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篇1

儿童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构成课文的血肉的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呢?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形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精彩的马戏”,光凭文字,学生很难理解动物的表演如何精彩。教学时,我应用多媒体手段,将猴子、黑熊、山羊的表演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感染。我抓住学生入情入境的好时机,让学生扮演马戏团的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各种动物的精彩表演。学生不但能结合课文内容介绍动物的精彩表演,而且还恰如其分地想象动物的内心世界。在讲解黑熊踩木球时,有位同学是这样讲解的:“笨重的黑熊在木球上,你看他小心地移动着双脚,生怕自己从球上掉下来,快过中心点了,黑熊嘴巴微微张开,好像在提醒自己:‘别紧张,别紧张,慢慢过终点,我一定行的!’全场观众都安静地看着这惊险的一幕。结果黑熊终于安全过了终点,他松了一口气,好像在说:‘太好了,太好了,我成功了!’”正是因为生动的情境,才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展开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二、品词赏句,展开想象

品词赏句,发展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课文内容,紧扣语言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品词赏句,能够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在教“司马光”一课时,第四自然段讲述有一位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我抓住这段中的“慌了”一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我问:“小朋友为什么慌了?”同学们很快想到水缸太深,小朋友掉进去会淹死的。接着我又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乱出什么样子来?”于是同学们凭着想象,将当时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有的喊着跑,有的去找大人的情景生动地表演出来。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在愉快的心境中理解了“慌了”的意思。又如,“春风吹”一文中“春风吹,……吹醒了青蛙”这句话把春天拟人化了。为展开学生的想象,伴着播放的轻轻流水声和小鸟的鸣叫声,我将一张画有春姑娘从花香鸟语中走来唤醒万物的图画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此时此景,同学们都陶醉了。我问:“同学们,春姑娘是怎样叫醒青蛙的?”学生有的说:“青蛙,青蛙,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快醒醒吧!”有的说:“青蛙,青蛙,你看柳树、桃树都穿上新衣裳了,小燕子们在开会,你快睁开眼睛看看吧!”……学生把想象中的情境尽情地在语言描述中展现出来。

三、应用插图,引导想象

插图具有直观性,可以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丰富儿童的表象。在中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色彩美丽、形象新颖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利于以图学文,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想象。如,“小八路”一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着一位小八路坐在石头上,眼睛盯着摊在膝盖上的小本子,好像在想什么似的。我问同学们:“小八路在想什么呢?”有的同学说:“小八路在想故事书。”有的说:“小八路利用战斗空隙在认真读书。”还有的说:“小八路在看一本介绍兵器的书,想用新型武器打败日本鬼子。”又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喜庆场面。我巧妙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衣着、动作、表情,引导学生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再用语言表达插图意思,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补叙课文,发展想象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篇2

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提出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发和培育学生阅读的内动力(即广泛阅读需求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才能不断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

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之一就是提高和发展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读者按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想象。这种再造想象体现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系统化认知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把零散的、无系统化的知识组织起来成为系统的知识结构。系统稳定的认知结构是顺利地吸收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的有利条件,因为新知识只有在与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才便于接受和贮存,新知识的输入又补充、调整、更新着原有的认知结构。所有认知的系统化,是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3.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1)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练习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的训练,例如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及文章特点等。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细致的了解。坚持有计划的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2)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各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这就是综合。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诗中分析了一节的内容:寻找海而失望、沮丧的心情;二节内容:妈妈用“信念凝成的海”鼓励着我战胜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综合起来学生便理解了妈妈用“海”这个理想给我设定了一个人生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鼓舞着我战胜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分析与综合常常是结合起来进行的,人们通过分析与综合,对文章的理解会逐步加深,从而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效率。现在的各种测试题布置了大篇幅的阅读题,如不提高阅读速度,学生极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测试题内容。所以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能力的好与否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说,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同加强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

1、什么是阅读能力?

所谓的“阅读能力”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有效地阅读文章,有质量地读懂文章及其它课外读物。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

2、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

低年级小学生刚刚踏入小学的门槛,处于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零开始的,而这一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正是勤奋读书、充实自己的好时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锻炼孩子大脑发育、启发孩子智力思维。

(二)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对识字写字、写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的读物内容几乎都是拼音和文字相结合的,在阅读的同时他们可以通过拼读拼音来学习生字,如果同一个生字在读物中多次出现,学生可能就会对这个字的有深刻的印象,这样可以逐步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有助于他们在识字写字中的学习。多读书可以积累很多好词好句和写作经验,而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写作中。

(三)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条件,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水平,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阅读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生把自己从课外学到的知识和他们从课堂上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起到很好的互助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认为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疑激趣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特别要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先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2、强化精读训练。

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单靠快速阅读是很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语言知识是阅读的物质基础,反复朗读理解是阅读的必经之路。我校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对读过的课文应选择其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精读,不但要求他们弄懂每个句子中词与词、分句与分句之间的修饰关系,而且要把难句解说清楚,反复推敲,深悟其意,深入到文章内部的语言点和语篇结构。此外,精读完之后还要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并讲出文章的构思层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3、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途径及策略实践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描述科学的语言。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早就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解题教学,学生阅读浪费时间,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有些教师即使有让学生阅读的想法,也往往是包办代替,即教师自我阅读、自我剖析、自我理解,其结果是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一、对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认识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1.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与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所谓数学交流是指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不少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外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

3.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要有较强的自学功底,才能进行终身学习,从而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及策略

1.根据教学对象确定阅读目标。阅读能力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级:认读、理解、记忆为第一层级;阐释和归纳为第二层级;创新就是第三层级。三个能力层级之间构成了一个由底到高的阶梯,而且一般是渐进关系,只有具备了低一级能力的阅读者才有可能获得高一级能力。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读、理解、记忆等能力,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阐释、归纳、创新等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应定位在阅读能力的第二、第三层级的培养上。

2.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时机。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文中出现的概念不是太抽象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完后再阅读。如高中代数《数列》这一章等差、等比数列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数学归纳法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而数列极限安排在讲授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学生没有基础,讲授前阅读,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很可能会糊涂。

3.设置阅读问题,把握阅读重点,顺利通过难点。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阶段,不论是安排在讲授前的阅读,还是讲授后的阅读,都应精心组织设置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

4.合理安排时间,留有分析思考余地。阅读最忌流于形式,如只安排很短时间的阅读,也不出示阅读提纲或问题,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学生就没有时间分析思考阅读内容,不仅达不到阅读目的,而且浪费时间。因此,阅读时间一定要估计好,使学生有分析思考的时间,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体会,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并记忆主要内容,而且能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或外语阅读,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短短的一页教材,一般要安排十分钟以上的阅读。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阅读速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三角函数中y=sinx图像与y=Asin(ωx+Φ)图像关系,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进行思考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其变化关系(电脑动画演示,分步展示变换关系,学生观察到数学结论形成过程,哪一些量在变,哪一些量不变,都有深刻的感性体验,从而进一步明确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

1.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能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避免了出现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

2.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自由发展。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1篇5

1.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一种眼、嘴、耳、脑和语言培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主要通过阅读这种方式。首先,读教材。选择教材的章节,具有典型的特点,科学、实用性。老师要阅读有趣的点,充分挖掘教材、模版的组织风格特点、深远的意境和生动的分析,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理解这篇文章,达到使用的目的。其次,从教材到课外阅读。我们不能只是读课本,还应该扩展到课外阅读内容。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书籍,也有无尽的现代文学优秀篇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佳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使其快速掌握阅读内容结构、概念、特点等,有所启发,有所感悟。2.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说的训练。这个训练,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实践的技能。在课堂上主要以老师做出解释、引导学生理解为基本的交流方式。老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构建说的环境。课外经常组织小故事、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运用语言能力等。3.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听,是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是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听的方法,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习惯。4.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说、听、写四种能力,在最后应该反映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即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听、说、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语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体现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仓库。所以,语文教育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质量。(1)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欣赏美。审美对象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是用形象思维捕捉美、看到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培养他们通过所示的文本色彩、韵律、节奏和结构等因素的敏锐感知力。(2)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读者要具有情感体验能力,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现作者的情感及他们的感受,然后日积月累地形成优雅的情趣,丰富感情和完美的人格。语文教育如果注意到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更持久、更内在。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能力。现在的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他们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遨游。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前一段时间流行的新概念作文,就是让学生摆脱束缚,大胆探索新的路径。在最近的测试中,入学考试问题进一步要求创新的能力。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可以多角度,以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4.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1)语文教育使用否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谓的否定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故意设置错误的结论,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借助教学反馈,消除学生的消极心态。教学反馈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生的心理负面趋势。中学生正处于慢慢成熟的阶段,但是面临许多困惑。我们使用及时的心理教学反馈可以及时找到消极心态,让学生通过写周记、写文章,分享他们的思想,为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提供帮助。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以健康的心态、乐观的精神进行学习。(3)使用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即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学完美的统一。它不像政治直接约束导致学生厌倦,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催化剂,一旦接受,则不但能使学生形成崇高和伟大的理想,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

作者:罗来柒单位:宜丰县新庄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焕芝.语文教师素质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6):17.

[2]冉茂全.理解素质的内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29.

[3]周云汉.让讨论健康的持续下去[J].语文学习,2000(5):2.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能力培养方法

创造力培养是当今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在全球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迫切需要。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那么,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创造力的主要场所之一,语文教学应紧扣阅读教学,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以“阅读”为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阅读是阅读者主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要读懂它,需要阅读者深入实践,独立思考,借助联想和想象,同作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才能很好地感知作者意图,并触发新的联想和创造思考。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发展智能,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1.减少教师讲析,多让学生自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在教育来学的人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精心备课,务求讲深讲透,认为这样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目的。殊不知,这种教学正是把学生当容器“灌”,学生只会听取、记忆,而不会动脑分析。学习应该是一种认识探索的过程。没有阅读,何来认识?没有认识,何来探索?没有探索,何来发展?阅读教学应改变一讲到底的状况,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会,自己思考讨论,知变求变,锻炼思维,而教师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讲授点拨,绝不用教师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减少教师提问,多让学生质疑。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习需由有疑而至无疑,才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教学中,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提问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处于高度积极紧张状态,还要提倡学生多质疑,因为教师提问,所问的还是教师阅读中认为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学生质疑时,便真正成了阅读思考的主体,学生是自己在思考求知,参与积极性便大大提高。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这正说明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重要性。

3.减少教学时间,留下一点“空白”。

要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就绝不能一讲到底,也绝不是传授的知识越多,效率就越高。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师讲一遍,不如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看一遍;教师串讲一遍,不如学生自己动手翻译一遍。总之,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还其主体地位。要留一点“空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利用,充分活动。留点“空白”,表面上好像教师“无为”,实际上这正是要让学生“大有作为”。当然,在留给学生的空白时间里,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是老师特意留给我的,我有许多问题要思考讨论,我有独到见解要与老师交流,我有一些知识需要加以消化……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以“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敢于创新”。创造性学习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的最高表现,也是主体作用发挥的最佳方式。阅读过程始终充满积极的思维活动,阅读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评价上,阅读理解重在如实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与形式,认识其“本来面目”,而阅读评价则要对阅读材料作主观审视,根据一定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进行判断,提出阅读者的独到见解。阅读评价比阅读理解更带有独立性与批判性,因此,阅读教学要借助评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创性。

1.大胆求异。

求异,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求异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它敢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让学生大胆发表“真知灼见”,在质疑研究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延伸探讨,开拓思维,深化认识。

2.启发多思,活跃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含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教学中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思索发现,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教《促织》时,对成名儿子“魂化促织”一片段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1)“魂化促织”可能吗?(2)“魂化促织”起到什么作用?(3)“魂化促织”有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这样思考,就能增强思维的多维性,不使思维僵化。

3.善作比较,敏锐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创新。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获得新的发现,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阅读评析中要善于挖掘比较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作同类比较,也可作异类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保持思维敏锐,领悟深远。

4.激发想象,发展思维。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篇7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关键词:语文阅读培养想像力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一、紧扣词句,丰富形象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重要词语,显示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甚至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利用这些词语,细加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发掘蕴涵的意义。

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春花图”时,可以紧扣“春花”内联和外引。先用“温故”之法“内联”,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代诗人写花的名句。学生们相继背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红杏枝头春意闹”,“日出江花红似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诗句。接着,可以继续启发学生“还想知道更多写花的名句吗?”,再用“外引”之法,征引一段冯梦龙对名花品格的描写:(板书)“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芍药芳姿少比,石榴丽质无双。丹桂香飘月蜜,芙蓉冷艳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阳。”这样通过外引内联,横向迁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意趣,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吸取了更多的知识营养。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1篇8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创新意识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要通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使他们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反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笔圈画下来,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待学生基本完成后,教师提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供全班同学共同研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因此,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学生在充分读书、讨论、交流的同时,也是在自主探究、合作。

2.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想象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应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当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或是对某种观点有了不同的看法时,就说明他们勤于思考,敢于提问题,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产生了创新冲动。这时教师就应把握时机,鼓励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这样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质疑,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释疑。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3.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中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的想象,不人云亦云。实践证明学生不是不主动思考,主动求知,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启发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一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索,把新旧知识结合,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想象力得以提升,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4.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感知。(2)精读理解。(3)美读悟情。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工夫,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二、课内外结合,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把课内的语文教学与课外的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连成一体,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且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的适合于默读,但读到喜爱处、读到动情处,可以出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阅读报纸可以浏览,查找资料时可以跳读。

三、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课内外阅读引向更高层次,我每学期在班级要进行阅读交流、评比。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主动地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内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1.及时鼓励阅读

为让学生多看书,我在教室内布置“我是读书大王”,学生看过一本书,就让其在自己的名字后写上书名,贴“智慧星”,这样一方面以激励爱书者再接再厉,另一方面也可鼓励其他孩子你追我赶,争当“读书大王”。

2.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读书评比活动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的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篇10

关键词:想象;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06-01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当成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教学目标,常常对学生新颖的想像力不能赏识。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孩子活跃、灵动的思维强行压制到固定的模式当中,禁锢孩子的思维和想象,那么,纵然有再多的苹果落地,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引发万有引力的联想;再司空见惯的茶壶煮水,我们的孩子也无法产生蒸汽动力的念头。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学生必定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闪现创新的智慧火花。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些做法。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留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表象,人们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如何丰富学生的表象呢?

1.学会观察

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头脑里的表象储备。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2.重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对某类事物平时如果从来没有感知过,那么在头脑中就不会出现相关的想象。天生的盲人不能想象出商店里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装;也不能想象出公园里万紫千红、绿树成荫的美景。天生的聋人不可能想象出音乐的美妙动听;也不可能想象出林中的鸟鸣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地阅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3.预作铺垫

教学铺垫,是为了顺利进行目标教学而进行的引入知识、简介背景、预读课文、调动情绪等等降低坡度、由易及难、由远及近、渐渐引入的敷设工作。其中背景铺垫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介绍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知识,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丰富学生表象,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创造条件。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兴趣

表象是基础,往往需要外界的诱发才能形成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围绕教学目的,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

1.借助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合理适度地使用往往能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

2.扮演角色体会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适当地进行课堂表演,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演绎课文角色的舞台,这样可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又可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运用“命名”方式,点燃想象火花

根据事物和人物的特征或与其相联系的因素来命名,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语文活动。在命名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给课文景点命名

在教学以景物为题材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改造课文结构,加工整理内容,通过给景物命名,深入领悟景物的特点。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让学生就“文”取材,广开思路,依照文中描述,以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给景物命名。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一些景点: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幽路”景点;据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设“听水轩”景点;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设“观鱼台”景点;据文中“水尤清洌”,设“品茗阁”景点;据文中“潭西南而望”一段,设“望溪亭”等。

2.给课文人和物起绰号,命名,写碑文或颁奖词等

如一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时,在经过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让学生给愚公起的绰号。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我叫愚公为“志士”,因为他“年且九十”,仍主张“毕力平险”;我叫愚公为“辩论家”,因为面对智叟的“笑而止之”,他以“长息”反驳,致使智叟“亡以应”;我叫愚公为“幻想家”,因为他大言不惭地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大山)“何苦而不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篇11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教学阅读能力逻辑思维

一、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大部分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受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所提倡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度较高。但是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价值体系没有做到充分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通常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所展开的阅读活动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导致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会有条理不清、逻辑思维过于混乱等多种教学现象的出现。虽然部分老师在新课改教学指导的要求与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其活动所蕴含的知识与价值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中的使用方法不当,教学方法主要使用的依旧是传统思想观念,老师根据文章结构脉络作为学生阅读教育的实施根据与发展方向,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讲解顺序,对文章展开适当的阅读理解,在此种情况下,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所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有效性较低,同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较大的作用,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要素

以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为基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过程较为缓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耐心与信心。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一定的常规性,学生在学习中会极易受到外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对学习成绩的提升造成影响。对于此种情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重视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中心价值,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价值,同时为营造课堂氛围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之后通过阅读能力的增强,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经过适当的引导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只有通过思维的有效运用、加强对文章阅读中的规律掌握,通过解疑答惑等方式促进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逻辑思维的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与成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是具有连续性的作用,教师要保持信心与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的类型与内容逐渐增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等个人体系的养成与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想提高学生正确价值的认知,需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正确的习惯与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思维能力的养成。通过多种阅读活动的展开,强化学生的更好应用,促进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其所养成的思维逻辑能力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逻辑思维的培养水平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老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的阅读效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掌握文章的要点和中心思想,并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解。只有这样不断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判断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其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也各不相同,在理解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不同的阅读资料,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真实有效的东西,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看不懂或者没有阅读兴趣的问题。在阅读之前,老师可以先针对文章内容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不会漫无目的,而是认认真真,带着探索的心理去进行阅读。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越来越快,阅读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逻辑思维的养成力度

在语文阅读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在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所掌握的阅读技巧,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通过阅读所获取的更多的语文相关知识,在学习中所掌握的人生哲理、所理解的情感价值、所培养的思维观念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有所运用,通过对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更好的个人情操。为此,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找出与所看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相联系,通过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操作,提高知识的累积和总结,强化思维逻辑的培养力度。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阅读;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一、创设情境,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问:雪融化之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融化之后变成春天。试想,假如这个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情,不强烈地热爱着春天,他的脑海中怎能产生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呢?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二、凭借媒体,丰富想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动态化,强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突出鲜明的观察对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灵活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春潮是你的风采”“惊涛是你的气概”,对于我们北方农村学生来说,感性认识不足,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是学生真切地感悟到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话说长江》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的真切感受,理解文中对长江像母亲一样孕育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的大脑活跃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然后通过合理想象让学生展开叙述。

三、巧用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1.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例如,《白桦林的低语》一文写道:“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投影出示这句话后,笔者引导学生由这里的省略号发散想象,此时,看林人的精神激励了你什么?要求学生仿写一句,同学们纷纷举手:“在默默的思念中激励我要有你那样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激励我要有你那样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

2.紧扣疑点悟空白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例如,《穷人》一文第九自然段中桑娜想到“他会揍我的!”有同学提出她的丈夫真的会揍她吗?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后部分内容了解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后,反问桑娜的这一担心是否多余时,通过读、议、想象,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桑娜抱回孩子时的那份不安与今后生活的艰难,也进一步突显出桑娜的善良,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3.抓住结尾想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例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见任何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革命前辈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续编故事,他们的设想不论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4.运用迁移补空白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生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四、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例(3篇

    - 阅0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摘要: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

    预防保健科范例(3篇)

    - 阅0

    预防保健科范文一、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困难在卫生部统一规划教材中,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涉及到:《卫生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流.....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