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篇1

[关键词]《暮光之城》系列影片;浪漫主义;真爱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WXOO8)。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以下简称影片)取材于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同名小说,到2011年11月已上映了《暮色》《新月》《月食》《破晓(上)》四部,每上映一部都引起了广大影迷特别是“80后”“90后”观众的热捧。美国《时代》周刊如此评价《暮光之城》:“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如简•奥斯汀,达到了浪漫主义的一种极致。”[1]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它的出现对于英国文学乃至欧美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的本质就是对人类的本能和感情的宣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再造新世界的极大憧憬和理想。一般来说,浪漫主义艺术家会对其深入人心或创造想象的人物、景色和事件进行描写;浪漫主义还注重夸张,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对于非凡的、陌生的、古怪和迷人的事物的浓厚兴趣。因此,渲染神秘气氛、热爱大自然、表现理想、抒发感情、推崇超现实的人物、想象丰富、充满激情也就必然地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2]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运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

强调视觉效果,突出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总是用积极的、夸张的、及其夸大的想象手法表现内容,它因超出了人们惯常的接受心理而引起人们的惊异和惊奇感。为了突出主观理想和情感,大胆的幻想、奇特的夸张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主要的表现手法。在影片中,女主角贝拉的扮演者被塑造的犹如古希腊中的美女海伦一样,有着惊世骇俗之魅力;男主角吸血鬼爱德华是一个长生不老的吸血鬼。夸张的表现方法运用镜头对塑造男女主角美感上达到了极致。

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自第一眼见到贝拉,闻到她的气息,爱德华就被深深吸引。作为一个吸血鬼,他的嗅觉敏锐无比,她的气息就像海洛因,令他迷醉又欲罢不能。他拥有读心术,可却偏偏读不懂她。他想要保护她,又怕伤害她,只能在本能和灵魂的斗争中挣扎。

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影片里,爱德华这个吸血鬼刻画的十分完美:他时而是别墅里的王子,时而是飞檐走壁的蜘蛛侠,时而是叛逆桀骜的浪子,时而是苍白冰冷的杀手。但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女人,为了她,可以背叛这个世界,爱到极致,生死相随。这种一半魔鬼一半天使的特质,让这个角色更加丰满。女主人公贝拉敏感而专情、柔软而执著,她从一开始就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去爱,为了能和爱德华在一起而甘愿放弃一切,主动要求爱德华将她也变成吸血鬼,所以她能实现常人不可企及的梦想。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物性格是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的,有时甚至是怪诞的。”[3]爱德华是卡伦家族的一员,他们是一群吸血鬼,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外表、高贵的气质、苍白的冰冷的皮肤。他们从不睡觉,以动物血液为食。同时他们个个都拥有强大的超自然的能力,如爱德华拥有超人的速度和读心术的能力。爱丽丝则能预见未来。影片还塑造了狼人的形象,他们的外表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身材异常魁梧,肌肉发达,十四五岁就长大成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自我复原的机能,能随时变成凶悍的狼的形状,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和极快的奔跑速度。在黑夜的密林里他们四处巡逻,为保护人类的安全与嗜血的吸血鬼展开角逐。

二、描绘大自然,渲染神秘、

恐怖的气氛,涂抹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强调感性、想象、直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对于大自然有深深的热爱之情;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大都着力描写大自然景色,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4]注重人与大自然的统一。

故事发生地福克斯的阴雨连绵使整部影片呈现出略显阴暗的色彩,很好地烘托出了神秘惊怵的气氛;同时优雅的灰蓝色调也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东方水墨画似的空灵迷离。高大的红衫、墨绿的针叶林、绵延的长河、皑皑白雪的山涧、远处山峦渐次浓淡等富有诗意的瑰丽画面将影片中人鬼相恋的特殊情感烘托得唯美动人,而背景音乐动人心扉的旋律更是增添了影片的抒情浪漫色彩。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比如影片中的几个经典镜头:爱德华在阳光下全身熠熠生辉,就像古希腊的完美雕塑;爱德华背着贝拉飞翔在参天大树上、群山间;卡伦一家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打棒球;贝拉与爱德华静静地躺在如茵的草地上脉脉对望,或默默地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相视而笑;他们度蜜月时在深蓝色的大海中缓缓相拥,等等。不着一言,纯真的爱慕已渗入绿色的大自然中,臻于“天人合一”的浪漫意境。这些自然景观通过电脑特技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不知不觉地走入故事深处沉醉其中。

三、讲述骇人的传说,

设计离奇曲折的情节,增添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一词起源于中世纪被称为“传奇”的民间文学体裁,浪漫主义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极感兴趣。传说人类、吸血鬼、狼人原属一家人,他们的父亲免于瘟疫,留下来三个后代,其中一个被带病毒的蝙蝠咬伤,从此成为吸血鬼族群的先祖;另一个被带病毒的狼咬伤,成为狼人族群的先祖;而最后一个幸免于难,成为人类的先祖。影片利用了这个传说,当雅各布以狼人的身份出现在贝拉和爱德华两人之间时,引出了人类、吸血鬼、狼人三个种族之间的对立与抗争,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常常追求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表现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事件、环境,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等等非现实的手段注重理想境界的构筑。

比如,《暮色》中贝拉初到福克斯中学结识神秘的素食吸血鬼爱德华,互相倾心的两人,在爱情与危险间摆荡,是第一个离奇的情节。影片将主人公青春期的情感困惑与扑朔迷离的感情纠葛刻画得真切细腻,丝丝入扣的描绘与唯美的画面唤起了观众的无尽想象,亦真亦幻的故事和曲折诡异的情节吸引着观众。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篇2

活动背景:

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贯彻落实我院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学习、自强、关爱、奉献""活动宗旨,推动我校学雷锋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推动我校校园文明建设,提高我校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倡导文明新风尚,培养文明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特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

活动主题:心系雷锋?爱洒三月

活动内容:

届时美术学院会服从校青协安排,在同学有时间是上门义务作画或者同学会把照片发给我们,然后我们会把已画好的画送到同学手中,以体现雷锋精神。

活动二:xx中专义务助教

主题:"我服务,我快乐"

活动意义:帮助xx中专的同学更了解美术,和喜欢画画的同学进行经验交流,服务同学,充分体现雷锋精神。

时间:3月10日

地点:xx中专

活动对象:xx中专全体同学

活动主要内容:帮助xx中专的同学了解更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

活动注意事项:

1.xx中专的同学都是有一定的残疾的,我们一定要在教助同学时要注意礼貌问题,禁止嘲笑、歧视等行为,我们要一一种平等的身份和他们交流。

2.活动中志愿者不要擅自离去,如有特殊情况需告知当天带队的同学。

3.服务中记得保留照片,结束时记得开活动证明。

物资准备清单:素描纸8K2包10元

速写纸8K2包10元

铅笔各种B数10元

总计:30元

主要负责人分工:林淑芷谢箐菲胡雨薇

xx学校现有按摩推拿、电子商务、服装设计、绘画装裱等六个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专业。学校里的600多名残疾学生大多来自全省各地的贫困家庭,经过各地残联的推荐和选拔来学校就读,xx它是个残疾人的中专院校,在该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肢体残疾或聋哑残疾人,并且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

见到这种情况,我们决定为xx的学生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缺老师,我们就给他们带去热心的学子讲述专业知识,他们缺书籍文具,我们就在学校里策划进行了募捐活动,为xx的图书馆添多几本书,所以我们每个周末都会组织同学到广州xx中专学校进行义务助教。而且这是我们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到xx中专学校的义务助教活动,已经有好几年了,xx的学生带去文具,让他们不要再舍不得用自己的纸和笔。目前,我们的义教活动还在继续进行着,并且活质量每年都有所提高,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支持和xx中专的认可。

活动三:私宠之家做义工

主题:"伸出援助之手,给它们一些关爱"

活动意义:为了弘扬国际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响应学院号召,把奉献,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进行爱心接力,3月份我们讲继续我们学院的常规活动,去私宠之家做义工(照顾流浪宠物),也是我们的常规活动之一,为更好的体现雷锋精神,我们将更加努力、奉献更多的爱心来照顾、关爱这些流浪宠物

时间:3月17日

地点:广州番禺咯溪南浦岛沿沙路私宠之家

活动对象:流浪的宠物

活动主要内容:活动当天的项目是为失宠之家的那些无家可归的动物们带来温暖,照顾和喂养这些动物。

活动注意事项:

1.因为路途比较远,请志愿者自行准备零钱以备搭BRT,

2.到达之后要听从管理员的安排,注意自身和宠物的安全。

主要负责人分工:李洋赖琪

"伸出援助之手,给它们一些关爱".我们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结合我们的实际,坚持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善待它们。活动当天的项目是为失宠之家的那些无家可归的动物们带来温暖,喂养这些动物。

活动要求

1、所招的志愿者需投入自己100%的热情,服务师生,服务大众,充分体现广师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发扬雷锋精神。

2、去天河公园服务站值班的同学需将志愿者马甲穿好(服务站有志愿者专用马甲),女生不可穿裙子,男生不可穿背心,需穿浅色上衣,深色裤子,值班时不可玩手机,面对群众时要注意礼貌。

2、志愿活动具体内容、组织方式、活动时间届时美术学院会服从校青协安排,尽自己的一份力,学习雷锋精神。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

社团声音:

减少流浪生命而不是制造流浪生命

当你从动物救助组织或个人手里领养宠物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的行为使社会上减少了一个流浪的生命;而当你从一个非法的市场里买一个宠物的时候,你则纵容甚至帮助制造了更多的流浪生命。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人人都知道有买的才有卖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去光顾非法猫狗市场,这类市场就会自生自灭。而现在猫狗黑市屡禁不止的原因,就是因为善良无知的人还在不断地光顾,还在不断地为非法经营贡献金钱!

——北京领养日新浪官方博客博文《领养,比买一只宠物的意义要大很多》内容节选

不要让无序繁殖蔓延人间

请不要购买纯种犬,即便你好命买到一只比较健康的纯种犬,请你了解下它们的父母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它们都是激素狗,无良狗贩为了让它们多排卵多下狗大量注射雌性激素,促使它们多多繁殖,繁殖犬只命运悲惨,培育纯种狗是将它们引向死亡!不要让无序繁殖蔓延人间!随意繁殖,只会造成抵抗力下降,疾病横行!你买到的是它们的孩子同时也是他们的血泪辛酸和屈辱!!Thepuppymill-狗贩的利润制造机器,纯种犬的地狱!!请告知一切可能的人:你的购买导致悲惨,请以领养替代购买!

——瑞家志愿者团队新浪官方微博微博表明无序繁殖会导致被繁殖犬只的悲惨命运

众生平等,关爱生灵

众生平等,让我们从每个人做起,关爱我们身边的众多生灵。抵制只接受纯种猫狗的理念,以领养代替购买。

——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新浪官方微博简介

名人声音:

少一次对生命的买卖,多一份对生命的保护

捡来的它们乖得不能想象,珍惜新家的小心情让人心酸。领养代替购买吧!少一次对生命的买卖,多一份对生命的保护。

领养代替购买,让我们给世界更多的爱。流浪过的狗狗更懂得爱人,它们出奇地懂事,出奇地会照顾人的感受!因为怕再失去温暖的家,它们更乖得让人心疼!如果你打算付出十五、六年的精力来照顾一只小狗,希望你领养代替购买,谢谢!

——演员孙茜新浪微博,说出了自己对领养狗狗的感受

领养狗只,拒绝购买

那些流浪狗如果没有被领养的话怎么办,它们就会被安乐死,所以我希望我的歌迷朋友们,如果你真的想养动物的话,不用去买,你可以去领养,因为领养你可以找到很多你喜欢的动物啊,重点是它可以跟你直接眼对眼地对看,“带我回家,带我回家”,它希望你可以带它回家,好好照顾它。

——罗志祥和被救助的混种狗Bobby共同替亚洲善待动物组织代言,向歌迷呼吁:“领养狗只,拒绝购买”

狗民网网友声音:

问题总有两面性,只能择其利益最大化者

人生而平等,狗狗也是,单纯用品种来区分也是歧视的一种。

支持领养代替买卖,并不是说购买狗狗不对,狗市的存在固然好,能让有需要的人买到自己心仪品种品相的狗狗,但不可否认也正是因为狗市的过热导致部分狗狗被当做生育机器,也因为不少不负责任的主人买狗却不爱狗,最后丢弃狗狗,造成了流浪狗狗的产生。相对而言,弊略大于利。

而领养狗狗不但减轻经济支出,使得钱款能更好地改善狗狗的生活。更能使狗狗不分三六九等高低上下欢愉地生活。我们出生,不能选择自己丑陋或者美貌,富贵或是贫穷,健康或是残障。对于狗狗而言也是一样的,它们同样不能选择自己的品种品相身体状况。那么将心比心,流浪狗狗就因为自己长得不好,身有残缺而活该被抛弃,活该被伤害吗?

问题总有两面性,只能择其利益最大化者。在狗狗的领养与买卖中我宁愿选择领养。

——狗民网网友FLORAHAR对“领养代替买卖”表示赞同

爱狗之心人皆有之,但责任心才是重点

我觉得,领养的始终感觉是别人送的,欠别人的,还是没买来的感觉实在。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就像水果,有的人喜欢苹果,有的人喜欢西瓜,不喜欢吃西瓜不代表这个人就不喜欢吃水果。所以同理可证,喜欢狗的人不代表每个品种都喜欢。就像我,我爱狗,但是也有不喜欢的品种。花钱在正规的地方,买一只健康的、自己喜欢的狗狗,并能一辈子对它负责、不离不弃,不亚于去领养流浪狗。如果每个人能保证不抛弃自己所养的猫狗,世上也就不存在流浪猫狗了。这同样也是在做贡献。

——狗民网网友samoyeqq对“领养代替买卖”的问题持反对观点

因人而异,因需而异

如果你只是单纯想要一个小生命的陪伴,不追求它长得多漂亮,不要求它血统多纯正,那么领养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你非常注重狗狗的外表,喜欢某一个特定犬种,本身有轻度心理洁癖无法领养流浪狗,那么购买就是最佳途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花钱买狗狗的人抛弃狗狗的几率也非常高。因为它们花了钱,对狗狗就有很多期许,比如期待它长大后变漂亮、血统纯正、听话等。但往往在饲养过程中发现自己“买的不是纯的,被坑了”,于是就产生了抛弃心理,这样的人非常多见。很多流浪狗,被卖掉的二手狗,都是主人自私地以为狗狗长大会变漂亮,却无知地接受不了狗狗的“尴尬期”,觉得带不出手,就送掉或者低价卖掉,更狠的就是干脆抛弃。

——狗民网网友xiaofeirou对“领养代替买卖”的问题持中立态度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篇4

早年作为“九叶”诗人之一的穆旦,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延承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风格,这种清新朴素的诗风与其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大量翻译不无关系。作为诗人,他赞同艾青所提出的“诗的散文美”的主张,提倡缀取富有诗意的口头语言入诗,提炼诗歌语言的口语美,他曾经引用并赞同艾青如下意见:“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经过脂粉的涂抹颜色,充满了生的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1)这种对诗歌语言日常化、普通化的追求,无疑会让人想到华兹华斯对于浪漫主义诗歌语言形式创作革新的巨大贡献。华兹华斯在其1800年写的序言中提出:“我给这些诗定下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普通生活力的事件和情境,尽可能通篇都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叙述和描绘它们,同时又给它们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相比较于18世纪风行的华丽词藻而言,浪漫派诗歌是一次诗歌语言形式的改弦更张,以其简朴、直白打动读者,给人带来别样的审美享受。如果没有华兹华斯的努力,英诗的词汇将长时期被禁锢在新古典主义的华丽词藻和委婉词汇中。更重要的是,浪漫派的诗歌语言虽然好似日常语言,但其又不同于日常语言,这是因为在具体的语境中,普通语词也被赋予了不普通的内涵。

追随华兹华斯的脚步,穆旦也始终致力于用现代汉语的白话来表达诗意,被王佐良称作“中国新诗里最少用成语,套话的新颖的风格家。”(2)徐志摩在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之下,也尝试着革新文言文使用白话文来进行诗歌创作,写出了语言直白素朴但又意境深远的新诗,“成为黄遵宪发起的、胡适推动的‘诗界革命’后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的中国诗坛的主将。”(3)

诗歌主题。在诗歌主题表达方面,中国浪漫主义主要是受西方19世纪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包含着强烈抗争精神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强调自我表现,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基础上,反抗阶级压迫,充满了革命的斗志。

《哀国难》是穆旦的一首充满爱国主义、表达革命精神的诗歌,诗中表现了深重的忧患和急切的心情。诗歌洋溢这呐喊的呼声,号召大家起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诗歌以“坟墓”的意象来比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同样的比喻又可以从雪莱的那首洋溢着革命激情的《1819年的英国》中找到:

垂死的老王又疯又瞎,国家之耻!/孽子孽孙的公侯是世人的笑料,/……/宗教无耶稣,无上帝,有经而不看。/议会维护着历史上最残暴的法案——/把这些埋葬了,将有神灵跳出坟头,一身光芒,来照耀这暴风雨的时候!

诗人把当时的英国社会也比作了坟墓。而《哀国难》诗歌结尾处那冲出池塘飞上高空的几只水鸟,无疑是一种革命者的象征,这与《1819年的英国》结尾处那跳出坟头的神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有着相同内涵的隐喻,同样都表达了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穆旦研究的创始者、他的朋友王佐良这样描述当时的穆旦:“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4)

中国浪漫派诗人在歌咏爱情及表达生死观的主题上,也明显是受到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徐志摩对死亡的歌咏可以追溯到济慈生死观。济慈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实现其爱情的理想和诗歌创作事业理想之前就离开了人世,因此在其诗歌当中总是透着一种对可望而不可及事物的患得患失的彷徨心态。济慈的诗歌也总是歌颂死亡,似乎只有在死亡中才能找到永恒,才能实现其对理想爱情的渴望。济慈的《夜莺颂》和《灿烂的星》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比生命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5)而徐志摩也因其曲折的爱情经历使他寻求一种死亡的解脱和永恒的平静。徐志摩追求一种单纯的浪漫的爱情,但这种爱情似乎总是可望而不可及。梁实秋在其《梁实秋散文:关于志摩》的书著中写到:“……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6)这样的评论不免让人想到济慈的《希腊古瓮颂》。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所歌颂的希腊古瓮是一件上面刻有浮雕的艺术品。它既有瓮的圆形之美和大理石的洁白滑润,又有雕刻的图案之美和人物、情节的吸引力。(7)诗歌整个第二节都贯穿了一种新批评派所提出的一种悖论的语言结构:尽管行为者是静止的,但行动却一直在继续;歌曲不会停止;情人不能离开他的歌曲;而即将被亲吻的少女却永远不会被真正地吻到,她将保持这种不变的美。永处于追求状态的东西才是美,才是爱,这在诗歌的主题上给了徐志摩很好的启示。

想象之力。E·伯恩鲍姆(E.Bernbaum)在《浪漫主义运动入门》(第301~302页)辑录了浪漫主义定义的精当选例:与理性和真实感相对的想象(尼尔森);敏感的想象力异乎寻常的发达(黑尔福德);一种对于感情生活的突现,它受想象活动的激发与引导,反过来,又激发并引导想象活动(卡扎明)。如此多的概念都把浪漫主义与想象联系到了一起,可见想象在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中起到了怎样非同凡响的作用。就连浪漫派诗人们,也都在创作背后的诗艺总结中强调了想象的伟大力量,他们高扬创造性想象的独特作用和魅力,突出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浪漫主义时代,文学实际上已经是在变成“想象性”的同义词。

浪漫主义诗人赋予想象力于高于“事实”之上的特权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正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激昂高涨而后又被残酷压制的时期,而英国靠着18世纪奴隶贸易中和帝国主义的海上霸权所攫取的巨大利润,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资本主义强国,新的资产阶级体制无情地压榨工人的血汗。浪漫派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情怀直接导致了他们转而寻求通过想象产生的理想世界的真与美,在想象的世界里找寻精神的慰籍。创造性想象是诗化这个世界的手段。而且,个性的自由和情感的抒发成为时代的呼声。无独有偶,20世纪初期的中国也是一个新旧体制更换的革命年代,封建专制刚刚被推翻,民主共和尚未成形。这种情况下的中国诗人们,就很容易走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在想象中歌咏理想、抒发情怀,在自然中寻求慰藉,体现了西学东渐的中国新文学潮流。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应以日常生活,特别是以乡村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用人们的日常语言而不用雕琢的诗的词汇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事件或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辉。华兹华斯提出关于创作的一条理论就是想象力的作用。他认为任何作家都必须能在外界的刺激停止消失的情况下,能通过想象这“内在的眼睛”(inward-eye)在脑海中重新见到激动人心的鲜明景象。(8)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刈麦女》就是取材于普通的苏格兰田园生活,但是在诗人丰富想象力光辉的照耀下,平凡的题材蒙上了非凡的异彩:诗人将苏格兰少女在田间劳作时之所唱比作了夜莺与杜鹃的妙啼,这种类比不仅是赞美了少女的婉转歌喉,更将其比作了只有小鸟才会发出的自然之声,在孤独刈麦的少女俨然成为自然中和谐的一份子,给疲惫的旅人带来精神的鼓励与慰藉。而且,诗人也凭借少女的自然灵透的歌声,使其丰富的想象力驰骋到了边远的阿拉伯沙漠和赫伯利群岛,意境深远。

浪漫主义诗人们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在大自然中、在充满奇异的梦幻之旅中找寻逃避现实的良药。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塑造大量的意象,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诗人对于理想的美好世界的向往。在浪漫主义美学中,想象被看作是艺术过程的中心,是创造性的变革力量。

蔡其矫的诗中也是洋溢着想象力所创造出的非凡生命力,普通的题材却绽放出美妙的意境。

以我观物:追求情感,崇尚自然。华兹华斯在《第二版序言》(1800年)宣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论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新古典主义者那里,诗歌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诗人所忠实的是自然对象;而在浪漫主义者那里,真正的诗歌并不描绘外部现实,而是抒发诗人的情感,诗人只需忠于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即可,诗歌被认为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倾诉。但这种情感并非最初的原始情感,而是一种与想象相结合的事后在平静中回忆起的情感。浪漫主义是一次美学上的改弦更张,充分释放了个人的情感。浪漫主义诗歌是直抒胸臆的感情表达,从诗歌所表现的物我关系上,也即主客体关系上,是强调主体的。浪漫主义的抒情诗大都采用以我观物的视角来歌咏自然,体现了情寄自然的情怀。英国诗人几乎没有谁像华兹华斯、济慈那样热切地欣赏大自然,在对大自然的歌咏与赞美中,抒发了自己崇尚自然的热烈情感。

中国浪漫诗人受到了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风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采用的是以我观物的主客体审美关系方式,追求的是自己主观情感和主观态度的强烈外露,蔡其矫曾说:“胸中燃烧着混合血肉和灵魂的感情,才产生诗。真情是诗的最大支柱。”浪漫主义诗歌所强调的强烈情感也并非是极端的个人的情感,而是一种理智的掺杂各种因素的情感,也需要有客观对应物的意象来进行感情的表达。除了关于自然和想象作用的新观念外,还有两个因素培育了浪漫主义抒情诗:崇尚情感,追求自然。浪漫的情感总能在大自然中找到适当的意象,藉此抒发自己的情怀,不仅如此,无论是蔡其矫还是华兹华斯,都是歌颂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在华兹华斯一首叫做《我独自游荡入浮云》的抒情诗里,诗人描写的是在独自漫步湖边时突然看见一片水仙,在对水仙在风中摇曳、无羁无绊的姿态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后,点明了这样一幅自然美景带给心灵的鼓舞和安慰:

我凝视,凝视,但没有料到/这景象带给我多么丰富的酬报/现在,常常当我在睡椅上半卧,/情思空虚,心情低沉,/这些水仙花就在我的心灵的眼前闪烁,/慰我孤寂的心情/到我的心感到欢欣鼓舞/加入了水仙花们的欢舞。

这时诗人突然将湖畔一片普通的水仙花上升到一个不平常的高度,用他自己的想象作为照明,将想象的异彩投射在这片水仙花上,使它们涂染上非凡的神采,成了一种精神力量的化身。每当诗人在寂寞忧郁时,美丽的水仙都能够带给诗人无比的愉悦。在浪漫主义诗歌中,自然景物常常被赋予人的生命和情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水仙那生机盎然的姿态,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能够给诗人以力量。

蔡其矫在其《看海》中,描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给他带来的情感的震撼和心灵的提升:

每一次看到蓝色的大海,/我的感情都得到了更新,/好像太阳在落海浴洗后,/在更光明地向碧天上升。

代表自然的大海,能够更新并提升诗人的情感,在经过了自然的洗礼之后,诗人焕发出无比的神采。这种从自然中寻找力量、美感和智慧的要求,无疑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如出一辙。借自然环境而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情感,以主观观察客观,以客观表达主观,这便是英国浪漫派诗人在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带给中国诗人的一种审美视角。

浪漫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还是诗歌的创作理论,都是给世界文坛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对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英国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缕春风,为革命时期的中国文人们注入了创作的激情和勇气。中国浪漫派的诗人,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到题材内容的表现,从想象世界的情感抒发到对大自然的“以我观物”,无不显露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这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西学东渐,不仅再一次高扬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而且也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

注释:

(1)穆旦:《他死在第二次》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3)张玉红:《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中国诗的影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1期。

(4)马瑞红、彭金山:《穆旦浪漫主义情结的深层原因及影响》,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5)徐志摩:《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的夜莺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梁实秋:《梁实秋散文:关于志摩》,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1篇5

关键词:巴洛克小说;中世纪传奇;现代主义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138-05

小说是欧洲文学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类,尽管它产生的时间较晚(一般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但由于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和较为自由的表现方式使其迅速成为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主要的文学样式。然而学界对欧洲小说史的研究中却难觅巴洛克小说的踪迹。巴洛克作为一种普遍的文艺现象,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叶,曾广泛地存在于欧洲的绘画、建筑、文学、音乐、服饰等多个领域,其强大的生命力甚至延续到现代主义文学。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定,欧洲小说史应该有巴洛克小说的一席之地。

其成就和地位固然不能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或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相比拟,然而我们不妨套用柏格森关于意识流的名言,西方小说的发展史并不是片段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一般“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其中那些标志性的阶段固然令人瞩目,然而它们必然是有前因和后果的,而且也正是在对这些前因后果的追溯中,我们更能把握每一个阶段的文学现象的深刻意义。

一、巴洛克小说及其特点

我们先要对巴洛克小说作一个大致的界定。先谈“巴洛克”,它既可以指存在于欧洲16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的一种文艺思潮,也可以指一种美学范式。在这里我们将巴洛克与特定时期的文类相连,因此主要的指义为前者;其次关于“小说”,我们采用普遍被认同的规定,即一种用散文写成的叙事性的文类[1](P6)。

关于巴洛克小说的特点在文学史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因为巴洛克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并没有在鲜明的旗帜下形成和发展;作为一种美学范式,也不像西方美学史上许多美学流派那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甚至连“巴洛克”的得名也来自于它的反对派――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歧视性的抨击中;那么对巴洛克小说的专门论述就更加阙如了。我们参考近年来对巴洛克艺术和美学研究的成果,再结合大致在欧洲16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的相关作家作品的创作实践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1.常用虚幻、怪诞的艺术风格表现严肃的主题

艺术风格的怪诞被认为是所有巴洛克艺术共同的特点,也是小说之所以判定为巴洛克小说的基本条件。这一特点甚至可从词源见出:作为艺术史概念的baroque,其原文一说来自于中世纪拉丁语barooco,意为“荒谬的”;一说来自葡萄牙语barroc,或西班牙语barroec,意谓“小石子”或“不规则的珍珠”。总之,各种语源都指向同一个意思:不合规则的艺术。法国古典主义给予这个词的普遍定义:古怪的、浮夸的、可笑的、不自然的。[2]然而这并不等于巴洛克小说毫无意义,相反它们往往蕴涵着关于人生、社会或宗教的严肃主题。下面以巴洛克小说《巨人传》为例说明:

《巨人传》的作者拉伯雷本身就是一个怪才,少年时期被送到修道院做修士,却广泛地涉猎人文学科,通晓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建筑、法律等多种学科,掌握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后来担任受人尊敬的圣・彼埃尔修道院长德斯狄沙克的私人秘书,却写出了“离经叛道”的《巨人传》,不得不四处流亡,还曾被投入狱。

《巨人传》的情节也如同作者的身世般离奇怪诞,主要叙述巨人国两代国王的奇闻异事。前一代国王高康大从母亲的耳朵里出生后,每天要喝一万七千多头牛的奶,穿一万二千多尺布做的衣服。长大后游学巴黎,将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取下来做马铃取乐。为反击敌人入侵,随手拔起千年的大树做兵器,又放一泡马尿淹死敌军无数。其子庞大固埃同样高大无比,加之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百艺皆通。以后游学巴黎,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几分钟就解决了巴黎法院几年都未解决的案子。结识巴奴日后,两人一起去寻找装有人生启示的神瓶,期间对所遇到的各种社会怪相进行辛辣的嘲笑,最后得到神瓶的启示:“喝吧!”

小说中有民间文学般的神话人物,然而又不是“高大完美的”,往往流于油滑粗俗;故事情节复杂离奇,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有时甚至荒诞不经。然而小说的主题却严肃崇高,极富现实意义。作者一方面以夸张、滑稽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的黑暗、腐败,另一方面以巨人的形象热情歌颂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自信及冲破封建束缚的决心。可以说拉伯雷在哈哈的笑声中,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向我们表达对封建教会的辛辣讽刺和对人本主义的崇高礼赞。

2.流浪汉小说式的结构

所谓流浪汉小说(Lanovlapicaresca),16世纪中叶诞生于西班牙。其基本特征为:由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多为流浪汉),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或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漫游经历。这种结构有如珍珠项链,其中以主人公的行踪为主线,其所见所闻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像珍珠似的被这根主线串联,而这些“珍珠”(事件)之间往往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结构显得松散,但好处是内容的包容量大,且可自由伸缩。这是欧洲小说起源时期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巴洛克小说处于小说发展的幼雏期,多采用这样的结构不足为奇。也许在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眼里,这种结构缺乏一个有机的体系而显得枝蔓松散;然而对于巴洛克的小说家们来说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因为它可以自由穿插、包罗万象,也可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以德国17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巴洛克小说《痴儿西木历险记》为例:

格森豪威尔的小说《痴儿西木历险记》,以欧洲“三十年战争”为背景,叙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西木所经历的各种苦难和屈辱,从一个天真无邪乡下土孩子,变成了一个狡诈圆滑、深谙人情世故的、有“身份”的人物的故事。主人公西木原本是孤儿,自小被一位村民收养,思想非常单纯。后来“三十年战争”爆发,他在战乱之中四处逃窜。一天夜里他在森林中偶遇一隐士,隐士对他的愚钝无知感到惊讶,便教他种种知识和道理,西木便与隐士为伴。隐士去世后,西木被卷入动乱的社会,先后做过仆人、宫廷小丑等。后来进入军队服役,由于此时西木已变聪明圆滑并深谙人情世故,在军队里不仅屡建战功且混得如鱼得水。但后来又被骗到法国,陷入巴黎的“爱神之堡”。在逃跑回国途中不幸染上天花,最后沦落为骗子和强盗。西木在经历了人生的波峰浪谷和社会的人情冷暖后,最后终于彻悟,重新返回森林过起了隐居生活。

可见《痴儿西木历险记》为典型的流浪汉小说。主人公西木出生于社会底层,整部小说均以他在社会上的种种经历作为情节线索,所经历的事件与事件之间并无逻辑关联,因而小说的整体结构松散。但便于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凸显人物形象。

3.复杂的心理和人性的表现

美国艺术史家威廉・弗莱明说“巴洛克时期是一个不可抗拒的现代力量同固定不变的传统事物相持对立的历史时期。经过一系列神学上的论争,哲学上的探讨,科学上的论证,社会的激烈变动,政治领域的倾轧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其结果是导致了巴洛克风格的诞生,也显示了现代的曙光。”[3](P528-529)社会的剧烈动荡,尤其是意识形态中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的冲突,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或混乱化,人性和心理状况不再是古希腊时期的“单纯的高贵、静穆的伟大”;或中世纪时期全身心地笃信上帝;加之小说艺术自身的发展,对心理和人性的表现更加丰富复杂了。

发表于1678年的法国小说《克莱夫王妃》被认为是一部富有激情的巴洛克小说。作者拉法耶特夫人出身贵族,常出入于法国宫廷,自然对宫廷中的寻欢逐乐和钩心斗角十分熟悉;自身热爱文学,有丰富的情路历程。因而对处于爱情漩涡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表现得真挚而入木三分。

女主人公夏特尔小姐(即后来的克莱夫王妃)出身高贵、美丽优雅,具有良好的教养。人品兼优的克莱夫亲王对之一见倾心,且婚后也一直深爱着她。王妃对丈夫虽未真正动情,却也因敬重其人品,婚后生活还算和睦。可意外中闯入了仪表非凡的年轻公爵内穆尔,激起了王妃内心最炽热的情感。王妃出于理性和道德的规训恪守妇道,可是亲王在获知真相后还是不堪打击,郁郁而终。此后内穆尔向王妃求婚,后者虽深爱内穆尔,却因难以摆脱对丈夫之死的歉疚而拒绝,最终隐身于修道院。

表面上小说的主题与古典主义戏剧十分接近,结局为典型的“理智战胜了情感”。但深入到过程和细节中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读者无时不被男女主人公们真挚剧烈的情感所打动。可以说,在作品中占据上风的是“情感”而不是冰冷的“理智”,女主人公最后的归宿似乎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读者明明看到其内心之纠结复杂远非一个苍白的结局可以下定论。因此,马丁・赛莫尔-司密斯认为“《克莱夫王妃》标志着法国小说的一个新突破。的确,也标志着欧洲小说的一个新突破。”[4](P42)

二、巴洛克小说对传统叙事

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龚翰熊认为:“近代欧洲小说在产生以前有一个漫长的‘史前史’,它远的一端是古代神话,近的一端是中世纪散文传奇。”[1](P7)同时他承认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的提法过于宽泛,而将小说系列化、整体化的史诗作为小说的源头,也许更具实质性的意义,如《荷马史诗》。我们进一步认为,这两个源头实际上承接着欧洲文学的两种文化传统――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前者偏于理性、现实;后者较为虚幻、主观。

1.对希腊文学的继承

希腊文学中的叙事文学以《荷马史诗》为代表,它虽然是诗歌的形式,但已基本具备了近代小说的要素:事件、情节、人物。作为欧洲第一部文学作品,情节的构造罕见地精妙集中,人物形象也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奥德赛》的结构对欧洲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即用一个主人公的漫游来串联许多不连贯的故事,成为后来流浪汉小说通用的结构方式,奥德修斯因此被称为“倒霉的流浪汉的始祖”。巴洛克小说的结构也主要采用这种方法。不过,这个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影响更为深远。

2.对中世纪传奇的继承

相比于后来的现实主义小说,第二个源头中世纪传奇与巴洛克小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从词源上看,“小说”在18世纪以前多被称为romance或novel。romance意为“传奇”,是对中世纪时期骑士传奇的称谓。骑士传奇受到基督教文化(希伯来文化)的影响,描写骑士的种种冒险故事,含有许多非现实的因素,表现在对各种虚幻的奇境的描写从而小说呈现出浓郁的神秘色彩上,这对巴洛克小说影响极大;novel也含有“新奇”之意,中世纪传奇的发源地法国普罗旺斯的诗人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都喜欢用它。18世纪以后欧洲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受到推崇,以英国为代表的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小说家们常常使用history(历史)、life(生平)、journal(日记)、memoir(回忆录)来做书名,以强调作品的真实性。[1](P95)因此,巴洛克小说虚幻、怪诞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

3.对传统叙事文学的发展

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人性的复杂深刻方面,巴洛克小说比前两者都更进一步。《荷马史诗》在作品的结构和情节的叙述方面确实做了精心的安排,但却相对忽视人物的心理刻画。中世纪的骑士传奇有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自然也少不了对爱情心理的描写,但绝不能与《克莱夫王妃》中那样的纠结复杂、微妙隐秘相比拟;更何况后者不单有深刻的心理描写,还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因此被认为“在欧洲小说史上处于先驱的地位,……它影响了法国小说家,至少是纪德以前的小说家。……司汤达总是把《克莱夫王妃》看作小说的样板。”[4](P43)

因而,巴洛克小说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多姿。之前的叙事文学,不论是英雄史诗还是骑士传奇,主人公的形象高大完美,非现实生活中的凡夫俗子所能企及,缺陷是人性却过于单一而不够丰满。巴洛克小说的人物,不但具有现实性,甚至“反英雄”化(第三部分将详加论述),如《巨人传》中的巴奴日。“他是欧洲文学中第一次被塑造得如此丰满的一个平常人的形象”,[1](P58)他不是伟岸的神子或优雅的骑士,也不是搞怪的小丑和纯粹的恶棍,他更接近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的形象。拉伯雷在作品中介绍道:“在他需要的时候,他总有63种方法可以把钱弄到手,其中最能说出口,同时也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偷。此外他还爱干恶作剧的事,哄骗人、喝酒、游手好闲,如果在巴黎的话还喜欢追求女人。”另外,他对命运疑惑不解,因此历尽艰辛与庞大固埃去寻找关于人生启示的神瓶。他哀叹青春易逝,但对于结婚与否又犹豫不决。可以想见这个平常又异常丰满的形象,对近代以来的小说的发展具有多大的启发意义啊!

三、对现代主义小说的深层影响

巴洛克小说富于激情以及在复杂人性和心理的表现方面的发展,对浪漫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固然有影响,然而它于后世文学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其精神气质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脉相通。艺术史家W.沃林格尔就认为:“在巴洛克涵义上的煽动和在表现主义自我涵义上的煽动!两条道路,寻向同一个最终达不到的目标。表现主义的痉挛、过分、狂执、强行突破,在巴洛克那里已经有过感性的前奏。”[5](P104)叶廷芳也认为现代主义文学与巴洛克文学有一种内在的灵魂的“亲和”[6]。

我们认为这种血缘上的相通和亲和有两个方面的缘由:其一,前面我们说到西方文化的两个传统――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从文学史上看,延续希腊文化血脉的是奉行“模仿论”的文学,它们从《荷马史诗》开始,到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启蒙文学,直到19世纪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主旋律;另一条希伯来文化的血脉却也一直潜流在西方文学史中,从《圣经》开始,到中世纪的文学、巴洛巴文学、浪漫主义主学,直到现代主义文学才真正被发扬光大。这是巴洛克与现代主义内在的亲缘关系。其二,巴洛克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所产生的外在社会环境也极其相似。16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斗争最激越的时期,在科学、哲学及宗教领域也发生着剧烈争论和斗争。尤其在宗教领域,过去一统欧洲天下的天主教受到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新教的前所未有的质疑,致使法国爆发了持续30年的“胡格诺战争”,以及涉及国家和地区更多的“三十年战争”。“一系列社会的动荡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也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流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人生无常,世事沧桑,于是追求一种及时行乐的感官享受,在醉生梦死、眼花缭乱的狂欢之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却是世纪末的悲观情绪。”[7]而这一幕在20世纪好像又重新上演了,生灵涂炭的两次世界大战,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爱因斯坦相对论对传统物理学的质疑,非理性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哲学大行其道,“上帝死了”(尼采语),“人死了”(弗洛姆语),人们普遍丧失了精神家园而惶惑不安。难怪20世纪的诗人克拉明德在读了巴洛克文学之后,“发现了我们的时代”。

因此,虽然跨越了两个世纪,现代主义小说似乎重新唤醒了巴洛克小说的灵魂,并赋予它现代的意义。下面我们分别以一些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例加以比较:

1.两者都具有风格上的夸张和怪诞

读着卡夫卡的《变形记》,常常让我想起拉伯雷的《巨人传》,或者反之亦然。那个可怜的小职员格里高尔居然变成了有着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只大甲虫。《变形记》并非科幻小说,卡夫卡以天才般的直觉和异常冷静的笔调,向我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变异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变异,虽然荒诞却又真实得令人不寒而栗;拉伯雷的“巨人”是神话小说或民间文学中才可能存在的人物,其奇异经历也非人间所有,可是作者对人的精神的无限赞颂和对封建贵族和教会辛辣嘲笑,又是怎样振聋发聩地响彻于那个时代!现实与非现实的结合,表面夸张荒诞却直指内在的真实和生命的律动,二者何其相似!

2.两者在形式上均有创新和不拘一格的特点

巴洛克小说家与现代主义小说家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即刻意突破一般人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事件的认定。

英国17世纪的巴洛克小说《项狄传》趣味怪异,被认为超越了那个时代。作者斯特思在写作伊始就表明不想受贺拉斯写作原则的限制,“也不想受到至今任何一位作家写作原则的束缚”。与他同是爱尔兰人的20世纪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为了逃避政治、宗教、道德等等对艺术的羁绊而决心远走他乡,四处流浪,并且说:“流亡是我的美学”。[8](P11)两人的代表作《项狄传》和《尤利西斯》在文学史上同样以令人眼花乱的创新而著称。

从情节看,斯特思的《项狄传》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物理时间。主人公项狄是一个怪人,全书就是描写他的想象和意识流动的过程,而他的意识并不按时间的逻辑进行,似乎是非理性的、随意的。从题目看作品应该叙述项狄的生平,而长达九卷的作品到了第六卷,主人公仍然是一个幼童,期间穿插了许多似乎无关的意识和情节,致使读者在读完小说之后,对项狄的身世并无一个清晰的了解;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共有三卷本,跨越的时间却只有18个小时。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情节,只有三个主人公支离破碎的内心活动的片断。不过由于受到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学的启发,乔伊斯对人物意识的表现多为潜意识,比斯泰恩的表现更加深入,也更加非理性;其次,在语言形式上,《项狄传》常用破折号、星号等代替暗示作者人物的心情,甚至还用空白页、黑页、斑纹等丰富小说的表现手段,如第四卷作者用空白页表现他撕去了二十四章,让读者去想像。而且根据文章的需要还采用斜体、大写、哥特体、手写体等;《尤利西斯》也开创性的在小说中穿插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北欧语、拉丁文、希伯来文、梵文、古语、俚语、行语、且自造文字。小说的最后整整一章,为表现摩莉在半梦半醒中绵绵不绝的意识流,中间只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等等。

3.在人物形象上,均有“反英雄”化的倾向

以《痴儿西木历险记》为代表的流浪汉小说以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为主人公,多为流浪汉或无赖、小偷、骗子、痴儿,是一些手段低下、语言粗俗、受到上流社会的嘲笑和抛弃的小人物,绝不能与之前叙事文学中的英雄和骑士们相比。《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布鲁姆,明明知道妻子与情人,不但不当面揭发,而且为了躲避,在外漫游了10多个小时。被乔伊斯戏谑为《荷马史诗》中的大英雄奥德修斯带领部将在海上漂泊10年。这个被乔伊斯喻为“现代英雄”的布鲁姆怯懦、阳痿、趣味低下,实在不能与伟岸的奥德修斯相提并论,是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堕落的反讽。卡夫卡笔下的小人物更是没有身份,没有背景,甚至没有名字,在命运的洪流中随波逐流。

综上所述,巴洛克小说似乎是欧洲小说史中的“另类”或“庶出”,实际上其别具一格的特色不但为欧洲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而且也是整个欧洲小说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它进行发掘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欧洲小说的发展踪迹。

[参考文献][1]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2]叶廷芳.巴洛克的命运[J].文艺研究,1997,(4).

[3]威廉・弗莱明.艺术与观念[M].宋协立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4]马丁・赛莫尔-司密斯.欧洲小说五十讲[M].罗显华,魏素先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5]保尔・拉贝.表现主义与巴洛克[J].丽抒译.国外文学,1993,(4).

[6]叶廷芳.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洛克基因[J].文艺研究,2003,(3).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

一、底层民众的生活写真

刘醒龙把目光盯在了“欣欣向荣”的城市繁华之下乏味单调的农村生活,以及城市街道巷陌里默默无闻到让主流媒介忽略的小市民。他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映乡村农民和干部的生存境遇和思想困惑的,代表作品有《村支书》《分享艰难》《白菜萝卜》《黄昏放牛》《挑担茶叶上北京》《路上有雪》等;另一类是反映乡镇知识分子和工人的微妙心态的,代表作品有《凤凰琴》《秋风醉了》《清流醉了》《农民作家》《去老地方》《孔雀绿》等。

读刘醒龙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站在了普通人甚至是农民本位的立场上,表现出了对生活缺憾的清醒认识,对我们民族根性中的一些顽劣方面的冷静思考和深刻剖析,并感到了灵魂的和血肉的涌动抽搐。刘醒龙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平民小人物在生活中的艰难——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如赵二爹过年好不容易厚着脸皮要来肉吃,却差点吃破了肚子(《大雪满地》);周玲贪图享受,移情别恋嫁到城里,没想到却落得只能靠捡菜叶和卖身度日(《白菜萝卜》);高天白干了一辈子车工,却难以养家糊口(《生命是劳动和仁慈》)……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物质的贫困使这些平民举步维艰,而更可怕的是他们精神的疲惫和堕落。如《黄昏放牛》中老农民胡长升回乡看到的是懒惰、浪费、狡诈和不义;《挑担茶叶上北京》和《分享艰难》中的村干部面对苛捐杂税和官僚腐败或者束手无策,或者苟且为官;《白菜萝卜》中的大河走进城市就陷入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孔雀绿》中的正直工人吴丰因为贫穷也加入到偷盗的行列中。

体力劳动者如此,那么,知识分子们状况如何呢?企业改革者陈西风和徐快为了争副局级而钩心斗角,置工厂的倒闭于不顾(《生命是劳动和仁慈》);文化馆王副馆长为了升正职兢兢业业,到头来却落得心灰意冷(《秋风醉了》);作家石祥云才华横溢,为了调到市文联不得已卑躬屈膝(《伤心苹果》)。这些生活在基层的小人物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可结果除了无奈又能如何呢?在真实的生活中,人往往面临两难选择的尴尬境遇,而那些没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老百姓缺乏理性的分析眼光,对生活极易产生无奈颓废的情绪,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的可悲呢?它和那些粉饰太平的作品比起来是否更深刻、真实、耐人寻味呢?

二、现实生命的“浪漫”构想

面对如今这个转型期社会的艰难尴尬状况——城镇中的物欲横流、人情淡漠,乡村中的懈怠慵懒、人性泯灭,“真实的情形是现在社会整体对劳动与仁慈的鄙屑而将劳动与仁慈归入无用与无能一类”。这又如何能体现生命的本质呢?对此,刘醒龙用“塑造民族的优根性”的心态对生活做了浪漫的构想,“我一直不大信任自己这个被人强加的现实主义者,我宁肯相信自己的写作是浪漫主义的。我们这个民族究竟有多少年代忘记了浪漫?那种充满活力富于幻想的精神世界,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更加重要。当然,浪漫是与人的生存环境和历史环境有关。可无论如何,我还是喜欢浪漫,浪漫比别的什么更接近艺术的真谛,而批判更像是政治家的一把两刃利剑”。而且,刘醒龙的社会平民代言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作者不会“在感觉良好的霸气之下,胡乱爬上一个稍高一点的地方,基本上是胡乱指点一番”,而是把投入自己的灵魂和血肉来拷问生命的本质。他认定“对于生命来说,劳动是物质的根本,仁慈是精神的根本,在此之上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对刘醒龙作文化心理分析的话,可以说他有浓厚的“恋乡情结”,这里的“恋乡”并非具象的排拒喧嚣的城市文明,回归淡泊的田园生活,而是抽象意义上的对一种传统的勤劳朴实的思想观念和仁爱的道德秩序的呼唤,进而探寻由劳动和仁慈构成的生命本质的意义。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回避刘醒龙的“老人意象”。

刘醒龙的爷爷是他的文学启蒙者,这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用辛勤的劳动和慈爱的人格教养了他的后代,并把劳动的观念和与人为善的思想根植于刘醒龙的幼小心灵,使他可以“鄙视一切庸俗的私利与卑劣的嫉恨”。而更让刘醒龙不安的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似乎也是一具没有了奶奶的社会……她那充满人性的调和,总在使不同形色的人,在陌生地域和陌生时期,寻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家园……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总是渴望着的安宁、祥和、温馨和爱情”。“现在的幼童已经对自身的孙子角色很陌生了”,即现代社会充满了对祖辈用劳动和仁慈构建的民族精神的鄙视。因此,对爷爷和奶奶代表的劳动与仁慈的怀念向往就构成了刘醒龙作品中的“老人意象”。如《威风凛凛》中的“爷爷”,《挑担茶叶上北京》中的石望山,《分享艰难》中孔太平的“舅舅”,《黄昏放牛》中的胡长升,《秋风醉了》中王副馆长的“父亲”,《生命是劳动和仁慈》的陈二佰、高天白以及“父亲”等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勤劳质朴、重义轻利、仁爱宽厚,是传统文明中正义和财富的化身。在作者看来,劳动不只“有用”,更是一种生命的享受和沉醉,是一种生命诗意方式的存在。不仅如此,刘醒龙还让劳动具有对人性沦丧、道德崩溃的拯救作用。如体力劳动者陈东风继承了父辈的劳动本质,终于让铁屑湛蓝,开出生命的火花;脑力劳动者肖爱桥也最终得到精神的回归;流氓工人汤小铁被爱感化后,抗洪抢险舍生取义;王副县长、赵家喜、王元子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和自我守善都借助于劳动和仁慈的治疗作用(《生命是劳动和仁慈》);县委书记钟近摆脱仕途之险,在爱的感召下找到了心灵的依托(《浪漫挣扎》)。刘醒龙曾说:“我在很多时候都是爱恨交加的……人之恶没有‘大善’所感化不了的……光有批评是不够,关键是对恶的改造,这才是历史对当下的希望所在。”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篇7

关键词:艺术歌曲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抒情风格

一、主要作品

舒伯特对艺术歌曲的创作灵感像泉水一样,不停地喷涌。这和贝多芬有很大的不同,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十分辛苦,不断琢磨和修饰且经常改动,甚至放弃原来的计划。舒伯特却从不做长时间的推敲,经常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传说他的那首著名的《听听!那云雀》就是在咖啡馆内的菜单上画上五线谱写出来的,他的谱曲十分神速,据创作年度统计,在1815年8月这一个月内,他一口气写出了二十九首艺术歌曲,两首交响曲,一首四重奏,四首奏鸣曲,两首弥撒曲和五部歌剧。有朋友问他是怎样作曲的,他只是说:“我写完一首乐曲,就开始写下一首。”然而,这决不是粗制滥造,每一首乐曲都是他心血的结晶,都产生自他的感时伤世的浪漫主义伟怀。他说过:“我的音乐是我的才能和悲惨境地的产物,世人最喜爱的,正是我以最大的痛苦写成的音乐。”

以下是在我国流行广泛、烩炙人口的作品: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1823年),这部声乐套曲和另一部声乐套曲(冬之旅》都是根据大诗人威廉·缪勒的名诗谱成。两部套曲的创作相距四年,但其风格气质和内心感受却有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像是姊妹篇,也具有很大的自传性成份。

《美丽的磨坊女》是一部爱情悲歌,它的内容大意是一位青年磨工偷偷爱上了磨坊主美丽的女儿,他每天向女孩倾诉他心里的秘密,把姑娘的名字刻在树枝上,把鲜花种植在姑娘的窗前。然而姑娘让一位英俊的猎手带走了,痛苦的小磨工只能与奔流着的小河作伴,最后在碧澈的河水中埋葬了他痛苦的灵魂。

声乐套曲《冬之旅》(1827年)是舒伯特去世前一年里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它的悲剧色彩比前一首强烈很多,在音乐手法上也有更多的变化和发展,描写一个在生活中备受折磨,经历了种种痛苦的流浪者,在漫漫的冬夜踏上凄凉的旅途,四周是一片黑暗与冷酷,他追忆着过去的幸福,明媚的春天,企图作奋力的挣扎,然而现实无情,他万念俱灰,失去了一切希望。只有不断地祈求死亡,以得到最后的解脱。整个套曲的基调是消沉的,舒伯特自己也称这些歌曲是“可怕的歌”。这部套曲共由二十四首小曲组成,它们的标题是:晚安、风标、冻泪、冻僵,菩提树、泪泉、在河上、回顾、鬼火、睡息、、孤独、邮车、白发、乌鸦、最后的希望、在村中、风雨的早晨、迷惘、路标、旅店、勇气、虚幻的太阳、街头艺人。从这些标题中可以看出,这位冬日的流浪者的心境是多么的寂寞,生活是多么的坎坷。它的第五首菩提树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一首,他情景交融,委婉动人,通过流浪者对家乡屋前菩提树的回忆,显示了他对昔日的美好生活的眷恋和旅途寂寞忧伤心情的对照。音乐含蓄朴实,结构严谨、匀称,常用同名大小调转调的手法来对比不同的心情。

二、创作特征及艺术表现

号称“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其作品更为敏感和细腻。他的一生虽然没有贝多芬的地位显赫,但翻开舒伯特创作的作品,就能摸索到他头脑中大量美丽歌曲的源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朴素的织体,温暖而富于色彩的和声打动人心,作品突出音乐性、家庭性、通俗性,音乐形象鲜明。尤为突出的是他作品中超越时代的和声、开放式的调式变异、一体化多层次的乐队结构和他无比非凡的奇思异想。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不仅具有横向、细腻、歌唱性的旋律,还伴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和声变化,而每一个和声又暗示着声部的不断进行,在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敏感、丰富、脆弱的心灵。

舒伯特善于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经常采用一种结构形式—分节歌,即:诗歌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使用相同的旋律。如旋律轻松、欢畅的《野玫瑰》和在清澈小溪中畅游的《缚鱼》及具有沉思般乐句所阐感又仿佛让人进人凝重的《小夜曲》等等。他善于冲破古典和声的严格束缚,达到完全自由的和声走向,冲出调式远近关系的限制,运用多声部、多线条的立体和声与复调、技法来表现旋律色彩的不断变化。从调式、声音、和弦到节奏的不断改变,达到音响色彩和谐而有规则的效果。这一切正是舒伯特音乐的强大艺术力量所在,这种强大的艺术力量能够体现出作曲家内心的祈求与挣扎。长期紧迫的生活压力和内心孤独感交织在一起,处处充满了希望与绝望、黑暗与光明、生命与死亡的抗争,从而获得一种活下去的坚强信念。舒伯特深信:一支动人的曲调本身就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和魅力,它的经常出现无疑会令听者感到无比亲切和满足。“舒伯特的音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诉说的不是后来浪漫主义者那种孤僻的主观世界,而是大家所熟悉的普遍存在的事物”。在叙述事物时,音调的直率和表现事物时音调的内在气质正包含着今天音乐所有的品质—和谐、美妙、高尚。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他不仅善于创作优美的充满内在激情的旋律,而且还有意识地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其它音乐因素提高到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的旋律的主体周围创造出一个均衡完整的音乐机体,使歌声与器乐伴奏水融。他的艺术歌曲的伴奏,既不是象往昔的歌曲那样只是简单的和声上的辅助,也不是象现代某些作曲家那样,只是从管弦乐的角度设想,把声乐部分纳人一个类似交响乐那样的结构中。他在伴奏乐器上所作的感情烘托,色彩和气氛刻划,包括对大自然、对心理上的刻划都是无以伦比的。“他的著名艺术歌曲《缚鱼》伴奏中的鱼跃与和声;他的《小夜曲》伴奏中对六弦琴分解如弦的音响模拟;他为歌德叙事诗《魔王》中的音乐气氛的心理描写,都是十分卓越的”。比如:在歌曲《魔王》一开始,钢琴伴奏就以持续不断的三连音和低音区简短的音阶走向,既模仿了急促的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又渲染着毛骨惊然的阴森的气氛,音乐形象极为鲜明。它至今仍然是歌曲伴奏上难以涉及的典范。贝多芬当年也准备为歌德的这首诗谱曲,留下了一份草稿,他对这首诗的戏剧性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却放过了歌德诗作中那种神奇的幻境。“舒伯特的《魔王》具有同样的戏剧性,然而却进一步用奇幻的音乐手法来捕捉他的意境,表现出十分生动的心理刻画和气氛刻画,产生出非常富于想象力的神秘幻觉。”冈他在古典主义沃土里培育出浪漫主义花朵,并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哈多爵士这样评价舒伯特的艺术成就:“就乐思与体裁的明晰度而言,他不如莫扎特的成就;就音乐的结构而言,他远逊于贝多芬;但就诗意的表现力及暗示力而言,却是前两者所不能及的”。的确,舒伯特的音乐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又有古典主义的光明。他是音乐史上浪漫与古典交替时期承上启下的人物。从他明确的思维和采用风俗色彩的写作手法来看,他属于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但从他的处世态度、对大自然的特殊爱好、以及音乐的歌唱性、抒情性和富于多变的舞曲性来看,他属于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传统,但他的歌曲和钢琴曲完全是浪漫主义的。

三、历史贡献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确实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第一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杰出成就。在他创作的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中,其中有一百多首是以歌德的诗所谱写,其余的则采用席勒、海涅、缪勒等著名诗人的诗歌。舒伯特在旋律写作上有着极高的才能,尤其是歌曲的创作,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他写歌曲总是那么轻而易举,提起笔来不家思索。对于写成的东西,他从不再去反复推敲与修改,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这一点上,他完全可与莫扎特相媲美。他常常手执名家的诗集在室内徘徊,然后突然伏案奋笔疾书,短短的几分钟又一首传世佳作诞生在人间。难怪有人说他的歌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

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浪漫主义思潮随之席卷了整个欧州。他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音乐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具有个性的作曲家本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复杂多样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大自然的赞美,找不到出路的困惑及逃避现实的自我陶醉等等。

为了表达如此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古典时期朴素的功能和声语言显然是难以胜任了。正是由于这样的表现要求,在浪漫主义初期的作品中,半音化和声,远关系转调,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的使用开始频繁起来。作为在创作上承前启后的过渡,舒伯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浪漫派和声的端倪。他和其他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打破古典的规矩、追求个性、自由和热情。其中,副三和弦的连续进行及副属和弦的广泛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些不稳定和弦的使用,正是作曲家刻画心理变化的手段,和声—这一重要的音乐表现方式,在此已虽然不像古典时期仅为加强和声动力而用,他已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因素,恰当地烘托出舒伯特意欲倾吐的复杂情绪,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抒情性。我们可以从舒伯特的作品中看出浪漫主义艺术家的这一追求,是他奠定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他的音乐所表现出的随意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因此无论是以统一为主题,还是以变化为主体,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都为更好的抒发丰富多彩的内在情感,都以“抒情”为最终的主旨和目的。他还十分巧妙地把抒情性和戏剧性的情绪安排在一个紧密的结构空间里,从民间音乐史诗的宝库里吸取养料,继承前人的高超技巧对它们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和集中,创造性地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崇高的社会精神水融为一体,既表现了歌曲中难以表达的思想内涵,又保留了富有个人特征的抒情风格,他遵循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理性的美学原则,要求创作的规范化和程式化及作品形式上的完美统一。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古典时期的音乐掘弃华丽与复杂的技巧,和声上以严格的功能逻辑为组织手段,这种音乐也可归纳为以大小调自然音乐为主体,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基础的主调音乐。这一特征在舒伯特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发映。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篇8

[关键词]动物救助;非营利组织;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7-229-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尤其是精神层面上也发生了较为深远的变化。小猫小狗等宠物也已经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快乐。但是由于宠物方面的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以及宠物主人的个人疏忽或道德观念的丧失,导致大量的宠物流浪在社会里。因此,流浪动物的救助已然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近年来,从网络等渠道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民间自发组织的救助动物的团体正在慢慢形成规模。西安地区“西安爱心小动物救助基地”就是其中之一。它自基地成立到今天已经8年了,但因为运营资金短缺,原场地被政府征用等问题,必须重新选址并建立基地。这些问题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动物救助工作的进行。

(一)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界定

民间组织是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由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发组建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独立于政府、市场之外的公民社会部门,又被称之为非营利组织或者是第三部门。但由于中国的民间组织具有其特定产生背景,因此无论是在内部治理的制度化程度上和外部环境的规范性上,还是在国家公民的主体性上,都不可避免的烙上了中国转型时期的特色。

(二)救助对象的界定

本文所讲的流浪动物主要指的是流浪在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内的没有得到主人照顾的犬与猫(常见的流浪动物主要犬与猫两种动物)。一方面流浪动物的卫生状况会带来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一个地区的整体社会卫生、环境状况。

相对于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的具体情况来看,就目前的实际数据,流浪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流浪动物救助中的实际承载量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救助中心每月所要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要对流浪动物进行有效接管,还来自救助中心自身条件限制的压力。例如,接管道的动物所要耗费的食物资源、治疗费用,还有就是要面临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多方面的考验,而且救助中心的经济来源实则是依靠民间人士的自愿捐助和救助中心负责人自己捐助这两部分,但若只是依靠救助中心的援助又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要说还有持续不断的流浪动物需要援助。所以,鉴于救助中心的资源的配置有很大缺口,救助中心最有必要救助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如若不进行救助,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的动物。

(三)中国与西方国家针对于民间组织动物救助的不同

流浪动物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于动物保护援助的全球性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域都因地制宜的采取了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政策,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规定了动物主人不得随意遗弃自己所认养的动物。在这一点上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中国国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宠物注册流程。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不得随意丢弃宠物。在美国和加拿大,流浪动物都会由民间救助组织负责收留。例如在美国有美国慈善协会,他们都会分管动物救助部分的事宜,经费则是由政府资助其中的一部分,其余来自民间的自愿性捐款;在英国则有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动物福利组织―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该协会有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还进行动物的收容和治疗受伤动物的工作。日本明确规定滥杀或任意伤害动物是要处以徒刑的。各机构寻回的动物都必须带到医院做检查,根据狗的状况进行筛选,严重的狗给予安乐死,剩下健康的狗可以领回领养所。因此,在中国与国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国外机构更注重权力,不仅是人有权力,动物也有其自身的权力。而在中国,因为相关法制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造成流浪动物的种种问题。

(四)如何做到合理救助

案例:居住地址闸北区交城路386弄盛世馨苑小区。虽然周某行为古怪,但在居民眼中,她却是一致公认的“爱猫人”。居民表示,经常看到她领小猫回家,最多时四五只一起带回来,家里养不下,她在楼下还自建一个猫棚,晚上经常看到她在猫棚前对着小猫自言自语:“乖乖来,妈妈喂你们吃好吃的。”后来猫棚被拆了,周某还是不断从外面带猫回来。令居民们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小猫“只进不出”,只要进了周某家中就全部失踪了。日前,在上海时常会看到被残忍杀害并遭丢弃的猫咪尸体,她也被称为上海虐猫女。随后,许多爱护动物的人士聚集起来,一起声讨“虐猫女”。并发生的打架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从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在领养动物后,致使大部分犬、猫流入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愿继续进行养育使命或其他诸多因素,但并没有进行虐待直至残忍杀害的地步。案例中的“爱猫人”并没有尊重动物的权利,也没有做到抚养人的义务。而依法办事是中国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然而,我国现行的动物保护法及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法》主要是保护野生动物,而且是限定于濒危的、有极高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动物中的绝大部分如农场动物、娱乐动物、宠物、实验动物等则没有被纳入被保护之列。而2002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首次增加了动物福利的内容。但也仅限于提到,并没有具体措施。因此,法律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长远发展。真正地让动物保护志愿者们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地去为动物们谋求其应有的权力。

(五)非营利组织参与救助的社会意义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团体,具有其政府、相关部门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可做到使社会照顾、社会规制、社会公正等之间的相互融合。

1.非营利组织参与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中坚力量。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政府性、公益性和志愿性,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接近社会基层,了解群众。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部分志愿者就是来自于社会基层,能更了解社会大众的情况,能更具体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有能力深入基层。并同基层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在针对动物救助过程中更具有亲和力。并且能参与到相关救助工作的志愿者,在投身救助的本身就是关心动物的,因此,不会对救助对象也就是流浪动物产生二次伤害。

2.非营利组织参与流浪动物救助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救助服务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社会大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非营利组织在参与流浪动物救助是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发生改变。因此,非营利组织在救助流浪动物时对救助的服务需求也就应该相应的有所提升。

3.非营利组织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与资源,为公民参与救助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在一定意义上,非营利组织即是救助的重要支柱力量,也要为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救助提供了一个良性运作的平台。就目前状况来看,各个社会救助站都存在着任务繁杂、人手不够,资金短缺等的问题,非营利组织能够有效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以聚集社会分散的人力资源来实施救助工作。同时,可以在互动平台上相关救助信息,为施善者提供一个了解救助对象的平台,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整体资源,可以说,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力量的粘合剂,它改变了原来的僵化组织体系,他的出现为参与救助的各类社会力量提供了纵向与横向沟通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2]邓秀文.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制约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郭艳丽.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叶娟娟.流浪动物民间救助之路[N].河北日报,2009-06-02010.

[5]应琛.民间救助的尴尬[J].新民周刊,2013,(07):30-33.

[6]江蝶.流浪宠物救助过程中某些问题的思考[J].中国动物保健,2012,(05):10-11.

[7]朱四倍.流浪动物有“家”不仅是公民个人之事[N].东莞日报,2012-06-26A02.

[8]孙婷.在流浪狗救助站[J].美文(下半月),2008,10:16-18.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1篇9

对这只可怜的流浪狗,我没太在意。在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往返的我,其实也只是这条路上四季的过客。我感到了自己的身边,再也没有让人感动流连的风景,只有步履匆匆。

可是没多久,我隐隐地感到了一些异样的变化。我听到了从树窠里传来了几声小狗的叫声。我意识到这只流浪狗可能做妈妈了。那嘤嘤嗡嗡的叫声,令我心生暖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馨。每次走到那里,我都会多停留一会儿,往树丛里瞅瞅,看看到底有几只狗宝宝在里面。这段路因为那几只刚落地的生命而富有了生机情趣,因为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会让人动容。我想那只孤单的流浪狗此时不再是一无所有,起码它有了责任,有了作为母亲的神圣的使命,有了几只让它牵挂的狗宝宝。

除了四处觅食,在阳光充盈的日子里,流浪狗总是安详地守在简陋的窝里,让刚刚睁开眼的狗宝宝们晒晒太阳。刚会爬动的肉嘟嘟的小狗们像是淘气的孩子,什么都好奇。它们到处嗅嗅碰碰,在草地上前呼后拥地打滚儿,没离开几步远,就哀怨地呼叫着去找妈妈。流浪狗知道那是狗宝宝们在撒娇,在寻求母亲的呵护。它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此时它应是世上最幸福的妈妈。柔软细嫩的叫声,让我的心也跟着软了下来,生出些怜意。流浪狗将孩子偎在怀里,恬淡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孩子。我注意到狗妈妈灿如春阳般的眼神,它不再是自惭形秽、低人一等的流浪狗了。它是一个拥有无价亲情的母亲。世上可以有卑微的出身,但没有卑微的母爱。此时它不再是那只被主人赶出家门的流浪狗,而是四只狗宝宝的母亲。失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它用自己的爱繁衍出更大的爱。

又一次下班途中,我经过流浪狗的窝边,远远近近地聚集着一些人在气愤地议论着。“也该有部门出面管管了,流浪狗到处咬人,一下子就咬了好几个人。这样的狗要是疯狗就严重了。”“可不是,不是疯狗怎么可能?你看刚才它那凶猛的样子,一个壮汉都吓不退它,没见过这么粗野的狗,真应该马上让人给处理掉!”

原来,流浪狗咬了人,成为了众矢之的。面临着莫测的前途,流浪狗躲在灌木丛中呜咽着,似乎有说不清的哀怨,浑身抖成一团。

还是一位老人了解情况,他说:“被咬的那几个人是紧贴着狗洞边走的,流浪狗可能误以为他们要伤害它的孩子。要知道任何动物都是护雏的,它那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出口伤人的。”

还有些要杀要留的声音,大都认为这只狗的存在影响了市容,危及到市民的人身安全,应当交由有关部门处理。

我的心也绷得紧紧的,为这窝母子的命运担忧:流浪狗除了要养育几个孩子,现在还要应对更大的困境,逃脱人类的讨伐。愿流浪狗能平安无虞地躲过这一劫。它毕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才出口咬人的。它不知道人性的深浅,它那单薄的身子如何能抵得住未知命运的安排。况且这是一只为人类抛弃的流浪狗。

事情就这样迁延着,城管、环卫、防疫、园林处等各部门都来过流浪狗的窝边,但又都走了,都觉得既属于自己管,又不属于自己管。何况可能是狗妈妈身后还有几个嗷嗷待哺的生命,因此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了。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篇10

作为全球网络和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思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社会公益事业。而在网络已经晋升为主流媒体的今天,思科又率先突破企业常规的捐助方式,携手新浪共筑新型网络互动公益平台。

在网上搜索“思科网助计划”关键词,就会看到新浪网的活动网页,包括活动计划介绍、网助计划成果、网助大使心得等一系列详细介绍此次活动内容的版框。网友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参与此次“思科网助”公益活动的方式。

2007年3月26日,由思科中国主办、新浪网全程策划的国内首次在线公益体验活动“思科网助计划”正式启动。在参与活动的热情用户的支持下,思科员工捐助的NOKIA贪吃蛇手机作为第一件捐助物品,最终成功换得网友EVAN的13张全新名牌软盘―由此正式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同时,思科还以捐赠、传递爱心接力棒的方式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到网助计划中去。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由思科团代表、网络草根明星“后舍男生”、支教教师马天利、IT记者荣钰、博客红人“小”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当红人士”共同组成的八组“网助大使”,将“网络换物”这一全新的互联网文化形态融入到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的公益行动当中。

在网络力量的推动下,网助大使们通过手中具有特别意义的物品作为交换物,与网友展开互动。经过多次交换,网友手中的香水、CD、Zippo打火机等各种闲置物品最终被变换成偏远地区学校的孩子们所需的电脑、电视、DVD机、教学光盘、书籍等物品。2007年6月2日,工作人员已将此次活动换物和捐助所得的物品整理打包,顺利捐助给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青海和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十所受助学校。

在这个集聚爱、释放爱心的公益平台中,网络成为连接人与人的纽带,使每个参与者释放千万人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捐助形式,实现公益模式的创新。

整合传播典范―思科网助计划

“网助大使”之一、长期在青海省支教的老师马天利在谈及参与活动的初衷时提到:“我接触到的许多人都愿意支持教育事业,但却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做。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拥有许多闲置物品。网络能够帮助他们便利地实现交换过程,换得适合的物品,真正有效地帮助到偏远地区的师生。参与者也可以换得自己所需的物品,实现物尽其用。”“之所以资助别人,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很富有。或许我们儿时的求学与他们一样艰难,或许我们也曾在别人的资助下度过了生活的难关,而我们都拥有同样的爱心。这些我想是我们资助的初衷。而‘思科网助计划’为他们实现愿望搭建了一个平台。”活动参与者如是说。

“思科网助计划”以新型公益模式将人们的爱心相连,并通过“思科―新浪”的技术支持使其传播效果得以放大。在“思科网助计划”活动中,人们不再仅仅是参与者,更可以成为活动积极的号召者和发起者参与者不但能够通过用自己的手机、MP3等物品为孩子们置换到更多网络设备等物品,还能将他们的渴望传递给千万网民,发动大家共同为改善山区教育条件贡献力量。可以说,“思科网助计划”为人们提供了演绎精彩、展示爱心的机会。这就是网助―发挥网络力量,丰富生活体验,营造和谐的爱心平台。

今天的网络是随时随地连接所有人的网络,是个人力量能够被无限放大的网络,其强大的互动优势凝聚了前所未有的人气。此次“思科网助计划”中,作为“思科网助计划”活动的媒体平台,新浪利用其自身的网络媒体资源优势为活动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平台,活动参与者在自己的博客上互相分享感受心得。《INTERNETGUIDE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新浪博客日均总流量过亿,并以32.86%的用户年到达率高居各大门户网站榜首,新浪成熟而活跃的用户群体作为强大的自媒体,可以在博客中主动传递此次事件,体现人文关怀的无限感动。除此以外,新浪的娱乐频道、论坛等内部资源的交相配合,充分带动了活动的活跃度;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新浪整合了传统媒体、公益机构等强势资源对此活动进行相关报道和评述,使“思科网助计划”在线上线下都有了共同的支持。

爱心接力棒:释放互助资源的接触点

“爱心接力棒”―是新浪特别设计的爱心传递方式,任何拥有新浪博客的网友都可以编写“我的爱心寄语”,并同时在“我的爱心接力棒”中获得爱心接力棒标志。网友通过爱心接力棒能够将“思科网助计划”的活动图片连接添加到个人博客。每一个参加爱心接力棒的网友,他的博客链接都将会以心型的图案放到爱心接力棒主页上,无数颗“爱心”凝结在一起,就像是一片“爱心许愿海”,一颗颗爱心在这里尽情地遨游,鼠标轻触,一条又一条充满爱心的祝福话语呈现眼前,而每一颗“爱心”都代表着一个网友的个人博客。这种方式使得参与活动的网友博客点击量大大提升,因为有其他网友的关注,使得自己的举动更加受到嘉许。而通过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大大提高了网友参与和宣传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网友甚至成为活动的义务宣传员,在自己的圈子中传播爱的信息。爱心接力棒犹如一支凝聚爱心的魔棒,在网友的热情和真心中被传递下去。“思科网助计划”启动“爱心接力棒”,是对新浪优势互动资源的一次彻底释放。“爱心接力棒”这一互动形式不仅吻合活动的公益意义,并且十分精准地洞悉活动参与者希望将爱心传递下去的心理,利用网络互动资源将爱心无限传递,使活动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宣传。

以物易物,实现公益落地

网助大使“后舍男生”对于80后网友有很大影响力,一张简单的贴纸照即能给活动带来无限温情和火爆人气;商界精英羽西女士则是以自身品牌的产品作为捐助物品,并在自己的博客中宣传此次活动。思科的网助大使们在自己博客上书写着内心的感受:“从没有像这样强烈的感受到网络的力量,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爱心跨越地域的界限。思科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平台,而承载起无数真诚的祝福的,还在于广大的参与者们”。

在网络大使们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爱心在新浪网上传递。任何参加“思科网助计划”的网友都可以得到一枚象征着爱心交换的“爱心胸针”,被网友当作最珍贵的礼物收藏起来。一位热心肠的网友苏斌愿意用全新的DVD机交换一个绒布狗,他把所有得自网助活动的爱心胸针都聚在一起,竟然有19枚!正是在这样的热心网友的表率作用下,活动在开展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有数十万人参与换物,约3000人成功与网助大使以物换物,同时活动还收到了数百位爱心人士及单位的社会直接捐赠。“思科助计划”主页达到了85万的高点击率,拥有忠实用户1.3万,平均页面停留时间超过2分钟。人均阅读数字日均近3页,成为极具黏度的站点。

专家点评:在这次活动中,新浪准确抓住了思科营销内容中“援助”的概念,并将其巧妙转化为不同用户间互动活动和产品间的体验活动。活动的公益性情节,使网友在互动中主动传递爱心的愿望被充分满足,在公正而且平等、主动交互的平台中,完成了爱心的分享过程。思科“以人为本的网络”的企业理念,通过此次网络公益活动,悄然植入人心。“思科网助计划”成功的提升企业形象、传递企业理念、搭建沟通平台,开创了网络互动公益营销的典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秘书长何志毅教授指出:“思科网助计划首次搭建了国内网络互助公益形式的平台,突破了传统的企业拿钱做捐助的办法,网络有效地聚焦原本分散的力量,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尽到自己的一份爱心。这一创新之举对于未来企业开展公益行为具有启示意义。”

思科网助计划背景链接

2007年3月26日

思科网助计划正式启动。

八组网助大使在活动官方网站向网友公布用于交换的初始物品,网上换物正式开始。

思科网助计划捐赠通道同时开通,网友除参与换物外,还可开始直接捐赠相关物品。

2007年5月25日24时,换物活动截止。八组网助大使将所有交换得到的最终物品交与活动主办方。2007年6月

网助计划所有换得及收到的捐赠物品清单向全社会公布。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篇11

《马失踪》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无疑令人眼睛一亮。大家知道,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是十分令人动容的。小说中的黑马,不被理解,受到了反复的伤害,逐爱而去,但终是被找回,被杀戮;小主人翁,一个叫“来喜”的哑巴,随逐爱而去的马,走向了自己的梦境,最终被医治,开口说话;主人翁“山里人”在路途中,几度遭责难与伤害,始终保持宽容,这使他得到了儿子来喜。

小说由来喜的梦境开始写起:“在春天远未到来时——白马、黑色石头、火焰、脸庞黝黑的男人、流水样的道路、星星、高过云彩的山峰,细眼睛女人——便在少年来喜梦境里交替出现。他不清楚它们预示着什么。在以往经验里,所有梦境的疑难都可以在现实中得以解答。”小说中的梦境和现实便难以划出有效的界限,梦境预示现实,现实如同梦境,二者之间的转换十分自然。但如果谈论这篇小说梦境的意旨,爱和恩慈才是人类最迷人的梦境。来喜最后抵达梦境,实际是去到爱和恩慈之中,是融入超拔血缘关系的爱和恩慈。

来喜的梦境在小说中是神启,小说中写道:“上帝为了惩罚他,或为了捍卫自己在人间的权力与地位,不使这孩子过早地将秘密泄露出去,便使他成了哑巴。”来喜成为哑巴,和巴别塔的原型故事是类似的。《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人们欲建巴别塔,上帝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加以阻止,将人类的语言变乱,从此不能交流。这也是人和人之间产生误解、猜度的某种原因。在小说中,来喜不能讲话,马不被理解,来喜的爸爸和山里人之间误解重重,暗合这一点。《圣经》中不仅有罚,还有救与恕。来喜的爸爸两次殴打山里人,但山里人遇见来喜,没有仇恨,而是喜悦,从此来喜成了山里人的儿子。这篇小说最后一句话写道:“我爸爸,早就把我的耳朵治好了。”“我爸爸”,是指和来喜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我爸爸”换个词就是“我父”,“我父”又指上帝。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暗合《圣经》意趣的。

这篇小说中的爱,是分三个步骤推进的,逐渐由之爱,写到血缘关系带来的爱,最后写到泛爱,最终表达仁者爱人,也有人将之称为基督的爱。之爱,小说中是通过畜生来写的,即小说中的黑马。“马失踪”,马是因为才去追寻母马的,本来可能它还能忍受伤害,如果母马没有出现。但母马一出现,它就闯祸了,拉翻了车,弄伤了人。已经被阉过一次而没有阉干净,阉夹生的公马那就更麻烦了。马在小说中被人格化了,老屋子失火一般,寻着母马的气息,不可遏制。之爱,小说选用马来表现,写得可歌可泣,十分壮烈,作者是花了心思的。之爱用动物来表现,回到了动物的野性,虽然缺乏精神属性,算不上爱情,但“”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失踪”,是之爱走向的必然迷失。但,往往也是爱情的直接出发点,所以,来喜出门学习爱,是跟着黑马出门的,出门后来喜迷路了。

来喜的爸爸发现来喜和黑马都不见了,首先当然是担心来喜,这就自然要写血缘关系的爱。血缘关系的爱是天然的,很伟大,但也带来愚蠢,有论者将其概括为“血缘关系的愚蠢”。来喜不见了后,来喜的爸爸产生了恨——见到山里人,像仇人见面,冲上去就狠狠地打了别人的脸;对黑马也产生了恨,他将黑马卖给了屠宰厂,杀死了。

关爱流浪动物的意义范文篇12

关键词:冯小宁;民族主义;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40-01

一、冯小宁式的浪漫——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完美融合

应该说,冯小宁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的。他的作品能够反应时代,闪耀着难得的现实主义光辉。他的作品每到高潮部分,伴随美好的音乐,都能映像出一种崇高,将人带入一种理想主义的境界。但是,我认为他的作品最突出的还是影片中弥漫的极致浪漫主义色彩,他充分利用自己作为电影美术设计师的特长,把自己电影的画面设计成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试卷,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这种浪漫是无处不在的,画面中高远的蓝天,天际的彩虹,奔驰的骏马,辽阔的草原,清澈的山泉,奔流的黄河,葱郁的森林,嫣红的夕阳,绵绵的山顶……看似是一种“形式即内容”的浪漫主义,但这种浪漫主义却不是为了纯浪漫而浪漫,这种浪漫是与民族主义情怀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冯小宁式的浪漫。如《红河谷》中神秘的皑皑雪山,《黄河绝恋》中的滔滔黄河,《紫日》中的无边的原始森林都是中华民族质朴纯洁,不畏,胸怀宽广的民族个性的象征,在这些油画般浓厚的镜头里,侵略者的丑恶灵魂在圣洁的雪山面前显得越发丑陋,侵略者的狂妄在咆哮的黄河面前灰飞烟灭,被军国主义扭曲的心灵在浩瀚的原始森林中得到了净化。

冯小宁认为“电影应该更加侧重于观众在生活中见不到多一些场景和情景的故事。”许多观众看过冯小宁的电影作品之后,感受只有两个字:感动。冯小宁的作品煽情,从某些角度来讲,他更像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用镜头记录下了绝美的画面,和着绝美的配乐,从《红河谷》里丹珠牺牲前唱的那首的《次仁拉索》,到《黄河绝恋》里欧文在黄河边给ANGEL拍照时响起的那首优美的小提琴曲《夕阳山顶》,在悠悠缓缓小提琴凄美的旋律中,夕阳的映照下,女战士从黄土高坡上走来,一步一走向波涛汹涌的黄河,她展开双臂,面对怒涛不绝的黄河之水,让心里的喜忧悲愤一无保留地释放出去,融化在黄河奔腾的吼声中。无论是凄美还是壮美,都让人热泪盈眶。冯小宁的民族主义情怀在影片中通过浪漫主义地呈示表现得淋漓尽致。

冯小宁的电影里总有很多浪漫的传说,如电影《红河谷》里美丽的珠穆朗玛石的传说:“雪山女神珠穆朗玛小的时候是大海中的贝壳,过了很久,才长成一个美丽的女神,生下的孩子中有三个最要好的兄弟,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最小的孩子是雅鲁藏布江。”这个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饱含了对民族团结坚守的信念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爱情永远是浪漫最好的代言,《红河谷》里格桑说:“这里的天比哪儿都高,草原比哪儿都大,你想爱,你就可以去爱,想怎么爱,就怎么爱。”《嘎达梅林》里女主角深情又坚定地说:“我的男人不能跪着死。”这样的一系列台词充分展示了人物及整个民族粗犷浪漫,崇尚自由,敢爱敢恨的特征。而《红河谷》的最后,丹珠照片飞起来,飞向传说中的圣山,消失在一片雪白之中,冯小宁在他的电影中时时处处都营造着一种神话史诗般的浪漫意境,而这种意境仿佛是在讽刺侵略者处心积虑企图用他们的文明主宰我们的文明,但最终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那部分纯洁的原色,也就是我们不屈的灵魂,还有我们身后更广袤的土地,更团结的人民都永远不会毁灭。影片一面发出民族要自强地深情呼唤,一面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民族自豪感。

二、冯小宁式浪漫民族主义作品的时代意义

冯小宁曾指出:“有没有让所有观众都产生共鸣的东西?我认为有,这就是人性,爱,勇敢,就是基本的人生道德,就是不屈服的精神等。”冯小宁的作品始终坚持其社会责任和思想文化品位的追求,仿佛是浮躁世界中的一片净土,既是民族感情的一面镜子,又是对民族希望的最好的表达。其作品承载着高尚的理想与追求,重现了中华民族抗争非正义侵略时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表现出充满血性的民族正气与正义,表达了民族自尊自强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怀并非一味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种浪漫主义的呈示潜移默化地去打动人的思想和灵魂,令人自发地带着心中被唤醒的爱国热情奔向伟大的明天。他创作中展现的“浪漫的民族主义情怀”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英雄主义,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人文关怀,也使得传统的战争题材创作具有了更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改变了主流创作就是刻板说教的惯性逻辑,为当代战争影片的发展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姚新勇.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以红河谷为例[J].暨南学报.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 阅0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而其年幼的子女大多留在农村,因此也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新的.....

    温室气体来源范例(12篇)

    - 阅0

    温室气体来源范文篇1垃圾用于卫生填埋产生CH4释放量,可按IPCC1995推荐的经验公式,计算如下:ECH4=s×η×DOC×w×(16/12)×0.5(5)式中,ECH4为垃圾填埋场的CH4排放量,以填埋每吨.....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