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战略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从10年前的“电子商务”,到7年前的“随需应变”,再到去年的“智慧地球”,在IBM的策略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大棋局”思维。与其说这是IBM深远的构想,不如说是“战略野心”更恰当。2004年IBM将电脑业务出售给联想,则正式完成了这种转型。今天,IBM的“野心”正在慢慢变成现实,“智慧地球”这样一个大到不能再大的概念成为IBM领先一步的筹码。

第三次产业转型

去年,IBM的CEO彭明盛(SamuelpLmisano)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智慧地球”战略,大致的设想是: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整合。将“智慧地球”纳入“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是IBM成功说服美国政府的佐证。这和国内信息化进程中流行的“物联网”概念类似,此后“智慧地球”的概念被IBM引入中国。

“智慧地球”实际上是IBM为开始第三次产业转型提出的战略,这次悄然向非IT领域渗透的战略转型不仅使IBM获得了强大的业务模式,也为其提供了一流的收益能力、现金流和用户价值。

从2008年年底开始,IBM在全球释放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2009年IBM将在全球推出全新战略理念“智慧的地球”。为此,IBM提前两年进行全方位战略部署的调整。

IBM全新战略理念的提出,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前几次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停止空谈开始创新”等。新理念预示着将推动一次具有颠覆性的产业转型,IBM将从沿袭了近100年来只专注于“企业级的商业机器”的公司,演变成为一个关注“企业、环境、地球、人”的公司。如果把IBM从专注硬件变身为“软件+硬件”视为大象的第一次转身;而从“软件+硬件”变成“软件+硬件+服务”看做是第二次转身的话,那么这一次将是IBM的具有颠覆性的第三次产业转型。

IBM将与非IT产业进行更多整合。IBM要给地球上每一个看似无序的“物件”全部嵌上智能的“大脑”和“心脏”,这并非好莱坞的科幻电影,而是IBM这个企业在即将开启的下一个百年的重要使命。

在“智慧的地球”的概念中,IBM称世界不仅在变得更小、扁平,而且会变得更加“智慧”。“智慧的地球”是由智能化的各个行业、各个社会层面、各个组织机构甚至个人组成的。基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和计算技术,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

“智慧地球”战略中的6大行业――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物流)、智慧的银行均是4万亿重点投资的领域或者资金最富裕的领域。

遭遇“阴谋论”

IBM在中国“鼓吹”智慧地球战略是要在中国开辟更大市场,并为分享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在该项刺激计划中IBM已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6月2日,是IBM“智慧城市”在上海举办高峰论坛的日子,IBM现任董事会主席兼CEO彭明盛以及IBM大中华区的大部分高管悉数到场。

“智慧城市”是IBM“智慧地球”的六大推广领域之一。而坊间关于IBM“智慧地球”一系列解决方案将可能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阴谋论”却在流传。

这样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4月9日,2010年经贸形势报告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谈到要大力发展3G、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时,有如下的说法,“对于外国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要有所启迪,也要有所警惕”。李毅中的讲话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去年9月份的一个报告《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基本相符。而这份报告在分析IBM公司的“智慧地球”时指出,“当全世界互联成一个超级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

李毅中的讲话无疑是给正在考虑上马“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政府敲了一下警钟。这可能会让IBM的推进更加艰难,与IBM的尴尬不期而遇的是,刚刚结束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仍然没有改变美国仍然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坚持的保守态度。

由此让人担心,中国的工业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靠,企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等问题还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而IBM所关注的这些领域均是资源丰厚、资金充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如果IBM凭借智慧地球大规模获得了这方面的项目资源,中国将会被IBM高附加值产品消耗掉大量资金资源,严重削弱中国对本国企业的扶持力度,影响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效果。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这个领域里“IBM确信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在智慧地球的技术实现领域超越它”。尽管“智慧地球”可以带动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带来新的技术壁垒形成的可能。因为目前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如软件(特别是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集成电路(CPU、DSP等高端芯片)和互联网络――都一直被美国所主导,尽管中国正在奋力追赶,但差距还是很大。尽管“智慧地球”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但美国试图用其信息网络技术,控制各国的经济,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

落地智慧城市

去年,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曾在“智慧地球”战略时强调,“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推进的重中之重。一年来,从“数字广东”到“武汉两型社会”,从“健康重庆”到“生态沈阳”,IBM的城市推进路线可谓用心良苦,每一步都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环环相扣。与省市政府携手,获得地方一把手对“智慧地球”的认同,IBM已经借由“智慧城市”完成了从行业拓展向区域突破的转型,这一次转型,无疑让IBM拥有更宏观的视野。更实惠的是,与政府部门的亲密接触再次巩固了IBM的政企关系。

IBM新兴市场总经理李博诺透露,IBM超过25%的研发项目与“智慧的地球”相关,并正在加大这一比重使其达到50%以上。

“智慧的城市”可以看作“智慧地球”的一个缩影,将成为2010年IBM中国的策略重点。2009年,仅在中国IBM就在12个城市开展了主题活动,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与200多名市长以及1700多名城市政府官员进行了交流。而上海世博会正成为IBM精心打造的范本:“智慧城市”不仅是个愿望,它正在变为现实。作为世博会的高级赞助商,IBM承担了全部信息化系统总集成平台的设计实施,并提供了用户体验设计、信息化的咨询服务,以及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将“智慧城市”的理念落实到世博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

面临巨大挑战

毫无疑问“智慧地球”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它让人们从人本、环境及最根本上重新审视IT产业:人类需要建造一个智慧的、环保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地球,在这样的目标下,IT可以做什么,IT产业应该怎么做?

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认为,推动“智慧地球”从蓝图变成现实,首先要解决“认知”的问题。对“智慧地球”的推动并非IBM一家企业可为,需要大量来自IT和非IT界的产业合作伙伴,需要大家的共同推动。其次,需要“开放”的态度。正因为并非一家企业可以完成,它需要更多的非IT产业者的参与,构建一个更庞大的“智慧地球”产业生态链。再次,需要更多的“铺垫与探索”。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顶层框架;物联网;数字城市

中图分类号TU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84-0087-02

1概述

2008年11月,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李德仁院士则运用一个等式形象的说明了他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即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

本质上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管理,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效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使得城市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

2.1国外

2.1.1美国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实现能源独立性,2009年6月,美国启动智能电网项目,建设新一代智能电网,通过安装各种控制设备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独立性的目标。2009年9月,IBM与迪比克市合作,准备建设第一个“智慧城市”。届时,迪比克市全部公共资源(如交通、公共服务、水、电、燃气等)将被完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IBM通过获取和分析各类数据,智能化的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并实现降低城市的能耗、改善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目的,使城市更适合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居住。2012年5月,美国宣布将在霍布斯市附近兴建一座没有居民的小城,以帮助科研人员针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新技术测试。

2.1.2欧盟国家

2005年7月,欧盟实施“i2010”战略,以建设新网络、发展新通信技术、提供新服务等为主要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并对70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在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出台的《欧洲2022战略》中,“欧洲数字化议程”被确立为欧盟促进经济增长的七大旗舰计划之一。

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体现。斯德哥尔摩“智慧交通”建设利用监测器,通过激光扫描、自动拍照和射频识别等技术对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进行自动识别,在指定时间对进出市中心的车辆收取拥堵税,既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又减少了空气污染问题。另外芬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等城市智慧程度较高。

2.1.3日本

日本于2009年7月推出了“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包括电子政务、医疗和教育三大核心领域,计划在2015年实现数字化社会,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目前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东京的各类医院已基本普及电子病历系统。在电子政务领域,“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提出整顿体制以促进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建设,居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电子政务。

2.1.4其他国家

韩国在2004年3月提出u-Korea战略,计划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实现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2009年,仁川市提出打造一个绿化的、信息化的、便捷的生态型智慧城市。仁川市在2009年提出建设一个信息化的、绿化的、便捷的生态型智慧城市。2011年6月,首尔市又了“SmartSeoul2015”(即“智慧首尔2015”)计划,以实现“智能绿色城市”为具体目标,为市民创造便捷舒心的环境。

2006年,新加坡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和全球化的城市,在智能交通、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都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2011年6月推出了“电子政府2015”总体规划,旨在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

2.2国内

在全球智慧风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宁波、深圳、上海、南京、昆山等城市均已经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

宁波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广泛,涵盖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智慧交通建设交通监控系统和动静态交通诱导系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汽车运行效率。智慧医疗目标是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健康保障应用系统,统一全市所有卫生数据信息的存储和管理、共享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智慧物流,建立智慧物流平台,解决“空载”问题,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智慧深圳”以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培育智慧产业基地、推进智能交通等为主要目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包括电子健康档案、数字教育工程及全球贸易投资运行监控预警系统等;“智慧南京”建设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基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昆山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服务型电子政务等方面。

3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第一,建立统一的顶层框架。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务、社区、交通、生活、医疗等方面,如何把各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是智慧城市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因此,慧城市需要遵从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准则;

第二,完善数字城市的基础地位建设,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城市的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利用和优化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基础,提高数据共享速度、扩展数据共享内容,对数字城市的数据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利用;

第三,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扩展。目前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方面,而智慧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居民,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应向服务方向扩展,使智慧城市为每个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篇3

《智慧城市》:今年两会期间,城镇化是最大的热点话题之一,您怎样解读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如何实现其与信息化的结合?

辜胜阻: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最大新引擎。当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而最大的潜在内需来自于城镇化。城镇化是驱动消费和投资增长的结合点,一方面,会驱动大规模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又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地产投资,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驱动力。有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可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是继人口数量红利之后的发展新红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要提高质量,要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新型城镇化要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上,以产业为支撑,实现其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未来新型城镇化要与信息化相协调,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提高城镇化质量,获取城镇化发展红利。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我们注意到,自从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一提出,您就非常关注,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了这一点。请问,具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

辜胜阻:“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主导,而智慧城市则要实现城市经济、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发展智慧城市对于解决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城市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创新经济驱动方式。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推动传统企业技术、组织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改变我国城市产业发展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从过度依赖“土地红利”、“人口红利”的廉价“要素驱动”转向依靠知识和信息的“创新驱动”。第二,有利于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智慧城市中信息要素主导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将改变以往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市民能够充分获取所需信息、全面掌握服务流程,确保均等享有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权利。智慧社区和智能家居的应用使公共服务细致入微,切实解决市民的生活问题。此外,智慧城市建设还将创造大量的知识型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题。第三,有利于培育个性化的消费市场,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了便捷、低廉的信息交互手段,使企业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成为可能,智慧技术的渗透也极大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使市民享有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权,体验前所未有的消费乐趣。第四,有利于主动高效的城市管理,凸现城市主体间的信息互动。智慧城市使“碎片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得以有效整合,有助于快速反应、整体推进,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与服务。

《智慧城市》:您个人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

辜胜阻:智慧城市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聚焦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强调市民对城市的全面感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城市运行的“智慧”状态。智慧城市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信息化,既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也包括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第二,生活服务便捷化,提供了一个冲破传统地域社区的信息通道,建立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虚拟生活模式,通过远程控制和智能监控使家居生活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第三,环境维护自动化,引入智慧因子全面改造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自动监控周边环境以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智慧感知生产生活中能源消耗并加以自动控制,实现节能减排;第四,社会管理智能化,采用智慧技术整合城市各部门,实现公共事务处理和公共资源分配的开放透明,推进整个城市互动式、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并实时监控公共资源的使用,科学调整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

《智慧城市》:创新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您如何理解创新这一概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辜胜阻:发展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增长由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驱动转向知识、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驱动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成为知识中心与创新孵化器。第一,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要加强技术研发、应用试验、评估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增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第二,以智慧技术创新为依托,衍生全新的产业形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智慧技术发展将有利于孕育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第三,加强技术研发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积极整合国内研发力量,加强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培养壮大一批掌握先进智慧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应在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创新奖励、住房福利等方面出台更有竞争力的激励政策。

《智慧城市》: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者,您觉得政府部门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重视哪些问题?

辜胜阻:发展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制定相对完善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关领域流动。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牵头者和主要推动者,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及成本预算约束而导致的低效率,以及对智慧城市的战略意图和内涵理解得不够全面,容易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重项目,轻规划”,城市之间盲目攀比而出现“一哄而起”的过热现象。很多城市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就竞相上马、立项施工。城市政府在建设中决策随意,智慧城市发展缺乏长远的制度保障,可能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2)沿袭传统建设思路,“千城一面”格局显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空前的创造,全球都缺乏可供参照的成熟模式。作为主导者的政府容易沿袭以往的城市建设经验和思路,进而演变成路径依赖性,制约了城市的创新发展。(3)“重建设、轻应用”,缺乏市场导向。一些地方政府视智慧城市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注重投巨资购买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备,以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彰显建设成效,但却忽视了方便市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导致系统功能与市场实际所需相去甚远。(4)“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资源整合难度大。城市部门横向协同困难,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信息化往往是技术上容易解决,但管理机制体制上难以实现。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篇4

在与昆山市签订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后的记者专访期间,IBM软件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AlanGanek纠正了一个概念:“我们强调的是SmarterCity(更加智慧的城市),而不是SmartCity(智慧的城市),城市是一个集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食品等系统于一体的综合体,智慧城市就是在现有城市信息化的基础上追求更安全、更高效。”这个“更”字所暗指的就是,推进智慧城市,前提是要熟知中国城市的特性,以及它们现有的信息化基础。

不一样的智慧

从IBM2008年年底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发展愿景至今,短短不到一年时间,IBM已经和广东、沈阳、昆山三地签署了智慧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IBM很快还将和昆明签署类似协议。

让我们看看IBM智慧城市的落地轨迹:

8月26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广东省政府副省长佟星出席了会议,双方将加强在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合作。

9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及东北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成立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沈阳将以此为契机,为全球城市创立一个生态发展城市的典范。

10月22日,昆山市政府、昆山中创软件与IBM在江苏省昆山市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在与昆山的合作中,IBM推出三大“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城市控管指挥中心”、“政府并联审批”、“城市节能减碳”。

不难发现,IBM第一批合作的城市都是那些信息化程度高、城市管理者意识比较超前的城市。不同的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比如沈阳的重点在生态城市,广州的重点包括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而昆山则强调其食品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空洞的智慧就是没有智慧,必须要找出城市特征,了解自身资源,才能因城市而异,看清自己的发展道路。

“城市就像人,有共性也有个性,‘智慧的地球’将首先在城市取得突破,必须研究好城市的个性,才能快速切入城市层面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显然,AlanGanek已经对中国式智慧进行了深思熟虑,中国城市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也大不相同,他强调,IBM的计划是协助所有城市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但是从起点到终点,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IBM的每项资源,都积极参与到了这个庞大的智慧战略中来,在沈阳,是IBM中国研究院出面;在昆山,则是IBM软件集团牵头;11月,IBM还将召开“智慧信息架构高峰论坛”,将信息架构引向一个更高点――“智慧”的信息架构,为海量信息发挥商业创新价值塑造一个灵活、高效、安全、高扩展的基石。蓝色巨人浑身上下的每一块肌肉都在精神百倍地听命于“智慧”这个指令。

从智慧行业

到智慧城市

如果要从智慧行业开始追溯,在若干年前IBM就已经参与了许多城市的项目,智慧的铁路、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银行……但智慧行业只是纵向的切割,还无法撑起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必须是一个城市的各个行业齐头并进,信息相互联动与共享,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同样的,城市管理者必须从更高的层面统筹规划,才能协调各部门资源。

智慧城市在今年得以大面积推广,正说明智慧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有了协同的基础,智慧行业这些“桌腿”已经健全,智慧城市这一“桌面”自然就少不了了。

据了解,智慧城市的内容涵盖医疗、电子政府、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网络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众多领域的项目,涉及的合作单位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从技术层面看,有三大信息科技动力推动着城市智慧的进程。首先,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地数据化;其次,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人、数据和各种事物都将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第三,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可以对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信息流,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

智慧为我所用

某IT公司销售代表对记者调侃:“我们参加一个IT展会,布展时傍上‘智慧’两个字,记者都能多围着我们转两圈。”确实,当下的“智慧”红极一时,可以与众多应用扯上关系。可是,怎样洋为中用、打造中国式智慧?这是许多中国城市和本土ISV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

IBM提出“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正好契合了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路线。在今年7月举办的全国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展览中,国家副总理强调,互联网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相互交织,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正逐步从理念转为应用。今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也指出,智慧的地球实质是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是将已经有的生产力等各种要素依靠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的结果。早在2005年,原建设部就先后确定三批51个城市(区)作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试点城市,按计划,将于2010年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2006年,国家测绘局、原国信办和地方政府也在采取联合共建的方式,以30个城市为试点推进数字城市工程,提出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技术大纲。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口号,要让它落地,各城市就需要先了解自己,再从IBM等企业“拿来”智慧。昆山市副市长黄健先生表示:“IBM‘智慧城市’的创新理念、先进技术手段和系统的解决方案,与昆山市政府城市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是高度契合、相得益彰的。”此次在与昆山的合作中,IBM为昆山市政府量身定制了“智慧城市”信息架构,解决城市现实问题。

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发展良机。IBM在各个城市落地“智慧”,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跟一家本土企业合作,与当地政府对接。昆山中创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景新海非常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对政府行业的需求非常敏锐,本地化解决方案做得很好,这一点是外国公司办不到的。”中国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很容易就能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各类项目中。

无论是城市也好,企业也好,都不能急功近利,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以昆山为例,据了解,虽然三方已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但还没有真正的项目落单,因为智慧城市需要长远的规划,昆山市政府将更加缜密地对方案进行论证,才会付诸实施。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与理智,相信智慧城市的中国答案,也将完成得非常圆满。

发现信息社会的神经元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基本元素,“智慧城市”正处于建设规划期,也是新的产业制高点的崛起期。

以城市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考验着厂商的智慧,也同样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在各个城市都在宣告要“智慧”起来时,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冷静的脚步。

要让“智慧”传导到每个城市,就必须借助各个“神经元”系统。其实,早在“智慧”一词大浪高起之前,诸多“神经元”就已经存在,2006年,国家测绘局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原建设部也在以数字城管为牵引建设数字城市,这些都构成了感知并传导智慧的“神经元”。正在启动和迅猛发展的物联网,则是物物关联的城市末梢“神经元”。信息社会的构建,首先要借助这些“神经元”的融会贯通,还需要技术提供商、平台架构商、应用服务集成商的积极参与和协同。

信息社会的“神经元”相互联络就构成可以管控的、高效和协同的城市管理,这必将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智慧城市正处于建设时期和对未来的规划时期。为了深入探讨“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2009年《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的IT两会将延展和拓宽城市信息化的新内涵,设立“智慧城市”论坛,为城市管理者和信息化专家、IT厂商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社会“神经元”的形成和有机发育,推动建设新一代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

时间:11月29日(周日)下午1:30――5:00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1篇5

《汽车纵横》:您在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驱动力”,原因是什么?

付炳锋:首先是宏观战略机遇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为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国家实施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汽车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创造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前不久,《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也把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汽车强国的突破口。目前国家意志形成了政策带动市场,市场拉动企业,企业和行业共同技术进步的局面,这是制度自信的表现,而制度自信也是我们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而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看,也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低碳化”为主题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升级阶段。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的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在节能和新能源方面,尤其是新能源方面和智能网联方面,应该说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是,中国汽车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同比在全球也是最高的,数字也比较惊人。这也给我们在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球一线城市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行业竞争地位上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汽车企业与全球各大企业已经是同台参与、共同进步。在技术法规方面,世界的一些组织提出来与中国协调发展,在技术上要相融,要创造一个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30年,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的新格局。这之前,我们是以技术引进为主,总被说成是“引进了技术,丢掉了市场”。今天,大家可以非常欣慰地看到,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和全球知名的企业走到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发展。

当然,产业生态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给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也创造了许多新的机遇。从供给侧结构改革来看,产品技术不断在提升。同时,给汽车制造业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智能智造将彻底打破以前大批量生a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定制。实际上真正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大家知道,过去几十年,西方的汽车行业的产业价格很低,购买的客户也不是很多。而真正挣钱的是个性选择的配置。今天,在智能网联的大环境下,汽车产业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是一个亟待需要跟上的课题。

同时,共享出行,为汽车产业向服务型转变,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过去我们做OEM是以制造、销售为主题,未来逐渐将以使用、服务、出行为主题。汽车产业过去的传统方式是以造车和卖车为主,这已经不是未来我们所要走的道路。未来,汽车一定是一个跟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业,汽车行业将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服务。

《汽车纵横》:要发展“智能网联”有哪些关键要素?

付炳锋:法规标准的完善,受到国际的高度关注,中国在标准法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和国外的协同发展。除了车辆本身涉及到的控制预警,还有信息识别、互联等的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跨行业的相关标准的体系建设,这里包括通讯、定位、智能城市以及法律的保护、社会的安全、个人的安全、信息安全等。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智能网联方面一些标准在形成,专业层面在积极探讨。我们也知道,发改委最近也对智能网联的长期战略做了部署,要统筹协调,要给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此外是基础设施的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离不开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快速处理和互相的传递。由超算技术支撑的智慧城市的生态系统,也可以保证城市的交通安全高效的运转。

从空间覆盖上来看,大家能够看到更加精确的定位和足够带宽的网络覆盖,这将给汽车在出行过程中传递出更加丰富的一般性信息。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建设、实时的传递智导服务,使得汽车可以感知到无限的外延空间。现在在汽车行业大家做得最多的是,给汽车开发它的感知系统。开发这些系统的极限目标都是希望做到汽车和驾驶者(坐在车上的人)一样的聪明,一样的反应敏捷,这仅仅是在车这一端技术上的要求。但大家也知道,我们在道路上行使时,三米以外的事情我们也不一定知道,当我们在走到一个路口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前面是怎么分线的,当我们进入一个隧道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这个隧道是否拥堵,我们就扎进去了。

未来,在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时代,人们的感知空间将得到无限扩展。所以我们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看得到的空间,而是能想得到的空间。驾驶者要想了解什么,我们的智慧城市、互联汽车就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所以为实现智能交通和打造智慧城市,也必将要进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通讯设施的建设,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当然,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也非常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未来,我们的车究竟要复杂到什么程度?车上的智能电脑能不能达到人的敏捷判断程度?要实现这种判断,我们所付出的成本是多少?所以,我们感觉未来的交通,我们应该是建立在高度文明的交通秩序下的。如果忽然前面的车上飞下来一块木板,这个事情就非常复杂了。所以应该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交通秩序,而不是现在出现的混乱现象。

《汽车纵横》:就是说,汽车的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发展也相关?

付炳锋:车与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融合的课题,也值得我们探讨。我们感觉不可能把每一台车都装上一个像人脑这么智慧灵活快捷的反应周边事物的电脑,那样的话,我们车将非常复杂。所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一定是和智能汽车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技术结合节点,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些观点。

实际上,谷歌在开始探讨智能驾驶的时候,是在车上放一个感知器,他希望能感知周围的一切,然后在车里面处理,处理之后再做出迅速的反应。而我感觉,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应该有一个可以使人的感知无限扩大的、整个城市的快速大脑,所以,在未来,超算可能会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的技术支撑。大家知道超算技术在中国发展得特别快,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超算“太湖之光”,已经达到了比当今美国最快计算机还要快两倍的速度。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智慧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超算电脑,可以准确地定位每一台车,可以实时、准确输出城市的情况。那么,我们的车也不用做得那么复杂,我们不用出那么多的成本。

所以,应用示范的推广,在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在国家积极倡导,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智能汽车应用示范的活动在全国各个地方都广泛开展起来了。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示范测试,这是智能网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一个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据说英国在智慧城市的应用示范方面更加开放,我想,也应该借助国外的一些开放制度,促进我们智能交通的建设。

《汽车纵横》: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一汽在“智能网联”方面发展的规划。

付炳锋:一汽在2015年了“挚途”战略,明确了发展的目标,标志着一汽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技术路线和规划。作为老牌的传统企业,一汽也非常重视企业的转型方向,我们将深耕智能网联技术,积极创新服务出行。未来,我们致力于成为优秀的汽车智能和移动出行服务的提供商,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和相关产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跨境融合方面,我们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在构建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机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攻克智能网联汽车的内脑、感知、学习等一些技术。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共同创新,着力解决智能汽车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础设施的一些关键点,打造国内智能汽车产业生态。

此外,我们也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基于大数据挖掘个性化需求,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众创众包平台,提供个性定制产品和服务,建立服务型的经营模式――这一点实际上对传统制造I影响非常大,过去我们汽车企业能给用户的是非常有限的。未来,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加快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沟通,加快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沟通,整车企业将为用户不断提供他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同时也可以在用户使用汽车产业的生命周期内,对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甚至,我们也在探索开发,可装修、可翻新的一些技术。

可以这么说,未来的“个性化定制”一定不是今天汽车产业的这种模式,也不是今天汽车开发的模式,它一定是在最大限度从设计上创造了所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同时这也将带来汽车“四大工艺”的革命性变革。我们不大可能再用“四大工艺”大批量生产,然后把这个车交给经销商,经销商再送给客户。可以说,“智能网联”也涉及到老牌企业在制造领域将来的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汽愿与行业中的所有参与者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新的产业生态的到来。

链接:

2015年4月20日,中国一汽“挚途”互联智能技术战略,明确指出中国一汽将在2025年实现智能商业服务平台运营。战略的标志着一汽成为国内首批完整互联智能战略的车企之一。面对汽车行业“互联网+”的浪潮,中国一汽表示,将把“挚途”打造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互联智能技术。

中国一汽用“挚途”二字作为互联智能技术战略名,有着深刻的含义:“挚”常指“亲密、诚恳”,代表了中国一汽对包含客户在内的“挚友”们的尊重,“挚”也意味着“心手相牵”,是“互联网+”与汽车行业紧密融合的生动写照;“途”是战略路径,也是“蓝途”的延续,中国一汽将在“蓝途”战略平台基础上,全面实施“挚途”战略,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技术创新平台。

面对汽车行业“互联网+”的浪潮,中国一汽致力于把“挚途”打造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互联智能技术,希望“挚途”能成为:客户默契的互联、信赖的驾驶、亲密的服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一汽依托于强大的自主创新实力,已形成了包含:“基于互联网+的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技术平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与底盘机电一体化技术平台;整车和总成电子控制嵌入式软件技术平台;汽车智能移动技术平台;D-Partner+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在内的五大技术支持平台。

在未来的十年内,一汽“挚途”将从当前的“挚途”1.0发展为“挚途”4.0。为此,中国一汽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发展规划――目前,“挚途”1.0已应用到红旗轿车上,具备ACC、AEBS、LDW等驾驶辅助功能,为客户提供“辅助驾驶”(ADAS)。

2018年实现“挚途”2.0,这是中国一汽互联技术应用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将红旗品牌互联智能乘用车和解放品牌互联智能商用车,具备单任务短时智能托管、D-Partner2.0的车辆智能服务功能,完成智能互联生态圈布局。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篇6

智慧城市加速建设,背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全策全力引导与推进,承担着指路人的角色。在已召开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青岛、无锡等地区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将智慧城市作为重点之一。智慧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也离不开企业的努力。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者,它们不断创新研发,各祭法宝寻求政府的支持。在全国两会中,智慧社区、宽带中国、大数据等大战略的思考,扬起一场智慧城市建设的头脑风暴。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技术支撑,是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融合,创造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在提案中指出,新型城镇化需要“智慧城市”建设思维的引领,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拉动消费、转型升级、创新支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安徽移动总经理郑杰建议将“发展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上海电信总经理张维华则更为具体地带来了建设智慧社区的议案,他认为打造“智慧社区”是解决老龄现象加重、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文化娱乐设施改进缓慢等挑战的最佳办法……

那么,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否走出一条不寻常路?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住建部将在2013年上半年公布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方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第二批试点、5000亿资金,市场上顿时欢呼声一片,相关概念股表现强势,纷纷创出历史新高。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想问:第一批试点城市成绩如何了?现行的试点模式是否值得继续推行?5000亿资金的投资方向在哪里?是否已经有可行性的项目去为巨额的投资买单并获得盈利?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想要确切回答这些疑问,难度非常大。专家解释,住建部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自1月底公布至今,为时尚短,建设成果短期内不可能就显现出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也有待市场的检验,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时间。

而对于住建部即将公布第二批试点的消息,又给了市场炒作概念股的机会。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峰期之内,这种情况仍将会频繁出现,而那些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厂商最先从中获益,特别是在某些专业领域有独特技术能力的厂商以及具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能力的厂商,在一段时间内将赢得最佳的占领市场的时机。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

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不叫智慧城市,信息化工作就没有合适的口号;不叫智慧城市,就显得自己很愚蠢,就是“笨蛋城市”。这种奇怪的心理,是导致近年来智慧城市一边倒地主导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相对应的是,智慧城市在国家层面并沒有得到多少认可,既没有相关规划,也没有出现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任何重大文件中。于是,出现了“下热上冷”的奇怪局面。这就迫使我们有必要深入审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可能隐藏或掩盖的问题。

“智慧城市高地”

下的弊端

据初步统计,三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规划的所谓智慧城市已经达到154个,投资规模高达1.1万亿元。今后智慧城市只会更多。但从当前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

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而地方政府则又从地区发展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

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

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仍然会面临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从更高层面看,国家层面的管理缺失加剧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混乱局面。笔者曾说,IBM的智慧地球战略打乱了我国的信息化总体战略安排。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混乱局面来看,这种提法并不耸人听闻。

目前的尴尬局面是,尽管国家层面并不认同IBM的智慧地球战略,没有制定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部署和安排,但是实际上却已经形成了“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从而让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陷入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吞下IBM给我们种下的苦果。

潜藏的深层危机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不久前,美国国会有关封杀华为、中兴公司进入美国ICT市场的评估报告,给我国敲响了警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互联网产业的领头羊,无论是技术还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引领国际行业发展潮流,然而美国却仍然要封杀尚未对其构成真正威胁的中国通信企业,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国内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美国20年来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政策,就会发现,美国封杀华为、中兴远非贸易保护主义那么简单。

根据美国《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CNCI)》,信息网络构成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美国在网络空间延续其“一强独霸”地位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为此,必须制定多管齐下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式,必须在产品、系统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提高对威胁、脆弱性以及与采购决定相关的后果的认知;开发和应用各种工具及资源,从技术上和运作上减少风险;制定新的采购政策和运作方式,以反映市场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工业界合作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标准及最佳操作方式。

CNCI让人们深刻理解了美国政府封杀华为、中兴的战略逻辑,也反过来给国人以警醒,更加让我们意识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远较美国来得严峻和紧迫,因为威胁不仅来自思科等美国网络通信企业,在我国硬件设施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也来自微软、IBM、甲骨文等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是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和业务解决方案市场的主导地位。

因此,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建立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战略和管理体系,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如何让企业分享盛宴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的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发展智慧城市,势必会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

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2012年7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的自发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此外,还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尚未建立。

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参与。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篇8

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国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如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重新审视城市的本质、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如何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创新性应用,相继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智能发展的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

.国内.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城市人口增长与承载能力不协调,使得资源与环境生态压力日渐增大;政府公共管理与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城市管理协同性差、办事效率低;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导致传统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法难以为继。如何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成为城市建设者与管理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同时,由于我国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新发展带来机遇。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及对GDP增长是否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深刻思考,催生了社会各界对电子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等的探索。

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分析

.国外.

国家战略。“国外很多国家将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纷纷出台一系列相关鼓励政策,明确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方向、目标以及重点建设内容,以此来推动本国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副秘书长、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估咨询中心经理王理达告诉记者。如美国率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韩国从1992年开始,开展了第二次国家骨干网的建设,实现了行政电子化网络管理的目标。日本政府于2009年7月制定了《i-Japan2015战略》,旨在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

市政管理。各国致力于用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和运行的智慧化。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市政设施具备感知、计算、存储和执行能力。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于2008年8月启动了智能电网城市工程,成为美国第一座开展智能电网的城市。

社会各界参与。国外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逐渐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理念,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服务环境。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不断促进人们的生活与学习。

.国内.

以发展智慧基础设施为重点。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大力建设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铺设光纤骨干网、实现有线网络入户,无线网络覆盖公共区域、增加网络宽带、推进三网融合,以期建成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如泛长三角区域“沪、苏、浙、皖、赣、闽”五省一市实现高速公路ETC互联互通。

以发展智慧的管理和服务为重点。在建设时,重点建设一批重点示范项目,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职能水平,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

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重点。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均在为切实改进人们生活方式而努力。如深圳市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智慧城市,并以此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企业更是积极研发,确保用户有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分析

.国外.

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美国奥巴马政府认为“智慧地球”与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同等重要,将“智慧地球”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9月,美国迪比克市宣布将建成世界上首个一体化的“智能城市”,建设智能的水、电和交通运输。目前,迪比克市智能水表项目已经取得成效,不仅为城市节省了大量用水,并且因为智能水表自动抄表(AMR)功能,为城市每年节省144000美元的人工费用。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国目标均非常清晰,力争推动本国的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以增强国际竞争力。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预计成果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及促进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

试点的选择与建设谨慎而务实,实验范围“小而精”。美国选择迪比克市作为试验城市,是因其人口规模适中;欧盟以实验性的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城市交通以及相关的智能医疗系统作为突破口;新加坡优先推进在世界范围内占优势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以及电子政府建设。

充分发挥技术作用,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迪比克、斯德哥尔摩、鹿特丹等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方案中,使用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技术,并与互联网、计算机等一同组成了智慧体系。

注重建立规则和培养秩序,在带动市场发育的同时也发挥了指导和协调作用。

.国内.

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先行一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目前总体来说还处在探索阶段,建设工程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内容多、运行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大客户中心业务拓展部部门经理王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关于智慧城市,我国现在多数城市还处在概念探索阶段,要真正形成一种智慧氛围,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总的来说,我国的智慧城市探索,火热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投融资以及风险监控等方面,还需提高警惕。”

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外.

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虽然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异常迅猛,但是很多国家并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因此会带来很多不可预见的城市建设风险。

投资风险抗拒能力需加强。智慧城市与城市化的结合,一方面使得房地产行业泡沫引向智慧城市,加剧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资风险。韩国的松岛,是一座新兴城市,尽管政府使用多渠道、组合式的融资方式,但不得不承认,其中大部分投资来源于地产开放商的风险投资。

信息安全与隐私泄露风险与日俱增。即使是对于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重视程度很高的国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也存在国家与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始终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国内.

缺乏智慧城市宏观指导,建设方向把控能力不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考核,盲目跟风,往往致使智慧城市成为空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采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时,他指出,虽然,关于智慧城市的探讨是当前大热,但是,一些地方对智慧城市的内涵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他们往往是把简单的‘信息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拼成一个大饼,然后贴上‘智慧’的标签,就称之为智慧城市。”实际上,这并不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信息应是互通有无。“但是,当前多数城市、多数部门、行业均各自为政,无法达到信息共享。致使‘信息孤岛’的僵局难以打破。”王理达表示,“我们在地方做项目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个部门并不情愿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拿出来共享。相反,他们渴求他人与自己共享信息。”如此种种,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篇9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美国,研究如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重新审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如何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创新性应用。

在国内,北京、广州、宁波等城市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软实力、实现经济转型为目标,在金融、交通、安全、医疗等领域率先开展“智慧”布局,预计未来10年将涌现一批智慧城市样板。事实上,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市民,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管理复杂等大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

“城市病正成为城市向前发展的巨大阻力。如何突破城市发展的瓶颈,寻找新的城市发展之路,也就是如何克服这些城市病,正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市长协会驻会副会长陶斯亮在“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表示。

从发展历程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所言,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是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城市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和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

缺乏顶层设计

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国内各城市必须清晰、冷静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为了避免后期大量问题的爆发,政府需要在此事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大的免疫力。

但是,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希望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一个基础薄弱甚至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具备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其次是未能透彻领会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建设停留在技术层面和个别领域,或发展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而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与各方的合作存在安全问题。

由于缺乏国家指导和统筹协调,各城市的建设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孤岛”现象,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城市安全的风险,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流程等尚缺乏整合协同与标准规范,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包括战略研究、统筹规划、设计引导和安全控制。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以现在智慧城市项目相对优秀的宁波为例,如果每个上层体系都按照自己的体系推行智慧项目,肯定会乱套,很容易就造成重复建设。智慧城市的平台必须要进行整合。每个城市都要找共性、协调部门利益,不管领导怎么换,框架不能换,规划战略不能换,如果不这样做,很容易产生新一轮的重复建设,那智慧城市就失败了。”

此外,部级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存在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定位各自为政的现象。

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慢慢偏离了正确的智慧方向,完全或部分忽略了城市主体――人的智慧、人性的体验。

在汪玉凯看来,“智慧城市必须要在未来形成双目标,不能只见服务不见人。智慧城市必须以人为轴心,提升包括体验感、安全感、认识感、公平感、公正感在内的‘五感’,这才是智慧城市应该具备的内容。”

理论体系不健全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因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色,因此,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自身的问题。国内城市应该看到这些问题并引以为鉴。

美国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目的具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即通过这一概念实现美国优势产业在全球的又一次优势超越。

西方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平稳和缓和的,建设控制在小范围和中等以下城市。

东亚国家由于其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等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往往期望系统性地构建智慧城市的样板,如韩国的松岛新市镇。

而不完善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必然为建设带来风险,可能会使这类国家遭遇智慧城市“滑铁卢”。因此,要在世界范围内顺利推行智慧城市,达到最终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终极目标,务必继续研究和构建完善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1篇10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总人口280多万人,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特征,属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其经济、人口、自然条件与南平市十分相似。在面对经济发展难的问题上,云浮市大胆跳出传统发展的思路,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抓住国家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二化融合”的重大机遇,实施以“三网融合”为突破口的信息化战略,利用信息化的长处弥补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短板,在经济并不发达、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通过信息化迅速缩短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决策民主化,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2012年初,云浮市进一步提出“智慧云浮”发展战略,并被广东省列为3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可借鉴模式。

1.1主要建设内容

1.1.1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在实现数字电视双向互动整体转换的同时,将语音、宽带接入、信息服务等业务进行融合,在家庭数字电视机上实现电视、电话、上网等功能。目前,已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同”,即同机房、同通道、同终端,市民每月128元就可享受直播电视、互动电视、语音电话、宽带互联网、政务信息等融合服务,使该市从落后的模拟电视网络跨越单向数字电视整转阶段直接进入三网融合双向互动数字电视时代。市城区三网融合网络已覆盖9万个用户,到2015年三网融合将覆盖全市60万个用户,占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

1.1.2广泛开展各类信息化应用

利用三网融合平台,在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文化宣传、劳工培训、科技推广、治安管理等方面广泛开展应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开通了“一网式”数字生活咨询服务系统、一卡通支付及电子商务系统、政务互动系统等;开通了省、市、县、镇的远程实时互动医疗系统;开展了远程教育系统(电子书包)应用。利用“三网融合”双向互动数字电视具有可控可管可信的特点,与各大网络运营商合作,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和农村“廉政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移动办公、短信等多项业务信息系统的作用,建立政民互动渠道,鼓励公众共同参与经济社会管理。

1.1.3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在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内建立“云浮三网融合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投资20亿元建立四大区域,即数据容灾备份服务区、三网融合产业孵化区、信息文化产业区和居住生态组团区。同时,成立云浮市信息发展科技有限公司,全面承担起云浮三网融合应用示范产业孵化基地的开发、建设、经营与管理。建立云浮石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了由简单的石材加工基地向石材产品加工与贸易并重的基地转变,延长传统产业链条,提升石材产业竞争力。2010年9月,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中国电子商务三网融合创新示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城市。联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广东温氏集团等有关单位合作,组建云浮市物联网研究院,共同建设温氏集团畜牧养殖物联网,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和探索物联网应用。

1.1.4构建智慧城市战略联盟

2012年初,云浮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编制了《云浮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联合广东省内12家单位组建广东省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同时,还与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签订了“智慧云浮”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签订《云浮市政府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合作创建“智慧城市”协议》。

1.2主要经验

1.2.1党委政府主导,突破三网融合难问题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的“三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党委和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方式,改变各部门法规互不衔接、业务互不准入、技术自成一统、运营互相制肘的传统习惯和做法,推动形成分业监管、合作联动、资源共享、技术兼容的公平竞争环境。

1.2.2引进人才,借“智”推动三网融合工作

通过从广东省经信委、广东省联通公司和广州市番禺区科信局等共建单位派出干部到云浮市挂职参与三网融合办公室工作的方式,借助“人”的融合推动“网”的融合,并成功引进广东省联通公司、番禺星海多媒体信息公司的高科技人才留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三网办主任)、三网办副主任职务,接力“智慧云浮”建设工作。

1.2.3以“资源”和“市场”换发展

通过开放“三网融合”和数字电视市场,采取共建方式引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等机构,建立云浮三网融合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按照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思路,积极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

1.2.4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向前看”原则

按照“求大同,存小异,向前看”的原则,协商解决三网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研究制订开放兼容、统一的三网融合技术体系,实现内容平台的融合及各项业务在终端的融合;共同制定业务运营和营销服务方案,实现各方利益最大优化。这些制度和机制创新,保证了整个决策和实施过程的开放、对等和协同。

2广州市番禺区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广州市番禺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广州大学城坐落在其境内,地理位置优越,科技、经济、文化发达,是广州现代化的新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以其独有的区位优势,吸引各方共建“智慧番禺”,目前已在“智慧生活”“智慧政务”“智慧产业”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该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突出发展“智慧产业”,形成了技术研发、产业集聚效应,取得显者经济效益,为经济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可借鉴模式。(本文来自于《情报探索》杂志。《情报探索》杂志简介详见.)

2.1主要建设内容

2.1.1构建“一个目标、四个面向、基础、N项服务”智慧城市发展体系

一个目标:促进民生幸福,建设信息文明。四个面向:①面向市民。依托广东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启动民生档案民生卡工程,为市民提供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的精细化和个性化服务。②面向家庭。四网整合,建设综合业务家庭网;多屏互动,发展信息文化云服务。③面向企业。提供“一个政府、多个环节”的一站式协同行政审批服务和电子公务服务。④面向城市。集城市管理热线、区长热线、视频监控、应急指挥于一体的数字大城管;实现数据一个库、规划一套图、管线一张网。基础:通过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以站、网、台、库、档、卡、页以及广州超算中心为核心的“”智慧番禺基础设施建设。N项服务:组织实施以电子政务、数字大城管、数字家庭、智慧健康、电子书包、民生档案、民生卡、市民网页、公共安防、智能防腐等N项服务,全面推进社会经济事业健康发展,使“智慧番禺”的建设惠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

2.1.2大力发展智慧产业

依托位于番禺区内的广州大学城,借助人才集聚优势,联合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星海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广联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数字家庭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等多家单位(企业),倾力打造一个具有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一体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平台,致力于“研究新兴产业,服务创新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实现“政、产、学、研、资”的有效结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智慧城市、数字家庭、智慧健康等产业联盟,发展垂直产业链。番禺区现已建立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广州大学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等四大基地,并在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整机生产、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内容服务等行业孵化出大批企业。

2.2主要经验

2.2.1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推动“智慧番禺”建设

番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智慧番禺”建设工作,区委副书记、区长亲自担任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番禺区服务委员会主任,参与“智慧番禺”规划设计,并在不同的场合宣传“智慧番禺”,主持有关“智慧番禺”的活动。2.2.2充分利用广州大学城的人才优势,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智慧产业发展番禺广州大学城目前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10所大学入驻。丰富的人才为“智慧番禺”建设提供了“智库”支撑,同时利用信息学科带头人,建立产、学、研基地,推动番禺智慧产业发展。

2.2.3体制机制健全,宣传展示到位

首先番禺区“科技”与“信息”联姻,成立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全面负责信息化推进工作。局长主抓“智慧番禺”建设工作,多次赴福建省等周边地区推广番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同时,还担任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番禺区服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推动番禺智慧产业工作。其次,区政府出台了《番禺区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范和强化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为“智慧番禺”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原则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再次,在广州大学城IC基地建立“智慧番禺”展馆,吸引到广州指导工作的国家、省、市有关领导纷纷驻足参观,有力地宣传了“智慧番禺”的建设成果,扩大了“智慧番禺”的影响,为争取国家和省上政策支持起到很好的推介作用。

2.2.4政府资金引导,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番禺区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鼓励信息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在电子政务方面,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工作,为构建“越幸福、粤幸福”的“智慧民生”提供资金保障。

3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市敏锐地抓住信息化革命浪潮带来的机遇,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战略,以更高、更宽的视野系统规划“智慧上海”建设,制定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经过一年多实施,实现了全市光纤到户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WLAN覆盖密度,城域网出口带宽和高清电视、高清IPTV用户数等“四个国内第一”;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保持持续增长,同比增长保持在20%左右,仅2012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就超过1700亿元;全市有49万个用户申请使用89万份电子账单,低碳环保的社会环境加快形成;智能应用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泛长三角区域沪、苏、浙、皖、赣、闽五省一市实现高速公路ETC互联互通。

3.1主要建设内容

3.1.1信息基础设施

围绕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推动相关企业重点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三网融合、功能设施5个专项,落实完善规划体系、规范建设管理、强化机制建设3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等级。

3.1.2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

围绕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重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城市运行安全、智能交通、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两化”深度融合8个专项,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3.1.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围绕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发展。

3.1.4信息安全保障

围绕创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监管服务、产业支撑3个专项,落实信息安全综合监管、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3项重点任务,确保信息安全总体可控。(本文来自于《情报探索》杂志。《情报探索》杂志简介详见.)

3.2主要经验

3.2.1系统规划、有序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

系统地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各类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全面推动上海市信息化建设。

3.2.2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做好对接工作

积极研究国家支持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政策,做好对接,并适时出台相应的落地措施,帮助企业发展。

3.2.3大力发展园区和基地

通过建立信息化专门园区和基地,吸收散落在外的企业入驻,提供政策咨询和辅导服务。

3.2.4政府资金持续支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发展。同时,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尽可能将各类专项资金导向扶持它们,促进企业发展。

3.2.5实施人才战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沪创业

为到上海创业的信息化人才解决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对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专门开设绿色通道,引进到上海。

4结语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篇11

中小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也不甘落后,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加入了智慧城市建设大军。2012年6月29日,陕西联通与渭南市政府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推进“数字渭南”、“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渭南市发展创新型经济。6月14日,常州市与中国联通江苏省分公司签订“智慧城市”及“智慧园区”示范项目合作协议。2012年4月,银川市正式决定实施智慧城市战略,以促进银川转型跨越式发展,为市民带来更多便捷和实惠。“十二五”期间,银川决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职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

打破思维定式,促进融合发展

其实,中小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时间上,大城市由于规模大、涉及面广,建立智慧城市需要漫长的过程,中小城市则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周期。其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中小城市是一张白纸,不存在整合和信息孤岛问题。而智慧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跨部门整合,一线城市需要整合的信息数据太多,反而二三线城市因为没有这些历史包袱,不会过多涉及整合问题。

中小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要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曾对智慧城市下过一个定义,智慧城市是用信息化手段,对现代城市的功能、形态、布局、运行、管理等进行重新整合和改造,使其变成智能化的新型城市。更有利于人们在将来的信息时代生活和工作,是信息化跟城市化融合的结果。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质,提升市民的幸福生活,完善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而绝不是停留在喊几句时髦口号,搞几项面子工程或形象工程。

其次,要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长期性和复杂性。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智慧城市认知的不断深化,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智慧城市建设将伴随城市发展而不断提升,是每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突破城市信息化思维模式。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变革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城市发展新趋势,也是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由信息化、数字化向网络化和智慧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远远高于数字城市。因此,不能沿用数字城市规划建设的思维方式去建设智慧城市。

总之,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生产要素,用智慧城市建设来推动城市创新和转型升级。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

南京市信息中心主任童隆俊认为,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还要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他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突出特色。要防止出现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千城一面”,“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走了一城又一城,不知此城非彼城”。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缺乏智慧的城市,也是没有吸引力、竞争力的城市。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城区),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工程。但智慧城市决不能简单等同于物联城市或无线城市。恰恰相反,充分体现个性的智慧城市才是城市智慧化的资本,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坐标,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小城市未必丑陋,大城市也未必漂亮”,关键是一个城市要打破发展的枷锁和桎梏,在智慧城市设计上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创意和活泼的个性。有智慧个性的城市,不只是一种技术上的先进,更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眼光、一种全民创新的习惯和一种崇尚智慧的文化。因此,中小城市还须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思维模式和智力结构上进一步细化个性,成为城市崛起的智慧之花。

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要抓好科学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理解和分析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确定长期的建设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战略战术,并建立智慧城市发展的保障措施,将建设的风险降至最小。顶层设计关系智慧城市建设全局。

由于智慧城市是政府主导建设的,从当前看,由一个有着远见卓识和强有力的执行能力的组织来领导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非常必要和迫切,政府以及每个行业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设立一个类似于CIO的组织非常必要。顶层设计应该在一个求实、继承、发展创新的科学轨道上进行,应该有相当的前瞻性、务实性。前瞻性表现在充分考虑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建立一套把握未来的全胜机制,包括领导管理机制、战略目标确定机制、任务分解机制、计划安排机制,以从不同层次和侧面研究顶层设计的不确定性,把顶层设计的风险降到最小。搞好顶层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顶层设计务实性体现在必须将各种参与机构的责任权力落到实处,顶层设计主体真正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去规划。

智慧城市战略范文篇12

内容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加强等挑战,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走一条综合性建设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本文提出以创意城市、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旨在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创意城市新型城市化

建设创意城市,占领城市竞争制高点

创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创意产业又称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美术和文物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电视、广播等行业。伦敦、纽约、东京、首尔等城市在世界上率先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意城市。创意产业正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后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主要目标之一。

发展创意产业是占领城市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城市里人口、知识、资本高度聚集,城市是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城市的优势在于人的活力,它集中了各种有创造力、有才华的人,并且通过工业制造、金融体系、政策扶持、市场传播等配套体系,把人的创意转化成巨大的社会财富。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性产业,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对土地、资源有巨大需求,它能够不受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限制。因此,基于创造力的创意产业正符合了当今国际大都市之间激烈竞争的特性,是大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真正拥有的比较优势,也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

韩国为取得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探索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将韩国文化产业推入濒临破产的境地,迫使韩国政府必须重新思考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点。制定专门法律法规确立“文化立国”的国家方针,从国家意志高度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具体的实施规划和具体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支持。在政策侧面构建发展文化产业的法律支持及服务体系,制定法律法规保障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智能城市先行者

后危机时代,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世界各国纷纷聚焦于抢占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先导产业制高点,大力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经济振兴与社会转型。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先发国家和地区的极大关注,普遍把物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级层面的先导产业,韩国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U-Korea战略(“U”是英文ubiquitous的缩写,意为“无所不在”),结合韩国城市管理与建设,制定了U-City战略。我国在早期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在研发水平、技术标准、专利拥有方面具有优势,具备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能力。

(一)借鉴韩国U-City战略,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

针对以无线传感网络为标志的物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韩国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U-Korea战略。U-Korea战略的核心是“IT839”行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8项服务、3个基础设施、9项技术创新产品,在9项技术创新产品中,都引入了无线传感网的核心部件RFID/USN(UbiquitousNetworkSociety),支撑物联网战略。建设U-City是U-Korea发展战略在韩国城市的具体实施。U-City是一个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围环境与无所不在技术(ubiquitoustechnology)集成起来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U-City把IT包含在所有的城市元素中,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访问和应用城市元素。

在有条件的城市率先普及物联网体系建成智慧型城市,在城市设施管理、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生活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在城市设施管理方面,利用物联网,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掌握道路、停车场、地下管网等设施的运行状态,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在城市安全方面,利用红外摄像机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监测火灾时可以突破人类视野限制,提高火灾监测自动化水平,利用GIS可以对火灾发生地点进行定位,LCD大屏幕可以播放火灾现场情况,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火灾现场。在城市环境方面,U-环境系统可以自动给市民手机发送是否适宜户外运动的提示,市民还可以实时查询气象、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在城市交通方面,安装在路口的传感器可以感知路口车辆,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各路口的车辆数来决定红绿灯时间,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二)推进物联网产业化,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纵观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史,经济危机往往催生具有战略性、先导性的新兴产业。1857年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催生了电力、石油化工、内燃机等新兴技术和先导产业群;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世界工业体系发生了剧变,核能、航空航天、计算机、IT网络信息等产业迅猛发展,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2008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引发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催生着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融合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产业。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已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浪潮。

物联网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大国博弈、赢得先导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制高点。美国2008年底由IBM向美国政府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的构想;2009年6月,欧盟ICHU物联网行动计划强调了RFID(射频识别)的广泛应用,并注重信息安全;2009年8月日本提出了I-Japan战略,强调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应用。

(三)设立物联网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突破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建设物联网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降低新兴产业研发风险与成本。产业创新支撑平台为产业提供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服务,加速先导技术在全行业的扩散,促进技术溢出;平台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开展产业技能培训服务,把高端的行业技能向全行业普及与推广。通过平台机制,耦合当前科技需求、研究和开发、产业化等“割裂”的创新链,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实现产业创新资源的共享,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牵引行业技术创新活动,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建设生态城市,树立新型城市风向标

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是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领低碳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水、二氧化碳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走向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水、二氧化碳、物质零排放。生态工业是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先导性工业模式,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Park)是生态工业的实践,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这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态工业园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在园区内有着各种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生态工业园区与传统的废物交换项目的区别,也在于其不满足于资源、能源相互间一对一的简单循环,而旨在系统地使一个区域总体的资源、能源增值。由此,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园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协调的,这种互动与协调又使得企业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结论

创意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城市发展与竞争也是创意产业的竞争。创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要将物联网产业化。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同时,也要加大对生态的保护力度,加快城市生态工业的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等措施来保证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建设创意城市、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城市,是我国在当前环境下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创意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高成长性、高回报率但同时又具有高风险的产业,其最大特点是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技术更新快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因此,各地政府在建设创意城市时,在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尤其是投资时,必须对其可能带来的巨大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减少因盲目投资冲动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那些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和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的“新兴产业”,对创意城市的建设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既没有实质的帮助,也没有经济意义。创意产业的发展先机需要靠科学把握发展客观规律,在科技创新动力和可持续研发能力(内因)及良好发展环境(外因)共同作用下,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夺取的。如果缺少这些条件,即使某一时刻拥有或引进了最先进技术,也会随着世界技术进步飞速发展而逐渐落伍,或被淘汰。

智慧城市既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延续,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而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物联网体系的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提供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认识城市、发展城市的新视角,其本质是以物联网为重要基础之一,以先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SmartCity)”的概念在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

生态城市作为新型城市的风向标,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生态城市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程度。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从而实现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2009

2.刘习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9(6)

3.杨清霞.怎样迈向智慧城市[J].决策,2009(12)

4.陈劲.绿色智慧城市(二)绿色智慧城市的构想[J].信息化建设,2010(0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铁路货运行业现状范例(12篇)

    - 阅0

    铁路货运行业现状范文1篇1一、起诉。铁路企业在进行铁路客货运输服务或其他经营活动中由于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了侵害而与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争议时,有权向法院.....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范例(12篇)

    - 阅0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范文篇1【关键词】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义乌外贸电子商务模式一、引言在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之后,依靠强大的市场优势,对外贸易呈.....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