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特点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篇1

1.针对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构建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科达标规程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材设有“看一看,想一想”“演示实验”“动动脑”“动动手”等部分,并配有大量而系统的形态结构插图、表示生理活动规律的动态图解以及指导实验方法步骤、规范操作的图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对生物学有关概念的学习,分门别类地对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规律特点及生物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认识。突出地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自学、思维这4种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一般是从形象、直观、生动的生命活动现象开始,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局部整体,由个性共性个性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征,正处于由形象、具体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思维方式的过渡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生命规律的学习,尚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和帮助。针对初中生物教材的主要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方式特征,构建以·提·示·观·察·启·发·探·究·引·导·整·合为主的学科达标规程,经笔者及我市部分生物教师在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教学操作的实践证明,该达标规程广泛适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观察(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的大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操作,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等原则,明确了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指导及能力培养的教学导向要求。

(1)提示观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演示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通过提示观察的具体要求(顺序、颜色、结构层次、排列、反应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抓住观察对象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对观察现象的描述能力等。

(2)启发探究是指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沿着精心设计的实验、问题及演示的现象进行探索,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演绎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以追究问题的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教师则对要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提示、点拨、疏导、指导,激发有序的思维活动,培养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引导整合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把通过学习观察、实验操作等获得的表象、具体的感性材料,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进行梳理,突出主体,分出层次、类别,把认知结构重组和构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上述达标规程的构建及教学操作程序的探索,遵循了目标教学的理论观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体现导学达标过程中教师的教法、手段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操作上不是一成不变,还需要根据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学校条件、班级特点,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灵活变通,做扩展延伸或对应变动,构建相应的达标规程。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课型特点,探索构建初中生物学科达标规程体系纵观初中生物教材,课文大都是以先提出问题,启发引入,提示观察实物、插图、演示,启发探究生命活动规律,指导实验操作,引导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规律或导出结论,解释生命原理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进行探索,辨析异同,分化出几种不同的课型。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教学内容,初步探索构建的初中生物达标规程体系。

上述达标规程体系的构建,尚属探索阶段,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3.遵循规律,科学进行学科达标规程的教学操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达标规程作为学科课堂教学导学达标活动的规律程序,在教学操作上还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根据学校的条件,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采取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优选教法,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灵活进行教学操作,使之体现科学有序的优化组合效应和学科特点优势。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篇2

关键词:化学高考“有机合成”题目备考策略

在新课程、新高考的背景下,以具体的的有机合成工艺流程为载体的“有机合成”题目是广东高考比较固定的题型。其通过将合成工艺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根据合成过程中有关物质的结构、性质进行设问,形成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有机合成”题目。

一、研究目的

从2007年新课程实施后的第一次高考开始,到2011年理科综合的考查模式,5年来,广东高考试题中的“有机合成”题目特征明显,风格稳定。其以化工工艺为背景,主要以合成和推导为考查形式,通过框图的分析推导,着重考查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包含基本的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的推导、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的推导等基础有机知识;同时结合题目的信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研究该题型的考查特点,对提高高考备考的针对性、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过程

(一)广东高考“有机合成”题目的统计与分析,表1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2007年-2009年在“X科”背景下,“有机合成”题目的必答题难度不大,都在0.7以上,选做题难度属于中等。从2010年开始实行“理科综合”考查模式后,取消了选做题,“有机合成”题目难度属于中等,2011年分析数据暂时未公布。这说明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潜力取得相应的分数。

(二)广东高考“有机合成”题目考查范围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比2007年-2011年广东高考“有机合成”题目,作者认为无论是考查的形式、范围,设问的特点还是能力的要求,2010年、2011年的题目更接近于2007年-2009年的必做题,而可能受“理科综合”考试模式的影响,导致难度反而接近原来的选做题。因此2007年-2009年的题目只统计分析必做题,表2。

纵观2007年-2011年这5年的广东高考“有机合成”题目,主干知识年年必考,考查难度层次分明,每年也都有些微调,处处体现有机化学“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思想。

1、题目中核心物质的结构特点

(1)在整个工艺流程图中,主要物质基本都成环状,含有苯环(或具有苯环的某些性质);

(2)主要物质的分子结构一般比较陌生,但分子所具有的官能团都很常见。例如:苯环、羟基、羧基、醛基、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卤素原子、酯键等。

2、问题设置的范围

(1)围绕常见官能团的性质进行设问。例如:羟基与钠的置换反应、羟基与羧基的酯化反应、碳碳双键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加成反应、碳碳双键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反应等官能团性质几乎每年都考;

(2)考查基本的反应类型。一般以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加聚反应、氧化反应等为考查对象,并考查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考查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例如写出相关分子的分子式、结构式等。

(4)考查提取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3、问题设置的难度

研究这几年的“有机合成”题目,难度设置一般分成三个层次:

(1)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单独考查某物质的基本性质,检验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的熟悉程度。如烃的概念、官能团的性质、分子式的推导、简单的计算等,不需要借助流程图作答。

(2)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结合流程图,通过物质的相互转化,考查考生对基本反应特点、有机化学方程式是否掌握,能否借助常见有机物的性质推导陌生有机物的性质,借助流程图推导未知物的性质、结构。

(3)考查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题目提供一些新的信息,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信息,发现新的性质、规律,并迁移运用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三、研究结果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有机合成”题目考查范围主要以常规知识为主,兼顾考查学生信息迁移的能力,题目设置的难度以中等难度为主,经过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分数。针对此类题型的特点制定以下备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

1、首先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各种有代表性的有机物的相关知识。如:组成、结构、官能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方程式等。在复习反应方程式时特别要从官能团的变化、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这个角度去理解并记忆相关方程式。

2、通过以常见有机物作为载体,复习有机化学的相关概念。如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羧酸、醛、酯等)、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等。

3、强化学生“结构决定性质”,“官能团反映物质性质”的意识。借助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帮助学生整理相关官能团的性质,理解、记住官能团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情况,并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官能团判断陌生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能力。

4、梳理各种反应类型。通过让学生对比常见有机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断键与成键特点,以及元素的变化情况,重新划分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涵括卤代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硝化反应等)

(2)加成反应

(3)消去反应

(4)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缩聚反应)

(5)氧化反应(增加“氧原子”或减少“氢原子”)

(6)还原反应(增加“氢原子”或减少“氧原子”)

通过重新归类,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重新观察、理解有机反应的特点,提高他们判断陌生物质的能力。

(二)提升能力

在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必须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充分利用近几年广东的高考题。“有机合成”题目的考查方式、设问都比较稳定,利用高考真题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尽早熟悉题型,树立考试信心。

2、组编考题。教师可以针对常考点,组编相应的练习进行训练,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基本分;同时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题训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在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后,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1)要教会学生寻找突破口。通过观察官能团,推导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通过反应条件、试剂、现象也可以推导物质可能具有的官能团,进而推导物质的结构。

(2)要有整体的意识。物质处在整个工艺流程图中,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要利用已知物质的信息推导未知物;要有灵活的思维,有时按顺序推导比较容易;但有时却要用逆推法,利用产物推导反应物;有时还要从中间产物开始着手推导反应物或者产物。

(3)要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新信息,仔细观察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特点,并迁移到新物质中去,这是解决信息题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广东高考年报》(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2]《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2011版.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关系;交叉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是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的,全套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共计8册。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为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高考必考内容,选考为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三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特点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在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模块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必修模块突出核心内容,强调基础,但又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学生学习相关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选修模块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在核心化学知识方面可以看做,选修模块的知识起点是必修模块的知识终点,选修模块都会在必修模块的知识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化学核心知识,是对必修模块的化学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必修模块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和以研究物质性质为主的化学研究方法和程序,而选修模块中则更加侧重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模块所代表的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和研究思路。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交叉内容比较

必修模块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是: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性、非金属性在元素周期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选修模块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元素周期系的应用。选修模块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共价键的主要类型б键、п键,共价键的键参数,键的极性,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选修模块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

分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原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离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晶格能及其应用。

必修模块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是: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应用。选修模块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和焓变等概念,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必修模块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是: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选修模块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知识点是: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烯烃的顺反异构。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选修模块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点是: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乙醇、苯酚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醇和酚结构的差别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乙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酸乙酯的结构物质和主要化学性质。乙酸的酯化反应、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酵素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选修模块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知识点是: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

从必修模块中的知识点与选修模块交叉知识点进行了对比,可见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和加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知识的处理更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与有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配合,学科的基本结构明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知识点这样处理的目的,在于从综合教学效果考虑,精心设计知识的台阶,使学生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习,避免由于知识台阶设计不合理而使学生学习出现大面积的分化。同时,由于难点分散,也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篇4

1.1因地制宜,借助地理优势体现地域特色

设计规划中,为彰显地域特色,应良好地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借助原有地势特点、地区环境、地形地貌以及植被进行建设。应保留该区域草本物种以及乔灌木,进而可有效地应用原区域特点彰显特色,并可有效地节约由于改造地形而耗费的庞大经费开支。再者,可科学地预防由于大面积改造动土导致的水土资源流失,进而为植物定植创建优质生态环境。例如,云南进行西双版纳园林设计规划之时,科学地注重保护原有自然生态资源,留有较多自然形式的热带雨林以及一些小范围的自然森林。该类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对创建充满地域特色的热带园林景观,发挥本区域地理优势,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再比如,郑州园林,原有用地多为苗圃以及农业耕地,水资源较为缺乏,同时场地相对平整,不包含显著的起伏现象,呈现出典型干旱沟壑地貌。从实际状况来看,该地质并不能给物种多样性栽种提供优质的资源条件,然而该不利因素恰恰体现了河南区域独特地理风貌。为此可在注重当前地形地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尺度的改造,无需开挖较大范围的水面,应尽量同区域具备的文化风貌有效结合,进而创建园区工程独特的景观亮点。

1.2凸显地域独特文化

规划设计中应显现一定的人文风格,进而可对景观建设发挥良好的点缀效果,形成点睛之笔。例如,南京建成的中山园林,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在于纪念孙中山先生,该特点独一无二,其他园林无可匹敌。就园林来讲,进行规划设计阶段中,可利用园内的局部区域有效地展现人文气息,创建专题类植物文化园区,构成园中园的独特景观风貌。例如,无锡梅园便是基于梅花文化创建;湖南三湘景园基于当地文化特点,囊括了湖南区域的较多特色化绿色植物以及著名建筑景观,令民俗风貌同园林、造园艺术形成了良好的集成,令游客深受感染、流连忘返。一些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初期,其基地范畴中便包含凸显历史文化的相关设施,因此应在设计组建阶段中,将该类设施作为核心内容,同园区构成有机整体,通过文化积淀形成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例如郑州建园初期便包含体现文化发展历史遗迹的黄土沟壑,该景观同植物形态相似。加之河南为华夏文明源头,因此可明确自然、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园林共分成9个区域,首先布设园区林带,并保护好原有苗圃地,利用其创建形成自然植被,并重新创建该区域原生群落系统。同时,依据四周交通环境与基地状况,进行园区功能入口以及科研服务专区的规划建设,并独立建设引种驯化区域。对于原有3条沟壑,则顺着其延伸方向布设园林区、观赏园林,形成特有的植物进化发展、引种驯化以及栽培建设园林文化景观。园林分区之中二级路网则利用树枝模式,营造自然之树的景观主题,布设专类园林,体现良好的地域特征。

1.3优选植物类别,创建特色专类园区

规划设计,应创建特色化的专类园区,通过绿化植物资源的良好收集、全面展示,发挥综合的研究、应用、普及教育功能,并可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创建专类园区过程中,应优选植物类别,基于不同功能,将园区划分成系统园区、观赏、主题区以及资源植被区域等。系统园区可将植物的进化发展视为主线,并参照造景特点、地域特征布设专类园,体现科普应用以及观景欣赏的良好效果。布设资源园区时,可借助当地特有资源展现文化风貌,利用景观植物达到历史回顾的目标。例如,可选用纤维、药用以及芳香植物资源等,体现地域特色。观赏园区规划设计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认知平台,令他们掌握一定的园林植物知识,扩充视野。该区域布设,应优选体现地域特点同时形态壮观的植物群落,便于识别,并构成一体化的连续景观,实现科普功能目标。例如,可创建樱花园、郁金香园、丁香园、枣树园、玫瑰园、牡丹园等。主题园区应依据各异的植物种类凸显景观特点。例如,可构建珍稀物种园、艺术园林、具有人文色彩与趣味性的园区、具有纪念意义的园区、盆景、花卉园区等。

1.4体现景观特色,实现建筑同园林小品的有效搭配

园区规划建设应将主题植物布置成底色,并借助其特点创建特色景观。由于物种中大部分为乔木或者灌木,且均为落叶树种,欠缺常绿树种。为此单纯应用主题植物进行景观设计会较为单调,欠缺特色。为优化观赏效果、凸显景观特征,可辅助配设具备一定色彩且形态美观的观赏植物。即主导植物类别应设置在主题风景之中,进而构建美观、特色化园林。例如,园区景观地域适合种植郁金香,则可将其不同的物种进行搭配,并布设在园区的主要进口方位。同时,还可进行观花乔灌木的良好收集以及巧妙搭配,进而进行全园景观的合理点缀。可通过贴近自然的种植布设于路边、小溪周围以及林缘区域,构成丰富多变,体现四季景观的特色化园林。另外,还可将区域适宜生长的主要品种打造成园内主题,同时应与园区地形以及他类树木、景观道路实施有效的配设。应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对于具有较强观果、观花特征的植物应优选配置不同生长时期的品种,进而令观赏期限合理增长。还应针对其花期特点,配设与其开花期相契合的植物以及常绿树木,进而提升造景设计规划效果。园林小品工程以及建筑设施的有效搭配可凸显良好的辅助效用,提升园区亮点。为此在规划设计阶段中,应利用充满文化内涵的建筑元素,优化园林小品景观效果。例如,园林建筑顶端造型可应用独特的南、北建筑不同造型,通过草坪代替瓦砾、沙石,并引入现代设计工艺、手段,实现建筑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完美结合。

1.5创新设计,凸显地域特色

为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在因地制宜,利用原始地貌,把握自然特征,渗透人文内涵的同时,还应秉承创新意识思维进行特色化的园林设计。应在设计规划中凸显新颖性、美观性、先进性以及独特性,并应致力于彰显园区现代化科研成果。例如,南京园林建设中,引入了创新性地被、孢子植物专题区域,并创建充满创意的特色园区。地被植物是该园经过长期的探索研发形成的集观赏、游览、休憩、水保功能以及活动应用功能于一身的优质草坪景观系统。其物种繁多,效能显著。园区还专门为盲人游客设置了盲文引路牌,设计现代化语音系统,体现了人性化、多元化服务应用特色。为进一步激发园林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功能,还可为当地高校学生创建创意园区,令其利用园林丰富资源扩充植物学、园林园艺学、环保生态以及农业学科丰富知识与技能。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其科研发展、学术水平有所差异。为此,在设计规划阶段中,应契合本地地理环境特点,由人文需求入手,设置创新独特的主题景观区域。例如盆景、艺术园区、旱生园区等,真正凸显地域特色,令其发挥综合应用服务功能,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地全面发展。

2结语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篇5

关键词:治理;制药;污水

ABR工艺首先由美国stanford大学的McCarty等于1981年在总结了各种第二代厌氧反应器处理工艺特点性能的基础上开发和研制的一种高效新型的厌氧污水生物技术[1-3]。ABR反应器在整体性能上相当于一个两相厌氧处理系统,增加了酸化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活性[4-9]。ABR器具有结构简单、运行费用低、稳定性高的特点。SBR污水处理工艺,全称为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它是基于以悬浮生长的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进行降解的废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的工艺[10-12]。本实验采用ABR-SBR组合工艺治理制药污水。

1工程概况

废水为某制药厂废水,主要污染物生化需氧量为1730毫克每升、化学需氧量为5360毫克每升、可吸附有机卤化物(以Cl计)为12。

2SBR工艺概述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属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其反应机制及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基本相同,只是运行操作方式有很大区别。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以时间顺序来分割流程各单元,整个过程对于单个操作单元而言是间歇进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以间歇处理方式运行,处理后混合液进行沉淀,沉淀的生物污泥则留于池内,用于再次与污水混合处理污水,这样依次反复运行,构成了序批式处理工艺。

3废水处理工艺分析

3.1废水水质特征及工艺介绍

制药产生的污水因其污染物多属于结构复杂、有毒、有害和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其废水的特点是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毒性大、色度深和含盐量高,特别是生化性很差,且间歇排放,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本实验采用水解酸化+混凝沉淀+离子氧化+ABR+SBR的组合处理工艺。

3.2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如下:废水通过格栅先进入调节水解池,再进入混凝反应池,在进入混凝反应池前加入硫酸铁,进入混凝反应池加入氧化钙和聚丙烯酰胺。废水在混凝反应池出来后依次进入竖流沉淀池、离子氧化器、厌氧反应器处理反应池、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池、集水池,再通过石英过滤,合格后外排。

4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调节水解池进水生化需氧量为1730毫克每升、化学需氧量为5360毫克每升、可吸附有机卤化物(以Cl计)为12;生化需氧量去除率为百分之二十四点三、化学需氧量为去除率百分之十六点五、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去除率为百分之八点九;混凝沉淀池生化需氧量去除率为百分之二十九点八、化学需氧量为去除率百分之二十九点一、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去除率为百分之八点九;ABR池生化需氧量去除率为百分之五十一点三、化学需氧量为去除率百分之五十点五、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去除率为百分之二十五点三;SBR池生化需氧量去除率为百分之九十一点二、化学需氧量为去除率百分之八十六点三、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去除率为百分之三十二点六;过滤器生化需氧量去除率为百分之一十四点二、化学需氧量为去除率百分之二十六点三、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去除率为零。

5工艺可行性分析

该废水理论上属于可生化废水,但由于废水中含有残留的抗生素和溶媒,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若直接采用厌氧或好氧工艺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采用水解酸化+混凝沉淀+离子氧化+ABR+SBR的组合处理工艺。

6SBR工艺优缺点

SBR工艺优点是污水适应性强;建设费用较低;不需要设初沉地,也不需要二沉地;便于操作和维护管理;组合式构造方法,利于废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改造;化学需氧量Cr平均去除率高,强于单级好氧处理工艺;能耗低;避免了传统厌氧反应器处理效率低、占地大的缺点;适用在难生化降解的废水处理。缺点严重依靠现代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对操作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运行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

7讨论

制药工业污水由于化学成分品种繁多,在制药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原料,生产工艺复杂多变,产生的废水等成分也十分复杂。化学制药废水是一种成分复杂、毒性高、含难降解有机物质的有机废水,目前的处理方法有预处理-生物处理。预处理为降低后续生物处理难度,达到排除生物毒性物质干扰,降低废水浓度的目的。目前合成制药废水生化前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化法(包括混凝法、膜分离法膜技术、电解法、微电解法、Fenton氧化技术)、生物法(主要采用水解酸化)等。生物性处理主要有厌氧生物处理(包括:厌氧复合床(UB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等)、好氧生物处理技术、AB法、SBR法、膜生物反应器。新技术如膜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等的应用在化学制药废水处理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采用ABR-SBR组合工艺治理制药污水。该工艺具有流程简单、运转灵活、基建费用低、耐冲击负荷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龚敏,赵九旭,蒲仕刁,郝洁.ABR工艺预处理木薯酒糟废水的工程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5).

[2]黄永恒,王建龙,文湘华,钱易.折流式厌氧反应器的工艺特性及其运用[J].中国给水排水,1999(7).

[3]李刚,欧阳峰,杨立中,付永胜.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沼气,2001(2).

[4]沈耀良,王宝贞,杨铨大,刘润芬,许甫庸.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混合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1999(5).

[5]祁佩时,陈业钢,李欣,程树辉,王其侠.一体化两相厌氧反应器处理抗生素废水研究[J].给水排水,2001(7).

[6]张林生,杨广平.水杨酸废水纳滤处理中操作压力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05,31(6):76-78.

[7]安景辉,卜城.厌氧反应过程中相状态的确定[J].中国沼气,2001(1).

[8]沈耀良,王惠民,赵丹,王承武.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混合流态及其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3).

[9]相会强,刘雪莲,李立敏.抗生素废水水解酸化预处理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6):77-79.

[10]董春娟,潘青业.工业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的无机和有机毒性物质[J].化工环保,2001(4).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1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化景观;植物配置;丘陵特征;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3;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255-03

DiscussiononCollegeCampusPlantDispositionandLandscapeConstruction

inJiangnanHillyAreas

PENGJin

(DepartmentofArt,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000,Hubei,China)

Abstract:Theecologicaldesignprincipleandspecificmethodforcampusgardenwerediscussedfromtheecologicalviewofnature;andtheorganicrelationshipbetweencollegecampusenvironmentandculturalenvironmentwasexploredbasedontheanalysisofgeographicalconditions,regionalcultureandplantapplicationsituationinthecentercampusof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creationofplantlandscapeenvironmentinJiangnanhillyareasweredeeplyresearchedandanalyzed.

Keywords:collegecampus;plantlandscaping;arrangementofplants;featuresofhills;spatialenvironment

大学校园绿地反映了校园的办学理念与学术思想,呈现着学校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校园绿化的主要目的是为师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休憩活动场所[1]。

江南丘陵地区主要是指鄂、湘、赣、皖四省,江南丘陵地区的高校进行绿化时,要利用江南丘陵地区的自然条件,结合校园文脉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营造宜人的景观,满足师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达到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最大化,营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以湖北科技学院中心校区为例,研究大学校园绿化景观对塑造生态型山水园林特色环境,实现大学环境育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湖北科技学院绿化基本理念和景观营造原则

湖北科技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南部的“中华桂花之乡”,属低山丘陵地貌,湖北科技学院中心校区位于咸宁市城市中心地段,中心校区保留了一座自然山体和三处自然原生态树林,山形坡势较缓,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东西方向长于南北方向。在规划景观分布设计时,主景观轴线为自南向北延伸,南端以主大门广场为起点,山体自然区在主景观轴线的北端点,东大门为次景观轴线的起点,西区学生宿舍群为次景观轴线的端点。从自然景观分布看,主要位于景观轴线十字线交点及两侧。揽月湖位于景观轴线的交点处,东大门、医药楼、体育馆三个次景观轴线节点旁,分布着保留较好的岗地自然生态区。各功能区的绿化设计采用因地制宜、整体布局、优化配置的原则,融合地方文化体现校园园林特色,并将自然山水贯穿整个校园环境中,通过功能空间和景观的组织,运用显山露水的自然景观设计手法,创造具有特色的江南丘陵地区山水园林景观。

湖北科技学院中心校区的园林绿化特点反映了江南丘陵地区高校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特征,现进行下列阐述与分析。

1.1表现生态性

大学校园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休息、活动、游戏场所,校园规划用地分配40%~50%的绿地。学院绿地由乔灌木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空间,树种选择丰富多样[2]。通过绿化改善学校的小气候环境,可对温度、湿度进行调节,达到净化空气、减少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土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了绿地系统的生态、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形成了“山水、植物、建筑”诸要素凸显的校园园林特色风貌。

1.2突出文化性

湖北科技学院以“现代化生态校园”为设计理念,融合不同的建筑风格与人文生态景观为一体,通过对绿地空间进行功能分区与合理的植物配置,集中展现了一个高校的历史文脉,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为师生交流搭建人性化的平台。

1.3延续地域性

依据高校的园林绿地规划,充分考虑丘陵岗地的土壤、气象、地形、地质、水源、适生植物等自然条件,结合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水系,满足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各种绿色植物生长的需要,使学校的园林景观设计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3]。因地制宜运用地域性园林模式,借用咸宁市独特的桂花、楠竹、赤壁等符号元素,实现了植物运用本土化,植物配置群落化,湖岸绿化自然化,林荫道路生态化,特征明显地凸显地域特色。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城市的生态园林设计来讲,其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构成城市园林绿地的山水、石头、建筑、植物等的要素出发,结合具体园林的设计理念,针对城市的各种园林绿地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建设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生态园林系统。在生态园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生态绿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中的园林植物以及绿地能够有效的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利用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居住在城市,实现城市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具备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植物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植物在生态园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的表现为,首先,植物能够体现一定的建造功能;其次,植物能够提供一定的观赏功能;最后,植物能够提供一定的环境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所说的就是植物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对景观和空间体现出一定的组织和限制作用,主要涉及到植物的大小以及形状等方面的问题。植物的建造功能可以用在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内的设计。可以形成一定的敞开空间,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覆盖空间或者是完全封闭空间。对于植物的观赏功能来讲,我们指的就是能够因为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等的特征充分的体现出植物的景观视线焦点体现的特点,也就是植物本身因为其外表的特征而发挥出的观赏性的功能。植物的环境功能指的是植物本身所体现出生态调节方面的功能,主要的是发挥其调节空气质量,防止水体流失以及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在植物的三个具体功能中,建造功能是基础性的,也是必须要实现的功能,是设计本身必须要考虑的部分。

植物本身具备了很多不同于其余的园林设计要素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植物是具备了一定的生命力的,具有可生长型。植物本身是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其能够随着植物本身的生长特点以及季节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自身的形态、色彩以及疏密程度等的外表特征。所有的植物都能够在生长中不断的扩展和变化,这些动态的扩展和变化,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能够体现出很重要的作用。

二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原则

1要以生态学本身作为指导,建设生态园林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的开展设计和制作。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的设计,选择合适本地生长以及适合设计要求的植被景观。根据不同的本地条件,结合植物本身的生长特点和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如果引入的物种不是单一的物种,那么就要兼顾不同物种之间的生长特点,保证每一种植物都能够生长而且保证其生长过程健康顺利。所以,不要盲目的引入外地的园林植物,要注意保护和开发本地的物种。近年来广场的色块倾向以及木兰科植物的风气,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严重违背了其本身的生长特点和植物的本地要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谨慎的对待。

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很好的注重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星球上所生存的植物物种是很多的,植物本身在生长的过程中也不是由单一的物种在一定的生长区域生长那么简单。而是由多种物种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相互结合生长。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迎合自然的要求和植物外貌,尊重物种的多样性。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尊重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本身就是要模拟建立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植物的多样性没有得到保障,在正常的生态运作方面肯定会不足。在景观上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单一性。园林的植物配合方面,要注意高低搭配、不同的功能搭配,季节搭配等要去。注意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搭配。植物的群落如果想对稳定了之后,在生态系统内部再加上一定的珍稀植物,就比如容易保证成活。充分的保证高低空间的运用,注意叶面积指数的问题。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园林的生态效益,更好的提供园林的环境质量。

2园林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美学效果

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遵循一定的生态原则这是设计和建设的基础所在。同时,在遵循了生态学的基础上,根据美学的要求,要融合一定的创造技术,不仅仅要讲求园林本身的生态现实景观的要求,更要注重园林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中所反映出来的特点。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植物本身变化,适时的搭配植物本身的生长景观效果。达到随着不同时节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时节特点的目的。所以,在创造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出植物本身的美,反映出一定的自然美景特点。具体到园林植物本身的配置过程中,首先就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搭配。不同的植物在叶的颜色、大小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开花持续的时间等的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都是搭配不同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所反映出来的植物特色。其次,要合理的布置布局,不能够单纯的将植物从自然界中搬套过来。要注意植物不同的位置疏密程度、群落组织的特点。要对植物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植物在形态以及园林的搭配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色彩特点。最后,要注意结合植物本身的特点,与周围的文化氛围要求相结合。不同的植物本身被人类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园林的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到植物本身的文化特色与周围的文化氛围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潘锋,浅谈高校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3)

[2]冀凤全,姚崇怀,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

[3]魏姿,王先杰,冯文佳,综合性公园的植物配置与园林空间设计[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03)

[4]曹军辉,浅析我国城市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7)

[5]吴幼容,郑郁善,生态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6]王华,高武平,浅谈生态设计在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

[7]杨睿,于佳,闫红伟,生态学原理在东北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5)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1篇8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一定要掌握基础知识,用熟练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要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自已的化学知识。那么怎样才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呢?

依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递变规律,可以采用“交叉法”来复习各类有机物的有关性质和有机反应类型等相关知识点。

首先,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法。这些知识各种参考书都有,但学生却不太重视,大多数学生仅仅看看而已,却不知只有自已动手边理解边书写,才能印象深刻,记得牢固。

其次,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最后,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若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性质;若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若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乙烯的平面分子结构、二烯烃的加成与加聚反应形成新的双健、苯的特殊化学键的特征、甲苯的氧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伯醇和仲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羧基中的碳氧双键不会发生加氢反应、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碳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有机化学试题必有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而设计的推断或合成题。这类试题通常以新药、新的染料中间体、新型有机材料的合成作为载体,通过引入新的信息,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的产物,从中引出相关问题,其中有推断原料有机物、中间产物以及生成物的结构式、有机反应类型和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然而这些考查都是在几乎没有见过的有机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出现的,显然信息的选择、提炼、加工和应用是个难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怎样阅读和理解信息,怎样将信息与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解题。

(1)熟悉信息,尽快找出有用信息,对于新的有机反应历程,必须弄清来龙去脉,方能着手解题。

(2)找出解题突破口,这里可能要求正向思维,也可能逆向思维。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篇9

一、观察――获取训练材料

这里的观察,可以在说话课上当场观察,也可以在说话前布置学生课外自行观察,还可以组织学业生进行现场的参观访问。但无论哪种观察方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观察的方法。目的明确,才会使观察重点突出,有所收获;方法科学,才会使客观事物全面而深刻地映入学生心中。

指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要在抓住重点全面观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特点深入观察。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深入观察可分两步进行:第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充分认识事物的形态特点。即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事物类与类、种与种之间,或某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差异性的外在表现。如指导学生观察果树,先可整体感知果树特点,然后观察果树树叶、花色、果实等各部分的具体情况,最后归纳各部分情况,整体掌握果树的特征。这是分析、综合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再将此种果树与他种果树进行比较,从而概括出它的本质特点来。这便是比较和概括。只有这样的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事物的形态特点,才能为说话获取详实、具体的材料。第二,指导学生依据事物的形态特点或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即通过分析事物的表面现象、依存方式、因果关系等,认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如指导学生观察家乡变化,学生往往只能观察到家乡的楼房增多、家电普及、人们吃喝穿戴的日益高档化等。这是家乡变化的表面现象。仅此不够,还要引导学生依据这些现象分析其本质所在:家乡变化家乡人民的勤劳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革开放政策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一定能把话说得深刻而具体。

二、整理――优化说话内容

观察为说话获取了充分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多半是分散零乱的,且范围十分宽泛。说话时若将这些材料和盘托出,自然会使说话的议题不集中,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换言之,作为说话的内容,应是观察所得材料的集约化、精练化。即必须对观察所获取的材料进行类比、选择、组合、整理,从而使其优化为一个内容核。也就是围绕确定的中心对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取舍。具体方法可以是:1.让学生全面再现观察中的所见所闻;2.指导学生通过比较,看看哪些事物自己最感兴趣,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确定内容对象;3.再想想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哪些突出特点,这些特点共同说明了什么。如此层层筛选,步步优化,就能使泛化的观察重点化,散乱的材料集中化。这样才能保证说话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主次分明。

三、练说――实现基本表达

这一步是此类训练的关键环节。它既是一个指导学生将现实生活用语言加以表达的训练过程,又是一个诱导学生将内部语言外化的训练过程。就学生而言,这是一个系列化的复杂的多次信息转化的心智活动;就教师而言,它是一个细致的启发引导工作。所以,指导学生练说,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练说开始,可指导学生根据观察所得,围绕整理优化的“内容核”,把话说正确。即用比较合适的语言说出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对客观事物作个大致介绍,基本做到“言之有物”。然后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把话说全面。即用比较恰当的语言说出客观事物“怎么样”,有哪些性质、作用等;对客观事物作全面的说明,基本做到“言之有序”。

这一步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关键。因此,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要说的意思。学生只要能说,就要鼓励其大胆说。教师可只在说话内容的对错上作必要的纠正,对说话形式上的优劣表现要少加限制。要充分让学生在自己整理优化的内容范围内畅所欲言;要善于让学生多方位看待事物,多角度表达生活;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

四、深化――提高说话能力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篇10

一、比较法嵌入生物学科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细胞个体,了解了生态系统,明白了复杂的生物进化,但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利用比较法嵌入生物学科中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概念基础上,迅速对其它未知概念产生一定理解,获得新的知识内容;从一个问题上引导出另一个问题的思路,如用绿藻的自养方式引出异养的含义,这样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原来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

(二)有利于整合零碎知识

可以构建出一幅网络知识图,把所学零碎知识加以整合,巩固建立内部联系,让其系统化。生物知识本来拥有其固有联系,知识内容的撰写上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相应的瓦解。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将瓦解的知识重新整合,阐明复杂的生命现象规律。如学习动物的进化时,将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动物之间存在的亲缘联系,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行进化。

(三)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掌握

初中认识事物时,往往存在抓不住事物本质特征,对于很多名词概念混淆不清,理解存在误区。在比较鉴定下,从而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突出某些特点,找出异同,就能避免对那些概念相近、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的情况。如学习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异同处,就可以使我们对模糊概念加以区分。

(四)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可以使复杂抽象的生命现象更加形象化地体现出来。例如,借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形容我们课本上接触到的知识,如草履虫像草鞋,细菌像气球,等等。这样对于抽象的生物形象会有一定的思维模样,同时也会增加学习中的趣味性,比较法还有加强直观的作用。将蜥蜴与青蛙两种肺结构图进行比较,能使我们直观的从中发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从而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可以支撑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所以蜥蜴适合陆地生活,青蛙因为皮肤辅助呼吸,所以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比较法是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可以说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也就是说比较是所有逻辑思维的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不同,对比之下见针毡。比如,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与区别,我们从逻辑上进行对比:作用场所、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从中发现二者互相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习生物比较法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取比较对象。并非任意对象都可以进行互相比较,在一定条件下,只有具备比较意义事物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2.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以及规律比较。一般来说植物体与植物体进行对比、动物体与动物体进行对比。比较的目的是:发现不同之处,找出特点。3.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比如说,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网状结构,像栅栏的栅栏组织,像海绵的海绵组织等,比较的目的在于说明某些抽象的事物,使学生更好理解。4.在本质特征上有所差别的生命特征比较。如动植物进化的原因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质对比。5.以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对学生讲述比较法,不要刻意找寻刁钻的对象,更不要说是比本体还要复杂的对象。比如说蜂群中各蜂种的区别,引导学生对其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自我理解消化。6.灵活运用所学比较法。虽然比较法种类多样性,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质上还是相互联系的,在我们学习使用中要灵活运用比较法。

三、初中生物教学比较法的运用策略

初中生物的教学是基础的生物知识,论述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等知识点,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告诉我们生物的多样化,比较法在生物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也体现出了多样性,一般有以下五种比较方法:

(一)类比法

类比法还区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类型比较法是将同类的各个特征进行相对比,找出共性与相似性,从而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地上茎与地下茎的知识点,两个知识点相应作比较,会让学生对其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者说可以让他们进行实地的对比分析,不仅会加深对知识理解,同时对于同类的概念也会更为清晰。类别比较法是将不同类生物的各个特征进行对比,比较出不同的地方,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学习一类知识的同时对另一门知识也会获得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中,巧妙的应用这两种比较方法,求大同,归一类,这两种方法经常都得互相交替使用,科学利用方法,理清生物特征。

(二)历比法

将某一生命现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称之为历比法。在历比法的比较方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生物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历比法,使学生们对生物进化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生物知识。

(三)列比法

列比法是将几个互为并列且又相对独立的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花草树木的根茎叶比较、昆虫动物口器的比较等。从列比的方法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各式各样的生物器官功能与大自然的相适应。

(四)寡众比

将同一事物同其他众多事物的相比较。一般都是选出一个事物与其它的事物相比较,而不是众多事物都相互比较。比如,把玫瑰花与牡丹花、牵牛花的主要特征进行相比较,强化对于其中一种组织的理解,巩固知识点。

(五)综合比较法

几乎每个章节的知识中都需要用到这个方法以发现各个知识点的相关性,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创建所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图。比如,在真菌与细菌的知识点学习中,可以从各个方面对真菌与细菌进行比较与分析,从多角度,各项思维对问题进行解刨,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结合文章所讲内容,比较法教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诸多优势应用于学习中,可以使我们对于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化复杂为简单。合理利用综合法、类比法、寡众法、历比法、列比法在各章所学知识内容,理清学习知识的网络构点,灵活运用,而不是盲目地对所有的事物都进行比较分析,在具有比较的条件下,才可以对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作者:伍治联单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篇11

一、实物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抽象为理想研究对象,如质点、点电荷、轻绳、轻杆、轻弹簧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如果实际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影响不大从而可以忽略,就把实际物体简化为质点,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做一个质点处理。

当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可以将带电体视为点电荷,将理想模型的结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物体。

轻绳、轻杆、轻弹簧这三种模型是由各种实际的绳、杆和弹簧抽象出来的理想化模型,共同特征是质量忽略不计,但是特性并不完全相同。

轻绳在受外力作用时不发生形变,其弹力特征为:(1)只能产生沿绳收缩方向的拉力;(2)内部张力处处相等;(3)拉力能突变。轻杆弹力特征为:(1)能提供拉力也能提供压力或支持力;(2)但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如果一端用铰链连接弹力才一定沿杆方向。);(3)弹力可以突变。轻弹簧可以被压缩或拉伸,弹力的特征为:(1)能产生沿轴线方向的压力或拉力;(2)弹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3)弹力不突变。

二、过程模型

在有些情况下要将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考虑共同特征,使其过程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弹性碰撞等。

可以把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和火车的运动都简化为匀速直线运动。石子从楼顶释放后的运动简化成匀变速直线运动。

天体运动问题在高中阶段都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特征为:(1)具有大小不变的合外力;(2)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3)由合外力提供向心力。还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判断一个圆周运动是否匀速圆周运动。

在理想化情况下物体相碰后能够恢复形变,并且碰撞过程中没有动能损失,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是很典型的理想化模型。生活中,硬质木块之间碰撞或小钢球之间碰撞,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很小,可以看成弹性碰撞。这种模型特点三、情境模型

从生活情景出发,利用画图把情景过程展现出来,学生就会体验到物理就在生活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给枯燥的学习带来活力。情境模型有人船模型、平抛运动模型等。

一个原来处在静止状态的系统,当系统内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此过程中有一个方向上动量守恒,这种模型叫人船模型。模型特征为:(1)整个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2)两物体速度,大小与质量成反比,方向总相反;(3)两物体同时运动同时停止。在解决人在静止的船上从船头走到船尾问题时就用这些特征列式求解。

平抛运动是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有关命题多但处理方法较固定,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模型成立条件:具有水平方向初速度,认为只受重力作用。如果有些物理情景符合以下条件:(1)受恒定合外力作用;(2)初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垂直。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为类平抛运动,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解决方法就是进行正交分解。

四、临界条件模型

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存在制约关系,当物理现象变化到某一状态发生转折时就会出现临界现象,确定临界状态是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临界状态既有前一种状态的特点又有后一种运动状态的特点起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临界问题中常有“刚好”、“恰好”、“最大值”、“最小值”等标记性词语。

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是典型的临界问题,一般是变速圆周运动,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发生变化,运动过程复杂,合外力不仅要改变运动方向,还要改变速度大小,所以一般不研究任意位置的情况,只研究特殊的临界位置――最高点。

生物化学的特点范文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概念和良好的教学模式,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并且演化出了适合现代化发展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本文主要讨论初中物理教学、个性化物理教学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的初中将会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个性化教学初中物理学生发展

一、个性化教学的定义

在九年级义务教育学习阶段中,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初中物理区别于其他课程,如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初中物理更要利用个性化教学,从而打好一定的基础,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掌握初中物理知识,从而为以后高中乃至大学深造立下坚实的基石。所谓个性化教学,可以这样简单理解:第一,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换一种说法就是需要老师在上课中面对不同学生具备的不同学习特点和个性,开展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引导。第二,上课过程中不单一讲解,而是以学生为主要载体,通过引导和提问,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个性化教学中,同学有一定的自由权利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第三,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初中课程繁多,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得到的教学结果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上课老师具备更高的素质,要求他们在上课前就准备好多元化上课方式,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个性化教学的简要定义就是学生思考和解题方式的多样化,老师上课方式和指导模式的个性化,以及学生自我发展的个性化。尽管个性化教学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方法,可是目前国家九年级义务教育仍旧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存在一定的被排斥性和困难,实际上初中学校老师依旧采取台上讲的单一教学模式,利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方法指导思维能力正高度活跃的初中生,因此,我们要加强个性化教学,达到真正改进教学方式的目的。

二、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物理课是仅次于数学课程的一门富有逻辑性、空间性很强的理科科目,对于刚刚接触的初中学生来说,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掌握全部物理知识点是一个不小的难度挑战,因此,为了强化初中物理上课效果,推荐老师尽可能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就是以扎实的物理教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班级同学特点逐渐形成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学生如听天书的状况和物理成绩的下降。再者,老师上课时注重教材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摆脱读死书的状况,不同地区教材版本不同,但不管任何版本,物理老师都应该意识到教材仅是获得知识来源的一个部分,课本不是唯一。老师上课时除了对书本上的题目和知识点进行准备和研究外,还要参考其他知识资源,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科技查找相关资料,不要过于依赖课本,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准备不同上课内容,这样保证物理课堂上积极活跃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物理知识。

三、指导学生采取个性化学习方式

通过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和释放个性,物理课继承了理科的一贯特点,通过讨论和研究,往往能在一些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上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学生通过出彩的思维能力往往能将知识划入理解范畴,老师应该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习得物理知识点,通过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让他们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再者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发展他们的学习特长。每一个学生具有区别于他人的学习特点,有自己非常擅长的部分,有些人热衷动手做实验,有些同学却执著于解题,需要老师在课上结合不同学生学习特点,将他们组成一个团队,通过彼此融合,激发他们的学习特长,因为物理知识学习中能够通过学生合作,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除了个性化教学方法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的上课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枯燥的物理知识点,可以这么说,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素质,除去要求老师有着深厚的物理知识基础外,较强的上课表达能力,高于普通人的耐心和热情,还需要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初中老师只有通过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准备上课内容,才能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作者:陈辉单位:南昌县莲塘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何翠艳.关于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

[2]张玉玺.高中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1一、解答分子与细胞类试题失误归因【例1】(全国理综改编)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生物化工发展报告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化工发展报告范文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