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的目标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绿色发展;天津生态城;目标体系;城市规划;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33-05

1绿色发展内涵

绿色发展概念可追溯源至“可持续发展”[1]。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保护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2~4],指出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实现途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8)在《绿色经济倡议》中也指出,“绿色经济”指的是一个重新配置企业和基础设施的过程,以提高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而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自然资源开采和使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和缩减社会不平等[5]。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绿色增长”概念,指出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从把环境保护看作经济发展的负担的发展模式,转向把环境保护当作促进全球和国内经济发展动力的发展模式。

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02年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的报告[5]。该报告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高度统一和谐,是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认为,绿色发展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形象通俗说法。是对一切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可持续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和途径的总概括。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城市绿色发展,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方向和出发点,以绿色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持续化发展[6]。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科学发展[7],也就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4]。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绿色发展道路(图1)。

2国内外研究实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渐趋严重与复杂的城市问题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摒弃以传统褐色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发展路径,开始探索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即绿色城市发展道路。由于世界各国绿色发展实践处在尝试性阶段,因而绿色发展的探索也不尽相同。

库里蒂巴(Curitiba)位于巴西南部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被联合国命名的第1批“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为了改善20世纪50年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库里蒂巴采取了渐进式开发战略,以科学的交通带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手段。采用“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发展模式引导城市用地混合布局,强调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经过20年的发展,库里蒂巴形成了由5条交通主轴,快速线、支线、区际联络线等组成的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而该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政策,也是保证其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图2)。

哈马碧新城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东部,目前已成为瑞典现代社区绿色发展的代表,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典范之一(图3)。哈马碧模式体现在三个技术领域,即清洁能源、节水与清洁排污以及垃圾与材料循环利用,并通过规划进行整合。社区清洁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垃圾发电和生物可再生能源。“节水和清洁排污”方面通过节水设备使人均用水量降到100L/d,约为该市人均用水量的50%;通过污泥处理实现清洁污泥和营养循环,95%磷被分离用于农业和林业,污泥中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减少50%;降水则通过管网、运河和沉降池系统收集处理后排入哈马碧湖。所有垃圾分建筑、街坊和社区三级回收再利用,包括可燃垃圾,食物(生产沼气和生物肥)、废纸和包装品等;垃圾收集工程由两种“自动垃圾处理系统”完成,移动式系统针对住宅垃圾,由地下垃圾箱、地表收集装置和真空吸式收集车组成,固定式系统则由地面垃圾箱、地下管道与中央处理站组成。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禁止使用压缩木板、铜管和PVC管,只允许使用其他无毒害的塑料或不锈钢管材。暴露在外的镀锌材料必须作涂料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新挖的碎石和砂子,鼓励使用回收材料。

同样,英国的贝丁顿零能耗社区则是以绿色低碳建筑带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建设,阿联酋的马斯达尔生态城以低碳能源带动沙漠新城建设,我国的保定市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国内外城市在绿色转型实践中,结合本地实际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绿色发展思路和对策(图4)。

3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绿色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暴露: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增长过度倚重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瓶颈不断显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但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必须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发展方面下功夫。

3.2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放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6]。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以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绿色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4绿色发展实施对策

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一个重大的合作项目,经过7年的开发建设,目前8km2起步区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绿色产业形成规模,公共配套渐成体系,就业居住人口已经突破5万人。

2014年10月,国务院《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正式建立,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发展绿色创新发展思路与对策将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示范(图5)。

4.1明确绿色创新发展目标体系

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是中新两国政府为指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天津生态城实际,按照科学性与操作性、前瞻性与可达性,定性与定量,共性与特性想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的量化的绿色发展目标。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区域协调融合4个方面的22个控制性指标和4个引导性指标。指标体系体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管理事权和职能转变。通过建立统一的绿色发展目标,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绿色发展目标统筹落实,完善城市绿色发展规划体系;在指标实施过程中,通过将指标体系层层分解,将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到规划体系和政府管理职能之中,使绿色发展深化落实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中,形成不同领域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责任明确目标体系。同时,在指标分解实施的过程中,将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应用在实施路径中,促进目标实现(图6)。

4.2规划先行,构建并逐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格局,搭建绿色城市的基本框架。天津生态城用地面积30km2,选址于河海交汇处,湿地特征明显。为了减少生态城建设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生态城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在对土地、水资源条件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碳排放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确定生态城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以下,使人类足迹最小化。同时充分尊重现状自然本底条件,对生态城内的自然湿地实施严格保护,加强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确保净损失为零。结合河流和海口湿地规划了5km2的生态用地,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城内外部水系的联通,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形成“一岛三水六廊”的生态格局,“一轴三心四片”的紧凑型城市用地布局。三区合并后,统筹规划承接区域性生态保护要求,进一步强化城市生态格局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形成“河海环抱,水绿交融”的城市空间结构(图7)。

4.3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实现生态城高新高质化发展

生态城自身建设对生态环保技术和产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将生态环保产业作为生态城的主导发展方向,建设具有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低碳型经济结构,符合国家对生态城的建设要求,也符合生态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国内知名外院校合作机制,着力引进科技研发、应用制造型的科研院所,促进科技人才、科技资本的集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建设技术和产品的交易市场,保护知识产权,规范交易行为,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促进转化应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施绿色招商,建立环境准入制度,设定产业门槛,完善绿色产业认证服务体系,构建低碳节能型的产业结构。

4.4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为生态城绿色建设提供支撑

生态城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建筑和交通节能,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发展方式。

(1)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建筑节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为了降低建筑能耗,天津生态城确定了区内绿色建筑比例要达到100%的要求。为此,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了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生态城的应用。通过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用热计量、使用节能灯具等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不断优化建筑设计,鼓励光电、光热技术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

(2)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节能。城市交通能耗大约占城市总能耗的20%以上。发展低碳型城市,必须将发展绿色交通,降低交通耗能作为重要环节。生态城提出区内绿色出行比例不小于90%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公交主导、慢行优先的绿色交通模式。采用TOD模式,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大运量公交为辅的公交体系。设置公交专用道和路权优先制度,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保证公交畅通。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和换乘枢纽,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形成覆盖全城的安全、便捷、舒适的公交网络,引导居民将公交作为出行的首选方式,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城在用地布局上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分区方式(图8),加强用地混用,将居住、就业与生活服务设施就近布置,每个居住单元周边500m范围内,设置了生活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同时,结合绿化景观建设,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形成贯穿全城的慢行交通网络,实施无障碍设计,实现人车友好分离,满足居民的健康出行。

(3)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建设低碳型的能源体系。生态城内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使生态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低于150t/百万美元;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热水供热量占生活热水总供热量的比例不低于60%;选择适用的先进技术,推进太阳能发电,鼓励采用风电一体化和风光互补技术,探索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营模式。结合垃圾处理和污水厂的污泥处理,开发应用生物质能。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分散供热区内优先利用地热为建筑供热。加强余热及浅层地热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热泵、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耦合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结合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可再生能源与常规清洁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供应模式。到2022年,生态城人均能耗比国内城市人均水平降低20%以上。

4.5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天津生态城率先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综合考评机制,改变唯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政绩观。建立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定期对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作为衡量天津生态城发展的标准,逐步形成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食品安全等重要指标纳入天津生态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相关指标的比重和权重。天津生态城要建立起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强化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5结论

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统领,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层层落实,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及产业布局,并以绿色建筑体系、交通体系、能源结构体系为支撑,同时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2]王永芹.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3]张露.湖北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4]李志霞.绿色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6

[5]霍艳丽,刘彤.生态经济建设: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374(10):63~66.

[6]陆小成,冯刚.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观察,2015(3):185~192.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篇2

引言

2009年12月30日,韩国国会第9931号法案通过了《绿色增长基本法》,并于2010年4月14日起开始实施。目前在国际上,虽然有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对应策略和以联合国为主导的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绿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韩国政府此次将低碳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并立法。作为世界第十位的能源消耗大国,和一个97%的能源要依赖海外进口的国家,但是韩国政府此举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值得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1立法背景

1.1国内环境韩国是世界第十大能源消耗国,97%的能源依赖于海外进口,因此国际油价得急涨急落严重地影响着韩国国内经济。自李明博总统执政后,气温上升和化石燃料枯竭等能源环境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世界环境经济亟待解决课题,李明博总统在2008年8月15日建国60周年纪念仪式上通过对国民的演说提出,应采取由政府、企业、国民共同参与的国家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并将低碳绿色发展计划”作为国家新的发展计划制定并强力推行之。

韩国的气候变化、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相关法律,过去并非是一个互相链接的完整体系,而是各自单独施行。所以,为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就需要能够有涵盖经济、产业、技术、国土、环境、国民意识及行为的措施;需要能够积极应对全球性能源、资源危机、气候变化问题且能够强有力和有效推进作为国家发展计划的低碳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

1.2国际环境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世界已经或正在努力制定相关法律。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一向持积极态度的欧盟则进一步加紧了防止全球温室效应的步伐。2007年3月欧盟领导人会议通过签署‘anintegratedclimateandenergypolicy’,在2008年12月的欧洲议会上又通过了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20-20-20”气候能源统合法》的法案——即到2022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扩大20%的可再生能源,将能源使用率提高20%。同时,在2009年10月欧盟环境部长理事会上,发表了欧盟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立场——到2050年为止温室气体减排80—95%的目标①。

特别是过去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一直不温不热的美国,在奥巴马总统执政后也开始表现出积极的态度。‘americancleanenergyandsecurityact’(waxman-markeybill),于2009年6月在下议院获得通过,目前上议院审议中。根据该法案可知,以2005年为基准,美国以到2022年为止温室气体减排17%、到2050年为止减排本文由收集整理83%作为目标。同时为达到上述目标从2012年开始实行控制总量排碳权交易制度”。2009年11月上议院通过了‘cleanenergyjobsandamericanpoweract’(kerry-boxerbill),提出了到2022年为止减排20%、到2050年为止减排83%的目标,这也影响着韩国是否引入排碳权交易制的相关讨论。中国的胡锦涛主席也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了题为《面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共同对应》的讲话,并提出了到2022年为止,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到15%以上,并于2009年11月进一步提出到2022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积极应对的态度。

澳大利亚于2007年9月制定了《国家温室气体、能源报告义务法》,建立了控制总量排碳权交易机制。

英国在全球首次制定了《气候变化法》,该法明示了国家温室气体中长期减排目标②,还包括了碳预算系统的引进等内容,并在同步进行修改能源法。

日本自从1997年制定了有关地球变暖对策的法律之后,又进行了3次法律修订,并从2008年12月起开始实施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的示范项目。2008年发表的福田蓝图”中明确了到2050年同比2005年二氧化碳减排60—80%,重点发展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高效天然气等的可再生能源。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日本发表了鸠山倡议”③。又于2009年11月美日首脑会谈上发表美日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其中声称截止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80%。

法国也在推进涵盖能源、气候、建筑物、核能、绿色消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grenelle环境立法(2008年10月21日下议院通过,上议院议决中)。

世界各国接连出台温室气体控制及气候变化应对政策、计划等举动,不论其实际效果如何,已经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协商中对韩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1.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果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原计划设立post-2012体制的框架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严重对立,未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也未能达成具有未来指向性的概括性政治性协议。

2立法的推进过程

2.1成立绿色发展委员会在2008年建国60周年纪念仪式上李明博总统通过对全国民演说提出绿色发展将要作为国家发展计划,并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废止了既有的气候变化协约对策委员会,将国家能源委员会更名为能源委员会,将知识经济部长官指定为委员长,将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归属于环境部属下等措施。

李明博政府在2009年1月5日把《绿色发展委员会设立

及运营相关规定》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并为了支持委员会的工作,设立了绿色发展规划团,同时在2009年2月16日作为总统直属机关成立了绿色发展委员会”。委员长的职责由国务总理和民间委员长共同来负责,委员由当职委员18人和任期为一年的民间委员29人来构成。

当职委员由企划财政部长官、环境部长官、知识经济部长官、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官、外交通商部长官、农林水产食品部长官、知识经济部长官、国土海洋部长官、国务总理室长、广播通信委员会委员长、总统室国情企划首席秘书官、韩国开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能源经济研究院、韩国交通研究院、韩国环境政策评价研究院、国土研究院的院长以及能源管理公共团体的理事长来构成。

2.2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制定及推进绿色发展委员会把2008年下半年推进的气候变化对策基本法案扩大、补充修订为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案,并通过立法预告和国务会议,于2009年2月27日提交到国会。该法律在产业界的激烈反对声中引进了排碳权交易制。

2.3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2009年8月4日,绿色发展委员会为了制定2022年的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表了3个版本的规划案④,并广泛听取了ngo,产业界,环境团体的意见之后在2009年11月17日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最终规定为同比总排放预期量减排30%。

韩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出不但作为对在2007年6月份在德国海利根达姆召开的g8峰会和2008年7月7日在日本洞爷湖召开的g8+g8峰会上对外所约定事项的履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事实上这将成为引进产业界一向反对的总量限制排碳权交易制的前提条件。

如此对国内外公布减排目标和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成为政府推进政策的强大动力。

2.4国会通过绿色增长基本法案在2009年2月27日提交到国会并在2009年4月22日组成第一次法案审查小委员会,围绕着通过该法的合法性问题⑤,在国会中形成了执政和在野党的激烈对峙。因此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审议也随之不断被推迟。绿色发展委员会当初预计他们的努力能使法案在上半年获得通过,但事实是比预计的审议程序慢了很多。

下半年随着在野党对世宗市修订案、四大河流项目⑥、劳动关系法等执政党所要推进的各种民生相关法案的处理持反对意见并以占据国会等方式与执政党对峙情况越发严重,国会功能被逐渐麻痹。特别是围绕着有关李明博总统所重点推进的四大河流项目相关的2010年预算案在国会审议和通过,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对峙情况更为严重化,致使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年内通过变得不可实现。但随着执政党和在野党达成优先审理除去预算法案之外的法案的共识,绿色增长基本法也在2009年12月30日以法律第9931号本会议予以通过,并在2010年4月14日开始施行。作为后续的措施,低碳绿色成长基本法施行令从2010年10月16日开始施行,并制定为总统令第22449号。

3法案的主要内容

本法案的法律体系⑦:共七章64个条文

第一章总则包括法的目的和用语定义,推进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国家责任,地方自治团体责任,企业家责任,国民责任,和其他法律的关系等整理成了8个条款⑧。

第二章低碳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低碳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中央行政机关的推进计划的建立及施行,地方自治团体的推进9计划的建立及施行,推进情况的检验及评价,政策相关意见的提出等整理成了5个条款⑨。

第三章绿色发展委员会等绿色发展委员会组织及运营,委员会的功能,会议,分科委员会,绿色发展企划团,公务员等的派遣请求,地方绿色发展委员会的组织及运营,绿色发展负责人的指定等整理成了108个条款⑩。

第四章低碳绿色发展的推进为了体现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基本原则,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培养及支援,资源循环的推进,企业绿色经营的推进,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及项目化等的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金融支援和搞活,绿色产业投资公司的设立和支援,税收制度的运营,对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支援、特例等,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标准化及认证等,中小企业的支援等,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园区建立等,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创造,规范的先11进化,国际规范对应等整理成了16个条款{11}。

第五章低碳社会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能源政策等的基本原则,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原则,能源基本计划的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目标管理,温室气体减排的早期行动的促进,温室气体排放量及能源使用量等的报告,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总量限制排放权交易制等12的引进,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管理,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及对策的推进等整理成了11个条款{12}。

第六章绿色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绿色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基本计划的树立、施行,绿色国土的管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水源管理,建立低碳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物,绿色的农林水产的营销及碳吸收源的扩充,生态旅游的推广等,为了绿色成长的生产、消费、文化的扩散,13绿色生活运动的促进,绿色生活实践的教育,宣传等整理成了11个条款{13}。

第七章补则资料提供等的要求,增进国际合作,国会报告,写作国家报告书,渎职罚款等整理成了145个条款{14}。

4立法推进过程中的主要争议事项

4.1政府部门

4.1.1青瓦台李明博总统于2009年6月在济州岛举行的韩—asean特别首脑会议中,表示各国要通过可持续发展达到共同繁荣,2009年7月举行的g8扩大会议上,在承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会议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登记簿(namaregistry),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中通过两次演讲,对国内外阐明了韩国身为早期行动者设立全球化绿色发展研究所(gggi)计划等一连串应对意志,发挥了带头作用。

4.1.2绿色发展委员会总统属下设立了绿色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

的干事由青瓦台的国情企划首席来担任,企划团长由国情企划首席室秘书官和由各政府部门派遣的高级公务员来共同负责。因此委员会为新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政府部门政策的推行充当了后盾,并且在建立绿色增长基本法,绿色发展5年计划,国家温室减排目标等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4.1.3国会自从国会收到绿色增长基本法草案,国会气候变化对策特别委员会审议了裴恩熙,李仁基议员提出的立法案以及政府提出的草案,为此也听取了各个社会阶层的意见。虽有产业界强烈且持续地发出反对声音,但最终在议员和政府的立法案间找到了协调点通过了基本法案。值得注意的是之后低碳绿色发展相关理念却在议员间成为了替产业界和环境界辩护的战。

4.1.4政府主管部门该法律的主要政策主管单位为知识经济部和环境部,比起政策决定和实施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谁能成为主管单位。在制定绿色增长基本法、绿色发展5年计划、国家温室气体减少目标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纳了环境部的立场,且绿色发展委员会也表明了类似的态度,为此使知识经济部站到了风口浪尖,矛盾开始深化。

4.1.5地方自治团体随着绿色发展委员会的建立,各地也纷纷自行组织了地方绿色发展委员会并且定期召开由绿色发展委员会委员长主持的地方自治团体成员参与的绿色发展地方协议会。因自治团体一直与环境部进行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因此为了应对运营将来的地域性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自治团体开始关注法律制定相关动态。为了确保碳排放交易所设立在自己的领域,各地方自治团体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4.2民间部门

4.2.1产业界因绿色增长基本法明确引进了排碳权交易制,作为与限制总量的排碳权交易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产业界曾向知识经济部、绿色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意见书(2009.2.5),2009年3月12日以气候变化对策特别委员会委员为对象进行了研讨会,阐述了反对立场、发表声明、把意见书递交给国会(2009.4.9)等持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国会立案审议、决议过程中也表明了强烈反对态度。

但是以部分大型企业{15}为中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尽管气候变化对策必然成为产业界的挑战和管制,但是也将会成为新的市场与机会,因此企业也主动通过出资参加海外造林项目获得排除权,并进一步改善自身工程的绿色化、积极促进环保技术开发等来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2.2市民团体、进步新党各个市民团体一向对于政府制定的绿色增长基本法以及制定温室气体减少目标等行为进行了批判。绿色联合等市民环境团体在2009年1月28日,在制定绿色发展基本法听证会上通过记者招待会主张绿色发展基本法不仅违反了立法预告程序,自身定位为其他法律的上位法律的行为严重毁损了法治主义原则”,并指责推进法案过于仓促。市民、社会团体主张2009年1月15日立法预告,28日听证会,29日结束采纳意见,2月强行实施立法的行为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与矛盾。”

4.2.3媒体thehankyoreh新闻、韩国日报等进步倾向的媒体称李明博政府虽把绿色和绿色环保挂在嘴边,却缓和了对于解除绿色地带,高尔夫场建设等各种开发项目的限制,从四大河流大运河项目等相关项目上的政府态度表明,政府实际行为与所述相反。但与此相反地以每”日经济新闻、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为代表的保守倾向媒体称绿色发展在全世界是没有明显领头人的新领域,发展绿色经济并非是选择事项,而是必须事项的。为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流,必须要赶在前方推进。”同时大力宣传绿色发展村、绿色教育示范学校、绿色城铁、自行车道路建设情况等,站在政府立场强调正面影响。

5法律制定之后的各界博弈

5.1环境部与知识经济部间的竞争环境部认为排碳权交易是管制业务,欧盟等国家也由环境部负责,因此在有关部门会议中主张自己为主管部门。知识经济部以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的7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部下属企业排出为依据主张自己为主管部门,因此在推进各种政策上冲突依然存在。

5.2青瓦台与产业界的对立李明博总统把绿色发展阐明为国家战略,并且通过制定法律为支援体系打下了基础。在2013年初为了任期内达到可观的效果,虽然通过环境部和绿色发展委员会积极推进排碳权交易等绿色发展所需的政府政策,但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钢铁、造船、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却通过媒体明确表明反对立场,认为李明博政府强行推进的政策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且通过知识经济部暗暗地支持阶段性推进。因此未来制定、推行绿色发展的各个相关政策有一定难度,需要进行促使产业界理解的事前对话和调整。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篇3

“绿色金融可以成为推动中国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工具,以改变目前污染性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央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近日在“绿色金融体系:为可持续发展融资”研讨会上如是评价绿色金融的作用。

3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积极引导交易所债券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助力绿色发展。

马骏认为,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实现3000亿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落地

继上证所《通知》仅半月有余,国内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已经成功发行。

4月7日,由国家开发银行主承销的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以下简称“协合风电”)2亿元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该期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6.2%,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绿色项目建设。

这是国内首单按照国际惯例,由独立第三方机构鉴证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本期债券的成功发行,意味着继绿色贷款、绿色金融债之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不仅满足了企业绿色融资需求,也丰富了通过金融创新服务绿色新经济的手段。

绿色债券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债券品种,主要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就全球而言,近年来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迅速膨胀,已经从2010年的18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300余亿美元。

发行人涵盖政府、多边开发机构、银行和企业等。随着债券发行人和品种逐步多样化,绿色债券投资者队伍也迅速扩大,高盛、黑石、苏黎世保险等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巴西和德国等中央银行,以及部分养老基金、知名企业和零售类投资者纷纷加入其中。

“顾名思义,首先钱必须投向绿色。”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募集资金投向必须是符合监管标准的绿色项目;二是专款专用,设立专门的资金监管账户,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绿色项目,包括项目建设、偿还项目贷款和补充项目营运资金等;三是信息披露严格,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更高,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据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负责人介绍,本期债券严格对标,以确保符合绿色标准。在项目筛选上,对照央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从项目类型、转化率及衰减率等技术标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批复、污染防治和控制、职业健康及劳工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筛选。

协合风电在国开行事先开设资金专户,专项用于归集和管理募集资金,以确保发债资金专门用于上述项目建设,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在现有普通债券信息披露基础上,按照半年频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等,披露频率甚至高于“一年一披露”的国际标准。

业内人士普遍将此视为继银行试水后,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落地,认为是2016年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良好开端。

第三方认证机制亟待建设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测,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资金需求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这意味着,我国的绿色企业融资仍有1.7万亿至1.8万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

2015年,上交所完成发行上市的支持绿色环保行业的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共24单,融资总额250亿元人民币,募集资金直接投向工业节能、生物质资源回收利用、分布式能源、水力发电、林业开发等国家政策支持的绿色行业。

去年12月,央行了关于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建立了一个绿色债券市场,对银行绿色贷款进行补充。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色债券发行指导意见的国家。

进入2016年后,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16年1月,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申请的总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发行计划已经得到批准,两家银行已经发行了总额为30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

此外,青岛银行也公布了80亿元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计划。如今,有了协和风电的先导,一些非金融企业也在积极准备发行绿色债券。

在“第八届(2016年)两会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绿色发展座谈会”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从雾霾治理的经济成本和政府的职能定位等角度建议,绿色交易市场亟需政府做好标准制定和严格执法。

目前来看,绿色债券融资规模、市场潜力都很大。除了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债,政策性银行绿色债券、地方债、货币市场、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都有巨大的绿色融资空间。

在环境资源越来越成为限制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条件下,企业绿色债券可能为绿色项目打开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既可以加大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又可以为项目所在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进经济绿色化、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无疑是个利好。”

当下,马骏担心的是,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刚刚启动,缺乏专业且有经验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和评级机构。

“如果不能保证在市场上的绿债是真正的绿债,那未来这个信用会丧失。真正的信用企业不会发绿债,融资功能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保证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真正把所募集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这是非常重要的。”马骏希望看到对所有的债券都要做绿色化评级。

而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绿色债券发行实践中,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绿色信用评级也处于探索中,绿色投资者群体也还在培育期。

“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在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和最终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相关的准则和实践模式将趋于标准化、具体化。”第三方认证机构代表、毕马威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何琪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说。

何琪认为,第三方认证工作的规范化,将有助于提升发行人对投资者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的公信力,降低发行人声誉风险,从而增强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信心,促进良性的绿色投资循环。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篇4

【关键词】施工过程;绿色施工;管理;发展

1绿色施工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思想指导下,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实践绿色施工,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分别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得绿色施工的发展得到了制度保障。进入21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我国建筑业界对绿色施工有了新的认识,建筑施工企业首先提出了绿色施工倡议,认为绿色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施工的实现不仅单纯依赖绿色施工技术,同时需要全面考虑施工现场场地环境、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因素。当前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建筑企业,但部分建筑企业没有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未能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只注重按施工合同、图纸和技术要求、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完成项目各项目标,只关心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而较少涉及绿色施工。

2绿色施工概念

什么是绿色施工?《绿色施工导则》中绿色施工的含义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中绿色施工的含义为:建设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综上所述,本文将绿色施工定义为: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前提下,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四节一环保”,通过科学管理和实施有效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从而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的施工方式。

3绿色施工管理

从绿色施工的定义可以看出,实现绿色施工要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二者缺一不可。但定义中将科学管理置于技术进步之前,说明科学管理比技术进步重要,其包含的实质内容也是管理重于技术。《绿色施工导则》中绿色施工要点之一的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和评价管理五个方面,下面从这些方面重点阐述如何进行绿色施工管理。

3.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就是设计并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系统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绿色施工整体目标,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参建各方在建设单位的组织协调下各司其职地参与到绿色施工过程中,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3.1.1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设立两级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总体负责项目绿色施工实施管理。一级机构为建设单位组织协调的管理机构(绿色施工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二级机构为施工单位建立的管理实施机构(绿色施工管理小组),主要成员为施工单位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协力单位。建

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应分别作为两级机构绿色施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②各级机构中任命分项绿色施工管理责任人,负责该机构所涉及的与绿色施工相关的分项任务处理和信息沟通。③以管理责任人为节点,将机构中不同组织层次的人员都融入到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层次管理。

3.1.2任务分工及职能责任分配。①管理任务分工。在项目实施阶段应对各参建单位的管理任务进行分解。管理任务分工应明确表示各项工作任务由哪个单位或部门(个人)负责,由哪些单位或部门(个人)参与,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跟踪调整完善。②管理职能责任分配。

3.1.3建立项目内外沟通交流机制。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应建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沟通交流机制,使得来自项目外部的相关政策,项目内部绿色施工实施执行的情况和遇到的主要问题等信息能够有效传递。

3.2规划管理

规划管理主要是指编制执行总体方案和独立成章的绿色施工方案,实质是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以达到设计所要求的绿色施工目标。

3.2.1总体方案编制实施。建设项目总体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管理实施的效果,要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就必须将绿色施工的思想体现到总体方案中去。同时,根据建筑项目的特点,在进行方案编制时,应该考虑各参建单位的因素:①建设单位应向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相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编制工程概算和招标文件时,建设单位应明确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要求,并提供包括场地、环境、工期、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同时应组织协调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等工作。

②设计单位应根据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内在联系,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将土建、装修、机电设备安装及市政设施等专业进行综合,使建筑工程设计和各专业施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便于施工单位统筹规划,合理组织一体化施工。同时,在开工前设计单位要向施工单位作整体工程设计交底,明确设计意图和整体目标。③监理单位应对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承担监理责任,审查总体方案中的绿色专项施工方案及具体施工技术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绿色施工负总责,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对所承包工程的绿色施工负责。实行代建制管理的,各分包单位应对管理公司负责。

3.2.2绿色施工方案编制实施。在总体方案中,绿色施工方案应独立成章,将总体方案中与绿色施工有关的内容进行细化。①应以具体的数值明确项目所要达到的绿色施工具体目标,比如材料节约率及消耗量、资源节约量、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控制水平等。②根据总体方案,提出建设各阶段绿色施工控制要点。③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列出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实施措施,如节能措施、节水措施、节材措施、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等。④列出能够反映绿色施工思想的现场各阶段的绿色施工专项管理手段。

3.3实施管理

实施管理是指绿色施工方案确定之后,

在项目的实施管理阶段,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策划和控制,以达到绿色施工目标。

3.3.1绿色施工目标控制。建设项目随着施工阶段的发展必将对绿色施工目标的实现产生干扰。为了保证绿色施工目标顺利实现,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控制:①目标分解。绿色施工目标包括绿色施工方案目标、绿色施工技术目标、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可以按照施工内容的不同分为几个阶段,将绿色施工策划目标的限值作为实际操作中的目标值进行控制。②动态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定期将实测数据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当发现偏离时,及时分析偏离原因、确定纠正措施、采取纠正行动,实现PDCA循环控制管理,将控制贯穿到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之中,直至目标实现为止。

3.3.2施工现场管理。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消耗浪费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因此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绿色施工整体目标能否实现。绿色施工现场管理应包含的内容有:①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将绿色施工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交底,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②制定管理计划。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绿色施工管理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相互间、现场与外界(项目业主、设计、政府等)间的沟通交流渠道与方式。③制定专项管理措施,加强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④监督实施。对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要确保贯彻实施,对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分析未能达标的原因,提出改正及预防措施并予以执行,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3.4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贯彻执行ISO14000和OHSAS18000管理体系,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管理,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并编制突发事件预案,设置警告提示标志牌、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制度板、公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3.5评价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应建立评价体系。根据绿色施工方案,对绿色施工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应由专家评价小组执行,制定评级指标等级和评分标准,分阶段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判定绿色施工管理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对方案、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改进、优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

4结语

绿色施工作为在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了解和接受。如何推动建筑业实施绿色施工,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依据因地制宜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技术经济政策,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

[2]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_513-2008)[S].

[3]郁超.施工组织设计中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J].建筑技术,2009(21):124-127.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篇5

【关键词】节能环保绿色交通发展策略

引言

汽车自从在19世纪末被发明以来,已成为自由的象征,其所有者无论何时都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无需担心公共汽车或火车时刻表的限制。汽车改变了人们居住和工作的方式,自从20世纪初匈牙利人李恩时将两辆汽车带入中国后,汽车就逐步成为人们的常用交通工具。到今天,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已发展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我们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它了。但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愈来愈严重。

1.当前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之一。目前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世界都需要石油资源,但是它的分布从总体上看却极端不平衡,整个的供求体系也出现严重失衡。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了10.51%,即925万桶/日,累计进口石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4%,增长量位居世界首位,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3.8%。

1.2我国汽车需求日益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对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虽然在2011年车市出现了小幅回调,增幅放缓,但未来十年中国车市上长的空间仍然巨大。截至2011年8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机动车的主要构成部分汽车的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尽管目前环保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全球看来,包括中国在内,汽车的保有量至少在最近几年内是不会下降的,而且仍将保持着增加的趋势。

1.3交通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汽车拥有量的急速增加,汽车尾气带来的问题又成了一个新的全球性话题。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当前,全球所有碳排放的25%来自客车和轻型货车,未来更多的将来自客车和卡车。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交通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并在逐年增加。

2.发展绿色交通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交通发展面临的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寻求一种绿色交通发展策略变得非常重要。

2.1开发清洁、可持续替代的新能源

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油价,日益短缺的石油资源以及全球气候变暖、交通压力过大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清洁的、可持续的替代新能源。在鼓励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首先,我国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税收组合政策进行政策支持。在财政政策上,应该考虑设立有关新能源开发的专门基金,用于支持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活动,对开发商、制造商提供优惠的贷款,对新能源经营者提供必要的补贴。可以借鉴美国政府出资1亿美元建立“国家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的经验,由政府出资,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全国性的新能源研发机构,为新能源开发提供支持。从企业角度而言,处于不同环节的新能源企业应联合开发新能源、新产品,开拓新能源市场,建立新能源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

2.2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针对目前石油资源短缺和日益严重的交通污染问题,各国政府都开始大力倡导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其主旨在于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和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绿色交通的推广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一、交通引导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具有密切的关系,要减少城市交通出行总量并能充分发挥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的作用,其有效的措施是从交通观点来进行城市规划与布局。二、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造可持续的机动化模式,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率,是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建设绿色交通的核心。例如,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智能中心,启动GPS监控和无线调度工程,普及电子月票,设置电子站牌等。三、大力开发绿色交通工具。要从根本上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利用现代化技术改善汽车工业,制造出在尾气排放、噪声、振动和其他性能方面完全符合环境标准的新型汽车。如:清洁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等。四、充分利用自行车。自行车交通具有清洁、方便、无污染的特点,是对健康有益的绿色交通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城市交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事道路设计和交通规划的工作者,应该充分考虑自行车特性,发挥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中安全、方便的优势,发挥自行车的换乘功能。

目前中国正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发展绿色交通,节能减排。首先,健全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运输工具不准投入营运,鼓励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生产、运营和消费等环境的碳排放强度。其次,尽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使各种单一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形成互补,形成新的优势,这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第三,以人为本,倡导绿色出行,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通过正在实行的试点达到公共绿色交通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第四,把信息化作为绿色交通的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前沿技术,推进绿色交通的发展,从而推进交通效率的提高,达到节能减排。发达国家的公共绿色交通比例高,推动交通发展的技术高,中国需要在这些方面与之交强交流合作,多多借鉴国外经验,形成适合本国发展的完善的绿色交通体系。

结语

目前,我们面对的是资源快速消耗和需求过大造成的短缺问题,以及每一天都在增加的汽车废气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必须找到清洁的、可持续的替代的新燃料能源,以取代石油,降低环境污染。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出行,并辅之以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工程的手段。总之,只有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系统紧紧相结合,促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才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龙利,面对能源短缺与环保需求的可持续交通策略[J].城市交通,2008,NO4.

[2]冯仁科,浅析如何控制交通污染[J].山西建筑,2011第二期.

[3]李学林,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与新能源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11(1).

[4]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1篇6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的目标是在实现经济利益目标的同时,还要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目标。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

1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1.1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传统物流影响企业在生产上,只注重产品的功能、开发周期和成本,无视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选择和绿色生产工艺流程规划等理念并没有贯穿到整个生产环节。而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保障的追求还不够,消费者产生对社会环境的关切意识和自觉维护环境的意愿不强。另外,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材料的使用、机械化程度与先进性、信息化、网络化等。

1.2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绿色物流观念淡薄。wWW.133229.CoM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

1.2.2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1.2.3绿色物流技术落后。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2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2.1政府引导物流是宏观活动,它强调的是总的成本最低,这要求政府对物流进行整体的规划,从全局考虑,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和没有必要的建设。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培养专业的绿色物流管理人才。我国物流的滞后,物流尤其与绿色相悖,除了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也和相关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知识面广、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绿色物流专业人才,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的轨道上健康驰骋。

建设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政府要筹措专项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铁路和公路的干线要进行修补和完善,使干线能够到达经济所能辐射的范围;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建一些铁路专用线和站场,满足经济高度发展对高效物流的要求;由政府扶持建造一批高层立体仓库。当然,如果有必要,资金的来源也可以选择外资或民间资金等。

2.2企业主导走向绿色物流,离不开企业这个经济主体,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所有物流企业和相关企业接受绿色物流的理念,并成为其自觉行动,才能说真正进入了绿色物流时代。

绿色运输。首先要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包括转向铁路、海上和航空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可以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最后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

绿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

绿色包装管理。绿色包装就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它要求商品包装无害于生态平衡,无害于人类健康。具体而言,绿色包装泛指包装用料节省资源,尽量减少包装废弃物,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和再生成为其他有用之材,填埋时少占地而易于降解。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包装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包装科技的开发。

绿色物流运输工具。国内传统的核心大城市和一批大中城市的中心区域的物流运输在需求旺盛的同时对汽车尾气环保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排放标准不仅加严同时在车型上也从轿车开始向其它车型延伸。在城市物流建设中,如送货、送报、送早餐、送信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构成了整个城市物流的框架。因此“绿色物流”为生产绿色运输工具带来了商机。轻卡等满足绿色物流发展市场需求的绿色运输工具正应运而生。

2.3民间组织倡导推进绿色物流除了政府和企业的努力外,还必须重视民间组织的倡导。这里民间组织主要指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商会及社会团体等,它们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在消费群体中有良好的基础,在推进绿色物流中有独特的优势。民间组织倡导的绿色物流对策主要有促进共同物流体系的建立、物流标准化的广泛实施、促进物流的社会化、推广低公害物流技术的应用等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将物流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使物流活动有利于环境的量性循环。

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将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篇7

一、我国绿色金融模式创新现状及问题

1.绿色信贷模式。“绿色信贷”是当今主流的一种绿色金融运行模式。在发展初期,绿色信贷可以说是绿色金融的代名词。金融机构按照国家的经济政策,对绿色制造的企业资金支持和提供优惠的低利率,优先发放贷款、延长还款期,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而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提高贷款要求,比如对贷款额度进行限制,实施高利率措施,甚至拒绝发放贷款。商业银行的大力配合,使得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成为我国污染减排的主力。当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倡去产能,低碳,节能,减排,绿色信贷如上所述可以提高准入门槛,切断其资金链,直接有效的制约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企业盲目扩张。利用金融杠杆配合国家政策,实现环保措施,是一剂“速效针”。

2.环境产业基金模式。环境产业基金是证券、基金的一类,它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产物,环境产业基金是指一些对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将资金交给专业的投资专家管理,通过这些投资专家对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专门投向环保、清洁产业。

环境产业基金的关键词是“共担、共享”,由基金发起人和其他投资者共同出资募集资金,普通投资者的资金充当优先级资金,而基金发起人的资金充当劣后资金。所有的优先级资金都享有固定的收益,即无论盈亏,都只获得固定收益的部分;而劣后投资者享受剩余收益,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意味着,如果亏损,那么亏损部分由劣后资金承担,如果盈利,盈利部分只有劣后资金才可以享有。环境产业基金相对于其他基金而言,追求的是长期受益,10年至15年的封闭期最常见。但是绿色金融实践中,会出现的问题是:融资周期长。我国目前的审批体制导致了企业上市融资的时间非常缓慢,上市融资周期很长,甚至比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更长久。过长的融资周期毫无疑问会降低资本运作的效率。

3.绿色保险模式。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它是以企业发生的、意外污染事故,而对第三方造成伤害为标的物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我国是全球范围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开展的绿色保险能够有效解决环境纠纷,分散环境灾害风险,达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局面。我国现阶段主要是大型的保险公司介入了“环境责任险”市场,一些小型保险企业还没有推广普及。

在实际实施绿色保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保险业和企业的地位不对等。在签订环境污染责任险时,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往往使得保险公司处于优势地位,保险公司对环保条款、污染条件要求苛刻,对保费,监管的条件也十分严格,使得企业在绿色保险的项目中获益很低。其次,我国实行的自愿保险模式也存在问题,原因是我国绿色保险法制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的优惠政策不能刺激企业的投保热情等等,从而导致了我国试点地区自愿绿色保险模式走向的衰弱。

4.绿色金融衍生品。绿色金融衍生品主要的产品涉及碳交易,参与主体主要是碳交易企业,因此有的学者将这一类绿色金融模式称为“碳金融”,包括碳远期、碳期货和碳期权,可以套期保值。比如,有的企业因为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政策的限制,没有排放权,因此排放权就成为基础的交易商品。

我国目前主要区域性碳金融交易所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这些交易所中,有配合交易、自愿交易,有国家政策扶持的信息和技术的服务平台。但这些交易所共同的缺点是交易制度不完善,市场需求不足,缺少买方,缺少产品,缺少中介机构,导致信息不对称,造成“买不上和卖不掉”的局面,这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也导致了资产流失,导致了绝大多数的绿色企业并不能在市场上获得有效融资。

二、绿色金融模式创新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1.绿色信贷模式。德国绿色信贷政策已较为成熟,其实施绿色信贷的主要经验是:首先,主动参与,规范了银行业在环保领域的发展目标。其次,运用杠杆效应,政府对于绿色信贷项目给与贴息。再其次,绿色企业与环保部门配合,获得环保部门认可,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绿色信贷。美国发展绿色信贷的特色即加强立法。美国通过了有关水环境、大气污染等环节保护的26部法律,严格要求公共机构执行。他们开展的绿色小额信贷也值得我们学习。

2.绿色投资基金模式。由于不同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因此绿色投资基金表现多样化。在日本,绿色投资基金的发行主体主要是企业;在美国和西欧,则以非政府和机构投资者为主。美国诞生的第一支绿色投资基金――绿色世纪权益基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后,美国成立社会投资论坛,为生态投资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加快了其飞速发展和普及。日本不断完善的法律规范和环境披露制度,使得日本的绿色投资基金市场运作更加规范化。

3.绿色保险模式。基本上,在国外绿色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美国的强制模式,美国立法先行,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对污染严重的行业和地区采用强制的责任保险制度。例如,对于突发性事故,强制所有人必须投保,且其要求最低为100万美元每年的投保和不能低于200万美元而对于预期外的事故,最低投保金额是300万美元,每年投保不得低于600万美元。第二种是法国模式,即自愿为主,强制为辅。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从而使企业自觉主动的购买绿色保险。第三种是强制责任保险和财务保证担保相结合的德国模式。即德国法律规定,一些特别危险设备的经营人必须要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并且约定一旦发生损害,保险公司就予以赔偿,从而保证了这些经营人可以承担法律规定的赔偿责任。

4.碳金融模式。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其碳交易量在全球排名第二,是北美唯一也是全球第一个自愿减排的交易体系。CCX实行会员制,并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方便会员交易和公示。所有互联网平台的登记账户都是匿名的,用来记载和接受交易的价格和重要约束,并且从事交易者都要提供担保金,从而保证了交易产品的价格和透明度。美国交易体系的优点是市场化的机制,有合理的成本效益,但缺点是过分依赖市场交易,政府引导不足。

日本的自愿排放交易体系,自主参与,配额交易。但日本的碳交易体系目标还是各个体系独立并存,没有统一的交易体系,交易主体主要是工业领域,参与单位自行设定减排的目标,通过降耗、节能完成任务,未完成任务的,可以在碳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来冲销,如果还没有完成配额任务,就要将政府给予的补贴全部返还。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绿色金融模式创新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证绿色信贷项目的盈利性。国家要对实施绿色信贷项目的商业银行,给予政策优惠,保证其推行绿色信贷的盈利性。学习德国,给绿色信贷项目贴息,经济支持;学习美国加强立法,严格要求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

2.建立绿色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沟通合作,披露企业信息。针对金融机构、企业、环保部门三者之前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解决。环保部门应该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检查,企业对检查的结果有异议时,环保部门应及时重申,并且及时将审查结果通过信息共享机制传达给各个银行机构,银行机构通过环保部门给定的数据,划分等级,对企业授予信用等级,和相应发放贷款的额度。

3.发展绿色小额信贷。学习美国经验,为因环境变化而遭受损失的低收入人群提高贷款,保障其基本生存,同时造就绿色就业的机会。因此,首先要建立绿色小额的法律体系和规范。其次,要发展绿色小额信贷的机构,建立由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共同协调参与的小额信贷模式,对低收入者、农村等相对落后地区降低门槛,鼓励其贷款。

4.建立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绿色保险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财力有限,环保意识也较薄弱,因此自愿投保的法国模式在我国是行不通的。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先行,对于污染严重的地区实行强制模式,而对于污染较轻的地区实行自愿投保模式。另外,仍需不断加强和培育企业的环保意识,强制为主,自愿为辅,在保证实现环境侵权损害的有效赔偿的同时,使其更有灵活性。

5.建立完善绿色保险风险分担机制。针对保险公司和企业地位不对等问题,企业在签订环保污染责任险时,往往处于劣势。因此建立并且完善保险风险的分担机制,可以将风险分散,通过互相分保,或者再保险,扩大风险的分散面,保险公司对受损企业的赔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有利于绿色保险的发展。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绿色金融气候债券标准透明度环境净收益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获得了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注册发行绿色债券规模2337.9亿元人民币,实际发行规模约1985.3亿元人民币,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中国是首个由政府支持的机构颁布本国绿色债券标准的国家,在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进一步提高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透明度,争取国内外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和理解,仍然需要相关参与方的持续努力。

国内外对于绿色债券项目定义及其界定标准的差异

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在于其绿色属性。无论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绿色债券原则(GBP),还是人民银行、上交所、深交所等部门出台的监管政策,都清晰地阐释了维护债券绿色属性的四个核心支柱,分别是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的承诺和安排、绿色项目的筛选评估标准及流程、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追踪管理的措施、持续的信息披露。其中,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符合标准的绿色产业项目是绿色债券区别于普通债券的最本质特征。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参与者在绿色项目定义及其界定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

以气候债券组织的《气候债券标准》(CBS)为例,CBS反对任何可能稳固和增强化石能源地位,以及有助于延长化石燃料应用生命周期的行动,其中就包括有助于减轻污染物排放、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煤炭清洁利用项目。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是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纳入绿色项目范围,这是《目录》与CBS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除此之外,CBS分类中包括废弃物和污染控制等领域,但是其出发点仍然是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而中国的《目录》标准则更注重从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效益表现方面来定义项目。

那么中国政府和金融体系是否存在不重视气候变化的倾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国家主席2014年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时提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2015年,主席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大会时承诺:“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中国2015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此外,“十三五”相关规划对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燃煤火电的严格调控,均反映了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和实质性行动。

国内外绿色债券项目标准存在差异的原因

国际、国内绿色债券项目标准存在差异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国家间在不同发展阶段关注重点的差异。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过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规模环境污染治理已经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投资需求有正常渠道能够满足且规模已经萎缩,不再是社会责任投Y关注的重点,因此强调环境治理的绿色属性,显然缺乏特别的现实意义。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除了面临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外,环境治理、资源节约也是其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将环境、资源方面贡献显著的项目纳入绿色项目范畴,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公民基本健康权益、提升幸福指数,显然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资源类绿色项目市场空间巨大,也给社会责任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以中国潜在的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为例,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污染防治领域融资需求为12.9万亿元,约占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的47.8%;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领域融资需求2.2万元,约占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的8.1%,两项合计占比将达到55.9%,成为潜在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

图1绿色产业“十三五”时期投融资需求估算

资料来源:由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估算

此外,绿色项目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具有相对性,事实上并不存在纯粹的、绝对“好”的绿色项目。从技术角度来看,绿色项目的环境净效益是相对的,它是以“通常”的、“普通”的项目为基准进行比较,能够体现出额外的相对环境净效益。区分绿色项目和环境高风险项目的目的也是将项目额外的相对环境净效益或成本外部性透明化,为投资者、社会公众等相关者提供识别判断的依据。基于这种观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绿色项目的定义、具体范围和内容存在客观差异。同类型的项目在不同地区可能产生有差异的环境影响。以水电项目为例,如果在热带、平原地区建设水电项目,那么淹没区域大、淹没区有机质丰富、甲烷排放以及移民迁移都将构成难以忽视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而如果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热带、温带地区建设水电站,那么政策层面支持建设淹没面积相对小、对下游河道流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弱的径流式电站,严格限制其他类型电站的建设。这就是说在项目区域及监管政策不同的情况下,如果简单地认为所有水电项目在环境方面“弊大于利”,显然缺乏客观依据。

当前情况下,国内、国际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认知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是为了取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国际市场参与者的理解,完善国内绿色债券项目定义和界定标准,提高标准透明度,显然是提升国内绿色债券市场项目认可度的重要措施。同时,加强国际、国内相关标准方面的沟通、交流也是争取理解的重要方式。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相关机构、市场参与者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等国际机构已经开展了交流,并将逐步深入。

提升中国绿色债券项目标准的重要意义

2016年,中国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并创建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2017年,德国也将在G20峰会上继续探讨由中国发起的绿色金融议题。中国坚持绿色债券国际性的广泛共识,同时也坚持根据本国国情,关注现实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符合实际的绿色债券项目标准,给予行业积极明确的引导,发挥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积极意义。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篇9

关键词:长春;公交站;色彩;设计

1城市公交站导视色彩设计

1.1城市公交站导视设计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以城徽为切入点,并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行政交通导视系统(公共汽车标志、停车导视系统、道路导视系统、行人导视系统)、商业导视系统、文化旅游导视系统、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等。道路交通导视对象包括:公交车、地铁和轻轨等。

1.2公交站导视中的色彩

色彩是人们视觉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在导视设计中,色彩还是形成系统性和可识别性的重要方法。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色彩的联想往往被社会所固定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交通导视中的色彩能够有效传达地域文化,空间环境,能够帮助信息分类。如英国著名的设计师弗兰克・毕克(FrankPick)推行的伦敦公共交通系统系列化、标准化中,地铁、公共汽车、电车等都有系列化的外形和明确区分的色彩:公交车为红色,电车为绿色,这些设计不仅影响了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公共交通工具的设计,还成了一种规范和人们的习惯。郑州地铁采用金黄色,是黄河的代表色,从而展现中原文化特色。

2长春公交站导视系统色彩设计现状

城市形象和导视系统是基于城市文脉形成的一个城市特有的城市符号,在设计时还要特别关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满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公交导视系统设计应以城市环境行为为基础,建立多个层级系统。如信息导视系统可分为一级、二级信息系统。

2.1不能体现长春地域文化特色

长春素有“汽车城”、“电影城”、“光电之城”“科技文化城”、“大学之城”、“森林城”、“雕塑城”的美誉。夏季绿树成荫,冬季银装素裹。绿化居于亚洲大城市之冠。2001年被国家建设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目前长春站牌颜色采用红绿,黄绿与蓝绿进行搭配,没有在合理的站台位置与线路上做安排,很难体现长春的文化特色。

2.2缺少整体规划

经过对长春各城区公交站点考察,抽取代表性站牌。首先长春各区各站点公交导视无论从版式设计到颜色规划都缺乏统一性。一个站点一个样子,缺乏统一难免会造成视觉混乱,给行人出行带来不便,更难形成长春品牌形象特色,使受众缺少对城区的认知性与感知性。比如很难通过一个导视确定你所在城区位置,同时也很难通过导视认知周围相关环境特色。例如公交枢纽站,客流量大的区域,需要设置交叉路线导视颜色,后对其进行特殊颜色标注。其次分级不明确,色彩搭配缺少合理性。以120路与52路公交为例,采用红色和绿色,颜相不同,但色彩纯度与明度均无明显变化,所以只有区别,对路线和站名无颜色层级划分。在以120路为例子,在当前站文字采用红色,绿底,红和绿的反差度低,识别产生干扰。

3长春色彩规划建议

3.1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公交导视系统的造型和颜色要与城市整体形象协调,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体现城市整体性认知。建立区域导向系统,延续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长春公交站导视色彩设计也要能体现长春的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让当地居民增强存在感,让游客对长春特色有较好的认识。长春市电影城,在经过红旗街电影城站的线路都应该对特色人文景区进行标注,比如统一标注成蓝色,代表文化。长春拥有红旗街、重庆路、桂林路和站前四大购物商圈,那么经过这些中心地点的线路应该额外进行颜色标注,比如标注成橘红色。长春有建设街的美食街和彩织街的啤酒街,在经过这些美食特色区域的线路应该标注成酒红色。红色为暖色,能够引起人们的食欲。长春风景区包括净月、长影世纪城和南湖等景区,在经过这些线路应该标注成绿色,绿色能够体现自然风景。通过利用颜色的额外标注,可以明确长春城区的文化特色,有利于长春城区的城市形象塑造,使人们无需看站名,根据颜色就能区分到哪里下车。人们对颜色的记忆程度往往大于文字。

3.2通过颜色体现长春各城区与不同类型线路

首先,目前长春拥有郊区线路,环城线路和市区线路三种线路,可以根据不同线路进行颜色区分。让人们在乘坐公交时能够快速辨认是什么类型的线路。如深圳市公交线路根据快线,干线与支线将公交车体颜色划分为绿、青与橙色,不同类型的公交线路按照不同车辆颜色划分,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公交服务体系,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公交出行需求。再如柏林交通导视系统对于不同的交通系统进行色彩系统管理,并且每一种交通系统采用不同字母简写的图标,像公交车,地铁和轻轨德国都有传统的符号,比如地铁是用蓝色正方形带一个大写的“U”来表示,带有“S”绿色圆形的则表示轻轨,红色正方形有“M”字样的则是有轨电车等。其次,目前长春拥有9个区,建议根据区域统一规划公交站颜色,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特色进行颜色规划,每个公交站牌的颜色不宜过多。如净月区拥有大片绿化可以采用绿色站台导视,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可以代表大自然。汽开区以汽车技术领域为核心,可以采用蓝色站台导视,蓝色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强调科技。核心区域朝阳区拥有繁多的购物中心,站台颜色可以采取红色进行统一规划,红色象征激情与活力,同时代表繁荣景象。通过9个区域的站台颜色划分,使人们可以清楚认识身在那个区域。并通过颜色象征性传达所在区域特色,进行区域与长春城市形象塑造。

3.3符合色彩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认识颜色很大程度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颜色能够影响人的心理情绪和感觉,合理的颜色搭配还会使公交站导视的记忆性大大提高。在选用颜色时要充分考虑色彩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同时注意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在公交站导视设计中的层级运用。

公交站导视色彩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而且构成整个城市服务终端,一方面设计师根据经验设计城市导向系统,另一方面,营造城市形象,使人们出行便利,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同行还会吸引许多的游客同时提高城市的品位。有利于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雅庆,赵越.城市交通导视系统中的色彩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

[2]雍佳.导视系统设计中色彩的应用研究[J].设计艺术,2015(2).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篇10

目前,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且逐渐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在增加GDP的同时。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这种传统的建筑业某种意义上代表一种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我国建筑能源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近500多亿m2左右。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大气中SO2浓度值采暖期平均为非采暖期的6倍。预计到2022年。建筑面积将达到800~1000m2,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耗能将达1.2万亿度电、4.1亿煤、水、油等。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可见。我们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而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应运而生。据我国2006年6月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而绿色建筑本质上也遵循了低碳理念因为节约能源从某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将在中国各个城市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也将会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衡量就显得意义重大,而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交易思想为衡量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碳排放交易能够为CO2的减排价值的衡量提供依据。

2、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

碳排放交易是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源于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其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低碳要求的CO2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碳排放权有偿出让给碳排放者。碳排放者购买到碳排放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出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与经济利益达到有机结合。进而更有效地对企业产生激励。它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种。对于绿色建筑实现的CO2减排价值的计算,可以参考目前CDM项目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参考合同价格。一般情况下当CDM项目参与实现CDM交易时。其CO2减排价值为8~12欧元/L,当然减排价值会随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差异、买卖双方谈判能力等而不同。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环境价值。但是如果能够将CO2的减排价值内在化。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把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因此,该文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试图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一些隐性收益价值化,计算投资效益比,使得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为清晰明确。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挣现值(NPV)的计算。

3.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部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

4、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主要考察公用建筑,也就是民用建筑中的非住宅建筑。其建筑耗能一般分为建筑建材和建设能耗、建筑运行能源消耗两类。从总体来看,在建筑50~70年的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筑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的20%左右,其能耗伴生于工业生产过程,其节能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而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建筑运行能耗主要分为采暖能耗和非采暖能耗。建筑物的采暖能耗往往同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有关系,例如北方建筑能耗同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能耗是不同的,城市和农村之间采暖能耗也是不相同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与采暖能耗不同,公用建筑除采暖外的单位面积能耗随地域的变化不大,而与公用建筑的体量和规模成正比。当单栋面积超过2万m2,并采用中央空调时。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普通规模的不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面积能耗的3~8倍,并且用能的特点与普通规模的公用建筑不尽相同。一旦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就是从整个生命周期里面皆注重节约能源,其带来的能耗减少是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如武汉建筑设计院科技大楼是武汉市第一个有资格获得绿色建筑授牌的区级公共建筑,属于民用建筑中的大型公共建筑范畴,其建筑面积为28763.4m2。该大楼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遵循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其外墙采用复合保温板,还安装有隔热窗等,而且在这栋智能化大楼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办公室白天一般可不用开灯,而且还能确保室温恒定。在案例分析中。建材和建设能耗参考平均水平20%,又查阅资料可知,武汉市附近地区公用建筑取暖能耗一般平均为1Qkg标准煤/(每平方*年)。而一般大型写字楼非采暖能耗分布如图1所示。整理所得,在上述绿色建筑项目中影响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据悉,该楼建筑能源消耗比一般写字楼少56%,同样规模的传统办公建筑的能量消耗包括取暖、生活热水空调、照明等,约为121kwh/(m2a),可折合成41.26kg标准煤/(m2a)。数据皆来源于对2009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的分析[8]。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1篇11

关键词:建筑;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管理

建筑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生存和发展活动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当代建筑活动消耗的能源占总能源的50%,占自然资源总量的40%,同时也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400亿m2,预计到2022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据统计,仅住宅建筑能耗就占全国能耗的32%,对能源供应,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因此,积极推行绿色施工,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而要实现绿色施工,除了技术进步手段之外,还应当有一套完整的包含绿色施工理念的管理体系和方法,即绿色施工管理,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建设工程中实施绿色施工管理进行探讨。

1绿色施工管理概述

绿色施工管理可以定义为通过切实可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管理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管理技术。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和评价管理五个方面。绿色施工管理要求是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管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管理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管理技术。

2绿色施工管理实施具体措施

2.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就是设计并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系统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绿色施工整体目标,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参建各方在建设单位的组织协调下各司其职地参与到绿色施工过程中,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2.1.1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项目部下设一个绿色施工管理委员会,作为总体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绿色施工的机构。2)各个部门中任命相关绿色施工联系人,负责该部门所涉及的与绿色施工相关的任务的处理,以及在部门内部指导员工具体实施绿色施工,并负责对外与其它部门及绿色施工管理委员会的沟通。3)在项目部中建立积极的绿色施工文化,以绿色施工管理委员会及各部门中联系人为中心,将位于各个部门的不同组织层次的人员都融入到绿色施工管理中,力争做到全体项目参与人员都为施工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做出贡献。

2.1.2任务分工及职能责任分配。1)管理任务分工。在项目实施阶段应对各参建单位的管理任务进行分解。管理任务分工应明确表示各项工作任务由哪个单位或部门(个人)负责,由哪些单位或部门(个人)参与,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跟踪调整完善。2)管理职能责任分配。通过管理任务分解,建立责任分配矩阵。3)建立项目内外沟通交流机制。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应建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沟通交流机制,使得来自项目外部的相关政策,项目内部绿色施工实施执行的情况和遇到的主要问题等信息能够有效传递。

2.2规划管理

规划管理主要是指编制执行总体方案和独立成章的绿色施工方案,实质是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以达到设计所要求的绿色施工目标。规划管理应当满足如下要求:一是选取施工方案应考虑到各备选方案的“四节一环保”目标的满足程度,在满足项目进度质量和预算要求的同时,力争采用最能够满足该目标的施工方案。二是在设计施工方案的同时,针对绿色施工目所关注的控制点为施工方案制定相关指标,如施工阶段节能目标、噪声控制目标等。

2.3实施管理

实施管理是指绿色施工方案确定之后,在项目的实施管理阶段,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策划和控制,以达到绿色施工目标。

2.3.1绿色施工目标控制。建设项目随着施工阶段的发展必将对绿色施工目标的实现产生干扰。为了保证绿色施工目标顺利实现,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控制:1)目标分解。绿色施工目标包括绿色施工方案目标、绿色施工技术目标、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可按照施工内容的不同分为几个阶段,将绿色施工策划目标的限值作为实际操作中的目标值进行控制。2)动态控制。即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目标进行跟踪和控制。收集各个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的实测数据,定期将实测数据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当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计划目标发生偏离时,应分析偏离的原因,确定纠正措施,采取纠正行动。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如此循环,直至目标实现为止。项目目标控制的纠偏措施主要有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等。

2.3.2施工现场管理。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消耗浪费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因此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绿色施工整体目标能否实现。绿色施工现场管理应包含的内容有:1)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将绿色施工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交底,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2)制定管理计划。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绿色施工管理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相互问、现场与外界(项目业主、设计、政府等)间的沟通交流渠道与方式。3)针对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专门的管理措施,包括人员培训、专用设备的使用、建造专门的临时设施等。4)监督实施。对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要确保贯彻实施,对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分析未能达标的原因,提出改正及预防措施并予以执行,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2.4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严格制订施工防尘、防辐射、防毒等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管理,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并编制突发事件预案,设置警告提示标志牌、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制度板、公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2.5绿色施工评价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应具有自评估体系。根据编制的绿色施工管理方案,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自评估应该由专门的专家评估小组执行,分阶段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方案、绿色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

3绿色施工管理在某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3.1项目基本信息

某发电厂主厂房改造项目,原有厂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6000m2。按照方案设计,将其改造成为多功能会展中心,改造后建筑面积18000m2。

3.2绿色施工管理策划情况

3.2.1组织策划:在项目部中成立了项目经理直接领导的绿色施工管理委员会,会同项目内各部门的绿色施工联系人共同开展绿色施工工作。

3.2.2方案策划:设计时进行了施工方案的绿色施工效果比选,用到的主要绿色施工技术有:1)对拆除的钢架材料进行了现场再利用;2)拆除过程中实施了有效的控制扬尘的措施;3)主厂房新增隔墙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工业化方法;4)对于产生噪声的施工机械和施工过程采取隔声屏障处理;5)半框模板、直螺纹连接、电渣压力焊等技术的运用,节约大量施工材料;6)施工现场临水临电设计,考虑施工用水的循环使用,以及太阳能利用;7)施工现场废弃物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过程控制:将设定的总体绿色施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具体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同时加强现场对控制要点的管理。

3.3绿色施工实施效果评价

该改造项目工程很好地达到了绿色施工目标,具体如下:1)整个改造过程中,现场噪声、粉尘无超标情况;2)新方法带来的施工节材和现场节能,为项目节约预算20%;3)固体废弃物产出大量减少,并杜绝乱排现象;4)现场管理措施良好,被评为“文明工地”和“节约型工地”。

总之,在强调“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与环保的今天,实施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对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绿色施工管理是绿色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只有真正体现了绿色施工理念的新型管理体系,才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一起,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华福,李粲.浅析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J】.绿色科技,2010,(8):180-184.

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篇12

关键词:智慧交通;绿色交通;静态交通;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济南市于2013年开始筹备济南中瑞生态城概念性规划研究,至今已完成其概念性规划。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是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作为绿色交通实现的重要管理手段――智慧交通一直未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含义的理解,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中的公共交通、静态交通、道路交通和交通环境4个领域上应用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后期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智慧交通与绿色交通的关系

(1)智慧交通是绿色交通实现的有效管理手段

绿色交通在交通出行方式上采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私人机动化出行的原则,故除了一些政策引导外,应通过智慧交通系统的实时监测、信息数据采集反馈、管理决策、实时诱导等一系列手段,来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交通污染。

(2)智慧交通是绿色交通出行中的一种辅助方式

智慧交通在公共交通、道路交通、静态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智慧交通的应用终端,如公共交通实时查询系统、出租车打车软件、车位查询服务系统等通过智慧手机终端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交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3)智慧交通促使绿色交通得以全面优化和升级

智慧交通各个子系统通过对交通的实时监测,采集到大量的交通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将其反馈给交通规划层,交通规划层对交通建设进行指导,最终反馈到交通运行环境中。通过这种反馈-指导-约束-反馈的循环系统,对绿色交通进行全面的系统升级与优化。

(4)绿色交通是智慧交通成果的最优体现

智慧交通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绿色交通是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为目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而绿色交通作为一种综合通系统,将是智慧交通成果的最优体现。

2.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之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以“公交引领,绿色出行”为出发点,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目标,建立了交通分区、接驳换乘、公交便捷、环境宜人等一系列交通策略。结合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交通专题(概念性规划),笔者对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2.1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1)地面公交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绿色交通倡导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竞争力,增强其吸引力。为实现这一策略,智慧交通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方面的应用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根据站点客流监控数据和乘客公交出行反馈的需求特征数据,分析客流时空分布规律,构建站点客流信息数据库、线路客流信息数据库,科学调度车辆,减少站点乘客的排队长度;同时,根据不同线路客流高峰差异,实现高峰期不同线路间车辆组合联运,有效配置运力资源;

②在公交专用道上建立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提升地面公交运行效率;

③利用车辆CAN总线数据,对公交车驾驶行为进行监管并标准化,实现驾驶行为规范化,鼓励节能、安全驾驶;

④鼓励乘客借助“互联网+”进行公交实时查询和出行需求信息反馈外,在公交站点同时建立公交实时查询系统,满足“站数查询”、“里程查询”的基础上,实现“到站时间查询”,使出行者实时掌握公交车辆运行动态、规划行程。

(2)出租车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①实现出租车预约服务多元化,包括智能手机客户端预约、互联网预约、电话预约、固定出租车候客点预约等,鼓励乘客通过预约的方式乘坐出租车,减少车辆空车寻客带来的污染和车辆空置率;

②通过出租车GPD定位系统,查看出租车在整个生态城的分布情况,实现适时调配。

2.2静态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中的静态交通由缓冲区停车换乘点和生态城区内停车场两部分组成,是生态城机动车控制模式的主要手段之一。智慧交通在静态交通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内容:

(1)合理划分诱导区,提高停车诱导效率,减少停车寻泊时间。

根据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停车场分布、道路条件和城区交通组织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诱导小区,一方面使各分区内的停车泊位实现供需平衡,提升诱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进行信息的分等级诱导。

(2)建立多级诱导标志

建立一级停车诱导标志(区域诱导屏)、二级停车诱导标志(路口诱导牌)和三级停车诱导标志(停车场标志牌)以及起连接作用的停车指路牌组成等多层级停车诱导标志,分级诱导车辆,实现高效合理泊车。

(3)建立多样化客户终端,实现便利、变速的停车服务

通过基于路侧停车设施、车载、手机导航设备、地图网站等的停车诱导,以及网络、电话的停车预约服务等,实现车辆在目的地附近快速停车,减少车辆寻泊造成的道路资源的占用和污染排放。

(4)停车场(库)实现智能化

建立停车场(库)内的自动收费、停车引导、车辆位置查询等系统,减少停车场(库)的寻泊和缴费时间,提高停车服务品质并减少时间、能源消耗。

2.3交通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交通以生态、低碳、环保为出发点,智慧交通在交通环境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内容如下:

(1)引入汽车排放测试系统,降低生态城内部环境污染

通过在生态城出入口及环境敏感区入口设置汽车排放测试系统,通过车牌识别和电子车牌等技术手段,对高排放车辆的驶入进行控制,减少、禁止超标排放车辆进入生态城,降低交通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生态城空气环境质量。

(2)鼓励交通工具共乘模式,提高交通工具利用率

建立需求导向的共享清洁能源小汽车、自行车的租赁和配送系统,提高清洁能源车辆和慢行交通的出行结构比例。

结语

智慧交通在生态城的应用,应在城市规划初级阶段就列入城市未来建设的议题中,在解决交通拥堵等一系列交通病的问题上,应采用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政策。同时,为确保智慧交通在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以实现真正的绿色交通系统,达到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生态城最终目标,应加强政府对智慧交通产业的扶持力度,并采取政府与市场并行的筹资方式,建设完善的智慧交通系统,以期为生态城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O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82-8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散客旅游和团队旅游的区别范例(12

    - 阅0

    散客旅游和团队旅游的区别范文篇1目前,国内已经有多个旅游城市设立了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尝试运用新的市场机制的模式,在行业监管下,进行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力图给游客最便捷的方式.....

    水产养殖技术就业前景范例(12篇)

    - 阅0

    水产养殖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篇1关键词:小型畜牧养殖发展现状前景展望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畜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的集体过个人也越来越多。特别.....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