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孝道文化范例(3篇)

来源:收集

如何传承孝道文化范文

摘要:当前,一些中小学的孝道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建构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要真正实现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必须重视孝道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内容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衔接,在教育模式上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孝道教育传统文化德育

作者简介:陈建浦,男,浙江省浦江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沈卫华,女,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今,面对社会变革、制度变迁、全球化挑战下的道德困境,传统孝文化的德育价值再次受到中小学的青睐。许多学校为缓解学校德育的困境,尝试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将孝道引人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在目标定位、内容体系以及教育模式方面尚未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只有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孝文化潜在的现代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一、孝道教育既要实现道德教化功能,更要重视文化传承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伴随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面临巨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力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化起点和基本内容的孝道,更因其独特的德育价值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作为“德之本”的孝,其最初的涵义是敬亲养亲,是一种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伦道德。它既符合人类的自然天性,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又符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同时,孝道作为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信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在各地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将其引入学校德育有利学校开发和利用本土化的德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破解学校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难题。另外,孝的内涵经过不断的理论改造与创新,范围从最初的家庭道德向社会道德、政治道德乃至人类道德拓展。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利其与学校德育的全面对接,从而在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理想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因此,为破解学校德育的困境,许多中小学纷纷把孝道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希望借助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力量,提升学校德育的效果。

然而,现代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又不应止于此,孝文化本身的传承以及以此为切人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是其更重要的目标。学校教育历来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使命,这一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沉重与迫切。这是因为全球化的浪潮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带来不少的冲击:异域文化的强势入侵消解着本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被破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和文明土壤,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识,是国家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个体的精神家园和自我认同的精神之根。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促使年轻一代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而孝文化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决定了以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孝文化不仅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德行标准、政权维护的思想工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民族文化的演进和传统政治的进程。它不仅是我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儒家思想的仁、爱、智、信、义都可以从孝文化中找到渊源,而且也是释、道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可以说孝文化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绕不开的内容。同时,经过几千年统治政权的推广与强化,孝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和生活基础,这为孝道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推行孝道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并以此为起点了解和认同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精髓和时代特点,形成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

因此,学校德育需要孝文化,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要借力于学校的平台。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借助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要以此为切人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当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通共赢时,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才得以真正全面地体现。

二、孝道教育内容的构建应与学校德育衔接,注重规范性与系统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内容已不符合时代精神,甚至与当代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这就需要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语境的表达,才能使学校孝道教育真正发挥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功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对孝道的现代解读往往比较随意,各行其道。大部分学校把孝道教育等同于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使孝道仅局限于私德范畴。另一些学校则是从孝道思想中随意截取部分内容,组成几个相互独立的主题,突击搞几次活动、作几场讲座,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种对孝文化碎片式的解读和随心所欲的肢解使学校的孝道教育零碎而分散,缺乏有机统整,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与理解孝文化,更难对它产生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孝道教育与学校德育无法全面融合,优势互补,难以产生持续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改造必须在系统梳理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融合。

传统孝观念经过历代儒家的理论拓展和统治者的实践强化,已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内涵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让学生理解孝道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影响。孝道思想包括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孝的爱亲养亲的内涵,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将这种具体性的爱亲向一般性的爱人转化,进而爱社会,爱整个人类,爱世界万物,把孝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结合起来。这样,孝道的德育资源才真正全面地得到开发和利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传统孝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现代意义及未来趋势,完成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全面融入学校德育实践中。首先,这种现代的诠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与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保持一致。由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源泉,因此把传统文化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共同的做法。事实上,正是因为几千年来,历代正统学说对孝观念的道德教化价值进行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挖掘、拓展与完善,才使它得以从最初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逐渐演变为家庭伦理乃至政治伦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提升个人修养、维系家族、凝聚社会,衍续文明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传统孝道只有被赋于顺应时代需求的解释和理解,才能在当下发挥其潜在的德育价值,才能面向未来绵延不断。所以,学校的孝道教育必须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统一性,把孝道教育与青少年德性养成结合起来,并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与学生心理需求给予符合现代语境的表达。其次,针对孝文化内容庞杂的特点,为了使孝道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德育实践,我们可以采用“模块”的理念,把逻辑关系紧密、教育目的和手段相近的内容整合成主题化、综合化的德育模块,如规范教育模块、人格教育模块和立志教育模块等,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推进。其中规范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自然和社会,具体包括生命知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学习习惯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具体内容有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立志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形成学生的生命自觉,促进学生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发展,内容有“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毅力教育。这样,孝道教育既可以全面地渗入学校德育,从而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又能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元素,使之更具开放性与生命力。

三、孝道教育的模式应强调平等地对话与交流,鼓励反思性建构与批判性思考

孝道历经千年传承,文化资源丰富,经典读本层出不穷,民间孝德故事更是不计其数。孝道教育也因此离不开经典教材重温,传统民间孝德故事学习,古代优秀德育思想借鉴。但是现代孝道教育要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迸发活力,彰显新价值,除了正确的目标定位、现代化的内容改造以外,在教育模式上也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关注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而不是如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孝道教育那样,教育者凭借权威地位,以“独语”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孝道的知识与外在的规范体系,辅之以机械的操练与模仿,形式大过实质。

第一,在教育中应改变单向度传递信息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要借力传统孝文化提升实效性,不能只满足于对孝文化知识以及伦理规范的浅层认知。孝道教育的旨趣远不是孝知识与外在规范体系的传递,而是在于孝文化精神内涵的影响,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从认知上,更重要的从情感上、信念上对孝文化的精髓产生认同感与亲近感,在道德情感与动机上认同孝文化中所蕴含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并自觉地外化为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孝德知识,释义古代经典读本,讲述古代民间孝德故事,未必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事实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对孝道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由于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孝文化的落后性和消极性进行过猛烈抨击和彻底否定,孝文化远离学校教育,许多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主要源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往往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等同,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伴随外来文化的夹击,孝文化在这些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经常是保守而封建的,落后于世界和时代,应该被淘汰。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内心的这些认知与情感上的冲突,通过平等对话,双方敞开内心,共建彼此信任。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对孝文化的前认识。对于那些有悖于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如绝对的长者本位、服从权威等思想,不是一味地回避遮掩,而是应当允许学生质疑,甚至主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分享,观点的碰撞、反思与修正,形成视界的融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孝文化的两重性:认可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理解和悦纳其中具有继承价值的如孝亲敬长、珍惜生命、忠实诚恳、承志立身等思想;对孝文化的局限性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观察,不能因其局限性而非理性地全盘否定而是应该探索如何突破这种局限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能让他们在对孝文化全面认识与理性反省中,萌发文化主体意识,完成对孝文化在知、情、信、意上的反思性重构,激发自身在孝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责任感,并赋于孝文化以新的理解和内涵。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实现孝文化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道德判断力与道德情感的过程。

第二,孝文化教育的形式与取材要回归学生生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要。这是德育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孝文化的载体一一古代经典读本以及民间孝德故事,大多以古文的形式出现,对学生来说艰涩难懂,年代久远,与自己的生活距离遥远,不易勾起兴趣,更难引起共鸣。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到传统孝文化与学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通过开发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德知识与观念、构建“孝文化”的隐性课程、开展主题和形式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等各种途径来推进孝德教育。让抽象的孝文化转化为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在理解、体验和践行三个层面上引发学生道德思考和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提升道德素养的目的。在教育内容的取材上,应避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脱离学生生活的形式主义做法。教育案例、活动主题、隐性课程资源等都应尽可能地源自于学生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能反映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冲突与矛盾,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如举办“助力高考”、“草坪养护行动”、“光盘行动”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孝义之星”的评比活动,利用校园文化长廊、黑板报、升旗、集会等形式和场合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地域特色的孝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感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传统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文化受益感。

如何传承孝道文化范文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字从字形上看,从“孝”从“文”,由此可见,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核心内容。对后辈进行孝文化的传承、影响,使得孝观念内化为人们的伦理观念、外化为人们的道德惯习的过程,称之为孝德教育。当今社会对孝德教育缺乏重视,学生的孝德意识淡薄,父母长辈为孩子操碎了心,而孩子却常常因为一件小事不顺心就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的现象层出不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加强中小学孝德教育迫在眉睫。当代很多中小学校认识到了这一重要性,也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孝德教育。如何提高孝德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朱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法”的重要性,离开了“法”(即方法),教育将无法进行。孝德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完成孝德教育任务,使学生达到修养孝德的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式。传统的孝德教育方法重“驯化”“规化”,即通过强制灌输等不同形式的控制手段,竭力把学生培养成“温顺而老实”的“孝子”。这种“规训化”的孝德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教化,它对学生孝德的培养表现为一种为了“有用”而进行的训练。这违背了当代孝德教育“平等互爱”“自主建构”等原则。笔者根据当代学者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孝德教育实践,深入反思而总结出以下几种较为合理有效的主要方法。

一、“登门槛效应法”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登门槛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明代洪自诚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意思是说,批评人的短处不要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是不是能够忍受;教育人要养成善德要求不要太高,应当让别人能够甘心听从。中小学生年龄小,对一些大道理无法弄懂,也不愿意接受枯燥无味的孝德教育知识理论,要使学生的品德进步,不能硬性而简单地提出要求,也不能一下提出太高的要求,切不可操之过急,企图一蹴而就。比如说,很多学校和父母从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强迫或者诱导他们去背诵艰深难懂甚至很多字他们都不认识的《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先不说此等蒙学读物是否存在内容上的愚忠、愚孝等消极不妥思想,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还会让他们反感,行为上不得已顺从,实际上从心理上抗拒。很多教师和家长很羡慕在媒体上“侃侃而背”所谓国学的小孩,殊不知这样的“神童”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更多的孩子是缺乏对国学的兴趣。当代中小学孝德教育应该从学生喜闻乐见、欣然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入手。比如,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给父母倒一杯茶、唱一首歌等小事做起,从养成“不随意发脾气”“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累积为良好的孝德惯习,功到自然成。

二、自我教育法

中国古代先贤所倡导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内省、自省、慎独等教育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强调个人的自我克制、自我教化的主体自觉性。康德也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地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是自我教育的结果而不是“他育”所能形成的。在当代中小学的孝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系列的孝德教育的生活和实践体验的情境,大力引导学生去反省自己身上有可能存在的孝德缺失,如自己从来不做家务,只会给家长增添麻烦;不听父母和教师的教导,拿着中餐钱去网吧上网玩游戏,等等。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孝德意识和情感,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反思,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孝德教育过程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达到自我完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自育正是内因,他育只是外因,但若对外因置之不顾,则会陷入自然主义、放任自流的误区。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孝德的自我建构并不等于说孝德是自发生成的,孝德的自主建构是学生在孝德价值观的引导下,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孝德教育活动中,在精心设计的孝德教育环境中自主建构的。

三、情感渗透法

情感渗透法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妥善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有意识地渗透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朝向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孝德教育偏重孝行训练,忽略情感成长与引导,于是关乎学生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社会和谐的问题随之而来。教育的本质是顺其自然的导引,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古代道家非常赞赏水的自然伟力,在于水善于顺势而行。孝德教育也要因物自然。孝德教育不可轻逆学生的情感,保持人的本性才是教育的神圣。中华传统孝德本身就源于血缘亲情,有一种斩不断的藕断丝连的关系,所以孝德教育要“尊天之时,随地之性,应人之心”。孝德教育要重视情感的引导和渗透。例如,孩子对母亲天生就有一种“反哺之情”,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就应当渗透母爱之情,以母爱来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因素。我们从近年来很多W校举行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现场就可以体会到情感教育的作用。虽然我们也不是很赞同这种纯粹的说教活动,其形式主义也许更多一些,但这样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渗透的就是情感教育的因素,一种天生的亲情被激发,以致现场的师生、家长纷纷相拥而泣。在孝德教育中,教师更应该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晓之以理”。要寓情于理之中,寓情于知识之中,情理相融,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领悟道理、升华人格。

四、无意识教育法

无意识本是心理学术语,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是一种潜在于心底而未被主体自觉地意识到的意识。无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有意识教育具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说“感恩励志”教育演讲活动,教育目的和手段非常明显,类似的演讲、讲座、报告、德育课等教育方式就是有意识教育,但这种教育也有弊端,如教育方法单一,以理论灌输为主;教育目的彰显、教育手段直接,给人以“我说你听”的强塞硬灌的印象。在某些情况下,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在实践中往往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不良后果。在孝德教育中尤其如此,我们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孝经》,讲授何谓孝、为何孝,大张旗鼓地宣扬要将学生培养成有孝心的孩子,也许会让学生感到压抑,感到自己头上还有一顶沉甸甸的“孝心之帽”。在孝德教育实践中,也会经常听到很多人对这样的思想课有抱怨,甚至还有人认为有意识的孝德教育泛滥了,会让人有恶心之感。只有将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才能增强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五、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禹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强调以身作则,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传统孝德教育也树立了很多孝子孝行典型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孝心;当代社会也树立了诸如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之类的孝德榜样。当代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孝德榜样教育法对受教育者既有激励作用,又有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熏陶的作用。

这种孝德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的榜样人物既要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要有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讲身边人的故事,会更有教育效果,可以评选身边的“孝德之星”;二是所选择的榜样事迹必须积极健康,保护人格尊严,引人向善;三是所选择的榜样人物事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四是“身教重于言教”,要注重教师自身尊老、敬老等孝德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

六、价值判断法

如何传承孝道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大学生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各类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可贵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相关权威调查,大学生总体上积极乐观,政治素质过硬。几十年以来,高校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在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尚需进一步的增强和改进,进一步地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增强有关孝文化教育的分量,实施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阐述

孝,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与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可称为孝的文化。所谓孝文化就是关于孝的观念及规范和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那么什么是孝呢?《尔雅。释训》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字是一个会意字,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因而自古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扩充开来传统孝文化就是特指孝道以及与此相关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

在我国古代,孝意识的产生是基于个体家庭产生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孝文化就是一种家庭文化,“孝”无疑就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说,“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性,体现出字辈对父辈的敬爱侍奉。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孝”的内容存在着一些基本的方面。比如,“孝”就是“养老、敬老、尊老和送老”等等,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还将孝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社会,这种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孝道还包括溢出家庭伦理生活的范围演化形成的政治规则,比如“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六顺”,其归属就在于君臣、父子关系中奉行的忠臣孝子,反映出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秩序。可以说,几千年来这种以孝道为基本内核的传统文化,维护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个体以及社会层面道德教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其形成于特定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价值。

二、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因而这项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优秀孝文化的内容,可以在多个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更加完善。

如前所述,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曾有过精彩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同志也曾深刻地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我们也都清楚的知道,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靠单一的某方面是不可能的,需要综合的、立体的因素共同产生作用。这其中就离不开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系统的思想教育内容,这是高校思想教育活动开展实施的重要依托,否则思想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学理论成果和鲜活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内容体系,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也更加清楚地看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孝文化的内容。文化传统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因而民族文化是有鲜明的继承性的,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衍发展中,文化的传承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和历史责任。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客观地说,由于种种原因,自近代以来出现了传统文化近乎断层的局面,尤其是以孝道为主要内容的孝文化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扫荡和冲击。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就是直至今天,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还有待增强,教育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甚至在有些人心目中对中国传统孝文化依然存有偏见和抵触的情绪,片面地认为弘扬孝文化就是削弱现代人的主体性,民主性,是培养封建主义的孝子贤孙。我们知道,我国传统的孝文化确实产生、发展和成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当然存在着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两面性,但不能由此就否定它在人才个体道德培养中的积极价值。要看到人才素质的培养中既有政治品德、政治方向的大问题,也有个体道德的完善方面,传统孝文化能为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发展和完善提供重要的资源,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纳入其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会更加完善。

(二)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意思是说孝为道德之本,孝道是教育的出发点。汤一介先生认为,“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学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也就是说“孝”是“仁”的根本出发点,不过不是“仁”的全部意义,“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必须扩大到社会伦理。仁者爱人,这种以爱为基础的品德培养有着强烈的现实价值,它使得个体的品德修养有着现实的根基,也为这种品德的辐射增强了能量,所以在家国一体的封建宗法社会就有着移孝作忠的品德发展路径。在当代,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为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提供重要的支撑。任何个体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格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健康的情感教育在内。现在的中国,独生子女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对象,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喜欢西方的生活方式,很多独生子女还是家中的“小皇帝”,当之无愧的中心人物,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比较淡漠,更不知孝为何物。这种情况如果不加纠正,势必造成人格发育不良的后遗症。他们可能就不懂得爱,也不知如何去爱,不知如何去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对家人与社会的付出也不懂得珍惜。试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教育中能批判的继承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以对父母家人的爱作为爱之升华的根基,这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健康心灵的培养以及应有的责任感的提升将大有帮助。

(三)有利于消解社会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社会环境和种种现状必然对其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这其中不乏一些消极的因素。而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都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思想观念还未最终形成,因而,科学有效的孝文化教育能很好的帮助他们分析判断、明辨是非。当代中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西方外来文化中有些消极的因素很容易带来冲击,比如在人们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经济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商品拜物教的观念可能产生家庭成员间温情被冲淡的危险。现在社会中父母与子女分居已成为普遍现象,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呈现出疏远的趋势。另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竞争加剧、社会流动性增强等现象,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孝意识的培养。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够融入有效的孝文化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和爱,将会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产生积极的效应。

三、积极探索高校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但教育成效的取得最终离不开切实有效的实施途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本人认为要做好高校的孝文化教育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大学课堂进行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弘扬传统孝文化,高校课堂是责无旁贷。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的倡导孝道,在内容上融入孝德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相关要求,还可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观现状的调查,做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并在形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品质。

(二)积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领域,它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和熏陶的作用。由于大学教育以自主性为主的特点,可以说在校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学习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因而在高校孝文化的教育中必须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活动的开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比如有的学校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假期为父母洗脚,尽管在形式上引发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孝心”和感恩意识的觉醒是有激发作用的。同时,高校还可以多方面发觉身边的案例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前段时间,我国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向全社会颁布了新的“二十四孝”,这是孝德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社会在发展,我们在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同时,只有不断融入鲜活的内容,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有着源头活水,真正取得成效,在继承中发展。

(三)切实发挥家庭在孝文化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孝文化说到底是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家庭在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家长本人首先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问题上不可掉以轻心。较长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部分家长的观念中重智轻德的倾向较为突出,学生在成长中出现一俊遮百丑的情况,只要学习好,其他问题不重要。这样的后果当然是谈不上对学生孝德的要求。要知道,家长在学生的家庭伦理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日常的朝夕相处、潜移默化中发生持久的影响作用。即使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家长仍然可以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告诫和引导。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例(3篇)

    - 阅0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学闲暇时间闲暇教育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学生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多,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孩子有充分的闲暇时.....

    美育教学研究范例(3篇)

    - 阅0

    美育教学研究范文关键词:中美研究生;学位教育;对比;分析一、引言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展起来,近年来,研究生的扩招工作,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对于.....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