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理解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农业的理解范文1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经济管理者缺乏竞争意识。农村经济管理者的思想陈旧、观念落后,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者的主要来源是当地的农业从事者,由于其对当地的农业发展熟悉,能够及时处理当地的农业问题。若不能有效了解农村发展的趋势,就无法将先进的农业理念及时传达给农民,导致农民收入较低,丧失市场竞争的权利。1.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组织能力差,土地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很难形成大规模规范化经营。导致农产品原料低于加工品的需求,无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渠道[1]。由于不具备地区优势,使得当地农民的生活困难。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通过相当长的时间摸索探究发现,当地适合烟草种植,为了满足烟草行业的大量市场需求,当地农民开始大规模的种植烟草,但种植结果并不理想。首先,由于整个种植的程序复杂,没有专业的技术,使当地农民投入大、收入低。其次,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很难发挥其优势产业,再次,土地成本高,但洛南县的经济水平却相对较低,再加上不便的交通运输阻碍了烟草的运输,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成本。最后,传统的种植方法无法提高质量和产量,使得农民血本无归。1.3政府投入力度不足。由于长期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基层的管理单位缺少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所做的工作没有实际性意义,敷衍了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繁杂,却缺少规范的制度来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农村债务沉重的难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农村经济管理的解决对策

2.1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首先,农村经济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管理人员需要摒弃传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办事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适应新的形式,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的知识来致富农民。其次,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选择有资格、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担任职责,建立公开、公证的用人选举渠道,明确任职的标准和要求,对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者进行表彰,对失职、不负责任、无贡献的管理者进行批评或者任免,设定严格的用人管理机制。最后,加强监督。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收集农民在生产中的问题,并征集意见共同商议解决。保证农民积极参与到管理者工作中,了解管理者的管理动态,拉近官民距离。2.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管理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引外来企业投资、提高农村土地使用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同时,鼓励并加大个体、民营等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广东揭阳市锡场镇军埔村的“85”后的年轻人,将父辈们的传统食品专业村,打造成为“电子商务第一村”,此创业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个食品厂旁都有一家淘宝店,形成电商街,通过构建新型的生产自销模式,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另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农村服务体制、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2.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首先,我国政府应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一是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二是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加强对农民精神文明的建设[2]。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开展农村技术交流研讨会,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交流学习中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奖励制度,提高管理者的执法力度,维护农村经济秩序。最后,应拓展农民的经济增收渠道,及时更新农业生产资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专业的网络农业资讯信息平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使得政府更加方便的调整农村经济管理体系。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农村技术管理力度,建立高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团队,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在此基础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拓宽农民经济增收渠道,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积极主动应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推动农村经济更迅速、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企业研究,2013,(14):156~157

农业的理解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现代农业技术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现代农业技术的内涵

现代农业技术是一种高知识密集的先导技术,体现着现代人类对自然的高级能动关系,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功能和特殊的社会功能,是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农业技术长期停滞,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经济资源的不断投入,是典型的粗放发展方式。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及可投入资源特别是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决定了必须依靠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现代农业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和对农业科技的全面渗透,是传统农业科技革命所无法比拟的。根据对农业现代技术的初步定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农业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科学发展基础上的成果转化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方法的总和,即农业发展到较高的阶段,劳动主体在农业科学实验、农业科学管理以及农业生产实践中,根据对象性活动所付出的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总和。这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根据现代科学理论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农艺流程、加工方法、农业技能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和技能付诸实现的生产资料;三是适应现代农业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现代农业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具有一般传统农业技术所不具备的高战略性、高创新性、高增值性和高渗透性,只有及时产业化,才能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发展论

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对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作为物质手段的技术,是现代生产的必要前提,他说,人要在生产上消费自然力,就要有一种“人的手的创造力”,由此可见,技术的理论基础及科学也是现在生产的必要前提。“不变资本的这种再生产都是以固定资本、原料和科学力量的作用为前提,而后者既包括科学力量本身、也包括为生产者所占有的,并且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科技力量。”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但科学只有通过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社会经济的现状又决定着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即经济—技术—社会经济的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辨证的发展过程。虽然马克思的论述是在近代科学技术以及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但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首要性地指出技术对物质生产的潜在推动力,让我们更明白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以农业信息化为例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而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也是如此表明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尽力将现代农业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现代农业技术是通过有效地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产品增加农业投入和装备农业,用现代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办法管理农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近十多年来,我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成果,加快了农业信息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我们以精准农业为例,精准农业是一种综合集成现代化高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其核心技术是GIS、GPS、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高科技的精耕细作农业能够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对预先采集到的农田土壤、农作物生长环境及生长状况的地面、空间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找出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农艺措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可以预想,中国农民将会隔三岔五收到一些卫星图像,那是他们自家耕地的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通过影像,他们能够一改从前“力蒸足暑气,背灼炎天光”的境况,将农田的虫害状况尽收眼底以获取庄稼的长势征兆,然后在车载GPS和电子地图的指引下实施农田作业,及时预防病虫害,并精准引水引肥,不产生污染的同时,真正实现绿色农业。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应用在效率及资源利用上的明显优势,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做出总结。1.现代农业技术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的关键。农业技术能够使单位土地资源的产量提高,以前不可用的土地为良田。以色列人均耕地极少,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产量提高了12倍,这只是因为他们研发出高产的新品种。2.现代农业技术是解决农产品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我国现有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依据现有经验对其进行改造,一般至少可以增产粮食每公顷1500千克。3.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国民经济中农业的比重下降,非农业产业的比重上升,而“十五”末期的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增长中贡献率达到50%以上。4.现代农业技术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在解决了上述几大难题后,就大大缓解了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精准施肥,降低污染的同时又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新农药的研发,高效低毒少残留,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系数。5.现代农业技术是解决农民收入的关键。运用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农业加工率和增值率增加,附加值高,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实现增收。6.现代农业技术是解决农产品竞争力问题的关键。同国际农业生产水平相比较,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算比较落后,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有利于在进出口贸易中赢得比较优势。7.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村信息化、城市化的进程。目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发展了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业,使得农业市场的信息交流成本降低,农村供求信息和农产品批发价格更加透明化。同时,现代农业技术对城市化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推断的: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产业集群,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升级,使得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此相适应,城市化深入又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为现代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我国现代农业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之道

(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耕地资源有限,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障碍

1.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影响技术应用。农业区域限制性强、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回报,是个微利行业,收益低,这意味着农业技术应用的双重风险性,不仅要考虑其竞争力,同时还要承受多元与多变的自然环境考验。2.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基于等量资本要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农业科研投资主体主要局限于政府,企业与个人不愿把资本投入农业这一微利行业。同时,农业规模小,数量少,分散性强,加之民营科研机构凤毛麟角,现代化农业又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远大于供给。3.现代农业技术的供需间存在结构性失衡。供需错配,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一大尴尬,农业科研成果与生产脱节,不符合农户生产的真正需要,而农户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无人问津。4.农业技术缺乏有效推广。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有待提高,技术市场规范体系有待完善,要打击技术传递机构坑农害农的行为。

(二)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使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需要在社会生产中作出相应调整

1.政府进行宏观政策调整。政府作为看不见的手,要在农业政策作出适应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改变,例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规格标准体系等。2.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将技术转化为产业及现实生产力的过程。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的产权交易与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产权安排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产权只有明晰,品种权、专利权等只有得到充分保护,才能激励技术创新,保证现代农业产业在竞争中壮大。4.完善现代农业技术的区域格局和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由于我国各个区域农业资源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我国需要合理设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水平。

四、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中国化

三农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应对国际风险、维护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做出的必然选择。同时,在开放经济时代,更要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确保农业安全结合起来,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真正走好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翼川.现代农业概论[M].北京: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农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科研管理问题分析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31-01

高校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知识创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是农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展的保障。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应致力于提高学校科技发展水平和促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工作。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加,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开始出现差距,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更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人才、完善管理体系来缩短差距,提高自身科研管理水平。

1农业院校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现状

1.1科研管理者过多的重视科研的申请和结题工作,对实施过程监管不到位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审批、实施、评价、验收、报告成果、技术推广和编入档案的全过程监管。大多数短期(3年以内)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以科技论文为主,除了特定为某领域提供理论基础的,导致了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农业研究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只能在短时期内却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必须要连续研究。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难以保证项目的连续性,一些项目因此而中断,直接导致科学研究与实际需求分解,可应用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不多。

1.2落后的管理理念造成了科研人员投入科研的时间被缩水

科研管理部门以行政命令手段进行被动式管理。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科研工作的管理手段落后,奖励机制单一。管理机构的设置、权限分布和规划不合理,服务意识淡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高校科研发展持续性和稳定性。此外,一直以来,文章、项目、SCI、影响因子、奖项等这些事情占据了科研人员很多时间,科研成果的价值很难保证。在科研单位的评估和管理系统中,项目与资金的数量,成果的含金量及的篇数等都与科研人员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这些都间接地影响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心态,只想尽可能缩短研究时间,快速的取得科研成果。

1.3科研经费的管理没有制度化

(1)多级别和多数量的科研课题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争取到更多的学位点。所以农业高校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受到重视,但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比较宽松。多数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关注点都在每年科研经费不断增加,至于科研经费如何支出则不严格管理,导致了部分科研经费的浪费和流失。(2)高校重视科研和学科发展工作,制定大量政策支持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但却含糊了科研成本和教学成本,造成了学校资产的流失。(3)高校为了能够申请更多的课题,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按期把科研项目结题但却不督促科研结账工作。导致了部分科研项目虽然已经结题,但财务部门却不清楚,无法按期结账。因此制作一套科学、高效的经费管理制度已成为必然。

2改变高校科研管理现状的合理化建议

2.1把管理工作渗透到项目的中间环节中,定期检查项目进度,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由于科研人员平常工作比较多,对科研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可能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来进行项目的阶段性检查,例如:(1)组织召开评审会或学术交流会。(2)建立以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的指导小组,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并对项目的创新性、进展情况、科研经费的支出和科研设备使用等进行评估。(3)指导小组的专家可以给项目组人员予以学术的指导,项目执行人根据指导意见修改研究计划。

2.2改变农业高校管理观念,方式等,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科研时间与空间

(1)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项目数量的定期增涨,科研管理的现状已经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我们需要改变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因此科研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①科研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去除知识共享的旧观念,指导他们通过主动竞争来取得科研项目,引导科研人员注重保护知识产权,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重视培养个体研究和团队合作之间的默契。②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以协调和服务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③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网络科研管理平台,用这种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手段替代原有的人工操作,这样可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也为科研管理机构向信息化服务机构转变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2)各个课题组成员要分工明确,不要安排一线科研人员去参加无关活动,除去必要的教学和行政等工作时间,不要增加一线人员的工作量,确保一线人员有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科研项目中。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减少进行意义不大的评估、评奖等工作,节省时间让科研人员静心进行科研工作。

2.3建立切实有效农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1)合理性预算――科研管理者应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项目负责人提交的经费预算单,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实施过程中调整预算方案影响进度。(2)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开始一个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化平台,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能够同时地了解科研经费的余额和支出,项目领导者可以随时了解项目的报账情况,做到科研经费有计划的使用。(3)及时结账――财务管理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沟通,及时了解科研进度、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同时通过科研管理部门是科研人员了解相应的报账制度,争取做到在项目结题的同时财务部门就能出示相应的经费结算表和审计报告,保证项目及时结账。

3结语

在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农业高校的科研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时期,现有的科研管理理念落后已经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就要转变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加强科技人员管理、积极进行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保证高效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等.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0(12).

农业的理解范文篇4

一、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量事实说明,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达到50%以上。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过去20多年,如果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有那么快,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迅猛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拖欠工资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决定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实行有利于调动农民工积极性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农民工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也必然要求解决好涉及农民工权益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妥善解决他们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充满活力、有序安定的社会局面。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进度和方式不同,其社会效果也不一样。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多,又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中。农民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我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径。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不是短期的,而必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宏伟目标的实现。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并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正确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感和长期性。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把握好的指导原则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有正确的指导原则。概括地说,既要遵循世界上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积极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又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要着力完善政策和管理,又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稳步健康发展。进一步地说,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就是要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和体制,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必须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农民工、尊重农民工、保护农民工的良好氛围。这不仅要体现在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中,也要体现在各地方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还要体现在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和做法中,任何部门、地方和单位都不应有歧视农民工的规定和做法。

第二,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努力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服务,提供维护合法权益和子女接受教育的服务。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由防范式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在公共产品提供上实现由单纯面向城镇户籍人口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转变。要充分发挥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农民工享受应有的公共服务和权利,也使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新要求。

第三,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就是实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搞好科学规划,实行正确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我国国情决定了和规定着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既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这样,才能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防止大量农民盲目涌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避免一些国家出现过的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和贫富悬殊的现象。

第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就是要坚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解决农民工问题也一定要考虑到各地的差异,不搞一个模式。近些年来,许多部门和地区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要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输出地和输入地都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问题。要积极探索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第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既要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靠改革和发展,逐步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深层次问题,形成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制与制度。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流动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也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长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方向性和操作性相统一。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方向和思路,为各地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措施留有空间。

贯彻以上这些原则,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尊重、保护和善待农民工,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

三、当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解决农民工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当前,特别要抓紧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一些带普遍性和最现实的问题。

第一,着力解决农民工收入偏低和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这是农民工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农民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一方面,要从制度机制上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通过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切实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现在,不少地方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积极探索,要认真总结经验,推广成熟做法。同时,要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依法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和休假权,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对于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任何企业都不得压低或变相减少加班时间的工资支付。要多渠道地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标准,通过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

第二,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和劳动合同管理。关键是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各地方、各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各级政府都要把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要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与监督,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任何单位都不得违反劳动约定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特别要依法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应从严惩处。

第三,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也是各方面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抓紧建立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既涉及维护农民工权益,也关系稳定农民工队伍。要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各地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当前,要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采掘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各统筹地区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抓紧研究探索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

第四,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农民工输入地政府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要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当前,子女上学是长期在城市工作农民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列入教育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输入地政府还要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实行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全面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第五,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目前,涉及农民工的侵权案件屡屡发生,由于多种原因使得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困难重重,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农民工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等方面要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要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当然,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相对复杂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大中小城市的不同情况,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而稳步推进。要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应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第六,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指导方针。据调查,目前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吸纳了65%,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内就地、就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都达到90%左右。实践证明,这种就业模式和途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容量。要努力引导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在当地就业机会。要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也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要提高小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特别要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这是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失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

农业的理解范文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水污染;问题;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农业水污染作为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受到我国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农业水污染来源广泛,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江河湖泊的水华等。传统水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为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自身的因素易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且运行成本高而未能广泛使用,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可以依靠动植物和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对污水进行加工处理,但是由于技术成熟性,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1对生物技术的解读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利用现存的生物进行体内物质和能量运动原理生产出对人体及环境有益的物质。通常来说,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对被污染的物质进行加工、处理和修饰,最后生产出对环境有益的物质。20世纪80年代,国际合作及发展组织就对生物技术有了明确的定义,随着生物技术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已经被世界广泛接受和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主用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以及细胞工程。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人们发现利用生物的生理特征可以有效治理农业水污染,如降解能力、吸附能力,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污水处理效果,但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仍处于初级水平,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生物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仍能高效地进行污水净化处理,因此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的现状

2.1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的政府支持力度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水体污染可以追溯到每位居民的饮食住行,因此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农业水污染的主要物质有氮磷的富营养化、农药的降解、悬浮物、硫化物和重金属等,由于农业污水的有机物含量高,易造成水体腐败,对周边的农作物造成直接影响,导致农作物成熟不良、抗逆性差且易发生病害。目前水体污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多家的农药制造企业已有500多家生物农药制造企业,各级政府积极实施政策和方针,如2013年,浙江省通过建立水源地水质自动检测系统为农业水体的净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的市场使用现状

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国内市场发展战略的趋势,更是世界市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农业生产技术相对先进,但面临的农业水污染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市场经济带来空前的灾难;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加快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市场与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联系,使生物技术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能够尽快解决。2011年,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共同建立生物信息科技园、生物风险基金等,向全世界展示了生物技术商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推广,生物技术商业化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如是否建立更多的生物技术商业区,如何处理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出现的问题成为世界生物学界关注的焦点。

3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伴随着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应用,农业水污染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由于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1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3.1.1无法替代部分农药与分解

传统的农药主要含汞剂和砷剂为主,这类农药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并且产生有害毒素,扰乱植物的成熟期,部分药物还含有尼古丁、生物碱、赤霉素等,这些农药在今天很难被生物技术所代替,并且由于农药的复杂性,部分微生物也无法对其进行分解。传统农药的专一性不高,因此常常会对周围的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制工作,将遗留下来的农药进行分解,使农业水污染的情况有所改善。

3.1.2无法满足部分生物依赖的生存环境

农业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如农药、化肥、粪便等,这类污染物不易被降解,久而久之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这使得部分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此外,外部坏境的改变也使得微生物无法满足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因此,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面临着无法使部分微生物正常存活的困难,这也是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3.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科学技术,目前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方面尚未成熟,主要原因有:

(1)起步时间晚,我国生物技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发展缓慢。

(2)内容缺乏,目前生物技术主要以水生藻类、微生物为主,这类生物易被环境干扰。

(3)缺乏合理的规划,在农业水污染控制方面以治理为主,忽视了预防的重要性。农业水污染问题关系到每位居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家园,爱护我们的环境。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浪费,农业水污染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现状,接着从生物技术的替代与分解、生存环境和规划问题三个方面,探究了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理性的对全文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刘成家.农业水污染治理环节中的生物技术应用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农业的理解范文篇6

[关键词]“三农”问题超边际分析二元经济分工与专业化

一、在经济学框架内探索我国“三农”问题的求解思路

1.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其主流经济学框架内的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比较关注的话题,如果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既定的经济问题,现在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告别“短缺农业”之后,我国农产品开始出现了结构性和区域性的过剩,农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增长幅度逐渐下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相对贫困成为低收入人群;更多的人纷纷选择离开土地到城市寻求谋生之道,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撂荒和随意性耕种的现象屡屡出现,生产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农村衰败毫无景气。

关于“三农”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众说纷纭,但大多是在主流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也就是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从不同的内生或外生因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函数进行分解。综其分析思路,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宏观层面,通过政策的宏观指导,制定各种农业发展方略来指引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总体指导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然而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农业生产存在市场信息闭塞,生产决策仅符合家庭的个人理性,即使国家的大政方针在理论上多么有集体理性,由于个人理性的抵触,实际上发挥的效用也是微乎其微。第二个是微观层面,通常把“三农”问题进行拆卸,针对某一方面的要素进行经济学分析。微观层面能够对症下药,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每一个增加因子必然会牵扯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完善的相关的配套措施,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冲突只会加剧。正因如此,微观层面的很多正效应被其所带来的负效应所抵消了。第三个是中观层面,这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最多的层面,把农业作为一个特定的产业放在国民经济产业当中来分析,这样既避免了宏观立意的纯理论化,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的理清“三农”的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中观层面是有效的,既解决了当前“三农”面临的困境又给“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提供了一个指导性原则和方向。可以看出中观层面理论的落实也离不开宏观农业政策的指导和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它是把宏观战略落实到了具体方案上,把微观政策系统化、配套化,因而更具可行性。

2.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探索“三农”问题求解的可能性

上文谈到了中观层面分析,从产业发展特性来探讨我国“三农”问题是切实可行的,但要深一步分析,但还必须回到亚当・斯密那儿去,放弃主流经济学对“三农”问题的既定前提假定,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才能通过比较找出最优解。原因很简单,“三农”问题不是突然就降临的,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对这点的默认使得其解释力大大降低。

笔者认为问题的提出源于一个差距,问题本身理论与现实的鸿沟,这得取决于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从历史上各朝统治者“重农抑商”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举国力发展重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工农差距的扩大到“三农”矛盾凸现,这个标准应该是社会各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主要是工业发展程度,正是这个标准值的提高使潜藏的“三农”矛盾显性化。由此可以看出,“三农”问题的存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与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即所谓的“外因”;另一方面是农业自身发展停滞不前,即所谓的“内因”,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源于一个两难冲突,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上升之间的冲突,而社会平均收益这个标准的差异,也就是分工和专业化差异的价值体现。所以笔者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分工和专业化问题,通过采用超边际分析能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很好地系统分析。

二、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

1.超边际分析的产生及主要范式

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是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的主要分析方法,其主要范式特点表现在:第一,放弃了经济分析的外生给定;第二,抛弃了古典经济学中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思想,边际分析总是能在生产函数中寻求出最优内点解,而超边际分析证明了所有内点解不可能是最优解,最优解只会是角点解;第三,以此分析形成的均衡解决了给定分工水平的资源分配问题;第四,超边际分析并不是选择所有的角点解,首先是利用文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是最优的角点解的组合,然后,对剩下的组合进行比较寻求整体最优解。

2.我国“三农”问题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

(1)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调整二元经济(DualEconomy)模型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他依据土地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结合工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差异,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涌入工业部门的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然而这其中忽视了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假定了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第二个是忽视了分工和专业化因素的影响。张定胜在将内生比较利益引进李嘉图模型时,把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思想大大发扬了,他认为二元经济现象是社会分工从完全自给自足的社会发展过渡到完全商业化社会的结果,一部分人卷入了商业化和分工,另一部分人却仍在自给自足状况,所以二元经济应该是商业化部门和非商业化部门的二元,而不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二元。笔者认为张定胜的解释是更加深入和科学合理的,他放弃二元经济假定,把二元的差异归结为分工的程度差异。笔者认为张定胜的解释是更加深入和科学合理的,他放弃二元经济假定,把二元的差异归结为分工的程度差异。在刘易斯和张定胜分析的基础上,让我们系统地分析分工究竟是怎样引起“三农”问题的?

本文认为社会的分工首先应取决于分工的利益,这个利益在杨小凯那里就是交易效率的改善,在没有城市和市场经济模型中,产品是自给自足,这种生产方式不存在交易费用,但经济效率是极其低下的。随着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的工农第一次局部分工,生产者作为半专业化劳动者,他们既从事农业劳动又兼营商业,工业此时作为辅助行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因为工业提供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而享受了分工带来的最初好处。在局部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将处于一种完全的分工状态,生产的交易集中、规模扩大将使得交易效率的提高得以延续,而且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原因就在于不是某一单位的交易效率提高独自受益,而是整个行业享受了交易效率产生的网络效果。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完全分工是三个不同的分工水平角点解,利用文定理可以排出前两个解。因为网络效果的存在,交易效率仍然可以继续提高,享受分工带来的好处,所以最终的均衡点不会选择一个折中的分工水平。现在让我们来考虑完全分工状态,这里存在一个两难冲突,即分工的无限制扩大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因为分工的扩大带来交易的复杂性,致使交易费用呈现向上开口抛物线形状。

从图上可以把ⅠⅡⅢ阶段看作分工的三个层次,再利用边际分析,从生产力水平函数和交易费用函数中求出最优值,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个最优的内点解应该是Q点,能够实现分工的依次演进固然最好,但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的过渡阶段,而且是同时存在的,这便是张定胜所说的二元经济形态,之所以出现过渡阶段的不同分工水平并存现象是因为我国农业还不具备完全分工水平的条件,换句话说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分工问题。

(2)从分工与专业化角度解释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

刚才分析了工农业分工和“三农”问题出现,然而,分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交易效率增加并不能完全解释“三农”问题的尖锐性,农业为什么在分工中处于劣势?如果说工业生产集中使得交易能享受分工带来的网络效应是带来“三农”问题的外部诱因,那么其内部因素就在于工农业分工专业性的协调要求很高。亚当・斯密将工业与农业中生产率差别的原因归结为,工业分工的好处是大于交易费用的,而在农业分工中,其协调费用时远高于其好处,农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比工业要高,尤其是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土地天然具有分散性,如果要集中进行统一生产指导,其协调费用必然很高,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这也就印证了前面所说的我国“三农”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的操作性不高的原因。所以农业要发展也就需要一方面改善农村的落后条件,减少交通信息不通畅,提高市场化程度,由此得出走农村城镇化、城市化道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借助于工业分工,从工业进口机器和生产技术进行间接的分工,这也是途径之一。

三、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1.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造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有利环境

要实现Q点的最优角点解,就需要了解Q点的形成条件,工业的分工规模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决定,也就会在生产力水平和交易费用中间寻求合理的值,国家需要为这个均衡创造有利的环境,比如取消户籍限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需要对农村人口流动的政策加以引导,防止“盲流”,同时,提供更为恰当的需求信息,为就业创造条件。

2.提升农业自身的专业化分工效率

农业的分工协调费用比较高,主要源于土地的分散和交通的不便利,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修建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设施,这些虽不是立竿见影的措施,但是其影响意义却是很深远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就能减少农业分工的难处,提高农业自身的产业吸引力。

3.提高工业对农业的间接进口分工

要全面借助于工业分工来反哺农业,需要更加全面的利用工业分工的先进成果。加强引进工业生产出的先进农作工具,提高耕作水平;利用工业研发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种子技术和优质肥料,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以工促农,加强工农联合,发展一体化农业,做好农业产品的销售,加工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杨小凯:杨小凯谈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秦兴方吴进红汤学俊杨家栋: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J].管理世界,2002,(3):101―106

农业的理解范文篇7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农业的理解范文篇8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

总的来说,现有土地制度无论从产权界定还是从流转经营上都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空间,解决不好农民进一步致富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赋予农民作为产权主体的应有权利。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探讨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实现其相应的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探讨实行的"土地股份制"不失为一种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形式下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分享的有益尝试。

其次,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承认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是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基础。因此,应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确定承包期限内允许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特别鼓励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主,由企业主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农民也由此变为"地主",既可以继续留在土地上给企业主打工,成为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城镇从事新的工作,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对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将改变乡镇企业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农村土地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出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综合收益如果大于农民的耕作收益,也将对农民出让承包地产生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最后,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仍然是最大的生存保障。如果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流转便很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索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形成农业和农村内在发展机制的政策体系,使之不但具有补贴功能,更具有引导生产要素向涉农领域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认为:首先,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目标,支持方向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延伸到"三化"领域,其次,要在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条件,为"三化"的顺利推进创造外部条件。再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相对脆弱的生态现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投入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化"。首先要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系统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功能弱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试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放宽和规范龙头企业贷款条件,扩大借贷规模,采取专项放贷,封闭运行的办法,在保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也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支持农民调整结构。同时,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或多户联保等优势,多方面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其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三化"。民间资本具有存量大、市场活跃、投资欲强烈等诸多特点。事实上,近年来民间投资已呈现出向农产品加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服务业等多领域、多层次进军的趋势。

3、统筹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聚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以发展园区工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增强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城镇发展的创业者和城镇化的受益者。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用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管理制度逐步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多方面服务。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如广东佛山地区通过建立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成相衔接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帐户为主,通过个人缴费,村组集体给予补贴,政府扶助等途径筹集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五统筹"的科学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三化",切切实实抓好"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针对这种现象,要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充分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1-2]。

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视角,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要想不断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应该在整体上提升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这种积极性需要满足个人需求,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确定农村经济市场主体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经济政策的改革,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农业经济管理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明确方向,有效保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制度保证。一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将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明确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而且还能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的合理规范,这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二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进行合理优化。通常情况下,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而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进行明确,同时还能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优化作用,从而使社会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三是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一定要全面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全面实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4]。

3有利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制约问题

将农村经济管理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解决,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出合理的农村发展方案。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完善的农村发展方案,保证方案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方案可以得到全面实施,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对农村发展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要想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应该对其中存在的制约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将农村经济管理方式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有效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各项危机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农村资源。三是有利于缓解农村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是目前非常突出的问题,为了对这一矛盾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至关重要[5-6]。

4结语

农业的理解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经营体系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进行管理的“产业化大农业”。而传统农业的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加之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要求。所以,传统的农业经营体制要创新,关键是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和构建新的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区和领跑者,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示范窗口,实现着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嬗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农业园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

构建新的农业经营体系成为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新型职业化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二是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要科学化。在可控的环境下,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集成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管理。三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其实这四点聚焦到一起就是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最关键解决的问题是:农业由谁来种,由谁来养,由谁来经营的问题;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怎么种,怎么养,怎么去经营的问题;种了,养了以后怎么去销售的问题;在种养过程中怎么去维护农民利益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农业园区是有效载体。

(一)农业园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功能和示范功能

农业园区是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技人员通过园区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繁育,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的技术传播和扩散,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的重要窗口。这解决了农民不会种,不会养;不知道种什么,不知道养什么的问题。

(二)农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要求,在园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体系建设六个关键点上实现突破。这解决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最难的怎么种,怎么养及怎么经营的问题。

(三)现代农业园区不仅要求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更要求农业主体现代化

农业经营过程中并不是缺少劳动力,而是缺少专业技能的专业农民,培养农村种养殖能手、经济能人。农业园区专门培养专业农民和多元的专业农业经营主体。这就解决了农业由谁种,由谁养,由谁经营的问题。

(四)园区传统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功能和示范功能,成熟的园区逐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

园区从农业“微笑曲线”的前端和后端嵌入,通过引入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品种研发、种苗繁育、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这就解决了农民种了怎么办,养了怎么办的问题。

五)最重要的是现代农业园区对整个区域内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了农民种养的抗风性能力

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户推广落实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更多更好的渠道,使所有农民在种养殖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点损失、少担风险,实现农业的科学经营、现代化经营,实现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方式的逐步过渡。

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区功能单一,整体发展步伐缓慢,难以快速有效解决农民亟待解决的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

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园区主导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园区总体布局还不明晰,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缺失,集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示范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尚未形成。部分园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能完全到位,远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的需要,结症所在是投入大、筹资难。

(二)园区定位不准,未能发挥应有示范效果,难以科学有效解决怎么种、怎么养,怎么经营的问题

近年来的实践中,有些乡镇对农业园区定位把握不准,前期没有科学规划,就盲目地大张旗鼓、跟风式地大规模流转土地,把土地集中起来后引进工商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成后却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或者跟自己的设想格格不入,不符合实际,导致园区计划失败、土地荒废。甚或许多园区侧重于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建设、各种类型的温室大棚或休闲农庄,都是以农业园区的名义大规模征地,大规模建设成为一个个景区最重要的标志。相反,对比之下更为重要的经营体制、产业发展、配套技术、经济效益等问题则往往被忽视。

(三)一些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部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与为农民解决种养后如何销售的问题预期相差较远

在园区发展中都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进驻园区,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部分工商企业在投资园区时目的和动机不纯,并不是想发展农业园区事业,而是打着入驻农业园区的旗号,搞非农产业。

(四)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导致园区创新能力较弱,对当前解决由谁种,由谁养的问题支撑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业高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市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无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壮大农业园区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

(一)把握发展方向,为园区定位,发挥本地区位和资源特色优势,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

首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突出区位竞争优势,结合本地的特色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主导,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业园区。园区的功能在规划时就要定位清楚,层次分明,形成点、线、面的彼此照应和辐射。其次,农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要科学合理,突出非均衡发展战略,确定产业发展要有优先顺序,不搞齐头并进、重复建设、贪大求洋,抓住重点,实行梯度推进。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解决由谁种、由谁养的问题

农业园区在技术、管理、生产、服务等方面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如何进一步加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如何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发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农民农业知识技能培训,让农民通过参与园区生产和管理,克服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理念。通过各种农业专业培训、绿证培训、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

(三)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机制,解决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创新的平台,园区的生命力恰恰就体现在“创新”上。它与其它经营组织的最大不同就是将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形成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利用工业理念,搞好育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打造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效益方面占据优势。此外,农业园区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做主,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种养难问题。

(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解决种了、养了怎么办的问题

一方面,要重点抓园区农业生产前期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以及优良种子、种苗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供应;另一方面,要注意产后加工、储存、包装和运输、销售,培育园区产品的品牌效益。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二、三产业来反哺第一产业,形成三个产业相互衔接,配套发展,极具区域特色的园区产业群。

(五)增强农业园区对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带领农民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解决全体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

建设农业园区,目的是通过园区的示范、引导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所以,要把增强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作为入园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应尽义务,使农业园区的极化效应迅速得到扩散,引导周围农民走现代农业化的道路,引导全体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M].人民出版社,2012.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读本>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3.2

农业的理解范文1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保险;农机监理;保险公司

1农机保险补贴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使用率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农机作业环境复杂,农机使用人员缺少专业知识,缺乏基本培训,加之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农机伤人损物事件频发。正是由于农机事故的频发性、不可预见性,加之事故发生地多处于农田场院等交通不便的场所,造成配套农业机械保险产品少,保险事故频发单次损失金额大,查勘理赔不便,造成各保险公司推广农机保险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农民保险意识淡薄,不愿意为不确定发生的风险支付额外费用。因此,造成大量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呈无保险状态的裸奔”。众多辛苦致富,一朝事故返贫”的血的教训不断上演,警示了农民辛苦致富路上隐患重重。随着农机安全监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专业组织逐渐形成了农机作业服务的中坚力量。农机安全生产环境大为改善,机手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需求与日俱增。随着政府资金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农机保险的补贴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河北省为例,2016年底,全省统一开展了农机保险调查,通过深入走访询问调研保险需求。2017年准备开始对农业机械保险进行全面补贴,招标确定保险公司全面开展农业机械保险补贴工作。河北省农机监理总站的努力方向切中保险参与各方矛盾点。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让投保农户降低负担享受保障。通过农机监管部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着重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这类农机专业组织率先投保,降低了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同时将对扩大保险保障范围、全面推广农机保险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2农业机械保险实施建议

在农机保险即将全面推开之际,作为一名农机监理人,特别是作为一名有着两年保险查勘销售经验的农机监理人。笔者了解农机监理工作和财产险公司销售理赔工作,因此在这两方面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2.1农机安全监理方面

作为农机保险的推动者,在不断做好自身工作,努力推动补贴工作落地的同时,应协助保险公司做好农业机械相关险种的宣传推广工作。面对众多农机使用者,应牢牢抓住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这一本身具有强烈保险需求的市场主体,以示范作用带动广大观望”机手。同时,随着农机保险的开展,由于保险公司投保牌证类机械对于机具牌照、年检的相关要求,农机牌证发放年检业务量将会井喷,各县市(区)监理站要有预期做好准备。同时,由于保险事故要求农机监理机构出具《农机事故责任认定书》,事故报案勘查现场的要求将大幅提高,并且由于事故发生地一般地处偏远,农机监理事故处理人员由于职责及自身业务优势,必然作为第一到达现场的事故勘查人员。这就要求各县市(区)监理站加强农机事故处理能力培养,添置配齐查勘设备、车辆、人员。安排好日常值班人员,随时待命准备处理事故,做好事故处理勘验工作。

2.2商业保险公司方面

作为农业机械保险的承保主体,面对新险种,面对之前接触较少的全新客户,面对农田、场院有别于标准化道路复杂的作业环境,对于参与农机保险的各家保险公司来说,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对保险存在抵触情绪,推广农机保险需要深入做好解释工作,让机手了解承保了哪些风险,一般什么情况赔,什么情况不赔。在复杂的格式条款合同外,需附加简单易懂的明白纸”。只有让农民明白了解,才能保证日后出险理赔少生矛盾。另外,保险公司应充分了解当地农村情况,结合自身能力做好投保出单等基础工作,方便投保群众,给投保人少添麻烦。大力做好保险理赔工作,加大查勘投入,提高时效性;增加农村地区查勘力量,提高结案效率。强化理赔服务,让农民确实感受保险的保障与便利。同时,由于农机跨区作业”的特殊性,保险公司还需解决好农机异地理赔查勘工作。同时,建立预案处理好三夏”三秋”等重要农忙季节农机事故多发期保险报案需求。基于农村基本情况,保险公司很容易碰到棘手与需要拒绝赔付的案件。本着照顾受损困难群众、维护农机险声誉的目的,各保险公司是否需预提部分利润,成立类似道路救援基金的救资金池,以处理特殊案件有待商榷。

3结语

农业的理解范文篇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经济整体发展势头就会变好,从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扶持和优惠政策,要求打造美丽乡村,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基于此,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究优化举措。

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存在滞后性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村各个方面建设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业经济管理应当依此转变,作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是,农业经济管理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还有不少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保持一致,有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时候还会拖慢农业经济的发展脚步。现在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少和土地大量闲置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和整改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生产效益差,致使大量土地未能得到利用,浪费严重。农业经济管理中不注重农业生产观念转变,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达不到预期,进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中在生产方面,忽视招商引资,农村企业过少,不能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未能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必须以创新推动发展。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单一和不合理,所以经济管理要从这方面着手。现实情况是,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整天高喊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这项工作的落实状况却不理想。管理中出台一些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措施,不过没有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未能让农民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和重要性。导致农民不愿意改变,生产依然以经验为主,所有人长期坚持一种生产模式,种植一样的农作物。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生产过剩,而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两者具有较大矛盾,不仅影响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会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即使丰收也不能提高收入,反而造成农产品滞销和贱卖,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严重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三)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在农村和农业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制定了很多扶持农业发展政策。这些为农村与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不过由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限,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目光过于短浅的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前瞻性不足,没有兼顾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需求。在农业经济管理下,农业经济确实有一定增长,但是不能持久增长。农业经济管理缺乏管控,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到位。农业经济管理相关措施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后果是农业升级和转型速度缓慢。

二、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

(一)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解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导向作用,是农村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要提高成效,而这依赖于良好管理机制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农业经济管理中要转变观念和思维,坚持全农业发展。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优势,以及发展障碍因素等,在明确这些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经济管理目标。根据目标落实的实际需要,相关部门需出台一些管理细则和措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各项措施能够执行下去,真正起到引导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应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需要出发,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提高科学性和操作性,能够顺利推行和实施,帮助农业经济升级和转型。这样农业经济管理就能最大化发挥作用,在科学引导和管理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大量闲置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解决这个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针对农村以老弱病残为主、生产能力低下、土地流转政策不够灵活、农业用地浪费等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土地流转,虽然过去也有相关政策,但是要依据形势变化进行创新,提高土地流转的灵活性,确保农业用地可得到最大化利用。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全面了解本地区农业用地的实际情况,掌握闲置土地面积并做好统计和记录。其次,要完善和创新土地流转政策和制度。土地流转和承包要市场化,除了可提高土地承包价格,让农民从中获利,同时还能让土地用途变得多样化。土地流转市场化,一些企业就会被吸引,在农村承包土地建厂。农村产业就会朝着多元化发展,建厂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回流,企业创收的同时农民也能获益,就近打工收入会增多,达到盘活农村经济的目的。

(二)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让农业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和持久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浪费大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少的问题,应在管理中改变小农意识,从自产自销朝着合作社和农场模式发展。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产等,倡导建立农村合作社,或者进行农场式经营,由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员管理。各类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下,各种资源得到统筹和最大化利用,农业生产收益会变大,不仅有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还能使农民获取分红,收入进一步提高,最终解放思想,加大对这种生产模式的支持。农民在生产中以经验为主,不愿意尝试种植新品种,害怕有风险。因此,必须大力纠正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问题。管理中多做宣传,做好新品种推广,并要做好示范园建设,组织农民参观学习,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等。农民种植新品种,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种类多样化,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还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生产过剩导致滞销而大量浪费、产量大却收入低等问题,促使农业经济增长。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根据本地区气候、自然环境等,鼓励发展林业、畜牧业等,推动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多样化,实现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会更好。现代人生活品质提升了,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大了,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推动绿色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根据气候条件,建立绿色农业生产项目,同时要不断完善产业链。农业生产既要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又要发展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实现一条龙服务,减少生产消耗,同时也能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力。

(三)提高管理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提高自身能力,在农业发展规划和制定措施中,既要满足当下农业发展需要,又要预测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必须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保证农业经济有持久的发展活力。农业经济管理要提升成效,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管理队伍。管理队伍要对本地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合理科学地进行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依照专业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考核评价,以此增强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为提升经济管理成效做好保障。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农村建设政策,了解和熟悉国家出台的各种惠民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引导本地区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中要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现代化农业,将农业器具贴补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促使其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生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班,或者是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下乡,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不仅提升生产力,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样农民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也更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推动信息化农业发展,建立农业信息平台,汇聚各种农业信息,比如农业资讯、国家惠民政策、农产品需求和销售情况、农产品价格等。农民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查看,掌握这些信息后能更好进行生产。平台要有互动板块,回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问,做好指导工作。平台中传输一些技术讲解视频课程,供农民自主学习。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电商合作,或者建设本土电商平台,做好网络销售体系建设,完善仓库、冷藏运输等。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例(12篇)

    - 阅0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智慧服务平台构建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图书馆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正.....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范例(12篇)

    - 阅0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范文根据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北京、天津两大都市接壤的新兴城市廊坊和处于北京南大门的县级市涿州市、山区的易县、平原区的高阳和武邑等地区.....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