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1

一、解答分子与细胞类试题失误归因

【例1】(全国理综改编)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转运RNA不同

C.信使RNA不同D.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D

【解题思路】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其细胞分化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原因又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所以,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这两种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失误归因】有一些人认为,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细胞中的信使RNA不同。其实,在生物学问题中,谈到“根本原因”,必须深入到基因表达的层次中去寻找答案。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一个细胞分化的问题,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选择性基因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直接结果是转录了不同的信使RNA,其次是在不同信使RNA的指导下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最后由不同的蛋白质体现出细胞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两种细胞的“信使RNA不同”,只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这个根本原因产生的结果。

【解题思路】(1)由于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首先要用相关同位素标记细菌,然后用噬菌体感染相应细菌,以达到标记噬菌体的目的。(2)用噬菌体分别感染有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可以获得由32P标记DNA和由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3)第三步过程中,搅拌的作用是让试管中侵染细菌后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细胞分离。离心的作用是让试管中的液体分成密度较小的上清液(主要含噬菌体外壳)和密度较大的沉淀物(主要含细菌细胞)。(4)艾弗里最早发现了DNA是遗传物质,由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念在当时人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他们怀疑艾弗里实验中的DNA纯度不够,不认同艾弗里的伟大发现。噬菌体只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构成,赫尔希和蔡斯假设,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如果能确定是噬菌体的哪种物质进入了细菌细胞,就可以肯定进入细菌细胞的那种物质就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意思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这一结论是在对许多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才得出的。

【失误归因】考生对本题解答出现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为标记噬菌体是以培养基培养噬菌体进行直接标记。(2)用两种带有不同的标记的细菌分别标记噬菌体后,只会得到一种标记(32P或35S)的噬菌体。(3)不清楚“搅拌”和“离心”的作用。(4)以为最早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家是赫尔希和蔡斯。(4)以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1)(2)(4)的几个问题主要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第(3)个问题要加强理解和识记。第(4)个问题还可能是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过程理解不透或不会表达引起的。

【失误归因】本题考查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需要考生有良好的知识迁移和应变能力。考生容易发生的错误主要有:不能将噬菌体增殖与DNA复制相联系,不能正确判断A选项的正误;不能准确理解DNA的半保留复制,导致对C选项的判断失误;不能将基因突变与密码子的简并性相联系,导致D选项判断错误。

【解题思路】(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R的基因频率为R/(R+S)=(4+2×95)/200=97%。(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到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幼虫几近消失,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的幼虫比SS基因型的幼虫适应能力差。(4)由于RR基因型的幼虫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当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

【失误归因】1.有的考生一看到是有关生物进化的题目,就想到自然选择,这个本来没有错,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例如本题第(1)小题中,R基因出现的原因就不能答自然选择,而要答基因突变。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是近年来生物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必须加以重视,第(2)小题可以运用遗传平衡公式,以SS的基因型频率为1%为切入点进行计算。3.第(3)和(4)小题组织答案紧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内容进行,特别要从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进化的问题。

二、内化基因表达的学科理念,提升高考应试技能

所有生物都需要获得精确的信息指令来指导和控制其生长、代谢、运动、分化和繁殖等,而分子水平上的信息传递或信息流动是一切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过程。信息传递包括由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向后代的传递,还包括由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而控制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和其他化学物质如激素还可以作为特殊的化学信号通过细胞的传导途径来调节相应的细胞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主要是基因的功能,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是任何生命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本质。运用基因的理念认识生命系统和解释生命现象,有利于提高考生对生命现象的理解能力,从本质上理解生命系统和生命现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基因与生命本质的统一性和生物多样性

用基因的理念认识生命,可以明确任何生物都是以核酸为遗传物质和生命信息的,都共用一套密码子,都是以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这说明千姿百态的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然而不同的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又都是不一样的,哪怕是一卵孪生的兄弟(或姐妹),其遗传物质也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和生命信息,造成不同生物的特异性和生物多样性。

2.基因与细胞结构和新陈代谢

组成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细胞代谢是指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使细胞成分不断更新的化学反应,细胞的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细胞代谢中,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蛋白质都是基因控制合成的,也就是说细胞代谢实际上是由细胞内的基因来调控的。

3.基因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从现象上看,生物的生长是生物个体中生命物质量的增加,而从实质上看,生命物质量的增加是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结果。从现象上看,生物的发育是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新的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而从实质上看,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从现象上看,生物的生殖是生物产生新个体,传宗接代的过程,从实质上看,则是基因在生物的上下代之间的传递过程。由于基因的传递,使生物个体的死亡转变成了种族的不断延续。

4.基因与遗传和变异

从现象上看,生物的遗传是生物性状在生物的上下代之间的延续,从实质上看,则是遗传物质在生物的上下代之间的传递。从现象上看,生物的变异是生物体的性状在生物的上下代之间和在子代个体之间表现出差异的现象,而从实质上看,则是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在生物性状上的反映。

5.基因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从现象上看,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从实质上看,是由于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还出现了生物多样性。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其实质是保护了基因多样性。

6.基因与育种

传统育种方法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使品种具有优良性状,二是要能使品种尽可能地保持稳定。从实质上认识这两个原则,就是要在育种过程中要使品种具有优良基因,并使之成为纯合子,以保证其稳定遗传。在杂交育种的基础上,人们又创新了一种大大缩短育种年限的方法――单倍体育种。

为了使所培育的品种具有优良基因,采用的措施有诱发基因突变的诱变育种。在育种过程中,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向所培育的品种中直接导入优良基因等方法,更是能够定向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生物品种和生物产品。

7.基因与生态保护

生态系统的发展,就是生物基因库与环境相互作用,使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保持了生物基因库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有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如果人类活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遭到破坏,则生态系统往往会崩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难以维持,从而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相反,如果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朝着更复杂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则会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人类活动还可以使生态系统得以休养和修复,使生态系统终止恶化并保持稳定,向着有利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2

关键词:植物群落;表现面积;种-面积曲线

收稿日期:20131202

作者简介:隋玉龙(1973―),男,河北围场人,主要从事林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8603

1引言

表现面积是植物群落的重要指标之一,物种数与取样面积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植被生态学讨论的问题。在调查一个森林群落时,不可能对整个森林群落进行完全的统计,也不可能随便的找出一块面积去进行统计,这就需要有代表性的样方去解决此问题。而这块样方就是群落的表现面积。所以它不仅能够保证展示出整个群落的种类组成而且能够反映整个群落的真实特征。本文以雾灵山森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样地的数据,研究不同群落乔木层的表现面积,为雾灵山植物群落及其生物多样性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2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地点为河北省兴隆县境内的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京、津、唐、承4市中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7′~117°35′,北纬40°29′~40°38′,该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3%,属温带大陆季风型山地气候,夏季短暂温暖,冬季漫长寒冷。雾灵山是河北省多雨中心之一,雨量充沛。年降水量760mm,水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雾灵山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据统计,该地区有高等植物151科,598属,1600余种,此外还有多种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等。

山地的垂直分布状况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经度、气候和山地地形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雾灵山立地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差异、海拔及坡向的不同,所以雾灵山植物群落垂直分布规律十分明显。雾灵山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依次为:松栎林带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温寒性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本研究主要采用华北落叶林、油松林、云杉林、白杨林、蒙古栎林、白桦林、紫椴落叶阔叶林这些群落为研究对象。

表1群落类型及其基本情况

代号海拔高度/m坡向土壤质地土壤pH值主要物种Ⅰ800~1300阳坡、阴坡壤土5.8~6.4油松、蒙古栎、山杨、白桦Ⅱ1500~1900阳坡轻壤6.0~7.0华北落叶松、山杨、白桦、硕桦Ⅲ1400~1750阴坡中壤5.0~6.0青、白、华北落叶松Ⅳ950~1600多阴坡砂壤5.5~6.5山杨、硕桦、黄华柳、色木槭Ⅴ800~1850各坡向壤土5.4~5.7白桦、硕桦、山杨蒙椴、五角枫、山杨Ⅵ800~1400阳坡砂壤5.0~5.5蒙古栎、蒙椴、五角枫、黑榆、白榆Ⅶ900~1200阴坡轻壤5.0~5.5蒙椴、紫椴裂叶榆、铁木

3研究方法

3.1样地设置及取样方法

在所选定的群落类型,对植物的不同结构层次分别采用巢式样方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植物群落不靠近边缘位置取初样方面积为5m×5m,记录其样方中的所包括的植物种数,再逐步倍增样方面积,记录新出现的样方种数,直到记录种数不再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为止。

3.2群落变现面积的确定方法

所有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都是有限的,以逐步扩大取样面积为横坐标,以累积出现的物种数为纵坐标。对所记录的调查数据做出曲线,曲线先上升而后渐进平缓,最后稳定在确定的物种树木上,用Excel对曲线进行拟合。本研究采用非饱和曲线的形式拟合种-面积关系的曲线方程,其表达式为:

S=b+aIn(A)(1)

式中,A为群落面积,S为A中出现的物种数,a、b为通过种-面积曲线拟合的出来的参数。

设定几个可能的种数取样精度(P),所对应的最小取样面积为:

A1=e[(pst-b)/a](2)

利用上述公式(1)对各个群落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其进行拟合,求出系数a、b、R2。然后设定几个可能的种数取样精度,并计算各个精度对应的种数。

4结果与分析

5结论与讨论

表现面积随着研究精度要求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群落的表现面积不同。在调查研究的Ⅰ~Ⅶ乔木群落中表现面积的大小顺序为云杉林>蒙古栎林>白桦林>紫椴落叶阔叶林>山杨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其中在精度100%的条件下表现面积最小的为华北落叶松为461,表现面积最大的为云杉林978。观察两个值为大于2倍的关系,说明不同群落乔木的表现面积的差异还是很大的。由表1了解到影响群落取样面积不仅仅是群落类型,还受(表1)海拔高度,立地条件、坡向和取样方法等影响。而各群落对同一因素的影响程度还不进相同。本研究华北落叶松的表现面积显著小于其他群落,可能的原因是华北落叶松生长的海拔范围和土壤的pH值引起的。华北落叶松分布的海拔范围是1500~1900m,在1500m以上不再适宜其他的植物生存,常常形成纯林。高山处土壤风化时间短,土壤不如低海拔处肥沃,而华北落叶松一般生长于土壤颗粒较大的土层中,而不适宜其对土壤肥力较高的乔木生长,故华北落叶松的表现面积较小。

表4乔木层不同取样精度的表现面积

群落类型种树取样精度100%95%93%90%87%84%油松林653530487430379334华北落叶松461362329284246212云杉林978801740656582516山杨林719584537474419370白桦林891726669592523463蒙古栎林913727664579506441紫椴落叶阔叶林803651599528466411

参考文献:

[1]谷建才.华北土石山区典型区域主要类型森林健康分析与评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2]佟金权,惠刚盈,赵中华,等.确定森林群落最小调查面积的方法[J].林业科学研究,2008(3):331~334.

[3]代力民,王青春,邓红兵,等.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群落最小面积与物种丰富度[J].应用生态学报,2002(6):641~645.

[4]刘灿然,马克平,于顺利,等.北京东灵山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种-面积曲线的拟合与评价[J].植物生态学报,1999(6):490~500.

[5]白顺江.雾灵山森林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仿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3

红砂岩是浅海相沉积岩,在广东省境内广泛分布,粤北丹霞山、东莞莲花山等整个山体都是红砂岩。红砂岩易于开采加工且色泽喜庆,常用作建筑材料。然而红砂岩结构疏松、抗风化能力弱,因此历朝历代保存下来的红砂岩文物均遭受强烈风化。这些文物有的受压破碎,有的受酸碱侵蚀,还有遭到生物破坏。矗立于广州市的镇海楼、五仙观、琶洲塔等明代建筑,其墙面、柱基都是红砂岩。这些红砂岩文物遭受强烈风化,如今青苔凹坑密布,残2材料和方法本文所用的NS-系列文物水性保护剂为无色透明液体,具防水、防油、耐酸碱腐蚀特点,尤其防水效果好。该保护剂曾用于洛阳东周王城文化广场出土的车马坑,效果显著[17]。所用纳米二氧化钛银为杭州万景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既可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降解有机物,又能在无光源条件下强效抗菌和杀灭病毒[18];而且使用时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19]。所用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HP1100。主要技术指标有:波长范围(190~950nm);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基线噪声(±1×10-3AU);最小检测质量浓度(1.3×10-8g/mL)。为检验新方法之功效,在广州五仙观、镇海楼、琶洲塔3处各取1个红砂岩文物样品(样品大小为2cm×3cm×5cm),将每个样品分成3份,标号为1、2、3,做如下2个实验。称取纳米二氧化钛银6g倒入烧杯,量取NS-系列文物水性保护剂5mL倒入烧杯,轻轻搅拌,使之混合均匀,最后成为泥浆状物质。实验一:用新方法处理样品1,即将该物质涂抹在3个标号为1的样品上,涂抹均匀放置2h后在其表面再喷上一层NS-系列文物水性保护剂,放置3d。将实验室内的自来水调成中速,冲洗处理过的标号为1的第1个样品1h;滴3滴质量分数为20%的H

2SO4

溶液在第2个样品表面;滴3滴2mol/L的NaOH溶液在第3个样品表面。实验二:用NS-系列文物水性保护剂浸泡标号为2的样品30min,露天放置3d(保护剂不能催化降解有机物,该处理方式仅作对比之用);用新方法处理标号为3的样品,露天放置3d。对以上2种方法处理后的样品2、3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试,测试前处理参照文献[4]。标样及其琶洲塔、镇海楼样品的有机酸测试图谱见图2。

3实验结果

实验一:标号1的样品经水流冲刷后并未受影响,只见少量水滴留在表面;另外表面喷洒稀硫酸和NaOH的样品未见保护剂发生变化,酸碱仅以液滴状留在保护剂表面。标号为1的3个样品表面基本无变化。实验二:所得数据详见表1。对2种方法处理后的有机酸质量分数进行比较,发现新方法所处理的均小于NS-系列文物保护剂处理的,苹果酸除外。琶洲塔、五仙观、镇海楼,3处采样点的风化程度各不相同,然而新方法对各处的草酸、乙酸、琥珀酸均有降解,只是降解程度不同。

4讨论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临近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夏季降雨较多,秋、冬季降雨较少,四季潮湿、干燥交替[22]。红砂岩结构松散,在此种气候条件下,经反复夏季吸水、冬季失水后,其内部结构被破坏,表面硬度下降,承载力也随之急剧下降。当承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红砂岩文物开始破裂;微生物或苔藓类也随之吸附生长,加速了红砂岩文物风化。另外广州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酸雨污染严重,据资料统计:1992―2008年17a的年平均pH值为4.05,酸雨年均pH值最低达3.41[23]。红砂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在酸性条件下,石英会转变成硅酸盐,长石转变成黏土矿物高岭石;硅酸盐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又会转变成碳酸盐[24]。而高岭石和碳酸盐抗风化能力弱,容易被风化剥蚀。伴随酸雨腐蚀,一些风化析出的氧化物会在石英砂岩表面结成铁胶质硬壳[25-26]。硬壳面积增大后会因受力不均而破裂脱落,出露的新鲜面继续风化,结成硬壳继续脱落。在广州这种酸雨强度较大的地区,其转变过程更快。红砂岩文物表层风化过程就是凝结成壳、破碎脱落反复循环,最终剥落殆尽、文物面目全非(见图1)。因此保护红砂岩文物首先是要防止雨水淋洗和酸雨侵蚀。实验一中水、酸、碱仅停留在保护剂表面,并未损害保护剂和石材。这表明新方法能利用NS-系列文物水性保护剂的防水和耐酸碱性能,使石质文物免受外界侵蚀。实验二选择检测有机酸是因为纳米二氧化钛银光催化降解各类有机物(包括有机菌体)的机理是共通的[12-14],且风化石质文物内有机酸较多[4]。将表1中数据(有机酸质量分数)投影到直方图中(图3)。观察发现新方法所处理的样品中有机酸质量分数相对减少,尤其琶洲塔的草酸和琥珀酸、五仙观的乙酸减少较多。图3所呈现的特点是:样品3中有机酸质量分数总体减少,而且质量分数越大其减少量亦大;但也有出现异常的情况,即保护剂所处理的3个样品均未检测到苹果酸,而新方法处理过的其中2个样品却出现苹果酸。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因为样品处理后仅放置3d,日照不充分,有机酸未能充分催化降解,或者某些部分没能被照射而出现有机酸消减不一的情况[20-21],也可能有些样品的有机酸集中于内部,所以降解情况也会不一样。这也解释了新方法处理后样品中有机酸不能完全被降解的疑问。至于苹果酸的异常,有2种解释:一是取样后平分3份时带入了苹果酸或者苹果酸只在样品的某一端,分样时恰巧有苹果酸的一侧标为样品3,没有苹果酸的一侧标为样品2,但这种可能的概率很小。因为样品体积较小,而且取样时力求单个样品各部分颜色、颗粒无差异;更大的可能是第二种原因,即样品测试时几种有机酸相互影响导致峰值改变,可能这个峰并不是苹果酸的特征峰,毕竟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精确度并不能达到100%;但总的来说,新方法利用纳米二氧化钛银降解有机酸的效果较好。现今石质文物使用保护剂多是按照传统方法:使用前刷掉文物表面和裂隙中的杂质,再用水冲洗干净,待其风干后涂抹或喷洒保护剂。而此方法效果不佳,主要因为石质文物表面和裂隙中的微生物很难清除,残余微生物及其分泌的有机酸会腐蚀降解保护剂;再者,广州潮湿多雨的气候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物理方法很难将其除尽。笔者曾亲历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发现园中涂抹于红砂岩文物表面或裂隙中的保护剂因遭受酸碱腐蚀、微生物降解,已老化变黑且部分剥落。因此,保护剂自身也需要保护。清除红砂岩文物中的微生物及有机酸才能增强保护剂效能,延长保护时间。

5结论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4

摘要:演员的中心任务是将人物展现于舞台。演员表演中如何运用技巧去表现人物的舞台行为、性格发展和情感状态等对于演员塑造人物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演出经历来谈在演出中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关键词:演员;人物性格;理解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13-01

演员的中心任务是将人物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现于舞台行为中。在这么多年的舞台实践当中,我有机会在许多话剧剧目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不断体会着演员怎样去完成这个“中心任务”。

一般来说,演员较为容易重视塑造舞台形象的技巧性问题。我在接到角色的时候,首先努力理解的是:这个人物的剧情或说矛盾的展开,自身的行动是怎样进展的,在这些进展之中形成了怎样的自身的性格线索,在性格线索延伸过程中不同片段或阶段上又应当触发怎样的情感。所有类似的“理解”,其实都围绕着一个目的,就是用的怎样的技巧去表现人物的舞台行为、性格发展和情感状态。当这些基本搞清楚了之后,几乎所有的注意力便集中在台词、形体、地位、情绪等演员必须涉及的问题。应当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就是这样去完成我的工作,而且完成得十分认真、投入。

其实,技巧并不是什么神秘、复杂的东西。较有经验和训练成熟的演员,几乎都可以把握所需要的技巧。可是,在许多时候,同样一个角色,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演员可以在舞台上显现。因此,我愈发强烈地意识到,肯定还有什么东西在掌控、驾驭、指引着演员技巧的运用和发挥。这是什么呢?

演员最怕人家说的一句话是“演糊涂戏”。“糊涂”,应当发生在两种层面之上。一是,演员没有弄清人物的基本行动、性格和情感等脉络,人物的表现是盲目的,因此出现不准确、不恰当、不清晰等情况。这时,所谓技巧就不可能符合于塑造人物的要求。二是,演员将上述东西弄懂了,但仅仅是从戏剧情节、人物关系和性格特征的方面掌握了角色,却没有再进一步,从角色所蕴涵的本质意义去理解角色。这时,所谓技巧就只能停留在人物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什么,而不能表达人物为什么这样做。对于前一种“糊涂”,却是许多我,包括许多以表演为职业的人较少顾及或根本没有意识到的。

人物为什么这样做,其实不仅包括人物在戏剧行动中性格、情境、关系等具体的根据,还应当包括所有这些因素背后隐含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比较成功的戏剧作品当中,人物不仅是一种性格,而且表达着一定的含义;戏剧演出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交付一个这样或那样的性格,而是让观众在这样或那样的性格中体会、感受、发现有价值的生活意义。

回顾一下那些优秀的戏剧和优秀的表演,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人物的性格不同和表演方法差异,掩盖不了角色最终给予人们的深邃的思想含义。莎士比亚和劳伦斯的“哈姆雷特”就是忧郁王子所显现的人文思想的崛起和人文主义者的延宕,是社会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艰难前行并必经前行的趋势。老舍和于是之的“程疯子”,最终的象征是旧社会清醒人的“疯”和新社会“疯”人的清醒,是同一个人物的两状态对比、反差中显示出来历史的变迁。反之,那些平庸的戏剧和平庸的表演,并不能给予观众超乎人物行为的人生、社会、思想、艺术的呼唤、启示。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1篇5

关键词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冬季群落结构

1研究背景

漓江坐落在中国的南部(E110′~E111′,N25′~23′),发源于广西兴安县、资源县交界处兴安县华江乡越城岭猫儿山,流经兴安、灵川、桂林、阳朔、平乐县,主河段长度为214km,流域面积为12285km2。漓江汛期为3-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80%,9月-翌年2月底为枯水期,最枯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2%。在丰水期,漓江水面大多宽100~200m左右,水深1m多,在枯水期,漓江水面宽大多在30~50m左右,水深大多不到60cm,严重影响了漓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因此,桂林市在漓江规划了三期补水工程以满足枯水期用水需求,目前三期补水工程都已完成,流量达到了60m3/s。

目前,因为水库调节引起的漓江水生态、水环境的变化已有相关报道,其中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繁殖、群落演替和分布跟水环境因子变化关系密切。因此,研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对评价漓江上游水库运行所造成的水生态影响有重要意义,底栖动物的春季、秋季的群落特征已有相关研究,但关于底栖动物冬季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还没报道,本研究在漓江流域内选取代表性江段,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其群落组成及分布,为水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2材料和方法

2.1样品采集和处理

2012年1-2月在漓江流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三个河段,共采集了样本60个,其中上游甘堂江段16个,中游大圩江段26个,下游福利江段18个。采用Peterson改良式采泥器(1/16m2)取样,现场用网目为500em的筛子筛洗样品,挑选出大型底栖动物,放入100ml标本瓶中,用4%-10%甲醛固定;在解剖镜下鉴定、计数,最后用吸水纸吸干底栖动物表面液体,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重(湿重)。底栖动物多数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科。

2.2群落多样性

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析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多样性。

Shannon-Wiener指数:H’=-∑nilog2(ni/N)

Pielou指数:J=H’/log2s

Margalef指数:M=(s-1)/lnN

ni为第i种的总个体数,N为所有物种的总个体数。H’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为总种类数,式Pi指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总个体数的比例。

3.结果

3.1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本次调查中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门6纲,其中昆虫纲5种,包括(纹石蚕、扁蜉、蜉蝣、蜻蜓稚虫、摇蚊幼虫);腹足纲5种,包括(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黑龙江短沟蜷、耳萝卜螺);其余瓣鳃纲、寡毛纲、蛭纲、甲壳纲共5种,包括(河蚬、湖股沼蛤、霍普水丝蚓、扁蛭、米虾)。

将相对丰度大于5%的物种定为优势种,可以得出,上游优势种为中国圆田螺、河蚬、霍普水丝蚓,中游优势种为摇蚊幼虫、中国圆田螺、河蚬和湖股沼蛤,下游优势种为摇蚊幼虫、中国圆田螺、黑龙江短沟蜷、耳萝卜螺和河蚬,全河段优势种为中国圆田螺和河蚬。

3.2密度和生物量

从图2中可以看出,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的上、中、下游平均密度分别为145ind./m2、125ind./m2、126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3.65g/m2、33.21g/m2、50.99g/m2。发现密度、生物量都表现为上游最大、下游次之、中游最小,但密度在各江段变化不大,而生物量在上游远比其它两段要大。比较不同纲在河段的变化,发现蛭纲、瓣鳃纲的密度在各江段变化不大,而腹足纲、昆虫纲变化较大,腹足纲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昆虫纲为下游=中游>上游;瓣鳃纲、腹足纲的生物量在各江段都占绝对优势,但在各江段数值不同,腹足纲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趋势,而瓣鳃纲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表1中是各物种的密度和生物量,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值都出现在上游的中国圆田螺。

3.3生物多样性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如表2,从分布上来看,各江段三个指数都呈现为中游>下游>上游,Shannon-Wiener指数是反映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综合指标,中游和下游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差异很小,而均匀度指数中游比上游大,所以多样性指数中游比上游大,而上游的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比中、下游小,导致上游的多样性指数较低。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繁荣,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农业污水进入漓江主河道,导致了漓江有轻度富营养化,非常适合软体动物的螺类以及瓣鳃纲的河蚬生存,中国圆田螺和河蚬在全河段都是优势种。漓江流域上游甘棠江段受人为干扰较少,而中下游江段流经桂林市区阳朔县,人类干扰严重,导致了上游密度和生物量都比中、下游要大的现象。与以往调查结果比较,发现结果有所不同,发现密度和生物量有所减少,一是因为秋季人类对螺类的采集,二是因为昆虫的羽化现象。

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门6纲16种,昆虫纲与腹足纲分别有5种。全流域优势种为中国圆田螺和河蚬,不同的河段优势物种有所不同。密度和生物量都呈现出上游>下游>中游的趋势,但密度在各河段差异不大。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求稳,韩瑞,叶飞.水库运行对下游岸边带植被和鱼类的影响[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10,25(1).

[2]叶飞,陈求稳,吴世勇,等.空间显式模型模拟河流岸边带植被在水库运行作用下的演替[J].生态学报,2008,28(6).

[3]杨青瑞,陈求稳,赵丹,等.漓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39(3).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6

关键词:耀州窑;磁州窑;装饰艺术;植物纹样

耀州窑陶瓷主要以青瓷为主,以刻花、剔花、划花、印花等技法造就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陶瓷精品,其精湛的做工和独特的纹样装饰逐渐形成自己的耀州窑体系,成为北方陶瓷的代表,与当时著名的五大名窑并驾齐驱。[1]磁州窑陶瓷受其他瓷窑的影响较深,纹样上通过长时间与其他瓷窑纹样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简单附有灵动的纹样艺术表现形式,注重实用与美的结合。两者在植物纹样艺术表现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共性下又有个性化纹样存在。其以显性纹样的艺术再现从而揭露隐性的社会文化积淀,探究植物纹样装饰艺术的符号化语言对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北方陶瓷植物纹样的装饰艺术风格及特点

耀州窑陶瓷与磁州窑陶瓷在人文因素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当时不断兴起的文人士大夫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识。其表现在植物纹样上为强调气韵生动上的意境、细节忠实上的诗意。这些人文因素中显性因子所反映在陶瓷的装饰纹样上,在使纹样趋于理性化的同时,又凸显儒雅精神的装饰艺术风格。隐性因子所反映在装饰纹样上则是在诗情入画的同时,追求意境的装饰艺术风格。工艺技法的不同也影响装饰纹样的发展。耀州窑陶瓷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瓷窑的特点和制作技术,在装饰艺术上形成了特有装饰的装饰风格。而磁州窑陶瓷受人文的因素更为繁多,其受北方宫廷画的影响更大,在装饰艺术上利用色彩以及质感之间的差异,形成具有强烈反差效果的装饰纹样风格。其中,耀州窑陶瓷也深受剪纸和皮影的影响,利用剪影效果形成黑白分明、反差强烈的装饰纹样风格。

2植物纹样装饰艺术的表现内容

在陶瓷的装饰纹样分类中,由于植物与老百姓的生活产生着最为直接的联系,所以植物纹样在所有纹样中占据着很重的份额,植物的装饰纹样类型十分丰富、内容也形态各异、组合形式变化莫测,多数的植物纹样都附有吉祥的寓意。耀州瓷与磁州瓷之中的植物纹样按种类分为花草叶纹样和瓜果纹样。花草叶纹样包含有花卉纹样和草叶纹样,其中花卉纹样为植物纹样表现的主体,主要包括牡丹纹、莲花纹、纹、葵花纹、梅花纹等。[2]花卉纹样中百花之王牡丹花纹样因其种类多、体态优美又有富贵的吉祥寓意,所以就成为耀州瓷和磁州瓷装饰艺术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植物装饰纹样。以下内容便是从牡丹花卉纹样入手,比较耀州窑与磁州窑陶瓷同种植物纹样风格的多样性。从花卉纹样的数量与种类上分类为单朵花头、单朵花蕾、两朵或多朵花头三种形式。单朵花头中又有不同的纹样表现手法:第一种单朵花头的整体外形呈三角形构图,花瓣外端以曲线描绘类似云纹,花瓣的层数较多,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层层叠加,在花蒂处有一瓣或多瓣草叶形纹样;第二种单朵花头的整体为发散形构图,以花蕊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花瓣的层数较薄又少,一般只有2~3层,但叶片肥厚圆润,在花蕊处有竖线条纹进行装饰;第三种单朵花头的花瓣为三瓣,花瓣的分布为前二后一的构图方式,中间有秸秆与花蕊;第四种单朵花头为写实的表现手法,造型上临摹自然,是对牡丹花纹真实状态的完整诠释,在花瓣处用竖状线条来刻画纹理并予以装饰;第五种单朵花头以写意的表现手法,对写实的牡丹形态变形简化而来,更多地添加了艺术的表现性成分,附有随意的笔墨性与诗意意境性。单朵花蕾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是花瓣的底部有叶子的衬托,花头似菠萝,花瓣密集,多数呈上小下大的形态;二是写实花蕾,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刻画未开放的花蕾形态。两朵或多朵花头的这种表现形式多与枝叶的构成方式密不可分,从枝叶的排列方式可分为折枝牡丹、缠枝牡丹、对枝牡丹、交枝牡丹、穿枝牡丹等。草叶纹样多数与花卉纹样或动物纹样相互结合,达到构图丰满的效果。

3北方陶瓷植物纹样装饰的表现方式

3.1单线条组合表现方式

无论是陶瓷工艺,还是陶瓷纹样都是由单线条组合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类似工笔画白描的创作方式。宋耀州窑青瓷中的划花工艺技法与传统工笔画白描技法极为相似。划花技法是以尖锥或尖刃刻刀在瓷器表面进行纹饰划刻的装饰技艺,[3]用简洁的线条得到别具特色的装饰纹样,用单线条勾勒出纹样的骨架、轮廓,无须上色就能表达出生动的画面意境。同样磁州窑更是这种纹样风格的体现,磁州窑陶瓷直接用笔在素胎上进行勾勒,表现技艺,也就是工笔画功底。所以,北方陶瓷装饰纹样的单线条组合表现方式是来源于工笔画技法,从古至今不断地沿袭与发展传统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而单线条组合表现方式结合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不仅使宋瓷产生了精美华丽的装饰纹饰,还在保持了线条流动性的同时,表现了装饰内容的诗意。

3.2图案为主表现方式

宋代陶瓷中装饰纹样同样受唐宋画风影响,由原先简单的花草纹样转化为花、草、鸟、鱼组合纹样,由原先单线条组合方式转化为整体图案的表现方式,花鸟画题材的兴盛大大增强了纹样的写实性。在技术上,耀州窑陶瓷剔花工艺就是先将纹样图案大范围去除,在用尖锥或尖刃刻刀剔出内部花纹,纹样最终以图案的形式所呈现。在磁州窑陶瓷中,直接用写实的画风画出纹样,如宋磁州窑铁绣花纹枕面,可见宋代的画风昌盛,其写实性对处于同一时代的耀州窑陶瓷和磁州窑陶瓷纹饰的影响巨大。耀州窑陶瓷和磁州窑陶瓷纹饰确实是受宋代花鸟画的影响呈现出图案为主表现方式。

3.3佛教纹样表现方式

佛教从两汉起传入中国内陆,到唐朝佛教逐渐兴盛到达鼎盛时期,在文化交流和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到宋朝,外来文化佛教的影响承袭唐朝而不断发展。在耀州瓷与磁州瓷中就有反映佛教的装饰纹样形成,如“飞天纹”,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意译为“天乐神”“吉祥天”,是欢乐和吉祥的象征。[4]纹样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加之与本土元素的结合,产生了新型佛教纹样。宋耀州窑佛教纹样多以飞天姿态为主,画面飞天女子面目秀美,身着裙装飘带,手持献佛供奉物莲花、灵芝、牵牛花、鸡冠花等折枝花朵,大多数在构图上与喜相逢组合。外来纹样飞天纹样配本土传统植物纹样莲花、牵牛花等植物纹样,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外来纹饰,更将中国传统纹饰融入其中并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佛教纹样表现方式。综上所述,耀州瓷与磁州瓷纹样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表现性上的不同。耀州瓷纹样线条性显著,以线条刻画纹样,但纹样的整体上没有太大的艺术变形。磁州瓷以投影效果表现纹样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态上多以写实形态变形简化而来,具有简约艺术风格。宋代耀州瓷与磁州瓷的装饰纹样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艺术文明成就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红,姚敏苏.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4.

[2]…胡习珍.试论宋代瓷器的装饰艺术[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3]…叶品民.中国陶瓷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29.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7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环境胁迫响应机制

作为生态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生态系统在微生物作用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功能。尤其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稳定性很大程度上由微生物胁迫能力进行反映。因此通过通过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土壤微生物影响分析、环境胁迫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响应的关系研究响应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土壤微生物影响分析

在分析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土壤微生物影响过程中,首先需提及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根据以往学者分析,认为系统中的能量在发生流动或物质进行循环的过程中,微生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维持。但从方法学角度,微生物影响机制受其自身多样性特点影响仍有待于明确。对此在长期研究与实践中对其多样性生命层次进行总结,具体氛围群落内生物多样性、群落之间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区域所表现的多样性特点。而研究中的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指在外界环境干扰下系统能够从结构、功能等各方面保持稳定性且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与抵抗能力。以往在土壤真菌多样性试验过程中可发现系统的稳定程度会随多样性的丰富程度逐渐升高。再如Wittebolle所研究的系统稳定性受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发现微生物均匀程度以及物种的丰富度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受环境胁迫的影响分析

(一)环境胁迫中土壤微生物响应分析

对环境胁迫的概念可理解为生物体生存过程中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或生态系统在环境影响下的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通常表现为UV-B辐射、盐碱胁迫、干旱胁迫以及冷害胁迫等。从土壤生态系统角度,其环境胁迫主要来源于土壤污染,特别在重金属污染方面,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微生物数量等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因如此,许多学者对重金属影响进行一系列分析,如针对氮循环微生物,可将土壤添加其中并培养一段时间,其中土壤在汞浓度梯度方面不同。通过试验发现硝化潜势随汞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证明贡胁迫下这种微生物在功能上能够自行恢复。另外,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反应也可通过微生物对一次干扰响应与二次干扰响应表现的不同特征进行反映。根据试验可发现一次胁迫与二次胁迫在因子上具有极高的相似程度,能够形成协同耐受性。而二者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响应上的不同。若对环境胁迫响应的类群消失后,便会出现新的类群,这些类群所表现的特征很容易对胁迫产生耐受性。

(二)以定量描述的方式分析

由前文可知,土壤微生物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利用定量的方式对环境扰动与系统稳定性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其中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与抵抗能力计算中可利用样品在环境扰动前后所表现的不同进行比较,并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如土壤间差异、土壤在扰动下的变化以及综合计算方式等。通过这种定量描述方式,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能够得到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三、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响应机制分析

(一)从抗性基因与微生物水平转移角度

从前文中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分析,其恢复能力与抵抗能力的产生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即:第一,原有敏感性物种逐渐被耐受性物种所取代。第二,重金属中具有抗性特征的基因会发生水平转移。第三,抗性物种很可能受遗传变异的影响而出现。第四,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逐渐降低。通过一定的试验研究便可推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其自身结构很容易受抗性基因与微生物的水平转移而影响,这样环境胁迫下的微生物群落在恢复能力以及抵抗能力等方面将逐渐提高。

(二)从功能冗余角度

功能冗余常发生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其具体指为物种的生态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重叠情况,在一类群消失后,生态系统功能会在新类群作用下仍能够保持正常状态。很多情况下,受环境扰动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很可能发生改变,这时功能冗余的作用将充分发挥出来以确保群落的正常功能得以维持。因此有试验研究表明,尽管环境胁迫影响下微生物群落可能无法以较快的速度向其初始状态进行恢复,但生态系统不会受其变化影响。其原因在于新微生物群落与原有微生物群落存在重叠的功能冗余单元,而且群落整体水平不会受群落内部功能单元的不同受到影响,这样对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不会造成影响。

四、结论

在分析环境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的响应机制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土壤微生物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受环境胁迫的影响分析,从而确定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响应机制。除文中所分析的响应机制外,也存在其他机制如生物细胞在环境胁迫下发生的变化等。因此实际研究过程中对响应机制的分析应不断完善,确保其能够为土壤污染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蔡丽平.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类芦对环境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响应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

表土层包括自然土壤中的腐殖质层、含枯枝落叶层以及耕作土壤中的耕作层(孙向阳,2005)。在中国公路建设项目占用土地后,普遍把表土层作为一般土料来使用或直接乱堆乱弃,由此造成了对天然肥力较高的土壤资源的巨大浪费(孙宏斌和马云龙,2007)。缺乏科学的表土应用技术是造成公路建设产生的大量表土资源无法被合理利用的直接原因。因此,研究能够大范围推广的表土利用技术以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目前中国环保型公路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张玉斌,2010)。国外发达国家通常将表土的利用技术纳入到表土剥离制度中,形成一整套的技术方法(朱先云,2009)。如日本在二战后就开始探索利用表土进行土壤改良,研究了将表土作为客土掺入要改良地区的表层土壤的工艺方法,如翻转客土、改良式翻转客土等(朱先云,2009);在工程建设别是公路边坡绿化上,日本还研发了客土喷播技术等利用表土资源的绿化恢复新技术(刘新卫,2008)。随着国内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公路环保相关领域的学者也逐渐意识到表土资源对于路域生态恢复的重要性,进行了表土利用技术的尝试。如王新军等(2011)研究了吉林省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沿线3种典型公路占地类型(林地、旱地、水田)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质量水平,提出了不同类型土壤表土层的最佳收集厚度;陈济丁等(2009)在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段边坡植被种植试验中利用了当地的表土,在公路边坡建立了较好的植被群。目前,表土利用技术的局限性在于仅简单采用表土用于公路边坡植被的种植,对后期植被生长效果没有科学的跟踪调查方法,而具体的技术规范要求以及结合成熟的边坡绿化施工方法的配套技术还处于空白,这将是今后中国公路生态恢复中表土利用技术研究的方向。为了推动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建设的进程,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寻求一种操作简便、便于推广、经济效益高的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新技术,本研究以江西省彭湖高速公路为依托,利用表土资源和客土喷播技术进行了边坡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结合生态调查方法对后期植被生长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表土利用的适宜性同时筛选出最科学的恢复技术。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江西省彭泽至湖口高速公路(简称彭湖高速,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彭泽县和湖口县境内,桩号位置K12+000~K63+929)K15+536、K25+478、K35+600、K45+215、K55+800共5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具有路左和路右2个边坡坡率为1∶2的具有代表性的低缓边坡。图1显示了试验地左右坡与阴阳坡的对应关系。该区域为湖积冲积平原区、长江冲积洲和鄱阳湖滨湖平原微丘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集中且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5.5~17.3℃,最冷1月平均气温3~4℃,最热7月平均气温28~29℃。年无霜期247d,年平均日照2048.6h,年均降雨量1497.3mm,降雨主要集中在4—7月。全线丘陵植被以灌丛和灌草丛为主,植被类型多样,植被结构单一。试验地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红壤,表土层0~20cm。1.2试验设计试验设计的主体思路是,利用施工期收集的公路清表土作为边坡人工建植植被生长的基质,结合目前公路边坡绿化常见的两种施工方法即普通喷播和人工撒播所进行的一种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创新尝试。选取了全线5个试验点的左右2个边坡设计了在2种施工方法下多种表土覆盖厚度及对照的恢复试验。试验的目的是研究表土在边坡生态恢复中的适宜性和对现阶段公路生态恢复的指导意义,探寻当地环境条件下利用表土资源进行生态恢复的最佳方法。1.3试验材料试验材料包括种子材料、土壤基质材料以及相关设备3部分。其中喷播施工方法使用了草本5种、灌木4种、花1种的种子配比;撒播施工方法使用了草本4种、灌木7种的种子配比。土壤基质为沿线清表土,并混合了部分特殊的有机质及无机质材料。机械设备为表土运输、覆盖等施工过程提供保障。1.4恢复试验技术2009年7月中旬开始对5个试验点的9个试验边坡进行了试验小区的划分,并设计了不同的恢复方法(表2)。由于光照条件的不同,路左和路右的边坡会形成阴坡和阳坡,因此将其分开设计是为了能够在相同光照影响条件下进行试验,减少数据的误差。路左边坡主要试验设计目的是探求在中层厚度的表土覆盖下,普通喷播、人工撒播、自然恢复的优劣;路右边坡的试验设计目的是在人工撒播的恢复方式下探求最佳的覆盖表土厚度。1.5研究方法1.5.1土壤养分调查2009年试验开始前对所使用的混合表土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内容包括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碱解氮和pH值,同时测定了试验地附近的次生林林下表土养分含量和棉花地耕作层表土养分含量作为对比,分析收集的表土的养分情况。1.5.2样地调查2010年7月采用样线法(刘杰等,2006)对每个边坡进行样方调查。即从坡顶至坡底平行设置3条样线,样线之间的距离根据每个坡面的长度平均设置。样线上等距分布4个1m×1m的小样方,调查样方内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湿重和干重,随后分别在样线左右两侧距离2m的位置设置重复样线进行样方调查,每个坡面总计调查36个小样方。由于边坡植被均处于初级生长阶段,乔灌草未明显分层,故没有进行2m×2m和5m×5m的大样方调查。1.5.3木本植物重要值计算重要值是评价群落中各物种相对重要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越高的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能代表一个群落的特点(尚玉昌,2002)。本次计算采用的重要值指数,是相对密度或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3项指数的综合,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雷明德,1999)。边坡植被群落中木本植物以及豆科多年生草本对后期群落结构的稳定和群落的持续生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比较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来分析边坡群落的质量。本文对试验边坡木本植物与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进行了分析。#p#分页标题#e#1.5.4物种多样性计算物种多样性的计算选用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3类(马克平和黄建辉,1995)。1.6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2010对调查数据进行生态公式计算,然后将计算得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测定的鲜重、干重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使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检验最小差异显著性。2结果与分析2.1土壤养分含量由表3可见,公路清表阶段收集的混合表土其养分含量与该地区普通表土相比,基本营养元素没有缺失,养分含量或介于林下表土和棉地之间,或略高于二者,说明是适合该地区植被正常生长的土壤类型。2.2群落垂直结构和种类组成通过现场调查发现,路左右两边坡群落结构均较简单,木本植物数量少处于生长初期,与草本无明显分层,草本层丰富且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木本植物以人工撒播和喷播的豆科种类为主,高度在10cm左右,在大多数样方内的盖度为1%~3%,而左边坡(阴坡)的木本植物生长情况相对较好,在少数样方内的刺槐和伞房决明生长迅速高度能达到20~30cm,木本盖度能达到3%~8%。表4以K25+478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试验点为例进行说明。从表4可以看出,左边坡的木本植物明显多于右边坡,植株高度也普遍较右边坡高,两边坡以刺槐、伞房决明、马棘分布最广。试验调查还发现,车桑子和截叶胡枝子在所有坡面未见分布。左右两边坡坡面的木本植被均和草本植被产生竞争,尤其是狗牙根在高度和密度上的优势对木本植被的压力最大。坡面的草本植物分主要分为本地野生草本和人工建植草本,根据现场调查可以看出,左右边坡的草本植物分布情况和生长情况基本类似,但根据最后统计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右边坡的平均盖度(62.9%)略高于左边坡(57.2%)。坡面的调查情况见表5。根据坡面的样方调查综合统计发现,共有植物8科26种(表6)。其中自然恢复野生植物8科16种,占总种数的62%;人工建植植被3科9种,占总科、种的38%、38%。木本植物2科6种,占总科、种的25%、23%;草本植物7科20种,占总科、种的88%、77%,草本植物种类占绝对多数。单子叶植物2科6种,占总科、种的25%、23%;双子叶植物6科20种,占总科、种的75%、77%,群落中以双子叶植物的种类占绝对多数。含4种及以上的科有豆科、菊科、禾本科3个,共计20种,占科、种总数的38%和77%,这3个科所含种占总数的大部分,是边坡群落的主要组成科。仅含1~2种的科有5科,占总科数的63%。含4种及以上的科中,除豆科有些种为木本植物外,其余各科均为草本植物,群落中优势明显。可见,边坡群落结果组成简单,科属较少,均为喜阳物种,草本占绝对优势,标志该群落只是演替的最初级阶段。2.3边坡群落生态特征由图2可知,右边坡4个试验点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各试验处理具有相同的规律,即未覆表土恢复处理(平均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为0.83、0.78)显著高于覆盖表土的试验,而不同覆土厚度之间差异却不显著。结合现场调查发现,未覆表土恢复的植被多为撒播草种(狗牙根为主,平均盖度23%)和众多本地野生的草本植被(以禾本科、菊科等11种杂草为主)且覆盖度较高,而几乎没有木本植物出现,表明当地气候条件有利于初期边坡的自然及人工快速复绿,并能达到较高多样性和均匀度;覆有表土的试验坡面在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不及未覆表土的试验坡面,表明其在物种数和稳定性方面不如未覆表土的试验,从现场调查可以看出,其坡面主要草本也是以撒播的狗牙根为主且平均盖度更高(盖度在20%~40%),但其他野生草本种类相对更少,最大的不同是覆有表土的试验坡面或多或少有人工建植的木本植被(刺槐、马棘为主)分布,但其同时也受到狗牙根强大的竞争压力。试验说明覆盖表土对木本的顺利出苗有一定关系。由图2左边坡5个试验点分析结果可知,未覆表土普通喷播处理(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1)和覆盖表土10cm人工撒播(0.80)及覆表土7~8cm人工撒播(0.79)3种试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覆盖表土7~8cm普通喷播(0.75)及覆盖表土7~8cm自然恢复(0.57),再次说明当地的湿润气候条件有利于边坡初期草本的迅速生长,且其影响超过土壤生长条件;覆盖表土7~8cm采取的3种恢复技术其结果大小趋势为撒播>普通喷播>自然恢复,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说明撒播能取得较好的植被生长效果,而自然恢复效果较差,多为本地野生草本且生长不均因此多样性最低。从物种均匀度比较结果看出,5个试验处理结果之间差异显著,大小趋势表现为覆盖表土10cm人工撒播(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84)>覆盖表土7~8cm人工撒播(0.82)>未覆表土普通喷播(0.74)>覆盖表土7~8cm普通喷播(0.69)>覆盖表土7~8cm自然恢复(0.54),可以看出,覆盖表土人工撒播的恢复方式的群落结构稳定性最好,且覆盖表土厚度与稳定性成正比。由图3可知,右边坡4个试验点的鲜重、干重2个因子在各试验处理对比中结果同样具有相同规律,即覆盖表土10cm(平均鲜重、干重为415.9、140.3g)与覆盖表土15cm(428.3、143.3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这2个试验结果远远高于覆盖表土5cm(320.3、111.3g)及未覆盖表土(195.2、87.2g)试验。结合现场调查发现,未覆表土恢复的植被多为多为禾本科撒播草本(狗牙根)和野生的杂草(11种),虽然种类较多,但总体生长高度和总盖度都远不及覆盖表土边坡的植被;覆盖表土5cm的试验其优势种狗牙根的平均盖度仅20%左右,野生草本共计8种,高度和盖度也不及覆盖厚层表土的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覆盖富含养分的表土进行生态恢复更有助于植被生物量的积累,且与表土厚度有一定的正向关系。由图3可知,左边坡各试验处理鲜重和干重之间差异均显著,大小趋势为:覆盖表土10cm人工撒播(平均鲜重、干重:475.4、151.3g)>覆盖表土7~8cm人工撒播(468.2、159.4)>覆盖表土7~8cm普通喷播(323.7、115.6)>未覆表土普通喷播(170.5、83.1)>覆盖表土7~8cm自然恢复(159.7、57.7)。其中覆盖表土10cm与7~8cm人工撒播2种处理之间平均生物量(鲜重与干重)差异在8g以内,而其与覆盖表土7~8cm普通喷播之间差异达30%~40%左右,与覆盖表土7~8cm自然恢复之间差异可达200%左右。表明,覆盖表土然后进行人工撒播进行绿化恢复,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效果优于普通喷播和自然恢复。#p#分页标题#e#2.4群落重要值由图4可知,试验右边坡撒播的木本植物物种重要值在覆表土10cm(以刺槐、马棘、多花木蓝生长为主)和15cm(以刺槐、截叶胡枝子生长为主)2个处理中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分别为11.9和11.7)且差异不明显;而未覆表土的试验处理(以刺槐、银合欢、马棘、白灰毛豆生长为主)的木本植物物种重要值最低仅为6.1,与其他试验处理结果对比差异显著(相差达95%左右)。试验结果说明,覆盖表土10cm或15cm有利于木本提高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试验边坡撒播的多年生草本(均以白花草木犀为主)的重要值随着覆盖表土厚度的增加而呈现梯度增加的趋势(9.4、12.3、15.0、18.6)且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其在群落中重要值与表土覆盖厚度成正比。由图4可知,试验左边坡木本植被的重要值以覆盖表土10cm(刺槐、马棘、白灰毛豆生长为主)和7~8cm(刺槐、马棘生长为主)撒播的恢复方式最高而且之间差异不显著;覆盖表土7~8cm普通喷播的恢复方式(伞房决明、马棘生长为主)其木本植物重要值比前2种试验结果低20%左右,差异显著,表明撒播的方式有利于木本提高在群落中重要值;木本重要值最低的为覆盖表土7~8cm自然恢复恢复方式,其中的木本植物主要为其他试验边坡飘来的种子。草本植物恢复试验结果与木本植被恢复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覆盖表土10cm的试验处理(白花草木犀为主)草本的重要值达到最高。3讨论3.1表土利用的目的和指导意义退化群落自然恢复过程分为草本群落阶段、草灌群落阶段、灌丛灌木阶段、灌乔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和顶极群落阶段6个演替阶段(喻理飞等,2000)。本次研究利用表土使边坡植被群落达到了演替的初级阶段,初步完成了边坡生态恢复的首要目标,即以草本为优势种,辅以人工建植导入的木本植物幼苗的生长阶段,后期养护措施应以促进木本植物生长为目的。从调查情况看,自然恢复的野生草本以速生的多种菊科、禾本科为主(表4),且由于气候条件适应植被生长旺盛,对木本植被的生长有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人工建植植被时可适当减少禾本科、菊科类草本的用量,为木本植被的生长留出足够空间。陆旭东等(2009)在长白山区进行了公路边坡客土喷播试验,结果发现,植物配比中草本植物用量过大会抑制灌木的生长,建议多用灌木种子,减少甚至不用草本种子来以确保灌木生长,本次试验结果与上述结果较为一致。同时本次试验使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草木犀生长高度较高(>50cm),与木本植物(<10cm)之间存在明显分层,在光照因子上不与木本产生较大竞争,而且还具有改良土壤的效果,因此也是改良种子配比的一种选择。统计结果还显示了试验地的左边坡(阳坡)的平均覆盖度略低于右边坡(阴坡),这是由于阳坡光照更充足,一些本地喜阳杂草自然更新与喷播物种形成竞争,加上水分供应不足的客观原因使总体覆盖率略低,因此阳坡进行生态恢复更应注意草本的用量和后期水肥的补充供应。上述结论仅适用于气候条件优越地区,对其他地区有待进一步研究。3.2表土的重要性和研究面临的问题未使用表土进行恢复虽然能达到一定的覆盖度,但均为本地草本植物(表4),结构简单;而采用了表土的试验边坡,不仅自然恢复了大量本地野生草本,人工建植植被也生长较好,其群落覆盖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高(图2和图4),尤其是生物量的积累和木本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图6和图7)都显著高于不使用表土的试验边坡。试验说明了表土对群落的结构稳定和持续生长意义重大,这是边坡群落进展演替的基础条件。相关研究表明,表土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不仅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表3),而且表层土壤(包括凋落物)中的有生命的种子形成了土壤种子库,是潜在的植物种群或群落,是植被天然更新的物质基础(Moles&Drake,1999)。土壤种子库能部分反应群落的历史,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于顺利和蒋高明,2003),这些研究都支持了本次试验采用表土进行生态恢复的前瞻性及合理性。但本次调查并没有发现本地灌木或乔木的幼苗更新。Brown和AlMazrooe(2003)在退化的林地移植土壤表层5cm来进行恢复试验,草本植物成为了优势物种,而在更新苗中没有发现任何木本植物,这和本试验结果一致,这是由于不清楚移植土壤的时间、环境及移植技术方法造成的(尚占环等,2009)。本次研究使用的表土是在路基清表阶段收集并集中堆放的,堆放时间接近1年,而且对表土种子库构成、最佳表土移植时间、可萌发种子丧失萌发能力的时间、构建什么样环境用来保证种子正常发育等方面还不清楚,如果条件允许开展相关研究是非常必要的。3.3表土利用厚度及恢复方式的合理应用在对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物量以及木本植物重要值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覆盖表土厚度上存在一定规律,即覆盖中层厚度的表土(7~10cm)与厚层(>10cm)取得的恢复效果没有差异,在成本和资源统筹利用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取中层厚度的表土,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及可持续利用。普通喷播是将种子与种植土等喷播材料混合后即可喷射到边坡进行恢复,优点是节省人力,施工速度快,但是费用较高;人工撒播是在土壤喷播完成后再进行人工撒播种子,施工速度较慢,但费用成本低,出苗率较高。试验结果虽然表明人工撒播植被生长效果较优,但并不能说明人工撒播技术更优,在实际恢复工程中应考虑成本、工期等条件合理搭配2种恢复方式。4结论彭湖高速公路边坡适宜利用当地表土进行生态恢复,表土所含的养分和种子库对边坡群落生长、正向演替及维持群落结构稳定意义重大,同时配合人工建植手段导入适宜外来植被对群落的稳定和延续非常必要。利用表土进行生态恢复应注意适当减少禾本科等人工草本植物种子的单位面积的用量,可适当增加多年生植被,特别是豆科多年生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用量和种类,这对改善边坡土质、促进边坡群落更新都有积极作用。使用中层厚度表土(7~10cm)可满足群落的正常生长和结构的稳定,在实际施工中还应合理安排普通喷播和人工撒播恢复方式。#p#分页标题#e#本研究利用了当地表土并采用了多种恢复方式对当地公路边坡进行了生态恢复,生态调查是在恢复1年后进行的,调查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使调查结果或多或少受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检验试验结果的科学性,本研究还将继续对试验边坡进行多年跟踪观测,对结论进行完善。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

1资料与方法

利用本院计算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急诊科2005~2010年间收治的因使用抗菌药物前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共120份,并分别就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原发疾病、涉及的抗菌药物、临床主要表现、诊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性别与年龄在120例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中,男109例,女11例,年龄20~65(平均43)岁,饮酒量20~350ml。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男性(90.8%)远多于女性,可能与喝酒人群中男性占大多数有关。

2.2原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54例、消化系统疾病23例、泌尿系统疾病21例、牙周炎5例、皮肤感染3例、阴道滴虫3例、其他感染性疾病11例。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与原发病无相关性。

2.3致双硫仑样反应所涉及的抗菌药物其中注射给药的主要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美唑等,以及口服给药的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甲硝唑、呋喃唑酮等。详见表1。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以注射给药发生率最高(占81.1%),且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占大多数(90.8%)。

2.4临床主要表现轻度反应78例(65%),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痛、多汗、视物模糊、幻视、心悸;中度反应40例(33.3%),除上述表现外尚有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嗜睡等;重度反应2例(1.7%),除上述表现外还出现胸痛、濒死感、精神异常、低血压表现。

2.5诊疗方法对于应用可致双硫仑样反应抗菌药物的患者,如有饮酒或接触含乙醇的药物、食品等,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症状轻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要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对症治疗,必要时行心电监护、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肝功、血糖、心肌酶检查,静脉给予维生素C、地塞米松、纳络酮、多巴胺、呋塞米、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积极治疗。全部患者由于就诊及时、治疗得当,均获痊愈,无死亡病例。

3讨论

3.1本次调查中发现静脉注射含头孢哌酮成分者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3.3%),故在注射头孢哌酮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等加酶抑制剂时,特别要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告诫患者停药后10d内避免接触任何类型的含醇制品(含食物)。

3.2本次调查中口服抗菌药物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虽然不高,倘若院外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得不到医院有效及时的救治,所以仍存在较大危险。特别是在口服抗菌药物比较泛滥的今天,许多患者在药店便可得到口服抗菌药物制剂,药店人员又对双硫仑样反应没有足够认知和重视的话,往往不会提醒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或用药后7d内不得饮酒。

3.3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时间大部分患者在饮酒后5min~1h内出现,反应较快,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部分患者发病急,若不能及时提供用药史,极易被误诊为酒精中毒、食物过敏、急性冠脉综合征[1]等而延误救治,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提醒临床医生一定要将此双硫仑样反应与过敏反应、输液反应、乙醇中毒、心血管疾病等相鉴别。

3.4有效的健康教育对降低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有明显作用[2],故要提醒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重视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氢化可有松注射液[3]、去乙酰毛花苷注射剂、尼莫地平注射液、前列腺素E2注射液、藿香正气水[4]等药物的溶剂中均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与抗菌药物配合使用时均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某些食物如乳酪、牛肉、动物肝脏、香肠、蚕豆、菠萝、香蕉、腐乳、发酵食品(如糯米酒糟)、水果酒、咖啡类食品、巧克力、腌制品、渍制品(如酸菜、泡菜)、松花蛋、多种鱼类、蚌壳类等均含有丰富的酪胺、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3,4,二羟苯丙氨酸等成分,这些食物与乙醇代谢途径相同,若同时使用头孢类等抗菌药物,则同样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3.5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也有一定的关系,反应程度与药物剂量及饮酒量呈正相关。对酒精敏感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告诫患儿家长在使用抗菌种药物期间或停药后10d内尽可能避免接触任何类型的含醇制品及以上食物,包括用碘酒皮肤消毒或乙醇擦浴降温,如可以改用聚维酮碘消毒。

参考文献

[1]贾海燕,庞洁.双硫仑样反应20例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体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1491.

[2]胡燕.健康教育对降低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329.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10

【关键词】人物塑造;角色性格;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27-01

演员必须要完整地把握剧情背景,才能从人物的经历、性格出发,更加全面地把握角色的性情。本文通过如何分析角色性情、如何捕捉人物特点、如何表现人物性格来诠释话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塑造。

一、镜前表演人物性格及其特征

(一)演员性格。北京电影学院的林洪桐老师认为,艺人发明人物性情,既然是有一个有特性的活人去扮演另一特性明显的他人――艺术形象,所以这种发明中发生的对立就成为扮演艺术中的基本对立。表演艺术中最大的矛盾就是演员本身和角色之间的矛盾,不过在表演过程中,好的演员会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整个角色和规定情境中去,展现演员本身的另一种性格。

(二)镜前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的角色所诠释的人生是不一样的,因此他的性格的形成并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经历和阅历才有了他在舞台上生活时的性格。

抓住了人物的性情特点就为人物的行动方法找到了依据,使人物愈加生动。在许多国内外经典电影中,众多影星都以刻画了典型的人物而获得成功。

(三)性格特征的构成因素。人对实际的心情体系的特点是性情特征的重要部分,人对客观实际的心情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性情特征,体现为在各种社会联系方面的性情特征,即自己与社会的联系,自己与团体的联系,自己与自己的联系以及对待自己的心情等方面的性情特征。性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它包含着各种侧面,具有各种不一样的特征。

比如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人物塑造,性格就非常鲜明。男主角马路爱上了一个姑娘,因为他本身的性格很偏执,正如他朋友所说,他过分地夸大了一个女人和其他女人的不同,因此他在进行独白和对白的时候显得就更加执拗,在这个社会上格格不入,就像一头犀牛。

二、镜前人物性格的塑造

(一)内外兼修。不一样性情的人有不一样的行动方法,通常情况下行动方法的发生是由人物性情所决定的。在《恋爱的犀牛》中,众人说“爱情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与马路对爱情的向往、偏执、追求理想化的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他在表达自己的爱情观时才表现得那么铿锵有力。马路爱着明明,他为了她去上电脑培训班,勤洗澡,但明明却深爱着一个艺术家。在塑造马路这个角色时,近乎偏执是他对爱情最大的一个特点,无论演员平时是什么样的性格,但在舞台上就应该克服一切障碍,让自己融入到角色中。

(二)因人物关系不同而变化。性情首要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情绪和所采纳的言行上。不论你是什么样的性情,在遇到不一样的人物联系后你的行动都会有所改动,或大、或小。性情和人物联系是彼此制约、彼此影响的。

三、镜语下的人物性格塑造

(一)利用有限舞台展现合理的人物性格。舞台不像镜头,随时可以给演员近景、特写,不能通过推镜头或摇镜头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或那一刻的情绪。舞台上呈现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应该是作品所需要的,因此无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话剧还是民间的川剧,它们所展现的内容只能在规定的舞台框架里展现,因此演员们必须在有限的环境空间里尽可能地创造更加广阔的不同环境。

(二)运用舞台的站位对人物性格的表达。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在父亲第一次送发卡给母亲时,导演用了一个推的镜头,直到给了母亲一个近景,那是母亲穿着红色的棉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然后给了发卡一个特写,通过不同的镜头的组接,将母亲当时的幸福感表现得更加深刻。但在舞台上,人的情绪只能根据肢体语言、台词和调度来更好地表现。

在《恋爱的犀牛》里,马路洋溢着一脸幸福地说:“你是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这时他的内心是炙热、强烈的,也是幸福的,因此他往前走了两步,离观众更近了些,仿佛观众就是他的倾诉者或表白对象,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情感。

四、结论

在镜前要成功刻画一个人物必须精确掌握规定情境下的人物性格和行动方法的联系。要注意人物的出世背景、生活环境、年纪、工作、剧中的情节改变、人物联系的处理等等。所以要仔细分析剧本,做好案头工作,发掘深层次的人物性格,合理地运用行动方法来完成好对人物性格的表达。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篇11

关键词:陶瓷;塑造人物;色彩;艺术文化

我国陶瓷工笔人物画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到清代已全面成熟,不仅题材广泛,绘画精细,而且品种齐全。人物可分为仕女,神话人物,戏剧人物,高士,寓意人物,历史人物,山水人物,西洋人物,婴戏人物等多种。陶瓷工笔人物画在民国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陶瓷“浅绛彩”绘画将国画的技法与陶瓷材料融为体,其作品浓墨醒出,色彩浅淡,笔老色清,意味隽永;构图注重虚实关系,雅致脱俗,韵味尤穷。

近年来的陶瓷工笔人物画随着陶瓷科技的进步,顺应时代潮流,引入大量的新题材、新形式、新造型、新材料、新技法,在绘画材料,创作技法和题材等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和创新。在景德镇涌现以王锡良,戴荣华,张松茂,舒惠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师名家,他们的作品装饰手法丰富多样,给人以新的审美体验,体现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语言风格。陶瓷工笔人物画同传统工笔人物画一样,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的处理均具装饰效果。陶瓷工笔人物画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的意境美,是节奏韵律与造型和谐统一且又更富表现性的装饰美,其视觉元素的装饰性特点越来越明显。

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语言特征风格,是工笔人物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她是民族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凝结。陶瓷工笔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着黑、红、白颜色图案的彩陶纹饰,例如马家窑彩陶盆上画的人物舞蹈纹样,纹样简单明了,寥寥几笔,把先民们在劳动之暇,欢歌载舞的快乐情绪表达出来。这些原始装饰艺术是人们从劳动中得来的认识、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装饰语言运用的蛛丝马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工笔人物画经历了来自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文化形态的变革促使陶瓷工笔人物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中西相撞,艺术手法兼容并蓄,不断创新的时代,陶瓷工笔人物画开始由传统形态发生嬗变,在这个过程中,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超越传统定式,寻求突破成为必然,装饰性表现取向便是发展途径之一。

一、以线造型以型写神,突出线的装饰性语言

用线塑造人物,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是陶瓷工笔人物画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段。陶瓷工笔人物画以线造型,通过对线的气、骨、韵、力等内在品质的追求,结合“中锋行笔”、“骨法用笔”等具体运笔要求,把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条理化,用线条对构成画面的造型因素进行提纯,从而使画面中的形象得到凝练,增加了线的装饰美感效果,突出线本身变化趣味及蕴含的精神。每一幅雅致优美的陶瓷工笔人物画作品都蕴含着精湛的勾线技巧,以线造型以型写神,形神兼备,本就是人们主观意识理解客观物象的一种假定表意手段,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在陶瓷工笔人物画创作时,摆脱自然形态的限制,突出线的装饰性语言,强调线的组织,追求笔意与气势,把线的形态进行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将自然与幻想概括、从而产生强烈的韵律感,形成画面装饰风格。

二、工整细致、色彩鲜明、强调装饰性

色彩是陶瓷工笔人物画装饰性语言结构中的主要元素,陶瓷工笔人物画十分强调装饰性,从构图变化,线的组织,墨色分布,细节描绘,都贯穿着装饰趣味。这种装饰性有它自己的特色和规律,陶瓷工笔画用色讲究理单纯化理性化的装饰味,色彩总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陶瓷绘画的色彩和客观物象没有简单的等同关系,不是自然物象色彩的还原与再现,而是在陶瓷绘画中改变了自然物象的色相,其画面物象色彩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及固有色的影响,根据画面的需要和创作者的感受独立发挥色彩的作用,陶瓷绘画的色彩不是为了表现自然物象色彩的逼真,也不是作为人物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是为了营造画面意境和情致的需要,是为陶瓷画面效果服务的,物象的色彩可以因画面的需要而改变。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自由灵动,它是根据作者的审美愿意,结合描绘对象,自由地进行色彩组合,形成鲜明调和的各种画面色调。因此,色彩在陶瓷工笔画中变得理性和个性化,追求装饰的主观表现效果,正是陶瓷工笔画在色彩方面的核心追求。

三、形式多样、适度夸张与变形

凡艺术作品都带有一点夸张的因素,陶瓷工笔人物形象的适度夸张与变形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手段。艺术的夸张变形,历来就是中外陶瓷艺术家造型写像,抒情寄意的重要手段,陶瓷工笔人物画创作也不例外。“艺术要把客观事物的最重要的拿过来,加以强调表现。夸张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满足。艺术表现爱和憎,要充分表现感情就要夸张,只有真实的夸张才有感人的魅力。”而陶瓷艺术家要想自由的获得对于客观对象的夸张变形,就必须懂得和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因为宇宙间一切可视的物象,普遍存在着均衡和对称、比例和尺度、韵律和节奏、动感和静感的形式因素。陶瓷工笔人物绘画在对人物作大幅度夸张变形描绘时,需要紧扣着形体的内在结构,因此,那些合乎情理的变形人物,总是仪态万千,生动传神。写实和夸张紧密联系在一起,陶瓷工笔画中的物象是介于“似于不似之间”的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绘画创作时,要求画面构图,表现形式上有着大胆探索,把创作者个性的某一点发展到极致,繁就繁到家,简就简到位,才能使作品耳目一新,富有艺术感染力。在这种“繁”与“简”的过程中,夸张就是陶瓷艺术家用的最多的手法。

随着陶瓷艺术发展的多元化,陶瓷绘画观念的更新,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极大的丰富了陶瓷工笔画艺术的表现语言。陶瓷工笔人物画画坛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有的在传统基点上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开发,有的更多地从外来艺术中借鉴新的手法而别开生面,有的打破工笔写意的界限而互为渗透。当今陶瓷工笔人物画已不再为传统的成法、样式所拘泥和束缚,它的题材也不再是神话人物或历史故事,它的表现形式既有传统、平面的装饰,又有来自西方的写实,也有现代样式的形式构成。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以自身固有的写实、装饰、构成等元素为主题,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表现出极大的“以我为主”的开放态势。

在装饰手法的创新方面:工艺与材质的突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语言。传统陶瓷工笔画,装饰手法比较单一,而如今的陶瓷工笔画,虽然主题仍以工笔为主,但更强调主题的逼真、画面表达的优美与作品意境的深远。画面主题装饰之衬景,表现则多讲究墨色的韵味变化,以酣畅笔墨,采用流、擦、点、染手法造就自然天成的雅致。当代陶瓷工笔画把青花、粉彩、颜色釉、综合装饰等工艺与材质巧妙地进行有机结合,使陶瓷工笔画作品装饰色彩更加浓艳,更加亮丽,对比更加强烈,开创了全新的风貌。(作者单位:德化建窑陶瓷研究所)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1篇12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三个模式中鉴定出的浮游植物共有8门118属279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63属137种,占总种类数的49.3%;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0属59种,占总种类数的21.1%;裸藻门(Euglenophyta)7属45种,占总种类数的16.1%;蓝藻门(Cyanophy-ta)20属29种,占总种类数的10.4%;金藻门(Chrysophyta)3属3种、隐藻门(Cryptophyta)2属3种、黄藻门(Xanthophyta)2属2种以及甲藻门(Pyr-rophyta)1属1种。三种养殖模式下不同月份养殖水体中出现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出现了一定的差别,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6月各模式优势种差别不大,主要是小型种类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aeu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erosa)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quad-ricauda);7-9月模式Ⅲ开始逐渐形成水华,主要优势种是蓝藻门的大型种类微囊藻(Microcystis);而模式Ⅰ和模式Ⅱ优势种类相近,主要的优势种类是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tella),此外,蓝藻门的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glance)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浮游植物的密度

养殖周期中,三种模式浮游植物的密度变化范围为1.38×107~1.50×108ind/L,平均密度分别为7.66×107、6.95×107、6.74×107ind./L。6-9月,模式Ⅰ、模式Ⅱ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均在9月达到最高值1.50×108ind./L和1.05×108ind./L;模式Ⅲ在6-7月上升,8月下降,9月达到峰值1.12×108ind./L,呈波动变化(表3)。分别对各个月份三种模式浮游植物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周期中,模式Ⅰ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6月和8月,模式Ⅲ与模式Ⅰ、模式Ⅲ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密度均差异显著(P<0.05)。

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三种养殖模式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13~151.25mg/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71、62.12、85.52mg/L,平均生物量表现为模式Ⅲ>模式Ⅰ>模式Ⅱ。由图1可以看出,6-9月,三种养殖模式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中6-8月模式Ⅲ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大,9月模式Ⅰ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大。分别对各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进行统计分析(图1),结果表明,模式Ⅲ与模式Ⅰ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在6-8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式Ⅰ与模式Ⅱ在7月和9月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显著(P<05),6月和8月差异不显著(P>0.05)。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

养殖期间,三个模式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具体见表4。由表4可知,三种模式的Margalef多样性指数在养殖周期中均大于3,其平均值表现为模式Ⅰ>模式Ⅱ>模式Ⅲ;而三个模式的Pielou均匀度指呈波动变化,模式Ⅱ的变化幅度相对较缓;模式Ⅲ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实验的进行呈明显降低;而模式Ⅰ也大致呈降低趋势,模式Ⅱ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鱼类的滤食作用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营养条件及生物因子,其中放养鱼类的滤食作用是最主要的因素[7-10]。本实验养殖模式中,草鱼是主养鱼类,混养着滤食性的鲢、鳙和匙吻鲟以及杂食性的鲫,草鱼、鲢和鲫在3个模式中放养量相同,主要差别是模式Ⅰ与模式Ⅱ分别比模式Ⅲ多放养了40尾鳙与20尾鳙和20尾匙吻鲟。有研究表明,鳙虽然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但也大量摄食浮游植物[11-12];而匙吻鲟只摄食浮游甲壳动物[13]。由于模式Ⅰ与模式Ⅱ中鳙和匙吻鲟的选择性滤食,降低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促进了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抑制了大型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模式Ⅰ和模式Ⅱ中浮游植物的组成以小型浮游藻类为主;另一方面,匙吻鲟只摄食浮游甲壳动物,而鳙既摄食浮游动物又摄食浮游植物,因此匙吻鲟选择性摄食浮游动物强度大于鳙。一般认为,滤食强度越大,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更加显著。模式Ⅱ中,由于大型浮游动物受到抑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相对低于模式Ⅰ,促进了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小型优势种类较多且分布得更均匀,其中硅藻门占有一定优势,生物量的增长相对较稳定。模式Ⅲ因为缺少滤食性的鳙和匙吻鲟,浮游植物处于较高水平,逐渐形成水华,说明水体空间资源利用不足。模式Ⅰ中,可能鳙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强度适中,因此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均高于模式Ⅱ,在三种放养模式中保持最大多样性指数,至于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化工发展报告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化工发展报告范文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公共交通的意义范例(12篇)

    - 阅0

    公共交通的意义范文篇1摘要:将中学生培养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不仅要求其身体机能的健康,更应当注重的是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而培养中学生心理和思想健康的有效课堂就是思想品.....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