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新技术范例(3篇)

来源:

细胞生物学新技术范文篇1

由于抗生素的发明使得人类对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寿命因而也大大延长,然而随着生命的延长,使得癌症与心血管疾病跃升为20世纪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见,对癌症的肆虐我们不可轻视。本文以近代重组基因工程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译码为药物发展界碑,逐一介绍癌症药物的演进,旨在为生物科技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120世纪对癌症的传统疗法

20世纪的癌症治疗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但严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医,而致病情延误,间接的造成治疗效果不彰,疾病无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术(Surgery)

利用手术将固性肿瘤摘除(Lumpectomy),而肿瘤的摘除须于癌症的早期,癌细胞尚未转移时进行,但大多数的癌症未于早期发现,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症手术非常困难,如头颈癌及脑癌等;手术切除通常无法完全清除癌细胞,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及导致癌细胞转移可能性也极高。

1.2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线同位素如60Co,以体外照射的方式,对癌症细胞的基因造成破坏,使细胞死亡,但是放射线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伤害,目前以研发利用单株抗体结合放射线同位素或癌症化学药物,有如导弹的功能,直接攻击癌细胞,避免正常细胞遭受伤害,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1.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学疗法如同放射线疗法,大多数的化学药物是针对癌细胞快速生长的特点所施予的,但是对某些正常细胞如毛囊细胞或骨髓细胞等,生长快速的细胞仍会大幅度造成伤害,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掉发及呕吐等可能严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谢药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扰基因复制的烷基化剂(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扰酵素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类固醇或荷尔蒙拮抗剂(用以治疗对荷尔蒙敏感的肿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纪末的抗癌药物

20世纪末,因为基因重组技术于1973年的发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癌症药物的发展也随新技术的开发而进入了新的时代;其中成功研发上市的药物有细胞激素类药物(Cytokine)、治疗用拟人单株抗体(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癌症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细胞激素(蛋白质药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一定程度的攻击,目前上市的细胞激素主要有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所研发的产品。目前尚在研发中的产品有:细胞毒杀淋巴细胞生长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细胞激素(其中GM-CSF、G-CSF为癌症病患接受化疗或放疗对造血细胞所造成伤害的辅助治疗剂)。

2.2单株抗体(Monclonalantiboby)

单株抗体是可与肿瘤细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异性的结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肿瘤化学药物结合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将药物带到癌细胞内而造成癌细胞的伤害,并减少正常细胞的伤害。此类药物是为单株抗体当作药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种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药物Rituxan,以治疗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结合B细胞淋巴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单株抗体,籍以降低肿瘤数量。

2.3研发中的其他药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药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3],原先此药物是设计来抗溃疡的,但之后发现另一新作用为抑制胃癌恶化。目前此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大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必须与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并用,来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但不作为治疗癌症的第一线用药。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术微脂粒技术可作为癌症药物新剂型,降低癌症用药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亲水性及疏水性双重性质,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或毒性较高的药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内部,直接注射到肿瘤患部,这类药物目前有治疗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质体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剂型,目前也在积极研发中[4]。

3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治疗癌症新技术

21世纪的疾病治疗将是以基因为主轴的治疗方式,尤其是以基因为主的研究领域上预期将会有跳跃式的进展。现将基因治疗的应用趋势归纳如下。

3.1导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疗

可分为两类:传统的“基因补偿”与“基因置换”。基因补偿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补偿变异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质变异时会造成细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将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细胞中,将可补偿p53蛋白质的功能[5]。基因置换则是设法将突变基因从细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维持细胞中原有的基因调控功能。此项技术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发。有科学家指出基因置换法的技术层次太高,且风险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疗,大多还是以基因补偿为主。

3.2反义核苷酸链(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链与有害基因转译的mRNA相互结合,以干扰有害蛋白质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问题是反义核苷酸链的专一问题及反义核苷酸链的生产必须大规模制造,所以有剂量高、成本高的商业营运问题。

3.3利用自杀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将疱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基因的表现酵素将对人体无毒的前驱药物Ganciclovir转换成有毒的药物,籍以杀死癌细胞。

3.4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疗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发中的产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质(Lipid)混合的基因传递技术,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特定胜肽的辨识,目前已进行头颈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体临床试验。其中黑色素瘤已进入第3期人体临床试验。此项产品极有可能为美国FDA核准的第1个基因治疗产品。

3.5细胞激素基因治疗

由于细胞激素的制备困难,价格昂贵,利用细胞激素的基因来取代以往的免疫疗法,将渐渐成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激素基因为IL-2基因,其他研发中的还有GM-CSF、IL-4、TNF-y等基因,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传统免疫疗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说是传统疫苗的新一代技术。基因疫苗的设计是特别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肠直肠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转译成抗原胜肽,刺激人体对此抗原的专一性免疫反应,基因疫苗的基因传递系统,在目前最常用得到为Vical所拥有的裸DNA传递(NakedDNAdelivery)技术,DNA以无封装的方式打入肌肉细胞内,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树状细胞诱导免疫方式。

5讨论

科学家对基因学的操作逐渐成熟,跨国际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将以基因药物为主流。虽然目前尚无此类药物成功上市,但是从NIH的统计资料来看,癌症的基因治疗将会领先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而首先推出上市。预期2010年时,所有癌症将可利用新的基因技术,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6],使人类不再受到癌症的威胁。

【参考文献】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蒋淑媛,陈建勋.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J].中化药讯,2008,1(43):15,20.

[4]吕淑彬.微脂粒:制药产业的未来[J].中化药讯,2008,1(42):23.

细胞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研究人员说,这是一项革命性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细胞治疗甚至器官移植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将极大地推动治疗性克隆的发展,即克隆组织和器官以用于疾病治疗。

哺乳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才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多潜能性”,而随着生长发育成为成体细胞后会逐渐丧失这一功能。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使之重新获得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多潜能性”。

此前,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使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哺乳动物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进行“重编程”获得“多潜能性”,这两项技术共同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赵扬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这项技术的方法更简单和安全,他们仅使用4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对体细胞进行处理,就成功逆转其“发育时钟”,重新赋予体细胞“多潜能性”。

邓宏魁对新华社记者说:“使用这项技术,我们成功地将已特化的小鼠成体细胞诱导成为可以重新分化发育为心脏、肝脏、胰腺、皮肤、神经等多种组织和细胞类型的‘多潜能性’细胞,并将其命名为‘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

细胞’。”

邓宏魁指出,这个新方法摆脱了以往技术手段对于卵母细胞和外源基因的依赖,避免重编程技术进一步应用所遭受的一些质疑,例如破坏胚胎或基因突变风险等。

在实验中,他们利用这种新方法,将成年小鼠的肺部成纤维细胞培育成一只叫“青青”的小鼠。邓宏魁说:“目前,‘青青’刚过完100天的生日,它发育良好,健康可爱,并且已有了它的‘孩子’。和以前用转基因的重编程技术得到小鼠相比,它可以不用再为外源癌症基因的重新激活等健康风险而感到担心。”

研究人员说,这项新技术让人惊奇的是,原本人们认为复杂而严密的分化发育过程竟然可以通过如此简单的方式实现逆转。更有意思的是,这条新途径的早期变化过程同低等动物再生的早期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比较类似。

此外,这项研究成果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细胞命运决定和细胞命运转变的机制,使人类未来有可能通过使用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直接在体内改变细胞命运。这样,治疗疾病所需要的细胞功能或许可以直接通过小分子化合物来

细胞生物学新技术范文

器官和组织的缺损或衰竭是临床遇到的极具危害性的医学难题,尽管目前人们通过器官或组织移植、外科再造和使用机械装置等治疗手段,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不少缺陷。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随着多学科成果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医学组织工程学。作为一场意义深远的医学革命,在医学界它被誉为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1医学组织工程概述

组织工程学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潜在的开发价值,受到了各国科学界的重视。医学组织工程学利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来研究和发展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替代物,融合了细胞生物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相关知识。核心理念就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的正常细胞扩增后,吸附在生物材料上,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复合体,然后将复合体植入组织器官的病损部位,种植的细胞在生物材料被机体逐渐降解吸收过程中继续生长繁殖,形成新的具有相应形态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从而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1]。其最大优点是可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根据组织器官缺损情况进行塑形,达到完美的修复。

目前组织工程学的研究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初始阶段的细胞生物学和动物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而是广泛应用基因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移植免疫学技术、生物材料合成与改良技术、生物材料的编织技术、生物力学技术、影像学技术和生物反应器等先进技术[2],极大地提升了组织工程学的研究水平和其自身的发展速度。与传统的自体或异体组织、器官移植相比,克服了以创伤修复创伤的缺陷,将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等问题。

2种子细胞

种子细胞是医学组织工程的生命源泉,它要确保在体外培养时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并能定向分化,同时要保持其原来的生理性状。大多数观点认为种子细胞进入新的微环境后,会对新的微环境中的调节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定向分化为目的细胞。同时具备这些特点的干细胞就成了种子细胞的首选。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较传统方法还具有低毒性,一次药有效;不需要完全了解疾病发病的确切机理;避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等诸多优点。在临床治疗中,造血干细胞应用较早,在提高治疗有效率和缩短疗程方面优于常规治疗,且效果令人满意。

按分化潜能干细胞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全能性干细胞,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简称es细胞),它可从早期胚胎的原始胚细胞及原始生殖细胞中分离培养获得,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由于在医学和生物学上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备受各国的高度重视,使其成为当前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一领域,世界性的研究开发竞争正在迅速展开。es细胞最诱人的前景是生产组织和细胞,用于“细胞疗法”,为细胞移植提供源源不尽的无免疫性的材料。任何涉及丧失正常细胞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移植细胞来治疗,包括帕金森病、糖尿病、外伤性脊髓损伤、细胞变性病、心肌病和骨损伤等[3]。尽管es细胞培养体系和来源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应用于临床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其分化问题,目前关于es细胞自我更新机制及其向不同组织细胞分化的机制均尚不清楚,因此如何防止其在体外培养时发生分化以及如何诱导得到纯化的分化细胞尚待研究;由于人胚胎干细胞来自具有发育成一个个体潜力的人胚胎,所以其研究不可避免地引发伦理道德问题的争议,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还不能避免免疫排斥。

另一类是多能性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一般认为其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人们可望从自体中分离出成体干细胞,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靶组织细胞并保持增殖能力,将这些细胞回输入体内,从而达到长期治疗的目的。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成体干细胞是普遍存在的,常位于特定的微环境中,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和分离各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其中骨髓基质细胞和脂肪源干细胞已有大量研究及部分临床应用,在个体化治疗中已用于骨、软骨、心肌再生等领域;在群体化治疗中需要解决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原性问题,采用基因敲除技术或rna清除技术去除抗原可能解决异基因细胞同种移植的免疫反应,但也有可能影响被敲除基因的其他功能[4]。最近,美国和日本相继公布了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胚胎干细胞样细胞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曙光,但要实现应用这一目标,还要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还有一类干细胞为单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其中以脂肪源、肌源、上皮源及神经源干细胞为代表,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或以细胞治疗的方式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已有临床应用的报道。

3支架材料

支架材料在医学组织工程研究中起中心作用,可为细胞提供黏附、增殖、分化并进而为组织的形成提供载体,还起到模板作用,引导组织再生和控制组织结构。作为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机体内不会引起炎性反应和毒性反应损害新组织的功能,维持正常细胞功能发挥;②良好的可塑性:根据目的组织器官加工成特定的三维结构;③具有缓释功能:支架的降解速率可根据不同细胞组织再生速度进行调整,而且能彻底被新生的自然组织所替代;④支架的表面化学特性和表面微结构适合细胞粘附。因此寻找一种既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又具有特定形状和连通三维多孔结构的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成败之关键因素。

近年来,人们不仅在组织工程的最早产品人工皮肤领域进行了更为完善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在诸如人工骨、软骨、神经、血管材料等各系统,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目前研究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国外研究较多的是pga、pla、pl2ga等。这些材料具有可标准化生产、可降解、细胞相容性好等优点,但是这类材料本身亦存在一些固有不足,如生物相容性差及机械强度不稳定等。基于这些原因,研究人员一方面探索对聚醋类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其它类型的支架材料。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修饰,改善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相互作用;通过模拟细胞生长微环境,制备仿生材料,提高材料的亲水性、对细胞的黏附性,促进细胞的分化增殖。将合成材料与天然材料有机结合,已成为未来组织工程材料发展的新趋势。

研制复合材料、仿生材料、改性天然材料、纳米材料,是当前支架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学者设计出具有合适降解度、良好通透性、组织相容性好的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支架材料。新材料的开发要求具有良好的各项生物学特性。通过将缓慢释放的生长因子或相关的基因整合到材料中,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材料,可以使种子细胞能在更接近于体内环境的生物材料上增殖、分泌基质、最终形成组织。

在组织工程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中通过采用纳米技术对生物材料表面的改性或者直接采用纳米材料或复合材料,不仅能提高细胞对材料的黏附能力,也能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同时通过材料表面与细胞间相互的生物作用,能刺激并诱发所期望的细胞效应,有利于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纳米材料以其与传统材料无可比拟的生物学性能,已在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研究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综合,将为培养支架的研究提供新的选择。

4生物活性因子

人体内的生长因子是通过细胞信号传递影响细胞活力的一类多肽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及内分泌作用,促进或抑制细胞生长、繁殖、迁移、黏附和基因表达的作用。在医学组织工程研究中,也需要在损伤组织的修复与病损器官的再生与功能重建中供给生长因子以促进种子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目前实验中常用的生长因子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等。它们不仅可单独作用,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实验证明复合使用效果更好[5]。

在医学组织工程领域,生物活性因子对外源性生长因子或类生长因子作用的药物大多采用缓释技术,使其促再生作用持续一段时间。已有很多缓释材料在研究中,但目前尚未解决缓释体的有效释药浓度与组织器官再生所需药物浓度的相适应性。生物活性因子应用的另一个问题是多因子的协同作用及有序作用仍不清楚。

5组织构建

医学组织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组织器官修复体内缺损。构建组织工程化人体组织或器官,涉及种子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扩增技术,生物力学信号施加和化学信使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的控制释放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现在部分组织工程化组织已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初步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它在未来医学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最早经批准用于治疗和投入市场的移植物之一是组织工程皮肤植片。目前各国科学家们正在为多种组织,包括骨骼、肝脏、动脉、神经、胰脏、皮肤、肾脏和膀胱,构建组织工程结构[6]。但是体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除了各种生长因子、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局部酸碱平衡等因素以外,局部生物力学刺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构建理想的组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现在而言,医学组织工程领域所遭遇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是需要为复合组织和器官构建一个功能血管网。因为不论对于哪种组织和器官,血管形成都是关键性的;另外,单一的器官中含有多种不同的细胞,同时分离和扩增几种不同的细胞,目前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在构建过程中维持严格的三维结构也是现有技术手段无法解决的难题。

6展望前景

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完善的功能的整体,要完全模拟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非易事。虽然经过近20年的研究,医学组织工程已取得非凡的进展,应用组织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已能构建多种组织并成功的修复相应的组织缺损,诸如皮肤、骨和软骨等组织和器官更是成绩斐然[7]。但是还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在种子细胞的培养方面,细胞的筛选和纯化是一个公认难题;在组织再生过程中发挥特异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生长因子,可控性缓慢释放技术依然不完善;组织工程化组织在体外或体内形成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如何?这些演变规律与正常组织发育、再生及创伤修复等过程有何异同,对这些问题目前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

医学组织工程的产业化无疑能够创造极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的组织工程研究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在研究开发上已经逐渐从临床前研究进人到临床试验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创造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工程产品,率先应用于临床,这样不仅可挽救众多病人的生命和肢体,促进相关学科的科技进步,更能造福于人类,为形成新的知识经济产业打下基础。【参考文献】

[1]王国正.组织工程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1):35.

[2]sedovvm,andreevd,smirnovatd,etal.theefficacyofcelltherapy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tropicvenousofloweslimbs[j].angiolsosudkhir,2007,13(1):67-75.

[3]鄂征,刘流.医学组织工程技术与临床应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6.

[4]chenxl,lizl,zhangwb,etal.experimentalstudyofmaxillarysinusliftingwithtissueengineeredbone[j].zhonghuakouqiangyixuezazhi,2007,42(10):610-613.

[5]hwangws,ryuyj,parkjh,etal.evidenceofapluripotenthumanembryonicstemcelllinederivedfromaclonedblastocyst[j].science,2004,303(3):1669-167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幼儿园防汛安全预案范例(3篇)

    - 阅0

    幼儿园防汛安全预案范文一、学校及周边隐患整治情况根据县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各校(园)对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摸底,教体局汇总后协调各成员.....

    防溺水作文范例(3篇)

    - 阅0

    防溺水作文范文篇1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水。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看似平静而柔弱的水,有时也会吞没一些人的生命,显示出它可怕的一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