题还是会出现。而且,城市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加上及时有效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及相关非工程防洪措施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工程防洪措施所起到的保护作用。

城市综合防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还是加快城市内工程性防洪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城市内防洪工程设施的配备和防洪措施的完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4.1.1市区内河道治理。首先应确保市区内主河道和支流两侧的清障力度,拆除和清理阻碍物,留出足够的泄洪通道和滞洪库容。其次是逐步挖掉城区河道中不必要的洲滩和礁石,以拓宽局部河道,从而避免这些地段在洪水期间,形成阻碍行洪的瓶颈。

4.1.2合理制定排涝标准,坚固排涝设施。由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市区中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面积大量增加,地表径流峰值也不断增大;加上排涝设施配备不够完善和缜密,城区内支流滞洪库容又在减少,很容易导致涝水无法及时抽排而内涝的尴尬现象。因此,排涝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是排涝工作的先期必要准备。

4.1.3注重生态效益,贯彻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利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水利建设基础上,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是城市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是指以现代的治水观念为主,即包括科学的管理体系、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现代的工程设施来治理水,使得水资源、水生态、以及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

4.2临沂市城市防洪工程改革与探究

沂河是淮河的支流,是山东省的重要防洪河道。临沂市位山东省南部,沂河正好纵贯全境,因此该市极易发生洪涝灾害。过去,临沂市区内排涝,主要依靠的柳青河、陷泥河、涑河等,但是这些河道设计防洪标准低,加上长年不断淤积、垦植等原因,现有防洪标准演化到不足10年一遇。而且,有报道称该市内的地下排水管网的出口往往不畅,所以每遇大雨就积水严重,严重影响市民生活。[5]

制定合理的城市防洪标准是该市防洪工程建设的首要着眼点,否则频繁的洪水危机必然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当前,临沂市城区现有防洪工程主要是沂河、涑河的堤防建设。根据该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分区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从而加强城市防洪的合力,是当前工程建设的指导理念。而且,根据临沂市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进程,相关水利部门应重点做好城市河道的清淤治理工作,并以15年除涝标准为要求。其次,疏挖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增大排水能力。只有打通城市排涝出口,才能保证排水畅通。另外,还应提高小型水库的利用率,克服传统的“重建轻管”的观念。要以“三分建、七分管”的指导思想对水库进行管理,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所以,对大小水库的精心维护,是防洪工程的效益得以持久发挥的保证。

4.3石家庄市城市防洪工程借鉴

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省会城市,人口密集。该市区主要受滹沱河、北泄洪渠以上的太平河与古运河以及南泄洪渠以上的金河与河等三个系统洪水影响。滹沱河为该市第一大洪源,目前其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流量3300m3/s,滹沱河北大堤是省重点防洪工程。[6]

北方城市石家庄市的防洪工程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南北防洪堤顶高程不满足设计防洪标准要求、南北泄洪渠及河行洪标准低以及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尚未完成仍有隐患等等。

但是,诸多专家学者根据石家庄市洪涝水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防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值得其他省市的学习和借鉴。例如,针对该城市防洪应采取外阻滹沱河、太平河洪水入市,内排涝水出市的对策;城市防洪的设施建设包括南、北防洪堤,南北泄洪渠,以及市内的排水管网、明渠等等。

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该市也在积极进行河、渠清障整治工作。滹沱河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规划治理,纳入流域防洪规划。太平河、古运河和北泄洪渠均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整治。另外南泄洪渠规划治理按5年一遇洪水标准,相应工程措施为疏浚、拓宽和浆砌石衬砌。各项标准有的放矢,也切合实际。

5小结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未来二三十年仍会迅速显著发展,所以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道路任重道远,且困难重重。但只要在建设城市防洪工程时,以科学的管理水平为保障,以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为目标,那么城市防洪工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就能实现,就能保证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顺利进行。

另外,通过实例化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暴雨径流较大的南方地区,尤其一些沿江、河的城市,其排涝工程应尽量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城市防洪既是区域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整体生态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防洪的标准和质量也应更上一层楼,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则是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梁礼民,当前我国城市防洪工程特点及新的变化趋势[J],民营科技,2010(7):197

[2]刘立新,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治理是变“水害为水利”的积极举措[J],工作研究,2009(1):46

[3]曾海强,城市防洪工程经济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8):142

[4]马洪川,广西沿江城市防洪策略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8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篇9

首先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向出席分会的各位来宾、专家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防治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战略问题。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防治洪涝灾害是中国需要长期应对的严峻挑战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的洪涝灾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发生频率高。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二是受灾范围广。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三是一旦受灾,损失严重。在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约有全国二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洪水的威胁。

防治洪涝灾害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目前,全国重要江河具备了防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一般中小河流具备了防御5~1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能够有效应对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防洪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人与水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江河行洪能力与湖泊调蓄能力萎缩,大洪水缺乏出路。二是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集中区域相互重合,洪水风险大。三是洪涝灾害与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使得防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防洪模式受到挑战。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实施洪水管理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人类对水的约束越大,洪水对人类的破坏越强。洪水是客观存在,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在江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中国已经形成的密集人口、发达生产力不可能作很大调整。随着人口增加,人水争地的矛盾还会更加尖锐。而洪涝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洪水出路的矛盾,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政府对防洪减灾工作正在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核心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实施洪水管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综合防洪体系,使防洪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是防洪的基础。目前,中国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但多数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预报、监测、指挥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建设,配合工程措施,提高综合防洪能力。

2、规范人类自身活动,使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有效规避洪涝灾害的要求相适应。洪涝灾害表面上是洪水对人造成的伤害,本质上是人水关系不协调。因此,要从以往单纯注重防御洪水,转变为既管好水又管好人,规范人类活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尽量保护河湖水系、滩涂湿地。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地区,要根据防洪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退田还湖,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间。

3、实施洪水风险管理,使洪水带来的风险能够与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解决人多地少、水土资源需求压力过大的问题,必须承受适度的风险。中国政府开始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防洪工作中,力求通过建立健全洪水风险控制与补偿、防洪保险与社会保障救助等制度,借以分担、承受和化解洪水风险,将洪水风险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限度以内。

4、科学利用洪水资源,使洪水的资源化能够与中国短缺的水资源形势相适应。中国水资源的70%是洪水资源,洪水资源的利用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紧缺问题至关重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既保防洪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5、优化防洪措施,使防治洪涝灾害与保护江河生态的要求相适应。洪水在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科学规划江河治理方案,合理建设防洪工程,优化洪水调度,有效配置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促进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或修复。要高度重视解决水利工程对生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6、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使防洪减灾管理模式与洪涝灾害的社会化特点相适应。防洪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要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避险能力,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三、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目标和任务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目标:在五年之内使得重要江河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分别能够防御100年、50~100年和20~50年一遇的洪水,重点海堤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级风暴潮。

中国防治洪涝灾害的近期任务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五大体系:

一是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优化工程布局与调度运行方式,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

二是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区域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加强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以及洪泛区的管理,提高水文预测预报、防洪调度和决策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和落实政府各部门所承担的防汛责任和任务,广泛发动群众,坚持军民联防,逐步建立社会化投入和保障机制。

四是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协调各方权益,维护整体利益,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规范工程抢险、防洪调度、救灾救助、经济补偿等行为。

五是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研究推广科学、实用、先进的防汛抗洪技术、材料和设备,早日实现洪水管理技术现代化。

女士们,先生们: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防洪排涝;问题成因;措施对策

Abstract:thedomesticurbanfloodcontrolandwaterloggedeliminationworkisanimportantcontentofth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isoneofthecityresidentstoensurethenormalworkandlifeofthefundamentalguarantee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cietytohavetheimportantmeaning.But,thedomesticurbanflooddisasterfrequentlyoccurs,directlyaffectthecityPeople'sDailylifeandsafetyandproduction.Belowislookingforreasonsofproblems,thispaperdiscussesthecountermeasurestosolveproblems,andtoimprovethesystemofcityfloodcontroldrainagecapability.

Keywords: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Problemscause;Measur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2011年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洗刷了闷热的同时也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今年5月10日前后,两场雨,使我国南方数座城市受淹,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1米左右。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2.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构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2.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2]。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2.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2.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各地在按国家标准确定防洪标准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如上海市确定的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了千年一遇,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城市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涝标准定得过低,这也是城市内涝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如江苏省如东县城少数地域,每遇稍大的暴雨,路面积水较深,家具商城进水,居民床铺、冰箱泡水。

2.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3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

针对问题成因和灾害状况,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

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

3.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3.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

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

3.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

3.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江苏省排涝标准也为20年一遇,南通市结合自身实际还加上最大24小时暴雨逐时段不受涝。

3.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3.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

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

4小结

总之,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参考文献: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篇11

为扎实做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区防汛应急处置能力和工程防御能力,根据省水利厅、市林水局、区防汛指挥部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2009年防汛防台工作意见:

一、防汛工作形势

㈠汛期天气预测:

根据省、市防汛及气象部门初步预测:2009年属于气象灾害中等偏重年景,平均气温偏高,有出现高温干旱的可能;降水总体接近常年,空间分布不均;入梅时间接近常年,出梅时间较常年早;台风影响比20*年严重,预计有3个以上台风影响我省。根据市水文总站中长期预报,今年我市江河水势有超过警戒水位的可能。从时间周期上来看,我市正由枯水期向丰水期转变,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概率在进一步增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㈡防汛工作进展

三月中下旬,区林水局对各镇、上塘街道进行了防汛大检查。重点检查了一批河道、水闸、堰坝、机埠、堤防等水利设施及半山的山洪易发地段,对一些启闭设施进行了现场试车。从检查情况看,由于各镇、街道领导重视,水利工程设施普遍进行了改造更新,河道管理进一步规范,非工程措施得到加强,全区综合抗灾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防汛工作做到了早检查、早部署、早准备、早落实;

二是部分河道开展了综合整治,河道行洪能力明显提高,加之对区域排涝设施的改造,防洪排涝能力和综合抗灾能力有了提高;

三是今年防汛物资准备充分,据统计,各镇、街道已落实草包16500条、编织袋11000条,铅丝900公斤,另外还有木材、钢材、铁铲、应急灯等物资。同时,今年已落实抢险队伍34支,抢险人员421人,运输车辆45台,挖掘机7台,推土机4台,抽水设备103台。

㈢存在主要问题

1、涉河在建工程影响行洪和正常的排涝。如红旗河东段整治工程、花园桥河北段整治工程、康桥河整治工程、电厂热水河整治工程、沿山河整治工程等施工,对河道行洪有一定的影响;而神龙桥河桥梁工程、管家漾桥梁工程截流施工,直接影响行洪,存在较大隐患。康桥河由于康桥路桥梁截流施工,神龙桥河由于沈半路及上塘河整治的影响,直接造成无法正常排涝。

2、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如祥符阮家桥河、永兴河南段河床淤积严重,水草、垃圾成堆需清理。

3、河道整治的不彻底造成防洪标准下降,最为直接的就是降低了河道堤防标准。其中:北马桥港约500米,杨店桥河约800米,康桥河约400米的河道在整治过程中出于景观需要,虽然护岸工程已完成,却大大降低了河堤的高程,圩区排涝能力无法保证,且堤防高度未达标准,给防汛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4、部分水闸、排涝设施老化、机械设备陈旧,虽经逐年改造,但还有部分机械设备没有更新。一些新建的水利设施尤其是防汛排涝设施尚未明确管理主体,将严重影响正常的运行管理。

5、偷窃现象时有发生。离村庄较远的机埠电线、电动机容易被偷,如皋亭神龙桥机埠被偷去电动机一台。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㈠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立足于抗大灾、抗多灾、抗长灾;坚持防汛防台抗旱并重,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全面推进防汛排涝工程与河道综合整治建设,着力提升防汛防台抗旱综合能力;科学、快速、高效地处置洪涝台旱灾害,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㈡工作目标。严格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的“四不一正常”为防汛工作目标,即确保实现“江河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城镇不进水、人员不死亡,杭城和重要城镇生产生活正常”的防御目标,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台及次生灾害损失。具体做到:全面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层防汛防台能力;加强预报预测预警,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确保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确保半山山塘、水库,运河、余杭塘河重要堤防等水利工程在设计标准内安全度汛,确保在建涉水工程安全度汛;确保用水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三、工作措施

各镇、上塘街道要按照防御流域性大洪水、强台风、局部强降雨和严重干旱来做好准备,做好水毁工程设施修复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措施落实,加快基层防汛应急能力建设和预警体系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活用水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涝台旱灾及次生灾害损失。

1、加强组织领导,提升防汛防旱合力

各镇、上塘街道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以开展“三个*”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紧密协作、互相配合,进一步完善各项责任制,克服侥幸麻痹思想,把防汛工作摆上当前重要议事日程,对照目标任务抓贯彻,突出重点难点抓落实,确保防汛防台防旱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区林水局也将在区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工作部署下,及时汇总各镇、上塘街道的防汛工作情况,并及时上报区防指(办)和区政府;同时,各镇、上塘街道要根据情况,一旦进入主汛期或发生连续暴雨,要根据各自《防汛应急预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做好防汛工作,团结治水、合力抗灾。

2、落实隐患整改,提升工程防御能力

各镇、上塘街道要对前一阶段汛前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再分析、再部署,要抓住主汛期前这段时间,在思想上、物资上、组织上做好“抢大险、救大灾、抗长灾”的准备,对防汛工作进行再检查、再部署、再落实。

一是要针对目前情况,对管辖范围内的防汛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按各自工作职责,明确防御重点和难点,研究提出防御对策;

二是要进一步做好重要堤防的抢险准备,落实巡查抢险措施,尤其是存在隐患的河段要及时整改,确保整改到位;

三是要抓紧做好水闸、排涝机埠等水利排涝设备的调试检修工作,保证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果断处置存在的问题。

四是对重要行洪河道在建工程,按照防汛属地管理原则,要逐一建立联防机制,会同建设业主与施工单位落实防汛应急预案,落实抢险队伍、物资储备和机械设备等度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对违法设障影响河道行洪、影响堤防安全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

3、增强统筹兼顾,做好防台防旱准备

要在抓好防汛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防台防旱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合理配置。各镇、上塘街道在主汛期结束后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注意台风和旱情情况,做好防台和防旱各项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明确处置方案,妥善处置。

4、确保信息畅通,做好汛期日常工作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篇12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实施“粮丰林茂•北国*”战略部署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对保障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我市实际,就2009年内河防汛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进一步加强今年防汛保安全的紧迫感

由于我市地处渤海之滨,地势低洼,黄河、*、*、漳卫新河、小清河等诸河道下游,形成了十年九旱、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等水旱灾害发生的基本特点。一方面水资源分布不均,严重短缺,供求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汛期洪水自然汇聚,承泄客水量大,洪涝、风暴潮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全市工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综合各方面因素看,今年全市面临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增多,必须严阵以待。今年我市气象年景预测总体偏差,暴雨大风、台风暴潮等极端天气、异常天气事件可能比常年偏多,防范难度很大;黄河26年无大汛、海河也已经近20年无全流域性的暴雨洪水,发生大洪水的概率增大。因此,各县区必须对今年可能发生的重大险情、灾情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为工作目标,及早准备,严阵以待,未雨绸缪,牢牢把握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问题多,防汛压力大。我市的防洪除涝工程多建于六、七十年代,标准低,配套差,防洪河道沿河建筑物、堤防年久失修,有些甚至人为损毁、设障、盗窃,造成总体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低,不能满足抗御特大洪涝的要求,急需维修、改建、扩大治理。如小清河各支流未治理;*河、*、漳卫新河海口段淤积严重,降低行洪能力40%、降低排涝能力60%,只能防御一般性的中小型洪水;滞洪区功能减退;防潮堤总体标准较低,建筑物不配套;河道滩地林木等阻水障碍严重影响河道洪水下泄;引黄入河道形成新的淤积、淤卡,田间排水不畅等,增加了防御洪涝潮自然灾害的压力。

三是社会防汛整体抗灾能力相对薄弱。连续的干旱,使全社会对水资源短缺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惜水、节水的意识增强,洪患意识淡薄,社会各阶层都存有防汛抗洪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干部群众缺乏抗洪技术知识和抗洪抢险实战经验,部分年青领导干部未经抗洪锻炼,指挥防汛抢险经验少;投入不足,常备防汛料物储备数量少,有些已老化变质;抢险队伍设备落后,抢险水平不高,基层防汛常备队伍举步维艰;连年抗旱,各级财力、物力消耗巨大,地方财政和农民承受能力较弱等。

对此,各级必须有清醒地认识,切实把做好2009年的防汛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立足于防大汛、救大灾,全力以赴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度汛安全。

二、今年防汛工作的要求和任务

今年防汛工作总的要求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防总“两个转变”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和风暴潮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防抢结合的原则,强化依法防汛,落实措施。确保标准内洪水骨干河道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内涝少成灾、因灾不死人,城镇保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有应急对策,遇风暴潮有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轻洪涝潮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一)确保大中型防洪河道行洪安全。*、*、*按照省、市防办下达的防洪预案,以防御*年大洪水为目标;小清河按照省、市防办下达的防洪预案,以防御设计洪水为目标;漳卫新河执行国家防总下达的漳卫南运河洪水调度方案,以防御*年大洪水为目标。对各河道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洪水要落实好应急措施,确保洪水安全下泄;中小型河道的防洪标准由县区自定,并制定好措施方案,严防内涝。

(二)保证山区水库和平原水库度汛安全。山区小水库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落实每座水库防洪预案,制定好报警、抢险、迁安、救护等各项应急措施,做到万无一失。特别是杏林、三八、上河、于印等“头顶”水库,汛前要进行必要的防洪抢险演练,遇到紧急情况要严密组织,正确指挥,避免失误。要落实好水库防汛责任制,每座水库都要有一名领导干部或脱产干部具体负责水库度汛安全。邹平县防指要根据山区小水库的病险程度,安排除险加固,汛前完成。各县区要加强平原水库的防大风防浪监测和防汛抢险工作,同时要配备必要的水上应急救助工具和设施,落实责任制,制定应急抢险救助方案,确保不出问题。

(三)落实抢排措施,严防内涝成灾。内涝是造成我区秋粮减产的主要原因,要抓好排水“四通”建设,杜绝“大河无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地里淹”现象。各县区要利用麦收前后有利时机,搞好田间疏沟清障,打通“竹节沟”,做到沟河相通。主汛期农田灌溉要科学合理,速灌速停,杜绝大水漫灌,以防灌后遇雨,加重涝灾。各县区要服从市防指的统一指挥,从大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相邻乡镇要团结协作,自觉清除边界阻水障碍,不准以邻为壑,以免发生排水纠纷。

(四)确保大中型拦河闸启闭灵活,运行自如。各大中型拦河闸,要按设计标准控制运用,对启闭设施汛前要严格检修、试车,确保启闭灵活。要严格操作规程,保证蓄泄安全。所有拦河闸汛期一律服从防汛需要,听从防汛部门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科学调蓄,旱涝并防。严禁超限水位蓄水,要留有足够的安全蓄水空间,同时,也要加强防汛抢险和水上应急救助工作,确保水上安全。

(五)扎实做好沿海防御风暴潮工作。沿海沾化、无棣两县要加大防潮堤建设力度,修订完善防风暴潮预案,按照预案要求搞好演练,加强防潮堤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沿海乡镇的主要负责人要分别编入县防汛防风暴潮指挥部成员,要做好风暴潮突然袭击的准备工作,落实好沿海居民迁安措施,确保渔民及工、农、渔业生产的安全。

(六)加大投资,落实好防汛物资储备。我市地处诸河下游,防洪抢险任务艰巨,加之工程老化损坏严重,各县区常备防汛料物数量少、品种单一,且老化得不到补充,所储备的料物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防大汛的需要,各县区要按照水利部颁发的《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SL298-*)和*年市防办编制的《*市防汛物资储备定额》要求,加大投资,储备足额的防汛物资,以满足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

三、强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防汛工程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切实搞好河道治理。各县区安排的河沟清淤、疏浚、建筑物等工程,要安排好施工,确保主汛前完成。要及时疏通河道阻水障碍,河道堤防缺口汛前要全部堵复,重要交通路口、病险涵闸、病危桥梁、跨汛作业的工程和一时难以处理的险工隐患,要制定落实应急度汛和抢险措施;二是重点抓好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和山区小水库除险加固。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抢时间、赶进度,力争汛前完成省市县(区)安排的所有重点水毁工程修复任务;邹平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汛前完成;三是要加快防潮堤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要按照规划,确保完成今年的无棣、沾化县防潮堤工程建设任务,以进一步提高防风暴潮能力;要加大城镇河道、下水道清障力度,及时搞好城区提排站等排涝设施维护,逐步完善城市防洪除涝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损失。

(二)进一步完善防汛非工程措施。一是要认真修订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防洪预案。各级要根据工程防汛实际,统筹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修订完善河道防洪预案。重点落实好通讯、预警手段和群众安全转移方案,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重要的险工险段一定要落实抢护方案,河道防洪调度要严格执行洪水调度规程。二是要认真搞好防汛检查。要提高认识,不能有任何侥幸思想,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紧组织精干力量,对防汛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防汛安全检查。主汛前,市防指进行一次全面的防汛大检查,防指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也要进行全面的各自检查,城建、交通、电力、通信等防洪重点部门要做好自查。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逐一落实,特别是交通、公路部门要针对跨骨干河道在建度汛工程阻水障碍较多、较重的现实,加大自查力度,所有跨骨干河道在建项目阻水障碍,务必在主汛前全部清除,确保洪水安全下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定处理措施,并落实相应责任,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落实应急方案。三是要加强防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要加快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设,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防汛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要加强对水、雨情遥测系统的维修管护,专人负责,以确保汛期数据的正常传输。四是要加强工程的安全管理。加强依法调度,加强上下游间闸坝的组织协调,互通信息,防止人为造成防洪压力。做好防汛值班工作,进入汛期,各级防汛办公室必须24小时昼夜值班。要加强工程的安全监测和巡查,确保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根据防洪规划,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审批手续,确保河道工程行洪安全。

(三)要切实做好抗洪抢险各项准备和组织工作。一是要落实防汛物资储备。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根据工程抢险需要,做好防汛物资的核查,尽快对防汛物资进行补充更新,确保足额、及时落实到位;防汛物资的管理要落实责任,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严禁挪用。群众号料工作,汛前由各级防汛部门登记造册,确定收集人、负责人,落实运输地点、数量和运输措施,保证运得出、送得到、用得上。二是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按照工程安全情况分别组织防汛常备队、抢险队、后备队,河道滞洪区要组织落实迁安队、救护队。有防汛任务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要组织一定数量的防汛队伍,要认真搞好设备配备,提高抢险水平,加强防汛抢险技术培训和抢险实战演习,满足新时期抗洪抢险的需要。三是要切实做好防台风工作。随着滩涂开发、盐业、盐化工、港口设施的建设及北带开发,加强风暴潮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沾化、无棣两县加快海堤工程的建设步伐,切实加强台风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密切注视天气形势,掌握台风动向,做出准确的预报和警报,及时传递到有关单位。要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重点保护目标和对象,逐级落实人员避险和安全转移方案。四是要加大防汛指挥调度力度。若一旦出现重大汛情、险情或灾情,各级直接防汛责任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根据责任分工,相关各级防汛指挥部门要加强信息调度和组织协调,及时派出防汛督导组和专家组,搞好抗洪抢险指导,并根据险情发展,做好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调配,支援一线抢险救灾;各有关部门要迅速启动相关预案,按照职责分工,全力以赴抗洪抢险,迅速开展救灾工作,并妥善安排好群众生活,尽快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持社会稳定。

(四)要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切实加大防汛投入。要严格落实领导防汛责任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等一系列防汛责任制,做到组织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包工程责任制,对各类度汛工程要按照管理权限,严格落实包工程责任制,绝不允许出现死角。各级包工程责任人不仅要汛期对工程的防汛准备、工程调度和抗洪救灾的全过程负责,而且要对工程的治理、加固负长期责任。各级防汛部门要重点加强对防汛抢险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树立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观念,根据本地、本行业、本部门防洪体系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应急度汛需求,加大对防汛工作的资金支持。要按照上级要求,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理顺投入渠道,注重解决防洪工程管理单位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防汛一线的工程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为防汛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思维创新方法范例(3篇)

    - 阅0

    思维创新方法范文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创新”就意味着前进,如何开拓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做好设计需要探讨的问题。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例(3篇)

    - 阅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篇1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图分类号:U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在我国,公路交通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