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智慧化管理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智慧服务平台构建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图书馆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并迅速波及全球,在图书馆界,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图书馆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

自2009年IBM率先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各种各样智慧的概念,如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医疗等成为人们研究和描画的重点。其中,智慧图书馆也概莫能外。

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检索近期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较多地与物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概念相联系。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人物互联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构成,而实现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提升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精髓。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外在特征是泛在,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而其内在特征是在继提供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之后,提供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满足读者日益增长与不断变化的需求。可见,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技术提升、服务理念创新、管理形态转型的一场革命。

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目前图书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成熟后的一种全新形态。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化设备为手段,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智能设施、智慧化服务,其构建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物质层面是基础,技术层面是关键,而最能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和服务水平的则是服务层面。三个层面互为支持,共同支撑起智慧图书馆的大厦。欧美图书馆界是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率先提出者,而智慧图书馆的实践也首先出现在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目前,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经进行了智慧图书馆部分功能的尝试,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提供图书馆智慧服务。例如,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提供的一项被称为SmartLibrary的新服务;台北市立图书馆于2010年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建设了一个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通过感应装置实现用户的身份验证,自助借还机协助用户完成无人值守的借还操作;上海图书馆率先开展了手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等等。物联网与云计算,是从技术的维度出发研究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更应该重视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群整合与协同管理,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2.0与智慧图书馆体系都是建设在复合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硬件及技术上。图书馆2.0主要依赖Web2.0技术,包括Blog、Rss、Wiki、InstantMessage、Tag、Ajax等等,而智慧图书馆则主要依赖于物联网、传感技术和云计算机。因硬件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智慧图书馆与图书馆2.0相比能提供更高层次、更具个性、更加智慧的信息服务,但两者的服务理念与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该是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深度知识挖掘以及具有用户需求分析功能的专家式的系统服务,是一种有品质、有价值、有内容的高层次服务。柯平教授曾说: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一是文献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知识服务。这一路径反映了服务从依赖资源、技术与工具到越来越依赖图书馆人的智慧。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台阶应该增加一个,即第四个智慧服务。

1、智慧服务的概念

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的,运用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整合,形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图书馆智慧服务关注的是通过知识产品的服务给知识用户带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知识产品的增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智慧服务的特征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而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深化和升华,图书馆智慧服务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其服务是面向广大用户、社会群体和全人类的,是一种普惠范围的服务;二是智慧性,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基础之上的智慧服务,图书馆充分发挥客观知识的拥有者、整合者、启发者的核心作用,帮助用户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提升智慧;三是资源丰富性,图书馆必须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四是管理集群化,图书馆通过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知识的共建性整合、集约式显示、便捷性获取、无障碍转换、跨时空传递等;五是服务协同性,包括行业协同、地区协同、国家协同、全球协同等,在系统的顶层设计上整体推进,使资源由分散趋向集约、由异构趋向统一,克服资源在布局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使命。

3、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原则

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建设可分为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必须具有异构性、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通过构建、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提供让用户放心且安全的使用环境,使用户能够跨越时空、无障碍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需求。

(1)服务主导原则。在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技术、资源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技术是必备的手段,资源奠定了内容基础,而服务是最终的结果。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可以看作资源是为了用的,资源利用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所在。技术是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撑,资源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的立身之本。

(2)资源集成原则。资源集成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技术基础,图书馆需要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文献感知服务系统和整合集群管理系统。这里讲的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型、网络型各类载体的资源。资源集成就是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例如,2012年3月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由位于北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共110余家图书馆自愿联合发起成立。首都市民今后有望仅凭一张读书卡即可浏览百余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近期将做到: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馆讲座,各馆转播、一馆咨询、多馆服务、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优惠图书。

(3)以人为本原则。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与人的时时相联,其中既包括资源与馆员的互通相联,也包括资源与用户的互通相联。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如台湾研制的智慧型图书馆和图书定位系统,上海普陀区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漂流自助亭等。这些表面看起来无人值守的图书馆,其自助服务是建立在前台的服务机与图书馆后台的集群网络化布点、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物流的庞大的管理系统之上的。通过后台强大的管理系统和集成化服务,实现了馆员资源用户的互通互联,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体现出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结语

智慧图书馆为图书馆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愿景和新的希望,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满足。尽管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仅仅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尝试也属于试验性的,但随着RFID等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一定十分远大。一是建立起用户与馆员多维的交互模式,图书馆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二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信息的自组织和自主知识空间的构建,通过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语义抽取,构建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用户特定的微观知识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世伟.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涉及到信息化、工业化,智慧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另外,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智慧城市是十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智慧城市在中国被赋予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方向和目标

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一)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都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二者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更将引领智慧城市的方向。“新型城镇化将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

(二)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后续的国家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将是各级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将是对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的升级和提高,新型城镇化将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产业、生态、智能化、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企业若以此为机遇,围绕新型城镇化制定相关解决方案,毫无疑问将打造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的智慧城市。

(三)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具体的考核标准体系。

(一)目标——保障城市健康和谐。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城是基础设施环境,市是人类活动,城市体现了人与环境、社会的依存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民生,在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政府和市长角度,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以及“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如何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如何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从百姓角度,如何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这些都是智慧城市要解决和实现的目标。智慧城市的目标不仅仅要高起点构建顶层设计,也要高标准构建智慧型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地推进智慧型产业发展,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型示范及应用,高规格、高水平地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

(二)条件——规划、资金保障需具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4个一级指标。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指标还分为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三类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等多项指标。智慧建设与宜居指标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两方面,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等多项内容。智慧产业与经济指标则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方面,涉及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

(三)路径——规定、自选、创新动作。智慧城市管理路径为:依据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进行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和创新动作的建设。规定动作——城镇综合运行平台,标志性成果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城市信息的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自选动作——体现出城市管理、功能提升、运行服务等的水平,如饮用水安全监测、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市政管理,建筑节能能耗平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建设等。创新动作——对城市进行通盘分析,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城市创新指标和项目建设。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空间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显然,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出发建设的智慧城市,其发展方向无疑是通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信息化,使城市拥有完善的智慧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处处彰显睿智管理,营造智能生活新天地和美丽和谐的幸福家园。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对于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于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将物联网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物联网中,突出云计算。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资源,用最少的资源,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满足用户最大的需求,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数据中心(IDC)预测,从2009年底到2013年底的四年间,云计算将为全球带来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为中国带来超过11050亿元人民币的新业务收入。

目前中国的主要城市都在加快发展云计算工程,把云计算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实施“祥云工程”,上海实施“云海计划”,重庆启动“云端计划”,福建实施“云计算工程”等。笔者在广州参观亚运会期间,特别感受到其推进的“天云计划”为建设智慧城市带来的巨大动力。“天云计划”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云计算平台体系,构建国际云计算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智慧城市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政务、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同时实施云计算示范试点,通过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建设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的硬件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是以加快推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推进实施智慧工程,推进网业发展,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无锡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国家物联网产业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例如无锡积极抢占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初步形成自己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在标准建设、研发核心技术、推动示范应用上取得突破,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桥头堡”。城市主管部门引导组建云计算“国家队”,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发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装备性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强软件研发与推广,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才能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全力建设好产业基地,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硬件设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据此,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包括各类企业、部门数据处理服务在内的在岸数据处理和离岸数据处理,着力打造包括上、中、下游的云计算产业集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城市全域构筑起内外网平台。提升政务网络信息化水平,推进跨部门、跨区市信息采集、交换、管理和应用。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集成民政、社保、税务、工商管理等公共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市和所属区市建立健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平台)和相关制度建设。建设面向全国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打造部级信息资源集散地。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篇3

在很长一段时间,拥有国内铁矿石资源最多的鞍钢铁矿业却戴着两顶“最低”的帽子――国内铁矿石资源开发利用率最低、国内铁矿石产量增长率最低。由于战略缺失与定位不准,鞍矿铁矿山建设滞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成本居高不下。鞍钢拥有铁矿石资源量占全国的19.1%,而产量却只有4%,部分铁矿山处于过度开采阶段。

截至2007年末,露天开采铁矿山结存矿量仅为67973万吨,只能服务12年左右,其中部分矿山的服务年限仅为5年左右,面临“无矿可采”的尴尬局面。为此,鞍矿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构筑鞍钢资源优势,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鞍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在建设之初,鞍矿将信息化工作分为五级规划:一级是基础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二级是企业自动化;三级是企业生产敏捷制造系统;四级是企业ERP系统;五级是包括智能决策系统在内的深度数据挖掘系统。

围绕这五级规划,鞍矿持续深入推进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鞍矿已经建成了460平方米的标准化机房、万兆主干环网、GPS车辆调度系统、牙轮钻精确定位系统、GIS三维综合地质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决策分析系统等配套建设。

另外,公司范围内的46家单位也已经实现了统一管理,并同步上线了FI、CO、PP、PM、QM、SD、PS、MM等模块。上线运行第一个月实现了新旧系统“异常数据为零”,三个月即实现了“甩账”。

同时,在系统建设的实践基础上,鞍钢矿业还开展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了AMS(鞍矿管理系统)。AMS是以保证企业战略的落实为目标,蕴含企业文化、管理流程、应用系统、信息技术的综合矿业信息化应用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鞍矿还建设了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创造性实施了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2008年以来,鞍矿铁精矿成本由637元/吨降至500元/吨左右,具备了与世界一流矿山企业竞争的成本优势。此外,由鞍矿自主建设的,命名为“自觉云”的云计算应用系统也研制成功,已经正式投入运行。

该系统在国际矿山行业首次应用了XEN(开放源代码虚拟机监视器)技术,实现了云主机、云存储、云服务、云终端应用。该系统成功运行以来,服务器资源利用率由10%提高到80%,每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2.6亿元。

创新管理整合优势资源

鞍矿把创新财务管理,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作为提升企业管理的核心来抓,对财务组织架构进行全新整合,推行财务共享管理,构建以决策支持、会计核算、经营支持为职能的战略财务、共享财务、业务财务体系单元,促进财务管理职能向核心业务转型。

公司建立企业资源信息主数据中心,构建大型万兆企业网络,实现局域网全覆盖,为财务共享平台建设奠定了硬件基础。同时,包括合同管理、质计量管理、财务预算、维修计划等管理集成子系统,为财务共享管理平台建设提供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和平台资源。在会计组织、核算方式和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具备了由集中的组织形式转型为财务共享模式的实践基础。

目前,该公司财务管理已形成战略决策、共享服务与业务支持三级管理职能体系架构,建立了职能清晰、标准规范、数据共享、风险管控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财务工作向战略决策分析、资本运营和强化集团财务管控能力等核心业务转型,充分发挥出决策支撑、资源保障、价值创造、风险防范等作用。

智慧建设点石成金

在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鞍矿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智慧矿山”的建设理念。

在鞍矿总经理邵安林的带领下,鞍矿于2013年以打造“智慧矿山”为方向,努力使鞍矿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矿山”向“智慧矿山”的转变,并形成完整的信息平台。

所谓“智慧矿山”是建立在数字化、云计算、物联网、协同管理基础上的,具有智慧创新、智慧制造、智慧管理特征的先进矿山企业。其物理基础是互联网、无线网和物联网,具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的特征。智慧矿山将使矿山企业的变革创新能力、协同制造能力、低碳生产能力、企业管控能力、科学发展能力、文化素养水平等各个方面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鞍矿“智慧矿山”建设的具体实践上,经过了几个步骤的实施。在企业管理层面,实现“智慧人本管理”,主要以流程管理系统为核心,突出管理者的管理作用,以职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为目标,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积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个人绩效的评价,实现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管理理念的优化和管理流程的固化。

在企业经营层面,实现“智慧决策支持”,主要以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以大量采集数据作为基础,形成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模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聚合企业管理智慧,保证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在业务管理层面,实现“智慧业务协同”,主要以SAP系统为核心,依靠流程管理为基础,实现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三流合一,信息共享、高效协同。

在生产执行层面,实现“智慧生产执行”。以MES系统为核心,运用物联网技术、GIS技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联动,精益化生产、准时化组织,突出智能化指挥、自动化调度的作用,从而降低消耗,稳质高产。

在设备运行层面,实现“智慧设备管控”。以设备在线监控为核心,运用设备感知技术,依据数学模型分析,掌握设备实时状态,降低事故率,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通过五个层面的建设,鞍矿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矿山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三项国际认证,接轨国际标准。在国内外铁矿中首创“云计算”技术,打造“智慧决策支持”、“智慧生产执行”、“智慧业务协同”、“智慧设备管控”四大平台,实现跨千里的动态分析和实时控制,成为全国“智慧矿山研究中心”和“全国智慧工厂建设”单位。

相关链接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1篇4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5-0075-03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员;素质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重要的分支,其馆员的素质直接决定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进程,因此探索智慧图书馆视野下高校馆员的素质,对高校图书馆培养人才与高校图书馆员做好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2003年,在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上,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艾托拉发表了名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SmartLibrary:Location-AwareMobileLibraryService)的研究论文[1],智慧图书馆(SmartLibrary)首次被提出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而我国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10年严栋发表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2]。随着图书馆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迅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成果不断涌现。

目前业界关于智慧图书馆尚未形成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定义。研究者们从智慧图书馆的集合归属[3]、涵盖模块[4]、智能属性[5]等方面对智慧图书馆的内涵进行探索。如:孙利芳、乌恩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智慧馆员、用户、发现和管理为核心要素,以广、快、精、准的泛在服务为灵魂,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空间或社会地位的限制,使图书信息获取者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所需信息资源(5A)的共享图书馆[6]。这一定义界定了智慧图书馆的设施、服务模式、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智慧图书馆的内涵。通过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应建立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

2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智慧图书馆的内涵、服务模式决定了智慧图书馆的特征。由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未成熟,对其特征的论述也相对宽泛,目前研究者对智慧图书馆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资源建设、服务范围和服务模式、运作方式等方面。如:谢芳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总体特征为先进性、开放性、系统性、智能化[7];孙利芳等从图书馆资源、服务范围出发,认为智慧图书馆具有图书数字化、服务智能化、范围世界化、资源网络化、存贮海量化[8]的特征。笔者从图书馆的内部管理、读者使用、资源建设、服务、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智慧图书馆的特征为管理程序化、操作自助化、资源动态化、服务智慧化、发展协调化、优势特色化及平台移动化。

2.1管理程序化

传统图书馆发展阶段,多数图书馆实行岗位责任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工作管理程序。数字图书馆发展阶段,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经过一定的发展和调整,融合了数据驱动管理、开放合作理念、云计算,整合了服务评价体系[9],在一定程度上趋于自助化。智慧图书馆发展阶段,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逐步提升,以馆员为中心的图书馆管理文化逐渐形成,图书馆管理程序逐步完善,管理工作呈程序化状态。智慧图书馆阶段程序化管理工作建立在注重合作与共享、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重信息的横向交流,更追求效率与效益[10]。

2.2操作自助化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智慧图书馆奠定了设备基础和技术基础,图书馆自助化程度加深。RFID射频技术的成熟使图书借还业务自助化成为图书馆常态。借助笔记本、手机,通过微信、QQ等平台,读者图书荐购、预约和延期服务完全可以实现自助化。

2.3资源动态化

智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藏用结合的纸质资源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仍然非常重要,但相对于海量的数字资源来说,纸质资源的利用率、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所占比例会有所下降。同时,数字资源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如:机构知识库不断更新,知识库之间的联盟不断扩展,区域资源共享系统逐步建成,特色资源不断开发,发现系统逐步改变了资源的存储和获取方式等。此外,资源的使用情况、资源的价值、下载量、引用量、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相关关系等不断变化,因资源之间相关关系的变化而派生的数据也不断发生变化,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资源变化周期不断缩短,图书馆数字资源呈动态化。

2.4服务智慧化

图书馆服务经历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三个发展阶段,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许多学者预测图书馆将进入智慧服务阶段[11]。智慧服务基于服务器对读者数据进行分析,读者的搜索记录、文章的在线使用时间等都将作为服务器判断读者所需资料的依据,服务器会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判断哪些资料是读者所需的,从而将这些资源和基于这些资源的知识发现等推送给读者。读者的相关搜索也会被服务器所记录,搜索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知识链接也会进入数据库。

2.5发展协调化

随着资源共享系统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合作会进一步加深,沟通平台更加先进,区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流通渠道也会更加通畅,各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低效、重复的资源购进会进一步减少,发展会进一步协调化。

2.6优势特色化

智慧图书馆阶段,图书馆之间的联盟不断建成并稳固,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交流利用变得容易,资源利用率也不断提高。且因资源的共建共享,重复低效资源逐渐减少,具有行业特色的权威资源将成为图书馆自建资源的发展方向。建设全面、专业、权威的特色化资源将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已经有图书馆在进行这样的工作,如:部分地市图书馆根据地域特色整理收集自身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智慧图书阶段必将成为资源建设的重点,成为读者获取专业资源的第一选择。

2.7平台移动化

数字图书馆阶段,图书馆移动客户端的应用使读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获取资源,图书馆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的应用更为图书馆的资源揭示、阅读推广等服务提供了宣传和互动平台。在智慧图书馆阶段,图书馆将积极使用新技术,进一步促进服务平台的移动化,以确保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3智慧图书馆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大数据思维的进一步普及与运用,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必将引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职能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高校图书馆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图书馆智慧化进程中必然会首当其冲,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这必将对其馆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在数字化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变的这一历史性变革时期,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3.1信息素养

3.1.1新技术应用能力。新技术的进步推动读者阅读习惯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大学生,他们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阅读习惯的改变较为迅速。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服务、资源推送时需要密切关注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自身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能敏锐地发现新技术的动向、新技术对读者阅读方式的影响和新技术对图书馆工作方式的潜在影响等。

3.1.2读者信息素养培养能力。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集散地,信息资源丰富,且承担着一定的读者信息素养养成教育任务,这就要求馆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

3.2学术素养

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具备学术研究能力,掌握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进展和图书馆相关工作的最新动态。同时,馆员还要了解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学科特点和外部联系,掌握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为高校教师提供知识服务,能在L期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3图书专业素养

3.3.1资源建设能力。智慧图书馆阶段,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高校发展方向,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具备资源建设、组织、评价和揭示能力,能根据高校的优势特色和发展目标,制定馆藏资源建设目标,并及时调整馆藏资源结构;需要具备特色资源的开发能力和传统资源的建设能力,能根据高校的发展定位和现有优势,开发特色资源或专业数据资源,并能合理利用高校图书馆传统资源,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传统资源。

3.3.2知识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员要为高校的学术研究、学科梯队建设提供专业决策,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为图书馆自身建设提供知识服务,为学校的领导层提供决策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全局分析某一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根据已有数据分析本校各个专业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方向;需要具有信息甄别、分析和推送能力,从而对海量的学科信息资源进行分析、重组,并发现学科信息之间的知识关联,寻求新的知识增长点;需要深入把握数据基础,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建设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资源。

3.3.3个性化服务能力。智慧图书馆阶段,读者需求更为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员需要以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敏锐的视角、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3.4人际素养

智慧图书馆阶段,高校图书馆员了解读者阅读需求的方式多种多样,与读者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的观念深入人心,各个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也更为频繁、有效。而资源的合作与共享也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具备一定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4智慧图书馆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员的培养

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和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现依赖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馆员,馆员的素质决定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在针对馆员的培养工作中,高校图书馆要承担主要责任,根据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制订合理完善的梯队建设计划,按照梯队建设需求,采用脱产学习、馆员交流等多种方式,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馆员。

4.1高校图书馆注重完善梯队建设,培养重点人才

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完善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具有图书专业知识的智慧服务型馆员。针对图书馆新兴服务,如发现服务、资源自建服务,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并培养具有查新资质的馆员。

4.2高校图书馆员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做好职业规划

高校图书馆员要做好职业规划,认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服务方向,在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时期,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服务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做具有专业知识的智慧型馆员。

5结语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硬件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服务模式的转型、资源存储方式的改变、馆员素质及观念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应在具体的工作和学习中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投身于对高校图书馆专业的研究中,盘活图书馆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AittolaM,etal.SmartLibrary:Location-AwareMobileLibraryService[J].InternationalSymposiumonHumanComputerInteractionwithMobileDevicesandServices,2003(5):411-415.

[2][4]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3]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5]李显志,邵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3(8):12-17.

[6][8]孙利芳,乌恩,刘伊敏.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17-19.

[7]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6):15-20.

[9]魏群义,彭晓东.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38-40.

[10]肖希明,张新鹤.构建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文化[J].图书与情报,2009(6):20-23.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慧水城系统物联网云计算水动力仿真三水统筹水文化服务

1引言

水――自古以来哺育着人类,如长江、黄河一直以来被视作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孕育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灿烂的文明,也形成了开封、南京等名城古都,它们与尼罗河、恒河、底格里斯河等催生了光辉灿烂的四大古代文明。同时,我们也从中外许许多多的案例中看出,与水为善,它可以塑造美好的人居环境,与水为恶,它也会成为环境恶化的败坏者。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大涨,许多滨水城市都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助力水城和谐发展,寻找一种更高效的方法去应对传统水城存在的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问题,更好的赋予城市滨水个性,是许多滨水城市正在思考的问题,而“智慧水城”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智慧水城的内涵

智慧水城,是结合城市特色,以水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核心理念,以“人”的微观需求出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涉水事务的管理需求提供更加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支撑;对公众各类涉水生活需求提供更智能的响应和更好的体验。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1)实时感知――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构筑遍布水域的“传感网”,全面实时的测量、监控和分析水文、水情等信息;(2)全面整合――通过通信基础设施将水城各个子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充分横向整合、共享内外水文信息资源。(3)创新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在公共平台上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开发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服务,为水城的持续发展和水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4)统一协作――通过统一的公共管理平台,实现各个关键系统之间的协同运作,达成自反馈、自适应、自完善和自运作的的智慧化状态。

3智慧水城设计总体思路

智慧水城是要利用滨水城市城水相依的优势。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充分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人们的亲水意识,赋予水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致力于人与水的和谐统一,用水利凸显现代城市文明的层次,推动科学发展。

智慧水城的建设应该从城市的视角出发,遵循城市智慧生长的客观规律,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整合现有公共信息资源,实现滨水城市向智慧水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城水平衡、管服相济、三水统筹、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建立实时感知、全面整合、激励创新、统一协作的水城环境,打造具备自反馈、自适应、自完善和自运作能力的智慧水城。(如图1)

(1)城水平衡;城水平衡是为基础。水为阴,城为阳,阴阳平衡;水在城中,城在水上。(2)管服相济;管服相济是主线。通过管理与服务相济之机制,实现智慧水城更加科学高效之宏管理和更加以人为本之微体验。(3)三水统筹;三水统筹是为手段。通过将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这三“水”顶端统筹、全面协调,实现水环境的智能监控、水资源的智能管理和水安全的智能指挥。(4)和谐共生;和谐共生是愿景。化无形为有形,营造“人文关怀、环境优美、安全可靠、资源节约”的活力水城,最终实现水城的环境持续友好,生态健康宜居,铸就和展示智慧水城独具东方特色的“魅力水文化”。

4智慧水城设计总体框架

智慧水城总体架构,是以智慧水城总体架构为指导,秉承“统一门户、统一架构、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设计思想,注重需求导向、效能提升,创新驱动,重视有效对接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凸显水城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服务的协同联动,强化推进策略、发展模式等配套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极大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确保智慧水城的发展、运转、治理等符合现实规律。

智慧水城总体架构共分为四横。“四横”分别为基础设施层、公共平台层、智慧水城应用系统层以及互动展示层。如图2所示。

(1)基础设施层;包括水城传感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资源。为智慧水城的各类应用提供信息化基础保障。(2)公共平台层;包括四个提供基础、共的城市核心一级平台,为水城提供物联数据汇聚处理、大数据分析挖掘、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以及应用系统的协同开发和快速部署。为深港信息资源互通、水城应用实现提供基础支撑。(3)智慧水城应用系统层;以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宏管理,更加以人为本的微体验为导向,构建智慧水城应用体系。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管理、水安全管理和水文化服务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智慧水城全面落地。(4)互动展示层;将智慧水城应用成果基于一站式城市门户、智慧中心大屏、应用程序、软件客户端、领导桌面等,向水城的社会公众、企业、城市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便捷的信息呈现、服务提供和互动交互渠道。(图3)。

5智慧水城实施建议

5.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为保障智慧水城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技术服务,理顺智慧水城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行政行业管理的手段,注重协调,强化管理、务求实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积极推进各工程建设,确保“智慧水城”目标的实现。

5.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重点工程

智慧水城重点工程,对夯实水利信息化基础,全面推进业务应用,逐步形成科学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研究制定加快智慧水城发展的投资政策,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加大对智慧水城建设的资金投入,为重点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必须的经费支持。

5.3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资源整合

智慧水城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是衡量滨水城市智慧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同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协调任务重的工作。需要完成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各项基本任务,建立各级管理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相关办法,制定标准与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对智慧水城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促进资源的整合、公用、共享,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和效能。

5.4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水平

认真分析研究下一代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水城特点,及时提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方案,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为水城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通过推广成熟应用软件,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迅速提高水利信息化对各项水利工作支撑服务水平,促进智慧水城集约化发展。

5.5进一步加强管理维护,保障正常运行

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智慧水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规范标准体系和资金来源渠道。要尽快理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明确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

5.6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良性发展

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把智慧水城工作的成效列入单位和领导绩效考核的内容;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绩效评估等制度,着力建立智慧水城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机制。试点探索外包、托管等多种运营方式,提高智慧水城信息化发展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水城良性发展。

6智慧水城关键技术

6.1智能传感网

(1)统一、全面的物联接入网络是智慧水城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智能传感网可以根据输入信号值进行判断和制定的决策;可以通过软件控制作出多种的决定;可以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有输入输出接口;具有自检测、自修正和自保护功能。(2)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与传感网结合。构建适于传感网运营的GPRS/TD/WCDMA/CDMA2000/WSN(无线传感器网络)融合网络,发挥通信网络广泛的覆盖性、可移动性、双向宽带通信能力,以及可靠的电信级服务质量,为信息可靠、自由传送提供高速公路,将为传感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6.2三维GIS

(1)智慧水城对现有GIS技术进行了延伸,将GIS技术中的有关部分通过网络有机集成共享,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2)并且加入三维可视化技术,更加直观准确的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为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提供决策支撑。

6.3水动力仿真

科学高效地发现和预测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的相关信息,是智慧水城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而基于水动力学原理模拟水城水功能区水体的流场[1,2]与污染物迁移扩散[3]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以为水城水环境监控、水资源管理、水安全指挥提供科学及时的信息发现与提前预测。

7结语

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积极实践和不懈追求。在创新水城建设思路、完善规划体系的征程上,智慧水城系统设计与实现从智慧城市整体视角出发,立足现状,重点强调实时感知、全面整合、创新应用和统一协作,借助智能传感网、三维GIS、和水动力模型等先进信息技术整合水城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各业务应用子系统,并通过统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系统融合,资源共享”的目标,可以切实有效的加快滨水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许新宜,王韶伟,庞博,杨丽英,王红瑞.“水资源紧缺类型及其对策分析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P86-90.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篇6

神州数码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IT服务供应商,通过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全面的IT整合服务。正如其英文名“DigitalChina”所述,“数字化中国”是神州数码始终坚持的理想。2010年,神州数码提出了五年内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转型,融合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城市”产业链。

社会矛盾催生智慧城市需求

目前,城市化成为中国的一个突出标志,城市化建设进入到全面推进的阶段,成为驱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会带来各种“城市病”,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近日,北京市宣布提前10年突破了1800万人口,住房和交通成最大难题,跨越式的发展加剧了城市化引发的矛盾和挑战。

在神州数码看来,这些矛盾和挑战可分为三类:排在首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虽然蕴藏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指标偏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挑战。其次是人与社会的矛盾。医疗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入学和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后,是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对社会资源的争夺,对公共资源、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管理系统等城市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提出了挑战。最后是人与自我的矛盾。如何在城市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过上有尊严、健康、幸福的生活,如何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就,是市民面临的更深层的挑战。

从表面上看,建设智慧城市是技术问题,但其本质是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设融合的城市管理平台,以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神州数码智慧城市战略的提出,找到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通过建设和运营智慧城市,提高效能,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维护公平,提升效率,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每个市民的幸福感,从而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伟愿景。

我们需要怎样的智慧城市

神州数码认为,发展智慧城市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实现数字化,是对城市信息进行量化的过程。通过构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城市各项主体的信息编码成可识别的数据,比如:个人的身份证、电子车牌、电子病历等。

第二阶段是实现智能化,即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垂直行业的智能管理。对城市中各项主体,尤其是垂直行业,利用传感器等设备采集、交换数据信息,在智能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高效、集约,如智能水电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

第三阶段是实现智慧化。智能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的终极目标,即在城市各项主体信息量化、智能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多个智能系统联动,形成一个大的智慧管理系统。

为建设互联、开放、幸福、繁荣、和谐的智慧城市,神州数码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架构。神州数码提出的智慧城市整体框架,将智慧城市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中间层和最高层。

基础层主要是通信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是对网络、计算及存储资源、信息安全的统一规划与建设,包括有线、无线宽带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中心、网络管理中心、数据管理中心、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基础云服务,实现了多层次的互联。

中间层是数据共享与整合平台,其核心是通过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形成四大基础信息库、满足服务需求的业务信息库,以及整合数据基础上的决策支持信息库。市场经济的标志是商品、生产资料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信息的自由流动主要是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搭建一个信息交互平台,消除信息鸿沟,消灭信息的不对称:需要建立人口信息库、法人信息库、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等,以实现信息开放。

智慧城市的最高层,是以人为中心面向城市主体的管理服务和运营,实现全面融合,其核心是整合面向自然人的市民管理与服务,整合面向法人的企业管理与服务,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及环境的管理与整合运营。面向主体的各类服务和信息被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统一接受管理和服务。

打造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民、企业、政府、公共设施与环境的存在和管理方式,要以特色定位和顶层规划为先导,以融合为手段,以持续运营为动力,以产业为支撑,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实现。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规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很多城市管理者缺乏信息技术背景,前期规划定位模糊,后期执行脱节,导致城市信息化存在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等问题,形成信息孤岛,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在制定规划时,城市管理者应遵循以下原则:从城市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主体为服务对象,考虑规划的可行性,基于已有基础进行整合,信息化与产业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融合,它把分散的资源、组织、信息、服务通过技术整合起来形成融合的服务体系,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服务、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融合,从整体上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效能,促进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环境和谐。城市化和信息化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管理体系融合、基础设施融合、业务融合、信息融合和服务融合。

打造智慧城市,不能通过某一行业或产业的发展实现,需要突破资源限制,引入更多社会力量,通过将其转换为城市主体带来更多价值。

运营智慧城市的主导者是政府,执行者是服务商。通过服务商建设、运营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政府、企业和市民可以根据需要购买服务。对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BOT(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由服务商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授权期满时将项目移交给政府。对于智慧城市的其他业务,可以通过BPO(商务流程外包)方式,将供应链、物流、数据存储、分析处理等流程外包给服务商,服务商提供可定价的服务,智慧城市各个主体按照实际需要购买服务。

在打造智慧城市的产业链过程中,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会孕育出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智能家居系统、城市呼叫中心、智能电网等。政府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支持,会带动企业成百上千亿元的投资,创造出上万亿产值,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强大的增长动力。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篇7

智慧旅游正在逐渐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正常生活,旅游行业在这样的新时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更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管理体系更加需要系统地完善。在对智慧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高速无线通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来实现智慧旅游的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最初来源于“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而这个概念在我国的首次提出却是在2010年的江苏省镇江市。智慧旅游利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对移动物联网,以便携终端上网设备为载体,感知旅游活动及旅游者的最新信息并及时进行,使人们能够根据这些最新信息作出合理的调整和安排。与以往的旅游不同的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者在出游之前就可以实现对途中交通、住宿酒店以及目的地景点的一整套安排。换句话说,智慧旅游实现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及住宿等问题之间的实时互动,这种人性化的旅游方式为出行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

智慧旅游正在将目的地旅游管理从一种传统的方式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智慧旅游开始能够提供旅游方面的即时信息,进而实现目的地旅游管理从传统模式下的事后管理、被动处理向具有更新效果的实时管理转变。由于智慧旅游也为旅游景点带来了便利,因此,旅游景点自身也愿意为了更高的效益水平主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以及旅游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而推动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全面发展。将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二者结合,不仅能够提高目的地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实现旅游信息与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更能够实时地对目的地的旅游进行监控管理,这种结合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

(一)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游客管理体系

对于智慧旅游而言,旅游者始终都是其中的核心部分。旅游企业与旅游者所处的位置是对立的,这种特殊的位置意味着对旅游者的管理至关重要。旅游者流量预测体系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预测出接下来的旅游者数据,通过对节假日、历史旅游者流量走势、天气预报情况,分析出旅游者流量大概的高峰与低谷状况。当旅游者达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可以采用感应识别等技术,对旅游者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监控结果可以交由旅游企业等有关部门进行决策,进而有效地把控整个旅游过程,并防止旅游者在此过程中发生意外。在智慧旅游全面发展的今天,国外的旅游发达国家都在注重对公共服务的管理,因此,我国的智慧旅游也应该对公共服务加以重视。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旅游景点与交通标语等指示牌全部采用中英双语,开放状态下的网络旅游宣传更是采用了多于两种的宣传语言,这些举措直接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赢得了国际荣誉。

(二)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体系

1、应该对旅游资源与环境设立一个完善的检测体系。

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激光扫描及红外感应等专业技术对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环境的色泽度、温度以及负重程度等进行及时的监测及维护,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安装预警装置,以便向对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破坏的旅游者发出警告,进而使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处于一个鲜活的状态,使其生命力更加持久。

2、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对旅游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数量等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的过程,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状况,结合相关生态学的理论,确定旅游目的地能够承载的旅游者容量,然后对日后的旅游者数量进行预期规划,以达到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体系

要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的全面智慧化办公,就应该加强行政管理平台的建设和整体的指挥调度水平。借助该体系的建立,智慧旅游目的地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制度之后,就可以制定并实施自身的相关旅游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四)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管理体系

为了系统地完善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首先应该鼓励旅游企业加快对电子门票体系的建设,这种体系能使旅游者感到更加方便快捷。其次,应该对旅游企业建立一个统一的监测调度体系。这种体系可以通过指挥调度来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调度需求,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四、结论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154-02

1前言

全球范围内飞速前进的城市化步伐,对城市的资源消耗,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支撑未来的发展要求,城市管理者们必须加快创新的步伐,从当前富于挑战性的现实中创造机会,更加智慧地管理、运营整个城市。作为21世纪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技术必然成为这种城市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必然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基础,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的各个环节,以智能的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并以高效率的跨部门协同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这正成为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所在。

2城市管理的涵义

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社会公共管理范畴。现代城市管理主要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为目标,以市民、企业、能源、环境、城市设施、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的运行系统做出的规划、建设、监控、管理和服务等活动。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管理既包含了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者依据国家法规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也包含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对企业、公民、非政府机构的生产生活所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行为和活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现代城市管理还包含着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市民等参与城市管理的行为。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一个有效的政府,必然是职能有限的政府,其主要职能有:

(1)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能够方便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大大提高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效率。

(2)大力保护和优化城市环境,保障城市运行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提供城市基本的安全环境保障。通过打造科学的安全保障体系,使城市广大居民基本安全和生存能够有基本的保障。

(4)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应急处理。现在城市中重大的公共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比如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危机,再加上医疗危机等等。政府在危机的处理上的职能越来越重要。

3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城市演进到今日,面临的各种挑战越来越多,随着世界大部分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地区,人口膨胀、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现,水、电及交通等关键城市系统也已不堪重负、几近崩溃。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城市系统和运行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病”正被逐个破解,但是如何整合这些分散的解决方案使城市运转更有效率更智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建设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中,信息技术融入各行各业,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市民享受现代化的便利生活,“智慧城市”将促进城市管理和发展模式的转型。

4智慧城市对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广泛深入应用,信息资源得到的高度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并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城市人民生活的“城市信息化的较高阶段”。

智慧城市对现代城市管理的价值有:

(1)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智慧活力。通过信息技术与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产业发展的贡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促进以智慧服务为特征现代服务业务的形成,使城市经济发展更具“智慧”,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重要途径。

(2)为城市安全、和谐发展环境打造构建支柱。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安全监管难度逐步加大,交通拥堵、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城市问题进一步凸显。“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充分整合应用城市信息资源,从而加强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并改进环境保护监测和控制方法,实现各类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城市打造。

(3)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智慧化的手段。“智慧城市”能够提供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有助于推动城市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城市居民最现实民生问题的解决,使全体居民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真正将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

(4)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在城市管理和辅助政府决策方面,可以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构建数据和信息双向和多向的交流通道,为城市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科学的支撑服务,使政府管理和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

5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5.1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定义

无论什么时候,城市管理都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需要将信息不断的输入、筛选、决策、输出、反馈,循环往复。管理的哪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之前,管理者往往缺乏快速、有效地获得信息的途径,致使经常遗漏信息或是获得错误的信息,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因此,要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托一个一体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是一个自上而下互联互通的精密构架对象包括政府、企业、市民,范围包括信息、业务和城市运行。该平台能推动城市管理行为向跨条线跨部门协同模式明显转变,逐步建立起以信息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为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本构成包括:城市中央数据库、跨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城市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和信息资源应用平台。

5.2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价值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智慧城市信息枢纽,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避免信息孤岛,同时该平台还为智慧应用和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统一支撑,城市一体化平台以信息一体化支撑业务一体化,将信息资源共享和智慧应用协同落到实处,平台可以及时准确地采集、分析和处理城市系统各类信息,包括安全、交通、资源环境、能源利用等,整合来自多个城市系统的实时信息,从而以协调合作的方式制定决策方案,并能够快速响应各类事件,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在城市中的整合项目包括城市运行指标监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和城市应急事件协同处置等。

5.3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初步思路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初步建设思路是:

(1)以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为基础,实现城市运行情况信息的有效整合,并能可视化综合互动展现,注意改善和提高市民的服务,最终实现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对信息快速集成。

(2)需要搭建一个集广泛信息采集、多维统计分析、智慧应用操作/展示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智能门户,以支撑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宏观管理。同时通过门户可以整合交通、环保、城管等部门原有系统相关功能,进行有效的展示和应用。

(3)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立足点是在不改变各政府部门原有业务系统运行逻辑的前提下,以“关联资源共享、相关应用协同”为主旨,服务部门需求,使相关应用系统有机协同联动起来,实现智慧管理和服务,提高部门业务处理工作的效率效能。“共建共用共享”即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立足点,也是建设始终如一的服务目标。

6智慧城市的发展展望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主动实现城市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它可以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提高政府的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质。智慧城市在未来几年将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1)促进城镇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的宏观政治目标。随着“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等十报告内容的阐释,“城镇化”将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的宏观政治目标。

(2)智慧城市建设从“模式之争”转向“特色之争”。未来国内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无论从区域发展、产业前景还是获得上级部门的扶持和关注来看,将都希望最大程度地体现“特色”。

(3)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攻坚方向。信息已经成为第四种资源,对信息有效地平等化共享,将越来越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4)惠及民生成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立场。从智慧城市建设来看,智慧民生也将成为一个重要发展主题,并且成为撬动智慧城市建设其他领域的支点。

(5)政府财政资金成为引导,社会资本逐渐成为主导。对智慧城市而言,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只是鼓励和表态,产业资本和个人投资进入才是发展的王道。

参考文献:

[1]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

[2]吴建新.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5).

[3]李晓钢.智慧城市的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电子政务,2011(4).

[4]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5]GretchenVogel,MartinEnserink.InformationSharing:EuropeStepsIntotheOpenWithPlansforElectronicArchives.Science[J].2005(4).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智慧警务;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219-02

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时代中,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是科学的度量和知识的来源。而作为获取内容、加工内容和利用内容的工具,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近些年来,警务信息化从技术层面,通过系统大整合,实现了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共享应用,解开了信息孤岛和信息碎片化的死结,并提供了现实基础。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管理方式正在向“智慧”方向发展,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背景下,一个以海量信息和数据挖掘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中,城市管理、公安机关的警务管理也正朝着一个新的理念和形态发展,即:“智慧警务”已经逐渐成了新一轮警务改革与发展的潮流。

1什么是“智慧警务”

1.2“智慧警务”的定义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人工智能则是指人工制造出来的计算机系统所实现的智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警务”是利用云计算、云平台进行智能把传统的信息化“社会流”纳入管控,海量吸存数据,并且进行分析和处理,是人为中心,掌控“屋、车”等周边要素,全面梳理金盾一期工程的系统和资源,从而形成的动态轨迹管控机制。如:杭州中奥科技有限公司人为,为了实现公安警务工作现代化、智能化、可视化,“智慧警务”是充分利用大数据、视频物联网等前言科技,根据科技强警的发展战略,通过面向实战和服务民众的顶层设计,从而构建更加智慧、开放和人性化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

从现代警务的功能特点和未来警务发展演变的趋势来看,“智慧警务”是以公安信息化为核心,以互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为技术支撑,通过互联化、智能化等方式,实现警务信息目标的警务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如:强度整合、深度应用、高度共享等,从而促进公安系统各个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协调运作。从本质上看,“智慧警务”的要旨是为了实现公安效益最优化,赋予物以智能,汇聚人的智慧,使汇集智慧的人与具备智能的物相互依存。其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统筹公安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公安信息资源,标志着公安信息化正在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等高度融合。

1.2智慧警务的意义

首先,近些年来,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未来警务形态演进中,构建智慧警务成了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已经开始迈进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智慧警务建设已经成了当代警务发展的新趋势,警务与人之间的相互感知和联系越来越紧密。智慧警务能够使公安管理和警务理念发生很大的转变,具有感知、共享、创新等特点。在新一轮警务改革与发展中,“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的主体思路日渐突出,这就是未来警务形态演进的必然趋势。

其次,当前,全球正进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构建“智慧警务”是时代潮流。新技术使信息资源成了公安战斗力最重要的要素。信息化给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深刻变化,也推动了公安警务方式变革。一、智慧警务能够出尽公安机关和领域、社会之间数据信息的集成,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建立共享机制。二、智慧警务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创新警务管理方式,构建公安机关不同警种、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三、智慧警务促进了管制型公安向服务型公安的转变,极大地创新了公安管理方式。

再者公安信息化的智慧警务建设是一场新的警务革命,能够推动公安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对于整合警务资源、降低警务成本等的最优化具有推动作用。新警务革命要求把传统公安战斗力生成模式变成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公安建设和警务工作,使其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并且在转变的过程中,公安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要素就是大数据,将大数据优势转化为公安决策优势,拥有对海量数据占有、控制、分析的主导权,将成为智慧警务的制胜关键。

另外,智慧警务的建设和实施将促进公安机关的管理职能,使公安机关由一元化的传统管理职能转向与服务功能并重、融合,有利于拓展现代警务功能。同时,智慧警务的建设和应用将实现警务领导与智慧机制的扁平化,促进警务机制改革,减少中间管理层,提升警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快信息流动,从而达到精简机构、快速反应的目的。并且智慧警务能够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

2如何利用大数据思维构建“智慧警务”

2.1“智慧警务”构建的思想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建设“智慧警务”,进入90年代初期,公安开始把人口信息、出入境信息等上网。2006年11月,全国公安机关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信息应用种类比较齐全等”预期目标,国家验收了“金盾工程”一期工程。2008年,为了形成公安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全警采集,公安部把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作为“三基工程”建设之一,实施了“金盾工程”二期工程,强调了以信息化带动基层基础工作、提升警务工作效能,推动警务机制创新,从而形成公安机关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全警应用、共享的公安信息化应用格局。

从信息警务理念来看,在实施“金盾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开始倡导信息主导警务,开始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一些公安机关先后提出了“微警务”、“虚拟警务”等警务新观念,成了探索“智慧警务”的思想基础。

为了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趋势,2010年以来,部分城市公安机关开始提出并探索“智慧警务”建设。在公安实战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成了科技强警的关键。如:2013年,为了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承诺,山西公安机关摸索除了一条融合个新媒体形态的电子政务发展新模式,开通了“山西公安便民服务在线”,建立健全了四级网上警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各种问题的在线服务。

2.2“智慧警务”系统结构的构建

“智慧警务”是公安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警务形态,为了将公安工作IT基础设施与物理设施等高度融合,“智慧警务”主要采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识别等,从而提供了智能化公安决策与服务。“智慧警务”是以“智慧”引领警务改革与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搭载公安行政高效、治安管控联动、警务指挥扁平、公安服务便捷的良性公安工作机制。其系统架构是一个完善、相互联系并相互支撑的整体,是一项涉及公安机关内外各领域、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技术层、应用层、主体层、智慧公安产业体系等。

1)技术层是由感知层和数据层、网络层组成的。其中感知层需要智能识别、检测等关键技术,是为了实现对公安管理要素和治安控制对象的物理属性等静、动态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采集,通过摄像头、射频识别等泛在网技术,来辨识这些信息的状态,是“智慧警务”建设的基础,是针对具体感知人物,与网络中的其他单元共享资源,采用协同处理的方式,在线计算多种类、多角度的信息,从而进行交互与信息传输。并且为了对整个过程进行智能控制,还可以通过执行器对感知结构做出反应。而网络层主要功能是通过基础网络设施对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进行接入和传输,其包括大容量、全覆盖的公安专网、互联网、视频物联网、无线集群网等等。数据层主要是存储和处理海量公安数据的。

2)应用层主要包括警察管理、智慧子安防控体系、公安教育训练、社区警务等,是面向各类公安实际应用,结合公安机关不同警种、部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模型,根据公安机关和社会公众需求而构建的管理平台和运行平台,是在云计算、海量存储等服务支撑的各种智慧应用和应用整合,进而构建起智慧的公安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等。应用层设备需要集成、整合各种各样的公安用户需求,包括各类用户界面显示设备及其他管理设备,并且要面向公安各警种、部门实际应用,结合公安应用专业模型构建公安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其中警务云计算中心软件系统由警务数据融合和集成平台、警务数据源层等组成。而警务云计算平台能够进行智能处理、分析预测,根据各级公安机关相关部门所需提取相关信息,提供警务决策支持。警务数据中心库则有不同的数据库组成。“智慧警务”不仅能够打通各警种、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能综合协调各警种,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公安整体战斗力,能够站在整个公安工作的高度,节约建设成本。

3)主体层包括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公众等社会组织,是“智慧警务”的建设主体。“智慧警务”需要多个部门整体协调,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项目和单项工程规划。其建设是保障民生的公安工程,涉及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智慧警务”的建设中,政府要担当其引导者、投资者等的职能角色。公安机关要直接负责和组织建设与运营,是“智慧警务”建设的职能部门,为了有效实施“智慧警务”的主体力量,公安机关的警务人才队伍要具有丰富警务工作实践经验,要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而公众则是“智慧警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4)智慧公安产业体系能够为“智慧警务”提供现代技术设备,是在技术应用带动下形成的智能型警务装备和安全防范品产业,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特点。“智慧警务”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人才战略支撑体系、政府财政支撑体系、政府及标准法规支撑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冯冠筹.大数据时代实施预测警务探究[J].广东公安科技,2014(1).

[2]赵宇,李建.大数据技术与国际警务合作[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化;智慧校园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1.087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169-02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国家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大发展目标,智慧校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智慧校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促进者智慧校园发展。

1智慧城市的提出

美国加州旧金山1990年召开了以“智慧城市(smartcity)、快速系统(fast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works)”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会议。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随着“智慧地球”的落地,“智慧城市”开始发展,2009年IBM公司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并在中国连续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智慧城市在中国开始建设,目前,智慧双流,智慧上海,智慧深圳已逐渐发展起来。

2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功能

虽然智慧城市提出近十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IMB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大数据平台,利用模式识别、云计算、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从而为政府、个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的八个方面功能有:智慧建筑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电网系统、城市指挥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智慧医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整个城市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变革,推动电子商务的变革;建立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人才队伍,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开发重点领域的应用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信息化标准和法律法规,有效管理信息资源。

3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智慧校园指的是将智能化传感器嵌入或安装到教室、图书挂、餐厅、实验室、会议室、宿舍楼等学习、活动、生活区域的各个地方作为终端设备,对这些终端设备用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物联网”,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应用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集成处理,工程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系统。

建立网络科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实行教师教学研究积分管理,共享科研类应用软件及其主题科研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校园文化板块,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查询社团活动安排、各类竞赛情况,同时利用查询页面推送信息宣传,提供优秀资源共享。

建立一站式校园生活平台,通过电子钱包、电子饭卡、自主缴费组建一卡通一站式缴费平台,并在移动终端与文化板块相连接,增加洗衣机、运动场馆等的预约模块,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活共促互建。

4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校园发展的关系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式,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我国先后有南京、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深圳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医疗、政务、商业、教育等各方面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核心在于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整合、管理,故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需求与之相配套。

高校是知识聚集、人才培养、信息科技发展之地,是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传播和利用的主要阵地。高校拥有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高校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朝着知识化、创新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211工程”建立了与部分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重点院系联合资源共享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高校相对集中、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配备一批具区域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库,专人管理,共同享用,避免了资源重复购置的浪费。智慧城市建设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智慧图书馆”,其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为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纯净高校的公共文化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实践与应用,2011(2).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1篇11

关键词:智慧物流;动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ontheconnotationofintelligentlogistics,relatedresearchachievementsofthedevelopingintelligentlogisticsaresystemataciallypresented.Themotivationofdevelopingintelligentlogisticsisanalyzedfromtheaspectsofconsciousness,socialneeds,economicinterests,governmentpolici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technologyprogressandsoon.Threeoperatingmodesareanalyzedwhicharegovernmentleading,marketleadingandthecombinationofboth.Thecountermeasuresareproposedwhichincludetaxpreferentialpolicies,loanspreferentialpolicies,standardsandspecifications,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capitalinvestment,talentstrainingand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

Keywords:intelligentlogistics;motivation;countermeasures

1智慧物流的内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型物流――系统化物流――电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个阶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属于现代物流的雏形,系统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电子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成熟阶段,而现代物流的未来和希望则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发展。智慧物流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及动态管理与控制,通过物流系统的“智慧”决策,实现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从而达到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实时动态性。物流系统所处环境是动态的,其构成要素也是动态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静态或周期性动态变化假设,无法实现实时动态决策。而“智慧物流”与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没有不变的模式。

(2)综合系统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统”概念,但这是一种狭义的“系统”,仅考虑物流系统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虑人员、设备、基础设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将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强调的是广义的“系统”。

(3)大众普世性。物流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众多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智慧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技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等多个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那些具有实现“智慧物流”条件,并且能够起带头、示范作用的行业率先进行探索性发展,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物流”。

(4)多领域协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并有赖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精细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来武装物流管理。

2研究现状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阐释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现状,最后从切入模式、基本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提出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建议。杨健、焦勇兵、刘伟(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智慧物流进行了界定,并对波市建设智慧物流的动因进行探讨,并利用价值链理论、技术采纳理论、当代组织理论对智慧物流进行理论解释。党建民(2012)阐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对徐州智慧物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在推广步骤和主体方面提出具体操作建议。张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物流标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发(2014)提出发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与公共视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实技术基础,离不开大数据,要向“智慧供应链”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义,探讨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意义、城镇化与发展智慧物流的关系、“智慧物流”的抓手与切入点等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智慧物流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智慧物流的对策建议进行初步探讨。但“智慧物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它还涉及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受政策、技术、经济、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亟待研究。

3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

3.1意识自发力

(1)拥有“智慧物流”的全球与公共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采购、生产、流通、消费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也成为新的挑战。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有全球视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围去观察、去研究,通过智慧物流的发展来推动智慧国家、智慧地球的实现;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拥有着眼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视野。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不可能靠企业单打独斗,要打破企业、行业、地区间的隔阂,放眼全球、着眼全局,促进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

(2)认识到“智慧物流”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民众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约程度低、公共服务增长缓慢、生态文明建设有待改进等问题日益显现。“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由“重数量、轻质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转变。物流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物流体系瘫痪、食品药品安全无法溯源跟踪、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问题,有些甚至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发展智慧物流是满足百姓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良好运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点关注“民生”领域,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也会最先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社会需求拉动力

(1)产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产业结构已经从农、工、服务业向信息业及知识产业方面变动,特别是与物流活动很少直接联系的服务业、信息业和知识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物流总需求量的增长也将越来越困难,物流企业、行业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流发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贸易结构变化。随着贸易结构从“以进出口原材料及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转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机械、海外高级食品等为主”,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3)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特征的变化首先体现为“节约消费”,企业对原材料需求计划更科学,对加工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更严格,对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控制更精确;其次体现为“个性化消费”导致产品种类很多,最终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χ腔畚锪鞯男枨蟛煌,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产业规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数等参数是主要指标。

3.3经济利益驱动力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客户的物流需求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由于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随着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地位的确立,很多企业开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为公司战略,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对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快速识别,提升物流效率。传统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单元、物流工具、物流环境多种多样,对“物”的识别与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动完成物品的识别,而机器读取条形码花费2秒;没有条形码易污损破损、单件操作的缺点,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可以对“物品识别”进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踪与追溯,确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仅关注流通环节的“结果”,同样关注“过程”的质量。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产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废品回收的整个闭环供应链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在案,以备跟踪和追溯。

(3)实时动态处理,提高物流服务的反应速度。传统物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天气情况、交通状态、特殊运输要求、各类突发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物流产业的智慧。通过实时监控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动态控制与处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务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4)智能决策与优化,管理更科学。一般情况下,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很难二者兼顾;且服务水平和成本影响因素多,并随环境动态变化,难以完全量化,给决策带来了很大难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数据实时更新,运用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达到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管理更科学。

3.4政府政策引导力

政府政策影响着智慧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置、结构调整与升级、智慧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基于以下三点共识,多地政府出台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

(1)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规模急剧增加,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采购、生产、销售成为常态,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途径,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智慧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帮助我国相关产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并且能够增加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相关产业的平稳发展。

(2)发展智慧有利于适应贸易结构和销售模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能源、原材料、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显著增加;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动组织与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向传统物流提出了挑战。制造行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进一步增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加,同时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反应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传统行业的发展迸发出新的生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联网+”的瓶颈,需要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来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

(3)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智慧物流体现信息化、系统化、集成化、实时性、动态性的特征,强调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资源集成,注重供应链的动态过程控制,追求供应链的系统整体优化。智慧物流以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以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成与挖掘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带动一批与智慧物流产业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自动感知、识别、可视化、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与产业化;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决策与优化、基于云计算的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

3.5环保强制力

(1)资源节约要求。①优化配送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业分散经营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约束,很难满足此种市场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优化配送网络,合理布局配送节点,降低配送系统的总库存量,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使用率、减少车辆出行量,从而降低企业和社会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②创新库存控制机制。传统的库存机制是假设供应链各企业间在资源的调度管理上是没有任何联系、完全独立的,无法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将供应链各企业虚拟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调度,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资源分散服务”。

(2)环境保护要求。①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减少运输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务带来的噪音、震动、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通^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方案优化等措施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从而减少车辆等运输工具的出行量,对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和水污染、噪音等社会问题都将起到明显作用。②减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优化,提升供应链系统服务能力,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仓库、配送中心等建设数量,从而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3.6技术进步促进力

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是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借助手机、视频电话、呼叫中心、PC、摄像头、RFID、传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术;通过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技术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存储提供支持。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专业信息平台、物流专业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系统等信息平台也为智慧物流提供资源集成与优化平台。技术革新改变了物流服务原有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实现了信息快速、真实的传递,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让物流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而促进了物流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4发展智慧物流的对策

4.1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设运营总体上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政府主导型。政府是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一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课题申报或招标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带动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三是以行业或区域智慧物流项目建设试点为手段,注重经验、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市场主导型。以企业为主导,利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并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最终实现社会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大型制造企业模式、物流园区模式等。

(3)共同推进型。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政府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资源保障,企业侧重于运营与管理;注重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的良性发展。

4.2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出台智慧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智慧物流发展路线图,做好智慧物流发展的整体布局。第二,成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运用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手段,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监督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财政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发展智慧物流的积极性。第四,尽早开展智慧物流标准和规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第五,政府应该抓紧制定与智慧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4.3提供资源保障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专业信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智慧物流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成立智慧物流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和社会智慧物流系统的融合,对积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税收或贷款优惠。第三,积极推动智慧物流项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第四,加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院校以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和平台,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注重对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推动智慧物流专业建设;企业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或者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参与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5结束语

发展智慧物流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动力,是提升企业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兴产业,涉及交通、商贸、环境、经济等众多领域和管理部门的系统对接、信息整合、数据处理和政策协调,需要企业间、行业间、政企间、区域间的协同与联动。因此,提升政府、企业参与智慧物流建设的积极性,提供可靠的组织、制度和资源保障对发展智慧物流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之泰.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14(3):4-8.

[2]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7):94-96.

[3]杨健,焦勇兵,刘伟.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机理分析――基于管理学理论视角[J].物流技术,2012,31(7):377-379.

[4]党建民,王晓珍.徐州智慧物流发展定位及推广模式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138-140.

能源智慧化管理范文篇12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城管系统;大数据管理;城市绿色化;节能减排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3003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从背景来看,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要走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总理也强调了“互联网+”行动,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重要内容。智慧城市是作为解决城市病、促进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能效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这样确定智慧城市地位呢?新型城镇化是动力,转变传统工业化结构,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信息化是协调创新,新型城镇化是机会平台,绿色化是方向。这“五化”实现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推动力量,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城市有了非常严重的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能源紧张、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围城、噪声污染、用地矛盾、水资源短缺等。这意味着,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还在“青壮年”就患上了“老年病”,需要从中、西医双方面进行统一治疗。所以,用智慧城市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工作中来解决城市病,解决城市的现实问题,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背景。

二、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容

可以看到,未来的城镇化需要内涵和质量上的提升。

(一)未来城镇化内涵与质量的转向

从全方面来看,有以下八个转向。一是,由过去的城市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发展;二是,从高能耗建设或者高能耗的城镇化转向低能耗、低碳的城镇化;三是,从大城市扩张为主转向生态城和小城镇与大城市互相发展;四是,从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转向文脉传承;五是,由高环境冲击转向低环境冲击,要走一条低污染的发展道路;六是,由放任式机动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七是,从大型、集中式,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八是,从少数人先富的方式转向社会公平。面临的任务非常严峻。在这样艰巨的过程中间,需要智慧城市来协调各方,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二)智慧城市的定义与内容

智慧城市的定义内容有很大争议。很多专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定义,每一家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家五年前颁发的文件中,把智慧城市的定义分为这样三个方面。从城市管理者角度讲,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讲,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讲,让民众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对政府有效监督。从这样三个角度来讲,智慧城市都发挥了各自的效应。

从手段上看,智慧城市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从内容上看,涵盖城市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涉及面很广。

从理念上讲,以智慧系统为“黏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从难度上讲,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共生来消除部门“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所以我们的信息化经历那么多年以后,每个部门都自己搞一个系统,这种系统就成了各自的信息孤岛,这些孤岛应该通过智慧城市进行整合,形成共享的信息平台。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智慧城市如何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呢?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推进。

从集约角度讲,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用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税务、智慧能源、智慧垃圾处理、智慧管网等。智能本身是通过城镇化的智慧化与精细化管理,使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而且百姓更加方便监督各种为民服务的机构。

从绿色的角度讲,智慧城市建设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恢复善待生态环境,通过智慧城市的办法对环境加以保护和建设,实行低冲击发展。

从低碳角度讲,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使促进行为节能减排。通过测算,光是能源消耗的可释放,就能达到15%的节能和节水,是绩效最高的节约方式。

(一)推行数字城管系统

推行了10年之久的数字城管系统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数字城管将让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有效解决现代城市多部门服务和协调复杂性的矛盾。数字城管是城市管治的基础工程。数字城管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最重要基础部分。同时,数字城管也是社会公平的公共品。

数字城管系统作为一种网格化的物理平台,不仅能将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精确叠加起来,而且又可发挥现场巡视人员实地拍摄检查并反馈分析的能力,是一种不断严禁的“人――机”复合平台。因此,可在已有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扩充,作为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比如,一个井盖掉了,过去一定要等到小孩子掉进去了,有关部门才去追查到底是怎么掉的,这个周期平均13个多月。现在,进行了网格式管理,把所有的井盖都作为城市的部件记录在案,一旦这个井盖破了、掉了,在一个小时之内就会检测到,信息传递到系统,系统立刻就能发现这个井盖是属于哪个部门管辖,并把信息传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立刻补上。再过一个小时,第二次巡视就能发现这个井盖到底有没有盖上,其中时间间隔是多少,把这个结果公之于众。为民服务的质量、行政效率,都可以体现出来。可以演变为互联网,在每个井盖上加一个装置,可以实时知道这个井盖是掉了还是破了,还是完好的。现有的网格式管理,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公共平台,这个公共平台通过采集数据,把原有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容易发生的事件事先储存起来,进行预案现场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部门对突发性事件和可能出现灾害的反应速度,提升各个部门的效率。

(二)大数据管理的链接

从大数据与数字城管系统来看,通过大数据管理,从人口24小时的分布与交通干线上手机位置的信息,就可以了解到整个城市交通的拥堵情况和发展演变的规律。通过大数据,从相关性角度来了解人口的流动,是原来的抽样调查难以完成的,它从整体上全面地反映整个人口就业在城市空间的流动,可以为人口的布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各种各样的城市难题找到解决方案。大数据成为有力的武器和非常好的管理资源。从这扇门打开以后,许多原来传统城市管理难题的解决办法或者治“城市病”的途径都被找到了。

这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智慧城市必须是从操作简单的政府与老百姓的投诉反馈机制,延伸到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再通过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三大信息加上去,使得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不断升级,不断向前发展。所以说,智慧城市非常昂贵。有许多设备供应商希望基层政府购买他们的设备,建设“智慧城市”。这就相当于病人到医院里看病,医生不给开药,而让病人找药厂,药厂给病人开了一大堆药,抱回去吃,效果很差。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了没有用,因为它是设备商供应建设起来的,不堪一击。这样就把智慧城市的名声搞坏了,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放大智慧城市的叠加效应

智慧城市有叠加效应,由专题性智慧向综合性智慧提升。比如,功能模块型、数据共享型、虚拟城市型、电子商务型,都是不同的专题,专门针对一种城市病,策划、治疗这个城市病的智慧城市,从治一种病发展到治多种病,最后针对疑难病症进行治疗。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发出挑战,这样的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到了一个高度。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外大公司,一进来就说“智慧地球”,地球比人类聪明多了,地球聪明起来,智慧城市就建成了。实际上是广告宣传语,为了卖设备,相当于病人到了医院,没看病就抱走了一大堆药,走偏了方向,浪费了钱。

(四)促进城市的绿色化与节能减排

智慧城市必须是围绕着促进城市的绿色化,把节能减排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通用问题。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城市最基本的病:75%的能源是城市消耗的,75%的污染是城市排出的,75%的温室气体是城市引起的。如果说地球有病,城市是根源。大自然本身是绿色的,不要去破坏它。乡村也是绿色的,不是灰色的。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把城市转变成绿色,这是长期的概念,这样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智慧的绿色交通,智慧供水、智慧能源城市,都是围绕着使城市绿色化,运用信息数据,运用“互联网+”。

1城市生态化改造

城市生态化改造,是需要城市建筑密度、人口密度适当提高,保持紧凑,防止出现美国的城市蔓延,绿色建筑达到80%以上,可再生能源占比20%以上,实现生物多样性。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非常大的差别就是,西方一个农民消耗的能源比城市的人要多得多。而在中国,一个城市居民消耗的能源是农村的三倍,正好相反。原因在于,我国农村机械化运作水平很低,人多地少。整个城市化的过程,对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空气排放、污染压力都非常大,要通过原有程序的生态化、绿色改造等来运营。

2城市交通与绿道建设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交通排放的能耗气体占到整个能耗气体排放的1/3以上。随着汽车进入家庭,中国的交通发展非常快。但是,如果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硬件和软件相结合,采用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使空间利用和交通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智慧交通”改治拥堵的情况,通过城市发展的骨干交通的智慧化,轨道交通与大容量快速公交等,把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包括绿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打通,使信息化与机动化协调起来,就能解决交通排放的废气,使交通的能耗减少。

3智慧水务建设

通过智慧水务建设来处理排水、污水、安全供水以及防洪防涝,建设智慧海绵城市。城市许多管网运行状况是不能改制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及时反映管网平时疏通的情况、堵塞的情况,水量大小等情况,确定哪些管网应该启动,哪些管网应该关闭。应该智慧地反映和适应城市的洪水,同时使城市的暴雨能渗到地下,和地下的水接通,使水地成为水库,城市可以像海绵那样吸收水。最近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理提出,城市水源的问题,需要城市自行解决,以后大规模的调水要逐渐减少。水是可循环的,智慧城市要促进循环。过去对水资源的利用是做加法,人口和产业,利用加法。现在是乘法,也就是水利用一次,等于水资源增加了一倍,利用两次就增加了两倍,新加坡是水资源再利用的典范。海水淡化每吨5元钱,而污水再生一次是每吨25元钱,非常便宜,比任何长期调水的成本都要低。同时,这种供水的模式非常安全和可靠。所以说,要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相互促进。比如说,海绵城市建设中,把传统开发模式形成的洪水高峰大大消减,原有的管网,五年一遇的,变成十五年一遇、二十年一遇的,把综合管廊变成智慧管廊,把海绵城市变成智慧的海绵城市,把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水回用,水务协同微循环都带动起来。

4智慧能源城市的建设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及建筑节能相结合,城市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城市。

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式能源有巨大的区别,集中式能源是一个独立的电场,如果这个电场遭到了袭击,整个城市能源就消失了。非物质能源是分散的。比如,屋顶的太阳能、周边的风、生物质发电等多种能源,整合成新能源网,必须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其协调起来,共同为城市提供一个安全、保障又有弹性的系统。即使系统一两个节点出了问题也非常安全。它是弹性的,同时又是绿色的、可再生的。这就是一种互联网智慧城市的运用模式,称为智慧的能源城市。笔者曾领导一个团队在东北地区50万人口覆盖区域进行尝试,把能装上太阳能的屋顶都装上太阳能,共装了产电2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如果在全国推广,若10%的屋顶实施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年发电量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电站,应用潜力十分巨大。

5绿色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启动以后,可以推广新能源的应用、三网合一的信息技术,来回溯超市产品质量等,再推行水的小型化、低成本、无害化的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这些在大城市里是难以推广的,而在小城镇可以推广,小城镇可以成为新技术的汇集地。

四、结论

智慧城市必须要应对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空气,PM25产生,可以说每天都不一样,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源头如此分散、如此多元化的污染源,必须要通过智慧的源头分析、现场的智慧检测、过程的控制,智慧的预警预报和智慧的系统反应,才能有效应对。不能简单地只看看天,再判断能见度多少。如果有效应对,就会使污染下降。

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城市的基础细胞是建筑和社区,如果把这些建筑与社区健康化、绿色化,再加上“互联网+”,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每个绿色建筑都安装一个集成的传感器,把二氧化碳的浓度、VOC的浓度、温度、湿度、能源消耗、水的消耗都收集起来,传递于中心管理,横向比较,可以很方便地发现,哪些建筑的病最严重,哪几个细胞首先坏死。据调研发现,水消耗最高的建筑与最低的相差12倍,能源消耗最高的建筑和最低的建筑相差16倍。城市的病是由建筑的病,即细胞的病构成的。通过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的智慧化管理,首先能发现所患的病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有许多建筑的病是先天的,管子就接错了。所以,智慧城市是以中医的治理方式综合应答解决“城市病”不这样应答就是假的智慧城市。当然也要关注到,每个城市有自己的一种流行病,治疗方法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

智慧城市类型众多,但是从科学分类来讲,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型。即社会创新模式、创新机制的激励,大大提高了政府治理城市的成效。

二是节能减排型。城市发展绿色化,不仅仅使当代的城市宜居起来,因为我们城市不宜居主要是污染,主要是不绿色,为下一代留下什么。

三是市民生活便捷型。也就是说,市民生活不方便是因为城市有病,所以智慧城市必须要及时、有效地应对城市病,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前两种是政府必须事先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的,并能为第三种奠定基础。

顶层设计的本质是“城市诊断”、看准“城市病”,再以智慧手段综合调理,从而逐步演进为复合式全功能智慧城市。只有这种智慧城市才是中国需要的,才是符合前文所讲的“五化”的方向,才能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发挥城市的应有作用。要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使城镇化健康地、绿色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应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主要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仇保兴笃行借鉴与变革――国内外城市化主要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规划变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仇保兴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年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辜胜阻中国城镇化机遇、问题与路径[J]中国市场,2013(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范例(12篇)

    - 阅0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范文根据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北京、天津两大都市接壤的新兴城市廊坊和处于北京南大门的县级市涿州市、山区的易县、平原区的高阳和武邑等地区.....

    律师制度的起源范例(12篇)

    - 阅0

    律师制度的起源范文在哪里一、我国兼职律师制度的由来与现状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司法实践中,就有大学法学教师被指定担任辩护人的现象,但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的产生,兼职律.....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