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篇1

【关键词】水利设计;自然化;美化;亲水;人文

前言水利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修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使用水资源及消除水害。根据服务对象将水利工程进行划分,水利工程主要存在目的有防洪、农田、水力、港口与航道、排水与供水、环境及海图围垦等工程,即集发电、灌溉、供水和防洪为一体综合性服务工程项目。修建水利工程需对鱼道、水闸、渡槽、渠道、堤、坝、进水口和溢洪道等建筑物进行修建来实现既定目标,而水利工程的修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设计水利工程时务必要统筹兼顾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引进生态水利工程概念,探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随着生态环境被人们日益重视,生态学概念已被逐步引用到各行各业。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探索新学科,它是在水利工程学科基础上发展,主要探究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满足人们各类需求前提下,统筹兼顾生态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以结合生态学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存。[1]生态水利工程大体包括四个内容:(1)生态水利工程在开发水利途中,要首先考虑生态系统,以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为导向,将水利工程结合到当地生态系统里,将水利工程看作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2)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在建设途中,会严重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基于此生态水利工

程建设在进行时,要防止建设途中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3)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完毕并投入运行后,要按照当地生态规律调节控制水资源,避免强制性打破原有生态规律现象发生,这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运行不仅要满足实际情况,还需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规律以及水利资源的调配方法;(4)在选择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地址时,要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小放在首要地位,选址选在对生态系统有着较小影响作用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减少建设途中和今后生态水利工程在运行时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

2河道的非渠化和自然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漫长历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以及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已经由工程经济水利阶段逐渐向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过渡,在目前河道整治设计中,非渠化、回归自然已逐渐为设计者所接受,正在成为河道整治概念设计的主体和指导思想。确保河岸工程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的功能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岸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为目的,改变传统水利工程设计,将生态学原理、美学原理纳入水利工程中,通过对河流护岸工程的生态设计与调控,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使受损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其景观格局,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3河道的净化与美化水资源的日益缺乏,是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现实,所以我国人民也更加的注重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前人们对于水资源的环保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在近海水域的周边存在着很多的工业型企业,这些企业对于排污方面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且排污设施也不完备,甚至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对于污水及污染物的处理的措施,直接将工业污水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到大海中,加之流域两岸的居民将一些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倒入海中,造成了海水中的富营养化。前几年发生的渤海黄海等海域的赤潮现象就是这种做法的集中反映,赤潮的发生,给大海带来了很大的灾害,不仅影响了大海自身的净化功能,而且对生活在大海附近的居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害。依靠在海中捕鱼为生的渔民没有了生活来源,大范围的渔民失业,基本的生活没有了保障。对我国的生鲜渔业也一度带来了困境。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仅仅依靠大海自身的净化功能可能会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那么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人们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放到了首要的位置,水资源得不到净化,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对它的美化,所以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于水资源进行改善。在水资源进行改善的时候,不仅对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同时也美化了河道及周边的环境。

4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城镇近自然河道建设应该大量地被应用到河道整治中,并日益向景观化、艺术化方向发展。而近自然河道整治的前提就应该是生态的、环保的,是不应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和其景观美学价值的,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是无奈何之选,因此在近自然河道整治中,应该首选河流近自然治理模式,但面对现今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城镇中河流大部分被"三化"(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护岸材料硬质化)的情况,近自然河道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面世和多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近自然河道将更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将被应用到更多的河道整治中。

近自然河道治理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水需求的工程,更是改善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工程,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工程。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应该从两方面去遵循自然:(1)从科学的角度,发展麦克哈格所提出的,在生态学基础上综合多种自然学科,科学利用与保护土地的方法;(2)从艺术的角度,从东方文明对自然的态度中汲取知识,把自然看做风景园林艺术美的源泉。这将是我国近自然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

5结语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理念被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放在了人类生活便利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此,生态水利工程概念的提出成为了必然,它转变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了生态学原理,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

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林镇洋,邱逸文.生态工法概论[M].台北:明文书局,2004.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健康的内涵[J].中国水利,2005,(4):15-18.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J].水利经济,1999,(04).

陈树林.做好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工作[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篇3

论文摘要:无论是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三个方面来具体进行阐述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j].水利经济,1999,(04).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1篇4

关键词:节水灌溉;集雨滴灌;污水喷灌;咸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F32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6-54-1

1概述

随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水资源环境的日趋恶化,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微灌技术、喷灌技术和地面灌溉技术。同时,为应对日益突出的水资源危机,集雨滴灌技术、污水喷灌技术、咸水灌溉技术等成为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

2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

2.1集雨滴灌技术措施

集雨滴灌技术措施是将雨水集蓄工程和滴灌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即先构建集雨滴灌工程系统,再利用雨水集蓄工程收集雨水,然后采用滴灌方法对作物进行补充灌溉。

集雨滴灌工程系统一般由集雨场、截流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滴灌系统组成。集雨场即收集雨水的场地,应考虑具有一定产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截流输水系统是指截流沟和输水渠,其作用是将集雨场上的雨水汇集起来,引入沉砂池,然后流入蓄水系统。蓄水系统是指储水体及其附属设施,其作用是储存雨水。

集雨滴灌技术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2.2污水喷灌技术措施

污水喷灌技术是将污水处理与农业灌溉用水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措施。污水喷灌技术就是指将净化后的污水喷洒在大地田间,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农作物本身来分解污水中的某些成分,使一部分水蒸发到大气中,而部分水经土壤净化后再循环利用。

污水喷灌技术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消除污染的有效途径,污水中含有丰富的作物生长必须的养分,科学合理地用于灌溉,可节省大量化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作为城市郊区农田灌溉的补充水源,在缓解农业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咸水灌溉技术措施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是指利用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灌溉农田使作物得以生长发育的技术措施,利用浅层地下咸水灌溉的同时还能降低地下水位,腾出地下调蓄库容,有利于蓄纳雨水与非灌溉期的地表水,防治渍涝与盐碱灾害,促进地下水淡化。

咸水灌溉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形成宜于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条件,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因而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效益。同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咸水进行灌溉,首先要有排水条件,以免因灌咸水而引起土壤积盐。其次还要咸淡轮灌或咸淡混灌,利用淡水洗盐。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成为缺水地区扩大灌溉水源的途径,有效的解决了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

3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淡水资源十分短缺、灌溉用水浪费及水污染严重等状况下,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这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进步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未来节水灌溉技术将会向着细微化,可操作化的趋势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激光平地技术和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术;二是将计算机、3S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灌溉领域,对作物的土壤墒情和气候进行监测预报,采用精确的灌溉设施对作物进行有效严格地施肥和灌水;三是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就是只针对水资源的紧缺性与用水效率低下的普遍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

4结语

集雨滴灌技术、污水喷灌技术、咸水灌溉技术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科学合理地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节约灌溉用水、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黎星,蒋金狮.节水灌溉技术浅析[J].能源与环境,2009(02).

[2]郑九华.咸水灌溉[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篇5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任务之一,标志着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水利和生态文明相依相随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生态水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涵盖了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目标,又突出了环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经济、社会、环境是一致的。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文件清晰阐述了水利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

美丽中国呼唤生态水利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有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方向一致、进程基本同步。美丽中国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江河治理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功应对了一系列严重涉水自然灾害,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水与卫生千年发展目标,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年均1%的用水低增长支撑了年均近10%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农业用水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提高了近78%,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九连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水利系统大力开展水生态建设实践,总结出许多有效做法、宝贵经验: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使水利工程在发挥发电、供水、灌溉等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满足了人们对蓝天碧水与日俱增的渴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截至目前,水利部已批准设立12批共51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各地也涌现了千余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形成了涵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

建设生态水利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得到迅猛发展,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水污染状况尤其令人关注。水污染面之广、程度之深令人触目惊心。仅2012年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的水污染事件就有广西龙江河镉污染、江苏镇江水污染事件、广东东莞水污染事件、广州增河涌污染等。其余的类似于河北沙河村饮用水污染等村镇级的水污染事件更是数不胜数。据环保部的2012年上半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全国地表水Ⅲ类以下的水质断面比例为48.5%,在七大江河劣Ⅴ类断面比例达26.3%。全国75%左右的湖泊不同程度出现了富营养化。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例如华北平原拥有全国1/3的人口,创造了1/3的GDP,却只拥有全国7.5%的水资源。现在就连有着江南水乡之称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缺水状况。据央视报道,全国超过60%的城市缺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损失达2000亿元。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8000立方米,而我国则不到2000立方米,这一数据到2030年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缺水总量为400亿~500亿立方米,达到世界警戒线。

美丽中国要求“山清水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报告,在“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水利政策之后,继续对水利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将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新的明确要求。

在水利宏观布局方面,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明确提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在水利改革创新方面,强调要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昭示了水利事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全社会对治水兴水的热切期盼,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指明了方向。

新阶段的治水兴水之策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提出了新阶段的治水兴水之策。

——在加快推进水利科学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准确把握国情水情以及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的关系,加快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经济建设打下更为坚实的水利基础,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水利实惠,为子孙后代留下更为秀美的河流山川。

——在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上取得新成效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水利工作的奋斗目标,把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水利工作的最高标准,大力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

——在夯实水利基础支撑上实现新跨越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中、城市扩张、产业集聚、生活方式变革等问题,给城市的供水保障、防洪排涝、资源环境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压力。同时,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突飞猛进,对水利发展既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水资源是基本条件,水利是基础支撑,保障任务十分繁重而紧迫。

要不断完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改造提升;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上取得新进展

要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抓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着重提高用水效率,抓好用水定额管理和用水计划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实施入河湖排污总量动态监控。

——在构建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在全力抓好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同时,要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全面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水利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水利事业的生机活力。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篇6

关键词:GIS技术;水文水资源;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应用技术,而地质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使用GIS技术的优越性,从而使该项技术在水资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水资源中的综合应用,也使得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逐渐走向系统化、网络化。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的简称,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对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及分析来辅助科研的系统。

GIS的主要构成核心是处理空间数据的子系统,这是它作为地理科学研究工具的关键所在,该子系统分要分为两部分,空间数据分析及处理。数据主要来自遥感图像、统计数据和实测数据等。GIS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具有典型的空间性和动态性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管理和输出;二是对区域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尤其是在地学模型的应用方面更具备优势;三是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提高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当前GIS技术正不断地向着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能够为水资源及水文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和资料。

图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组成

二、GIS技术在水资源领域应用现状

GIS技术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5个方面:GIS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GIS技术在水质模型中的应用、GI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GIS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和GIS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研究中的应用。

(一)GIS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地下水问题具有明显的时空维,地下水模拟强调地下水在介质中的运动情况。GIS应用在地下水模拟中,可用来获取、操作、显示与地下水模型有关的空间数据和预期的成果,使模型进一步细化,从而深入认识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赋存、运动情况,为合理开采、保护地下水提供基础。

(二)GIS技术在水质模型中的应用

GIS能够通过各种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将多源的地理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和管理。水质预测模型建立之初所需的大量相关的地形、水、土壤、气候以及经济、人口等统计数据,可以通过建立GIS数据库的空间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管理。

蒋海琴等结合江苏省环保信息系统的建设,对WebGIS与一维水质模型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阐明了模型计算中评价河段截取、空间离散及空间数据重采样的方法和过程,对实现水环境模型的跨平台操作和数据信息共享做出了尝试。

罗畏以基于投影寻踪的水质评价模型为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水质分析和评价,以太湖为实验区域,根据2000年该区域的水质监测数据做了实例分析,验证了新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

(三)GI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近年来,我国的防洪工作逐步实现了从“以洪水为敌”的控制洪水向体现水资源特性的洪水管理转变。新技术在防洪减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GIS新技术与传统的防洪减灾技术的相结合,使水利防汛工作迈向了新的纪元。

(四)GIS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应用中,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图形显示功能为工程设计和研究成果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手段。

通过GIS可以将施工过程通过图像的方式动态的显示出来,而GIS先进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为水利施工过程提供便利的分析工具,通过数字地形模拟,可以用离散分布的平面点来模拟连续分布的地形,进而进行坡度坡向分析、断面图分析等,从此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科学、高效的管理。

此外,GIS的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对每一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和全程监测,为设计人员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支持,为决策者提供精确、科学的可视化分析手段,为优化施工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五)GIS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研究中的应用

流域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在地域上具有明确边界的区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一直是水资源领域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GIS的引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Maidment等(1993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水文模型空间要素主要是由分水岭、排水渠道、湖泊和三角洲构成,并且水流状况也由这些要素所规定,而在地下水模拟、资源评价与管理工作中,这些地表水方面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是非常宝贵和必不可少的,GIS为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研究提供了高层次的综合环境和工作平台。

Maidment应用GIS做了比利时Voer流域的降水和径流相关情况的空间分析,为该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当前GIS技术已逐步应用到了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各个方面。除上述几个方面外,GIS技术还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控制规划、旱情分析预测、库区地质分析、水环境监测评估等多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三、水文水资源领域GIS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GIS应用规范和标准继续完善

在实际的情况下,一般GIS的应用与开发大多是分开进行的,各部门是要根据具体的生产以及需要而独立开发的。所以我国缺乏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和设计应用标准,开发平台的多样化以及数据格式的繁琐已经给我国的地理信息共享机制造成了较多的阻碍。虽然国内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行业规范的相关工作已经展开,但是仍然存在缺乏国家层面的一致规范的问题。因此应加强GIS应用规范和标准继续完善。

(二)水资源及水文地理空间数据库更加完善

水资源及水文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GIS系统的关键,对于决策起到基础的作用,所以必须在保证提高GIS应用越来越标准、越来越规范的条件上积极进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特别是对于具有水资源及水文领域特色的数据库,例如雨情和水情数据库以及水旱灾情数据库等等。除此之外,数据库中必须要有大量的流域内关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基本数据,而且要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采集能够具体并准确,且能够及时进行更新。

(三)GIS与水资源及水文专业模型能够充分融合

在目前我国的一些水资源及水文方面的模型中,虽然GIS大多数都具备关于水资源及水文信息的详细具体的数据,且具有存储、管理和输人输出功能,但是其核心主要还是仅限于数据方面,缺乏表达水文地理空间、水文现象空间分析的能力,缺乏有效支持决策的能力,特别是在基于GIS、R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方面表现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各类计算方法,利用各类软件逐渐过渡到以栅格为计算空间单元的分布式模型,能够充分利用GIS所具有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从而实现水资源及水文的专业模型与GIS的紧密结合,这要作为我们的研究重点。

(四)软件向多维发展

目前社会上开发的GIS软件,多数都不具备真三维的分析的功能,在几何建模和分析方面都不能满足水文水资源时空动态变化的要求,如比较成熟的GRASS、SGM、IVM等系统,功能也明显不足。因此,急需开发一些具有三维甚至四维功能的GIS水文水资源空间分析软件。

随着水文水资源管理发展的要求及以计算机与空间技术的进步,GIS将从二维走向多维,从独立走向兼容与集成。

(五)完善基于GIS的灌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

灌区不同于一个完整的流域或行政区域,它是有可靠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和引、输、配水渠道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面积,是人类水事活动的产物。灌区地下水的循环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主要与地表水灌溉及地下水开采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发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也非常必要。

结束语

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水资源科研以及管理中应用GIS是一件非常具有前景的工作。但是如何建立一种综合性资源信息系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但不管怎样,使用GIS能够促进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领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水资源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变化的概念,技术的进步以及变化的社会需求必定使其含义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梁秀娟,肖长来,于景录.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吉林水利,2009,06:1-5.

[2]蒋晓辉.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0,10:253.

[3]涂永彤,丁铭.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情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12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篇7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革新

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资源作为万千资源之一,其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和人类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存的根本,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进步和城市化建设的展开,水资源的问题也就随着产生,主要包括:第一,生活和生产的用水量不断的加大,水质的要求提高;第二,市里需求水的集中量加大,超越当地的实际能力限度,导致城市缺水问题;第三,生活和工业废水不断的变多,没有合理的排污系统和管道,造成实际地域的水资源污染和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每个地域的总体水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水资源缺乏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样的情况下,单单靠兴修水利工程师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就算修水库未必能够有水来,打井开渠不一定能够引来水。所以人们就把焦点转向了水资源,逐步的开始研究和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正是不断的发现和研究,认识到了要注重资源的开发、使用调配等等方面来做好水资源的管理从而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和使用。这样资源水利就慢慢的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在不断的发展中,资源水利势必会取代工程水利,发挥着自己独有的实际地位和实际的效益影响。

二、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强调工程水利转变到资源水利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忽略水利工程的实际研究和教育。不是要把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修当做不必要的,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也不再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因为转变不是放弃,因为各种水旱灾害依然存在,民众想要控制水资源就要开发水利工程,就需要利用水利工程这样的科学方法达到对于水资源、水利的合理科学和综合的使用。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也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随着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水利方面并没有更大的突破,其中水利工程的除害发展有利的方面的整体能力还不是很高,实际的标准也不规范,因此水利工程需要继续的投入。那么科学合理的水利就是重要的了,新技术、新成果等的应用自然是会整体提高水利工程的实际管理和发展的。

科研单位、教育部门、规划管理等等单位都要做好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不能忽视和放轻松这个问题,对于政府部门需要做的事加强水利建设的管理的教育和指导组织工作,还要把管理和建设的工作方向转到规划设计和政策指导上来。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设是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符合实际的现实条件。

当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之后,要慢慢的重视和加大资源水利的工作,此时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和设计工作、水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工作都是要一步步的加强的。此时的政府就要做到严格执法,保证公正、科学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水资源,每个使用和开发水资源的单位都要遵照统一的规范和法律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然后通过工程水利做好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做到不但科学还合理的开发使用水资源,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三、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也会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我们可以看到工程水利的过程有三个比较特别的特点:第一,提供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是了可以满足需求的,也就是提供的水资源远远大于人们需要的水资源,这就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浪费了;第二,想要处理水害问题是要修水利的,一旦修建水利,问题就可以解决;第三,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第一,水资源提供的数量少于实际需要的,就会限制人们浪费,增强合理使用的可能;第二,要站在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方向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一系列的工作;第三,各个相关的部门,政府、水利单位。科研组织要重视的不单单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更要强调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1.要广泛开展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加强知识的提高,尤其是对于水利工作人员。

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在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完整完善的管理机构,做好专业人员的培训,提升部门人员的整体技术和工作水平,不断加大对于水资源的了解和利用的工作能力。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

文章概述了资源水利的涵义,阐述了工程水利建设观念向资源水利转变的意义,探讨水利建设战略转变时应处理好资源水利与水利建设的关系:首先是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其次是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再次是处理好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搞好建设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资源水利;水利建设;战略转变;处理关系

资源水利是水利建设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正确理解资源水利问题,重视对水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充分认识资源水利,明确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有效转变是水利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水危机的重要措施。

一、资源水利的概念

资源水利是在水资源短缺时提出的,它有着经济、节约的原始特性,通常是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对水资源的再利用以实现节约用水目标,合理增加淡水资源的供给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三种主要途径。

资源水利在管理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采用了新的制度,新的体系,强调了对资源的优化、管理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设置了资源优化的主要措施和管理体制。

资源水利还要求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开发,科学管理的战略目标。水利建设的战略转变从实质上看就是工程水利转变成资源水利的过程,并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来满足资源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水利是目前保护水资源的迫切要求,它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加快水利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运用资源水利的新思路去研究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目标,提高水的商品意识,夯实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产业地位,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资源水利和水利建设的关系

水利工程和资源水利从概念上看,它们的区别在于,水利工程更为重视工程的数量,工程的建设和工程的措施,资源水利却着重于对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的研究。水利工程作为资源水利的基础,换个角度可以理解为资源水利是以水利工程为基石,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它要求人们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去解决众多自然灾害,为人们带来更多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安全保障措施。

工程水利建设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经济投入使水利建设不断的发展,如何面对水利建设过程中的的战略转变问题,怎样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必须要研究的关键性课题。在这过程中,加强水利工程在科学技术上的教育和研究,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保护始终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

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开始重视水资源,并从水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满足水资源的开发需求,使资源水利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在水利事业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主导地位。

而水利资源之所以会有大的战略转变,是因为在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之际,工业废水持续不断地大量排放,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下降,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日渐严峻。在此情景下,水利建设工程向着资源水利的方向发展也是顺应时代所需,属于自然和社会的正常发展规律,是目前局势的必然发展方向。

三、资源水利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通过资源水利去找寻适应水利建设战略转变的过程,需要明确资源水利建设的多方问题,解决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实现资源水利与水利建设之间的良性友好互动。

1、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

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必须建立有效的长远目标,科学合理的开发,全面统筹、兼顾未来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目标,建立事态良好的水利法制环境。坚决摒弃只追求眼前利益,追求短期效益,提前开采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依法治水方面,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地方行政法规,划定地下水保护区域,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查处违法取水行为,并给与惩罚措施,以提高水资源的保护力度。

2、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

水利建设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建设,需要提高整体实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保障制度。因此从资源水利的治水方法和制度出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水资源配置问题,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成为人们在落实资源水利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的人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

开源和节流的矛盾正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现状下最大的矛盾,也是水资源供给时的关键矛盾,深刻影响着当前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水利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将开源与节流措施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坚守节约用水原则,实现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从而形成水利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成为当前的核心思想。

4、搞好建设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强化水利建设,实现水利建设的战略转变,首先要从资源水利的方向去正确理解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实际意义,并科学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活动,运用工程建设的综合实施策略将建设目标完成得更加完美、更加有效成为首要的任务。

四、结束语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不断深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水利工程体制,只有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倡导节约水资源,加大对资源水利的发展步伐才能更进一步实现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这过程中,加强对水利工作者的宣传教育,强化资源水利的优势作用,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从而落实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全面深化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好方法,也是水利事业朝着更高更全面的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韬鹏.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相关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227―227.

[2]李蓉,赵敏.浅析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生态经济,2008(1)144―146.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引氵胥济黑工程跨流域调水可调水量

水资源调配是针对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地区间)与时间上(年、季间)天然分布和分配极端不均性,在空间上是从有余水或有余水潜力的地区向缺水的地区调水,时间上则包含对水资源的调蓄。进行区域水资源调配的意义就在于它是针对缺水区的供需矛盾和因缺水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而采取的一种重要对策。

本文中探讨的引氵胥济黑工程,是将秦岭南麓汉江支流氵胥水河上游部分径流量引至秦岭北麓渭河支流黑河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本文所选方案,水源调出区水资源丰富,流域内用水量小,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且与调入区同辖于西安市周至县,调水距离短,工程量小,投资少,跨流域却不跨行政管理区调水,可避免水权之争,便于协调和管理,现实可行。此外,该工程可以作为陕西省水资源优化配置计划中的引氵胥济黑工程的一期工程实施。

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1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西安市水资源不够丰富,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境内除秦岭南部汉江流域内的氵胥水河,洵河以及直接流入黄河的南洛河外,大部分河流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西安市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21.78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7.27亿m3,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12.39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6.66亿m3,按全市现有耕地、人口计算,亩均水资源601.3m3/亩,人均水资源387.5m3/人,远低于全国和全省亩均及人均值。多年来,境内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现已无大的潜力可挖,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但可开发量有限。2000年全市地表水开发利用量48217万m3,扣除引水和客水7108万m3,实际开发利用自产地表水资源30509万m3,为地表水资源量的14%,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130062万m3,为全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15.48亿m3的84%。为此,需进一步调整城市供水结构,增大地表水供水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涵养水源。

1.2西安市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西安市总面积9983km2,共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区和周至、户县、高陵、蓝田4县。截止2000年底,西安市总人口688.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5.79万人,城市化水平41.54%。西安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深远的历史渊源,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和商贸基地,是陇海兰新地带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西安市经济日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其发展态势,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西移和缩小东西差距的重要支点。在“九五”计划中,西安市供水水资源系统优化调配研究作为一项子专题,有关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经对西安地区远景年2050年供需平衡分析,预测至2022年,考虑当地开源节流与区外调水情况下,西安地区将缺水1.5952亿m3,随着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由于工业需水的增加,2022年~2030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将重新出现,且更加严重,由于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有限,在这一阶段,水的问题将成为制约西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为保证下一世纪西安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应开源与节水并举,同时应继续增加跨流域调水规模,增进陕西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1.3引氵胥济黑与西安市市区需水

西安市市区人口集中,地表水资源量仅为0.47亿m3,资源性缺水较为严重。供水水源包括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两部分,地表水源有7处,主要以位于宝鸡眉县的石头河水库和位于周至县的黑河为主要水源。2000年市区总供水量3.54亿m3,其中,地表水2.07亿m3,占总供水量的58%,黑河引水系统总供水量为1.79亿m3,基本解决了中心城区的供需矛盾,但氵产河以东的纺织城、洪庆等组团的供水量不足,夏季高峰期,生活供水只能定时限量,工业生产勉强维持,同时,从现有地表水资源供水措施及需水保证率来看,中心市区仍需提前做好区外调水的前期工作以缓解供需矛盾。

汉江支流氵胥水河部分径流属于周至县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引氵胥济黑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开发西安市地表水资源,提高其有效利用率,补充市区供水水源,增强供水保证率,有助于缓解供需矛盾。

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2.1氵胥水河流域概况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汉江在我省境内的流域面积为59110km2(占总面积37.1%),多年平均径流量264亿m3,流域北岸为秦岭南坡,支流众多,褒河、氵胥水河、子午河等较大支流多发源于石泉以上的秦岭山区,而且源远流长,河网密度大。汉江支流氵胥水河,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光秃山,流经周至、太白、洋县、城固等县。于城固东南7km的汉王城注入汉江,全长167.5km,流域面积2340km2,河道平均比降1.26%,多年平均流量37.6m3/s(11.9亿m3),落差1636m,该流域面积为10m2以上的河流共有32条,受大气环流、纬度及地形影响,降水量有北向南递减,径流亦由北向南递减。氵胥水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并有季节性融冰和融雪补给,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汛期集中在5~10月,该流域升仙村水文站(集水面积2143km2)1956~1980年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0.94亿m3,变差系数Cv为0.45,20%、50%、75%及95%各频率的年径流分别为14.44、9.84、7.33、5.4亿m3。该流域高山区由中生界花岗岩组成,岩性较坚硬,中山区由石英岩、大理岩、黑云母花岗岩、云母片岩等组成。

2.2可调水量分析

引氵胥济黑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工程措施,为此,在兴建之前必须慎重研究,进行科学比选。可调水量是反映跨流域调水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指标,既要考虑调出区的可能,对调出区的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又要考虑调入区的有效利用,是比较复杂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能否客观、科学地确定可调水量,不仅直接影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决策,对工程规模和运行管理也十分重要。鉴于可调水量是调水工程可行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拟定两种调水方案,分别对氵胥水河部分流域进行可调水量分析。本文所说的可调水量,是指可供水河流的河川径流量,在扣除当地用水和河道内环境用水后可能向城市提供的水量。

氵胥水河流域水资源量应包括河川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由于两种方案中所拟选的调水流域均地处山地高原,取水口高程在1600m以上,河流切割深,浅层地下水已作为河川基流排入河道,故认为河川径流量就等于水资源总量。又因所选流域人烟稀少,现无水利建设,无工业生产,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影响几乎可以不予考虑,所以此处的水资源量计算不考虑径流还原,以计算径流代表天然径流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对所选流域水文资料的分析、计算,可得两种方案相应的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方案一,选择老县城下游松树坪处为引水断面。

理由有3:其一,考虑到氵胥水河上游段老县城处地势平整,有利于建坝蓄水,且居于此地的居民只有10余户,移民问题很容易解决;其二,从该处引水到秦岭北麓黑河流域的秋茅子沟,穿越秦岭的隧洞长度较短。其三,该部分流域面积不大,但水量丰富。根据1/50000地形图,经计算,该流域总面积约为63.9km2,沿氵胥水河干流河长约为11.4km,引水断面处高程约为1727m,引水断面之后1.01km处有支流汇入。引水至黑河流域秋茅子沟高程约1700m处所需开挖隧洞长约为3km。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0.256亿m3,扣除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量31.97万m3,引水断面多年平均可调水量约为0.252亿m3。

方案二,选择都督门下游段与烂店子上游段之间一处作为引水断面。

与方案一相比较,该方案流域汇流面积较大,汇入支流沿干流河长集中增多,水量更为丰富。但从该引水断面引水至黑河流域秋茅子沟,穿越秦岭的隧洞长度增加不多。经计算,该流域总面积约为125.3km2,沿氵胥水河干流河长约为15.9km,引水断面处高程约为1660m,引水断面之后1.25、3.07、3.83km处分别有支流汇入。引水至黑河流域秋茅子沟高程约1640m处所需开挖隧洞长约为5.8km。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0.501亿m3,扣除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量63.07万m3,引水断面多年平均可调水量约为0.495亿m3。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两种方案中水量调出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分别是氵胥水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2.3%和4.6%,故,即使将断面以上水量全部调走,也不致影响其下游工农业发展的需水量。因所需建水库库容较小,且地处山地高处,水库蒸发渗漏损失很小,因此,工程可调水量主要取决于断面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以保持引水口以下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环境质量,在本文中,参考有关研究成果,拟以p=95%的10d最小枯水流量为标准来计算的。

2.3施工可行性

据实地调查及资料分析,该调水工程从施工条件及筑坝技术方面而言,均属可行,此外国内外长隧洞施工,已有丰富经验,我国建成5km以上的输水隧洞已由若干条,故隧洞施工方面也不存在难以解决的困难。

总之,在引氵胥济黑工程可行性分析过程中,本文从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环境容许的原则入手,来追求跨流域调水效益的。需特别说明的是,该拟选方案与陕西省水资源优化配置计划中的引氵胥济黑工程方案是完全不同的,所选方案,工程量小,投资较少,现实可行。

参考文献:

[1]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关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报告[R].1999.3

[2]西安工程学院,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市供水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研究报告[R].1999.4

[3]王海成.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2.1.

[4]陕西省水利厅南水北调考察组.陕西省两江联合调水工程初步方案意见[R].1997.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1篇10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于国防和国家战略方面的考虑,国家把能源开发纳入“三线建设”,决定在中国江南煤炭资源最富集的六盘水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能源基地,一个全新的资源型城市应时而生。

1966年,中央成立六盘水地区煤炭工业建设指挥部,翌年10月成立六盘水地区筹备小组,这标志着国家拉开了六盘水能源基地建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央决定六盘水撤地改市。进入1990年代,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六盘水能源基地的功能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1990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报告》;1996年,同志视察六盘水时指出:中国的能源主要是煤,六盘水煤炭储量大。此后,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国家在六盘水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2002年,株六复线、内昆线、水柏线、南昆――红果线、六盘水编组站即“四线一站”全部竣工运营,国家把能源基地六盘水市建成了中国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西部通往南亚和东南亚最便捷的“大陆桥”。正是基于六盘水能源基地功能和交通枢纽功能,国家2002年批复的《贵州城镇体系规划》,决定把六盘水中心区开发建设成50万至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2004年,总装机360万千瓦的六盘水盘县响水电厂被列入西部大开发的10项重点工程。

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和城市自我创新的主动作为中,六盘水这座能源城市之花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十五”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5亿元,与2000年的81.5亿元相比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7%;工业化进程速率加快,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4%;生态立市进程加快,“十五”末,森林覆盖率已达28%,比2000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随着中国凉都品牌的不断打造,2006年,旅游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新思路创造新活力

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资源观,改变人们对资源的传统认识和习惯性思维定势。近年来,六盘水在树立新的资源观,确定新的发展思路方面,着力实现了“两个转变”。

其一,从传统落后的资源开发模式向现代先进的资源开发模式转变。在自然资源开发上,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地上生态资源采取“重在保护、合理利用、科学重建”的方针,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通过实施绿色造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珠江上游防护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经国家有关权威部门考核审批确定的“玉舍部级森林公园”、“北盘江大峡谷部级地质公园”已启动,并充分利用六盘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3~10月份市中心区平均气温在15.1~17.2℃的气候资源,把六盘水凉爽的气候内涵与工业化的都市内涵有机融合,创立了最具精神文化特质的城市服务品牌――“凉都”。2005年,经国家气象总局组织资深专家科学论证,认定六盘水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凉都”。2006年,“中国凉都――六盘水”以其独特的避暑舒适型气候资源和都市魅力,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排名第六。同年,还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对地下矿产资源,采取“合理保护与高效开发”的方针,着重科技投入,实现连锁转化;在社会资源开发上,从对外开放战略的高度,增强开发力度,优化社会环境,同时,不断提高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在科技资源开发上,采取“发展、引进、吸收、转化和经科教与农工商服有机结合”的方针,大力发挥大企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深化知识智能开发利用,积极推动知识智能经济的发展,先后创立了六盘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并提升了六盘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

其二,从落后的开发思想观念向先进的开发思想观念转变。一是由只注重资本开发、资金投入向同时,注重智能开发、知识投入转变,树立了以人为本、科技第一的观念,确立了人才、科技、资本三位一体的综合开发观;二是由只注重经济效益向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转变,树立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确立了综合效益发展观;三是由粗放经营、片面追求生产总量及扩张速度向集约经营、讲求质量效益转变,树立了质量效益唯上的观念;四是产业项目由均衡开发展向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转变,树立了突出重点、多元化开发的观念,确立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产业项目开发观;五是由只注重得到“输血”、一味等靠要向同时注重艰苦奋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和自力更生能力转变,树立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观念,确立了讲求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进取观;六是由注重物质文明向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精神文明转变,树立了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精神塑市三者辩证统一的发展观念,确立了三个文明一起抓、一齐上的文明观;七是由封闭意识向开放意识转变,树立了现代经济大市场、大流通、全球化的观念,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观。

定位让能源之花更妍丽

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以来新兴的年轻能源资源型城市,尽管始终出于发展活力期,但也面临着科学发展、及时转型这一现实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六盘水提出了改变黑色煤都形象,打造凉都品牌,积极推进工业强市、三产旺市和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其一,工业强市。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攻坚的机遇,发挥能源基地优势做精做强能源工业。一是改变了过去煤炭粗放开采利用的“傻大黑粗”经营方式,相继开工建成了装机容量达321.075万千瓦的电力供给体系,2006年供电166.92亿度,为西电东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整合发挥煤电产业集群优势,加强地企共建,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在工业强市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煤―气―化联产,煤―焦―化联产、煤―电―化联产,当前六盘水以煤为依托,煤、电、焦、钢、气、水泥等煤电煤化工产业链正在成型。

其二,三产旺市。随着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六盘水市第三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展示出五大特征。一是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现代化城市大格局。“十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提升了5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道路已形成“三横十纵”的网络,城市主干道已达68公里;二是铁路“四线一站”在“十五”期间竣工运营,形成了交通枢纽大格局。六盘水处于川滇黔桂结合部的中心和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昆明五大城市之间的结点上。这一“枢纽位置”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硬通道”和“物流网”;三是加快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形成对外开放大格局。连续成功举办“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节,搭建了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招商引资平台;四是开发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独特的大都市形象;五是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十五”末提升到34.7%,增长了5.1个百分点。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篇11

信息化是水利工程管理系统运行的最主要特点,从水利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是影响管理的核心要素。由于上述两者在不同阶段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所涉及的信息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而言,系统必须包括工程资金使用、工程预期效益等内容,实现跨组织、跨地域的运转与协作的基础性内容。水利工程中各个要素是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的,信息化系统必须满足管理重点的发展趋势,涵盖组织管理、资源调配、效益分析等多方面内容。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设计讨论

水利工程管理围绕建设组织、社会群体(居民及企业)、政府部门三方面开展,本文以此为基点,提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服务层为主题的计算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

2.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本文中基础设施层主要分为网络设备管理与公共设备管理。对其中具体功能要素进行统计。信息、远程登录管理、自动化办公、工程数据统计是基础服务层的主要功能类别,同时,为保证虚拟网络与可以将园区(施工地)网络与外部网络进行整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信设备(外部网络)为中心建立通信设备与服务器、计算机设备的单向联系,在保证能接收信息的同时保证系统安全。

2.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主要用于存储、管理系统中的各项数据资源,并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交换、流通。数据资源层是提供数据支持、协调各项数据关系的关键,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建立数据资源层中,首先要对基础设施层提供的数据(网络资源、数据库硬件资源)进行物理集中,并在数据资源层将上述两者进行逻辑集中,通过结合两者建立独立的数据层;其次,当数据层建立之后,建立数据资源储备(备份)系统与在灾难恢复机制;最后,完善建立管理系统与数据交换系统的数据接口,为数据连接奠定基础。

2.3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属于集合应用系统,通过向用户提供需求数据,并提供可实现水利工程信息交换流通的工作平台实现业务的功能。在建立业务应用层过程中,应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业务要求,动态管理、升级应用系统。本次研究中业务系统主要由多个异构平台组成,其数据流通、共享主要由数据资源层实现。从业务应用层的具体功能来看,主要应用于设计勘察、施工进度监控、基础资源调控等与水利工程建设内容相关的内容。同时,质量监督、信息管理、跟踪管理等内容也可由业务应用层实现。

2.4服务层

服务层主要包括客户登陆窗口、流动信息服务管理、信息交流等内容。服务层主要功能为对应用系统身份识别信息、流通管理信息进行剥离、重构,为客户实现单点登录、多种应用提供可能。同时,对信息集成,向组织与合作伙伴信息,提供系统远程应用。办公自动化和工程案例知识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实现。

3结语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范文篇12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文测验;影响

中图分类号:TV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210-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水文资料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位置与防汛抗干旱中所发挥的作用越加重要。但由于大量开发的水利工程影响了河道自然水流规律,使得相关水文基础设施、测验站发生了很明确的变化,也改善了水文站的工作环境等。

1水文资料的测验与整编方法

水文资料是水文计算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精度,为使获得的资料可靠、一致、具有代表性,及时获得相关水域的实时数据,基本上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1水位流量关系

选取一段时期,如一个月内的该水域水位,并套用上一年度同时期地点的水位流量的关系推流,通过流量过程对照图。可使用临时曲线法进行定线推流。

1.2流量组合

水域上游通常受水利工程影响比较小,水流较平稳,水位与流量相关性相对较好。以水量平衡为基础原理及水的传播性特点,选取一段时期内的水位与流量绘制过程图加以对照。

1.3连时序

通过特定时期所计算出的H-ADCP数据,采集流速数据(整点),选取定点时间与流量点为依据,绘制水位与流量过程线。

2水利工程对水文测验的影响

2.1水利工程对径流的影响

水利工程使河流或径流在时空分布上出现了改变。对于洪水的每一次冲击,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洪水水流进行程度不同的调节蓄水、削峰错峰。在相同的水位情况下,水文数据不变或发生较小变化时,由于水利工程的蓄水作用,上游水域受回水影响后水位抬高,正源于此,在同一水位的流量,比没有水利工程的情况下要小。而在水位枯季,水利工程的作用则是使水流量增大,平均分化了河流的分布,使水流量变得平缓。同时水利工程的调节蓄水作用,减少下流可能出现的不稳定脉冲次数,延长中型水量时间,缩短低水流量持续时间。在其影响下,水文资料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失真情况,连续性与一致性会受到影响,水文资料随之产生变化,使资料的可用价值降低。

2.2影响水文站网

水利工程同样对水文站网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形式分为:(1)水利工程如果设在水文站控制面上,将改变天然水流的水量规律,造成资料失去其真实性。(2)水利工程如果设在水文站控制面下,致使水文测验位于回水区,测验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3)水文测站上下游水闸过多,产生流域闭合不了,要增加多个测验点才能准确测量。(4)水利工程如果直接建在水文测验段,便会使水文测站失去其意义。近年来,城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为了迎合环境改善、旅游的需要,大量建立了一些坝体,使水文站的水流量测验受到很大影响,无法进行正常测验。

3减少水利工程对水文测验影响的应对方法

3.1加强水文工作管理

作为保障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水文工作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在水文站网建设上已初具规模,布局合理,并开始取得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效益。但是水文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等待解决。首要加大水文工作的投资,解决水文工作的经费问题。严格按照水文工作的发展规划执行并做好投资、预算等工作,加强水文财务经费管理。再者,加强水文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与条例规范。

3.2水文站网的调整

要以全局统筹的眼光来规划水文站网,将其视作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系统,在不断分析、验证、调整中进行。对影响严重的水文站及时调整与改进,对于一些提供水文资料失真的、集水面积小、历史久且不能满足当今水文资料研究需要的小站,考虑取消亦或减少项目,合并到其他水文站等方法。但此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解决工程上的技术问题、还原度、可靠度问题。

3.3添加辅助断面

如果出现先建水文站,后建水利工程的情况,且导致水文站测验面直接位于测验河位上,使其失去设站意义的,考虑添设辅助断面的方法或迁移测验站位置方法,以提高测验精度,满足水文资料整编要求,维持其连续性。

3.4提高测验质量

若水利工程影响了水文测验质量,用常规手段又不能检测达标时。引入并使用先进的测验仪器便成了途径之一,以解决低速和流向的测验难题,满足水文资料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水文的研究调查,建立相关的测报模型。

4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水利工程一直在国民基础建设设施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防洪、农业灌溉、水力发电、航海运输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及发展带来了便利,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了人们着重发展的课题。

在我国,水利工程大量兴建,但其中一些缺乏建立的依据性与必要性,反而使得相应河流、径流的水文测站的测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文测站所应该发挥的作用,严重影响了水文资料的长期、连续、一致性,给水文资料的真实性造成了困难。因此,在我国水文测站与水利建设的协调仍需严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麒琳.浅析水利工程对水文测站的影响[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10(10).

[2]谢振强.在水利工程和潮水作用下的水文测验与整编方法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10(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新生儿脐带护理及注意事项范例(12

    - 阅0

    新生儿脐带护理及注意事项范文1篇1【关键词】持续性枕后位;徒手旋转;阴道分娩【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10-01持续性枕后位是头.....

    流体力学工程案例范例(12篇)

    - 阅0

    流体力学工程案例范文1篇1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机电专业高等数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69-01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选.....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