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范例(3篇)

来源:

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范文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入“假事件”之列。②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介事件(奇观)。③这种范式下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来自D・戴杨和E・卡茨在其著作《媒介事件》中的解释,按照他们的观点,“媒介事件”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④主要指部级的电视直播事件。这些事件是“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在他们的笔下,“媒介事件”有三种主要的叙述方式,也称“脚本”,即“竞赛”、“征服”、“加冕”。“竞赛”强调竞争双方的对抗性,如奥运会比赛、总统竞选等;“加冕”则是游行,完全是仪式,如皇室婚礼、总统就职等,向观众讲述它的象征意义,引导观众按规定的思路进行意义的解读;“征服”指人类巨大飞跃的电视直播,“征服者”通过自由意志的行为实现对已知极限的超越,以超凡魅力为结果,如宇航员登上月球、柯受良驾驶汽车飞越黄河等。

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范式下的媒介事件都不同程度地繁荣了媒介造就的信息空间,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设置了公众的议程,本文的论述重点主要是范式二中的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意义。企业围绕“媒介事件”进行的营销传播活动正是依赖于媒介事件本身具有的公众性、公开性、公益性、公共性、重大性的特点。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使其成为媒介事件的前提条件,而各种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其进行的聚焦式、全方位、密集型直播报道则对媒介事件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媒介影响的范围和强度。企业借助“媒介事件”进行营销的方式不一而足,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企业借助媒介事件进行营销传播的具体方式:

1.赞助营销是企业借力于“媒介事件”提高曝光率和关注度的最常见方式。关于赞助营销比较共同的认识是:赞助商利用赞助活动的影响力,建立品牌与赞助活动的关系,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树立品牌形象。赞助营销最多的是出现在“媒介事件”三种叙述方式的“竞赛”之中,例如奥运会、世界杯、F1赛事等世界顶极体育比赛。这样的媒介事件之所以具有赞助价值,主要的原因是“竞赛式”的“媒介事件”观众广泛关注,曝光率高。例如2003年F1赛事赞助商曝光率提高了17%、汽车赞助商曝光率提高了29%,而赞助商的商业价值回报率提高了11%。依靠对“竞赛式”的媒介事件的赞助而完成企业营销的最成功案例是三星公司,自从1991年三星与IOC(国际奥委会)签署TOP协议后,历经五六年的磨炼,一跃成为具有奥运会全球赞助商身份的世界级品牌。

2.埋伏营销是在“媒介事件”的巨大商机刺激下针对赞助营销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埋伏营销是“一项旨在将组织自身和某一事件间接联系在一起,以获得至少是一些与正式赞助商相同的认知或其他利益而展开的有计划的营销努力”,埋伏营销正是利用了“媒介事件”赞助体系复杂、管理跨度较大、赞助合约存在漏洞的特点来进行有策略性的营销活动,埋伏者一般会通过下述三种方式来实现其传播目标:一是赞助事件的覆盖媒体,影响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的受众,来抵制正式赞助商现场看板广告的效用。二是赞助“媒介事件”的子项目,利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混入主要事件。三是赞助“媒介事件”中的人。虽然现实中埋伏营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不能否认其依附于“媒介事件”仍然存在的现实。⑤

3.媒介事件影响了广告的诉求主题。现代广告理念认为广告诉求的成功与否是看其是否对目标人群(即受众)产生有效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广告诉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特征,对症施策。采用与“媒介事件”相关联的诉求主题往往是广告吸引受众注意和加深印象的最佳方式。广告利用“媒介事件”准确地说是利用了报道“媒介事件”的媒体,也就是在“媒介事件”被报道、放大的过程中刊播与该事件主题相关的广告。笔者总结发现与“媒介事件”相关联的广告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诉求路线的情感化。例如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打出的“多一点、少一点摩擦”的广告语巧妙关联,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广告深深打动了观众。二是与“媒介事件”相关的广告表现出的大都是公益主题。

4.媒介在“媒介事件”中的表现都是对媒介品牌的投资。媒介参与“媒介事件”可以看作是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发掘、发现、计划整合和组织,形成新的社会关注热点,并以此提高收视率、扩大媒介产品销售和提升媒介形象。凤凰卫视之所以能够在近几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得益于“媒介事件”中他们“借势与造势”并举的运作方式,使“全球大事看凤凰”得到了公认。从借势营销方面,他们通过借助美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提升并巩固了自己在全球华语媒体中的地位。在造势营销方面,他们通过策划举办一些重大的活动,吸引观众的目光,如在“凤凰千禧之旅”节目中,以其精心的策划、精美的制作、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电视史上堪称是里程碑式的巨制之后,他们又相继推出了“欧洲之旅”、“两极之旅”、“非洲之旅”以及“凤凰号下西洋”的活动……通过策划和借助这一系列重大媒介事件,凤凰卫视紧紧地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眼光,打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正是由于“媒介事件”所具有的营销传播功能,使“媒介事件”不只是媒介奇观,也给企业和媒介带来了营销奇观。当然,只有营销传播的主题与“媒介事件”的主题合理关联时,围绕“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注释:

①③刘自雄:《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辽东学院学报》,2005(5)。

②D・戴杨、E・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④DanielJBoorstim1961,Theimage:aguidetopseudo―eventsinAmerica[M]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Inc.

⑤卢长宝:《埋伏营销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2)。

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地铁电视;广告传播;路径



1地铁电视的媒介特质

1.1“移动性”,随时填补信息空缺

地铁电视是以地铁乘客为受众目标的移动电视。首要特征是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扩大传播范围,将大部分受众在路途中的时间利用起来,让大众在乘坐地铁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及各类信息。与传统电视相比,地铁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移动接收,移动收视方式与传统电视收视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优势互补,便携接收和移动接收,地铁电视通过无线局域传输和光纤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在高速移动的状态下仍可以保持画面的高度清晰,实现边走边看,使电视拓展竞争空间新开发了一个“注意力资源”。

1.2“环境封闭,频道唯一”的强效广告媒体

在地铁环境当中,地铁电视具有空间封闭、强迫收视、频道固定等特点。这种环境特质就最大程度地降低受众分心干其他事情的能性,使受众群得以保证。

地铁电视具有频道唯一的传播特性,这使得收看具有一定强迫性。这种强制性传播方式,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这种垄断性传播决定地铁电视无可比拟的广告优势,能够避免广告信息流失,有利于广告信息的到达率,使广告的传播效果更佳。

1.3传统电视媒体与户外媒体结合的“日间视频媒体”

电视传播时空细分可以分为夜间传统家庭电视和日间户外移动电视两种模式。传统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都是集中在晚间,日间收视率低,因此,“日间收视”的优势就是地铁电视从传统电视市场的细分中获得市场份额。

日间地铁电视是将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丰富性、高收视率和户外媒体的直接接触目标人群效应性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传播效果弥补传统媒体所触达不到的空白。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电视媒体声画结合形式,具有丰富表现形式及较强的创意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地铁电视又具备户外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带有强制性的传播。这就使得地铁电视跳出与传统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户内媒介抢夺受众在家里的注意力的残酷竞争,独辟蹊径地将无聊的等待转换为无限商机。

1.4达率高,性价高的新兴媒体

根据对全国地铁乘客的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在地铁环境中,地铁电视到达率96%以上,最高达到100%,乘客明确表示喜欢这种媒体,平均留意观看为74%,最高达到97%,而同环境中其他媒体留意观看平均为16%,最高只有33%。愿意接受地铁电视上播放广告的人数超过50%,这样的高接触频率和受众喜爱度使地铁电视成为企业和广告商不可多得的广告媒体。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地铁电视的广告传播所耗费的成本却要低廉。根据广州地铁电视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地铁电视广告的千人成本平均仅为14.35元,而传统电视的千人成本为20.64元,杂志为20.80元,报纸为13.28元,相差显著。

2地铁电视受众特征探析

2.1人数众多,且曾增长态势

广州地铁是广州市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快捷、定时、无堵等特性受到广州市民特别是上班族们的青睐。目前广州已有四条地铁线,人流量每天平均100万,到2008年,随着地铁五、六号线开通,每天将有超过200万人次选择地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到2010年,广州地铁将建成九条地铁线路网络,每天客流量预计超过300万,约占广州市常住人口的40%。

2.2受众群体结构稳定,整体消费能力高于其他媒介

地铁电视受众群具有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的特点。来自CTR数据解释地铁媒体广告价格上涨,广告主应增大投入,其原因:地铁人群以公司白领、政府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等为主体;地铁人群年龄跨度主要集中在18岁到45岁,其中26至35岁占据最大比例;地铁人群大专以上学历占71%,其中硕士学历占地铁总体人群2.8%;地铁人群拥有较高的收入,白领占到41%,2000元以上的收入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67%,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的36%;地铁人群大多又有固定的乘坐习惯,较高的乘坐频次,使地铁电视的整体受众质量高于其他媒体,是一种优质媒体。

2.3不同时间段受众结构不同,收视心理及习惯不同

一天不同时间段,了解需求特征对节目制作与广告投放有很大帮助。上午7:00~9:00和下午17:30~19:00分别为早高峰期、晚高峰期,中午11:30~12:30和下午13:00~14:00为次高峰期,其余时间为非高峰期。高峰期的人群多为中、青、少年,非高峰期老年人为主要比例,人口流动特征决定地铁电视不同的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节目及广告策略,以达到节目、广告传播、人口特征最大化广告的效果,不同时段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收视心理,上午7:00~8:30的时段,受众群体希望得到资讯信息,了解最新时事动态,这时段应接受一些快节奏的节目与广告;而下午17:30~19:00,辛苦工作下班,应播放愉悦的节目和广告形式。

2.4地铁受众群体收看地铁电视时间较长

受众群体与媒体接触时间上,一人接触传统电视时间,一天可能有两三个小时,但电视频道非常多,平均接触一个频道广告可能几分钟;一人一天接触报纸的时间,一般一天不会超过二十分钟;人们接触楼宇电视的时间,一天很难超过两分钟。而地铁乘客接触地铁电视的时间相对而言就比较长,据笔者跟车调查结果:乘客在地铁车厢内逗留平均时间为30分钟,且主要受众群体为固定上班族,一周乘坐地铁平均次数达11次,一周平均在车厢内停留时间大约为5小时。而每次乘坐地铁,目标群体大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观看地铁移动电视内容,受众群体每周收看地铁电视的平均时间为2.5小时,和传统媒体及楼宇电视相比,地铁移动电视和受众接触的时间更长。

3地铁电视广告传播路径分析

3.1依据不同时段地铁人流特点,进行针对性广告投放

地铁人流的数量和质量依据工作日和双休日、白天和晚上等因素有明显差异。地铁电视应依据不同类型乘客乘坐时段的差异,在广告播出的时段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就可以播放学习用品等的广告;在上班族上下班的时间就可以重点针对上班族推介房地产等广告,以最大化广告传播效果。

3.2针对特定线路与区域,制定特色广告

地铁不同线路和站点集中的受众群体不一样。以广州地铁为例,地铁4号线由于通过大学城南和大学城北两站,线路的后半段乘客就以学生为主;地铁1、3号线附近拥有众多的写字楼,乘客以公司白领为主;地铁2号线的海珠广场、公元前等为广州商业繁华地段,乘客以喜好时尚、消费主动性较强的人群为主。因此地铁电视可针对各条线路乘客的主要构成进行有选择性的广告信息传递,更容易带动目标消费群体前往消费现场的即时购买行为。

3.3重构广告时间长度与播放频率

地铁电视广告有分散性和间歇性特点,常常随着乘客上下车而中断,每条地铁线路有不同站点,每站运行时间大概只有2~3分钟,地铁乘客上下车的频率高,地铁电视的收视效果难以保证。家庭电视广告的时长以10秒、15秒和30秒居多,因此,地铁电视广告时间和频度都要重构。一让更多乘客成为地铁电视的广告受众群体,地铁电视的广告应适当缩减广告时长,有利于提高乘客对广告信息的完整接触率。二应合理增加广告播出频次,这样有助于强化人们的记忆,也能让乘车时间较短的乘客成为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以转变更多广告信息的受众群体,而提高地铁电视的广告覆盖率。

3.4丰富节目,开展全新广告表达体系

地铁电视广告要获得更强传播效果和更好美誉度,要根据地铁电视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广告的创意。第一,制作合适的电视广告,地铁电视受众群体流动性强,就应该制作适合在流动中观看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第二,媒介形式决定广告创意,依据地铁电视的媒介特点发展一套全新的广告表达体系。为满足受众在乘车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广告信息应该缓解车厢内的紧张、疲劳的环境情绪,就需要减少广告中说服性内容,多采用轻松愉快的表达方式。地铁电视可通过全新的电视广告杂志的形式,分时段分板块,针对不同受众的需要对广告信息进行选择,使单位受众接受的广告信息由多变少,降低受众的信息挑选成本;通过分类整理制作行业专刊,使广告由无序变为有序,无结构变为有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栏目主持人的归纳和分析,深度挖掘和发现广告与受众需求的关联,帮助用户获取广告信息中的有用价值。

3.5适当增加公益广告,提高载体美誉度

通常受众不会主动收看广告的,而对媒介的好感却能够自然而然地转嫁到广告和品牌身上。为提高广告传播效果,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适当增加优秀公益广告的播出对于提升媒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地铁电视公益广告的播放,尤其是与出行人群、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公益广告,能够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地铁电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降低商业信息进入乘客心智的门槛,有助于提高地铁媒介的竞争力。

3.6与其它媒体合作,创广告最佳整合效果

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今天,利用联盟共享资源壮大自身实力,从而实现双赢,已成为当今时代普遍的现象。基于此,地铁电视可以通过考虑与传统媒体或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合作,打造广告媒体共同体,因为覆盖面广,受众到达率也就可以相应的提高,广告价格也就可能随之上去,实现广告传播的最佳整合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致峰.数字电视广告生存形态探析[J].福建师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2).

[2]金研,徐磊.浅析移动数字电视的受众及广告资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报,2006,(3).

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范文

一、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微特征创作

(一)p高与分化等创作微特征

创作是微电影后续营销与传播的抓手和龙头,创作的质素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微电影的传播生命周期,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是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可法良规。当下的微电影创作其实早已呈现出了一种泛滥式的高饱和倾象,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在新媒介语境的观照之下,微电影也同时出现了一种良莠不齐的高对比现象,在许多较为出彩的微电影层出不穷的同时,事实上,大量的挟创作短板与恶意传播的微电影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这种高饱和与高对比的双高现象尤以文艺娱乐类微电影中较为普遍。微电影的这种双高微特征使得微电影的发展既出现了阳关大道,亦出现了数不胜数且层出不穷的曲径分岔;既出现了微电影独特的艺术结构与艺术体系,同时亦出现了微电影的非艺术化的刻意经营。微电影的这种双高与分化显然是微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无论微电影当下的微特征若何,最终都将百川归海。

(二)综合精致与取法乎上等创作微特征

微电影虽微,但是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微电影中的音乐、光影艺术设定、摄制、剪辑、剧本、表演、动作、特效、广告有机植入等一个都不可或缺,因此,微电影微而不容有失,微电影仍然必须保证其最基本的综合特质,这种综合特征使得微电影的压缩时空式创作,已经开始呈现出崭新的创作格局,而正是这些综合特质才使得微电影同样能够感于象、达于情、表于意。同时,在综合特质要求之下,微电影显然必须更加精致。因此,换言之,微电影实质上是一种诗性化的电影修辞。此外,微特征创作更追求取法乎上。事实上,不仅微电影创作本身对艺术性要求不低,而且观众对于微电影的艺术性需求也同样没有丝毫的降低,甚至是恰恰相反,反而对微电影要求更高,面对观众的这种微而且高的强烈诉求,微电影的综合精致与取法乎上已经成为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微特质。

(三)微言大义与想象自由等微特征

由创作产生价值,是微电影艺术从业的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创作过程中所采撷的生活元素、生命元素、生动元素等等,在经过艺术加工并经艺术化深度融合之后,转化为一种以艺术元素参佐的能够以情、景、意、象等艺术手段直击人心的艺术作品,进而由微电影的微语微言产生深入人心的大义。由此可见,微电影与影视长片相比反而具有着更加锐利的艺术表现与思想表达。微电影的艺术创作有模式无定式,其灵感采撷自心灵空间,由思维解放牵系,从而将具象化思维转化为形象化思维,再将形象化思维于观众的脑海之中还原为具象化思维,并经由思维空间撼动心灵空间,以形成一种由思维交织融合的心灵对话与心灵共鸣。

因此,微电影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拓疆于思维领域,并经由想象自由所建构起来的一种超艺术范畴。[1]而这一系列的超艺术范畴的意象均要在微电影的与视觉传播过程中加以完成,这就更充分体现了微电影的可以意会绝不言传的意象化本原。

二、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核特征传播

(一)核聚变式多极积聚

在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微特征创作,分别为微电影的核特征传播,提供了最基本的内驱力与强大的内涵支撑,客观而言,微电影不仅仅只是影视学这一门学科的产物,在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过程与传播过程中,信息论、符号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内容与影视学内容共同融汇,才能实现微电影的更佳创作与更佳传播。换言之,当你将思想融入镜语美学之后,还需要透过传播路径,将镜语美学还原为观众脑海中的思想。在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传播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核特征,这种核特征的基础显然是泛网络化时代的无障碍交流,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一位观众都可以视作观赏者与传播者,这就使得微电影形成了一种核聚变式的多极积聚。这些观众在接收并赏析微电影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核聚变式的多极积聚中的一个“原子”,任何观众都可以由这种多极积聚再进行分众式的无极传播。

(二)核裂变式无极分众

由多极积聚所吸引的无极需求,还会再由无极需求形成一种核裂变式的无极分众。因此,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须保证其无极分众性,即任何一位新媒体语境下的用户,都可以完全无障碍地将所观看的微电影,以更加自由与更加多元的方式再次传播出去,并且,还能够在多种设备、多种应用、多种模态下进行无极分众。例如,在微电影的观看过程中,许多观众都会油然产生一种分众传播给好友的冲动,然而目前的微电影传播技术,却使得观众要么暂停观看,要么在微电影视域之处寻找分众手段,有时甚至还不得不运行其他应用以获取分众手段,这些障碍显然为微电影的传播造成了无极分众过程中的先天阻碍。而核裂变式的无极分众则恰恰是针对这种分众痛点的大刀阔斧式地一揽子解决,在核聚变式的多极积聚不断临界的情况下,开辟出无障碍的核裂变式的无极分众传播。

(三)核反应式无差辐射

新媒介语境下的由观众客体而主体的微电影传播的多极积聚,与能量没有任何减弱的微电影的无极分众传播,为微电影的核反应式的无差辐射供了十分必要的传播基数,这种几何式的传播基数建构起了几何级数式的无差辐射。多极积聚基础上的由无极渗透而无极跨界,再经由无极跨界而无极融合的快速渐进过程,形成了新媒介中介下的传播无极化,这种无极化使得微电影的微特质更适合现代光速传播,因而在现代光速传播下形成了一种核反应式的无差辐射。同时,微电影的艺术辐射显然源于其艺术内涵与思想特质,而这种艺术内涵与思想特质,则显然源于一种创作能量的高度升华与高度结晶之后的高度凝聚。俯身观察传统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并对这些传播过程加以剖析,我们就能够看到,几乎所有的传播过程都是由偶然性、或然性、必然性所统辖的传播阈所涵盖的,因此,这种无差辐射显然与多极积聚和无极分众之间存在着相互可继式的同时存在的内聚式接收与外展式发散。

三、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传播深度融合

(一)创作与传播的可继性深度融合

新媒介语境下的微电影创作与传播各自呈现出的微特征与核特征,分别为微电影发展提供了可执的两端,而作为执两用中的中间,我们看到,二者事实上存在着深度融合的隐性调和。影视艺术的内在创作与外部传播,其在传统意义上由于处于不同时空、不同阶段、不同运作因而造成了创作与传播的疏离与割裂,而在新媒介语境下,二者已经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深度的融合性,这种深度融合性既是由微电影自身的截然不同于传统影视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同时又是由微电影自身的“微乎言,显乎义”的强内聚反应所产生的高辐射作用所决定的,同时,更是由微电影自身的创作与传播之间的可继性决定的。[2]在实际的微电影案例中,甚至是生活过程中的视频实录等即兴创作过程,将创作与传播之间的那条传统影视中可能较长的链条演化得无比的短暂,进而形成了微电影创作所特有的创作与传播的可继性。

(二)创作与传播的拮抗性深度融合

创作与传播的可继性的深度融合,使得微电影拥有了远短于传统影视艺术创作的创作传播链,而从另外一种意义而言,缩短了的创作传播链必然带来的一个负作用,就是创作与传播的拮抗性。事实上,影视意义上的拮抗性的复杂性要远超其他领域,影视意义上的拮抗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传播主体的不同性,以及创作与传播的相对独立性。因此,过短的创作传播链条必然使得创作与传播之间的依赖性减弱,而拮抗性增强。从传播学意义而言,微电影的兴起使得碎片时代的娱乐形式与隐性广告形式得以突破限娱令与限娱广令的限制,甚至能够以新媒体语境下的自媒体方式无限传播,这种传播特质必然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趣味性、娱乐性、戏剧性等拮抗要求,而从剧本创作视角而言,剧本创作与必然会对传播提出更高的拮抗要求。[3]微电影的创作是心灵空间的一种意识性升华,而微电影的传播则是透过新媒介语境中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无极衍化过程,由此可见,二者的拮抗性只是暂时的,二者的深度融合才是长期的终极结果。

(三)创作与传播的不可分性深度融合

创作与传播的可继性与短时拮抗性,都是微电影所特有的终将为深度融合所消解的特质,这两种特质既为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承前启后的路径,又为创作与传播带来了强拮抗与弱依赖的现象,而这两种特质的深度融合则促成了微电影的另外一种特质,即微电影创作与传播的不可分性。微电影创作的意识性与传播的形态性,本质上就是微电影的一体两面,具有原生的不可分性,由此可见,正是微电影的这种不可分性加剧了微电影的深度融合性。也使得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存在着远比传统电影的创作传播来得更加紧密的深度融合性,这种深度融合直接规训了微电影的一体多元、一体多性、一体多态、一体多模等艺术化特质,而微电影这些特质的灵活运用,显然对于微电影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升华,有着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4]由上述分析可见,唯有创作与传播深度融合才是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捷径。

结语

新媒介语境既是微电影发展的基础,也是微电影发展的原点,同时,还应该看到的是,新媒介语境也显然为微电影带来了一种加速微电影创作与传播深度融合的“BigPush”,这种化有极创作与无极传播为一体多元的强推动、强驱策、强刺激显然使得微电影已经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一种传媒特质表现,同时,也以这种传媒特质表现揭示了时代本质的一种侧影式的写真。新媒介语境下的微电影创作的微特征,与新媒介语境下的微电影传播的核特征的深度融合,必将为微电影带来一片更加广阔的发展时空,这片更广阔的影视艺术发展时空将成为21世纪影视艺术发展的一道锐利的光影印记。

参考文献:

[1]蒙娜.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传播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31-32.

[2]张伟.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18-1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投资理财模式范例(3篇)

    - 阅0

    投资理财模式范文【关键词】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一路一公司模式建管分离模式财务管理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建设资金、养护资金、通行费资金及各项管理.....

    初中美术色彩的基础知识范例(3篇)

    - 阅0

    初中美术色彩的基础知识范文水粉画在我国是一个颇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画种。它具有易于普及运用,制作方便,经济节约等特点。水粉画为高等美术系科及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作.....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