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例(3篇)

来源: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

一、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概述

1.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各阶段的形势特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公开发表,标志着我国高校团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高校团学工作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全面系统地规定了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同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也作了明确的规定。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从更加重视政治性发展到兼顾业务功能与政治性,促进学生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从更加重视社会需要发展到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兼顾;从强调学生服从国家需要发展到强调学生将国家需要与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从消极限制性功能发展到积极发展性功能,在微观上拓展到学生个体心理层面,在宏观上将社会、家庭和社会实践教育三结合引入学校教育领域,增强社会教育的作用。

2.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架构及内容

现在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和规范的框架系统,该系统是由各高校党委领导,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统筹安排,学院分团委具体实施,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成覆盖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的高校团学工作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要求。在30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这一体系和内容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对高校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1.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泛指在学校中实行的社会工作实务。国际上定义不一,《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克服成长中的难题,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等,以此调整家庭、学校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及学生自身的潜能,以实现教育目的”。

2.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等地,最初是由市政单位工作人员和非公立的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担任此职,来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联系。台湾地区早在1960年就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系列课程,20世纪70年代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设立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最初是由非政府组织推行的集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为一体的专业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一校一社工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正式专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与起步阶段。直到2004年,社会工作者”才首次被收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开始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3.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同时也包括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家长和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鉴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一是传统临床模式,此模式视学校为社会中的一种体系,将焦点放在被认定有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的问题学生身上;二是学校变迁模式,此模式针对学校功能欠佳提供补救除弊服务;三是社区学校模式,此模式将工作焦点放在社区组织阻挡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情况;四是社会互动模式,将学生视为学校、家庭、社团和社区体系的一部分,系统地调整学生与每一个关系体系之间的交流关系。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与理念对高校团学工作的新建构

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可行性

第一,在育人理念上,学校社会工作同团学工作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渗透于团学工作原则中,确定团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影响着团学工作的效益。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的价值理念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使得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团学工作中有现实可能性。

第二,在功能目标上,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具有一致性。在高校推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主要体现了其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功能,侧重于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从而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对而言,团学工作以育人”为方向,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塑造,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三,在方法手段上,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具有相通性。两者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很多方法和技术具有相通性。学校社会工作的许多方法、技术和手段都可以在团学工作中借鉴利用,这种借鉴可以改进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高校团学工作的实效性。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必要性

第一,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化,促进其健康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运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学生脱离困境,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学校社会工作是对现行团学工作模式的有益补充。传统的高校团学工作注重对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而学校社会工作能够从个体出发,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有效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基本工作方法,将校内教育、家庭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促成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与联系,从而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构建高校育人平台。

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路径

一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优化团学工作理念,从制度层面推动学校社会工作与团学工作的融合。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三大价值理念,即助人自助的理念、平等和尊重的理念以及服务学生的理念。首先,我们需要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于团学工作育人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参与团学工作的热情。其次,转变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主、学生是客”的模式为主客体互为宾主、互相交流的模式,让学生切实受益于团学工作,切实感受到团学工作教师为人师表、实践育人”的品格和风范。再次,强调服务是社会工作的一大特色,引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强化团学工作的服务意识,既要照顾到育人和理论武装等团学工作日常的服务,也要顾及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

二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建设专业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发展高校团学工作体系。专业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上可以分为三步走。首先,对现有的团委工作教师、辅导员等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团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巧;其次,积极聘用具有学校社会工作资质的专业人员,做好队伍充实工作,形成团学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者并存的局面;再次,加强专业化训练,同时积极推行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监督、评估体系。

三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依托学生社团和社区巩固团学工作的阵地。学校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团体)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强调的是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以科学知识和技巧为基础,通过与案主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帮助案主很好地适应环境。小组(团体)工作方法是利用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动获得经验、行为的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使组员态度与行为发生良性变化。社区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到社区范围内开展团学工作,强调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结合,实现学生自我成长。

当然,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三种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模式与方法。当前高校团学工作面临新时期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新任务,学校社会工作也需要解决本土化、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问题。在高校新的团学工作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借鉴和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现行团学工作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也可推动学校社会的工作本土化发展。

通过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能够做到既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又能给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支持;既注重对学生问题的应急处理,又注重学生的发展式服务;既注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又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既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又促进他们与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共同工作;既利用学校内资源,又能连接学校外资源。通过多方资源整合与努力,共同提升高校团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佘双好.论高校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兼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区儿童社区干预心理健康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社会家庭的主要形式,城市社区中儿童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心理复杂、厌学、脾气暴躁、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性早熟等方面,这些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阻碍和制约孩子发展的一个瓶颈,成为影响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学校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心理健康理论研究水平发展迅速,但无论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来看,传统的心理辅导及治疗模式似乎已经难以适应和解决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二、研究的依据及必要性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为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情绪、身体、智力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儿童时期是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个性初步形成期(7~10岁),利用此时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针对儿童成长时期遇到的心理障碍采取及时的综合干预及个别辅导,能够有效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降低心理障碍的程度。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宣传,学校以学生团辅、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但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的社区的机构资源较为匮乏,也影响了其社会化程度。受传统文化认知因素的影响,很多国人对于儿童早期心理亚健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性干预和治疗,包括学校和家庭都存在这种认知偏差,其集中表现为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人员配备存在较大问题,加上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执行情况严重缩水,难以应对和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也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生长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儿童社会工作创新理念将家庭、学校、社区和社工机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为主并结合社区工作、家庭治疗等相关专业方法,针对性的对儿童开展综合干预工作,对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干预、再造和调试并提供各项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和替代性等功能调节服务,将潜在性的问题加以遏制,逐步纠正认知及心理偏差,解决和恢复儿童功能性失调所带来的问题,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

三、干预对象概况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对成都市锦江区东升社区内出现心理偏差的部分儿童。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分析法:通过问卷,归纳分析出存在的共性的及成因,整合环境资源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与策略;

2.学习观察法:在问卷分析法的基础上,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对出现心理偏差倾向的儿童进行重点观察,对家长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

3.小组工作法:与社区社工站合作,根据年龄分层及心理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组,通过“心理障碍自诊”“人际交往指导”“沟通与情绪管理”“理解与包容”“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等一系列小组活动,客观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个案分析法:对于特殊儿童个案,全方位多视角诊断其产生心理障碍倾向的成因,对症下药,制定干预与矫正方案。

(三)综合干预与辅导措施

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社工机构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多管齐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运用各自的资源和方法多方位,全视角对儿童开展综合干预。

1.学校。学校提高教师及家长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水平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引导和团辅工作,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如开展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等措施;

(1)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课下的行为、情绪等表现,班主任及时进行跟踪观察、干预并谈话;

(2)以课堂问卷、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势利导,通过课堂上给予学生心理品质、行为进行正面鼓励;

(3)心理教研室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团辅工作,通过情景互换、角色互换、策略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深切体验,通过活动了解、选择、判断和整合客观的社会刺激和自我信息,把内外刺激源选择性地内化为自身素质;

(4)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5)成立儿童心理健康防治组,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热心家长及儿童问题专家组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社区

(1)社区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宣传,邀请华西附二院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义诊,儿童心理健康周等活动;

(2)成立社区儿童互助组织、小组,通过小组协作,群体式参与增强互助能力,如小小业主委员会,围绕儿童心理健康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3.家庭

(1)家长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平等相处,增加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通过学习儿童心理保健知识和接受相关培训,以特有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调治孩子的逆反心理,深入的挖掘问题并与学校、社工一道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摆脱心理困扰;

(3)家庭中互换角色,体验角色扮演,以便更加理解对方。

4.社会工作机构

(1)社工工作机构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如成长关爱小组、亲子活动等心理保健活动;

(2)以积极妥善的方式取得孩子信任后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对儿童进行团辅治疗,对于特殊儿童则建立案主档案,进行个案辅导;

(3)承认儿童个别差异,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价值,重视来自自尊的接受者和施予者的真正尊严等基本价值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我们通过多种情景互动模拟、小组工作方法等形式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

四、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选取了成都市锦江区东升社区儿童(5-15岁)24名“问题儿童”,针对其心理偏差及行为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对比以及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干预与辅导后,79.1%的儿童心理健康值达到了健康水平,逐步摆脱了心理困扰,都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21.9%的儿童部分存在行为异常、人际关系缺失、心理承受障碍、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将长期跟踪观察,逐步解决控制。经过我们项目的开展和对项目的实施效果的认真的总结,总结出综合干预对于社区儿童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一)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一系列综合干预与辅导,在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自信活泼的学习生活态度,对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收到了很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及亲子关系。对于家长来说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系统知识的讲解,在家庭教育中在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体验,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特殊品质,帮助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家长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改进了教育方法,增进了亲子能力,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逐步探索平等与孩子“交往”,以更加灵活、变通且具有弹性的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走出权威式、保姆式的教育观念误区,同时身教重于言教。

(三)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教育促进。将现代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付诸于实际、结合社区和家庭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服务于社区家庭,有效推动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将专业特长带进社区,将所拥有的理论运用到了实践并获得实践的经验,其价值得到了体现;从实践中提升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及家庭教育科研教学的不断发展。

(四)促进社区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工作方法的创新模式可以促进社区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形成和发展,拓宽和加深服务领域;为其他社区相关机构组织提供现实可操作性经验和借鉴;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组织,创新发展现代社会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效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现有组织和机构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要求,促进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创新型建设。

五、儿童心理问题干预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我国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干预与辅导的整体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得到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水平较高的专业化队伍是当务之急。

(一)儿童心理健康研究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我国心理学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离老百姓很远,不够平民化,尤其与学校、社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需要开发出更多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儿童以及社区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亟待发展和支持。

(二)专业机构资源及人才紧缺。目前我国针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的专业性机构较少,主要由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老师来完成,但由于总体研究水平有限,个别机构技术力量仍无法满足求助者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及老师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

(三)学校及家庭重视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父母有时迫于生计从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愈发凸显。学校虽然都有开设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导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执行情况严重缩水,难以应对和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家庭和学校的忽视将不利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也影响对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针对儿童发展时期的需求,我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综合干预提出一些建议。

(一)社区积极开展各种亲子活动,以改善亲子关系,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宽容理解,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创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促进和谐家庭与社区的建设。

(二)加强和提高学校及家庭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素质教育水平,切实发挥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的作用,不流于形式,建立长期心理素质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而不流于形式。

(三)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体验有益于青少年儿童形成特殊品质,提高儿童处理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接纳外界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独立意识。

总之,我国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综合干预与辅导及相关的教育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相关组织机构及整个社会的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对与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进行整合,强化社区、学校及家庭的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模式、辅导模式,针对性的对儿童开展一系列工作,将是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文学院)

本项目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213672005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李虹等编著:《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四版

[2]朱琦、张庆林:《国外关于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29卷第1期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篇3

在职业教育领域,美国政府一直试图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工商企业融合在一起,使之受到全社会关注,成为全社会的企业。198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合培训方案》,强化了州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责,以及工业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力度。1984年颁布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则进一步强调工商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间的合作。1991年,美国劳工部成立了“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其宗旨是帮助学校了解如何改革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取得将来在职场成功所需的高素质技能。1994年,克林顿政府通过了《学校到职场机会法案》,开创了以法律形式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的做法。美国政府根据法案要求,拨出专项经费用以开展校企合作,同时要求各州政府建立“学校到职场”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美国还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全面负责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开发。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极大地改善了美国五十多个州及各行各业自行其是、要求不一的混乱状况。由于“国标”要体现最新科技及工艺水平,能够有效改善工人的劳动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使得美国劳动力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奥巴马上台以来,也一直极力促进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社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2010年,奥巴马提出向社区学院增加拨款的决定被国会驳回,但他仍然运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来帮助两年制社区学院发展。奥巴马号召通过公私合作和慈善事业来帮助社区学院实现培养更多学生的目标,以改善职业培训和促进劳动力发展。

二、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美国职业教育遵循联邦政府引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以地方为主、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的管理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美国的许多州、学区和学校都能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验性的校企合作改革。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中,也由此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合作主体的不同,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分为三种模式。

1.学校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遍布全美的众多技术学院和社区学院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战场,修业年限为两年,可授予副学士学位。除此以外,社区学院还具有基础教育、转学教育等职能,具有立足社区和为社区服务的宗旨。社区学院为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积极与当地社区和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据此开设相关专业,再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和招生计划,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区学院中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分为专职与兼职两类。以兼职教师为例,其主要来自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由于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因而使其所授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行业最新的技术。

2.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是发展职业教育最不可缺少的伙伴。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美国许多企业逐渐将教育视作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从而将开始将其看作为一种产业。由于众多美国企业开始认识到员工素质对企业市场竞争力能产生重要影响,加上美国公立教育系统爆发出了教育质量危机等原因,美国有不少企业纷纷主动投向职业教育领域,不仅参与联邦政府号召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而且也以企业集团化经营的模式直接介入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寻企业与职业教育的互动与合作方式。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采取契约的模式。所谓契约模式,是指由企业牵头与政府部门、学校联合起来与家长及学生协商订立契约,约定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美国较为成功的校企契约模式例子是波士顿契约和底特律契约。以后者为例,1989年,底特律大商会发起制订“底特律契约计划”,旨在将底特律地区的本地主要企业与公立中学联合起来。参与该契约的主体除了企业、学生、家长之外,还包括劳工组织、社区团体、州及市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密歇根州的18所大学、电视台等。学生签约后,就能如约得到暑假工作、实习训练岗位、未来就业以及奖学金等多种待遇和机会。这项举措大大加强了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提高了教学与实习质量,使得签订“契约”的学生毕业后深受各界欢迎,推动“契约”的规模不断增加。

3.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打通不同类型和层级之间的教育,促进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有巨大影响的“从学校到工作”(STW)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STW之所以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焦点和热点,是由于联邦政府通过《学校到工作过渡多途径法案》、《卡尔•D•珀金斯法案》修订案等一系列法案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从而使得“从学校到工作”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性决策。

三、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从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同类型和模式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STW战略的实施过程看,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1.重视立法,以法律规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

可以说,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运用立法的手段干预各州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发展历史。缺少政策和经费支持,校企合作的实施则是无米之炊。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斯密斯—休斯法案》、《莫雷尔法案》、《国防教育法》、《退伍士兵权利法案》、《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从学校到工作多途径法案》、《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案不仅奠定了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法律基础,而且通过立法强调联邦政府为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指导框架和经费支持。

2.建立了一套由联邦政府引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以地方为主、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这种管理机制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在这种管理机制下,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形成互补共赢的局面。联邦及州政府从政策、法律和经费层面进行全面协调,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及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激发了企业加入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也看到了校企合作本身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和教育效应,从而也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3.重视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专业发展。

校企合作得以实现最终都必须依靠人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教学人员、咨询人员、专家和协调人员等都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主体。他们必须拥有丰富的教育学、课程、行业及学生群体等方面的知识与素养。美国联邦政府和学校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对经验性还是学术性的教学人员,都非常强调和要求他们必须了解青少年的发展和学习理论,包括各种学习风格以及未成年人发展的阶段。为此许多学校都开发了促进学校工作人员专业发展的大量项目,逐渐加强他们的专业实践,以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策略和改革目标。教育系统的行政人员也把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学区和行政区管理部门的优先项目。

4.重视课程改革,积极推动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校园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实习环境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危险化学品安全范例(3篇)

    - 阅0

    危险化学品安全范文一、明确工作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求,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全面形成全社会对危险化.....

    危险作业管理制度范例(3篇)

    - 阅0

    危险作业管理制度范文论文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论文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却隐藏着许多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准确无误地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原.....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